防灾减灾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灾减灾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灾减灾分析

篇1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特征;防灾减灾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极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威胁,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农业生产现状进行了解,对气象灾害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并且通过一系列的防灾减灾对策,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够顺利开展,进而使我国每年的农作物产量可以得到保证。

1农业气象灾害现状

1.1对减灾防灾工作缺乏重视

所谓的防灾减灾,实际上就是采取多种对策或措施,来对气象灾害产生之前展开管控的过程,与救灾工作相比,我国当前对于防灾减灾工作来讲,其投入的力度不足。对于农业的气象灾害而言,不确定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气象灾害的出现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也不限地域。因此,在对其展开预测期间,极容易造成失误的现象出现。由于在开展防灾减灾期间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而如果相关部门对此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得不到顺利的开展。

1.2对于农民是否精准获取相关信息无法得到保障

如果气象灾害信息被农民接收到之后,则需要利用多种对策来对气象灾害展开防御,从而避免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作物带来较大的威胁,虽然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看上去较为简便,但是,其属于比较繁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开展气象服务期间,经常会面临气象灾害信息传送不及时、不完善的情况,从而对气象灾害的预防与防御造成极大的影响。

1.3建设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力度不足

针对于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属于不可缺少的重要存在,对于多种减灾设施来讲,其日常的维护工作必须要积极展开,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必须要不停完善。然而,对于目前的现状来看,多数地区在气象灾害的预防设施建设方面比较缺乏,同时也没有展开定期维护的工作。例如:在雨季到来前夕,必须要将水利基础设施加以维护,从而将防洪性能提升,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或是设施的维护队伍水平不高,都会导致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养护,极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或危害的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阻碍。

2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2.1干旱

在农业生产期间,主要是因为降水量低,空气中水分含量不足,造成土壤缺水干裂而被称之为干旱气象灾害。此种干燥天气会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对农作物的生长速度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样也会对产量造成影响。在我国,出现干旱气象灾害的几率非常高,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1]。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而言,最容易受到干旱气象灾害的影响,其干旱发生频率非常高,长期干旱会导致河流干涸、人、畜、农作物缺水,从而对农民的经济收益造成巨大影响。

2.2洪涝

对于洪涝气象灾害而言,主要是因为连续降雨、暴雨,造成雨量集中,地面径流量大而造成的,会淹没大片土地、农田。对于洪涝气象灾害,会严重毁灭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导致农作物面临减产或是绝收的现象。另外,由于受到洪涝影响,也会将生态平衡打破。洪水的淹没会造成害虫的聚集、蚊蝇的滋生、动植物的腐败,从而导致农作物虫害发生。对于洪涝灾害而言,普遍性、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是其明显的特征。2.3台风台风气象灾害属于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中,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俗在每秒32.7~41.4m,即12~13级,则被称之为台风[2]。台风的发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具有的危害,对植物幼嫩组织带来直接的冲击,其破坏力非常大。对于台风气象灾害而言,季节性、旋转型、毁灭性、不可抗性是其主要的特征。

2.4冰雹

所谓的冰雹灾害,实际上就是因为强对流天气,从而导致剧烈性气象灾害发生,同样也会带来大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会极大的破坏农作物的生长,并且会摧毁农作物,从而造成农业生产面临极大的经济损害。而冰雹具有历时短、局域性、年际变化大等特征。

3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3.1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农业发展

3.1.1将农业生产实际状况作为依据展开气象服务工作。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其环境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与不同,在进行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工作期间,必须要将农业结构、农作物种类作为依据,从而展开气象灾害的服务工作,确保其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带来良好的效果。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期间,必须要将农作物的培育地区、生长规律等作为依据,从而向农民提供更加具有精确性的信息,例如:降雨信息、风象信息等,从而保障农民能够将气象灾害预防做好。同时,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服务还需要通过常规的农作物气象灾害服务转换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并且将农业生产状况作为依据,展开农作物产量预报等工作,促使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水平获得提高。

3.1.2将气象信息运用并展开农业生产工作。对于农业生产工作来讲,其无法与气象灾害服务分割。在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期间,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气候情况的观察,从而做好农事安排。将农村气候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为依据,将气候变化图进行编制,并且将气象信息牢牢掌握,从而调节农业生产体系,促使农作物能够得到重新布局,不断引入全新的品种,从而防止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会发生盲目跟风、肆意农作的情况。

3.2将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完善

当前,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而针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而言,具有极高的质量要求。对于气象工作人员来讲,其工作的重点必须要放置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真实性、准确性上,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加精准的气象灾害信息。当前,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服务工作人员来讲,普遍存在职业素养偏低的现象,对于气象灾害机制的设立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村区域展开气象灾害服务工作时,无法将预测到的灾害结果准确率加以保证,也无法将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得以满足。所以,想要将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健全,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处理:首先,需要开展多种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形式,并且将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体系加以完善,从而对农村地区重大的农作物灾害发生条件做出预报或是预警,不断的扩展气象灾害服务范围及区域。其次,对于气象灾害的预报平台,依然需要进行改善与建设,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平台来讲,主要由多个部门以及多个组织构成,并且由政府统一展开监管与协调,对每一项工作做出细致的划分,确保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分工合作,并且将沟通体系设立完全,促使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系统能够组成,共同展开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3.3及时农业气象信息

为了能够保证农民可以在第一时间收获气象灾害信息,必须要将农事安排做好,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个气象灾害专用报警网,并且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进行农村气象信息工程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依靠气象业务体系,从而建立一个专业气象灾害的信息平台,利用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等形式,为农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将覆盖率提高,促使多数农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气象灾害信息,并且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农民在开展农业生产期间遇到气象问题时,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及时的向气象部门传达,同时,气象部门依据农民的需求以及当时的气象,从而对气象服务做出调整,将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促使农业生产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

篇2

1GIS概述

1.1概念。GIS简称为地理信息系统,又称“地学信息系统”。其是由外国测量学专家最早提出来的一种特定的重要空间系统,其是基于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基础上的,能够实现对地球表面空间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扫描的技术系统。1.2基本功能。GIS技术在当前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具有多种功能,如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管理、处理及空间分析等,并能够进行地图制图及进行二次开发、编程。

2GIS在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中的发展趋势分析

2.1GIS、RS、GPS技术一体化。通过在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中应用“3S”技术,其是以GIS来提供受灾地区的基础地理信息,并利用RS和GPS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更新,并分析原有地理信息,从而得到最新的地理信息,并对灾区的新情况和灾情变化趋势进行关注,监测灾区的实时动态变化情况。2.2灾害模型的建立、开发。GIS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最新的观测技术和分析手段来模拟地震灾害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建设灾害模型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个学科技术,以此来综合对灾害进行分析评价及模拟预测,这对于GIS技术在城市防震减灾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2.3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作为高级人机界面,呈现出较强的沉浸性、构想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具有较强的虚拟性,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新计算机技术,其充分运用图形学、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仿真技术、人工技术和多传感交互技术等生成三级超现实虚拟环境。将虚拟现实技术与GIS技术有效结合,并在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工作中进行应用,可以模拟虚拟灾害现场的实际情况,更为直观地对灾害事故进行分析,并对应急措施的应急效果进行检测。

3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分析

一旦城市或是与其相邻的地方地震发生时,必然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要第一时间来进行应对,确保震后救援工作能够快速、及时开展,确保地震所带来的灾害降至最低。在GIS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其主要是通过数字地震台网的自动触发接口,并采用实时侦测的方法搜寻最新地震信息,并自动启动灾情快速评估系统,迅速判断地震的规模、影响和损失等情况,并提出具体的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确保与指挥人员有效配合,从而完成各种地震救灾行为,全面提升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过程中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3.1系统目标。(1)在GIS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通过将GIS技术与地震工程学、地震灾害学、决策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及信息通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建设经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对了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评估和防震减灾对策等集于一体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确保实现防震减灾的目的。(2)一旦发生地震,依托于系统和现场信息来对地震的规模、影响范围和损失等情况进行迅速判断,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救灾方案和调度方案,更好地协调指挥人员来开展地震救灾行为,确保地震应急救灾指挥和决策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以此来减少震时混乱及人员伤亡。(3)在日常生活中,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则可以作为地震宣传教育和汇报演示的重要工具,全面提升城市在防震减灾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体现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中的科技含量。3.2GIS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组成。城市防震救灾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和可配置性,其是基于组件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防震救灾系统,框架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多种插件扩展,支持系统界面定制和业务流程定制。而且对于城市防震救灾系统来讲,还要求其系统构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易扩展性特点,能够提供明确简单的应用思路。当前城市抗震救灾系统具体设计时,将其具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最下面为数据层,然后是应用层,最高一层则为组件服务层。(1)数据层。在数据层中,其主要组成为灾情信息综合数据库。即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惊驾、灾情基础数据库、灾情专题数据库和地名地址库等。通过基础测绘所得到的地理信息数据构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灾情基础数据库中,主要是将不易于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存储的且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跨部门应用的特定基础数据。对于抗震部门反映抗震管理特征的灾情信息则归入灾情业务专题数据库中,主要以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为主。而受灾地区地址自动生成的标准地址,并以标准地址自动生成的地图坐标等都属于地名地址库中的内容,其为灾区位置信息的快速空间空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在数据层中,不仅包括这些核心数据库,其还包括一些辅助型数据库,如多媒体数据库及实时历史数据库等。即相关照片、平面图、网页、语音和拍摄视频等数据都存储在多媒体数据库中,这样能够更加全面和直观地对重点场所的情况进行了解。而各种地位监控信息则要纳入到实时历史数据库中。这些核心数据库及辅助数据库共同组成了城市防震救灾系统的数据层。(2)应用层。对于使用者而言,应用层是其能够直接接触到的部分,其所提供的信息多以空间信息为主,是抗震救灾工作人员重要的信息支持。应用层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即抗震救灾辅助分析系统和地震灾区信息采集系统。在组件服务层中,对于抗震救灾系统涉及的基本服务和组件进行了具体的定义,而且系统在组件服务层中实现了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这种集成并没有在应用层进行,从而实现了应用视图与业务逻辑的分享,进一步强化了核心功能的可复用性,为架构的稳定性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组件服务层。组件服务层中主要是为系统提供各种服务功能,如地图服务、空间查询服务、空间定位服务、地址匹配服务等,通过对地理信息相关服务进行二次开发后,同时向应用层及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而且在其他应用系统中能够轻松实现地理信息功能。而且在组件层中实现对GPS和视频系统进行封闭,以此来降低应用层的复杂度,这样应用层中的不同应用模块都能够集成外部系统的功能。3.3GIS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功能。在GIS城市防震震救灾信息系统中,由于其主要是由抗震救灾辅助分析系统和地震灾区信息采集系统两个子系统共同组成,其包括六个功能模块,系统具有对所处城市救灾信息采集的功能,通过对地震信息、人口受灾信息、房屋破坏信息、灾后救济信息等进行采集,并对物资投放点等灾情和救灾信息制作成专题符号,并在地图上进行标绘,系统能够对标绘的信息进行分组进行管理,并利用动态形式进行演播,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和救援方案的实施进行具体的模板。

4结束语

当前GIS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技术,其与空间技术实现了有效结合,并在多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在当前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作为破坏性最强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对地震灾情进行预测、应急、监测和救助决策等方面纳入系统中进行评估和管理具有必要性。基于GIS技术的城市抗震防灾应急系统的建立,并在城市抗震救灾应急工作中进行有效应用,其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收集管理及灾害信息的预测管理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地震发生时,通过启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灾情状况进行检测,并对灾情发展趋势进行有效预测,从而为政府应急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和系统的信息依据,全面提升城市抗震救灾工作的水平。

作者:张浩 王海龙 夏忠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地震台 黑龙江省绥化地震台 黑龙江省密山地震台

参考文献:

[1]贺润厅.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防灾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

[2]党星海,韩博,赵丽洁,等.基于GIS城市防震减灾系统的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12(10).

篇3

【关键词】:建筑防火 火灾蔓延 防火卷帘门标准

中图分类号: TU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大量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运而生,给建筑防火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建筑为了追求空间上的开阔性、建筑的整体效果和生产线的完整性,在防火分区之间采用防火卷帘代替防火墙进行防火分隔。防火卷帘作为一种隐蔽、美观、使用便捷的阻火设施,在阻止火灾蔓延和烟气扩散、保障人员安全疏散、方便抢险救援人员迅速及时到达起火部位扑救火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消防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消防设计审核时,发现防火卷帘用做防火分隔时存在许多普遍性问题,造成了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防火卷帘门的作用

防火卷帘、防火防烟型卷帘是大洞口或大区域共享空间防火防烟必要的产品,是一般平开防火门所不能取代的。现在国内厂家所能提供的尺寸宽度和高度均可达到15m,它平时可隐蔽在天花吊顶内,与温感、烟感探测器相匹配,可达到烟感信号来临时,门降至距地面1.8米的标准,使区域形成烟雾堵槽,防止烟雾向其他分区扩散。当温度信号来临时,确认灾情后门体将降至地面,切断火源,同时发出声光报警,指导人员迅速疏散。如灾区仍有未及时疏散的人员,该门仍可以由门两侧的按钮将其提升到距地面1.8米的高度,在人逃生后门将延时关闭,防止火烟外窜。

在通常情况下,大型建筑根据国家消防法的规定配置了消防集中控制系统。当火灾发生时,安装在房顶的感烟探测器(简称烟感)首先接到烟雾信号,同时向中央控制系统报警,消防中央控制系统通过识别后接通火警所在区域的防火卷帘门电源,使火灾区域的防火卷帘按一定的速度下行。当卷帘下行到离地面约1.5米位置时,停止下行,以利于人员的疏散和撤离。防火卷帘门在中间停留一定时间后,再继续下行,直至关闭。防火卷帘门的下行速度和中间停留时间可在安装时进行调整。

另外,针对卷帘门无电源的情况下不能发挥作用的问题,有关单位已开发了一种在无电或切断电源的情况下靠温度熔断打开减速离合器,使防火卷帘门靠自重匀速关闭,隔离火情的“防火卷帘门熔断释放放置”,使防火卷帘门能在无电、无人的情况下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一些流量大的通道口、楼梯间,其标准设计是防火卷帘门的一侧或两侧配加固定式单扇平开防火门。当灾情发生时,防火卷帘门关闭,即可封闭较大面积的洞口,疏散人员从防火卷帘旁边的平开门外逃。这种设计固然起到了防火作用,但固定式的平开防火门有时占据了上、下楼梯的一部分空间,使建筑师们伤透了脑筋。一种“带疏散小门的防火卷帘”解决了这个难题。该门在原有防火卷帘门设计基础上开设了一个宽700mm,高1800mm,用卷帘片制作的小门,使用特殊的铰链与主帘片连接,门开启时小门能隐蔽地卷入吊顶,而当防火卷帘门关闭时小门能向背火面打开,待人员疏散后小门将自动关闭。这种带平开疏散小门的防火卷帘受到了设计师们的普遍欢迎。

三、防火卷帘门的设置

1、防火卷帘的分类和等级

防火卷帘门同防火墙的作用一样起到水平防火分隔,它由帘板、座板、导轨、支座、卷轴、箱体、控制箱、卷门机、限位器,门楣、手动速放开关装置、按钮开关和保险装置等13个部分组成,一般安装在不便采用防火墙分隔的部位。如:敞开电梯厅、自动扶梯、百货大楼的宽大营业厅、展览楼的展览厅和建筑物中洞口较大不能用防火门窗的部位。防火卷帘门在建筑工程中,使防火分隔得到了广大的应用。

防火卷帘的品种较多, 按安装形式可分为:垂直、平卧、侧向式, 多数情况下为垂直。当垂直安装不能克服跨度过大而带来的较大变形时宜采用侧向式防火卷帘;当垂直空间较高且需作水平防火分隔时宜选用平卧式防火卷帘;防火卷帘按帘片结构可分为单片式和复合式;单片式为单层冷轧带钢轧制成形,根据需要有时会在帘片受火面涂防火涂料或覆盖其它防火材料以提高其耐火极限,一般用于耐火时间要求较低的部位。复合式为双层冷轧带钢轧制成形,内填不燃性材料,如硅酸铝纤维带、岩棉带或外包玻纤布的硅酸铝纤维绳,该类防火卷帘用于耐火时间要求较高的部位;按主体材料分为:钢质防火卷帘和无机防火卷帘,钢质防火卷帘帘片一般采用 0.6~1.2mm 厚冷轧镀锌钢带制成;无机防火卷帘帘片为整片或分块式,主体材料为阻燃布、玻璃丝布、硅酸铝纤维等,配置其它柔性材料和增强材料。GB14102 - 93 将钢质防火卷帘按耐火时间和防烟特性分为F1级(≥1.5h、F2级(≥2.0h)、F3 级(≥ 2.5h)、F4级(≥3.0h)、FY1级(≥ 1.5h)、FY2 级(≥ 2.0h)、FY3 级(≥2.5h)、FY4 级(≥ 3.0h)、(漏烟量均≤0.2m3/(m3·h))。另外根据 GB50045 的最新规定:用于防火分区取代防火墙的防火性能时应采用特级防火卷帘而不设水幕保护,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工期,为防火分隔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汽雾式、带喷淋式、喷雾式、无机防火卷帘均属该类防火卷帘,目前特级防火卷帘尚无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仅有地方标准或企业的产品标准。

2、设置部位

在建筑物的中庭,自动扶梯开口部位,建筑中建筑面积超过了规范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因功能或工艺要求设置防火墙或防火门存在困难,用防火卷帘代替防火墙。在消防实践中防火卷帘设置的不合理性有:

(一)当两座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在门窗、洞口等开口部位设置防护卷帘,这种作法可操作性不强。因为发生火灾时火焰的热辐射是从下向上蔓延的,如果相邻较低的建筑物着火时,较多建筑物外墙防火卷帘不能及时启动,则火势会向相邻建筑蔓延扩大。

(二)消防电梯前室设置防火卷帘。因为消防电梯前室都设有正压送风系统,当消防电梯联动时因具有停止功能而使电梯前室形成较大开口面积,影响其防烟效果。

(三)设置在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因设计二步迫降,当手动、自动、机械三种控制方式出现故障后,一方面不能及时有效隔离烟火,另一方面也不便于人员疏散,因此在疏散通道上设置防火门比防火卷帘更合理些。

3、防火卷帘的控制方式

防火卷帘的控制是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装置完成的。其控制方式是否合理,关键在于火灾情况下防火卷帘能否及时迫降关闭,起到防火分隔的作用。在消防实践中防火卷帘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有的设计单位在中庭与楼层房间、走道、过厅相同的开口部位和自动扶梯周围设置的防火卷帘旁,专门设置了感烟探测器与感烟探测器的组合,当烟感探测器动作后防火卷帘降到距地面1.8m,温感动作后,迫降至地面。以上防火卷帘的控制方式表面上保证了防火卷帘迫降的可靠性,但实际中会弊大于利,设想当一个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远离防火卷帘的探测器接收到信号,但防火卷帘旁边专门设置的探测器因距离较远或者风向影响并没有接受到信号,这样防火卷帘不能及时关闭,失去了防火分隔的作用。

(二)建筑的中庭和自动扶梯周围的防火卷帘一般有多樘,有的设计单位在每一樘卷帘处设置烟感或温感探测器,探测器动作一个,防火卷帘迫降一樘。或者防火卷帘旁的任意一个探测器接到信号后,卷帘全部迫降至地面。这种控制方式也是不合理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火门、防火卷帘的防火分隔作用是不用置疑的,重要的是国家消防技术规范中要进一步明确其设置部位,特别是对设置常开式防火门的场所和部位,应是强制性规定。设计部门要依据规范为建设单位提供科学、合理、经济、可靠的消防设计方案,使用单位要加强对防火门、防火卷帘等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消防监督部门要严格依法监督,使以上几个环节形成链条不发生中断,才能使防火门、防火卷帘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周伟.建筑工程中防火卷帘设置的有关问题探讨[J].安防科技,2010

篇4

关键词:门式刚架;整体倒塌;稳定;设计与构造;STS

中图分类号:TV332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由于钢结构的自重轻、跨度大、可塑性强、施工周期短和可重复利用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设计、施工等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各种缺陷,给社会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介绍了一起轻钢厂房倒塌事故,并对倒塌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门式轻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方面应注意处理的问题,以提高结构整体可靠度。

1工程概况及倒塌情况分析

1.1工程概况

某厂房为30m跨双跨轻钢门式刚架厂房,柱距9m,C型钢檩条(Q235),檩距1200mm,工字型刚架梁(Q345),屋盖标高H=6.850m,屋盖坡度5%,拉条道数n1=2,无吊车,总建筑面积约5400mm2,抗震设防为7度(0.1g)。2005年12月21日,该厂房发生突然整体倒塌。发生倒塌时屋面积雪厚度约800mm(折算降水量,相当约0.4kN/mm2的屋面均布活荷载)。

1.2倒塌情况分析

整体倒塌、C型钢檩条、门式刚架梁、刚架柱等典型破坏情况。从现场调查及各结构构件的破坏情况看,该厂房的破坏具有以下特点:

(1)几乎所有的檩条都发生了侧向失稳破坏。由于平面外屈曲,部分檩条的截面形状发生显著改变。破坏调查中,还发现部分檩条与主刚架梁的连接螺栓破坏或檩条螺栓孔端部撕裂破坏。

(2)刚架梁平面外破坏。在厂房整体倒塌,大部分门式刚架梁都发生了平面外的失稳破坏。

(3)节点变形严重和刚架梁底部破坏。

根据破坏情况分析,该工程倒塌的过程为:檩条发生较大的弯曲和侧曲变形,使刚架梁的上翼缘受到了较大的侧向拉力,在较大竖向荷载和侧向拉力共同作用下,刚架梁也发生了较大的弯曲和侧曲失稳破坏;在加上刚架梁中柱端部在负弯矩作用下梁下部破坏严重,最终导致刚架梁整体失稳,最终使刚架柱破坏,结构整体对称倒塌。

2 设计验算

设计参数:柱距9.0m,屋盖标高H=6.850m,屋盖坡度5%,檩距d=1200mm,拉条道数n1=2,檩条规格C220mm×65mm×20mm×2.5mm,卷边角度90°。永久荷载标准值:0.2kN/m2;可变荷载标准值:屋面活荷载取0.5kN/m2,雪荷载取0.45 kN/m2,风荷载取0.65 kN/m2[1],体型系数按边缘取1.4,地面粗糙度取B类。

2.1刚架梁设计验算

取边跨的一榀门式刚架进行验算,截面的几何特征为:Wx=1.37×106mm4 ,,Ix=3.44×108 mm4,fv=180N/mm2,fy=310N/mm2。

该工程采用门式刚架结构,所有的梁与柱、柱与基础均采用刚接处理。在内力分析时,对于刚架在恒、活、风及地震等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PKPM中STS钢结构计算软件进行计算[7]。

2.1.1 刚架梁强度验算[5]

刚架梁端部为最不利截面:N=52kN,V=81.5kN,M=422.6kNm。截面的几何特征为,Wx=1.37×106mm4 ,,Ix=3.44×108 mm4,fv=180N/mm2, fy=310N/mm2 。

a、梁抗剪承载力设计值Vd

梁截面的最大剪力为Vmax=81.5KN,考虑到本设计仅在支座处有加劲肋,即按hw/a=0计算,因中间没有加劲肋,经计算,满足要求。

b、 梁抗弯承载力设计值Me

梁腹板不屈曲全部有效。从而可得按有效截面计算的梁抗弯承载力设计值:Me=Wef=Wxf=1.37×106×310=424.7kN.m

c、弯剪压共同作用下的验算:

由于V=81.5KN< 0.5Vd =334.49KN,经计算,刚架梁的强度不满足要求。

2.1.2刚架梁平面外稳定验算[6]

刚架斜梁平面外计算长度取2400mm,由PKPM中STS门式钢架软件计算得到的刚架斜梁跨中弯矩:Mx=331.1。经计算,刚架斜梁平面外稳定不满足要求。

2.2 檩条稳定验算[3]

檩条截面的几何特征:Wex=0.5796×105mm3,Wey=0.2746×105mm3。根据檩条的负荷面积和荷载组合的最不利弯矩设计值为:Mxm=-12.294kNm,Mym=-0.175 kNm,

经计算,檩条在风荷载作用下不满足稳定要求。

3倒塌原因分析

由STS分析可知,该工程在刚架梁中柱端部是最不利截面,负弯矩最大达到M=422.6kNm,刚架梁不满足承载力极限要求,梁下部受压破坏。从结构的破坏情况来看,刚架梁的失稳破坏也是导致结构整体倒塌的原因。

3.1刚架梁设计

3.1.1从倒塌情况看,刚架梁中柱端部破坏是引起厂房整体倒塌的原因之一

一般刚架屋面梁上翼缘平面外稳定由梁与檩条和屋面板可靠连接来保证,而屋面梁受压下翼缘的出平面稳定则通过设置隅撑来解决,是保证平面外稳定的有利构造措施。但该工程的门式刚架,并没有设置隅撑,屋面的荷载比较大时,刚架梁某些截面的弯距就会很大,如中柱端部,平面外的稳定就无法满足。同时该梁的强度也不满足承载力极限值要求。

3.1.2檩条的不利作用

由于门式刚架的跨度大,刚架梁截面高度比较大,上下翼缘宽度比较窄,腹板比较薄,使得梁比较容易发生失稳破坏.一般认为屋面梁上翼缘由于与檩条和屋面板有可靠连接,可以保证其平面外稳定[5]。但是该工程的檩条在雪荷载下檩条有较大的挠度,此时檩条不但不能给梁上翼缘以有力支撑,而且对梁产生了侧向拉力,降低了梁的平面外稳定性能,从而加速了结构的破坏与倒塌。

3.2檩条的设计与构造

从倒塌情况看,檩条破坏是结构整体倒塌的起因,檩条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有:设计截面偏小,拉条、屋面板等与檩条的连接构造不合理等。

3.2.1设计截面偏小

《门规》3.2.2条规定,当采用压型钢板轻型屋面时,屋面竖向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应取0.5kN/m2,而对受荷水平面积大于60m2的刚架构件,屋面竖向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可取不小于0.3kN/m2。对于檩条的设计,若也取0.3 kN/m2进行计算,会降低檩条的截面尺寸,造成设计的檩条在偶然较大荷载作用下变形过大,对主刚架梁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3.2.2拉条与檩条的连接构造不理

《门规》规定,当采用圆钢做拉条时,圆钢拉条可设在距檩条上翼缘1/3腹板高度的范围内。当在风吸力作用下檩条下翼缘受压时,拉条宜在檩条上下翼缘附近适当布置[3]。但该工程拉条设置在腹板中间,致使檩条在雪荷载作用下发生了较大的侧移和扭转。

4结论

(1)在大跨度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设计中,为增加门式刚架的整体稳定性,特别是刚架梁的稳定性,隅撑等构造处理非常重要,梁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破坏和倒塌的几率大大降低。

(2)从该结构中柱梁端节点破坏可以看出,在门式钢架的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梁端负弯矩的不利影响,加大梁端截面,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3)从该工程破坏的起因和后果看,在门式刚架轻钢结构设计和构造中,一些次要的构件和构造,如檩条的设计和构造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主要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从而引起严重的工程事故。因此,次要构件的设计及其构造处理,应引起设计者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02.

[2]《钢结构设计规范》编制组.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0.

[3]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03.

篇5

关键词:建筑;火灾特点;危险性;防火设计对策

“19世纪是桥梁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筑的世纪”。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在城市新建建筑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二者存在建筑面积大、内部结构复杂、用电设备多、用电负荷大等共同特点。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普通建筑大的多。今年来发生的多起火灾事故,给我们频频敲响消防安全工作的警钟,为有限检测、控制、扑灭火灾,有必要就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的防火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1建筑火灾危险性及特点分析

1.1火势蔓延快

高层建筑通常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楼梯间、风道等竖向井道多,倘若防火分隔没有做好,在发生火灾时就如同一座座高耸的烟囱,使火势迅速扩散,尤其像综合楼和高级宾馆、办公楼等高层建筑,它们一般说来室内可燃物较多,一旦起火,燃烧猛烈,蔓延迅速。

地下建筑相对而言通往地面孔口数量少、面积小,当内部发生火灾时,各种有害气迅速体积聚相对封闭环境之内,无法扩散开来,致使建筑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具有更大的危害性;由于地下空间的局部封闭性导致热量在部分区域内不易散开,当达到某一温度时,突然骤升,较早的出现“轰燃”,在通道形成的气流造成的抽力影响下,火势会在短时间内蔓延扩大。

1.2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的特点:一是楼层多,垂直距离较长,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场所需要更长时间;二是人员相对密集;三是由于各竖井发生火灾时空气流动畅通,烟雾和火势向上蔓延快,造成疏散困难,虽然我国部分较发达城市为消防部门购置了少量的登高消防车,但是大多数城市尚无登高消防车,而且现有消防车的高度也不能完全满足安全疏散与扑救的需要,这些,都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进行疏散的不利条件。

由于地下建筑的采光性问题,发生火灾时产生的烟雾会迅速使地下空间的能见度降到低点,加之火灾发生,被困人员容易心理恐慌,很容易在狭小的地下空间内失去方向性,人流一旦方向引导出现错误,势必会造成慌乱,贻误逃生时机,从而影响被困人员的安全疏散。

1.3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通常高达数十米,少部分甚至高度达到数百米,从室外进行扑救火灾有相当难度。一般首先要进行自救,即主要靠室内已有的消防设施。但由于目前经济技术条件所限,部分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二类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仍以消火栓系统为主,因此,高层建筑出现火灾时,扑灭起来会遇到较大困难。

地下建筑本身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且通常出人口少, 供气不足, 发生火灾会降低物质燃烧的速度及充分性,延长物资燃烧时间,一定程度上造成起火点比较隐蔽。后果是一方面容易造成某一部分与外界形成空气对流之后,火势就会立刻增大;另一方面也造成起火初期不易发现,最终酿成较大火灾事故,给灭火带来相当难度,因此地下建筑一旦失火,危险性会很大。

2 建筑火灾防范设计对策及具体思路

2.1 建筑防火设计的对策

建筑设计是建筑消防安全的源头,是建筑构成的第一步。提高建筑设计质量是保证防火体系安全的重要环节,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与标准设计,严格执行国家各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并在结合建筑的各种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防火安全,做好防火设计工作。具体包括应合理设置防火间距、安排建筑的位置、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等问题;消防设施、消防器材要配置齐全,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需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配置防排烟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项目,并通过消防控制中心集中管理。同时不能忽略防排烟,通风空调系统等问题。

2.2 建筑防火设计的具体思路

总体规划布局系统。首先,建筑选址应交通便捷,根据既有的城市规划确定的高层及地下建筑的位置应靠近主干道并有方便的道路通过,这样既有利于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中大量人流的分散,又便于消防工作的交通组织与疏散。其次,应该保持安全的建筑间防火间距,为了保证在高层建筑灭火时达到登高消防车灭火操作的要求及防止火势蔓延,高层建筑与地下建筑总体设计应保持安全的防火间距,带有危险性质用途的设备用房应远离高层建筑并分区域设置。

安全疏散系统。根据房屋建筑楼房多结构复杂的特点,安全疏散系统可细分为垂直方向疏散、水平方向疏散两个子系统。楼梯、屋顶机场、避难层等子系统组成垂直方向疏散系统。走廊是水平方向疏散系统的关键因素,它的设置应简捷顺畅并应有方向指示、事故照明、排烟灭火等措施。

消防设备系统。一般情况下认为火灾在起火15分钟—20分钟时才开始燃烧蔓延,要迅速扑灭火情,第一时间疏散人员并迅速报警,否则分秒之间都会酿成巨大损失。因此,建筑必须采用自动报警加自动灭火的消防设施系统,人工报警系统也是不可或缺的。

建筑灭火系统。高层及地下建筑火灾必须首先立足于自救,因此灭火设备的作用极其重要。初期灭火可主要采用自动喷水、喷气、泡沫灭火设备和手动灭火设施,具体选择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及各建筑功能的性质决定。

3. 结语

本文结合当前建筑的结构特点,通过对高层及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及其危险性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并就建筑火灾防范设计提供一些具体对策,为实现高层及地下建筑火灾的性能化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必须要加强普及消防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祝飞. 浅议高层工业建筑火灾危险性特点及防火设计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1):89.

[2]林熙, 施晓文.地下空间建筑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的初步探讨[J];安全与健康,2009(8):34-35

篇6

关键词 防雷检测;认识误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121-01

根据我国气象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要求各级各气象有关部门对预防雷电灾害的工作要加强管理。但是,在进行防雷检测的工作过程中,许多的技术人员对防雷检测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防雷检测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防雷检测工作中对于工作性质的误解

对防雷进行的检测工作属于含有技术性质的服务工作,它的服务对象是:接受检测的单位和需要采取防雷保护的用户进行的安全的技术服务。在防雷检测方面,政府的物价标准部门对其中某些项目制定了很明确的关于收费方面的标准,但是大部分需要进行检测的地方没有制定明确的关于收费的标准。这个时候,如果技术人员只针对可以进行明确收费的地方进行检测,不去检测没有收费要求的地方,如果出现雷电袭击的事故是因为某些地方没有检测到,这时事故的责任就需要检测的相关单位或者技术人员承担。所以就要求:技术人员在进行防雷检测工作时,把良好负责的服务放在首位,把检测的收费放在次要位置,不要只关注可以进行收费的地方,对防雷应该检测的地方都要一一的检测到。因此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考虑,雷击的事故就会因为不负责任的检测工作而频频发生,这样一来,防雷检测的相关单位就会因此失去检测的信誉,不可能继续的开展工作。并且现在由于一些防雷检测的相关单位可以进行收费检测的地方比较少,所以这样进行的防雷措施中防雷的装置会非常少,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样可以看出许多没有收费的检测部分存在雷击的安全隐患比较多。我们的防雷检测相关部门要引起注意:没有收费的检测部分虽然不能增加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因为没有负责任的对这些地方进行检测,由此造成的事故对检测单位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2 防雷检测工作中对于工作目的存在的误区

在进行防雷检测工作的过程中,许多检修人员对被检测的单位进行检测以后,发现一些存在的雷电袭击隐患以后,对被检测的单位下发一份关于对雷击隐患进行整改的通知书,这就是工作的全部过程。但是这样不是进行防雷检测的目的所在,而是要保证被检测的单位预防雷击的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检测的相关技术人员在发现被检测单位全部的雷电袭击隐患以后,对此制定出系统的防雷电的整改方案,并且要督促被检测的单位近期内进行整改。对大的被检测单位,不能只是检测一部分的雷电袭击安全隐患,要全部把它们检测出来。当把全部的雷电袭击安全隐患都找出来以后,并且制定出对被检测单位进行整改的系统方案以后,让被检测单位进行整改工作也是一个难点。因为进行防雷工作的整改就需要投入资金,许多的被检测单位会给出:资金困难、不能主管这部分业务、需要向上级的主管部门请示等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被检测单位解释清楚预防雷击的重要性以及不对此进行整改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被检测单位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二是,对检测出的雷击隐患进行缓急的分析,对整改的工作分期的进行,对迫切需要进行整改的部分放在第一位;三是,如果被检测的单位因为资金问题确实不能短时间内进行整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防雷击的措施,如雷雨天不能使用电脑等。这样就能保证防雷击检测工作的落实,又能减少检测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 防雷检测工作中对检测内容的认识误区

许多防雷检测单位,对许多被检测单位每年进行防雷击的检测工作,所以对这些单位检测的内容和检测的部分非常熟悉,这样就会造成被检测单位由于设施的改变而漏掉检测新的内容。例如在对一个加油站进行防雷检测的时候,发现办公室内都配备了电脑并且进行了组网。然而去年检测的时候并没有配置电脑,如果只是例行检测去年的固定检测部分,就会漏掉雷击对电脑网络造成的损害,这时检测相关单位就会承担雷击事故责任。并且在检测过程中,还要对检测部分防雷装置的性能改变做到及时的监测。例如当发现防雷击的接地电阻的电阻值具有上升趋势以后,要及时进行整改,不能等到超过防雷标准以后才采取措施。总之,防雷的检测过程中,检测的相关技术人员要对新出现的检测内容和情况做到详细了解,对检测对象的变化情况也要进行关注,只有这样,被检测单位才能对检测工作的实施进行支持,事故才不会发生。

4 防雷检测工作中对依据标准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

防雷检测工作中虽然具有相关技术方面的标准规范,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标准规范,实际工作中对雷击隐患的检测还是不充分的,会出现误差。这是因为如果只是依据规范操作,会有以下情况出现:一是国家所制定的预防雷击的规范和不同行业之间制定的规范在防雷技术方面存在冲突的现象;二是,对防雷制定的规范因为包括的内容不足,现实情况中出现的雷击隐患在规范中找不到相关的依据;三是,对防雷击规范的操作要根据现实中存在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5 防雷检测工作中对检测对象存在的认识误区

在防雷检测的工作过程中,一些检测人员对被检测的单位只是针对他们单位安装的防雷的装置,这也成为了一种检测人员的习惯。但是对雷击隐患的检测工作重点应该是:被检测单位所具备的对雷击的抗击能力。所以,对被检测单位应该对他们的雷电的磁场环境、抗击雷电的能力以及是否安装了防雷击的装置,然后再检测防雷装置是否安全可靠。

这样做是因为:1)对防雷进行检测是为了防止雷击损害到被检测单位在人身和财产方面,不是为了保证防雷击装置;2)如果被检测单位已经具备足够的抗击雷电的能力或者具有对雷电抗击能力很强的物体进行保护,也就没有必要安装防雷的装置;3)防雷的装置必须与进行防雷保护的单位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防雷的能力。

6 防雷检测工作中概念方面的认识误区

防雷检测最初的工作是针对安装有避雷针、避雷带以及防止静电接地的防雷装置的检测工作。除了对防雷电的装置的完整性做一个全面的估测,还要注意评估需要防雷的措施是否全面。所以只是针对防雷装置的安全性检测是不够的,只有把防雷的措施都做全,才能保证防雷检测工作做到位。如果防雷检测的技术人员只是关注了对防雷装置的检测,将其他的雷击事故隐患遗漏掉,造成的后果对检测单位和被检测的单位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开展防雷检测的工作,既不能因为被检测单位缺少防雷的装置而不进行检测;也不能只是检测防雷的装置,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对雷击的预防。

7 结束语

雷电引起的灾害是非常严重的自然方面的灾害,所以做好预防雷击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注意好防雷检测工作中:防雷装置的安全、被检测单位的特点、它所处环境的雷电的磁环境等因素,对其中存在的认识方面的误区进行破除,提高防雷检测工作的准确性,使社会各界对防雷检测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和支持,更好的开展防雷的检测工作,减小因雷击造成的人身和财产事故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静静,郑鸽.防雷检测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

[2]零磊,范林林,高文强.防雷检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J].科技传播,2012,01.

[3]段和平.目前防雷检测工作及未来发展概述[J].科技广场,2011,06.

篇7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adually become increasingly strong up,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also gradually critical floor out. This paper mainly aimed at building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quality control, cost managem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problem, and then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olutions.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措施经历了几十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管理体系,虽然其中还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一代代旋工管理人员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实践当中的不断努力和摸索,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现代化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接轨的施工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房屋建筑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大计,其工程质量可以说是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由此可见,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克服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就是施工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和神圣使命。

一、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投资环境逐步得以优化,城市人口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不可否认,一些在建工程和已投入使用的工程尚存在不少的质量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危害到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功能,如:房屋墙面空鼓、开裂、起皮、起砂,房屋墙体渗漏严重,门窗缝隙大,厕浴间地面倒坡、积水,滴水线向内斜导等现象,有的建筑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个别建筑甚至发生整体坍塌事故。

(二)施工中的污染环境问题

房屋等基础设施的新建、扩建或者改建,都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如噪声污染、粉尘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和水污染等,这些都会对周围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一般说来,噪声污染是房屋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的居民影响最大的污染。噪声污染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如挖土机、卡车卸载货物的声音、重型卡车的马达声、打桩机打桩的巨大声响、搅拌机运行的声响、安装和拆卸模板的声响等,这些噪音混杂在一起,可以高达100多分贝,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粉尘等大气污染也是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砖、石、石子、水泥、石灰粉等在装卸的过程中会尘烟弥漫、粉尘四起,污染周围的空气:在房屋屋面的防水施工过程中会熬制沥青等,这样也会产生臭气和烟尘,污染空气。另外在房屋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建筑材料、渣土、废包装、生活垃圾等固废,会污染周围的水体和大气等环境。另外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光污染也会污染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施工中的造价管理问题

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的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工程造价管理是以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是技术、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一门交叉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包括投资管理体制、项目融资、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建设项目管理、经济法律法规、工程合同管理在内的对项目工程全方位、多角度的全过程管理。

(四)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房屋施工过程中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房屋建设的安全进行,我国现阶段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安全生产行为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但部分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心存侥幸心理,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管理或安全管理的力度不够,导致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2)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房屋建筑行业的施工单位广泛存在着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执行力度明显不足等问题。还有施工单位的安全教育制度不健全,制度落实力度不够,不按照制度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对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3)监督部门的安全监督不力。目前,我国的各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对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监督力度不够,不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到位等缺点。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未认真履行安全监理生产职责,对发现的隐患,没有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没有及时向上级汇报,致使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消除,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解决对策

(一)提高房屋的施工质量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复杂,使用建筑材料繁多,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贯彻执行不彻底,工种间的配合不默契等因素等经常会导致。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工程质量:

1)提高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宣传力度,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实例剖析等方式,提高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问题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其责任心。

2)完善施工管理的标准制度。要建立健全各项施工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所规定的质量验收责任、程序和验收方法进行验收。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三检制,并严格履行验收签字程序,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3)扩大监理机构的职能范围。监理单位的项目监理机构应针对工程特点将易发生质量问题的环节为质量控制的重点,纳入监理规划或监理实施细则,并在施工中进行重点控制。监理人员应按规定认真做好质量验收工作:在材料、构配件进场、使用过程中,要严格进行各项检查,见证送检等监理活动,把好材料和构配件的验收。

4)要推广使用新型材料。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和应用往往带来施工工艺的改革和施工技术创新,并使建筑物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也避免了许多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因此在一些技术成熟、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地区要引进新的建筑材料,克服房屋施工中的一些质量问题。

(二)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在我国房屋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度,而忽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周围环境的现象,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1)减少噪声的污染。一般认为85分贝下的噪音是可以接受的。(GBl2523-90)规定夜间施工的限值为55分贝,白天施工的限值为85分贝。噪声污染可以通过改良、更换施工机械设备来进行和优化施工方案来实现。如在打桩时采取更改桩型或采用静力压桩、挖孔桩等办法避免噪音。

2)减少粉尘等造成的大气污染。我国在进行房屋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为了赶进度而忽视粉尘等污染的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措施来控制粉尘等大气污染。如对施工使用的搅拌器和水泥罐等设置除尘器;运输散装建材的车辆物料采取有效的遮敝措施。

3)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施工单位应规范运输。不能随路洒落,不要随意倾倒堆放建筑垃圾。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运多余、废弃的垃圾,拆除临时工棚等建筑物。

4)减少对周围水体的污染。通过将生产废水通过沉淀后再排入市政管网,对车辆、建筑设备使用燃油等产生的油脂类要集中处理不能随意倾倒、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和附近其他河流。

(三)完善对施工的造价管理

1)要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项目开工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按照项目施工的具体要求,做好施工项目的经济核算,编制施工成本计划,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达到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2)要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证工程质量,避免大范围返工;加强工程进度控制,减少管理费、人工费等各种费用支出就越大:加强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做到不准随意变更批准图纸,不准随意提高设计标准。

3)加强好材料价格。在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中,工程材料费一般占总投资的50%以上。很多新型材料性能方面优于替代产品,而且价格低廉,可以降低材料费用。因此,工程材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大小。我们应按市场变化规律,对材料价格实行动态管理。

(四)加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房屋建筑行业是高位行业,因此一定要完善施工的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要建立明确的安全目标、方针和计划,建立企业安全责任的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普及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管理活动,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2)加大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减少安全事故。加大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更新安全设施,使设备、工具、材料等免遭毁损,减少或者避免施工人员的伤亡,减少工业污染。

3)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在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靠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建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对施工单位主要从安全教育、检查、隐患公示和整改方面进行重点监控。对发生事故的单位进行全面量化监管,建立监督和惩戒制度,同时利用社会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格局,使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篇8

【关键词】在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管理方法与措施

在建水利工程档案,就是指水利工程在建设中直到验收前,所形成的以及应当归档进行保存的文件,文件的内容包括了文字,图表,图纸,声音影像,计算材料等其他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涉及到的过程包括项目提出,工程研究,工程设计,方案决策,招标,施工,质检与建立等日常工作活动。

1 在建水利工程档案的内容

1.1 工程前期的档案

工程前期的一些工作材料,其中包括了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水文水利的分析报告,环境评估报告,当地的社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调查报告,设计委托书,工程设计图纸以及审批记录等相关文件。

1.2 工程报批的档案

工程报批的一些工作材料,其中包括了基础建设的请示文件,计委与主管部门以及流域机构的批件,建设用地的批件,经批准的移民方案等相关文件。

1.3 工程施工的档案

工程施工的一些工作材料,其中包括了开工报告,施工合同,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的文件与图纸,建筑材料的化验单与试验报告,机电设备的合格证,施工记录,质量检查报告,事故等级评定与处理记录,施工单位与技术人员的资质证明的复印件,以及监管人员对各个施工阶段做出的结论报告等。

1.4 竣工验收的档案

竣工验收期的一些工作材料,其中包括了单项工程的验收报告,整体工程的验收报告,以及验收会议的原始记录等。

2 在建水利工程档案的特点

2.1 法制性

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文件,对在建水利工程档案的建立工作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以此来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其第一个特点就是法制性。相关法律文件,使在建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具有了完整的法律关系,也就是说,按照要求进行工程档案的建立工作,是在履行法律,一旦违背规定进行操作,就是违法行为。而且,工程的档案材料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整理,对收入的一些批准性文件,许可证书以及工程的施工图纸,都要经过有关政府部门批准或者资质鉴定部门的认可,否则不予收入档案,以此来彰显工程项目的合法性。

2.2 同步性

对于在建的水利工程项目,在立项阶段,就要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制定成档案要求的格式;然后在现场勘测,设计施工,监察管理等这些合同的签订的时候,要对水利工程档案的质量,份数以及移交事项做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对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进行检查的时候,要对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同时检查。这样可以保证在建水利工程档案反映工程进展的全过程。

2.3 实用性

在建水利工程档案,是具有实用性的档案材料,在工程的建设时期,它可以作为施工单位的施工依据,而在工程验收时期,它又可以作为验收依据,并且在工程建设完成后,投入使用的时候如果出现了问题,又可以作为维修与养护的依据。所以,在建水利工程档案是最具实用性的历史材料。

2.4 成套性

由于水利工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对应的档案也自然由若干个单项工程的档案组合而成,形成的档案具有成套性,每个单项工程的档案都是不可或缺的。

3 在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方法与措施

3.1 提高认识

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觉悟,让其明白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促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认真积极,尽量不出现差错。并且严格落实《档案法》与《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定》中的相关内容。

3.2 档案材料收集

进行档案管理,首先要加强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首先是工程的前期,档案的管理部门应主动参与到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中去,并且去得到这些部门中人员的支持与帮助,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然后将一些批件与资料及时的收录到档案中去。其次是在工程的施工阶段,档案管理部门要主动和施工单位取得联系,然后将档案材料的整理要求告知这些工作单位的人员,促使其将施工环节中的档案资料整理齐全,方便在日后进行档案交接的时候不出现差错。最后是在验收阶段,档案管理部门需要指派专人参与到验收与交接的工作中去,并且在现场对移交的档案资料进行仔细审查,认真核对,来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利工程档案同时验收,如果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都不予决算。

3.3 档案材料整理

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涉及的方面较广,参加建设的施工单位多,建设的项目也错综复杂,所以在建设中形成的档案一定很多。虽然上文中所说的档案材料收集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档案材料的整理工作,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仍是很繁琐的。比如在档案材料整理工作中第一个会遇到的就是分类组卷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档案管理部门都是采用按照单项工程项目来进行分类,例如对在建的水利枢纽工程进行档案整理,可以分成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电站和船闸等几大类。而在此之下,又可以按照专业不同设置不同小类。分类的编号使用工程代号与阿拉伯数字相互混合的编码方式。这样可以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而且管理起来简单,查阅起来还方便。其中,针对工程前期的档案,尤其是一些报批文件,可以使文字材料在前,图纸材料在后,同时正式批件在前,请示报告在后的顺序进行整理排列。而对施工阶段与验收阶段的档案,按照工程的程序与专业进行排列,要保证档案资料之间的联系性,前后的关系不要弄混,然后装订成册,形成规范的工程档案。

3.4 制定档案管理制度

需要档案管理部门,依照相关的法律和政令,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涉及的范围应当包括: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制度,档案的管理制度,档案的借阅制度,档案的保管与保密制度,档案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3.5 管理人员的培训

需要各级的水利部门经常对水利工程档案进行检查与指导,健全机构与体制,实行专人负责制。而且要定期开办水利工程档案培训班,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档案管理法规的理解,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的素质与水平。

3.6 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建水利工程档案的重要性与其他档案一样重要,同样需要投入资金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建设专用的档案室,购买专用的档案柜与档案盒,以此来为档案工作者提供档案管理的工作条件,促使其更好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秀芳.李春英.王维兰.浅谈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J].治黄科技信息.2008(01)

[2]郝章飞.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档案文件的归档整理工作[J].内蒙古水利.2008(03)

[3]曹良珍.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04)

篇9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056 — 02

高层建筑是指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楼和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其他民用建筑,以及高度超过24米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厂房、库房。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在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由于高层建筑的楼层高、体积大、人员多、功能繁杂等因素,导致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比普通建筑大得多,一旦发生火灾,扑救难度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随之增大。针对近期全国高层建筑火灾频繁发生的现状,笔者试从分析高层建筑火灾特点中总结出几点高层建筑火灾的防范措施。

一、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1.高层火灾燃烧迅速,火势蔓延速度快

高层民用、商用建筑内部的陈设和装修材料多是可燃或易燃物品,综合性高层建筑内使用和储存的易燃、可燃物多,火灾负荷大。

受风力影响,高层建筑内空气流动快,火势猛烈,蔓延迅速,极易发展成立体火灾。据测定,一般情况下建筑物3层的测试风速为5米/秒,在10层的测试风速为9米/秒,在20层的测试风速为12米/秒,而在30层的测试风速达到15米/秒,可见,楼层越高,发生火灾后造成的损失越大,扑救难度也越大。

高层建筑内的楼梯间、电梯井、排气管道、管道井等各种竖向管井,一旦发生火灾,易形成“烟囱效应”,如果没有防火分隔或防火分隔措施不当,极易使火灾迅速蔓延、扩大,使火灾短时间内从初起阶段发展为猛烈燃烧阶段。

2.高层建筑火灾发生时,被困人员疏散难度大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要使被困人员迅速疏散到地面或建筑内不受火和烟威胁的安全部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主要因为:(1)建筑物高,楼层多,垂直方向疏散距离远,疏散耗时长,而被困人员的疏散又与烟火蔓延的方向相反,在浓烟和热气流的烘烤中疏散,慌乱中难免发生挤伤、摔伤、踩踏等惨剧,增加了疏散过程中的危险性。(2)疏散设施相对于人员来说杯水车薪。发生火灾时普通电梯不能作安全疏散用,而楼梯的疏散能力又相对不足。实验表明,在一座50层的建筑内通过楼梯将人员全部疏散完毕要用2小时11分,因此,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将被困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3)投入力量大,疏散被困人员耗时长。起火时,人员疏散方向与战斗人员进攻方向相反,所以在人员全部疏散之前战斗员难以从楼梯进入火场。消防电梯能用来运送战斗人员和装备,但运送能力有限,楼层越高,耗时越长。一方面战斗人员要在各层搜救被困人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另一方面,运送能力不足,耗时长,这就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4)消防装备的更新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目前绝大多数消防部队所配备的高空救援车辆只能疏散10层以下的被困人员,10层以上救援的危险系数较高,更高的就根本达不到了,只能从内部楼梯进行疏散,耗时长,救援难度大。

3.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

登高困难,战斗员到达火点耗时较长。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战斗员全套装备佩戴空气呼吸器登楼梯,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还会受到被疏散人员的阻碍,导致抵达火点耗时较长,贻误灭火最佳时机。而消防电梯设置数量有限,且火灾时需要运送的人员和器材又相对较多,往返也耗去了不少时间,耽误了扑灭火灾的最佳时机。

用水量很大,供水比较困难。高层建筑火灾,短时间内就会发展成立体火灾,立体火灾空间大,蔓延快,范围广,使用高喷车难以准确打击建筑内部火点,水源浪费较大。所以扑救立体火灾用水量是相当大的。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供水已经满足不了灭火的需要,只能依靠高压泵浦消防车通过水带往高层送水,压力损失较大,而受水带耐压能力和消防车供水能力的影响,时间一长,很容易出现水带破损和消防车辆损坏的情况,使得火场经常出现断水的情况而贻误灭火战机。

战斗时间长,后勤保障困难。高层建筑火灾由于上述诸多因素,导致疏散人员和扑救火灾耗时较长,这就给后勤补给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油的供应、水的供应、消防器材装备的消耗都面临巨大考验。比如说,空气呼吸器一般情况下能用60-70分钟,但在剧烈运动且保证安全情况下只能用40分钟左右,所以进入火场的战斗员要每隔30分钟换一次空气呼吸器。如果战斗需要2个小时的话,1个战斗员就需要配备4个空气呼吸器。而且,高层火灾需要投入的战斗力量较大,单空气呼吸器供给这一项就是对后勤保障工作的极大挑战。

二、高层建筑火灾的防范措施

由于近期全国高层建筑火灾频繁发生,高层建筑火灾的预防工作和高层火灾的扑救工作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专家提出,应把高层建筑火灾的防范工作和高层火灾的扑救工作作为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因此,积极探研高层建筑火灾的防范措施已是当务之急。

篇10

关键词:建筑电气;建筑电气工程

民用建筑中的电气线路与配电系统中关于故障引起的火灾防治理论上的研究对于建筑中配电系统的电气火灾上的防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电气上的安装与维护时应该严格的按照规程与标准进行操作,同时选择合适的设备与产品上的零部件,从源头上对建筑可能发生的电气火灾进行彻底的杜绝,加强电气与配电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操作上的能力也是降低火灾发生的重要措施。

1 建筑电气线路火灾原因分析

1.1 短路故障

短路,俗称连电,是指电气线路中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之间短接起来的现象。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增加为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产生的热量又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使得温度急剧上升,大大超过允许范围。如果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引燃温度,即引起燃烧,从而导致火灾。

1.2 过载

过载就是在电气线路中擅自接入了过多或功率大的电气设备,超过了原配电线路的负载能力。这种现象在宾馆、饭店、商店等场所中比较普遍。往往原来安装的电气线路截面较小,接入额外的大功率电气设备(电热设备、空调、电茶壶等家电),就超过了线路的载负荷能力,其实质就是增加了导线的截面。因原线路导线没有相应更换,在实际增加负荷量时,负截超过了导线的实全载流量。当电器设备运行时,只要超过导线的安全载流量,导线的温度会随着电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会超过导线绝缘的最高工作温度的限度,导线的绝缘层就会加速老化,严重超负荷时,会引起导线的绝缘层起火发生燃烧,并能引燃导线附近的可燃物起火。

1.3 接触电阻过大

导线与导线,或导线与设备,或用电器具与导线的连接部位接触不良,由于松动、有杂质、氧化腐蚀或因铜铝线的接头无过度接头,产生接点处过热或电火花而导致火灾,甚至使可燃易燃液体蒸汽、可燃气体和薄雾产生爆炸事故。

1.4 使用电气设备不当

在对电气设备进行使用的过程中,电炉、电熨斗、热的快电水壶等一些炽热的部件以及电动机的线圈、日光灯的镇流器,或是电阻等有电流通过时。这些部分就会发热,也就意味着很容易会因为过热发生事故,长时间的通电或是忘记将电源给进行关闭后,并且附近还有易燃的物品,就会很容易在自燃的过程中将其他物品也引燃,导致大型的火灾发生。在对电气设备进行使用时一定要将上面的功率与设备上需要的电压进行注意,不能在不够电压的线路上连接大功率的电气设备,这样的操作会导致电线因为超负荷进而出现火灾的情况发生。

2 建筑电气线路设计中的火灾防范

2.1 正确选用导线材料和导线型号

导线的种类很多,按材料分为铜芯导线和铝芯导线两大类。由于铝芯导线自身存在的弊端以及铜铝接头时易产生接触不良和碎断。因此,在爆炸危险场所、腐蚀性严重的地方,移动设备处控制回路以及古建筑内不宜采用铝芯线,应采用铜芯线;在高层建筑中,由于负荷比较集中,可靠性要求高,应采用铜芯线。目前建筑室内一般采用橡皮导线和塑料绝缘导线,由于橡皮绝缘导线(BX、BLX、BBX、BBLX)采用玻璃丝或棉纱作保护层,柔软性较好,但耐热性差,易受油类腐蚀且易延燃;塑料绝缘导线(BV、BLV、BW、BVU)绝缘性能好、价格低,可代替橡皮导线,但其气候适应性差,低温下会变硬发脆,高温下增塑剂易挥发,加速绝缘层老化;阻燃性绝缘导线可以抑制火灾蔓延,保证短路电弧火灭后绝缘导线不再继续燃烧。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用电环境正确合理的选用导线及型号,并在建筑工程积极推行和使用阻燃型绝缘导线。

2.2 导线应在保护下进行明暗敷设

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对多种敷设的方式进行了规定,主要的原因是从防火的角度出发,建议在进行线路的敷设时尽量采用暗敷的方式,如果必须采用明敷的方式就应特别注意电线电缆的选用与敷设的方面要保证防火的分区不会因此而遭到破坏。封闭式的母线、电缆桥架以及金属的线在进行穿过楼板的步骤时必须采用防火墙进行隔离的措施。另外还需要进行注意的是楼层间的预埋管在进行布线的过后两端的管口要做密封隔离。

对于吊顶的线路敷设严禁采用直敷的布线模式,必须穿过金属管与难燃的塑料管进行保护,并且应与灯具保持一定的水平与垂直的距离,躲开灯具的散热孔。

2.3 配电线路的过负荷保护

配电线路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设置过负荷保护电气线路,短时间的过载是正常的现象,例如电动机启动的时间不长,不会超过母槽线与电缆,也不会对线路。轻微的过负荷,将长期导致过负荷,会对线路的绝缘,接头,端子,造成损害,导体的绝缘也会由于长期的过负荷,将会长时间的过负载,会使绝缘体在短时间内软化并且变形,介质的损耗变大,耐压的水平降低,导致电气线路出现短路的情况,并引发火灾。过负载保护的目的也是在于防止短路与接地故障的发生。

2.4 配电线路的电气防火保护

对于易燃绝缘材料的保护导体的电气线路,应要求隔离和封闭外,应尽量缩短线路上的长度,具有防火隔离的不同线路通道间的线路也应防止之间互相的串通,避免火势从一线通道窜人旁路另一线路通道,同样也会扩大火灾的范围。在建筑物的顶棚内,当采用电缆桥架时应直接选用有槽盖的封闭式的金属线榴,消防配电上的线路采用暗敷设时,就应敷设在不易燃烧的结构内,并且保护的厚度应不小于30mm,当采用金属管或是金属线槽上刷防火涂料进行保护,因为金属管与金屈线槽本身并不具备防火的性能。,一条小小的电气线路已经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重要的纽带,但是在人类成功利用文明成果的同时,电能本身具有的危险性也随之暴露出来,电网的改造与电气产品的使用等都会由于一些确定的或是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大量的电气火灾的发生。

结束语

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电气化与自动化的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上的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应用电能的地方也越来越多。电已经是人类文明与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电气火灾的上的防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国的电气火灾防范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多的差距,所以我国必须根据实际的国情对电气火灾的防范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本社.欢迎订阅本刊合订本[J].建筑电气,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