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应急报告

篇1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SARS事件作为典型的突发事件以及铁路交通工具在其传播链中起到的作用已被引起高度重视。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客流量大,客流成分复杂、人员密集,物流、人流的位移速度快、跳跃式、远距离、活性大等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铁路也是最容易受到直接波及、间接影响或无形侵害的场所。卫生部在《关于非典预防控制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中强调了“预防非典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指导原则”,进一步催生了铁路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含义

1.1铁路突发事件是指国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铁路车站、列车发生3人以上集体性或者有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

1.2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指铁路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各种制度保障以及运行程序的总称。具体应包括组织保障、预警、预防和应急准备、信息报告、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牵涉面广,不明因素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健全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和危害。

1.3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原则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快速反应;条块结合,路地联控;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基本原则。铁路是全国大联动的运输行业,呈走廊式分布,系统内部工种设置复杂,管理以铁道部、铁路局、分局、站段纵向管理为主,因此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铁路逐级负责,实现内外全面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2建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几点看法

2.1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危机性以及政府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在宏观层面上指挥、决策、调度、协调权威性高的组织主体。铁道部、路局、分局要在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成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铁路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根据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性质和管辖区域等不同情况,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分工负责;其次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突发事件的预测、评估、指导和检查;在铁路疾控机构成立现场调查处理小组。

版权所有

2.2制定有效权威的应急处理预案根据2003年SARS防治工作中牵涉到多部门、多专业、多岗位、多环节的相互支援和衔接才能达到全面控制的经验。因此,铁道部、路局、分局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认真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应急处理预案,达到5W的管理要素(Who、When、Why、Where、What)的要求,实现组织上下结合,程序流程贯通,分工责任明确,执行简便可控。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环环相扣,保证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执行预案来规范行为,培训队伍,并通过建立防范和处理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其权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2

一、基本情况

2020年,我区组织开展应急演练245场,参与人数22000余人次,投入经费约100万元。其中建筑行业演练23场、工贸行业演练32场、娱乐和人员密集场所演练87场、学校演练63场、危险化学品行业演练11场、交通运输行业演练3场、地质灾害演练2场、抗洪抢险演练3场、森林火灾演练1场、其他综合性演练18场。

二、主要做法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要求,详细制定了全年应急演练工作方案,一是分别组织开展了全区性的三防应急演练和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演练,尤其调度了社会应急力量的积极参与,全面提升了各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二是扎实做好镇(街道)、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形成政企联动应急演练长效机制。

三、总结经验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我区逐渐完善了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推动了社会应急力量积极参与突发事案应急处置工作,自上而下建立了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及时修订了全区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明确了各部门应急处置职能职责。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知。为全面普及应急知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我局分别以电动车充电安全、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和安全生产咨询日为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面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

(三)优化队伍,扎实能力。为进一步夯实我区应急处置能力,我局充分发挥社会应急力量处置能力,将其纳入了我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并时刻紧密联系,做到不为所有、但求所用。

篇3

为使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处理,保证医院正常医疗工作秩序,结合我院人员、医疗救护条件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以人为本,快速反应。

4.科学处置,协调合作。

二、基本条件

我XX乡位于XX区,辖区人口54000余人,院内职工32人,医生17人,1人具有中级职称,其余为初级职称,护士7人。设置各类科室13个,开放病床60张。

三、领导机构

医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下设医疗救护领导小组,安全保障领导小组。

(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等及各科室负责人

(二)医疗救护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

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监督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2.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据其影响,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3.及时、有效开展分析和决策工作,必要时请求外力支援。

医疗救护小组职责: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时,迅速组织核实具体情况后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汇报并提出是否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建议;

(2)接到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指令后,迅速组织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3)监督、指导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物资、技术设备等有效支持;

(4)总结应急处置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所取得效果并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三、应急处置流程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当事人按照事件性质上报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织核实具体情况后提出是否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如无须启动应急预案,直接安排相关人员落实;如需启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迅速介入,组织实施相应应急预案。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平时做好应急抢救物资的准备,包括救护车、急诊抢救设备和药品的完好并齐全。救护车由程广武、宁连杰做好机动,随叫随到。急救药品、急救设备由李伟娟、滑军建、陈洪涛医生每天核对。

2.强化卫生应急管理规范,加强救治工作组成员及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适时演练。

3.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内组织人员对患者进行救治,落实相关卫生防护、监测检验和疫情控制措施。

4.服从上级调遣,积极参与社会救护工作。

(二)应急启动程序

一线医务人员遇到紧急情况

医务科或

行政总值班

应急领导小组确定事态

指派应急小组

启动预案

应急救治工作组立即开始工作

立即进入应急状态

(三)应急处理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启动应急预案后,紧急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调用相关设施、设备等;必要时,配合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人员疏散或隔离。所有科室及个人应当服从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相互配合,各司其职,集中力量保证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3.后勤保障要尽一切努力充分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防护用品,包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药剂科要保证药品的供应。

6.医务科、办公室等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群体防护等措施。

二、食物中毒救治应急预案

(一)在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医疗救护小组履行好以下职责:

1.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医院内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理工作;

2.依调动本院医疗力量参与食物中毒处理和病人救治;

3.做好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血样等标本的留样和检验工作;

4.及时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卫生监督所报告;

5.协助卫生监督所对食物中毒事故的情况记录、核实;

7.组织对食物中毒事故病人的救治及联系会诊、转送工作。

(三)应急处置流程

1.接收三人以上食物中毒患者或病情严重有生命危险食物中毒患者时,

即刻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

2.医务科或总值班接到通知后立刻向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工作组汇报,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工作组根据中毒患者人数、病情等情况判断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如无须启动,由科室组织力量抢救,必要时由医务科或总值班调动相关科室参与救治。如需启动应急预案,即刻组织院内力量参与救治,必要时外请专家来院协助救治或转院治疗。

3.当符合以下情形时,及时向县卫生监督所报告相关情况。

(1)中毒人数超过10人的;

(2)出现危重或死亡病例的;

(3)相关部门通报以及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4.在做好救治工作的同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现场采样工作。

5.救治工作结束后总结相关情况并报县卫生监督所。

三、医院院内紧急意外事件应急预案

1.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突然出现心脏骤停、猝死、意外伤害,由患者所在科室立即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积极救治,同时将情况向医务科报告,以便协助科室做好进一步救治工作。

2.若突发心脏骤停、猝死、意外伤害为探视患者人员,依照就近原则在离事发现场最近的科室组织抢救,同时上报医务科,医务科根据情况及时联系患者(死者)亲属或单位,做好解释工作。

3.若发生患者或家属在住院期间因打架斗殴致伤的,所在科室立即向总值班报告,同时做好伤者的医疗救治工作,总值班组织人员保护现场进行初步调查,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便妥善处理。

四、火灾处理和人员疏散应急预案

灭火程序

1.报警:利用就近电话迅速向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总值班报告;如火灾涉及范围较大,迅速向县报警中心119报警,报警时讲清单位、楼层、部门、起火部位、火势大小、燃烧物质和报警人姓名,并通知临近部门关上门窗、熟悉灭火计划和随时准备接收病人;并派人在医院门口接应和引导消防车进入火灾现场。

2.救援:组织病人及其他来访者及时离开火灾现场;对于不能行走的病人,采用抬、背、抱等方式转移。

3.限制:关上门窗、防止火势蔓延。

4.灭火或疏散:如果火势不大,用灭火器灭火;如果火势过猛,按疏散计划,及时让病人和其他人员撤离现场。

救援人员灭火、疏散步骤

1.报警通报:

一旦接到火警,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到事发地点核实并同时派人前往现场勘察,明确火情及原因。当确认起火时,向楼层通报,次序为:着火层——着火层以上各层——有可能蔓延的着火层以下的楼层,通报时说明疏散路线,稳定病人情绪,防止出现混乱现象。

2.灭火:

(1)在扑救中,参加人员必须自觉服从现场最高负责人的指挥,沉着、机智、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做到先控制、后扑灭。

(2)抓住灭火有利时机,对存放精密仪器、贵重物资的部位,应集中使用灭火器灭火,争取一举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3)对于在燃烧中会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扑救时应采取防毒措施,如使用氧气呼吸面罩,用湿毛巾、口罩捂住口鼻等。

3.疏散:

(1)本着病人优先的原则,医院员工有责任引导病人向安全的地方疏散。疏散通道被烟雾所阻时,应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身体尽量贴近地面,匍匐前进。

(2)。疏散通道口必须设立哨位指明方向,保持通道畅通无阻。

(3)疏散与保护物资:应先疏散和保护贵重的、有爆炸和有毒害危险的以及处于下风方向的物资。疏散出来的物资不得堵塞通路,应放置在免受烟、火、水等威胁的安全地点,防止丢失和损坏。

注意事项:

1.火灾事故首要的一条是保护人员安全,扑救要在确保人员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进行。

2.火灾第一发现人应判断原因,立即切断电源。

3.火灾发生后应掌握的原则是边救火,边报警。

4.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在生命和财产之间,首先保全生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五、烧伤患者的应急救护预案及程序

(一)、立即通知救护小组的同时,接诊人员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使用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切

开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二)、患者有胃肠道反应,血尿、心率在

120/min

以上,呼吸

30/min,脉压

差小于

3

kPa

(

22

.

5mmHg),体温过低,神志恍惚,四肢厥冷,说明患者出现失

血性休克,应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止痛剂。

(三)、备好各种抢救用品,呼吸兴奋剂,强心药、吸痰器。

(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度烧伤患者,

15~

30min

测量生命体征一次。

(五)注意观察患者呕吐物及尿的性质、量、颜色,同时确记录出人量。

密切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呕吐时可头偏向一侧,避免

误吸,呼吸道烧伤严重,呼吸困难时,立即行气管切开。

(七)

及时做好转院前准备。

(八)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专人守护,使患者有安全感,听取并解答患者或

家属的疑问,以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心情。

【程序】立即通知医生

配合抢救

开放静脉通道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镇静止痛

监测生命体征

转院前准备

做好心理护理

记录抢救护

理记录

六、遭遇暴徒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做好病房安全工作管理,夜间病房门上锁。

二、遭遇暴徒后,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保护患者及公物,尽量减少不必

要的损失。

三、注意观察暴徒的特征。

四、设法通知派出所,或拨打110。

五、暴徒逃走,注意走向,为破案提供线索。

【程序】安全防范

派出所或110

篇4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物业】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科学有效应对我市物业管理区域可能出现的安全突发事件,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切实消除我市物业管理区域安全隐患,保障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青岛市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3编制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物业管理区域内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4编制工作原则

1.4.1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安全事件发生后,在各区(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实行区(市)管理制,建立灵活快速、功能全面的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

1.4.2以人为本,依法规范。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应急预案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要与相关政策相衔接,要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预案。

1.4.3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落实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经常性地做好应对安全事件发生的思想、预案、机制和工作等方面的准备。建立安全应急处置专业小组,加强管理人员安全方面工作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小区居民进行安全应急演练。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指挥机构

按照安全应急工作的需要,成立物业管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物业办主任担任组长,组员由各区(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

2.2工作机构

物业管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物业办,主任张宣文,常务副主任王西涛。办公室职责:统一协调全市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督查工作,对重点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组织召开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部署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和相关文件的传达;及时向上级机关报送相关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其它内部工作事项的通知、协调等工作。

2.3成员单位及职责

各区(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确立专门办事机构、专职工作人员,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明确职责分工,认真组织督促、落实安全工作,及时处理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强化工作措施,加强安全检查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2.4督察长效机制

由各区(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抽调精通业务、责任心强的1-2名工作人员,组成2个督导组,定期对各区(市)的安全工作进行指导、督察,并提出指导意见。各区(市)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成立相应检查小组,对辖区内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督察,并将检查情况整理汇总及时上报。

2.5信息报送和处理

2.5.1各区(市)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建立安全事件信息快速报送制度。制定应急值守制度、应急报告制度和应急举报制度,及时准确的向有关部门报送信息。

2.5.2各区(市)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有关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或完成情况。

2.5.3在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中,相关单位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通报情况,及时、准确反馈信息。

2.5.4物业管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各类安全信息,经过分析研究后,及时通报相关单位。

2.6指挥和协调

2.6.1各区(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政令畅通。属于跨区域的协调工作,由物业管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挥。

2.6.2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区(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协调本区域内的物业服务企业,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落实相关安全工作。

3.重点区域和部位的安全工作

3.1物业管理区域的高层建筑、商场、写字楼的各种设备设施,如配电室、泵房、中央空调机房、发电机房、电梯机房等存在的设施缺损和因不能使用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3.2物业管理区域内违章建筑、违章搭盖占用防火间距、消防通道、疏散通道等安全隐患,物业管理区域内出租房屋、沿街店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建筑周围空中和地面设置影响应急车辆通行的安全隐患。

3.3物业管理区域内应急设施的整治,设施无法正常使用或因被偷盗等原因缺损造成的安全隐患。

3.4物业管理区域内停车场因车辆集中停放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停车场内因缺损或不能使用的应急设施造成的安全隐患。

3.5物业管理区域内存在集生产、销售、储存、居住为一体的“三合一”、“多合一”建筑和小商场、小餐饮场所、小旅馆、小歌舞娱乐、小网吧、小美容洗浴、小学校(幼儿园)、小医院(诊所)、小生产加工企业这些“九小场所”,以及擅自改变建筑使用功能的仓库、劳动密集生产车间、员工集体宿舍集生产、销售、居住为一体的建筑物的安全隐患。

3.6物业管理区域内存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生产、储存、经营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4.安全工作完善事项

4.1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公共区域安全防范的重点部位设置警示标识,可能引发人身伤亡事故的部位或场所要设置统一规范、文明礼貌且醒目的警示标识,告示注意事项,明确禁止行为。

4.2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业主的自我检查防范予以告示,提醒业主对雨蓬、花架、晒衣架、空调室外机架和阳台扶手等部位摆放花盆、吊挂杂物等行为,强化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4.3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加强对公共区域安全防范重点部位的日常巡查,加强对管理区域内的消防设施及公共设施设备定期巡查并做好巡查纪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留隐患。涉及到房屋安全、筑漏修缮的,必须进行回访,增强安全系数。

4.4物业服务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公共区域安全防范预案,要对安全防范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检查、调整完善,明确安全防范应急处理程序。

4.5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对已制定的恶劣天气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加强执行力度,强化值班制度,凡遇恶劣天气,要立即行动,按照责任分工和要求全面做好安全工作。

4.6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物业管理区域出入口实行定时值班和巡查,推行24小时安全防范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小区要严格按照标准落实客人、车辆出入登记制度,并确保小区内车辆停放有序。

4.7物业服务企业应加大对小区安全防范的投入,提高技术防范水平。对已实施楼宇对讲、电控防盗、家庭防盗报警、小区重点部位监控等技防工程的应加强维护。

5.紧急处置

各物业服务企业应高度重视物业管理安全工作,把做好安全工作提高到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来认识。加强检查、监督、落实小区的安全工作。

物业企业负责人作为管理小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安全工作提到当前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如有安全问题发生,应在第一时间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及时赶到现场解决处理。

6.后果评估

6.1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完毕后,各区(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查明导致引发安全事件的原因。属责任事故的,要查明责任人及各自责任的大小,并拟写调查报告及时报送相关部门。

6.2通过总结,找出预警和处置环节中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应急机构,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管理水平,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监督管理

7.1预案演练

各物业服务企业每年应组织一至两次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演练前要明确演练的内容和目标,制定周密的演练计划。对参与演练的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并落实安全措施。演练范围内要设置明显的标识并事先通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演练后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并作好总结。

7.2宣传

各物业服务企业要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和社区刊物等宣传途径在小区内积极开展安全知识专题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营造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7.3奖励和责任

7.3.1对在安全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各区(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并给予表彰。

7.3.2对不服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调遣,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延误时机造成损失的单位或个人,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4监督检查

7.4.1各区(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应每月指派专人对辖区内物业管理区域进行安全检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责令整改。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将定期组织全市范围的安全隐患巡查工作。

对于整改不利,存在问题较为严重的物业服务企业将予以严肃处理,并将其违规行为记入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

7.4.2物业管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有关行政部门对本预案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8.预案更新

市物业行政管理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修改情况,对本预案及时进行修改、完善。

9.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校】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公安河东分局内保科的工作要求,为有效防止各种突发事件和维护我校安全稳定,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顺利进行,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全面提高应对恐怖和暴力能力,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

1、组长: 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总务主任、德育主任

组员:全校教职员工

财产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出纳 组员:班主任老师

综合治理安全小组

组长:会计 组员:男教师

教学安全小组

组长:教导主任 组员:全校教师

2、工作职责

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要在事故现场指挥救援行动,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汇报和请求援助,同时向河东区教育局“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及时报告。要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挥现场师生离开危险区域,保护好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一)校园内犯罪分子持刀行凶事件应急预案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集结优势力量阻止犯罪分子行凶。

1、获得事件信息的任何人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值班干部和学校领导报告,并同时拨打110报警。

2、值班干部或任何工作人员立即组织现场人员,迅速建立警戒线,使犯罪分子无法靠近学生,防止事态扩大。

3、应急领导小组宣布学校进入全面应急状态,立即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4、集结优势力量,携带防卫器械,与犯罪分子周旋劝阻与制止犯罪行为,为警方援助赢得时间,在有利条件下设法制服犯罪分子。

5、尽快把所有学生和无关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6、救护受伤学生和其他伤员。

7、实施事件现场警戒,阻止无关人员进入学校,维护现场秩序,防范别有用心的人肇事,引导外部救援人员进入事件现场。

8、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即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二)校园内发现可疑人物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可疑人物

1、在校园内发现形迹可疑,四处游荡,可能作案的可疑人物,在场人员都应当立即向值班干部和校领导报告。

2、学校保安人员和领导指派人员要立即对此人进行询问,同时把他的行动限制在局部区域内。

3、若此人自述进入校园的目的明显缺乏可信度,无人证、物证可以证明,甚至说话前后矛盾,蛮不讲理,保安人员应当将其带入办公室进行进一步盘问。

4、若有证据表明此人是危险人物或犯罪嫌疑人,应立即打110报警由警,由警方带走作进一步调查。

5、若可疑人物在盘问时夺路逃跑,单位人员应当将其相貌、身高、衣着及其它特征和逃走方向向警方报告,同时,学校应当做好此人再一次闯入校园作案的思想准备和预案准备。

6、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可疑人物使用暴力,要确保周围人员的安全。

7、学校应把事件情况及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三)校园内发现可疑物品的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防范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伤害事故

1、收到可疑邮包或发现可疑物品的任何人员都要在第一时间向值班干部和领导报告。

可疑物品是指:物品外表、重量、气味可疑,不是本单位的物品,也从无看到过此种物品不知此物品有何用途,为何会摆放在学校某处。

2、发现可疑邮包和可疑物品的任何人员,都不应当试图打开或随意摆弄它,要禁止在周围呗烟或使用手机,对讲机或发动机动车辆等。

3、学校应当指定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进行初步鉴别,判断是不是危险物品,若不能排除危险物品,应立即打110报警请警方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和处理。

4、若可疑邮包和物品被警方确定为危险物品,学校应立即在其周围设置警戒线,无关人员应立即撤离,并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5、学校应当配合警方组织人员在校园其它区域搜寻检查,确定在校园内是否还有其它可疑物品。

6、学校配合警方开展各项处理工作,并及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理办法

发现学校饮用水污染,要紧急对水源进行有效隔离,并立即向卫生部门和领导小组报告,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中毒者进行救治。

(五)校园爆炸事件处理办法。

学校发生爆炸事件后,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并立即向公安等部门和领导小组报告。及时设置隔离带,封锁和保护现场,迅速疏散师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继发性危险,防止次生事故发生。要认真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做好物证搜寻、排除险情工作,防止再次发生爆炸事故。

(六)火灾事故处理办法。学校发生火灾事故,第一时间全力组织师生疏散和自救工作,同时立即向119指挥中心和领导小组报告,安排人员配合消防部门组织救人和灭火抢险工作。同时配合医疗机构妥善安置受伤人员。

(七)食物中毒事件处理办法。学校发生师生食物中毒事件,立即向卫生部门和领导小组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将中毒者送至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企业】

为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搞好厂区安全工作,认真做好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将可能发生的事故降到最低限度,根据《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和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公司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组长党支部书记xx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生产经理xx、技术经理xx同志担任,成员由部门、车间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指挥组,抢险组和后勤保障组。

1.指挥组由xx、xx组成。在第一时间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第一时间组织员工疏散,第一时间组织员工自救,保证员工人身安全,第一时间保证公司财产和员工财产安全,第一时间组织协调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抢险组:由20名员工组程:由xx任组长,xx任副组长,组员由xx、xx、xx、xx、xx、xx承担危难工作,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任务。

3.后勤保障组:由6名同志组成,xx任组长,xx为副组长,组员由xx、xx担物资装备供应,切实保证突发事件工作所需。

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措施

1.发生一般火警、火灾事故、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及其他突发事件,当班值班人员应立即报告车间、部门和公司领导,逐级上报。火警火灾拨打119请求救援。人身伤亡事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或拨打120请求救援,但不管是哪类事故,抢险救护时都要先切断电源或采取防护措施后再组织救护,防止事态扩大。

2.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迅速向公司汇报,公司逐级向上反映。岗位人员拨打119救援电话请求援后,首先组织自救,使用现场的灭火器进行灭火,根据着火部位、性质也可用现场备用的防火沙、土、水进行灭火,电气火灾要用干粉灭火器,变压器、油罐等用水冷却时,人要远离,严防爆炸伤人,待消防专业人员赶到后,在专业人员指挥下配合灭火。

3.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发现人员要立即向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公司逐级上报后,还要通知医院工伤抢救小组,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救援。若伤部位属擦伤、碰伤、压伤等要及时用消炎止痛药物擦洗患处,若为出血严重,要用干净布料进行包扎止血。若伤者发生骨折要保持静从事静卧。若发生严重烧伤、烫伤,要立即用冷水冲洗30分钟以上,若伤者已昏迷、休克,要立即抬至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人工呼吸或按摩心脏,待医生到达后立即送医院抢救。

4.若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救援人员在救援时要了解中毒原因,迅速把中毒人员抬至通风良好处进行一般性抢救,并立刻送往医院抢救。

5.发生重大设备事故,要立即报告,同时停止设备运转,处理事故时,要有专业人监护。严格执行检修程序和停送电确认制度,防止打乱仗,冒险作业。

6.发生爆炸事故,要立即关闭爆炸源,若有人员伤亡,按人员伤亡预案救援。

7.发生各类事故都要保护好现场,待事故调查分析处理。

三.注意事项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保证24小时开机,认真做好各项预防工作,随时准备应付各类突发事件发生。

篇5

关键词:电力系统 通信电源 应急预案制定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系统通信电源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通信网络随之有了整体水平的上升,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源系统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型电磁材料的应用,控制方法的改良,功率变换技术的进步等,都使得了通信电源系统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都在降低损耗、提高电能利用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的工作电源采用的是交流电电源,通信设备则主要采用直流电电源,为光纤、微波、载波及交换设备供电。从经营效益以及投资角度来看,通信电源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是从安全运行的层面来分析,伴随着现在高稳定性的光通信设备的广泛应用,通信电源故障在电力通信故障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而且,提高通信电源的安全性将会进一步提升电力通信系统实际中运行的可靠性。因此,管理和维护好电力通信电源系统显得尤为迫切、重要。

二、先进通信电源系统结构

组合电源系统的工作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图中可见一个完整的组合通讯电源系统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交流配电单元、整流部分、直流配电单元、蓄电池组、监控系统。

图1电源系统原理框图

三、通信电源系统在使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般通信电源系统由两部分组成:高频开关电源、阀控式密封蓄电池;那么电力通信电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是:

1、 注意安全操作

整流器模块断开市电后10秒内,插头上可能仍带有危险电压,必须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防止意外电器事故的发生。确保在机架上作业、更换保险丝等的时候有接地绝缘保护等。

2、 注意使用温度等条件

高频开关电源虽然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高,但也应当保持室内清洁少尘,不然布满灰尘以及潮湿的环境会导致主机工作紊乱;如果电源系统及整流器之前被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则要经过24h后才能可启用该设备。 但是蓄电池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较高,其标准使用温度在25℃,15℃~30℃属于其正常工作范围。若温度偏低,蓄电池容量就会降低,因为温度每降1℃,它的容量就会下降1%。若温度偏高,虽然蓄电池的放电容量增加了,但其使用寿命却受到了影响。并且如果长期在较高温度下使用,使用寿命与升高温度的关系为:温度每升高l0℃,其使用寿命大约会缩短一半。因此在实际中需要严格注意电源系统的使用温度。蓄电池要远离热源及容易产生火花的场地,安全距离在50am开外;且要避免阳光直射,远离具有大量放射性、红外或紫外线辐射、有机溶剂气体以及腐蚀气体的环境。

3、注意参数设定和规范使用

高频开关电源系统在日常操作时,一定要确保参数设定符合规范,系统的配置和极限值要正确。并且设置的所有参数不能随便改动。对YPSC-98控制器来说,2O℃,系统电压为国产电池53.5V,进口电池54V;模块设置电压为国产电池53.5V,进口电池54V;电池充电的最大电流限制正常情况下是电池总容量的1O%;非紧急报警电压上限是57V,下限是51.5V;紧急报警电压上限为58V,下限为46V;最大负载电流不能超过系统容量的80%,最小为0A;最大负载功率不超过系统容量的80%;电池最高使用温度为40度;恢复温度为39度。如果电源系统的这些参数设定不当将会导致触发伪报警,促使整流器断电,或者导致和系统相连的蓄电池放电。高频电源开关电源系统使用时不要随意附加大功率设备,并且不要使其长期在满负载的状态下运行,否则,都会致使整流模块发生故障,严重情况下直接损坏变换器。

系统的工作电压和电流应当符合相关的规定及要求,过高可能会导致蓄电池热失控或者失水;过低则会导致电池亏电,这将直接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电池应避开大电流充电和放电,理论上充电时是可以接受大电流的,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要尽量避免,否则极容易造成电池极板膨胀以致变形,伴随极板活性物质的脱落,电池内阻增大并随使用时间上升温度升高,严重者将造成容量下降, 导致其寿命提前终止。

四、加强通信电源系统的管理及其维护工作

1、蓄电池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1)如果发生下列任一情况则需要进行充电:浮充电压至少有2只都低于2.18V;额定容量量有20%以上被放出;搁置不用的时间超过了三个月;全浮充运行已达三个月。

2)在开始设计和改造的时候,应当尽量选用两组电池方案,或者将一组大的蓄电池分成两个比较小的蓄电池组进行并联。确保在加大投资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性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3)测量蓄电池内阻:内阻与蓄电池的容量之间虽然没有精准的对应关系,不过可以通过测量蓄电池的内阻DD动态内阻或静态内阻来观察它的离散型,并且可以对比着上次测量的结果,或者参考厂家在出厂时提供的参数进行比对。特别需要注意处理好内阻尤其特殊且离散型偏大的单体电池。

4)需要经常检查的项目有:检测蓄电池的电压是否符合使用要求;连接地方是否发生松动;极柱和安全阀的周围是否有酸雾或酸渗出的现象;电池外壳有无变形和渗漏等。

5)对蓄电池进行核对性放电:每年都要对蓄电池做一次核对性额定电容的放电测试。对新安装的或者大修后的蓄电池组来说尤为重要。对不能立即停运的蓄电池组要做15%额定容量测试。

6)每次电池组在放电过后要及时进行充电;切勿使蓄电池组被过电压或过电流充电;尽量避免蓄电池长期搁置不用;不要进行长期浮充却不放电,也不要使蓄电池过放电;勿使用纹波比较大的充电机,而应当有温度补偿功效:电池浮充电压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大约每度下降一2~~4mV.阀控式密封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因为重力作用及无法添加蒸馏水,以致电解液的均匀性比较差,所以失水是其提前发生失效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如此,它对所处的工作环境、温度、浮充电压以及充电电压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充电电压过高,则在负板形成的H,很难被电池内部吸收,于是在电池中积累,产生一定的压力。当压力增大达到开阀压力时,安全阀就会排出气体,造成失水,同时也会加快对板栅的腐蚀。所有这些因素都可成电池容量下降,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2、电源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1)首先,建立起一套完善可行的运行维护制度是很必要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做到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防患于未然。

2)通过网管、本地控制器等实时查看所有告警和系统事件相关的信息并及时分析此类信息是否正常。

3)每年都要全面检查设备中电器的连接情况,特别是重要负载与空气开关的连接、大直径电缆的连接、蓄电池连接铜排与空气开关的连接等。

4)定期检查交流配电设备的继电器开关、电表指示、告警等。

5)维修设备时,必须实行两人工作制即任何情况下不允许一人进行操作。切断电源前,不准任何人进到高压防护栏内。在高压操作时,确保使用有效的防护工具。在设备停电之后,必须悬挂警告牌,示意有人正在工作,禁止合闸。

6)每次巡检的时候应当检查接地电缆和机架的连接是不是很牢固;检测机房接地电阻是不是符合要求;检查压敏电阻是否损坏、防浪涌抑制器模块显示窗口是否变红等。尤其在雷雨季节更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巡检,确保做到及时发现漏洞,及时更换坏掉的环节。

7)对UPS进行时,应当确保各种自动告警以及保护功能都能正常运行,并定期检查其自动旁路性能、故障指示等。对供电可靠区域,每一季度都要将UPS电源定期放电,以激活其中的活性物质,延长使用年限。

五、电力电源系统应急专项预案设计

为了提高省电力通信网通信电源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减少因通信电源问题而引发的各种通信电路中断故障,我们除了加强通信电源的运行维护管理以外,还结合省电力通信电源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电力通信电源系统应急专项预案,以保证电力通信电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从而确保电力通信网畅通无阻

1、总则

1)编制目的

为及时、正确、有效和快速地处理电力公司电源系统中断等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通信系统中断对电网安全生产的危害和损失,保证省网生产指挥系统畅通。

2)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省电力有限公司通讯系统中断应急专项预案》以及电力行业有关电网通信专业规程和规定的要求,结合电力公司实际制定。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电力公司应对和处理因电力通信事故、严重自然灾害、电力通信设施大范围破坏等引起的对正常通信指挥系统构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威胁的各类通信系统中断事件。

4)基本原则

本预案遵循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保证重点、快速反应的原则制定。

统一指挥原则。对于通信系统发生通信中断事件,应在电力公司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下进行。

分级管理原则。电力公司、各局、电厂要按照分级管理、统一协调、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通信中断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

保证重点原则。处理和控制中首先要保证事故处理指挥通信的畅通,并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尽快抢修涉及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系统等通信电路,限制事件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力保证电力生产调度指挥和电网安全运行。

快速反应原则。为应对通信中断突发事件,电力公司要配备应急抢修车辆、建立应急物资调配机制,确保反应快、处理快、恢复快。

2、组织机构和职责

1)应急指挥部

电力公司设立通信系统中断应急指挥部,任命总指挥,副总指挥。同时建立通信系统中断应急指挥组,任命组长任,副组长,成员组成。

2)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东北电网公司、省公司有关通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法规、规定。

(2)接受省公司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请求应急救援和支持。

(3)统一领导和协调电力公司管辖范围内的通信系统中断事件应急工作,研究部署各项应急措施。

(4)决定启动、实施和结束相应通信系统中断事件应急专项预案,对本预案的执行情况负全面责任。

5)监督本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加强日常管理。

3)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电力公司,局通信系统中断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及成员名单和联系方式。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1)负责通信系统中断应急专项预案的编制工作,督促、检查通信中断事件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

(2)负责通信中断事件综合协调,对通信中断事件进行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得出初步结论以供决策,提请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实施和终止通信系统中断应急专项预案。

(3)掌握应急处理情况,落实应急指挥部下达的指令,协调做好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并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4)负责同政府有关部门及上级主管单位的联系和汇报。

(5)组织通信中心等事件相关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习。

3、应急预案启动条件和工作流程

1)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因主系统通信站通信电源设备重大故障(包括全站通信电源设备停止工作、主系统电路全部退出运行)、严重自然灾害等导致省级及以上主系统通信电路大面积中断,影响电网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控制装置正常运行或造成重要调度站点主备用调度通信完全中断时,可启动本预案。

2)预案启动的工作流程

(1)发生通信电源设备故障后,省调通信调度应立即按相关应急处理预案进行必要的处置,同时将故障状态、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有关情况报告省公司电网运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

(2)应急处理工作组接报后,根据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后果和应急处理的需要,决定是否进入应急状态。经研究决定启动省公电源应急处理机制后,由应急处理工作组组长宣布进入应急处理状态,启动本预案,并报省公司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3)省网各部门、各单位根据本预案,按职责分工,立即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4、应急处理预案

1)预案一

启动条件:省调通信电源两路交流失电或全部整流器同时发生故障。

⑴确认两路交流同时失电后,立即向值班室申告,请求尽快送电。

⑵密切监视蓄电池电压变化,随时准备将负荷从电压不足的蓄电池倒到电压尚可的蓄电池上。

⑶做好交流送电前的准备工作。

2)预案二

启动条件:省调通信电源单一整流器发生故障。

⑴在相应蓄电池组能够正常工作的时间内,尽快修复故障整流器。

⑵.若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利用至各机房的备用电源电缆从其它正常工作的整流器向各机房供电。

⑶必要时,提请设备厂家人员协助故障处理。

3)预案三

启动条件:省调通信电源整流器至各机房主用电源电缆发生故障。

⑴整流器1所带的交换机机房主用电源电缆故障时,启用整流器2上所带的备用电源电缆向交换机机房供电。

⑵整流器2所带的传输机房电源屏1的主用电源电缆故障时,启用整流器1上所带的备用电源电缆向传输机房电源屏1供电。

⑶整流器3所带的通调机房主用电源电缆故障时,启用整流器2上所带的备用电源电缆向通调机房供电。整流器3所带的传输机房电源屏2主用电源电缆故障时,启用整流器2上所带的备用电源电缆向传输机房电源屏2供电。

结语:

随着电力系统通信事业的发展,作为通信设备“心脏”的通信电源系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通信设备供电电源要稳定可靠,特别是在电力系统事故时,电力要求通信设备供电电源不能中断,当交流电源中断时,通信专用畜电池组单独供电要超过8小时,必要时还应配备其它备用电源。通过对目前通信电源技术发展的研究表明,电力系统通信电源系统的建设需要正确把握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先进的技术促进电源系统的建设,保证电力系统通信电源系统的正常、稳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仇惠静.浅谈通信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发[J].TECHNOLOGY技术应用,2010,(8).

篇6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

学校校长为我校疫情报告管理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老师为责任报告人,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疫情报告人提供情况。

二、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3、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

三、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学校教职工如发现有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

5、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制度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向中心学校疫情报告人报告。

五、学校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查情况。

篇7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的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治目标

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党w、ZF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

通过专项整治,推动各地各学校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实现教育系统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对盟市、高校学校安全考核评价办法,推动健全地方ZF的领导责任、教育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2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的要求,建立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的全员安全责任体系和明责、知责、履责、问责的安全责任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安全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责任处室:人事处、学校安全管理处、督导室)

(二)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推进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把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有关法规文件纳入各级教育部门、高校党w(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培训等形式,及时传达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w、ZF的决策部署,定期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各级教育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推进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指导学校建立教职员工安全业务培训制度,严格落实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有关要求,不断师生提升安全素养和风险识别能力,提高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处室:办公室、机关党w、学校安全管理处、基础教育处、高等教育处、职业与成人教育处)

(三)推进安全基础保障体系建设。

推动地方ZF落实安全投入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学校安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条件。制定出台学校安全有关地方性法规和标准,规范安全管理、事故处置、责任追究等行为。加强高校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学校安全管理提供人才支持。以学校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学校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和连接公安部门的应急报警系统,实现隐患排查、问题清单、日常巡查和应急处置信息化。(责任处室:财务处、政策法规处、高等教育处、学校安全管理处、科技与信息化处、信息中心)

(四)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安全隐患“三个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制度。各级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评估,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公告制度,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整治、报告、消账闭环管理。推动各级建立学校安全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应急、市场、公安等部门的协同联动,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综合治理,形成护校安园工作合力。(责任处室:学校安全管理处、各有关业务处室)

(五)推进应急处置能力体系建设。

全面修订完善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值班值守、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应急响应制度、程序。严格落实学校应急演练制度,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建立健全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责任处室:办公室、学校安全管理处、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处、科技与信息化处)

三、开展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一)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以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为重点,聚焦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推动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教育部门监管责任,严管严控食品经营风险,坚决防范校园发生群体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年,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率达到*%,“四D”、“六T”厨房规范化建设全面启动,中小学、幼儿园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全覆盖建立,创造条件推进家长陪餐制度实施;*年,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率达到*%;*年,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率达到*%,食品安全知识抽查考核合格率达到*%以上,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达到*%。实施大宗食品原料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的学校、幼儿园食堂达到*%以上。(责任处室:学校安全管理处、体育与卫生艺术教育处)

(二)开展学校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和微型消防站建设为重点,*年,集中解决一批校舍消防验收问题,完成校园消防通道清理、划线标识和畅通工作,重点部位微型消防站全覆盖,中小学全面启动消防操活动;*年,城市校舍消防未验收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城市校园微型消防站达到全覆盖,中小学消防操活动全面开展;

*年,全区校舍消防未验收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消防基础设施正常运行,校园微型消防站达到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消防安全制度健全,专业管理人员满足消防管理工作需要,消防安全教育、应急疏散演练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责任处室:学校安全管理处、各有关业务处室)

(三)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

以“护校安园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安防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年完成中小学与城市幼儿园专职保安员配备率、封闭化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城市校园“护学岗”“四个*%”的基础上,*年,城镇幼儿园专职保安员配备率、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护学岗”达到*%;*年,乡村幼儿园专职保安员配备率、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达到*%,城镇幼儿园封闭化管理达到*%;*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完全实现“三个*%”。

以建立和完善学校联席会议机制为重点,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月会商机制、定期通报机制、联合整治机制、督导检查机制、联动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持续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文化环境、食品卫生环境、交通环境整治,形成常态化护校安园工作合力。(责任处室:学校安全管理处、督导室)

(四)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专项整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安全主体责任和日常管理责任,形成从购买、储存、使用、监督到废弃物处理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体系。*年,全面排查各级各类学校实验室及危化品现状,摸清底数,建立危险源电子台账、分布图,完成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年,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置机制,改善重大危险源储存管理条件;

*年,各级各类学校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处置机制全面建立,日常管理职责明晰,运行科学规范、安全有序,有关管理人员、科研实验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每年不少于*周)制度常态化,建立高等学校科研实验室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预警机制。(责任处室:科技与信息化处、基础教育处、高等教育处、学校安全管理处)

(五)开展校车交通安全整治。

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继续推动各级ZF建立多渠道筹措校车经费的机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推动校车制度实施。协调配合应急、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持续开展拉载学生车辆、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综合整治,坚决杜绝非法校车和黑校车接送学生的现象。督促指导学校和校车服务机构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服务方案,加强对驾驶人和随车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源头管理、动态监测,保障学生交通安全。(责任处室:学校安全管理处、督导室)

四、时间安排和要求

(一)动员部署(*年*月-*月)。

制定印发《全区教育系统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分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专项整治分工责任,成立工作专班,全面部署和启动专项整治工作。

(二)排查整治(*年*月至*年*月)。

按照《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时限,确保按时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三)集中攻坚(*年全年)。

在全面排查、建立“三个清单”的基础上,坚持立查立改、边查边改,实行问题销号管理。要对梳理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实行领导包案制度,细化责任和措施,加大攻坚力度,确保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篇8

1.1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有效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持和促进我市社会政治稳定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其他危害。

预防为主、有效应对。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应对高效、有序。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处置全市较重及协同省应急委处置严重、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各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内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和协同市、省应急委处置较重、严重、特别严重突发公共事件工作;各级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是本辖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整合资源、平战结合。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科学配置和使用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在应急处置工作中的辐射作用;完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运行机制,将平时管理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

1.3编制依据

《宪法》;有关法律、法规;《安徽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省及我市制定的相关法规、规章。

1.4突发公共事件类别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我市、我省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龙卷风、暴雪、冰雹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建筑工程、公共场所、各旅游景点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和供气等城市生命线事故以及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核与辐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血吸虫、肺炭疽、O15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等。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可以预见或突然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市各专项应急预案和各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应急预案是本预案的组成部分。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领导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主任,其他副市长任副主任,市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市消防支队有关负责人为成员。

市应急委的日常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承担。

2.2指挥机构

依照法律、法规,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突发公共事件各专项应急机构(如:指挥部、领导小组、委员会等)作为市应急委处置专项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门应急指挥机构。其负责人由分管副市长或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必要时由市长担任。专项应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1)拟订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贯彻落实国家应急领导机构、省应急委和市人民政府的决定;

(3)负责指导全市专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

(4)组织、指挥、协调专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5)承办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

(6)承担市人民政府和市应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各专项应急机构的日常办事机构分设在市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

2.3专家咨询机构

市应急委设立专家咨询组,由各领域的技术、管理和法律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

(1)参与市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的拟订和修订工作;

(2)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出建议;

(3)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4)为公众提供有关防护和技术咨询;

(5)承担市人民政府或市应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各专项应急机构设立相应的专家咨询机构。

3.预测、报告、预警

3.1预测

3.1.1市人民政府组织建立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监测体系。市各专项应急机构和各区、县**风景区管委会应急工作机构加强对监测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本系统或本辖区内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并涉及公共安全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交流制度,明确监测信息报送渠道、时限、程序。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重大信息,按有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3.1.2市各专项应急机构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常规数据库,各有关单位应提供有关数据和信息,支持、配合突发公共事件常规数据库建设。常规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

(1)可能诱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

(2)主要危险物质和重大危险源的种类、特性、数量、分布及有关内容;

(3)潜在的重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类型及影响区域;

(4)严重损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类型、影响区域及后果;

(5)城市建成区分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交通和基础设施情况,重要保护目标及其分布,常年季节性的风向、风速、气温、雨量等气象条件,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分布;

(6)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其应急能力、分布,应急设施和物资的种类、数量、特性及分布,上级救援机构或相邻地区可用的应急资源;

(7)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8)数据库其他内容由市各专项应急预案分别作出规定。

3.2报告

3.2.1报告责任主体及时限和程序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各级人民政府、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机构及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隐患,有权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机构、其他与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必须受理报告。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或应急机构接报后,应立即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复核确认,同时组织力量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向市人民政府及市各专项应急工作机构报告。

市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即刻向省政府或省有关部门报告。

3.2.2报告内容

受理责任主体在向上级报告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包括信息来源、时间、地点、范围、性质、动态、影响情况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内容,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

3.2.3各应急工作机构设立并公布报警电话和电子邮箱。今后全市逐步统一应急报警号码。

3.3预警

3.3.1预警等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划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四个级别,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的具体界定,在市各专项应急预案中明确。

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级别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3.2预警级别研判与

市各专项应急机构按照各自职责,根据有关规定,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进行研判,必要时上报省有关部门研判。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由区、县**管委会应急委或区、县人民政府向全区、县或事发地。较重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由市应急委或市人民政府向全市或事发地。严重、特别严重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由省应急委或省人民政府负责向全省或事发地。

3.3.3预警公告内容

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名称、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起止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机关等。

预警公告后,预警内容变更的,应当及时变更公告。

3.3.4预警公告方式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公告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公共媒体和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对特殊人群、特殊场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3.5预警处置

对于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县(区)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尽可能控制和消除事态扩大,并做好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对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应第一时间向市人民政府和市各专项应急机构报告。

对于较重(Ⅲ级)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市相关专项应急机构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相关应急处置力量,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同时进入应急准备状态,做好启动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应急预案的准备。

对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市应急委和市人民政府应第一时间向省有关专项应急机构、省应急委和省政府报告。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照属地化原则,发生一般(Ⅳ级)及其以上级突发公共事件及险情时,启动区、县级、**风景区管委会应急预案并上报到市相关的专项应急机构、市应急委或市人民政府;发生较重(Ⅲ级)及其以上级突发公共事件及险情时,启动市级应急预案并上报到相应的省专项应急机构和省应急委;发生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突发公共事件及险情时,市专项应急机构、市应急委、市人民政府做好先期处置工作,并上报省有关专项应急机构、省应急委和省政府;当超出市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市人民政府请求省政府和省有关应急机构给予支持。

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应急预案启动后,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市专项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予以指导和支持。市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启动后,市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市长为第一责任人。

4.2基本应急

4.2.1先期处置

较重(Ⅲ)、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突发公共事件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应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先期处置。

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对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下列必要的应对措施:

(1)向社会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2)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3)紧急调配辖区内应急资源用于应急处置;

(4)实施动态监测,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5)立即实施紧急疏散和救援行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6)及时向市专项应急机构、市应急委和市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和支持请求;波及或可能波及其他市、县的,要同时向相关市、县通报;

(7)其他必要的先期处置措施。

若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伤亡、失踪、被困,要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省外办、台办、侨办、省旅游局。

4.2.2应急决策

市专项应急机构接到较重、严重、特别严重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应迅速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按照决策程序,综合各方面意见,作出如下应急处置决定:

(1)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赶赴事发地,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启动或授权市应急委启动市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

(3)对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作出具体的处置指示,责成市专项应急机构和市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4)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或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事发地进行指导;

(5)调集专业处置力量和抢险救援物资增援,必要时请求军队和武警部队给予支援;

(6)发生较重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向市委、市人大报告,其中发生严重、特别严重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向省有关专项应急机构、省应急委、省政府报告,必要时请求省政府或省有关部门给予支持。波及到相关市(县)时,及时予以通报。

4.2.3指挥协调

市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启动后,市专项应急机构、市应急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保证应急通讯畅通,保障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

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机构,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对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3)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到伤害的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4)迅速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和危险源,划定危害域,维持社会治安;

(5)抢修被损坏的公共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供油等基础设施,保障事发地群众的基本生活;

(6)向市人民政府及时报告应急处置、事态评估情况和工作建议。

4.2.4应急联动

现场指挥机构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选择成立若干工作组。成立的各工作组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1)技术专家组:由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技术专家组成,参与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的研究工作,鉴定和解答有关专业技术问题。

(2)抢险救援组:由公安、安全生产监管、消防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组织专业抢险和现场救援力量,开展现场处置,根据需要,随时调遣后续处置和增援队伍。

(3)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组:由卫生、防疫、畜牧兽医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负责医疗救护、疾病控制、心理救助和人畜间疫情控制工作。

(4)交通管制组:由公安、交通、民航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负责事发地道路、水路交通或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确保运输畅通。

(5)治安警戒组:由公安部门负责,实施现场警戒,保护事件现场,维护治安秩序。

(6)人员疏散和安置组:由民政、公安、建设、交通、人防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负责人员紧急疏散和安置工作,必要时采取强制疏散措施,并保证被疏散人员的基本生活。

(7)社会动员组:由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动员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志愿人员等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8)物资和经费保障组:由发展改革、财政、商务、粮食等部门组成,负责调集征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的应急物资、设备、房屋、场地等,适时动用粮食等储备物资,保证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

(9)应急通信组:由人防部门、邮政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组成,负责现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确保现场通信畅通。

(10)气象服务组:由气象部门负责,做好事发地的气象监测和天气预警信息服务,必要时设立移动气象站,为指挥机构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气象服务。

(11)综合信息组:由现场应急指挥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负责综合文字、信息整理及报送工作。

(12)生活保障组:由事发地区县、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工作人员必需的食宿等生活保障工作。

(13)新闻组:由市政府新闻办负责,制定新闻报道方案,设立新闻发言人,经批准适时向媒体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同时组织新闻媒体向公众宣传自救防护等知识。

(14)涉外工作组:由外(侨)办、台办、公安和新闻办等部门组成,负责接待港澳台及境外新闻媒体,处理涉及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的有关事宜。

(15)特种应急组:由公安、金融、网络监管、环保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负责处置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环境事故、金融风险和等突发公共事件。

事发地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央、省驻黄各单位等应服从现场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调配。市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市消防支队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破坏性、紧急程度、影响范围等情况和上级命令、指令,以及市人民政府的请求、要求或决定,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4.3扩大应急

一般、较重的突发公共事件有向严重、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扩大和发展趋势或影响其他地域、领域时,市人民政府进一步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应急力量增援事发地。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全市大部分地区时,市人民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紧急动员并及时向省有关专项应急机构、省应急委和省政府报告。

4.4新闻

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工作遵循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注重效果的原则。

新闻工作由市政府新闻办会同市专项应急机构负责,根据事件影响程度和类型,组织有关责任单位、职能部门和专家拟写新闻统发稿、专家评论或灾情公告,统一向媒体和社会。

市政府新闻办应及时掌握信息,分析舆情,加强与负责处理事件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或有关区、县**风景区管委会的沟通协商,提出新闻报道意见,组织指导新闻工作,协调解决新闻报道中遇到的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涉及境外媒体的采访和对境外新闻,由市外办会同市政府新闻办具体组织安排。

对不宜公开报道的突发公共事件,按有关规定执行。

4.5应急结束

现场指挥机构和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确认突发公共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已经消除后,向批准预案启动的市应急委和市专项应急机构提出结束现场应急的报告。市专项应急机构综合各方面意见,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出终止实施总体应急预案的指令,撤销应急现场指挥机构,由市应急委宣布应急结束,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结束,应报请省专项应急机构和省应急委批准。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会同市有关部门按照市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应的市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与要求,负责组织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基本生活困难救助和损失补偿,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灾后重建等事项,尽快消除后果和影响,保证社会政治稳定,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

财政、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应由政府补偿的补偿标准和办法;所需救济经费由事发地区、县财政和市财政安排,必要时请求省财政补助。国家、省已有补偿标准和办法的,按其规定执行。

审计部门应适时对救济补偿、灾后重建、社会捐款等资金和物资的安排、拨付、使用进行监督,必要时实施跟踪审计。

市各专项应急预案、区县人民政府及**风景区管委会应急预案要明确善后处置中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

5.2社会救助

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社会性救济救助制度,鼓励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救济救助,积极吸纳国际组织、境外机构和个人捐赠,逐步加大社会救济救助的比重。

民政部门协调社会救济救助工作,并与红十字会、慈善协会共同做好捐赠资金和物资的分配、调拨、管理和监督工作。

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会同市有关部门及时查实事件发生范围和影响程度,调查、核实、统计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救助工作进展情况,并做好救助款物的管理和拨发等工作。

规范和完善司法救助程序,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援助体系。司法、教育、卫生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应组织力量,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中司法救助和社会心理援助活动。

5.3保险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保险监管部门负责督促保险公司及时查勘理赔,提供快速便捷的理赔服务,必要时可预付理赔款。

5.4调查和总结

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应当组成调查组,及时组织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调查,事件的责任单位予以配合,必要时市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派员指导。

突发公共事件调查组应当及时、准确地查清事件性质,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责任,查实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总结应急处置工作,分析经验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和修订预案的建议。属于责任事件的,应当对负有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提出处理意见;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调查报告报送市人民政府;需报送省政府或省有关部门的,应及时按程序上报。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邮政部门、电信运营企业负责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和应急通信设备的保管与维护。市应急委指导、协调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督促、检查应急通信工作的落实情况。

市各专项应急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利用电子政务专网构建互通互联的综合信息交流平台,研发应急预案信息管理系统,制作应急部门通讯录,确保应急参与部门之间联络畅通。

特殊情况下,启动人防指挥通信系统,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通信保障。

6.2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市各专项应急机构建立本系统现场救援、工程抢险和特种救援装备数据库,明确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等,保证统一调用。

应急装备拥有单位应加强装备的维护和保养,科学规划存放地点,确保装备性能完好,并定期进行检查、调试和更新补充。执行应急任务时,必须对现场装备进行必要的检查,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服务。

6.3应急队伍保障

公安、消防、卫生、安全生产监管、环保、水利、林业、畜牧兽医等应急任务繁重的部门和高危行业、企业,应组建相应的专业或预备应急队伍,强化应急配合功能,增强应急实战能力。

充分发挥军队、武警、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等在应急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骨干作用,积极调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组织引导和借助社会资源,建立各类社会化、群众性应急队伍。

6.4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交通、铁路、民航部门负责应急运输保障工作,科学配置和使用应急运输力量,形成快速、高效、顺畅、协调的应急运输系统,并建立动态数据库,明确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组织开辟便捷应急“绿色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和实施应急线路,确保优先运送应急处置人员、物资和装备。

交通运输设施、工具受损时,有关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应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必要时可紧急动员和征用其他部门及社会交通设施、装备。

6.5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传染病控制监测网络的优势,研究制定不同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准备措施。建立动态数据库,明确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资源分布、救治能力和专业特长等,实现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机整合。

事发地医疗机构是院前急救的骨干力量,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红十字会等群众性救援组织应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卫生救护工作。

6.6治安保障

公安部门负责应急处置治安保障任务,应制定不同类别、级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状态下维护治安秩序的应急行动方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必要时,武警部队或请求驻军予以协助和配合。

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应积极发动和组织民兵和群众,开展群防联防,协助公安部门实施治安保卫工作。

6.7物资保障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及生产、加工能力状况的调查,建立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储备,逐步完善动态物资储备机制,协调应急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各有关部门应根据需要储存充足的相关应急物资,及时补充和更新常用储存物资。

6.8经费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资金保障,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经费投入机制。

财政部门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的日常经费和物资、装备、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安置、基本生活困难救助等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每年预留一部分资金,保障应急处置支出需要。

6.9社会动员保障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社会动员机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资金和人力支援,逐步形成以管理部门、专业队伍为主体,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组织为补充,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为基础的应急动员机制。

6.10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逐步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人员紧急疏散需要、较大的或永久性的紧急避难基础设施,确保疏散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城市避难场所建设可与公园、广场、绿地、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相结合;农村可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点,在方便生活并较为安全的地区开辟临时避难场所。

6.11城市保障

加强城市应急工程和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建设,增强城市备灾抗毁和生存防护能力,确保应急状态下重要机关、重点用户和重点场所的基本用水、用电、用气安全,保证应急状态下城市基本功能发挥作用。

完善城市应急保障功能,提高城市应急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在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扩大其辐射范围。

6.12气象服务

气象部门定期提供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分析资料,进行大气监测,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测预报、警报的,为应急处置提供气象支持和服务。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将有关应急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作为公众宣传教育的内容。

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开展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教育。

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对辖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服务,做好应急知识、紧急避险避难措施、自救自助技术的普及工作。

报纸、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公共媒体要有计划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常识宣传教育。

教育部门要组织制定各类学校应急教育规划和计划,开设有关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7.2培训

市各专项应急机构负责指导区、县**风景区管委会领导及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常规性培训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要纳入全市党政干部培训内容。各区、县**风景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负责本地、本部门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上岗前和常规性的培训工作。

市各专项应急机构负责提供应急管理和处置技术等系列教材。

7.3演习

市各专项应急机构负责指导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习工作,并根据工作特点,组织各自的应急处置演习。演习结束后,要对演习过程进行评估、总结。各地也应积极组织本地区的应急演习,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演习可采取多种形式,从实战出发,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普及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8.附则

8.1奖惩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履行应急处置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行政处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2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市人民政府制定。今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情况,以及应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本预案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8.3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之日起实施。

篇9

三十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其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指出:美联社每天通过世界通讯服务从纽约向亚洲发送9万个单词,而亚洲每天只向全世界传送1.9万个单词。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是西方主要媒体提供的,形成了“一犬吠日、众犬吠声”的态势。CNN、BBC几乎成了新闻的代名词。这说明西方媒体的话语权优势大多数反映在新闻信息的领域中。这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我国媒体来说,西方媒体是最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的媒体。与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媒体相比,我国媒体在新闻采集能力、传播能力、辐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造成了我们和西方之间新闻信息流量上的较大逆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文明进步开放的真实形象与一些西方记者笔下妖魔化形象的较大反差。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迅速制定具体措施,加快外宣新闻领域的改革与创新。

电视新闻玲珑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媒体的新闻采编,应由以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由被动接受、回应国际舆论转变为主动影响、制造国际舆论。特别是中央级电视媒体,应建立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建立若干区域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小组,配备海事卫星传送系统等便携技术设备,成立“移动记者站”,建立辐射全球的电视新闻采编网络,增大自主选题、独立采访的原创国际新闻量。

二、拓宽国际自采新闻节目的同步或二次传播渠道,力争形成包括各地方台、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其他新媒体、海外输出、行业机构、个人用户的立体传播载体网络。特别是国际新闻采编领域,一定要提高到达现场的能力,提高信息的有效性、权威性、现场感和感染力。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和其他国际媒体资源,建立特约报道员、特约通讯员制度,确保在电视记者不能及时到达现场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视频发稿。还要加强国际新闻评论,提升国际新闻的原创率、首发率。

三、在对待外宣上,中央台、国际台等新闻中心应推行“去栏目化”战略。除保留少量精品周刊类深度新闻节目以外,其他内容应该实现连续性滚动串接,使新闻频道内容更加循环流畅。在新闻外宣的管理上,对电视新闻业务人员要采取专业化分工,区分“采集”与“编辑”工作。国际上的新闻采集工作应该结束于共享平台的通稿;后期编辑、包装,整合编排等工作应该由各国际频道新闻中心编辑完成。

文化型电视栏目的发展趋势

跨文化传播是国家形象在文化视角下的集中体现和传扬。电视文化更是国家实力和形象中比较受人关注的对象。因此,一个国家的电视文化,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兴起的今天,在多元融合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对外电视文化传播,来努力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融入,以促使本国获得国际社会的积极认同。

电视文化在影视媒体的最突出表现,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电视文化栏目。如果中国的影视媒体,能够在这些电视文化栏目里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中国的国际形象就会是另一番“景色”。那么中国的电视文化栏目如何进军国际电视舞台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这样几点:一、综艺娱乐领域应强化节目形态的策划与创新,特别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即便是一档文化访谈栏目,也应该尽量交叉融合演艺、娱乐、文化、资讯、益智等等多重文艺元素。还要在栏目的设置中,广泛借鉴海内外优秀电视节目样式,整合盘活国内外明星资源。在坚决抵制“三俗”的基础上,力求雅俗共赏,努力满足国内外广大电视观众的多样化的收视需求。二、财经领域应注重放眼世界,多多了解全球性的资讯,特别要在“专业性和服务性”上,加大提升专业财经资讯的采集和解读能力,加强国内国外分演播室建设,加大消费类、时尚类、理财类等大众财经节目布局,更好地满足国内外百姓多样性的经济生活需求。建立财经“智库系统”,引进表达能力强、适合电视化表现的国际性财经行业专家,着力打造大众的、权威的、专业的让世界财经界和理财者“离不开”的财经节目。

三、影视剧方面,应通过政策和市场两个手段杜绝“奢华虚假”与“粗制滥造”两个极端现象。大力提升编剧与策划的国际视野,在鼓励贴近百姓生活、展现社会风采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打造电视剧“重点基地”和“中国制造”品牌的同时,广泛借鉴西方以及美剧创作经验,加强与国际优秀影视制作机构和创作团队的有效整合。

四、纪录片层面需要拓宽创作选题,尤其要想方设法与国际接轨。这除了要尽量多地介入国际电影电视节,将中国的纪录片推介到国外,还要在国内建立大型纪录片项目的招投标制度,扶植那些传承中华文明、聚焦百姓民生的重点选题;同时大力开发素材资源的重复利用,制作真实感强的纪实性素材增值节目;与国际一流纪录片制作机构或团队合作选题拍摄,购买优质海内外纪录片播映版权。

五、动漫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品牌树立上与国外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要力争将节目类型覆盖全年龄段,开发动画制作新技术,引进优秀动漫人才,增强动漫资源的国际共享,在制作水准上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自制节目数量和水平,设计并打造“中国特色”的电视经典品牌卡通形象。

六、体育方面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制播分离试点改革,聚焦世界体育核心赛事的信号制作与版权销售,主动策划大型民生类文体娱乐活动,开发体育文化衍生品市场,打造电视体育文化产业链条,最终实现上市融资。

未来五年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支持和鼓励电视产业与其他类型文化产业及制造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深入融合,增加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发挥电视文化产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发掘传统产业中的电视文化因素,创造跨界性新生产业。

二、强化电视产业与传统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电视与旅游、商贸、通信、会展、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三网融合”下的电视产业应紧跟各种数字内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让电视成为推动各种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业态发展的体验对象和服务内容。

三、采用集约化的电视产业组织形式。引导同类型内容产业集聚,形成完备的产业集群,改变电视生产的散、小、乱现象。尝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电视跨地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的战略目标。采用合资合作、相互参股或收益分成等多种模式合作,努力把电视打造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大型电视产品生产制造集团。

四、创新合作形式。在体育、综艺娱乐、动画、生活服务等宣传属性相对弱化的节目领域率先实行弹性化企业组织方式,鼓励项目制等松散的合作模式,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在电视剧生产等领域鼓励文化专业公司与文化机构、私人创作者工作室分工合作,采用定向委托、“公司+个体生产者”等合同管理模式。

五、构建成熟完善的复合型产业链盈利模式。实现文化创意和品牌的多形态开发,解决高运营成本与低盈利收入的矛盾。延伸产业链条,拉长产品线。在体育、综艺等领域开拓思路,通过创办大型活动、策划大型赛事等形成核心节目资源,大力发展电视衍生产品市场,形成有形产品、虚拟产品、服务产品门类较为齐全的品牌授权、连锁加盟、自主渠道相结合的电视衍生品经营体系。

篇10

[关键词]应急物流;地震;应急物资

[中图分类号]F2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56-04

[作者简介]刘涛(1991-),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损失和悲痛,还有警示与启发。以往我国大城市的发展主要考虑GDP的增长,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而对城市抗震减灾体系的建设投入较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生态的保护、重视抗震减灾,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是指与地震救援有关的所有物流活动的总称。包括:地震救援物资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加工、配送以及地震救援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地震救援信息处理等活动。地震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它的波及范围大,所以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运作模式也与赢利性物流组织有所不同。概括起来,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时间”第一性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不但包括一般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还具有特有的“时间”要素。由于地震的发生不可预知,所以很难预测地震应急物流的需求,这就使得地震应急物流具有紧迫性,“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有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争分夺秒才能将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

(二)目标的特殊性

地震灾害发生后如何快速有序地将应急物资运往灾区对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地震应急物流不可能像正常的物流系统一样以经济性为出发点,时效性和安全性成为首要目标。

(三)临时性和一次性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区别于一般物流系统的经常性、循环性和稳定性,由于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测和突发性决定了它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临时性和一次性,要求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四)应急物流供需的不确定性

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供给方无法预知市场的需求,因此具有被动性;同时需求方也不可能提前反馈需求信息,无法拉动供应链的运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供应链的中间部分,即地震救灾活动的组织者则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五)开放性和扩展性

考虑到地震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则应该将地震应急物流系统设计得更加开放且可扩展。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并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供给和需求,故只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被动地将其纳入地震应急物流系统之中。

二、我国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水平较低

作为城市抗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还是震时疏散员工、开展营救工作的生命通道,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衡而且技术等级较低,交通系统的抗震水平较低。至2009 年底,淮安市高速、一级公路比重只有107%,等级航道只占全部航道的347%; 而四级及四级以上航道仅占11%,枢纽设施数量少,规模小,等级水平低,布局不尽合理;枢纽衔接不紧密,集疏运体系不畅通,枢纽设施利用率低且设施较为陈旧,更新较慢。不仅仅是淮安,就整体而言我国道路交通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城市享有最佳的交通运输条件,在交通方式上也较为齐全,而且公共交通系统也更为完善,这都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农村交通条件较差,缺乏高等级的线路,对外联系不畅。通过对我国各级公路的路面数据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抗震水平较低,许多城市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性令人担忧。

(二)城市规划不尽合理导致防灾避险功能相对落后

尽管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一些城市规划却不尽合理,其防灾避险功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第一,城市单体建筑物防灾避险功能较弱。由于土地价格的上涨,城市高层小高层建筑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在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倒塌的建筑物所占的面积扩大,相对应的就是压埋厚度加大,不仅不利于市民逃生,而且对震后的救灾活动造成极大困难。越来越多的城市高层和小高层建筑物加大了建筑物的容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点和面也相应增大,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广大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也令人担忧。第二,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逐渐被压缩,不能满足防灾避险的需求。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压缩了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城市人口日益稠密,许多社区的消防通道更是成为停车场,这无疑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则地震发生时,救援工作的效率将得不到保障。第三,一些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较为复杂,主要通过桥梁与外界进行联通,这易导致地震发生后短期内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将严重不足。

(三)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地震应急网络包括两个部分:地震应急管理网络与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则包括物资的储备和配送网络。由于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所以物流服务水平不可能达到100%,这也就形成了地震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如何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和配送网络成为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地震应急物流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应急服务设施的布局必须纳入城市规划,同时应急服务设施的建设应该具有长远的规划,因为应急服务设施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今后的运行费用,而且对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救援工作效率。应急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具有长远的规划和科学合理的选址,以降低其运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四)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缺乏足够的重视

地震救援工作就像是一场战争,尤其是重大地震或特别重大地震发生后所进行的地震应急工作。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作战名言也适用于地震应急,那就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应该准备足够的应急物资。救援工作人命关天,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活动必须快速有效。任何应急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物资,不论是灾区内部的应急反应还是外部的应急救援,都需在人和物兼备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事先准备好的而且随时都能用上的应急物资是支撑救援的要件。倘若等到地震发生以后再去准备,就会贻误应急的最佳时机,不能将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较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相对较少,救灾物资的储备压力较大。各个部门分散储备救灾物资,仓库管理不够专业化及物流设备相对落后,应急物资的装卸搬运等机械化水平较低,地震灾害发生的地方更难实现机械化,这就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效率。

(五)城市应急物流配送主要依靠政府,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度不足

配送体系在地震应急物流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地震的发生会破坏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而救援机构对物资需求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规模都无法预测,同时救援机构要快速建立配送中心,争分夺秒配送物资以挽救生命。尽管第三方物流在运输、配送和仓储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但是它的应用仍然局限在工业物流中,很少涉及到地震应急物流,这就导致救援效率低下。地震发生后的物资供应是多方面的,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到救灾物资的配送过程中来,用更为专业化的管理确保救灾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许多城市地震应急物流体系中还未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抗震救灾中的关键作用。

(六)法律保障不足

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有序运行还需法律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地震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 有很多立法空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法律,仅有一些相关条款散落在法律中,稳定性和强制性不足,各条款缺乏衔接,内容严重滞后且可操作性差, 难以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

(七)缺乏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

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在抗震救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救灾物资进行分类、登记以及保管和分配直接影响着救援工作的效率。应急物流人才缺乏也影响灾后重建的进程,延缓了重建家园的进度。

(八)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民众的抗震救灾意识相对较弱,缺乏抗震救灾意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三、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使城市道路交通实现网络化,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运输线路与线路之间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有直达线路,又有迂回线路,一方面保证地震灾害发生后应急交通运输线路全时畅通,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带动乡镇一级区域的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多维立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即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种交通方式能相互补充,倘若一种方式中断,其他的运输方式也可发挥其替代作用。具体来说,应该加强公路、水路、铁路网与城区、港口、客货场站、地震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等的衔接;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各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衔接,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交通网络能够顺畅运行,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效能。地震灾害发生的初期,由于航空和水路受到的影响较小,故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航空和水路的功能,运用系统的理论合理规划配置各种应急交通资源,提高地震应急物流效率。三是建立和完善地震路网抢修保畅通预案。不仅要重视事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提升事故后的基础设施抢修、恢复能力。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路修好,是保障面向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畅通的基础条件。各地的公路处虽然建立一系列公路安全保畅通预案,但尚未建立面向地震的路网抢修保畅通预案。建议各地交通局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部门制定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重点做好桥梁、涵洞、急弯、陡坡、高填方、沿山、沿河等重要交通部位的定期数据采集,对公路基本状况有全面的掌握,加强桥梁设计师与交通部门负责人的交流。对于重点桥梁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修葺,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抢修和灾后重建也应有相应的机制。

(二)建立完善的防灾避险机制

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坚持 “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立足于抗防”的原则,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体系,将地震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一些城市道路桥梁与建筑工程的建设要求高一度设防原则,即七度设防,但是如何将抗震设防的工作落到实处才是关键。在后续工作中应该着力做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设防区内的生命线工程和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尤其应该加强人口密集的建筑工程(如学校、医院等)的抗震设防管理,真正确保达到七度抗震设防要求。同时,应该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每个抗震设防区县内建成至少一处应急避难场所。

(三)加强抗震防灾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工作

地震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资金的供给,储备救援设备和专用救生器械以及应急饮用水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其次是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在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方式上,市场和政府都应该发挥各自的功能,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相关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减少应急物资储备过程中的损失,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不但可以减少实物储备,降低成本,还能确保应急安全,保证应急物资的及时轮换,常备常新,使应急物资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第三完善应急物资配送体系。一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二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应急物资的配送工作中。地方政府可以动员地方部队参与到应急物资的配送工作中,也可以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提升物资配送的效率。物资集配中心和供应点的选择应该更加合理,尽量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以节省配送成本。

(四)应成立地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地震应急物流的保障体系中涉及的部门众多,如何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经验表明,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工作应由一个常设的、系统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为此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设立应具有专业性和长期性,指挥中心的工作是及时准确地完成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快速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度、运输与配送,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调度,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提升应急物流的指挥运作能力。

(五)完善地震应急物流法律法规

在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对地震应急物流管理的立法工作,明确地震发生时的处理机构和权责划分,使地震应急物流的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依照法律规定, 提高地方政府对地震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加强监督和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在法律上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对不法商人借机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保证地震应急物流整个过程的顺利实现,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第二,地震应急物流各环节应该实行标准化、社会化,同时鼓励地震应急物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第三,出台合理的地震应急物流补偿政策。此外, 地方政府通过对地震应急物流进行考核和评价,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合实施,在此基础上将地震应急物流的各个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

(六)宣传和普及地震应急物流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震应急物流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图书、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对地震应急物流知识进行宣传,并普及各种地震应急物流预案。让广大民众尤其是物流相关从业者清楚自己在地震应急物流中的权利和义务, 了解地震应急物流的工作内容、运作流程以及目标,明确自己在地震应急物流中角色和任务。其次,定期集中培训地震应急物流从业者,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流程以及基本的应急物流知识, 经过培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从宏观上把握全局, 分清轻重缓急。第三,有计划地组织志愿者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逐步提高民众的抗震减灾意识。第四,最后,各单位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物流的演练。

[参考文献]

[1]Thomas ASupply cha in re liability for contingency operations[A]Annual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C]2002: 61- 67

[2]欧忠文,王金云,姜大立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3,27(3):164-167

[3]徐长涛,单晓红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4]余朵苟,何世伟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8,31(11):1-5

[5]许勤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 :26-27

[6]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 127-131

[7]许勤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26-27

[8]李睿,佘廉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737- 739

[9]韩梅琳,樊瑞满,郑建国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0): 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