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合规经营管理水平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合规经营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合规经营管理水平

篇1

基本理论详谈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物资采购环节又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采购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正确认识是前提、制度保障是基础、程序合理是重点、执行有效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

从企业管理层到具体的采购业务部门每一名工作人员对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认识,是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前提。管理层要着眼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善于从宏观层面审视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纳入重要的企业议事日程。采购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服务于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也就是说,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应遵循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企业的一切决策,应统驭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管理之外。这既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篇2

关键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市场经济的深化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我国很多城市的供水企业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供水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很多供水企业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之水务行业较为特殊的性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面临着很多制约和瓶颈。在这种背景下,供水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速市场化进程,做好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作为传统公共事业领域的供水行业逐步开始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各大城市都组建了专门的水务集团,负责城市供水、排水、污水治理、管网建设等各项水务。然而,供水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难以完全按照市场化来运作。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供水采用的是公共生产、市场提供的方式,即由水务企业进行生产,然后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进行定价并向水资源使用者收费。这种供给模式决定了供水企业的盈利空间比较狭小,使得我国很多供水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需要政府予以补贴和帮助。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供水企业亏损面为31%,资产负债率高于50%。随着供水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供水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供水定价机制改革,提高供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制约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因素

(一) 内部因素

1.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下

近些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供水企业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改革,很多企业都引入了民营资本,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积弊的影响,很多供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仍然比较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首先,很多供水企业缺乏市场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仍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观念,企业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其次,大多数供水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很多企业还沿用过去的管理机构和体制,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力仍然集中在少部分管理层手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最后,一些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的供水企业,由于企业领导层缺乏重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很多规章制度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是影响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内部因素。

2.供水企业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的供水企业的营运成本普遍呈现偏高的情况,企业的成本观念比较淡薄,成本管理的水平比较低,造成成本预算的约束力不够,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供水企业的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导致企业的经营效力比较低下,成本长年居高不下。企业内在缺乏严格的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动力,外部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比较小,导致企业不重视成本控制工作。另外,一些供水企业的节水用水技术水平比较低,供水过程中浪费损失情况比较严重,企业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资金运转,影响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外部因素

1.政府对供水企业的干预过多

由于供水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在供水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加以干预。我国的供水企业大多数是由国有性质的企业改制而来,其与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供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殊地位,其建设项目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在供水资源、水价调整、建设投资等方面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因此对政府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另外,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及其他因素的考虑,对供水企业存在过多的干预。政府部门在水资源定价、管道建设、污水处理等方面,往往要以牺牲供水企业经济效益为代价来缓解社会压力,这严重制约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

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收入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水价形成机制也是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国的水价形成机制仍然不完善,制约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首先,供水行业长期采用的是垄断经营的方式,很多企业缺乏详细的统计资料和数据,一些关键的统计数据,如水量平衡数据、运行数据及水质状况等都没有详细的记录,一些关键的数据,如漏损率等,存在着统计失真的问题;其次,由于供水具有市政公共服务的属性,所以供水的成本边界比较模糊,尤其是供水管网的投资非常大,管网的投资、维护更新等都与市政服务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包括供水管网投资及一些配套设施等投资巨大的活动,供水企业需要在政府的规划和指导下进行,企业缺乏实质性的经营决策自。因此,一些供水企业在负债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仍然要根据政府的要求举债进行供水设施建设。另外,供水企业由于其服务成本与政府服务成本关系密切,供水企业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的一些社会服务成本,很多由政府行为形成的成本往往都由供水企业来承担。这些因素导致了供水价格要低于市场均衡价格,供水企业需要承担的成本比例比较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提升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政企分开”,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

供水企业要加速“政企分开”,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积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从而为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政府部门要逐步转变对供水企业影响的手段和方式,由行政干预变为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经济调控、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等,从而加速“政企分开”的进程。其次,供水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构,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例如,供水企业可以建立董事会制度,让大小股东都能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使董事会能够真正的在经营管理的决策中掌握话语权,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最后,要积极推进供水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资本,促进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重点在于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基本公共服务特征的城镇供水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确保供水企业能够从水价中收回合理的运营成本,从利润中收回合理的投资成本。还要完善水价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对水价改革制订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目标,逐步予以推进。例如,要根据各个城市的供水实际状况建立不同的供水定价机制,包括阶梯形水价、区域性水价、季节性水价等,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为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供保障。

(三)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居高不下的供水成本是制约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供水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来开展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企业要推行目标责任制,通过确定成本指标的形式将责任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员工,定期对成本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次,供水企业要做到科学调度,降低管网漏损率。企业要做好水表计量管理、管网及附属设施管理工作,规范用水管理等环节,从而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加强对用户的管理,提高收费率。企业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强化水表抄收和水费追缴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收入。

(四)通过供水价格成本公开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完善

要通过供水价格成本公开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完善,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将成本公开和成本监审,供水企业能够将企业内部的各项成本和费用进行很好的区分。例如,供水企业能够将财务费用、更新改造和设备维护费用、管网改造费用、水资源规费等各项费用清晰地区分开来,从而有利于推动供水企业建立完善的成本体系及良好的投入产出机制。实践情况证明,成本公开工作做得越好,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就越显得清晰,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就越有参考价值。通过构建标准的成本模型及行业数据库,供水企业能够发现原材料消耗,制造维修费用,漏损率、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明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的核算,从而促进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的各项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组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不断提升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供水企业和相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清除制约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因素,通过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完善供水价格成本公开机制等措施,提升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万金,周良法,沈亚辉等.降低供水产销差率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11(10).

[2]付洪波.供水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9).

篇3

关键词: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要点分析

一、前言

从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来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必要选择。考虑到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困难,只有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管控效率,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获得预期效果。基于这一优点,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得到了有力的推进,并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全面预算管理整合了企业的多个部门和各种资源,将企业中生产、销售、经营、质量等环节串联在一起,形成了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保证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满足实际要求。

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预算管理是国外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这种管理机制的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日益被我国企业所重视。首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现代水平的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出资者、经营者与各部门及职工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有效地规范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有力的预算制约手段。其次,资产的安全完整需要严谨高效的预算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光靠单一的资产管理法规和制度显然不够,必须辅之必要的预算手段,资产管理如果孤立于预算管理之外,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最后,优胜劣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管理。任何一个预算管理松懈的企业必然难寻减支增效之源,注定要在低效率和低效益中走向失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离不开规范化的预算管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强化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管理。所以,在企业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在于为投资人提供可监督企业实际资金运作的手段,使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在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能够使投资人的权利和职责得到履行。使投资人既能够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有全面的了解,又能够使投资人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目前来看,企业的结构在不断变化,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保证企业的资金使用满足实际要求,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成为了必要的手段。为此,对于企业而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效果的重要方式,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来看,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提高经营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企业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全面分析。

(一)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建立预算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制

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应在预算管理实行过程中,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有正确认识,并采取各部门上报,财务部门整合的方式,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为预算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同时,还要建立预算单位负责人制度,保证预算管理成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

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来看,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做好预算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进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基于这一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对预算管理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为了保证企业的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应结合企业预算管理实际,联合企业多个部门,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预算管理职责,使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保证企业的预算管理取得实效。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应在预算管理推行过程中,将企业的所有部门都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保证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取得实效。基于这一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并建立预算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制,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质量。

(二)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与提高

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要想提高全面预算的效果,就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使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达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的。同时,还要对全面预算管理过程进行不断完善与提高,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对于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对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经营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出于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质量的目的,在企业具体的预算管理行为中,应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深度剖析,把握预算管理工作原则,制定具体的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程序,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应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提高,推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取得实效。为此,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行过程中,为了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应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行。

(三)必须不断完善预算标准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来看,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过程中,应对预算标准进行不断完善,并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基础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所以,完善预算标准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是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

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推行过程中,从企业的实际管理来看,预算管理标准和预算基础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尚不能满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需要。为了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就要对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具体措施,不断完善预算标准,并提高基础管理水平,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实行,满足企业预算管理制度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推行质量,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取得实效。基于这一分析,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应从预算管理的实际出发,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推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行,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质量和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全面预算管理应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

由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应将全面预算管理与公司现有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结合在一起,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对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进行重新规划,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与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相适应。

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为了保证整体经营管理效果,应对企业的现有经营管理流程进行积极改进,并进行流程再造,以此来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达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分析,为了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取得预期效果,应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再造形成共同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预算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经营效果的整体提升,达到促进企业管理发展的目标。为此,我们应正确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将全面预算管理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质量,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五)要同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得到有效执行,就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应将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与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统一起来,使职工能够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能够积极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

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实行来看,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众多职工,基层员工是参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行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考虑到这一现实因素,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推行过程中,要想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同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能够自觉遵守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成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积极推动者,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行,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推行质量,满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需要。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应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行过程中,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联系在一起,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实行。

(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量大,必须要有信息化的支撑

从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会计电算化已经得到了全面应用,并成为了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工作量较大,单纯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应用信息化手段,才能达到提高预算管理效率的目的,因此,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必须要有信息化的支撑。

(七)正确认识预算与计划的关系,保持预算与公司各项计划相统一

计划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统一并存、互不矛盾。全面预算管理源于计划管理,是对计划管理的量化,是计划管理在财务管理中运用的具体化。只是全面预算管理较之计划管理更注重过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它能更好地运用核算手段实现经济业务中参与人员责、权、利的有机结合,使业务管理更好地实现制度化和标准化,使得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形成合力。由此可见,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过程中,应正确认识预算与计划的关系,保持预算与公司各项计划的一致性,提高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企业经营中坚持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为此,我们应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质量,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促进企业全面预算制度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景龙.制造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2]曾维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D].湘潭大学.2011年

[3]陈良.对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几个问题的再认识[N].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周新松.预算管理在企业资源分配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11年

篇4

关键词:经营管理考核;水库管理;影响分析

某地区水库为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其位于河流中游,功能包括防洪和工业农业供水等。该项目属于围坝型平原水库,其总库容为1.85亿m3,洪水设计和洪水校核标准分别为100a和300a。

1经营管理考核目的

经营管理考核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明确,使其对日常工作过程中的差距和不足进行查找,并逐渐对日常水库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完善,最大程度提高水库的运行效率,以确保其安全性,将其综合效益发挥到最优,从根本上促进水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用水环境。

2经营管理考核指标

2.1生产管理(P1)

水库生产管理主要是指在水库工程检查观测、养护修理和控制运用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监测、维修和操作等。大型水库单位应用水利工程的根本目的是防洪和兴利。经营管理考核要注重水利工程的完整度,从而将工程效益发挥到最优。生产管理的考核有利于对大型水库管理单位经营管理水平进行评审。

2.2目标效益实现程度(P2)

水库工程效益包括设计效益和实际达到两个层面的因素。设计效益是对工程标准进行综合考量,预计可能达到的相关效益。注重水库工程经营管理过程,其就有可能达到甚至超出设计效益。反之,则无法达到设计效益。大型水库工程目标效益实现程度是水库管理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评定指标。

2.3水土资源利用程度(P3)

水库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相关的土地管理和水域管理。相关负责人可以对该层面的水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进行养鱼、绿化或者种植等,以实现水库管理过程中的效益最大化,既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又能够使员工得到其应有的福利。反之,则会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使其无法从根本上对资源效益进行充分发挥。因此,经营管理考核要对这一指标要素进行充分考虑。2.4经营效果(P4)经济效益是大型水库管理单位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水库自身的资源优势,并通过相关经营项目探索,将其资源效益发挥到最优,进而提高职工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质生活水平。其既是水库单位的基本职责,也是评定其经营效果和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和要素。以上从四个方面对大型水库管理单位经营管理特点和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概括,并对其主要经营任务和经营管理方向等进行明确。其是水库经营管理考核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3经营管理考核方法

供水公司要结合相关标准进行自我考核,然后对自我考核报告进行提交。再由其下设的多个考核小组对考核结构进行重点检查和抽查。一般应用指标量化、逐项打分和权重依据的方式对总分的百分制方法进行确定,进而对各供水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进行评估。首先,水库自评。结合往年经营管理情况,并根据相关考核指标,对各项指标进行测算,将自评结果上报水库主管单位。其次,上级考核。上级主管单位以自评结果为依据,进行实地考核,并根据水库的决算报表和相关记录等,对水库自评指标进行确定。(1)以《评比办法》为依据,在其附表中对各项指标的标准分yi进行核查;(2)在下列公式中,对各项标准分yi和某一层权重qi进行带入,对各类分值进行计算为二层权重系数,根据四类指标得出综合评分P,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对等级进行划分,进而上报省级等级评审小组对其进行考评。

4经营管理考核体会

4.1重视档案管理水库管理过程中的档案资料主要是与水库维修项目相关的各类文件。包括设计文件、图纸、合同、施工记录、竣工验收单等。

4.2重视合同管理

水库合同管理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同时,也有地方性管理方法对其进行支撑。水库管理过程中,要对合同修订、验收、支付、保管和存档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规定,实现水库经营管理考核过程中,合同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和其各项工作指标的良性运转。首先,注重合同修订质量。合同订立过程中要对年度计划和收支计划进行明确规定。同时,领导层也要注重对计划之外的项目进行研究和评定,并由局长批准后,方可执行。其次,严格执行合同中的报价和预算审核程序。承办处室结合水库管理实际情况,对报价和预算进行剔除和制定,审核通过后,上报财务处。进而由预算审核人员对其进行审核,交由计财处处长进行复合,并由局长进行审批。第三,将合同验收和款项支付过程中的相关手续落实到位。水库建设和维修过程中,需要承办处和计财处根据职责对其进行监督。完成合同相关规定后,要对水库工程进行验收,并对合同结算书和工程量签证单进行填写。

4.3加强运行管理

首先,加强观测工作。结合该水库实际运行情况和大坝特点,对水库管理过程中的大坝变形、渗流、地下水位情况等进行观测,并对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核对、整理和分析。其次,定期检查。以相关工作检查制度和巡视工作制度为依据,对水库工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检查过程中遇到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理,确保大坝的安全运行。该水库大坝长度为42.6km,坝线比较长,穿堤的交叉路口也比较多,坝上车辆通行量比较大,对堤坝造成了相应的破坏。第三,对水库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设备和相关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全面检修,确保水库管理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的灵活、安全、可靠。必要情况下,使备用设备也处于运行状态。例如,汛期之前,将备用发电机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备,定期对其进行试运行,主汛期要将试运行周期控制在1d,以确保发电机质量和水库管理质量。

4.4重视库区安全管理

篇5

关键词:旅游饭店;发展失衡;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旅游饭店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宏观或微观环境的差异,导致我国饭店出现了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落后,饭店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饭店及宾客自身安全认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宏观环境、行业特性、员工因素等角度具体分析了旅游饭店发展失衡的原因,并依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我国旅游饭店发展失衡的具体表现

1.旅游饭店总体分布和建设规模不均衡,法律环境不健全

就国内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旅游饭店总体分布和建设规模不均衡,这种状态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大型旅游饭店以国有经营为主,以个体、合资和合作其他形式为辅。由于游客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从而导致旅游饭店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无论从数量还是具体发展规模上都不能和发达地区相提并论。此外,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旅游饭店类的法律,现有法律也只是从宏观层面上对饭店经营原则进行了一定的说明,并没有根据不同旅游饭店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的法律法规。这与我国饭店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严重不相符的。

2.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人才分布不均匀

根据C4计算法对资源集中度进行计算,尽管我国旅游饭店产业集中程度远远小于垄断程度,但是在旅游饭店的高端市场上,一些国际大型旅游饭店集团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导致相对垄断局面的出现。具体体现为某些地区高档饭店的数量太多,增长速度太快,进而引起业内发展消极的连锁反应。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旅游饭店所能够提供的就业环境和报酬也就不同,大多数旅游饭店管理人才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沿海地区,所以沿海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饭店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员工的基本素质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培训机制的差异,还体现在员工服务意识的差别。员工不专业的服务导致游客对饭店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下降,必然不会再次进行消费。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饭店所提供服务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例如,顾客就餐时员工经常表现出不耐烦的举动,对游客态度很生硬,动作缓慢等都会对旅游饭店带来不利的影响。

3.投资主体及供求比例失衡引起的旅游饭店基础措施落后

就中国旅游饭店而言,个人投资逐步占据了旅游饭店业投资的较大比重,这种投资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无规律性。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投资能够获取较高的收益,需求大于供给,旅游投资较多,而旅游饭店的基础设施就会性对完善;相反,在旅游业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投资回报率很低,加上经营管理相对落后,导致在饭店方面的投资比较少,并且很少有资金投入到提高旅游饭店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基础设施的缺失,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促进我国旅游饭店健康发展的具体对策

1.整体性宏观调控,完善饭店管理法律法规

首先应按照“加强规划、控制总量、改善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的饭店企业发展方针进行有效地监控,逐步实现饭店企业行业接待能力和客源市场平衡发展的控制目标。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经济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优惠方案,促进其旅游饭店的发展。同时,督促各地根据旅游饭店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法规,为旅游饭店健康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明确不同星级旅游饭店对于居住环境、客房用品质量以及设置配备的基本要求,让饭店的规模档次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2.旅游饭店企业可以“集团化经营”,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更好的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旅游饭店发展,采取集团化经营方式可以弥补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规模较小旅游饭店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弱势。旅游饭店集团化的经营发展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费用。因此,统筹和整合内部优势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内外部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饭店业的集团化发展是我国饭店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旅游饭店也可以完善自身的培训机制来提升服务水平,转变“培训就是浪费”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完善培训服务体系,来换取更高的收益。此外,旅游饭店员工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员工服务意识的提升必然会换回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3.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与投资公司开展合作

只有拥有充足的资金,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旅游饭店业的发展。因此,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投资公司开展合作就成为获取更多投资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挖掘旅游资源,合理运用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对于大型旅游饭店来说,除了完善自身的品牌建设外,加强与有资本运作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层次合作,促进资本与品牌、资本与管理等的有机整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此外,要学习成功旅游饭店的管理经验,利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来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提升旅游饭店的安全管理水平,赢得顾客的忠诚度。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区旅游饭店以及同地区不同等级旅游饭店发展速度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国内旅游饭店整体发展失衡。我们应该正视旅游饭店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旅游饭店经营最主要的输出仍然是服务的输出,因此,旅游饭店业应该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然后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完善自身的基础设置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将服务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国内旅游饭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旭.酒店企业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23)

[2]屈会洪.如何搞好专业课教学——谈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措施[J].成才之路.2009(09)

[3]刘喜华.浅议酒店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5)

篇6

1 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民营企业当初是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中顽强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发展势头缓慢,究其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1.1 外因――企业外部环境不利于发展

1.1.1 配套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权益落实难

目前,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其配套政策法规也不够完善,大多过于空洞且流于形式,或在实践中不具可操作性,使民营企业的权益很难得以实现。各种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导致民营企业负担重。在名目繁多的摊派中,有许多来自于政府职能部门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部门,例如政府部门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向企业的筹资,有的一次就高达几十万元;一些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就更为严重,这些皆严重阻碍了民企的健康发展。

1.1.2 银行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融资困难

当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存着惯性歧视,认为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比国企大,还款信用低。所以大部分银行不愿担风险,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设置了高门槛,政策缺乏公正性。如果民营企业想进入企业债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核,手续多而烦琐,融资力度弱,而且融资渠道单一,企业难以利用其他融资方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重重。

1.2 内因――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

1.2.1 产权关系模糊,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私有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现:

①由于产权不明晰出现权属之争的矛盾,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②家族企业所有权及经营权多由家族控制,家族高层一言堂,企业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做到真正的制度化管理;家族企业喜欢任人唯亲,企业组织涣散,不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家族式管理模式现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化企业的发展要求。

1.2.2 财务管理混乱,工作效率较差

在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都是私营的家族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资本与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情况。经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漏洞很大,一般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大多是请熟人或亲戚兼任,他们没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经验,财务业务素质低,不懂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务部门收账不及时,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

1.2.3 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领导决策失误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对员工、高管、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民营企业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外部扩张发展的需要。有的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脱离实际,不量力而为,盲目扩张,遇到风险就逐渐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有的囿于一隅,仅把赚钱当作首要目标,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 民营企业经营危机的应对策略

2.1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2.1.1 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加大政府对民企的扶持力度

①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制定支持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各类侵权行为的制裁,保障民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②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帮民营企业减负。

③政府应严惩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有关部门,杜绝其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向民营企业拉赞助和收费,切实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

2.1.2 加大金融机构的帮扶力度,解决融资困难

①民营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民营企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凭借实力和诚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去争取融资机会。

②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尺度,增加民营企业信贷的投资力度及贷款规模。

③发展民企专业服务机构,健全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对民营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

④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2.2 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率大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2.2.1 完善民企的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应摒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尽快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要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依据本企业的历史及现状,选择合适的财产组织形式。

2.2.2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只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①健全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加强财务管理职能,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操作程序,预防疏漏,保证财务安全。

②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企业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考核其业务水平,不断培养财务人员主人翁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③企业要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制定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2.2.3 培养和引进创新性人才

要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在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并定期对职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职工技能。

2.2.4 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素质

领导者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领导者决策的失误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提升领导者的综合素质。

篇7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形成职责明确、运作有序的良性工作机制

公司领导历来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践行“三个代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此项工作纳入公司日常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公司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监督检查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六五”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领导重视,加之机制建立,保证了“六五”法制宣传教育的执行力,普法工作有序开展。

二、健全各项制度,提升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公司制定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干部法律培训考核制度、普法教育工作责任制度、信息报道制度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成为指导和推动各项普法任务完成的有利保障。把普法工作作为岗前培训的必要组成部分,加入员工岗前培训课程。通过良好的岗前培训,使干部员工熟悉了业务流程规范,树立了法律意识,强化了岗位责任。长期的普法教育活动在干部员工心中树立了牢固的法律观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够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关系。普法工作的开展,为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提供了保证。“六五”普法期间,公司没有发生一起经济犯罪,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犯罪。干部员工也积极地向身边的亲戚、朋友宣传法制知识,形成了安定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突出重点,创新形式,推动各类普法对象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法律能力不断提高。

篇8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就越显著,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了解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自律系统。

内部控制按照其控制目的的不同,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为保证企业财产安全性与完整性,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合规性与合法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管理控制主要是为保障企业的经营决策、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都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而存在的,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先进的内部管理制度已普遍被现代企业所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使企业内部组织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奖惩有度、权限适度、配合紧密,管理科学、秩序井然,风险可控、效益增加,促进企业发展。简而言之,完善又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1)是有利于岗位职责分工,形成良好工作秩序。建立了科学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必然在企业内部设置了合理的机构与岗位,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及岗位人员的职责范围与权限,从而做到了纪律严格,职责分明,配合紧密,协调通畅,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部门、个人间的相互监督检查,有利于问题的发现与责任的追究,有利于企业的及时纠错与整改。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促使企业内、外部经济业务活动开展的更加协调、均衡,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企业各项计划与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的企业目标的实现。

(2)是有利于企业风险防控,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当前企业所处的经营发展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不断增加,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只有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下,方能建立结构合理、执行力度强的经营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抗风险的应对能力。[3]同时企业资产安全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提高风险的防控力,同时为资产的安全提供了扎实的制度保障,能有效地控制了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的行为的发生,防止各种舞弊,保证了企业财产的安全。

(3)是有利于企业信息沟通,提高信息报告质量。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可靠的信息报告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支撑,便于企业经营决策者、外部债权人、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判断与决策,有效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同时,良好的信息沟通与准确的信息提报,是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控制的载体,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信息保障。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建立了合理的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和流程,而且还受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保证了信息提报真实和可靠。

(4)是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人而建立实施的,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采取惩罚分明的考核措施,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充分考虑员工自身素质的同时合理的设置工作岗位,充分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不断发挥员工才干为企业创造财富,促进企业发展。

(5)是有利于经营方针的执行,提高企业执行率。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以期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办法,建立审核批准制度、奖惩、监督、检查等手段来保障最高管理者制定的经营决策得到及时的贯彻执行,来提高企业的执行率。同时企业还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等内部控制系统及时反馈执行的情况、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促使管理当局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控,保证了企业经营方针的适应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四、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是企业合法经营和健康发展的需要。守法和诚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是在守法的基础上建立的制度。故只有在科学的内控控制制度下,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才能得到贯彻执行,并使它们有效结合,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管理循环,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规、合法,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是企业现实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包含了一系列的会计、审计、业务部门制度及其他规划,它贯穿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涉及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将各部门进行衔接,促使形成合力,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伴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也在不断加剧,而应对风险最好的措施是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只有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相关制度与措施,来控制经营风险,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的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内外部环境而建立的,它能够促进企业不断规范各种经营管理行为,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具体讲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内、外部的有利条件与因素,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

(4)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套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监督企业内外部与各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发挥较好的控制作用,促进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的顺利实施,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措施,对其进行调整与纠正,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同时它还能有效地将企业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企业,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努力做出符合战略要求的决策,有利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能力。

(5)是维护市场经济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细胞,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业务处理流程,为企业经合规、合法经营管理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故只有在科学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下,才能保证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目标。

五、结论

篇9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2020年法律合规部共《合同管理办法》《法律事务管理办法》《纠纷事务管理办法》《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合规管理制度》共五项制度文件,进一步划定岗位权限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一致。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初步构建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将合规管理纳入公司日常管理体系,从粗放式管理经营逐步转向优化流程化经营管理。

(二)加强合同管理,督促整改落实

依据合同管理办法,应做到依法签订合同,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公平公正签订合同,维护公司利益、促进合作共赢;切实履行合同,提高合同的履约率;有效监控合同,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及时处理合同纠纷,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依据以上五个要求全年分别对芜湖项目部、南京分公司、集成房屋分公司分别进行合同管理检查。南京分和集成房屋按照季度检查,自2020年5月1日授予合同备用章,已经完成对其二、三季度的检查并书面通报检查情况。

法律合规部将定期对合同管理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被检查单位合同规范管理,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并提交书面整改回复。

(三)依法化解纠纷,保障公司权益

截止当前,2020年共发生11起诉讼案件,分别为3起主诉案件,8起被诉案件。主诉案件中2起为我方起诉南京政瀛高合金属有限公司,剩余1起主诉案件是我方起诉慈溪四海轴承有限公司为政瀛案衍生案件。

政瀛案件中,聘请外部大所上海市锦天城(南京)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协助处理案件纠纷。深入研究政瀛案件关键点即涉案票据的流转过程,法律手段和财务技巧双管齐下发现突破口,促使政瀛公司、四海公司与我方达成协议。追回公司损失、诉讼费、律师费、违约金的费用合计270万。

(四)培养合规理念,构建合规制度

开展公司内部培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和合同合规管理意识水平。协助搭建OA平台,优化重大经营决策流程、合同评审流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法律审核作为关键节点嵌入决策流程中并成为刚性约束。

(五)对标工业标准,总结法治建设

强化组织协调和统筹安排,组织法律合规部具体推动落实,逐项对照《统计表》验收标准,结合依法合规考核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找公司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年中初次向工业提交法治验收统计表以来,我司边查边改、以查促改完成《合规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完善,组建合规管理委员会,统筹兼顾,在法律合规建设过程中保持动态管理。

二、2020年重点工作、创新工作主要做法

(一)合同信息化管理

推进合同信息化管理,实现合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避免违规操作。授予分公司合同备用章,提高小微合同管理效率,保障重大复杂合同管控在机关,实现降本增效。

(二)十四五合规管理规划

编制十四五合规管理规划,公司将继续开展合规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致力公司高质量稳定发展。立足合规管理的基本原则:全面覆盖、强化责任、协同联动、客观独立原则。将在公司内部建立覆盖全领域、全层级、全系统的合规管理体系,结合主营业务,为公司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三、面临的行业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新变化、新动态

利用《民法典》优化的公平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加注重合法经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将法治能力转化为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续动力。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法律原则转化为企业尊重契约、崇尚诚信的运营准则,构建完善的运营体系和信用体系。

“十四五”法治企业建设规划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的重要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使命和责任要求,是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十四五”期间,面临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等问题。加强法治企业建设,用法律手段为企业加快发展保驾护航,确保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竞争、依法发展、合规经营,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提前深入业务部门,为他们提供法律政策研究、交易架构设计、风险防范、协调纠纷、争议解决以及管理流程的改善等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四、立足系统管理和全局角度,2021年系统工作基本思路、安排和措施

(一)基本思路

建立健全合规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搭建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完善体系建设,加强合规管理程序规范,基本方法是合规管理部门作为合规主体应当对市场经营、产品质量、安全环保、劳动用工、财务税收等多个重点领域,依次进行合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最终由法律合规部形成合规检查报告。

同时,对标上级单位进行的法治经验总结验收边查边改自我提升工作,应当与十四五合规管理规划以及公司法治建设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有效衔接。促进法律合规工作进一步稳定进步,提升公司依法治企的水平。

(二)具体安排及措施

(1)构建合规管理制度体系

落实《中铁钢结构有限公司公司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中铁钢结构有限公司合规管理制度》总领性制度的落实工作,推进合规管理规划。

(2)实现合规管理部门建设

保证公司内部工作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将合规管理职责融入部门,落实岗位职责,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保证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合法合规,实现合规管理部门基础建设。

(3)搭建公司合规管理架构

“十四五”期间搭建公司内部合规管理要素间关系的组织架构,开展合规管理活动。分配合规资源、合规职权、合规责任,保证合规信息在公司内部流转顺畅,增强各部门合规管理的协作与配合。

(4)注重落实管理链末端的合规建设

立足公司现有组织机构资源,将合规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纳入法律合规部,建立复合交叉式的组织架构层层推进合规管理建设,落实到公司管理链的末端即项目部。降低成本消耗,加强合规综合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互动,保障合规管理的动态运行。

(5)建立长效机制

完善基础的法律合规工作,重视总结验收,加强反思与提升。前置程序规范、高效、科学的基础上,将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提升为长效机制,推广应用促进共同发展进步。

篇10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策略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金融危机刚刚出现回暖之际,我们正式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大多数企业会陷入较之金融危机爆发前更为激烈和残酷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的消费者心理、新的挑战,如何化解困境,树立信心,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问题,选择何种经营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关注的焦点。

后金融危机时代简述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生背景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相继引发了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经济衰退和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各国经济状态萎靡不振。从经济衰退时起至经济明显复苏回升之前的这段动荡时间,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其周期长短没有确切答案。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采取各项措施稳定本国经济,以期将金融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经济下滑趋势受到遏制,一些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回暖现象。

2.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在“次贷危机”后遭受了重创,很多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体现在GDP增长率。2007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为13%,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GDP增长率降至8%。尽管保持了8%的经济增长率是可喜的,但是由于我国具有较大的出口额,而且在当时的年度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占了贸易总额的很大比例。虽然GDP增长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但依然不容忽视经济危机后出现的企业利润下降、外贸公司倒闭、就业率下降、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的情况。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依然是负面的,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缓解冲击,平稳度过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重重困难,如何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极大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正处于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企业生产规模与经营情况不匹配、资金存在缺口、融资困难、生产设备低于国际同类生产企业水平、产品竞争力较弱、纯利润率较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

1.企业管理方式较落后

我国企业尚未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过渡,因此企业在管理手段上依然明显低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在市场综合表现中企业呈现出竞争力不足、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等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类问题集中体现,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停产、倒闭。

2.企业管理人才缺乏

充足的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人才的竞争。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都要依靠人才竞争来支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普遍暴露出优质人才的缺乏和使用不利现象。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我国经济也将随着发生变化。要想抓住宝贵机遇让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就需要企业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利润方面,但是企业不能为提升利润而忽视对人才的投入。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同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知识薄弱、管理方法单一等问题,管理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是我国企业的共性问题。

3.企业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就要有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缺点日益凸显。经营管理是与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和企业实施的所有项目都相互关联的,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财务、人力、项目开发、生产过程等与企业管理区分的较为明显,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及时交流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力度、节约各项管理成本、保障企业稳健运行,是企业渡过经济困难时期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

1.更新观念,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

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员工还是各个管理层,都应该对现代管理理念有最基本的了解,管理者应正确认识企业管理制度,并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1)更新员工的观念。后金融危机时代同时也是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要在企业内部更新管理观念,需要从更新各部门员工的观念做起。企业要鼓励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了解所处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把握发展动态,及时补充最新专业知识。以销售部门为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会发生转变,由金融危机前的冲动型购买行为较多,转变为更注重产品的功能、耐用性、性价比等主动搜集产品信息的理性消费行为居多。销售部门应根据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配合其他部门,制定适宜经济状态的营销策略和促销手段,将营销重点放在产品本身,简化产品包装,使产品亲民又不失品牌形象,迎合消费者信心低沉的心理,提高产品市场份额。(2)建立高效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包含生产经营的所有部门和环节。因此要使每个员工都有具体的责任担当,形成良好的互相监督、互相帮扶的管理模式。一是完善管理决策体系。企业要在熟悉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市场环境,完善决策机制,尽量缩减决策传导过程,提高决策制定、执行的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二是完善沟通机制和渠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经常要与外部进行联系和沟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供应商,企业应细分对外沟通结构,形成与外部的良好沟通。例如,与银行等投融资机构的高效沟通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争取到更多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渡过特殊时期。

2.人力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经营困难,为了缩减经营成本,有些企业采取了裁员、降薪、增加临时工雇佣数量等方式。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企业抓住经济变化形势的重要时期,这种方式不能继续使用,因其会导致员工工作主动性下降、优秀人才流失。企业可通过对人才进行重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让企业和人才形成相互依赖、同心共进的双赢局面。(1)建立员工职业规划体系。对员工的短期工作目标和长期工作规划进行合理设定,让员工从入职开始就树立明确的前进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员工自身价值提升空间,形成人才不断优化的状态。(2)充分发挥员工个体的才能。企业应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工作的有机结合。团队力量的发挥不是个体力量加和的结果,而是需要团队内每个成员人尽其用,领导者、执行者、沟通者都在团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个体情况,为其安排合适的职业角色,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3)提升员工职业能力和素养。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要随着行业发展不断更新和提升,企业可以适时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可根据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战略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和期望达到的培训目标。

3.节约成本,强化财务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是营利性工作,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整体收益,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1)企业的每个项目能否实施、如何实施,要经过财务部门的严格评估和预算,衡量每项决策的资金投入和风险情况。管理者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注意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2)随着经济逐渐复苏,会涌现出新的机会和市场,但同样也伴随着新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需要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财务工作各个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3)财务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流通约束机制可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监控,掌握资金使用和财务运行信息,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改革创新,制定适宜的管理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需要在管理策略的制定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企业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生产研发技术革新、营销模式创新等都是企业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企业应不断掌握信息,研究新的经济情况,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探索适于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情况的管理策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恶劣的经济环境中仍能发展壮大。

作者:杨春子 董玉宽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毛一宁,王露婷.试论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J].时代金融,2015(3):101-103.

[2]李嘉琪.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10(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