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篇1

执行;突发事件;;暴力抗法事件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在依法进行各类案件审判活动的同时,开展对各类案件的执行工作,也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的重要职能。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参与执行,是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的一项重要职责,可以为人民法院能够顺利执行案件,预防和处置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提供重要的警务保障。

近年来,人民法院在执行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在人民法院各类突发事件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特别是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及严重的暴力抗法事件,在一定的范围内造成很大的影响,引起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及广泛关注,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部门应当加大对各种执行突发事件的防范控制力度,避免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应当迅速及时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处置,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保障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预防和处置各类人民法院突发事件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首先要对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并且在掌握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做好预防和处置工作,更好的履行法定职责。

1.明确人民法院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暂行规则》中提出“民事、行政案件执行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的概念[1]。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人民法院预防和处理执行突发事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中进一步确立了“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其中第一条规定:“本规定所称执行突发事件,是指在执行工作中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危及执行人员及其他人员人身财产安全,严重干扰执行工作秩序,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应对的群体上访、当事人自残、群众围堵执行现场、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等事件。[2]”根据此规定的内容,明确确立了人民法院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其范围和含义。

对此概念应当深入的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

执行突发事件是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对此应当深入进行三层含义的理解:

对“执行”一词含义在这里应当进行狭义的理解。这里的执行一词的含义就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执行局、执行庭)依法所进行的执行,包括对民事、行政案件的执行,也包括对刑事案件中对罚金和没收财产的执行,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审判中民事判决部分的执行。既不包括人民法院对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也不包括其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行。

对执行工作中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中的“执行工作”的理解。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是由一系列的执行环节和执行措施构成的。而执行突发事件主要是在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依法采取有关强制执行措施的过程中发生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诸多执行强制措施中,只有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搜查;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等少数几项执行措施的过程中易发生各种执行突发事件。据此,执行突发事件的发生场所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执行现场,二是在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

对执行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的理解。执行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主要是指对各种执行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可能发生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规模大小、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没有预见或难以预见,或者即使已经预见,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也难以防范和控制,致使事件的发生,进而导致事态规模不断升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执行突发事件发生的结果是造成或可能危及执行人员及其他人员人身财产安全,严重干扰执行工作秩序。主要是指执行突发事件后果的破坏性和危害性,这种破坏性和危害性主要表现在:

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是指由于各种执行突发事件的直接影响和作用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死亡或伤残的危害结果。造成或可能造成伤亡的人员主要包括: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包括人民法院执行机构的执行工作人员(执行员、书记员、司机等)和参与执行的司法警察;执行申请人或其人、家属;被执行人或其家属;执行现场围观群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预防和处理执行突发事件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造成人员死亡或3人以上伤残的事件属于特别重大的执行突发事件。其他分级标准由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根据辖区实际自行制定[3]。

造成或可能造成财产损失。是指由于各种执行突发事件的直接影响和作用造成或可能造成公私财产的损坏或灭失。主要包括:执行现场房屋、物品的毁坏、灭失等财产损失;人民法院执行人员的执行车辆、装备及物品的毁坏、灭失;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办公场所的设备、物品的毁坏、灭失;事发现场周围的房屋、车辆、物品的损坏、灭失。

严重干扰执行工作秩序,导致执行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是指各种执行突发事件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所造成直接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就是严重干扰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秩序,直接导致执行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妨碍了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等情况。

执行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涉及执行的群体上访、当事人自残、群众围堵执行现场、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等事件。

这是指执行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类型。

涉及执行的群体上访事件。涉及执行的群体上访事件是指涉案当事人因对人民法院案的执行工作表示不满,聚集或纠集多人到人民法院进行上访的事件。

这种群体上访违反了我国有关条例的规定,同时在群体上访的过程中易出现一些过激方式,如围堵人民法院的机关办公及审判场所,拦截人民法院的公务车辆,堵塞交通,甚至出现上访过程中携带危险物品或者管制器具,侮辱、殴打、威胁人民法院的机关工作人员等事件的发生。因此,涉及执行的群体上访事件属于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

当事人自杀、自残事件。是指涉案当事人因对人民法院的执行事项表示不满,在人民法院或执行现场以及其他场所通过自杀、自残的方式,企图达到抗拒阻碍执行的事件。

当事人进行自杀、自残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人民法院的执行事项的表示不满。具体不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满;二是对人民法院的执行的方式方法的不满;三是对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执行人员的工作方式态度的不满等。

当事人自杀、自残的方式主要有通过跳楼、上吊、喝毒药或使用刀刃等利器进行自杀、自残的情况,实施自杀、自残的地点主要有:在人民法院的办公场所或大门等处所实施自杀、自残的;在人民法院的执行现场实施自杀、自残的;在其他场所实施自杀、自残的,例如在当事人家中或其他公共场所实施自杀、自残的情况。

当事人实施自杀、自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达到抗拒、阻碍人民法院的执行,或制造事端,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同情。除此之外,有的自杀、自残事件发生后,可能诱发群体上访和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事件发生。

群众围堵执行现场事件。是指人民法院在对案件执行的过程中发生的群众在执行现场进行围堵、哄闹甚至冲击执行现场,导致或可能导致执行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的事件。

人民法院执行案件,在采取各项执行措施中,出现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情况,只有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搜查;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等少数几项措施的过程中存在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情况,这些执行现场往往远离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的各种警务保障措施无法落实的情况下,加上执行现场周围又是这些群众长期生活和熟悉的场所,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情况。

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方式主要有:通过静坐示威、遮打横幅、多人拦阻、设置障碍等的方式堵塞执行现场的出入口,阻碍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和车辆进出执行现场;执行人员在执行现场依法履行职务执行案件的过程中,遭到执行现场周围群众的封堵道路、侮辱谩骂甚至人身攻击的情况等等。

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等事件。即所谓的暴力抗法事件,是指涉案当事人或其他人员,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的方式方法,抗拒阻挠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依法履行职务执行案件的事件。

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的事件的主体,一是涉案当事人,多数情况执行案件中的被执行人,个别情况也有执行申请人;二是其他人员,包括上述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以及被执行人纠集的其他社会闲散人员等等。

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的事件的方式方法主要有:抗拒者使用刀、斧、棍、棒、绳索等工具或者直接对执行人员采取殴打、捆绑、阻拦、设置障碍、进行人身攻击等方式,抗拒阻挠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对案件进行执行的情况。

2.掌握人民法院执行突发事件的特点

人民法院的突发事件具有事发的人为性、人身危险性、处置的复杂性、影响的严重性等特点。执行突发事件在具备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的同时,与审判突发事件和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相比较,具有多、暴力倾向严重、不易防控等特点。

群体突发事件多。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突发事件。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在各级人民法院执行各类民商事、行政案件过程中,所引发的群体突发事件大量上升,尤其是一些中围攻殴打人民法院的执行公务人员、围堵人民法院办公场所、严重干扰人民法院的办公秩序及群体上访等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阻碍了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的开展,也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形象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得已经成为人民法院执行突发事件的一个明显的特点。给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预防和处置事件造成极大障碍和不利因素。

当前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引发有三种类型案件:一是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均是群体的执行案件;二是申请执行人为群体的执行案件,三是被执行人为群体的执行案件。法院面对群体的要求执行与被执行人抗拒执行,方法不当很可能激化矛盾。

当前诱发导致人民法院执行中群体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执行人员自身问题所致。由于执行人员对案件性质把握不准,认识偏差和方法的简单粗暴,当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自身的利益要求得不到妥善及时的解决时,便对法院产生不满,进而产生怨气或过激行为,以至引发。

涉企业职工案件。涉及企业经营亏损、改制中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执行案件,当数十、上百名职工的个人利益得不到妥善解决时,利益上的一致性很容易使群体聚合,加上企业改制中的政策问题和执行人员对劳动法律法规掌握不够深入透彻等,执行中稍有不慎便会引发。

涉征地拆迁、拆违案件。主要是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经国土资源部门或建设部门依法对非法占用土地建厂房、征用土地、违章建筑等房屋拆除行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当事人拒绝自行拆除,法院经审查合法而执行行政处理决定的内容,势必造成被执行人的巨大经济损失,其亲属都可能举家背负债务。因此,执行中也容易引发。

涉多个债权人申请执行的案件。主要是业主与开发商购房合同纠纷案件的执行和债务人财产远远不足清偿债务的执行,有些债权人不顾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纠集在一起哄抢债务人的财产,因执行中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难以控制,不及时有效地执行判决,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或引发。

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这里所谓的暴力是指制造事件者往往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和方法,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阻挠和干扰,或者使用非常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威胁,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予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干扰执行活动的情况。这些非常规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使用爆炸物品或纵火方式制造突发事件,使用刀、斧、棍、棒等工具持械制造事端,有的使用上述方法和工具、毒药,或者以跳楼、悬索自杀、自残相威胁等等表现形式出现。

这些为了阻挠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案件的执行的方法和手段的出现的暴力行为,导致矛盾不断加剧深化,事件性质不断升级,在给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造成巨大阻力的同时,也为案件的最终执行和解决带来了新的生机,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应当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合理利用应对暴力出现的局面,为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易防控。执行突发事件不易防控的特点,即执行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的特点,是指对人民法院对各种执行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可能发生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规模大小、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没有预见或难以预见,或者即使已经预见,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影响,也难以防范和控制,致使事件的发生,进而导致事态规模不断升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不易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因:

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的发生地点,大多是发生在执行现场,在这些地点,往往缺少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的警务保障的各项措施的保障,例如严格的安全检查措施就可以防止事件的制造者将各类爆炸物品和危险物品带入事发现场,加上人民法院的法庭警卫、值庭和安全监控等各项措施,可以有效的保障和防控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事态的蔓延。而由于法院的执行现场往往缺少这些防控措施的有效保障,从而使得执行突发事件具有不易防控的特点。

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由于的因素影响,加上大多是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出现的情况,导致在采取防控措施和处置上的复杂性。特别是一些涉及公众群体利益的案件的执行,这种情况尤其严重。近年来各地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生数起此类事件,导致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法警多人受伤、车辆损毁、案件卷宗甚至警械具备抢的恶性事件。

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只要对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点有个明确和清醒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做好对各类执行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更好的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1]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暂行规则

[2]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案件建立预警机制

篇2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各媒体之间竞争的焦点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冲击和震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各家媒体谁能抢到第一手资料,谁就能进行独家报道;谁的报道内容是受众最想知道的,谁就能获得青睐,独占鳌头。

一.如何报道突发性事件

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头戏和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重点领域。电视媒介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中,具有吸引受众眼球的强大震撼力。所以,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应当及时调整报道思路,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适应新时期的传播格局。例如,网络传媒能够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时效性,但传统媒体则可占据“第二落点”――深度报道、全面解析、权威评论。因此,电视报道要想做到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新、求快、求独家,有深度。

二.电视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而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网络媒体的优势就会更加突出,网络媒体不仅具有“多媒体”特性,而且还具有“超链接”的特点,通过链接和新闻聚合,在网络媒体之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形成充分的互动,在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优势互补。

1.要建立媒体应急机制

突发性事件有着与一般新闻事件完全不同的性质与条件,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报道的不慎或是把握不好,将会产生严重后果。也正是如此,在事件未发生之前,我们就应该理性的选拔一流的人才,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准备,从而使电视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有一个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的应付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

2.要选好角度,抢报独家新闻

在众多媒体的竞争中,同样的选题,报道角度不同,收到的社会效果就会不一样。所以电视媒体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突发事件,不同的报道角度会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新颖、独特而合适的报道角度,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所谓的独家新闻,是指独家的新闻,人无我有的新闻;或者说,是大家都应该采访到的新闻,而别人没有察觉到,没有采访到,唯独你察觉到了,又采访到了。

3.要注重现场报道,展示细节

与其他的媒体记者相比,文字记者、广播记者可以通过采访对象的讲述、介绍来获取新闻事实。而电视记者虽然也可以通过采访对象的介绍来获取新闻事实,但是新闻画面必须直接深入到事件现场的拍摄,才能获得图像画面。否则,拍摄电视新闻就是一句空话。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出境与观众面对面,构成的关系是人与人的交流。

篇3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新民微博作用上海火灾事件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突发性事件频频爆发。从2008年3.14事件、5.12汶川地震到今年11.15上海大火事件,我国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有着不断地创新与突破。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部门公开透明的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晓权;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播客、博客、微博、手机等新媒体的涌现,都表明我国传媒业正逐渐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新民微博的诞生

微博,又叫微博客,其实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一种可以及时信息的类似于博客的系统。①目前,微博每条消息的字数容量只有140个字符,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甚至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随时随地更新。2006年,世界上第一个微博网站“Twitter”创立。2007年,“Twitter”风靡全球,类似的微博网站开始在全世界涌现。在中国,就有饭否、叽歪、腾讯滔滔等等,2009年,中国最大门户网站新浪网开通新浪微博内测版,随着门户网站的强力加入,国内微博市场开始活跃。

随着传媒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传统媒体开始展开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纷纷建立自己的微博通道。2010年9月9日,新民网新版及“上海滩”微博平台测试版同时上线。新民网的独家报道、突发报道、新民网论(评)、做客新民网等富有特色的新闻栏目将通过“上海滩”微博平台,以全新面貌服务网友。同时,网友可通过在“上海滩”开微博的方式,与开通“上海滩”微博的政府部门展开线上交流,第一时间获取资讯,发出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网友也可通过自己的微博,记录身边事,向媒体爆料,与亲友沟通,与“偶像”交流。②

二、微博对“11・15”火灾事件的报道所起的作用

突发性事件,是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给社会或人民群众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于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新闻媒体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往往比较被动。而如今,新民网借助“上海滩”微博直播报道,应用多媒体平台和技术,加上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参与以及媒体组织对事件主题的建构,使这次新闻报道更加的现场化、细节化和集中化。

1、现场化: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及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③手机、互联网、ipad等多种新媒介的使用,促使这些多种多样的信息表现形式即时地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彼此之间打破了时间、空间和身份地位的阻隔,提高这种对话的可能性和及时性。

11月15日14:30分,新民网发出一则“滚动:胶州路教师公寓大火火情持续4个小时”的新闻,还配发了一段视频和一些图片。随后,新民网推出新民微博直播上海大火,每隔几分钟一则新闻,向受众传递上海大火的最新消息,同时,许多网民也通过微博不断地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也冲击着受众的视觉感官,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传达的信息充斥在受众的周围,让受众有一种身临事发现场的感觉。

全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呈现出新的特点。“时”的内涵更多地体现为“全时性”和“即时性”,“全时”(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和“即时”(对事件零时差、零距离地进行报道)。④而微博正具有“全时”和“即时”的特点,在新民网“上海滩”对上海大火事件的直播报道的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配合,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视频信息第一时间呈现在受众的面前,让受众在快速接收各种媒体信息的同时,感受现场的真实。

2、细节化: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参与

在微博时代,信息的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传播主体已从传统媒体的单一化变为多元化,人人都可以表达观点,人人都可以当传播者,信息传播者的数量极大的增加,微博上的信息内容变得丰富。在这次上海火灾突发性事件报道过程中,许多网友就通过微博传递了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大量新的传播主体的出现给新闻媒介提供了大量新的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媒介就可以发挥“消息总汇”的职能,采取各种传播方式,对这些新的新闻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这样,新闻媒介针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就更加的详实,更加的无微不至,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挖掘出很多细节化的信息和资讯。

“上海滩”微博了很多与大火事件相关的细节化的信息,不仅对事件的发生原因、发生过程和发生现场等等做了深入细致的报道和分析,不少的网友还通过微博了很多体现出普通人的人性和人文关怀的信息。这些信息细微详尽地告知了受众信息本身以外的信息,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还让受众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3、集中化:媒介组织对话题的设置

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所以会引起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如果信息渠道不流通或权威信息的滞后,会导致谣言的滋生和不良舆论的扩散,从而引起社会恐慌。由于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任何人都有机会自发地任何信息,看问题的视角难免会偏执狭隘,的信息多为个人所感,而且短短一百多字的内容根本无法将一起突发性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表述清楚,所以,通过微博的信息很难做到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正是由于微博有这些缺陷,所以,突发性事件爆发后,需要权威人士、专业的媒体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及时全面客观地向公众传递真实的信息,消除公众的疑惑和不安。

新民网“上海滩”微博开通的时候,新民网的独家报道、突发报道、新民网论(评)、做客新民网等富有特色的新闻栏目就通过“上海滩”微博平台,服务网友。“11.15”上海大火发生以后,新民微博就设置了“查找消防隐患”、“静安高层大火”、“悼念”、“赔偿”等热门话题,引导网友把零碎、分散的信息集中化,形成专题报道,并且对网友爆料的信息加以核实调查再报道,及时消除网友的零散的、不真实的信息对受众的错误引导。一方面,专业的媒介组织通过设置热门的话题,把受众的意见集中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报道内容,同时还使相同的问题更有深度,更有内涵。另一方面,新民网“第一现场”、“事故调查”、“事故善后”、“事故反思”、“新闻评论”、“隐患自查”等栏目配合新民微博对整个事件进行筛选、梳理、阐释和解读,让读者深刻地感知全局,从中受到启发。

三、微博的缺陷与媒介组织的“把关”

当下,全媒体化是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全媒体”,就是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类、多方式、多层次的传播形态,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海量化、国际化、个性化及互动、实时、快速的媒体体验。⑤近年来,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我国各级媒体纷纷整合内部资源,利用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手段广泛开展合作。而微博作为新媒体,需要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共同见证全媒体时代的崛起。

然而,就目前国内媒介的发展情况来看,全媒体时代刚刚起步,微博的使用也处于兴起的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首先,微博打破了身份地位和时空的限制,每一个公民都能通过注册微博账号信息,媒体组织如何调动网民的兴趣,发挥广大网民的力量,让每一个用户都能成为突发性事件的现场记者,及时准确地进行事件的现场报道值得媒体运营者深思熟虑。其次,全媒体时代的主张是“人人都是记者”,微博也正有这样的特点,但是,由于公民在微博上的信息往往是个人片面的所见所闻,缺乏求证的意识,专业水准缺失,所以,往往会出现虚假的信息,如此一来,专业的媒体不仅要依靠网民在微博中的爆料,同时也要对网民所爆料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小心求证,避免虚假信息的扰听。最后,微博是容易滋生谣言和形成舆论的地方,媒体运营者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做好“把关人”,在保障公民知晓权、表达权和批评权的前提下正确引导舆论,特别是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更是要把握好舆论的方向,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目前看来,全媒体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微博在成长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微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建构全媒体时代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媒体组织应该重视微博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①吴删,《“两会”微博开新风――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例》,《新闻前哨》,2010(5):80

②新民网,《新民网新版及“上海滩”微博平台今同时上线》,2010.9.9

③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323.省略/cctvsurvey/20100813/102899.shtml

篇4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化;公益广告

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或曰危机传播的研究文献可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研究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这些突发性公共事件背后的各种影响因素,各种应对措施。但是在这些研究之中,对事件中的广告传播活动似乎重视不够,仅有少数研究者注意到了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公益广告。层出不穷的此类事件也使危机传播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更深入更具体更细化的阶段,对此类事件中公益广告的研究也将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界定

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几年,国内媒体对于这一定义中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曝光率最高的首数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这两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各界媒体不仅给予高度关注,并针对事件投放了大量的公益广告。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这两类非人为因素的公共事件的公益广告。

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特征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表现新闻化

1、突出的时效性

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殊性,而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必须在事件发生时就要即时,这使得此类公益广告对时效性有了不同于其它公益广告的要求。而时效性的要求恰恰又与新闻的特征吻合,因此它常常带着新闻报道才具有的某些特点。例如,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央视连夜赶制并推出了《你在,我在,你我同在》的抗震救灾公益广告。北京地铁也在第一时间制作了“抗震救灾”公益广告近200多幅,并在重要站点刊挂①。这种制作速度不仅对制作者个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公益广告的体制有了更高的期待。如何能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做出更好更有效的公益广告不再是对创意人灵感激发的挑战,更需要行之有效可持续性的制作素材储备。

另外除了反应迅速之外,此类公益广告的时效性还表现在存在周期短暂的特点。汶川地震过后不久大多数公益广告就销声匿迹,让位于奥运广告了。或许恰恰是这种短暂存在的属性使得其制作者不愿也无法投诸太多的心血与精力,尽管此类公益广告的诉求总是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语句,但是真正的感人之作却少之又少。当事件过去过去之后,人们几乎很快就会淡忘那些数量庞大的公益广告,这不能说不是个巨大的浪费。

2、表现形式新闻化

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表现新闻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在画面中大量堆砌新闻图片。大概是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在近几年才突然涌现,而我们的广告制作人员对此似乎毫无准备。这使得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公益广告创意不免单一,口号标语甚至新闻图片大量出现在广告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个倒退。国内媒体的最早成型的救灾广告《你在,我在,你我同在》的抗震救灾公益广告由19张图片组成,其中15张来自汶川地震相关新闻的照片。同样采用图片手法的还有欧普照明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爱点亮希望》赈灾捐款公益广告、长虹在优酷视频网站投放的《一切都可能破裂》抗震救灾广告等。这些公益广告在形式上已经完全向新闻靠拢,失去了广告多样化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特长,也同样无法体现广告特有的鲜明特色。

另外,广告诉求政治化也是此类公益广告的突出特征。类似“灾情局势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秒到达,多一份希望”的类似语句与表达出现在众多的不同媒介、不同表现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中。如果说灾后的首支电视广告其内容的新闻化是由于时间仓促和经验的不足及其素材的缺乏所造成的,那么玉树地震发生后的一则《携手共渡难关,我们在一起》的公益广告中仍然沿袭和采用了这样的图片表现和新闻播报的表现手法则不能简单说仅仅是准备不足的问题。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主流媒体和相关企业都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创意重视不够,大都采用了最简单毫无广告表现技巧的新闻式表达。与将真实做为生命的新闻相比,艺术化的表达才是广告最大的魅力所在。如果公益广告和新闻毫无区别那么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它就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与功效,甚至也就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创意弱势化

今天中国广告的创意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任何商业广告都不能不重视创意。而公益广告堪称创意方式最丰富的广告类别,因其诉求和表现可以不受商品类别的限制。在商业广告中,有些诉求往往局限于某些商品,如恐惧诉求常常用于保险和金融广告。而公益广告表现理念多样,诉求丰富,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但是纵观目前大量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公益广告,却难以体现这一特点。为了体现真挚动人、严肃动心的内涵,目前绝大多数此类公益广告都采用了简单而又直白的情感诉求,似乎任何的技巧都会削弱其诚意。网络上流传甚久的一则香港演员梁朝伟拍摄的《因为一起走过这段路,我们更爱香港》的非典公益广告就饱受争议,这是一则创意优秀,视觉表现很强的公益广告。在广告中,没有采用口号式的对白甚至没有任何语言,用众人共同跺脚踩碎坚冰来表现众志成城的信念。因为整个表现非常艺术化,节奏舒缓,因此很多网友认为不能够强有力的表现抗击的决心。这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意见,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益广告如果使用太多的技巧反而会破坏其表达力,新闻式的表达是最好的方式,更能体现其诚意。

换言之,在创意至上的当下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创意在指导思想上就出现了弱势化的走向。但是自非典开始随着人们对此类事件的感触从开始的极度脆弱和敏感到现在的平静接受和应对,也意味着公众和主流媒体对此类事件进入了一个更为常规化的渠道。那么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公益广告的特殊性虽然存在,但如何更好地吸引公众的关注度仍是其必须关注的问题,而创意的弱势化趋势当然必须改变。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数量强势化

尽管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在创意上目前呈现弱势化趋势,但在数量上却呈现出相当的强势化趋势,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期尤为集中。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地铁在第一时间制作了“抗震救灾”公益广告近200多幅,并在重要站点刊挂。②据CTR市场研究新闻监测显示,与2007年5月同期相比,2008年5月,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电台、户外及地铁媒体在内的整体广告花费增幅仅为1.86%,总投放约325亿人民币,而公益广告总投放的增长却高达134%,整体达到了20.6亿人民币。CTR调查显示,在所有媒体中,杂志媒体公益广告涨幅惊人,达到了477.2%。报纸紧随其后,增幅达到了420%。电视和电台媒体的公益广告投放也均有较大增幅,分别为146%和199%。其中电视省级地面频道在广告调整方面动作最大,整体广告增幅达到了346%,省级卫视频道紧随其后,增幅也达到了277%。③

同时电视公益广告的播出频率更是极度高得惊人。据CSM媒介研究全国测量仪统计,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每天在各个时段滚动播出公益广告20多次,是中央电视台单天播出公益广告累计时间最长的一次。④

这种大量高频集中的公益广告投放趋势在此后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特别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中继续延续,此趋势充分证明公益广告已经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大量的投放必须广告资源的整合,否则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就不得不重视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传播机制。

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机制优化

(一)成立专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管理部门

中国的公益广告管理机构多数是以媒介划分,隶属于某一媒介管理范围,缺乏以内容和功效划分的组织机构。事实上,很多机构的建立都是以某些突发性事件为契机的。1942年,美国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契机,创立了战争广告理事会,即WAC(WarAdvertisingCouncil),通过广告帮助政府向国民传达紧急信息,成了公益广告的雏形。“二战”以后,公共组织、政府部门和广告界认识到公益广告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将战争广告理事会改名为广告理事会(AdvertisingCouncil),负责社会性公益广告。⑤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特殊性,此类广告影响深远数量庞大,完全有理由建立一个相关的管理机构。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主体应多元化

目前,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主体以媒介和政府居多。在此前的数次事件中,也出现了一些以企业为传播主体的公益广告,但却多数遭人诟病,大多数被认为商业元素浓厚,不仅没有有效得提升其形象,反而遭到公众的反感。这是企业的品牌传播还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应或不能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的主体。著名的时装品牌贝纳通借助公益广告有效提升品牌的内涵,当然在一些像地震之类的灾难性事件中,应更多坚持回馈社会的责任感而不应把盈利永远放在第一位。

媒介、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可以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主体。主体的多元化才能保证创意的多元化,传播信息的多元化。而且资金问题一直是公益广告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长期以来政府和媒介一直是此类广告的主角。甚至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企业在媒介的公益广告因其有商业化嫌疑而遭到限制。允许多元化主体的加入可以有效缓解资金这一重要难题,有效提高此类事件中公益广告的质量。当然这种参与离不开有效的监管,不能让良心广告变成牟利的工具。

篇5

关键词:突发性 水污染 应急处理 预防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我们健康成长和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水的安全性也就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安全性。近年来,我国每年都会因为一些突发性的事件,比如尾矿泄露、生活生产垃圾处理不当等引发水污染的事件发生,给地区的生活生产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如何保障饮用水、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的安全、达标是我们应对突发性水污染、降低水污染事件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突发性水污染的特点

突l性水污染的发生除了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以外,还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在目前社会告诉发展的情况下,这些共同性的研究对于我们开展突发性水污染的应对和处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大。突发性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影响的范围和造成影响的程度都很大。例如2015年11月23日在我国陇南市西和县发生的11・23尾矿库泄露事件,经过我国环境保护部的调查,认定共造成看6120.79万元的经济损失,同时约有346公里的河道受到污染,约有10.8万人的供水受到了影响。从这组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污染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之大,同时也感受到突发性水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带来影响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

(二)伴随性诱因。突发性的水污染并不是独立因素所造成的结果,其发生往往是伴随着一些其他突发性的因素所产生的。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对于资源开发意识的薄弱,使得对于各种自然资源的获得方式仍然停留在野蛮的方式上面,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的后果是虽然得到了相应的资源,但往往伴随着的是另外一些资源的丢失和污染。对比研究近几年我国所发生的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可以看到,大部分是与矿产、运输、资源开发等相关的突发事件紧密联系的,当然也有一些是伴随着自然地质灾害如地震等发生的。

(三)时间突然。突发性水污染的处理难度重点就在于其时间点的紧急方面。由于经常是受到其他诱惑性因素的影响才发生的,而本身这些因素就具有时间突然的特征,因此,突发性水污染的突发性就更强烈了。事件的发生往往就在一瞬间,并且能很快传播到更大的区域和人群,造成更大的影响和危害。

二、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的方法

针对突发性水污染发生时间的突然性、影响范围和程度的深刻性以及发生因素的复杂性,我们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对该类事件进行科学、及时的应对,尽最大可能降低事件所可能造成的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建立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长效预案。突发性水污染虽然是在某一时间点突然发生的,但是经过对我国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事件的发生和预防是可以通过一定措施来进行提前准备的。

首先,要对突发性水污染的发生进行有效的分析,对本地区所可能发生水污染的地方进行严格的控制,必要时进行常规性的例行检查,将发生的因素控制在其合理的范围内,源头上消灭。

其次,要加强居民用水、农业生产用水、工业用水等常规性用水的质量检测,通过各项指标来严格要求用水的安全性,对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分析和严格把控,防止因为一些纰漏所造成的不要损失。

第三,制订突发性水污染应急预案。突发性水污染所造成的影响除了其发生时和发生地区的危害以外,还会因为这次事件造成另外一些危害,而这些危害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应急预案来加以防止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总结那些发生事故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需求消除因素的方法。

第四,进行突发性水污染 事件演练。事件的突发性往往让人们无法应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要进行一些突发性水污染的演练,让人们意识到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并能够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多观察、多防范,提升水污染方法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机制。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专家要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进行针对性和普遍性的研究,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流程,在事件真正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对方案进行实施。目前我国所遵循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机制是通过一系列的相联系的体系和指标来构成的。具体见图1。

(三)重视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事后调查和评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处理完毕并不代表事件的结束,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对事件的分析能够发现这次事件的直接因素,通过一系列的深入性和针对性分析来对问题的生态圈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中找出可能导致水污染的因素,进而在以后的预防工作中能够有效地加以防止。同时,对于事件影响的分析也是很重要的,我国也是通过对事故造成的影响的大小来对事件进行定性的,对于那些造成影响比较大的事件,要多投入时间、人力来进行研究,从而提升事故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调查的“走过程”。

三、结语

突发性水污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处理来对事件进行合理地应对,将事件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对于水污染各项指标的监测,从技术上有效方式不必要的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小刚,尹定轩,宋洁人,等.我国突发性水资源污染事故应急机制的若干问题评述[J].水资源保护,2006,(02).

篇6

突发事件进行科学管理,避免出现恐慌。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污染为代价,因此最近几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从2012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河流中有82%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社会的危害较大。因此有必要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危害进行概述,并重点对突发性水污染的应急措施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减小或消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危害,避免造成次生环境灾害,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1、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概念。指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对于水体进行大量的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不仅仅是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于国家的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事件,目前一般指的是在工业中污水的排放。

2、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类型。对于污染的情况以及污染所持续的时间,将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分为两类,第一类我们称为急性事件,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在水体中,第二类事件就是慢性事件,由于长期的排放最终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事件,我国慢性水污染事件占我国水污染事件的80%以上,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水体的赤潮就是长期排放营养物质造成的,不管是哪一种污染的类型,都在短时间内对当地的人们造成了生活以及生产上面的威胁,同时对于生态系统也会造成较大的破坏,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3、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特点。目前的许多例子表明,突发的水污染事件主要包括以下特点,首先不管是由于什么来源引起的污染事件,均涉及到非常多的领域,几乎涉及到所用的领域,而在同一个领域中,生产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污染的可能来源。对于一般的水污染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规律的进行排放,因此在控制的过程中容易掌握时间的周期性,而对于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而言,偶然性是比较大的,由于不清楚突发的时间,因此在控制上非常困难,对于社会危害更大。目前在我国比较严重的危害事件主要是包括在沿海或者是河流工厂中大量有毒物质的泄露,这样的工程主要集中在化工厂以及很多石油的加工厂。在很短的时间内,由于隐瞒或者是应急措施不当不仅仅是打破目前的生活状态,甚至会导致人员的伤亡,这些后果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三、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

1、威胁生命与健康。中国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高达63%,水中的藻毒素会对人体造成身体危害。水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对于工作人员以及周边的居民的生存环境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直接接触到有毒水体的人员会出现中毒以及死亡等现象,对于核污染等难以治理的事件的,对于人们的健康威胁是长期性的。

图1. 2003-2008年不同污染物污染事件所百分比

2、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突发性的水污染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是无需置疑的,和企业的经济损失相比,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需要后期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进行治理,这样的经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图2. 2003-2008年不同来源污染事件所占百分比

3、造成社会不稳定。突发性的水污染会造成周边居民的心理阴影,例如长期在这样的污染影响下生活,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而某些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会着造成人员的伤亡,从而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而对于严重污染的地区,人员的搬迁率较大,以及会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而涉及到水体流域中国际问题,甚至会来带国际间的纠纷。

4、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于重大的污染事件而言,一定会造成水体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最为明显的就是水体中大量鱼类的死亡,另外由于生态的污染,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自身修复需要长期的时间,而人工的修复又需要大量的资金。

四、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评估和管理

1、强化水质与水量的统一检测

我国目前存在的状况是水资源比较短缺以及水污染比较严重,从污染的角度上面来讲,水的资源量以及水污染的量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例如在污染量的排放相同的过程中,如果水流量比较大,那么相对而言对于河流造成的污染则较小。因此对于突发水污染的检测而言,在检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需要考虑排污量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对于水体本身的水流量也是非常关键的,在检测的过程中,对于水体的水文检测是非常关键的。

2、构建完善的评估和应急管理体系

在污染事件发生以后,能够第一时间科学评估事件性质、危害,并第一时间启动相关环境应急预案,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于妥善处置突发水环境事件至关重要,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评估和应急管理体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事件发生后,相关的部门应该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定合理有效的检测措施,对于水污染的评估需要做到科学准确,对于已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检测和水污染评估的作用。在对水污染应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对于水污染的应急检测应该做到细节的列出,这样能够保证整个过程的可操作性,比如假设是企业超标排污造成的污染事件,就可以采用“溯源法”第一时间锁定污染源,并第一时间切断污染源。在进行准备的过程中,对于仪器的准备、人员的调动以及特殊专家等的调遣,都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在进行人员的整合以及配备上面尽量保证合理性,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优势,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行。

图3、构建完善的评估和应急管理模型

3、实现检测方法的创新

我国水质的检测基本上都是实验室检测位置,不管是对人员的选聘还是对于仪器的操作都应该做到准确,对于水体的检测,包括河流和湖泊的检测,都是围绕实验室的相关要求在展开的。当发生比较严重的水污染事件时,如果仅仅是依靠实验室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那么在周期上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样对于检测的时间以及检测的周期会产生非常大干扰。在应急检测的过程中,不能和平常一样对于所有的采样点进行分析,那么会导致检测结果偏慢,因此在现场检测的过程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案,对于重点污染的位置需要做到紧急的检测,适当的时候对污染物进行鉴定,对于特殊要求的仪器和设备需要紧急的进行配备,并配备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保证检测过程中的准确性。其中的一种检测方法见图4。

图4、检测分析仪示意图

4、积极应用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水质量评估

目前的检测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展为信息化管理,那么对于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信息化管理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提高我国水污染检测效率以及提高检测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检测系统上除了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以外,对于其他地球信息系统的使用也是非常常见的。而全球定位系统就首当其冲。使用GPS系统,在水体污染的检测过程中,能够快速的确定污染的位置,根据污染的位置以及水流的状况确定可能扩散的位置,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安排和管理工作。另外,进行实际检测以及应急处理以后,需要注意的是及时的评估,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及时的评估有利用管理的实施,同时正确评估管理有利于水的合理使用,对于居民的正常生活会到来一定的帮助。

五、结束语

总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是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非常重大的问题,回顾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效的应急预案和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突发性水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持社会和谐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对于政府和环保部门而言,对于突发性水污染以及类似的污染事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科学的评估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芳,王炜亮,成杰民.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体系构思[J].环境科技,2010(1).

[2]宋献光,杜惠文,李昆.环境应急检测的案例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1).

[3]张晓健.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的反思[J].绿叶,2009,(3).

[4]林盛群,金腊华.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与决策[W],2009(1).

篇7

关键词: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

中图分类号:U6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更深入发展,港口成为了联结生产和贸易及其相关物流活动的重要节点,其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然而,在2008年雪灾和2010年我国方海域严重冰情时,我国港口应急物流成为了电煤抢运的瓶颈。所以港口物流应急体系能否充分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成为了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1港口应急物流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港口应急物流的定义、 产生原因、 特点和分类。

1.1 港口应急物流定义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其实是港口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物流,所以其定义和应急物流的定义基本一致。我国学者在应急物流的定义上有以下几种认识。一是认为应急物流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物流体系为了保障紧急物流所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高丽英,2003);二是认为在紧急状态下,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满足突发物流需求的实体流动过程(欧忠文, 王会云, 姜大立,2004);三是对应急物流理解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赵勇, 封少娟, 刘佳,2006);四是把应急物流理解为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王丰,2006;王宗喜, 阳波,2008);五是认为应急物流是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高文军,陈菊红,2009)。

以上几种观点一致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 目的是满足紧急需求, 而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不够。综合以上观点以及笔者对应急物流的认识,可以将其定义为:应急物流是在紧急状态发生时,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全社会综合物流系统。

1.2 港口应急物流产生原因及分类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的产生原因,主要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二是由于轮船触礁、污染物泄漏等事故原因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三是疫情、食品安全等公共原因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四是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社会安全原因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杨贺,李学功,2007);还有观点认为港口应急物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台风、海啸、飓风、水灾、轮船触礁、污染物泄漏、进出口物资数量剧变和海上战争等(郭亚飞,2011)。

1.3港口应急物流特点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系统与它自身的特点,一是认为港口应急物流具有快速反应性、一次性和临时性、开放性和扩展性、非常规性以及需求的随机性等特点(张江华,2009);二是认为港口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杨贺,李学功,2007)。

2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织、新闻媒体)、港口和企业联动组成的组织,由完善的基础设施、指挥机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善后机制的形成的协调体制。关于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到港口应急物流系统当中,提出了联动型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的理念(杨贺,李学功,2007);二是在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模式方面,有观点认为应急物流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并形成了由领导机构、情报信息中心、协调委员会等组成的结构图(李滢棠,2008);有观点认为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更强调行政指导,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物质管理、交通管理和物流企业三级机构且涵盖信息流、物流于一体的结构模式(张江华,2009);三是对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结构层次进行分类,提出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结构层次由控制层、 决策层、 数据层和环境层四层组成(王旭平,2005);

3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

在政策法规方面,主要是为了打造平安港口,确保港口的和谐发展,着力在宣传工作、港口应急工作基本框架的搭建,港口应急工作机制的完善等方向上下功夫(邵宏慧,2008);同时随着政府和港口企业对应急管理的进一步认识,各地各部门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方面的政策与措施,主要有:《南通港口码头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佛山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黑龙江省交通厅港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镇江市沿江港口重大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宁波港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烟台港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嘉兴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东莞港口应急预案》等。

4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技术方面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集中在评估体系和油船溢油事件的研究上,早些的研究主要有由于疲劳对船舶配员的影响,从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状况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层次分析,进行量化评估,提出了评估体系和科学性建议(陈国际,1998);利用灰色系统的统计方法对港口航道操船环境的危险度进行研究(马会,吴兆麟,1998);采用系统灰色理论和方法对港口危险度进行研究(赖强,高岩松,199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溢油事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溢油概率的预测和溢油因素的分析上。一是采用条件概率研究手段,针对舟山海域突发性溢油事故进行分析与评价(竺诗忍,1997);二是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数理统计与概率、线性规划等理论和方法,在海上溢油事件的概率、因素和危害预报等问题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肖景坤,2001);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利用供应链模型协调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了港口应急物流供应链模型(李学工,杨贺,2007)。

参考文献:

[1] 高丽英. 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23).

[2] 欧忠文, 王会云, 姜大立,等. 应急物流[J]. 重庆大学学报, 2004,27.

[3] 赵勇, 封少娟, 刘佳. 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 物流科技, 2006,29.

[4] 王丰, 姜玉宏, 王进. 应急物流[M].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5] 王宗喜, 阳波. 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8(7).

[6] 李学工,杨 贺. 港口物流供应链应急管理机制[J]. 物流技术, 2007(8) 4.

[7] 竺诗忍.舟山海域突发性溢油环境风险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1997,16(l).

[8] 肖景坤.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1.

[9] 陈国际.船员配员疲劳因素和安全的综合评价[J].广西交通科技,1998,23(4).

[10] 马会,吴兆麟.港口航道操船环境危险度的综合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8,24(3) .

[11] 赖强.水域危险度的灰色评价及其在广州港的应用[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2.

[12] 高岩松.厦门港港口水域航道环境危险度的分析与评价:「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

[13] 郭亚飞.港口应急物流系统运作预案及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5―10.

[14] 杨贺.港口物流应急管理系统设计「D]. 曲阜师范大学,4―12.

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食品应急物流;成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13-03

目前国内外对于食品应急物流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对于食品应急物流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表述。谢如鹤等[1]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一文中对食品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食品应急预案,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进行相应的物流活动,以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而李志锋等[2]在《食品应急物流运作流程探讨》一文中指出:食品应急物流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提供应急食品,以保证受灾群众和救灾志愿者的基本饮食需要为目的的特种物流活动”。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表述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3]。食品应急物流作为应急物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应急物流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学术界对应急物流的多种定义,笔者给出以下定义:食品应急物流是以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供应应急食品为目的,由筹措、配送、指挥、信息、反馈评价、保障机制六大体系组成的有机运转的物流活动。

在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方法来保障灾区人员的生命安全,而食品供应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所以食品应急物流在大型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的不确定性高、难以预测,在其发生后为了满足食品需求需要迅速进行食品供应,因此食品应急物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然而,我国目前的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还不太健全,应急物流作业的开展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组织和控制,为了保证食品应急物流的强时效性,很多应急物流活动都具有不计成本的特点。因此,伴随食品应急物流的常常是高昂的成本支出,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认为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成本控制问题亟待广泛地开展研究,对物资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做进一步优化。

1 食品应急物流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1 食品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相较于一般物流活动,它的特点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等。其中,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是它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而其需求的随机性则是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

食品应急物流属于应急物流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它几乎具备应急物流系统的所有特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以快速供应食物为目的,它又有一些显著的特点:连续性、安全性、阶段性。食品属于消耗性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点的食品供应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同时,安全的食品才能保证事件点人员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援效率。而随着救援的进行,食品供应由起始的“推”向灾区,变为根据灾区需求提供食物,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1.2 成本在食品应急物流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地震、台风、泥石流、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余姚水灾,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呈明显上升趋势,俨然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民政部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2008年年初的一场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后来的汶川地震造成的损失更远高于此。

与此同时,大型突发灾害一旦出现,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应急物流需求。除去上述所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每年给社会造成的额外物流成本目前虽没有精确估计,但是在直接经济损失中的占比很大。也就是说,中国每年处理类似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时所花的物流成本巨大。并且由于疏于成本管理,在已经损失惨重的情况下造成了更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食品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突发事件下的食品物流需求,保障食品、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各环节的成本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因此,在保证有效快速地处理大型突发事件的基础上,成本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2 影响成本核算的要素分析

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在突发事件的食品应急物流活动中,则是指为了完成整个物流作业而产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总耗费。[4]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成本主要是指钱物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即本文所提到的影响食品应急物流成本的要素,都是基于保障救援作业效率的前提下影响成本的因素,当然,基于本文对成本的特殊定义,能显著影响物流作业效率的因素也属于成本动因。

突发灾害性事件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台风、水灾、雪灾等类型,不同的灾害类型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成本核算的影响不尽相同。比如,不同的灾害类型影响到应急食品种类的选择;水灾类事件对应急食品的仓储要求较高;不同的灾害类型的食品配送方式及其难度也各不相同。同时,灾害等级高低也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有较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将影响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成本核算。尽管不同灾害类型对成本核算提出了不同要求,但是对其影响均可从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过程来分析。

2.1 应急食品的筹集成本

2.1.1 应急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在突发灾害性事件下的食品筹措过程中,往往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食品筹措标准及筹措目的性不明确等问题,使得必需的食品不能及时筹得并运往灾区。不恰当的物资配送,不仅影响了救助效率,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食品应急物流成本。因此,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选择,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一环。[5]

影响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因素主要有:

(1)营养安全性:应急食品必须满足营养和安全卫生的要求。

(2)短期保质性:应急食品中的大部分属于易腐类,难以大量长期的存储。为了保证发放到灾区的食品的质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都必须经过检查确认以达到规定标准,并采用相应的运输和储存形式。

(3)紧急需求性:食品应急物流的目的是在突发事件后将应急食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送到需求点,应急食品应以能够快速大量筹集的常见必需食品为主。

(4)连续供应性:基于对应急食品需连续供应特点的考虑,应选择有较大的储备或者能持续大量快速供应的食品作为应急食品。

(5)事件点的需求变化:灾害发生之后,食品供应需要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反应。初期时,主要根据应急预案结合灾情预测食品需求数量进行供应,中后期则通过灾区信息反馈情况确定各类食品供应量。

(6)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因素还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性质、地点和时间(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长)等。

以上都是在应急食品种类和数量的确定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选择的应急食品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会造成食品短缺、配送到需求点后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造成物流作业速度减慢、资源的严重浪费及救援成本的不合理支出。当然,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突发灾害,在食品筹措上应表现出针对性。

因此,在应急食品的筹措阶段,应该对食品的种类、质量及数量进行界定,从而达到方便筹措、及时运输、确保质量、控制成本的目的。

2.1.2 应急食品的筹集方式

食品的来源主要是四个方面:政府物资储备、政府采购、直接征用和社会捐赠。[6]一般来说,应急突发事件下食品物资的主要筹集方式有以下几种:

(1)动用政府食品应急物资储备:这是应急物资筹集的首选方式,不仅能缩短物资筹集时间,而且避免了给人们正常的日常活动和经济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避免了扰乱人们的生活秩序。因此,动用政府物资储备是在满足救灾需要和缩短救灾时间下的最佳物资筹集方式。

(2)直接征用:对一些物资生产企业,依照相关法律,在事先不履行物资筹措的情况下,在灾难发生时,对所生产经销的物资食品进行紧急征用,以满足当时的救灾需要。在灾难处理后期,再根据征用食品物资的品种、数量、价格等跟供应商进行协商结算和补偿。

(3)社会捐赠: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由政府机构及有组织的社会团体向海内外各界募集捐赠物资食品,帮助解决灾区和灾民的困难。但是,基于应急食品对质量的高要求,捐赠和募得的食品难以保证其质量,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检验才能投放灾区,而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救援效率将带来负效应,因此不建议采用此方式筹集应急食品。

(4)政府采购:以上几种食品物资的来源都为救灾物资提供了很好的筹集渠道,但它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物资来源于政府的采购。当储备物资、征用物资及捐助物资不能满足事件点人民的需求时,政府将实行紧急采购。

对应急食品的采购,政府应当坚持质优价廉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直接面向制造商进行采购,减少流通环节,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和时间的目的。同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足量的应急食品,政府还应考虑多渠道采购,主要是在国内开辟渠道,必要时还可以向国外扩张,从而保证食品物资的数量和质量。

2.2 应急食品的仓储成本

影响应急食品仓储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应急食品的安全储备管理和事件点的应急食品库存管理。

应急食品的安全储备管理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对事件点的监测及反馈得到的应急食品的需求量及到货时间周期,确定出应急食品的安全库存量,当应急食品的储存量低于此安全库存量时,自动发出预警,这时需要及时补充应急食品以使其始终高于安全库存量。[7]其中,到货时间周期是指从事件点发出目标采购订单到所需的应急食品到达需求点的时间,包括了采购订单的所有处理时间以及应急食品的配送时间这两部分时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库存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应急物流运作的不同时期而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及时地反馈食品需求量,以便精确估算出各个时点的安全储备量,及时补充,防止应急食品缺货情况的出现。

事件点的库存管理成本则包括应急食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具体而言,包括建立食品库存点的费用,为保存食品而购买的设备的费用(如冰柜等)及其使用耗费,食品腐烂、过期等损失费用,以及因缺货而造成的管理效用损失等成本,比如人民对政府评价的负效用。由于突发性事件的食品应急物流作业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事件点人员的食品供应需求,而缺货背离了此目标,并且将造成巨大的管理效用损失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点建立的食品库存点应在满足不允许缺货的前提下进行成本要素的分析。

2.3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是指应急食品供应时从采购点配送到需求点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之和。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食品配送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保证了食品的配送速度,才能保证食品的快速供应,以及保障需求点人员的生命安全。[8]

在分析应急物流作业的配送成本中,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时效性和因配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强调时效性是为了降低救援时间成本,而减少配送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则是为了降低财物成本。在具体的应急物流作业情况中,为了降低配送成本,在保证时效性的基础上,还应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选取的配送方式是否有利于食品的保存,是否可以借助合作的第三方企业已建成的物流渠道进行配送等。

2.4 整个物流作业中的管理成本

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管理,只有在有效的组织管理下,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食品应急物流活动而言亦不例外,只有在国家相关部门有效的组织配合下,才能保证物流作业的快速进行,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食品供应到需求点并进行物资储存和分发以满足食品供应需求。具体而言,应急物流活动中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事前的应急部署和监测预警、事中的指挥及协调各部门有效配合、事后的各项完善及补偿工作。

应急物流作业中的管理成本则是指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因组织和管理物流作业而发生的财物、人工、各种劳动资料等的总耗费,根据其发生阶段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成本。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事前的应急信息指挥平台的建设成本、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成本、建立各类应急机制的成本、管理人员的人工成本;事中的应急指挥中心对各部分的组织及协调成本、参与应急活动人员的培训成本;事后进行的人员补偿等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等。[4]

相较于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成本,应急作业中的管理成本最注重的是整个运作过程的时效性,然后才是在物流活动效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考虑合理降低管理成本。

3 结 论

成本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证物流活动时效性的基础上考虑成本是必要的。本文对食品应急物流的成本考虑主要是通过分析物流作业中的各个环节来进行的,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研究,指出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成本动因主要包括食品筹集成本、仓储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

其中,食品筹集成本方面主要考虑应急食品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及筹集方式;食品仓储成本方面主要考虑安全储备管理成本和应急食品库存管理成本;食品配送成本方面就配送途径而言主要包括长途干线运输及短途配送成本,就成本核算方式而言主要包括保证时效性及在此前提下发生的各种配送费用;管理成本方面主要就其发生阶段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成本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近年来应急事件频繁发生,这就对其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成本优化方案。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按照应急物流体系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进行方案研究,即从食品筹集、仓储、配送、管理等方面进行成本的优化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如鹤,瑭杰,刘漫波.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0):10-13.

[2]李志锋,谢如鹤.食品应急物流运作流程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9):81-84.

[3]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6.

[4]李志锋.突发事件中食品应急物流的成本体系及成本优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商学院,2010.

[5]向海峡,刘振华.应急物资的筹措[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7.

[6]刘乃娟.应急物资采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2011.

篇9

(一)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妥善处置全区学校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的稳定和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市编制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区基础教育各中、小学及幼儿园。所称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及生活秩序的重大安全事故。

(四)工作原则

1.“统一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及各直属单位若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应及时向区教育局报告。区教育局要按照规定时间向区委、区政府、市教育局报告。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由区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妥善处置。各相关责任单位派专人迅速赶赴现场,积极协助指导处置工作。

2.“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原则

学校发生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后,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立即深入现场开展工作,各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中小学、幼儿园的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要紧急行动,各年级、各班级负责同志要按照学校应急预案的要求深入一线,积极做好事件、事故的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各种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安全隐患,要立足防范,抓小、抓早、以快制快。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要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校内。

4.“措施得力、救人第一”的原则

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采取一切得力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发生火灾、地震、校舍坍塌等事故,在迅速报警的同时,应紧急组织师生安全有序地疏散,救护受伤学生;发生食物中毒、卫生防疫等事故,在迅速报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同时,应紧急将受伤、中毒学生送往医院抢救;要坚持“救人为本、救人第一”的原则,在组织抢险救灾时,严禁中小学生参加。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领导机构。区政府成立区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和局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安监局、区食品药监局、区政府新闻办、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和当地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

主要职责:

1.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全区教育系统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2.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做出决策,根据突发事件情况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统一部署实施应急救援,并协调解决应急救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负责定期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做好校园安全稳定的有关工作。

4.监督、检查各成员单位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

5.负责对事故的原因、责任组织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经区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审查后适时予以公布。

6.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办事机构。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主任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和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副局长和区政府总督学、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担任,成员由教育局各科室科长组成。

办公室主要职责:

1.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具体负责督促、检查各学校的预防和处置方案,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

2.负责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发生突发事件时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

3.当事故发生时,负责做好校园的秩序维护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4.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5.负责全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总结、报告及信息工作。

6.完成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四个工作组:值班管理与信息报送工作组、校舍安全检查工作组、学生及教师管理工作组及应急抢险队。

1.值班管理与信息报送工作组

组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办、行办、电教中心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党办、行办、电教中心等科室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安排局机关安全值班工作,加强对值班的管理与监督,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迅速传达安全工作有关部署和工作要求,向区委、区政府及市教育局及时报送学校突发事件、紧急险情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对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处理情况等。

2.校舍安全安排检查工作组

组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计财科、安保科、勤俭办负责人担任,成员由计财科、安保科、勤俭办等科室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全面排查突发性安全事件后学校校舍出现的安全隐患,认真登记、统计房屋、围墙等校舍受损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对校舍安全隐患进行勘察、鉴定、分析评估;加强陈旧房屋及损伤教室的管理,及时拆除存在严重险情的校舍,彻底消除校舍安全隐患;进行受损校舍修复、重建等工作。

3.学生及教师管理工作组

组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基教科、人事科、成职科、督导室等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基教科、人事科、成职科、督导室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引导师生正确面对学校突发性安全事件,做到提高警惕不慌乱,有力有序保安全;指导学校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完善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适时开展疏散演练和自护、自救能力训练;当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学校正常工作时,组织学生分流,统筹调配师资力量,在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恢复上课,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稳定。

4.应急抢险队

(三)成员单位职责

三、预警与报告

(一)加强监测预警。区教育局要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系统地长期观察,积累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随时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对出现可能影响校园及社会稳定的言论、动向或事态,做到早发现、早布置、早处理,力争把事态平息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区教育局要在各学校确定信息联络员,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由学校汇总各方面信息,及时报告区教育局,并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突发紧急情况应当坚持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防止事态蔓延扩大。

四、实施步骤

(一)突发性

1.信息报告

若发现学校有突发性的苗头,学校应立即向区教育局报告。区教育局接到报告后,要加强对事件的严密监控,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情况通报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确保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做到快速反应,妥善处理。在此期间,区教育局要处于戒备状态,保证联络畅通。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工作岗位,未经上级批准,不得离校出差。

2.应急处置

若校内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时,区教育局要及时深入事发学校,采取措施,有效处置,化解矛盾,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扩大。同时,要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和市教育局报告信息,并要防止不实有害信息传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在中别有用心、蓄意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极个别人,要及时报请公安部门严格控制和监视。各学校要严格门卫管理,防止学生串联和外出集会、游行,防止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学校;学校党政领导、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面对面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疏导工作。

若突发事件已出现在部分学校且已激化,有串联、集会、到校外示威、游行的迹象时,区教育局要迅速深入事发学校,了解情况,靠前指挥,果断处置,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及时反馈给区委、区政府。一旦学生走出校门上街集会,游行时,要派人劝阻和随队维持秩序,防止学生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防止学生出现过激的违法行为。各学校要进一步发挥党政工团组织及党政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学生会以及学生党团员骨干队伍的作用,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校不漏班、班不漏人。同时做到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加强校园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二)突发性安全事故

突发性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突发性校舍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安全事故、食物中毒等各种校园群体性伤亡事故。

1.事故报警

各学校若发生事故要及时报警并传递事故信息,通报事故状态,为果断处置事故赢得最佳时机,使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应引导教育每个师生在发现事故的第一时间及时、正确报警。在学校内部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在积极做好师生自身保护和救护工作的同时,立即报警并向学校领导及区教育局报告。

报警内容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危险程度、师生伤亡情况、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2.紧急疏散和现场急救

事故发生后,学校应立即根据现场事故发生情况,设立事故现场警戒区,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将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控制事态发展,抢救受伤师生;现场救助人员在施救前必须做好自身防护措施,施救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措施进行。

3.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及时启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即刻赶到事故第一现场,指挥或指导、协助有关部门进行事故处理。各工作组应结合本小组业务特点,稳定师生情绪,做好财务保障、人力和车辆保障,以及信息报送工作,科学、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

(三)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

1.信息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学校要迅速向区教育局报告信息。区教育局要同时向区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2.应急处置

应急领导小组迅速启动预案,指挥、部署应急处置工作,防止疫情蔓延、控制事态发展。卫生主管部门要迅速联系和配合医疗机构开展对中毒、患病师生的救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进一步扩大。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封锁和保护现场,排查致病因素,消毒污染区,隔离接触者,做好对中毒或患病人员的救治。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教职工做好安抚慰问工作。

(四)应急结束

在实施应急救援后,险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或清除,事发地人员和遇险对象已全部脱离险境,由应急领导小组确定应急响应结束。

五、总体要求

(一)各单位、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落实本预案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各学校要不断完善维护学校稳定、确保学校安全的工作机制,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按照突发性事件处置程序制定详细的应急反应工作流程。要做好处置学校应急突发事件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及时有效。

(三)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根据本预案,制订本学校、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报区教育局备案。同时,区教育局要督促区属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管理。

六、奖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市区总体应急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对参加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者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附则

(一)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区教育局负责牵头编制,经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预案由区教育局负责解释。

(二)预案修订和管理

区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本预案确定的工作职责制定本部门的部门预案,并报区政府备案。

根据《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本预案原则上每三年修订一次,若本预案出现不能与上级或者同级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应急指挥体系或者职责调整;相关单位或者人员发生变化;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者应急演练结束后,发现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等情况,由牵头编制单位及时进行修订。

篇10

【关键词】公共事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07-01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之一。从突发事件管理而言,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特点,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对于政府走出和减少突发事件处理的误区,妥善处理公共事件危机,树立和维护政府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分类及特点分析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及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根据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可以分为四类。1.自然灾害;2.事故灾难;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等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即事件发生突如其来;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产生的原因、变化方向、影响因素和后果等各方面都无规则,事件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

2.涉及主体的公共性和范围的广泛性。突发公共事件是专指在公共管理范畴内的危机事件,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是事件却会因为迅速传播而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

3.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影响面广的特点。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大致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可见突发公共事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

4.危害性大。突发公共事件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给社会的稳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这种危害往往冲击社会原有价值体系和认知标准,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心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突发公共事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含义及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办法或手段的总和。

其主要有以下特点:1.科学性;2.应用性;3.针对性;4.系统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依据及注意事项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依据。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针、原则为准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由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决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过程中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依据,遵循规律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针是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党的任务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运用上,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指导方针。同时方法的选择还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则、求实原则、层次原则等原则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其次,坚持一定的原则。在突发公共事件这一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

1.创新性原则。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体现时代性、预知性。一方面,由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充分体现时代性,以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体现预知性,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采取现代方法来预知这些未知因素,创造性地把握事情发展的规律以取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不确定性的最佳效果。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事物的变化情况,全面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特点和思想状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求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层次性,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3.实效性原则。实效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选择正确的内容、采取正确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解决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取得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最佳效果。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直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上,也表现在引发社会恐慌心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及产生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上,而且仍然能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上一定坚持实效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内在统一。有了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没有实效性,也谈不上针对性和创新性;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发挥创新性,这三者密不可分。

三、公共事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既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构、分类及运用原则,又要熟悉各种方法的特点、运用范围,找出各种方法的利弊,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

其次,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而且是复杂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上,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这就要求各种方法齐头并进,形成合力,发挥最佳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