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

篇1

1.目的和基本内容的转变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为为宴飨娱乐、祭奠礼仪来培养学习歌舞技艺、礼仪传统等音乐及相关知识的人才,乐人之间音乐技艺的传授,以及培养“士”必备素养“乐”的教育。而近代的洋务派、维新派、新兴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新式音乐课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已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且维新派知识分子还有意识地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为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号召妇女自立自强、倡导学习新文化,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教育等。

2.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宫廷音乐机构教授歌舞技艺、礼仪传统等音乐及相关知识,而民间主要是音乐技艺的传授教导。而学堂乐歌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形式,随着新式教学内容的逐渐发展,学堂乐歌不止只有唱歌,而是渐渐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乐歌教学模式。首先,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基本练习、乐理知识等。其次,有一套唱歌教学的程式,把唱歌教学概括为三个要素:音调教练、拍子教练、趣味教练。再次,有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口授教法、简谱教法、五线谱教法、男女异授等教学方法。

3.教材的编写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多以口传心授为主,虽有一些琴谱、乐谱,但多只标记指法、奏法、音位,而不标记节奏。还有一些音乐理论著作,却很少运用到正规、系统的音乐学习中。学堂乐歌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口传心授,增添了较为适合集体歌唱课的记谱方式如简谱、五线谱。而关于音乐课教材和音乐教育理论著述,沈心工在其教学生涯中,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和《心工唱歌集》。其中的《重编学校唱歌集》依据当时小学六年制来编订,做到从选材、用语切合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曾志忞出版发表了一些经典的音乐著述,如《乐典教科书》《音乐教育论》等。

二、学堂乐歌中音乐教育体制转型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篇2

关键词: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汉语国际教育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备受注目。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于思维方式、教育、交际礼仪、商务往来等诸多方面。在当今这样一个言出必文化的年代,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均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基础。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状况

(一)翻译教学与文化教学

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而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当前,“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实践活动”已经达成共识。在进行不同文本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便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由于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化翻译难以相互依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实现交流之前,需要首先完成翻译这一重要的环节。受不同个体自身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等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不同的译者在进行文化翻译的时候,会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多样性。因此想要做出最合理的翻译,就必须透彻的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不同语言文化所具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因此,在进行翻译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文化沟通,实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学生在进行翻译学习的时候,需要掌握不同文化语境下所涉及到的特定文化。例如: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在翻译下面这句话:“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的时候,一些学生便将其翻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实际上,正确意思应该是“约翰值得信赖。他既忠诚而又规矩”

总之,学生也要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驾驭语言的能力等,并积极结合语境和现实情况等,方能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

作为典型的跨文化活动,翻译成为考验学生对文化的领会能力以及跨文化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翻译教学时,对于不同的文本,教师要让学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充分立足文本本身的具体内容,不得脱离原文本。但是,翻译也同样不能受到原文本的过多约束和限制。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保持形式上与原文的一致,还要保证在基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的高度一致,从而有效的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但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异以及翻译人员自身实际情况的影响,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会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但是,只要能够紧密结合原文的语境等,变可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例如,在莎翁的《哈姆雷特》中,在第三幕的第二场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讽刺自己的同学吉尔登斯吞的时候,便利用了双关的手法。哈姆雷特告诉吉尔登斯吞“Call me what instrument you will”,并说道,尽管“你”可以“fret me”,但是“你”却无法“play upon me”。在这里用到了“instrument”和“fret”两个单词。我国的学者朱生豪和梁实秋在翻译这一部分的时候,便均将这个双关语直接翻译为“撩拨”。“撩拨”一词与现实情节密切相关,并和其中包含的“骚扰”的含义相呼应,令读者一目了然,达到了较好的翻译效果。为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教师要注意积极的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西方文化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报纸、网络、书刊杂志来积极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等,以切实提高自己的翻译、表达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不同文本内容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充分立足文化差异,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开始对文本进行翻译之前,首先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对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等进行了解。然后,以相应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对文本进行翻译。对于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的问题,要注意立足中国文化背景和内涵,合理的进行处理和翻译,以保证意义的准确性。对学习汉语的广大留学生来说,翻译课堂上,不但需要学习对具体的文本予以翻译,还需要领会到其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内涵。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与中国文化以及翻译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们踊跃参加,以增加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积累,并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等。

参考文献:

[1]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9.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9.

[4]《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通识教育 核心地位

通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物质主义、 功利色彩浓郁的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引导学生回归对健全人格的有效探索。在对健全人格的探寻中,我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有着共同的人本追求;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实践。

一、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高职教育,如今已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高职院校基于“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使人才培养出现了“工具化”“技能化”的功利主义倾向,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缺乏、人文素养低下、自身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已成不争的事实,社会进步及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学生培养为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之人。

源于西方的通识教育,其中文意思应是“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它是一种全面、均衡、通达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正好迎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需求,无形中成为高职院校矫正“工作机器人”培养模式缺陷的有效途径。广东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其教育体系中融入通识教育已初显成效,国内多数高职院校竞相引入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特色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目前正成为挽救高职院校过分功利化倾向的有效良方。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作用

(一)高职通识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引入

高职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社会职业人。融入通识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既要会做人,能做事,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潜能。高职院校要实现“全人发展”理念,矫正“专业化机器人”的功利化人才培养缺陷,必须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在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中,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注重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对实现学生价值观及完善人格重塑作用首屈一指,在中国社会立身做事时时处处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在高职通识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祖先在世代生活的土地上创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综合体,它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及广博深邃的精神财富。注重伦理性、生命力顽强、民族地域性鲜明、博大精深的特征使其独具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千年而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课程依托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敬畏自然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素养,学会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引导学生研习诸子百家修身之道,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确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使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道德观念,主动探寻自己的文化之根,成为理想远大、道德修养兼备的儒雅之人。学习传统文化,躬身力行为人处世之道,引导学生树立“做事先做人”的处世准则,为学生未来步入职场及终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课程性质本身而言,传统文化属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通过全方位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消除文理学科的隔阂,拓展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兼备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显然是其关键性环节,高职大学生只有潜心理解并领悟传统文化知识精髓,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将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因此,建立灵活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定位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伦理”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旨在于唤醒高职学生 “做人重于做事”的自觉意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升华其人文精神的基础性课程。在整个高职通识课程体系中,能够发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重塑学生个人价值观,重构其健全人格”核心作用的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优势得天独厚,它理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全方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普及学生传统文化常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准,重塑学生儒雅气质。在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在对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研习中,学生的感情、意志、品行也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助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将帮助高职学生重塑完善自我,重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对社会进步及个人发展仍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批判继承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己所用,丰富精神自我,升华自身言行,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现实问题,以理性务实态度传承文化,对开启高职生职场生涯及自身可持续发展必⒉生深远的科学指导性意义。

三、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应采用整体规划逐渐融入的模式,高职院校要依据学校性质、生源状况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采取富有自身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激发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探寻文化之根的动机,鼓励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采取丰富灵活的多种途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实践:

(一)构建显型教学与隐型教学结合的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显型教学”即日常课堂教学。“隐型教学”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多元理论及实践学习形式。以隐型教学补充并促进完善显型教学。隐型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搜寻并反思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显型课堂教学则以学生阐释传统文化现象为开端展开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营造拓展性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用现代视角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学突破“故纸”堆,鼓励学生表达文化自我。构建“教师擅启发,学生爱(传统)文化,学院育全才”的复合型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二)开展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笔者参加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促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课题研究。立项阶段,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等途径充分调研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诵读情况,深入专业系部调查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以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以此为据确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课题实践阶段,组建学生国学社团开展了蒙学诵读、校园辩论赛、戏剧表演等活动,通过系部选拔开展了院级“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系列性实践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阶段,文化化人的效果初步显现,学生行为规范意识逐步树立,学生日常管理压力减轻,用人单位对学院实习学生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有所改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优势,营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特色校园人文环境,能够对高职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化育作用,教师学生可以共享和谐优雅的教学学习环境。首先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配置,增加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容量,应侧重于人文社科及传统文化类书籍的收藏,重视并凸显校园人文景点、文化长廊建设。其次要健全校园文化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学院“尚德、守则、强能、笃行”的校风,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继承传统礼仪文化,塑造良好个人形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基本常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不同情境的礼仪规范,掌握传统礼仪在生活及职场中的现代表现形式,创新性规范自己的衣食住行及接人待物方面的行为规范,在言行举止中展现人格魅力,塑造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良好个人形象,为就业及自我发展创造机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需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自我发展服务,为高职通识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认真研究,下足工夫,就一定能闯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1-17.

[3]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2).

篇4

一、对《文化生活》课程性质的理解

相对于其他三个必修模块,《文化生活》模块更具有其独特点,其他三个必修模块我们可以从课程“由旧到新”的变化去理解,而本课程则注定要从“从无到有”去理解。在使用期间确实有这样的感觉:说他像历史,而不是历史课;像文学,而不是文学课;像艺术,而不是艺术课;像伦理,而不是伦理课。而这些反映了本课程最大的特点,虽然没有现成的与之相互对应、相互独立的学科背景,但教材内容的编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因此其学科定位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当然其性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

二、对开设《文化生化》课程必要性的理解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现象也越来越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因此,以学科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同时其开设也体现了随着时展,社会的变迁,课程设置也会不断完善,日渐成熟,作用也更加显著,所以《文化生活》的开设更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的表现。

三、对《文化生活》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认识

教学的前提首先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因此总体把握教材的内容目标体系尤为重要。

《文化生活》教材总体框架分为两大部分,四个单元。第一部分包括前两个单元,是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的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第二部分包括后两个单元,立足中国,着眼特色,集中讲述我国文化建设的有关专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内容呈现的脉络上看,这四个单元环环相扣,一脉相承。而每一单元下设有课题,课题下有框题、目题。目题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此外,教材除正文外还设有辅助文,它包括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和语录等栏目,它的设置既丰富了教材的信息量,又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又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差异,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亮点。最后,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这是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对《文化生活》教学的认识

《文化生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模块之一,就其基本内容来说,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就其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首先一定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文化生活热点问题组织教学。特别是结合本地的实际,介绍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诸如文学,建国后以赵树理、马烽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戏曲,山西素有“戏曲摇篮”的美誉,“四大梆子”很早就是中国戏苑的奇葩。民间艺术,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的民间艺术,山西既是民歌的海洋,也是民间文学、绘画民乐、舞蹈的荟萃之地。其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比如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为此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诸如中西方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等。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认识中西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克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再次,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使课程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总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一向重视以仁爱和中庸思想修养心性、以尊卑有序建立道德伦理、以“内圣外王”建构社会理想和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和发展了中国民族温和敦厚、天真质朴、宽容友善、智慧不屈的文化品格及其精神气质。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经剧烈动荡,传统文化遭受外族入侵逐渐遭到破坏,文化断层现象严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愈发严重,大学生在人格素养、礼仪修养、道德意识、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情况堪忧。

2当前我国青年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现状

针对我校大一、大二学生,本课题组进行了一次传统文化人文素养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历史人文知识、道德观和价值观等部分,共发放3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被调查的有300人。青年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他们也喜欢打破常规,追求自由随性、个性张扬的行为方式。他们还十分重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喜欢新鲜刺激、多彩丰富的生活。但是,近年来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问题值得重视。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传统孝文化的缺失

孝道是维系子女与父母之间亲情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善行美德。孔子认为“孝德”是家庭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和基本内容。孔子的学生曾子更是将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发展为五伦之孝,以孝齐家、治国。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模式也发生巨大变化,尤其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子女地位备受呵护和骄纵惯养,家庭孝文化的教育也不受重视。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显示,现在的青年学生在家庭方面,越来越唯我独尊,感恩情怀淡漠,长幼尊卑的社会秩序观念缺失,以自己为先,推行家庭的“个人主义”。比如,“吃饭动筷不会等父母或长辈先吃的”占47%,在对待家务的态度上,“乐于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占27%,“会做但不喜爱做家务”的高达47%,“从不做家务”的竟然占26%。此外,近年来,在年轻一代与长辈的关系中,忤逆长辈、不孝父母、虐待老人等现象也越来越多。这种传统孝道文化的缺失,也与年轻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愈加受到年轻人的推崇,长幼尊卑的社会秩序观念受到轻视和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唯我独尊,感恩情怀淡漠有关。

2.2文明礼仪以及人伦友爱的缺失

中华民族自古以礼仪之邦自居,而今礼仪却成为了一种可以为之,也可以不为之的随意行为。在调查中,学生表示“在路上遇见老师,从不会主动打招呼”高达35%,承认“曾有过穿拖鞋、背心吊带裙进教室、课堂吃早饭等公共场所的经历”的几乎100%。社会文明公德更是对于一些主张个性解放、随性张扬的青年人来说己经失去了规范和制约作用。几乎所有青年人认为“随地吐痰和说粗话、脏话是不文明的”,但同时也有近100%的大学生“有过随地吐痰和说粗话、脏话的经历”。此外,“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一些年轻人中间,对人冷漠竟是一种自我保护,而助人为乐则取决于是否安全和合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法则充斥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在本课题组问卷调查中,学生“当有人需要帮助时,你会如何做?”这一问题时,虽然大多数选择了“非常乐于帮助”,但47%的学生选择了“看情况”和“在不影响和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考虑”。

2.3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严重

从维护自己的角度出发,答应别人的事临时爽约或反悔是可以理解的;为了达到考试顺利通过,采取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方法很正常,甚至大多数学生不相信有人可以从不抄袭和作弊。比如,本次问卷调查中,学生觉得“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占90%,但认为“自己答应别人的事临时爽约或反悔是可以理解”的也高达60%。关于考试作弊,有57%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作弊行为,58%的学生不相信有学生从来不作弊。同时,学生学习的动机也越来越趋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其中,70%以上的青年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尤其是对那些与“实用”无直接联系的人文课程表示缺乏兴趣。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书籍的占47%,不经常看书的高达43%,从不看书、看书没有电视剧有意思的占10%。在学习态度上,认为学生大学应尽最大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的占58%,但认同“学业上不必强求,60分万岁,能够及格就好”的占38%。面对大学生为什么选择入党问题时,“认为拥有对党有忠诚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5%,认为有利于自己就业、谋求仕途发展的55%,10%不会选择入党,不感兴趣”。因此,当前很多青年学生认同和奉行实用主义的“职业至上”论,在学习态度上也越来越功利,因而大部分青年学生觉得追求社会理想、实现社会抱负是缥缈不切实际的事情,而面对有利于自己就业、谋求仕途发展的方面却趋之若鹜。

2.4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缺失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乘机进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使得缺乏理性批判和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对其青睐有加,而对本国传统文化却视而不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本课题组的调查中,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其中,大学生能够写出四大名著是哪几部的占82%,全部写对著作及作者的仅为40%,这说明大家对于传统文化典籍不感兴趣和不重视;能正确写出“四书”“五经”名称的占总数的45%,能够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完整写出三句励志格言的仅占16%,知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孔子名言的仅有3人,并能够正确解释的仅为2人;能写出3个中国国画名家并写出其作品的仅为4%,能够对比说出中国园林与欧洲庄园别墅的意境与审美趣味不同之处的不到10%等等;能够完整写出梅兰竹菊品性诗句的仅占19%。这些都说明了当代青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还比较有限。

3结语

篇6

商务礼仪是人在商务交往中的艺术

比如索取名片:索取名片一是要能取过来,二是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索取名片有四种常规方法

1、交易法。先欲取之,必先予之

2、激将法。

3、谦恭法。以后如何向你请教,谦恭要讲究对象,比如面对一位小姐

4、平等法。以后如何跟你联系,

通信工具的使用艺术:

商务交往是讲究规则的,即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如移动电话的使用,在商业交往中讲究:不响、不听,不出去接听。与人交往时寒暄之后要把手机关掉,以免让人感到你是三心二意,在与人交往中你在那狂打、框响。我们要与民工打电话区别开来。

商务礼仪使用的目的有三:

第一、提升个人的素养,比尔?盖茨讲“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进而到企业,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

第二、方便我们的个人交往应酬。我们在商业交往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如何进行交往这是要讲究艺术的,比如夸奖人也要讲究艺术,不然的话即使是夸人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第三、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在商务交往中个人代表整体,个人形象代表企业形象,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本企业的典型活体广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此时无声胜有声。

商务交往涉及的面很多,但基本来讲是人与人的交往,所以我们把商务礼仪界定为商务人员交往的艺术。人们对礼仪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一种道德修养。有人说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有人讲礼仪是一种风俗习惯。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商务礼仪的操作性,即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讲一个座次的例子:商务礼仪中的座次。我们都知道来了客人要让座,但不知道哪是上座,一般情况下可能无所谓,但在外事活动和商务谈判中就必须要讲究了。另外与对方说话也要讲究,一般情况下不能说你知道吗?我知道,我告诉你,(如何委婉地告诉别人酒的价钱,让主人高兴而不尴尬)所以交往中必须讲究艺术。

亚里士多德,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往要么不是神,要么是兽,言外之意不是人。下面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商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商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包括:

业务能力只是基本能力,没有业务能力是做不好工作的,但是只有业务能力也不一定做好工作。从公共关系领域和传播领域里来讲,还要具有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交际能力不是搞一些庸俗关系,而是处理、规范、管理好人际关系。业务能力和交际能力被称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双能力”。上个世纪,管理界有一个学派叫“梅奥学派”也称为“行为管理学派”。(他与泰勒学派不同,泰勒只强调物而不重视人)。梅奥学派强调管理三要素。一是企业要发展要获得必要的资金、原料和技术。二是形成规模效益。三是组织生产,他也尤为重视这一点,即重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注意与企业内部和外部搞好关系,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以下讲商务礼仪的三个基本理念

商务礼仪的基本理念:

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之一尊重为本。

比如在就餐或开会时点名尊重别人的方式是手心向上“一位、二位、三位”不能手心向下或用手指指点,手心向下是傲慢之意,用手指点有训斥之意。

比如我们招呼人手心向下或手心向上也都不对,向下是招呼动物,向上练练。与人交往中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比如说对你的爱人你就不能告诉他在认识她之前与谁好过。另外就是不能在女人面前夸别的女人漂亮。女人善于在同性之间比较,你说别的女人漂亮,就等于说她不漂亮。讲一个事,在家里如果你与你老婆看电视时发生矛盾时,他愿意看肥皂剧你没有办法时,叫你一招,你就夸电视里的明星。

赠送礼品。你先要知道对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喜欢什么不容易把握,但不喜欢什么比较容易把握,这一点主要是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文化修养来定。在商务交往中我们还要讲究二个侧面。

一是自尊。自尊是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穿着打扮来体现的,你自己不自尊自爱,别人是不会看得起你的。比如说一个最基本的,女士在商务交往中的首饰佩戴,原则是“符合身份,以少为佳”不能比顾客戴的多,不能喧宾夺主。比如我问一个问题,在商务交往中有哪些首饰是不能戴的。一种是展示财力的珠宝首饰不戴,上班族要展示的是爱岗敬业。

二是展示性别魅力的首饰不能带。胸针不能戴,脚琏不能戴。这在礼仪的层面叫做有所不为。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形式美当然需要一种展示,那么我们戴二件或二种以上的首饰,比较专业的戴法是怎样的?专业戴法是“同质同色”。不能形成远看向圣诞树,近看向杂货铺。再举一例,女士穿职业裙装需注意什么,需注意五不准:一、黑色皮群,在正是场合绝对不能穿,这是国际惯例,给人们的感觉是不正经;二、正式的高级的场合不能光腿,为什么?不好看,脚上再有一点毛病;三、不能出现残破。远看头,近看脚,不远不近看中腰。四、鞋袜不配套,穿套裙不能穿便鞋,与袜子更要配套,穿凉鞋不穿袜子,穿正装时可以穿前不露脚趾后不露脚跟的凉鞋。五、三节腿。

一般要求,女人看头,男人看腰,头指的是发型,发色。头发不能过长,不能随意披散开来,头发长可以盘起来,束起来,不要染色。腰的是指,腰上在正式场合时不能挂东西。

商务交往中,自尊很重要,尊重别人更重要。有三点主要事项,一、对交往对象要进行准确定位,就是你要知道他是何方神圣。然后才能决定怎样对待他。国际交往中礼品包装的价值,不得低于礼品的1/3,接受外国人的礼物时,要当面把包装打开,而且要端详一会,并要赞扬一下。和外国人一起就餐,有三不准,一不能当众修饰自己;二不能为对方劝酒夹菜,不能强迫别人吃;三是进餐不能发出声音。这是尊重别人,另外要讲规矩,比如接受名片,接受名片时如何做才是尊重别人,专业要求是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要是没有也要比较委婉地回答,可以告诉对方,没带或用完了。商务交往中有时是需要一种“善意的欺骗”。

商务交往与公共关系之二??善于表达。商务礼仪是一种形式美,交换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内容借助于形式来表现。对人家好,不善于表达或表达不好都不行,表达要注意环境、氛围、历史文化等因素。

双排座轿车那个座位是上座。标准答案上座不止一个,专业说法是客人坐在哪,哪里就是上座。吃饭、乘车都是这样。社交场合不同上座位置不同,主人亲自开车时附驾驶位子是上座;二人同时座车,关系密切的坐在前面;专职司机或出租车时,附驾驶的位置的后面座位是上座,这时付驾驶位置是随员座,要人座vip,安保座,司机后面的座。

管理三段论法:一是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二是按照你写下来的去做;三是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你对人家好要让人家知道,这是商务交往中的一个要求,

下面和同志们讨论一下男士西装的问题,穿西装怎样体现身份,从商务礼仪讲是一个高端的问题。穿西装专业的问题,从专业上讲“三个三”:即三个要点,三色原则,含义是全身的的颜色限制在三种颜色之内,三种颜色指的是三大色系;三一定律,是讲身上三个部位:鞋子、腰带和公文包。这三个地方要是一个颜色,一般以黑色为主;三大禁忌,穿西装不要出洋相,第一个禁忌是商标必须要拆掉,第二个禁忌袜子的问题,袜子色彩、质地,正式场合不穿尼龙丝袜,不穿白色的袜子,袜子的颜色要以与鞋子的颜色一致或其他深色的袜子为佳,第三个禁忌领带打法出现问题,主要是质地和颜色的要求。穿非职业装和短袖装不打领带,穿夹克不打领带。领带的时尚打法:一是有个窝,这叫“男人的酒窝”。第二种打法打领带不用领带夹,用领带夹的一是vlp或者是穿职业装,因为在他们的领带加上有职业标识,一看就知道他是哪方神圣,男人不打领带夹,风一吹是很酷的。第三种打法是领带的长度,领带的箭头以在皮带扣的上沿为宜。

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之三形式规范。第一、讲不讲规矩,是企业员工素质的体现;第二、是企业管理是否完善的标志;有了规矩不讲规矩,说明企业没有规矩,比如作为一个企业,在办公时间不能大声讲话,不能穿带有铁掌的皮鞋,打电话也不能旁若无人。讲形式规范就是要提高员工素质和提升企业形象。商务场合通电话时谁先挂断电话?地位高者先挂。客户先挂。上级机关先挂。同等的主叫者先挂。

职场着装六不准,第一过分杂乱,制服不是制服,便装不象便装,非得穿出点毛病来。第二过分鲜艳(三色要求),第三不能过分暴露,女同志不能超低空,影响办公秩序;第四过分透视,里面穿的东西别人一目了然,这不是时尚,是没有修养;第五过分短小;第六过分紧身,女同志较多,公司在交往中尤其不允许。讲不讲规矩就是企业的形象问题。

在商务交往种,对人的称呼有四个不能用的称呼,第一个不能用的是无称呼,比如在大街上问路,上去就“哎”;第二个不能用就是替代性称呼,不叫人叫号,第三个不能用的称呼不适当的地方性称呼,在某一范围内用地方形称呼是可以的,但是在跨地区、跨国家不能滥用;第四种不能用的称呼是称兄道弟,哥们,张姐。到了一个企业一进门,你说这是张姐,那是李哥,这不是公司,是跑单帮的。所以商务交往一定要讲规矩。

以上是商务交往中的三个基本理念,这三个理念相互融合的,有礼貌不规范不行,在商务交往中怎样才能做到礼貌,礼貌不是口号,是有实际内容的,那就是要把尊重融入其中。就是要把尊重、礼貌、热情用恰到好处的形式,规范地表达出来。专业讲法是要注意三个要点。我们一般称之为文明礼貌三要素:

第一“接待三声”:既有三句话要讲,一是来有迎声,就是要主动打招呼;不认识不理你;二是问有答声,一方面人家有问题你要回答,另一方面你也不要没话找话,有一些话怎么说在一些窗口位置,如办公室、总机、电话要有预案,就是要事先想好,遇到不同情况怎么办。比如,外部打来电话,打错了,找的不是他要找的单位,我们怎么回答,有素质的要说:先生对不起,这里不是你要找的公司,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助你查一查,这是宣传自己的一个绝好机会。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第三声去有送声,如商店的服务员对顾客。

第二、文明五句。城市的文明用语与我们企业的文明用语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应有更高的要求,什么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骂人,这起点都很低。第一句话问候语“你好”;第二请求语,一个“请”字;第三句是感谢语“谢谢”。我们要学会感谢人家。尤其是对我们的衣食父母。第四句是抱歉语“对不起”。有冲突时,先说有好处,不吃亏。第五道别语“再见”。

第三、热情三到。我们讲礼仪目的是为了与人沟通,沟通是要形成一座桥而不是一堵墙,只讲礼仪没有热情是不行的。

“眼到”。眼看眼,不然的话,你的礼貌别人是感觉不到的,注视别人要友善,要会看,注视部位是有讲究的,一般是看头部,强调要点时要看双眼,中间通常不能看,下面尤其不能看,不论男女,对长辈、对客户,不能居高临下的俯视,应该采取平视,必要时仰视。注视对方的时间有要求,专业的讲法是当你和对方沟通和交流时注视对方的时间,应该是对方和你相处时间的,总的时间长度的1/3左右,问候时要看,引证对方观点是要看,告别再见时要看、慰问致意时要看,其他时间可看可不看。

“口到”,一是讲普通话,是文明程度的体现,是员工受教育程度的体现。讲不好也要讲。方便沟通,方便交际。二是要明白因人而异,区分对象。讲话是有规矩的,(比如男士有急事,找同事的的女同事,电话怎么打?)。看对象,比如你去交罚款,对方说“欢迎”你下次再来,你高兴吗?外地人和本地人问路表达有所不同吗,男同志和女同志问路,表达有所不同吗,女同志不得不承认,女同志辨别方向能力不强,女同志问路你要讲前后左右,不要讲东西南北,讲东西南北是对她们的折磨。讲了白讲,(会不来了)

“意到”,就是意思要到。把友善、热情表现出来,不能没有表情,冷若冰霜。表情要互动,(医院里就不能时刻“微笑服务”)。再有就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女孩子在别人面前笑),怎么样才算讲过世面?露6颗牙齿。

在商务交往中如何体现沟通技巧,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沟通是相互理解,是双向的。要讲三个点。第一个点,自我定位准确,就是干什么向什么;第二就是为他人定位准确。第三,遵守惯例,(比如跳舞,交往中跳舞是联络,国际惯例是异性相请)。男士请女士,女士可以选择,女士请男人男人不可以选择,不会可以走开。

商务交往中有六种话题不得涉及,1、不能非议国家和政府;2、不能涉及国家和行业秘密;3、不能够对对方内部的事情涉及;4、不能在背后议论领导、同事、同行的坏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5、不能够谈论格调不高的问题,我们都是现代的人,要有修养。6、不涉及私人问题,关心人要有度,关心过度是一种伤害。专业讲法,私人问题五不问:第一不问收入;第二不问年龄;第三不问婚姻家庭;第四个不问健康问题;第五不问经历。比如婚姻家庭问题,因为家家都有难念的径;两种人不问年龄,一是将近退休的人,白领丽人的年龄不问。商务人员不谈健康,老板得了癌症谁给我贷款?经历不能问,英雄不问出处,重在现在,你是大学,人家不一定是大学。为什么不讨论收入?收入和个人能力和企业效益有关,谈论就要比较,痛苦来自比较之中。朋友可以问,外人不可以问。

商务人员的形象设计。商务人员的个人形象很重要,因为商务人员的个人形象,代表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在跨地区跨文化交往中代表民族形象、地方形象和国家形象。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形象,形象就是外界对我们的印象和评价。

形象由二部分构成,。一是知名度。二是美誉度。有名不一定有美誉度。形象的重要,一是说形象就是宣传,另外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好人家才能接受你的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重于一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个人形象?一般而论,最重要的还是个人定位的问题,你扮演什么形象问题,不同环境,要有不同的身份,干什么象什么,这在心理学上讲叫“首轮效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首轮效应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重,尤其是在初次交往中,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影响双边关系,这里有二个点要特别注意,一个点是准确的角色定位问题;二是自己的初次亮相。

具体而论,有六个方面的问题,即个人形象六要素。1、仪表。即外观也。重点是头和手,其他的我们看不到,头部和手部很重要,鼻毛不能过长,不能有发屑,一般要先梳理后穿衣服,身上不能有怪味。男人的头发也有要求,不要太长。2、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表情要配合语言。表情自然、不要假模假样;表情要友善、不要有敌意;友善是一种自信,也是有教养。表情要良性互动。要双方平等沟通。3、举止动作。要有风度,风度就是优雅的举止,就是优美的举止。优雅的举止,实际上是在充满了自信的、有良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的一种习惯的自然的举止动作。举止要文明,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前,我们必须要树立个体代表集体这样一个理念。比如不能够当众随意整理我们的服饰,不能当众处理我们的废物,举止简言之是教养。进而言之,举止要优雅规范。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手不要乱放,脚步要乱蹬。4、服饰。服饰也代表个人修养。所以在商务交往中,服饰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选择搭配到位。首先要适合你的身份,适合你的地位。其次要把不同的服装搭配在一起,要给人和谐的美感。5、谈吐。就是语言,要讲普通话。第一要压低声量,打电话和谈话能声音过大,声音过大显的没有修养。受教育程度不高。说话的声音低一点有二个好处,一是符合规范,二是比较悦耳动听。第二、慎选内容,言为心声。你所讨论的问题,首先是你的所思所想,要知道该谈什么不该谈什么。第三、在商务交往中谈吐时礼貌用语的使用也是很重要的,前面已经说了。6、待人接物。有三个基本事项,事关你的形象。时关你的企业生命。第一诚信为本;第二遵法守纪(给外国人买机票);第三“遵时守约”。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商务交往中必须要遵守时间,这关系到三点:一、是对人尊重不尊重的表现,二、你尊重不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自己讲不讲信誉;三、你有没有现代意识,不遵守时间就是没有现代意识的表现。

女士化妆应注意哪些问题?

淡妆上岗,这是基本要求。白领丽人,上岗应该化妆,化妆是自尊自爱表现,是企业管理完善的一个标志,注意事项是有的:1、化妆要自然,妆成有却无,没有明显的痕迹,给别人的感觉,我长的就是这样漂亮,给人一种天然的感觉,有人认为我化妆就是要给人看的,这是不对的,局部化妆要与周围融合在一起。2、化妆要美化,不能过分和前卫。美化要符合大众审美标准。3、化妆要避人,不能当面化妆,有当众表演之嫌。

商务礼仪的基本特征有三

一、规范性。规范者标准也。是标准化要求。商务礼仪的规范是一个舆论约束,与法律约束不同,法律约束具有强制性。(吃自助餐??多次少取,几次都可以)。(喝咖啡时调匙的使用)。替别人介绍的先后顺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工作中是平等的,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理论上讲叫做客人有优先了解权,这是客人致上的体现。

二、区分对象,因人而异。就是对象性,跟什么人说什么话,(引导者和客人的顺序,客人认识路时,领导和客人走在前面,不认识路时你要在左前方引导)。宴请客人时优先考虑的问题是什么?便宴优先考虑的应该是菜肴的安排。要问对方不吃什么,有什么忌讳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习惯,我们必须尊重民族习惯。西方人有六不吃,1、不吃动物内脏;2、不吃动物的头和脚;3、不吃宠物,尤其是猫和狗;4、不能吃珍稀动物;5、不吃淡水鱼,淡水鱼有土腥味;6、不吃无磷无鳍的鱼;蛇、膳等。除了民族禁忌之外,还要注意宗教禁忌,比如穆斯林禁忌动物的血。佛教禁忌荤腥,韭菜等。不同的对象要安排不同的内容,洋的要安排土的,土的要安排洋的。商务上讲叫吃特色、吃文化、吃环境。

三、技巧性。如何问客人喝饮料。要问封闭式的问题。总经理和董事长在台上的标准位置怎样排列?三项基本原则,前面的人高于后排,中央高于两侧,左右的确定是有技巧的,左侧高于右侧,是官方活动和政务礼仪是这样的,左右的确定,是当事人之间的位置来讲的,与别人没有关系。是传统做法。涉外交往和商务交往是讲国际惯例的,国际惯例正好相反,右高左低。

商务礼仪在应用操作中的分寸和层次。商务礼仪的层次,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高标准,是高端要求,比如着装的三色原则,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不是很容易,唇彩合指甲的颜色应是一致的,唇彩要和衬衫的颜色一致,化妆品的品牌也要一致,香型也要一致。有所不为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比如前面讲的“几不”

商务礼仪的适用范围,从理论的层面上讲,一是初次交往要讲究商务礼仪。到一个企业看企业的管理要看三个要点。三个要点:一没有噪音;二着装规范与否;自己都整不利索,怎么能把公司整利索?三是距离有度,尤其是男女之间不能太近,商务礼仪告诉我们,人际交往常规距离有四:1、私人距离,小于半米;2、常规距离,(交际距离)半米---到一米半之间;3、礼仪距离(尊重的距离),对长辈,对领导,一米半到三米之间,拉开距离维护尊严,4、公共距离(叫有距离的距离)3米半或3米半以上的距离。

二是公务交往,就是代表公司,代表企业时,是要讲礼仪的,公务交往讲礼仪作用有二,1、和交往对象划清界限,保持适当的距离。就是同学、朋友也要称呼李总,王经理等,以便划清利害关系;2、维护企业形象。个体代表企业,下列场合商务礼仪最值得注意,1、庆典;2、仪式;3、商务会议,记者招待会,会、博览会,4、商务活动,商务谈判,第一要讲着装,第二谈判策略,报价的时机,第三讲座次;5、迎送。

三是涉外交往。比如握手,商务上讲握手只拥右手。赠送礼品,不可以送给国人,尤其是欧美人。总之要尊重对象的风俗习惯。

这三种场合要讲商务礼仪,除此之外没必要讲究。

商务礼仪的3A原则,是商务礼仪的立足资本,是美国学者布吉尼教授提出来的。3A原则实际上是强调在商务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3A原则告诉我们在商务交往中不能只见到物而忘掉人。强调人的重要性,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不然就会影响商务交往的效果。3A原则是讲对交往对象尊重的三大途径。第一接受对方,宽一待人,不要难为对方,让对方难看,客人永远是对的。比如在交谈时有“三不准”,1、不要打断别人,2、不要轻易的补充对方,3、不要随意更正对方,因为事物的答案有时不止一个。不是原则的话,接受对方。第二重视对方。欣赏对方。要看到对方的优点,不要专找对方的缺点。更不能当众指正。重视对方的技巧:一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使用尊称,称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凡尊称。二是记住对方,比如接过名片要看,记不住时不要张冠李戴。第三赞美对方。对交往对象应该给予的一种赞美和肯定,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实际上是在欣赏自己,赞美对方也有技巧:一是实事求是,不能太夸张,二是适应对方,要夸到点子上。

商务礼仪的作用。一言以蔽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第一个作用就是提高我们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市场竞争最终是人员素质的竞争,对商务人员来说,商务人员的素质就是商务人员个人的修养和个人的表现。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所谓个人素质就是在商务交往中待人接物的基本表现,比如吸烟,一般有教养的人在外人面前是不吸烟的;有教养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是不高声讲话的;在商务交往中着装中的首饰佩戴,佩戴首饰要讲以下四个原则:戴首饰总的要求要符合身份,以少为佳。1、数量原则,下限为零,上限不多于三种,不多于两件。第二个原则叫搭配原则,服饰的和谐美是重要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一个白领小姐,去参加晚宴,穿旗袍带着高筒薄沙手套,戒指是戴在手套的里面,还是外面;一个少女,穿高筒袜,脚链是戴在里面还是外面。第三个原则是质色原则,就是质地和色彩要和谐,和谐产生美。第四个原则习俗原则,中国传统习俗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待戒指,一般拇指不戴,食指戴戒指是想找对象,求爱;中指戴戒指已经有对象了;无名指表示已经结婚了;小拇指戴戒指表示是单身主义者。

第二个作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有时会把事情搞砸。(比如接电话)。拜访要预约,预约要准时。

第三个作用维护形象。个人、企业和国家形象。商务礼仪就是要维护企业形象。减灾效应,经济学概念。少出问题,少影响人际关系。有时不知怎么做时,有一个保底的做法??紧跟或者模仿,吃西餐一般要看女主人的动作,女主人坐下,你才能坐下,女主人拿起刀叉,你再动刀叉,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意思是宴会结束。所以不知道不要紧,跟着别人学,别认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要错大家一起错,大家全错不算错。了解这一点的话,你就会应对自如,落落大方。

商务人员的着装要求和规范。个人着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是审美情趣的体现,是企业规范的一种形象的体现。规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商业人士要穿西装,热也要穿;二、要扬长避短,重在避短,六指就不能戴戒指,圆脸的女孩就不能戴圆的耳环。戴项链,项链的长度和粗细应该和脖子的粗细成反比。三、遵守惯例。不能讲各有所好,比如,商务人员一般穿西装不带领带夹,如果用,要有讲究,黄金分割点,0。618,上2/3下1/3,衬衫4~5粒扣子之间。四、区分场合。不同的场合着装要有所区别,现在我们有些人正相反,该穿西装时不穿,不该穿时穿,比如逛街时就不应该穿西装。

商务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哪些场合,这些场合又应如何着装?在商务交往中,遇到着装的场合主要有三种。1、公务场合,上班的时候,公共场合商务人员着装四个字:庄重保守。三类服装:第一类制服,它具有企业识别功能,企业形象可是别系统有三个要素构成,第一个企业理念识别;第二个企业行为识别,就是它做了那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们的事,就是做了那些好事、大事。第三个系统是企业视觉可识别系统,广告、商标、员工着装等。第二类是套装,男士首选西装套装,女士首选西装套裙,天气很热怎么办?很热的话允许有第三个选择,男士可以选长裤配长袖衬衫,女士可以穿长裙配其他服装。商务交往中最不能穿的就是时装和便装。不允许的。2、社交场合。狭义的社交,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对商务人员来说社交场合,主要是以下几种场合。第一,宴会,商务人员,参加宴会,吃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以酒会友;第二,舞会,舞会的第一支曲子要请你带来的朋友,但是第二支曲子,就要换舞伴,舞会上不能总与一个人跳,不然的话,别人会以为关系不正常,是一见钟情,坠入情网。第三、音乐会。商界人士比较讲档次,一般经常去听音乐会。第四、聚会。第五、拜会。串门。五会是商务人员上档次的社交场合。那么那些服装符合要求?1、时装,时装者此时此刻流行也,时装是不断变化的;2、礼服,礼仪场合穿的服装。在隆重而正规的庆典仪式上选择礼服时恰到好处的;3、民族服装,

会面礼仪

商务交往中,见面时的礼仪是要讲究的,前面讲过首轮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一个年轻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握手,有的小姐自认为很淑女、很懂礼貌,相反表现的却是不懂礼貌,没有见过世面、不够落落大方。(握手的表现)。握手要用2公斤的力。见面礼仪的几个重要细节:一、问候。问候者打招呼也。问候时有三个问题要注意,1、问候要有顺序,一般来讲专业讲位低的先行,下级首先问候上级、主人先问候客人、男士先问候女士,这是一个社会公德;2、因场合而异。在国外女士与男士握手女士可以不站起来,这是在国内,在工作场合是男女平等的。社交场合讲女士优先,尊重妇女。3、内容有别。中国人和外国人、生人和熟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不大一样。下面讲两个要点,一是那些称呼是最普遍的适用的,1、称行政职务;2、称技术职称;3、行业称呼;4、时尚性称呼;先生、小姐、女士等;和外商打交道时,更习惯称呼先生、女士。慎用简称。

商务交往中的介绍。自我介绍、介绍他人、业务介绍。自我介绍,第一尽量先递名片再介绍,自我介绍时要简单明了,一般在1分钟之内,内容规范,按场合的需要把该说的说出来。介绍别人:第一谁当介绍人,不同的介绍人,给客人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我们专业的讲法是三种人:1、专职接待人员,秘书、办公室主任、接待员,2、双方的熟人,3、贵宾的介绍,要由主人一方职务最高者介绍。第二是介绍的先后顺序,“尊者居后”,男先女后、轻先老后,主先客后、下先上后、如果双方都有很多人,要先从主人方的职位高者开始介绍。业务介绍。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把握时机,希望、想,空闲等,在销售礼仪中有一个零干扰的原则,就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向客人介绍产品的时候,要在客人想知道、或感兴趣的时候再介绍,不能强迫服务,破坏对方的心情。二是要掌握分寸,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要明白,一般来说业务介绍要把握三个点:第一人无我有,产品技术同类产品中别人没有我有,第二人有我优,我有质量和信誉的保证。第三人优我新。

行礼的问题。行礼要符合国情,适合社会上的常规,我们还是比较习惯于握手。握手时第一要讲申手的前后顺序。“尊者居前”尊者先出手,主人和客人握手,客人到来之前,主人先出手,客人走的时候,客人先出手。伸手的忌讳:一般不能用左手、不能戴墨镜、不应该戴帽子、一般不戴手套、与异性握手是不能双手去握。与外国人见面时他怎么待我我怎么待他就行了。

名片礼仪。社交场合,没有名片的人是一个没有现代意识的人,不会使用名片的人也是一个没有现代意识的人。名片是我们商业人员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的有机组成,没有名片对方会对你产生怀疑,是真的吗?说了算吗?还能找到你吗。有名片不会用名片等于形象自残,在商务交往中,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有三不准,第一不能涂改、第二不准提供二个以上的头衔。第三不准不提供私人联络方式,公私有别。内外有别。

商务人员名片的使用和制作。首先,名片的制作,自己要有自己的规格、尺寸、色彩要自己有自己的标准化要求。第一规格,商务人员的名片是有规格的,国际的标准规格是6*10厘米,国内商务交往的通用规格是5、5*9厘米,艺术界人士另当别论,第二材料,一般比较专业的还是纸的,而且是再生纸的比较好。第三色彩,商务交往中一般色彩淡雅,要单色,不要花色,一般选择浅白色的、浅黄色的、浅灰色的、浅蓝色的。第三是图案,一般来讲不要有与本题无关的图案。商务人员名片上一般可以有企业标志、单位的所处位置、本企业的标志性建筑,主打产品。特别不主张印照片。第四字体,用标准的印刷体和楷体,中文和外文要两面印刷。再有就是不要印名人警句之类的。

篇7

中国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在长期的教育历史中,分数都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鉴也是按照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进行评判的,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在竞争强烈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好的工作,得到好的发展。所以说学生对于教育的认识就是,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中间的过程不论是怎样的,最终的考试成绩才是最有效的,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竞争,为的就是能够脱颖而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学生之间很难存在真正的友谊,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分数,常会出现一些明争暗斗的现象,另外自私自利的心理也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形成,功利化的教育形式使得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是严峻的就业问题,面对父母和教师的期望,面临竞争强烈的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压力迎面而来。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很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使得德育教育与真实的生活产生很大的隔阂,德育教育工作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功利化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成为只知道竞争和个人利益的人,不利于社会道德意识的提升。

2高校外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

2.1传统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传统教育的英语教学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要想在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从课堂教育着手。让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思想观念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根据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拓展和渗透,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即教会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例如,在学习“Whoisthegreatestman”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学习完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西方历史上,你认为谁是你心中最伟大的人呢?”,根据这样的一个提问,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后,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是、,有的则认为是爱因斯坦、丘吉尔或是华盛顿等人物,每个学生心里崇拜的历史人物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想到的人物,将这个人物在人类历史上做出的伟大贡献描述出来,根据每个学生的描述,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些历史人物或是领导国家赢得了战争,或者是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或者是在人类文明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发现的,总之这些人物对人类历史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伟大贡献,作为学生崇拜的偶像,也起到了榜样的力量,通过课文引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历史伟人的了解,对自身的发展和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想成为一代伟人,就需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充满工作热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多种优秀的品质,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在学习有关西方礼仪方面的知识时,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回顾,让学生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文化的熏染下,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文化气质。

2.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

任何新的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人们要善于利用新兴事物有利的一面,规避不利的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逐渐走进信息化的时代,在教育行业中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多媒体以及互联网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的丰富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当学生学习到关于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教材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视频,搜集一些有关的素材,让学生从书本上的固定知识点中走出来,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教材介绍的知识方面,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政治文化的敏感度。

2.3结合社会和家庭环境进行德育渗透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并不是说只要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就能够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德育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学校和家庭是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只有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高校学生已经开始逐渐地接触社会,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可以说是进行道德熏染的大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证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另外还有重要的一方面的影响就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家庭环境可以说对学生具有启蒙作用,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家庭成员要给学生树立争取的道德榜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则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深化教育的最好的地方,让学生能够更加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才。

2.4灌输于渗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要采用主要的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国外思想观念是多元化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材料,同时还要注重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在高校外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渗透者,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方面的灌输,更重要的是要教育的实践工作,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标杆,应该起到适当的示范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一些英语活动,可以免费给低年级的学生普及一些英语知识,教师首先示范性地给学生进行义务教学,这样一来其他的学生受到教师这种行为的感染,也会逐渐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平时学到的知识,另外还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高校学生道德水平的方式,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身作则,能示范作用,能够让学生对道德观念有重新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2.5提倡更加人性化的和谐教育

篇8

关键词:奥林匹克;传统体育;文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然而,从古至今在持续的时间、规模、影响以及所追求的崇高思想方面,几乎没有一种活动可以同奥林匹克运动相媲美。尤其在当今社会,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成为人类社会体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也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宏大社会文化现象,在全球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随着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传入中国,通过近百年的传播,我们由“被动”接受发展到逐渐“主动”接受。从接触、了解、认识到实践奥运的过程中,充实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交流和融合。本文探讨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加强竞争意识培养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几千年来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也深受其影响,重人伦、重道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在射箭、投壶、蹴鞠、马球、捶丸这类竞技活动中,也倡导人们保持优雅的风度和揖让的礼仪。因此,在竞技比赛中所体现出的特点是“礼让先行”,以及“揖让而升,下而饮”,也就是“礼”和“让”。

中国礼乐文化还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所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达到道德的升华。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中竞赛的目的不是取胜,而是要在竞赛中遵从礼的规范,体现竞技者的神韵和品格,即“神形合一”,修身养性,藉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持两用中”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制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使得体育文化也毫不例外地被纳入“不争”的节制之下。中国传统体育规则的制订,更多的是从礼仪修养的角度出发,对参赛者提出品德要求,人们重视的不是比赛的结果,而是谁更符合礼仪规范,谁更具有谦谦君子的风范,是所谓的“君子之争”。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视和谐。在和谐的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体育竞技演化成君子之争,具有自我修身的特点。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人类对于自然和自我命运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正是需要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思想必须改变。在竞争的环境中,传统的体育思想必然演变成为现代体育思想,才能与环境和谐,才能生存和流传。

而奥林匹克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平竞争特点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竞争精神构成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它通过竞争,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品格,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勇气;它通过竞争,让人们学会了面对挫折后的坚强,学会战胜对手更要战胜自己。而这正是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格言,她表达了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它所体现出的就是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奋发向上,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挑战极限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录。这是百年奥运不断辉煌的精神所在,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人生如赛场,时代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只有不断的战胜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铲除封建的臣民意识,加强平等意识的培养

所谓平等观,是指人们彼此之间承认其权力和地位平等的一种理想化表现。它要求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生存、享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这种机会面前的平等,不承认任何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别,更不承认那种由血统、门第、宗法关系所决定的封建等级差别和特权。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帝王统治的农业文明古国,其封建专制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古代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处不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尊下卑的阶级差异和男女的不平等。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这种专制的、不平等的道德教化下,传统体育也只成为谦谦君子展示“温良恭俭让”人格魅力的场所。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往往被抑制,独立人格往往被忽视。

奥林匹克运动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生活的模式。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和不歧视原则为运动员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拓宽了人权概念的范畴。《奥林匹克》规定的“努力使运动中普遍贯彻公平竞赛的精神,消除暴力行为”,以及一切竞技体育比赛中所施行的规则、裁判、仲裁、竞赛、选拔和奖励等,均模拟了法治社会的准则,它教导着每一个参与者遵守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观念让人们学会服从裁判、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与人和睦相处,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将奥林匹克的平等观念引入高校体育改革,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完善和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各项基本原则,无疑是有益的。

3.正确对待恕道原则,加强公正意识的培养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强调恕道原则。宽恕、仁爱、和睦就成了人们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一个不必通过法制规范,而是靠人的“自律”,靠启发人的道德之心进行自我教化的典型例子。但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造成了几千年中国人文思想淡化物质利益,扼杀个性的一面,养成了人们保守、内向、克制、依赖的心理性格。

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当今竞赛场上,我们仍然扮演着这种受冤屈的角色。在前不久亚洲杯上被日本队用“上帝之手”打进制胜一球的中国男足,轻易地放弃了规则赋予的申诉权利。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击剑选手谭雪与美国选手扎古尼斯的对阵中,开局阶段裁判即有两个明显的误判,致使谭雪冤中两剑。但中国队并未当场提出异议,理由无一例外是“毕竟结果无法改变”。只有对竞技规则的普遍遵守和严格维护,才能保证每一位运动员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而当运动员得不到公正对待时,运用规则进行抗辩、申诉,也就成了维护竞赛公正性和运动员合法权益的惟一正确的途径。类似谭雪的事件虽然转瞬即逝,其负面影响却很深远。让数以亿计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目睹了世界顶级赛场的不公已经是对奥运公正形象的损害,而作为一个积极参与奥运事务,即将举办奥运赛事的国家面对这种不公却不采取行动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不去维护奥林匹克的公正形象就更是失职和对观众的误导。奥运的主要社会功能在教育,而类似谭雪的事件大大的削弱了奥运的教育意义。公正是奥运的生命元素之一,维护公正需要作出全方位的不懈努力,这是谭雪事件给我们的启发。

公正是奥林匹克的基本原则。它是构建人类社会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模式的基石。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奥运赛场竞赛参与者同等的资格、共同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又为社会竞争创建了一种典范。在这种平等的竞争中,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公平地得以展现。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与比赛方法详细具体,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并要求每个参赛选手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公正民主、平等竞争的社会意义,远非竞赛本身所能涵盖。奥林匹克运动中的Fairplay(费厄泼赖)原则,可使青少年从小就认识到无论是赛场上还是人生中的竞争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秩序、保证公平。这对青年一代健康人格、民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4.抛弃狭隘封闭的农耕文化,加强参与意识的培养

参与是指在某一项具有具体目标的社会活动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联系。参与有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两种类型。积极参与是指参与者在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也就是参与者能将集体的目标当作个体的目标,能在集体的宏观行动中找到自己的微观行为。而消极参与则是指参与者在活动中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参与者往往不明白集体的目标,或不明白自己的微观行为与集体的宏观行为之间的联系。

在中国长期农耕文明的土壤里诞生的封建制度和“儒”“释”“道”文化使中国人具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重视自己的土地和家庭、缺乏协作精神的特质。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潜意识地就体现出“事不管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参与意识或者随大流的消极参与意识,还有更为愚昧的听天由命的消极哲学思想。这里的“天”,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封建皇权。这种产生于农耕文明土壤的消极参与意识与现代科技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参与”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体现民主和平等的一种行为模式。奥林匹克的著名格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在全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通过奥运会的宣传、组织和比赛,使运动员和全社会其他与奥运有关的群体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顾拜旦曾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奥林匹克格言鼓舞和激励着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勇敢地面对未来,更有无数的年轻人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公正和平等的教育。美国纽约市一位前任警察局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体育要求孩子们遵守规则,又反过来要求同伴也遵守同样的规则,这使孩子们对了解个人的价值和尊重别人的权利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获得了如何玩的公正的意识,并掌握了社会行为准则,因此体育对民主是再好不过的教育了。”将参与意识融进我国体育教育,有利于改变和消除农耕文明留下的消极参与意识,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打下基础,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培养环境。

5.克服愚民的道德教化,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做法。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奥运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奥林匹克这一社会文化活动,颂扬人类的真善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建立和平与美好的世界。

传统文化中缺少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落后的部分。愚民政策、君主制度和等级观念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人文精神的落后和新社会人文精神进步的艰难。苍海明月曾撰文说:“反观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虽然蔚然壮观,但因为缺少了人文精神而逊色不少。当历史行进到二十一世纪时,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倾力构建属于我们这个世纪的精神家园,改造缺少人文精神的传统,建设全新的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给我们带来巨大创造力的文化。这个文化既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又能唤醒每个个体敢于舒张个性、勇于创造,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自主意识和博爱精神。”把人文奥运的崇高理想,渗透到我国体育教育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意识、体会人文关怀并学会关怀周围的人群,有利于将体育改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现在,以人为本的“工程人文精神”已经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并成为当代工程科技人员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在工程实践中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已成为指导工程科学进步的思维主旋律。因此,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体育教育中重视现代体育人文精神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从广义上说是一项全球性的社会活动,竞技比赛只是一种手段,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才是她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不断充实和完善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取长补短,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美国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Enligh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to Ou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n Zhijun

The Maxist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The Capital Nomal UniversityGraduate student 100048

Abstrac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universal 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coaching and life, etc are reflected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ncept.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infiltration play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its education idea and practice education are reflec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objective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fun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re important to enlighten.

Key Words: American, General educx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实践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1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生命线。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而资本主义国家高校虽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其多以“公民教育”课程的形式出现,实施隐性教育,但其实质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习,把诸如意识形态、爱国主义、西方伦理道德等渗透给大学生。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既灵活多样、实效性又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美国通识教育的涵义及其发展过程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概念象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象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2人们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看法见仁见智,尚无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我国学者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

通识教育首先起源于美国,然后向世界传播开来。现在美国高等院校普遍实施通识教育,高等教育的课程与修业、教学与评估、辅导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发展实践中,越来越受到美国国家以及高教界的重视。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常春藤盟校”承袭欧洲大学的传统,深受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影响,以修习“七艺”和文雅学科课程为主要学科。1776年,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地统治,大学教育也开始冲破原有的束缚,各学院纷纷开设自然科学、工艺、法律、政治等实用性的职业课程,这动摇了传统的培养牧师、绅士的博雅学科设置的基础。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实用性、功利性的专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冲突,促成美国通识教育的形成。20世纪后,高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内在精神世界或价值的“觉醒”,对不同文化进行“整合”而得以发展。在大学民主化、大众化之际,通识教育强调和重视人文、自然、社会三大领域的融合贯通,注重人格的完整和文化的多元。

二、美国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塑造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美国各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和实施模式反映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突出“完整人”和健全公民的培养的目的涉及通识课程设置内容上的科学、人文、社会三大领域都包含了让学生树立西方主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在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明确将来工作的价值和承担的社会责任,间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健全的公民观,一方面通过各大学显性课程的开设来灌输,如公民社区服务课、法律课程,培养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义务或责任;另一方面,各大学通过隐性课程的开设,如自然环境保护课程。它渗透了对大学生树立全球观念、生态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的教育。

美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人道德的培养,尽管没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独立学科,但美国通过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把美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合作、诚信等道德灌输给下一代。教育方式多样,实效性强,有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识教育内容包含科学、人文、社会各领域,通过教给学生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素质的训练,让学生建立以本国为主导的价值观。美国各大学非常重视对学生民族精神和美国文化的认同教育,这不仅在历史、文化、道德等课程中体现,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作出榜样。

其次,通识教育的实践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以及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课程与修业、教学与评估、辅导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践发展中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在哈佛大学,1978年,罗索夫斯基完成了对哈佛通识教育的改革计划,提出了一整套标准,并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决定在1978年秋试行,1982年全面实施。罗索夫斯基的通识教育全套标准是:1.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所批评性了解;3.一个有教养的美国人,必须了解塑造现在和将来的其他地区和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化和力量,必须拥有广博的世界观点;4.一个有教养的人,能了解并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5.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介于广泛的知识能力和专业层级之间的程度。罗索夫斯基提出的新的“核心课程报告书将通识课程分为五大类(1985年变动为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历史研究、社会与哲学分析、道德思考、外国语文与文化。这一轮改革,不再对课程的内容作具体规定,而强调让学生掌握通用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实施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向学生传授不同领域中的各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学科间的联系,最后能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以使自身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取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通识教育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采取渗透的方式,通过一些非专业的课程,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学生实践活动是通识教育的重要一环,美国各大学在近年来通识教育的改进措施中,实施新生研习课程、图书馆咨询服务、规范和辅导宿舍生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非正式的通识课程中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等。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有的可以获得学分,有的没有学分,但是鼓励学生参加,如学会组织,还有很多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如领导实习等。这与正式课程相互配合,共同达到育人目的。哈佛大学的“夏季读书计划”在新生入学之前的暑假将学校有关礼仪、心态、自立的校规或教授论文的资料本寄给学生,以便进校后进行讨论;杜克大学的“入学教育计划”让学生了解校纪校规、校风及尊重多元文化和社会服务;更多大学利用嘉勉奖励制度强化道德行为准则,鼓励学生养成诚信礼貌自我约束,互相尊重等品德。

三、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最原始核心的是西方文明或价值这类课程,各种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中,这类课程都占有很大比例。另外,还开设有美国历史的大量课程。可以看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非常重视对西方价值的领悟和维护,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美国人重视历史学习,并以法律的形式给予明确,美国国民通过不断学习历史,了解国情,激励起维护和捍卫自由、民主的精神。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博的传统文化培养现代学生。

其次,实施全面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倾向专业教育,以培养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业和精通人才为目的。美国教育中不仅仅把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体育、艺术等作为基本内容,而且开设烹饪、修自行车等实际技能教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生活的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将其现实生活中的文化遗产、现存社会中的经验与智慧,能够认同、选择、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总之,只有使得学生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再次,实施以渗透为主和灌输为辅,注重实践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方式。美国大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灵活的实践形式,把诸如意识形态、爱国主义、合作精神等自然而然地灌输给下一代。不管是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还是公民教育,渗透教育是其基本方式。美国不仅注重在文科教育中渗透公民教育知识,也注意在理科教学中渗透,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这种渗透方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育形式,我国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以借鉴,在坚持主阵地灌输教学的同时,加强有效的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摘引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1.1外表层:形的展现

外表层是服装的视觉形式的展现,即色彩、造型、材质、图案、装饰等造型要素的效果。外表层是产品美学最直接的表达,服装美学通常以外在的视觉形式和装饰来体现。中国美学在造物领域创造了丰富而精彩的元素,其独具特色的线条、色彩、构图对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整体和造型的对称与均衡、长短比例关系的协调、节奏和韵律的范式、色彩的意义和组合规律、图案构成的尺度与组织等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形式法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总结,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服装设计中,常常将选择的设计元素套用在产品表面,或者通过对图案、色彩直接利用,或者通过拼贴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在造型上确定好恰当的位置和所要表现的部位,并要考虑图案或纹样与其它各部分的比例和呼应关系,使图案、色彩与服装达到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1.2中间层:符号的转换

符号作为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志物,是表述、传递信息的关键。符号是能够被感知的客观形式,是精神外化的呈现,符号的应用是对原有抽象事物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建立知觉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联系,并呈现在人们的视觉、触觉之中。在服装设计中产品如同语言一样,具有符号的特性,用来传达意义。服装的产品语义学就是将产品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外在形式传达产品的意味,将产品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同等重视起来,强调意义的传达,并将文化、心理、象征等信息的包容作为评价产品的重要标准。形式元素和处理手法通常被看作语义传达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在服装设计中,可以采用拆解、指代、简化、借用等符号转换方法表现中国美学的精神和意境。拆解是将整体分割或打散为多个不同部分或单位,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分解成单形、元素等。在服装中,可以将具有一定含义的纹样进行拆分再重新组合,以新的组成形式运用在设计中。指代是运用抽象的表现形式来象征具体事物,例如在礼服设计中常运用大红色,以“中国红”传达吉祥寓意。简化是将传统的形象或元素进行提炼,通过设计元素单纯化、组成形式简约化来适应当代生活节奏,删繁就简使设计表达更精准、明确。在服装设计中,常常对繁复的传统图案进行简化,保持其神韵和意义的同时增加现代感,契合当下的审美与需求。借用是在传统中寻求与产品的外在特征和表现手法相似的部分,以此作为参照进行变化和创造。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借鉴具有特定意义的传统服饰的形制、结构以及工艺的创作手法,通过适度的改造运用在现代服饰中。中国美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其在表现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设计和转换手法,通过将中国元素进行再加工,或创造相关符号,使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适用性。

1.3内核层: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中国美学和艺术创作有的核心概念,历来被视为最高的美学追求。意境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人与物之间情景交融的感受,是造物艺术的灵魂。意境的营造是服装设计的难点所在。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社会文化的观察和感悟,凭借着艺术修养,在头脑中形成所要表达的精神意蕴,进而通过服装的外在要素及穿着服装时的状态体现出来,这种动与静、形与神的结合是对服装意境和着装气质的全面表达,带给人想象的空间。服装设计的意境需要通过“动”与“静”的协调来实现。孟浩然曾写道:“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生动描述了服装在动态与静态中表达的意境。中国美学注重服装的造型与人体的关系,服装以人体为依托,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预留空间和独立结构,在人的行走活动中,服装自然产生褶皱、垂坠和波荡,随着人体的动态而变化无穷,具有独特的律动之美。服装设计的意境还需要通过“形”与“神”的统一来表现。“形”是指面料、色彩和形态所构成的服装形象,给人以直观的美感认识;“神”指服装形象创构的风格、氛围,给人以深度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形神统一”和“去形留神”是服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形神统一”要求服装的设计要素和构成方法符合意境表达的需要,具备特定的秩序,各部分之间和谐统一,设计素材的加工、提炼和重组与所要表达的意境成为有机整体,通过富有象征性的艺术语言拓展艺术想象,以有限的形象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去形留神”要求服装设计做到恰如其分,设计元素的取舍应根据所要表现的意境而具有特定的规则,在设计中只有去掉多余的内容,才能突出其精髓和特征,传递服装的内在美感。

2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方法

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可以从核心层次、中间层次、外表层次出发,从不同的层次展开美学表达。即可以从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寻求,确定造物追求的精神核心;也可以从典型的中国美学意境中寻找方向,通过合理选择和组织设计元素“传情表意”;还可以在服装的材料、造型、色彩等外在形式中直接采用中国特色元素,体现鲜明的中国传统特征。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把握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象征内涵,以点、线、面、体等要素塑造服装形态,以均衡、对比、韵律等形式法则传达特定的意义,展现特定的审美特征。

2.1精神内涵和诉求

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中国美学潜藏于儒家、道家、禅宗以及楚骚的思想智慧之中,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四大体系。不同的美学有着各不相同的核心观念,为艺术创作和造物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2.2美学风格的传达

风格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独特表现,是具有概括性的整体特点。美学风格的传达是将内在的精神意蕴赋予表象,是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诗歌艺术创作进行了总结,将典型风格分为雄浑、冲淡、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种,对相应的美学意境进行了分析,形象地概括了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清代黄钺仿司空图所做的《二十四画品》将中国画的风格分为沉雄、冲和、淡远、朴拙、超脱、荒寒、清旷、圆浑、幽邃、明净、简洁、精谨、空灵等二十四种,将视觉艺术的抽象情态进行了归纳,分析了画艺创造的典型境界。这些中国美学的典型对服装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表达中国美学时可以选取这些典型风格进行展开。服装美学风格是通过设计元素及其组织关系形成的,风格是主观性的感受,并具一定的特点、共性和稳定性。在服装中,儒家美学注重端庄、含蓄的文质彬彬,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不事雕琢的洒脱,禅宗美学追求质朴、简约的自由自在,楚骚美学充满神秘、浪漫的绚丽姿彩。中国美学的多样化造就了服装风格的不同特征,有着重体现“天人合一”的古朴、自然之美,也有注重洒脱、灵动的超越之风,有注重表现“出水芙蓉”般典雅、内敛的含蓄之美,还有奢华、繁复的华丽之风,其风格的迥异也正体现了中国美学独特的包容性。

2.3外在形式的表现

服装外在形式是人们所能看到和感受的客观存在,其形式要素包括材料、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等,这些要素是服装设计的基本内容。材料是表现产品造型的媒介,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物性和语言,材料通过自身的质感、触感以及加工性能、成型性能传达出独特的美感。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首先应该从面料的选择入手,以天然材质为主,或是运用一定的手法对面料进行加工再造。中国特有的材质更适合作为表达中国美学的设计语言,例如中国本土原创品牌“天意”就以莨绸为面料,推动相关传统织造工艺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天意”品牌也由此成为传承中国纺织文化的代表,莨绸服装成为其品牌的显著标识。造型是最重要的外在表现要素,体现了产品的外形轮廓和内在结构。西方服装的造型立体,突出人体特征,甚至使用裙撑、肩垫等附加物改造人体,夸张地表达人体造型。而中国传统服装多采用平面剪裁的方式,结构平直,服装造型柔和,具有较多的自由松量,随着人体的活动呈现出轻松飘逸、随形而变的特点。人类对于色彩的感觉是最为强烈和直接的,色彩的美感来自于鲜明的视觉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联想。中国的五色观体现了“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其色彩理论影响了人们的造物设计和生活礼仪,支配了各领域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国色彩美学体系。作为色彩本源的青、赤、黄、白、黑具有丰富的意义,代表着方位、季节、相生相克等观念。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色彩的偏好又在不断变化,中国奢侈品牌NE.TIGER总结了华夏数千年服饰文明的色彩脉络,提出以黑、红、蓝、绿、黄作为华夏礼服的基色,使色彩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学符号。图案是表达中国美学的一种直观形式,同时也深赋象征意义,是心灵世界的外现化和抽象化。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相对的独立性使其可以方便地运用在服装中,通过面料织造、色彩变化、刺绣装饰等方式体现出来。服装上的图案是民族符号的标识,包括了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多种形式,涉及花卉虫鸟、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多种题材。在现代服装中,常常对中国传统纹样进行简化和整合,在保留美学风格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还常常体现在所采用的工艺上。中国传统服饰工艺造诣高超,刺绣、织锦、盘结等都是被广泛应用的特色技艺。镶、嵌、盘、滚等在领口、袖口、门襟、裤脚、下摆等位置的装饰手法给设计带来丰富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借鉴传统工艺,采用特有的装饰手法既有助于表现中国美学的意蕴,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的语言。立领、盘扣、偏襟等特色局部设计是传达中国传统服装精粹的重要内容,传统服饰中的云肩、水田衣、马蹄袖等在现代服装中的改造和应用,或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品种,例如肚兜、霞帔的再现,都是表现中国美学的重要元素。在设计中,应该将中国传统服装中具有代表性的局部提取出来,巧妙地与现代服装结合,以呈现中国风格的典型特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