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礼仪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礼仪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译员

一、引言

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间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交往表现在合作、援助,抑或战争、冲突,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世界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事实上,无论是何种交际,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自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逐渐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人员也因此需求量增多,但优秀的翻译人员在国内是非常紧缺的,对翻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一名译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交际利用语言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信息来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信息反馈等环节所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达到交际双方所预期的交际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的关系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得体性和有效性,跨文化交际体现在特定的场合中。Kim的定义是从微观来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他更强调的是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而不是交际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流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不相通,此时为了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翻译则是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多方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如语言、文化、心理以及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众多因素。需要对译员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和提高的另一点表现在译员在通过语言表达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如自己的身份,所处的语境需要,还要判断自己所说的语言从语法,文化等方面是否能够被对方所接受。除此之外,译员应有很强的文字水平,能够很好的对语言进行文字转述,需要通晓交际双方的国家背景及往来关系和文化渊源,要对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要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是一名合格译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保证了译员能够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

下面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1.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比较肤浅的意识,就是会外语就能做翻译,这是一种误解。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姜江说,外交部的青年翻译培训是两年,第一年在海内,第二年在国外。在海内深圳翻译公司第一年的前半年是封锁式培训,比大学的要求还要严格,天天早晨8点和下午1点准点听外台,或看外国的电视节目,由其他同道做指导,做听力和笔记的训练。半年之后开始实习的阶段,去旁听英文处、法文处同道们现场的翻译,让青年人有现场感,同时也介入他们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尽快成熟。一年之后再派他们到国外去,如美英,通过国外语言环境来进步语言水平,同时开阔视野,了解国外社会文化特点,为归来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便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译员不是单单只会外语,而要了解外国文化,并且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一场国际性会议,译员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对于这个会议的主题,流程等等方面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2.如若译员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难免会出现失误。例如中方接待人员到机场迎接到中国访问的外宾的时候会说,“您一路上辛苦了”,把这句话译为“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ed journey.”语法上来讲,这句话这么翻译没有错,但是在外国人听来这句话就显得很奇怪,因为这尽管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但是并不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见,对于译员的跨文化交际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四、如何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的储备与积累。笔者认为,广博的知识面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的基础,译员应注重平时对于各个领域知识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这样会或多或少的避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因为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交际失败。

(二)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语言能力作为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语言能力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深度发掘基础语言知识的文化内涵。第一,语音语调。译员的语言发音要精准的同时,发音的技巧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例如连读语调和同化等以及对于语音的辨析能力,因为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英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第二,词汇和句法知识。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是翻译的重要类别,从这些词汇中筛选出用的较多的高频词汇,加强发音,并进行必要的拼写和记忆,并挖掘文化内涵。第三,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重点是其基本技巧和技能,翻译技能的培训范围很广,例如:笔记。由于大多数人的记忆力不是超群的,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借助笔记进行辅助。笔记是口译的关键,对译员的培训过程中,笔记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掌握翻译过程中处理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林超伦先生指出了口译四大要领:“别停下,即使没有听懂!也要保持连贯。别露馅,即使说错了也要及时纠正,不能失态。别着急,态度一定要平和沉稳。别太久,不能把一句话翻译的太复杂。”

(三)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根据苏曼“文化适应模式”的观点,要尽量缩短与对方文化和语言的距离,这样才能习得对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1.要树立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2.要进行充分的文化导入;3.建构合理的跨文化学习体系。

五、结语

总体来讲,我们从上述方面很容易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对于一名翻译人员的重要性。作为翻译人员毋庸置疑的是要准确并及时客观完整的传达交际者的意图。这对翻译员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其精通源于和译语的同时还要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并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这就要求其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培训译员的主要目标。(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Lyons,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Z].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邓建才.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

[4]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际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2

“文化意识”作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首次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体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初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学习外国文化,忽视母语文化,英语释义和传播母语文化更是“失语”,造成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英语教学中渗入母语文化,“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迫在眉睫。

2.母语文化渗入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中学英语教育的主力军,自身母语文化意识淡漠.大学课程设置过渡强化目标语,母语文化偏废,引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较弱,故应多渠道主动加强母语文化的摄入,研读中国文史哲等经典著作的英文版本;订阅《ChinaDaily》等权威报纸杂志,观看CCTV4中文国际频道等。教师提高了母语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母语文化。

2.2调整教材,加大中国文化比重

中学英语教材大部分介绍西方文化,如西方的万圣节,星座,电影明星等。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交流时,流利地表达theStatueofLiberty(自由女神),却不知道中国的宝塔(pagoda);对外国的节日如数家珍,但对theLanternFestival知之甚少;知道hamburger,sandwich,friedchicken,但英语表达“稀饭”、“馒头”、“油条”、“豆浆”“臭豆腐”等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时出现了“失语”。改革现行教材,加大中国文化比重,势在必行。

2.3依托教材,寻找契机,渗入母语

《牛津初中英语》按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教师要钻研教材,具有高度敏感性,挖掘每个话题或多或少涉及母语文化的意蕴,不错过母语文化的渗透机会。如7A《Unit5Let’scelebrate》学习西方节日的同时渗入中国传统节日,潜移默化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又如8B《Unit5Goodmanners》学习西方礼仪的同时渗透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礼仪用语“问人姓名用贵姓,问人年龄用贵庚。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等,对比中西文化,学习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等中西文化共通的地方,正确地观察辨别异文化,培养“文化创造力”,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2.4延伸课外,搭建平台,增加广度

读英语短文,制作手抄报或海报,开设与教材话题相关的文化专题,观看中西方文化糅合的英文电影。如英文版电影《刮痧》重点展现了中国伦理文化和美国法律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尊重中西不同文化和交际行为的差异中凸显中国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功夫熊猫》是中西文化交流糅合成功的典范,名字的凝练,中国元素的深刻理解,台词“从来没有什么意外”相似佛家的因果论等,成功实现了跨文化交际,提高了母语文化意识和自豪感。精通母语文化,才能发挥国际舞台上中国文化的地位。

2.5改革考试结构,增加母语文化考查

考试评价的内容方面,除了考查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掌握,还要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考查,才能提高英语学习中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和表达能力。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遵循关联性、递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宜潜移默化,忌生硬灌输。母语文化“渗入”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兴趣爱好,渗入的时机等。

3.2分清主次,切忌本末倒置

英语语言教学为主,母语文化渗透为辅,英语释义和传播母语文化,告别“失语”,成功地跨文化交际。

3.3甄别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

篇3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首次从交际和文化关系出发,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活动受文化和语境因素制约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跨文化对比、文学、翻译、写作等领域。请柬(InvitationCard)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被应用于中美两国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圈内交流和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并发挥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实现礼仪交际的社会功能。请柬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非正式请柬是指用于亲戚朋友之间邀请信,其格式与书信类似。而正式请柬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有一定的书写格式和方法,主要用于招待会、举行婚礼、宴会、隆重仪式等正式场合。本文把该理论中关于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分类概念,国家文化在高低文化语境中的定位及其交际中的差别性特征这三个具体观点应用于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探究,通过对选取源自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的中美正式请柬作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力求证明该理论对请柬写作结构和请柬写作策略有普遍的解释力以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框架

(一)高低语境文化具有语境性及其分类

Hall(1976)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要受到文化和语境的制约与影响。他在该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1976:81-83)”。Hall(1988:96)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仅有微小部分存于编码清晰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二)国家文化在高低语境文化中的定位

WilliamB.Gudykurmt根据Hall关于高低语境的解释,“将12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从低语境到高语境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瑞士、德国、斯堪的纳维亚、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阿拉伯、中国和日本”(cf.唐德根,2000:181)。基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对语境排列位置,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高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性特征

M.W.Lustig和J.Koester把HC和LC文化及交际的差别特征概括(cf.贾玉新,1997:34)为8项(见表)。在本文中,笔者仅以前3项特征予以解读并运用于中美正式请柬的范例分析。通过表可以看出,高语境文化中,语境在意义传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传递并不完全依赖语言本身,而是更多地借助语境,并以含蓄和暗码的方式来传递;而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的作用突出,交际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以直白和明码的方式来传递,语言在交际中处于中心地位。高语境中的信息编码和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而低语境中的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则主要在语言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与前者相比要小。

三、基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中美正式请柬写作模式的分析及其解释力

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文化思维模式会影响语篇的写作模式。请柬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书面体裁,具有为实现特定礼仪功能的文体特征和相对固定的写作模式。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请柬除了体现相同的礼仪功能外,由于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其写作模式各异。本文以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视角,利用文献中的中美正式请柬为语料进行比较、归纳和范例分析,从请柬写作结构和写作策略两个方面来证明该理论对写作模式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一)语篇结构——中式请柬的螺旋型叙事结构与美式请柬的直线型叙事结构

1.中式请柬语篇结构分析

由于长期在儒、道、佛教的浸润下,中国文化积淀倾向于含蓄和中庸。基于这种倾向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而中国文化积淀的倾向性和思维模式的螺旋型特点又决定了中式请柬语篇的叙事结构。笔者利用文献语料,选取1990.1.1-2010.12.31为时间跨度段中的35篇中文正式请柬,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总结并得出结论是:在中国高语境文化下,由于受中国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式请柬语篇的组织方式呈现出两类叙事结构,可分别表示为:(1)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题--暗示信息(可选)-发出邀请-确认邀请(可选);(2)明示性背景信息-宣布主题—暗示信息(可选)-发出邀请-确认邀请(可选)。具体到范例1,该请柬正文可分为4部分:“从盛世文明到以裹文事”是间接迂回的暗示性信息;“从谨定到宴会厅”是明示性的背景信息;“举行南方日报文艺部作者座谈会”是基于上文语境的宣布主题行为和“翘盼光临,千祈勿却”是发出邀请行为。由此看出,范例1的叙事结构是背景信息(包含暗示信息和明示信息)-宣布主题-发出邀请。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式请柬的叙事结构蕴含了过多的语境信息,作者借助上文语境,以含蓄委婉的暗示信息来实现礼仪功能。而对语境的依赖度较高这一现象,却反映了高语境文化下的中式请柬的组织方式是受文化倾向性、语境因素和思维模式制约的。

2.美式请柬语篇结构分析

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美国人崇尚独立,奉行“自我为中心(ego-centrism)的文化价值观”(胡文仲,1994:257),以个体性为基点进行直线思维,强调直述己见、明确具体的直线型叙事结构。笔者运用与中式请柬相同的语料检索方式和相同的语料分析方法(上同)对所收集的28篇英文正式请柬(不含以英语为中介语的所有英文请柬)进行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是:在低语境的文化下,由于受美国文化思维的影响,美式请柬语篇中采用叙事结构有别于中式请柬叙事结构,并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可表示为:发出明示邀请—宣布主题-背景信息(明示)-确认邀请(可选)。以范例2为例,该请柬分为3部分:“从LadyAmeliaJones到Dr.JohnMarkham”是发出明示邀请行为,“atasoireeathome”是主题信息,而“OnFridayevening,thethirdofMarchatseveno’clock”为明示性背景信息,“Pleasesendreplyto”为确认邀请的信息。由此看出,范例2的叙事结构是发出明示邀请—宣布主题-背景信息(明示)-确认邀请。根据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美式请柬的叙事结构呈直线型,作者以语言为载体,直截了当地发出邀请行为和宣布主题,而非借助语境信息来传递邀请这一礼仪功能,这表明在低语境文化圈内美式请柬的叙事结构同样受美国文化观念和直线思维的制约,但也表明叙事结构对语境的依赖度低。

(二)语篇策略:华而不实与朴实无华

语篇策略是Enkvist(1978)提出的术语,指语篇作者根据交际目的对语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项(decisionparameter)所作的权衡。在具体请柬的写作中,当语篇的构架及主题确定后,语篇的策略表现为作者采用何种手段来实现交际目的。本文通过中美请柬语篇范例的描写与对比分析来证明该理论对语篇策略的选择有普遍的解释力,即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选择恰当的语篇策略是服务于语篇结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请柬的礼仪功能的需要。

1.中式请柬语篇策略分析

从言语行为来看:范例3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即宣布主题(举行庆祝元旦“茶话会”)和发出邀请(敬请光临指导)。为实施言语行为所选择的策略:在中式请柬中,两项言语行为是借助于暗示性的背景信息(上文语境)来完成即通过间接迂回、含蓄隐晦的中国文化思维来宣布主题和发出邀请的。可以看出,中文请柬正文部分的写作策略是先从细节信息开始,最重要的信息置后,基于语境信息以间接迂回、含蓄隐晦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来完成特定的礼仪功能。从基调的角度来看:正式、庄重、礼貌和谦恭。为了彰显基调,作者选择的策略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在高语境下,信息编码和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作者使用的敬词和谦词如兹、敬、光临和敬礼等语言形式来显示礼貌,而频繁地使用这些词,既是中国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在特定的书面体裁场合中为更好地实现请柬的礼仪功能的需要。而非语言形式是采用了线性的格式,但有别于美式的格式。

2.美式请柬语篇策略分析

从言语行为来看:范例4也实施了两项言语行为,即发出邀请(requestthepleasureofthecompanyofMr.HuWenzhong)和宣布主题(reception)。为实施言语行为作者所选择的策略:在该请柬中,两项言语行为是通过直抒己见,以明示的方式来发出邀请和宣布主题。作者在正文部分的写作策略是先从最主要的信息开始,明示性的背景信息置于主要信息之后,而且以直接的美国文化思维方式来传递特定的礼仪功能。更重要的是,美式请柬与中式请柬相比,对语境的依赖度要低,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明示性的语言来完成。从基调的角度来看:正式、庄重、礼貌。作者选择的策略也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在低语境文化下,作者为了表达礼仪功能,注重语言准确性和明示交际,在请柬中未使用类似于中式请柬中含有隐含意义和文化色彩的谦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词汇request,pleasure,R.S.V.P.来显示礼貌,而非语言形式是采用了美国文化有的缩进式的线性格式。需要强调的是:中式请柬中存在着诸多敬词和谦词如令尊、敝人、寒舍以及常用套语、四字成语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礼仪功能的需要。事实上,正是这类词往往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容易引起交际障碍或误解。相比之下,美国人通常是以自身愉快的感受来显示礼貌,常用的词有pleased,pleasure等。

四、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建议

本文在分析中美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如何影响请柬语篇组织和策略选择的基础上,对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提出的建议为:首先,应用文写作不仅是单纯地考虑语法正确性,也要考虑适切性问题。D.H.Hymes(1971)指出要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中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cf.胡壮麟,2001:357)。具体到应用文体裁来说,其写作是一种交织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语言思维活动。其次,应用文写作还要考虑框架结构和段落安排问题。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本民族与目的语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和语篇组织方式差异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以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模式来谋篇布局。最后,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语言对比的能力。RobertLado(1957)在其著作《跨文化的语言》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并指出了对比分析的重要性(cf.ibid:377)。基于对目的语和母语的应用文范例的对比分析,来引导和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并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及其策略。

篇4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初中英语教学 母语 文化渗入

1. 问题的提出

“文化意识”作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首次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体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初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学习外国文化,忽视母语文化,英语释义和传播母语文化更是“失语”,造成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英语教学中渗入母语文化,“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迫在眉睫。

2. 母语文化渗入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中学英语教育的主力军,自身母语文化意识淡漠.大学课程设置过渡强化目标语,母语文化偏废,引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较弱,故应多渠道主动加强母语文化的摄入,研读中国文史哲等经典著作的英文版本;订阅《China Daily》等权威报纸杂志,观看CCTV4中文国际频道等。教师提高了母语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母语文化。

2.2调整教材,加大中国文化比重

中学英语教材大部分介绍西方文化,如西方的万圣节,星座,电影明星等。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交流时,流利地表达the 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却不知道中国的宝塔(pagoda);对外国的节日如数家珍,但对the Lantern Festival 知之甚少;知道hamburger, sandwich, fried chicken,但英语表达“稀饭”、“馒头”、“油条”、“豆浆”“臭豆腐”等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时出现了“失语”。改革现行教材,加大中国文化比重,势在必行。

2.3依托教材,寻找契机,渗入母语

《牛津初中英语》按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教师要钻研教材,具有高度敏感性,挖掘每个话题或多或少涉及母语文化的意蕴,不错过母语文化的渗透机会。如7A 《Unit 5 Let’s celebrate》学习西方节日的同时渗入中国传统节日,潜移默化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又如8B 《Unit 5 Good manners》学习西方礼仪的同时渗透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礼仪用语“问人姓名用贵姓,问人年龄用贵庚。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等,对比中西文化,学习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等中西文化共通的地方,正确地观察辨别异文化,培养“文化创造力”,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2.4延伸课外,搭建平台,增加广度

读英语短文,制作手抄报或海报,开设与教材话题相关的文化专题,观看中西方文化糅合的英文电影。如英文版电影《刮痧》重点展现了中国伦理文化和美国法律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尊重中西不同文化和交际行为的差异中凸显中国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功夫熊猫》是中西文化交流糅合成功的典范,名字的凝练,中国元素的深刻理解,台词“从来没有什么意外”相似佛家的因果论等,成功实现了跨文化交际,提高了母语文化意识和自豪感。精通母语文化,才能发挥国际舞台上中国文化的地位。

2.5改革考试结构,增加母语文化考查

考试评价的内容方面,除了考查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掌握,还要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考查,才能提高英语学习中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和表达能力。

3.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遵循关联性、递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宜潜移默化,忌生硬灌输。母语文化“渗入”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兴趣爱好,渗入的时机等。

3.2分清主次,切忌本末倒置

英语语言教学为主,母语文化渗透为辅,英语释义和传播母语文化,告别“失语”,成功地跨文化交际。

3.3甄别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

认真细致地梳理传统文化,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总之,母语文化是“根本”也是“桥梁”,树立“知彼”(目的语文化)“知己”(母语文化)的文化意识及平等的中西文化观,兼融并举,方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双赢。

篇5

【关键词】礼貌性原则 文化差异 礼仪之争

礼貌性原则是语用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遵守得体等六大准则,避免语用失误,以达到顺利交往的目的。在交往中,针对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现出的观念等差异,应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实现交往的顺利进行。同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也应该遵守礼貌性原则,尊重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在礼仪之争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传教士乃至教皇没能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据自己固有的文化观念臆断中国传统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没能采取礼貌性原则而导致交际失败。笔者将通过对“天与上帝”、“尊孔与偶像崇拜”、“祭祖与迷信”三个方面礼仪之争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中西文化背景差异。

天与上帝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对天的解释,是在《简易道德经》中:“常言天,齐究何也?昊曰: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意思是说:对于我们经常讨论的天,齐追溯根源问天究竟是什么?伏羲说:没有一句确切的话来给天定义,不为我们所知的是天,空旷的苍穹也是天。在部族时代,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局限,我们的祖先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作为天的象征。而到了商周时期,天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是部族时代信仰内容衍生出的泛神主义特征观念。①在儒家典籍中,天是对神灵世界的泛指,是一个混沌而又模糊的宗教概念。战国时期,这一概念受无神论的影响,天逐渐演变成一个泛指自然界的概念。由此可见,其实古人在对天的认识上是唯物的。而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认为天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之间存在血缘伦理关系。②那么人与天之间就应该有相应的尊卑顺序,人们应该敬天并尊敬、效忠作为天之子的皇帝。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政治秩序,宣扬三纲五常,要求人们效忠最高统治者。这样一套体系其政治功能远远大于宗教功能,是封建帝王愚弄百姓,笼络民心的一种思想手段。

西方的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是一神教,独尊一个最高神灵。在犹太教当中,国王或祭司被称为受膏者,意为救世主。有人认为基督一词是中文救世主的音译,耶稣最初是作为基督出现的,后来基督教传播到欧洲,耶稣被当作是整个人类的救世主。当教士保罗传教时,被问到上帝是不是只是犹太人的上帝?他回答道:上帝不仅是犹太人的上帝,也是外邦人的上帝。既然上帝是外邦人的上帝,那么对于外邦人信奉的神基督教是排斥的。③

在基督教一神教义的影响下,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是不会允许其信徒有其他类似信仰的,换言之,基督教从诞生开始就具有排他性。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过程中,同样也不会允许中国的信徒有其他类似于基督的信仰,这是由其所代表的宗教教义决定的,也是由宗教教义的严谨性、纯洁性决定的。此外,他们没能像其前辈利玛窦一样暂时搁置自己固有的观念基础,深入了解、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理解天的深层含义,只是简单地根据一些表象:中国人心中天是至高无上的,而在西方人概念里上帝是众神之上的一神,将两个概念等同,忽略了中国文化中天所具备的政治内涵。如此浅尝辄止,就直接禁止中国人信奉、祭祀天,恰恰是没能遵守礼貌性原则,没能尊重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其失败的结果当在情理之中。

尊孔与偶像崇拜

孔子生活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那是一个礼制崩溃、社会纷争四起的战乱时代。孔子亲眼目睹了社会的满目疮痍,各诸侯为了一己之私,不顾百姓死活,常年进行争霸斗争,兵戎相见。面对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两点对策:一是提倡礼与仁,要求人们克己复礼,行仁爱推己及人;二是宣扬有教无类,创办私塾,平民百姓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宣扬“学而优则仕”,以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从政君子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方面,他提出学习与思考并重,同时将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他主张言教与身教并重,以自己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模范,堪称中国教师的典范。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随着历史变迁,中国选官制度逐渐改变,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考试成为平民百姓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尊孔的由来,一方面是出于孔子提出的礼仁思想意义重大,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是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为平民百姓受教育、步入仕途、光宗耀祖提供了途径。

从宗教方面来分析,偶像崇拜是相信某位假神存在于塑像中,因而对之施以尊敬之礼的行为。对于中国的祭孔之礼来说,从表面上来确实是一群人面对孔子的塑像行跪拜之礼,烧香、上供;单从表面仪式来看确实符合偶像崇拜,但是从其深层意义来看,其内涵是不能仅从表象去理解的,而西方传教士恰恰是仅从其表面现象去理解尊孔,结果也可想而知是天大的谬误。西方传教士的传教行为,也是一次跨文化交际,传教士在尊孔问题上也没能采取礼貌性原则,没能深刻理解尊孔内涵,没能尊重中国文化传统,实在令人遗憾。

祭祖与迷信

祭祖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山顶洞人时代。祭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代,由于受认知水平局限,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如: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时心存畏惧,彼时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祭祀:祭祀天,祈求天不要降祸于人;祭祀祖先,祈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家人。他们认为祖先虽然去世了,但是灵魂还在,灵魂具有神通,祭祀从实质上来说是用非现实的方式(有时是超自然的力量)来达到一些现实的目的(如:降雨解决干旱的问题,祈祷神祗使病人康复等)④。但是,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祭祖的内涵也由封建迷信逐渐演变为纪念先祖,追忆先祖的高尚人格和宏伟事迹。其二,祭祖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在中国社会家族观念占据重要地位,祭祖作为一种重要形式,可以维系一个家庭成员对本家族的认同,可以增强家族的集体凝聚力。比如:2010年清明节万余人齐聚陕西黄陵县参加黄帝陵祭祖活动,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先祖的缅怀之情,从实际效果上看,增强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三,祭祖是缅怀祖先,弘扬孝道的重要形式,而从其现实意义上来看,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朝历代维系统治的道德准则。儒家先贤孔子曾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古代弘扬的孝道,目的不仅仅在于赡养父母,而是通过对父母的敬爱培养忠君爱国的思想品格,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按照我国解放后约定俗成的习惯,迷信是专指人们信占卜、巫术、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传教士认为祭祖是在祭祀祖先的灵魂:在祖先灵位前,摆放祭品,点燃香烛,行叩拜之礼并默哀,而这在传教士看来又具备了迷信鬼神的一切外在特征。迷信鬼神是采取程序上类似的仪式,但是西方文化中的迷信鬼神是有现实性目的的,即向鬼神祷告,以达到降福、消灾免祸的作用。而中国人在祭祖过程中,并没有类似的现实性目的,只是为了缅怀祖先,表达孝道,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祭祖背后深层的文化、政治内涵,是为了培养人民忠君爱国的思想品格,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与祭祖的实质相比较,其形式显得单薄。传教士在祭祖这一点上,仍然没能采取礼貌性原则,没有尊重祭祖礼仪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政治内涵,其采取的策略也必将导致这次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在中西方这次文化交际中,我们可以看出相互尊重对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交际的前提与基础。假设当时西方传教士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充分认识到尊重双方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也许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预期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推行“文化单边主义”,丝毫不尊重对方文化背景,肯定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最终导致交际失败。世界上任何民族,无论人数多少或是贡献大小,在文化上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因此,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谋求共赢。纵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人们都在寻求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和平代替冲突的有效路径。不同的经济制度尚且可以兼容并包、共同发展,那么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明是不是应该呢?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共同思考,以史为鉴,,互信互利;采取礼貌际策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谋求共同进步和发展,努力营造共赢局面。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②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95~96页,第180~181页。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西方礼仪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05-00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范畴广泛,而礼仪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巨大,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渗透西方礼仪文化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结合西方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英语教学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了以下几种主要的渗透策略。

一、结合教材,把握契机,适时渗透

初中英语教材有很多教学内容与西方礼仪文化相关。如牛津初中英语7A教材Food and lifestyle和7B pets等单元都包含了西方礼仪文化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把握契机,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地提炼、补充和拓展,就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达到有效渗透的目的。

如在Food and lifestyle这个单元教学中, 谈到食物这个话题,笔者适时补充了西餐文化,如西餐的主要构成,西餐的上菜顺序,餐具的摆放以及用餐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并体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和就餐礼仪。笔者还穿插了几个因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尴尬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既幽默风趣,更发人深省。学生在欢笑之余,深刻体会到了认识西方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7B第六单元Pets的教学内容同样也蕴涵了丰富的西方礼仪文化。西方人把宠物看作自己的家人,他们爱护自己的宠物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适时向学生渗透了西方人“尊重,爱护动物”的美好品德。同时告诫学生,如果到西方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友爱地对待他们的宠物,否则会引起误解和不快。

二、结合课型,有的放矢,巧妙渗透

英语课型模式包括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等。教师可根据课型特点,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渗透西方礼仪文化。如在某一节听说课上,笔者曾向学生讲述了这么一则笑话:一位美国人赞美一位中国男士的妻子:“Your wife are so beautiful.”中国男士很谦虚地说:“Where? Where?”这使美国人很尴尬。笔者让学生讨论并思考产生这样的误会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这是由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造成的。在与西方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运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才能与他们更轻松更得体地进行交流。

在阅读课上,教师也可选取与西方礼仪文化相关的一些文章作为阅读素材,根据这些材料设计阅读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略读,精读,概括和搜寻信息的能力。这些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

同样,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挖掘与西方礼仪文化相关的作文题材。如教学生写一封感谢信,或是thank -you note。如以看图说话的形式让学生描述以西方礼仪为主题的小故事,让学生写有关西方礼仪故事的读后感等。而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目也有很多与之相关,如2010年浙江中考英语作文:假如你是李明,你的笔友Peter将随团来你校进行为期一天的学习交流活动,请你将以下安排发邮件告知。在这篇作文中,如果学生对西方礼仪文化有一定了解,那么交流活动的安排会更加妥当,语言表达也会更加流畅,很容易取得较高的分数。

三、结合实际,创设情境,有效渗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出国修学、旅游已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我们在与外国友人交往时,如果没有礼仪方面的知识准备,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造成许多误会和尴尬。应部分即将出国修学学生的需要,笔者曾模拟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向学生展示和介绍了西方社会的拜访礼仪,就餐礼仪,小费礼仪,垃圾分类等礼仪规则。学生们在形象生动的语言情境中,在实际需要的动机促使下积极地交流,对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即将到来的出国修学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四、结合活动,多种渠道,多元渗透

英语教学的魅力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上,笔者以“西方礼仪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角活动,班会活动,英语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在名为“体验西方文化,学做绅士淑女”的班会活动上,学生们表演了英语话剧,了解了西餐礼仪,小费礼仪,拜访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对西方礼仪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激发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情。由此,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推广,学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西方礼仪文化知识。他们英语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个人道德修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礼仪文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英语教学的一道“加法题”。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归纳总结渗透的策略和手段,反思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纰漏,创新地开发出更多新颖有效的渗透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用自身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来影响,感染学生。渗透西方礼仪文化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篇7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反思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rain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UN Ya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Foreign Language,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quirements clearly the main objective is not only to tra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but also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he abilit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ross-cultural training a reflec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designed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raining; reflection

1 对大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以一个开放性的姿态在各个领域进行着积极的对话。语言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产物,折射着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因此,国与国之间要想成功地进行交流,即将成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只机械地学习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掌握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

就文化这一概念来讲,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知识文化不会直接引起文化误解,而交际文化则会造成信息传递的语用失误,要培养国际化的应用人才,不光要学习目标语言社会的知识文化,还要学习交际文化,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能够使语言能力和技能在具体社交场合中正确得体的运用,以及能够正确理解交际对方的交际内容和动机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交际工具之一的语言,其最大价值是体现在交际活动中的。因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界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的人才。

2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自教育部新的《课程要求》以来,跨文化交际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逐渐强化了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部分教育者也有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试图把跨文化交际学融入到教学中。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成果并不乐观,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自身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不够全面。通过对武汉几所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授课情况的调查,笔者发现,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部增添了中西方文化对比、社交礼仪、商务英语等选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但是从授课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倾向于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英语国家的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而这种文化教学是可以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和个性向度。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是交际者感知和应对现实文化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一些固定的知识。

第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习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因为大学英语在高校只开设两年,检测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还局限于四六级考试。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四级,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还停留在背单词、记语法的阶段,对老师文化的传授嗤之以鼻,更不用说参与到文化认知的活动中,主动去理解、构建自己对英语文化的认知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的这种学习现状跟老师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以四级通过率为考察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今天,即使老师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也会不自觉地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四级的重要性,再由于课时的限制,授课中会倾向于传统的外语教学法,使学生从开始就没有建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更不用说有效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

第三,从客观因素上来讲,本土文化和现行教育制度对老师和学生目前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实践也有很大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学习者认知结构构建过程也会有困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真正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机会是微乎其微,加上多年来受升学压力和本土文化的影响,老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加之很多英语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介绍也较为匮乏,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脱离,使得学生没有建立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应对措施

要对大学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必须明确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方向和原则,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视大学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是抽象的,对学生而言,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文化,就是学习一个语种的庞大体系。他们对英语的认知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所以,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也只能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但是根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构建主义的要义来看,知识不可能完全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还应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这样形成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应对措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建立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能够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环境。

第一,明确大学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确立大学英语教育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即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有明确的、反映时代需求的文化学习项目并考虑其可评价性。在选用教材时,应多考虑反映英语文化本质的、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主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通过教学研讨,培训等方式,建立一支具有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一个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理念对一个课堂和整个教育过程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充实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意识,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强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语言和文化的教学结合起来,合理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活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第三,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循序渐进的导入,调动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第一次英语课上就给学生明确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把班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互帮互助的合作性学习。课堂上除了直接地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之外,还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各种语言环境,通过role play, group discuss, pair work 等方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要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还要组织好学生课外的英语学习。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中英文化在某个方面的对比、中英文化中跨文化交际在某个方面的语用差异等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去构建对英语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认知。有了自己的认知,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融入并很好地配合教师展开的各种活动,以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最后,语言环境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所以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成立英语角、英语文化沙龙等组织;通过开展多种竞赛类活动,如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文化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定期邀请外籍教师给学生做演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 结论

总之,我们必须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素质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真正的把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掌握语言,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虽然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但是在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措施方面还有待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

[2] 冯冬红.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大学英语,2009.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8

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讲究得体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语音、语法、词汇都正确的言语不一定得体,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际中,应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场合结合其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对所用词汇、句式等做出正确的选择。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使语言知识成为帮助他们交流的工具,使他们学有所用,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 活动目地

(1)使同学们了解英语,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2)在学院里盈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气氛

(3)让同学了解英语的重要性,做好充分准备面对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

三、活动主题: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

四、活动地点:学院礼堂

五、活动时间:xx年11月03日下午19点到21点

六、活动对象: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全院师生

七、主办单位:学院团委

社团联合会 英语沙龙协会

八、活动方式:以讲座的方式进行

九、 活动流程

(一)前期工作:

1:策划书的跟进(策划部)

2:提前五天做好横幅(10.5m)

宣传海报 (3张,本部两张、羊城一张)

宣传单 300份(宣传部负责)

3:提前一周申请礼堂与讲座所需的设备、物品、主持台(秘书部)

4:提前一天通知英语沙龙全体会员(秘书部)

5:礼仪八个、服装向团委借(文娱部)

6:相机二部(策划部)

7:邀请函(秘书部)

8:准备五个问题(口语部)

9:邀请社联督导处监督(外联部)

10:拉赞助(外联部)

11:维持秩序八个人 (外联部)

12:邀请函提前三天发给王贤老师审批

13:主持人:王贤老师

14:邀请嘉宾:领导、老师:王贤负责

:各协会嘉宾:杜传光负责(包括科贸学院代表)

15:摄影由曾辉老师负责

16:广播站广播。(秘书部)

17:打印领导名称,及嘉宾席位名称。

(二)中期工作

1:负责布置讲座现场(文娱部)(四点半到六点)

2:负责签到工作(秘书部)(英沙会员、英沙理事会、各协会代表)

3:英语沙龙会长迎接讲座领导、老师、及到场嘉宾。

4:讲座照相(策划部)

5:在讲座开始半个小时必须布置好会场。

(三)后期工作

1:大合照(策划部)

2:欢送嘉宾(全体会员)

3:散会后负责清理现场(全体会员)

4:本次讲座总结(秘书部)

5:本次讲座新闻稿(含照片)当天完成(策划部)

广外院长简介:

梁学宏,

男,广东肇庆端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院长、直属党支部书记,广东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翻译协会副会长。曾留学英国和美国并两次赴英国牛津大学工作学习。从事翻译工作二十多年,擅长口译和笔译。曾访问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教育机构。获1996年度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称号、被广州市国家安全局评为xx-xx年度“优秀宣讲员”,获xx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讲座流程:由王贤、广外院长安排

英语学习讲座筹备组:

晚会指导人:王贤老师

晚会总负责人:杜传光

讲座策划组负责人:王家屏

讲座主持负责人;王贤老师

宣传组负责人:刘刚

后勤组负责人:谢绍荣 危广柱

机动组负责人:刘燕玲

外联组负责人:史晓杰

礼仪组负责人:杜传光

十、经费预算:

横幅一副:100元

宣传海报:3*20=60元

宣传单:300*0.2=60元

邀请函:50*1.5=75元

饮用水:40*2=80元

水果:(葡萄、火龙果、香蕉、苹果、橘子、)100元

合计:475元

注意事项:

1、英语沙龙全体成员全部参加这次活动(秘书部做好签到工作,并做好统计)

篇9

随着G20峰会在中国杭州的盛大开幕,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经济全球化上来,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成功涉外商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商务人才不仅要掌握较高的语言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国际商务运作的规则,能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人士进行合作与交流,而商务英语是融合了商务知识与术语,针对商务沟通,商务谈判而成的一门专业英语,它侧重于商务环境中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多元文化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人际之间的有限交际能力。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Rub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灵活机动的能力、不急于批评他人、能容忍不确定的情形、交流时尊敬对方、洞察交流者个性和观念的能力、移情能力和交谈时的话语轮换能力这七个纬度。另一位学者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又由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个要素构成,与之相对应的说法是认知、行为与情感。(二)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国游玩、学习与商务活动的人数也同比增长,由于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截然不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惯以自己的思维来衡量他人,由此可能导致交际双方的误解和冲突。我们处于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交流是一门深的学问,复杂性与双面性是交流的基本特点,圆满顺利的商务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不顺利的商务交流就会妨碍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商务英语专业正是结合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同时也是英语语言专业,此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熟练操作业务的复合式优秀人才,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中,必须重视夯实英语语言基础,还要熟悉不同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保证将来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

当前在我国高校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大多数上都是按照:“英语知识+商务知识”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英语专业基本课程附加一些简单的商务方向的相关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减少跨文化交际的机会,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专业时,学习重点仍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同学对本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具有不敏感性,然而在交际中,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习惯与禁忌是首要的,因而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我院学生能力有所欠缺,他们会用母语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文化差异会产生矛盾,甚至产生误解和冲突,会对商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产生影响。因此,在学习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变得更为重要。

四、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现在各大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大多偏重英语知识和简单的商务知识教学,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方式方法也过于古板,不符合培养先进商务人员的要求。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学校应增设中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如介绍中西方不同的礼仪风俗,谈话禁忌,让学生在扎实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接触商务活动。此外,增加外籍教师的演讲座谈会,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跨文化交际的魅力,改变对其他文化的固定认知模式。(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意识。在这个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的网络飞速发展时代,很多文化资源都可从中获得。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媒介向同学科普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培养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西方文学作品,英美原声电影,新闻访谈脱口秀节目,英美歌曲等,丰富的资源不仅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修养。(三)增加商务交际实践,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学校和老师积极鼓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商务实践,比如去涉外企业实习,体会商务交际环境,提高同学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将来步入商业社会夯实基础。还可以组织学生担任跨国企业商务展会中的志愿者,深刻感受商务活动,通过作为志愿者工作接触的商务交流,认识了解国内外商业人士,扩展跨文化人际交际圈。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越来越重要,并已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透彻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关键。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对其走上工作岗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仍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播,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一)教师认识的局限

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对文化意识重要性的认识非常重要。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在跨文化意识方面涉及较少,重点放在了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上。这种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文化差异,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

(二)教材内容的局限

根据课改的需要,大多教材有了较大变化,加人了不少训练口语、交际的对话内容,表面上看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事实上只是增加了表层的交际内容,仍未全面地、系统地、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和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真正差异,这样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考试制度的局限

平时的英语教学之所以会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意识没有被划人考试范围。这样的考试制度使得教师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重语言知识在考试中的作用,而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注意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对此内容应详细认真进行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如问候:当相互熟悉的人见面后,总免不了相互问候。中国人最常用的客套语是“吃过饭了吗?”这样说的意图只是打招呼,至于“吃饭与否"并不重要。但如果你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吃饭,或觉得你太关心“吃饭”。西方人见面只说:"Hello, Hi”或“Good morning”等即可。如果想多说几句,可谈天气、情况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英美人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尤其对年轻女士,所以现在出现了Ms(女士,不论婚否)。如果一见面就问有关年龄、婚姻、工资、信仰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很不礼貌的。在教学中,教师就应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因此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如设置真实的情景,排练英语小品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按目的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此外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纸杂志,引导他们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从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开发课程,拓宽渗透渠道

教师除了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之外,还要通过其他渠道开发文化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不但要注意开发与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学等有关的知识文化,还要注意开发与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有关的交际文化,还要注意开发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趣味性浓的网络文化。

(四)挖掘教材,拓展渗透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教师一定要结合课文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了解称呼、打电话、道谢、赞扬等方面与中国不同的语用规则,让学生明白,由于在家庭、单位和交往中的身份地位的不同,需遵守的行为准则也不同,从而学会得体地交际。

(五)组织活动,拓新渗透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应设计好活动形式。活动形式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游戏活动、剧目演出等。对话可以是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选题。对话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语境中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礼仪和生活习惯;游戏可营造一种轻松友好的气氛,可进行比赛和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剧目演出可以西方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为题材,或选择生活中易出现文化误解的笑话或故事,进行短剧演出,加深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他们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欣赏水平,从而接受情操和人格的熏陶。

三、结语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英语教学既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帮助学生减少乃至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英语教师要广泛涉猎英语文化知识,多渠道地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加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化教学方法和技巧。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