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财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新的财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最新的财税政策

篇1

【关键词】财税管理;信息化;现状;应用效果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财税环节,因为税收管理对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国内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使得企业在进行财税管理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此就要求企业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通过完善财税管理的各个环节来防止问题的发生。财税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同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来规划整个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公司的整个财税工作能够符合法律的要求。

一、财税管理现状

1、财税风险较大

企业的财税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财税政策规定的操作细则来完成相关的纳税工作,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但是现在许多企业的财税工作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风险的加大,这些风险出现的原因体现在多个方面,而国家财税管理体系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要知道改革会对所颁布的政策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很多财税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解释,因此很多财税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监管力度的不同也会对企业的财税风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是现代企业特别是央企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财税管理机制不统一

现在很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还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尺度,一个公司所属的下级单位在管理时一般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样做对公司的整体运营都存在极大的不利。因此,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统一培训,让他们全面理解税收改革的内容,熟练业务。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及时关注最新的财税政策动态和市场走向,随时掌握税收最新的动向,在遵循国家财税政策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税收管理标准、合法的纳税方案,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负。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公司的财税风险。

3、信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这将会对其工作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财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财税管理人员由于受到其本身教育背景的影响,且其已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完成工作任务,在处理报表的时候也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财税管理对公司的业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财税部门要做好信息共享工作,这样才能使整个公司更协调的发展。

二、财税信息化管理需求

加快财税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面对财税管理的较高风险,企业在制定财税政策的时候不但要运用科学的理念,而且还需要为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相应的平台。加快财税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且也对国家税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配合及完善这项措施。财税工作的有效管理需要处理好一些基础环节,因为这些方面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税收知识的共享,且财税工作的流程也需要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在完成税费计提后才能进行申报和缴纳,因此财税管理的基础工作也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公司的纳税情况需要通过分析财务数据来完成,因此为更好地统一分析口径。

三、财税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框架

1、核心理念

财税管控体系对财税管理的信息化有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统一工作。

2、业务的功能体系

我国许多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体现了信息化的理念,其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在很多方面也都是按标准进行的,比如在税种税费计算方面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而纳税调整事项对于整个系统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要做好登记工作,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内置纳税申报表模版,因为工作人员需要将缴纳的税款向相关的机构申报。公司的财税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风险,因此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业务可以帮助及时发现这些风险,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分析指标体系的作用,除此之外,评估模型的建立也是发挥业务功能的重要手段。

3、业务解决方案

在纳税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对纳税主体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纳税主体属性的统一需要规范相关的登记信息,比如说登记类型和税种信息,这些情况对于纳税主体的属性会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不同的公司需要按照不同的税种来缴纳税务,在我国,营业税、增值税和房产税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税种,因此对于不同的税种要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对这个纳税体系的建设有很重要的影响。每一个税种都有相关的基础分类,这些分类信息对于了解公司的业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些划分标准都是按照业务的类型制定的,比如说进项税和销项税属于增值税的范畴,但是这两个税种又有属于自己的内容。因此明确这些细小的类别对财税的统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财税的标准化管理需要在很多环节进行改进,比如说税费计提规则需要进行统一,而且下属单位还要按照这个标准统一开展工作,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对于税费核算方式的一致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财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对日常的业务处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涉税基础信息自动采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业务可以充分发挥数据集成平台的作用。税费计提这种业务也要按照固定的规则来开展,而且还需要发挥模版的作用。企业的税务信息需要进行保存,因此这就对纳税申报提出了一些要求,自动生成的纳税申报表可以在企业自查税务信息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企业财税信息的深入分析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为了使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有更好的模式,企业要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各个环节的不断改进来降低企业的财税风险。

篇2

关键词:高新企业;研发费用;核算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50-02

国家为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出台了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2008年正式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有两项非常重要的税收政策,一是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强度有明确的要求。此两项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都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两项税收政策都要求企业必须正确归集研发经费。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充分理解税收政策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给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要求,对企业的财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规划,对研发项目发生的费用进行合理规范的核算,为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打好账务基础。本文从适应国家财税政策要求的角度出发,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费用核算规范进行探讨。

1 研发费用科目设置方式探讨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研究阶段的费用可以费用化,直接计人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应该资本化。即企业可以根据研发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最终成果的体现形式,研发费用既可能资本化也可能收益化。换言之,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发生的研发费用列入相关的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应先行在“研发支出”科目下进行明细归集,并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进行不同会计处理-期末再行结转。

根据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等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新《企业所得税法》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相关文件,并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其工作指引的相关要求,企业可以选用如下两种会计科目设置方式对研发项目费用支出进行核算:

方式一:

以上科目设置方式中,启用项目辅助核算是指在启用财务核算软件的企业中。根据企业的科研实际情况。对年度实际发生的研发项目进行编码,启用研发项目的辅助核算,对没有进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则可以进行科目明细核算,在研发支出一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之后,设立三级科目,用以核算各研发项目。上面各表格中三级科目相应变为四级科目。由于在研发支出科目已进行很明细的核算(辅助核算),因此,将研发支出结转入管理费用时(这里暂不考虑费用资本化)。可不再进行明细核算。

三级明细科目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关键是企业操作方便,只要在文件规定的研究开发费范围内并能核算到企业全部研究开发费用即可。

以上科目设置方式很好地把税收法规的要求与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起来,清晰明了地对研发项目费用进行规范核算,也方便企业对研发项目进行管理,为各项目研发支出的核算、成本控制、创新的绩效评估建立起良好的控制体系结构。

2 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核算范围的探讨

研究开发项目是指企业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及R&D成果的应用等专项活动时,以规范的项目管理形式(论证、立项、中间过程控制、验收等)出现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工作所进行的开发活动项目。凡是属于研发项目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费用,都应纳入企业研发经费的核算体系,进行核算或统计。

但是按照国家最新抵免税政策(国税发[2008]116号)的规定,并不是企业所有的研究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都能用来加计抵扣所得税,只有“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篇3

[关键词]民营 科技企业 财税政策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已达约15万家,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70%以上,取得的科技成果占高新区的70%以上。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最新调查,我国专利申请中,私营企业申请量占41%,明显高于其它经济形式,全国有7个省的私营企业专利申请比例超过50%,重庆和浙江超过70%;有6个省的私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超了50%。据科技部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95%以上为非公有制企业。

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作用,政府有必要对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从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一套从整体上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的财税政策。一些优惠政策散见于单行的财政、税收法规文件中,对民营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小,而且缺乏通盘考虑。

2.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普遍增加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政府对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保持在3%左右。而我国财政用于科研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由80年代初期的1.4%下降到本世纪初的0.6%左右。同时也没有形成一套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的机制,资金拨付渠道不畅,使得民营科技企业从国家财政支出中受益少之又少。

3.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不够,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大多隶属与政府机关,对企业开放有限,即使开放也大多面向国有大企业,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很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机构收费也很高昂,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4.缺乏政府采购计划的支持。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的博弈规则,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常常不能纳入政府采购计划的产品目录,使中小企业失去了一块很大的产品市场,不利于高科技产品的推广和普及。

(二)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税收负担过重。从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来看,流转税收入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流转税的具体设计中,并没有考虑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加重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负担。

2.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首先,政策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考虑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没有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做出税收政策上的制度安排;以企业为主而不是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一方面使得一些企业的非技术性收入也享受了优惠待遇,造成税收优惠泛滥;另一方面使得一些经济主体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或行为难以享受税收优惠,造成政策缺位,最终降低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

其次,现行税收优惠缺乏政策导向,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引导资源流向国家亟需发展的产业,而现行的优惠政策未体现国家鼓励科技创新,鼓励科技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针。

第三,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我国目前对科技企业税收优惠偏主要通过直接减免来实现,缺乏费用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手段,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财政部门设立科研开发基金,鼓励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

2.对用自有资金创建科技企业和对现有科技企业增加投资进行补贴、鼓励,从而启动民间科技投资。

3.建立科技企业服务中心,为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免费和低收费的公益;对于科技企业举办的旨在提高员工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的各类培训,财政除设立基金给予扶持外,还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开展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各类培训服务。

4.建立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在涉及高科技产品的政府采购合同中划出一定比例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也可以各级政府在制定供应商资格标准时区别对待企业,对民营科技企业供应商适当放宽限制,从而达到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

5.加快民营企业的社保制度建设。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民营科技企业吸引不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影响了自身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因此尽快加强民营企业的社保制度建设是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规范科技税收立法。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总体上考虑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具有导向性的税收政策,形成专门的《税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明确税收政策的目标和优惠受益对象,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2.进行增值税改革。一方面,在按地区推进增值税转型的同时考虑在高技术产业也试行增值税转型。另一方面,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准入门槛,减轻民营科技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3.完善现行所得税制度。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同时,应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改变对不同高技术企业给予不同优惠的行为,有针对性地选取关键环节(项目或行为)给予较大幅度优惠,完善现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取消按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所得税优惠标准的政策;加速折旧优惠;适时提高高技术企业计税工资的标准等措施。

4.改变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方式。由现行的以直接税收减免优惠为主向以间接的税收鼓励为主转变,以适应中小企业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及经营范围多样化和经营水平不同的特点。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做法,逐步推行科技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实行特别的税收科技优惠及企业科研经费增长额税收抵免等措施。并且使不同的税收优惠手段系统地贯穿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发展、再投资、科技开发甚至联合改组等各个环节。

5.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率。为确保科技税收政策发挥出最佳效应,防止优惠支出额度及其方向的失控,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将因科技税收优惠减少的税收收入作为一项税式支出来加强管理,建立税式支出制度,设立科技税式支出统一账目,规范税式支出预算,提高税收政策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颖.《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篇4

1.确认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范围,加强研发支出规范化管理。研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研发支出是核算企业研发活动中发生的相关支出。同时,国家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都针对企业规范研发支出会计核算与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企业应当明确研发支出的列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按照研发项目进行辅助核算,并按研发支出的费用类别进行合理分类。建议企业参考财企〔2007〕]194号文件精神,建立相应的费用明细类别。

2.明确会计日常核算、企业研发支出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三者的区别。企业健全的会计日常核算是做好研发支出管理的基础,设计合理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规范的研发支出费用明细项目,有助于满足多方面的管理要求。企业研发支出核算体系的合理搭建有利于企业全面、完整的反映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情况,不仅为企业享受研发费用所得税加计扣除提供基础资料,还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创造有利条件,享受更多的税收政策红利。因此,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就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合理划分各项研发支出的明细科目,为后续统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统计创造有利条件。

二、明确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

研发支出有3种会计处理方法:(1)全部费用化:企业研发支出发生的研发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2)全部资本化: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在发生期内先归集起来,待达到预定用途时予以资本化。(3)符合条件资本化:把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把其他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研发支出的全部费用化处理是基于研发支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基于谨慎性原则将其全部费用化,有利于提升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但这种处理方法会低估企业的资产或企业价值,不利于重视研发投入的企业做大做强。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的建立在假设企业研发投入能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但违背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符合条件资本化处理是较好的平衡了谨慎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有助于重视研发投入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可以规避研发支出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重大不确定性。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企业未来盈利压力。

三、企业研发支出的税务处理

从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财税〔2013〕70号文件,一直到最新的财税〔2015〕119号文件,国家对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和规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因此,一个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有助力于更好的满足税收核查要求。企业研发支出在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计算时须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要正确区分研发支出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不得串项混淆,不进行分别核算,准确、合理归集的研发支出将面临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风险。其次,要正确区分研究开发活动与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研究成果的直接应用、成果商品化后的技术支持活动、现有技术的重复或简单改变、市场调查研究及产品服务的常规质量控制、测试分析、维修维护活动的差异,不得将非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混入加计扣除范围,防止随意扩大税收加计扣除优惠范围,带来税务风险。

四、研发支出核算成果应用

企业研发投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建立,财务人员在完成研发投入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收集整理的研发支出信息,为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服务是一个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1)分析整理企业研发投入使用去向,可以从费用性质和费用项目两方面来分析展示,通过费用性质分析,可以厘清研发人工费用、直接材料、试制试验、仪器仪表设备运行维护、折旧摊销等费用在总投入中的比重,为后续研发投入重点提供参考。研发费用投入的项目分析,能给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情况,帮助决策者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统筹企业资源,选择最优先的研发项目作重点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企业还需要持续跟踪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情况,通过统计应用研发成果带来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企业成本控制带来的改善,低碳、节能、环保等指标的改善等角度来评估企业研发投入的产出效果。为企业后续改善研发投入方向助力。

篇5

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促进我国动漫产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动漫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动漫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增值税、营业税、进口关税方面。以动漫产品为支柱的企业可以通过这些税收政策优惠来减轻自身的税负,尤其是中小型的动漫企业利用这些政策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自己的生产经营。

【关键词】

动漫企业;税收优惠;国家政策

不久前,国家广电总局向各大卫视发送文件指示,各家卫视每天早上8点至晚上9点31分期间必须播放至少30分钟的国产动画片。这份文件不仅仅是对国产动漫的保护,更是对我国以动漫产品为支柱的企业的强有力支持。

动漫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有生力量,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集艺术、科技、出版、玩具制作、娱乐和传播媒介为一体的现代型和综合性的工业体系。近几年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速度异常迅速,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我国以动漫产品为支柱的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动漫产品的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也不断提高,追求精益求精。但同时也有不少人专家和学者指出,动漫产业的整个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动漫产品原创能力有待提高,前期开发和制作资金的不足,缺少实力雄厚、高水平、产业链独立完整的大的龙头企业等。

自国务院2006年下发《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32号)以来的近十年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动漫产业出台了诸多税收优惠政策。原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指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国家税务总局将继续执行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减税政策将使动漫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动漫企业从中获得较大的实惠,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动漫企业向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那么,针对目前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我国的动漫企业来说,应该如何加以利用,以来改变自己目前附加值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的现状呢?本文主要对动漫企业的此类问题给予一些提示和建议

1 动漫生产企业要通过相关机构的资格认定

动漫企业享受国家“两免三减半”等诸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是企业必须首先提出申请并通过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定。企业在这方面需要继续高度重视。根据文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日前出台《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于动漫企业的认定,是各省市的动漫行业认定机构,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 。同时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对动漫产业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申请认定为动漫企业的应同时符合以下标准: 1)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 2)动漫企业经营动漫产品的主营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3)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产品收入占主营收入的50%以上; 4)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或通过国家动漫人才专业认证的、从事动漫产品开发或技术服务的专业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l0%以上; 5)具有从事动漫产品开发或相应服务等业务所需的技术装备和工作场所; 6)动漫产品的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当年营业收入8%以上; 7)动漫产品内容积极健康,无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 8)企业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守法经营。根据《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如果企业达不到其中的任何一项指标,就不能被认定为是动漫企业,同时也就享受不到相应的税收优惠。而且即便是通过了确认,但在以后的实际经营中,若年审中未能达到相应的指标,同样会被取消税收优惠资格。从以往通过认定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十分乐观。依据文产函[2009]2621号文件、文产发[2010]45号文件以及文产发[2011]57号文件,2009至2011年实际通过认定的动漫企业分别为100个、169个、121个,可见,有关部门对动漫企业资格的认定相当严格。

所以,企业在关健指标上必须严格执行,以免因小失大。同时,企业要就重点动漫企业和重点动漫产品的认定加以区分,对于动漫企业、重点动漫企业和重点动漫产品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情况的不同,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生产经营的税收策略。

2 企业必须透彻了解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

根据文市发[2008]51号文件《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各动漫企业由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产品所带来的收入必须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0%以上,具有从事动漫产品开发或者与之相关的相应服务等业务所需的工作场所和技术装备,并且动漫产品的研究开发经费至少占该企业当年营业收入8%以上。动漫软件的范围、动漫企业和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等,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市发[2008]51号)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产发[2009]18号)的规定执行。因而,动漫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才能够有机会享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同时,根据财税[2011]119号文件《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政策的通知》,动漫企业销售的必须是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才能享受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仅仅只是抄袭国外的动漫创意、对国外的动漫产品进行简单外包、简单模仿或者简单离岸制造,既无核心竞争力,也无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软件是不能够享受到这一税收优惠的。在营业税方面,根据财税[2011]119号文件,对动漫企业为开发动漫产品提供的动漫脚本编撰、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动画设计、分镜、动画制作、摄制、描线、上色、画面合成、配音、配乐、音效合成、剪辑、字幕制作、压缩转码(面向网络动漫、手机动漫格式适配)劳务,以及动漫企业在境内转让动漫版权交易收入(包括动漫品牌、形象或内容的授权及再授权),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在进出口方面,根据财关税[2011]27号文件《动漫企业进口动漫开发生产用品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动漫软件的出口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同时,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确需进口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直接产品可以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对用于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免税进口的商品,未经海关核准,不得抵押、质押、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处置。如果经查实,获得免税资格的动漫企业存在以虚报情况获得免税资格、非法转让免税物资、偷税、骗税等违法经营行为,该企业将会被撤销进口免税资格,并且予以公布。

所以,企业只有熟悉掌握相关优惠政策,才能在不违反税收法律规定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把它们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作相结合,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才能更多的享受到国家给予的优惠,从而为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节税收益。

3 动漫企业应该时时关注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重视相应税收优惠政策的时效,准确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动向

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有着其不同的特点,以及国际国内的大的经济背景的不断变化,国家给予动漫产业的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从近10年的经验来看,关于动漫企业税收优惠的政策法规往往具有变动频繁的特点,且适用期限都比较短,通常为一到两年。例如说,2009年的财税[2009]65号《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其中的第六条指出本通知中的政策调整将从2009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但该通知中提到的关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相关规定于2011年就被新的文件财税[2011]119号所废止,仅仅执行了两年而已。而新的规定财税[2011]119号的执行时间也只有两年。而且,虽然有些政策的执行时间相对比较长,但是仍对其适用的时间期限做出了规定,而且适用期限内相关规定会不会做出新的变动也都是未知。例如财关税[2011]27号文件的执行期限虽然暂定为五年,但是文件中同时也提到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内动漫产业的需求变化及相应配套的周边产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而适时调整《动漫企业免税进口动漫开发生产用品清单》。

因此,动漫企业必须认识、了解并把握随时的税收优惠政策动向,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使企业错失新法规的优惠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企业避免承受因政策变动而企业未及时作出相应调整而带来的损失。同时,企业可以据此及时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和模式,以实现企业向拥有核心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技术型企业的转型。

综上所述,面对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针对动漫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动漫企业只有将自身的生产经营与国家的税收政策相结合,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发展计划,才能获得更好、更长远的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的文化走向国际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我国动漫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汇总.中国税务报,2013

篇6

集团因经营发展需要,需在境外设立机构,应从战略角度出发将税收筹划作为考虑因素之一确定应设立子公司、分公司还是项目部亦或其他形式机构。如很多国家对不同的机构设置按不同的税种、税率及方式征税;一些国家允许在其境内的企业集团内部单位之间可以盈亏互抵;分公司的亏损有时可以冲抵总公司的利润等。集团层面还可以从以下环节做进一步税收筹划工作。如:子公司向母公司支付的诸如特许权、利息、其他间接投资等,要比分公司向母公司支付更容易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子公司利润汇回母公司要比分公司灵活得多,资本利得可以保留在子公司,或者可以选择税负较轻时分配,以得到额外的税收收益;而分公司交付给母公司的利润通常不必缴纳预提税;母公司转售境外子公司的股票增值部分,通常可免税,而出售分公司资产取得的资本增值要被课税;在某些国家分公司资本转让给子公司有时要征税,而子公司之间的转让则不征税。集团层面可以选择有利于集团整体利益的组织机构设计,以降低综合税负。

2.完善境外税务管理制度、规范税务管理流程

集团层面必须根据整体管控模式、组织架构体系、管理战略、经营目标、企业文化等,结合国家相关规定、行业规则和国际通行惯例制定境外税务管理制度,明确集团层面境外税务管理组织体系,境外税务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思路,强调集团、子公司、国别机构、项目部在税务管理与税收筹划上的分工与协作,风险监督及问责机制等。同时,集团层面应要求参与国际经营的各子企业也要在集团统一税务管理制度的框架下,以各子企业为单位制定自身的税务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从制度上明确税务管理工作的各项相关要求。

3.协调内部利益分配、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国际工程项目及投资税收筹划产生的外在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大环境上存在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差异,而且国际业务经营一般涉及两个以上国家。尽管国际业务涉及的税种主要有收益税、流转税、财产税、杂项税等,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税法在涉税主体、征税对象及税率、税基等内容上与另一个国家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国际竞争、社会生活进步、科技发展、通货膨胀等因素令全球经济环境变幻莫测,这些因素给集团国际业务税收筹划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对于重大国际工程项目与投资,集团层面应统筹、协调内部各子公司从业务涉及的国家、涉及的纳税主体、税率、税基等差异、涉及的各国税收优惠及双边、多边税收协定等多项因素,选择一个最佳税收筹划方案。集团层面设计税收筹划方案可以避免只考虑单项投资或单个项目、只关注一个国别税负最小、只覆盖局部或较低层面等方面的不足,实现集团全球范围内总体税负最小的目标。

4.深入开展不同国家税法研究,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国际工程承包及投资因涉及不同国家税法,存在诸多税收风险,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受语言环境等影响,对财税政策理解不深入,甚至产生歧义;一些国家财税政策变化频繁,不易掌握;各个国家都在对本国税法不断完善,对新税法及新老税法交替不能及时调整;部分国家针对外国企业加大审计、稽查力度等。集团公司须充分整合内部资源,组织内部各单位深入开展不同国家的税收法律研究,尤其关注与所处行业密切相关的税收优惠、抵免、国际税收协定和反避税条款的研究,加强与我国商务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及驻各国经济参赞处的沟通交流,动态获取不同国家最新的税收信息和法律调整情况,对重大误解事项签署备忘录并推动积极解决。在集团层面形成境外税务管理指引,并以开放式架构切实打造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的动态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共享服务,方便各子企业之间共享各国税收资源、交流信息和寻求帮助。

5.深化境外税收筹划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推动税收筹划的全过程管理

开展国际经营,必须在集团范围内树立税收筹划的理念,时刻关注系统内可以进行税收筹划的关键规程,积极推动税收筹划的全过程控制与参与。税收筹划工作要做到早期筹划、过程跟进、适时调整。目前大部分企业尚没有将税收筹划工作深化为企业商业文化,多数在遇到亏损时方意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多缴税款并严重影响项目的收益及投资回报。集团层面应在系统内强调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税务管理与税收筹划是全员参与的工作,而非传统观念上只与财务人员有关,要求在投标之前就要针对招标文件开展盈利分析和税务评估,合理界定企业的投标价格。中标后,要根据实际中标内容和价格等情况开展详细深入的税收筹划,并严格依照筹划方案开展组织设计、团队搭建、资本流动通道设计等工作,力争将税负成本和税收风险降至最低。同时,集团层面应强化在海外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工作应进入前期的海外投资框架设计中,它是海外投资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起到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等积极作用。

6.构建境外税收风险识别体系

篇7

关键词:新三板;财税风险;会计防范;策略

公司在新三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这不仅需要拟上市公司的产业政策、在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对外经营战略等方面满足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财务问题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方面。

一、企业新三板上市过程中易于出现的财税风险

(一)新三板上市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

据有关资料报道,拟上市公司因财务问题不过关而与上市融资“失之交臂”的数量不在少数。现就企业上市申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财务风险做出简要的阐述。

1.公司持续经营能力问题。持续经营能力是新三板上市的前提条件之一,公司在上市之前及上市后能否具备较强的持续经营能力,是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新三板市场站稳脚跟,而不至于被踢出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体现在持续亏损及资不抵债两方面。持续亏损与资不抵债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如果公司经营不善长期亏损造成亏损,从而使得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下降,最终有被三板市场摘牌的可能。因而,持续经营能力问题是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过程中所应关注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财务风险问题。

2.收入确认问题。收入的确认是体现企业经营成果的较为重要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财务风险上,还体现在税务风险上(关于税务风险下文将进行详细解读)。收入确认的财务风险问题一般体现在能否符合会计准则中的条件。

例如:准备在新三板市场上市企业的销售内控制度是否完备,流程是否清晰,整体的企业现金、流、发票流、合同流是否能做到“三流合一”,这不仅关系到财务风险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关系到税务风险问题;

营业收入的客观性问题,拟上市新三板市场的企业,是否所有的收入都已经计入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去,对已经形成现金收入(有些为账外收入)的情况,是否有针对该项业务制订专门的规范,包括企业的各类商业折扣、销售折让等问题的会计政策适用是否合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3.成本、费用的合理性问题。成本费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税后利润,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整体业绩。具体如下:首先,应关注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方法是否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核算政策上前后会计期间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存货的核算不规范、产成品出入库缺乏相应制度、固定资产及折旧管理等问题。其次,日常费用报销方面,存在不按预算支出、越级审批、核销流程不规范等问题,还存在票据取得不合法或是填开不规范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成本性支出与费用支出混淆,这样不仅造成了财务核算上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引起纳税风险的产生。

4.现金流量问题。现金流量关系到资金链问题其实质即是企业的资金问题,而企业的资金相当于人的血脉,人断了血脉难以生存,企业如果断了资金链,将使得企业运转难以维系,从而使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企业的现金流量反应了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偿债和支付能力。例如,企业实现的利润如果没有现金流作支持也只是“纸上富贵”而没有实际意义,而相关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作保证,对于企业的债权人和供货商来说,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公司现金流量问题关系到新三板上市问题,因而公司在注重资产及盈利能力的同时,应将现金流量问题当作较为重要的方面考虑。

5.独立性及关联交易问题。企业若想在新三板市场上市,其生产的产品或是提供的劳务,必须有真实的销售渠道及合理的销售环节,而不能通过与关联方的关系来进行销售。所谓独立性是指,公司所能支配的资产、自身产品的营销环节、公司的人力资源、公司的各项财务支出及对外发生的各项业务等方面必须做到完全的独立。然而,一些企业为了上市,与其关联企业进行了一些关联交易,例如在产品销售过程存在销售定价等方面的不公正、不客观,以便虚增其利润、而在企业的对外借款及担保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关联交易业务的发生。如果被认定,将影响其上市进程。

【案例】厦门万安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营建筑智能化及智能化产品销售两部分,2011年毛利率分别为75%、25%。其中,建筑智能化系统产品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2010年公司在建筑智能化系统销售前50名企业中的市场占有率约1.29%。2010年三季度起,金石投资公司、滨江控股公司以及吴忠泉和杨铿增资后对其增资后,成为厦门万安智能股份第4至第7大股东。2009年至2011年,公司与上述股东及其关联方的智能化销售金额分别为43,860,000元、49,810,000元、30,880,000元,占同类销售金额的比例分别为23.21%、19.67%、9.54%。该发行人业绩很大程度上依靠关联交易来实现,在独立易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二)新三板上市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税务风险问题

税收问题是企业的痛点,也是企业财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因为税务问题真切的刺痛公司管理团队的心,我国目前有很多具备新三板上市的企业,在最后的运作过程中,因为税务不合规范而上市失败。一方面是要补交的税太多,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二是税务的历史问题过多,即便想补也不知道从何开始;三是有些企业在以前的经营过程中存在税收违法行为,法人代表与财务负责人甚至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1.收入及成本、费用的税务风险问题。收入及成本费用问题因其涉及到的税种较多,因而是税务机关进行日常税收稽查工作过程中的重点环节。首先,拟上市公司在未进行上市运作以前,由于其过多的考虑了纳税成本,在一些销售业务已经发生且应该纳入计税收入的情况下,不进行纳税申报及缴纳相关税款,从而容易形成偷税的税收违法行为;其次,企业在相关成本、费用的核算过程中易于出现成本与费用划分不清问题,从而易于出现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的产生;最后,由于企业在先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相关票据取得的不规范也容易出现票据方面的税务风险,例如,虚开发票、取得假发票或是发票填写不合规范等问题。

2.科技企业软件产品退税问题。拟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中,一部分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及软件企业等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以软件产品销售为主,因而将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等税收问题。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其软件销售并享受增值税软件退税及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可谓是费尽心思。但是,公司申报退税的计算过程与法定的退税计算过程存在差异,容易产生多申报退税,存在被税务部门处罚的风险。另外,一些企业在享受软件退税的同时,因没有注意到“退税软件产品所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不得在其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规定”,从而易于造成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

3.重大交易和事项缺乏税务筹划。企业在并购、收购其他公司或者出售业务部门前,会进行尽职调查,审查目标企业或部门经营管理是否合规,是否有潜在的风险,但是却是忘记了相关税务风险的防范,例如企业所得税问题。另外,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来说,其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划拨、资产转让、业务转让也有可能涉及税务风险。税务讲究独立交易原则,同一控制人的多个独立公司在进行交易时如果出现资产定价不合理的情形,税务局会对所得税进行问责。

4.其他小税种问题。印花税、车船税、社保费等一些小税种的税费缴纳问题,因其涉税金额较少,且统计工作量过繁、过大使得企业在成立之初容易产生忽略,而正是这些小税种容易使得企业产生一定的税务风险,企业财务人员不应“因其恶小而为之”。

二、企业新三板上市过程中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

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的运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类意想不到的风险,而这其中财务及税务风险的出现对于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是较为常见及突出的问题,如何防范并且化解财税风险是每一个“会计人”都面临的挑战,因而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税风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相关管理制度上的缺失所造成的。拟上市公司,应该依照国家的相关会计法规及国家财税政策,并结合其自身经营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使得公司相关人员在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应该知道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不应该仅是公司会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应该遵守制订出来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全民皆兵”防范风险的局面。

(二)合理设置相关部门

拟上市公司若想防范财税风险,应该设置合理的职能部门,做到风险归口管理。例如,公司可以在财务总监的领导下,设置会计部、财务部、税务部及内审部门,将会计核算、防范风险、内部审计三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财税风险管控模式,使其无处遁形。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公司在财税风险的会计防范方面,作为人的因素的会计人员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再好的制度,再强有力的风险控制部门,最终也需要有人来完成风险控制工作。公司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一定职业操守,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过硬的人员充实到财务部门中去。另外,会计人员应该接受过系统的会计业务知识及国家相关财税法规政策的培训,并且取得了相应的会计技术职称,最好是拥有注册会计师或是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除此之外,公司还应该注重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应对国家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以便能更好的防范财税风险。

(四)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

由于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所拥有的相关人员,无论从业务能力上、对国家财税政策的把握上较高。因而,企业应该定期或是不期的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一定的审计、评估方法,对于企业的相关财税风险进行审核或是评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起到从外部对于企业的财税风险进行防范的作用。

三、总结

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缺乏资金的问题,然而企业在上市运作过程中会有一些财税风险的出现。企业面对各类财税风险,应从制度的制订、部门设置、相关人员的配置以及社会中介机构有效的外部监督上做起,形成一个“四维”的风险会计防范空间,从而使其财税风险降至最低,以便更好的在新三板市场上融通资金,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

力量。

参考文献:

[1]周茂清,尹中立.“新三板”市场的形成、功能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管理,2011(02): 17-19.

[2]林安霁,林洲钰.“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05): 111-114.

[3] 严学锋.李民吉:转板背后的价值管理[J].董事会,2010(06):66-67.

篇8

关键词:营改增;交通运输行业;税负

营改增是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全称,其实质是扩宽增值税征收的范围。“营改增”试点方案由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于2011年正式公布,同时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文件政策来推动这一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无可否认,这一举措在优化税制结构、实现结构性减税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通过调研发现,部分事业单位在税负上存在上涨的现象。据此,本文笔者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浅析营改增的主要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一、“营改增”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主要影响

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已经征收增值税的国家超过170个,且增值税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劳务和货物。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在事业单位中施行“营改增”具有如下意义:杜绝了重复纳税的现象;实现了结构性减税;增强了国家的控税功能。可见,从整体上来讲,“营改增”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营改增”对所有事业单位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性,究其原因为需缴的税款款项与纳税指标增值额呈正相关。因此,“营改增”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如下:

(一)税负变化的影响

在施行“营改增”以前,交通运输行业中普遍存在重复增收营业税的问题,而在税改以后,尽管通过增值税抵扣可实现一定的减税效应,但企业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其中税负“不降反增”的问题较为严重,具体表现如下:1.提升了税率。在“营改增”改革的前后,税率从3%调整到了11%,同时在征收了增值税以后,交通运输企业可通过抵扣原料的进项税来降低税负。因此,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可按不同的税率来预测减税与成本进项税抵扣的关系:若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率是3%,则当增值税率为6%、11%、13%和17%时,可抵扣的成本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0%、73%、77%和83%,如此方才能实现减税的目的。但实际上,可以抵扣的项目十分有限,因此很难实现减少税负的目的。2.可抵扣项目很难获取到抵扣凭证。在成本结构中,车辆维修费和燃油成本的占比将近50%,但这些抵扣项目在抵扣中却很难获取到抵扣凭证。

(二)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型交通运输企业的收益远超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即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可知,针对交通运输企业而言,若其为一般纳税人,则可抵扣的进项税为11%,而若其为小规模纳税人,则可抵扣的进项税仅为7%,这种税差将不利于小型运输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即税负的提高将会缩减企业的利润率,进而影响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三是“营改增”的施行细化了下游企业的分工,即“营改增”施行的是道道增税,因此若上一道环节少纳税或不纳税,便会造成该环节的增值税抵扣不充分或不能抵扣;四是“营改增”的施行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绿色交通”的发展,即对“油改气”项目的实施非常不利。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营改增”是税种的科学化,但这一改革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并非完全是积极的,即“营改增”直接 (或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从而增加了增值税的税负。

二、事业单位对“营改增”改革的应对措施

“营改增”改革尚需进一步完善,这是现阶段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交通运输行业中,针对“营改增”改革的若干问题,应从如下方面加以应对:

(一)出台财政补贴政策

“营改增”试点方案的原则是扶持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及保证行业税负略有下降或不增加。交通运输行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因此应立足行业特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例如,针对“营改增”增加的税负,在财政上通过制定政策来进行返还,亦或采取简易的征收方法来计征。另外,在“营改增” 以后,继续推行部分营业税免征政策,以保证现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调整部分营业税减免税政策为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以保证增值税抵扣流程的完整性;针对部分税负增加多的企业推行税收优惠政策。

(二)创建增值税明细账及强化发票管理

具体表现如下:1.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认清实施“营改增”的影响,并密切关注国家财税政策的最新动态,尽可能在计提进项税额时使用增值税的专用发票,同时在财务处理上,注意其与成本费用核算方法及原成本的差异;2.重视内部监督,杜绝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不当行为及漏洞,以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和安全性,从而保证增值税的科学抵扣;3.针对不合理使用发票的行为,应制定完善且系统的发票开立、领用和核销制度,以降低事业单位在这一过程中承受的资金安全和法律风险,比如在交通运输行业中,按先收款后结算的原则结算费用,即先按客户的信用程度填写《发票领用审批单》,再将其交给部分负责人审批和把关,最后再由开票人员审核和催款;4.在购进固定资产或采购服务时,交通运输企业应尽量获取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针对小规模的纳税人,可鼓励其按规定向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提高抵扣的效果及减轻税负。

(三)健全会计审核制度

增值税纳实务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尤其是在税务会计处理上,通过转变制度可确保增值税纳税实务的顺利开展,具体表现如下:1.强化收入管理,以免计算或收入分类出错而造成多纳税款;二是通过合理分类、设立专题及对业务性质和税率核算进行研究来强化类别分类,从而推进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三是健全成本核算制度,特别要严格管理可抵扣进项收入,同时密切关注国家的政策动态,适时地选择最佳的纳税方式和投资时机等来寻找抵扣税项。值得注意的是,抵扣指的是增值税抵扣,其为销项税与进项税的差值。

另外,“营改增”改革是对现有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其旨在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应按需调整经济管理结构,并定期组织财务人员等参与现行政策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同时通过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准入门槛来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财务核算能力。

三、结语

“营改增”是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尚不能完全适应“营改增”改革需要的事业单位,笔者认为其应妥善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按需加以调整,从而降低自身的税负。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在“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动态及充分利用税改的优势来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利润,同时利用有效的手段来降低税负,从而提高“营改增”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朱如意.“营改增”对测绘事业单位小规模纳税人的影响分析[J].商业会计,2015,23:41-42.

[2]李一琨.论“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09:28-30.

[3]孙熠中.营改增后测绘行业差额事业单位税务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对单位税负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5:60-61.

[4]缪丽燕.浅析事业单位如何应对营改增后的问题[J].财会学习,2016,11:179.

[5]袁菁穗.营改增税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11:182.

篇9

    【关键词】 哈大齐;乳品业;税收政策

    从2008年9月份全国奶粉及液态奶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被检测的87家(资料来源:国家质检总局)没有发现“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当中,黑龙江省有24家,占全部没有问题企业的三分之一多。黑龙江省除齐宁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2段基粉出现问题以外,其余企业的检测全部没有发现“三聚氰胺”。

    这一检测结果,一方面反映黑龙江省乳品企业从整体上遵从注重实效、讲求诚信的企业经营理念;另一方面也为黑龙江省乳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里,从政府财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大力推动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现实条件

    (一)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南北跨10个纬度,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所处气候带有利于玉米生长,为奶牛的生长发育提供质量好、成本低、数量大的粮食、秸秆,具有发展优质奶业的独特优势;同时,黑龙江省拥有草原6 500万亩,年产饲草800万吨(数据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这些自然条件都为黑龙江省生产绿色、安全的奶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和资源条件。

    (二)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企业基础条件

    近年来,黑龙江省将奶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在各项政策方面以全力打造奶业强省为目标,使乳品企业得到全面和快速的发展。目前,全省拥有乳品加工企业74家,日处理鲜奶能力为1.9万吨。全部企业所产鲜奶量约占全国的1/7—1/6左右,是仅次于内蒙古的国内第二大奶业基地。2007年末数据显示,全省奶牛存栏达181万头,牛奶产量478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农垦地区为主的奶牛基地集群。(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网站)

    (三)国家大力发展乳品业的宏观政策背景

    2007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意见》中指出,国家要在五个方面抓好促进奶业发展的工作,包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保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要贯彻的基本原则;提出奶业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加大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在组织领导方面,加大执行政策措施的力度。此外,农业部也提出采取重大措施来推动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有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理顺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奶牛养殖方式转变;强化扶持和服务;严格液态奶标识制度。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8年第35号),内容涉及政策目标、产业布局、行业准入、奶源供应等12方面,是建国以来我国的第一部系统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这一政策在乳制品工业布局方面要求应充分发挥奶业传统优势地区的资源,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其中传统优势地区包括东北地区,政策要求加快淘汰传统优势地区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产能;大城市郊区奶业要加快乳制品工业的现代化步伐。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格局。

    (四)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3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奶业条例》。《条例》对奶牛饲养应具备的条件,奶牛基地的建设,生牛奶的销售与收购,乳品安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黑政发[2007]41号文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原料奶价格机制,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保护各环节合法权益;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奶业生产和效益水平。

    2008年《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启动,《规划》中指出要加大生产基地建设。预计到2012年,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 100万吨,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利税超过37亿元,实现奶牛养殖业产值315亿元,乳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利税37亿元以上。力争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5.5吨。(资料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五)“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黑龙江省乳品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005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该区域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工业相对集中的经济地带,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区域是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产业链和优势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地位。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其中重点发展乳品业,鼓励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健全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在乳品业,发展灭菌奶、酸奶、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脱脂奶粉及奶酪等。

    二、黑龙江省乳品行业的现状与不足

    (一)奶源价格低廉,损伤奶农利益

    从2006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就开始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个别地区出现杀牛现象。主要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奶粉数量下降,前7个月全国出口奶粉3.4万吨,8月份8 077吨,10月份仅48吨,下降了99.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外国进口大包装奶粉以低于我省同类产品成本价35%以上的价格进入我国市场。抢占了国产大包装奶粉市场,导致我乳品加工企业库存继续增加,效益下降,经营风险上升,同时奶农利益进一步受损。

    (二)进口乳品冲击,国产乳品竞争激烈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外奶粉以低价方式对我国进行倾销,挤占了国产奶粉的市场, 2008年前7个月全国进口奶粉5.3万吨,8月份4 686吨,10月份猛增到7 570吨,比8月份增加了61.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据美国乳品出口协会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7月世界全脂奶粉离岸价为4 150美元,8月为3 150美元,9月降到2 600美元,未来国际市场价格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预计到2009年7月份将有10万吨大包装奶粉进入我国市场,超过2007年全年进口总量。在这样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当前国内大包装奶粉积压、奶农效益下滑、奶牛养殖业形势严峻。

    “三鹿奶粉”事件后,国产奶粉销量下降了40%,受国内外双重原因影响,国产的大包装奶粉市场严重萎缩,企业生产的大包装奶粉积压达30多万吨。虽然黑龙江省是全国惟一的在“三鹿事件”中没有大量倒奶的省份,但由于黑龙江省的企业生产配方粉的产能有限,大约有50%左右产能只能生产大包装奶粉。目前,黑龙江省库存大包装奶粉在三万吨以上,由于大包装奶粉加工企业库存增加,效益下滑,黑龙江省已有约1/3的小型乳品企业停产倒闭。(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网站)

    (三)乳品监管体系、营销体系尚不健全

    乳品质量监督方面,还存在着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的现象。虽然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对奶源的质量做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不符合规定的奶源,如掺水奶,污染、变质、有异味、有疫情的奶。同时还存在畜牧、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奶牛防疫检疫管理职责,对染疫奶牛不及时处理的现象,不对举报或投拆进行及时的受理,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现象。

    在乳品营销方面,还缺乏一定的营销观念,营销体系尚未健全。黑龙江省虽为北方产奶大省,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其它部分省份,缺乏组织严密的营销网络,对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实际上阻碍了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上

    1. 对扩品出口数量及销售国产奶粉的营销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从国家层面上,对符合出口条件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可以在商检流程、出口验放手续方面给予简化处理,在出口退税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同时对于生产销售和使用国产奶粉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此外,还可以建立奶粉国家贮备制度,补贴生产贮备企业和机构。通过稳定乳品价格,进而稳定奶农的收入。

    2. 以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内资企业的乳品基地建设。与外资乳品企业相比,我国乳品加工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基本垄断了国内优质奶源基地。但是随着我国入世以来,外资企业也开始渗透到我国奶源基地建设中,尽管目前比例不高,但效应和趋势却不容忽视。所以,我国乳品企业必须把重点放在奶源基地建设上,在这方面,国家可以在融资方面,企业走联合化方面给予税收政策倾向,不给外企更多的机会。应支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改变奶农与企业之间互相不讲诚信的局面。当前可推广实行奶农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免税待遇,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奶农在奶业链条上的话语权,让奶农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篇10

【关键词】 哈大齐;乳品业;税收政策

从2008年9月份全国奶粉及液态奶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被检测的87家(资料来源:国家质检总局)没有发现“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当中,黑龙江省有24家,占全部没有问题企业的三分之一多。黑龙江省除齐宁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2段基粉出现问题以外,其余企业的检测全部没有发现“三聚氰胺”。

这一检测结果,一方面反映黑龙江省乳品企业从整体上遵从注重实效、讲求诚信的企业经营理念;另一方面也为黑龙江省乳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里,从政府财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大力推动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现实条件

(一)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南北跨10个纬度,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所处气候带有利于玉米生长,为奶牛的生长发育提供质量好、成本低、数量大的粮食、秸秆,具有发展优质奶业的独特优势;同时,黑龙江省拥有草原6 500万亩,年产饲草800万吨(数据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这些自然条件都为黑龙江省生产绿色、安全的奶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和资源条件。

(二)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企业基础条件

近年来,黑龙江省将奶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在各项政策方面以全力打造奶业强省为目标,使乳品企业得到全面和快速的发展。目前,全省拥有乳品加工企业74家,日处理鲜奶能力为1.9万吨。全部企业所产鲜奶量约占全国的1/7―1/6左右,是仅次于内蒙古的国内第二大奶业基地。2007年末数据显示,全省奶牛存栏达181万头,牛奶产量478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农垦地区为主的奶牛基地集群。(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网站)

(三)国家大力发展乳品业的宏观政策背景

2007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意见》中指出,国家要在五个方面抓好促进奶业发展的工作,包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保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要贯彻的基本原则;提出奶业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加大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在组织领导方面,加大执行政策措施的力度。此外,农业部也提出采取重大措施来推动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有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理顺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奶牛养殖方式转变;强化扶持和服务;严格液态奶标识制度。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8年第35号),内容涉及政策目标、产业布局、行业准入、奶源供应等12方面,是建国以来我国的第一部系统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这一政策在乳制品工业布局方面要求应充分发挥奶业传统优势地区的资源,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其中传统优势地区包括东北地区,政策要求加快淘汰传统优势地区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产能;大城市郊区奶业要加快乳制品工业的现代化步伐。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格局。

(四)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3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奶业条例》。《条例》对奶牛饲养应具备的条件,奶牛基地的建设,生牛奶的销售与收购,乳品安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黑政发[2007]41号文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原料奶价格机制,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保护各环节合法权益;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奶业生产和效益水平。

2008年《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启动,《规划》中指出要加大生产基地建设。预计到2012年,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 100万吨,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利税超过37亿元,实现奶牛养殖业产值315亿元,乳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利税37亿元以上。力争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5.5吨。(资料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五)“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黑龙江省乳品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005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该区域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工业相对集中的经济地带,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区域是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产业链和优势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地位。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其中重点发展乳品业,鼓励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健全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在乳品业,发展灭菌奶、酸奶、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脱脂奶粉及奶酪等。

二、黑龙江省乳品行业的现状与不足

(一)奶源价格低廉,损伤奶农利益

从2006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就开始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个别地区出现杀牛现象。主要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奶粉数量下降,前7个月全国出口奶粉3.4万吨,8月份8 077吨,10月份仅48吨,下降了99.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外国进口大包装奶粉以低于我省同类产品成本价35%以上的价格进入我国市场。抢占了国产大包装奶粉市场,导致我乳品加工企业库存继续增加,效益下降,经营风险上升,同时奶农利益进一步受损。

(二)进口乳品冲击,国产乳品竞争激烈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外奶粉以低价方式对我国进行倾销,挤占了国产奶粉的市场, 2008年前7个月全国进口奶粉5.3万吨,8月份4 686吨,10月份猛增到7 570吨,比8月份增加了61.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据美国乳品出口协会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7月世界全脂奶粉离岸价为4 150美元,8月为3 150美元,9月降到2 600美元,未来国际市场价格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预计到2009年7月份将有10万吨大包装奶粉进入我国市场,超过2007年全年进口总量。在这样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当前国内大包装奶粉积压、奶农效益下滑、奶牛养殖业形势严峻。

“三鹿奶粉”事件后,国产奶粉销量下降了40%,受国内外双重原因影响,国产的大包装奶粉市场严重萎缩,企业生产的大包装奶粉积压达30多万吨。虽然黑龙江省是全国惟一的在“三鹿事件”中没有大量倒奶的省份,但由于黑龙江省的企业生产配方粉的产能有限,大约有50%左右产能只能生产大包装奶粉。目前,黑龙江省库存大包装奶粉在三万吨以上,由于大包装奶粉加工企业库存增加,效益下滑,黑龙江省已有约1/3的小型乳品企业停产倒闭。(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网站)

(三)乳品监管体系、营销体系尚不健全

乳品质量监督方面,还存在着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的现象。虽然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对奶源的质量做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不符合规定的奶源,如掺水奶,污染、变质、有异味、有疫情的奶。同时还存在畜牧、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奶牛防疫检疫管理职责,对染疫奶牛不及时处理的现象,不对举报或投拆进行及时的受理,、、等现象。

在乳品营销方面,还缺乏一定的营销观念,营销体系尚未健全。黑龙江省虽为北方产奶大省,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其它部分省份,缺乏组织严密的营销网络,对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实际上阻碍了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上

1. 对扩品出口数量及销售国产奶粉的营销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从国家层面上,对符合出口条件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可以在商检流程、出口验放手续方面给予简化处理,在出口退税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同时对于生产销售和使用国产奶粉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此外,还可以建立奶粉国家贮备制度,补贴生产贮备企业和机构。通过稳定乳品价格,进而稳定奶农的收入。

2. 以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内资企业的乳品基地建设。与外资乳品企业相比,我国乳品加工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基本垄断了国内优质奶源基地。但是随着我国入世以来,外资企业也开始渗透到我国奶源基地建设中,尽管目前比例不高,但效应和趋势却不容忽视。所以,我国乳品企业必须把重点放在奶源基地建设上,在这方面,国家可以在融资方面,企业走联合化方面给予税收政策倾向,不给外企更多的机会。应支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改变奶农与企业之间互相不讲诚信的局面。当前可推广实行奶农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免税待遇,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奶农在奶业链条上的话语权,让奶农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在地方层面上

1. 加大对奶农的财政补贴,改变价格倒挂局面。由于乳品企业规模小且比较分散,竞争激烈,乳品价格低廉,再加上国外乳品进口的挤压,使得各环节主体利益分配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奶农利益受损,进而出现上述杀牛退养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地方政府可以采取进一步给奶农以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如采取奶农卖一斤奶给一定的补贴制度,以保证奶农在保本的基础上增加收益,给奶农在购买饲养用具及饲料方面给予补贴。或者给收购鲜奶的乳品企业补贴,以间接补贴给奶农,进而协调各方面利益分配,使乳品业各环节价值链条连接起来。同时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的暗补措施鼓励奶农走合作化道路,这样便于管理、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从而实现奶源农业的现代化。

2. 出台减、免税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到“哈大齐”投资,引进乳品生产的先进技术。目前“哈大齐”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具备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国家及地方政府已对进入“哈大齐”的高科技企业做出在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待遇,比如,对到工业走廊内投资的税收优惠有开发利用工业走廊内的土地,需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除上缴中央30%部分外,省级所得70%部分全部返还当地财政。同时对从省外、国外引进并建成投产的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由省级财政按引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对引进项目的地方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资料来源:黑政发(2005)30号文件)。这些规定对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到走廊内投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发展乳品业方面没有专门的优惠措施,地方政府可以对申请投资设厂,科技含量高的乳品企业在增值税抵扣方面、固定资产折扣方面给予更加优厚的待遇。

3. 设立财政专项基金,支持自主创新的乳品企业走“产销研”结合道路。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乳品企业在生产流程方面、乳品质量方面、科学管理方面投入的研发费用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奖励。或者以政府为平台,搭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桥梁,鼓励企业与高校配合,使生产在企业,研究和开发由高校或其它科研机构来承担,真正实现“产销研”的充分结合。

4. 对乳品企业科技人员、营销人员实行“个税”减免。对乳品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政府可以在“个税”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待遇,以鼓励科研工作者努力工作。同时,企业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建立好覆盖面广、服务优质的营销网络,让消费者了解黑龙江乳品企业诚信第一、产品质量第一的良好形象。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对企业在促销能力强、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做出重大贡献的营销人员的薪金或一次性奖励给予“个税”减免的优惠待遇,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赵大伟,伍宝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新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2] 王德章,赵大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3,(9).

[3] 史芳,王咏红,高瑛.我国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及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