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政策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 转变方式 调结构

一、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程。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增长、稳物价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宏观形势的政策措施分析

在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似乎走进了一个死循环:每当经济增速有所下滑,政府就会加大投资、放松信贷“踩油门”;每当通胀有所抬头,就减少投资、紧缩信贷“踩刹车”。在此循环中,投资猛增、货币超发、产能过剩与垄断加剧、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倒闭潮轮番上演。目前,这个以拉动投资和消费为特征的调控手段正在遭受广泛质疑。

李总理在谈到当前经济问题时曾指出,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实现预期目标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央政府已决定不再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并控制经济中的流动性,转向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

基于以上宏观形势,上半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简政放权、打破垄断、鼓励创新和创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新一轮的财政及金融改革等。

1.取消或下放审批权

转变政府职能可以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进行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让政府从经营型政府转变为功能型、服务型政府。打破某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让市场充分竞争。

2.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任务是在外部环境出现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效扩大内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将大幅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这也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实现的目标。

3.实施新一轮的价格财政及金融改革

自5月份以来,国务院多次提出金融改革的具体要求,从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正着手启动新一轮金融改革。

国务院5月7日正式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首次提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观点。

以上措施都是基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配置考虑的。金融资源配置应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为金融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加强监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的原因关键在于大部分资源由国有部门把控。由于国有企业目标的多重性,金融资源在国有企业手中难以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配置,难以激励经营创新和技术进步,由此导致了金融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很多社会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巨大的民间融资如同地下暗流,既难以被金融监管体系所涵盖,也难以被宏观调控政策所控制。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中国金融资源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合理配置,才能激励金融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长期来看,只有为金融资源由动员性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转变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才能最终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国有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的改革,降低民营金融资本的进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和组建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元、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三、结语

我国当前正处于依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

上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以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为特征,旨在释放经济活力,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当前和长远看,必将在扩大社会就业,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营运部.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N].中国邮政报,2013-2-7(7).

[2].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3]陆宇.供给学派的中国经济“药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7-1(18).

篇2

第二条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季度、半年和全年的经济运行分析由县人民政府县长统筹,副县长、副调研员协调开展,政府组成部门共同参与。

县人民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定期对本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报县人民政府决策参考。

第三条全县经济运行分析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一)综合分析。

每季、半年、全年对全县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综合分析;每半年对全县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二)重点产业分析。

每半年对全县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发展潜力、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适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出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的意见建议。

(四)周边经济政策比较分析。

适时对周边县、区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周边地区动态,把握发展机遇。

(五)其他专题分析。

针对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定期开展专题分析研究。

第四条每季度以书面或会议方式向县委汇报经济运行情况;半年及全年向县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全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由县发改局形成后报送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领导及县级有关领导。根据需要,提供县委常委会议、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等作参考;半年、全年的全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在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通报会上予以通报。经批准后,定期或不定期在政府网站或以其他方式公布全县经济运行相关信息,为部门、企业等提供信息参考。

第五条建立调研和预警机制:

篇3

1在2014年宏观调控的主旋律是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本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它还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在2014年通过经济运行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如何制定。鉴于此,为了有效避免我国的经济再次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一定要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和理性,切莫出现重大失误,因为那将会给我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以以往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经验来看,我们再选择上应当以本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据相关资料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最佳区间通常都是在9%-10%之间徘徊,换句话说,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如果能够保持在这个区间内的话,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大量的解决失业问题。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9%比较多的话,那么势必会导致大面积的产出负缺口,换句话说,就是说明了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并未将经济资源的最大功用发挥出来,这个时候会出现企业产能过剩,产品滞销,有些实力不是很强的企业甚至会出现倒闭和破产的情况出现,与之对应的就是大量的人员失业。如果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于百分之十比较多的话,在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大面积的产出正缺口,意味着资源的利用已经过度,这样会导致通货膨胀以及资源的严重短缺。因此,我们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这一点。事实表明,只要我们能够有效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制定政策时保证宏观经济的力度,让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在这个区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2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宏观管理理念

事实已经得到充分证明,还是过去那种纯粹拉动内需增长,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在以往很多年里面,我国一直都是着重于出口、投资和消费三者的协调,出口不行就投资,投资不行就看消费,消费不行反过来继续看投资,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但是我们却很少关注供给端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的组合。随着十改革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仅仅依靠改革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当在新阶段对原有的经济治理框架进行创新,从以往的需求管理朝着供给管理方向转变,一次升级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着重培养本国的跨国公司。

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长远目标来看,同时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计划大力扶持跨国公司的政策,我国跨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仅仅需要在金融、财政上提供便利,还应当在全球的主要出口市场上组建专门为我国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贸易促进机构以及综合平台,既能够及时的了解我国跨国公司的具体情况,也可以与之对应的给这些企业提供帮助。

2.2构建政府价值体系,切实提升国际分工水平的参与度。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加工贸易方面都是极其依赖进口,加上这些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价值链比较短,因此无法很好的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鉴于此,我国政府机构必须要想方设法来调整它的结构,拉长国内的价值链条。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以最快速度提高加工贸易原料供应的本土化进程,还需要提高加工贸易与本国原有产业相互结合的程度,同时对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加工从过去那种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传递的速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快;(2)这些企业自身应当着重从内部的实力进行培育,尽可能的将跨国企业的设计、生产、服务等放到中国来完成;(3)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适当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提高增值含量,并且在有效促进内贸和外贸加工贸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明确限制类产业类型并建立针对性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2.3以金融转型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国经济转型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未来几年里很有可能会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化,金融改革的重点战略取向应该主要围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促进服务经济转型来开展:(1)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市场体系来加快推进本国重工业化进程;(2)大力促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发展,提高实际利率和汇率至能够真实反映外汇和资本的情况。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01-02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取得了成效。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实体经济。分析这场危机的原因:从表面现象看,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大量违约和金融衍生产品泡沫破裂,引发全面信用危机。从直接起因看,这场金融危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虚拟经济过度扩张、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是长期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从内在本质看,这场危机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暴露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暴露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严重缺陷。这场金融危机演变为一次深度的世界经济衰退,进一步反映了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危害。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及时、果断地提出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各项政策措施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去年11月5日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

1.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7.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8.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9.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10.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在十项政策措施出台以后,中央政府进一步根据经济形势

发展的需要,出台了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

2008年11月10日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11月12日,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4项实施措施。

11月19日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

11月26日确定了解决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

12月3日,研究部署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政策措施。

12月10日,部署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决定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

12月17日决定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并研究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12月24日,研究部署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研究部署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审议并原则通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

12月31日,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从10多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同时把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含太阳能、燃气、电力类)和空调等产品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

2009年1月7日,面对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

……

从1月中旬到2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陆续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十大产业包括: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这些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细则正在抓紧制订,并将陆续出台……

总理把这一揽子政策概括为五个方面:

1.扩大内需,大规模增加财政投入。

2.调整和振兴产业。

3.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4.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5.保持金融的稳健以支撑经济。

目前,各项政策措施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财政支出正按计划逐步到位。如,中央财政去年12月份1000亿元的投资从项目到资金已经完全到位,春节以前第二批1300亿元的投资从项目到资金也已经完全到位;年初已给7400万低收入者发放了一次性补贴。

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已取得积极成果,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明显成效。效果如下:

1.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回升向好势头逐步

增强。

2.内需拉动成效显现,居民消费需求逐渐旺盛。

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总体质量不断提升。

4.金融监管明显加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

5.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实践证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体现了“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特点,使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稳定了局势。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在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一线城市的楼市价格纷纷回落,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房地产市场将逐步转向理性消费。具体到咸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商品住宅市场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会有新的机会。营销策略作为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房地产开发策略调整的关键一环,也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质量和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水平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营销应对策略

一、国家宏观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政策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越来越大,仅2010年央行连续八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三次加息。既2010年出台的国十一条之后,2011年国务院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称新国八条,包括二套房贷首付提至最少六成一系列从严制定和执行的住房限购政策。随后,商业银行暂停家庭购买第三次房产及以上住房贷款,同年,房产税在重庆和上海进行试点,限购令和限贷政策也在各地住宅价格之前涨幅较大的城市也纷纷出台。

(二)国家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影响

在政府出台直接针对楼市投资者的严厉政策以及银行利率频创新高的情况下,导致开发商资金疲软、客户观望情绪浓郁,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各地楼市成交量下滑,一线城市的楼市价格也纷纷回落。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由于大的投资比例,同时由于信用额度,影响购买,提高利率等政策,极大的影响;大部分的第二和第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为主的刚性需求,反而成为了一线城市购房资金转移的目标,因此市场影响较小。高端住宅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中档房市场由于刚性需求为主,所以影响相对较小;而作为一个结果,改善性需求受到一定抑制。但政策调控效果尤其是价格最终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执行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影响政策的能力。

(三)对房地产企业影响

在政策调控中,布局于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到得影响相对较小,以及高速周转具有更灵活的定价,推动企业战略,在调整期的市场可以更有效地抓住市场需求,快速回笼资金,面对市场表现出更多的抗。因此,房地产企业将更多的取决于资金回笼速度之间的竞争,信息冗余度,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融资能力的企业有望借机发力,在市场竞争中,兼并,收购和项目为整个行业重新洗牌模式。中小企业的发展都集中在城市的三或四线也有望从调控效益,有稳定的现金流来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与此同时同时,各地的土地市场也陷入深度低迷,广州、南京、上海等城市流标率大幅攀升。数据显示2011年末重点城市的居住用地累计成交量同比大幅减少28%。

二、咸阳市宏观经济对其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咸阳市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投机买房的在市场中比较而少刚需比较大;二是开发房地产相对成本较低;三是房地产泡沫较小;适逢“关中天水经济区”大规划和“西咸一体沣渭新区规划”两大利好政策。因此,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对咸阳的房地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从房产成交量和价格情况分析,2011年,咸阳房地产市场虽然成交量有所下滑,但总体上仍然呈现出平稳增长健康发展态势,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1、三线城市的咸阳以刚性需求为主,房价基本合理,泡沫成分不大,且在当前时期内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房价下降可能性不大;2、调控政策并没有使房价下跌,只是促使房价平稳增涨。西安受限购等政策的影响,让不少投资者转向西咸市场,促使区域价格出现持续稳定上升态势。

三、房地产商营销策略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销战略的概念营销

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讲,概念营销是一种基于市场细分在特定的产品及品牌定位基础上实行的营销手段。它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有效的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独树一帜;同时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高度同质性的市场条件下概念营销不啻于是一种颇为有效的营销手段。

例如:以居住的空间环境为核心,强调空间环境的自然,环保及生态等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有经济基础的消费者必然要求提高居住环境,改善生存空间。开发商则以此为利益核心,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房地产需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空间形态转变为核心,强调空间形态的便利性,科学性及现代性等特点。当前由于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及居住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不少开发商开发了适应转型需要的居住空间形态,并以其巨大的优越性来融合成特定的概念;以新材料新技术为核心,强调生活形态的高科技性,前瞻性等特点。人们无论是居住还是工作都希望将通勤成本降到最低。因此,一些占据了优越区位的开发商以此为诉求来吸引消费者等等。

(二)营销战略的阶段划分

营销战略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广告宣传导入期。第二阶段:广告宣传进入猛攻期。第三阶段:广告进入巩固期。第四阶段:广告进入消退期。

因为房地产和其它商品相比,建设时间非常长。小型项目从开始到完成至少八个月,大型项目都需要更长时间,加上需要开始前手续,以便项目施工期间一般两年多。和房地产也是一个已经使用和昂贵的大宗商品投资,人们会在市场上调查、比较研究,在购买之前,最后达成购买协议,所以选购很长一段时间。个人财产的形成在当今市场上,购买行为并不容易达到,所以房地产广告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一般商品广告目标程序的基础上,从产品的信息似乎最后的购买,主要是通过模糊的印象留给形成一个特定的概念,影响和信任购买几个阶段。为特定的商品,开发、销售阶段区别不同,为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将在支持项目销售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一)总体政策取向上配合适当。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

    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

    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1)央行已连续第二年调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目标,2003年初制定的广义货币M2年度增长率目标为21%(年中调低至18%),2004年初定于17%,2005年进一步调低至15%.(2)2005年前5个月的广义货币M2增长率一直稳定在14%左右,狭义货币M1还曾经一度下降到9.8%,均低于年初制定的全年增长目标。(3)央行调整了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取消了对住房贷款的优惠利率,对住房贷款利率实行同档次的商业贷款利率。(4)信贷增长率也较上年有所回落,2005年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20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下半年开始,M2增速开始稳步提升,但M1呈下降趋势,两者的差距在拉大。虽然从M2看货币供给比较宽松,但M1和贷款增长情况表明货币政策稳中偏紧。

    (二)具体政策措施配合有待改进。

    虽然2005年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在总体取向上是一致的,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配合存在不协调的情况。以住房贷款为例,虽然在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财政、货币政策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和房价的过快上涨,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没有做到有效的配合和相互促进。

    人民银行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当时的“121文件”曾引起房地产业的一片反对声,在国务院18号文件下发后实际上没有产生效果。随后的一系列紧缩措施都是对总量和几乎全部行业的调控,专门针对房地产业的措施直到2005年才出台。从2005年3月17日起,人民银行将住房贷款优惠利率调高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这样,从2003年的“121文件”到2005年的调高房贷利率经历了2年的时间,决策时滞较长,而且调控的力度也不是很大。5年期以上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下限为5.51%(贷款基准利率6.12%的0.9倍),比废止的优惠利率5.31%仅高0.20个百分点,实际影响比较有限。尽管央行同时还决定,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20%提高到30%,但这一规定的约束力很弱。

    在货币政策调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更适合结构性调控的财政政策大力配合,然而后者的决策时滞更长,执行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2005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下发,比央行利率调整晚了近两个月。该通知规定,自2005年6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2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对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售房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该通知体现了财政政策中税收手段的行业调控功能,目的是抑制投机和高档住宅投资。但它调整的仅有营业税一项,契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仍继续执行。而且,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属于地方税种,房地产投资过热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依靠的正是房地产业,这样就很难保证该通知在实际执行中得以切实贯彻。

    (三)制度安排局部缺失。

    在具体政策措施配合不顺畅的背后,是一些相关制度安排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其中亟待解决的是国债发行体制、财政增收管理体制以及财政货币两部门沟通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基点,短期国债应该是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最主要工具,但目前国债余额管理尚未正式启动,严重制约了短期国债的发行。2005年前9个月,财政部共发行了10期记账式国债,实际发行总额为3291.1亿元。其中,跨市场发行比重为100%,比上年同期提高22.5个百分点;1年期品种占比由16.8%大幅提高到29.9%,5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品种占比已经降到50%以下。1年期国债发行比重大幅上升有助于增加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跨市场发行有助于打破国债市场分割局面,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都反映出财政部门与央行相协调的努力。但最适合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在1年以下的短期国债发行仍是空白,这归因于现行国债发行管理体制,没有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只有实现余额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国债的滚动发行,从而完善人民银行所持债券资产的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

    财政增收管理体制也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2003年以来,政府存款较大幅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开市场操作及央行票据发行的压力,起到了对冲基础货币投放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基本上都能实现超过预算的水平。按照惯例,有关财政超收收入的使用安排会在当年的11月份做出,12月份开始支付,这就造成了几乎每年的第四季度财政在人民银行的存款余额都会下降。也就是说,前三季度起回笼基础货币作用的政府存款会在第四季度出现反向变化,成为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给公开市场操作带来更大的压力。而无论超收的收入如何使用、何时使用,这都是人民银行不能决定的,央行的操作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相机抉择。2005年前7个月,财政在央行的存款增加了3000亿元以上,在同期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有力地缓解了人民银行的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但是,如果第四季度财政集中花钱的情况不能改变的话,将不利于年底的公开市场操作正常开展。

    财政增收收入的使用和管理问题的背后反映出财政、货币两部门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完善。实际上,作为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下设的财政金融司,负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负责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议,这本身就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专门机构。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能中也有“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的内容,而且其委员中有财政部副部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等高级官员,也构成了财政货币政策相协调的基础性机制。但在实际经济管理中,财政货币两部门的沟通往往不够及时,货币政策委员会每个季度只召开一次例会,这不利于发挥货币政策实施监测经济运行的长处,不能及时交换两部门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制约了现有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发挥作用。

    二、2006年:在宏观经济政策注重结构调整背景下如何协调财政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要作用。

    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将是这一年的重要特点。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由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整,财政政策的长处就在于对经济结构的调节。

    财政政策将延续2005年的着力点,继续保持稳健态势,政策方向不会有大的改变,仍着重于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成果。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具体方向应该是对社会公平的维护和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调整。一方面,会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促进公平与和谐;会继续改革个人所得税相关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将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此改善投资消费关系;将深化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出口退税制等方面的改革,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问题也值得关注。比如2005年净出口超常增长,上半年出口3423亿美元,进口3027亿美元,贸易顺差达396亿美元;而1~8月累计创下608亿美元贸易顺差纪录,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这种巨额顺差的背后实际上是超高的居民储蓄率。因此,2006年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还应该着力于提高消费率,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二)货币政策着眼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篇7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资深律师。学术旨趣主要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收购和公共政策,特别关注中国的转型和法治变迁。作为中国律师,执业领域主要在上市公司收购、反垄断、公司治理和证券诉讼等方面

为了维护前半年政策的效果,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会轻易改变,但政策的目标函数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中国经济快速下滑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这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第一阶段救急式的“维稳”、“保增长”的目标基本完成。

但是另一方面,为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完成“保增长”的首要目标,宏观政策不仅代价不菲(4万亿之巨的公共投资,7.3万亿的天量信贷,力度前所未有),而且,由于政策本身的着力点依然寄希望于通过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政策的负面效果也开始显现。第一,由于单纯追求投资效率,很多地方在资金配套不到位的情况下,“跟风”上马,部分投资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部分投资投向了“两高”行业;第二,在实体经济回暖不明显的情况下,“抢跑”的天量信贷部分流向了股市、楼市,重新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背离的情况明显;第三,民间投资依然“冰冷”一片,中小企业严峻的生存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观;第四,过于强调“保增长”而忽视了“调结构”的大局,产能过剩、内需不振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性的改观;第五,大量信贷的投放助长了通胀的预期,在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通胀的提前来临可能导致经济进入可怕的“滞涨”状态。

这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下半年不仅要继续巩固第一阶段的政策成果,防止实体经济二次探底,更要消化前一阶段政策的负面效应,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政策目标进行果断的调整。从下半年开始,也就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下半场”,宏观政策的目标显然主要不是“保增长”,而是通过加大民生等领域的投入,将主要精力放到“调结构”的攸关中国经济百年大计上来。笔者预计,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方向不会采取急刹车方式转轨的情况下,政策的目标“拐点”必将提前到来。

首先,在2009年上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引擎,在没有启动民间投资和政府财政增收困难的情况下,面临政策持续性的空前压力。因此,笔者认为,下半年即使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但政策本身的“内涵”必将有显著的调整,期待出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次,通胀压力提前显现。如果说上半年宏观政策一举扭转了经济下滑颓势的话,则下半年才是真正考验经济是否企稳的关键时期。

再次,经济结构调整被延迟。由于过于强调“保增长”,结构调整和解决产能过剩的任务一再迟延,甚至由于一部分投资投向了产能过剩的领域,使得产能过剩更加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更重。从增长的持续性而言,结构调整是下半年绕不过去的艰巨任务。

最后,危机延缓了关键领域的改革。经济危机非但没有成为改革的契机,反而使得诸多关键领域的改革停滞不前。而中国经济领域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不可能绕开关键领域的改革得到解决。

篇8

目前人们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符合国际准则的金融基础施设,能够提供一个促进金融稳定的健全的体制。这些国际准则还包括指导健全、审慎的体制以及能够支持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但除此以外,可能确定进一步支持货币政策的审慎体制的特性吗?尤其是即便通货膨胀相对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在金融失衡加剧并且威胁宏观经济稳定这样的环境中,哪些特征是最有效的?

加强宏观审慎体制的定位便是答案之一。这一定位重视对金融体系的整体考察,特别关注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紧密关联,突出了审慎性措施安排的重要性,以抵消引发偶然性发展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失衡的顺周期力量。

审慎性政策的回应:选择和进程

近年来,在这一方向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步。政策的制定者们已经越来越敏锐地意识到宏观审慎定位的重要性。亚洲金融危机突显了宏观经济中金融部门的核心作用,围绕着新巴塞尔协议可能性的争论起着重要作用。政策的制定者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采取了一些配套政策措施提升对潜在弱点的监测,并已开始越来越多地以其作为指导,对审慎性工具进行校验。可以说,执行上所取得的进展是相当可观的。同时,其合理性问题仍然存在。

通过对审慎性工具作为内部稳定器和相机性监管措施的操作进行讨论,得出三点启示。第一,最好的内在稳定器是风险管理实践。发展和实施巴塞尔II非常有帮助。第二,鼓励更加前瞻性的贷款准备。过去一些银行采纳的动态损失准备制度加入了这些因素,把准备与商业周期中平均的过去业绩联系起来。规章鼓励这种转向平均值的趋势。西班牙当局在2000年引入了审慎准备系统来补充已经存在的特定的准备安排。它的作用是在信用周期的高涨时期设立准备金的底线并因此限制报告的收益。这以相同的方式创造了一个随着周期的转换可以被利用的审慎的缓冲。第三,相机性监管措施包括发出关于系统中风险增加的警告、加大整体的监督评估压力、在官方的安排下对各种工具进行定量调整、政策制定者们已使用的对于贷款/估值比率、资本充足率等,虽然这些相机性监管措施的整体有效性是很难判断的,但识别其影响因素却容易得多。在那些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或者允许资本自由跨国流动、不受规则约束的经济制度中,审慎性政策的有效性必然较弱。

前进的道路

解决这些障碍的方式第一个是加强分析,分析能为校对政策实施的反应和改善市场竞争者自身的风险度量系统提供基础。提出某些优先的、大有希望的探究路线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对于宏观困境检验还是对于预警指示器。为了提高监测器为政策服务的可用性,它们应以实时信息、透明和充分前瞻为基础,这一点也很重要,以便于它们能够在风险形成时予以甄别,而非仅仅是阻止其形成。解决这些障碍的方式第二个是设置制度,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制度设置并非特别有助于宏观审慎性政策定位的有效实施。文章指出,重新设计制度以便通过政策工具和专业知识更好地调整政策目标不但困难而且具有争议。只能通过在涉及到的不同党派之间加强对话和合作来解决,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增进理解,克服认识上的差异,为建立共同的政策框架打下基础,而且又有助于在不同管理机构间的责任分摊和更有效地配置政策工具,还有助于调节不同党派的相对优势。这对于货币当局和审慎监管当局尤其重要:前者在理解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方面具有优势,而后者对被管理机构的风险管理实务的理解则更胜一筹。解决这些障碍的方式第三个是运用政治经济学,虽然激励机制和感知的有限是显而易见的。但最起码,开展教育以培养所需的人才非常重要。从这一观点出发,进行分析和加强合作也是十分有益的。

篇9

剖析江苏经济金融现状,更加坚定改革决心发展信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金融业始终坚持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金融业在取得自身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08年我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400亿元,约占GDP的4.62%,比上年提高0.62个百分点,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金融危机下审视江苏经济金融业的发展,既要看到面临的“危”,更要把握存在的“机”。客观分析江苏经济金融现状,我们的信心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心来自于江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后劲。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江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为加快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必要支撑。2008年全省GDP超过3.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人均GDP达到5700美元。今年GDP预期增长10%以上,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为积极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省财政安排投资100亿元,预计到年底可完成政府性投资30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1.4万亿元。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社会投资的高位增长,将为我省经济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后劲,也为金融业改革发展创造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其次,信心来自于江苏高质量运行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全省金融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好势头,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8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万亿元,增长21.6%:人民币贷款余额2.62万亿元,增长19.5%,高于全周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资本市场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775亿元,同比增长34.5%。全省金融机构实现利润789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8%:金融机构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2.7%,比年初下降1.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下降”势头。今年1月份,全省新增贷款260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747亿元,占去年新增贷款总量的60%,显示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我省金融业良好的反应能力和较高的运行质量。

第三,信心来自于江苏有日益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金融业高度重视,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金融强省”的目标。去年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后,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八个方面29条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对金融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更加统一,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金融生态县创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金融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等扶持政策,各地积极开展金融业改革创新试点、农村金融改革等工作,为推进金融业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经济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

透视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更加善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股市、房市相继回调,沿海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停产关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但从总体看,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和影响相对有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银行业仍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证券、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尚不充分,监管体系相对健全、独立,特别是对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的管理较为审慎、严格。相比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要大于金融业。在世界经济加速下行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环境依然向好,诸多有利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一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市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从长远和全局看,中国的内需市场也将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和严格的金融监管。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的金融组织和管理体系已基本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审慎而又灵活的外汇管理政策,对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抵御外来资本市场冲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三是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形势把握及时到位,政策调整更显灵活,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了我国行政制度的优越性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艺术性。从稳健的财政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从从紧的货币政策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稳定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四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和传统的储蓄美德。目前我国拥有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国民储蓄率达到50%以上,政府内债、外债的总和不到GDP的60%,这些都是抵御外来风险、保障经济需求的坚强后盾。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环境更趋复杂,挑战更为严峻。但机遇也蕴含于挑战之中,关键在于如何审时度势,更加善于在挑战中把握机遇。争取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一是要在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中把握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金融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大调整。那些依赖于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国际金融企业集团,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相反,包括中国银行业在内的以传统储蓄与信贷业务为主的银行企业,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首轮冲击而得以稳健发展。国际金融格局的调整,为我国金融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新的机遇。当国际金融资本日渐收缩之际,正是我国金融资本实现对外扩张的有利时机。当国际金融衍生品创新受到全球质疑之际,正是国内金融业加快产品、服务创新的有利时机。当国际金融人才加快流动之际,正是国内金融业招揽金融专业人才的有利时机。随着国际金融人才、金融产品、金融管理的引进和借鉴。我国金融业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二是在适应政策调整的挑战中把握机遇。去年11月,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抵御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研究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决定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出台。就是要通过扩大

财政支出,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在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货币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关键优势在于它能迅速地提振经济活动,以项目建设拉动信贷投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提出,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是第一次。货币信贷资金的大幅投放,对我国银行业抢占市场、控制风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资本、保险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适应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就是要充分利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放大效应,抓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是在改进金融监管的挑战中把握机遇。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金融监管“缺位”问题,既为我们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也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在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时刻,越是要加强监管。越是在有效监管的环境中,金融业才越能健康持续发展。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推进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展望江苏金融发展前景,更加勇于承担责任促进发展

当前,江苏金融业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既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更好地承担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又要在“保增长、促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先导作用。当前形势下,不折不扣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全省金融系统来说,既是工作要求,也是能力考验,更是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始终坚定发展信念、增强机遇意识、发扬务实作风,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金融服务,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是以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中心。确保今年全省贷款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金融机构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长远的角度,正确认识当前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商业银行要积极推行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适应的信贷政策和考核标准,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推行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适应的监管措施和鼓励政策,保证信贷资金畅通地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生产有效益的企业,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合理资金需求,确保今年我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贷款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以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对重大项目、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善于把握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脉搏,更加关注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突出支持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信贷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首先要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今年我省安排的政府性投资有3000亿元,对列入“笼子”的重点项目,金融机构要及早介入,跟踪对接,做好信贷服务。其次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适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要求,创新对中小企业信贷的监管和服务。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改进金融监管机制,调整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金融机构要加快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调整完善信贷准入条件和考核、奖惩机制,努力做到中小企业信贷存量不减、增量明显。同时要加强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积极开办农业科技贷款,创新小额支农信贷产品,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确保“三农”贷款增长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水平。

篇10

    一、股市政策可以成为

    独立的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传统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政策效应的发挥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经济体制。这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更有效的短期政策手段,而其前提条件则是其效应的发挥应有相当的独立性,即可以在各种体制条件下,能够达到扩大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等预定目标。笔者认为股市就是这样的一种政策工具。

    比如.近l0年来,美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胀,虽然也有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但与美国股市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具体来说:不断攀升的股价,使投资于股市的众多的美国家庭,不仅增加了货币购买力,也增强r购买的信心,从而有力地支持了需求的增长;使资本充裕,降低了.融资成本;国际资本的流人,支持了.美元汇率的坚挺,使美国企业能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海外商品和劳务。

    众所周知.股价水平常常走在经济状况的前面,是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心理预期的表现。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可以对股指走势发挥重大的影响,股市政策可以成为独立的经济政策。

    所谓股市政策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运用上述政策措施来影响股价水平的决策及其操作。胶市政策的政策手段包括利率调整、信息、政府基金介入、棚关税目税率调整、金融及证券市场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与修改等。

    当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卡“应的股市政策,扩大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完成结构调整争取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物质条件。

    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股市发展

    在我国,股市对需求是否能发生影响及影响多大,这取决于中国般市的规模,其中也包括参加投资的家庭户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深沪两市投资者约4000万,一般说来,每个投资者代表1个家庭,每个家庭按3口人汁算则涉及1.2亿人,占我国城镇人口的40%左右l999年,国家财政给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提高工资和增补发退休金,涉及8000万人,舆论普遍认为对扩大内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也没有理由认为投资者人数达4000万的中国股市不能发挥同样的影响。如果中国股市不是像以往那样,行情转瞬即逝,而是稳步成长,投资于中国殴市的家庭会很快增加.对内需的影响会很快增强。

    发展股市对扩大投资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首先是因为股市上扬带来的财富效应会增加消费需求,扩张市场,从而为厂商获取预期的投资回报率提供基本条件。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受困于市场疲软带来的价格低迷、销售不畅,迫切期待市场转旺。

    股市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所必需。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从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来看,要扩大民间投资,发展非国有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制度创新及西部大开发,单靠我国现有的银行资金支持远远不够,股市的发展必不可少。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一直是比较的单一,主要依靠问接融资,由于在融资上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多年矛盾的积累,使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偏大.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市场经济制度各国,股市都在融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在所谓“英美模式”国家,股市融资更较银行融资占有首要地位。股票市场,作为成熟的融资方式,有国际经验可资借鉴。

    三、发展股市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我国股市虽然已能对我国国内需求产生影响,但总的说来,规模仍然很小,发展空间巨大。到1998年底,纽约证券交易所有上市公司3100多家(1999年6月底为5000多家),而到1998年底,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为851家(2000年3月底为941家),市价总值19505.64亿人民币(至1999年6月底为21903亿元),折合美金只2000多亿,尚不及国外着名大公司一家的市值。1998年,美国股票市值占GDP的比率为155%,同期我国这一比例约为25%,而按流通市值计算则为7.26%。从投资股市人数看,我国按4000万计算,占总人口的3.3%,美国为46%。

    我国社会存有大量闲置资金,却缺乏足够的投资工具,银行利率也较低,在此情况下.应该说蕴藏着较大的投资动力。只要股价能改变过去暴起暴落,牛短熊长的局面.以稳定的增长来吸引投资人.资金将相当充裕。证券管理部门也在积极疏通股市的资金流人渠道,如组建大型证券投资基金、券商增资、允许企业人市,允许部分保险基金人市、允许股票质押贷款等,必将为股市的长期发展奠定资金面基础。

    我国股市是一个刚刚新生的市场.从起步到现在,不过大约l0年时间。在我国股市建立过程中,一开始就存在某种旧的经济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不够规范也是难免的。但股市本身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产物.也只有完善的市场环境中才能生存、发展。因而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完善和规范股票市场一直在做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果进一步完善股市法规和卡H关的配套政策,我国股市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