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以及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基于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目标,本课程在本科经济学专业中的定位是:为培养经济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产生发展脉络,培养理论素养,提高使用理论分析、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为64学时。我校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名师导读版作为主导教材。本课程总体框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与国民收入核算简介,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其核算方法。第二部分为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指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均衡国民收入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四个主要经济模型。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讲解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的实施工具和机制,并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第四部分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AK模型,为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动态化。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如何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科学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该课程在教与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内容多
传统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以教师讲授为唯一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学生反映该课程知识艰涩枯燥,理解难度大,有的甚至需要通过背诵来通过考试,导致学完即忘,对后续经济类专业课程起不到应有的方法论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较多,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收入支出分析、IS-LM模型、AD-AS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及效果、对外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然后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也就是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研究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经济增长理论。虽然这门课安排了每周4个课时,一学期共64课时的上课时间,在财经类课程中属于比较多的学时,但是学生要在一个学期里消化、掌握全书 11章76节的内容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初入门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时间非常紧张。
2.课程内容难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离不开各种理论和模型的讲解。理论学习通常都是通过文字表述、数学公式和经济模型来阐述。虽然在大一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已经接触一些经济模型,但一大部分同学知识基础仍比较薄弱。尤其对于一些文科生来说,对复杂的图形推导和高等数学公式推导感到难以接受,很难将这些图形和公式与经济学涵义的描述联系在一起。而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又是核心内容,主要分为收入—支出(E-Y)模型、IS-LM模型、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以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不仅要理解它们的经济含义及图形推导、公式推导过程,还要知道在经济政策实践中的应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理论观点涉及的流派也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体系。并且,这门课使用的数量分析多,逻辑推理少,以致有的同学感觉学起来很难。
3.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实践不完全契合
在目前的中国经济实践中,市场机制起作用的程度和范围都要受到限制,一些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由于宏观经济学产生于大萧条之后的 1936年,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背景和经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某些理论前提和经济现象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实际。因此,这门课所讲的一些内容离中国的现实就比较远。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垄断与私有化并存的经济制度、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能解释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能解释补偿性的经济政策;但是有些内容与中国经济运行的背景非常不一致,如GDP的核算方式和内容、银行利率的决定方式、财政收支制度等。尤其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方面,更是以西方国家——美国为例来进行研究的,与我国的经济政策实践“水土不服”,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理解方面出现迷茫和混淆。
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情况制约着课程讲授的开展和深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有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时备课不够深入、细致,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了解,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很明显,只是被动听讲。往往会出现老师讲得热火朝天,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件制作简单,讲课内容理论性太强,没有相应的案例支撑,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育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按教学大纲照本宣科,讲课缺乏激情,讲课方法缺乏多样性,缺乏创新意识等,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是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的。
三、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在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设计,讲好宏观经济学这门课。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在充分研究中外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由于经济理论的互通性,宏观经济学的有些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可以在这门课中少讲或不讲,基本原则是要保持这门课内容和体系的完整性。例如,财政学和货币银行学的内容也有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中含有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知识。因此,可以只讲解这些内容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经济模型的推导和使用,然后说明这些内容与宏观经济学其他部分的关系即可。关于博弈论,关于新古典宏观经学和新凯恩斯的AD-AS模型也可以不讲,因为这些内容在中级宏观经济学里会详细讲解。与此相适应,我们讲课时就需要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理出一条主线,使本书各部分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IS-LM模型就是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内容的主线,由这个模型,可以分析均衡产出、政策效果、政策实践等问题。注意阐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讲授体系和风格。
2.抓住教学难点,各个突破
对于学习中的理论模型难点,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重点突破。课堂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讲解,并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把与社会经济热点相关的课外材料在课堂上为同学展示、讲解,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课堂中运用中西方经济学问题的经典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一层一层剖析,最后综合成几点,回归到某章某节的某几个知识点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于课程中西方经济学存在争议的主要部分,讲清楚不同经济学流派对此持有的不同观点,通常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假设前提有关。比如消费理论要以凯恩斯的主流经济理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为主,其他经济流派的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永久性收入理论等为补充;再比如AD-AS模型中,对于AD曲线的形状,西方经济学家们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对于AS曲线,却由于不同流派对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调整的速度的快慢认识不一样,而出现三种不同形状的曲线。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密切联系我国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
“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宏观经济学虽属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历史和我们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与交流。根据宏观经济学实践环节的特点,在实践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基本理论的基础作用,而且特别强调方法论学习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训练中,能找到相应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客观看待某些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资源配置问题和国民收入决定问题,比如 IS-LM 模型所说的当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可以刺激投资的机制,以及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政策最猛烈最不常用,等等,这些与中国的实践不相符。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摆事实,讲道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要与时俱进,课程讲授中紧密联系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找出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经济的可资借鉴之处。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彻底粉碎了自由的市场机制总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神话,可以联系中国实际来讲授如何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来讲授我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原因和政策解读等。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内容与实践联系紧密,要分析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学好这门课和掌握这门知识的积极性。
4.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教育教法的讲授、案例的整理,再到师资的配备和组合等,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他们应有的鼓励与帮助。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板书补充配合的方法,必须亲自制作课件,把自己的思想和思路融于其中,按照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体会一步一步深入学习内容的过程,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建立宏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积极组织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讨论若干次,并要求学生提交论文,优秀稿件与教师共同修改后可推荐公开发表。
篇2
一、信息网络化对于宏观经济进行管理需要政府角色进行转变
在信息网络化逐渐推广的今天,网络化加大了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其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政府监督经济运行以及合理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做出了相关要求。(1)减少对于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国家经济的主要调节手段是市场,政府必须明确这一点。在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可以做好以下几件事: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合理配置资源,不同行业的发展对于资金和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将会出现严重的弱肉强食的现象,一些产业根本无法生存,为了生产的平衡,政府应该做好管理人的角色;着力于向“中立型”政府转变,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角色是指导者,为此,政府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出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再者,政府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竞争原则,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政府要通过相关的立法工作来实现公平竞争,第二个原则是权力下放原则,政府需要通过权利的分开来管理,要发挥政府的“指导”方面的功能。(2)改变自身运作方式。政府要向电子化政府转变,转变的内容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自动化等。就我国而言,我国政府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但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政府应该任用一些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员来实现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让信息充分流动。政府的采购也可以采用电子化,这样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进行监督,这就类似于电子商务,可以减少货币资金的使用,对于经济往来的记录也减少了贪污现象的发生。(3)直接与民众进行沟通。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政府工作人员很难与群众进行沟通,网络信息化则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电子调查问卷来切实了解民众的需求,这样就有利于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也就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贴合群众的需求。再者,政府与群众的交流也有利于民众了解政府运行的现状,切实把握政府的政策,并且对于经济政策及时进行反馈,政府还可以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二、信息网络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1)要求政府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宏观经济的运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进行过程,信息千变万化,巨大的信息库的涌动需要政府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极大地提升。其次,政府要提高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测能力,完善相关的预警系统,切实把握经济发展动脉。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导经济朝着健康发展。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时需要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制定需要立足于对网络信息所提供的数据之上。(2)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电子货币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纸币的使用,加速了资金的周转与配置。为此,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是必须的,要减少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情况的发生,要加强对于动态的金融系统的分析,合理控制电子货币的使用。(3)政府加强了对财政的控制力度。政府日常工作中电子办公的出现,有利于减少政府贪污受贿现象的发生。为了达到足额的财政税收入库,信息网络化为其提供了方便。信息网络化加强了对于税收的监督与管理。再者,从国际角度来看,利用网络来实现国际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税收跨国发展将有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税收发展差距。(4)信息网络化需要劳动政策。随着网络技术应用到工厂之中,使得工厂的生产与管理逐渐分离,其中不缺乏相关的跨国案例的影响。据此,对于劳动政策其也做出了相关的改变。在网络上进行工作人员的跨国分配为我国政府对于劳动力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合理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其关乎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上关于信息网络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以及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转变角色只是初步的研究,相信经过众学者的讨论,可以得出更加深刻的看法。合理应用信息网络化为宏观经济发展服务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及企业需做好迎接机遇与挑战的准备。
作者:周勇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建工学院
篇3
“在世界很多国家中,那种真正驱动生产、驱动经济的,就是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中小企业。”
在2014年6月25日举办的远东经济趋势论坛上,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芬恩・基德兰德,在主题为“经济新周期及其背后的驱动力”的演讲中如是说。
作为宏观经济周期研究领域的权威,也是九方马第五届“世界名人中国行”的特邀嘉宾,基德兰德教授的中国之行,引起中国经济学界探讨到底什么才是新的经济周期及其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在论坛上他赞许地将这些具有创造力的中小企业家称之为“最聪明的一群人”,而作为这群人的代表,同样也是本次论坛主办方之一的远东集团,在论坛对话环节就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周期与背后的驱动力与著名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基德兰德的经济周期理论,与远东集团的现代生态农业案例,在当天的论坛上,将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对话联结到了一起。
远东步入生态农业发展新周期
“我觉得像远东做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是一个很好、很有前途的方向。”
在远东经济趋势论坛现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光针对远东集团案例,表示对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作为人类基础产业的农业在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后,到今天生态农业已成为农业产业最重要和最主流的趋势,这在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
成立于1992年的吉林远东集团以药业起家,旗下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东北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积极推动旗下的安图旺民长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上市。从2003年开始,远东集团从药业全面转向以蓝莓和五味子为主的农业种植和深加工产业,至今已建立了中国蓝莓领域第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拥有蓝莓种植基地75个,面积达到30多万亩,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五味子种植面积世界第一。此外,远东集团还正在大规模投资兴建有机大米、有机杂粮、有机豆类、有机菌类、有机蜂蜜制品等多品类有机食品种植基地。
从2003年进行战略转型至今,远东集团在生态农业、蓝莓产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谈及选择生态农业作为重点发展项目的原因时,远东集团董事长徐哲特别强调指出,其中两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和政府政策支持。
传统农业低效率、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不管是从资源优化配置还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都不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最优模式,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是势在必行。这也预示着不管是从生态农业整个产业发展看,还是从远东集团自身的战略部署看,都开始步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远东集团案例引起了基德兰德教授的浓厚兴趣。论坛开始之前,他应邀参观了远东集团生产基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周期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基德兰德说。
“三驾马车”驱动生态农业发展
在2014远东经济趋势论坛现场,谈及经济周期的驱动力,基德兰德教授表示:“在世界很多国家,那种真正驱动生产、驱动经济的,就是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中小企业”,“重要的是,要把政策、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投入到那些代表了未来方向、具有必然需求的领域中去”。
哪些产业代表了未来?其背后的驱动力又是什么?远东集团董事长徐哲,以其在现代生态农业领域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讲述了自己的心得。
徐哲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将推动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他称之为“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分别是政府红利、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创新。以这三个因素为基础,徐哲特别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驱动力,甚至是第一驱动力。对生态农业来说,唯有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驱动生态农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
在论坛现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伟与徐哲的观念不谋而合,他就传统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农业部门仍旧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实现技术创新和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破。”随后,他针对基德兰德教授关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新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的观点,结合远东集团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对远东集团创新型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表示充分的肯定:“像远东集团这样的生态农业型的企业,在中国屈指可数,少之又少。”
简介:
【关于基德兰德】
芬恩・基德兰德 ,1943年12月1日出生于挪威。
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以及德拉斯储备银行和克里兰储备银行副研究员。
以“经济政策的兼容性和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研究的杰出成就,基德兰德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经济周期理论的权威专家,也是经济政策理论的巨。
同时,基德兰德是全球闻名的财经名嘴,是权威媒体的明星嘉宾。他创立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被誉为20年来全球宏观经济学取得的最重要进展之一。
基德兰德创立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全球诸多政府机构、组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全球许多知名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理论参考蓝本 。
【关于吉林远东集团】
篇4
[关键词]数学工具;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提升本科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2019xjyxm018、2019xjyxm025);
2017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项目“高等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ww6020000020)
[作者简介]贺俊(1965—),男,安徽淮南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内生增长理论;张钺(1994—),女,河南新乡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金融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0-0223-03[收稿日期]2019-10-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民众对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日益加强,同时,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成为一项较为迫切的要求。另外,隨着知识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当担负起培养具有现代化知识体系、创新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做出适当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教育和培养优秀人才。其中,作为高校最大的学生群体,本科生教育具有基础性、必要性的地位,设计合理有效的本科生课程教育体系,对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以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了宏观经济中常见的问题如经济波动及与此关联的就业、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关联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都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对于各种经济变量,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一个变量的变动会在多大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另外的变量,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因此,宏观经济学囊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变化、发现经济规律,最终用经济结论指导现实社会,宏观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宏观经济构架主要借鉴西方的宏观经济体系,虽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但更为适用的宏观经济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更多未来学者的努力。宏观经济学不仅限于经济学的范畴,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包括了金融学、管理学、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知识对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
与此同时,我国的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就课程设置来说,掌握一定的数理知识和推导能力是学好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通常与高等数学、统计学等课程同一学期开课,因此,现有的课程设置可能导致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完善,难以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理解知识点。就使用教材来讲,目前本科生课程中采用的教材多为高鸿业(人大版本)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1],教材内容偏重于知识点的理论阐述和举例说明,辅以图表说明,较少涉及到数学推导和证明。相较与此,龚六堂[2]和耕、吴付科[3]等作者的高等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学生只有在掌握相应的数理功底和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而宏观经济学作为高等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期准备,中间不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本科生如果学完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后再接触高等宏观经济学,数理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吃力感。因此,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应适当加入数理内容,引导本科生运用数学工具发现经济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加强本科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为未来学习高等宏观经济学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4]。
本文以宏观经济学教材中LM曲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例,通过阐述图形分析的缺陷,并列举借助数学工具帮助解决经济问题的优势,说明将数学工具引入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针对我国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宏观经济学教材案例分析
货币政策属于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经济体的行为,其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的效果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其大小受到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投资等于储蓄)和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等于供给)的斜率影响。
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关于货币政策效果的LM图形分析部分,教材指出,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差。由图1可知,IS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从L时,LM曲线较平坦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而LM曲线较陡峭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
其原因是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强。上述表述可总结为: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弱,实际上,这样的结论不够严谨。
根据LM曲线的表达和h的取值对斜率的作用方向相反,因此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也相反。具体而言,当k不变时,h减小,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当h不变时,k减小,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因此,教材上的表述严格意义上是指第一种情况,即“当k不变时,h减小,LM曲线越陡,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原表述缺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即“k一定时”。
从另一个角度看,LM曲线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可以从数学上得到证明。观察货币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是从数理角度出发,对经济等式经过一系列数学推导得出的结果。首先得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α+(1-β)y=e-dr+g(1)
及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ky-hr=m(2)
分别在控制实际货币供给量m和政府支出g的情况下对两式进行微分,化简得到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根据货币政策乘数:
可知k和h的取值对乘数的作用方向相同,因此在k(h)取值一定的情况下,h(k)的减小将引起货币政策乘数增加,表明此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强,与实际分析的两种情况相符。另外,借助货币政策乘数,也可以直观看出凯恩斯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龚六堂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也提及针对复杂的经济问题,应善于利用数学工具予以解决。例如,同样在分析给定价格水平下决定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时,通过求解IS-LM曲线隐含的消费—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得到均衡时的产出和利率水平。引入微分方程:
其中式(6)等号后第一项为Jacobi矩阵。然后进行Laplace变换并通过Cramer法则得到:
实际上,在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可能需要从数十个等式中得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此时构建Jacobi矩阵使用Cramer方法给予解决相当高效,因此,借助数学工具解决经济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对于数学工具,单纯利用图像来分析经济问题可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不仅难以将问题解释清楚,在遇到三维或多维问题(变量)时更是难以通过图像表达,因此借助数学工具是较为明智的[5]。
从LM曲线与货币政策效果的例子可知,相较于图像表达和分析,数学公式推导的过程更有逻辑性,结论更加严密。因此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把数学工具引入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
三、优化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育的建议
1.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针对主要参考教材中的欠缺部分,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应对课程内容做出适当的更新和改进,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经济规律时,除了理论阐述之外,可以引入数学工具,使用数学方法给予相应的证明和分析。通过这种改进,可以促使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也使教材相關内容的结论更加严密和具有逻辑性。
篇5
一直以来,泡沫膨胀区域最大的忽悠是“利空非空”,结果却让投资者在风险中慢慢麻醉。而底部价值区域最大的忽悠却是“不救市论”,让投资者的信心在崩溃后彻底绝望。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要想让中国股市成为奖惩机制明确合理的市场,在否定“救市”方案的基础上应该更进一步:那就是终结政策市,真正让股市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政府不再被指数的变化所左右。
经济下滑比通货膨胀可怕
究其原因,“小救市论”最初源自海外。但当美联储旗帜鲜明地祭起拯救大旗之后,应该说绝对的“不救市论”已经淡出。目前仍擎起“不救市论”者其实偷偷混淆了概念,将“政府救市”和“政策救市”混为一谈。虽然政策是政府出的,但“政府救市”是指政府直接出资介入股市托市,最典型案例就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港股保卫战”,此招不至万不得已确实应该慎用。若“政策救市”指的就是“政府救市”,“不救市论”尚有一定道理。但所谓“政策救市”是指运用诸如税收、资金供应等措施拯救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就好比美联储此次在次级债危机之后的频繁救市举措。既然政策调控在海外成熟市场也并不鲜见,那么“不救市论”站不住脚。
今年9月16日,A股市场期待已久的“降息周期”启动,中国央行四年来首度宣布调降贷款利率及中小银行存款准率。接下来的短短四个交易日里,政策利好促行情“大逆转”,投资者体验了“冰火两重天”的戏剧性奇迹!从全线下跌到19日全线涨停,A股市场第一权重股板块――银行股演绎了中国证券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
9月16日,中秋节小长假后本周的首个交易日。受美国金融危机加剧、其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提出申请破产保护,以及央行“双率”齐降使银行息差降低等利空因素影响,银行股出现罕见的大面积跌停。14只银行股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8只跌停,其余跌幅均在7%以上。当天上证综指失守2000点重要心理关口,收于1986.64点,跌幅达4.47%;而全球股市也因美国金融动荡加剧而暴跌。
9月17日,部分中资银行开始公布所持雷曼兄弟公司债券情况,增加了人们对金融风险扩大的担忧。工行、建行、招行、华夏银行再度跌停,14只银行股继续全线告跌,交行、深发展、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跌幅均在8%以上。大市收盘后,工行、中行、兴业等银行相继公布所持雷曼债券情况,从所披露的数额看来并不很多,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也不大,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影响放大。
9月18日,银行股在一天之内呈现“冰火两重天”情境:早盘齐齐大跌,建行、工行齐跌7%以上,上证综指则一度探低至1802点;午盘悉数上扬,工行、中行、招行等涨幅超2%,南京银行更是涨停,成交量明显放大。
9月19日,在汇金公司宣布将于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行、中行、建行股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单边征收印花税,以及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三重”利好齐至之下,工行、中行和建行开盘即封于涨停,其余银行股当日亦全线涨停。上证综指则重新站在2000点之上,报收2075.09点;当天全球股市也因日本、欧洲和美国政府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利好消息刺激而大幅上涨。
市场人士分析,银行股出现明显超跌,乃市场对利空消息反应过度。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的基本面仍然向好。银行盈利未来预计会在当前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逐渐回落,但仍将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和持续增长。中国银监会新闻发言人廖岷也明确表示,美国金融市场动荡并不会对中国银行业的基本面带来重大影响,中国银行业能够经受住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
而此前,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的一份“刺激经济”报告也左右了近期股市上蹿下跳的进程,并引发了一场国际投行的争辩以及围绕该争辩的救市方案之争。但其实,救市的真正动力肯定不会来自一份报告,而是来自即将出台的货真价实的经济刺激方案。但是,可以看得见的是目前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讨论已经全面转向为“如何救市”:到底是以财政政策为主刺激经济,还是通过放松货币刺激股市,进而引发财富效应,拉动消费刺激经济,这是个问题。
有关人士一致认为,经济增速下滑比通货膨胀可怕。据了解,继续扩大内需和控制物价是中央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大方向。鉴于目前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均到了…个极为重要的关口,现阶段的悬念是,怎样刺激经济?下多大力气刺激?何时出手?
救市是刺激经济的最佳方式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近日表示,如果不出台经济拯救计划,第三季度中国GDP将下行破9.5%,第四季度将破9%,明年将降至8%。经济如果硬着陆,再想恢复时间将相当漫长。据了解,继美国政府表示接管“两房”后,近期俄罗斯政府又出救市大手笔。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为振作投资者对俄罗斯股市的信心,俄罗斯央行通过拍卖附回购交易短期贷款,向其银行体系注资107亿美元,以缓解长期的信贷紧缩。这是俄罗斯政府自2007年11月以来的最大注资规模。
房四海认为,虽然经济数据相继公布,但真的实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比公布的情况更严峻。目前中国内需非常脆弱,不具备消费升级持续性,外需出口也面临全球经济放缓的挑战。而继续依靠投资拉动,新的项目需要立项、规划、设计等,时间也来不及。对于经济而言,当务之急是启动救市计划,未来几个月,全面放松货币、财政、税收政策。
篇6
对于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政府行为始终是市场参与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必要的时候只有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调控,才一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我国股市是一个新兴市场,在其较短的发展历史中,相关政策、市场制度、投资环境等不够完善,市场参与者的规范意识和理性程度也都较为欠缺。从我国股市历年发展的经验看来,政府出台的政策在股市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股市甚至被称之为“政策市”。国外的研究结果对我国股市可能仅有参考意义,因此,还很有必要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和股市价格关系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经济调控手段,关于它与股票市场的关系问题,各国经济学家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股票市场会对所有可能影响股票收益的信息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以货币政策对股价变动的影响作为课题展开研究。
二、理论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与股价变动
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指标之一。货币供应量的实际水平及其变动是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从经济学原理上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到股票价格。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或销售债券来调整货币供应量,最初都会作用于政府债券市场和普通股票市场,最后才影响到实物市场。这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首先影响金融市场,然后才影响到实体经济。当中央银行准备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从预期效应看,能够影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货币市场的预期,从而改变股市的资金供给量,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和规模。这种预期效应一般是正向的,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从利率的角度来看,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利率水平会随之下降,引发更多的投资支出。投资支出的增加创造出更多的家庭收入,因而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后者通过乘数的作用又导致了更高的产出和随之而来的更大的公司利润。当然,长期看,因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导致股价普遍上涨,达到一定水平时,国家又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贷款发放,从而引起股价下跌。从流动性方面来看,如果中央银行以快于正常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公众会发现自己手中持有的现金多于日常交易所需,于是他们会调整资产构成,把其中多余的一部分用来购买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对股票需求的增加就会促使其价格上升,使股票价格的平均水平上涨。
总之,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增加流通中的现金流,提高上市公司贴现率,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增加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因此股价将上升,反之股价下跌。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意味着国家将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股市预期收益增加,促使股价攀升。
(二)利率与股价变动
利率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中央银行对社会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的主要工具。利率的升降,预示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利率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资金的供给来自储蓄资金,需求来自投资,而投资和储蓄均是利率的函数。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利率降低,可以降低企业的利息支出,增加盈利,股价上涨,还可以降低货币的持有成本,进而改变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比如,持有固定收益债券的人将卖掉债券转而投资股票,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增加流通中的现金流,促使股价上涨,反之,利率上升,股价下跌。另一方面,利率变动会影响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改变公司经营业绩,引起公司资本价值及投资者预期的变化,从而使股价发生变化。利率下降,意味着社会资金的相对宽裕,刺激了企业的投资需求,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会对公司利润产生连锁作用,影响股票价格,能使企业获得较为宽裕且成本较低的资本,企业经营顺利,经营风险减少,从而增加公司未来的股息收入的增长与派发能力,促进股价上涨,反之股价下降。
(三)股市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成为广大投资者重要的投资平台,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股市的价格变动通过托宾q等效应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制定货币政策就应该关注股市价格变动,换言之,股市价格变动可能对货币政策有一个预测作用。
(四)对我国货币政策和股市价格变动的研究情况
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对我国股市的价格变动与宏观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多种结论,大部分研究表明:进出口,价格指数对股价变动的影响与理论相符,但从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这一议题,理论界还存在一些分歧。刘熀松(2004年)通过年度、月度等不同时序的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年度数据对股市有重大影响。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钱小安(1998)对我国股市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认为我国目前的股市还不完善,股票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关性还很低,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对股市的影响微乎其微。孙华妤(2003)在对我国股市与货币政策主要工具之间的实证中指出,货币数量的变动对股票市场是不起作用的,如果中央银行意图影响股市时,政策工具只能选择利率,因为只有利率才影响股票价格。还有很多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波动性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是扭曲的。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位根检验、VAR模型估计、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冲击响应模型等计量方法,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是否会影响股价变动、影响程度,股价变动是否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影响程度以及各因素能否预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建议。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样本期间确定
本文将货币政策工具分成货币供应量工具和利率工具,货币供应量选用M0,因为相对于M1、M2,M0的流动性更强,对股市影响更直接。利率选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30天利率,因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较其他利率更贴近市场利率。在股市价格变动方面,指标选用上证指数每月最后一日收盘价,即上证指数月线数据。
以上货币政策指标的数据(M0,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30天利率的数据)均来自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上证指数月平均收盘价来自大智慧行情软件。样本期为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均为月度数据。
(二)模型设定
前文分析了货币政策与股市之间存在的理论关系, 股票市场作为虚拟资本市场,它的价格变动是股市交易的作用结果,而股市交易取决的因素很多,直接的因素是股市交易者的实际交易,货币政策作为影响股市交易者的买卖心态与买卖能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货币政策变动对于股价变动只是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影响。在可能存在漏失重要解释变量情况下不能对两者之间进行传统的静态回归分析,所以本文用Eviews软件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进行分析。
(三)平稳性检验
一般而言,几乎所有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因此,在进行估计和相关检验之前,通常都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消除“伪回归”。
刻画股价变动我们选取的是上证指数,虽然上证指数是非平稳的,但是它没有时间趋势,不能用HP滤波的方法使其变平稳,而简单的对数差分会使具有经济意义的数据原本的特征大大降低,所以我们采用上证指数的原始数据作为变量数据。
1.利率R的平稳性检验。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利率R在90%上是平稳的,不存在单位根,即采用直接利率R进行回归分析不会出现“伪回归”。
2.PM0的平稳性检验。
因为原始数据货币供应量M0经单位根(ADF)检验(表3)后是非平稳的,M0有增长趋势,所以我们将M0取对数之后,再HP滤波消除了其增长趋势,得到PM0,以此来刻画货币供应量。再对PM0进行单位根检验。
从表4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经HP滤波之后的货币供应量PM0在99%以上是平稳的。
(四)建立VAR模型
估计VAR模型,首先要确定滞后阶数,利用LR检验和SC,AIC准则,得到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一阶。
得到滞后阶数为一阶后,建立VAR模型,结果如下:
SH=0.009090+0.466265SH(-1)+0.375573PM0(-1)-0.002864R(-1)+ε1t
PM0=0.002268-0.41986SH(-1)+0.344470PM0(-1)+0.000709R(-1)+ε2t
R=0.372755+1.215127SH(-1)-4.260246PM0(-1)+0.881827R (-1)+ε3t
(五)格兰杰因果检验
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对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从表6可以看出,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
1.利率(R)是股价(SH)的格兰杰原因,而货币供应量(PM0)不是股价(SH)的格兰杰原因,即利率对股价有预测作用,这意味着相对于货币供应量,利率对股价的影响更大。货币供应量与股价相关性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的股市发展还不完善, 股票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关性还很低, 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对股市的影响微乎其微。
孙华妤(2003)在对我国股市与货币政策主要工具之间的实证中指出,货币数量的变动对股票市场是不起作用的,如果中央银行意图影响股市时,政策工具只能选择利率,因为只有利率才影响股票价格。正好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2.股价(SH)是利率(R)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货币供应量(PM0)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股票市场的变动会通过交易效应、资源配置等效应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利率。股价变动对利率有一个预测作用。例如股价的上涨往往伴随着股市交易量的扩大,交易量越大,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在货币供应量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
3.股价(SH)不是货币供应量(PM0)的格兰杰原因,即股价对货币供应量没有预测作用。主要是跟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确定和控制方法有关。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确定是在年初根据GDP增长目标、物价控制目标及一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并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对银行信贷的控制保证来实现年初的目标。货币供应量表现出一定的外生性。在从股票市场到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中,股票市场的变化本该通过财富效应和托宾“q”效应等途径影响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进而对总产出或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这种传导机制效果在我国并不明显。
无论中央银行使用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货币政策都能够影响股票市场变动。与货币供应量相比,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手段调控股票市场更为有效。
(六)脉冲响应
可以看出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对股价带来的影响都不大,但相对货币供应量而言,利率对股价的影响更大一些,此外股价对利率的冲击也会对利率带来一定影响。
四、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不明显,但货币的供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股市价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因此,中央银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部门,特别是货币政策制定和决策的金融当局,更应密切关注股市变动。同时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股票市场的有效传导,针对我国目前现状,在进行货币政策执行和操作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未来货币政策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必须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增强对经济的预测能力。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关注以包括股票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的稳定,只有在股票价格危及宏观经济稳定时才干预股票市场,使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提高,真正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3.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价格变动的相关系还很低,对股市实行必要干预时应多选择利率作为调控工具。而且,货币供应量目标并不能在短期和中期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可靠的数量指导, 只能做事后统计,而利率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能反映经济的动态, 也易被中央银行观察到,因此,利率能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佳操作目标。
4.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只有真正利率市场化,才能有效发挥利率对股票市场调控的有效性,提高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效率。
5.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应当充分估计政策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建立相应的对冲机制,以减轻由政策原因导致的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1]钱小安.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1).
[2]唐齐鸣,李春涛.中国股市降息效应的统计分析[J].统计研究,2000,(4).
[3]孙云玉.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基于中国2000年-2007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报,2009,(2).
[4]夏杰长,董建宾.货币供应与股市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5).
[5]孙华妤.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关系[J].经济研究,2003,(7).
[6]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Schwert,G.W.,Margin Requirements and Stock Volatility,Journal of Finance Services Research,1989.10,153-164.
篇7
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也招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后果。由于不可逆性,许多资源在人类时间尺度上不能再生,且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已无法继续支持不断扩张的世界经济规模,这就迫使人类寻求新的文明和新的发展方式。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反思过去的经济行为,反思指导经济行为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然而,可持续发展思想仅仅说明了过去所走的道路不可持续,未来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何种道路才可持续,却不甚了了。
后来,人们发现,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抓手”。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俗称,它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资源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经济,是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或许可以追溯到鲍尔丁“宇宙飞船”的思想,但实际上,作为各国经济发展“样板”的美国向世人昭示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遇到了挑战,因为如果支撑这种生活方式,世界需要6个地球,而地球是已知的唯一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星球。看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必须发生革命性转变。
对于我国来说,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反思过去的发展道路,可以发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支撑了经济增长,尽管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因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又一次面临重大抉择。
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经济必须持续发展。改革开放20余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真正以大国的姿态活动于国际舞台,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国际竞争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日趋激烈,面对这种形势,不发展甚至发展缓慢,都会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发展仍然是第一主旨,仍然是“硬道理”。
第二,资源和环境容量不能支撑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说过去的发展以粗放为主,以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为代价,那么,现在支撑这种增长方式的条件已彻底丧失,经济增长达到了原有模式所能达到的极限。因此,必须改弦更张,必须探求全新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支撑未来经济,才能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实现总量的持续增长。
第三,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包括时空错位资源的还原、破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产品消费以后最终废弃物的还原。按照“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十五”期间我国对环保投入已达7000亿元,据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预计将达到13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40%―1.5%。只有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实质的提高。
第四,国际环境要求的压力。由于“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母亲已成为全球共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产品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也要求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标准。现在,由于增长方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每年有约40亿美元的产品无法出口,《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使我国近50亿美元的产品出口面临各种麻烦。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规定末端产品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也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欧盟明确要求包装物的95%必须是能够回收的物质。2004年2月,欧盟颁布了《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规定:从2005年8月13日起,生产者负责回收处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2006年7月1日起,在欧盟销售的10大类100多种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铅(Pb)、汞(Hg)、镉(Cd)等6种有害物质;同时,还对废弃电子产品制定了强制回收的规定。这两项指令涉及范围不仅包括电器设备产品,还涉及到零部件、原材料行业,基本覆盖了我国对欧盟出口的所有机电产品。
由此看来,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在我国同时出现,而且变得尖锐起来:在初始发展和工业化时期,国际市场和世界资源是发达国家发展的“原料箱”,而我国却只能更多地依赖自己并不丰裕的资源;发达国家可以把落后国家变成“垃圾箱”,而我国只能自己消化和消解。内外挤压,使我国只能而且也必须走不同于过去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走循环经济之路,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把资源消耗限制在资源再生的阈值之内,把污染排放限制在自然净化的阈值之内,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自然“胁迫”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的“飞跃”,它是关于技术、体制、经济、思维的彻底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共识,而且也引起政府高层的极大关注。但是,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便不得不认真思考了。现在,无论认识还是实践,都存在缺失:“经济”与“循环”相脱节,“就经济论经济、就循环论循环”,“循环随你循环、经济照旧经济”,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竞争、有序、共生、再生、自生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其结果是,认识不能升华,实践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第一,我国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经济活动依价格信号由市场力量来决定,经济决策由经济主体独立、分散做出,企业根据价格和利润自主、自由地调节其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下,脱离开市场机制的作用试图发展某种经济形式,只能陷于“乌托邦”。基于此,在推进循环经济时,必须依靠市场规律,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留给企业足够的行为空间。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把利益作为连接共生和代谢企业群落的纽带。在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一个企业的经济行为如何,其考虑的首先是由此带来的收益及为此付出的成本。如果发展循环经济收益大于成本,它就会主动地确立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共生和代谢关系;反之,如果收益小于成本,它就不会去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事实上,被奉为圭臬的著名的“卡伦堡生态工业体系”就是在商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所有企业都从中获得了好处,每一种“废料”供货都是伙伴之间独立、私下达成的交易,而且所有的交换都服从于市场规律。但即使这样,它在发展过程中也饱受利益关系的困扰:当市场某些产品滞销、原材料价格波动(如天然气价格低于废热供应价格)或某一工艺环节出现事故时,整个系统运行就会失调。看来,任何企图超越利益关系,把一些可能共生和代谢的经济主体“拼凑”在一起,是不能形成真正的循环经济的;即使取得一时之功效,也是短命的。
第三,静脉产业的发展也要遵循市场规律。仿照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人们把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形容为“静脉产业”,因为这些产业能使垃圾变废为
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CO2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一样。“静脉产业”的特征是形成“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环保产业链,但再生资源有再生成本高、纯度低、利用难度大、不易被市场认可和接纳的弱点。因此,静脉产业的发展也受着市场关系的制约。此外,循环经济使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最低,而静脉产业的发展,却需要废弃物排放量达到一定规模,才具有经济上利用的可行性,也就是存在着规模经济问题。
这样看来,发展循环经济,单纯强调循环而忽视经济运行的规律,或者相反,都不能形成真正的循环经济,生态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
政府的作用在于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主导或者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为此,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必须要有助于推进循环经济。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缺乏一致性,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熨平经济波动的曲线,在接受既定增长方式下促进经济增长。萧条时期,应该鼓励消费甚至浪费。如果增加消费,就可以成倍增加就业(乘数作用);反之,如果节约,经济就会收缩。秉承这种思路,面对1997年以后我国出现的“过剩”问题,一再鼓励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鼓励拥有“私家车”,鼓励拥有“第二套住房”,如此等等,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增长。由此,鼓励了全社会超前消费,助长了过量消费的奢靡之风。当然,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缺陷,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各部分功能的发挥,尽量缩减工作地和居住地的距离,以最大可能地减少人流量。但我国许多城市因规划不合理,功能残缺,以使通勤成本过高,如北京一些小区常被称为“卧城”(仅用于晚上睡觉),而在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拥塞,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比照此,笔者考察的伦敦伯丁顿社区通过“零能源发展”(ZED),成为引领英国城市建设的典范。由于居住地和工作地在一起,减少了拥有私家汽车的需求和交通污染排放,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和碳(C)释放,也减少了社会疏远,基本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居住模式。所以,要发展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就必须发生转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也要转变,政府政策要支撑能够形成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并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结构。
第二,政府要制定和出台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通过经济激励手段,支持循环经济。一是要制定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法规或政策,通过绿色购买行为,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非一次性、包装简化、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以此影响消费和生产方向;二是在税收上,对参与循环经济的生产者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以此来扶持投资者,使税收减免和环境污染税、资源税相配合,形成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三是推进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需要政府对循环经济主体加以补偿。此外,还需要有强制性措施,其中,“扩大生产者责任”(EPR)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做法,它旨在降低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使产品制造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对产品的回收循环和最终处置负责来实现。这就是说,一家企业生产了某产品,则该企业应对这一产品负责到底――负责运输和安装,使用期间要负责维修(售后服务),直到这个产品使用寿命终结成为垃圾时,再对垃圾进行回收和重复利用,实行全过程负责制。
第三,政府要建设循环经济示范点,从小处、易处着手推进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最终建成循环型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为此,政府首先要建设示范点,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行都遵循生态学规律和市场规律,通过现有技术集成和示范,积累经验,使循环经济从小到大、从点到面逐渐扩散开来。譬如,农村的“猪一沼一菜(鱼、果等)”属于循环经济的小循环层次,许多技术已日臻成熟,在笔者调研的云南玉溪,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许多农户通过新建6―8M3沼气池1口,配套改造15―20M2畜厩1个、2―3M2卫生厕所1个和厨房1间,以此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同时,配套对8个村1970户进行太阳能建设,结合沼气建设对11个村4346户进行以道路硬化为主的村庄改造,通过沼气综合利用,把发展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政府应该从小处、从易处着手推进循环经济。过去,虽然没有循环经济的意识和理念,但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节约和资源重复利用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并拥有许多窍门,只要进行低成本改造,就可以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养殖、休闲、有机食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集团,开创了“前店后园”和“农游合一”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所以,在推进循环经济时,要从实际出发,不可舍易求难,贪大求洋。
第四,加强循环经济政策和理论的研究与宣传。首先,要研究支撑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设立何种政策参数以使经营者在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时获利。同时,也要对现有各种政策进行梳理和检讨,指出哪些政策与发展循环经济是相背离的,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哪些政策虽然支持了循环经济,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现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如火如荼,理论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但就循环经济理论而言,却处于初创阶段,研究远未达到深入的地步,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尚未被揭示出来。最后,需要通过大力宣传来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利润来自于变化”(Profit from the change)――这是笔者在悉尼市垃圾分拣场看到的一块耐人寻味的标语。事实上,“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改变利用方式,通过再利用,资源化,就可以增加企业收益。只有使广大民众了解发展循环经济酌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型社会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循环经济才能事半功倍。
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前提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重大的技术突破。根据技术经济原理,物质流很难在一个企业群落中实现闭路循环和零排放,这就使发展循环经济遇到极大障碍。由于受客观认识、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制约,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和缺陷。为此,一方面,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化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解于生产过程之中。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的变革,降低单位成本支出,提高经济竞争力,使资源的再利用变得有利
可图。譬如,在废物变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利用中,要将污染废物真正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理想资源,往往存在着技术难度大和资金投入多的现实问题,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都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来解决。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现有各种技术的集成、系统化和应用。发展循环经济不是要彻底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对过去进行“扬弃”;不是要彻底抛弃线形经济,而是要在自然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线形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叠加。因此,支撑总体上属于循环经济的经济体系,不能割裂开与现有经济和技术之间的联系,要把所有能减少物质消耗、能封闭物质流、能减少废物产生的各种技术系统化,加以集成和应用。有研究者把循环经济理想化为,使环境与经济行为纳入到一个严密和封闭体系中,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运动。在这一体系中,资源与产品之间不再是“母子”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只能不可逆转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状态转化。可见,这种理想化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建立。
第三,国家相关部门应颁布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技术政策。要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支撑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既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也要整合、集成现有的成熟技术,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制定关于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支持和鼓励企业研究与开发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激励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
五、制度建设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技术对于发展是重要的,但技术决非万能,一种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重要的前提和条件,这就是制度。
现代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技术用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制度则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系列安排,涉及观念、组织、管理、体制等诸多要素。制度是社会中人与人、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之间博弈的规则,它提供了约束人类相互行为的框架。
制度至关重要,它是决定一个社会经济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决定着人的行为。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既可以发生技术进步,也可以阻碍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不是在孤立状态中进行的,它受制于形成主导世界观的文化与社会制度。制度创新可以把闲置资源组合起来,进行有效益的社会经济活动。德国鲁尔区产业转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为了学习欧洲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笔者远赴德国埃森,考察了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鲁尔区原以煤钢生产为主,因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人口外流和环境污染,使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为此,鲁尔区把创新放在首位,通过建设环保型的工业园区,发展新型产业,尤其是把各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挖掘出来,使城市变成一个公园,用机械化向游客展示工业时代的文明;把工厂变成一个艺术馆,在废弃的工厂里举办上万人参加的大型音乐会;把以前的车间变成大型餐厅,给周边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的历史名胜成为有价值的“卖点”,埃森矿区已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使鲁尔区走出困境,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现出来。
可见,制度创新可以不断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挖掘其创新的潜能。没有制度创新,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就不会产生。发展循环经济,制度高于技术,制度设计高于技术设计。
篇8
一、投资担保公司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一)投资担保公司发展迅猛
根据银监会2010年的统计数据,截止当年年底,我国融资性投资担保公司达到6030家,收资本总额达4506亿元,同比增加约1000亿元,平均注册资本为0.75亿元,全行业资产总额达5923亿元,净资产4798亿元。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中小企业大多进行生产转型,资金需求很大。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社会中的民间资本非常充裕,投资渠道狭窄。由于当时投资担保公司进入门槛较低,各地投资担保公司迅速发展。据统计,湖北省荆州市从2000年成立第一家投资担保公司到2011年以来,注册资金已经由最初的500万元增长到近7亿元,担保总额有最初的1500万元增长到16亿元,10年来,担保总额增长100倍。在2008年一年内,河南省郑州市就新注册开业了120多家投资担保公司。2011年上半年,重庆市已经有109家投资担保公司获取经营许可证,注册资本达到180亿元,担保总额达到1310亿元。
(二)投资担保业务需求急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以其应变能力强、受经济震荡影响小、新机制引入快和创业管理成本相对低等特点,近年来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并迅速崛起。当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减轻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资金缺乏是其发展壮大的瓶颈。第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各国央行大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消费品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加大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尤其对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产品销售难以消化不断提高的成本。同时,通货膨胀又导致资金放贷紧缩,中小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更为紧张。第二、信用评价不高导致融资困难。由于规模较小、资金储备有效、负债能力不强、破产风险较大以及发展方向相对于大企业较为不确定等因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等级不高。企业的信用额度及资源,要通过不断的广告投入或者社会公益事业宣传获得。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初期,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承担巨大的宣传费用,信用度无法快速提升。第三、金融银行的利息较低,股市长期熊市,楼市泡沫加大,闲散的民间资本缺少合适的投资途径。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来快速获得经营资金。但由于民间借贷的自发性、盲目性、无序性和约束缺失等不足,资金的使用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市场金融资本的正常运转产生不利影响。投资担保公司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营,为借贷双方提供经济调查和信用担保等业务,打破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资金瓶颈,也促进金融资本合理流动及优化配置,有利于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三)投资担保公司问题凸显
一些投资担保公司资金规模小、盈利能力不强、担保资质不高,为了获取大量资金促进发展,以担保的名义开展高息借贷。通过高息吸储募集资金、以高利率贷款从中赚取利润。这类投资担保公司一般有两类:一类由关联企业成立,即由母公司成立注册投资担保公司,将担保的资金用于所辖的另一公司。如,一些房地产公司为了快速获得资金拍卖地皮,成立自己的投资担保公司来满足大量资金需求。另一类直接开展民间资金借贷。经调查研究,投资担保公司进行借贷的业务链条中有“中间人”、“散户”、“庄家”等,投资担保公司处于业务链条的中心,即“中间人”。投资担保公司一般处于业务链条的中心。作为“中间人”的投资担保公司为了支付前面放款人的资金本息,就必须不断招揽后续放款人的资金。一旦资金断流,在高息融资的本金和利息无法支付的情况下,资金风险会迅速传播,从而引发金融资本和社会恐慌。即使投资担保公司的高利贷资金能维持下去,所得到的利润和偿还的利息都来自实体经济,追本朔源,中小企业是其最终负担者。中小企业也面临“贷不到款拿不到资金是饿死,拿到高利贷资金是自杀”的畸形困局。这种资金利益链条,折射出混乱的金融资本秩序。在温州借贷危机发生后,社会有关人士提出“三逃”,第一是中小企业倒闭逃跑,第二是投资担保公司逃跑,第三是银行逃跑。
二、投资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担保管理团队不专业
投资担保行业内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娴熟的业务技巧的专职工作人员比较匮乏,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投资担保业务要具备管理、金融、经济、法律、财会和税务等基础知识,也需要具有生物、设备、电子和软件等与担保对象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多数投资担保公司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及从业经历,对投资担保的业务结构、市场定位和担保原则模糊不清。缺少专业的评估人员,对担保对象不能客观调查和详细分析。
(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缺失
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保障投资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投资担保所能依据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以及《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法律法规更加侧重于资金提供方的权益。《物权法》虽对《担保法》中的担保物权进行了完善,但满足不了对于日益发展且丰富的担保业务需求。由于对担保对象的调查、担保审批、风险防范、债务追偿、资产保全等业务管理制度缺失,担保公司业务开展随意,担保审批判断失误机率较大,加大了投资担保公司的风险。
(三)实力不够、规模偏小
投资担保公司之间注册资金数额的差别很大,有的多至过亿,有的不足千万元。投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低、实力不强、规模不大,距离银行的授信条件和授信额度差距较大,所能得到的担保贷款资金就少,担保费用随之降低,经营赚取的利润较少。根据统计,近八成的投资担保公司所担保的资金为短期流动资金,期限最多是半年,中小企业所长期资金的需求还得不到有效满足,经营发展仍然受到限制。
(四)投资担保公司自身风险控制意识差
投资担保业务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集中了资金风险、信用风险和生存风险等多个重要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的审核、运行监控、资金追偿等相关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的缺失将导致投资担保公司风险防范的办法不多,抗风险能力不强,缺少事前预测、事中监控、事后化解的能力。加之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可抵押的资产不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水平比较低等自身缺陷,加上资金需求的频率高且生产经营风险高,都将导致投资担保公司代偿的机率增大。
(五)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社会整体较低的信用水平,个人和企业淡薄的信用意识,导致贷款违约机率较大。由于社会的信用体系建立不完善,投资担保公司和借款企业信息不对称,获取企业信用评价的渠道较少,所以辨别中小企业信用优劣的可靠信息较少。银行基本不会涉及高风险业务,投资担保公司将承担着更大的经营风险。三、投资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
(一)担保费用过高,从事高利贷
投资担保行业对担保费用和企业支付的利息没有硬性规定和统一标准,缺少规范的行政监管和市场准则。投资担保公司之间为了招揽更多担保业务,不断压低担保费用,提高支付利息,恶性竞争经常发生,在这样的担保环境下,企业的融资成本太大,生产经营风险过高。如果借款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资金链发生断裂,对于投资担保公司将会是致命的危险,对整个投资担保行业也是巨大的打击。
(二)高息吸储,非法集资
有的房地产企业、煤炭销售企业、小规模资源矿产企业,为了降低借款成本,自己建立注册投资担保公司,从而促进原本企业的经济发展,赚得的利润用来计时偿还贷款,如果原本企业受到国家政策或者经济发展大势的影响,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
(三)担保业务同质化
当前投资担保行业创新能力不足,设计、产品主要功能、使用价值、服务销售方法、技术含量都大致相同。
(四)担保对象的经营水平低
在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政策支持、社会资源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局限性,中小企业产品本身的科技水平的高低,会计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会计处理办法、财务制度的落实以及资金运作等方面能力也大不相同。
(五)监管缺失带来的风险
政府对投资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和担保能力不进行充分的监督管理,投资担保公司出现巨额代偿,会远远超出投资担保公司自身资金能力,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四、投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资金补充机制
投资担保公司引入风险投资进入担保业务链,引导风险投资方参与到担保业务中来,彻底打通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风险投资方对中小企业做出承诺,满足金融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需求,同时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优惠价格参股该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资金来偿还贷款,这样能够保持中小企业继续生产经营。对银行来说,坏账损失的风险得到控制,资金安全有了保障;对投资担保公司来说,有效地避免了代偿风险,顺利地获得资金贷款,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获取预期的目标公司。
(二)合理灵活地运用反担保措施
除了把房地产抵押作为反担保措施之外,投资担保公司要尽可能地将中小企业的成套设备或者生产线作为反担保抵押,这是因为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不容易被损毁、转移或者变卖。投资担保公司也可以把中小企业的股权用于抵押,一起把抵押物品的买入期货合同签订进去,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按时偿还资金,投资担保公司可以优先处理或者销售抵押物品。还可以与中小企业、证券公司共同签订合同,设置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值的最大预警,将中小企业的流通股作为抵押物品,如果股票市值达到预警指标时,中小企业要按照合同约定补足市值,投资担保公司要求证券公司把企业的股票进行平仓处理。
(三)建立投资担保风险预警系统
利用数据库建立客户的风险预警系统,为投资担保公司提供全面有效的参考信息,满足在担保业务发生前对中小企业风险进行预测的需求。风险预警系统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价应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动态静态相结合、普遍特殊相结合的原则。例如,信用值、风险预警值来自于上年度的数值,属于静态数据;利润、负债等情况来自于本年度随着经营不断变化的,属于动态数据。风险预警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建立投资担保风险的预警值,成为投资担保公司向中小企业开展担保的风险底线。
(四)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
强化学习培训,掌握投资担保业务的新技术、新方向、新观念,提升风险防范水平。不断通过案例分析、行业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和从业经验,并不断加强法律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
篇9
关键词:消费信贷,风险
个人消费信贷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或契约的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用于商品或劳务消费的贷款。20世纪90年代末,个人消费信贷在政府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实现消费与生产均衡的催化剂作用,也成为民众享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选择。但随着由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市场、信用等风险的逐步显现,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务危机引起全球性金融风暴的爆发,警醒并使业界提高了对个人消费信贷问题研究的关注度。
1.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中国个人消费信贷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大中城市的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推出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人民消费观念落后等原因,这一时期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缓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政府制定实施了稳定外需与扩大内需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次年,央行颁布《关于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后,我国消费信贷事业正式步入“快车道”,2010年的“两会”上建立完善农村消费信贷体系的提案更进一步肯定和发挥了消费信贷在拉动消费需求中的巨大作用。
但在个人消费信贷蓬勃发展的同时,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第一,就信贷方向而言,非住房消费信贷比重过低,信贷品种单一。第二,质押担保方式以房屋抵押为主。受传统“量入为出”消费心理的影响,约8成的个人消费贷款选择了房屋抵押的担保方式。简言之,非住房用途或非住房抵押的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严重不足,不仅使房贷潜在风险隐患对商业银行影响增强,也严重制约了消费信贷对于社会再生产的拉动作用。
2.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发展瓶颈的原因分析
个人消费信贷这一金融产品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经历20多年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增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下文仅就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追本溯源,以使这一金融工具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2.1制约因素的分析
第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社会阶层收入差距逐步拉大。2010年基尼系数将超0.5,而作为个人消费信贷主体的工薪阶层劳动报酬GDP比重连续22年下降,负债消费将使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
第二,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结构严重失调。
第三,现行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完善,居民对消费信贷的偿还能力信心不足,新的消费观念有待加强。
第四,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者要求过高、办理环节繁琐,影响了消费群体的扩张。由于目前社会信用监控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往往对申请者的职业、年龄、户籍作出明确限制,造成消费者的消费信贷机会不均等现象的发生。
第五,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品种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集中于住房、汽车等高消费项目,难以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消费需要。
第六,消费信贷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地域信贷消费不平衡,2006年仅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六省的信贷余额就占总比的66%,同期西部十二省仅占13.8%;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的积极性。
2.2风险因素分析
第一,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这是个人消费信贷中最不确定、最主要的风险因素。常见的信用风险包括来自合作机构和个人的信用风险。合作机构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部分不法房产开发商、汽车经销商、专业担保公司和工商企业利用信贷漏洞,虚构或伪造虚假用途实施的骗贷行为。而个人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原因致使丧失还款能力,以及故意违约的行为。
第二,市场风险。固定资产抵押物能够有效化解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但由于目前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秩序规范化程度低,变现渠道狭窄、费用高,以及市场变化和资产折旧带来的抵押物贬值,都导致了贷款担保作用的大大下降。
第三,管理风险。金融体系内部管理管理缺陷的存在、信贷监管力度的薄弱都有可能导致由人员因素和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失误、越权违纪违法信贷等行为的发生。此外,金融机构盲目扩大消费信贷金额和无计划营销,对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的降低都导致风险积聚。。
3.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风险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3.1推进消费信贷立法进程,健全法制环境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相关立法的滞后,为确保消费信贷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应尽快制定颁布《个人消费信贷法》,建立并完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明确和规范相关主体的职责、权利、义务,合理减轻分散信贷风险。其中,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应包括个人收入申报、信用担保、隐私保护、征信机构的管理、失信行为的惩戒等多项内容。
3.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和购买力
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是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动力,政府应完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欲望和提升信贷还款能力,
逐步确立科学、适度的消费观念,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有序的发展。
3.3构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包括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抑制由信贷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首先,规范个人收入及财产申报制度,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主要包括个人收入税收征管改革,在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财产申报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信息采集机制。其次,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和规范专业调查评估机构。以政府为主导,支持独立性质的民间非赢利性机构参与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工作,政府应对评估机构的数据可靠性、从业资格、执照核发等加以规范监管,但不介入具体运作。
3.4引导消费,加快城乡基础建设
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政府应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切实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难题,刺激消费增长,同时引导满足居民需求的消费品生产或销售集团的发展,促使个人消费信贷规模逐步扩大。
3.5引入多元竞争主体,完善信贷管理体系
开放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以多元竞争主体的参与刺激和加快信贷管理体系的改革,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内部信贷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简化业务流程,开发信贷消费新品种;其次,健全和完善信贷担保制度,利用金融工具证券化的手段转移和化解风险;再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合同执行做到有效掌握,控制由市场环境或个人原因带来的信贷风险。最后,落实决策与监督机制,制定和完善各环节的业务规范标准,划分各部门职能和责任,加强业务队伍建设,确保奖惩机制的有效实施。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个人消费信贷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事实证明其发展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在对个人消费信贷的制约、风险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与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促进推动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小民.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案例与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王磊.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融论苑,2006,(11).
[1]桂蟾.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9,(04).
[4]陈达辉.浅析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财经视点,2008,(12).
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课程设计是近年来在高职教育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实践应用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体现系统化,即一门课程至少应由三个或以上的学习情境组成,而且相互之间应该是平行或递进或包容的关系。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上都要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应该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都包含在内,在下一个学习情境中重复步骤、变化内容,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选择、排序,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结合经济学课程内容来看,由于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规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及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加深对知识学习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程度,按照难易程度,一门课程应设计有不少于三个学习情境。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就业情况来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每个层次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拥有的资源和使用效率问题。消费者的角色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所有人都要扮演的,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消费行为较易理解;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因为在校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后续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奠基的作用,譬如关于成本的相关概念为后续成本核算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比消费者更进一步;经济管理者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这需要了解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通常需要一些工作时间才能有足够积累,所以对于在校生来说会感觉距离较远,学习理解难度较高。
2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产生教师难教、学生不听的教学困境,与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存在较大的关系。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课程内容中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有距离
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从18世纪亚当斯密所发表的《国富论》开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形成基本原理,随后经过“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至今。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学校课堂中,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介绍一些基本原理。有些原理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当前的实际经济生活有所脱节,导致只能以理论阐述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经济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虽然说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律是想通的,但确实也有一些规律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合,如果在教材或课堂教学中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比较分析,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距离、不匹配。
2.2课程内容中的数学推导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现代经济学已习惯使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这是因为数学是对逻辑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可以使得研究过程逻辑严谨、用语精炼、陈述清晰、结论明确。虽然目前经济学中的数学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及深入,但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材中一般只涉及到最简单的一阶导数初步。在目前的招生前提下,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对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分析方法推导经济问题演变及结论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用代数表达式推导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还是基于几何图形推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都会被学生认为是学习的拦路虎。
2.3课程内容更新跟不上外部因素的变化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处于一个激烈震动的时期,受到各国政治环境的影响,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形势更加复杂。但是课程教材的编写内容更多的是经济运行基本规律,在时效性上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教学对象即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18年秋季第一批00后大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这批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手机的依赖性更高,对新鲜事物的接手能力更强。如何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契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这对课程内容的选取编排提出了更高要求。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的基本原则
(1)确保内容编排的科学性。虽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设计,但无论如何,也要首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要符合基本经济学原理,不能因为学生接受度不高就放弃基本原理,在内容选取上不注重原则,甚至胡编滥造,这不仅无助于课程教学,还对启发学生思考造成了负面影响。(2)注重内容选取的实践性。如上所述,高职学生觉得经济学难学、听不懂,是因为觉得这些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没有联系,所以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课堂案例导入恐怕依然不足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能需要对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结合近期的实际经济现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把实际发生的各类经济事件通过基本原理来解释说明,使学生更易接受,也能启发学生对后续发展的思考。(3)创新引导思考的开放性。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原则,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要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技能真正转换为自己拥有。所以在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时还要注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并把这种思想贯彻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如上所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在设计时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结合财经类工作岗位,分为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等三个层次,再加入经济学导论形成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接下来,按这四个方面内容的顺序依次阐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4.1第一部分:经济学导论与供求原理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导论部分主要是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让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轮廓有了初步了解,对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等建立了初步印象。供求原理主要是介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部分内容切入点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分别描述中西方在经济成长发展过程中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描述重要历史节点时对经济的不同认识。通过对中西方经济发展及思想历史的对比,也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考。在历史的叙述过程中,把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思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起源和发展等等内容穿插其中,有机结合,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本门课程就认识到,经济学是人类历史认识的总结,而且对现实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学问。供求原理内容的切入点也要考虑到让学生能够产生代入感,不必遵循传统的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的内容编排顺序,直接从市场环境分析入手,分别介绍市场当中需求方、供给方两方面力量形成的原因,分析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需求、供给两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的市场均衡,对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存在的相似案例。
4.2第二部分:消费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有限收入的前提实现效用最大化,通常从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两个角度分析,使用了少量的代数、几何分析方法。虽然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深,但依然让学生觉得存在学习障碍。消费者角色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在有限收入的前提下如何让自己在消费中获得最大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把传统经济学关于效用论、分配论的知识内容融合起来。通过两个模块来完成教学内容设计:第一个模块主要从消费者的收入角度阐述,介绍消费者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类型及其报酬即收入的来源,了解收入的类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自身或家庭拥有的资源,明确家庭收入来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注重收入来源的合法、合理性;第二个模块从消费者资源即收入的使用效率角度出发,数学分析一带而过,主要介绍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原理,并通过原理的实际运用,让学习者掌握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身消费的合理规划。
4.3第三部分:生产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生产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围绕着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包括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介绍了产量与要素投入关系的规律、成本的变化趋势、利润最大化的形成以及不同市场类型对企业的影响等内容。这些内容总体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学生所认知的生活实践有一定距离,特别是相关内容的代数、几何分析让学生觉得学习遇到拦路虎。如果在内容设计上延续传统公式加图形的分析方法,对高职学生来说,会产生较大学习障碍,降低了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基于以上问题,在内容重新编排设计上,要尽量少数理分析,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经营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介绍完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后,可以结合市场环境分析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环境下,举例说明一家企业经营所需要考虑到的生产、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短期、长期以及边际产量、成本等概率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拥有哪些资源,如何利用资源以实现最大产量、最大利润。学习分析要通俗易懂,真正让学生能理解、能应用,同时在理论上又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学习的空间。
4.4第四部分:管理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在经济管理方面从微观经济管理(即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管理两个方面分析。市场失灵部分主要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角度阐述了对市场的影响和解决对策。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IS-LM模型、AD-AS模型、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这部分内容其实与实际经济生活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较多的模型理论分析让高职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深入学习了解的兴趣。所以在内容编排设计过程中,要选取典型经济案例,引起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融入对知识点的说明。譬如结合雾霾现象分析外部性的产生、影响和解决对策。再如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看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再结合实际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存在的局限性或不足之处。或者从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引入到失业的类型、起因、解决办法等。总之,内容选取时要从实际出发,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