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

篇1

(一)互联网金融内涵阐释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领域与互联网领域的结合,是两者结合的新兴领域,英文翻译为InternetofFinance,简称IOF,这种互联网金融定义的角度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统一环境。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与“金融”的简单的垒砌或是金融领域在互联网领域内的简单融合,而是一种基于思维的角度,是互联网思维的金融,技术虽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有效支撑,但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运营与发展都是超越互联网本身的。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金融可以视为是一种交叉网络、关联网络,核心是主体“参与人”而不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可以视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参与形式,而不是对传统金融领域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升级。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特征可从三个方面予以解释:首先,从移动支付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发展的如此迅速也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使得参与主体可以广泛纳入。例如基金的申请购入,支付清算手段的电子化与移动化等。其次,互联网金融信息处理的网络化,凭借着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互联网金融可以使得信息处理更加精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最后,“互联网平台”媒介可以使得各种金融资源聚集,供需双方可以更加便利、便捷的进行交易,这也提高了充分交易的可能性。

(三)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迅猛,不仅体现在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也体现在互联网金融机构规模的壮大。同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也发展了许多不同模式,如:第三方支付、P2P等等。以下是对几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见表1)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近两年,除了以上列出的六种主要的发展模式外,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互联网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在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成功率不断提高。比如:传统银行也开始介入互联网借贷领域,传统的线下申请、审核、放贷等程序也开始转向线上办理,通过银行+电子商务平台”,人们可以直接通过“网上申请、在线审批、发放贷款”,传统银行这种模式的转变也正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改革提供了动力。第三方支付工具也由之前的“单打独斗”角色转向与基金合作,以提升自身的稳定性,争取客户对其的信任,进而提高自己在市场的占有率。而发展十分迅速的P2P也由之前简单的中介定位转向与担保公司等其他公司进行合作,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债权转让等方式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

对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的论证,“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可以很形象的运用于此。任何事物都要遵循这一规律,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稳定性,而不稳定性有可能会造成潜在的风险。

(一)技术性风险

在对技术性风险进行分析时,其参照对象主要是具有相对独立安全的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对比,传统的商业银行有着较为健全、安全的通信网络,这种传统的商业银行相对来说是封闭的,或者开放性不强。而互联网金融开放性较强,是一种开放式的通信系统,这种系统兼具网络性、交叉性以及互通性。因而,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病毒现象,整个系统都有可能瘫痪。在传统金融领域业务中,技术风险带来的损失是局部范围的,是可控的。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技术风险可能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风险,进而在整个系统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这种损失规模有可能无法控制。

(二)信用风险

信用是对交易双方的评估,传统的信用系统相对较为完善,通过线下“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有效的对客户信用进行有效的了解。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下,对信用的评估很少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对交易双方的信用了解的也不是很透彻,这就存在一定的信用潜在不稳定性。同时,有的公司利用互联网非法吸收存款或非法集资也会存在损害用户信用的可能性。因而,这种潜在的影响因素会危及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从而也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法律法规风险

目前,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有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之快,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种现象也就使得互联网金融存在法律风险。从机构和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法律环境下,人们也有可能会进行投机取巧的行为,又或者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投资者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能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从而产生负面效应。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后台监管也存在法律漏洞,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空白。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管理,提高互联网金融效率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凭借着对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迅速,而对其管理的缺陷则折射出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缺失,没有跟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节奏。通过以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分析,互联网金融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应予以区别管理对待。虽然传统商业银行已经向网络化进行转变,但其在运营模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应将其与其他发展模式进行区别。同时,互联网金融对效率的追求可以依靠其内在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进而提升效率,节约成本。

(二)完善信用审查指标,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化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保障,因而,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就完善信用体系来看,需要注意信用体系考核指标建设、信用体系结构搭建、信用体系评估等。信用体系考核指标应当较为完善,完善的信用考核指标可以更好的对客户进行评估,将提前规避风险。体系搭建需要注意多方位、注重完整性。信用体系也要对自身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对其进行评估分析。

(三)完善监督和防范体系,推进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策略

引言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1]。因此,要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必须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严加监管互联网金融。

1. 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互联网金融以网络保险、网络银行等为形式开始获得发展,我国也在这一时期推出了第一家网上银行-招商银行[2];其次,2010年前后,互联网金融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互联网金融形式更加丰富,互联网金融技术也更加发展,社交网络、大数据以及电子商务等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互联网金融市场范围内;最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范围进一步扩大,由过去的电子商务、社会网络等逐渐扩展为证券行业、各大银行以及保险行业,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也更加多样化,有众筹模式、P2P模式以及三方支付模式等。

2. 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容易形成严重的金融风险,给金融市场和相关主体带来不利的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有操作性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法律和市场风险等。其中,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者由于内部系统、程序不够完善造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指的是借贷人没有根据履行自己的义务进行及时还款而产生的风险[3];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凭证无法流通、无法及时变现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指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放款人利益受损的风险;法律风险则是指金融机构或者平台因为对税法法律进行错误的解读而造成巨大财务损失和税务负担的风险。

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并且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采取有效监管策略,稳定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秩序。

3. 互联网金融监管策略探讨

3.1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

要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正常的发展制度,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风险必须要求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首先,政府应该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根据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修改或者增加有关法律条例,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法律基础;其次,要求完善技术监管制度。如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要求各互联网金融主体必须披露有效信息,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和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网络投机事件的发生,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4];最后,建立健全的身份认证体系。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大多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性所引起的,在网络世界中,双方对对方的了解不够充足,也无法保证对方的真实信息。因此,互联网金融放款人员和机构必须要加强对借贷人身份认证的重视,保证对方的身份信息真实、有效,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风险,保证双方的合法利益。

3.2 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仍然不够明确,这对于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十分不利,因此要求国家能够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的重视,重新确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如,政府可以设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分散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任务,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3.3 创新监管模式和方法

要加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需要有关部门能够在过去监管的基础上进行监管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切实保障互联网金融的效果。互联网金融监管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即市场准入监管、市场退出监管以及运作过程监管,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是预防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5]。此外,在互联网金融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给互联网金融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保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进行预防和及时地应对,这是我国政府当前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风险包括操作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能够给我国金融经济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小觑,因此要求有关部门要在保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创新监管方法,增强监管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团队.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03:47-55.

[2]刘俊棋. 基于利益相关者保护视角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05:117-124.

[3]何文虎,杨云龙.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J]. 金融发展研究,2014,08:48-54.

篇3

一、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述

所谓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两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金融信息的共享,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通融服务,并能为企业提供在线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从而推动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第一,网络安全方面的风险应该属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一个重点内容,互联网金融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实现金融活动,再加上互联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实际的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网络黑客的侵入,对互联网金融活动造成一定的安全威胁,影响着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市场竞争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市场竞争,对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竞争风险。第三,企业信誉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属于一种新兴行业,借助网络化的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实现金融活动,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三、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研发新的互联网技术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金融行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研发出更多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来说,是根据时展和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金融行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的更新金融管理理念,引入先进的经营方法,逐渐优化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果,从而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立相应的社会信用制度

国家要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社会信用制度,尽量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社会信誉事件,这样还能进一步减少金融行业的成本风险。

(四)健全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要想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法律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政府要及时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台和完善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法律制度,建立起相应的金融监督法治机制,逐渐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法制化发展。

(五)增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信息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市场上快速的流通,这也产生了一些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备超强的风险管理意识,能及时的对金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防范,确保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影响;路径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金融行业发展的重点,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金融行业的业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核心功能和契约交易的精神内涵没有发生变化,而交易成本却大大的降低,其能够实现普惠的金融理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在当前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互联网金融产品与其他软件产品的融合使得其更加的多元化、软件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给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但是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值得思考。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作用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有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业态,其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从而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冲击。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更快的实现企业融资,也直接的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生产效率,这样的效率提升将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一)互联网借贷方式

传统的借贷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和资金的供给者双方不能直接完成交易,需要通过专业的中介机构来实现信息的交互,而以银行为代表的中介机构则在专业优势的支持下对不同的风险投资者提供服务,为不同的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由于资金拥有者和资金的需求者双方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的直接交互,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资金的供求双方在借贷的时限等内容上及时沟通、更新,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其较低的资金门槛要求获得了很多的市场客户,大量的小额资金可以毫无障碍的进入市场,而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服务也非常的到位,完全能够满足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链条中的所有需求。

(二)互联网理财方式

传统的货币资金进行理财起点要求很高,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够满足有大量资金的客户,但是对于大量的小额闲散资金拥有者来说,这就不能满足他们的投资需求。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后,理财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线上的资金聚集过程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变得容易,而这些资金在聚集之后又与线下的资金需求相联系,这种高效率的模式对传统的金融机构带来了绝大的冲击。这种理财模式有着巨大的优势,首先是这种理财模式能够将中小投资者的低成本资金进行汇集,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非常适用的理财产品;其次在另一方面,这种理财方式能够为大量的企业带来丰富的融资渠道。二者的结合就是互联网理财公司运用了网络平台的低成本和人群聚集的优势,不仅满足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满足了市场资金需求者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中大量存在的资金就被有效的利用起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可用资金,直接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同时与纯粹的互联网企业相比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互联网金融的监督还处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这些因素就直接导致了互联网金融在目前仍然有着非常大的风险。

(一)违约风险

与传统的金融机构不同,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虚拟的,因此会产生很多风险。在这个虚拟的借贷场所,放贷人和借款人的信息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核实或者说存在作假的风险,对于借款人来说资金的风险很大,因为对于借款人的资金用途没有办法进行实地的考察,因此如果出现资金的违规使用也不能得到监督;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交易的资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存在风险。如果互联网金融平台机构在运营出现障碍之后,直接使用平台内的资金,那么将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银子银行风险

我国的资本市场主体比较的单一,银行当仁不让成为了主要的垄断方,在银行主导市场的前提下,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因为无法达到银行的融资要求而被迫转向银子银行金融资金的筹融。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这种银行银行有了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市场中充分充当着民间资金借贷的中介角色,同时由于业务范围很广,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承担着理财中介的角色,这样互联网金融企业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银子银行。而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融资放贷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并不能对资金的流向就行核实和监督,只能按时的将资金进行回收,因此这种监督方式并不能有效的实现资金的管控,因此给金融市场带来了风险,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体量不断增加的当下。

(三)市场压力迫使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资金项目

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高效率不断的吸收了市场中的闲散资金,同时由于互联网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市场资金,而资金的拥有者为了从金融市场中获得较高的收益也会选择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去,因此会有很多的市场主体选择将资金从商业银行转入到互联网金融机构中去。

三、互联网金融效用增强的策略

从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看,互联网金融对于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对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是一把双刃剑,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当前缺少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

首先是要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督,必须加强对于我国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督,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治理能力,有必要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纳入统一监管范畴。

其次是要完善立法,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投资理财的投资者的保护,同时也要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打消群众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迷信和误解。

再次是要支持对不具有金融中介功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 (5):58-68

[2] 黎欢,龚六堂.金融发展、创新研发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文汇,2014(2):1-16

篇5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规模急速膨胀,但金融风险的潜滋暗长始终都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人绕不开的一道难题,在此期间,监管的缺失和竞争的无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互联网金融项目的稳定发展,国家为了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督,先后出台了多项监管措施,通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环境的维护。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互联网的高技术性带来的系统风险。传统的金融行业通常具有一定的风险,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也影藏着风险,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自然而然将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风险,如,通过互联网泄漏了金融业务的客户数据,不仅对于客户的资金安全情况造成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具有联动效应,随着互联网风险的发生将进一步促使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用产生影响,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最终扩展至整个行业内,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

2.市场选择风险。选择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面临逆向选择和所造成的商业道德风险的风险。在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和金融服务的结合使得其服务具有虚拟性,通常非法分子通过虚拟的服务将会采取各种犯罪手段,最终造成客户的隐私遭到泄漏,造成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比较差等多方面的负面形象的产生。除此,客户也可以采用不真实的信息进行金融业务的办理,最终将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信息风险将会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成为“柠檬市场”。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是种虚拟性的服务模式,同时由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比较晚,那些客户量比较小的金融服务业务,会使得互联网金融提供商降低自己的服务水平,维持较低的成本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但金融服务相对较差的网络质量不能被客户接受,高品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的服务供应商又会受到市场挤压,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如果未来仍无监管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次品市场。

3.互联网金融立法的滞后。通常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风险包含两种,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其中,内在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不遵守现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如银行内部人员泄露客户有价值信息,互联网企业故意隐瞒理财产品的高风险等行为,这类风险类似于传统金融业务。外在风险是指我国仍处于互联网金融法律的相对空白区,有关网络借贷、安全支付的法律与现实金融环境相比严重滞后。尽管我国相继出台《电子签名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证券账户非现场开户实施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但并不能只用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另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准入门槛、支付安全认证、用户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缺位。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优化措施

1.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应该处理好产品创新与市场监管之间的关系。通常互联网金融的准入条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具备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安全、便捷服务的互联网设备;二是要把控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关键,寻求其不确定的风险,进行风险控制;三是具备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体系,确保客户资料的安全;四是具备完善合法安全的交易流程,符合行业操作的规范性要求。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规制;市场准入;市场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建立相关的市场准入门槛及相关行业规则,因此其市场竞争较为自由,同时缺乏一定的公平性。市场准入规则作为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重要环节,一旦缺乏对此环节的有力监控,将极易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为后续的有效监管增加难度。因此,在法律层面围绕互联网金融市场建立多角度的市场准入机制迫在眉睫。

1完善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主要包括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以及大数据金融等6种发展模式[1]。本文将主要以P2P网贷以及第三方支付作为对象展开相关研究。十四中全会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兼重形式与实质的法治国家。自此,法治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网络及报端。法治与人治相对应,指一种极为理想的社会组织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的运行应建立在良好的法律基础之上,人民应普遍尊重并且服从法律。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次:首先,建立良好的法律基础;其次,民众普遍服从法律[2]。法治国家作为一种极为理想的社会状态,有助于充分保障国家及公民的利益。我国建立P2P网贷平台的要求较低且手续简单,成立P2P网贷平台,仅需成立人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并依照相关法律登记,再去工信部申请经营许可证,并将经营范围选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类,最后换领营业执照便可开展网贷业务。随着新版公司法的出台,成立公司的条件随之降低,仅需一元钱便可简单注册一个开展金融类业务的公司。尽管成立P2P网贷平台公司与成立普通公司的操作类似,但仍具有独特性与新颖性,使其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不必接受传统金融机构必须接受的严格监管。因此,P2P网贷行业乱象丛生,严重损害了公民与集体的利益,e租宝便为典型案例之一。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银行为主要监管机构、相关法律政策为主体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市场的市场准入规则进行了详细规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但就P2P网贷行业而言,目前的金融法律体系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近年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速,并快速在我国金融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模式,且推进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难以满足维护第三方支付市场金融安全的需求,且无法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显然与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相违背。由此可见,应尽快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进行明确规定。综上所述,从法律层面尽快对以P2P网贷、第三方支付行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市场准入进行规制已极为必要。

2当下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规制的不足

2.1P2P网络借贷平台市场准入法治缺陷

2.1.1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有所欠缺目前,我国就P2P网贷平台行业尚未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尽管P2P网贷行业已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但此前该行业长期处于欠缺相应市场准入规则的状态。申请建立P2P网贷平台的标准较低、且注册程序简单、资金成本低等因素均导致P2P网贷行业的不稳定性不断累积。此外,由于P2P网贷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且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而且我国对于进入P2P网贷平台资金的管理较为宽松,导致P2P网贷行业各大网贷平台质量良莠不齐,各类问题层出不穷,极易引发各种金融风险。

2.1.2平台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我国管理暂行办法规定,P2P网贷平台的全部信息数据及运行情况皆应及时报送相关监管机构。其中,审计报告由P2P网贷平台自行聘请会计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获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在该披露制度下,对P2P网贷平台缺乏相对严格的监管,导致P2P网贷平台所披露的数据及信息指标极易产生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况,从而引发道德风险[3]。因此,该披露制度并不具有充分的可行性。此外,部分平台为获得较好的评级而进行信息伪造,甚至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欺瞒欺诈行为,导致监管部门对该平台的市场准入资格的评估并不准确。

2.1.3监管主体的身份有待明确P2P网贷平台行业尚处于兴起阶段,其经营主体及性质尚不明确,P2P网贷平台在作为普通工商企业的基础上,由于其经营货币资产业务,因此具备部分金融机构的性质。由于其经营性质尚未明确,导致P2P网贷平台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尽管我国已于2017年将P2P网贷平台明确规定为一种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并明确规定其监管主体为银监会及其分支机构,但由于P2P网贷平台在区域及市场发展背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银监会对该行业的监管标准仍需进一步修改。

2.2第三方支付机构市场准入法治缺陷

2.2.1准入条件设置不科学尽管我国已针对第三方支付市场初步制定了相应的市场准入规则,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第三方支付行业长期处于动态变化中,加之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先前设立的市场准入规则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效用,且逐渐不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的非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仅对非金融机构的业务以及最低注册资金进行了划分,且仅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简单分为两个等级,上述区分方式并不具有科学性。按照我国现行的管理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可选择从事的业务种类包括三种,申请机构可依据自身的实力状况选择一种或多种业务种类同时开展。由于不同形式的业务种类所需要的经营成本以及发展方向均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业务种类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预付卡业务本身可自行形成一个封闭的资金循环系统,而网络支付涉及多个主体,其中包括交易双方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显然,网络支付相对于预付卡业务而言更具有风险性,更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4]。因此,在确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注册资本时,应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经营类型纳入考量标准。

2.2.2公众守法意识较薄弱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金融市场的构成存在缺陷以及相关主体守法意识的缺失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且其业务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出现了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经营业务超出原本市场准入规则所规定的范围的现象,更有甚者为了追求高利润而出现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首先,用户备付金的数额巨大,普通人难以抵制其诱惑,外加市场监管的缺失,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其次,我国关于守法方面的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利用法律漏洞为自身谋取利益等行为,甚至存在利用法规漏洞进行诈骗等犯罪行为。因此,在建立并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的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公众守法意识的宣传,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守法意识的宣传。总体而言,我国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相关体制的完善仍需长时间的努力。

3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规制的改进建议

3.1完善市场准入法律依据,填补法律空白

我国目前仅有一部《网贷办法》为针对P2P网贷行业的市场监管制度而设立的。而P2P网贷机构的成立可参照《公司法》以及《投资基金法》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在《网贷办法》的修订过程中,首先应明确界定P2P网贷平台市场准入规则,以及相关风险监控机制、注册资金以及人员比例等方面的标准。而地方的监管机构应根据中央出台的法律制定相关的网贷平台监管制度,并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既满足中央要求又适应当地情况的监管标准。其次,应加强P2P网贷平台的自我监管意识,制定相应的自律规定,明确其市场准入资格,实现P2P网贷平台设立的规范化,提高P2P网贷平台的准入门槛,进而实现整个P2P网贷行业质量的提高。完善P2P网贷行业的市场准入规定,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准入规定在保护金融市场方面的作用,为P2P网贷行业的规范监管奠定基础。完善P2P网贷行业市场准入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步骤:第一,应加快完善互联网金融业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尚未对此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且其相关规定分散在各个针对传统金融业的法律体系中。为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为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提供依据,政府应结合互联网金融特征,及时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并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规定。就完善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言,可根据《公司法》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与普通企业进行明确划分,规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范围以及经营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法律条款。第二,应在刑法中设立与互联网金融犯罪相关的法律条款,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监管惩治力度,重点打击利用市场准入规则漏洞进行投机犯罪的行为。P2P网贷平台时常出现非法集资以及诈骗等犯罪行为。因此,应将上述行为列入刑法监控范围,在刑法中明确满足犯罪构成要件的具体规定,或单独对此设立相关的法律条文。目前,P2P网贷平台尚未在我国实现大规模发展,因此不应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拓展过程中将其扼杀,在制定互联网金融犯罪相关的法律条文时,应降低对P2P网贷平台的打击力度,避免出现影响互联网金融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情况。

3.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信用评价体系

强化信息披露力度,可帮助降低因互联网信息不对等导致的风险。投资主体只有在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时,才可帮助投资主体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及正确的投资行为。因此,应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力度,实现信息透明化,对于未按规定及时作出披露或未能如实作出披露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进行严厉的惩罚。此外,可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要求金融机构对客户进行有关风险的提示。同时,P2P网贷平台相关的信息披露以及风险评估应立足于真实准确的数据,充分体现平台的真实交易情况,维护投资者知情权以及财产安全。最后,应强制P2P网贷平台定期披露审计报告及财务报告,对于进行审计工作的会计事务所,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同样应对其加强监管,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以便为大众披露准确、真实的P2P网贷平台交易数据及财务指标,实现网贷平台的信息透明化,从而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除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之外,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不足,导致线上虚假交易以及诈骗现象频频出现,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导致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危机愈发严重,若不加以监管,互联网金融将难以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因此,应及时建立互联网信用体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帮助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并结合云计算技术快速高效地整合数据资源以及信用信息,以便后续进行深层次的数据解析,推动互联网信用体系得以完善,帮助互联网金融业提高信用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权威的信用评估机构,在规定时期内及时公布各个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用评级报告,有助于实现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有效监控。此外,监管部门应加强与P2P网贷平台协会的合作,共同建立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机构,或聘请专业机构对P2P网贷平台进行风险评估,并及时向公众披露评估结果、风险预警,帮助公民更好地了解各个平台的发展现状。

3.3明确P2P网络借贷法律层面监管主体

由最新的网贷办法可以发现,今后应实行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在中央部门层面,应主要以银监会为监管主体进行监管,地方层面则应由银监会派出的机构及地方财政司法部门进行监管。此前,在网贷办法中并未对市场准入监管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具体进行监管时可根据监管主体进行变通。此外,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监管方式对P2P网贷平台进行监管。同时,应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形成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保证网贷平台的高质量发展,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3.4设置科学的第三方支付分级注册资本标准长期以来,我国立法机关混淆了注册资本与运营资本,但实际上维持一个机构正常运营的重要支撑为运营过程中的持续性资本。因此,可适当降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准入门槛,在设定资本额度时,应将第三方支付机构所经营的业务类型以及地区因素纳入综合考虑。我国现行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的成立主要根据经营业务的种类确定最低注册资本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金同样可参照此标准实施。例如,经营单一的预付卡业务的机构可降低准入金额,而对于经营多种业务或经营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业务的金融机构可适当调高准入资金门槛。此外,我国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金要求始终处于静态层面,但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风险以及经营范围将随着整个行业的变化而变化。对此,国家应及时建立一个动态的资金要求机制,如保险金制度。建立保证金机制,有助于用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财务危机时,可向相关机构索取保证金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建立行之有效的保证金制度,需引进一定比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有资金作为保证金,保证金的具体额度应根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种类及范围进行调整。

3.5加大第三方支付机构与用户守法宣传力度

为真正实现第三方支付机构市场准入的法治,机构自身及使用者应自觉建立强烈的守法意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法治中国。一个法制国家不仅要求国家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而且要求全体公民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守法意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全社会公民树立法治思想,以便更好更快地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立法者应及时更新立法理念,以保证出台的政策法规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对于立法者而言,其自身首先应具备较高程度的专业素养,以确保所立法律条文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对于执法者而言,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共同打造一支专业的公务员队伍。而身为司法者,则应明确司法标准,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帮助公民树立守法意识。就普通民众而言,可采取社区讲座等方式对其进行法律宣传,且应确保宣传的内容紧跟时展趋势,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篇7

一、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及风险类型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有的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以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高新技术与传统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也是通过互联网媒介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与树立全新金融发展模式的重要方法。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上进行区分。在狭义上,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具备了金融数据及业务流程的互联网平台,以用户终端为基本操作平面的一种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在广义上是指,互联网金融包括了与狭义上相关的金融市场等一些外部发展环境。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互联网是信息科技时代所诞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它能够给用户提供全新的服务体验。本文认为,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是采取互联网技术,并通过互联网思维来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互联网与金融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对传统金融业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金融交易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有其自身开放性的特点,进而使得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下,金融业在具备传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新的安全风险。这些风险类型主要有法律风险、监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等。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在创新方面与现行滞后的法律之间存在冲突,进而导致了风险的诞生。由于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过快,进而导致了我国传统的金融法律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监管需求。新的法律体制还在酝酿之中,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监管风险是指,我国的传统金融监管模式主要是进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在互联网金融中,大多存在跨界经营的现象,而且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信息多且杂的特征,进而使得传统的监管模式无法实施全面监管,往往会造成监管漏洞。技术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强,但互联网由于自身的系统缺乏完备性,像会出现电脑故障等情况。进而使得用户无法正常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从而使用户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互联网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网络安全风险则是指,当前的网络环境较为复杂,而网络安全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网络安全风险也威胁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实际生存空间。严重时还会导致业务瘫痪,给企业与客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在立法与监管方面还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进而使得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地监控。在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体系中,还没有对互联网金融法有明确的规定,在监管规则上面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现象,进而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得不到有效地监管。在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全权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并且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网络安全维护体系、社会征信体系及金融隐私保护体系等等。在另一方面,部分存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一般为宣示性的条款,这些条款没有对违规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罚机制。进而使得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流于表面,不利于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制度来进行规范与监管,使得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金融业的社会形象。

(二)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与建立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还是沿用了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这种体制是分业金融管理体制,互联网金融采用这种体制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金融监管。分业监管无法实现互联网金融对交叉性创新业务监管的现实需求,并且存在监管能力较为分散的现象[4]。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机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跨市场、跨区域、跨业务所带来的监管难题,还会产生监管缺失与监管重叠的现象。除此之外,监管机构不明确,监管执法不合理也使得现行的监管体制无法真正对互联网金融主体起到监管作用,甚至出现多头监管或无人监管的现象。

(三)互联网金融诚信缺失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诚信体系还没有真正纳入到银行的征信系统中,像一些电商小额贷款机构与P2P等新型信贷平台的信贷数据还游离于征信体制之外,无法实现对征信信息的共享与征信系统的使用。进而导致金融机构对借贷人的信用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从而导致坏账现象的发生,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与此同时,一些自发组织或是依靠市场化运营的共享平台,他们的信用信息还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现实发展需求。

(四)互联网金融自身特性

互联网由于其自身存在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其存在的巨大经济利益为不法分子所觊觎。进而使得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中存在大量违法犯罪行为。首先是容易产生非法集资,像P2P与众筹运作模式,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就会使得其成为了非法集资的重要工具,进而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秩序的稳定。还有就是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具有信息量复杂且庞大的特点,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进行网络犯罪或是洗钱的工具。由于目前虚拟货币的交易形式日趋多样化,使得其成分与类型较为复杂,在转让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就会导致虚拟货币成为网络犯罪与洗钱的工具。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特性还有支付方面存在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进而导致在清算支付资金时,会造成一定比例的资金沉淀。如果这些沉淀的资金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所挪用,甚至开发出了金融衍生品的话,就会带来巨大的支付风险。除此之外,还有市场风险,互联网金融增加了金融市场风险传播的可能性,使得金融风险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波及更广,而且还容易引发交叉感染。在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缺乏必要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更容易引发市场失控。最后是资金风险,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其网络技术还不够完善,在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进而使得病毒破坏、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行为频频发生,给消费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发展路径研究

(一)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

美国目前正在不断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立法监管力度,在承认众筹方式可以作为直接融资方式后,还针对众筹平台缺乏监管的现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众筹融资平台进行管理要从风险防范、如何有效保护投资人权益等方面来对业务风险进行监管。法律中对P2P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及时披露信贷条款,禁止信贷歧视、禁止不公平交易或欺骗性条款及做法、采取相应的反洗钱措施、保障消费者的个人权益等等。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能够不断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发展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法制化。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可以有效保障消费者的个人权益,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进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

目前来讲,国外大多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像美国建立的两级多头监管体制,可以从联邦与州两个层面上来对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进行有效地监管。在联邦层面上,联邦存贷款保险公司还可以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必要的存款延伸保险机制,进而实现对沉淀资金的有效监管。各个州的不同监管部门也可以根据本州的法律来采取不同的联邦监管措施。这些国外的互联网监管机构的设计方式也可以为我国所借鉴,我国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有利于实现对资金流转的监控,保障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监管机构还可以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的监管来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效规范互联网金融交易秩序,从而带动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转。

(三)提升企业及用户的安全意识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不能仅仅只依靠政府与国家来完成,还需要金融企业与个人用户积极参与其中,强化自身的自律、自治行为。进而通过消费者自身的努力与金融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来确立相应的行业标准,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业规范。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无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作为直接的使用者与受益人,则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保证交易顺利进行。提升企业及用户的整体安全意识,需要国家及政府加强宣传与引导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规范使用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并能够熟练掌握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方法,从而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金融交易平台,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余额宝;风险分析;对策研究

一、概述

(一)余额宝概况

余额宝,又叫增利宝,于2013 年6 月17 日正式推出,是由阿里巴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出的一款余额理财服务。余额宝通过推广由天弘基金公司出品的增利宝,吸收用户存在支付宝中的闲散资金,进行资金融通。用户在支付宝官网上将资金转入余额宝被视为自愿购买增利宝货币基金,在享受比银行活期存款高得多的利润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转账等支付功能。

(二)余额宝性质与法律地位

余额宝工作人员曾明确表示,余额宝实际上仅仅是支付工具,而天弘基金才是真正的基金销售者。用户在将资金转入余额宝的同时,默认购买了增利宝基金,而在用户消费或转账时,相当于基金的赎回。余额宝服务协议中限定了余额宝只是根据用户委托“进行相关理财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保险、基金、股票、债券等,下同)交易资金的划转、支付及在线进行理财产品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即仅仅是委托支付关系中的受托人。

二、余额宝的风险分析

(一)法律监管风险

“余额宝”在监管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支付宝公司只有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并没有取得基金销售牌照,但在实践上已在扮演第三方代销的角色。即通过把增利宝基金的销售定义为直销,业务流程严格按照直销来设计,从而使资金的所有权在此流程中不会转移给支付宝,并把从基金公司获得的收益作为支付宝提供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对价,在名称上界定为“管理费”,这样就成功规避了监管风险,打了直销的球。根据目前相关的法律规定,这种第三方代销行为既不合法也不违法,处于监管的边缘地带。因此,“余额宝”的命运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受央行及其相关监管部门的政策影响的可能性较大。2013年6月7日,央行公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阿里巴巴公司为了规避该条例,减少增资压力,保证支付宝控制权的需要,推出“余额宝”并将原有的沉淀资金转移出银行。从整体上看,支付宝由央行监管,但是央行在实际操作中并无现场检查等监管机制,存在监管真空问题。实际上,沉淀资金从备付金转化为货币基金的投资资金后,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原有的相关风险,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监管缺位的问题仍然存在。与传统金融相比其虚拟性、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导致监管难以跟进,这也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二)流动性风险

货币基金是一种开放式基金,投向货币市场,以投资于债券、央行票据、回购等安全性极高的短期金融品种为主,从而形成杠杆效应来提高基金的整体收益。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估值等相关活动实施细则》规定,货币基金最高融资杠杆限定为20%,一旦出现预期外的紧缩货币政策,收益很可能就低于预期,从而导致市场上大规模的赎回。

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中货币基金采用T+0的赎回方式是相当普遍的。天弘基金的增利宝从理论上说也应当是T+0的赎回方式。而与增利宝挂钩的余额宝为了使任意时段的T+0赎回得以实现,就必须在非交易时段由天弘基金或余额宝使用其部分头寸先行垫付,然后再在基金交易时间内进行结算,实际上真正结算还是要等到交易时间。余额宝的T+0赎回机制,换一种说法,就是利用天弘基金或余额宝的部分头寸汇聚成了一个“资金池”,在非交易时段,这部分资金不会有任何损失与收益,也不受任何市场风险影响。但是,如果在非交易时段发生大量资金的同时退出,这一部分资金池则有可能难以应对,从而使余额宝难以实现资金的随时支取。在具体的操作中,正是由于余额宝的收益是在每天货币基金收盘以后才能结算,阿里集团的支付宝平台就得在此外其他时段为余额宝垫付。如果天弘基金在结算时没有及时将相应的收益填入支付宝垫付的部分,支付宝的资金流动也会出现风险。

(三)市场风险

余额宝的收益来源于对应的货币基金收益,因此如果货币市场的表现不佳,会导致余额宝收益率随之下降。在金融市场中,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波动,比如公司的运作是否得当,公司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等等,如果金融市场的大环境不利,尤其是当股票市场出现牛市时,相对与股票市场的高风险高回报,货币基金的竞争力会被削弱。货币需求量下降,则也相应地也会使货币基金收益率下降,余额宝的收益也会受影响。此外,由于中国的利率在不断地市场化,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不再坚挺,如果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大幅度调高,余额宝可能因此流失一部分用户,其收益率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四)互联网安全风险

作为一项收益与其他货币基金相挂钩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的管理存在着网络技术风险,加上网络上的众多不可控因素,余额宝并非“万无一失”。余额宝上市至今已有多起余额宝被盗问题,金额从1000元到100000元不等,这反映出余额宝的网络确实存在漏洞。互联网支付密钥的技术管理以及TCP/IP 协议的安全性,对承担金融活动中资金主体的资金安全性来说也面临考验。由于余额宝活动的交易信息完全通过网路传输,在这过程中存在着非法盗取、篡改以及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此外,在技术支撑上,国外进口的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存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

就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方面的操作风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4G、无线技术的普及,免费wifi、二维码扫描成为电信欺诈的重灾区。大众缺乏对免费wifi安全情况的识别,不法分子正是掌握了这个薄弱点,假冒wifi站点。一旦客户成功连接这个站点,银行账号以及密码等个人信息就会被盗取。例如近期经常发生的利用银行短信提示要求客户进行密码更改,或是登陆指定网站完成升级,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损失。这一类案件的侦破极其困难,这对消费者资金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

三、针对余额宝风险的对策

(一)监管对策

1.加快立法进程。余额宝销售基金的合法性目前仍是疑问,因此应当制定有关互联网金融支付与管理的法律法规,重视网络信用信息的采集并将其纳入到社会征信体系中,并对网络上的个人信息进行多重保护。另外,针对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尤其是网络的信息与资金盗窃、泄密、诈骗等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逐渐形成有法律许可、法律约束和法律保障的互联网金融环境。明确相应的立法机关与监管部门以及完善法律制度,对于防止法律风险及监管风险十分有效。

2.互联网安全风险监管。余额宝依托的是发达的互联网,因此互联网的优点和缺点也将相应地被其继承,互联网存在的缺陷也可能给余额宝带来风险。阿里巴巴虽然是较大的商业公司,但是也无力独自承担巨额的资金损失。针对此种互联网风险首先应当健全互联网企业内控机制,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机构并对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识别,针对风险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对应的监管部门应积极协助与促成互联网金融企业间建立起防范互联网风险的合作机制,这不仅可以使防范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同时还可降低企业防范风险的成本,实现互联网风险管理的规模效应。

3.流动性风险防范。余额宝里的资金目前暂无强制监管,一旦出现风险则由投资人或消费者承担。为保障广大投资者利益,首先要把主要的资金托管从支付网站剥离,根据现有网络交易的流程完善银行的资金托管方式。可以效仿传统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银行存款同样可以设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或者可以由各大银行共同设立货币基金托管商业机构,与余额宝签订资金托管合同以完善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基金保障制度。

(二)投资者应当注意的问题

《余额宝服务协议》规定:“用户须同意且认可支付宝最终的补偿行为并不代表用户资金损失可归责于支付宝,亦不代表支付宝为此承担其他任何责任。此项规定有一个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支付宝强调自己承担的是补偿责任而不是赔偿责任。由于是格式合同,投资者不得不同意该条款,或者是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使得支付宝有机可乘。赔偿和补偿在法律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赔偿责任重在对违反义务的惩罚,而补偿责任是公平原则的体现。支付宝通过这种设计巧妙地规避了自身的责任,实质上是在利用格式化合同实现自身免责,而且在其他规定当中也存在着类似条款。

在有关部门加强对余额宝监管的同时,作为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也应当在选择金融产品时,注意了解双方权利义务以及企业的信息披露状况,识别虚假宣传;在使用金融产品时,注重安全措施与身份验证措施使用,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防止上当受骗,从根源上避免损失。

参考文献

[1] 周子衡.金融管制的确立及其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黎四奇,李时琼.对余额宝所引发法律问题的思考――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篇9

一、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现状及国际比较

1.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现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央提出要不断地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也逐步为小微企业融资打开了新的渠道,目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P2P(Peer-to-Peer)是指借助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对资金借、贷双方进行匹配,通过网站平台可以把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有偿匹配给资金充裕的出借人,这是一种常用且发展迅速的小微企业互联网借贷融资模式。该模式下,借款人可以比较不同条件信息,最终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进行交易。众筹是指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起人面向广泛的投资者可以用实物、股权、期权、可转债等回报方式来为其项目融资的模式。除了回报众筹之外,还包括捐助众筹债券股权众筹形式。众筹模式自2009年出现在公众视野以来在国内外取得飞速发展。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众筹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同时也为小微企业的产品宣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第三方支付是指有资金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担任第三方中介为收付款人提供服务的模式。除了预付卡发放、银行卡收单还具有网络支付与受理等其他支付服务。在小微企业没有能力或提供资产抵押不足的情况下,该模式主要为小微企业解决信用问题,提供信用融资、信用评级和授信额度等服务,来缓解小微企业小额资金的需求困难。大数据金融是指面对海量数据,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处理方式,利用大数据开展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供应链金融和平台金融。两种模式都是以信用贷款模式取代传统金融的抵押贷款模式,根据在供应链或者平台提供的信用行为即使抵押或银行授信额度不足的条件下,也可获得融资。在这种模式下,小微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有效地提升。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借助互联网门户为其门户网站的各类参与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是金融产品的销售、金融服务信息的提供、客户信息与资源的汇集、网络搜索服务、金融产品的比较等。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每天为大量客户进行咨询、交易和服务,同时也为小微企业提供诸多融资产品和选择机会。

2.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国际比较。①分业经营造成系统兼容难度大。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主要呈现“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即使在部分金融机构实行多元化经营,但仍然要按不同行业单元及业务领域的规则开展业务,单独注册,以独立的企业法人存在,采取独立的业务运营模式,形成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管理模式。原本联接的业务板块随着金融市场的分割而分割,整体金融市场呈现散片状态,针对用户的消费需求也无法一键满足,出现信息录入的重复也大大地削减了行业的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力。相比之下,国外则采用混业经营模式,同时经营多种互相渗透的业务。以英国的金融网站为例,该网站采用混业经营模式,提供的所有业务都从消费者需求和便利出发;考虑到普通人群对电费、煤气费、网费、电话费缴纳的便捷,网站不仅包含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还增加了公共服务,同时针对这些业务还提供价格比较服务。因此该网站成为了英国发展最快的价格比较服务网站。②网络金融服务落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网络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但相应的网站服务却不匹配。一方面针对个人而言,大部分人缺乏投资和理财的观念。因此,不同的金融网站理应更好地作出宣传和服务,为普通群众普及关于投资理财以及网络金融的知识。相比较国外的做法,美国的金融市场,在个人信贷方面,美国有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因此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较少,业务人员可以针对信用记录无“污点”的潜在客户群放心地推广、销售自己的产品,高效地为客户办理业务。另一方面,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缺乏直接有效平台。由于小微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在经营管理以及相关融资知识方面经验不足。国内的金融机构较少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相比,国外小微企业受到政府的推动力度较大。日本的小微企业有专门的政府为其建立的金融服务机构;美国为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则不断推出大量的政策,同时为小微企业搭建有效的直接融资平台。③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监管盲区多。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a.商业信息、隐私泄漏。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在海量数据中提取、加工有价值的信息为金融服务。而部分掌控信息所有权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把优质借款人的详细信息到网站上,以获取投资人的信任。对网贷平台的商业信息以及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隐私的安全性都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后果。b.金融犯罪。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了业务发展和盈利压力,在客户身份识别缺失、交易记录保存不完整以及存在可疑交易分析报告等情况下,利用高风险交易模式,触及非法经营、非法集资等“底线”:利用网上银行实施网络炒汇、炒金,网络传销,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或非法集资等犯罪资金。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建议

1.支持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在网络时代,网络金融服务使得提供商成本下降,大幅度地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加剧了行业间的竞争力度,也使得客户的可选择性增加,因此,金融服务提供商为了谋求盈利和发展,只有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消费者谋求更多的便利。具体做法有:第一,在风险管理和融资模式等方面,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面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灵活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积极探索建立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结合线上、线下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第二,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全社会金融资源,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展开密切合作,给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不同企业提供多样的融资需求。第三,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做大做强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同时,开展多样化的网络营销模式。支持面向网站用户体验的网络营销模式创新,鼓励开展针对消费者需求和便利的混业经营模式。

2.改善金融服务,加强政府扶持力度。第一,网络金融服务的品牌化培养。国内许多金融网站初始阶段依靠自身在金融业务方面积累的声誉被大众熟悉,现在许多用户更愿意接受有声誉的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因此加快国内网络金融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就是要靠这些公司不断积累起来的品牌信誉。第二,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理念的改善。借鉴国外的网站服务经验,在服务流程以及售后服务过程,打造人性化的服务,为帮助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同时也在流程中提供专家帮助。第三,我国政府可学习国外经验,政府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具体做法:①针对小微企业设置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考虑到小微企业管理规范程度低、有较大的信贷风险、在融资过程中风险较高,为利于金融机构帮助小微企业渡过融资风险,政府能够从财政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成立相关的风险补偿基金。②为小微企业融资建立相关的服务机构。政府可以设置融资服务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融资知识方面的不足,为小微企业推送专门的融资信息、传授相关融资经验技巧等。③构建直接有效的融资平台。国内可以效仿美国的柜台场外交易市场,将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金等资源积聚起来,使小微企业更有效地获取资金。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根据赵昌文、朱鸿鸣[1]的定义,我国金融体系具有攫取性强、市场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农村金融市场更加突出:农村存款量很大,但都流入了城市;农村贷款主要靠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性手段推动,贷款主体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的动力。这个问题延绵多年,在传统金融体系下看似无解,现在引入互联网金融,有望进行突破。

一、农村金融发展限制因素

对农村金融的限制因素,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说。一是从农户角度来说,农户财富水平较低,形成了有限责任风险[2],即银行清楚地知道农户最大还款能力就是他的所有财富,而低财富水平就决定了农户可获得贷款量少,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增加财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二是从市场信息角度来说,如果信息完全,那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只要预期现金流折现值为正,就会有金融资源补上资金缺口,但现实中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很严重的,而且是双向的,农民不了解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不了解农业,难以对现金流作出准确评估,限制了贷款投放。三是从政策角度来说,中央的农村金融政策目标具有多元性,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支持“三农”、保障金融安全等多项,但中央并不直接控制金融机构,政策往往会遭遇选择性执行[3],政策目标相对模糊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就比目标明确的“金融机构全覆盖”容易完成。四是从风险防控来说,既因为耕地处置难、估值低而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品[4],也缺少保障能力强、覆盖种类充足的保险产品,导致农业产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之道

吴晓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也包括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跨界金融业务[5]。

(一)特点

互联网有两个特点:固定成本高,但边际成本低;网络外部性显著,即参与者获得的效用与网络规模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由这两个特点,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创新:一是拓展信用理论的边界。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通过财务指标来判断借款人资质,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实际交易行为来评估,实现了信用评价从静态往动态的发展。二是拓宽金融交易的边界。互联网金融聚集大量小而散的资金,这些资金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渠道进行投资,但通过P2P、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则可以实现,金融服务对象覆盖范围得到扩大。三是金融服务连续性显著增强。服务时间上,可以24小时受理业务;资金规模上,一般不设准入门槛,1元起投;服务范围上,理论上通过网络可以覆盖到任何地域。吴晓求[6]认为,互联网的进入将推动金融体系的“二次脱媒”,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解决金融服务的结构性匹配问题,让金融服务在相对安全的基础上更灵活、快捷,覆盖更广泛人群。

(二)应用于农村金融的可行性

从宏观层面看,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有两个条件[7],一是金融抑制,二是一定规模的体量和一定速度的增长。这两个条件在我国“三农”领域一直存在: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受到政府的强力干预,但由于政策并不能强制规定金融机构的行为或政策本身的不科学,往往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降低了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结构的失衡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我国农业总产值全球领先,并且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从微观层面看,互联网金融应用有三大动力[8],一是技术驱动下优化风险控制机制和业务流程,二是人本取向下提升用户体验,三是监管缺位下享受监管套利。对于“三农”而言,人本取向下的用户体验改善是最重要的,这也是长久以来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最大痛点,互联网金融通过消费金融、小额贷款等工具,让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三、现有模式

目前,互联网金融切入农村市场,主要有四种方式:满足农户生产与生活需求的消费金融,专注于小额信贷的P2P,由互联网巨头、龙头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以及众筹模式。

(一)消费金融

在农村市场,消费金融一直是传统金融机构没有深度介入的领域,但是需求又十分巨大,互联网金融一进入就取得了显著效果。无论是用以满足农村夫妻店周转需要的信用贷款,支持农户购买生产经营资料和设备的融资,还是帮助农民工提升消费水准的产品,都是此前农民很难享受到的服务。可以说,消费金融广泛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有效提升了农户的获得感。

(二)P2P

服务农村的P2P主要由产业龙头和大型国企控股、参股设立。P2P既满足了农户资金需求,又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投资需求,受到广泛欢迎,发展速度很快。P2P可以有效借助龙头企业资源,在其供货商、客户群中挑选优质贷款对象,降低贷款损失风险,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通过灵活的贷款期限设计,降低借款者融资成本,并可以让投资者享受到较为满意的回报。

(三)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产业龙头和互联网巨头,致力于打造产业的闭环。一个较为常见的模式是龙头企业上游种养殖户以龙头企业订单向互联网金融公司申请融资,同时购买信用保证保险。授信通过后,互联网金融公司定向支付给其相关的农资农具平台,确保贷款不被挪用。种养殖户利用相关平台提供的产品进行生产,产成品由龙头企业进行收购和加工,最终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销售所得优先偿还贷款。可以说,互联网金融通过供应链等手段,形成了一个农户、龙头企业、农资企业和互联网平台的闭环,有100万个农户加入,就是100万个小闭环,进而形成一个大的闭环。这种模式既重视农户个人信用,又以龙头企业本身强大的信用能力作基础,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四)众筹

农业众筹也是目前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这最先见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我国自2014年开始逐渐出现专门从事农业众筹的网站[9],淘宝、京东等也开设了农业众筹平台。基本模式是发起人在平台上项目,出资人给予资金支持,项目成功后发起人按约定给予出资人回报。众筹可以有效聚集人气,为出资人和发起人之间建立情感纽带,契合互联网金融的人本取向优势,同时可追溯的机制也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四、应注意的问题

在“三农”这个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薄弱地带,互联网金融很好地起到了补充完善作用。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并不能包打天下,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保持警惕,以防发生系统性风险。一是单纯依赖交易数据形成信用评价的风险。交易形成的动态大数据体系具有很高的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大数据的普遍问题,即信息价值密度低。侯本旗指出[8],现有互联网数据模型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的检验,没有可靠的PD、LGD参数来测算风险成本,可以作为客户筛选和反欺诈的有效工具,但还不能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同时,由于大数据存在的软信息丧失、虚假信息的难以避免、竞争约束、隐私保护等问题[10],对大数据的迷信将带来严重的信用评价失真。二是交易边界拓展带来的风险。农户的金融知识、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比较欠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农户数量增长较快,风险积聚也较快。投资者对农业不了解,投资决策基本基于平台信用,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一旦发生风险,将形成较大的负外部性。同时,互联网金融为扩张规模、获得投资,有鼓励主体过度负债的倾向,或向偿债能力弱的主体提供融资,积累金融风险,造成资源错配。三是相对价格优势难以形成的风险。在城市,互联网金融较少铺设网点,但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推广模式还是村里布点或找合伙人进行地推,其成本相当高。这说明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和城市的逻辑还是不一样,城市可以通过微信推送、网络广告起到充分的宣传效果,在农村还是必须要依托网点和熟人社会关系网络。当然这些网点并不是单纯的金融网点,往往还兼具销售、物流、仓储职能,也是建立与农户感情纽带的桥梁。合伙人更涉及委托成本的问题,并带来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隐性成本。这就导致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难以形成对传统金融的相对价格优势。特别是目前农行、邮储均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发力态势明显,它们本身充足的网点、资金和人员相对互联网金融是巨大的优势,启动慢但后劲足。

五、方向

张晓朴、朱太辉[11]提出,金融体系发展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存在倒U型的“阈值效应”,一定范围内的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超过一定范围可能会妨碍经济增长,因此金融发展应以实体经济为锚。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足和结构性失衡,互联网金融的进入将带来资金、技术和理念,有效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着眼于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农村改革和稳定粮食生产等领域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村农业经济工作的主线,这既是破解当前农业供需结构失衡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产基础、引导动力和发展空间都已具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需要农业行业部门的努力,也亟须充足的金融支持,这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下一步,互联网金融应该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用支持农业产业升级的理念去发展,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比如生猪、玉米、橡胶、糖料等重要产业,不缺产能,缺的是资本整合、产业升级的力量。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需要将视野拓宽到产业链外延性扩张领域,即支持农业产业兼并收购,改善农业直接融资能力偏弱的情况。当然,这一步可以说是“惊险一跃”,因为这与互联网金融偏好短、平、快的习惯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物流仓储流程。一个产业,是由上下游以及中间的连接机制组成。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望打破传统农业流通模式,为生产者找到运输距离最合适的加工者,为加工者找到最合适的供货商,全面优化运输半径。未来,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成熟状态将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和产业升级思维,把产业链上纵向和横向的人和物连在一起,通过产业链内生的风险对冲机制来降低风险,构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昌文,朱鸿鸣.从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平新乔,张海洋,郝朝艳,梁爽.农民金融约束的形成原因探究[J].经济学动态,2012(4):10-14.

[3]董玄,周立,刘婧玥.金融支农政策的选择性制定与选择性执行———兼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18-30.

[4]程百川.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重庆经验[J].海南金融,2016(5):67-71.

[5]吴晓灵.从互联网金融看新金融的发展空间[J].清华金融评论,2014(9):97-101.

[6]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5-15.

[7]周应恒,巩世广.互联网金融的后发优势:国际经验与引申[J].改革,2016(2):56-68.

[8]侯本旗.新金融别踩坑[EB/OL].

[9]张雅,孙晓辉.农业众筹的起源、特点与未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6-105.

[10]何自云.大数据再“大”也不够[J].中国金融,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