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护理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护理专业知识

篇1

 

根据现阶段人们对于医疗机构中护理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社会中急需医疗方面的人才,这也就要求相关的院校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医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护理技术熟练,并且能够把学习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具有高素质的临床护理人才。这一点也给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中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同时提出医学模拟教学在中职护理专业中的意义,以期能够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

 

一、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方式不正确

 

受我国校园发展形式的制约,在我国的中职院校

 

中,很多学生都属于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的类型,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方式不正确,因此学生很难养成刻苦学习的精神,也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情况的积累,导致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同时再加上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对于护理课程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弱,因此针对护理专业的课程来说,如果教师讲课的专业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非常困难。虽然现在借助多媒体和微课教学可以有所缓解,但是不能短时间进行实践,到真正实习的时候已经有所遗忘。

 

(二)知识无法与实践同步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很难快速地融合,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比较客观的问题。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融入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后期的临床实践操作中就难以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之后,在后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就会感到迷茫,甚至会质疑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难意识到实践操作需要理论知识进行铺垫,导致学生自身缺乏思考能力。这种现象就是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没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出现依赖性,或者是实践能力比较差的现象。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时无法使用理论知识进行思考,更加无法解决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迷茫的现象。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都使用示范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的整个过程出现生硬,以及缺乏活力的现象。由于学生在课堂中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因此教师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护理专业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需要学生具有严谨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严肃态度。而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很多工作都需要发挥出教学的规范化,同时在教学的经验中实现临床护理实践状态的改变,这样才能够保证临床护理学习的实践性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医学模拟教学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一)提供验证知识的机会

 

医学模拟教学主要指的就是在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把医疗机构中的工作情况带到课堂中,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医学模拟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模仿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在课堂中进行互换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完全模拟医疗机构中的实际操作,其中的优势就是能够根据具体的需求立即停止护理工作,并且也能够重新开始,给予学生更多出错的机会,并且帮助学生牢记犯下的错误,避免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还能够实现反复性的常规训练,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到患者,这种无危害、无风险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中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使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后都不需要进行复习和查阅资料,甚至不需要完成作业,所以很多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没有看过参考书籍,仅仅需要在上课的过程中记录教师所讲内容的笔记,在期末阶段进行复习,就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但是在医学模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需要讨论的题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需要去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归纳和总结,在班级的小组之内进行探讨,并且为课堂上的小组发言内容做出良好充分的准备。实际上,每一个学生在内心的潜在想法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表现,并且实现自我的愿望,医学模拟教学也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努力实现自我展现的愿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新课改中的指导合作自主学习,响应了素质教育的改革。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医学模拟教学和传统的教学不同,传统教学在一般情况下重视的就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一般都是教师使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死记硬背。而在医学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则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实践性内容。同时医学模拟教学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仿真的实践性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也能够良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由此可见,医学模拟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也存在着区别,其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医学模拟教学还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避免理论知识教学中的各种局限性,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医学模拟教学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和授课模式,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的护理学习方式,这样也能够更加良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保证学生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并且能重点培养学生对于患者的护理情感,提高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医学模拟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还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学习相互结合,使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相互之间身份互换的学习方式,提高素质和专业技巧,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身份互换的过程中,能够在课下交流实习的感受,并且了解患者的感受,也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融入集体生活,最终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中职院校中,医学的模拟教学一般情况下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开放的一种形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够保证学生最直观和形象地学习和掌握到知识的合理使用方式,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良好地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能够良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良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其临床操作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得到良好的提高。所以在中职院校中,医学的模拟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篇2

关键词:护理;高职;创业意识

一、营造支持创业活动的社会氛围

1.借助媒体对创业的宣传。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多种形式。国家借助这些宣传手段增强创业类信息、政策的宣传,并进行深入解读。学校应该让学生多了解,多分享成功创业典型,改变学生对就业固有的认知,强化其创业意识。

2.从社群中获得对创业行为的支持。人类的天性就是建立社群,社群即是现实生活中的社区,还有网络中的群。社群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也对创业意识产生着影响,因此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社群来实施。社群教育在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势,社群教育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人员支持和信息的交流,也可以搭建丰富的创业教育实习基地。学院充分利用社群资源,最大限度开发、挖掘社群资源,有效整合社群资源,使学生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完善,提升学生创业意识,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创业品格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目前,处在改革关键时刻,服务行业不断升级。医疗单位在招聘护士时,提出“三有”,即有学历、有护士证、有工作经验,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学生符合条件的极少。学生只有认清当下形势,转变观念,合理选择、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才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就自己的事业。

2.做好自我定位。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9%的学生没有填写自我性格,在个别访谈中曾经问过学生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只有极个别学生是肯定的。这充分地说明学生对自我不了解,选择专业时多是出于家长的决策或是盲从。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心理教育,不仅注重理论方面心理教育,而且要更多地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多观察自己,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3.把握市场,找准创业方向。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养老问题摆在面前。护理专业五年一贯制的学生,不能把就业的焦点只盯在护士职业上。从心理角度分析,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探索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职业兴趣。在立足于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学生要积极了解市场需求,拓宽就业思路,找准创业方向,提升创业意识。

三、接受创业教育,深化自身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已在职业院校展开,其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依存于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院校而言,它只是红花的衬托,并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在创业大赛中,护理职业院校的表现平平。因此,学院要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管理者要转变思路,不要把眼光只盯着护士资格考出率、就业率以及重点专业的建设。思路要拓宽,真正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缺少专门研究创业教育的教师,而对创业教育教师的要求除了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外,还要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短时间内,这种实践性强的专业人才的缺口无法弥补,学校可以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为外聘导师。在教育模式中,学院要突出实践性,因为创业意识的提升以及创业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靠理论的讲授完成的。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抽象思维较弱,而动手能力较强,可以通过活动形式呈现出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创业教育不是靠几节课堂教学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从社会中学习,避免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学生要用怀疑的眼光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校可以组织创业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己组队或者是加入导师的研究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的训练,参加学校开展的创业竞赛活动,以此提升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行为的实效性。学校唯有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强化,才能提高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创业意识。

篇3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验教学;科学严谨;细心细致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31-02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系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护理注重技术,它是知识、技术、爱心的结合。南丁格尔“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的宗旨是每个白衣天使不懈追求的目标。围绕这个宗旨,结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医学化学的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更需要引起重视。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能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化学实验同样能够培养其科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除了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条件缺乏、实验课时缩减之外,内在的基本问题主要有:

1.招生生源以及部分高中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有些甚至不了解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护理专业文理兼收,我院护理专业每年招收约30%~50%的文科生,多数文科生甚至不认识基本的实验器材,更不懂如何操作。少数理科生也反映在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太多的实验操作。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态度太差,对于医学化学课程及实验不够重视。实验课要求学生提前写预习报告,课后需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写实验分析报告。但预习报告往往是学生简单复制的实验要求、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对于实验分析报告更加不够深入。实验过程中,往往是理科生动手操作,文科生担当助手或者干脆在旁边冷眼观看,不闻不问。问其原因,往往会说以前没学过化学没做过实验,不会做等等。更有学生提出自己是学护理,化学与专业不相关。

3.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缺乏全面思考。实验过程仅仅是照书上步骤逐一实施,未进行全面思考和部署。比如,做一个有关缓冲溶液的配制实验,要求用刻度吸管移取一定体积的某两种溶液在锥形瓶中混合。在操作中,学生会取一只刻度吸管、洗耳球和相关溶液,此时,很多学生并未考虑刻度吸管的量程问题,在正式移取时,又发现书中要求将溶液移入锥形瓶,这时才又赶忙去取锥形瓶。

4.学生在实验中不够严谨、不够细致周到。依然是以缓冲溶液的配制实验举例,在用刻度吸管进行定量时,不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或者干脆把身体弯下,侧着头去看。实验结束后清洗玻璃仪器时,往往有学生将某些器材放在水槽旁边导致器材掉入水槽中摔破,也有学生在清洗仪器时,无视这些器材,不慎将器材碰落摔破的。

5.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力不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定性实验需要学生观察现象,并与理论结合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可能观察到了与理论不符的现象,一些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实验有误,并不记录此现象而是将理论现象记录下来,也有些学生如实记录却不加分析和探究。比如,在做菲林试剂和乙醛的实验中,学生未等反应完成,发现是墨绿色产物,便直接记录下来。

二、加强职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

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护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针对实验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对如何加强职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1.优化实验内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多年的改革,现今医学化学课时很大程度地缩减,实验课就更难安排。必须结合专业特色、学生特点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知识,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比如生物化学需要学生熟练使用刻度吸管,那么涉及到刻度吸管使用的实验必须开设。高职医护类医学化学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大多机械地按照书上步骤逐一完成,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实验教师,我们必须在实验内容上进行改革,引导学生思考创新。比如,在胶体溶液的实验中,为验证反离子的电荷数高低影响电解质溶液对溶胶聚沉能力的实验,书中开设了将一定浓度的NaCl、Na2SO4、Na3PO4溶液分别滴入到Fe(OH)3溶胶中,观察聚沉能力大小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聚沉能力最强的是Na2SO4,而理论上聚沉能力最强的Na3PO4几乎观察不到聚沉现象。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Fe(OH)3溶胶的制备中发现胶体溶液制备的同时有H+产生,而PO43-可以和H+结合生成H2PO4-,电荷数从3个单位的负电荷变为1个单位,导致聚沉能力下降。为验证此推论,我们尝试向滴加了Na3PO4的胶体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来观察是否有聚沉现象。而为了排除NaOH溶液本身是否有很强的聚沉能力,我们又同时需要取另一组胶体溶液,直接滴入与上述实验相同滴数的NaOH溶液来观察聚沉现象。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增,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对于实验室条件无法完成的实验,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实验提供给学生观看学习。

2.加强实验预习报告的检查和预习效果的落实,加强对实验结果分析报告的检查,及时向学生反馈检查结果。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教学,预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课中,预习能够让学生从全局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使用的器材等等。学生在写预习报告时往往只简单复制了书本上的实验内容,并没有宏观地、全面地思考过,当然更别提思考实验的细节了。那么在实验前给学生讲解实验内容和步骤时,我们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比如,配制缓冲溶液,我们要求学生使用刻度吸管移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刻度吸管在移取前需要检查是否破损,看清规格,清洗之后才能正式移取溶液。清洗过程又分为几个步骤,每一步清洗又有具体的方法。在讲解时可以提问某个细节为何这样做,或者选一位同学操作一次,让其他同学观察并根据预习情况找出该同学的错误操作并纠正。实验课后,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和实验分析报告,及时反馈学生的可取和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可以如何提高或改变。在下次实验中,学生就会吸取教训,更好地发挥优势。

3.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辅导,纠正不良习惯和错误操作。学生的操作水平不高,与中学阶段实验课的几乎空缺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在操作中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这就需要教师的监督和耐心指导。在操作中一定要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和不良习惯,让学生养成操作中举止端正、操作严谨规范有序、细心细致的好习惯。

4.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操作机会太少,再就是在操作中思考得太少。我院在化学实验室建设中的投入不多,师资力量有限,每次实验课学生人数却又很多,一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二来师资力量的薄弱也导致学生在操作中得不到相关的指导。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练习操作。而教师或者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进来和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沟通交流。

5.加强考核制度。严格的考核制度能够变相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实验出勤率、预习报告、分析报告、操作水平、与同学协作性、实验后仪器完整性清洁度等等可以列表作为每次学生实验的考查记录给出相应的平时实验分。实验课结束后,学生以抽签的形式拿到相应的试题进行操作,以此作为考核实验分。考核中要以细节来给分,而不是单纯地以实验结果作为评分的依据。平时实验和考核实验的总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到医学化学课程的考试成绩中。学生以此会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在每次的实验课中就会更加投入。

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职业,作为一个更需要细心细致的技术工作者,护士的培养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为了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化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实验课的教学,为一个护士的培养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护理专业 实训成绩 计算方法

中等医学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实训课的开展情况及效果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学校采用合理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人文关怀及团队协作能力。

一、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训效果的影响

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虽然许多中等医学职业学校已经认识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实训教学学时数在本学科总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有的甚至已经达到总学时数的50%以上,但是实训教学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研究表明现行的实训教学方法、实训考核办法及成绩计算方法对学生实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下面以学校为例说明:

首先,在学生临床实习之前集中实训。学校在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很快与临床实践相衔接,第四学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理论等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在学生临床实习之前往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技能操作集中培训,即实训。实训教学方法为:教师介绍实训内容,分组示教、讲解,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和答疑,然后学生按示教训练。教师总结,学生整理示教物品,完成实训报告。

其次,集中实训结束后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考核。以往的考核办法是在学生每科所学的实验项目中,以学生抽签的方式抽取两项进行考核。评分标准均按现行的操作流程编制,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最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实训考核成绩各占15%、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各占10%,基础护理占50%,综合成一门实训考试成绩,不及格不允许实习。同时,成绩计入毕业成绩范畴。

这种实训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简单易行,评价标准明确,容易量化和评价,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现行的评分标准均按操作流程编制,使得学生在练习及考试时会严格遵循规范进行操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且考试时在所学的十几项操作中只需抽取两项,而各个实验项目之间又存在难易之别,用抽签决定考核项目还使学生在操作练习时存有一定的侥幸心理。

这种仅单项技术操作考核的方式,主要注重于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即以护理操作为中心而非以病人为中心,忽略了心理护理及人文、社会关怀的相关内容,严重阻碍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另外,这种按比例由各科综合计算实训成绩的方法,可能会使某些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如学生会认为基础护理实训成绩在总的实训成绩中占比例较大,对总成绩影响大,会高度重视,积极地进行训练,而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实训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例小,使学生不够重视,这样不利于学生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实训考核以及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学校不断对护生实训方法进行改革,探讨建立客观实际的中专护理专业实训考核以及评价方法,以促进护理实训教学的发展。具体做法为:每门学科的实训成绩独立记,同时改革以往以一次考试考核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对每一科目的实训成绩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即每门课程“实训成绩=平时实训成绩(40%)+技能总考成绩(60%)”,其中“平时实训成绩=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80%)+实训报告(20%)。

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是指在平时技能练习过程中,根据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评价,是一种包括教师评价、护生自己评价、护生相互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分别由五次自身和同学评价记录以及两次教师评价记录组成。教师评价占临床技能多站练习评价总成绩的70%,护生自己及护生互评各占15%,只要涉及成绩的都采用百分制。

通过自身评价和同学评价,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不但可以提高对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和拓宽对内涵的深度理解,还可以培养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训报告要根据规定项目以及要求进行书写,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做出评价。另外,技能总考成绩是指实训结束后各科通过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得出的成绩。

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考核方法的实践性考核,是指受试者在指定时间内经过四个考试站,完成各站考试内容的一种考核方法。技能多站考核中各站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技术、采集病史做出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小组角色扮演、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等部分。基本技能操作在技能操作训练模块上进行,学生在每科所学的所有实验项目中以抽签的方式抽取两项进行考核。对所抽取的每一技能操作项目,设定 3 项指标,即态度指标,包括仪表、举止、表情、语言;技能指标,包括用品准备、操作程序、用品处置;整体指标,包括熟练程度、沟通能力及整体效果。

病史采集部分由主考教师代替病人提供病史,设定病例,模拟情境,让学生说出患者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学生根据不同的病种拟定护理计划,作口头回答;最后让学生选择最佳的护理方案,并选一项进行实际操作。小组角色扮演中4人或5人组成的小组自愿选择医护角色,主考教师扮演病人。护患沟通及人文关怀部分由主考教师主诉心理、社会问题,考生口头作答。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小组角色扮演部分40分,包括仪表、实验操作、沟通应变能力、协作能力,每项10分;其他每部分20分。考核前制定好各项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考核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逐项评分。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进行评价,给出成绩,这就是技能总考成绩。这种临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基本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在培养优秀护理人才中有重要意义。

三、体会及建议

通过对实训教学及其评价体系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实践能力;促进了评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实现理论、实践和时间的有机结合,并将学习、见习、医院文化融为一体,对护生护理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笔者还有如下两点建议。一是制定实训评价手册,将实训考核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二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修订培养计划,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袁义厘,孙建玲,高井全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2004(5).

[2]钟兴源.护基操作示教新探[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2).

篇5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大胆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0-02

收稿日期:2014-09-22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编号g2013c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久(1973-),女 ,汉 ,湖北黄冈市人 ,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之联系更加紧密[1]。

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技能型、应用型院校,其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教育传播、师资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术推广与服务。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一)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

教高[2004]一号文(2)和[2006]16号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和区域经济服务,是国家对公办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尽到的社会职责。

(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要求[2]。

近年,我国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减态势,而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减反增,特别是一些民办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因此生源大战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优胜劣汰。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生源和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能力的竞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基,成长的沃土,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扎根于区域经济这片沃土,努力服务于区域经济,才能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动力。只有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才能找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如果游离于需求之外,高职院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多种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在服务社会的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模式:

(一)“岗证培训”社会服务模式[3]。

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都是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师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面向企业的岗位群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为企业提供转岗、在岗职工的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模式。面向社会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如各工种的上岗证,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模式。

(二)“订单培养”社会服务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之道。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采取企业选人、学生自愿的方法,组建“订单班”“冠名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完成实践环节,既为企业培养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缩短了企业员工上岗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成本,又为高职院校找准了办学方向,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就业渠道。

(三)“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

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相关院校共享专业建设成果,共享优质办学资源,共享优质师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相互促进,为共同发展高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力资源支撑社会服务模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要紧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这些产业培养专业对口、质量优秀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将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的中心,学生在与企业高度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培训,为将来到企业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企业在学校培训员工,提高了培训质量,节约了培训成本。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双方得到双赢。

(六)社区文化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是文化精英单位,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辐射和示范作用。高职院校为社区文化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市民进行公益性的讲座、培训,对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还可以将学校的大量资源,如完备的活动场所、丰富的活动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大学成为社区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三、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社会服务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发展迅猛。由于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国内智能楼宇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资料显示,今后10年,楼宇智能化在我国还将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从业人员将增至200万,其中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即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比例约为60%,即30万人。因此每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的需求在3万人以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智能楼宇人才短缺,供不应求。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智能化技能型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智能建筑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全国此专业方向的人才缺口达40万,而且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智能楼宇化专业是目前高职十大绿牌专业之一。

另一个面,智能楼宇化专业需要的人才是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是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系统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人才?。除了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测试技术、调试方法、运行和维护等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能力。由于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智能楼宇化方向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跟着师傅简单学习一下就上岗了,甚至有很多都是街头“游击队”,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或培训,对现代智能化楼宇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职业素养几乎为零,这也为安全生产和日后的生产管理埋下了巨大隐患。

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湖北地区建筑电气专业的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某院开办了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从而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调试、检测、运行、销售与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员,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后,可以发展成为会施工、会管理、会工程预决算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准这些工作岗位,我院对课程进行了调整,根据技术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调整和更新了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课程有CAD、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消防电气技术、建筑安防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组态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预决算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根据岗位需要,重组教学模块,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践,产教结合,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的方式,来实现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专业配套的实训环节有:电子装配实训、PLC与组态综合实训、水电安装实训、消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安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楼宇智能化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楼宇智能化工程预算实训、企业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

2、以服务行业为目标,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面向行业,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生产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既可以扩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也为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再生社会资源。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现的教学资源,包括培训场所、仪器设备及教学环境,大力开展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

3、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近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了楼宇智能化系统模拟实训中心。同时,某院与香港路九号、嘉禾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训与实习,初步构建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模式。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

近几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服务目标与服务群体单一[4]

由于各种原因,服务目标以在校生为主,社会人员服务显得比较少,服务的群体也比较单一,合作的企业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2、服务深度与能力不够

由于服务深度和能力的不足,导致服务限制。因此,调整专业结构,丰富办学模式,拓展服务内涵,积极参与高新技术攻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探析[N].光明日报,2008-07-24

[2] 刘立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 彭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篇6

关键词:人文素质 护理 教学

随着医护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的教学已经从以前单纯的生物医学范畴的授课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护理既是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又是一项最具人性、最富人情的工作,它必须是科技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和统一。护士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学识与技巧,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关心人的理想、生存及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教育者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授课,同时在授课中还要重视人文知识的渗透,教育护生不仅能够帮助病人解除身体上的病痛,还能够消除病人在治疗中的顾虑,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真正使护理人员做到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把病人放在首位。

一、成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1.对人文教育认识、理解、重视不够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时间较短,所以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增加专业课学时,而尽量压缩与培养人文素质有关课程的学时,因此造成成人护理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2.成人护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缺乏衔接

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虽然也开设了心理护理、护理礼仪、法律等相应的人文课程,但课程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的程度较为有限。例如在成人护理专业授课时,老师所引用的案例分析就只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容,甚少能对人文综合素质内容展开分析。

3.教师人文知识不全面,认知水平较低

护理教育者自身人文知识不全面,所以在授课中无法将人文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人文认识非常有限,从而导致护生对人文知识理解不足,进而降低了护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效果。

二、成人护理课程中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

1.增强人文观念,加强人文教育

以往的护理教育观念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护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国家的护理教育者均认为:在护理课程中融入人文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指导护理工作,促进护理工作。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成人护理课程的教育者要在原有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在讲解护理肿瘤病人内容时,可以引入具体病例,让护生扮演肿瘤病人的角色,换位思考病人得病后的心情,掌握病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了解病人的,引导护生体会病人的人文护理需求,进而达到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创新人文知识培养模式

成人护理课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模式,不能局限于理论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在整个实践教学和临床实习工作中融入人文护理教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成人护理实践操作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和示范性作用,将自身的人文素质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课堂实践中,护生通过不断观察、思考、练习,最终将人文关怀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例如在“手术”护理操作中,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扮演患者躺上手术床,另外一名学生扮演护士帮其摆正。操作完成后,扮演患者的学生阐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让扮演护士的同学了解作同学的感受,同时由教师示范正确操作手法,进而让护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操作的要点。在接下来的护生实践练习过程中,针对护生操作中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帮助护生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最后使护生养成关爱病人的习惯。

3.让人文素质教育走出课堂

除了在成人护理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注重人文知识的渗透外,我们还可以举行各种人文专题讲座、辩论赛及知识竞赛,将护生个体文明修身与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多样的社团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影响作用也将更深远。

总之,成人护理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应是多途径、全方位的,只有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成人护理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当然人文素质的提高不能只靠成人护理单门课程速成、短期的培养,应在课程中学会人文知识学习的方法后,继续经过长期、持续的终身学习,这样才能推动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1、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1.1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1.2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2、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护理工作者的语言沟通是对患者心理护理作用和心理治疗效果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是对患者一定要有恰当的称谓,同时要使用文明礼貌的用语,在患者说话的时候,尊重对方,不要随意打断,避免与对方发生争辩,对患者说话时要真诚,护理工作者说话得体和真诚,就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得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表情是观看一个人当前状态的最直观方法,护理工作者应该尽量将自己良好的个人状态表现出来,传达给患者,同时注意对方的表情,发现对方的不良情绪,从而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沟通策略和方式方法;与人接触要保持微笑,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积极态度。避免呆板没有表情的机械式接触,那样只会让患者的心情更糟,从而对你产生排斥感,不利于工作的进展。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2.1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形式,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的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3min演讲”等竞赛活动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磨练机会,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2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 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 全科护理, 2009(01)

篇8

一、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职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职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脱离市场需求忽视学生语言职业交际技能的现象,其英语教学依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识传授、轻语言实践,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英语职业交际能力存在很大问题。而对于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职业英语教学方面,则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国内涉外护理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涉外护理职业英语课程的设置还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院校还是沿用传统英语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是由于“对涉外护理职业英语的定位模糊,对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与改革,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科学的规划与安排,不能满足涉外护理人才的职业需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1]。以我院的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为例,主要是以基础英语为主,涉及职业英语方面课程的内容几乎没有。到了大二,老师在课堂上可能选择某个与医学护理有关的话题,进行口语与听力的训练,也没有采用系统的教材,全靠自己选定教材或选择授课内容,而涉外护理英语、护理英语、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都是从事涉外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涉外护理职业英语教学的人多数是学习英语语言专业出身的,这些教师对中西护理文化的差异及护理专业知识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护理专业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不熟悉,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专业术语不能给予学生全面的解释,对如何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涉外护理专业人才感到迷惑。以我院的涉外护理职业英语课程为例,主要是由院公共课部的英语教师来担任,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护理知识,授课时非常吃力,而且学生的反映也不是很好。因此师资力量的不足是涉外护理专业职业英语教学中亟须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三)涉外护理工作的语言环境基本缺失

职业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课时又很少,课堂上时间有限。“目前的教学最多只能提供一般的视、听教材,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更没有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只能在一种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2]100学生通常是只有捧起英语课本才能看到英语,教师也没有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下了课就完全没有了英语的印记,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弱化了学生就业的实践能力。这是目前涉外护理专业职业英语教学又一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四)教学模式单一

职业英语授课教师多是英语专业出身,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沿用传统的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一节课的时间几乎都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解单词、课文、句型、练习等,即使利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课件展示性讲述,学生却仍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没有自主性。教师并没有分析现今市场对其职业的实际要求,主要采用的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主、语言导向的教学模式,未能形成职业英语课程特色。

二、市场导向下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关注当前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以及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那么对于涉外护理专业来说,当前国际上需要的是一支能适应国际卫生保健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国际型涉外护理人才,职业英语教学应该紧扣这一要求,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解决当前职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探究涉外护理专业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时,必须合理安排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涉外护理职业英语是以“护理的英语词汇、常用会话、中西方护理文化差异以及CGFNS(美国护士资格鉴定考试)简介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3],是在完成公共英语教学和大部分护理专业知识之后开设的课程。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护理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能获取国际护理信息,了解当代医学与护理学科发展的动态,并能在涉外医院实践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在课程设置上就要与就业需要挂钩,根据市场需求紧扣教学目标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首先,针对涉外护理学生的就业需要应加大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作为涉外护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培养,“英语口语课程的设置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英语口语、护理专业英语口语和雅思英语口语。”[4]其次,“优化各学科课时的比例,突出核心课程,加强学科交叉。”[2]101我们要意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是一门主干课程,要优化各科目学时的比例,也要明确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在完成公共英语教学和大部分护理专业知识之后。再次,可以将中西护理文化差异、护理专业英语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纳入选修课程。最后,我们要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比如开设英语角,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聘请有出国经历的护理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开展讲座等等。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涉外护理职业英语的重要性已经日渐突出,而职业英语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要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采用适应社会所需、市场所求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涉外护理职业英语教学应紧扣涉外护理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一是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导,“边学、边思考、边做、边纠正”的“护理情景式”实验教学模式。尝试将课堂搬到护理实验室,充分利用护理实验室与模拟病房创设真实的临床护理活动场景。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自感受、体验各种状态下的“虚拟护理实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大量运用病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手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将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二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过程为导向,科学设计学习任务,模拟操练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性教学模式。如将护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任务或者是项目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围绕任务与项目中的实际交流需要来不断熟悉与强化每一项操作过程中护理听力与口语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可将语音、语法、词汇、功能、话语连贯、意思表达、风俗习惯和社会交际策略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实际交流中,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全方位、整体的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统一,学以致用。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关注市场动向及其对知识和人才类型的需求状况,以便进一步加强教与学及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需求状况及时更新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如采取操作式的教学模式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等。

(三)在探索涉外护理职业英语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师资力量的建设问题

要培养出具有英语特色的护理人才,仅靠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是不够的,还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构建适应“涉外护理英语”需要的课程体系。因此,教师不仅要专精一门,而且要具备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英语教师自身除了要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专业或行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双师素质。护理专业教师也应加强英语学习,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学院要对专业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科学规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比如聘请国外护理学专家或具有国外医院护理工作经历的人士来校讲学;也可以派出教师参加雅思英语培训、口语培训,有条件的还可以出国培训;同时还要要求担任涉外护理人才教学的英语教师多听护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参加专业教研室的科研活动、教学研讨,实现知识和能力相融合。因此,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把担任涉外护理专业教学的英语教师划分到专业教研室,这样会更有利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协作。

2.良好语言环境的创设问题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涉外护理人才的需求,只有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自感受、体验各种状态下的“虚拟护理实习“,才能让学生毕业后立即进入“角色”。因此,教学必须通过高仿真的教学拟真环境、软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等来创设工作环境,或通过真实的岗位实践来完成。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英语语言氛围。利用多媒体教学,比如听录音、看英文电影,然后叫学生复述或是模仿等。其次,营造近似职场的语言场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workinpairs,readandsay,speakout,groupdiscus-sion,interview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说英语中来。再次,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能够巩固所学并能提高其应用能力的任务,以小组合作式等形式来完成。最后,我们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构建虚拟护理工作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护理医学的场景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2]101。

篇9

关键词:医用化学;护理专业教学;学习兴趣; 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生化、药理、生理、临床检验等学科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护理学,医用化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护理专业岗位对相关化学知识、技能需求的联系,淡化化学学科意识,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相关关系,从知识性、趣味性、关联性、渗透性、实用性出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化学基础更弱,且层次不一,有上过高中的,也有初中未上完的。最头疼的是,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对医用化学不够重视,认为医用化学课不重要,觉得这门课的知识在以后护士工作中用不到,护士只要会发药、打针、输液就行了,没必要学化学,甚至有些学生对化学还有厌学情绪。由于学生对医用化学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可以认识到医学和化学的关系,对为什么学习医用化学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上好第一节医用化学课就尤为重要。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日常及医疗上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在医学中以及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化学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之后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或内容作为切入点,再逐渐引入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学护理更不能不具备化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少,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而与医学相关内容偏少,缺乏与医学的密切联系,这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降低学习难度,注重化学与医学的关联性,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围绕化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进行教学,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医学相关,并能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产生兴趣。如讲到碘的性质时,注重讲碘酊的成分与用途、人体缺碘的症状及生活中如何补碘。在讲到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时,着重讲水分子的极性及维生素C、维生素B的水溶性和维生素A、维生素E的脂溶性。讲到配合物时,从NH3与H+可以配位形成NH4+,NH3也可以与Cu2+配位形成比较复杂的离子,同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血红素、煤气中毒、VB等讲解配合物的知识及应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化学与医学无处不在。如甲醛对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质的衣服中会含有甲醛,装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饮食上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摄入,碳酸饮料不宜多喝;家里的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及时充电,补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应以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性为重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应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搜寻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教师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助于将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医学知识。五、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0

[关键词]护理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医患、护患交流的工具,是求医问药的最基本的要素。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多偏重于一、二年级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针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教学中问题分析

1.1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仍然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和应用能力,但基本没有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过自己的外语工具,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往往出现“听不懂、说不了”的情况。专业英语学习因为缺乏需要沟通的语言环境多流于单纯的文献阅读和医学词汇学习。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的缺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1]。

1.2教材选择单一目前的医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阅读材料和简单口语教材为主。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基本语法为线索,从ABC开始,涉及的内容多半只是医学科普知识,各种医学文献文体风格的体现不足,医学词汇的涉及面不够广泛;另一种选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研文章,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阅读材料又嫌太难。以往高年级护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多采用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和市面上流行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

1.3缺乏复合型教师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做法,护理专业教师用英语授课常因英语功底不深,表达能力受限制,遇到复杂的知识点用中文重复甚至解释,学生在接触双语教学初期适应性较差[2],往往对中文讲述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英文学习上。英语教师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3]。

2教学改革尝试

2.1与基础阶段教学相衔接高年级护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巩固和发展学生基础英语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性的基础英语学习转入应用性技能培训,熟悉医学术语,学习并掌握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掌握各种医学文献的语言风格,为英语语言技能应用和获取专业知识铺平道路。

在教学当中,学生普遍反映基础阶段听力和口语的应试训练多,实际工作中无法应用,是与外籍病患沟通的主要障碍。为了使基础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过渡,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基础英语水平设计教材和课堂授课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阶段所取得的教学成果,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尽快将被动的内向型知识变成主动的输出型技能。

2.2教材选择多样化备课时,同时参考若干本医学英语教程,根据医学英语语言特点,以疾病分类作为章节主题编写教案。每一章所涉及相关的阅读材料都来自欧美科技读物,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在词汇方面频繁应用医学英语的共核词,突出医学词汇外来词多、词形长、结构复杂等特点,总结医学词汇的构词及语音规律;在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应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各类医学文献语言风格、文体结构、含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习惯表达以及长句子、倒装结构、结构分隔现象等的文章,并尽量采用原文。

每个阅读主题设计相应的场景练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跟护理交流实战有关的书籍和有关口译技巧的文章,在课堂上播放欧美护理实景录像和与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断,并在他们的课堂情景演练中考察学生的应用情况。

2.3课堂设计模拟英语工作环境高年级的护生已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疑难问题分析、解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表达及构词规律、文体结构等进行总结,要求学生重点练习、重点掌握,并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

根据护士需要与病人频繁交流的工作特点,在课前假设情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外籍病人看病情节,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演练。甚至要求他们模仿《急诊室》、《仁心仁术》等欧美电影,设计自己的桥段,在课堂上表演。课堂教学中,适时讲授一些公共服务口译、联络口译的技巧,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实战演练。比如,在门诊教学部分,设计的情节是“说英语的急性阑尾炎病人初次门诊,由不会说英语的医生接诊,由会说英语的护士帮助医患沟通,并执行医嘱”。学生被分成护士组、医生组、病人组。各组之间不准提前沟通,课堂上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出1个人即兴表演。护士组的学生不得不在课前参考专业口译员的准备方法,熟记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法。“演出”时邀请护理专业的教师,从护理操作、护理美学等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来充当“病人”,并请他们对“护士”的表现进行评判。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原本对外籍病人的“语言恐惧”减轻了,听力和口语也得到大大提高。

2.4配备复合型英语教师医学英语课仍属语言课范畴,在教学中往往要沿用普通英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一般医学专业课教学有所区别。英语教师熟悉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有的语言基础,分散学生的难点。但是,为护生设置这门课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将语言与专业知识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病人,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护理”这一主题。因此,要求从事护生教学的英语教师了解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护理专业教师强化英语能力,以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护士。

3效果评价

3.1成绩评价考试模拟真实就医或护理服务场景,邀请留学生或外教饰演患者,由英语教师、外教和护理专业教师分别从学生的语言运用、护理专业技能在英语环境中的表现和“患者”在场景中对学生“服务”的理解和满意程度打分和评价。2005级100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中,30%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够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这两类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涉外医疗岗位,省去长时间岗前语言培训的麻烦。

4体会

通过场景教学和实战演练,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而且受到了专业的医疗英语口译培训,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工作岗位,无语言障碍地为外籍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有一些甚至能够承担起较为专业的医疗口译服务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高年级护理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课还有几个方面亟待改进:(1)增加模拟实战的份量,尽可能邀请外国人参与实战练习,帮助学生自然融入涉外医疗的氛围,树立起外语交流的信心;(2)主导医学英语课的外语老师应加强护理知识,特别是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要了解国外护理伦理常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3)尽快编写系统化的护理英语教材,选择主题、内容适合于高年级护生的材料,将实战场景带入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主题的训练中;(4)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沟通的渠道,特别是学术交流渠道。

[参考文献]

[1]黎辉.当前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0(2):169-171.

[2]隋树杰.护理本科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6,13(1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