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

篇1

关键词: 节能,技术集成,示范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 Introduction of low-energy consumption project in Tsinghu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Building Science Architectur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Low energy consumption project was one demo building constructed by the building science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used in this project included intelligent fa?ade, natural ventilation, personal 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 terminal, humid dependent air supply mode, BCHP system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building and technology scheme used in this project.

Key words: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 demo building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是北京市科委科研项目,作为 2008 年奥运会办公建筑的 “ 前期示范工程 ” ,旨在通过其体现奥运建筑的 “ 高科技 ” 、 “ 绿色 ” 、 “ 人性化 ” 。同时,超低能耗示范楼是国家 “ 十五 ” 科技攻关项目 “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 ” 的技术集成平台,用于展示和实验各种低能耗、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及先进的技术产品。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展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性研究,研究和示范系列的节能、生态、智能技术在办公建筑上的应用。包括建筑物理环境控制与设施研究(声、光、热、空气质量等),建筑材料与构造(窗、遮阳、屋顶、建筑节点、钢结构等),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高效能源系统、新的采暖、通风、空调方式及设备开发等),建筑智能化系统研究。超低能耗楼还将成为展示与宣传各种最新技术的舞台,为技术交流、产研挂钩、知识普及搭建桥梁;成为清华大学与企业界合作开发、展示新产品的平台,以及向社会、大众宣传、展示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建筑概念、技术和产品的展台。

超低能耗示范楼座落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建筑设计如图 1 所示,总建筑面积 3000m2,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由办公室、开放式实验室或实验台及相关辅助用房组成 。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观点出发,采用了钢框架结构。建筑物内部为灵活隔断,空调和强弱电系统为模块化结构,从而可根据不同使用要求极其方便地改变空间布局。

图 1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效果图

1 .围护结构方案

超低能耗示范楼护结构体系主要示针对对可调控的 “ 智能型 ” 护结构进行研究,使其能够自动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室内环境控制要求的变化。从采光、保温、隔热、通风、太阳能利用等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推荐形式。 图 2 标明了示范楼外各个外立面采用的围护结构方式。 通过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使得冬季建筑物的平均热负荷仅为 0.7W/m2,最冷月的平均热负荷也只有 2.3 W/m2 , 围护结构的负荷指标远小于常规建筑,如果考虑室内人员灯光和设备等的发热量,基本可实现冬季零采暖能耗。夏季最热月整个围护结构的平均得热也只有 5.2 W/m2。

图 2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围护结构设计方案

1.1 玻璃幕墙和保温墙体

东立面和南立面采用双层皮幕墙及玻璃幕墙加水平或垂直遮阳两种方式,综合得热系数 1W/m2K ,太阳能得热系数 0.5 。双层皮幕墙按照室内室外的温度差别,调节室外空气进出风口的开合,夏季室外空气经过热的玻璃表面加热后升温,在幕墙夹层形成热压通风,带走向室内传递的热量,冬季进风口出风口关闭后,可减少向室内的冷风渗透。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叶片宽度 600mm ,每个叶片均设置单独得自控系统,分别根据采光、视野、能量收集、太阳能集热的不同区域功能要求进行控制调节,实现冬季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夏季遮挡太阳辐射,同时满足室内自然采光的最佳设计。

西北向采用 300mm 厚的轻质保温外墙,铝幕墙外饰面,传热系数 0.35W/m2K 。外窗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外设保温卷帘。

1.2 相变蓄热活动地板 【 1 】

示范楼的围护结构由玻璃幕墙、轻质保温外墙组成,热容较小,低热惯性容易导致室内温度波动大,尤其是在冬季,昼夜温差会超过 10℃ 。为增加建筑热惯性,以使室内热环境更加稳定,示范楼采用了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方案。如图 3 所示,具体做法是将相变温度为 20 ~ 22℃ 的定形相变材料放置于常规的活动地板内作为部分填充物,由此形成的蓄热体在冬季的白天可蓄存由玻璃幕墙和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晚上材料相变向室内放出蓄存的热量,这样室内温度波动将不超过 6℃ 。

活动地板架空层高度 1.2 米,空调风道、各类水管、电缆、综合布线等均隐藏在架空层内。保证室内干净整洁,而且不需要吊顶,房间净空高度大,有效利用空间多。

图 3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相变蓄热地板设计方案

1.3 植被屋面和光导采光系统

为提高屋顶的隔热保温性能,同时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采用种植屋面技术,结合防水及承重要求,选用喜光、耐干燥、根系潜的低矮灌木和草皮,适合于北京地区气候特征。

屋顶同时设置光导管采光系统,利用太阳光为地下室提供采光,减少白天照明电耗。

2 .室内环境控制系统方案

2.1 自然通风利用 【 2 】

室内环境控制系统有限考虑被动方式,用自然手段维持室内热舒适环境。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春秋两季可通过大换气量的自然通风来带走余热,保证室内较为舒适的热环境,缩短空调系统运行时间。

利用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的结合,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及周围环境的特点,在楼梯间和走廊设置通风竖井,负责不同楼层的热压通风。在建筑顶端设计玻璃烟囱,利用太阳能强化通风。此外在建筑外立面合适部位设置开启扇,使得室外空气在风压通风的作用下可顺畅地贯穿流过建筑。

2.2 湿度独立控制的新风处理方式 【 3 】

超低能耗示范楼共设置 4 台 4000m3/h 新风机组,通过溶液除湿设备的处理,可提供干燥的新风,用来消除室内的湿负荷,同时满足室内人员的新风要求。

目前空调工程中采用的除湿方法基本上是冷冻除湿,这种方法首先将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除去空气中的水分后再通过加热将空气温度回升,由此带来冷热抵消的高能耗。此外为了达到除湿要求的低露点,要求制冷设备产生较低的温度使得设备的制冷效率低,因而也导致高能耗。

溶液除湿方式能够将除湿过程从降温过程中独立出来,利用较低品位能源进行除湿,同时减少显热冷负荷,不仅能够保证室内环境质量,而且还能降低空调能耗。

此外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要求有足够的新风,随之而来的新风负荷是空调系统高能耗的原因。示范楼的新风机组同时可实现全热回收效率超过 80 %的高效热回收,可充分利用排风中的全热同时又保证新风不被排风污染。

2.3 模块化的末端调节设备 【 4 】

通过溶液除湿后的新风可带走室内的湿负荷,房间内的末端装置仅负责显热部分(冷冻水温度可采用 18℃ ),按照干工况运行,不存在结露现象,彻底避免了潮湿表面滋长霉菌,恶化空气质量。

示范楼内提供模块化的空调末端配置,根据房间实际使用功能灵活组合。

办公室室内人员密度低,人员工作时间及活动区域相对固定,个人的舒适要求不尽相同,采用冷辐射吊顶或者辐射墙来消除室内的基本显热负荷,溶液除湿后的新风通过置换通风来消除室内的基本湿负荷。工位送风则提供每个办公人员个人活动区域的送风,通过调节风口角度、出风速度来满足自身的要求。

示范楼内另一类房间为报告厅和会议室,室内人员密度高,散热散湿集中,单位面积冷负荷大,且使用时间不稳定。因此除冷辐射吊顶和置换通风外,采用仿自然风的动态风 FCU 来消除室内尖峰负荷。

3 .能源系统方案

3.1 BCHP 系统

超低能耗楼采用固体燃料电池及内燃机热电联供系统,清洁燃料天然气作为能源供应, BCHP 系统总的热能利用效率可达到 85 %,其中发电效率 43 %。基本供电由内燃机或者氢燃料电池供应,尖峰电负荷由电网补充。发电后的余热冬季用于供热,夏季则当作低温热源驱动液体除湿新风机组,用于溶液的再生。

3.2 高温冷水机组或直接利用地下水

配合独立湿度控制的新风机组,夏季冷冻水温度 18℃ 即可满足供冷的要求。采用电制冷,冷冻机 COP 可达到 9 以上,高效节能。另一种方式更为简单,就是直接利用地下水,超低能耗楼所在清华大学校园东区地表浅层水温基本稳定在 15℃ ,单口井出水量可达 70m3/h ,完全能够满足示范楼的供冷要求。地下水通过板换换热后全部回灌,仅利用土壤中蓄存的的冷量,不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流失。

3.3 太阳能利用

超低能耗楼南侧立面装有 30 平米的光伏玻璃,发电用于驱动玻璃幕墙开启扇和遮阳百叶。屋顶设有太阳能集热器,所获得的热量用于除湿系统的溶液再生。此外屋面还装有太阳能高温热发电装置,该系统为抛物面碟式双轴跟踪聚焦,峰值发电功率 3kW 。

4 .测量和控制系统方案

4.1 智能化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自动采集室外的日照情况,根据不同的朝向方位,调节遮阳百叶的状态,同时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决定外窗、热压通风风道、双层皮幕墙进出风口的开闭。控制系统采集工作区各点的照度数据,调节百叶的角度和人工照明的灯具。室内的新风量根据房间内的 CO2 浓度和湿度来调节。其余能源设备、水泵、太阳能装置等均根据负荷情况自动调节。

4.2 实时测量系统

示范楼屋顶布置气象参数测点,测量数据包括室外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强度。围护结构的测试包括各玻璃、窗框、遮阳百叶、保温墙体的表面温度、热流。环境控制系统和能源系统的测试包括各设备的运行参数,如冷辐射吊顶表面温度、送回风温度湿度、盘管出水温度、溶液除湿系统的溶液浓度等。

5 .小结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是建筑节能各项技术和新产品的集成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委、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同时要感谢在示范楼建设过程中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的国内外企业。 2004 年 6 月示范楼将全面建成,服务于今后我国绿色建筑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定形相变材料的热性能 张寅平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6

• 太阳辐射下建筑外微气候的实验研究 李晓锋 太阳能学报 2001.3

篇2

关键词:被动房,规划设计,节能建筑,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德生态园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东北部,是中德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也是青岛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主要区域。被动房目前在世界各类节能建筑中具有领先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园区政府将被动房产业作为园区发展战略之一,在园区约0.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建设约60万平方米的被动房,本文对规划区域内的被动房建设做了相关设计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 中德生态园被动房规划建设简介

1.1 被动房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被动房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明以来,出色的节能效果很快得到了各国建筑师和主管部门的认同与重视,在欧洲各地都出现了以这种标准建造起来的建筑物。截止至2010年,仅在德国就有13000 多座被动式节能屋投入了使用(2012 年全世界有37000 座),当前已建成的被动式住房大多数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气候和日照时间并不极端的地方,其他国家也逐渐开始实施,形式有独栋房屋、公寓、学校、办公楼、游泳馆等。特别是多层建筑,更能体现它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德国海德堡市(Heidelberg)火车总站南侧的新城区Bahnstadt,总面积达到116公顷。这个城市发展项目将全部采用被动式建筑标准建设,2009年开始地面施工,项目开发期为15-20年,目前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被动式建筑群。2010年5月,欧盟颁布了一项关于建筑节能的指令,该指令明确规定从 2020 年开始,欧盟境内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被动式住房的标准。随着被动房理念的不断推广,欧洲以外的国家,如美国、韩国等,也逐步踏入这一研究领域。

由世博会引入的德国汉堡之家是中国第一座经过认证的被动房建筑,实际上,中德早在 2006 年就开始了建筑节能的交流,德国能源署与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首次签署合作备忘录。此后双方共同编写《中国建筑节能手册》。2009 年,中德双方共同完成了中国被动房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2011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签署了《关于建筑节能与低碳生态城市设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启了我国发展零能耗建筑的历程。根据中德技术合作的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秦皇岛市的“在水一方”和哈尔滨市的“辰能・溪树庭院”两个示范项目。2011年4月,这两个项目正式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科技项目计划。2012年,有5个项目加入“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从示范区域来看,严寒地区1个,寒冷地区3个,夏热冬暖地区1个。从建筑类型看,除住宅之外, 2个是学校,1个是政府办公楼。截止目前,国内被动式建筑累计示范项目总面积达17.23万平方米。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路线提供很好地借鉴,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促进节能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

1.2 建设内容及园区现有条件建设分析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北部中德生态园内南侧,抓马山北麓。规划建设山景住宅区与创意智库区2个组团,共14个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47.71ha。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3万O,区域平均容积率1.2,绿地面积约18.4万O;各规划面积详见表1

表1规划建设内容表

中德生态园从2012年起开始筹建,目前处于园区一期开发建设期间,整个园区的市政管网建设比较薄弱,项目选址处周围无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尤其因为该处是山区地貌,地势起伏较大且海拔较高,市政供热管道较难到达,在此处建设被动房也充分利用了被动房靠自身的技术及构造措施达到舒适的室内环境的优点,同时节省供热管道的投资。

(a)项目规划用地范围(b)项目鸟瞰图

图1 被动房项目规划示意图

2 社会效益分析

2.1 项目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分析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每年完成建筑工程总量超20亿立方,约占世界年建筑总量的50%,建筑节能任务艰巨。被动房产业是建筑节能领域中的集大成者,其产业链涵盖节能技术、建筑材料、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产业链长,带动系数高,被动房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次被动房建设工程项目,通过与德方合作,引入德国技术、标准、施工管理与认证全过程体系。在学习掌握德国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中国气候特点,居住习惯的被动式建筑,同时以本项目为契机打造青岛被动房产业联盟,构建被动房全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带动产业发展,增加产业产值。

目前有50多家被动房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入到被动房联盟组织中,园区规划了3000亩土地作为被动房产业用地,中德生态园与德国被动房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被动房产业在青岛的发展。

2.2 节能环保效益分析

我国建筑普遍存在能耗大、排污量高、能源利用效率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等问题,且具有夏季空调用电量大,冬季采暖能耗高的特点。相比于此类房屋,被动房具有超低能耗、超微排放、超高舒适度等特点。本项目通过各项节能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建筑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主动式能源消耗的依赖,项目整体可实现节能90%以上的目标,远高于我国建筑节能65%的标准,节能效果显著。项目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技能减排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对国内民用建筑的统计结果,2011年北方采暖地区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建筑年采暖能耗为24公斤标准煤。本项目通过采用被动屋技术项目建成后,单位建筑面积年能耗为15.7公斤标准煤,每年可以比普通住宅节约标准煤475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663吨,以目前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每吨二氧化碳交易额约2美元进行测算,本项目可年实现碳汇收益34万元。

2.3 项目技术可行性与标准适应性分析

我国北方严寒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在取暖和制冷方面有极大需求,因此推广被动房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被动房并非尖端复杂技术堆砌的产品,而是倚重于优化的建筑节能设计与细节处理、高效与适用的节能技术、严格的建筑质量控制来实现。国内被动房产业虽起步较晚,但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与自主研发探索,国内被动房技术发展迅速,也涌现出一批符合标准的被动式建筑。本项目在调研国内外被动房发展状况基础上,与德国权威机构签约,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引入德方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为项目高标准完成提供了保障。在技术经济性方面,我国节能建材与设备成本也随着应用量增大而逐步下降,使得被动房造价大大下降。由此可见本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我国建筑节能起步晚,考虑到各地经济水平、节能工作的基础和监管能力、配套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水平都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因此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水平要求较低,提高的进程比较缓慢。且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对能耗判定以建筑构建或设备的单项能耗为基础,缺少对整个建筑物一次能源消耗的定义与判断,难以评估一个建筑的实际能耗水平及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引入德国被动房标准进行建设,可为后续我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节能标准做基础。由此可见本项目符合国家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要求,项目标准是适用的。

2.4 项目的基础设施投资节省及示范效应分析

本项目采用被动房技术,可节省区域供热设施与管线投资约16788.9万元。按照供热能力50万平方米预测,可节省供热站投资,约3000万元,总体可节省区域基础设施供热配套投资约19788.9万元,减轻当地政府区域开发的资金压力。

本项目为中德生态园中德技术交流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通过引入德国先进被动房技术、标准及理念,打造国内最高标准的被动房建筑。项目贯穿被动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评价、资格认证全过程,是国内被动房示范标杆项目。中德生态园还将以本项目为契机,打造青岛被动房产业联盟,构建被动房产业链。通过本项目建设可为我国被动房发展奠定技术及标准基础,进而引领建筑节能新标准,推广建筑节能理念,推动我国被动房产业发展。

结语

被动房在欧洲已经发展了20 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法律法规、设计、施工、产品供应等各方面齐备的体系,其理念,发展方向,发展模式、解决的问题将对我们未来推动建筑节能向更深层次迈进,提供有益的帮助。中德生态园进行大规划被动房建设,将带动被动房产业链中的企业快速发展,促进当地乃至青岛地区建筑节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肖丹. 建筑发展新趋势―被动式建筑[J].科技信息. 2013,21:176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技术集成;示范工程

当今世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变高消耗型为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生态建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体现“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充分展示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1、生态建筑研究目标及特点

上海建成的生态办公示范楼(简称“示范楼”),汇集了建筑设计、结构、材料、节能、环境、智能和新能源利用、园林绿化、水处理等学科领域的众多技术专家展开攻关,边研究、边设计、边建设,总体设计将各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办公楼中集中应用,充分发挥了技术集成的综合优势。

示范楼占地面积905m2,建筑面积1994m2,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屋面为斜屋面结构。楼内设技术交流展示区、实验室和办公室。其研究总技术目标是:综合能耗为同类建筑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20%;再生资源利用率达6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

2.示范楼技术集成体系

2.1自然通风设计策略及气流组织模拟技术

通过室外气流组织的模拟计算及建筑物外形的风洞实验,对不同风向和风压下建筑各部分的自然通风效果进行分析,改进和优化建筑外形及房间功能。利用屋顶排风道代替排风烟囱,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在排风道内设置7组翅片管式换热器,在过渡季节,利用太阳能热水加热排风道内的空气,产生热压,提供自然通风所必需的动力,强化自然通风,实现舒适的室内风环境,减少夏季空调运行时间、降低空调能耗。

2.2超低建筑能耗节能技术系统

根据示范楼各种建筑工况,通过能耗指标和节能效果模拟分析,将多种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合理节能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适合生态示范楼的超低能耗节能技术系统:多种复合墙体保温体系+屋面保温体系+双玻中空LOW一E窗+多种遮阳技术。

(1)四种复合墙休保温体系。从隔热保温性能考虑,示范楼采用了不同的保温体系。其中东西向采用复合外墙构造体系,以混凝土空心小砌块或砂加气砌块为主墙体,90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为外挂墙,中间填充发泡尿素、聚氨醋等高效保温层,构成一种隔热保温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外墙构造体系,传热系数分别为0.3、0.34W/(m2・K)。该体系有如下特点:使建筑节能与使用新型墙材相结合,不使用粘土制品;能消除热桥和墙体裂缝及渗水;保护内结构层,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隔热保温性能优良,提高建筑热稳定性和改善建筑热舒适性。南北向采用聚苯板外墙外保温体系,传热系数分别为0.39、0.38W(m2・K)。

(2)三种复合型屋面保温体系。示范楼绿化平屋面采用倒置式保温体系,保温层采用耐植物根系腐蚀的XPS板和泡沫玻璃板置于屋面防水层上,再利用屋面绿化技术,形成一种冬季保温、夏季隔热又可增加绿化面积的复合型屋面。

(3)节能门窗。外门窗采用断热铝合金双玻中空LOW一E窗,天窗采用三玻安全LOW一E玻璃,其表层玻璃具有自清洁功能;南向局部外窗采用充氯气中空LOW一E玻璃和阳光控制膜,提高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

根据示范楼建筑形式与日照规律,采用户外电动遮阳百叶、水平、垂直铝合金遮阳百叶、电动天顶篷遮阳、曲臂式电动遮阳篷等遮阳形式,提高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1)天窗根据节能与采光要求,外部采用可控制软遮阳技术,达到有效节省空调能耗的作用。(2)南立面根据当地日照规律,采用可调节的水平铝合金百叶外遮阳技术,通过调节百叶角度,即能阻挡多余光线照射,达到节能效果;也能使光线进入室内深处,提高舒适性。(3)西立面考虑到夕晒对室内的影响,根据太阳能入射角度,采用可调节垂直铝合金百叶遮阳技术。

2.3天然采光设计优化及模拟评价技术

采用天然采光模拟技术优化中庭天窗、外墙门窗等采光及遮阳设计,冬季北面房间可透射太阳光,夏季通过有效遮阳避免太阳直射。白天室内纯自然采光区域面积达80%、临界照度100lx,在营造舒适视觉工作环境的同时降低照明能耗30%。

2.4高效、环保、健康新型空调系统

示范楼里研发热泵驱动的热、湿负荷独立控制的高效、环保、健康新型空调系统:通过避免使用有凝结水的盘管,解决目前空调系统中存在的霉菌滋生问题,通过除湿机内盐溶液的喷洒,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霉菌及其他有害物,体现生态和环保的理念。

2.5再生能源利用建筑一体化

(1)太阳能光热技术

示范楼设计了斜屋面放置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150m2)和多晶硅太阳能光电板(5KW),实现太阳能光热光电综合利用与建筑一体化。

(2)太阳能光电技术

在斜屋顶下部选用光电转换效率≥14%的高效率多晶硅太阳能光电板,建立5KW光伏电站并采用并与电网并网。

2.6绿色建材

示范楼中3R材料使用率达60%,采用大量绿色工程材料,如墙体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基础应用了C20垫层再生混凝土和C30再生混凝土;上部结构混凝土采用了C40大掺量掺合料混凝土,可降低水泥用量60一70%;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采用了再生骨料、粉煤灰等制成的商品砂浆,可减少天然砂用量25%,水泥用量15%。

2.7智能控制

以数据采集、通信、计算、控制等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成套先进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包括室内环境综合调控及软件、照明及空调节能监控、安全保障及办公设备控制系统的集成平台和应用软件等,实现大型遮阳百页的转动控制、空调等设备的节能监控,照明采光监控,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个性化通风,噪声等室内环境的动态调节,确保生态建筑运行的节能、舒适和高效。

2.8水资源回用

示范楼雨污水ICAST回用处理系统的处理水量为20m3/d,污水源为生态示范楼全部建筑污水、部分幕墙检测中心的实验冲墙污水及雨水。该系统设有雨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等三个子系统,将生态示范楼雨污水收集后,经调节池进入ICAST池生化处理,并由过滤消毒后的出水(其水质达到中水回用标准)用于回用,如用于生态示范楼顶平台浇灌绿化、景观水池用水、冲厕所和清洁道路等。

2.9生态绿化

示范楼在平屋顶屋面上,设计了8处屋顶花园和一个室内中庭绿化,共计400多平方米。屋顶绿化层包括保温隔热层、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栽培基质层、植物层。

通过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室内绿化和室外绿化等生态绿化植物群落配置技术,改善住宅的室内气温、形成生物气候缓冲带、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有效保护屋顶、延长建筑物寿命、减缓风速和调节风向等作用。有效改善建筑微环境、营造视觉舒适的、实现夏季建筑外植物群落降温1-2.5℃,夏季屋顶及垂直绿化降低室内温度1-1.5℃,建筑周围植物群落减弱噪音能力为1-2dB(A)等生态效益指标。

篇4

关键词:建筑 节能

建筑节能,现在社会普遍称之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是在保证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性的基本条件下,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使用能源。

1 建筑节能在我国的重要性

1.1 建筑节能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过低的根本要求。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就是能源短缺。在有限的资源制约下,要是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就要尽可能的提高我国的节能水平。建筑能耗就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项,国外从很早就开展了对建筑节能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建筑能耗却被长期忽视,我国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已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因此,建筑节能将成为提高全社会能源使用效率的首要问题。

1.2 建筑节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采暖消耗和空调建筑、生活和生产用能消耗日益增加,从而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急剧增长,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生存环境的恶化。建筑节能可以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建筑能耗的总水平尽量降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中的很严重的一方面,它只要是以煤烟为主,但对人类最大的危害缺失因大气污染而出现的尘和酸雨。而造成大气污染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建筑采暖和炊事用能,若所有新建住宅的节能效果都能达标,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从而避免污染大气环境,达到良好的环保效果。

1.3 建筑节能将会推动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建筑节能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人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大大改善了建筑物门窗、墙体、地面、屋顶、照明、空调采暖等各项施工技术。以往的房屋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但现在不同了,建筑行业已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型材料设备的应用,并从多个角度改进了建筑构造和施工安装技术。建筑市场上已出现了大量新型、高效的节能设备、保温及密封材料、保温管道和自动控制元器件。而且也兴建了很多新型节能建筑,同时也开始大规模的改造现有节能建筑,而且市场形势也令人看好。由此,过热的市场需求带动了行业生产,市场上涌现出多加以生产建筑节能产品为主的企业,为了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设计施工部门及物业管理部门也对内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进行了调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经历了一段消沉的发展进程以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 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节能总体状况落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和推行建筑节能技术,而我国却忽视了这一环节,如我国建筑外墙的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的3~5倍,外窗传热系数为2~3倍,屋面传热系数是3~6倍。

2.2 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平方米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仅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

2.3 我国建筑能耗高,制约经济发展。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且其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在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30%。

3 我国建筑节能落后原因分析

3.1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①选用的外墙外保温体系不成熟,无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施工技术规程。②设计变更不规范,变更文字表达不严谨。③建筑节能的热工计算书不完善。④对保温体系饰面层的构造做法中不深入研究。

3.2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①施工单位为了降低造价或施工的方便,在施工中将这部分保温构造取消,降低了建筑的节能效果。②施工现场选用的节能产品现场不抽检,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和节能效果。

3.3 市场监管不到位,如环境照明,不光要考虑节能问题,还要把是否造成光污染也纳入质量监督范围。另外,由于节能产品大多价格较高,开发商考虑到建筑成本问题必然舍弃节能产品,这样就出现在建设过程中不按国家标准进行监管的现象。

3.4 建筑节能材料,工艺技术发展缓慢,有很多新工艺出现,但也只是概念性的,推广难度较大。尽管推出许多节能环保的建筑类产品,但市场认可度较低。

3.5 建筑业主、开发商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建筑节能材料的成本价差阻止了节能建筑的发展步伐。

4 建筑节能技术运用和发展

住宅建筑节能必须从住宅规划抓起。通过合理布置总平面,自然而然的降低能耗。在满足采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缩小外窗,淘汰一些大面积的窗。第二是减少外墙的凹凸面,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散溢,使节能体系更加合理,也节省了成本,使住宅的保温性能更加的提高。

4.1 严格实行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把建筑节能作为建筑设计是否达标的重要考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建筑节能的技术标准。通过合理布置总平面,自然而然的降低能耗。在满足采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缩小外窗,淘汰一些大面积的窗。减少外墙的凹凸面,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散溢,使节能体系更加合理,也节省了成本,使住宅的保温性能更加的提高。

4.2 积极采用节能建材,重视节能的建筑设备产品的研发。普通烧结砖的使用率大幅度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加气混凝土、多孔砖、粉煤灰制品、空心砌块;积极开发利用各种高效保温材料,如聚氨酯、膨胀珍珠岩、岩棉、玻璃棉、发泡聚苯乙烯等;对以往的外墙、屋面进行改造,改善其保温隔热性能,发展节能型墙体和屋面,其中的保温墙体和屋面应该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改进建筑钢门窗的保温气密性能,积极推进节能型门窗和门窗密封条的改革和实际应用,将塑料门窗视为重点发展项目。

4.3 发展建筑节能科学技术体系。就目前情况来看,应该致力于解决急需的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即:节能保温门窗和门窗密封术、保温墙体成套技术和内保温墙体的墙面防开裂技术;屋面高效隔热保温防水技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和成熟的节能技术,重点推广保温门窗、空心砖墙体、空心砌块墙体、加气砼墙体等应用技术。

4.4 加强已建建筑的节能改造。开展对已颁节能标准的监督、节能产品的认证、建筑物和住宅小区能耗的检测评价等工作。利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节能技术,对已建的采暖空调建筑围护结构和设备系统进行节能改造,确保其实用功能达到节能指标。

5 对策

5.1 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加大政府对节能的支持力度,实行节能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节能融资渠道,实行节能奖励制度。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完善节能监督体系,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建立能够反映各地区能耗水平、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节能统计体系。

5.2 加强监管。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节能篇(章)审查,新建建筑工程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节能论证和评估;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节能审查,加大建筑节能稽查力度;强化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过程管理,建立建筑节能工程验收制度和节能建筑认证、标识制度。

5.3 科技创新。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改革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创新系统。

5.4 示范推广。积极推动绿色建筑、低能耗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示范,开展利用太阳能、合理开发地热,启动热电、冷联产、余热利用、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技术的试点示范,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节能65%的居住建筑试点示范,在原试点示范的基础进行推广。有重点地建设一批提高居住质量、改善居室热环境的节能建筑和示范小区。

5.5 宣传培训。经常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广泛持久的建筑节能和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改革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开发商和广大居民的认识程度;开展建筑节能政策和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建筑设计、暖通空调设计、工程监理、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和重要施工岗位的技术工人进行政策和技术培训。

篇5

关键词: BIM 技术; 建筑节能设计;能耗分析;应用

能源紧缺问题目前已上升至全球性问题,不仅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严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能源短缺的问题,但发达国家利用现代科技有效地弥补了能源短缺所带来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因素。尤其是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融入了现代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现代科技积极地探索有关建筑设计节能环保,降低建筑能耗的新途径和新方案,目前已取得显著效果。然而我国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距甚远,建筑节能设计思路不明朗、现代科技投入力度不够,整体来讲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为了能使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水平更得上国际水准,必须要对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案和理念进行改进和更新,充分地将现代科技和建筑设计方案相融合,探索出绿色环保的建筑节能设计新方案,才能降低建筑能耗。

1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还远远满足不了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建筑设计理念问题和现代建筑技术水平的制约,使得建筑节能设计水平发展缓慢,通常是设计师沿用现有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和现有的建筑设计技术资料。而没有因地制宜地对建筑工程节能设计进行深入的考究,进而验证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生态建筑的一些具体要求,如经济、节能、绿色环保等。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我国的设计师更注重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设计,对于建筑的功效因素考虑甚少,设计中融入节能思维较少。此外,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大量的数据参数都是通过人工输入专业软件中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分析,其中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必须要有专业人员来进行输入和定量分析,而设计师对于软件操作和能量分析方面大多不够专业,使得一套建筑设计方案不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能量分析,而通常是设计方案投入到建筑施工中才进行能量分析,但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建筑设计方案通常会因种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变更,相应地建筑节能设计能量分析也难以实现,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将成为理想化的方案,难以真正意义上实施。综合分析,对于建筑节能设计无法在设计计算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生态建筑方案,这和建筑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有着直接的关联,建筑设计和定量分析计算的脱节,将成为制约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水平提高的瓶颈。

2 建筑能量模拟与分析软件的应用现状

在建筑能耗分析和模拟方面国外许多国家都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开发出基于符合各国建筑设计节能标准的能量分析软件。我国在建筑设计节能设计方面也较为重视,于2005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设计正式成为强制性设计标准。但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能量分析方法仍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没有有效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能量分析方法进而优化改进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能量分析方法,使得我国建筑界的设计师仍停留在原来的设计思维理念,建筑节能设计水平停滞不前。其中造成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水平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阶段没有合理的、能被设计师所接收并应用于设计中的软件和有效的能效设计方法。

3 .BIM 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

3.1 BIM 技术

B 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项通过建立虚拟建筑模型,建筑师通过对虚拟模型中包涵的建筑信息数据计算分析,确定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案的技术。其中在建筑虚拟模型能量分析方面,BIM几乎包涵了所有建筑节能设计所需的信息,如建筑材料、建筑外观、建筑功能及构件特征等信息。较好地指导建筑设计师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建筑师在建筑模型中可随时任意地将有关建筑设计方面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输出和输入,及时地对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修正。总之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现节能型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3. 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BIM技术,创建虚拟建筑模型,大量的和设计有关的信息将直观地展现在设计师面前,如建筑材料、三维空间效果、构件属性、建筑外观及具体功能效果等。在建筑设计具体的能量分析过程中,只需导入相关的能量分析软件就可以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并反馈出详尽的能量分析结果。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和能量分析工具能有小地简化能量分析操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更能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分析功能提高能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快捷性。其中,美国是目前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美国的Green Building Studio可以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的各项要求。GBS可以快捷地从BIM软件中导入建筑模型,利用建筑模型中包涵的海量建筑信息来构建一个相对准确的热模型,并将模型格式转换为XML的格式。进而根据实际的建筑标准和建筑法规,对不同需求的建筑空间类型进行智能化假定。模型假定后,再结合建筑物所在地的典型气候信息数据,将DOE2.2模拟引擎引入到模型中进行模拟节能分析。其中分析内容包括建筑物每年的能量消耗、采暖制冷负荷、照明所需耗费的电力资源等,这些耗能数据都能够在模拟耗能系统中一一地展现出来,较为直观地反映过建筑节能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建设科技编辑部. 从能源国情看建筑节能〔J〕. 建设科技,2004, 28( 5): 12.

篇6

(一)对我国2020年的能源需求有不同的预测结果

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的目标,究竟需要多少能源?目前各方的看法并不一致。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约6.7吨标准煤;其中能效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日本,其人均能源消费量也有5.7吨标准煤。而能效低的国家如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则高达11.4吨标准煤;目前我国上海、北京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已达4吨标准煤以上。如果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不以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参照,而以城市居民能源消费总体水平达到目前上海或北京水平,农村地区用能水平得到改善,按此标准简单测算,届时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会超过40亿吨标准煤。

以前一些国内外机构对我国未来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见表1),或者低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或者未曾预料到现在已经出现的能源电力超速增长。一般而言,国际结构预测的结果较国内一些预测的能源需求偏高。如国际能源机构(IEA)2000年时设想我国在2020年前年均经济增长率5%,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将达27.7亿吨标准煤;2002年IEA又进行了修改,设想中国到2030年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届时中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0.5亿吨标准煤。而过去国内研究机构则较多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期望能效水平得到较高程度的改进,大多希望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

我国曾经保持了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小于0.5的记录。上世纪末能源需求增长趋缓,煤电供需出现一时的平衡调整,使各方对今后的能源需求预测普遍调低。但近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连续大于1和能源消费强劲加速的新情况,又有人预计认为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将出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和经济同步增长的趋势,能源需求将超过原来的预计水平。

不同的预测结果说明各方对我国今后20年社会经济发展及能源需求的看法不尽相同,也反映出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2020年按“趋势照常”发展的能源需求

据统计,2003年我国钢产量达2.22亿吨,比上年增长21.9%;钢材产量2.41亿吨,增长25.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9.1%;氧化铝增长11.2%;烧碱增长7.7%;水泥增长18.9%。与之相对应,我国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已达到64.3%,比2002年又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重工业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是轻工业的4倍。近年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部门主要是石油石化、钢铁、建材等资源消耗较高的行业。

2003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40.5%,相当于近3年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而此前的22年(1978―2000年)里城镇人口每年仅增加0.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新增1300万人城市人口,而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是农村居民的2.7倍。

2003年轿车产量202.0万辆,比上年增长85.0%;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与此相关的商品石油及制成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7%。按照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其人均住房面积、每百人拥有汽车数量、家用电器普及率都进入加速增长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100美元,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将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城市新兴消费热点开始涌现。

能源需求“趋势照常(BAU)”的情景分析,是根据近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的特点,描绘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不做政策措施的强化努力,到2020年我国经济实现“翻两番”目标时的能源需求情景。BAU情景分析的主要国民经济、部门发展趋势假设如下:

1、2000―2020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年均达到7.2%。

2、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保持相当的增速,在GDP中的构成没有比较明显的下降,2010年其比重将达到52.3%,随后仍维持51%以上。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长,但其比重仍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其比重将下降为10%左右。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构成逐步提高,到2020年其比重为39%左右。

3、在工业结构中,电子信息、交通设备制造(汽车)、大型石油化工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略快于传统高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在GDP中的比例2020年仍高达37.5%,仅比现在的38.5%下降1个百分点。在高耗能行业中,能源开采和石油加工业在高耗能行业GDP增加值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扩大,冶金产值保持同步增长,其他高能耗行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当前的部分高耗能行业的超高速扩张难以持久。根据各行业的新预测,参考国际经验,并考虑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一些重要的高能耗产品的产量做出了适当增长的设定。如2010年钢产量增长到3亿吨,到2020年保持2.8亿吨的高水平;水泥产量到2020年为12.8亿吨。

4、市场配置资源逐步加强,市场竞争机制日趋完善,工业规模结构、产品结构将得到优化和调整,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能效水平年均提高1%―2%。如:吨钢综合能耗将由2000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20年的1.0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0.6%;食品、纺织、医药等轻工业GDP能耗年均下降1.1%;电子通讯、交通设备等制造业的GDP能耗年均下降2.1%。

5、工业化过程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以及我国资源生产地与消费地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使得我国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将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0年我国货物周转量将从目前的44212亿吨公里增加到1187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日均出行次数仍将逐渐增加,日均出行次数将从目前的2.6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2人次。大中小城市居民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机动车出行,小汽车的年出行距离到2020年将达到2.3万公里,私人小汽车保有量2020年达7200万辆;地铁交通主要在特大城市发展。随着“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支线航空、高速公路里程建设的扩大,民航客运、公路客货运在未来将会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公路客运随着运输质量(舒适、快速)的提高,单位油耗有上升的态势;货车随着柴油车的增多及挂车比重的增加,油耗水平有缓慢下降的势头。随着列车提速、舒适度提高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之前,铁路部门能效水平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某个时段能耗甚至会增加。水运、民航能源效率假设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交通运输部门开始重视清洁高效燃料的开发;我国客运、货运中柴油车比重逐渐增多;城市交通继续推行“清洁汽车计划”,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逐渐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

6、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36平方米。由于建筑物能效标准实施进度慢,目前只有6%左右的新增建筑达到节能50%的标准。设想2020年北方地区居民采暖住宅尚不能普遍达到建设部颁布的30%的节能设计标准。由于节能墙体材料推广存在价格承受力、需求分散等市场障碍,农村地区居民住宅尚不能大范围采用节能墙材。集中供热、锅炉房供热、燃气采暖等方式的能源效率水平提高不显著,且能效高的采暖方式受体制、融资、市场等因素的限制发展受阻,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采暖的技术选择仍以传统的燃煤技术为主。家用电器拥有率不断提高;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自然改进。

7、假设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要达到2.4亿KW,核电、风电分别达到3200万KW和1000万KW。大型燃煤机组的发电平均效率由2000年的33.6%提高到2020年的39%;燃油机组的发电效率达40%;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发电效率达到55%。用于集中供热的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的效率分别达到75%和85%。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利用详细的终端用能分析模型计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能源均指商品能源,不包括传统的生物质能。在对不同能源品种折标时,一次电力的核电按33%效率折算,其他一次电力按100%的效率折算)将达到36.2亿吨标准煤,20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4.7%,同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达到0.66。

由于设想大多数工业锅炉窑炉和许多城市的供热仍使用煤炭,到2020年,煤炭在能源需求结构中的比例仍然高达62.8%。届时煤炭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14.5亿吨(根据数据重新计算,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5亿吨多2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31.8亿吨,年均增长率4.0%。石油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2.3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6.5亿吨,年均增长5.4%。天然气消费量将从目前的240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170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高达10.3%。2020年我国发电量将达到5.3万亿KWH,发电装机容量将从2000年的3.2亿KW增加到2020年的11亿KW,要求每年新增装机3920万KW。20年平均电力需求弹性系数达到0.96。

“趋势照常”情景的能源需求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能源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措施,未来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出现较高速度的增长,能源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走可持续发展能源道路有足够的技术可行性

根据能源所能源需求情景分析研究的结果,如果充分实现结构调整和技术节能的潜力,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实现较低的增长速度,用24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支撑经济“翻两番”,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做到低于0.4,存在走低能源消耗、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方向,能源消费也有可能达到36亿吨标准煤,弹性系数接近0.7,甚至更高。通过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节能政策和技术,可以降低12亿吨标准煤的能源需求。

要想把未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平均0.5左右,使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28亿吨标准煤左右,必须进行以下努力:

1、2020年我国总人口能够控制在15亿人以内,力争在14.5―14.8亿人之间。城市化率可以达到55%以上。

2、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科教卫生、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使第二产业比重到2020年保持在48%以下。

3、切实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高耗能行业的产品产量增长不要过快、过猛,钢产量在2020年控制在2.1亿吨以内,水泥在10亿吨以内,合成氨4000万吨,纸及纸板产量7500万吨。

4、制定和实行相关产业和能效政策,到2020年水泥综合能耗要降到126千克标准煤/吨;小化工、小合成氨比重控制在45%以内。吨钢综合能耗要从2000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20年的0.85吨标准煤;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和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万元GDP能耗要分别年均下降3%和3.2%以上。

5、2010年前退役全部单机容量5万KW以下的凝汽式机组;2020全国火电机组平均发电效率达到39.5%,发电煤耗310gce/KWH。

6、显著提高电源结构中水电、天然气发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比重,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1亿KW(包括4000万KW小水电),核电装机达到3200万KW,风力发电装机1000万KW,热电联产占火力发电比例的8%,天然气发电比例占发电装机总量的2.5%。

7、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尽快引进和开发超低油耗汽车,使我国尽早成为世界汽车燃油经济效率最高的国家。

8、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控制在32平方米左右,基本上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法、德、意、日等国的平均水平。公用(商用)建筑今后20年的年均增速在6%左右。在部分试点城市执行采暖收费体制的改革和分户计量的节能措施,在大城市实现节能30%的建筑物能效标准。民用住宅的照明中,节能灯普及率到2020年要达到30%;公用建筑高效照明电器普及率达70%以上。

如果在技术进步方面采取更积极的政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实现经济“翻两番”的能源需求可以从28―29亿吨标准煤进一步降低到24―25亿吨标准煤左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达到低于0.4。

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出重大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努力,走“绿色”的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要采取诸如以下的措施。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人才,进一步缩小与工业化国家在能源效率水平上的差距。2020年,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效水平达到届时世界领先水平。到2015年,水泥熟料能耗要达到日本目前的水平,沸腾煅烧新型工艺、窑外分解窑的低温余热发电和工业废渣生产水泥工艺技术得到突破,水泥综合能耗下降40%左右。大型高炉全部推行炉顶压差发电(TRT),2010年连铸比达到98%以上,

2、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需求比重显著上升。到2020年,新建的浮法玻璃工艺中使用天然气的比重要达到16%,卫生陶瓷中天然气比重达到55%;天然气化工在大型合成氨生产的比重达到70%,在中型合成氨中的比重也要达到60%。

3、颁布政策鼓励高效清洁汽车技术的研发,推广燃料效率高的汽车;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实施“车辆燃油经济性标准”;特大城市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体系(ITS)的示范,并在“十一五”以后推广。采暖收费体制的改革取得较大成功;到2020年,节能50%的建筑物能效标准得到普遍应用;城镇居民节能灯普及率达60%,农村居民达40%。

4、制定更严格的NOX控制标准,加强大城市排放标准的实施力度。利用环境政策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5、大力开发水电、气电、风电等低碳、无碳的发电能源品种,减少燃煤机组的比重。到2020年,水电装机2.4亿KW,核电装机4000万KW,风力发电装机3000万KW,热电联产占火力发电比例的18%,天然气发电比例占发电装机总量的13%。

6、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天然气上―中―下游市场的形成,以减少煤炭在终端部门的消费量,满足生产工艺、居民生活及第三产业对天然气日益扩张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能源系统效率只有33%左右,约比发达国家低8―10个百分点。20多年来,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缩小,但总体上主要工业产品的单耗平均仍比国外高出30%以上。提高能效的潜力仍然巨大。

此外,由于我国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效果较差,供热(冷)系统效率较低,致使我国建筑物能耗是同纬度国家的3―4倍。我国在发电技术、余能利用技术、先进高效节能设备、重点工艺过程节能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存在相当差距,意味着我国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设定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一)资源和环境约束

从国内的资源条件看,我国石油产量已接近经济开发上限,难以大量增产。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大量增产有很多不限制因素,如:能否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能否解决水资源不足、土地塌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是否有充足的、适合大型机械化开采的煤炭资源等等?上述问题能否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煤炭产量,前景不容乐观。

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压力。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已经导致了SO2等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酸雨严重;汽车尾气排放使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更趋恶劣;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商品能源的供应和服务,不得不主要依靠生物质能,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继续延续现有的增长模式和用能模式,环境容量难以承受。此外,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量的10%以上,我国面临的全球环境压力也将日趋加剧。

(二)需考虑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如果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超过30亿吨,煤炭必须进口,石油消费70%靠进口,天然气消费是目前的5倍,并需要大量进口,水电资源已接近开发极限,那么2020年以后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2020年以前我国能用多少能源,更要考虑2020年以后的能源问题。

设想在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保持0.5的水平,205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也将超过70亿吨标准煤,大约相当于美国目前水平的2.2倍。如果保持2020年的能源结构,煤炭需求量将高达60亿吨以上;石油年消费量将突破10亿吨,相当于每天消费2600万桶,几乎占了目前OPEC石油生产量的90%以上。这样的能源需求对全球都是一个严峻挑战。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设定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能源战略的第一要点应是:对我国今后的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设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总量的社会控制目标,建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的预警指标体系。使合理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成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使建设一个高效、低能耗的社会经济体系,真正成为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必须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包括探索合理的消费模式。但是,过去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在于用能环节的治理,疏于对发展方式的引导。在节能管理方面,侧重工业部门的节能,较少顾及民用和交通部门;做法上偏重行政手段,缺乏市场激励措施;偏重节能改造,而对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缺少措施。

选择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正确引导社会能源终端消费行为,在影响能源需求的作用上,比单纯能源技术的进步要显著。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的比例,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终端消费的发展方向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选择何种消费模式,将极大地影响今后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调整。

三、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的设定

(一)2020年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情景分析得到的2020年最低能耗水平是24亿吨标准煤左右。尽管这样的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从近年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能源需求增长势头看,把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控制在0.4以下有较大难度。为保证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真正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减轻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应力争将2020年的能源需求社会目标设定在28―29亿吨标准煤,使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0.5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23―24亿吨;石油消费量4.5―5.2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控制在55%左右;天然气消费量2000―2200亿立方米;发电量控制在4亿KWH,电源结构中水电装机达到2.4―2.6亿KW,核电装机3600―4000万KW,风电装机1500―2000万KW。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上付出远高于以往的努力,创造和满足实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5左右必须具备的所有条件,才能有望在2020年实现能源“翻一番”保证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二)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难点

1、节能优先的高能效战略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也缺乏必要的政策调控机制。设定和管理全社会的能源消费目标,要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等多方面体现,而不仅仅是一个节能问题。目前我国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下适用的节能经济政策,政府能源和节能管理职能弱化。缺乏向节能倾斜的投融资政策、减免税政策、政府补贴政策。

2、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中必须体现全社会能源消费目标管理。引导能源消费行为,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向做起。例如:发展方便、快捷、高效、舒适的公共交通设施,超低能耗的汽车,超低能耗或绿色生态的住宅和公共建筑,采用节能标识的家用电器等。目前控制能源消费的意识还远远没有进入相应的建设和发展过程。2002年全国新竣工建筑面积中达到国家要求的50%节能标准的仅占6%,城镇新竣工建筑面积的达标率也仅为30%左右;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生态建筑仅处于个别示范阶段;家用电器中通过节能认证标识的产品仅有房间空调器、电冰箱、电热水器、紧凑型荧光灯(节能灯)等几项;大城市中高效、方便、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建立。

3、能源管理和节能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自1998年颁布《节能法》以来,由于欠缺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致使《节能法》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起到依法管理、引导和推动节能的效用。

4、用于节能的资金不足。目前,中央政府尚无专项节能资金用于节能基建和技改项目。仅有少数省市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了节能基金,每年基金规模在500―3000万元不等。全社会用于节能的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政府投入不足。如果要实施全社会能源需求目标,无论节能基础设施的建设、节能示范工程,还是致力于消费方式引导的宣传、教育、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5、节能和高效能源技术开发投入不够。我国目前几乎各种节能和高效能源技术都主要依靠引进,现有的节能和能源技术尽管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不断创新,以用更少的能源投入提供更多的能源服务。

(三)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必要条件

1、必须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的作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高耗能行业迅猛扩张,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五小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应把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量化内容,引导经济结构向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方向发展,是政府实施社会能源需求目标管理非常关键的一环。

2、必须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入先进的、可持续的生活理念,鼓励合理的消费选择。对于生产经营者消费行为的引导,可以与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渐成为企业家的自觉行为。对于社会大众消费者,也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方式。我国必须探索一条完全有别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道路,鼓励节约型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引导要比建立节能型生产方式困难得多。

3、建立促进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措施体系。在设定了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后,应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融资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发展,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鼓励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节能技术的引进与消化、研究与开发、示范与推广。

4、完善能源效率指标体系。反映能源效率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基础。设定了能源需求社会目标后,必须将其分解到各消费终端。分解目标的过程就是落实能源效率指标的过程。通过目标性的能源效率指标,落实各行业、部门、产品、工艺等实现能效目标的措施。我国现行能效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性不强,与国外同类指标的可比性较差。因此,需完善能源效率指标体系,为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低碳化 滨海新区 发展新优势

一、低碳化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变暖迫在眉睫。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过程中,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低碳化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在采取的重要措施。各国在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兼顾气候变化、节能环保,都在力争提高碳生产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对中国的挑战同样前所未有,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电荒”、“油荒”、“气荒”甚至是“水荒”在我国频频出现的背后,日益凸显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低碳化是这一轮我国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向。

世界气候组织的报告认为,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社会不但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的脚步,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并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水平。

二、低碳化的内容和层次

社会各界都在讨论“低碳化”,但理解的内涵概念往往比较模糊。笔者认为,低碳化可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以及低碳技术等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是指在保持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社会形态。低碳社会不仅包括低碳经济,还包括低碳文化、低碳环境、低碳法律、低碳生活。等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社会状态及低碳经济模式透过低碳的行为反映出人类的精神和思想,在低碳文化和低碳理念的背景下,人类的行为将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是文化对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所导致的结果。同时,在建设低碳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低碳法律是支撑、基础和保障。而低碳的新型生活化,是在居民个人福利提高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地少,可以在吃、穿、用、行、住等各个方面实现低碳,还可通过增加碳吸收(绿化等)来增加碳汇,减少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社会的涵盖范围很广,可以从各个方面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可以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服务等。低碳生产不仅指在能源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碳的使用效率,使能源消耗的生产率提高,而且指可以在产品开发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实现低碳,如通过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等的开发来减少高碳温室气体排放,以及通过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来减少第二产业在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方面的消耗。

低碳消费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方式,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比如低碳装修、选用低碳节能电器,减少日常“便利消费”,尤其是塑料袋的消费等。

低碳服务则包括碳排放权交易服务、CDM咨询服务、低碳金融服务、企业碳管理服务、碳足迹与碳抵消的商品与服务,等等。

(三)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低碳产业是指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产业、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等低排放产业。而低碳产业体系本身包括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节能材料、火电减排、工业节能与减排、资源回收、环保设备等等。低碳能源系统则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目前,世界各经济体都在大力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在美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而中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占比却高达70%,我国的工业产业高能耗的困局亟需打破。欧盟将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创新型制造技术、新型低能耗建筑与建筑材料、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三个产业领域的科技研发。英国把今后10年的产业技术重点确定在6大领域:低碳工业、低碳汽车、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医药和先进制造,并专门成立了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

(四)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在低碳产业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就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减碳技术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等。无碳技术是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指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CCS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安全地存储于特定地质结构中,减少向大气的排放,以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聚积。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0多个CCS项目。

(五)低碳城市――低碳化的载体

“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低碳城市是低碳化的载体,低碳城市可以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等多位于一体,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低碳规划、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天津和滨海新区应该把建设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对于“低碳规划”而言,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城市低碳规划应坚持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对于“低碳建筑”而言,在建筑设计上要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运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建筑材料、通风和采光系统、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对于“低碳交通”而言,交通工具是城市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应该积极倡导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此外,大力促进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发展,以实现城市低碳运行。目前,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尤其应当在城市交通、城市建筑等方面实现低碳化。

三、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

天津滨海新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把握低碳化的发展方向,紧跟低碳化的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低碳化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使正在崛起的中国“第三增长极”不断形成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一)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低碳化的有利条件

1,具备优良的政策制度环境

天津滨海新区是21世纪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当前,滨海新区正按照中央政府的定位和生态兴区的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2,具有较好的低碳产业发展基础

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是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地区之一,新型能源建设运用、水资源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中新生态城的建设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示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聚合国际先进生态、环保、节能技术,正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新模式。按照发展定位,中新生态城将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为了加快中新生态城建设,各种环保低碳产品企业必然向滨海新区聚集。

4,新能源投资及节能环保服务业呈聚集态势

低碳的核心产业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由于滨海新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适合聚集支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构和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同时,国内首家排放权交易所在滨海新区挂牌成立并已经开展业务。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低碳化的不利条件

1,滨海新区高碳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滨海新区是在承接天津市区工业战略东移政策下诞生的,相对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来说,滨海新区明显的产业特征是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且在第二产业中石油、化工、冶金等高碳、高污染、高能耗的国有经济主导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2,低碳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还较为缺乏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成为制约滨海新区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内资企业对低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控的较少,没有充足的技术实力储备。滨海新区当前除了依靠外资引进,更要依靠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进行官、产、学、研、金五个方面的合作,合力打造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

四、天津滨海新区如何构筑低碳发展新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滨海新区在今后能否继续走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应对全球低碳经济的挑战中发展和调整的能力。在“低碳化时代”,滨海新区必须面对低碳化的严峻挑战,全力突破低碳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

(一)构建低碳法律制度――法律化的政策体系支撑

我国从整体上来说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方面仍处于薄弱的状态。我国的相关立法在体系上并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环境执法效果不佳,环保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另外,法律、规划规定的执行措施上虽然也涉及到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手段来激励公众与企业自愿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但是却没有规定细化的奖励手段与程序,导致在现实中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天津滨海新区应发挥“排头兵”作用,构建和完善自身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应尽快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短期、中期、长期低碳标准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推进低碳生产革命――研发创新核心技术是关键

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核心技术缺乏、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如果发展中国家总是期待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就会依然在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竞技舞台上处于从属地位。天津滨海新区应建立自己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支撑。第一,应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开发、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等;第二,以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大力展开城市、区域以及国际间技术合作;第三,加强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这是提升低碳技术水平的关键之一,通过建设低碳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低碳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使低碳技术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合理配置。

(三)加速低碳产业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

天津滨海新区在后危机时代对产业方向进行调整时,应该遵循以下指导思想:第一,紧跟低碳化的国际发展趋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化;第二,遵循城市产业演化规律,推动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产业体系重构,加快滨海新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构建精细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的开放式新型产业体系;第三,以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为指导,统筹产业布局规划、统筹功能区开发建设;第四,发展低碳产业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人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从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构建低碳文化价值观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反思哪些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习惯和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天津滨海新区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引导和倡导公众建设低碳社会,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从消费和生活的各个角度进行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应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如在汽车使用上提倡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出行方面尽量少用私家车,饮食方面多食用低碳食品、不铺张浪费,等等。

篇8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太阳能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本文从太阳能技术特点及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太阳能技术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及对太阳能的工程案例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光伏太阳能;工程;综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 TK5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由于工程的不断壮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太阳能技术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问题。虽然我国在此方面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光伏太阳能技术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对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太阳能技术特点及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1.1、太阳能技术特点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具有一些其他能源不可比拟之处:(1)普遍性。我国是太阳能十分丰富的国家,2/3以上国土面积年日照量为2200h以上,如河北省年日照时间在2100h~2200h之间,非常适宜太阳能热利用;(2)无污染性。煤炭、石油等生物化石能源燃烧时要产生有害气体和废渣,但太阳能的利用不会产生废气、废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安全性。太阳能利用不同于核能发电,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严重污染环境,造成生态危机,太阳能利用安全可靠,不会因发生事故而污染环境;(4)用之不竭。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进行裂变释放的能量,据估计在过去漫长几亿年中,太阳只消耗它本身能量的2%,对于人类短暂存活期限来言是用之不竭的。

1.2、太阳能技术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建设部制定的《技术政策1996-2010》,其目标为在2000年前,新建、扩建住宅和公建项Et的能耗要在1980年当热通用设计能耗的基础上节约50%;从2005年起新建、扩建住宅等项目能耗要在2000年基础上再节约30%。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淋浴设备已进人千家万户,生活热水能耗是建筑能耗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电热水器、煤气热水器由于其要消耗大量石油、煤炭资源而面临发展瓶颈,太阳能热水器作为我国目前在建筑领域利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将是解决住宅等项目部分生活热水的首选技术。

2、太阳能技术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

2.1、太阳能在空调领域的应用--光电利用

太阳能空调的光电利用研究仅十多年。原理是先使用太阳能电池实现光--电转换,再用所发电力驱动常规压缩式制冷机进行制冷。早期,由于大功率太阳能发电的效应低、价格昂贵,加之空调制冷技术进步限制,太阳能空调的光电利用研究举步维艰。 直到2010年,光伏发电系统大幅降价,变频空调技术进入实用阶段,太阳能空调的光电利用才获得里程碑式的发展。

国外比较典型的应用有:2010年6月,以色列利纽姆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空调系统,为缓解夏季供电压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月,LG电子在韩国宣布了第一个环保型太阳能混合空调。这种新产品通过连接到室外机顶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可提供70W的功率。

国内比较典型的应用有: 2010年12月,格力电器推出太阳能变频空调,并宣布首批5万台新产品将全部供应美国市场 。同月,美的也宣布推出两款太阳能空调,并正式通过国家CCC强制认证,获得10万台海外订单 。从一定意义上说,太阳能空调的光电利用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2、结合建筑空间和建筑构造的被动式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建筑设计并非是一个将太阳能技术或产品被动地强加于建筑设计之中的过程,而是应在设计之初将太阳能的应用作为设计的子系统,甚至是启发建筑设计的活跃因素进行的,它与建筑空间、建筑构造、配套设备、建筑技术等一系列因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住宅设计中,在保证居民私密性的同时,创造一些半私密、半公共空间,有助于促进邻里之间的良往。设计者对于楼梯间这一集合住宅中的典型元素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将楼梯空间适当改善,可以作为单元住户的交往空间。层层出挑的楼梯间平台构筑成上大下小的邻里交往平台,在单元底层设计入口门厅,交往平台和门厅统一在一个上下贯通的玻璃阳光间里。门厅和楼梯平台上均栽植绿化,在提供新鲜空气、调节室内微气候的同时为单元住户提供一个宜人的交往空间。绿色阳光厅还是一个调节室内外气候的过滤器。

夏季,阳光厅南侧的可调节遮阳遮住强烈的太阳辐射,阳光厅顶部的天窗打开,阳光厅形成一个下大上小的拔风烟囱带走室内的热空气,降低室内温度。阳光厅内还设置垂直的冷气管道和拔风管道,深层矿井地下交换系统制冷的空气通过冷气管道进入居户室内,为居户送上习习凉风。拔风管道在风机的作用下将居室内的热空气带走。冬季,阳光厅顶部天窗关闭,阳光直射入阳光厅,形成一个暖房。阳光厅内的热空气通过可调节百叶风口进入居室,同时将新鲜空气带入居室,缓解冬季居室内由于窗户关闭而导致的空气质量差的问题。

2.3、多项太阳能技术的整合应用

根据集合式住宅的形态、构造、设备的特点,多项太阳能技术可以搭配使用,共同创造理想的节能效果。

2.3.1太阳能组合屋面板

太阳能组合屋面板由光电板和集热板组成,与住宅屋面结合在一起。集热板由波形多孔镀锌钢板构成,光电板安装在多孔集热板上面。空气在波形集热板形成的空腔中流动,吸收太阳辐射能后通过管道进入室内用于取暖。同时,由于多孔集热板内的空气流动带走部分热量,使屋面温度降低,光电板在较低温度下运行,电力输出效率提高了约10%(图2)。

图2太阳能组合屋面板

2.3.2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综合应用

整体的太阳能利用系统将比若干个独立的太阳能利用系统具备更大的集约性和高效性。除了用于提供生活热水外,太阳能热水系统还用于提供地板辐射采暖的热量。住宅屋面的太阳能热水集热板收集到的热量被输送到储热水箱,然后通过控制器和分配器输入各个用户,作为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热源。同常规的以对流散热为主的散热器采暖比较,低温地板辐射采暖不仅具有室内温度分布均匀,舒适性高、节能效果显著等优点,同时它更适于利用太阳能这种低温热源。为了提高集热面积,在阳台下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集热器,加热的热水储存于位于阳台内的储热水箱,然后通过管道输入房间内,提供给住户生活用水。

3、工程案例分析

3.1工程概述

该项目为北京市房山区的某保障性住房项目,小区住宅共11栋,总住户数量为1780户,每户设计使用人数2.8人。社区中心楼2座、幼儿园1座,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有8栋建筑,层数为12~21层不等。项目热水设计按50L/人设计,基础水温15℃,热水温度50℃。考虑热水每天同时使用的概率,最终确定每户的热水量为100L。

3.2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太阳热水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太阳能,节约常规能源的消耗,因此对太阳热水系统进行节能效益分析非常重要。节能效益分析是评价太阳热水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系统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

相对于常规热水系统,太阳热水系统在寿命期内消费的特点是初始投资大而运行费用低。初始投资大是因为太阳热水系统是在常规热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集热系统,因此增加了初投资;运行费用低,则是因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而减少了常规能源的消耗。

3.2.1技术参数。

该项目中太阳能系统日产温升35度热水量为178吨,使用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为2100,太阳能保证率约为70%。北京地区全年平均日太阳辐照量约为17MJ/(.k)。该项目中假定常规能源为电热水装置。

3.2.2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经济效益的分析旨在评估太阳能热水系统相对于常规能源热水系统所增加的初始投资的回收年限,如果系统设计得当,增加的初始投资回收期可控制在三至五年。通过测算可以发现,该保障性住房项目采用太阳能系统后的供水量与常规能源(电)系统持平,初始投资较常规能源(电)系统增加的178万元,但运行费用远低于常规能源(电)系统,太阳能系统日平均运行费用为1300元,常规能源(电)系统日平均运行费用为4000元,按太阳能系统每日运行运行费用节省2700元测算,投资回收期仅为3.59年。

3.2.3节能减排效益对比分析。

节能减排效益的分析重点在于评估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较常规能源热水系统可以减少的能源使用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太阳能热水装置一般需要部分常规能源辅助提供能量,该项目采用的是与电锅炉系统相结合的太阳能系统,和纯粹的电锅炉系统相比,平均日节能量为18550,折合为电能的话则为5400KWH电能/日,寿命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585802KG。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各种类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节能效益持平,与电锅炉系统结合的太阳能系统寿命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与燃气锅炉系统结合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与燃油锅炉系统结合的太阳能系统,低于与燃煤锅炉系统结合的太阳能系统,有较为显著的减排效应。

4、光伏太阳能技术在工程中的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太阳能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能源管理的必然趋势。综合合理运用太阳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目前,太阳能在我国住宅建设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节能的意识也有待加强。太阳能与住宅建筑的一体化,从理论构想到实践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结束语】

通过对光伏太阳能技术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光伏太阳能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方向。因此,在工程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光伏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保证工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贵 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用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年

篇9

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积极宣传节能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升全民意识,培养广大民众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节能公益广告征集评选展播活动,推动优秀节能公益广告在电台、电视台、地铁及公交移动电视网络集中播出。要组织开展企业节能自愿承诺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进企业系列报道活动,深入报道企业先进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节能新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

各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选择优秀案例展示工业低碳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低碳行动。各低碳试点省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全国低碳日前后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

各级教育部门要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人人尽责、节能减排人人担当、绿色环保人人作为、生态文明人人践行的校园新风尚。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广泛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示范活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与低碳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相关产业的低碳升级改造,引导全社会把使用节能减排创新产品作为一种自觉行动。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 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 - 2020 年)》,大力宣传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园区宣传一批绿色制造企业的重大技术、典型模式以及标志性产品。要重点宣传普及工业领域节能低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要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从自身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全国低碳日前后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业低碳发展经验宣传和交流活动。

各级环保部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新《环境保护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活动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通过创新开展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中来。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抓住建筑领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积极宣传更高水平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重点宣传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引领节能建筑新标杆。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建筑使用技术、产品和高效运行管理措施。结合旧城更新及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危房改造等工作,宣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宣传力度,提高运行效率。积极鼓励公共建筑建筑业主及使用人开展能效对标,引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实施专业化用能管理。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 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充分利用视频、微信、海报等多种方式,在车、船、路、港领域宣传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一批绿色交通项目,推动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制定交通运输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推进港口电能替代和公路绿色拌和站。积极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倡导公众绿色出行文明出行,《中国绿色交通发展年度报告》,营造绿色交通氛围。

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清洁炉灶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示范市和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节能意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各级商务部门要以“创建绿色商场,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绿色回收”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流通领域宣传活动。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板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

各级国资委要督促国有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与装备,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能源,推广节能减排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及减碳等活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央企业建设。

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低碳理念和知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开设专栏,宣传接地气、贴近性强的节能低碳技术。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在重要时段循环播放一定数量节能公益广告,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公共机构在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作用,深入宣传贯彻《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 规划》,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带头普及节能常识,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践行垃圾分类,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绿色环境,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医院、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培育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厚植绿色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深入、持久、自觉行动,以高效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级工会要组织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将生态文明作为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针对长江沿岸环境污染隐患日趋增多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活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深入开展以“三比一降”(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对标竞赛活动,促进完成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在青年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发动优秀青年走近青年志愿者、青年环保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青年之声”互动平台、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手段,倡导低碳生活理念,营造节能环保氛围。

各级妇联组织要在城乡妇女和广大家庭中持续倡导节俭养德、低碳环保理念,引导妇女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身体力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他人、奉献社会,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充分发挥妇联系统所属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开展节能低碳、绿色生活、节俭养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妇女和家庭保护生态、节俭节能、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军队各级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强化财力资源集中统管,珍惜和用好宝贵的军费资源,持续深入开展“八节一压”、“红管家、好当家、小行家”、“红旗车分队、红旗车驾驶员”、“红旗船队、红旗船员”评定等活动。研究制订适合军队特点的新能源研发和推广应用政策,组织驻高原、海岛、边防部队新型能源综合利用试点建设。积极推行综合运输,科学统筹运输计划和运力使用,抓好“清煤工程”、既有设施抗震节能综合改造,搞好既有房地产资源调余补缺。积极倡导和建设军营节约文化,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增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提高服务保障部队战斗力的贡献率。

篇10

第二条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机构(不包括中央、省驻平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第三条市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在市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管理机构的指导下,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市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在同级节能减排管理机构的指导下,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主管部门在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指导下,开展本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第四条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列为对公共机构及其负责人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的,取消其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予以通报。

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定期进行能效公示,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级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评价。

第五条县(区)人民政府成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尚未成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由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

第六条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创建“节约型机关”,积极组织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及岗位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增强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点油、一块煤、一张纸做起,培养节能习惯。

财政、编制部门要加强预算和编制管理,加强源头控制和监督管理,着力降低公共机构运行成本。

新闻媒体应加大对公共机构节能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及监督作用。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节能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淘汰高能耗产品、设备,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的技术咨询服务作用。

第八条对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做出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或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市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省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计划,并报省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县(区)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计划,并报市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第十条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按年度将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分解落实到本级公共机构。县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还应当按年度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公共机构。

公共机构应当根据本级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和节能计划,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和上年度用能状况,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报本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第十一条公共机构应当明确专人担任节能联络员,负责收集、整理、传递节能工作信息,建立能耗统计台账,按照有关规定按时报送能源消耗统计情况,提出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节能联络员应当接受节能、统计等相关业务知识培训。

第十二条市、县(区)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定期统计、公布本级公共机构能耗状况,并将能耗统计汇总数据和数据分析报告报送上一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统计台账,定期向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报送能耗统计汇总数据和数据分析报告,逐步实现对能源消耗状况的实时监测。

第十三条公共机构应当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并定期对能源消费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纠正用能浪费现象。

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应当结合节能改造计划,逐步做到办公用能与生活用能相分离,办公用能与经营性业务用能相分离,独立核算的上下级单位用能相分离,不相隶属、合署办公的公共机构间用能相分离。

第十四条市、县(区)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依照上级制定公布的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和支出标准,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地域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公布和调整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公共机构应当在能源消耗定额范围内使用能源,定期进行能源消耗状况分析,加强能源消耗支出管理;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的,应当向本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作出说明。

第十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优先将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设备列入政府采购名录。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严禁采购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第十六条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整合和优化配置公共机构办公用房、办公设施、设备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第十七条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纳入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项目审批手续。

公共机构新建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优先采用节能效果显着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逐步推进设计和建造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进行改建、装修、加固时,应当同时考虑节能改造的内容,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严禁以节能改造的名义改建、扩建办公用房或者进行超标准装修。

第十八条公共机构应当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

公共机构采用和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应当于签订合同之日起30日内向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第十九条公共机构应当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行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办公,合理控制会议数量与规模,建立健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会议等系统,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条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用能管理:

(一)日常办公应当加强用电设备的管理,建立巡视检查制度,及时关闭用电设备,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减少文件数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笔和纸杯,减少日常办公纸张用量,提倡双面打印,减少重复打印、复印次数,提高纸张利用率;开展废旧电脑、打印机、电池、灯管等办公用品的回收、循环利用。

(二)空调系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配备中央空调智能温控设备,使用空调期间,关闭门窗,防止冷气泄漏,浪费能源,季节交换期间,少用空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节能,改进运行管理,加强巡查和维护保养。公共机构所属的礼堂、较大型会议室等场所应对中央空调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三)大力推进区域性集中供热,建设热电联产项目,淘汰和限制燃煤供热小锅炉的使用。集中供热的建筑应进行计量改造,加装温控设施,实行供热分户计量和按照用热量计价收费;加强自行供热系统运行管理,根据需要对燃煤、燃油、燃气锅炉进行节能检测和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电梯系统应当实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办公场所三楼(含三楼)停开乘客电梯,非高峰时段减少运行台数,高层分段运行,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下班后和节假日控制使用电梯台数和频率,加强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

(五)景观、路灯、楼宇照明系统,应当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灯,优化照明系统设计,改进电路控制方式,推广应用智能化调控装置,采用限时开启、间隔开灯等方式改进电路控制,楼宇照明系统应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节能,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用照明,加强照明系统的维护保养和巡查。

(六)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经常对供水设施进行检修,认真进行管网检查,尤其要关注预埋管道使用情况,杜绝跑冒滴漏,避免出现“长流水”现象;在显着位置设置节水提示标志,公布维修电话;大力推广感应式节水龙头和器具,在办公区域放置盛水器具收集保洁用水。

(七)注重绿化节约用水。提倡循环用水,绿地用水尽量使用雨水或再生水;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禁止用自来水涌灌。

(八)网络机房、锅炉房、食堂、开水间、配电室等部位的用能情况应当实行重点监测,进行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耗。

(九)严格控制公务接待经费,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有效控制和压缩公务接待经费。

第二十一条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公务用车节能管理:

(一)按照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和清洁能源型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

(二)制定公务用车节能驾驶规范和单车油耗定额,实行“IC”卡定点加油、招投标车辆保险和定点维修制度,建立公务用车油耗台账,定期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耗油量状况,推行节油奖励制度。

(三)积极探索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改革,减少单独或重复配车,集体活动提倡乘坐中巴或通行车,禁止非公务用车,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二十二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将公共机构节能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表彰奖励等。

第二十三条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活动节约的费用,可以依照省上有关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节能奖励。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和下一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

(二)能源消费计量、监测和统计情况。

(三)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四)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情况。

(五)能源管理岗位设置以及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六)用能系统和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七)公共机构人员编制执行情况。

(八)年度经费预算执行及公务接待情况。

(九)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和油耗等节能管理情况。

(十)开展能源审计情况。

(十一)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情况。

(十二)执行国家和省支持、限制或淘汰使用的用能产品、设备、设施及材料名录的情况。

(十三)新建建筑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以及既有建筑在改造、装修、加固时的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十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节能监督检查事项。

对节能规章制度不健全、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情况严重的公共机构,应当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公共机构应当配合节能监督检查,如实说明有关情况,提供能源资源消耗相关资料和数据,不得拒绝、隐瞒。

第二十五条公共机构违反规定用能造成能源浪费的,由本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下达节能整改意见书,公共机构应当按照整改意见书的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告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公共机构应当配合节能监督检查,如实说明有关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不得拒绝、阻碍。

第二十七条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公共机构浪费能源的行为。

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及专题网页,接受社会公众对公共机构浪费能源行为的举报,会同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及时调查处理,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举报人。

第二十八条公共机构违反规定,使用能源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不能充分说明理由,接到整改意见书后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机关对公共机构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能源严重浪费的,经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同意,由财政部门在安排该单位下一年度预算时压缩其5%至10%的公用经费。

第二十九条公共机构不执行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未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或者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予以通报。

第三十条从事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人员在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有效期为5年。

第一条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示范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机构(不包括中央、省驻平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第三条市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在市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管理机构的指导下,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市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在同级节能减排管理机构的指导下,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主管部门在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指导下,开展本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第四条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列为对公共机构及其负责人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的,取消其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予以通报。

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定期进行能效公示,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级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评价。

第五条县(区)人民政府成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尚未成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由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

第六条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创建“节约型机关”,积极组织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及岗位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增强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点油、一块煤、一张纸做起,培养节能习惯。

财政、编制部门要加强预算和编制管理,加强源头控制和监督管理,着力降低公共机构运行成本。

新闻媒体应加大对公共机构节能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及监督作用。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节能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淘汰高能耗产品、设备,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的技术咨询服务作用。

第八条对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做出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或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市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省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计划,并报省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县(区)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计划,并报市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第十条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按年度将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分解落实到本级公共机构。县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还应当按年度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公共机构。

公共机构应当根据本级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和节能计划,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和上年度用能状况,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报本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第十一条公共机构应当明确专人担任节能联络员,负责收集、整理、传递节能工作信息,建立能耗统计台账,按照有关规定按时报送能源消耗统计情况,提出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节能联络员应当接受节能、统计等相关业务知识培训。

第十二条市、县(区)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定期统计、公布本级公共机构能耗状况,并将能耗统计汇总数据和数据分析报告报送上一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统计台账,定期向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报送能耗统计汇总数据和数据分析报告,逐步实现对能源消耗状况的实时监测。

第十三条公共机构应当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并定期对能源消费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纠正用能浪费现象。

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应当结合节能改造计划,逐步做到办公用能与生活用能相分离,办公用能与经营性业务用能相分离,独立核算的上下级单位用能相分离,不相隶属、合署办公的公共机构间用能相分离。

第十四条市、县(区)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依照上级制定公布的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和支出标准,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地域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公布和调整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公共机构应当在能源消耗定额范围内使用能源,定期进行能源消耗状况分析,加强能源消耗支出管理;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的,应当向本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作出说明。

第十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优先将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设备列入政府采购名录。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严禁采购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第十六条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整合和优化配置公共机构办公用房、办公设施、设备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第十七条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纳入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项目审批手续。

公共机构新建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优先采用节能效果显着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逐步推进设计和建造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进行改建、装修、加固时,应当同时考虑节能改造的内容,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严禁以节能改造的名义改建、扩建办公用房或者进行超标准装修。

第十八条公共机构应当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

公共机构采用和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应当于签订合同之日起30日内向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第十九条公共机构应当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行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办公,合理控制会议数量与规模,建立健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会议等系统,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条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用能管理:

(一)日常办公应当加强用电设备的管理,建立巡视检查制度,及时关闭用电设备,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减少文件数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笔和纸杯,减少日常办公纸张用量,提倡双面打印,减少重复打印、复印次数,提高纸张利用率;开展废旧电脑、打印机、电池、灯管等办公用品的回收、循环利用。

(二)空调系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配备中央空调智能温控设备,使用空调期间,关闭门窗,防止冷气泄漏,浪费能源,季节交换期间,少用空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节能,改进运行管理,加强巡查和维护保养。公共机构所属的礼堂、较大型会议室等场所应对中央空调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三)大力推进区域性集中供热,建设热电联产项目,淘汰和限制燃煤供热小锅炉的使用。集中供热的建筑应进行计量改造,加装温控设施,实行供热分户计量和按照用热量计价收费;加强自行供热系统运行管理,根据需要对燃煤、燃油、燃气锅炉进行节能检测和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电梯系统应当实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办公场所三楼(含三楼)停开乘客电梯,非高峰时段减少运行台数,高层分段运行,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下班后和节假日控制使用电梯台数和频率,加强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

(五)景观、路灯、楼宇照明系统,应当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灯,优化照明系统设计,改进电路控制方式,推广应用智能化调控装置,采用限时开启、间隔开灯等方式改进电路控制,楼宇照明系统应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节能,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用照明,加强照明系统的维护保养和巡查。

(六)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经常对供水设施进行检修,认真进行管网检查,尤其要关注预埋管道使用情况,杜绝跑冒滴漏,避免出现“长流水”现象;在显着位置设置节水提示标志,公布维修电话;大力推广感应式节水龙头和器具,在办公区域放置盛水器具收集保洁用水。

(七)注重绿化节约用水。提倡循环用水,绿地用水尽量使用雨水或再生水;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禁止用自来水涌灌。

(八)网络机房、锅炉房、食堂、开水间、配电室等部位的用能情况应当实行重点监测,进行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耗。

(九)严格控制公务接待经费,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有效控制和压缩公务接待经费。

第二十一条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公务用车节能管理:

(一)按照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和清洁能源型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

(二)制定公务用车节能驾驶规范和单车油耗定额,实行“IC”卡定点加油、招投标车辆保险和定点维修制度,建立公务用车油耗台账,定期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耗油量状况,推行节油奖励制度。

(三)积极探索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改革,减少单独或重复配车,集体活动提倡乘坐中巴或通行车,禁止非公务用车,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二十二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将公共机构节能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表彰奖励等。

第二十三条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活动节约的费用,可以依照省上有关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节能奖励。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和下一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

(二)能源消费计量、监测和统计情况。

(三)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四)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情况。

(五)能源管理岗位设置以及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六)用能系统和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七)公共机构人员编制执行情况。

(八)年度经费预算执行及公务接待情况。

(九)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和油耗等节能管理情况。

(十)开展能源审计情况。

(十一)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情况。

(十二)执行国家和省支持、限制或淘汰使用的用能产品、设备、设施及材料名录的情况。

(十三)新建建筑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以及既有建筑在改造、装修、加固时的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十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节能监督检查事项。

对节能规章制度不健全、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情况严重的公共机构,应当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公共机构应当配合节能监督检查,如实说明有关情况,提供能源资源消耗相关资料和数据,不得拒绝、隐瞒。

第二十五条公共机构违反规定用能造成能源浪费的,由本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下达节能整改意见书,公共机构应当按照整改意见书的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告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公共机构应当配合节能监督检查,如实说明有关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不得拒绝、阻碍。

第二十七条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公共机构浪费能源的行为。

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及专题网页,接受社会公众对公共机构浪费能源行为的举报,会同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及时调查处理,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举报人。

第二十八条公共机构违反规定,使用能源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不能充分说明理由,接到整改意见书后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机关对公共机构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能源严重浪费的,经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同意,由财政部门在安排该单位下一年度预算时压缩其5%至10%的公用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