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就餐礼仪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就餐礼仪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就餐礼仪的差异

篇1

一、入座的礼仪(Seat etiquette)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族人民有着自己的特色菜肴。相传我国从周代起,在饮食礼仪方面就已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餐桌礼仪制度,这些礼仪从古到今都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餐桌礼仪与菜单用语变得更为优雅与精致。时至今日,餐桌礼仪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在欧美国家还保留了下来。西餐礼仪自清代起传入中国,从此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就一直相互影响和发展。 

中西方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好客,只要遇上高兴的事都喜欢请客。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就餐时通常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或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依次入座。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在中国,坐在左边为尊,右边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不过现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都用圆形餐桌,请客时大家可以围着桌子坐,完全不用理会那些规定的主宾位置,大家可以面对面坐,比较随意。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不要从客人身边上菜,以免不小心把菜或者汤汁洒在客人身上,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西方人如果在外就餐通常是服务生带位,入座,也没有什么主宾的说法,而且是Go Dutch即AA制;在家请客时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就餐入座时,每个人都会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以后身子要坐端正,不可左右摇晃,身体与餐桌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双手不可以撑在桌面上,腿不可翘着。餐桌上已摆好的餐具也不要随意摆弄。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西方国家讲究“女士优先”的原则,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他们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二、进餐礼仪(Dining etiquette) 

俗话说,一个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这里说的吃相就是指进餐礼仪。要想吃相优雅,就必须懂得中西方进餐礼仪的区别,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弄清中西方的进餐礼仪,得先明白中西餐的上菜礼仪。 

如教学生学习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6“ What’s for Dinner?”的话题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 course)、蔬菜沙拉或奶酪(vegetable salad or cheese)、甜品或水果(dessert or fruits)和饮料(drinks)等几道菜式。同时告诉学生中餐的菜序是“汤—菜—酒—水果”。中餐虽然没有西餐那么复杂,但有着丰富的酒文化,因为中国人请客是无酒不成席的。 

学习了中西方上菜礼仪后教育学生注意进餐时的礼仪。中西方人使用的就餐餐具也不一样。首先,学习中餐进餐礼仪。据说从禹王时代筷子就成了中国人摄取食物的主要餐具。这时告诉学生进餐时千万不可用筷子敲击碗或桌子,也不可以用筷子指着别人,更不可把筷子含在嘴里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都是不合餐桌礼仪的。在中餐餐桌上,后辈应让长辈先动筷子,然后自己再动筷一起吃。吃饭时要把碗端起来,不可以不端碗把嘴凑近桌子对着碗吃。夹菜时,应从靠近自己的菜夹起,不要站起来到其他人眼前的盘中去夹菜,更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挑肥拣瘦,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要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也不可猛吃,更不能把菜盘子端到自己面前。如果是在家请客,在吃饭过程中后辈要尽量主动照顾长辈,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自己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不可饭碗一推,什么也不说就离席而去,因为这样是失礼的。 

其次,教给学生西餐进餐礼仪。西方人进餐同样讲究礼貌、讲究卫生、尊重长者。他们在进餐时会与左右客人交谈,但都避免高声谈笑。进餐过程中,不能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西方人用刀叉就餐,使用刀叉的基本原则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汤匙。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块,用叉子往嘴里送。喝汤时不能吸着喝,应用汤匙舀起送入口中。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用餐完毕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除了以上的就餐礼仪外,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礼仪。如在学习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第二册Unit 1“ Nice to Meet You!”时教育学生进餐时不要在餐桌上化妆(not to make up with rouge, powder),也不能用餐巾或用桌布擦鼻涕(not to wipe your nose on the napkin or table cloth);不能用汤或水清洗喉咙(not to clear your throat noisily in public);口含食物时不要说话(not to speak when your mouth is full of food)。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人进餐时都要尽量避免出现打嗝、打喷嚏等其他声音,不然的话,就得与在座的人说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以示歉意。鱼刺、骨头等不要吐在地上,应放到自己面前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桌面上。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作为学生尽量不要喝酒,可以用饮料或茶来代替酒敬长辈,这样做,那些长辈们是不会怪罪的。吃饱后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就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同时教育学生在学校就餐时应注意谦让,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在规定的窗口自觉排队打饭,安静文明进餐,不挑食,不端着碗走来走去,注意吃相要文雅等。吃饱后,将餐具与剩饭菜一起放在指定的位置,保持餐厅卫生。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三、离席礼仪(The absence etiquette) 

中餐在宴会结束时,其他宾客应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才能散席。客人离开时,主人通常在家门口为宾客送行并邀请他们下次再来家里做客,这时客人也会向主人表示感谢,同时客人在离开时也会邀请主人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西餐的离席礼仪则是客人先将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离席时,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告别时向主人致谢,更为慎重的还可再以电话或谢卡致谢。 

学完了以上内容后,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中西餐就餐礼仪,可安排一节课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模拟中西餐的就餐仪式进行练习,并邀请英语组的老师作评委,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运用能力进行测评,给表现突出的学生一定的奖励。 

其实,西餐与中餐一样,是一种饮食文化,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礼仪教育,塑造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我们应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用一种客观、尊重的态度对待西方饮食文化,不应该盲目地追随和模仿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英语(基础模块)第一、二册[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 

[3]中华文明与现代礼仪(中学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9 

篇2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

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人们的表情、眼神、手势、视线接触、站姿、坐姿等等。服装也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非语言方式之一。所有这些,都是交往个体向对方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双方都希望沟通交流能够顺利、成功,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差异和非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甚至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沟通交流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华访问。在华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三个月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这位学者是一位科学家,自从年轻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美国人均以“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来称呼他,中国人叫他“戴维斯先生”时,他常浑然不觉是在叫自己。他还对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地称呼我为教授,也可亲切地称呼我为博士,或者是把我当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国人时,称之“戴维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中国人在故意贬低他,郁闷三个月之后,得出了“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称呼是用于对高级学者的尊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先生”这个称谓就是对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的尊称,如“屈原先生”、“鲁迅先生”、“先生”等等。中国人称“戴维斯先生”,并不是把他当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实是很尊重他的,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幸好当时戴维斯先生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人叫他“戴老”——在中国称“老”是极为尊敬之意,美国人听来就是在侮辱他、嫌弃他年龄大不中用了。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见的国际交往礼节,但是如果见到日本、韩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女士,则不应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拥抱和吻面的礼节常见于西方,在亚洲国家则很少使用。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出于美国人的礼貌,他赞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拥抱礼和吻面礼。这一举动使得国王十分恼火,但他强按怒火没有当场发作,结果宴会不欢而散。在西方国家,肯尼迪的这一举动不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体,但在阿拉伯人看来,赞美他人的妻子并拥抱、吻面是非常粗鲁失礼的举动——对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热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很多因误解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关系紧张的事件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缘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禁忌。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国际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相关文章:

1.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2.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

3.商务谈判与跨文化交际

4.跨文化就餐礼仪

篇3

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太过分注重每个单词每句话的讲解,逐词逐句逐段的分析和阅读。

2.教学内容单一,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学习课本知识,接触不到新颖的英语阅读材料,没有英语报纸、杂志、期刊等课外资料。

3.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初中英语阅读是通过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在两者的安排上缺乏科学合理性,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得不到保证。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够。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导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还要加强自身知识理论的学习,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英语阅读能力也会日益加强。

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阅读培养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钻研,形成一套科学有效、适用、容易操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

2.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增强阅读兴趣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于他们不了解的知识更是会努力地研究,因此让他们学习外国文化可以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阅读。

中西方文化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学习英语中我们经常会有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句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另外,由于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学生们应该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常识,比如,待人接物、就餐礼仪、节日活动等,让他们更透彻地学习社会现象和洞察文化底蕴,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得一些语言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被接受和使用。

3.合理利用课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结合学生们的自身水平,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讨论规划,并组织教学,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在讨论教学方案时,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以求形成全面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应当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而不是只对课本细节深究探析,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学生们对阅读文章的了解并提高阅读能力。

4.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理论素养,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的目标。

5.精选课外阅读材料

通常,初中阶段对英语阅读材料的要求是语言真实、难易程度适当、题材裁趣味丰富并且具有时尚型。用英语报纸或杂志来拓宽学生的英语阅读面,激发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兴趣,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同时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阅读材料的选取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关键的作用。

三、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创造互动情境

教师应逐渐成为与学生讨论知识的一员,而不是课堂上的主宰。教师成为了学生们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引领者。教师要安排好活动场所,让小组成员之间距离近点,便于学生们共用材料和语言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来分配各组成员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能。在进行互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课程的学习程度、概念、目标等,并给学生一些例子和问题让他们探讨,明确学习目标。

2.明确互动合作的意识

改变单一的教学理念,加强对英语互动式教学的学习,重新认识英语教学规律,将学生集体授课、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和谐地在课堂上学习。

3.互动式教学中问题多元化解决

篇4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虽然早就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始终把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明确目标,但是现在我国外语教学已经处于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学生虽然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我国日益增多的对外交往中,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这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缺乏社会文化知识有很大关系。美国一位学者在谈及跨文化交际时说:“仅仅掌握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能完全同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因此,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所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有社会文化能力。这就给我们的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要把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彻在英语教学的始终,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人们只有置身于有关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这种文化所使用的语言。语言学习是一个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认识某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体系,并逐步学会使用该民族的语言符号体系接收、产生、传达信息的过程。因此,和文化结合起来的语言学习过程才是生动有趣的,外语学习是对一种新思想文化体系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新文化的魅力理应取代考试的压力,成为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动力。然而文化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怎样解决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问题,逐步实现英语教学上的突破成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探索的内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希望能探讨出行之有效的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课堂教学是培养文化交际意识的主要途径。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二十一世纪》、《新体验》等话题内容广泛,不少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作为英语教师要正确把握英语课堂中综合知识的渗透,要以创新的工作方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教材不仅让学生了解、而且更应以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我们要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通过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模拟或创设情境中感受异国文化,使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有效的积淀,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由于大学公共外语课教师肩负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多重技能培训任务,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听说、写作、翻译等几个方面谈一谈增强学生文化意识的课堂教学策略。具体方法如下:

(一)结合词汇教学,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语言的心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所使用语言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而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面也最广泛。从本质上讲,词语的内涵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和社会意义都与文化有关,是文化因素在词汇意义体系中的反映。我们以往的词汇教学注重的是词的形式、词的字面意义以及词在结构层面上的组合方式,而忽视了词语特有的文化含义的传授。实际上,词汇教学大可不必孤立地进行,许多词可以被放在文化情景中去学习并掌握。英语里有很多词语,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结合其文化背景来传授,就很难达到效果。比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中,基础教程的第三单元中出现了Eve,Angel,God,Christian,Christmas等与西方宗教有关的词,而这些词又是作者用来体现母亲高尚的母爱和崇高的品德的词。宗教是构筑西方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是了解西方其他文化的关键,所以教师有必要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宗教文化知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二)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洞悉文章的深层含义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美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语篇教学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强调语言要素的同时,还要注意阐明篇章结构,点出中心思想,教会学生识别主题句,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即时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对作者的笔调、语气、修辞和语言风格加以分析,使篇章阅读提高到进行欣赏与评价的层次,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三)在听力技能训练中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提高听力不但要有坚实的语言基础,瞬间归纳判断的综合听力技能,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不同,听到的话语转瞬即逝,没有反复咀嚼的可能。因此,学生对听到的句子必须做出迅速的反应,而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平日里必须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帮助学生汇总此类文化背景知识,熟悉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习惯应答。如:对否定前移句的回答,“NO”表示“附和”:又如:can’t agree with youmore(百分之百地同意),couldn’t care less(根本不在乎)比较级的特殊用法表示“强调”;再如:gasstation是加油站的意思,在美国加油站通常也兼卖一些日杂货,因此当男子要求“please buy 2packsof cigarettes for me”,女士回答“I’U get themf0r you at the gas station”也就不难理解了。目前的听力教材多以应试为目的,因此,应试技巧的传授是听力课的重点内容。没有技巧讲解的听说课只不过是信息的堆砌,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而只注意技巧讲解,又可能忽视应试以外能力的培养。因此,技巧的讲解既要有广泛性又要有针对性。技巧的讲解要结合材料的文化背景类型分散到各个单元,如:充分利用听力教材中的素材,对中外节日、婚礼习俗、就餐礼仪等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场景,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什么时候用“Mind you”,什么时候用“Can you give me a discount?"什么场合用委婉语,忌语等等。当然,解决听力中的文化障碍,仅靠两周一次的听力课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因素的渗透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有文化代表性的电视栏目、电影碟片、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

(四)文化与口语教学的结合

口语教学以交际为目的,当问及学生们为什么要学好英语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他们想要做到与英美人士成功地用英语交流。但实际生活中,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受到限制,甚至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英语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特别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五)避免中文化性质的误译

文化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导致信息交流的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翻译,只顾及字面上的转换,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会导致文化性质的误译。”教翻译不能只是传授一般的翻译技巧,或只做些机械性的练习,而是要教会学生从文化内涵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对比归纳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六)避免写作中的中式英语

西方人注重主题句的明确设定,这是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EGO—Centrism)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突出主观见解,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而汉民族文化群体以观念为特征(group—oriented),注重的是主客观之间相互适应与和谐统一的关系。所以,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忽视主题句的设置及其段首位置的作用,很少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读者自己通过理解去把握作者的意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入有关东西方思维方式上的文化知识,通过对比、讨论等形式培养和增强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比如在讲授信函写作时,如能将东西方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明白英美人写信封的格式与中国人相反,将自的地址写在左上角,然后是收信人的地址,顺序是:姓名、门牌号、街道名、市名、州名、国名,一旦真正理解,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中真正掌握与使用。

二、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途径多渠道、多视角地了解外国文化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英语教师不能再简单地拘泥于教材,而应以课程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充分挖掘和有效地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灵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录像、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首先,它们的特点是通过声音、图像等生动、自然地反映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从中接触到的文化信息量大,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感性地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感染力强。另外,文化渗透于生活中,通过这些渠道所接触到的有关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径。

篇5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英语教学 意义 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狭义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英语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是启发探索型、创新型的教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中专现行教材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将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对于社会与人类进步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渠道,使学生在分工与合作中学会共同生活,教他们学知、学做、学发展,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英语语言学习本身。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研究的成果,培养和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英语教学中应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坚强的品格。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可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格。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好课堂教学关。

要将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策略。“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应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并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经历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首先,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以表演帮助体会课文中的情趣、开展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师生角色互换、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或随手画上几笔,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良好方法。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指导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在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有所侧重地紧扣某一项训练目标,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并始终坚持“练中导”,让全体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操作,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和“获得”通过实践自行去领悟,而不是被硬灌。

2.学会分析、归纳、系统的思维方法。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所以思维训练总是和语言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在的智能因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必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同一语境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从其对称、和谐、简捷、协调的形式中找到英语语言变化的规律。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实践操练,对这一语境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初步认识。此时,教师应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表达方式、各种意见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从而使学科内容结构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归纳,既获得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这样不仅巩固和扩展了所学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英语中许多情境表达具有相似性,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情境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把一个语言点与另一个语言点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产生启发,触类旁通。这样既避免知识间的混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再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分析系统内各语言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有效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正是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3.注重英语学科的实践性。

人脑中的思维活动是隐性的,只有让学生实践,让学生讨论发言,互相交流,才能充分展示其思维的准确性、有效性。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语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具有特定的文化现象。中学生学英语时往往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维定势,来理解、思维和表达英语,因而常常产生误解,造出病句。这时,教师要注意鼓励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供大家参考、研讨,并适时组织学生辨析、判断,得出正确的表达方式。通过小组实践、集体研讨,既保护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积极性,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自己的发现和表达方式是否正确,而且还知道为什么。多次的实践―反馈―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双语思维模式,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思维定势。

4.教师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同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教师既是整个学习任务的设计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研究主题,教师又是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和建议者。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学生的思路,给学生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教师还要针对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写研究日记,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如何形成研究结论等方面作出具体指导。

三、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它与别的学科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交际性比较强,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展开。根据其学科性质和学生的特点,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适于采取以下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学习。

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英语教学就必须给学生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小班级的教学规模是英语教学最理想的模式。但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中国学校的班级人数远远超出标准人数的要求,因此,把班级分成小组就尤为重要。

(1)操作过程分组: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按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布置任务:对各个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或不同的任务。如:词汇为共同的任务,课文理解布置给不同的小组等。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经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入角色,把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在这个学习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占有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从而锻炼了他们用英语听和说。这时教师的作用则是指导、帮助和评价。

(2)教学示例:An American Boy。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语法项目;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运用基本词汇、句型,理解课文大意,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领悟人生的意义。

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分好适当的小组并给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如词汇,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分别布置让学生查有关美国家庭经济情况的任务、把课文分成几段交给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学习、把握其内容,并用英语表达出来。

2)课堂活动:

a.通过设置不同的英语会话情境,让学生掌握重点语法项目。

b.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小老师角色,通过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同时老师则要注意指导、帮助、点评。

c.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以后,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对话,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

2.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运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全班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自完成收集资料和信息的任务,届时与全班集体讨论,获得结论。下面以“中英饮食文化对比”为例说明。

教学示例:中英饮食文化对比――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研究性学习。

知识目标:有关饮食方面的词汇和句型。

能力目标:扩展学生的词汇,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英两国饮食习惯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

教学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四个阶段:(1)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独自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准备用英语表达。(2)老师介绍就餐礼仪相关知识,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分男女两大组或者全班分左右两大组,分别代表中、英两国,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3)两大组分别作“中国和美国就餐时的不同表现”报告,老师引出文化的概念。(4)学习课文,全班汇总两国各自不同的饮食和饮料,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编写中英饮食文化异同一览表。

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独立钻研,使他们知道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就餐时的不同表现;拓展关于文化背景的知识;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其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实践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教学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完成以致激活创新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带给课堂一种全新的学习氛围,带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学习精神和清新愉悦的学习心态,并能相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叶平,姜瑛俐主编.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湖北省教育出版社,2003.

[2]湖北省教科所编.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文选,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