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驾的处罚规定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酒驾的处罚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酒驾的处罚规定

篇1

【关键词】醉驾;刑法修正案;必要性;不足;完善

1.醉驾入刑概述

什么是醉驾?因饮酒而完全丧失、或是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却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那么这种行为我们就称之为醉驾。根据我国关于《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的规定,酒后驾车是指行为人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在20-80毫克之间,若达到80毫克以上,就认定为醉酒驾车。

“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这是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的规定,自2011年5月1日零时起实行。 这就意味着,从此以后,醉酒驾车就触犯刑法,即醉驾入刑。

2.醉驾入刑的必要性

我国每年醉酒驾驶导致的事故率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查处醉驾4.2万起,2010年,全国查处醉驾达8.7万起,据悉,全球15%的致命道路事故发生在中国,每年夺取近10万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与醉驾有关。“醉驾入刑”法律法规的出台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法律完善、社会进步的表现。

2.1“醉驾入刑”填补法律空白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醉驾只有行政处罚,很多驾驶人便不以为然。认为喝点酒开车没什么大不了,出了事顶多不过是罚罚款、拘留几天,问题不大,更何况也不见得会出事。的确有的人多次饮酒驾驶,也没有出事,因而对酒后驾车可能会引起恶果的警惕性不高,认识性不足。

“醉驾入刑”以后,尤其党员醉驾还将会被,公职人员醉驾将失去公职等一系列规定,使关于醉驾的处罚变得完整、清晰且有足够震慑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原有法律在此领域的空白,使全社会对酒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人们不再不以为然,反而在很多时候还互相告诫: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保持清醒的头脑上路,不因一时的冲动而后悔莫及。

2.2“醉驾入刑”维护公民切身利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增加,人们非驾车出行的交通事故发生机率也大大增加,其中醉驾事故比率的居高不下使民众对醉驾已深恶痛绝、忍无可忍,普遍要求要遏制这种行为。

法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使民众能够有秩序的生活在社会之中,并因此实现生命之价值,立法部门增设“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刑法正是民意的体现,是真正维护公民切身利益的体现。

2.3“醉驾入刑”使交警执法规范化

一直以来,交警执法总面临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治理酒后驾驶的法律力度不够。出了事顶多是罚罚款、拘留几天,这样的处罚让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因此起不到震慑、预防作用; 二是整治酒后驾驶干扰大。抓到一个酒后驾驶,只要问题不是特别严重,说情电话就不断,软磨硬缠,总觉得小事情、小问题,要求只教育警告不处罚,弄得执勤执法民警骑虎难下,想来想去只好给领导“面子”,“放一马”算了;三是社会环境给酒驾提供了温床。我国的酒文化、风俗 、人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互相攀酒、劝酒处处可见,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不喝醉就没什么大问题。

醉驾入刑为交管部门提供了重击醉驾的“利剑”,法律震慑力度变大也使人们从心底对醉驾引起高度重视,当法律的约束强制人们养成安全文明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上所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3.醉驾入刑的不足与完善

3.1“醉酒”标准的具体适用问题

什么是 “醉酒”?行为人只要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以上,就认为是醉酒驾车。但关于此标准的具体适用,很多人认为,仅仅以此单一的标准划分“醉”与“非醉”有失公平,与刑法平等性原则不吻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酒精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有人喝一杯酒就醉,有人喝几十杯酒才醉,何为“醉”不能笼统定义。

因此,对于“醉驾”入刑的“醉”,除了对行为人进行酒精含量检测之外,还应对行为人被检测时的意识状态、驾驶时速、驾驶时间和地点等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再进行定罪处刑。

“醉驾”虽然危及公共安全,我们要加大预防、惩戒醉驾,但我们也不能够简简单单的“一刀切”敷衍了事,应该以一种细化的、慎之又慎的态度对待“醉驾”入刑问题。

3.2“醉驾入刑”不可留模糊空间

据新华社有关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曾有若醉驾“危害社会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一席话,把“醉驾入刑”这个话题再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少人质疑、发问:“怎样才算是情节显著轻微?我们根据什么来判定呢?”如果对认定情节显著轻微没有统一标准,不仅容易滋生腐败,给特权人士留空子,也违背了刑法修正案(八)醉驾入刑打击醉驾的立法初衷。因此,醉驾入刑一定要细化、要清晰,不可留模糊空间,法院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也不应该有自由裁量权。

3.3“因公醉驾”与“因紧急醉驾”问题

“醉驾入刑”实施以来,法律条文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人们担心的“同案不同罪”主要围绕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因公醉驾问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们法治社会最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具体实践中,关于界定怎样算是紧急情况、怎样算是“不得已”这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操作性不强,也不准确。因此,对待因公醉驾问题,我们应该一视同仁,不能给法律的执行留有弹性。

第二,因紧急醉驾问题。魏东教授说在“警察追逃犯、公民见义勇为、公民急救病危病人”等特殊情况之下,因紧急醉驾的行为就可以免于刑事处罚。其实,此时我们可以将醉驾适用紧急避险的规定,比如把警察追逃犯归类为履行国家职能的行为、公民见义勇为和急救病危人归类为保护国家、社会、他人法益的行为,这样此问题就更明朗化了。

3.4执行不能到位,造成法律的不权威问题

按照“醉驾入刑”规定,只要醉驾就应当受到刑事处罚,但实践中我们无法做到每时每刻每处都有交警去检查司机的酒精量。尤其是夜间,这是酒驾事故高发时间,但却是交警休息的时间,不能做到及时查处醉驾的情况。这样就有失公平,就会对法律的威严大打折扣。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每个路口建立一个自动测试仪和监控摄像头,让司机路过时自觉的测量自己的酒精度,遵守法律?

3.5“醉驾入刑”引起的 “醉跑跑”问题

篇2

〔关键词〕 危险驾驶罪; 醉酒驾驶; 刑罚处罚; 立法完善。

《刑法修正案( 八) 》将醉酒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规制,对当前社会上日趋严重的酒驾行为起到了较好的遏制作用。但是从《刑法修正案( 八) 》实施两年来的司法实践看,其对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行为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需要进一步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并通过修订法律及出台司法解释等方式予以完善,以减少现实中的醉酒驾驶行为发生。

一、对醉酒驾驶行为入罪的立法完善。

( 一) 扩大危险驾驶罪中醉酒驾驶的交通工具范围。

按照《刑法修正案( 八) 》的规定,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主体仅限于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人。现实生活中,除了醉酒驾驶机动车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以外,醉酒驾驶飞机、火车、地铁、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也会对公共安全带来较大危险。如德国刑法中就规定了醉酒驾驶航空、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工具的行为。而我国现行刑法如果要对醉酒驾驶这些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惩罚,必须以发生交通事故和实际损害结果为条件,显然这与其危险性是不对等的,可见,对于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除了应当将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入罪,还应当将具有更大社会危险性的醉酒驾驶飞机、火车、地铁、轮船等交通工具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以保障公共安全。

( 二) 完善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形态。

《刑法修正案( 八) 》将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规定为抽象的危险犯,对醉酒驾驶行为产生实际危害结果的形态没有明确规定,尽管对于发生实际危害结果的醉酒驾驶行为,可以通过协调适用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三个罪名来加以惩处,但是在实践中也容易引起一定的争议。而通过考察域外法律我们也可以发现,诸如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刑法中,都将醉酒驾驶行为区分为未造成任何危害结果、造成伤害结果、造成死亡结果等情形而分别规定不同的量刑幅度。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危险驾驶罪中针对醉酒驾驶行为完善结果犯和结果加重犯的形态,使其同时包含醉酒驾驶的危险犯、结果犯和结果加重犯的情形,[1]以使司法实践中能够对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三者更好的协调适用。

( 三) 对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行为增加情节限制。

《刑法修正案( 八) 》中规定的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行为没有任何情节限制,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也由于其抽象危险犯的性质,一般不对醉酒驾驶行为是否具有现实的社会危险性进行实质性判断。当然这符合对醉酒驾驶行为入罪的立法背景和精神,也即从严打击和治理酒驾行为。然而,随着醉酒驾驶行为入罪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普遍对醉酒驾驶行为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各地区的醉酒驾驶行为正随着刑法的不断适用而逐渐减少,刑法的预防功能得到很好体现。因此,随着今后对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可以对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行为根据现实情况适当增加情节严重等限制,使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行为的性质由抽象的危险犯转化为具体的危险犯,防止对醉酒驾驶行为的过度入罪,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刑法的谦抑性。

二、完善刑法对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刑罚处罚。

( 一) 对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主刑的完善。

《刑法修正案( 八) 》正式将醉酒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规制后,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三者就对醉酒驾驶行为形成了一个由轻到重的处罚体系,使得刑法对醉酒驾驶行为的处罚相互衔接。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行为由于是抽象的危险犯,并没有产生实际的危害结果,故对该罪的刑罚处罚应低于已经产生了危害结果的交通肇事罪。根据刑法的规定,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共分为三个档次,最轻的一档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主刑只有一个量刑档次,即拘役。对于这两个罪名,虽然其刑罚轻重分明,但是笔者认为,对这两个罪名的量刑还存在一定的间隙,并不能完全相互紧密衔接。并且对危险驾驶罪,仅仅用拘役这一种刑罚进行处罚,显然不足以规制一些情节较恶劣的醉酒驾驶行为,因此,应当在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主刑中增加有期徒刑。

即对于危险驾驶罪的主刑可以比照交通肇事罪的最低幅度,设定为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前文中提到了完善危险驾驶罪中醉酒驾驶的结果犯和结果加重犯的形态,对此,可以在危险驾驶罪的主刑中规定不同的量刑档次,以对应不同的犯罪形态。参考赵秉志教授关于危险驾驶罪主刑的设置,笔者构想如下: 对于醉酒驾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重伤或是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二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二) 对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附加刑完善。

1. 罚金刑。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 》的规定,醉酒驾驶的危险驾驶罪的附加刑为并处罚金,也即罚金刑必须与主刑同时适用,而不能单独适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对于犯罪情节较轻,适用单处罚金不致再危害社会并具有诸如偶犯、初犯等情形的,可以依法单处罚金。笔者认为,如果醉酒驾驶行为符合该条规定,应当可以被允许适用单处罚金刑。首先,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如果具有行为人在人流稀少的道路上醉酒驾驶等情节,可以认为其犯罪情节较轻。

其次对于醉酒驾驶的初犯且具有悔罪态度的行为人,对其适用单处罚金,足以预防其再犯本罪,不致再危害社会。因此,可以在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附加刑中,增设单处罚金,从而使对情节轻微的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量刑更加趋于合理。同时,由于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没有违法所得、很多时候也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在司法实践中很难确定罚金的数额,完全由法官自由裁量。因此,笔者认为还应当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根据醉酒驾驶的情节和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对罚金划定一定的限额和具体档次,以确保法律得到正确适用。

2. 针对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特点增设相应的资格刑。驾驶机动车是一项具有高度风险的行为,必须经过赋予资格才能行使,因此,针对行为人的醉酒驾驶行为,如果能采用剥夺这一资格的资格刑予以处罚,限制醉酒驾驶行为人在一定期间内的驾驶资格,从一定意义上能够对醉酒驾驶行为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目前我国行政法规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相应资格的剥夺、限制予以了规定,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一、二款规定对醉酒行为最多暂扣六个月驾驶执照,第三款规定一年内发生两次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并且被处罚两次以上的,才能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此三款规定明显偏轻,并没有有效发挥资格刑的作用,因此刑法必须从刑罚方面提高处罚程度,体现刑罚和行政处罚的衔接。国外许多国家都对危险驾驶行为明确规定适用资格刑,如法国刑法典规定“吊销驾驶执照,并最长在 5 年时间内禁止申请颁发新执照。”西班牙刑法典规定“并处吊销驾驶执照一年以上至四年”。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可以在刑法条文中明确规定,对于犯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的行为人,应当附加适用剥夺资格刑,即吊销驾驶执照一至五年,吊销期限从刑罚执行完毕开始算,在刑罚执行期间自然不享有资格。[2]。

三、完善与醉酒驾驶行为相关的机制。

( 一) 对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行为的案件建立相应的专案办理机制。

醉驾入刑后,如果司法机关在人、财、物方面保障不充分,必然无法及时处理所有醉酒驾驶行为。

同时,由于醉酒驾驶行为的入罪也会启动整个刑事司法程序,从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到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再到法院进行审判,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每个部门都将会增加工作任务,大大增加了司法成本。

因此,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有必要针对该类案件的特殊性,建立专案办理的相关工作制度,在案件的侦查和起诉阶段,可以由专人负责对此类案件的立案侦查和审查起诉工作,集中处理同类案件以提高侦查和审查效率; 在案件的审判阶段,由于本罪大部分属于案情相对比较简单,证据较为单一但有充分证明力,可以采用普通程序简化审或者简易程序审理,以节省司法资源。同时,有必要将公检法三家联合起来,建立对醉酒驾驶案件的专案协作办理机制,实现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加强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提高办案效率,从而缩短对危险驾驶案件的整个办理期间。

( 二) 构建诸如代驾行业等社会配套机制。

在酒驾入刑的客观背景下,亟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配套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抑制酒驾的出现。

代驾这一新兴服务性行业就是这种社会配套机制的有效组成部分。代驾行业,即在饮酒者饮酒后,由专门的代驾公司提供代驾司机,帮助饮酒者驾车到达目的地,饮酒者支付相应费用的行业。可以预见,在酒驾入刑的情况下,代驾行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目前的起步阶段,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办法和鼓励性政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从而促进代驾行业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良好发展态势,也从很大程度上达到酒驾入刑所期望实现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 三) 加大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力度。

针对非公职人员、青壮年、轿车驾驶员犯罪率较高的部分人群,加大对他们禁酒驾驶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活动,引导他们在自觉实践和主动参与中学习道德和法律知识,从而约束自身行为,进而减少醉酒驾驶行为,同时建立起相关的开展警示教育、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以笔者所在的天津市宝坻区为例,从该区发生的醉酒驾驶案件来看,本罪的许多主体文化程度较低,年纪较轻,这部分人群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法律的机会也比较少,不能切实认识到醉酒驾驶行为是犯罪,使得刑法的事前预防功能难以在这部分群体中得以体现。因此,加强对这部分群体人员的宣传教育,将能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司法部门可以通过以案释法,尝试让受过处罚的人现身说法,劝诫醉酒驾驶行为; 政府部门可以将驾驶员培训学校、酒店、KTV 等场所作为重点宣传场所,使驾驶员有意识地避免酒后驾车。

同时可以在社会中倡导健康积极的酒文化,树立“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观念,形成文明驾车的氛围。

参考文献:

篇3

20xx年违章扣分新规定:机动车驾驶人一次扣12分的违法行为1、高速公路倒车、逆行、穿越中央隔离带调头

高速停车就已经很危险了,如果逆行,倒车,这是作死的节奏啊!

2、超速驾驶高于限速50%(新修订条款)

这个不难理解,限速120,你超过50%,就是180公里/小时的速度哦,十次事故九次快,看着那些血淋漓的事故现场,你可别觉得自己的车有多好,技术有多牛,车辆都是有极限的,生命也只有一次。

3、事故后逃逸但未构成犯罪

这里解释一下,事故逃逸后,未造成人员重伤也未造成30万元以上的财产损失就不构成犯罪,反之,造成一人以上重伤或造成的财产损失达到30万以上就构成了犯罪。

4、未悬挂、伪造、变造号牌、行驶证、驾驶证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不按规定安装号牌、故意遮挡污损号牌(新修订条款)

5、酒驾醉驾

酒驾除了扣分外,还并处扣证6个月,罚款20xx元以下。醉驾则并处吊销驾驶证、追究刑事责任且5年内不得重新考驾照。因酒引起的事故不胜枚举,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一起事故的背后,是多个家庭的破裂,修订后的这个处罚,我都觉得不够严厉。即使喝酒了,还可以找个代驾,千万别自己开车。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一下,安装车牌号现在也有明确而且详细的标准,如果车牌安装不符合规范,也会处扣12分处罚。

6、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的

你是C1的本却开大货车在路上跑,将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大货车出事故殃及其他小轿车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所以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这也是万万不行的。

7、驾驶公路客运车辆载人超过核定人数20%以上的

莫超载,车辆也是有极限的。

20xx年违章扣分新规定:机动车驾驶人一次扣3分的违法行为1、经人行道未减速、停车、避让行人

斑马线,是生命线,所以当你驶经人行横道、斑马线时,一定要减速避让行人,必要时刻也要停下车等待行人通过。

2、高速公路匝道超车

匝道本身就比较狭窄,强行超车极容易产生刮蹭事故。而且大部分匝道都伴随着大幅度过弯,加速超车时容易因为离心力而失控翻车。所以请各位谨记匝道不要超车,加塞,扣分事小,车祸事大啊。

3、未按照禁止标线指示行驶

禁止标线包括有黄色单、双实线;禁止转弯、直行、调头等,如果违反规定驾驶将面临扣3分的处罚。

4、转弯车未让直行车或行人先行

国内的道路设计当中,绝大大部分右转车辆不受信号灯影响。这就就会看到行人与右转车互相抢道的混乱场面。机动车还是需要礼让行人,发生摩擦,或者事故,你就得不偿失了。

5、相对方向行驶的右转车未让左转车先行

很多人以为,我是右转,必须先走,因为国内驾驶室是设置在左边,左转车辆的右边会形成视角盲区。如果有右转车辆不避让的话,就会发生碰撞事故。处于避免事故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右转要让左转。

6、不按规定道路行驶

在高速或者城市快速路上,不按规定道路行驶,给予扣3分处罚。例如在快速车道慢速行驶。我是最讨厌这样的人了,急死你,有一些人是觉得最内侧车道安全,也有人是为了躲避警察,等等。快速车道慢速行驶,影响交通,也造成安全隐患。

7、超速驾驶但未超过限速50%

不同程度的超速驾驶有不同程度的处罚,如果未超过限速的50%,只会扣3分。

8、未给特殊车辆让行

在国外,当救护车、救火车的信号声响起时,道路上的车辆都会马上靠边停车让行。这是社会群众整体素质高的表现,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些车是去救命、救灾的。所以无论是否扣分处罚,大家在遇见救护车、救火车这些特殊车辆时,请及时避让。

9、不按规定超车、逆向行驶

超车时需要把车速提到较快,所以相对于正常驾驶危险度会更高。如果不按照规则而乱超车就极容易发生碰撞事故,而且因为车速较快,这类事故都很严重。

20xx年违章扣分新变化1、驾驶证扣分清零相关规定

从驾驶证上的初次领证日期起算,一年为一个记分周期。

法规规定,一个记分周期内未被记满12分的,将违法行为(记分)的罚款交清后,下一记分周期开始,记分系统会自动将上一记分周期所记的分值清零。

违法记分是按累计分值的方法记录的。即一个记分周期里,所被记的所有(被记分的次数)分值都是累加起来的(同一记分周期内即使是将罚款交清了,分值还是继续累加),只有累计没达到12分,下一记分周期开始记分系统才将所有分值清零。

如果本记分周期有记分违法行为未交清罚款的,下一记分周期开始则将未处理的记分累入下一记分周期。达到满12分需要考试科目一合格将12分清零后才可以正常使用驾驶证。

驾驶证上初次领证日期时间每年的月、日零时起至第二年月、日的零时止,就是一个记分周期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2、酒驾新规

① C1及以下驾驶证实习期酒后驾驶机动车注销驾驶证且一年内不得申领驾驶证!并罚款20xx元!若醉驾注销驾驶证后罚款5000元且五年内不得申领驾驶证并处拘留15日!且终身不能升级驾驶证!

② B2及以上驾驶证实习期酒后驾驶机动车扣120分驾驶分和行为分并处20xx元罚款,暂扣驾驶证一年!最高准驾车型无论级别考试合格后统一降为C1且终身不得升级驾驶证!若醉驾注销后罚款5000元且五年内不得申请驾驶证!并处15日拘留!且终身不得升级驾驶证!

③ 驾校学员酒后驾驶教练车道路上练习将罚款20xx元并处15日拘留!已通关考试成绩全部作废!教练扣除120分行为分!罚款20xx元!若有证据核实教练不知道学员饮酒将免除处罚!

④ 驾校学员醉酒驾驶教练车道路上练习将罚款5000元并处30日拘留!已通关考试成绩全部作废且三年内不得申领驾驶证!教练将吊销教练证!暂扣驾驶证半年!罚款5000元!

⑤ 科目三考试前将统一使用酒精测试仪!合格后才能考试!不合格取消今日考试资格!若达到醉驾标准已通关考试成绩全部作废!

⑥ 酒后驾驶机动车扣除120分驾驶分120分行为分!并处罚款20xx!暂扣驾驶证6个月!

⑦ 醉酒驾驶机动车注销驾驶证且五年内不得申领驾驶证!罚款5000拘留15日!

⑧ 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注销驾驶证十年内不得申领!罚款20xx0!醉驾发生交通事故终身禁驾!且以危险驾驶罪定罪!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终生禁驾!且以危险驾驶罪定罪!

⑨ 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注销驾驶证五年内不得申领驾驶证!且终身不得升级驾驶证!罚款5000拘留15日!若醉驾营运机动车将终身禁驾!驾驶小型营运机动车如出租车教练车未载人酒驾或醉驾按照机动车酒驾处罚!若载人按照营运机动车处罚!

3、最新交通法规处罚细则

① 醉酒驾驶机动车

酒后驾车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处15日拘留,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罚款。对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一律处15日拘留,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xx元罚款。

② 饮酒后驾驶

机动车: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处暂扣3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300元罚款。对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一律处暂扣3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罚款。

③ 超载或超员

对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过额定乘员尚未达到20%或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尚未达到30%的,一律处500元罚款。对公路客运超过额定乘员20%的或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30%的,一律处20xx元罚款。

④ 超速

对机动车行驶时超过最高限定50%的,一律处1000元罚款,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⑤ 无证驾驶

对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证被暂扣期间继续驾车的,一律处500元罚款,并处15日拘留。对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处15日拘留,并处200元罚款。

⑥ 驾驶拼装或报废机动车

对上道路行驶的拼装、改装或者应该报废的机动车一律予以收缴,强制报废。对驾驶前款所列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驾驶人,一律处1500元罚款,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⑦ 使用伪造驾驶证

对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驾驶证或者使用其它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一律处20xx元罚款。

⑧ 记满12分继续驾车

对机动车驾驶人记满12分继续驾车的一律处800元罚款。

⑨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⑩ 交通肇事后逃逸

一律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不给急救车让道扣3分

20xx年1月1日起式实施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把不让行急救车纳入扣分细则中。其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不按规定超车、让行的,或逆向行驶的,一次记3分。

无牌照车违章停车双重处罚扣6分罚200

对于司机摘号牌逃避违法停车处罚的情况,交警将通过记录和拍下车架号来开罚单,还会进行双重处罚。

篇4

论文关键词 罪刑法定 犯罪 理性 成本 价值中立

近几年来,各地因醉酒驾驶造成被害人伤亡的恶性案件层出不穷,公众要求严惩此类行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刑法修正案<八>的内容中增加了醉驾入刑的相关内容,这无疑是社会舆论的结果,但在实践中关于醉驾入刑的操作引起新一轮的讨论与争议。

一、醉驾的原有法律规制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5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行政法规和刑法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分别做了规定,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层次分明,处罚与行为轻重相适应。

二、反对专门立法设立“危险驾驶罪”

(一)从法理而言,醉驾入刑有失公正

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具有利益导向性。“确定法律责任应坚持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责任的种类、性质轻重与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相均衡。同时应遵循效益原则,追求行为人责任时应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讲求法律责任的效益。” 目前,只要是存在醉驾的行为就构成危险驾驶罪,明显违背基本的刑法原则,同时与宽严相济的刑罚政策相违背。

法律的作用不仅在于惩罚,而更在于惩戒和预防。刑法的任务是通过惩罚犯罪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醉驾入刑强调保护受害者时,也应在价值中立的基础上公正对待驾驶者,以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非先入为主,带有偏见。治理醉驾的终极目的在于通过惩戒,使司机不敢酒驾,使之造成的社会危害降到最低,维护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况且在现有的法律规范规制体系下可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因此没有必要再进行立法,浪费司法资源,目前的任务应该是将精力放在执法、守法上。

“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既非犯罪构成或者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也不是犯罪犯罪行为或者犯罪人的罪过,而应当是犯罪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对行为人只要存在醉驾行为就予以刑事责任明显与刑法的初衷相矛盾,极大的影响刑法的稳定性、权威性。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 意思就是违法必究。由此可推论出醉驾入刑并不在于给醉驾的司机多么大的刑罚,而在于使每一个醉驾的司机都能够被处罚。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住醉酒驾车行为,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权威。

从行为人的主观上来看,行为人对犯罪后果如致人重伤或是死亡的发生是持过失的态度,而现行立法则忽视这一点,违背价值中立原则的初衷,对醉驾的人从主观上将其归类到犯罪的恶人,误导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法律人应该保持理念的中立,同时也应该引导社会客观中立的评价价值观,尽量减少因主观滋生的负面因素,促进政策的科学合理的制定。

(二)醉驾入刑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虽然刑法原则不能作为具体案件的定罪量刑的依据,但至少是整个刑事立法活动的指导思想,应贯穿始终。第37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醉驾一律入刑不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况和客观后果。对于部分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只是存在醉酒驾驶行为的直接处以刑罚与第三十七条的免予刑事处罚的规定相矛盾。

(三)醉驾入刑实践操作难、效果有待观察

《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于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证据充分确实”,才“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因此,对醉驾的界定需要一定证明力、证明能力的证据,应当具备刑法的证明标准,特别是在加大了法律责任的情况下,更应严格证据。

目前交管部门对于血液当中酒精含量超过80毫克就认定是醉酒,但是这一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难题,有的人血液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就会醉酒,而有的人超过200毫克也依然清醒,在这种情况下醉酒标准很难服众。仪器的精确与否都会影响酒精含量的多少,进而影响对一个人的行为的定性。在这样的现状下得到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力不高,这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不相符,缺乏客观确定性。

考虑到现有的前科制度,醉驾一律入刑的综合成本增大。醉驾入刑的犯罪记录不仅影响醉驾者的就业、生活,而且给醉驾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四)民意与舆论的理性对待

醉驾入刑这一立法活动是在民意高涨的社会大背景下制定的,是民意的产物,含有政府抚慰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的成分。顺从一时的民意、舆论,把社会较突出的矛盾纳入刑法进行规制,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全然不顾法律的社会性,引导社会极端的报复心态。

“公共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实现往往是以不惜一切代价和不择手段为原则,完全受这样的原则所左右的刑事政策,要么造成过高成本的社会控制,要么造成不人道的过度社会控制,要么兼而有之”。 社会的发展需要理性来做支撑而不是一时的不负责任的愤青的话语和舆论。

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民意,但是民意毕竟含有非理性成份,主观成份太大。在我国,目前民众没有正确的处罚观念,往往认为加大惩罚力度就能抑制负面因素,缺乏价值中立的思想,因而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缺乏客观性。司法应该保持适用法律及审判上的独立性,不应过多的被舆论牵制,法律不应成为公众狂欢的暴力工具,如果任何正义都要靠法律的强制力来实现,那么法律的社会性便成为了一纸空文。法律更应该发挥社会引导作用,尤其在我国当前面转型时期更应该引导社会大众。

对于部分难以调和的矛盾不能直接用刑法来进行威慑,“法律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但是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从终极意义上讲的,即从国家强制力是法的左后一道防线的意义讲的,而非意味着法的每一个实施过程每一个实施过程,每一个法律规范的实施都要借助于国家的系统化的暴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法仅仅依靠国家政权及其暴力系统来维护,这个国家的法律就变为纯粹的暴力。”

三、关于醉驾行为的处理构想

(一)结合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

严格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醉驾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

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酒行为,不应当被认为是犯罪,通过行政处罚加以制裁,一样也可以达到预防、教育目的,而且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避免因为刑罚造成的犯罪人社会化难等问题,激化引发新的矛盾。对于醉驾,通过行政处罚措施和刑事责任追究并用,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且具有实际的、长期的操作性。且与《刑法》第13、37条和《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标准的规定相一致,符合罪刑相符原则。

(二)对现行行政处罚的完善构想

1.加重《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行政处罚力度,对于酒后驾驶以及醉酒驾驶的增加一定时间的禁驾期。

2.增加罚款的数目。

篇5

关键词:宽严相济;定罪量刑;刑法适用;醉酒驾驶

刑法修正案(八)的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在刑法的第一百三十三条的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将酒驾从原来的行政处罚变成了刑事处罚。我们在看待这个条文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必须依法理性地认识醉驾的入罪标准问题。从法律看,我国刑法总则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是有关犯罪认定标准的一般规定。如果可以避开特别条文而适用一般条文,说一句极端的话,刑法分则便没有存在的必要,只要适用总则犯罪的定义就行了!为了加重处罚规避最相符合的刑法条款而适用一般性条款,不仅违反《刑法》第3条的规定,而且也有违宪法保护人权的法律精神。[1]所以在理解和把握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条件时,都必须受这个总则条款规定的制约和指导。在对酒驾的定罪量刑上我们应该采取传统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面我将分为四个方面来论述酒驾定罪应当适用宽严相济。

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及其作用

关于宽严相济的科学含义,目前还未见到统一规范的定义。但陈兴良教授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一文中[2],也只是对“宽”、“严”和“济”这三个关键字作了科学的界定。宽严相济之“宽”,即刑罚的轻缓,可以分为该轻而轻和该重而轻两种情形: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和过失犯、失足青少年,就应当处以较宽轻之刑,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做到当宽则宽;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行为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或酌定情节的,法律上予以宽宥,在本应判处较重之刑的情况下判处较轻之刑。宽严相济之“严”,是指严格或者严厉,具体而言是该作为犯罪处理的一定要作为犯罪处理,该受到刑罚处罚的一定要受到刑罚处理,即该重而重,而不是指不该重而重,当然也不是指刑罚过重。宽严相济之“济”,是指救济、协调与结合之意,强调在宽与严之间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平衡,相互衔接,形成良性互动,以避免宽严皆误结果的发生。由此可见,宽严相济强调的是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有度,宽严协调。

宽严相济是刑法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刑事政策,在法律实践中,其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十分巨大。首先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其次在强调坚持严打方针的同时,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既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利于获得刑罚效果的最大化。刑罚并非越重越好,而是贵在轻重有别,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使轻罪与重罪分别得到妥当的处理,有利于获得刑罚效果的最大化。[3]所以在刑法的实施中我们应该认真落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二、酒驾犯罪的定罪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醉酒驾驶本身的情形是复杂的,不正视其中的差别,简单地搞“一视同仁”,不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不符合惩罚较少数,教育、挽救大多数的方针。醉驾是危险犯,不是结果犯,所以在具体的司法实践当中,法官有自由裁量权,由法官去裁量醉驾在实际的情况中的危险性,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4]我们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对当事人进行定罪处罚。

(一)重点掌握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司法实践部门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较多地是以行为人实际导致的危害结果严重与否作为依据的,危害后果严重的,通常尽可能考虑以故意犯罪认定,就是主观恶性较大。[5]实施醉酒驾车犯罪主要是醉酒削弱了其辨认或控制行为的能力,是行为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其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且在发生犯罪后能够立即停止,造成的危害结果也不大,这种一般应从宽处罚。此类不同于以制造事端的恶意驾车撞人造成重大伤亡后果的案件,其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应当有所区别的从重处罚。

(二)慎重合理地衡量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我国刑法学界普遍认为“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通常而言,在危害后果大体相同的情况下,间接故意犯罪在社会上的危害程度一般要小于直接故意犯罪,同时有些间接故意犯罪的危害后果也可能比同种性质的直接故意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要大。因此,在醉酒驾车肇事中,若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即使犯罪人主观上属于间接故意犯罪,仍可对做与其直接故意犯罪同等处罚。

(三)考虑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悔罪表现

在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公布的黎景全、孙伟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中,犯罪人都表示或者已经向受害人家属积极赔偿,并且取得了他们的谅解,人民法院没有判处犯罪人死刑。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所谓的“花钱买刑”,行为人履行赔偿义务,并不影响对其刑事责任的追究,只能说,行为人的真诚悔罪和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取得被害方谅解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表明犯罪人是确实认识到个人的罪错,因此在量刑上还是可以酌情从轻处罚的。

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进行。政策指导法律的制定和适用,但在具体适用时,又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范围内准确体现出政策。在做到宽严相济的同时,还要做到宽严有度。这里的“度”,一是指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范围,不能超过法律的幅度;二是指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能无原则的宽或严。

三、合理解决宽严相济与罪刑法定的矛盾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主张对犯罪行为人,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犯罪与社会治安的形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法予以从宽或者从严处理。但是有的人会认为这样的刑事政策和我们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但是我们深入来分析就会发现罪刑法定原则是为了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保障人权而设立的。它要求对犯罪行为人的定罪量刑都要依据法律规定。刑法并没有规定对犯罪行为人的定罪量刑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和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宽严相济作为一项指导司法工作的全局性刑事政策,与刑法的罪刑法定主义原则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有权机关已经作出相关解释,即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以坚持罪刑法定主义原则为前提。司法机关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不是超越法律自由裁量,而是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活动。保障人权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非但与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不相违背,而且是对罪刑法定原则思想基础的深化和补充。还有的人认为宽严相济的政策会违反我们法治的基本思想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方面我觉得平等适用刑法原则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这种平等应当是某一个时期、某一方地域的平等,而不是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平等。刑事政策的制定,应当与时俱进,反映一个时期、一方地域的实际情况,否则,刑法非但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惩处醉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惩处醉驾的根本目的,是要警醒醉驾者,防止其再次违法犯罪,同时教育其他社会公众要自觉守法。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酒行为,依法不认为是犯罪,通过行政处罚加以制裁,同样也可以达到预防、教育目的,而且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助于避免动用刑罚所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行为人再进入社会困难等“副作用”。对于醉驾,通过行政处罚措施和刑事责任追究并用,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在酒驾的定罪量刑上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唯此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法治进程的发展,切实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

注释:

[1]肖洪:《论刑法的调整对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67页

[2]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6(1)34页

[3]《河北学刊》(石家庄)2008年2期,32页

[4]王志祥:《危险犯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8页

[5]刘宪权:《处理高危驾车肇事案件的应然标准》,载《法学》,2009年第9期,45页

参考文献:

[1]王武良、窦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刑法适用问题的研究,法学杂志,2010年第2期

[2]储槐植、赵合理,构建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实现[J],法学杂志,2006,(l).

[3][U.S.]Michael. Bayles: "the principles of law: a normative analysis," Zhang was such as translation, China Encyclopedia Publishing House, 1996.

[4]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6(1)。

[5]翁凯一,宽严相济在刑事立法中的适用及前景,法学杂志,2009年6期。

篇6

关键词:危险驾驶;醉驾;宽严相济

《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133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3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本文意在探讨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的适用及处罚问题。

一、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的适用问题

(一)对于醉驾构罪的解读

从《刑法修正案(八)》第133条之一的条文中可以看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中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共通行的场所。这里的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所谓醉酒驾驶,是指驾驶者饮用含酒精的物品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也就是说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也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处于醉酒状态。二是行为人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行使,即行为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三是尚未发生实质危害后果。

(二)关于对行为人“醉酒”的认定

根据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GB19522—2004)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属于醉酒驾车。醉酒驾驶本质上是一种酒精含量超标的推定,即只要超过这个标准就是醉酒驾驶,而不考虑行为人是否真正神志不清或认知和控制能力下降。

我国出台国家标准作为认定醉酒的标准,至于这种检测标准是否应该作为醉酒驾驶行为的必备要件,理论届存有争议,多数人主张不能把这种检测值作为构成要件的必备要素。曾有人建议将这种特定的酒精界限值置入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中,以彰显罪刑法定原则之构成要件明确性的要求,并为此相应的区分“酒精浓度在××毫克以上而驾驶动力交通工具”和“超过法定界线值而驾驶动力交通工具”。[1]德国法学家迈耶(Mayer)也提出过类似于将酒精浓度值放入构成要件之内的见解。他认为,以超速驾车为例,法律不能只规定禁止车辆驾驶人开快车,而是必须明文限制不能超过时速20公里。如此可以避免标准的相对性与不准确性,使得违法性的判断有坚固的基础。[2]

我们认为,如果把检测值作为构成要件,就只能采用传统的空白立法模式,使得该构成要件还要依据与道路交通有关的行政法。更重要的是,如果把检测值作为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那么这一要素是无法与构成要件行为在主观要素上实现内容的统一。也就是说,这种检测值既不可能是故意或者过失行为的结果,也不可能是意志行为的内容本身。因为,酒精检测值是认定行为人是否出于故意的证据要素,[3]是判断危险驾驶行为的行政违法还是刑事违法的界限值,是基于行为人之外的“第三人”对危险驾驶所作的评价,而不是行为人意志行为所引起的行为及其结果。因此,“酒精界限值”不能作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进行描述,而是应该作为违法性判断的标准,即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界限或者证据标准。

二、认定危险驾驶罪应当注意的问题

危险驾驶行为特别是醉酒驾驶行为入罪受到较多关注,群众的广泛参与说明对公共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对于法治进步期望值也不断增加。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检测到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醉酒的标准就将其认定为危险驾驶,搞“一刀切”,对醉驾构成危险驾驶行为的认定,要严格依据其犯罪构成标准,不应放纵犯罪,也不能降低标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行为人在醉驾时是否明知自己处于醉酒状态

醉驾入刑需要查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严格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若行为人对于“醉驾”行为在主观上确实不是出于故意,就不应认定为本罪,因为本罪主观上只能是故意,不能搞客观归罪。我们认为,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处于醉酒状态而驾车,对于认定是否构罪非常重要。比如有些地方做菜有放酒的习惯,以及一些药品中含有酒精,而行为人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如果吃了这些含酒的菜及药品后驾驶机动车被检测到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的标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隔夜醉驾的问题,即,行为人知道自己醉酒而未驾车,待第二天自认为醒酒后驾车但是仍然查明行为人客观上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情形,就不应以犯罪行为处理。

(二)驾而未驶的情况。实践中有一些个案,虽有“醉酒驾驶”行为,但没有对公共交通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形,我们认为也不宜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比如行为人醉酒后将临时停靠在路边的车辆小心地发动准备挪动至距离很近的停车场;再如,深夜行为人醉酒后在无人的街道上意欲驾驶机动车,刚刚将机动车打着火向前驶出一、两米的距离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机械地适用刑法对行为人提起公诉,并不利于体现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

三、践行“宽严相济”司法政策与惩治危险驾驶犯罪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危险驾驶罪的刑罚幅度是“处拘役,并处罚金”,刑罚虽然较轻,但是行为人一旦入罪,对其影响依旧很大。因此,践行“宽严相济”原则认定与惩治醉驾,具有现实意义。

篇7

    危险驾驶罪的入刑可谓是众望所归,其入行后也弥补了我国《刑法》关于危险驾驶行为事后预防的缺陷,填补了《刑法》在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的空白。然而,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完美。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虽规定的危险驾驶罪也是如此。如某位法理学大师所言,法律从刚颁布那一刻就已经滞后了。大师的话不免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却很好地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任何看似完善的法律都或多或少地存有某些缺陷,本文主要论述笔者对危险驾驶罪的认识与理解,具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危险驾驶罪的概念和特点组成。

    第二部分:介绍危险驾驶罪的构成。危险驾驶罪的构成中,最有争议的便是主观方面了。许多权威的学者都认其主观方面为过于自信的过失。笔者认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

篇8

从心理学、精神医学角度看“毒驾入刑”的司法难点

一方面“毒驾”导致重大交通事故、恶通事故全国范围内呈现出极速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引起国内司法界高层、国内各媒体高度关注,社会面呼声高涨;而另一方面,“毒驾入刑”面临法学、技术学方面的重重困难。从心理学、精神医学角度,“毒驾入刑”至少存在以下司法难点:

(一)如何界定“毒驾”行为

许多人认为吸毒后驾驶机动车辆即构成“毒驾”行为。这个定义虽然直观,但不够严谨。有人认为未戒断毒瘾的患者和正在使用的驾驶员驾驶机动车的构成“毒驾”行为。这个定义带来“如何裁定毒瘾有没有戒断”等更大的难题。还有人认为有吸毒史的驾驶员驾驶机动车辆均构成“毒驾”行为。这个定义在法理上引起的争议更大,因没有出现社会危害性时难以定刑。由此可见,准确定义“毒驾”概念本身需要深入进行法理学研讨,在不违背立宪精神的前提下广泛论证才有可能达成共识性的权威结论。另外,“毒驾”取证量刑上也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如何鉴定有无吸毒史?以前无吸毒人员因各种原因误食误饮含食物驾驶如何定刑?吸毒后多长时间内驾驶为“毒驾”?驾驶时毒瘾发作但未吸食算不算“毒驾”?如何界定驾驶人有无戒断?驾驶时准备或正在吸食时被抓获但没有造成社会危害结果算不算“毒驾”?等等。

(二)如何现场裁定“毒驾”

通常分为品和两大类。从目前检JournalofGuangzhouPoliceCollege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测技术角度,现场检测是否吸毒像裁定“醉驾”那样简易快捷是不可能的,最多只可能简易检测常见。全面检测是否吸毒需要抽血进行实验室检查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如果不能准确检测裁定,而仅仅依靠公安民警目测、经验判断或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后检测驾驶人,这样的“毒驾”入刑,从司法角度来看不仅非常不严谨而且非常不严肃,也无法真正减少“毒驾”的社会危害性。

(三)毒瘾发作驾驶不比吸毒后驾驶危害小

各类毒瘾发作症状不尽相同。冰毒毒瘾发作时会逐渐产生和出现全身极度疲乏无力、精神压抑疲惫、困倦嗜睡或躁动不安,动作拘泥、行动缓慢、动作刻板、沮丧,失落感、攻击性强,陷入病态、脱离现实情境等。随着毒瘾发作时间的不断延长,上述症状不仅会越来越重,吸毒者还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抑郁症状并出现自杀或极端行为。其他大部分毒瘾发作时表现:轻者表现为心情难以平静,烦躁不安,决断能力干脆迅速而又草率,情绪高涨兴奋,注意力分散,思维极度活跃、思维破裂,头脑总有新的想法和主意不断的涌现但却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激惹性增高,攻击倾向增强,轻度脱离现实情境,并出现刻板的强迫性症状,反复做一些明知毫无意义但却控制不住的相同的简单动作。重者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如意识范围狭窄、辨别能力低下、辨认有障碍、陷入谵妄状态和神志错乱状态等,并出现幻觉、妄想,如恐怖性幻视、言语性幻听、各种被害性质的妄想、严重脱离现实情境等。在这些病态体验的支配下,伴随躯体症状:头疼、眩晕、心率快、心悸、口渴、颜面苍白、血压升高、全身发热、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甚至全身痉挛、脑出血,吸毒驾驶者极有可能发生各种暴力事件或杀人或自伤或自杀事件,或各种各样的人格改变及人格障碍、意志与行为障碍、情绪与情感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思维障碍等。如果吸食混合,毒瘾发作症状会更加严重且不可预测。可见,毒瘾发作驾驶不比吸毒后驾驶社会危害性小,甚至更大。

从医学药理学看“毒驾入刑”的司法难点

(一)种类繁多,快速检测难度大

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从的来源看,可分为天然、半合成和合成三大类;从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看,可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等;从的自然属性看,可分为品和;从流行的时间顺序看,可分为传统和新型。医学药理学一般依据的自然属性,使用“品”和“”分类方法。国家《品品种目录》和《品种目录》中,列明管控的123种品和132种,其中不包括层出不穷的各类新型。中国台湾《危害防制条例》中,管控达263种(其中,一级9种、二级167种、三级21种、四级66种)。可见,目前已知需要管控达二百五六十种。没有数天时间,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也不可能毫无遗漏地完整检测出来。

(二)新型频出,成药理研究难题

二十世纪末以来,全球种类格局趋向多元化方向变化,以苯丙胺为代表的新化学合成类在全球大肆泛滥。相对于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传统而言,化学合成类药品又被称为新型。由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属国际禁毒公约和中国法律管制的范畴。目前被普遍滥用的新型主要有冰毒、、氯胺胴()、咖啡因等等。近几年,新型违法犯罪活动在全国呈现迅猛发展的蔓延态势。传统医学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性的研究,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而新型的“研发”则是无需条件控制、无需关注人类健康安全、无需药代动力学研究,只需确定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弱点即可进行。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从医学药理学角度,锁定、研究、预见新型非常困难。

(三)药品也能致幻,极易与“毒驾”混淆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酒后驾车比正常反应时间慢12%,而“毒驾”则比正常反应时间慢21%。但仅以此为依据来认识“毒驾”的“风险”,就低估了“毒驾”的真正危害。吸食各类或毒瘾发作时驾驶机动车,人体反应能力下降还算是“非常轻”的社会危害。吸食各类或毒瘾发作时可能出现严重脱离现实情境和场境、攻击倾向、谵妄和神志错乱状态、幻觉特别是恐怖性幻视、言语性幻听、各种被害性质的妄想、极端反人类心理和行为等等,此时“毒驾”掌握的机动车辆就成为极端恐怖的杀人机器。而医学药理学研究发现,许多普通药物在临床上使用也可能出现用药者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普通药物临床使用出现影响人类精神改变的药物的不良反应,极易与“毒驾”混淆。除了肯定会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品和以外,其他医学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普通药物有可能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的有:1.心血管系统药物类洋地黄、利多卡因、奎尼丁、胺碘酮、利血平、哌唑嗪、硝苯地平、心得安、卡托普利、维脑路通、可乐定、哌唑嗪、慢心律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2.消化系统药物类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氨茶碱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强的松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4.抗生素类大剂量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磺胺类、利福平、异烟肼、甲硝唑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5.抗病毒类金刚烷胺、阿昔洛韦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6.抗癌药类干扰素、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白介素-2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7.解热镇痛类消炎痛、芬必得、萘普酮、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8.其他胰岛素、降糖灵、甲氨蝶呤、安络血、口服避孕药、复方氨基酸、普鲁卡因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p#分页标题#e#

相关国家的“毒驾入刑”司法经验

美国:美国对毒驾有严格的检测程序。在大多数州,对毒驾的界定标准是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而不是看多大剂量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美国毒驾禁令甚至包括处方镇静剂和强效止痛药。对酗酒、吸毒后驾驶的犯罪行为,不论是否造成交通事故,一律由警察部门先行羁押后交刑事法庭处理。如果导致严重事故,驾驶人驾驶执照永久吊销,罚款至少4000美元,视情节轻重判处数年至十几年的刑期不等。

德国:德国刑法典在“危害公路交通安全罪”等罪名中,明文规定“饮用酒或麻醉品”的内容。只要在汽车烟灰缸内发现有大麻的痕迹,就可以吊销驾照,并处以最高刑期为1年的监禁,罚款最高5000欧元。法国:法国法律规定,吸食大麻等后驾车者一经查获,即将被判处两年监禁并处以4500欧元的罚款。如果是酒驾或毒驾导致过失杀人,则会被判处7年监禁和10万欧元罚款。

西班牙:西班牙《刑法》规定吸毒驾车者将被处以入狱8至12周的刑罚。日本:2009年,日本政府对交通法做了修订,对吸毒人员驾驶车辆做了更加严格的惩罚规定。新交通法规定驾驶员被发现是吸毒人员扣35分,以及5年以下的监禁或者是1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驾驶员还将被吊销3年以上10年以下驾照(具体吊销期限将根据吸毒驾驶人造成的严重程度裁定)。其中扣35分也是违反日本交规扣分额最高的项目,与醉酒驾驶扣分相同。

新加坡:根据新加坡的法律,吸毒驾驶和酒后驾驶在新加坡都属于刑事犯罪,吸毒驾驶的初犯者将受到折合人民币5000元至2万元的罚款,以及长达6个月的监禁,吊销驾照至少1年;重犯者将被强制监禁最多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至5万元,3次以上的累犯则是罚金15万元人民币,以及最长3年的监禁,吊销驾照至少1年。如果因为吸毒或者醉酒驾驶而造成人员伤亡,违法者除了接受以上的惩罚之外还要额外被处以6下鞭刑。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吸毒后驾驶车辆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维多利亚州政府早在2003年12月就通过了道路安全法,规定采用唾液而非血液进行路旁随机检测违禁药物,并且采用随机筛查的方法对所有的驾驶员进行检测,而不是经警察判断为有用药嫌疑后才对其采集血样检测。由此,维多利亚州成为全球第一个立法规定实行路旁随机筛查毒驾的地区。维多利亚州的经验和措施陆续在澳大利亚的其他地区推广,并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借鉴和采用。

对“毒驾入刑”的法理学建议

(一)现阶段查处“毒驾”的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四条第三款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行为,又无其他机动车驾驶人即时替代驾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除依法给予处罚外,可以将其驾驶的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或者有关指定的地点停放。

3.《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涉嫌服用国家管制的、品后驾驶车辆的,应当对其检验体内酒精、国家管制的、品含量。

4.《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吸食、注射、长期服用依赖性成瘾尚未戒除的,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吸食、注射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目前解决“毒驾入刑”的难点和困境尽管“毒驾”问题呈现出显而易见的危害性和日益紧迫的严峻性,但由于对“毒驾”问题认识水平和宣传力度尚不足,相关处罚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缺乏便捷现场处罚手段,认定“毒驾”行为的相关技术标准有待制定等因素的影响,整治“毒驾”问题难以像整治酒驾问题那样大张旗鼓展开,解决“毒驾”问题确实存在着一些难点和困境。

1.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有待细化和完善。对于“毒驾”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做出了一些禁止性和指导性的处理程序。如前文所述,这些规定仅仅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有关部门在处理“毒驾”行为时仍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处置措施。目前,交管部门处置酒后驾车一般分为酒后驾车和醉酒后驾车两种,都有具体的酒精含量标准。同样,处置“毒驾”行为也应制定明确、具体的认定标准。比如是否吸毒的认定、吸毒种类的认定,吸毒时间的认定、不同类型吸毒人员的认定(包括戒断毒瘾人员的认定)等都需要明确,其相应的处罚措施也将有所区别。

2.针对“毒驾”行为,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有待提高和普及。当前,全国公安禁毒部门对涉嫌吸毒的人员,现场快速检测的方法主要是尿液检测。由于尿检需要现场提取驾驶员的尿液样本,这对于道路现场执法的交管部门来说无疑是难以完成的工作。执行起来不仅需要具备保护隐私的场所采集尿液,还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检测时间,不符合现场执法要求。因此,现场执法的交警客观上还不能采用尿检手段大面积筛查道路行驶中的驾驶员,而只能对有明显吸毒特征,有情报支持或对已经出现交通事故的驾驶员进行专门的尿检或血检。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便捷、高效、科学的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的缺乏,增加了解决“毒驾”问题的难度,也助长了“毒驾”人员的侥幸心理,从而导致了“毒驾”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大幅度上升。可以说。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是解决吸毒后驾驶问题的一个瓶颈。

3.对“毒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当前,通过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禁毒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吸食的危害早已被人们所了解,酒后驾车的危害更是深入人心。但是,作为危害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毒驾”的危害性却往往被大家所忽视或者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交通执法部门对酒后驾车、超载超速等违法行为可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却对“毒驾”问题解决缺乏足够的热情和信心;社会大众只知道危害身体健康,却认识不到“毒驾”行为竟如此严重地威胁者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吸毒人员可能只知吸毒是违法行为,却不知“毒驾”也属于违法行为并可能会造成极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p#分页标题#e#

(三)关于“毒驾入刑”的建议虽然我国“毒驾”问题的解决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难点和困境,但治理和打击“毒驾”行为仍有很多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方法、对策和建议,希望对解决日益严峻的“毒驾”问题有所借鉴和参考。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在查处“毒驾”和追究相关责任时有法可依。如前所述,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毒驾”问题仅仅做出了一些禁止性的规定和指导性的处理程序,有关部门在处置“毒驾”行为时仍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处置措施。鉴于此,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应借鉴我国整治酒后驾车问题和国外整治“毒驾”问题的有益做法,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吸毒驾驶进行单独立法,或者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明确其构成要件和处理程序等相关问题,以弥补当前法律针对“毒驾”行为在定罪和量刑方面缺乏具体规定与层级递进的缺陷,从而为司法认定与审判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运作机制。

2.建立“毒驾”检测机制。现行的《吸毒检测程序规定》对吸毒检测适用程序及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其中部分内容现已滞后于当前的形势,难以满足“毒驾”检测工作的需要。随着城市道路交通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毒驾”的现象将日趋普遍,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更为完善的“毒驾”检测机制,强化“毒驾”与道路交通安全的监管工作。毒驾”检测机制应包括:(1)设置“毒驾”检测及处置的适用程序;(2)开发适合“毒驾”现场快速筛查“毒驾”的技术和方法;(3)开展公安民警对“毒驾”检测的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公安民警发现与识别“毒驾”的能力;(4)对“毒驾”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分析本地区“毒驾”所面临的形势,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3.严格吸毒人员机动车驾驶证管理措施。加强对吸毒地机动车驾驶人的日常管控是整治吸毒后驾驶问题的重要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严密、有效的日常管控可大大减少吸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确保道路交通的“无毒驾驶”。一是加强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办理的管理工作。交管部门应对各类吸毒人员持有机动车驾驶证的资格条件进行重新审核,清理整顿,区别情况,分别作出撤销、降照、扣证、限制申领或有条件申领的处理。二是建立吸毒机动车驾驶员动态管控机制。借鉴禁毒部门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的成功经验,建议交管部门或禁毒部门建立吸毒人群中驾驶员群体或驾驶员中吸毒群体的动态管控机制,即建立一个吸毒群体和驾驶员群体交叉群体的信息数据库。获取同时是驾驶员、吸毒人员、机动车所有人的人员信息数据库,交管部门应对这一群体进行重点管控。对这些人员的活动轨迹、机动车的活动轨迹、机动车所有人变更、交通事故发生情况等进行严密监测并适时采取主动干预措施。

篇9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八);危险驾驶;入罪;法条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7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数量快速膨胀,机动车肇事案件也与日俱增,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0年的最新统计,在本年度中全国共计有238351起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事故共造成67759人死亡以及275125人受伤,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4起。①酒驾导致的事故虽在8月15日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以来同比下降,但仍是道路交通事故以及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而飙车行为因其对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和社会关注度也是交通管理的重要方面。

而最近几年来社会上也出现了多起由于醉酒驾车而引起的重大恶通事故案件,如成都12.14孙伟铭醉驾案、佛山9.16黎景全醉驾案、南京6.30张明宝醉驾案;飙车致使重大人员伤亡的案件也屡见不鲜,如杭州5.7胡斌飙车案、北京单向伟飙车案,一幕幕惨剧触目惊心,此类案件的恶劣情节以及严重后果经过媒体广泛报道后都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极大愤慨。由以上案件引起的关于危险驾驶行为的定罪以及处罚问题都引起了社会以及学界的大讨论。

所谓危险驾驶,是指在驾驶机动车过程中制造的为社会所不容许的具有较高交通危险的行为,一般包括无证驾驶、超速驾驶(包括飙车) 、酒后驾驶(包括醉酒驾驶) 、吸食或服用镇静类药物后驾驶等行为。②危险驾驶并不等同于一般的轻微违章驾驶,如轻微超速、闯信号灯、超载、未携带机动车驾驶证上路行驶、疲劳驾驶等,刑法中所说的危险驾驶行为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引起惨重的伤亡,严重威胁社会安全。我国法律法规中,之前并无危险驾驶这一提法,但在其他许多国家早已将危险驾驶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并施以刑罚处罚,如德国刑法典第315条规定的“酗酒或重大违背义务致交通危险罪”以及加拿大刑法法典第249条规定的“危险驾驶罪”等。具体而言危险驾驶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首先,危险驾驶行为是严重违反交通安全法规的驾驶行为。危险驾驶行为并不等同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规定的行政违法行为,也不是泛指所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驾驶行为,而是指具有紧迫危险性的会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后果的违反驾驶准则的行为。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危险驾驶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表述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学者质疑将危险驾驶行为与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相区分的合理性,但是,从实质上分析,危险驾驶行为潜在的危险性及发生结果后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上都与行政违法行为和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有很大的差别。

其次,危险驾驶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危险驾驶行为应当是具有极大社会危险性的,会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驾驶行为。之所以将危险驾驶行为从一般违章驾驶行为中抽离出来单独定罪,并要求机动车驾驶者承担更多的注意义务和严格责任,就是因为这些危险驾驶的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几率要比一般违章驾驶行为高出许多,导致的危害后果也要比一般驾驶行为严重很多。而从另一方面考虑,相对于一般驾驶行为而言,危险驾驶行为承担着更为严格的责任,所以在立法时也应当准确、严格地控制危险驾驶行为的范围,这就要求对于危险驾驶行为立法者应当在该罪入罪时作出明确描述,而不能笼统地以“严重违反交通安全法规”的字样作为危险驾驶入罪的表述,否则就也会产生类似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口袋罪”之嫌,出现刑法打击面过大的情况,这同样是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的。

对于危危险驾驶的类型,《刑法修正案(八)》中虽然只规定了飙车与醉酒驾车两种危险驾驶行为。但通过危险驾驶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笔者认为,与这两种驾驶行为具有相当危险性的行为还包括吸食或服用兴奋剂等违法药物后驾车、严重超载、严重超速、无能力驾驶几种,以上驾驶行为都具有紧迫危险性并极可能发生严重危害结果③。

在公共道路飚车。飙车不同于普通的超速行驶,飙车一般是多人以竞技、娱乐、追求刺激或者赌博为目的,在公共道路上严重超速行驶。往往有多人参与,在公共交通区域内追逐竞驶,不仅对正常的交通秩序是严重藐视,对道路内其他车辆行人的安全更会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飙车者很难采取处理措施,由于车速较快,事故伤亡情况也较为严重。

醉酒驾车。在醉酒后,人的大脑神经会因为酒精的刺激作用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此时人的反应能力就会随之明显大幅下降,因此在醉酒的情况下,驾驶者事实上已经不具备驾驶的能力,在面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路面复杂情况和各种突发紧急情况时,行为人难以应对。这时,一旦其醉酒上路行驶,后果将会相当危险。④

篇10

20xx年交通处罚最新规定公安部10月8日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新交通规则严格了对驾驶员的管理。最新交通法规扣分细则也更为严格,闯红灯交通违法记分将由3分提高到6分,不挂号牌或遮挡号牌的一次就将扣光12分。

最新交通法规中关于校车驾驶人管理的内容自之日起施行,其他规定将于20xx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xx新交通规则提高了违法成本,记分项也由38项增加至52项。

具体扣分细节如下:

交通违法的处理:(被交警抓到)

1、闯红灯,记6分,罚100元。

2、酒驾,5年内不得再考取驾照。

3、不系安全带,记3分,罚100元。

4、副驾不系安全带,记1分,罚50元。

5、行驶途中拨打手机,记3分,罚100元。

6、行驶途中抽烟,记1分,罚100元。

7、有意遮挡号牌,记12分,顶额处罚。

8、超速驾驶,记6分。

从20xx年7月起,7种摄录违法(非现场处罚)罚款+记分:(是摄录罚款)1、闯红灯,罚款200元。2、不按导向车道行驶,罚款200元。3、违反禁止标线行驶,罚款100元。4、超速行车,罚款200元。5、机动车走非机动车车道,罚款100元。6、逆行,罚款200元。7、违停车,罚款200元。

一、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12分:

(一)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的;

(二)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三)驾驶营运客车(不包括公共汽车)、校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20%以上的;

(四)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五)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或者故意遮挡、污损、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

(六)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校车标牌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

(七)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的;

(八)驾驶营运客车在高速公路车道内停车的;

(九)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20%以上或者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以及驾驶其他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的;

(十)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

(十一)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的。

二、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6分:

(一)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驾驶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通行的;

(三)驾驶营运客车(不包括公共汽车)、校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未达20%的,或者驾驶其他载客汽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20%以上的;

(四)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未达20%的;

(五)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或者驾驶其他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20%以上未达到50%的;

(六)驾驶货车载物超过核定载质量30%以上或者违反规定载客的;

(七)驾驶营运客车以外的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车道内停车的;

(八)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驶的;

(九)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不按规定行驶的;

(十)驾驶机动车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的物品,未按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或者未悬挂明显标志的;

(十一)驾驶机动车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未按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或者未悬挂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十二)以隐瞒、欺骗手段补领机动车驾驶证的;

(十三)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以外的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

(十四)驾驶机动车不按照规定避让校车的。

三、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3分:

(一)驾驶营运客车(不包括公共汽车)、校车以外的载客汽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未达20%的;

(二)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或者驾驶其他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未达20%的;

(三)驾驶货车载物超过核定载质量未达30%的;

(四)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低于规定最低时速的;

(五)驾驶禁止驶入高速公路的机动车驶入高速公路的;

(六)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上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

(七)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不按规定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

(八)驾驶机动车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指示的;

(九)驾驶机动车不按规定超车、让行的,或者逆向行驶的;

(十)驾驶机动车违反规定牵引挂车的;

(十一)在道路上车辆发生故障、事故停车后,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和设置警告标志的;

(十二)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按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

四、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2分:

(一)驾驶机动车行经交叉路口不按规定行车或者停车的;

(二)驾驶机动车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的;

(三)驾驶二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的;

(四)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上行驶时,驾驶人未按规定系安全带的;

(五)驾驶机动车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或者缓慢行驶时,借道超车或者占用对面车道、穿插等候车辆的;

(六)不按照规定为校车配备安全设备,或者不按照规定对校车进行安全维护的;

(七)驾驶校车运载学生,不按照规定放置校车标牌、开启校车标志灯,或者不按照经审核确定的线路行驶的;

(八)校车上下学生,不按照规定在校车停靠站点停靠的;

(九)校车未运载学生上道路行驶,使用校车标牌、校车标志灯和停车指示标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