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的发源地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音乐的发源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篇1

1、流畅。

2、金士顿HyperX CLOUD耳机有着卓越的声音表现力。它的三频分布均衡,解析很好,信息量丰富,这是典型的中正之风,音乐还原能力很强,声音表现远超一些价值千元的音乐耳机。

3、在游戏的音效表现上,HyperX CLOUD表现了不错的声音氛围感,整体规整的声场有着出色的结像力,定位精准,在试玩坦克世界时有着很强的场面感,气势宏大,低频的瞬态表现到位,炮声极富质感,高频的控制力很强,金属摩擦声毫无失真感,明亮而不刺耳。这是一款有着纯正欧洲血统调音的游戏耳机,它源自古典音乐发源地,用来听音乐,游戏都是极佳的选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James Feni more Cooper, an early American writer, once said, “The Americans are almost ignorant of the art of music.”If that was once true, you would never know it today. Most Americans―even those without a musical bone in their bodies―have a favorite style of music. Many people enjoy classical and folk music from around the world. But other popular music styles in America were “made in the U.S.A.?

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 lies close to the heart of many Americans. This style originated among country folks in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United States. Country music tells down-to-earth stories about love and life's hardships. Guitars, banjos and violins―also known as fiddles―give country music its characteristic sound. The home of country music is Nashville, Tennessee―Music City U.S.A. Country music even has its own theme park called “Opryland?where you can enjoy music shows and fun rides. ”The Grand Ole Opry,?the oldest radio show in the United States, broadcasts country music live from Opryland every weekend.

Jazz music, developed by African-Americans in the late 1800s, allows performers to freely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musical skill. Instead of just playing the melody, jazz musicians improvise different tunes using the same chords. The peak of jazz music came in the 1920s, known as “The Jazz Era.?This period produced musicians like Louis Armstrong, Benny Goodman and Duke Ellington. These musicians later created the “Big band”sounds of the 1930s. Different styles of jazz developed in different cities, such as New Orleans, Chicago, New York and Kansas City. Composer George Gershwin brought jazz into the world of classical music with pieces like “Rhapsody in Blue.?

The 1950s saw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plosive new music style: rock ‘n’roll. Performers like Elvis Presley and songs like Bill Haley's “Rock Around the Clock?made rock music widely popular. This powerful music style addresses issues like love, sex, drugs, politics and death. Often it rebels against the accepted values of society. Rock concerts, featuring loud music and sometimes weird stage acts, have become a major part of American youth culture. Music videos on television have spread the message of rock to the far corners of the globe.

And the beat goes on. Pop music represents popular styles―like the music of Karen Carpenter―that have wide appeal. “Golden oldies?from the past bring back pleasant memories for many. Rap music, which burst onto the music scene in the 1970s, is actually more like a rhyming chant. Rappers give a strong―sometimes vulgar―message about life in the streets.

Americans have always been a religious people, and music has long been a part of their religious experience, as well. From colonial days, hymns and praise songs have enhanced worship. Negro spirituals, such as “Nobody Knows the Trouble I've Seen,”reflect hope in God in the midst of suffering. Today's Christian styles fit all musical tastes―from country to jazz to pop to rock to rap.

In America, music is a shared experience. People grow up with piano lessons, chorus classes and marching band practices. They can talk about their tastes in music when there isn't anything else to talk about. If James Fenimore Cooper were here today, he would surely have to change his tune.

一位美国早期的作家柯柏(James Fenimore Cooper)曾说:「美国人对音乐艺术几乎可以说是相当的无知。如果这话曾经是事实,今日你绝不会这么认为了。大部份的美国人,甚至包括那些没有音乐细胞的人,都有自己喜爱的音乐型态。许多人喜欢世界各国的古典音乐和民俗音乐,然而美国其它的流行音乐则是「在美国制造的。

乡村和西部音乐深得很多美国人的人心,这种型态的音乐起源于美国南部和西部的乡村小民们。乡村音乐传述着真实不加渲染的爱情故事和生活中的艰难。吉他、五弦琴和小提琴(violin又名fiddle)可弹奏出乡村音乐的特殊音色。乡村音乐的发源地是田纳西州的纳许维尔市―美国的音乐城市。而乡村音乐甚至还有它自己的主题乐园―Opryland呢!在那儿你可以享受音乐表演以及好玩的游乐设施。美国最老牌的广播节目「The Grand Ole Opry每个周末都实况播放Opryland的音乐。

爵士乐是十九世纪末期由非裔的美国人发展出来的。它让表演者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情感和音乐技巧。不仅演奏旋律,爵士音乐大师用同样的和弦即兴演奏出不同的曲调。爵士乐的高峰期出现于二年代,该时期被称为「爵士年代。这个时期创造出来的乐手有阿姆斯特朗(Louise Armstrong),古德曼(Benny goodman)和埃林顿(Duke Ellington)。这些乐手稍后都创造了三十年代的「大乐团之音。在不同的城市也孕育出不同的爵士风格,像是纽奥尔良、芝加哥、纽约和坎萨斯市。作曲家盖希文(George Gershwin)更以像「蓝色狂想曲这样的作品,将爵士乐带入古典音乐的世界里。

五年代见证了一种爆炸性新乐风的开展:摇滚乐。像猫王这样的歌手以及像哈利(Bill Haley)的Rock Around the Clock这样的歌,使摇滚音乐普遍地受到欢迎。这种具震撼力的音乐型态探讨了爱情、性、吸毒、政治及死亡等的主题。它常常叛离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标准。标榜大声的音乐、甚至怪异的舞台表演的摇滚音乐会,已成为美国年轻人文化主要的一部份。而MTV已将这股摇滚的风潮传到世界最远的角落了。

音乐的节奏继续延伸下去。通俗乐代表了受大众喜爱的音乐风格,像木匠兄妹的音乐即吸引广大的群众。这些过去岁月中的遗留下来的「黄金老歌,为许多人带来愉快的回忆。饶舌音乐在七年代快速跃上音乐的舞台,它事实上很像是具节奏性的唱话。饶舌歌手传达出强烈、有时是低俗的街头生活信息。

篇3

一、本科专业课授业方式及考试形式

保加利亚与欧洲的其他国家一样,古典音乐非常盛行。在保加利亚的随意一个角落,仅仅需要一台钢琴,在一座花园里就可以举行一场成功的音乐会。因为观众的认可度和一流的演出市场,让学习古典音乐的人有更多的机会站在舞台上与观众互动,用细腻的音乐去回报观众的欣赏。保加利亚的专业课教师更侧重于打好学生的基础,并能学以致用。保加利亚音乐类高校声乐歌剧表演艺术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的授课形式和我国的形式差不多。均由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小课练习,每次一小时,每周两次。在演唱及演奏作品方面,以本科声乐歌剧表演艺术专业学生为例,保加利亚教师给一年级的学生的作品偏重于德奥艺术歌曲及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等曲目,如此旨在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进入本科二年级,则会接触一些俄罗斯及东欧作曲家的作品,提升音乐感受力。本科三年级,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学习,用于训练学生的情感表达。到了本科四年级,教师会选择适合学生自身条件的作品,并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达到指导其就业方向的作用。专业课考试的方式,也与我国的考试方式基本相同,每个学期都会有两到三次正式的专业考试,会采取音乐会的方式,且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会向外界开放,通过票务公司正规售票,让观众和评委专家一起来检验一个学期的教学成果。每个学生的考试曲目为两首,时间基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考试的成绩会从教授评委的评分和观众的反响综合考量。保加利亚实行6分制教学,如果一个学期的考试全部打到3分以下,则会被要求退学。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毕业考试,保加利亚实行国家考试制度,只有通过了国家考试,才能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在国家考试时,至少有一名音乐类院士或功勋级音乐家参加考评。以声乐歌剧表演艺术专业的本科生为例,学生需要准备两场音乐会,分别是独唱音乐会及协奏重唱音乐会。独唱音乐会要求演唱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及咏叹调,且曲目不得少于10首,时间约为45-60分钟。协奏重唱音乐会,会根据学生的声部,安排其他参加国家考试的学生二至三名共同完成,演唱曲目多为小提琴声乐协奏曲,或歌剧中的二重唱、三重唱及多声部重唱等,同样时间约为45-60分钟。鉴于协奏和重唱的曲目时间比较长,曲目不得少于8首即可得到相应的成绩。

二、乐队合乐课及实践方式

一般来说,保加利亚音乐类高校都会与当地爱乐乐团合作,让学生去当地爱乐乐团参加排练,并有专门的教师为学生一对一地讲解乐队合乐时的技巧,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与交响乐合乐时以及在歌剧表演时的能力。与此同时,保加利亚音乐类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歌剧团的训练,学生歌剧团按照惯例,每学年会与爱乐乐团合作进行歌剧、弥撒及音乐会商演约20余场。学院每年还会举办一次音乐节,邀请知名的歌剧指挥进行指挥的排练课程讲授,并增加学生的演出机会。如果演出的次数不够,或者演出的票房没有达到20%以上的落座率,学生就会被取消或延后专业课国家考试,所以所有的学生都会很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演出,并对演出质量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场场皆为精品的程度。这种方式会将学生的演出热情激发出来,并能逐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追求演出质量的认真态度。

三、音乐高级理论课

音乐高级理论课是一门将和声、复调和曲式等音乐理论类融合在在一起的课程。音乐高级理论课在保加利亚音乐类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音乐高级理论的基础,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高级理论基础科目均包含在内,在大三开设;在第一阶段考试通过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主要为理论应用实践课,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学生需要结合之前学习的理论课程加以总结分析,并应用于平时的合乐课程当中。这门课程一个班最多6个人,由3个声歌系学生及3个键盘系学生同时进行学习,两两一组交叉和伴奏,教师进行辅导并进行作品的分析处理。这种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高级理论学科在音乐表演上的重要性,并对整个音乐的表达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与此同时学生对和声学、曲式分析及复调的敏感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这些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接触新的音乐作品的时候直接做出理性分析,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自然地把握住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特点。

四、结语

篇4

摇滚乐在中国算不算流行音乐见仁见智,但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摇滚乐都是被列为流行音乐范畴的。欧美音乐乐理介绍的流行音乐风格大全就包含了摇滚,而且还把摇滚分成很多类型:Acid Rock(酸性摇滚)、Adult Alternative Pop/Rock(成人另类流行/摇滚)、Album Rock(专辑摇滚)、Alternative Country-Rock(另类乡村摇滚)、Alternative Pop/Rock(另类流行/摇滚)、American Trad Rock(美国传统摇滚)、Arena Rock(舞台摇滚)、Aussie Rock(澳洲摇滚)、Blues-Rock(蓝调摇滚)、British Trad Rock(英国传统摇滚)、Britpop(英伦摇滚)、Celtic Rock(凯尔特摇滚)、College Rock(学院摇滚)、Comedy Rock(喜剧摇滚)、Country-Rock(乡村摇滚)、Detroit Rock(底特律摇滚)、Experimental Rock(试验摇滚)、Folk-Rock(民谣摇滚)、Garage Rock Revival(复兴车库摇滚)、Glam Rock(迷惑摇滚)、Grunge(垃圾摇滚)、Hard Rock(硬摇滚)、Indie Rock(独立摇滚)、Instrumental Rock(器乐摇滚)、Jazz-Rock(爵士摇滚)、Kraut Rock(德国摇滚)、Latin Rock(拉丁摇滚)、Pop/Rock(流行/摇滚)、Post-Rock/Experimental(后摇滚/试验)、Prog-Rock/Art Rock(前卫/艺术摇滚)、Pub Rock(酒吧摇滚)、Rap-Rock(说唱摇滚)、Rock & Roll(摇滚)、Rockabilly(山区乡村摇滚)、Soft Rock(慢摇滚)、Space Rock(太空摇滚)、Swedish Pop/Rock(瑞典流行/摇滚)。160种风格中,摇滚就占了37席,能说摇滚不属于流行音乐吗!

真的是很细心呢,分得那么仔细,太专业了!我想,如此划分,应该不仅仅是为了卖弄专业,而是出于每种摇滚的观念与技术的展现不同,需要如此划分吧。换言之,是为了严谨。那么,既然在摇滚乐的发源地,在对音乐如此严谨的欧美,都把摇滚归于流行音乐,为什么被中国拿来以后,摇滚反而不算流行音乐了呢?也许,是出于两个因素,要么有些人把音乐太当回事了,要么有些人把自己太当回事了。

持摇滚乐不是流行音乐观念的那部分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大都有个很固执的想法:摇滚乐高于流行音乐。他们对流行音乐有着深深地不屑,在他们看来,流行音乐是不配和摇滚乐相提并论的。为什么呢?其中原因很复杂,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觉得摇滚乐有思想,这是流行音乐不具备的。他们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理念把流行音乐和摇滚乐推向两个对立面,根据是流行音乐的大众化,和摇滚精神的反大众反传统拒绝顺从拒绝媚俗,据此他们得出结论:摇滚在乎态度,流行注重迎合。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摇滚乐不是流行音乐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摇滚太疯狂太另类,所以不配列入流行音乐。

更绝对的是另外一部分人,他们只听摇滚乐,然后觉得他们比听流行音乐的强。网上甚至有这样的讨论“流行音乐和摇滚能共存吗?”这个讨论就有些无趣了。有个网友的回帖很妙,他先是引用了王小波在万寿寺里写的一段“那个老妇握住薛崇的男根,说:官人,你不是个等闲之人。”然后表述自己的态度:“如果西方没有把摇滚归到流行里,那我觉得有点可惜。如果我们的摇滚歌手也有人说:摇滚也是流行的一种。那我一定支持,我支持这个的原因很简单: 我实在看不惯有些人握住自己的男根自言自语:我不是个等闲之人。”

正如该同学所言,如果因为听了一些自己认为的摇滚,就对什么音乐和声音都要“摇滚”一下,那简直就如佛洛依德什么东西都要力比多一下一样没有意思。

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吧。流行音乐和摇滚乐都源于西方,确切的说,是美国。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世界各国的流行音乐形态基本上都是从美国流行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战前,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主要以黑人的布鲁斯、白人的“叮砰巷”音乐,乡村音乐、爵士乐为主,二战后50年代,美国广大青少年对布鲁斯的伤感、“叮砰巷”的阳光、乡村音乐的悠闲、爵士乐的华丽感到腻味,他们需要一种简单、直接、强烈、不拘一格的音乐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不满、叛逆、激情和冲动,释放他们充沛的精力,于是摇滚乐诞生了。 “摇滚乐(Rock'n'Roll)”一词是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根据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创造的。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插曲《昼夜摇滚》在青少年中产生极大轰动,获得波普排行榜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摇滚乐不但彻底改变了流行音乐的面貌,还将流行音乐从美国推向了全世界,摇滚是流行音乐的始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从广义上来说,摇滚乐从属于流行音乐,是流行音乐的一部分。1986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崔健两只裤脚挽得一只高一只低,走上台唱了一首《一无所有》,从此成为“中国摇滚教父”。多年以后,崔健认为自己不过是唱了一首“主流的情歌”,一首类似于“让世界充满爱”的不折不扣的流行歌,并说摇滚音乐就是流行音乐。

从狭义上来说,摇滚确实区别于主流的流行音乐形式而独立存在,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商业性上――不妥协于观众,其次是摇滚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摇滚从音乐形式上来说是由吉他、贝斯、鼓三大件伴奏而成,重节奏,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表演性;从思想层面来说,摇滚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一种性格。所以,对于喜欢摇滚的人来说,摇滚的感染力无疑是煽动性的,摇滚的曲调氛围本来就够cool够in激情四溢,何况摇滚还有灵魂!摇滚最根本的精神就在于真实,写的唱的都是个人的真实情感以及对社会的真实反应,是对自己对社会的沉思和反省。摇滚的特殊性就在于个性、自由,强烈的政治色彩、宗教色彩和对现实的批判性。

无论摇滚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摇滚可以宣泄对现实的抗议、反叛;可以表达自己的挣扎和不屈服,但摇滚只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什么样的音乐都不足以改变政治,也取代不了现实。摇滚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而且,无论你有多么喜欢多么崇拜摇滚,也回避不了摇滚的一些负面因素,比方颓废、堕落、放纵等关键词。我非常不明白的是,摇滚表达的是愤怒也好思考也好,和摇滚是不是流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因此就要把摇滚“摇”到主流之外呢?两者并不矛盾呀!

欧美将音乐划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很广义,也很简单很明白很好理解。流行音乐为什么会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我想原因就是综合了很多其他的音乐形式。摇滚算不算流行音乐,体现的不但是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种社会宽容度。我们之所以老是纠结摇滚算不算流行音乐的问题,无论是因为觉得摇滚很不得了不能算,还是觉得摇滚很垃圾不配算,都把原本很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算不算,摇滚还是摇滚,流行音乐也还是流行音乐,从内容到实质都没有什么改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篇5

关键词:茶艺教学 表演 背景音乐 选择 融合

茶艺是一种艺术形式,源于唐代的灿烂文化,通过宋、明、清几代的历史发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它融茶艺术、饮酒艺术、表演艺术、环境艺术和音乐艺术为一体。茶艺表演是将茶性特点、冲泡技艺、审评要求、茶艺礼仪等艺术化、形象化的基础上,由茶艺表演者营造出优雅和谐的品茶环境和氛围,使饮茶、观赏的人在欣赏、品饮过程中享受茶艺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乃至领悟人生哲理。作为一名茶艺专业的音乐老师,笔者深知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艺表演中,音乐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类、主题的茶艺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选取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也应不同。在茶艺专业茶艺表演的教学当中,应该更加具体透彻地给学生分析,让学生知道该艺术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冲泡特点、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风俗特点以及茶艺主题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结合茶艺表演和音乐艺术之美,合理选择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才能更好地营造出茶艺表演及品饮环境和氛围是笔者探者的重点。

一、茶艺表演和音乐的个性与融合

1.茶艺表演的基本内涵

大众理解的茶艺表演是以茶道文化与美学内容为基础,并以茶叶的冲泡及品饮过程作为艺术表演的载体,同时将音乐、演艺、书法、绘画、文学、服饰、场景等各个细节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茶艺表演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深度的茶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饮茶仪式可以使饮茶在优雅和安静的环境中冥想,享受茶礼的美,静悟茶的精髓。茶艺表演源自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具有历史深度,也同样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广度。据有关文献记载,魏晋思想奔腾时期就出现了茶艺表演的雏形。隋唐文化绽放时期,茶艺表演日渐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时期,茶艺表演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和各地民风民俗之中,并成为了一种历史积淀。虽然我国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并未出现“茶艺”一词,直到20世o80年代,“茶艺”的称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骤化的茶艺表演。

2.音乐的基本内涵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器乐、声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首音乐都有它独立的个性,是创作者当时全部感受的载体。在音乐艺术中存在著名的两分法的论断:特殊与非特殊内涵,属于音乐艺术内涵理论的基础论据。两分法的 “特殊”和“非特殊”表示“专有”和“非专有”,相比较而言,后一组容易产生“非独有”与“独有”等歧义。在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中,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它有一种传达情感、艺术结构、营造气氛的场景等功能。

3.茶艺、音乐艺术层面的多样化融合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多样、民族风情不同,民俗茶艺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来,茶艺表演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艺纷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如北京盖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掺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广西六堡茶等,这些全国各地的茶艺表演结合当地特色的音乐涌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的特色与幅员辽阔的地域风情。因而,在特色少数民族茶艺艺术展现中,不仅要讲究冲泡技艺、品饮艺术、服饰细节、布景等,还应选择能灵活运用代表着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更加全面化地展现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饮茶习惯。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不仅要展示冲泡茶的技巧,炮制热茶还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这样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民族意义。

4.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类型和特点

(1)中国古典名曲。传统中国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箫、琵琶、古琴、古筝、二胡等音乐,通过独奏或者是合奏来表现的。而这其中古典名曲所体现的情感是委婉却又缠绵、细致真切、感情细腻的。所以,在当代茶艺表演中结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围中,心旷神怡,纵身道法自然。同时,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乡之情、月下朦胧和禽鸟之声的曲目可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儿高》《关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汉宫秋月》《灯月交辉》以及《秋胡月夜》等。这些传统音乐能够让品茶客如临其境,在观赏湖光月色之美时,欣赏茶道、茶艺表演之美。《幽谷清风》《潇湘水云》《汇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调,给茶客带来自然和谐之美,焕发了品茶客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与赞美之情,从而引发对茶、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汇聚念情、念亲的《阳关三叠》《远方的思念》《情乡行》《塞上曲》等,将其置为背景音乐,真真切切地将茶客与茶之间建立起细腻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鹧鸪飞》《空山鸟语》及《海青拿天鹅》等表现自然鸟兽的传统音乐。能够让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震撼美,让茶客进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

(2)近代作曲家所谱写的背景音乐。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谐柔美,《闲情听茶》《桂花龙井》《茶雨》及《听壶》等近代名家创作的音乐则富有意境,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们专为品茶、茶艺表演而创作的背景音乐。在茶客品茶时,伴随这些独具意境的音乐,能够将茶客嘈杂的心带入茶的优美意境内,让茶客纵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

1.根据茶艺表演所要传达的茶性来选择

茶艺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使得我们必须根据要表演的茶类及茶性来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我国是茶业大国,目前有白茶、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及其他再加工茶,种类繁多。茶的种类不同,它所涉及的冲泡技艺及表演艺术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的茶类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气、滋味、加工、冲泡、品饮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进行茶艺表演时,明确要由所要传达的茶性来匹配对应的乐曲。例如,绿茶的加工方式、冲泡程序相对较为简单,茶香清淡、茶汤滋味鲜爽、颜色淡雅,根据茶性应选择较素雅、简洁、悠扬的乐曲,因为竖琴、古筝、竹笛等传统乐器,这些乐器在模仿清澈、 绵长的水流声上比较突出。所以茶艺表演者可以选择古筝或笛子演奏的乐曲结合绿茶茶艺表演。乌龙茶制作工艺繁琐,茶汤香气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浓厚,茶艺冲泡及表演程序复杂,所以其背景音乐应该是以舒缓柔和而又情感饱满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如古琴、洞箫等,从而突出乌龙茶的茶性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红茶相比较其他茶叶茶性具有冷艳、高贵的特点,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誉,可以选择与梅花、寒冬等气质相近的乐曲作为红茶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茶艺专业教师在茶艺表演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根据茶叶的冲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如何选择运用背景音乐,将乐曲与茶叶独特的气质进行糅合,达到渲染气氛,彰显茶艺表演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气质。

2.各民族风俗与茶艺表演所需背景音乐的有效融合

我国是茶叶、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各个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风格迥异,时间与空间共同积淀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现阶段,国家鼓励发扬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数民族特色的茶艺表演也逐渐兴起和传播,成为茶艺表演的特色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茶艺表演很好地结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艺术,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广西的龙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艺表演中多数表演要求环境、服饰、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必须能够表现出其民族民俗特点,才可以充分发扬该民族的传统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乐曲,例如葫芦丝、巴乌等演奏的《欢乐的巴乌》《竹楼情歌》等。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背景音乐对茶艺动作及表演氛围进行了美的衬托与渲染,在茶艺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选择当地民族乐器乐曲及民谣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也可与当地特色舞蹈进行节奏配合,使茶艺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茶艺表演的主题来选择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方都推出当地最具特色、主题鲜明的茶艺表演。目前茶艺表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设计新颖,主题各不相同。而茶艺表演的主题就是寄情于茶,让茶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来表达其中细腻的感情。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茶类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点,让茶艺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题选择。正如写作文一样,可以有表达励志、亲情、学习、互现帮助等正能量主题。例如笔者学校2016年茶艺参赛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与归盼》这一主题茶艺,是以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流程为表演主体,描述了忙于生计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与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过一杯功夫茶,表达了儿女的思乡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与期盼。那么前面温洗器具、赏茶、纳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乐是选择了一首比较安静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静,古朴,能够很好地叙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乡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对子女默默的守望与支持。而在茶艺表演的分茶、献茶与结束部分,笔者选择一首古筝与多种乐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题推向,表达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现场气氛。

主题茶艺合理选择背景音乐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须结合前文3点的所有内容,再赋予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最后再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是比较需要技巧性。茶艺专业教师应该在上课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当前,我国常见的茶艺表演多以重冲泡动作、轻背景音为主,以致很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茶艺表演都使用了一样的背景音乐,造成了欣赏、品饮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削弱了对茶艺表演动作的直观感受,无法纵身其中。所以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考验着茶艺专业的教师、学生和茶艺爱好者的智慧。为满足欣赏者对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艺文化的教学人员、创作传播人员务必要对背景音乐的选择进行合理的解析,与茶艺表演相糅合,更深层次地表现出茶艺表演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许远伟.论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6(4).

[2]胥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陈力群,郭威.茶艺表演阐微[J].艺苑,2014(2).

[4]刘钟瑞.浅谈茶艺表演中的技艺和气质[J].农业考古,2006(2).

[5]刘盛龙.感悟茶艺表演[J].农业考古,2004(2).

[6]张明行.帝国茶苑举办中国茶艺表演洋观众齐鼓掌谢幕场面感人[J].农业考古,2004(4).

篇6

陈燮阳不说话的时候眼睛深邃地看着你,好像能洞悉你的内心。当他说起自己的故事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之时,时而掷地有声斩钉截铁,挥动着手中无形的指挥棒,仿佛命运交响曲的开场;时而皱起眉头若有所思,用手指轻轻击打着桌面,仿佛在弹奏一曲慢板;时而吐字快速而简洁,晃动着他那著名的有如雄狮般的头发,仿佛给一个乐章划上休止符。

三级跳的小天才

1939年,陈燮阳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家庭,祖父是画家,父亲陈蝶衣堪称一代词作家,母亲是个大家闺秀,琴棋书画都很在行,还是京剧爱好者。陈燮阳和姐姐对音乐等艺术的喜爱可能最早来自于母亲的熏陶。然而,父母婚姻的不幸以及母亲的早逝、父亲的离去使他不得不结束了在上海的快乐童年,12岁那年跟着姐姐回到江苏武进的祖父母身边。尽管如此,他对音乐天生的敏感和热爱却是挡不住的。一把自己凑合做起来的二胡成了陈燮阳最亲密的伙伴,尽管没有老师教,他却摸索着把一个个音拉了出来,并且渐渐拉出了曲调。后来姐姐的同事说:“真没见过这么喜欢二胡的孩子!”于是把自己的二胡送给了小陈燮阳。1953年的夏天,姐姐在报纸上看到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即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的有关招生信息,于是立刻写信叫陈燮阳乘车去南京。小天才就此背着二胡开始了他与音乐结缘的新篇章。

用音乐家陈钢的话来说,陈燮阳开始了他“三级跳”的重要音乐人生旅途,而且“一跳就是几个台阶”――第一跳,从武进“跳”到了大上海;第二跳,破格“跳”进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第三跳,以优异的成绩从上音指挥系毕业后,原定分配到上海歌剧院工作,却因为机缘巧合,“跳”到了上海芭蕾舞团。对一个学习指挥专业的大学生能够一出校门就遇到一个编制较全的管弦乐队,不可谓不幸。这“三级跳”奠定了他日后辉煌指挥生涯的基础。

陈燮阳是有天赋的,然而毕竟没有受过科学的训练。如果不是经过在上音附中7年的苦读、在上海芭蕾舞团指挥《白毛女》16年磨一剑等等的心路历程,从一个天赋顽童到指挥大家,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跳过去的。人们常常听到勤奋与天赋是99%与1%的关系,那么在陈燮阳看来,勤奋和天赋的关系怎样呢?

“搞艺术,天赋非常重要,这是第一位的。”陈燮阳脱口而出,“因为有了天赋就有悟性,同样的东西老师教一遍,有的人可能完全没有感觉,有的人能够领悟到许多东西,那么当然是有天赋的人学得快,所谓‘一点就通’。此外,有悟性的学生会知道哪些地方该用功,往哪里使劲。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一个学生,能够做到门门功课都优秀的确是件好事,但却往往没有什么突出的亮点。而有所专长的学生则会钻得很深,在某一个领域、某一点上做到顶尖。勤奋是第二位的,即使天赋奇高,不用功那肯定不行。不仅必须用功,而且还要长期勤于练习,就是做到烂熟于心了也还得练习。再怎么熟悉的曲子,我们演出前都要排练,而且是认认真真地花很多时间排练。第三是机遇,有才华的人很多,勤学苦练的人也很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冒出来。当然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不然机会来了你也抓不住。所以我把机遇排在最后。我觉得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必须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杰出的成绩。”陈燮阳说。

有音乐就有幸福

天赋也好,勤奋也罢,音乐是陈燮阳一生的钟爱。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以后,一切对陈燮阳来说都是新鲜的。戴着校徽的他感觉自己“神气得很”。虽然只身在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是艰难的,虽然别的同学因为家庭条件好些,经常会在周末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然后再带一些好吃的回学校。仅靠姐姐微薄工资资助的陈燮阳没有这个条件。但是他在学校里开始接触各种乐器、聆听古今中外的优秀曲目,仿佛“老鼠跌在米缸里”,乐此不疲。而且学校免去了他的学费,还提供了人民助学金作为他的生活费。所以在那段时光里,从五线谱都不识,到在音乐的世界里遨游;从天天听唱片还感觉“吃不饱”,到“不知天高地厚”地自己作曲,年少的他孤独并异常幸福着。

有一张纸片陈燮阳一直珍藏着,那上面饱含了学校对学生的爱护之情。那还是在他进入附中学习的第二年,虽然刚刚进入科班训练,而且起初学的是钢琴,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却开始尝试作曲。他的处女作被当时的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丁善德看到了,他亲自修改指点,并写了一封信给教务处:“附中学生作品我已阅过,并了解该生从未学过和声、作曲,错误不多,该生有创作才能,宜注意培养,并在适当机会试奏以资鼓励。”

像这样的好老师,陈燮阳一路行来遇到过许多。他师从黄晓同,有一次在举行公共音乐会前夕,应邀执棒的黄晓同突然病倒了,还是在校大学生的陈燮阳被老师推荐去救场,这次经历可谓是他迈出职业指挥的第一步。其实黄老师并没有病得那样重,他是想借自己的病把爱生逼上指挥台。老师用心良苦,学生实力惊人,这次经历成为乐坛佳话。

中国老师们的栽培、外国大师们的指点和切磋都是陈燮阳茁壮成长的养料。1981年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使他在指挥艺术上受益匪浅。在和伯恩斯坦、祖宾・美塔等指挥大师的排练和交往中,以及指挥美国许多交响乐团的演出中,陈燮阳领略了中国交响乐与世界一流乐团的差距。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养料,充实了自身。1982年夏,陈燮阳应邀在第33届阿思本音乐节上指挥纽约现代管弦乐团演出,这是中国指挥家首次在著名音乐节上献艺,他精心安排的曲目是中国芭蕾组曲《魂》、莫扎特《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出色的指挥使得全场观众起立,掌声长达四分钟之久。在美期间他还认识了心仪已久的指挥大师小泽征尔,这位出生在中国的大师是最早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世界级指挥家,他极具表演性的指挥风格给陈燮阳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他结识以后他们经常相互交流,小泽还特意邀请陈燮阳去家里作客。所有的这些学习、交流、考察和演出,促成了陈燮阳职业指挥生涯中的一次次质的飞跃。

拥抱乐队,用背倾听

在一个乐队中,指挥就像是统率三军的大将军。但是和陈燮阳合作过的演奏家、音乐家很多,大家都知道在排练过程中,他从来不对人发火。即使在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的日子里,在日常排练中,他也绝少会对团员发脾气。“在某段总是排练不好的时候,老出错的时候,有的指挥家会骂演奏者,但我不用骂人这样的方法,因为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我觉得用艺术去感染他们更好。谁不会出错呢?其实出了错他自己也知道,那就不用多说了。重新排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演奏正确了就行。”陈燮阳说。他认为,作为一个指挥,他和团员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要领导乐团,除了自己艺术上必须过得硬,还必须尊重和信任团员,不能摆架子,别以为训斥就管用,你骂人骂得凶,人家演奏起来畏畏缩缩反而出不来效果。哪怕你是对的,你好好地说,人家很愿意同你合作。“和我合作过的乐团,大家都很愉快。”

陈燮阳的手臂特别长,再加上指挥棒,他指挥的时候长臂舒展,仿佛要把整个乐队里的演奏者都揽在怀里。多年来,他视乐团为自己的家, 在团里待的时间远比在家里的多。对于团里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陈燮阳始终视如长辈,而比自己晚进团的团员则视作他的孩子。“我爱他们,他们也爱我,我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我。直到现在,他们还是和我很好,你可以随便去问这里的任何一个人。我有这个自信。”

乐团是陈燮阳的所爱,观众也是他的“心头肉”。由于指挥位置的特殊,指挥者必须背对观众。但这不等于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指挥世界中,对观众不闻不问。“对于身后观众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要了如指掌。”陈燮阳说。即使是背对观众,陈燮阳仍然能从演奏厅的安静程度来洞悉观众的反应。“我的背就是个巨大的耳朵,我能听见观众席上传来的反馈。如果台下的观众在演奏过程中出现骚动,哪怕是一点点,这种情绪也很容易影响到台上整个乐队。比如说咳嗽声,甚至说话声。也许有的观众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可是对于一场演出而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他的背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就会加倍地用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和感染整个乐队,让所有他“怀里”的演奏者都能把精神完全集中在演出上。年复一年,高质量的演出提升了观众的素质,高品位的观众支持了高品质的演出。1989年底,陈燮阳离开上海交响乐团赴香港与家人团聚。临别时,观众发出“陈燮阳不要忘记上海,不要忘记我们”的呼唤。这是观众内心的呼唤,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与依恋。

陈燮阳说:“当指挥我感觉很兴奋,非常投入,那种感觉是我坐在乐队里演出时感觉不到的一种激情。谢幕的时候,当我转过身去面对观众时那如潮的掌声,那种满足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给予的。”每场指挥都让他全身心的投入。那种激情,那种心境,真是“身临其境,完全忘我”。陈燮阳的夫人心疼他演出劳累,总是劝他“省一省,指挥动作小一点”。可是他却说:“这怎么可能?一上场,音乐一响,就全都忘了。”

天生一个指挥家

指挥家站上舞台的那一刻既要无我忘我,又要牢记自己身系整个乐队,背对广大观众。陈燮阳说,指挥工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自己可能天生就是适合做指挥的人。用他的怀抱和脊背调整好乐队和观众这一阴一阳一静一动之间的关系,真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就像他的名字。一场演出是如此,每场演出是如此;带领一个团队演出是这样,管理一个乐团也是这样。

上海交响乐团至今已有128年历史。他的前身是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是中国现代交响音乐的发源地,也是远东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做这个乐团的团长及音乐总监压力是巨大的,也是幸运的。陈燮阳说,从当一个指挥到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及音乐总监,管理工作和艺术追求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他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同时又把艺术追求推向更高处。回顾往昔,陈燮阳说,团里的运作经费有近三分之一需要靠演出来筹集,作为一团之长要当好这个家,处理好演出和经营的关系,还真不容易。看来,燮理阴阳的课题无处不在。在国内音乐团体中,上海交响乐团第一个实行艺术总监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第一个引进外援,设立了交响乐基金会,成立了交响乐爱好者协会。交响乐团运转得非常好,很稳定、有凝聚力,整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的确,无论在规模、演奏水平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阶段。

陈燮阳认为,要真正吸收交响乐的精髓,指挥、演奏者一定要到西方交响乐的发源地去亲身体验。而培养中国音乐人才、培养中国交响乐听众也非常重要。同时,他又希望我们国内不只是能够演出和欣赏外来的西方交响乐,还要能够将中国交响乐传播出去。“人家德国人用交响乐表现他们的特色,我们也可以用洋乐器表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洋乐器是绝对不可能发出二胡的声音的,但它可以表现二胡的味道。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完全是西洋的演绎手段,却又那么中国。”陈燮阳说。他将朱践耳写的《翻身的日子》,指挥得天翻地覆慨而慷,土洋结合有味道,全场禁不住为之惊呼。他带着乐团在柏林爱乐演奏《火把节》、《愁空山》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得不多次返场谢幕。让祖国强大,让中国的音乐传遍世界各地是他毕生的梦想。用交响乐形式表现民乐意境恐怕是另一个巨大的燮理阴阳课题。

篇7

文化艺术之都 慕尼黑

德国的美中之美在巴伐利亚,慕尼黑就是巴伐利亚省的首府,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前沿地带中部,伊萨尔河上游河畔。这人间仙境里有古老的民间传说、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无边的绿野上漫步着成群的牛羊;当然,还有靓车、音乐和啤酒。

历史悠久的慕尼黑拥有众多风格独特的古建筑,为保持由众多教堂塔楼等古建筑群构成的城市风貌,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上禁止建造超过36米的高楼,因此同那些摩天大楼林立的国际城市相比,在外观上,慕尼黑更像是一个极具田园风光的超级村庄。除了拥有辉煌的历史外,慕尼黑现在也是巴伐利亚州的高科技产地,被称为“巴州的硅谷”。一项针对职场从业人员的意见调查表明,他们最喜欢居住的城市以慕尼黑为首选,因为当地的整体休闲环境及治安现状为德国第一。此外,这里曾经举办过第20届奥运会,并有两支著名的德国甲级足球队。

慕尼黑有十处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玛丽亚广场,皇宫,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皇家啤酒屋,英国花园,维克图阿连市场,宁芬堡,圣母玛利亚教堂,国王广场和啤酒花园。其中慕尼黑的啤酒花园 (Beer Gardens)是慕尼黑的一大特色。很久以前,慕尼黑的酿酒商为了使啤酒不受酷热夏天的影响,将其存放在地下的酒窖里,并且还在酒窖上方种上栗树来确保酒窖里的啤酒能够保持凉爽。此后没过多久,人们发现原来坐在树阴下喝着凉爽的啤酒感觉特别愉快……在慕尼黑,啤酒花园数目众多,大小不同,形式各异。在英国花园的中国塔上,古典铜管乐正在如火如荼地表演,而在城市南部的大黑塞尔洛赫湖区,“森林农场”里却飘荡着爵士乐。在施瓦宾区,人们喜欢吃传统菜,如排骨等。而南边的曼格斯丁则提供各种亚洲菜。

据统计,慕尼黑市区内共有42家剧院,2家歌剧院,3个交响乐团,65个各类博物馆,56家戏院和约211座大小教堂。在慕尼黑说到博物馆,除了参观宝马车博物馆,见识世界上最酷最新的靓车外,德意志博物馆也不可错过。建于1906年的德意志博物馆,不仅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科技博物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座。此外还有建筑上融合多种风格、展示巴伐利亚王无尽宝藏的皇宫博物馆;搜罗有20世纪名家绘画如毕加索、毕克曼等作品的艺术之家等。

大城市的气派和乡村的魅力,阿尔卑斯地区的粗犷和高科技,啤酒园和高档烹调,歌剧和艺术公园,这一特别的慕尼黑大杂烩,使这座巴伐利亚的首府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水上的咏叹调 汉堡

也许是上天的偏心,汉堡一并享受着海洋、运河与湖泊的宠爱与拥抱。水,使汉堡城充满了生机与灵性,从而造就了沟通世界的航运,增添了气度非凡的建筑,孕育了天才造诣的音乐,见证了德意志的辉煌与灿烂。

汉堡最值得一游的是世界级港口的壮观景象,在栈桥参观完帆船博物馆后可乘公交车到博物馆港,和码头对面万吨巨轮照个面。从码头可步行至享有“最美丽大街”之誉的易北河大道,汉堡最美丽的别墅群,也是富人的聚居地――白沙堤就坐落在此,站在白沙堤的小山上能把易北河和整个港口的美景尽收眼底。不论是在破晓的晨曦中,还是在落日的余晖里,易北河永远是忙碌的。

密密麻麻的水上交通网也孕育了宽阔湛蓝的阿尔斯特湖――汉堡人的“桃源幽境”,由肯尼迪大桥和伦巴第大桥隔成内外两部分的水域,波光粼粼,帆影点点。

水多自然桥也多,汉堡各类桥梁总数达2500座,甚至超过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伦敦三个城市的总数。现代化的桥梁在汉堡比比皆是,却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桥梁最让人流连忘返。至今尚存的最古老的桥是海关桥,建于1633年。有人说在汉堡看桥,就像在翻阅整个汉堡的古老历史书。游人常说来到汉堡,仿佛来到了音乐的圣地,无论是古典的钢琴还是现代的摇滚,都能让人沉醉。天才音乐家勃拉姆斯正是汉堡的骄傲,他同贝多芬、巴赫共同谱写了德国古典音乐的灿烂篇章。为了纪念他,人们把汉堡音乐厅前的广场命名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广场。

汉堡有近40家剧场,光汉堡国立歌剧院、德国戏院和塔里亚戏院每年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汉堡还拥有德国爱乐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汉堡交响乐团,几乎没有哪个城市能像汉堡一样同时上演3部大型的音乐剧,著名的《猫》、《歌剧魅影》、《狮子王》都在欧洲最先落户汉堡,如果你是个歌剧发烧友,到汉堡一定不枉所行。

提起重摇滚,似乎很难和安逸的汉堡联系起来,但是在这个近乎田园似的城镇却成就了摇滚史上的最大奇迹――从利物浦来的“披头士”在汉堡的圣宝利大街走向辉煌,风靡全球。如今在这里依然有众多的音乐沙龙和俱乐部,可以让你体会到真正的前卫音乐。

童话般的城堡 新天鹅堡

若想体验见证西方文明之一的迷人古堡,那么莱茵河游轮、黑森林、古堡大道及罗曼蒂克道路等元素一个也不能少。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是从路德县到罗雷莱,行程中能充分感受到莱茵河畔的怡情风光和动人音乐,是一次追寻贝多芬音乐的心灵之旅。在史迹众多的城堡中,最有名的是新天鹅湖堡、海德堡、林达霍夫堡,在罗曼蒂克大道可欣赏到保留中古世纪风貌最完整的罗腾堡,还有莱茵河畔古都乌兹堡等。

那童话般的新天鹅堡出现在许多德国的明信片上:有银装素裹的新天鹅堡,有沐浴在春天色彩斑斓中的新天鹅堡,不同的天然景色衬托了它不同的美。

从慕尼黑坐火车两个小时,就可到达一个叫做菲森(Fuessen)的小镇,这个小镇因为有新天鹅堡每年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难能可贵的是,小镇没有因为众多游客的纷至沓来而失去它安静淳朴的本色。

新天鹅堡始建于1869年,位于菲森近郊群峰中的一个小山峰上,是根据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梦想所设计,并花费了17年时间建造而成的。城堡中洋溢着中世纪的气息,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城堡展现出变化无穷的面容。

路德维希二世是艺术的爱好者,他一生受着瓦格纳歌剧的影响,他构想了传说中曾是白雪公主居住的地方。他邀请剧院画家和舞台布置者,而不是建筑师,绘制建筑草图,并以瓦格纳创作的音乐剧《天鹅骑士》为灵感,开始修建新天鹅堡。路德维希二世在心中构思城堡的蓝图时,就已经将城堡和天然景观合而为一。梦幻的气氛、无数的天鹅图画,再加上围绕城堡四周的湖泊,沉沉的湖水,新天鹅堡确实如人间仙境。路德维希二世对天鹅情有独钟,所以新天鹅堡里处处留有天鹅的影子。

(整理/乐妍)

德国的酒店通常不为客人准备牙膏、牙刷和拖鞋等一次性用品。德国的旅馆一般不供应开水,自来水达到饮用标准。

德国的大多数商店周日和假日是不营业的,平时营业时间一般为9:00-20:00,周六营业至16:00,在圣诞节前的4个周六则营业至18点。银行、邮局最迟于18点关门。

在德国购物,要缴纳16%的购物税(包含在商品售价中)。非欧盟国家的游客,如果消费总额达到一定欧元,都可以向商店索要退税支票,填好退税单后,可以到离境处退税柜台退税。

篇8

【论文摘 要】 本文调查与分析了广西崇左民族地区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及本土音乐资源的现状,并对在地方高师公共教育课程中普及本土音乐文化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探讨。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的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师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艺术素养,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方乡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该民族人民特有的精神面貌及心理素养,同时也非常鲜明地展示了地方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民族特征。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与高师公共教育课程有机结合,对提高师范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 

一、 广西崇左民族地区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崇左市位于广西的西南部,居住着壮、汉、瑶、苗、回、侗、水、京等民族。为了了解本地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笔者走访了广西崇左市高师院校,采用了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高师音乐艺术教育的一般情况(艺术师资、课程设置、课外艺术活动、设施与设备)、选修过音乐课程学生的音乐素质现状、对现有音乐选修课程的满意度和对家乡本土音乐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高师学生,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卷187份,回收率为93.5%。 

(一) 学生音乐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在“你认为有必要选修音乐课吗?”调查中,有90%学生认为有必要,7%认为可有可无,3%认为没有必要。“你选修音乐课的目的是什么?”认为提高艺术修养的占88%,减少学习压力占8%,拿学分占4%。以上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在高师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很有必要,不仅有利于今后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潜能,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健全人格形成。 

(二) 课时、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学生对开设公共音乐教育教学抱有积极的期待和极大的热情,但现实中各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状况却是与学生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高师在公共音乐课程的选修课设置不合理,课时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由于音乐公共课主要的内容是音乐欣赏,尽管教材的内容很丰富,但民族地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音乐基础教育不够完善,音乐水平普遍偏低,所以音乐欣赏中的一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偏难。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音乐公共课教学的需要,在高师公共课程中要在特色模块建立鲜活的教学模式。再次,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往往会追求流行与时尚,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三) 高校音乐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本土音乐教材 

在“你对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否满意?”的调查中,认为满意占48%,一般30%,不满意占22%。“喜欢音乐课的内容是什么?”音乐欣赏占60%,视唱练耳占25%,基础乐理占15%。“家乡本土音乐能否进入音乐课堂?”可以占85%,无所谓占10%,不可以占5%。以上结果显示:学生对现有的公共音乐课抱有很高的关注度和期望值,基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不只是希望音乐课是单纯的欣赏课和理论授课,他们更希望接触到音乐的各种形式,希望音乐课以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出现在课堂和校园活动中。特别是本土音乐版块中既要有专题讲授,也要有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研讨,最大化地活跃课堂,同时让同学们能深刻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 

(四) 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渗透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你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什么?”流行音乐占35%,中国民族音乐占42%,家乡本土音乐占8%,欧洲古典音乐占15%。“你了解哪些广西的本土音乐?”了解壮族“三月三歌圩”占48%,“壮族山歌”占16%,“京族独弦琴”占10%,“龙州天琴”占36%,“什么都不了解”的占14%。调查显示,由于学校对音乐基础教育的普及不够,学生爱好转向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喜爱度超过了中国传统音乐,甚至很多学生对家乡本土音乐一无所知,以学校所在的广西崇左作为发源地的“天琴文化”,只有36%的同学知道,这就给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师缺乏传承基地和本土音乐课程设置,因而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与传统音乐文化严重脱节。 

二、 广西崇左优秀的本土音乐资源 

(一) 天琴文化 

天琴是流传在左江流域壮族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伴奏乐器,是壮族人民神圣的吉祥物,壮家世代的传家宝。古老神奇的金龙峒是天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琴,纯属手工制作,依凭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弹奏方法,弹奏出天籁之音,蕴含着宗教信仰,极富有古壮民族的文化韵味。挖掘古壮天琴文化及传承推广天琴音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龙州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三大乐器之一,壮话称为“鼎叮”,用葫芦制作,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琴马等部件组成,音域宽,音色清亮、圆润、甜美悦耳。天琴的表演形式为边弹边唱边打脚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可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具有节奏鲜明、轻盈跳跃的特点。演唱上运用龙州方言进行歌唱,音乐上具有清新、幽雅等特点。作为骆越文化在曲艺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天琴具有独特的骆越文化传统见证价值。在龙州境内,每逢重大民族节日,必定有天琴弹唱表演节目。2007年,龙州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与发展天琴艺术注入更多的动力。 

(二) 壮族歌圩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用唱歌来表达情感、表现生活的传统。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壮族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是表达壮族人民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壮族民间歌曲按体裁划分,主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曲、摇篮曲,而流行最广泛的是山歌。 

(三) 短衣壮的送客歌,敬酒歌,催眠谣等 

崇左市大新县板价屯是民俗风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个村屯,作为壮族的一个分支,板价人的穿着打扮和风俗与周边壮族聚居的村屯有很大不同。板价女子喜穿短衣长裙,因而被称为“短衣壮”,他们保留了许多壮族古老部落的习俗,比如做五色糯米饭、打糍粑、纺纱织布等。《敬酒歌》是“短衣壮”迎接客人时唱的一首热情洋溢的敬酒歌,另外板价“短衣壮”的民族歌舞也别具一格,像迎宾送客歌,敬酒歌,催眠谣等民族文化,也都保存得非常完好。 

三、 地方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 充分利用本土音乐资源优势,构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 

广西崇左地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思路,发挥优势,增加地方特色课,将广西本土音乐文化知识引进高师课堂,尝试和当地的优秀艺术团体合作办学,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意识,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有代表性的本土民族音乐,体现本土民间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要加强音乐文化的母语教育,应该建立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壮族音乐教育体系和教材体系。以天琴为例,广西崇左龙州被称为“天琴之乡”,外界和自身的条件都十分良好,天琴音乐的推广普及是可行的。相比较于其他精英音乐艺术文化,天琴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而且还简单易学,成本较低,适合普及的需要。 

(二) 调整教学思路,确定以民族音乐为主的音乐教材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受到严峻挑战。高师是培养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基地,广西西南部是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壮族学生,这些学生对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在音乐公共课程中,应该以本土音乐为主要内容,特别是属于遗产之列的民族音乐文化,例如龙州“天琴文化”和壮族民歌,演唱上运用壮语方言进行歌唱。这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感受到美,更能了解本地传统文化,体会人文精神。广西崇左本土音乐对于崇左高校的音乐教师来说是音乐教学中得天独厚的资源,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它承载着本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民歌曲艺等独特的艺术景观。将本土音乐资源合理地纳入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中,既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担负起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担。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民族音乐教育能力 

师资力量是本土音乐走进高师公共教育课程中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音乐教学能力,就要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在高师中尽快培养一支具有较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所包含的范围广,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多开设一些音乐选修课。需要开办新的、复合型的、能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学习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既要有扎实而全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采风工作,并将其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去。 

 

篇9

从2013年10月底到2014年7月底,我作为教育部CSC项目的公派留学生在慕尼黑生活学习了近一年时间,其间也多次往返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和萨尔兹堡。因此,对德奥学校音乐教育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丰富多彩的德奥音乐文化生活尤为着迷。在慕尼黑现实社会生活中,音乐家与普通民众、音乐创作表演与音乐欣赏等诸多关系密切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了音乐生产与消费互为源流的音乐艺术生活。文章从新作品、职业音乐家谋生、都市人文景观、普通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加以阐释。

一、新作品

德奥这片音乐土壤不仅诞生了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坐拥浩瀚的古典音乐遗产,而且诞生了勋伯格、威伯恩、贝尔格等现代音乐大师,催生了以凯奇、斯托克豪森为代表的新音乐作曲家。可以说,音乐创作是推动德奥音乐不断发展的坚实根基,同时也是德奥音乐悠久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有组织的音乐活动中,如慕尼黑现代音乐协会等民间组织、两年一度的慕尼黑新音乐戏剧国际节(MünchenerbiennaleInterna-tionalesFestivalfürneuesMusiktheater)、新作品音乐会等,也体现在普通听众对现当代新作品的翘首企盼和热情关注的意识行为中,如2014年2-3月在Gasteig二楼大厅举办了题为“慕尼黑新音乐作曲家(1963-1972)卡尔斯顿•德•雷斯摄影展”(>>Ohrallein…keinWesen<<NeuMusikMünchen(1963-1972)fotografiertvonKarstendeRiese),展出了包括约翰•凯奇(JohnCage,1912-1996)、亨利•帕塞尔、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KarlheinzStockhausen,1928-2007)在内的11名作曲家及创作现场的照片(见图1),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摄影家对新音乐及其创作者们的密切关注和由衷喜爱。在慕尼黑,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就像刚出炉的面包一样受到热切关注,像醇厚清凉的啤酒一样在演员听众的口耳相传中得到褒扬和传播。新作品创作有音乐语言和音乐体裁上的创新,也有音乐题材和音乐观念的突破。在音乐语言上,新作品有对古典音乐语言的学习继承也有对现代音乐语言的探索融合。比如电子音乐、录音棚音响、多样乐器、各种人声、环境音响等。2013年12月2日晚,由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牧歌合唱团”(MadrigalchorderHochschulefürMusikundTheaterMünchen)演唱了本校教师WolframBuchenberg创作的作品“Kommunionvers”。半音进行的不协和背景配合格里高利圣咏,在不协和音响中营造出和谐效果,创造出古老而久远的意境。作曲家试图以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对话揭示宗教之于人类的永恒意义。在音乐体裁上,新作品尝试更为多样化的音乐表现领域、更为灵活的组织结构方式。其中即兴创作或表演在新作品中占据了一定份量。如,键盘即兴、乐队即兴、舞蹈与音乐即兴等。BerndRedmann是2014年7月刚刚当选的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校长。除了学校行政工作,他也开设即兴创作课程。自2014年2月开始,BerndRedmann用一个学期指导5名室内乐手(长笛、中提琴、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为电影配乐。他选取了德国导演弗莱德立希•瓦•茂瑙(FriedrichWilhelmMurnau,1888-1931)在1926年拍摄的一部无声电影《浮士德》(Faust),根据该电影画面和情节的变化将电影划分成以秒为时间单位的若干段落,不同段落给出即兴演奏的乐谱提示;然后,请这5名乐手对照每段电影画面进行即兴演奏和即兴配合,直到电影画面与乐队即兴演奏相互吻合;经过多次排练,电影情节与乐队即兴演奏越来越默契;最后,在课程汇报音乐会上,该乐队配合电影完整播放进行了现场即兴配乐表演。电影配乐,这种“老旧”音乐体裁的复兴,反映了音乐家们对即兴创作或表演其价值和地位的重新认识,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创作规律性或程式化内容的提炼和总结,还生动地呈现出作曲家与演奏家身份互动和角色兼容的对话场面。在音乐创作观念和题材上,新作品更关注作曲家本人的自我感受,着力探索和刻画自我内心世界的活动轨迹。2014年1月31日20∶00在Gauting地铁站的ObererKirchenweg1KulturbühneBOSCO举办了弦乐四重奏新作品会(NeuausgabeStreichquar-tett,Freitag31Januar201420∶00UhrGautingbosco)。

音乐会演奏了四首作品:《弦乐四重奏第三号》(St-reichquartettNr.3,作于2007-2008年,改编于2010-2011年)、《岛》(为弦乐四重奏而作,作于2014年)(>>“Alcatraz”<<fürStreichquartett,2014/UA)、《布鲁克纳印象》(Bruckner-Schemen,作于2005年)、《摇晃的屋》(ErratischerBlock,作于2012年)。这些现代作品,既有创作新观念的表达,也有创作新技术的尝试,或营造一种气氛或表达一种心情或描绘一种动态。虽然都是以音高节奏的无序、不协和为总体特征,但是由于这些作品多集中于个体内心动态的细腻刻画和自身思维活动的客观描摹,意图明确,技术熟练,结构紧凑,因而作品音响效果并不喧闹烦躁,始终能够吸引听众注意力。尤其最后一首具有即兴性,又有紧凑、动感的整体连贯性,引人入胜。除了对自我内心的关注,新作品还把关注视角投射到音乐同行们的身上。2014年4月8日19∶00在慕尼黑Gasteig剧场的CarlOrffSeel大厅里演出音乐戏剧小品《内部》(以歌唱者内心状态和内心空间之变化为基础的音乐情境)(>>Innen<<,einemusikalisch-szenischeInstallationimWandel(n)fürSnger_innenund(Innen)Rume),就着力把舞台表演过程中演员心理活动作为创作题材,“从演员歌唱及其表演呈现中提取物理素材,组成由歌曲、电子设备、枢轴塑像和程序布局等构成的音乐戏剧。”①*演出现场高悬一个白色的、扭转的巨大充气物,充气物上不时播放事先录制好的文字、图像和视频影像,5个女演员从大厅人群中走着唱着说着来到大厅中心,并不时走入现场观众群中,与观众交流对视,配合着充气物上的视频,创造出演员既在舞台上又在观众中“既在又不在”的现场效果(见图2)。这是作曲家、导演、布景、视频制作与播放、艺术顾问等艺术家与5个歌唱演员共同“把演员内心发生的一切带到了戏剧表演现场。”②*作曲家与其它人员在共同创作中突破音乐创作表现的边界,探索更多样的可能性。从语言、体裁到观念、题材,慕尼黑新作品演出、、展演更像是慕尼黑音乐艺术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无声中不断创造新奇。“失控”(AusserKontrolle,2014年5月7日至23日第14届慕尼黑新音乐戏剧国际节的主题),体现了慕尼黑音乐艺术界一如既往的创新信念,对音乐艺术家们大胆创新的支持和激励,反映了慕尼黑文化生活对音乐家推广新作品、探索新技能、参与新作品评价等活动的广泛需求。在网络四通八达、电子信息复制便捷、多媒体盛行的今天,慕尼黑新音乐、新创作、新作品仍以不可复制的鲜美,不断满足听众“尝鲜”的需要。

二、职业音乐家谋生

纵观西方音乐历史,音乐家或依附于宗教神职或受雇于宫廷政权或卖身于市井行会,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音乐家”身份的音乐家始自贝多芬:“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能够依靠自己的艺术劳动和成就得到社会承认和普遍尊重的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家。”[1]27自由职业音乐家的传统也是慕尼黑音乐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慕尼黑,音乐家们依靠个人音乐专业技能独立生活的状态呈现出典型的自由音乐家的特征。音乐家们与他们所任职的乐团、学校或机构之间并无十分牢固紧密的人身隶属关系。仅就我所认识的几位德国职业音乐家而言,他们都同时从事多份音乐工作,组织、参与不同机构、不同水平的音乐表演、创作、教学等活动。比如,某中学音乐学校钢琴教师Ulrike先后在“慕尼黑巴赫合唱团”(MünchenerBachchor)等3个专业合唱团演唱并多次随团赴英国演出;大学合唱指挥教授Gerd和Martin各自拥有4个乐团:3个合唱团和1个管弦乐团,他们白天在大学上课,晚上往来于慕尼黑4个地方排练演出;男低音歌唱家Urano任教于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的同时也是巴伐利亚州国家大歌剧院的合唱演员,排练和演出十分频繁。总之,音乐家们只对他们所担负的那一项工作负责,而与这项工作的机构组织并无唯一归属关系。因此,他们经常是这些音乐团体的组织者、参与者,又常常是其他音乐社团的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职业,或者说自由独立,常常需要音乐家们从事多份工作和兼顾多个角色才能维持生存的需要、满足职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这里以我所认识的一位日籍职业钢琴家为例,考察在慕尼黑丰富时尚的音乐文化生活中一位职业音乐家的专业发展与生存之道。2014年4月12日,朋友推荐我去听一场名为《春之幻想曲———欧洲与日本钢琴音响之夜》(“Phantasiestücke”———Frühling,KlavierabendmiteuropischemundjapanischemKlang)的钢琴独奏音乐会,票价15欧元。在这场音乐会里,日籍钢琴家MasakoOhta①*演奏了包括德、日两国作曲家的作品。除了音乐会表演,她独立承担着选择音乐会曲目、联系演出场地、演出信息、印发节目单、主持音乐会、为音乐会现场录音、与现场听众沟通交流等一系列环节。从4月一直到7月底,她在慕尼黑、纽伦堡等城市巡回演出这一套音乐会曲目。查看她个人网页的信息,仅2014年音乐会就有27场次之多,音乐会预告排到了2015年2月6日。

②*除了钢琴独奏之外,她的演出曲目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她与另一位钢琴家合作的双钢琴作品与即兴音乐会③*,电影配乐、配乐诗朗诵、音乐与舞蹈音乐会等表演形式④*。除了演出收入,音乐会的成功演出还吸引着钢琴学习者的登门拜访。她的钢琴学生从儿童到老人不限,程度从启蒙到升学、职业演奏员不一,授课费从每课时30~50欧不等。有时她也会特意组织富有趣味的音乐会来培养更多的钢琴音乐爱好者或钢琴演奏学习者。2014年5月18日上午11:00和下午14:00,她和其他三位钢琴家在慕尼黑的斯坦威总部(位于LandsbergerStr.33680687München-Laim)举办了名为《“2、3、4只手!”小小音乐家庭音乐会》(“Kla-zwei,Kla-drei,Kla-vier!”Fami-lienkonzertvonMini-Musik)⑤*为可能购买斯坦威钢琴的家庭和儿童们进行钢琴启蒙教育(见图3)。MasakoOhta还是慕尼黑现代音乐协会的成员,除了与同行们商讨现代音乐相关问题之外,她也参与现代音乐的创作、欣赏和评论活动。作为一名旅居慕尼黑的自由音乐家,她以音乐会演出、钢琴教学、音乐创作等相关音乐活动供养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以此保持与慕尼黑同行、学生和听众的密切来往,并同时在这种氛围中保持着工作与生活同步提升的紧张节奏,快乐自由而勤奋地维系着音乐生产与消费的独立的循环系统。音乐家“不再眷恋于某一固定位置,而是从一个音乐中心转到另一个音乐中心,不仅被更高的金钱报偿所吸引,也为不断丰富他们艺术经验的愿望所鼓舞。”⑥*在德奥这片音乐土壤上,这样一种不依附任何教会、宫廷、政府、企业、机构和组织的自由音乐家个体经营模式,经过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等音乐家之后,虽然过去了百年,仍然朴素而鲜活地运行着。

三、都市人文景观

自由音乐家的人身和经济独立是围绕音乐会的演出、教学和创作而展开的谋生之路。“音乐会建制的成熟,音乐出版与教学等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作曲家人格上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①*慕尼黑音乐会种类形式繁多,各种各样的场所为音乐会演出提供了设施场地。从传统、典型、专业的歌剧院、音乐厅,到教堂、礼堂、学校等社会公共事务或公益机构,再到楼堂馆所、酒吧、迪厅等休闲娱乐场所,再到沙龙、别墅等私人会所或住宅,乃至于地铁、车厢、街边、过道、广场等公共交通设施,都可供音乐会演出之用。各式各样的演出场所与音乐会形式共同构成了慕尼黑都市生活的人文景观。图4门德尔松清唱剧《Elias》教堂是现场音乐会最为常用的场所。德国是信义宗路德派宗教的发源地,而音乐又是信义宗路德派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堂常备管风琴、钢琴等乐器,建筑设计也会考虑乐池、唱诗班、音响反射等构成要素。平时神父与信徒们做礼拜都会伴随歌唱来颂读圣经。遇到圣诞节、复活节、降生节、万圣节等重大宗教节日或活动,一般教堂都会雇用合唱团或乐团演唱圣经,或举办气势磅礴的大型宗教作品音乐会。条件更好的教堂拥有自己的合唱团或乐团,为宗教仪式提供专门服务。比如,慕尼黑东部的Feldkirchen教堂拥有自己的小剧场GospelArtSudio,由教堂女神父、美国籍的MirjanaAngelina主持和管理,为德国版的音乐剧StephenSh-wartz《上帝在说》等宗教题材的戏剧、音乐会提供演出场地。教堂庄严宏大,室内常装饰以雕塑画像,声波传送与反射效果良好,加之教堂特有的肃穆专注氛围,常常创造出神奇的音响效果。教堂也因此成为付费低廉甚至无偿使用的、最为常用的音乐会场所。我所参加排练的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学校合唱团,第一学期学习结束时在Gustav-schieferstr.21的St.JohannesEvangelist教堂举办了题为《快乐》(Freude,Joy,Laetitia)的音乐会;当一学年学习结束时在Josephsplatz的St.Joseph教堂举办门德尔松清唱剧《伊利亚》(Elias)(见图4)。走进慕尼黑大大小小的教堂,听着回荡在教堂上空的乐声,沉静在平和安详的气氛中,真是无比美妙的享受。剧院、音乐厅是现场音乐会最为专业的演出场所,也成为评价音乐家专业水准的标志之一。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州国家大剧院,虽不像维也纳国家大歌剧院那么金碧辉煌,但是形制结构基本一致:包厢、厅座、楼座、站票等不同价格和等级的座位界限分明,衣帽间、休息厅、咖啡茶点一应俱全,内部装潢华贵,观众衣着整饬,是达官显贵社交聚会的场所之一,而听众西装革履、服饰讲究也成为听众欣赏音乐的惯例。Gasteig的交响音乐厅(philhar-monie)拥有60-170人主席台、2387个观众席,和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的大音乐厅(GroβeKonzert)一样,是专业的交响乐演奏厅。这些高级别演出场所不仅吸引着世界级音乐大师前来举办音乐会,也成为众多音乐爱好者关注聚集的地方。除了职业音乐家的演出,音乐厅还承担着培养音乐人才、普及音乐教育的功能。比如,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大大小小五六个音乐厅,不仅上演独唱独奏音乐会,室内乐、重唱重奏、管弦乐、大乐队、合唱、管弦乐等表演类课程学习的汇报音乐会,也上演《奥尔夫元素音乐》、《合唱指挥》、《音乐历史》、《民族音乐》等理论课程学习汇报音乐会。音乐厅利用率十分高,有的时候甚至一些大教室或大一点的琴房也成为学生举办音乐会的场所。2014年5月17日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举办名为《2014音乐长夜(LangenNachtderMusik2014)》的系列音乐会,由《羽管键琴》、《电影与多媒体作曲》、《流行音乐大乐队》等多门课程的学习汇报音乐会组成。音乐会一方面让课程教学成果直接面向社会听众,促进教与学活动对完美完善的追求;另一方面接受音乐消费者的检验,获得教学调整的反馈信息,从而形成创作教学与社会消费、品评与改善的循环机制,扩展音乐教育教学空间。有时一场音乐会还收取每人10~20欧元不等的捐赠,对教学也是一种物质激励。楼堂馆所、酒吧、迪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是现场音乐会最为商业化的演出场所:通过出租场地获得收益。有的场馆渐渐形成了某类音乐会的经营特色,比如SeidlvillaNikolaiplatz的俄罗斯会所、英国花园酒吧、AmericanHaus等是艺术家和音乐爱好者聚集的场所。有的音乐爱好者自筹资金搭建音乐会演出场馆,通过租赁场地维持收支。还有一些公共场所或交通设施,如地铁、过道、街边市场、广场等更是音乐学习者、艺术家自由表演收取小费的场所。当行走在或寂寥或喧闹或熙熙攘攘的街道、地铁和广场上,一支悠扬的旋律、一阵欢腾的和弦不知从何方传来,人的情绪和步伐顿时轻盈松弛。别墅、会所等私人住宅是音乐会演出最为亲切友好的场所。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亲朋好友聚集一处,欣赏音乐、交流思想、建立友情,度过一段高雅精致的生活时光。7月12日,在跟随MasakoOhta学习钢琴两个多月之后,我和她的其他学生一起举办了一场钢琴演奏音乐会。钢琴学生和亲友们聚集一处,相互聆听相互表演。音乐会结束,演员和听众吃着各自从家里带来的点心,聊着刚刚结束的音乐会,诉说感想,评价优劣,相互激励。这种家庭聚会或艺术沙龙式的音乐会既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观众,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了音乐教学与表演直接面对市场、面对听众的市场机制。而这种音乐生产与消费的密切关系为音乐家个体经营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土壤。音乐厅音乐严肃正统,娱小众;教堂音乐肃穆庄重,娱神;楼堂馆所、广场音乐热闹互动,娱大众;沙龙音乐随意精致,自娱自乐。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不同风格的演出场所与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会演出,一起构成了慕尼黑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

四、普通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音乐会形式与自由音乐家的独立身份都是伴随着14-15世纪西方近代城市发展和平民阶层———“一个愿意欣赏音乐、并为之付款的阶层”[2]的兴起而出现的。时至今日,具有一定音乐艺术修养和稳定经济收入的中产阶级与普通市民仍然是音乐会主要的受众群体。需求多样化是慕尼黑音乐会观众的特征之一。有的观众因为职业需要、为学习观摩借鉴同行而观看演出;有的因为个人兴趣爱好、为愉悦身心而观看演出;还有的观众为交友聚会而观看演出;有的纯粹为了消遣娱乐而观看演出,静静地坐在音乐厅里打发孤独寂寞的时光;还有的因为个人信仰和精神寄托为慰藉心灵而观看演出。比如我的一位德国朋友是虔诚的基督徒,尤其关注宗教题材的音乐作品。得知有德国版的音乐剧StephenShwartz《上帝在说》上演,一定邀我同往欣赏。由于慕尼黑音乐会形式和价格十分多样,不同需求的观众总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收入找到相应价格或形式的音乐会,获得相应的满足。有偿或付费观看是慕尼黑音乐会观众的主要特征。普通观众是音乐会收入的主要来源。我的一位德国朋友是现代音乐忠实听众,音乐沙龙的常客。

他亲临现场观看和向友人推荐音乐会,每场音乐会都是自己掏钱买票。当然,不同形式的音乐会票价不同,同一场音乐会也会有免票、赠票、优惠票、出售票等多个等级。2014年03月07日晚在维也纳国家大剧院(DerWienerStaatsoper)演出柴科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Onegin),为了能买到3、4欧元一张的站票,男女老少还有怀抱婴儿的夫妇在演出前一个小时开始排队,操着各种语言、排着长长的队伍、缓缓挪向售票窗口购买站票。音乐学院的演出师生都可以出示证件免票入内,大型商业演出演员可以买到2-4张不等的内部优惠票,其他教堂、沙龙、私人别墅举办的音乐会票价都在10-20欧元左右,有的时候是免票。当然,艺术家音乐会演出从来不会拒绝来自有权或有钱阶层的馈赠或资助。如在奥迪公司名下的合唱团,以郎朗命名的青少年音乐营基金,在多个基金和家族资助下“牧歌合唱团”(MadrigalchorderHochschulefürMusikundTheaterMünchen)”的美国之行等,依然可以看到权贵赞助音乐事务的遗风。对音乐艺术非常在行,对音乐观念很有非常见地是慕尼黑音乐会观众的又一大特征。诸多类别的观众常常自己就是另一场音乐会的组织者、参与者、倾听者或评论者。我的德国朋友Ulrike在音乐学校教钢琴,在多个合唱团里唱合唱。我的德国朋友Rainer在戏剧舞台上演过男,在大学合唱队唱过7年男低音。他已故夫人是慕尼黑小有名气的戏剧导演。2011年06月04日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了名为“和声与节拍———中国与欧洲音乐的不同”的学术讲座,将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于中西音乐审美、表演和记谱分析中,指出中国音乐表现的不确定性、西方音乐的确定性,是中国主客体融合、西方中客体分离的哲学思维的体现。

他还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爱好者和推广者,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汪莉教授艺术歌曲CD录制的艺术顾问。音乐会观众与艺术家们之间关系亲密是慕尼黑音乐会的另一特征。观众与其喜爱的演员或艺术家之间有的长期保持书信来往,有的相互认识了几十年,有的虽然不常见面却是彼此心知神会的知音。作为音乐会的欣赏者,很多观众是音乐会艺术家们的精神支持者。有的观众在演出之前就早早地来到现场,特意坐在观众席前排,不仅自己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一举一动,而且也让演员一眼能看到自己。有的观众除了专注倾听之外,还随着音乐起伏不时发出会意的微笑和感叹加以回应,甚至演出一结束,便走上前去与自己喜爱的演员亲密交谈。2014年1月31日20∶00在Gauting地铁站的ObererKirchenw-eg1KulturbühneBOSCO举办的弦乐四重奏新作品会(NeuausgabeStreichquartett,Freitag31Januar201420∶00UhrGautingbosco)这场音乐会与其说是一场演出毋宁说是一个小型的作品创作座谈会。这个100多平米的小剧场里坐满了听众。首先,作曲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创作意图或背景,5位现场演奏员也谈新作品演奏的经历;四首作品演奏完了之后,听众与演奏者、作曲家散落在小演奏厅里品茶饮酒聊天交谈,现场沟通和交换意见;创作者、演奏者、倾听者平等而亲切友好地交谈,有的诉说创作感想,有的交流演奏心得,还有的诉说倾听的感想,直到尽兴归去。我的朋友Rainer喜欢第四首作品《摇晃的屋》(ErratischerBlock)。在音乐会结束之后,他先是等待一旁,直到被人群簇拥着的作者、女作曲家HelgaPogatschar跟前有一点空隙,他便抓住时机走上前去,诚恳而热切地诉说自己的喜爱和对作品的理解。女作曲家在迎来送往中匆匆地应答着。即使如此,谈话依然持续了10来分钟。之后,Rainer来到他的老相识、小提琴演奏员JoeRappaport跟前,两人就新作品的即兴演奏等问题亲密而热切地交谈了20多分钟。新音乐作品就在这个作曲家、演奏家、听众共同组成的、不到百人的小型聚会中“新鲜出炉”了。新作品创作者与听众如此亲密接触,的确令人兴奋。丰富多样的慕尼黑音乐会无论从创作、表演、教学、评论等专业支持,还是经济支持,都离不开听众这个训练有素的群体。

五、结语:音乐会是音乐艺术源流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