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6:2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品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形象激趣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讲究教学艺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教师在讲《爱惜粮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结合当地实际,精心设计了幻灯片“小麦的生产过程”,突出农民伯伯从下种到管理到收获的辛苦劳动,并配音说明,使学生在形象化的气氛中受到了深刻教育。一位教师在讲《尊敬老师》一课时,先点燃了一支红烛,让学生观察、思考、品味,从具体的形象中感知红烛具有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特点,进一步悟出“教师具有红烛精神”的道理,具体地感受到教师工作的崇高,增强了尊师之情。
情境激趣法精心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结合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来拿,两个同学都不肯拿大的,争着要小的。由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一位教师在教《不说谎话》一课时,借助录音,绘声绘色地配乐讲述《狼来了》的故事,把学生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深刻体会说谎话的严重后果,饶有兴趣地接受了诚实的品质教育。
儿歌激趣法儿歌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顺口等特点。因此,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儿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讲《上课专心听讲》一课时,用儿歌高、概括了课文内容:“眼睛认真看,耳朵注意听;脑子跟着想,精神要集中;不做小动作,赶跑瞌睡虫;一心不二用,当个好学生。”学生喜读乐记,兴趣很浓。又如一位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恰当地运用了课后练习一的两首儿歌:“两只公鸡眼瞪大,伸长脖子来打架,为争一粒小芝麻,斗成一对秃尾巴。”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诵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不谦让的危害,增强了教学效果。
对比激趣法教师在教学中关于运用相似、相近或相关、相反的观点和材料,进行比较、对照,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
一位教师在讲《腾飞吧,祖国》一课时,通过查资料、搞调查,绘制了三张图表:一是祖国解放前后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对比表;二是改革开放前后本村农、副、企业生产,群众生活变化对比表;三是我国和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对比表。通过列表比较,突出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学生觉得真实可信,生动有趣。
篇2
所谓“辨、评、导”,即依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认识实际中的热点、疑点或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明辨是非,评说理由,教师及时导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一、搜集素材,形成“可辨”样例
这是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实施“辨、评、导”的基矗根据思品课的具体教学要求及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将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加工,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可辨”样例。
从获取素材的途径看,教师可通过有意观察、问卷调查、家访、交谈等方式获取,也可是学生在家里或社会上的表现。
例如:教学《胜不骄,败不馁》前,可将本课内容引伸到学习中来,召开部分学业差生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心情及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教师总结出学业差生在学习遇挫时的一般心态,形成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供“辨、评、导”的样例。这样来自学生、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行为实际的样例,更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形成良好的“辨、评、导”的氛围。又如:教学《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英雄战士徐洪刚》时,教者可收集丹阳市皇塘镇高新大的故事等。
二、创设情境,评说“可辨”样例
评说样例,是“辨、评、导”的中心环节。在思品教学中,教者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特写的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哑剧、童话剧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树”,伸出双臂当“树枝”,让几位同学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摇动。“小树”痛苦地:“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学生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使学生从中悟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这一道理。
(2)辩一辩,议中悟真。“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各抒已见。如教学《爱护班级荣誉》一课时,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样例:“学校卫生员检查我班卫生情况,小明发现座位下有一张废纸,他立即用脚踩住,没让卫生员发现。结果,卫生员表扬了我班卫生工作做得好,还给我班加了卫生分”。我引发学生讨论:“这是爱护班级荣誉吗?”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展开舌战,各摆理由。教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爱护班级荣誉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只有敢于承认问题,才有改正的决心。样例中的小明有爱班心,但行为是不对的。这样,通过辩论和教者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3)看一看,用形象明理。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思品教学中,幻灯等电教手段来展现样例,教育效果会更好。如教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新市口人走车行的交通情况录像,让学生判断谁走得对?
为什么要这样走?有没有走得不对的?为什么?由于录像贴近生活,学生较易辨别,并懂得遵守交通秩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道理,印象较深刻。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好。
此外,还可以通过“听一听”、“访一访”、“问一问”等途径,让学生明白事理。
三、注重实效,指导行为实践
(1)导行要从实际出发。一是因内容而异。思品课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引导学生培养精神品质锻炼意志的。不同的内容,在导行时,要提出不同的具体而明确的操作点或训练点。二是因人而异。每位学生的行为能力是有差异的。
篇3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理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学习和研究教学模式对提 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及其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此外,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 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 量。
12年来,我和杭州市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在探寻具有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实践, 探索建构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思想品德新授课中各种课型。这一模式的基本教学 程序是:
寻入--明理--扩展--寻行--总结。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 {图})
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思想品德 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 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
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敬礼!亲爱的老师》一课时,提出了 “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 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 学生谈他心目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教 学实效。
二、掌握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为掌握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强调以目标为导 向,导教导学。它的操作程序是:
前提诊断--展示目标--实施目标--矫正--反馈检测目标--达成目标。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 {图})
我室组织编制了各册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系列,使教师在教学中能较准确、恰当地掌握了教学目标,克服 了教学的随意性,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过程更加清晰有序,明确有度,具体可测。掌握学习模式,目前正 在推广之中。由于它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矫正反馈机制,使学生的认知目标达成 率有了很大提高。
三、“问题--讨论”模式
这是从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性教学”亦被称为“问题--发展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迁 移过来的。这种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基本程序是:
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归纳评价--解决问题。这和模式的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 {图})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 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在接受 调查的1508名学生中,有1493名表示喜欢老师这样上课。
四、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 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
设置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总结经验。结构序列如下:
篇4
一、紧扣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备课、教学中要注意制定、落实教学目标。
1.每节要有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分知道、懂得二级。“知道”(认识了解)是指学生对已学道德知识的初步识记,基本上能回答 “是什么”“该怎么做”;“懂得”是指在“知道”的基础上能回答“为什么”,并能初步运用学过的知识辨 别是非。
行为目标一般分学会、初步养成二级。“学会”(能、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一定的场合中 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纠正错误的行为。“初步养成”(做到)是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在不同 的场合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
情感目标是检测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表现的心理反映的依据,由于操作上的困难,一般融于认知、行为目 标之中。
2.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
整体性即体现大纲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的内容的要求(学科目标)。层次性则体现在把总目标分解成适 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上(年段目标、课时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把握好“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3.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围绕目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般分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深化 导行四部分。各个环节的目标(子目标)应紧扣课时总目标,形成一条目标链。具体来说:揭示课题,要求教 师根据教学内容,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尽快地把学生带入学文明理的环节;学文明理,师生要通 过对教材的分析来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榜样人物的道德动机,从中归纳出道理;联系实际,是课 堂教学由知到行的转化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阶段,要让学生列举熟悉的事例,进行现身说法,使他 们对学文明理中所形成的认识得到验证和巩固;深化导行,是通过对一些有关的似是而非的事例的辨析,拓宽 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认识。
二、优化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教法的优化。
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有目标导向式,表现为“课本--际--课本”,即先是师生一 起学文明理,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由近及远,拓宽教学内容,最后再 联系课本,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深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种结构,紧扣教材,便于教师把准目 标。另一种是调查讨论式,表现为“实际--课本--实际”,即先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入手,然后把讨 论结果用教材内容加以验证,最后再用验证了的道理来分析学生周围的其它事例,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的针对性强,如果教师驾驭得好,效果明 显。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首先要因教材而异,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法。如以政治常识教 育为主的课,可用故事教学法,讨论交流法,参观调查法等组织教学;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的课,可用榜样教 学法、谈心启迪法、行为辨析法等组织教学;而以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的课,则多用训练法、示范法等来组织教 学。其次,要因学生而异。对低年级学生,要多用游戏,小品表演等方法;中年级学生可用讲故事,讨论等方 法;高年级学生,则可多采用参观、调查,谈心启迪等方法。再次,要因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而异。由于教 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一,爱好、特长各异,因此,教师对教法选择要考虑发挥自身的特长,使教学方法的运用 得心应手。
三、强化反馈
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使自己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所取得效果的信息,发现教学中簿弱的方面,以及时调整 或改进教学;对学生来说,反馈可使他们看到进步或不足,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
1.反馈体现在备课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了解学生在前一阶段思 想品德教育之后所反映出来的进步与问题,在备课中予以充分的考虑,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 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反馈体现在上课中。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多联系学生的实际,肯定、表扬学生的进步,让 他们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功和快乐,争取更大的进步。同时,随时吸收学生反馈出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速度 、难度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反馈体现在课后延伸教育中。教师在课后要多接触学生,观察、了解其教学效果。并要不断辅以各种 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肯定学生的进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使他们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认识和良好 的行为习惯。
四、讲求实效
篇5
笔者根据我市某校的3--5年级的244名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状态,作如下分析。
一、调查情况
对3--5年级的24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来用观察、个别谈话、问卷等形式,进行心理测试,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具有一 定认识和情感,并表现为一定的态度定势。调查情况如下:
1.积极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学生占总数的21.7%。他们上思想品德课情绪愉快,好学爱问,好奇心强,注意力是稳定的。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较高,稳定的时间较长,能够根据需要去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学习的态度、动机、兴趣都是处于积极的状态,思维敏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求知欲旺盛,能排除各种干扰。想象丰富,积极动脑,参与意识强烈,并富有情感。认识掌握某种观点,参与课堂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分析问题能力强,善于抓住新课的观点,准确地进行思考。学习兴趣日趋浓厚。
2.消极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学生占总数的11.9%。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在新课中所学的观点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兴趣低沉,思维冷缩,思域狭窄,安于运用机械重复的办法进行学习,认识水平比较低,不善于明辨是非,死记硬背某种观点是这类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没有耐力,其憎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的状态之中。智力们低,分析问题能力差,盲目地尝试,猜测死套答案,不能根据问题思考课文的观点及内在思想含义,没有进取心,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情感淡薄,学习成绩低劣。
3.淡漠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学生占总数的16.7%。他们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少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没有意志力,思维属于消极的定势,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他们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支配,其心理状态常陷于一种固定的看法,从憎感上看是淡漠的,从认识上看是模糊的。
4.消遣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28.5%。其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过程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若冲动,注意短暂,比起前者,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表现得比较明确,但思维不属于定势,认识问题比较明确些,缺乏意志力是他们的特点。
5.沉闷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21.2%。其特点是对学习思想品德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的观点是似而非,在进行抽象思维时,由于感性经验缺乏,缺少实例依据,对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二、分析原因
分析产生上述憎况的原因如下:
1.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而导致的。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教师只重视对语文、数学的学习,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它不同程度地干扰着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2.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教师采用的教法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不甚相符,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陷于庸俗的兴趣之中,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学过程失去兴趣。
3.传授知识单一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因为小学生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对课文内在感情的感受力较弱,调动学生真情实感就显得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一特点发挥每个学生自身憎在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
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诣调关系,孤立地单调刺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习动机。
4.教师的能力较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面向教学对象的心理千差万别,教师难以估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讲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兴趣在发展个性和在知识传授的作甩考虑较少,违背学生学习愿望,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降低或停止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向学生提出比较新颖的有启迪的,同时又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完成的课题。不能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课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只是盲目的尝试。这样使学生失去意志力,缺乏学习信心,注意力涣散。
5.来自学生的主观方面的问题。
由于个别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语文、数学等学科那么重要,由于追求分数第一,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严重地造成了学生不平衡的学习心理,被试中有11.4%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考个及格分数就可以了。有的学生感到上思想品德课没有兴趣,个别后进生对有些教学内容或教师存在逆反心理。这些现象造成了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状态,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欢乐,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心理沉闷、消极,非智力品质受到压抑。被试中有25%的学生由于受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完全相信老师讲授的某些道德观点的正确性,这些学生在调查问卷上举了一些反而例子。
三、对策
1.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
面对学生的复杂的学习心理,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观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一认识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
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要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点教材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2.改革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1)刨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必须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解除学生的消极、沉闷的心理状态。
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体相应的教学情境。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用做游戏、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直观景物导入,把学生带入具体形象的情景之中,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的意境。
又如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刺激视听,同时运用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的理解,形象思维,使学生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参与活动,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开展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克服学生的消遣、淡漠的学习心理。
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启动学生的想象这个心理因素,深刻领会新观点的内涵,使学生能把握“不变”,应付“多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实际,循循善诱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调节情感,维持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的一种特殊形式。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表现形态不断变化,内容不断丰富,稳定性不断加强。因为,教学是师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要参与,交流师生双方的信息。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调动学生真情实感就显得比较困难。为此,教者应运筹帷幄,把情感做为贯穿保堂的基本线索,深入情感领域,调节情感,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
如,利用、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滴灌教师的情感因素。通过多方位的探索思考,使心理情感磁场得到辐射,将大脑的有关部分贮存的信息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兴奋点、凝聚力集中到学习之中,保持思络的活跃状态。
(3)设计提问,激发求知欲。
教者可根据本课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能覆盖课文的内容,揭示课文观点的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明理,为学生创造一个高密度的学习空间,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运用大脑中储备的知识,做出分析、判断和推理。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智能水准,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未知而可求”的境界,使他们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乐。
(4)鼓励质疑,激发参与意识。
为了加大学生思维的密度,使他们的智能活动的量和速度都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参与讨论、这样主客观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学生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辐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样特定的心理场中,产生一种驱动力,参与意识就愈强烈,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中获得知识。
篇6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认真总结、研究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此外,在传统道德中,还有一些。如:教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好学,自强自勉,以及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课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我们经常强调在思想品德课中要继承传统美德,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谈继承,应立足于当今时代,从当今时代的要求出发对传统道德进行筛选、创新、改造,使之成为新时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谈到时代精神也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因为任何一种新的道德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对原有道德的扬弃,新的道德观念是在对旧道德的更新改造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
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
再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着像中华民族这样浓厚的爱国情感。然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和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爱国情感又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认识祖国方面曾经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倾向,单纯强调祖国的繁荣富强,缺少忧患意识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爱国不离本土,简单地把是否留在国内作为衡量爱国与否的标准等等,从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让学生认识祖国,既要看到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又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所以,在谈到继承传统美德时,应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再认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风貌。
(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风格。
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古时的方法,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编出具有时代风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少年一代。
篇7
论文摘要:高稚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校园文化活劝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良好的校风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高层次,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对学生群乃至社会道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一个人的素质最初就是在这里培养、铸就的。再由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因此,构建高雅校园文化,补充课堂不足,引发德育效应,对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克服消极文化影响,全面育人,意义重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高雅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
一个人的思想除了处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思想之外,还有广阔的领域需要展开。个健全的人,在活生生的社会中,要面对、识别和取舍的,不仅仅是对与错的问题,还要更为人量的好与坏、美与且、优与劣的问题。人的品德的形成,在‘定条件卜,情感起着决定作用。情感是形成信念和理想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和促进剂。爱国主义说到底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积淀的那份真挚情感。学生这真挚的情感,具体地说,来自对校园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爱。可见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榜样引导、正面教育,时时将人们耳濡日染受高雅环境的熏陶也很重要。故而,学校要增加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建设一批功能先进、结构合理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中心的同时,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将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适当树立中外名家塑像,悬挂名人画像、格言,增添人文景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雅的园林式校园,集风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格调优雅明快、活泼向上。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心旷一神怡,化境为情,产生爱校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感情,并通过美的陶冶,爱的积淀,净化了心灵,产生了对人生的挚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长为一代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人。
2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校园文化活动,也要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积极引导学生朝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去努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正确的引导。坚持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师生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奋进,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会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风貌。因此,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坚持以思想为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定期放电影、录像、组织各种文化演唱会、体育比赛等。积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创造一个文明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中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管理。健康向上的,扶持;有错误的,纠正。
3良好的校风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亩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良好的校风,具有强烈的外在感染力和深刻的内在凝聚力。它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三个方面。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以学生守则为准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勤奋学习、尊师爱友,讲文明、懂礼貌。良好的教风,可以使学生学有榜样,用有师范。良好的领导作用,是教风的基础,学风的源泉,校风的关键。这些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塑造学生灵魂,使之具有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远大报负,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为此,学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加强人际关系的沟通,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读书学习,不仅能获得心理的平衡,而且养成民主平等,友好和睦、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妥的良好心理素质。
篇8
1.“死亡品质”观念形成的长期性与医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性的矛盾“死亡品质”是全新的理念,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以及实践要求,要想将其作为一种观念“种植”于医学生的意识中,需要遵循认知、内化等发展过程,是一种需要长期时间保障的教育过程,不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宣讲,流于形式教育,是不会收到效果的。而目前院校教育很少安排有死亡意义、死亡品质教育时间,有的也只是安排简单的认知教育,缺少学生对“死亡品质”内化的实践教育。“死亡品质”观念形成的长期性与医学生接受教育时间短少存在矛盾。
2.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与“死亡品质”要求存在矛盾“竭力救治”一切患者是现实医学教育的理念,这种观念可以说在每一个医护人员思想中都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医护人员也一直在奉行竭力“救死扶伤”,所以赢得了“白衣天使”的美誉,“竭力救治”一切患者可以说是医护人员认为的道德行为选择。而“死亡品质”的实现是要求医护人员放弃对临终患者“竭力治疗”的观念,把救护方式转化为“姑息治疗”。这种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医学生很容易认为与自己受到的医学道德观教育相违背,甚至抵制接受“死亡品质”教育。因此,在理论上需要把“救死扶伤”与“死亡品质”之间的矛盾予以理清。
3.有无“灵魂”信仰之间的矛盾西方“死亡品质”教育建立在对临终患者“身、心、灵”全方位照护基础之上。西方人认为在构成人的核心部分上,有着一种超越肉体约束、超越世俗生活局限的纯粹精神性的追求,称之为“灵魂”信仰。西方学者詹姆斯说:“对于信仰上帝的人,灵性是他们与上帝的关系的体验。对于人道主义者来说,灵性是与他人相处的自我超越体验。对某些人,可能是与自然或宇宙(无论怎样描述它们)的和谐或同一的体验。它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王国,在那可以体验到与某种大于自身的事物的联合,并由此找到自己最大的安宁。”注重“灵”的照护是西方“死亡品质”教育的核心。而在我国,因为坚持唯物主义,对人的构成认识上,把人由物质和精神构成当做是科学认识,一般不认为有“灵魂”存在的,对于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是不给“灵魂”留有空间的,这为教育医学生面对临终者实施全方位照护带来困难。有无“灵魂”信仰的坚信,实质指向如何对临终者深层精神照护问题,在我国院校教育中“灵”的照护问题需要转化。
二、医学院校开展死亡品质教育的进路
1.以重视学校理论教育为基础“死亡品质”理论体系包括众多内涵,医学生认知“死亡品质”意义需要从重视理论教育为起点,遵循“死亡品质”教育规律,把重视临终患者“死亡品质”融入到医学生思想理念中去,为将来实践作指导。院校教育中可以设立专门教育教学指导机构,改革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构成,编撰专门死亡品质教材,把死亡品质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尝试推行必修课、学分制等方式提高“死亡品质”教育的学科地位等。在具体的内容教育上,可以以“生命教育”为核心,以“死亡教育”为原点,展开“死亡品质”的认知教育。
2.以拓展教育实践领域为依托“死亡品质”教育效果实现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死亡品质”教育长期性使然。“死亡品质”教育需要重视拓展医学生接受“死亡品质”教育的“管道”,尤其要关注医学实践领域。根据培养医学实践者的现实情况,院校教育给予医学生的多是理论和书本上的“静止”的知识,紧跟医学变化、学习掌握医学新知识,需要关注医学继续教育形式,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继续教育过程中,医学实践者不仅可能完成的是更高的学历要求,向高级医学人才迈进,还是检验、深化院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场所。因此,“死亡品质”教育可以依托医学生见习、在岗实践以及将来的继续教育等形式,让医学生实际参与到临终患者的照护中,体悟“死亡品质”实现的重要性,加深对“死亡品质”理论的认识。
3.以吸纳传统生死文化为支撑在西方,提升“死亡品质”研究多有关注临终患者最深层次———“灵魂”照护问题,而在我国医学生的“死亡品质”教育教学内容必须做出一定的转化。西方对于“灵魂”照护,其实就是帮助临终患者超越死亡恐惧问题,可理解为是“精神”照护,而传统“儒、道、佛”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精神”照护的思想,其在帮助民众超越死亡恐惧上都起到过重要作用,所以可吸纳传统文化中生死智慧的思想,尤其要注重关于“精神”深层照护思想,以区别于西方对“灵魂”照护的不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把这些思想挖掘出来,以教学专题或注入相关教材中等形式来教育医学生。
篇9
【关键词】品牌授权风险品牌授权体系
一、品牌授权,创造“三赢”局面
品牌授权又称为品牌许可,最初起源于欧美国家,是指品牌的拥有者在一些商定的条款(如使用品牌的商品类别、商品销售的地区和使用的时间段)的基础上通过有关协议,允许被授权商使用授权商的品牌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并向品牌授权商支付商定数额权利金的一种经营方式。
品牌授权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工具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它也被称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商业经营模式。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品牌授权业最发达的美国占据了世界品牌授权业65%左右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中国在世界品牌授权业所占的份额不足0.5%。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应引进品牌授权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有关专家同时也指出,品牌授权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可以为市场创造一个“三赢”的局面。
1、从品牌授权商的角度看。对于拥有知名品牌的授权商来说,这些容易被消费者识别的品牌作为有效投资授权出去意味着品牌的扩展,即拥有知名品牌的授权商不用投入厂房、设备、办公设备、人员等烦琐事宜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市场。
2、从被授权商的角度看。被授权商通过使用一个成功建立了多年的品牌名称、标识,使自己的商品能够立刻获得该品牌知名度带来的好处,迅速被消费者所知晓,并且更易于被分销渠道接纳。品牌授权为被授权商提供了一个对品牌形象已经熟悉且喜爱的消费群,而且消费者因为品牌的缘故也愿意付出比以前更多的金钱来购买被授权商的产品,从而也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率。对被授权商而言,这一切的完成并不需要去启动和建立自己的品牌的投资,而且品牌的好处能够立刻实现,而建立一个新品牌可能要花费数年的时间。
3、从市场的角度看。进行品牌授权的原因还在于一个强大的品牌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清晰的识别并唤起消费者的品牌联想,进而促进消费者对其产品需求。比如一个米老鼠的图像可以赋予一个普通的杯子在产品功能性以外的品牌故事,从而吸引喜爱米老鼠的消费者的购买。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高质量的知名品牌产品,并成为最直接的受益人。
二、品牌授权的风险
品牌授权虽然可以创造一个“三赢”的局面,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风险。
1、授权监控的风险。被授权者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品牌使用权,所以被授权者必须考虑投资的短期收益,不会注重品牌的维护与发展,因此很可能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另外由于品牌授权者并不直接进行产品生产,大多授权者远在国外,甚至有的品牌授权者还是“二道贩子”,无法对具体的授权企业进行产品质量上的监督,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危及整个品牌。
2、授权产品冲突的风险。某些授权产品由于企业长期经营战略及实际操作的结果,消费者已经在某一领域认同了该品牌,使其可延伸性变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授权产品与原有产品的关联性较差,甚至产生抵触,就会使消费者产生心理不适,有损原来的品牌形象。例如品牌的原有产品是食品,而授权产品是药品,就会使产品的可信度降低。
3、授权变“圈钱”的风险。据报道,有关部门已经发现一些不法之徒打着品牌授权的幌子,有的甚至连商标都未注册,便搞起了所谓的品牌授权,在大肆圈钱之后,然后拍屁股走人,换一个招牌继续招摇撞骗。一旦加入了这样的“联盟”,其后果不堪设想。
4、授权品牌不受保护的风险。获得国外企业授权加工的商品,如果与国内企业产品的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时,在国内使用该商标就构成了侵权,也就是说,授权品牌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5、克隆仿冒的风险。一个“鳄鱼”品牌,在我国市场上就有新加坡鳄鱼、香港鳄鱼、法国鳄鱼;鳄鱼头标识既有朝左的,也有向右的。尽管这些“世界名牌”都拥有自己的合法身份,但大都没有在相关的品牌发源地注册,更没有在世界知识产权国际组织——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组织进行注册。因此这些克隆品牌在我国是合法的,在国际上却根本得不到承认。三、如何正确地进行品牌授权经营
品牌授权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品牌的商机,也凸显了没有品牌的危机。因此,作为授权方,应构建一套成熟的品牌授权体系。
1、对授权厂商的选择要慎重。要全面考核被授权者的资格,确立长远互利的合作关系,决不能谁交钱就给谁干。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考查合作者的资金实力。潜在合作者的资金实力将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因素。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那么它就不可能承担起对品牌的建设和提升的重任,而只会从品牌原有价值中分享利益。
(2)是否拥有经营团队。除了品牌之外,经营团队是企业的灵魂。即使投资者拥有资金,如果其没有操作过实业(如张海收购健力宝),或者不拥有一支精干的经营团队,指望雇佣职业经理人是很难以成功的。毕竟,中国职业经理人生存和发展环境都还不成熟,更不要说职业经理人团队。
(3)对所选项目的操作方式。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合作者会要求控股新公司,那么授权方要提前设定商标授权的使用范围和退出机制,否则会留下后患;有的投资方会选择以OEM的方式介入新的延伸业务,那么就要考察合作者的真诚度,要知道OEM是被授权方轻易进入的一种方式,此种操作方式产品质量、发货流程是很难以控制的,对品牌价值的提升度也是有限的。
(4)授权方和被授权方企业文化的相互包容性。由不同文化理念的多个企业共同经营同一个品牌,而且这种合作的各方又是独立自主的,其结果就会使同一个品牌逐渐地演变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出来,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品牌形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想而知,品牌的终结也就不可避免。因为文化理念的不同决定了经营理念的差异,而经营理念的差异必然对产品的质量、市场推广的行为以及服务的品质等等产生较大的冲击,从而容易导致市场对品牌认识的混乱,最终会大大削弱品牌的影响力。
此外,品牌的授权经营,还应考虑被授权方是否具有诚信的经营理念、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等问题。
2、要加强对被授权方的管理。品牌授权的基础是开发品牌形象并维持该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地位,具体来说,加强对被授权方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授权商品的品质控制。品牌授权人对被授权方的管理主要是授权商品的品质控制,不能让低劣的商品影响品牌的形象。
(2)加强对授权合同的控制。对被授权人可以生产销售的授权的商品种类、授权商品的销售区域也会在合同中确定清楚。像姗拉娜对SNOOPY的使用就被品牌授权商美国统一专栏联合供稿公司严格限定在沐浴粉、护肤霜/膏、乳液、润肤油、爽身粉、沐浴露、泡沐浴、洗面奶、啫喱水、护手霜、洗手液、驱蚊水、润唇膏、洗发露、香皂、湿纸巾、面霜等十七大类,并将每两年对姗拉娜的使用情况及经营情况进行审核。
(3)加强对授权方经营过程的指导和管理。授权方对被授权方在品牌授权后的经营过程要进行指导和管理,以防被授权者的品牌授权经营偏离了企业原有的轨道;要坚决杜绝授权方在授权后成为“地主”的现象:只顾收“租金”,对被授权方在品牌授权后的经营过程不管不问。
3、把握发展加盟商的节奏,切忌操之过急。授权方要把握发展加盟商的节奏,量力而行,切忌操之过急,免得消化不良。
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基地,能够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这是中国发展品牌授权业的优势。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们进行品牌授权经营的好机会,对于缺乏品牌的中国民族制造业,现在正是了解品牌授权经营、与国际授权品牌合作、发展自己品牌的关键时期。
【参考文献】
[1]熊卫、高金城:批判营销[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
篇10
合适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先决条件;恰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选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材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就是按所学课本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体活动,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结合教材要求进行行为锻炼可从以下两种形式人手:一是在校内开展活动。例如,与校团组织、学生会等密切配合,从纪律、卫生、礼仪等人手,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争当遵纪守法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与雷锋同行”等主题创建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技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养殖和开展废旧物回收利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二是到校外开展活动,即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投身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田头地尾等生产劳动第一线,拜生产者为师,亲手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体验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从而加深对“艰苦创业”、“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等理论知识的认识,进而把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观念变成自觉的行动。
2.围绕学生知、信、行的矛盾。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的原理、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动力,“信”是纽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二、课内和课外的协调
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确讲解,也需要课堂外教师的精心指导。课内精讲是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也是同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因此课堂授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把课本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开展起活动来才会得心应手,若有“疑”,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课外指导是关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例如,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预想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拟定应对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体会和认识,有的是积极的、客观的、正确的,有的则是消极的、主观的、错误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对的肯定,错的指出症结所在,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开展活动小结或总结,让学生把体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有条件还可召开表彰会或举办成果展,这既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下一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