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财政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财政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的财政政策

篇1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行政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效益的正常发挥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成长对行政事业单位都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断地改革,逐渐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主要进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廉政建设的速度也随之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愈来愈被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仅是行政事业管理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点,预算集中反映了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组织资金的收支规模,并且也是公共组织财务工作的反映,预算的重点主要是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

(1)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预算编制是财务预算管理的起始点,而且也是整个预算管理的基础,但是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认为单位的财务管理重要的“要钱”和“花钱”,没有认识到预算对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中对预算编制没有引起重视,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时间仓促,准备不够充分,并且编制的方法不科学,从而导致预算编制缺乏严肃性[1]。

(2)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由于预算编制没有得到重视,预算编制缺乏严肃性和准确性,所以就会造成在实际的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差异或者矛盾,从而造成财务决策缺乏随意性,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松乱的现象,并且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管理的比较随意,在预算执行中,一些财务人员随意扩大开支、提高补贴的标准、支出审批的制度不严,甚至出现随意更改资金的用途,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工作的长期有效的开展。

(二)财务会计人员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很多财务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存在素质较低,一些财务人员以及会计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财务以及会计方面的培训学习,不能胜任会计的职位,还有一些财务会计人对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够重视,造成对新的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核算方法不能掌握,并且还有一些会计人员滥用职位,依靠自己的职位实施“监守自盗”,[2]甚至还有一些会计人员在经济利益和行政权力的驱使下,作出一些违章违法的事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1)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中一些人员的财经法制观念薄弱,没有履行好会计人员的领导责任(2)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会计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等学科知识比较弱,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业务视野狭窄等,从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三)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1)资金管理不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资金管理不严一是由于对有偿资金不及时进行清算,从而形成坏账,还有就是财务管理人员以及职工等借用公款没有及时奉还,从而造成呆账的形成。

(2)应缴款项的管理不严,在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由于应缴 款项的管理制度不严或者不规范,从而造成很多的应缴款项游离在财务管理以及财政监督的范围外,导致款项的乱用,严重造成腐败行为的产生。

(3)原始票据的管理不严,近年来虽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原始凭证的管理实施制度化以及规范化,但是仍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原始票据的记载的信息以及内容失真,以及原始票据数据出现“假冒伪劣”的现象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一)预算方面的对策

(1) 在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中,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全面性是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为了能够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首先应该认识到预算在财务管理中重要性,预算编制在预算中的重要性,才能引起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视,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管理中应该严格坚持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评价等各项重要的原则,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施绩效编制的方法,不断细化收支项目,贯彻落实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并且还应该保证预算编实用性,协调好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核定各项支出定额标准、从而保证编制预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2)在预算执行方面首先应该根据预算批复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收入、安排支出,减少随意变革、和追加预算,并且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重要的依据,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进行有效的监督,实施透明化的制度,并且还应该加强对整个预算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保证预算编制有效的开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二)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愈来愈被重视,尤其在扩大内需、保持增长的特殊时期,为了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将财务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道德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要求每一个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并且还应该培养会计人员的荣誉感,加强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严格实施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能胜任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及时进行更换,保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并且还应把好考核关,保证每一个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的工作以及内部审计工作,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并且还应该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合理调整会计结构以及人员,实现会计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从而不断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还应该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和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人员应该认真负责,履行内部监督职能,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三)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1)财务制度建设

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应该完善综合性的管理制度,比如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会计人的岗位职责,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的进行,加强经费的管理制度建设,然后加强单项管理制度的建设,比如电话费、办公费以及邮资费等费用的管理。最后加强相关性的管理制度的建设,比如车辆管理费等[4]。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每一项工作都具有健全的约束的机制,并且还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节约资金,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2)加强经支出的管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经费支出的管理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对于经费的每一项支出都应该在权限审批后才能报销,还应该保证每一笔经费开支都必须具有合法有效的票据,有经办人负责签证,财务人员审核以及领导审批后才能报销。还应该加强经费的支出的管理监督,从而保证经费合理使用,严格杜绝挥霍浪费以及腐败的现象。

(3)加强对原始票据的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原始票据的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对原始票据报销传递的管理,对于经济业务的原始票据管理应该有经手人签字,然后有相关的科室的负责人进行审核签字,则可以证明此项经济业务确实存在,由分管的各单位的经手人应该根据相关的要求填好报销单,然后送到财务部门有相关的财务人员进行核对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财务制度的相关要求,并且还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保证财务管理部门以及智能部门人员各尽其责,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原始票据的实施稽查制度,从而保证原始票据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纪照荣.浅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营销.2011(10):63.

[2]赵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经贸.2012(4):171.

篇2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需求;总供求;三元悖论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当代各国政府调节宏观经济最主要的两种手段,两大政策各有特点,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它们的协调机制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摆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协调配合使用两大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的结构是第一部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两大政策的协调问题,第三部分指出本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两大政策调节的领域不同。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财政收支,主要通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两大政策对收入分配,利率,产出的影响不同。财政政策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等各种政策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货币政策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

表1:两大政策对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两大政策的效应时滞不同。从扰动出现到经济政策产生作用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时滞。这些时滞可以分为两种时间层次:外部时滞,即政策行为对经济影响的时间;内部时滞,即着手制定政策所花费的时间。

表2:两大政策的时滞效应

两大政策调节的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控制。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表明,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并诱发通货膨胀。

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此种组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 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这种组合方式可以在不提高产出的前提下,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

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不降低产出的前提下,降低利率。

表3:两大政策的组合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分析的一个隐含假设就是不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需求曲线既不是垂直的,也不是水平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

三、进一步分析

上文主要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其差异,探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短期分析假定价格不变,内生变量是利率和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外生变量,影响总需求。只有在短期内,产出和利率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才表现为固定的关系。从长期来看,这种关系不存在或者说不稳定。

第二,忽略了总供给对经济的影响。在考虑总供给的情况下,从短期来看,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提高总需求,导致产出增加。但从长期来看,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上升,对产出没有影响。

第三,本文没有考虑开放经济的情况。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三元悖论原则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表4: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在政策的效果(资本自由流动下)

四、结论

从短期来看,扩张的财政政策提高计划产出,导致产出和利率的提高,而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导致产出提高,利率下降。

从政策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内部时滞较长,而外部时滞较短。反之,货币政策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因此,货币政策适合于对经济进行微调,财政政策在经济危机下往往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在考虑总供给的情况下,两大政策都能扩大总需求,引起产出增长,价格上升。因此,当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时,两大政策都合适;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应当尽量少用两大政策。

在开放经济条件和固定汇率制度下,根据三元悖论,如果资本自由流动,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中国经济现在通货膨胀高,对外贸易失衡,根据本文的讨论,适合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财政政策,或者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前者会引起经济衰退,后者不会引起经济衰退。

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罗莫.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崔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实施问题.中国商界,2010(9).

篇3

“将零星的财政补贴转化为规范的生态补偿机制,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起步

《新理财》: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工作处在怎样一个阶段?

孔志峰:我国生态补偿已经走过理论准备、地方试点阶段,目前正处在政策起步阶段。

2000年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就着手展开了生态补偿的研究。2005年3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课题正式立项,该课题研究为我国生态补偿实现了最基本的理论准备。

2007年,环保总局印发《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流域、林业、保护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区等领域的生态补偿,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个意见,总结了各地经验和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标志着中国的生态补偿,已经走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的起步阶段。

《新理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生态补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请问我国现有的生态补贴做法是怎样的?

孔志峰:每个地方做法差距很大,但从总的看,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宏观调控层面上。利用一些财政工具,如:消费税、增值税减免、财政补贴、水资源费等,在国家宏观中体现生态补偿的要求。

第二,在国家层面上。主要体现在一些生态项目中。如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项目中的补偿政策,“三江源”生态保护等项目中的生态补偿。

第三,在地方政府层面上。一般采取政府间转移支付解决,纵向转移支付一般由省级财政向市县进行,横向转移支付则体现在同级政府之间。

政府摸索

《新理财》:对于环境保护,生态补偿能否成为一种普适的办法?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做好生态补偿?

孔志峰:实际上,生态补偿一直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来实施的。在目前环保部提出的七大环境经济政策中,生态补偿是最早落实的一项政策,因此,可以说是一项普适的环境政策。目前的问题是,生态补偿涉及到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两大领域,各地在试点形成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都是比较零星的、分散的。如何将其转化为比较规范的生态补偿机制,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很多内容。如:如何把生态补偿的一些因素纳入现行的财政体制中,如何在税收体系中形成环境税收体系等等。此外,还需要考虑把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企业家发挥社会环境责任;需要考虑把生态补偿政策与我国的生态功能区划分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财政设计

《新理财》:在您看来,生态补偿方面的财政方向是怎样的?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孔志峰:从我参与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情况看,我认为,从财政的角度讲,进行财政政策的制度设计,需要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

首先是形成调整人与自然交换方式的政策,把过去干预性、过度开发调整为可持续发展式的,具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产生生态服务功能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对其失去发展机会导致的财政收入减少,给予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主要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二是对企业,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在其成本中增加生态补偿的相关费用,要提高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三是对个人,需要通过向它们发放生态补偿补贴的方式,来调整其与自然的交换关系。

其次,是要把生态补偿与地方产业转型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是发放补贴来实现生态补偿,最终会形成一种输血型的机制,难解根本问题。因此,生态补偿需要与扶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改变原来生产生态服务功能地区的经济结构,使他们的发展,从原来的GDP为核心,转化为以绿色GDP为核心。

最后,需要建立生态补偿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以绩效评价制度规范补偿资金的使用,将绿色GDP与生态补偿挂钩,由此达到生态补偿的目的,提高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国际借鉴

《新理财》: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生态补偿已经在国外较为常见,他们的做法能否为我国的生态补偿提供借鉴和启示?

孔志峰:国外的概念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讲的生态补偿,在国外叫做“生态功能服务付费”。这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资源、生态功能产权基础上的市场交易行为。我国是公有制国家,土地是国有的,由此形成的生态功能是很难界定产权的。因此。利用产权交易的方式,形成市场主导型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很困难。所以我国的生态补偿,还是政府主导为主体,两者差别较大。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税政策问题建议

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而财税政策作为国家调控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一、财税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在其发展中普遍存在融资、自主创新等问题,财税政策为中小企业解决这些难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财税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1.财税政策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存在的市场缺陷。

2.财税政策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

3.财税政策能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

(二)财政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

1.财税政策能降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

2.财税政策能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

3.财税政策能增加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收益。

二、我国现行中小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政策支持手段单一。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拨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效果不明显。虽然政府采购政策中存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势单力薄,生产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客观上难以满足政府采购的需要,所以,政府采购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政府支持资金小。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每年不足20亿元,加上其他共享的政策资金,不足百亿元,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之政府对各种中小企业进行多头管理,难以将政策性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组合安排、配套使用,导致财政性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整体效果不明显,很难形成政策合力,降低了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支持的影响力度。

3.中小企业社会负担相对较重。中小企业往往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摊牌各种费用的对象,尤其是许多乡镇企业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仍然是“三乱”的主要受害者,政府治理“三乱”和为企业减负的努力也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很难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本身。

(二)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缺陷

1.中小企业税法体系不完善。现行的税收立法体系几乎都是采用小条例大细则的形式,临时通知、补充规定不断,没有一套系统的专门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税收政策法规体系。

2.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缺乏导向效应。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很大一部分还仅仅停留在解决残疾人就业、废旧物资回收等低科技层面,具有“扶贫”的性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作用性不强,定位不合理。

3.优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国现行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规定大多属于在税收分配环节的直接让利。在目前企业效益普遍不佳,亏损、微利企业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以所得税为主的优惠措施,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形同虚设,对经济的引导和刺激作用不是很明显,从而使得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符合政府要求的做法给予财政上的援助。主要包括:①就业补贴。对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给予就业补贴,促进其吸收更多的失业者,以缓解就业压力。②研究与开发补贴。通过制定各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对符合计划所提出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和专项基金。

2.贷款贴息。贴息贷款是一种政府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补贴。其能够以较少的财政资金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对中小企业的援助。贴息贷款的具体做法:一是对中小企业的自由贷款给予高出市场平均利率部分的利息补贴,以使中小企业能够按市场平均利率获得贷款,提供中小企业在自由信贷市场中的借贷能力;二是对中小企业的长期低息贷款提供贴息,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最难取得的长期信贷资金。

3.政府优惠贷款。它主要是指政府用财政资金通过私人金融中介结构,或建立专门的政府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少量的优惠贷款援助。政府优惠贷款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获得长期贷款困难的问题。其具体做法是,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长期低息贷款专项基金或建立专门的政府金融机构。由他们按一定的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财税法律。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立法,以《中小企业法》为法律主体,从细致的分类着手,涵盖全面的政策支持及税收制定,可以为解决纠纷提供切实的法律依据,改善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

2.调整和完善增值税。其一,尽快推行增值税转型,逐步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可在高新技术企业先实行,刺激其进行投资。其二,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企业不分大小,只要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财务制度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的会计核算资料,遵守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没有偷税行为,都可按一般纳税人对待。

3.降低税率。降低营业税和增值税等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利润税等直接税的税率,是很多国家较为常见的优惠政策。

4.税收减免与返还。税收减免是针对税额而言的,包括全额减免、定额减免和定比减免,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创建时期和其产品与服务的出口环节,以促使中小企业实现技术进步。

5.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对中小企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加速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二是降低当期的应税额,从而减少税款。

注:本论文是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微小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自2004年7月1日加入WTO,这就意味着我国将全面开放我们的市场,将进出口经营的权利都开放出去.随着贸易的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遭到一定的风险,给我国的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影响.同时世界经济贸易存在风险,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规避贸易风险,保护我国经济市场,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外贸的管理,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规避经济贸易中的风险.

2经济贸易中遇到的风险

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由于本身交易的复杂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所以很多细节都可以引发贸易的风险,为了更好地解决贸易风险,我们需要对贸易中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

2.1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经过报盘、还盘、确认、订约、履约几个过程来完成整个交易,但是在协商过程中,由于市场的变化,很有可能出现买卖双方的尤其是买方的财务出现变化不能及时履约,这样在结算的时候,就会出现由于商业信用或是银行信用等问题造成出口商货物与单据不符的情况,或者买方出现拒绝付款、拖欠货款等情况,这样就会危害出口企业的经营.这些情况都属于信用风险.

2.2货币汇率变化引起的风险.货币汇率变化引起的风险也称作外汇风险,是指在外贸交易中,由于签订合同到付款之间有时间间隔,所以很多时候会因为国际市场汇率和利率的变化而给外汇持有人带来经济利益损失或者收益,外汇风险分为交易性风险、经济性风险、融资性风险这三种.在经济时刻变化的时代,由于外汇的变化引起的企业经济利益受损或者受益的事情十分常见,例如外币升值,那么本国企业的货币贷款、关税、增值税等都会受外币增值的影响而增加,由于这些的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势必会增加,成本的增加就会减少企业的利润收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的利益,应提前定制防范措施.

2.3单据风险.单据风险给买卖双方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条款本身给双方当事人带来的风险.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条款中如果有漏洞出现,被买方利用就会损害卖方的经济利益.如:合同条款中出现过于重视价格和付款方法而忽视了品质条款、检验条款及法律条款,一旦被买方利用,卖方的利益就没有保障了.同时海运中也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由于货物是海运,所以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提单欺诈、祖传合同欺诈、海运保险欺诈以及集装箱欺诈等欺诈行为,这些都是单据欺诈中常见的欺诈行为,对出口商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害相当大.

2.4政策风险.随着世界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间的经济互相联系起来,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增多了,同时利益纠纷也在不断地增加,摩擦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当发生经济危机或者其他的事件时,很多的国家会通过贸易壁垒或者反倾销的规定来转接危机,将本国的危机转嫁到经济实力不强的国家,或者通过设制贸易壁垒将外国商品挤出本国市场,从而为本国市场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政策风险.

2.5工作环节出现的风险.外贸出口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环节越多,可能出现的错误就越多.在进行外贸交易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同的准备、交易切磋以及履行条约阶段,如果条约不能正常履行,还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调节,这些过程中都需要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才能够正常的完成,如果有一环节出错,就有可能出现贸易风险.

2.6贷款风险.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我们为世界贸易建立了一系列的轨迹贸易制度,这些制度我们的贸易提供了一些准则,但是这些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一系列的漏洞.在这些制度的支持下,世界各地的贸易更加的密切,同时没有奶一个国家希望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会危及每一个国家的经经济.在国际贸易中,贷款危机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如果贷款之前没有做好相关的调查导致贷款方没有能力偿还贷款,这会对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打击,所以贷款必须在双方互相信任且借款方有能力偿还的情况下才能将款贷给贷款方.

3我国出口企业遭遇风险的原因

3.1忽视信息的全面收集.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上,进行对外贸易,我们需要对市场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对市场上的信息进行分析,主要试分析交易方的各种信息.在国际贸易中,很容易出现由于课上的资信不良、经营状况不佳、支付能力不足、利用虚假合同、陷阱条款等欺骗交易一方导致交易一方的资金受到损害.很多对外贸易公司忽视对客户的信息管理,缺少对客户合作可行性的分析,从而出现外贸风险.外贸工作人员收集信息时主要是对这些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出与该客户的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帮助企业进行安全贸易.

3.2缺乏专业的风险防范人才.外贸风险防范管理是一项专业的管理工作,所以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但是在很多对外贸易公司中,进行风险防范工作的人员很多都是非专业的人员,这些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没有管理经验,对外贸风险防范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忽视风险防范.缺乏对外贸易风险防范的专业人才,导致企业遭受对外贸易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利益.

3.3外贸工作人员防范风险意识淡薄.外贸中出现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贸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差,对市场的判定不准确,导致外贸中出现很多风险.有些外贸工作人员注重对市场的开发,市场的占有额提升之后,企业的利润就会随之上升,但是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市场上的风险.很多外贸公司内部本应进行国际贸易防范教育,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很多主管人员认为这些无用或者其他原因就将这项教育取消,导致外贸工作人员从事外卖工作的时候缺乏防范意识,无视市场上存在的风险.

3.4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组织不健全.外贸企业防范管理的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风险防范组织的不健全,组织不健全的后果就是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没有相关组织对国际贸易进行相关的检测,不能及时的提醒外贸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防范措施,出现风险之后就会措手不及.当企业的外贸风险防范组织不健全,企业的就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在交易中出现风险的概率.

4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几点建议

4.1加强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强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制主要分为两方面:加强制度方面的建立和加强对客户信息调查体制的进程.首先是设置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部门,选出相关的风险防范管理者,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降低外贸企业的外贸风险.其次是建立客户信息调查机制,在进行贸易的时候,需要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调查,对客户的资金流动情况、支付能力、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确保客户可以在后期的合作中将货款定时支付.

4.2提升外贸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提升对外贸易人员的工作素质,主要可以有三种途径:首先可以引进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弥补贸易部门的风险防范缺陷:其次可以加强对风险防范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专家讲座、短中期集中培训等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货物跟踪等,通过专业的培训,提升部门管理人员的工作额能力;最后就是加强整个对外贸易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教育,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培养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潜在风险并规避风险的能力,使得公司上下都具备风险防范意识,做好抵御风险的准备和措施.

4.3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问题政治化.贸易保护主义即对外贸易过程里实行通过限制进口以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且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待遇,以便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很多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的财政政策,将用于社会福利的资金削减,同时为了安抚民心,就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是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对于国家之间的发展很不利.

4.4提升应对危机的信心.抵御经济贸易风险,我们还需要增强抵御经济贸易风险的信心.当今世界的经济贸易量逐步上升,但是外贸经济危机还是存在,面对2008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采取了有力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将经济危机爆发的规模控制住,逐步恢复经济.所以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应增强应对经济危机的信心,以一颗积极的心态面对经济危机,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抗经济危机,逐步调整经济的发展状况,逐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4.5增强对市场的信任.对于地域经济贸易风险来说,国家的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调节手段,国家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以及维护市场的正常运作的目的,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帮助缓解市场经济风险出现的次数.但是对于政策的出台的结果,我们还要看市场的反应程度.国家出台的政策应与市场相契合,防止出现落差,将政府的承诺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政策,增强企业对市场的信任度,企业对市场的信任很重要,只有企业对市场的信任度提升了,才会不断地扩大市场,增大市场的规模.

4.6将短期的经济政策和中长期财政政策有机结合.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和中长期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将两者在不同经济条件下有机结合,才能够发挥好财政政策和经济刺激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国家经济的增长才是重点,因此,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有利于财政政策实施的手段.稳健的财政政策同时也是经济政策的重要前提,中长期的财政政策与短期的经济政策相结合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政策基础.

4.7加强政府协会的建设.加强政府协会的建设,切实发挥好商会、协会代表企业利益的作用,政府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好经济发展的引导者,通过各协会、商会之间的交流,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沟通和协调,针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加强商会、协会的职能建设,让政府协会真正发挥好构筑起完整的外贸风险方法和预警机制、利用好国际规则提高我国企业出口标准、提高应对风险等职能,从而达到推动我国出口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维护好出口企业商业利益维护的目的.

篇6

关键词:财政;经济;理性思考

财政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经济是财政的保障,财政促进经济发展,财政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1]。财政主要职能是国家以此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同时它能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自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财政经济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各个地区纷纷着力增加财政收入、积极防范财政风险,做大做强财政,为地区经济发展打下鉴定的基础。

一、发展财政经济的积极作用

财政是国家或者政府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收支活动,以便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财政就是理财,财政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引导、协调经济发展,从而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

(一)引导国民经济发展

财政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引导我国经济向稳定、快速、健康方向发展,对社会物质利益关系调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引导企业或者个人经济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财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够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目标,财政政策的发挥主要表现在税收、预算等方面,积极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三)协调国民经济发展

财政通过针对性的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失衡现象进行调节和制约,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目前的财政政策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的结构调整作用比较吃力,投入结构政策有待完善,对企业人才激励做的不够到位,财政投资管理力度不高,财政职能转变不到位等等。

二、我国区域财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必须积极寻找财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保障经济快速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实力不强

经济实力是财政收入的最大保障,如果经济发展不好,财政收入无从谈起,所以财源建设是财政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实力不够,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收益低,导致财政收入不高,不能很好的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经济发展慢的原因首先表现在工农业发展不平衡,没有地区支撑产业类型,工业经济发展项目低,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形成特色经济,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比较粗放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空前好转,但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也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呈现东部沿海经济一片大好,西部地区经济仍然落后,拉大东西部贫富差距[3]。

具有观数据显示上世纪末全国地方曹正收入亿元县中绝大多数都是沿海县区,而青海、没有出现亿元县,宁夏仅有一个亿元县。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 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二)财政风险的普遍存在

经济发展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财政资金受到严重损失,财政支出出现困难,影响地方经济的正常运行。财政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造成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财政预算失误、决策者风险、财政收支失衡等等。财政风险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政府财政调节作用,使财政背负严重的负担,阻碍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三)财政监督体系部件权

财政监督是财政机关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而实施的一种有效监督行为,财政监督通过多种监督方式,比如常见的财政机关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以及审计机关的监督等。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督方式比较单一,防范、教育功能不能较好的发挥;监督工作松懈,对财政领域的某些问题解决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财政分配的最终检查结果多,对资金使用跟踪力度不够,外部监督多,而对内部监督比较少;监督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比较之后,同时也没有指定合理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

(四)财政管理不科学

我国财政管理仍然搬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忽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没有运用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控制经济,经济发展仅仅利用政府支持、银行贷款等方式,忽略引用外资的发展优势;在资金的筹备方面不积极,一般都是在政府的强行压力上才开始实施,使用财政担保,这种方式影响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造成经济发展没有动力;有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的急于求成,只重视项目,忽略了对经济发展的管理与监督,导致畸形经济发展,给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

三、关于增加财政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增加经济收入

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要想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必须提高当地经济发展。首先壮大当地工业发展,工业是财税之源,必须积极发挥工业领头作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着力培植优势较大的工业主体,实现原材料加工向精细化加工转变,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发展低耗能、高利用、低排放的工业形式,走经济持续发展道路[4]。另外,要重点高骨干产业,积极鼓励产业发展,为产业大户制定较大发展优惠政策,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利用他们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打造品牌企业,提供工业税收。

另外,要积极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培育新兴财源。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如果不积极引进外资,很难实现经济迅速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利用多种招商手段,提高招商引资实际效果。把工程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与激励制,调动各级部门招商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监督好财政发展中不良行为,严格打击弄虚作假行为,把增加地方财政的主要方式建立在经济发展与大工业纳税用户上。税收的管理也要科学、合理,在法律环境下合理应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税收管理的同步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禁止出现有税不收,偷税漏税的情况。对于税收中不良行为应该合理处理,在严格打击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税收类型,改革税收机制,减轻税收负担,取消一些不切实际的税收种类,建立合理的税收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合理纳税,减少不和谐现象,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为提高财政收入打好基础。

(二)防范财政风险,突出财税增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风险问题贯穿于财政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想减少财政风险,首先必须提高工作人员财政风险意识,做好防范规避准备,其次要规范财政管理制度,增加财政分配的透明度,对设计财政分配的透明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要有清晰、明确的记载;另外要规范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多种多样,他的运用是有条件和范围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实力相一致,使其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有效避免债务危机的出现。

税收是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制度的实施对财政有重要的影响,税收制度可以实行税收进度与部门经费、奖金挂钩的制度;另外做好土地、房屋契税的征收工作,尽量不要出现漏洞;强化交通车辆的税后控管,加强工业税后管理制度力度,促进税后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生命之源。

(三)做好财政监管工作

财政工作必须在一个稳定的法律环境下健康运行,否则容易陷入风险,制约经济发展。在财政管理中首先要规范财政支出,其次是严格管理财政相关事务,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慢的地区,政府财政有限,必须有稳健财政意识。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工作,强化财政的预算管理;再次是做好财政理财工作,增强理财观念,合理整理闲置资金、不良债款,理顺各级财政管理工作;最后是规范用财,坚持走公共财政道路,按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要求,规范财政行为,优化支出结构,对专项资金实行追踪问责制,严格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真正落实财政管理工作,发挥财政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四)科学界定财政供给范围

应根据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需要,合理界定财政对事业单位的供给范围,如可以接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程度相应界定财政是否供给其经费,以及供给的项目和比例;应把支持公益性事业发展放在政府的重要位置上,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事业;应依法像障义务教育经费。而对有收人的半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只给定额补助,单位可依法组织一部分收人,如开放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减少刘非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应促其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同时,应改进和加强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越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减少经费开支。

四、结语

财政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公共建设的保障,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条件。所以国家或地区必须重视财政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制定各种有力的政策与措施推动财政发展,充分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新红.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理性思考[J].现代商业,2014(04):184-185

[2]梁位亨.发展壮大县域财政经济的理性思考[J].南方经济,2005(9):163-164

篇7

>> 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研究 辽宁省三大经济板块公共财政效率的比较研究 民办普通高中教育亟待公共财政扶持 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公共财政视角下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研究 公共财政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研究 辽宁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征与对策研究 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失衡问题及改革目标选择研究 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法规基础、局限与完善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与模式研究 政府引导和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辽宁省财政收入研究 辽宁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分析 辽宁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分析 国家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导向与扶持研究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研究 公共财政视角下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成因解读及化解途径 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对策思路研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研究 河南省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8.

[3] 姜华.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大学的财政援助[J].民办教育研究.2007(01):25-30.

[4] 文东茅.走向公共教育:教育民营化的超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4.

注解:

① 有关数据根据《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12)和《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2007-2012)整理得到。

篇8

一 、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日常政务活动的开展或者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与一般采购相比,政府采购具有以下特点:

1.采购资金主要表现为政府性资金;

2.采购目的主要是实现政府职能;

3.采购范围广、规模大;

4.采购过程要求能够较充分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5.采购制度一般是围绕政府的一定时期的一定目标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采购法规:主要表现为各国分别制定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法》,该项法规主要包括:总则、招标、决议、异议及申诉、履约管理、验收、处罚等内容。

2.政府采购政策:即政府采购的目的,采购权限的划分,采购调控目标的确立,政府采购的范围、程序、原则、方式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

3.政府采购程序:即有关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政府单位采购计划拟定、审批、采购合同签订、价款确定、履约时间、地点、方式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4.政府采购管理:即有关政府采购管理的原则、方式,管理机构、审查机构与仲裁机构的设置,争议与纠纷的协调与解决等规定。

(二)我国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建立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但政府支出中政府采购行为则一直存在。据有关方面测算,近年,我国政府采购日均量已达20亿元,年政府采购总量7200多亿元。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采购表现为财政预算分配后各购买实体的分散采购形式。即:由财政部门每年根据预算和各预算单位的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各支出单位根据需要自行购买。这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其中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体现在严格的物资审批中。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传统的政府采购行为方式与“两个根本性转变”改革环境存在严重的相脱节。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买方市场逐步成长壮大,各购买实体的自主权明显扩大,政府采购牵涉的范围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支出管理制度并未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力。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地造成采购行为不规范;财政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采购过程以部门或小集团利益为重并引发不同程度的“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弱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因此,探索、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体制转轨中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政府机构改革亦要求政府转变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呼唤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1.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要求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其中,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由于政府采购的数量、品种和频率,影响着财政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反映一定时期的财政政策,政府采购制度能够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熨平经济波动,起到调控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的作用。同时,政府采购还是政府体现政策意图,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手段。如:政府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带有政策倾向的政府购买,支持民族产业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吞吐存货、平抑物价、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等。

2.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支出管理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楔入了市场机理和价值规律,追求支出效益最大化是支出管理的根本目标。同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管理的方式必须符合法制化和规范化要求。政府采购制度以一系列制度的规定,加强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由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变过程的影响。监督和管理,有效地制约和规范了政府购买行为。对于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有重要意义,是健全和完善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客观上有利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资金分配与使用效率机制,从而达到经济的规模效益与追求政府支出的边际效益。

3.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壮大民族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朗。我国政府于1996年向亚太经合组织提交的单边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最迟于2020年向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因此,建立和推行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时不我待。它有助于我国从国际市场中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利用从现在到正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时间差锻炼和培训国内企业,逐步适应国际惯例,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国际挑战。

4.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防腐倡廉,整顿财经秩序的重要配套措施。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建立一种反腐倡廉机制,使政府采购行为置身于财政、审计、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等全方位监督的机制当中,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中运作,有效抑制了公共采购当中的各种腐败现象,有利于维护政府信誉,维护政府官员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二、政府采购的国际通行做法与启示

政府采购制度起源于欧洲。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国家逐步开始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建立管理机构,政府采购的主体也逐步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向其它公共服务组织扩展,并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近一个世兰己来,政府采购制度是大部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管理政府直接支出的基本方式,且已经推广到国际贸易领域。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成为各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要文件之一。

(一)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的通行做法

1.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其原则主要有:货币价值最大化原则(即实现等价交换、物有所值,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尽量满足全体居民和纳税人的要求);“三公”(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竞争原则(以此激发国内外商家间的充分竞争)。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不同历史时期各不相同。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经济职能内涵的扩大,政府采购成为政府干预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政府采购的目标更趋多元化,如各国常见的保护民族产业,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促进就业等。

2.政府采购的基本模式。以政府采购的集中程度可分为三种采购模式:集中采购,即由一专门的机构负责本级政府所有采购如香港);分散采购,即有限的物品集中采购,其它物品由各支出部门根据政府有关法规分散采购(如新加坡)。

3.政府采购的方法。主要包括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两种。其中招标采购所占比例较大,且门槛价较低。它又包括公开招标、选择性招标、限制性招标几种。后两者一般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购买现有设备的配套部件、购买专利产品等。非招标采购具体方式灵活,如两阶段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采购和小额采购等。

4.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一般而言,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都设在政府财政部门,各自的权限因国而异,因其采购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职责包括:采购预算编制、制定采购法规、对政府采购事务进行协调和管理、采购统计、采购分析和评估、直接进行采购等。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又将政策制定机构与政策执行机构分开设置。

5.争议和仲裁。政府采购仲裁机构可分为由财政部门负责(如:新加坡、韩国等)、独立的仲裁机构(如:加拿大、日本等)和地方法院负责三类。解决的方式有通过争端调节的协商解决方式和法律仲裁。

6.有关法律规定。为加强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各国都备有一整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如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政策办公室法案》、《联邦采购条例》、《合同竞争法案》等)。其中各国的基本法规是政府采购法和合同法,同时还配套有大量的相关法规。

(二)有关国际市场的政府采购协议

目前国际上有关多国政府问的政府采购协议主要有“东京回合”协议和“乌拉圭回合”协议,分别就有关政府采购的适用范围、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待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特殊的差别待遇、技术要求、投票程序、采购信息、争议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范。

(三)国际通行做法对我国的基本启示

1.各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原则上虽无大出入,但具体的办法措施则各有不同。政府采购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机构、仲裁部门,以及采购方法上也都各有特色。这说明政府采购制度无一定式,它是各国政府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采购制度。所以我国在建立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时,没有现成的典范可以复制,而必须立足国情,同时吸收国外的一些适用做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制度。

篇9

>> 日本“个体社会”的特征分析 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 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 银发社会吞噬日本财富 浅谈日本无缘社会 日本超智能社会5.0 个体化与社会共生 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 “陌生人社会”的个体选择 互为前提的“个体”和“社会” 解读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 解读日本的社会转型 日本社会的黑金 日本的“下流社会”等 日本社会的“学力”观 从日本的“无缘社会”想到中国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启示 浅析日本的少子高龄化社会 文化的活力在社会,社会的活力在个体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汤浅诚.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C]//社会建设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8东亚和平论坛专辑,2010:31.

[5]王海涛,谭晓军.日本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及趋势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8,(4):62.

[6][日]安世舟.漂流的日本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0,73-74.

[7]孟凡柳.论战后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6.

[8]庞德良,于林英.战后日本公共投资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现代日本经济,2008,(2):32.

[9]陈曦.战后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政策[D].长春:吉林大学,2008:34.

[10]崔学东.日本财政政策困境及其改革措施[J].日本问题研究,2003,(3):14.

篇10

2011年8月初结束的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尽管从美国债务上限调整的历史来看,本次债务上限调整无论在债务调整的频率、谈判的艰难程度还是美国财政部采取的应对措施等方面都不特殊,但是,这次债务谈判却具有不寻常的经济背景,如尚未完全复苏的美国经济、美国国债的隐性违约和潜在的债务危机扩散等因素。总体来看,此次债务上限调整有助于释放美国的债务风险,但也会造成债务风险向全球金融市场的扩散。

国债上限是一种预算控制工具

按照美国财政部的表述,美国的债务上限是指美国国会授权联邦政府以借贷方式满足现有法律义务的资金总额。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国债余额管理方式。但是,美国的债务上限与我国的债务余额管理存在较大区别。首先,债务上限并未覆盖全部联邦政府债务,仅对国会及总统在过去对联邦政府赋予的支出义务予以制约,尽管在多数年份受债务上限制约的联邦政府债务均占联邦政府债务总额的99%以上,但其制约的对象既不是现有的全部政府债务,也不是未来的政府债务。其次,债务上限作为联邦政府的制约在任何时点都不能超过,而我国的国债余额管理仅要求年末的国债余额不能突破之前确定的国债余额上限,并不要求一年中的其余时期将债务余额维持在这一上限之下。

债务上限是在1917年引入的。美国宪法将美国联邦政府财政事项的决定权授予国会,但是具体的预算编制与执行权属于联邦政府。为保证其权力,国会通过各种法令、内部规章、立法和行政程序来管理联邦政府的政策制定行为。对联邦政府举借债务的授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1917年之前,国会对联邦政府的债务融资采取极端审慎的态度,通过个别批准的方式授权联邦政府以国家信用借入货币,其授权内容涵盖举债的利息与债务类型等各个方面。

总体来看,债务上限可以使国会对联邦预算额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并对预算的支出项目进行制约。但是,如果从控制债务风险的角度来看,债务上限的作用是有限的。首先,债务上限的产生实际上放松了对政府举债的约束。相对于1917年之前一事一议的授权原则,债务上限对大多数债务形式实行全面认可。对利率、举债等要求的放松,使政府债务的累积速度与风险超出了国会的控制。其次,债务上限并不涵盖新的支出项目,未被提高的债务上限除导致已有的支出项目难以为继外,对未来新增的支出项目不会有制约。正如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所强调的那样,拒绝提高债务上限既不会对未来的支出形成约束,也不会减少国家已经形成的债务。

例行债务上限谈判与两院对峙

例行债务上限谈判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不断增加使得债务上限谈判频繁进行。根据美国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提供的数据,从1940年到2010年,美国国会对债务上限进行的永久提高、暂时扩展与定义修改达到102次,平均每年调整1.7次。除1946~1954年因朝鲜战争提高联邦税收、1997~2002年因联邦预算持续盈余之外,债务上限调整均保持很高的密度。近年来,美国的债务上限调整尽管相比20世纪90年代更显频繁,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债务调整频率大体相当。

尽管债务调整的绝对规模不断上升,但从债务上限调整的相对规模来看,近年的债务上限调整仍与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接近。因此,无论从债务上限调整的频率还是债务上限调整的相对幅度来看,近期的债务上限调整均不具备特殊性。与历史上债务上限调整差异较大的是近期债务上限调整的绝对规模。近期的债务上限调整,只能视为美国因债务规模上升而例行的债务上限调整。

常见的参众两院对峙

在历次债务上限调整谈判中,参众两院的对峙是常见的现象。按照美国的立法程序,债务上限作为法规需要参议院与众议院同时通过,但是参众两院对于债务上限的调整通常持不同的意见。除2008~2010年间的债务上限调整之外,其余的债务上限调整谈判均经历较长时间(其中,2007年的债务上限调整谈判时间最短,为2个月,2006年次之,为3个月,其余均历时半年左右),并且均在财政部宣布的债务违约最后时限之前数天才得以在国会两院最终通过,并在当天或前一天由总统签署法案。

在绝大多数参众两院对峙期间,财政部同时采用暂停联邦雇员节俭储蓄计划中政府证券投资基金的政府证券再投资、宣布债券停止发行期以及将无息的非债务工具取代债务等方式,增加联邦政府的举债空间直至最后时限。此次美国财政部在债务上限谈判期间所采取的行动,与历次债务上限谈判期间相比,也没有明显的区别。

2008~2010年似乎是一个特例,财政部未向国会提出任何债务违约的最后时限。但是,这一阶段的债务上限调整提案并未单独提出,而是分别作为《2008年经济稳定紧急法案》、《2008年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的一部分,仅2009年12月的债务调整是独立的提案。考虑到这一时期正值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在这些旨在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提案中,债务上限问题相对次要,这一时期参众两院未因债务上限调整而长期对峙的现象可视为特例。

因此,此次债务上限谈判以及参众两院的对峙可以视作美国政治的常态,尽管双方似乎决不妥协,但是不会有哪一方敢于承担美国国债违约的责任。事实上,在8月2日通过提高上限的提案之前,学界普遍认为提案最终将获通过,美国国债不会违约。

此次不寻常的上限调整背景

不确定的经济复苏前景

美国的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债务上限谈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从经济增长率来看,美国经济已有复苏迹象。在经历2008~2009年的经济下滑后,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有较大程度的回升。但是,失业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从2008年到2011年7月,美国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9%左右,仅在少数月份略低于9%。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不同走向,表明美国的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美国经济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政策走势。从2008年起,美国各财年预算赤字迅速上升。正是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扩张带来了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回升。如果美国联邦政府因债务上限的制约而压缩未来财年的财政赤字,那么美国经济的复苏前景将仍不乐观。

此次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对未来财年预算赤字规模及其控制方案的认定。不仅参议院与众议院的方案存在较大差异,国会与奥巴马政府扩张财政赤字的思路也大相径庭。未确定的预算赤字意味着未来财政政策扩张程度的不确定。因此,不确定的经济复苏前景及由此产生的对未来预算赤字的关切,是此次债务上限谈判的第一个重要背景。

不确定的国债隐性违约程度

美国国债的隐性违约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债务上限谈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国债未来隐性违约的程度。总体来看,在债务上限的谈判中,尽管有部分议员反对提高债务上限,但参众两院的分歧并非债务上限是否提高,而是提高债务上限的幅度、频率以及削减预算赤字的额度、方法。无论是“博纳方案”还是“里德方案”,争论的焦点均在赤字削减的方式、可能性以及是否跨越选举年,并没有拒绝上调债务上限。所以,美国国债的显性违约风险可以忽略。但是,美国国债的隐性违约风险仍然存在。所谓隐性违约,主要指由于偿还货币的贬值,债券所有者收到本息的实际购买力降低。由于美国国债的偿还货币为美元,所以美国国债的隐性违约程度主要取决于美元贬值的幅度。

债务上限调整方案中的未来联邦赤字的削减幅度和债务上限调整幅度均对未来美元的贬值幅度产生影响。从未来联邦赤字的削减幅度来看,如果赤字削减幅度不大,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在总体上仍然是扩张的。扩张的财政政策伴随美联储可能推出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将进一步导致货币发行量的增长,从而推动美元贬值。从债务上限调整幅度来看,如果债务上限缓慢调整,那么联邦政府需要限制未来由联邦账户持有的债券规模,以保证有面向公众的充足债务发行空间,以便为下一次债务上限谈判提供足够时间。但是,如果债务上限大幅增加,那么联邦政府可以将较高额度的债务向政府账户发行,包括向美联储发行,这将导致货币发行量的快速增长,美元进一步贬值。此外,债务上限的增加幅度也决定未来潜在的债务发行规模。债务上限提高幅度越大,未来潜在的债务发行规模越高,进而推动国债发行利率的上升。为平抑国债发行利率上升带来的利率水平上升,美联储需要进行更大幅度的货币扩张,从而带来更大的美元贬值压力。因此,不确定的美国国债隐性违约程度及由此产生的对未来预算赤字削减幅度及债务上限调整幅度的关切,是此次债务上限谈判的第二个重要背景。

不确定的债务危机影响范围

美国的债务问题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很可能被欧洲高债务国家所仿效。其次,美国国债的风险影响投资者对世界金融体系的信心。美元资产在世界金融资产与外汇储备中占有较大比重,如果美国国债风险上升并带动美元贬值,则全世界的金融资产与储备资产价值下降,从而极大影响投资者对世界金融体系的信心。第三,美国的债务扩张决定了欧洲国家的举债成本。在美国、欧洲都需要大量举借外债的背景下,美国与欧洲的国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相互竞争。美国国债在未来的发行量越高,对欧洲债券的竞争越强,且由此带来的全世界总外债发行量上升会进一步提高欧洲国家的举债成本。

债务上限谈判对经济运行的冲击

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

债务上限调整对经济的冲击,首先反映为对国债市场的冲击。因此,可以将国债市场的变动作为反映此次债务上限谈判对经济冲击的“晴雨表”。

尽管此次债务上限调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是,对经济的冲击却比较有限。如图1所示,在逐步下降的大趋势下,1年期与1月期固定期限国债市场收益率在债务上限谈判最激烈的一周有短暂上升。但是,随着参众两院在债务上限问题上的妥协,收益率随之下降。即使对这一短暂的收益率上升,长期债券与短期债券也呈现出不同的反应。与1个月固定期限国债市场收益率较大的暂时上升相比,1年期固定期限国债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要平缓一些(图1),30年期固定期限国债市场收益率则几乎未有变化(图2)。

不同期限的国债市场周末收益率变化差异表明,债务上限调整对经济的冲击只是短期冲击,而非长期冲击,并且对更为长期的证券市场的冲击程度更低。

国际效应大于国内效应

债务上限调整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要大于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冲击。对美国国内的国债持有者而言,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济复苏破灭与通货膨胀带来的隐性违约风险;对美国国外的国债持有者而言,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美元汇率下降带来的隐性违约与美国债务危机扩散的风险。相对而言,美元汇率下降和美国债务危机扩散的风险要更严重一些。

国债的市场收益率变化差异反映了债务上限谈判在国际效应与国内效应上的差异。如图3所示,在不可流通的美国公债中,内债系列的月平均利率几乎没有变化,而外债系列的月平均利率波动较大,尤其在债务上限谈判最激烈的7月大幅上扬,这表明美国国债的国际投资者对债务谈判期间的国债提出了更高的风险报酬要求。内债与外债市场对债务上限谈判的不同反应表明,债务上限谈判对经济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其国际效应大于国内效应。

美国债务风险得到释放

对于美国的债务风险而言,此次债务上限谈判是一个积极的影响,使美国的债务风险得到释放。

美国的债务风险潜藏在逐渐下降的利率中。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公债保持了较好的发行态势。从2008年末到2010年末,一方面,联邦债务总额从9.986万亿美元上升至13.529万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国公债的平均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美国公债利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利率水平的整体下降。由于联邦基金利率可以视为整个利率体系中的无风险利率,所以如果以美国公债利率与联邦基金利率之差作为美国公债的风险报酬度量,如图4所示,利差从2008年起迅速回升,并在2009年后接近2002~2005年之间的高位,在2010年略有下降之后又在2011年上半年重新小幅上升。所以,美国国债的风险并未随国债利率的下降而下降,而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在短时间内激化债务风险,反而会带来市场对美国国债债务风险程度评判的下降。如图5所示,美国1年期固定期限国债市场收益率与联邦基金利率之利差在债务上限谈判之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尽管仍需2011年下半年的数据来进一步检验,但这似乎表明市场要求的美国国债风险报酬在下降,即债务上限谈判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美国的债务风险。

债务上限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此次美国国债上限谈判的经济影响比较有限,但对我国而言,此次债务上限谈判仍有重要参考意义。

首先,国债上限不构成有效的国债规模制度约束。国债的最优规模是一直被广泛探讨的问题。但是,即使存在国债的最优规模,一国能否将实际的国债规模达到最优水平?从外部制约来看,一种广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未来潜在的预算盈余是一国政府举债的上限,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从本次及过去历次美国债务上限调整中可以发现,未来预算的潜在盈余并未在债务上限的界定中被充分考虑。从内部制约来看,美国参众两院主要关注的问题也不是债务上限本身,而是在削减预算赤字时权衡增税还是减少部分政府支出项目,债务上限调整幅度主要是作为调整预算收入与支出结构的交易提案而存在。

对我国来说,国债余额管理是美国债务上限在我国的对应制度。由于我国债务以内债为主体,在偿债货币的发行权上不受制约,所以国债余额管理的意义主要是使政府具有比国债发行额管理制度下更大的债务发行自由度,以形成合理的国债期限结构,而不能期望国债余额管理成为国债规模扩张的有效制度约束。

其次,国债市场风险的重要性大于违约风险。在美国债务上限谈判期间,违约风险被屡屡提及。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此次谈判过程中的主流意见来看,直接的违约都是可以忽略的。美国国债是如此,我国的内债也是如此。由于债务上限谈判主要导致国债市场收益率与国债市场价值的频繁变动,所以对国债风险的关注应该集中在对国债市场价值波动的关注上。

就我国而言,对国债市场的关注同时包括对所持有美国国债的市场风险的关注和对我国内债市场风险的关注。一方面,需要考虑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与政府政策对美国国债市场价值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在持有美国国债时重点考虑这一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我国内债风险也可以忽略其财政压力,侧重管理国债市场的利率和借款成本。

最后,需高度关注美国债务风险的扩散。尽管此次美国国债上限得以“有惊无险”地提高,美国国债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但美国债务风险向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扩散仍需高度关注。从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对国债市场的冲击可以发现,国际效应要远大于国内效应。这说明国际金融市场所持有的美国国债的市值对市场上的外部冲击高度敏感。但是,作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与立法者,美国政府与国会的国债管理行为只会对本国选民负责。即使美国国债政策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大幅度冲击,但是由于国内效应与国际效应存在差异,美国政府与国会也会因较弱的国内冲击而继续推行这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