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

篇1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外语学习的整体性。因此,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在英语教育中认识中西两种文化交际差异的必要性。

【关键词】

英语教育中西文化差异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文化的积淀、丰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受到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英语教学即语言教学,当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育了。英语教学,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西方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

一、中西方文化主要差异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因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发展使得文化也各有不同。首先,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是核心内容之一,价值观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信念。个性,自由,平等,民主,行动,实际性,重时间,不拘礼节等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而中庸,忠孝,容忍,谦逊,重礼仪,谨慎,保守,和谐等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其次,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平衡与和谐、注重人情关系。而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对象针对性很强,偏好将分析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从细节入手分析,这也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的表现。再次,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母语词汇简单地从字面附会,没有领悟到在语境中词汇的真实含义,而用英语进行交际会话,就会造成歧义,往往会词不达意。最后,社交习俗的差异。比如,在中国人观念里,长辈或上司询问晚辈或下属的年龄,婚姻,家庭等问题,是很正常的,是关心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类问题纯属个人隐私,无论是长辈还是上司,询问这类问题都是不礼貌的表现,这是英文社会的交际礼仪习俗和人们的普遍心理。

二、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播。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结构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觉得课文教学比较枯燥,又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小,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无非是记笔记,背笔记,甚至背作文,这种枯燥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使得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则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人文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思维方式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学英语的思维方式出发去理解英语,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要借助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文化差异对于我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打破学生汉语的思维模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第四,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词汇和语法有更好地把握,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使用的语境、使用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学中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也能学到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萌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篇2

关键词:英语 语言 文化 “语文教学”

作为学习了多年英语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更多只是熟悉英语的语法和单词造句,而对于英语国家的习俗了解甚少,甚至都没有了解的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更多注重实用性,忽略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对于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没有具有特色的文化就没有相应的语言,两者就像一对孪生儿,密不可分。独具特色的语言来源于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所以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非常必要。如果只是单独学习语言,并没有关注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那就等于建造空中楼阁,无法掌握好这门语言。笔者想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就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注定无法脱离文化教育。现在的教材对文化教育进行了一些普及,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文国家的习惯和文化历史,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可能换位思考,从而使英语学习更加顺利。笔者认为作为英语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教育必不可少。

一、中西方习俗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人文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习俗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对于还未走入社会的学生而言,往往不太在意这些东西,但是掌握好这些东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形成,进而推动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了解最为广泛的便是“13”这个数字并不受西方人喜欢。中国人更加喜欢数字“8”。为什么西方人不喜欢“13”呢,如果教师能够展开来讲,那么学生就能了解到西方人的宗教观念,也会意识到宗教对于英语的深远影响。有的教师表示如果学生能理解宗教和英语的关系,那么学习英语就会事半功倍。

二、词汇内涵的差异

和中国的成语一样,英语词汇背后也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直接看单词表面意思并不能理解它的真实含义。这对中国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学习难点,经常有学生抱怨为什么英国人说话不能直接说呢,这个学生就没有理解英语背后的“语文”,也体现了教师英语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缺乏。如果教师能在英语教学中稍微讲讲单词背后的故事、字句背后的历史,学生掌握起来就更加容易,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的内涵所在。

三、称呼语的差异

中国为礼仪之邦。对于称呼细分至极,作为中国人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外国人很难理解。相反而言,外国人的称呼区别较为模糊,学生也常常表示不理解,甚至著名的笑话就来自于英国人姐姐妹妹都使用一个单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指出中西方在长幼观念的不同,那么学生就不会存在这个疑问,也不会因为称呼闹出笑话。如果教师能再深入解读中西方称呼不同的背后内涵,如礼教观念、平等观念、历史发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称呼的用法,理解某些英语词汇的内涵。

四、社交礼仪的不同

与称呼细分不同,中国人礼仪观念随着时展渐渐淡化,尽管这些年在倡导,但是和西方比较,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西方人见面拥抱、中国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再如家庭里,一般来说中国人很少和父母说谢谢,和孩子说谢谢,认为说了这些反而生分了,关系越是密切,社交礼仪观念越是单薄。西方人不同,无论是谁都遵守一定的社交礼仪。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授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西方的社交礼仪,进而使学生在英语口语交际方面减少差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播放金正昆社交礼仪的讲课录像,对学生还是很有帮助的。

五、寒暄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和人交往,所以即使初次见面,也可能会直接问到对方一些隐私的话题,比如工资啊家庭啊年龄啊。我们并没有觉得特别尴尬,甚至会觉得对方很热情。但是对于西方人而言,隐私是不能涉及的,即使多年认识,也很少谈到工资啊年龄啊之类的,如果碰到刨根问底的人,西方人可能起身离去。有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受西方影响较深,这方面就不需要多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现在的学生意识到西方对于隐私的尊重,但是依然深受自身传统影响,常常聊几句就直奔对方隐私还毫不知情,最后双方不欢而散。就这个方面而言,教师依然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点到这些东西,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六、语法差异

尽管是高中生了,但是很多学生依然没有形成英语语感,尤其是英语语法和中国语法的不同。笔者认为背后体现的恰恰是英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缺失。学生学习了多年英语,依然习惯用汉语思维来解读英语,英语水平怎能得到长足进步呢?以汉语表达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词语为例,汉语中习惯“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由于――所以”……两个关联词必须同时存在方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英语中只要使用一个关联词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进行知识迁移来说明二者不同,那么学生往往用习惯的汉语思维来使用英语,领悟不了英语的内涵。

七、书信书写方式的不同

这个方面不需要多说,因为是考试的重点,每位教师都讲了无数遍,学生掌握的也较好,笔者只是有一个建议,如果教师在讲中西方书信书写方式不同时,能稍微介绍一些不同的原因,尤其是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那么学生掌握得会更好,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英语国家习俗。

篇3

关键词:礼仪;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K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91-02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这是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与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 it?”

(2)称谓。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在中国伦理中,父亲系列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则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招待客人。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小心点!”“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你们请回吧”“请留步”,等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2.餐饮礼仪的差异

就饮食方式如宴席而言,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基于什么目的,都会出现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氛围,就是宾客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来说,宴席用的是圆桌。从形式上来看,给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环境。当许多菜摆在桌子的中心时,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们欣赏、品尝的对象了。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媒介。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显现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似乎不太适宜,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绝大多数人的心态。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而已。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谊,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结交友谊的目的,仅此而已。其实,中国式的宴席与西方的宴会交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中式宴会表现了一种全席的友谊,而西式的宴会则表现为宾客间的交谊罢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他们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成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与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

3.服饰礼仪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是指包括服装、饰物、衣着方式、打扮,包括发型、化装在内的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肉体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则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最能代表中国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平时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观察与评价的一个尺度。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重视。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和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在中西方礼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应该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促进提高相关的教学效果。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真正使我们的礼仪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行于世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茶艺英语;中西文化;问题;思维方式;情感;差异性;翻译策略

茶艺英语翻译由来已久,它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输出。随着中国入世,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国家对茶文化的教育培育与宣传也更加重视,基于茶文化交流的茶艺翻译逐渐兴盛,使得中国茶艺文化为更多人所关注。

1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显著,从茶艺英语翻译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化表现就更为突出,它对茶艺英语翻译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来看。

1.1生活观念差异

语言源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活观念,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活观念,他们对于语言的塑造能力及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迥异的生活观念就造成了各色文化差异,茶艺英语就是其中之一。茶艺源于东方社会,而它与英语的融合即是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直接碰撞必然会带来诸多差异性。从生活及东西方人性格习惯来看,东方人含蓄内敛,生活观念略显拘束,所以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意译。而西方人性格直白,情感热烈,对东方茶文化永远保有一份神秘感,所以西方人的茶艺翻译更加倾向于直译。举例来说,中国人会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儿倒不出”,它用来讽刺那些口齿不灵,反应木纳的人。而在西方,以英语为母语语言的英国属于岛屿国家,地处偏僻但商业文明发达,语言文化历史深厚,所以它在表达茶文化语言环境时则更加直白,比如“ateahound”就是专门用来讽刺某些在舞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公共社交场合中公开对女士大献殷勤的花花公子。这其中英国人直接用到了“hound”(猎犬)这个词,它也表示卑劣的、不断侵扰他人的人,可见英语对茶艺英语的表达非常直截了当。

1.2历史文化差异

中国人对茶的喜爱可以说深入骨髓,他们不但饮茶,还会研究茶文化和一切与茶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一品茗茶背后都有它的传奇历史典故,常常人们在品茶之余也能徜徉于悠远历史之中,回味无穷。就比如说“西湖龙井”,它的典故就出自于乾隆年间某一品茶治好了太后的久病,因此,它也被称为“贡茶”,从此名扬天下。这些奇妙有趣的故事也让茶艺英语翻译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些茗茶背后的历史典故,所以他们的翻译可能就难以形神兼备。在英语国家中,最有名的典故就是“afternoontea”(下午茶)。在17世纪的英国皇室,下午茶文化传遍欧洲,它还衍生了“teabreak”等等习惯用语,这些茶艺英语历史典故让人们理解了更多的中西方茶文化内涵,使茶艺英语翻译文化发展更加兴盛。

1.3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与语言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礼仪、风尚与习俗,它们也都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的,且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群产生了一种约束力,促成集体习惯的最终形成。在中国文化中,茶文化多将儒教、道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衔接,讲究静心养性,所以中国人多喜欢品茗清茶,中国人也愿意在品茶、闲谈交流之余来增进情感,所以,就有了“茶余饭后”这一成语。相比于中国饮茶语言文化的悠闲,英国饮茶语言文化则更趋向于精致细腻,例如teacaddy(茶叶罐)、teatray(茶盘)、teaparty(茶话会)等等。而在英语中更有teawagon(用茶车)这一名词,它是指那种可以推到客厅或户外,供客人集体享用的移动茶几,这也体现出了茶艺英语在西方地域中所体现出的小资文化情调。

1.4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也决定了语言源的发展进程,中西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影响,因此,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方面也存在思维方式角度差异,这种思维方式角度不同来自于地域差异,也来自于文化背景差异。在茶艺英语中,单词与字符能够根据语言的思维习惯来或自由、或固定组合起来,形成人们常见的语言语态形式,就这一点来看,中文与英语在茶艺语言表现方面就有较大不同,它主要体现在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与表达形式上。比如说,我国就非常崇尚由整体扩散到局部,由大及小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应该通过中文习惯来确定整体句法结构展开细节局部处理,再根据西方英语思维中所奉行的个体主义来反其道而行之,即由小及大来将茶艺英语翻译出来。它的翻译流程主要从点着手,再逐渐延伸到整体,实现茶艺英语的整体翻译过程。可以见得,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角度也都是镜像相反的,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为茶艺英语翻译带来不同影响,但他们殊途同归,都能达到最终的翻译目的[1]。

2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茶艺英语属于专业术语翻译范畴,它的翻译不仅仅要体现多种语言的规范性,也要注重翻译的有效性。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切实影响,现实茶艺英语翻译是存在许多阻碍的,例如以意译变形为主的茶艺专业术语信息缺失问题,也存在某些翻译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这些都极大影响了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领域与茶艺领域的传播过程。

2.1茶艺专业术语严重缺失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艺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许多茶叶的命名都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与典故,极具底蕴。不过在英语茶艺翻译过程中,就由于中国语言文化内涵的过于深厚而暴露出英语翻译术语的严重缺失感,许多茗茶名称不得不以拼音代替命名,比如西湖龙井茶就被翻译为“Xi-huLongjingTea”,普洱茶被翻译为“Pu‘erTea”。这种翻译完全不能体现出这些茗茶背后的精彩典故,更不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寓意表达上相当欠火候,不能词情达意。

2.2东方意蕴表达困难

在铁观音的茶艺表演过程中,就有投茶环节,它在中文中被称之为“乌龙入宫”(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中的一种),它的英语茶艺翻译为“Oolongcomingintothepalace”。而铁观音在其泡茶表演过程中被称之为“高山流水,春风拂面”,这其中高山流水暗指提茶壶高处冲水,体现茶艺表演者技艺精湛;春风拂面则是用壶盖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让茶水更加清澈剔透。但在英语茶艺翻译中,它被翻译为“Flushinghighandpurringlow,andthewindblowingface.”从上述两句中英文茶艺翻译对比也可以看出哪一种在意蕴表达上更加迎合茶文化格调,显然英语在翻译方面缺乏凝练,无法体现茶道中那种清新高雅的意蕴[2]。

3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客观讲,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无法消除的,那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就应该强调更多技术表现及情感表达元素的发挥,用它们来弥补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鸿沟,实现中西方之于茶艺文化的顺畅交流。

3.1基于技术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3.1.1强调对专业术语的有效研究首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明确对一切茶文化用语的有效规范,应该从茶叶的名称方面来细致划分翻译技巧。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如果从翻译皮毛来理解并运用茶艺英语,就很可能失去对文化传播的初衷。还以普洱茶为例,我国普洱茶分为“普通陈年普洱”和“31年陈年普洱”,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加以区分,例如“普通陈年普洱”就要翻译成“AgedPu’erTea”,而“31年陈年普洱”则要翻译为“31-YearPu’erTea”。再比如说针对台湾阿里山的普通乌龙茶与冻顶乌龙茶,在英语中它们都被统译为“OolongTea”,但是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它就应该被翻译为“TaiWanAlishanOolongTea”、“DongdingOolongTea”更为合理。3.1.2强调直译与意译的相互衔接考虑到中西文化是存在固定文化模式的,所以他们在语言信息的表达与传递上无法达到精准无误,体现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就存在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问题,即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干扰。为了在茶艺英语翻译中维护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可以将“明前茶”意译为“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这就表明“明前茶”必须要在清明前采摘,且暗示气候条件影响对所采摘茶叶的品质影响相当巨大。另外,茶艺英语翻译中也应该意译的将红茶翻译为“blacktea”而并非“red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颜色会逐渐变深为深红色,趋于黑色,所以它才被称之为“blacktea”。综上所述,英语茶艺翻译中应当将意译与直译融合起来,根据茶叶的文化历史来形成有效翻译衔接,其目的也是为了传情达意,让东西方文化及人群都能接受并深刻了解茶文化。

3.2基于情感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对茶艺英语翻译的策略释出也要基于情感表现来阐述,比如说在茶艺表演语言翻译中,形容茶的味道应该选择那些含有丰富感情与韵味的词汇。举例说,在形容茶汤味道浓厚时要用的词汇应该是body,而形容茶汤明亮时所要运用到的词汇就应该为bright,形容茶汤爽口时可以用到point,这些词汇虽然普通,但是在英语表达中却拥有它们异于表面的其它层次意味。比如“point”,在英语表面直译意味中,它就表示“点”,但它在英语中也有爽口的意味,比如说它可以形容茶为“afewpoint”,表示这茶喝起来有些爽口。通过这些普通的词汇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也是茶艺英语翻译文化中对情感及韵味的细腻独到表现[3]。

4结语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但茶艺文化翻译却要尽量消除这些差异,形成相互之间的流畅文化交流沟通。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它可能基于翻译技巧,也可能基于情感表达,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搭起了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直译与意译的桥梁,让茶文化知识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7):117-118.

[2]陈敏.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西茶文化比较[J].福建茶叶,2016(8):368-369.

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社交语用失误 原因 对策

一、引言

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交际是最直接且最主要的方式。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两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因此易产生社交语用失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麻烦。所以我们要极力地避免社交语用失误,多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人文知识,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完成。

二、社交语用失误基本理论概念

英语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失误(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l-pragmatic failure)。前者指忽视语言使用时的语境或违反语言习惯而盲目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语言失误,后者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和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何兆熊,2002)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Jenny Thomas,1983)指出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失误,牵涉到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何自然(何自然,1997)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未能取得理想交际效果,交际双方因缺少对文化差异的了解,表达不合对方的社会文化习惯而导致交际失败的失误叫做社交语用失误。

三、社交语用失误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遇到社交语用失误,这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带来不便。以下通过几个方面对社交语用现象进行分析。

1.称呼上的语用失误。称呼语是人们进行日常交流的语言现象,反映了说话人与被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称呼语在日常交际中十分重要,适当的称呼语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曰国认为礼貌在汉语文化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尔雅。中国人素以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为传统美德,所以两个人相遇,在不了解对方准确身份的情况下,考虑到社会距离的不同往往称与自己祖父母同辈的人为爷爷奶奶,与父母同辈的人为叔叔阿姨,或直接称老师或师傅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直呼长者的姓名被视为大忌,而在西方却截然不同。请看下面例子:

(a Chinese student): “Good morning, teacher (Smith).”

(an American teacher): “Good morning.”

(a Chinese student): “Please sit down, Granny,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

(an American teacher): “Thank you.”

在英语国家,学生一般称老师为Miss/Sir 或Miss/Sir+姓,或头衔(如professor)+姓;对年长者通常不称老爷爷,老奶奶,而称Mr./Miss.。在英语文化里“老”就意味着“无用/useless”。显然对话中学生A和C遵循了礼貌原则,但套用了汉语文化的语用规约从而给外国老师带来不快。

2.恭维和称赞语的语用失误。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十分严格地遵守谦虚准则。例如在对称赞的话作答复时,中国人趋向于否定它,采取一种自谦的态度;而西方人则趋向于接收它,承认自我的努力。例如:

Mr. Brown: 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Mr. Liu: Oh, no, far from that. 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外国人听到后会觉得受到伤害,感到很尴尬。其实并不是中国人自卑或虚伪,这种交际风格是由对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3.问候与告别语的语用失误。问候在各种文化中都是一种表示友好的方式,但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如“Windy, isn’t it”此时无论天气如何都要表示赞同以示礼貌。更多的英美人使用“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之类来表达问候,中国则以“去哪儿”,“吃饭了吗”来表达问候,这往往会给外国朋友带来不快,因为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而在中国的问候语中有些设计干涉别人私事的话语是西方人无法接受的。

在西方,“Goodbye”, “See you”等构成结束系列,表明会话结束;当然中国的会话结构跟英语有所不同。外国朋友和中国人通电话,常常不知道他是否说完了,因为听不到“Goodbye”之类的话。中国人说“就这样”,“行”,“好”,这表明在中国会话结构里“慢走,小心”,“就这样”就是道别语。

4.致谢或道歉的语用失误。西方人无论对朋友或家人,他们都会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回应感谢时中国人通常会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而如果生搬硬套成英语“It's my duty.”的话,似乎暗含着说过话人并不乐意相助,只是因为这是他的义务他才帮助。实际上只需遵从西方习惯说声 “It's my pleasure.”就可以了。中国人对给别人造成不便时常常会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歉意,如用“劳驾”来要求别人的帮助;用 “借光”来让人人给自己让路;用 “请问”来向别人打听信息等。而英语中“Excuse me”即可在上述所有情景中使用。

5.邀请时的语用失误。中国人在邀请别人时,总会反复邀请好几次以表达自己的热情;而被邀请时,经过主人再三邀请再接受。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容易产生误会。例如: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位外籍学生到中国老师家做客,见面时的对话如下:

A: Look, you are sweating all over. Why don’t you have a wash first?

B: No, thanks, I am OK.

A: Come on. It’s not trouble at all.

B: I’m afraid I can’t have make-up.

上例中的中国老师正是因为忽视文化差异而造成了语用失误,破坏了融洽的气氛。

四、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1.汉语思维的方式的影响。思维是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脑力过程。自然界的现实是相同的,大脑的生理构造也是一样,因而具有相同的思维能力。而思维方式是指如何实现这种能力,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在面对外国朋友的赞美或夸奖时,总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思考。例如:当一个外国朋友称赞你的衣服好看时,总是情不自禁说一句“where,where”。这是用汉语思维移植到英语中去了,造成社交语用的失误。

2.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文化虽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西方人比较开放。而中华文化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较深,等级观念强,权力距离大,在称谓语上是很严格的。在中国,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或下级直接喊上级的姓名,是很不礼貌的。但在西方,不管身份、地位、长幼、具体的场合等都喜欢直呼其名。

3.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汉英文化差异性较大,各民族的语言习惯、话语方式不同,加之对各民族文化差异了解甚少,彼此按照各自的方式去理解彼此文化,这样势必会造成对语言误用。例如: 在汉语中与人见面通常都是说“你吃了吗 ?”等问候语,有时为了深入交谈,也许会问私人方面的问题。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见面时谈得最多的是天气,往往不会问及对方的收入、年龄、体重等私密问题。

4.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于价值观念的理解,奈达曾这样解析过:即拥有共同观点与看法,能够影响人们对社会环境、文化方式等产生共同的认知意识。不同文化所呈现出的文化准则、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西方常用“I”―conscious (我文化)来表达本国的整体文化,而中国则使用“We”―conscious(我们文化)来表达。这是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性造成的,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浓厚;而中国人重视群体价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表达上易产生语用失误。

5.的影响。的差异性同样会影响着各国的语言文化。佛教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民众的信仰对象,因此佛教习语在我国十分常见,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若将这句习语直接翻译的话会给许多外国朋友造成理解困难。因为西方大多数国家将基督教作为其,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将佛教翻译成“God”,才便于他们理解,所以上句习语应翻译为“Worship God everyday,not just in times of adversity。”

五、避免社交语用失误的对策

1.明确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的理念。语言反映着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语言和文化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我们既要宏扬民族文化.也要学习和尊重外国文化。不仅要了解某个词或短语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它深刻的文化内涵,知其怎么用。任意套用或滥用都是不要取的。

2.转换角色,培养社交语用能力。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不要总是以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模式来理解问题,必要时需要用西方人的思维来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西方人进行交往。学会用西方人的直线思维,开门见山。中国人是曲线思维,习惯迂回。并且要学习英语相关语用规则。例如: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培养跨文化语用意识。

3.进一步了解西方人的价值和礼貌观念,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由于中西方人们价值和礼貌观念上的差异很大。在西方国家中,推崇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而东方文化中,受传统的封建文化影响较深,强调个人服从集体。这就使得在交际中,中国人以他人为中心的交际方式。把自己放在很低的地位,以抬高对方,体现东方文化的谦让思想。

六、结语

本文简介社交语用失误基本理论概念,阐述各种社交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最后提出避免社交语用失误的对策。

参考文献:

[1]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Selected Reading for Pragmatic.1983.

[2]高宝虹.外语教学与文化交际[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J].上海:上海外语,2002.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康洪君.浅谈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

[6]王晓燕.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篇6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随着文化而发展变化。西方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们的西方思维方式。中国人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以理解遇到的一些西方文化现象。人们经常笑称不地道的英语为“Chinglish”, 实际上这是学习英语的人受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影响或干扰的一种表现。

    英语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关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能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难理解的文化现象,包括西方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规范等,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们学会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西方文化的能力。同时,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做到更加地道地运用英语提高自己的能力。

    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比

    2.1 语言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语言的运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规则。比如在谈到问候和致谢的话题,中国人一见面打招呼大多会问对方 “你吃饭了吗?”相比较之下,西方人打招呼的方式一般会以谈论天气开头 “Hi,it is a nice day, isn’t it ?”一般来说,我们与家庭成员或者非常熟悉的人之间,很少说谢谢,但是在讲英语的国家, “Thank you.” 用于相当之多的场合。再比如说,别人对自己进行夸奖和赞美,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经常会表示谦虚和退让,而在讲英语的国家,对于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却是 “Thank you.”。

    2.2 价值取向与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通过对以下几方面的浅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模式。中国人在聊天交谈的过程中经常以问及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方面为话题,以示要好和关心,而讲英语国家的人对这样的聊天方式比较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贸然涉及到别人的隐私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和缺少教养的表现。

    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中国人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经常都是一番推辞,不好意思当面打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一般都是要当面打开,并对此表示喜爱,称赞一番。

    3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缺失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比较让人担忧。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对西方英语国家文化普遍缺乏研究与深入的了解,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从而导致学生因为掌握的英语文化知识不足,而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这种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忽视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文化的学习。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多放在听、说、读、写等应试技能的培养上,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很少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文化学习的认识。我国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如对礼貌规则、交际策略、交际规则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熟悉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背景,对隐含的文化内涵、语言现象、行为等都理解不多,以至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误解对方。

    4 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策略及方法

    4.1 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这个重担必将落在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上,当然同时也会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广大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楚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教师们可以通过阅读时代感较强的英语国家的各种报刊或者杂志,来了解其国家的历史、宗教、社会、经济、政治,包括在此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还可以通过研究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更加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4.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增加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加强课堂教学中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也是能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例如,讲课时,对于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lady first”,或者对于其重大节日”Christmas Day”的介绍都是非常必要的。习语的产生,离不开人们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在历史上曾经一度领先世界的航海业;而中国人民一直都在亚洲大陆劳作与生活,大陆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地。因而说到花钱十分浪费的俗语,英语说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说 “挥金如土”。

    4.3 利用视听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利用原声英文电影、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资料,有选择地收看、收听各种原声英文节目,这样既可以领略到异国风土人情,同时又可以领悟英语文化的内涵。英语教师平时应多收集有关西方文化方面的资料,比如说一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或者一些前沿的新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立体地、形象生动地、全方位地了解英美等国家的地理概况、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培养策略

胡文仲教授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它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内容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称谓等方面。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日益增多。胡文仲指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更容易造成交流者之间感情上的不快。” 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导致的语用错误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语言知识只能帮助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得体。如果我们将汉语的使用习惯带入英语,就容易产生一些交流障碍,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在此交际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会使用交际他方语言,还应该了解该国文化,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

同时,对英语教学的研究表明:牢固的语言知识和出色的语言技能固然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规范以及语言使用规范的了解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行为,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在保持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他方文化,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当然这种理解和尊重是必须建立在对对方文化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的。因此,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是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都显得尤其重要。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也提到“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中职英语教师要将培养中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中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中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1.明确目标,更新观念,强化教师的跨文化素养。英语教师要明确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英语语言技能,还要传授学生跨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要从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转为语言和文化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教学效果,教师拥有良好的跨文化素养,才能有效地培B学生。因此教师要拓展视野,加强跨文化知识的积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达到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观看一些英文原声影视作品,阅读英文名著以及有关西方风俗习惯、人文地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专著;可以开展以跨文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也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探讨跨文化教学模式,集思广益,以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2.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将跨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要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融入其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文化双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知识,并进行必要的补充,遵循适用和适度性原则,精心设计课堂,使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增加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现行的中职英语教材中增加了一些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并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适时呈现。现以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为例,讲解西方国家party的相关知识:party是西方常见的社交活动。派对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同时给人提供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人们在派对上可以结交不同的朋友,了解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派对可以在家中举行举办,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进行。最常见的party有:Christmas party圣诞聚会,birthday party生日庆祝会,dinner party宴会,garden party游园会,welcome party欢迎会,housewarming party乔迁宴会,graduation party毕业晚会,cocktail party鸡尾酒会,costume party化妆舞会,甚至还有hen party女性聚会和stag party男性聚会等。因party 的流行,现在还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叫party planner派对策划师。文化知识在课堂的导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提问,可以讨论,可以讲故事,可以用视频等等。

(2)比较文化异同,加深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西方国家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1 Nice to meet you!中涉及到姓名,称呼和地址的表示法,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显示中英表达习惯的差异。中文人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中的表达顺序刚好相反。在称呼方面,汉语的习惯是姓或姓名或名字在前,称谓在后;而英语正好相反,先说称谓再说姓或姓名,而且名字不能直接与称谓连用。再如地址的写法,中文地址是按地点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英文地址的表达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活化文化。现代信息技术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使用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电影等媒介呈现文化知识,让学生多维感受具体形象的西方文化,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二册Unit 7 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之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是关于悉尼两日游的,教师在语言教学之前,可以先进行文化铺垫,利用视频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典型动物等,以及悉尼的特点和著名景点,进而引出课文内容:悉尼两日游。如此,语言的学习有了文化背景,文化c语言相结合,充实了课堂内容,丰富了学生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模拟情境,体验文化。情景模拟是指模拟事件发生的真实环境和过程,创设情境,学习者参与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使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作为主体体验情境,感受文化魅力,能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发展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例如:在学习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6 Would you like to order?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之后,教师可将所学语言知识与西方用餐礼仪结合起来,采用情境模拟法进行教学。首先,教师播放一段西餐就餐的视频,并对西餐的用餐礼仪进行介绍和示范;然后,模拟西餐场景,让学生分饰顾客和服务员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充当观察员和评论员。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对表演小组给出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在一种比较投入的状态下亲身体验西方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3.课后拓展,用心打造,构建跨文化知识传播第二课堂。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局限于英语课堂教学之内,因为课堂教学受教学进度和时间的限制,无法充分传授跨文化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课外时空,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打造跨文化知识传播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有效延伸,是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教师可以给学生开书单,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西方文化书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外国影片,学唱英文歌曲;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宣传西方文化的英语板报、手抄报;可以举办英语晚会、英语角;可以开展有关西方文化的专题讲座;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如:辩论赛,英语故事大赛,英语短剧赛,跨文化知识大赛等。这些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拓展了文化的渗透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广泛吸纳西方文化,又传播了西方文化,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文化底蕴,提升了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4.正确引导,及时反馈,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评价机制。现行的英语教学评价机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甚少涉及学生跨文化能力。推行英语语言和文化并重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手段,就必须改进原有的评价体制,将对学生文化能力的评价纳入其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甄选西方文化中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将文化教学落到实处,力求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恰当的评价。一般来说,中职英语教学现行的评价方式通常是由学生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测试成绩、期末测试成绩三部分组成,主要评价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改进现有评价模式,教师可以在考试中增加跨文化知识内容,可以改变英语考试常用的出题模式,增加不同的题型,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给的中文材料,制作英文名片。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受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设计方案或组织活动,要求学生汇报成果,将考评结果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另外,教师也可组织相应的文化知识竞赛等等。将文化教学纳入英语教学评价机制,可以丰富评价内容和形式,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双增长,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稳步提升。

在当今交际国际化和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培养中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中职英语教师要将培养中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培养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做一个成功的交际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向宏艳.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宋正芳.中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探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7).

[4]范丽菊.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

[5]曾建蓉.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2011(02).

篇8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词汇、语法、句子等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上,却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学习。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达到预期目的: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灵活地向学生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知识。

3、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从而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要求学生关注外来文化的同时,应提醒同学们同样重视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还应包括向世界介绍本土文化的能力。

篇9

关键词:委婉语 语用功能 跨文化交际

在世界各民族的日常交际、政治交际以及生活交际中,往往避免不了一些语言冲突或者是无法言明的一些禁忌事物而使得交际过程变得十分尴尬,这也会导致商业关系的破裂甚至是政治交际的失败,因此在双方进行交际时,如何正确使用委婉语就显得十分重要。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委婉、含蓄、间接性的语言代替生硬、粗俗、无法回避的话语,从而淡化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的尴尬与不愉快,减轻交际双方的压力以使得交际过程变得和谐高效,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委婉语是在多种语言中使用最多的表达方式,也是经常使用的修饰语言的手段。为了能更好的体现英汉委婉语的使用规律及其文化内涵,文章将以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视角对英汉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做详细的对比与阐述。

一、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在英文中的单词是euphemism,该词起源于希腊语。整个单词分为词缀“eu-”和词干“phemism”。词缀“eu-”的意思为“excellent”好的、优秀的,而词干"phemism"的意思则是“diction”用语、措辞,所以整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好的措辞、令人愉悦的用语。在英语中,人们认为委婉语就是:用使人愉悦的、婉转的、指代性的语言替换粗野或是直白的提及忌讳事物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中国人则认为委婉语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下,基于汉语文化的发展,在文化及价值观限制范围内,为了掩饰一些不方便提及的情景或语言而使用的间接性的含蓄的语言方式。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也曾对委婉语做了更为清楚的定义:“婉曲,指的是不能或者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转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

从上可得知,英语和汉语两者对于委婉语的定义十分相似,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冲突性话语和忌讳事物的称呼而使用含蓄有礼、使人愉快且间接性的语言来代替粗俗无礼、使人不悦、生硬直接的词语。委婉语是交际中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交际活动中淡化尴尬及冲突的有效方法,更是避免产生政治危机及商业危机的一剂良药。

二、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委婉语是基于历史、文化发展和人们社交活动而存在的。作为一种有效缓和人们交流中不愉快的语言表现形式,委婉语不仅可以使得交际过程变得和谐有序,还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捕捉到对方的思维和情绪变化,因此,在各种交际中,委婉语的使用都是十分广泛的。英汉委婉语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一种变相体现,同时也是思维定式的一种体现,涉及到政治、商业、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在不同角度上可反映出中西方各自的历史文化特性和思维方式,委婉语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使用效果和交流者的心理变化方面。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交流结果而使用委婉语,能够淡化甚至避免交流中两者的语言冲突和尴尬的处境,从而使得双方的观点变得更容易被接纳。因为英汉委婉语的使用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两者的语用功能也十分相似,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避讳功能、避俗功能、礼貌功能和褒扬功能。但是由于英汉委婉语起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使用方式和使用规律有所不同。

1.避讳功能

无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忌讳都是语言交流中需要注意的表达内容,而委婉语的产生就是基于人文文化中禁忌的心理,所以委婉语与禁忌语是有密切联系并息息相关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人们总是会提及且无法避免一些忌讳的事物,这就需要用委婉语来代替那些禁忌语,这不仅是表达对方以及所忌讳事物的尊重,也是个人高素质和高修养的体现。因此在英汉语中都会有一些为了避免提及禁忌的委婉语,但是因为两者文化根基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所避讳的具体词语也会有所不同。

在史前社会时期,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有限,对于许多自然现象如海啸、火山爆发、飓风、闪电等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而产生了内心的恐惧心理,所以早期人类幻想创造了神说,认为神是人类的守护者,万物的主宰,也是决定人类生死祸福操控者,所以神灵与圣物是不可亵渎的,所有与神灵相关的称呼都是禁忌称呼。在英语中,因,人们觉得直接提及一些魔鬼的名字会引起魔鬼的注意从而带来杀身之祸,所以人们会使用一些委婉的称谓来代替魔鬼的名字;对于上帝,人们觉得上帝是神圣不可冒犯的,所以对于上帝及各种神灵,英语中都有相对应的婉词来表示对于神灵的尊重。例如在一些场合不得不提及神灵的时候,人们会选择用神灵名字中的一个字母来代替全称。而对于一些有关于宗教的词汇,英语中也会选择使用委婉语进行避讳。例如:用“Go to blazes”替代“Go to hell”,意为毁于一旦。在汉语中,由于中国长时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在中国史上,对于名讳是十分严格的。例如:坡的祖父名字是“序”因为当时坡是有名的作家,所以在其作品中必要写很多序,但是由于其祖父名中带有“序”字,若使用“序”这个字,便是对先祖的不尊敬,所以为避家讳,坡便把作品中所有的“序”字改成了“引”。除此之外,还有国讳,这是为了尊敬当朝皇帝而设定的。例如:古代皇帝纳妃前都会先对入选的秀女进行殿选,若秀女闺名中有任何一个字与帝王的名字读音相同,就算是犯了国讳,将会被判用不得录用。所以很多秀女为了避讳,就会在殿选之前改名或者是选择使用其他声调的字。

亡故和顽疾都是在生活中最不愿提及的事情,因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觉得,提及“死”是十分不“洁”的事情,所以在日常交流中,中西方都会使用委婉的语言来避讳这些不好的字眼,而且两者中存在有大量关于死亡和疾病的委婉语。在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有answer the final summons(最后一次),sleep in the Arms of God(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be at rest(在休息)等。西方人也喜欢用一些委婉的词汇来代替疾病,例如:用“accident”表示中风,用“fever”表示猩红热等。在汉语中,关于死亡和疾病的委婉语的说法也不在少数,例如:高僧死亡叫“归西”、“归寂”;帝王死亡叫“驾崩”、“宾天”;诸侯以及妃子死亡叫“殁”;英雄死亡叫“牺牲”、“捐躯”;普通人家死亡叫“逝世”、“离去”等。而对于疾病,汉语中会使用“身体不便”、“身体障碍”等词来代替。

2.避俗功能

由于英汉文化的根基不同,两者往往存在着差异,但究其根底都是源于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所以两者之间存在互通性和共性。在人际交往以及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中西方提及与人类身体特征和生理行为等有关的粗鄙的语言的时候,为了防止交流变得尴尬,都会选择使用一些委婉或者是间接性的语言来表达。

女人怀孕虽然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将其搬上交际层面,直接表达难免有些粗俗,所以在英汉语中都有对“怀孕”间接表达的委婉语,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风俗和表达习惯的不同,两者所表达出的词汇有所不同。在英语中,人们会使用以下委婉语来代替“怀孕”:be gone to(已经过去了),awkward(行动不便的),eating for two(为两个人吃饭),anticipating(满怀期待的)等。与之相对应的。在汉语中,中国历来重视子嗣传承,所以对于女子怀孕人们往往会使用“有喜了”、“身怀六甲”、“梦兰”等带有喜庆意味的词语来表达。

除此之外,在提及一些生理行为的时候,由于中西方文化中都觉得直接提起是对交际对方十分的不尊重,并且极其不雅观,所以在英汉语中都会使用一些指代性或是间接性的委婉语来代替粗俗的词汇。例如:英语中常常会使用I have to pay a call(我要去打个电话),Can I add some powder?(我可以去补个妆吗?),to go see the baby(去看一下孩子)等表示有事外出的话语作为借口来替代上厕所。而在汉语中与之对应的是,中国人会使用“方便”、“洗手间”、“WC”、“如厕”等词汇来直接表达上厕所。从上可得,英语中在提及生理行为的时候,往往会以借口做其他事之类的话语或者是间接性的语言来替代直接表达的粗俗的词语,而汉语中则是使用一些指代性或雅化的词语来替代原有的语言。

3.礼貌功能

礼貌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被高度重视的。在社会交际中,为了避免冒昧和冲撞,人们都会遵循礼貌原则,尽量避免提及一些不礼貌或者是使人不愉快的事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无法避免提及这些事物的时候,这时人们就需要使用恭谦有礼、悦耳的委婉语将不能直接表达的话传达给对方,以给对方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愉悦感,从而使得交际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下顺利进行。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都传承着以礼待人的传统,是著名的礼仪大国。在汉语中,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谦辞,例如:在向长辈请教时会用“晚辈才疏学浅,还望老师不吝赐教”;向别人介绍与自己的家会用“敝处”、“舍下”;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会用“在下”、“小生”、而在称呼对方时会用“君”、“足下”;向别人请教时会用“敢问”、表达自己意见时会用“拙见”;请人接受时会用“笑纳”、接受别人的好意时会用“领情”;请求别人办事时会用“劳驾”、而对于别人的致谢会用“见外”等等。这些词汇都将自己置于最底层而将对方置于最尊贵的位置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而在西方,虽然长期受到平等思想的熏陶,在某些随意的社交场合,人们会直呼对方名字表示亲近,但是在正式的社交环境中,西方人也十分注重礼貌礼仪,绝对不允许出现无礼的词汇或者是举动。因此西方人常常会使用委婉语来含蓄的表达一些事物从而显示自己的礼仪与高素质,以博得对方的好感。例如:在对方是老妇人的情况下,会称呼其为“grande dame”(贵妇人);当对方是老人的情况下,会称呼其为“golden ager”(金色年华的人);在提及穷人时,会将其称呼为“man of modest means”(财产不多的人)等等。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对于称呼和交际时的礼貌用语都是很重视的。两者都会选择使用一些委婉语来替代“你”、“我”、“她”、“他”等之类的略显随意的词语或者是一些直接表达会显得无礼的语言,但是由于两国文化传统的不同,汉语更倾向于放低自己身份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而英语则倾向于使用修饰性的委婉语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

4.褒扬功能

语言的性质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三大类。在人际交往中使用贬义词很有可能会导致语言冲突,最后带来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所以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十分重视使用委婉语来避免和取代贬低性的词语,即委婉语的褒扬功能。其不仅仅有取代的功能,还可以是对已有的语言加以修饰,使其更得体,更能使人接受。在当今社会的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国家都会使用许多褒扬性的委婉语来取代一些带有讽刺意味或者是贬义的语言以避免对方认为发言者对某些事物有偏见或者是不礼貌的看法从而导致国家间的交际冲突。

在褒扬功能下,英语和汉语委婉语都是使用一些褒义或者是美化作用的词语来代替原有的略显贬低性的语言,其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十分相似,都是由被人们容易接纳的词语所代替,但两者在个体用词上略有差异。例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虽然盛行着职业平等的思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于不同的职业的看法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觉得某些职业的称呼就是一种贬义的称呼。所以在交际中,直接提及这些职业的通俗的称呼显然不妥,因而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褒扬性的委婉语将其美化,这不仅是一种礼貌的体现,还是对于该职业工作者的尊重。在英语中,人们把“dry cleaner”(干洗工)称为“dry cleaning engineer”(干洗师);把“optician”(眼镜商)称为“vision engineer”(视力工程师);把“worker”(工人)称为“technician”(技g员)等。而在汉语中,人们则会将“保姆”称为“家政服务人员”;将“挖沟工人”称为“挖掘技术员”;将“民工”称为“季节性雇员”;将“家庭主妇”称为“内务工程师”等。

三、结语

委婉语是各国交际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帮助提升交际效率的语言形式,由于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基础、经济基础和价值观,委婉语的具体表述形式和使用规律有所不同,但是委婉语在实际运用中还是有许多共同点。本文主要站在语用功能的角度详细的研究了英汉委婉语在不同功能下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英汉委婉语虽然都是使用含蓄有礼、文雅温和、使人愉快的言语代替生硬直白、粗俗无礼、使人不愉快的语言,且作用显著,都十分有助于淡化、甚至可以避免交际中的矛盾,提高交际质量以完成理想中的交际目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历史发展和文化观念上的不同,两者具体的体现形式及使用方法有所不同。

篇10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交际能力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记得有一次,有一个美国客人对我的一个朋友说“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但这位朋友却回答道“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位美国人对于这个回答很惊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这种结果对这位美国人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也是很令他心中不快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浯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积下米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几千年来所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谦虚就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受到他人赞美时,更应谦虚一番。而美国人则按其西方的文化背景来行事,受到他人赞美时,就应该表示谢意。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而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交际能力,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开发,以至于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学生,或者说是一个很好的掌握了语言基本功能的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常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导致双方交际的失败。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

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

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

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文化背景

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三、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比较法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活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如表示关心的对话: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但根据英文习惯,A只须说“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

2.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各阶层人们的吃、穿、住、行,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

3.阅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意识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问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问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适当语用的基础,还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了解所学外语的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要素。就以“dog”这个单词为例,在词义上中国的“狗”和英美国家的“狗”是没有区别的。但在文化意义上却截然不同。汉语中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词,这里的“狗”是指那些令人厌恶的,不受欢迎的人。但英美国家的人却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所以就有“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屋)”等类似的说法,这里的“狗”却充满了亲呢的情感。要想很好地理解这些文化含义,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

4.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短语。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有喜庆日庆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5.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了,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欣赏英文电影等。歌曲和电影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风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短剧表演,从短剧的反复排练中切身地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文化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应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避免用我们的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评判异国文化,同时还要避免盲目的地追随效仿异国文化。为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