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经济政策

篇1

关键词:开放经济;财政政策;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6-0099-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外部经济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经济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外部经济变化的影响。外部经济因素能够异化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目标,扭曲政策的作用机制,从而改变政策效力,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有效性。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重要构成的财政政策,在其执行中也面临着外部经济因素的扰动,笔者通过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检验,概括出了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执行的效果和原则。

一、开放经济下我国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不断增大,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统一性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从计划经济手段向市场经济手段的过渡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在1998年以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在其制定和操作过程中始终是自主的,尽管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越来越考虑到外部经济影响,但是从财政政策本身而言,其立足点和调控目标始终是以国内经济平衡和稳健增长为目标。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下,成功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克服了1989年和1993年两次宏观经济大的波动,并在1994年对自身架构体系和运作规程进行了整体性的改革。

1998年是中国宏观调控体系上值得关注的一年。伴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的外贸环境和金融环境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内经济政策第一次缘由外部冲击而进行调整。尽管这次调整仍然是由中国政府自主进行的,但是政策本身已经完全具备了反“外部危机”的性质,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国际一致性。从这种意义上说,是开放经济推动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或者说积极财政政策也是开放经济下中国财政政策的一次重要战略抉择。

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外贸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开放程度显著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由开放经济推动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转而表现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集中表现为由外贸顺差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大量累积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扩张性冲击和通货膨胀幻觉上,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从平稳一下子走到了过热的边缘,经济形势骤然紧张起来。[1]与此同时,美国也在放纵美元贬值,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和国内产业调整问题,在美元贬值和国内流动性累积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总供给能力和总需求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常。一方面累积的流动性引导国内资本流向那些易变现、高收益的产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和证券市场上来,导致国内总需求的急剧升高;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攀升,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市场稳定带来明显的压力。国内经济同时面临着“供给冲击”和“需求拉动”的两种威胁,行走在危险中间的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必将转型,要从为供给扩张和需求拉动加油加速的积极型政策框架中退出来,执行中性稳健的财政政策及其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已是当务之急。[2]

2005年中国稳健的财政政策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工作报告中,在“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方针的指引下,稳健财政政策在维持整体国民经济形势稳定和避免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3]但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进一步深化,来自于外部冲击的影响力愈加明显,财政政策能否适应经济开放度不断深化下的考验,能否在宏观调控中作为主导力量维护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成为本文对其进行有效性检验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模型变量与样本的确立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动影响总需求或总供给,其中,政府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出。[4]理论上,根据四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GDP=AD=C+I+G+NX可知,政府购买性支出G直接影响GDP,因为它购买和直接消耗了经济资源形成的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它的数量变动会对经济总量产生直接的、明显的影响。在生产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实际GDP少于潜在GDP的情况下,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可以增加总需求,增加实际GDP。政府购买性支出对GDP有一种乘数效应,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5]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的支出,包括各种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各项财政补贴支出以及政府债务的利息支出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或补助等。在转移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实际上将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以促进公平分配。财政补贴是转移支出的另一种形式,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性补贴,一类是消费性补贴。生产性补贴主要是对生产者的特定生产投资活动的补贴,其作用等同于对生产者实施的减税政策,可直接增加生产者的收入;消费性补贴主要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补贴,其作用在于直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者增加消费需求。在理论上,由于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消费C和投资I,因此,转移性支出间接影响GDP。政府转移性支出大多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它形成国民经济产出再分配过程的一部分,它对社会总供给、社会总储蓄以及经济总量和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6]

税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把民间的一部分资源转移到政府部门,从而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税收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其一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其二是调节收入分配关系。[7]税收主要包括间接税和直接税,而间接税负在市场供求弹性的影响下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承担,因而,税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可支配收入,影响他们的消费和投资活动,根据上述方程可知,它也会间接影响GDP。然而,税收作为一种调控手段,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对其作用存在疑义,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非线性机制,使税收手段的调控效果分析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综上所述,实证变量选取如下:(1)工具变量。包括税收(T)、国债(D)和转移支付(S)。(2)中介目标变量。包括转移支出、基本建设投资(I)、挖潜及技术改造(TE)、支农支出(A)和科研投资(RD)。(3)最终目标变量。包括消费(C)、基本建设投资本处的变量选择使用“资本形成总额”项目更为妥当,但由于1996年以前我国统计资料中并不包括这一统计指标及数据,为保证数据内涵前后的一致性,在此仍使用基本建设投资的相关数据。、净出口(NE)和国内生产总值(Y)。变量之间的关系见图1:

在接下来的检验分析中(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所使用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http://www.pbc.gov.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样本区间为1978―2005年。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所研究序列分别取自然对数。

三、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检验

对于开放经济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检验本文采用四个检验程序予以完成。首先采用平稳性检验确立变量之间的数列严谨有效;其次通过协整检验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再次通过因果检验,确定变量间的互动原则和预测关系;最后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变量的变化取决于滞后变量的变化和前一期偏离长期均衡的程度。

1.开放经济下财政政策变量平稳性检验

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变量序列税收、国债、转移支出,基本建设投资、挖潜及技术改造、支农支出、科研投资、消费、净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为I(2)序列。这种变量间良好的同阶性为下一步的协整检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因果关系检验

在平稳性检验基础上,为确定变量之间的预测关系,本文在此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其基本原理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增加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就说x是y的Granger原因,类似地定义y是x的Granger原因。

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检验法对诸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由于模型的检验结果敏感地依赖于滞后期的选择,因此本检验按以下法则选取滞后期:首先根据AIC和SC准则,在不确定情况下,根据内曼―皮尔逊(Neyman-Pearson)提出的似然比(L.R.)统计量来确定滞后期。检验结果见表2。

表2充分反映了工具变量、中介变量及目标变量间层层推进的因果关系,并获得了通过单变量变动带动其他。首先,税收的变化明显影响基本建设投资,但对科研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国债的变化能显著影响转移支出、基本建设投资及科研投资。其次,转移支出变化能显著改变消费额及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支农支出及科研支出的变化能显著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3.协整关系检验

在确定变量同阶性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确立财政政策相关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确立开放经济下财政政策相关变量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的前提下,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变量(税收与基本建设投资、科研投资之间,国债与转移支付及基本建设投资、与科研投资之间,科研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等)之间在1%或5%水平下,至少存在一个以上的协整关系。

然而,税收与转移支出、更新改造之间,国债与更新改造、支农之间及转移支出与更新改造、支农、科研、净出口之间则不存在理论上的协整关系。

4.误差修正模型

为说明滞后变量的变化和前一期偏离长期均衡的程度对变量变化的影响,本文在此采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对回归函数进行误差修正。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是对诸变量施加了协整约束条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且只能用于有协整关系的序列建模。根据表2、表3可得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从修正模型的效果看,滞后变量影响下的财政政策变量间关系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变量之间发生影响的深度却出现了变化:基本建设投资受到税收和国债的影响比较复杂,当期税收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影响为负向,而前一期税收的影响状况为明显的正向,在年度税收超收较大的情况下,税收对基本建设的正向影响在逐步减少;国债年度变化的影响效果非常相近,稳健型财政政策下的国债综合影响呈较弱的正向趋势;滞后变量对当期的基本建设投资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科研投资受到滞后变量的正向影响;当期税收增长对科研投资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年度国债变化对科研投资的影响为正。在政府转移支出上,滞后变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这也与中国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有关,而年度国债变化对转移支付的影响非常微妙,在当前稳健型财政政策的框架下,国债对转移支付呈较弱的正向影响。在消费上,当期变量受到滞后变量的显著正向影响,而政府转移支付则对消费呈典型负向影响,形成了替代关系,说明我国当前转移支付的水平并不高,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消费领域的补贴行为。虽然在函数关系上的表现不同,但仍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GDP存在的巨大惯性,滞后变量对当期GDP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从其他因素来看,当期、前期技术改造和挖潜投资都对当期GDP产生明显正向影响,年度科技投资和农业投资的增长对GDP有正向作用,政府的当期和前期补贴与转移支付支出都对GDP具有负面影响,而基本建设投资的过分增长开始对国民收入的增长形成阻碍。为更好地判断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效果与影响,本文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做进一步的说明。

2.财政政策相关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

本文首先假定具有符合要求的均衡经济环境,并保持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对于税收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科研投资反映较为迅速,在第3期达到最大(0.006),且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基本建设投资则对此反映相对缓慢,在第6期达到最大值后,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说明中国税收政策的效果是长期的和较有效的。对于国债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基本建设投资和科研投资的反映最为迅速,其中科研投资在第2期即达到峰值,随后进入波动期,说明我国科研投资的主体相对单一,政府投资占有较大的比重。基本建设投资则长期受到国债冲击的影响,且影响效果在逐步加强,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国债发行的建设投资的性质,也反映出我国国债发行的机制和结构中滞后变量存在显著影响。转移支付制度受到国债冲击的负面影响,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我国国债发行的主要目的是建设性的,投资地区的重点相对集中于发达地区。消费受到国债不明显的冲击,但持续时间较长,说明中国的国债开始成为居民重要的财产性收入,并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GDP受到基本建设投资冲击时反映较快,且在较长的时期内效果在不断加强,说明我国建设投资的主导地位仍较显著。GDP对转移支付的冲击反应较慢,效果也比较弱,在第6期达到最大后,迅速消退。面对农业投资的新息冲击,GDP表现出反向的变动,并且反向的效果逐步增强,说明我国的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的市场结构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投资效率缺失。GDP对技术改造投资和研究投资的新息冲击总体反映不明显,细分来看,技术改造和挖潜投资对GDP的冲击效果较大,持续的时间较长,而科研投资则在5期达到最高值后迅速的衰退,这些情况说明我国仍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技术市场的发育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力度不高。

四、开放经济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通过上文对1978―2005年中国相关变量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开放经济下的我国财政政策表现为如下的效果和原则:

1.开放经济下中国实施财政政策总体是有效的

从所选择的工具变量、中介变量和目标变量相互之间因果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在中国现实的经济运行环境下,为了熨平经济运行的波动,可以根据相机抉择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2.财政政策存在时滞,经济开放对时滞的影响并不明显

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介变量对于工具变量的反映,还是目标变量对于中介变量的反映,多数存在时滞。这明显增加了相机抉择的难度,从而也使得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影响。

3.开放经济下财政政策存在明显挤出效应

在理论上存在相关性的一系列经济变量之间,实证结果却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如转移支出与更新改造、支农、科研、净出口之间等等均不存在理论上的长期稳定关系,因此在中国现实经济运行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这对积极财政政策施行效果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如何控制挤出效应,调动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应是在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中需要着重注意的课题。

4.财政政策主要适用于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实证结果表明,税收对于基本建设投资和科研投资的作用都较为持久;国债对基本建设投资和转移支出的影响持久,但对消费的影响不明显并对转移支出有着负面影响;GDP与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投资有着明显的持久影响。其他工具变量对中介变量及中介变量对目标变量的作用均较为短暂,因此,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具有脉冲作用,如果措施适当,介入时机准确,则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平衡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改造投资和科研投资两项重要的长期支出对GDP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应着手解决技术研发和技术市场中的深层次问题,目前不宜将财政政策作为开放经济下经济发展的持久推动力。

5.财政政策的具体结构有待优化

中国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为刺激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施行多年,因此,此时配合经济运行调整的需要,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可行的。然而,即使对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实证结果表明也存在施行空间。因为统计数据表明,税收与转移支出、与更新改造之间,国债与更新改造、与支农之间,转移支出与更新改造、支农、科研、净出口之间均不存在理论上的协整关系。这一方面是受到挤出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中国施行稳健财政政策的结构可以进一步调整,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效用。

参考文献:

[1] 任春.中国财政政策新思路[J].资料通讯,2006,(12).

[2] 丁焕强.财政政策转变:从积极到稳健的效应分析[J].价值工程,2006,(11).

[3] 贾康.中国财政政策的转型及展望[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8).

[4] 彭志远.现阶段我国合理赤字率的分析――基于债务风险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5] 林继肯,夏德仁.西方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77.

[6]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54.

[7] [德]埃瑞克•G•菲吕博顿.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71-75.

[8] 刘溶沧,苏充琴.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63.

[9] 苏明.论中国转型期的财政政策[J].现代财经,2006,(1).

[10] 李森.关于财政职能理论的反思[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3).

The Analysis of Validity of Chinese Fiscal Polic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Open Economy

ZHAO Guo-xu1,WU Hua-ming2

(1. China Minsheng Banking Corp. LTD, Beijing 100000, China;

2.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Zhejiang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hesivenes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work performance .Data collected from 532 employees from 123 different service work teams were analysed us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dividual-level variabl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team-level variables by Rwg.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OCB of work teams are related to work team performance positively.Further, work team cohesiveness can be used as an antecedent of OCB.Chinas econom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pen, and the implication of external economic factors on domestic macroeconomic policy is increasing continuously.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validity test variables of the fiscal polic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open economy, this article insp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verall fiscal policy and the measures constituted using cointegration and causation test methods, and makes a conclusion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principle at this s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fiscal policy.

篇2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 博弈论 商品房

一、引言

在全国商品房价格一路飙升进程中,随着社会各阶层人群收入水平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社会保障中关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矛盾也日益突出。中低收入家庭购房可望而不可及已经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经历了无数期待之后我国出台了现行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即政府提供无偿划拨土地,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建设经济适用房供给中低收入购房者。该项政策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的希望,政府希望能借此消除由于房价过高而导致的不安定因素,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和谐社会。然而经济适用房在实现其经济和适用的社会保障特性时并不是一帆风顺,出现了许多奇怪现象,诸如开发商不积极履行开发建设合同;经济适用房最终为富人拥有等问题。这样就与政府推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初衷相违背。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理论来加以分析。

二、基本假设

1、参与人是理性的,即严格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

2、仅考虑纯战略的情况。

3、“补砖头”和“补人头”。基于2004年5月13日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界定,目前我国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假设该政策为“补砖头”;将政府对中低收入购房者仅提供资金补贴假设称为“补人头”。“补人头”时,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过程和普通商品房一样,只是在销售阶段对有资格的中低收入购房者提供资金补贴,其资金补贴额等于土地出让金与部分税费之和,即将“补砖头”时的优惠补贴给中低收入购房者。

4、“正向努力”和“逆向努力”。房地产开发商积极履行建设合同,努力通过技术改进和有效管理降低开发成本称为“正向努力”,反之称为“逆向努力”。

三、模型组成要素

本文应用的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的策略型表述,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局中人。即博弈的参与者,他们是博弈的决策主体。本模型中参与者甲指政府,参与者乙指房地产开发商。

2、策略。指每个参与人在博弈中可以选择采用的行动方案。本模型中参与者甲的策略为s1i∈S1i=(s11,s12)=(补砖头,补人头),参与者乙的策略为s2i∈S2i=(s21,s22)=(正向努力,逆向努力)。

3、支付函数。支付是指参与人从各种策略中获得的收益。经济适用房中政府的支付函数U(s1i)=R+F-C1-C2-E

R指土地的出让金,F指相关税收,C是政府政策的监督成本,可细分为对开发商认真履行合同的监督成本C1和对购房者的监督成本C2,E是政府对中低收入购房者的资金补贴。

作为理性人,开发商的支付函数有两种,当政府采用“补砖头”政策时:

C'=(P-∑Cj-C'')÷r

式中r为经济适用房开发中开发商的利润率,∑Cj为开发商开发经济适用房的各项直接成本之和,a为常数系数,k为大于1的常数,C''为开发间接成本。P为中低收入家庭能够接受的经济适用房最高价格。

公式说明:根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中的规定,经济适用房开发商的利润率不能超过开发直接成本的3%,这远低于一般商品住房开发的利润率,因此开发商的利润实际上成了开发直接成本的函数,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随着开发成本的增加而增长,当成本增加引起的经济适用房价格上升到中低收入购房者能够接受的最大限度时,开发商的利润开始随着成本的增加而降低。

当政府采用“补人头”方式时:

U(s2i)=Q×P-Q×∑Cj-Q×∑Cj''

此时将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放入商品房开发建设的大市场环境中,在短期内,市场价格P不变。基于城市规划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都有限制,以保护居住环境,防止房地产开发商过渡开发所带来的外部负效应,住房开发量Q应该有上限值Qmax,通常开发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开发时总是取Q=Qmax,于是此时U-i= Qmax×P-Qmax×∑Cj-Qmax×∑Cj'',即开发商的支付函数实际为各项成本之和的函数。开发商的利润会随着开发成本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开发成本的降低而增加。

四、占优战略均衡分析

1、对于政府。其策略为s1i∈S1i=(s11,s12)=(补砖头,补人头),支付函数U=R+F-C1-C2-E

当 s1i=s11=“补砖头”时,根据《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规定,土地出让方式为政府划拨即土地成本为0,而且税收优惠1/2,取值F/2,但是没有资金补贴。于是在政府采用“补砖头”政策时,其支付函数U(s11)=F/2-C1-C2。

当s1i=s12=“补人头”时,由于将经济适用房开发商视同为普通商品房开发商,相对于“补砖头”时,政府对开发商的监督成本为0,同时和对待普通商品房一样政府收取全额土地出让金和各项税费(即此时的税费相当于“补砖头”时的2倍,取值F),而根据模型的假设,政府对购房者的资金补贴为E=R+F/2,于是:

U(s12)=R+F-C2-(R+F/2)

U(s12)-U(s11)=[R+F-C2-(R+F/2)]-[F/2-C1-C2]=C1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假如政府采取“补人头”政策,即使将全部土地出让金和一半的税费用来补贴经济适用房购买者,那么还可以节省下对于开发商的监督成本C1,当然指的是相对于“补砖头”时的监督成本,并不是说对开发商没有监督。为了方便计算和比较,不妨将公式进一步简化,令

U(s11)=0;U(s12)= C1 (C1为正数)

2、对于开发商。在分析开发商的效用时,直接量化不容易,笔者在此根据支付函数的内涵用量化利润率来代替说明。

当政府采用“补砖头”政策时,其支付函数为:

C'=(P-∑Cj-C'')÷r

开发商的策略为s2i∈S2i=(s21,s22)=(正向努力,逆向努力)。当s2i= s21=“正向努力”时,即开发商按照普通商品房经营方式运作经济适用房,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努力通过技术改进和管理水平提高来降低成本,但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可以降低经济适用房价格却并不能明显增加开发商利润率,因为按规定最高才是3%,假设开发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取最高利润率3%;当s2i=s22=“逆向努力”时,根据此时的支付函数形式,开发商的收益其实是开发直接成本的函数,开发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增加成本而提高利润,同时通过虚增成本和成本转移这些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很难查知的方式适当提高其利润率,比3%高,但不会太高,假设为6%。

当政府采用“补人头”方式时,其支付函数为:

U(s2i)=Q×P-Q×∑Cj-Q×∑Cj''

据调查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上正常情况下普通商品房的利润率约为10%,开发商的策略s2i=s21=“正向努力”时,根据支付函数形式,随着开发成本的降低其收益将会增加,利润率提高,可超出10%,假设取11%;相反s2i=s22=“逆向努力”时,利润率将会低于10%,假设取9%。

通过上述博弈分析,将效用组合结果列表如下:

由表可知,博弈中的占优战略组合为(s12,s21)(“补人头”,“正向努力”),即政府应采用“补人头”方式,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努力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是经济适用房的良性循环之路。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政府积极采取经济适用房政策来缓解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压力是正确的。但是在分析中,通过与“补人头”政策的对比,暴露出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根源,也预示着新的改进方向。

第一,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中规定的3%的利润大限,违背了开发商的根本利益和市场经济法则,开发商背负了部分本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从而导致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也出现了许多荒唐的现象,比如将经济适用房卖给拥有豪华轿车的富人们,比如将经济适用房建设成大平米的豪宅等等。

而如果采用“补人头”政策,将经济适用房并入普通商品房市场上,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有足够的利润激励其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品,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和进行良性竞争。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将征收的足额土地出让金和部分税费补贴给有资格的中低收入购房者,来实现经济适用房的职能,保证了开发商利益的同时,也保障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有效的避免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中3%利润大限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第二,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加大了政府执行该项政策成本,在低利润率限制条件下,开发商开发经济适用房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房地产公司通过开发一两个经济适用房项目来作为点缀,其实是相当于通过少挣的利润来作宣传增加知名度了;第二种便是房地产公司“逆向努力”来增加收益,比如通过虚增成本,成本转移等方式增加收益和利润率,或者干脆贿赂政府中不称职官员改变土地用途直接获取暴利。对于第二种可能,政府要很好地执行政策必然会付出更多的监督成本,增加了政府的负担,降低了政策执行效率。而“补人头”方式中,政府只需按照普通商品房的监督方法来管理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以及对购房受补贴的必要监督,不用再增加成本来监督开发商认真履行合同了。

【参考文献】

[1] 王文举: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学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M],2004。

[2]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0。

[3] 朱亚兵:经济适用房价格管制中的政府与开发商博弈[J],商业时代,2006,20。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监测方法;综合指数

中图分类号:F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66-04

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战略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考核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定量评价工具。对于引导和推动各级发展主体转变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统计标准的确定

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精炼、实用、易获取、代表性强的原则,我们认为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2]、资源节约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和社会稳定水平五个方面(子系统)构建循环经济监测体系,每一个方面又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表征某一侧面发展状态的指标构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监测标准是判断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在本研究中,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根据我国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及行业规划中提出的有关发展目标和任务,确定标准值;[3](4)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及其制定见表1:

2.循环经济统计监测方法

2.1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各指标间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法、极值法、功效系数法和指数法等。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我们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

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

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

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评价监测结果具备可比性。

2.2指标权数的确定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的确定方式分类,大体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两类。两类赋权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客观赋权法一定比主观赋权法优越,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评价监测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指标赋权方法。[4]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主观赋权法进行赋权,并通过采取扩大咨询范围、增加咨询专家的数量等措施来减轻人为因素影响。课题组征求了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企业界的数十位专家的意见,参考了国内众多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2.3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线性加权和法作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线性加权和法的优点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更主要的是将指标的个体指数值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后,可以得出各个子系统的水平指数及整个体系的综合指数值,而综合指数满足时间上的可比性,可以用于全国及各地区循环经济进程的动态监测。其步骤如下:

首先对五个方面的评价监测指标的个体指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然后再加总,得到各个方面(子系统)的水平指数:

3.全国及各地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与实证分析

运用前面提出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评价监测方法,我们对2000年和2004年全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除外)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循环经济进程进行了测算。测算所使用的统计数据大部分取自2001年和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还有部分数据是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部局年度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资料整理得出的。将2000年和2004年的数据分别代入评价模型中,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2000年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开始年,故此选择2000年作为全国及各地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的起点和参照点。测算结果显示,2000年全国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数为46.3,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资源节约水平指数、科技教育水平指数、环境保护水平指数和社会稳定水平指数分别为46.8、20.2、47.1、57.3和80.8。从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和各项水平指数的数值不难看出,我国的循环经济进程尚处于循环经济初期阶段,资源节约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对循环经济过程的支持还有待加强。只有社会稳定水平指数较高,说明目前我国的社会是相当稳定的。总之,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循环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对于2000年,2004年我国的循环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上表2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数达到了55.1,比2000年提高了8.8点,除社会稳定水平指数外,各项水平指数与2000年相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考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达到了54.7,提高幅度落后于综合指数。城乡差距扩大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循环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循环经济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资源节约水平指数在所有水平指数中虽然数值仍然最低,但增长也是最快的,今后我国的资源节约水平若能够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则资源节约水平指数有可能在几年后赶上甚至超过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科技教育水平指数也有所提高,但尚未达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要求的科技、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目标,应继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使科技、教育为我国循环经济进程提供更大的支持。环境保护水平指数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63.0,但环境保护的水平还需要大大提高,以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水平指数由2000年的80.8降低到了2004年的62.2,表明我国的社会稳定程度在降低,今后应注意控制通货膨胀水平,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失业率。进一步的分析不难发现,近几年我国资源节约水平、环境保护水平等方面提高的幅度不算太大,能源及其他资源消耗强度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较高,投资规模偏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总之,建设循环经济的局面才刚刚形成,今后还需将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进程的发展。

从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看,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的高低可以大致分成四个方阵。第一方阵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三大城市凭借人才、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走在了全国循环经济的前列,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都超过了79。第二方阵包括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辽宁等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沿海经济大省,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处于60~75之间。第三方阵包括海南、黑龙江、四川、湖北、河南、江西、河北、陕西、山西、湖南、吉林、安徽、重庆、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处于50~60之间。第四方阵包括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内蒙等省区,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都在50以下。在空间分布上,全国各地区的循环经济进程基本呈现出由东到西、从南向北依次推进的格局,见图1。

容易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进程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2004年,循环经济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共有12个,这12个省市除黑龙江、四川外,其余10个均出自东部地区,而循环经济综合指数低于50的9个省区则是清一色地属于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56.4、44.2和41.0变为2004年的68.9、53.3和46.1,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见下图。

根据近几年的发展态势预测,东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要比中、西部地区早20至30年。如果仅有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循环经济,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不能实现,则很难认为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循环经济。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效应要高于东部地区,表明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就业率进而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可以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而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也要努力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为我国实现循环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统计局重点研究课题的一部分,项目编号:KT0509。

注释:

①东、中、西部的划分一般是: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

参考文献:

[1]黄群慧.循环经济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6):29-33.

[2]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23-127.

篇4

摘 要 美国的“两房”问题让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治理,于是,房地产市场陷入了低迷期。2008年,长沙市推出《长沙市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实施方案》,给老百姓和房地产商都带来了一缕春风。本文主要围绕此《方案》出台背景、目的以及实施效果,分析政策的优势、不足及风险,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货币化补贴 实物补贴 寻租 监管

一、政策出台背景

2007年次贷危机席卷美国之后后,中国政府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实施了一些整治性的措施。自进入2008年来,随着经济的受挫,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宛如进入了寒冬,商品房交易量开始出现萎缩。于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或明或暗的救市措施。同时,十七大提到和谐社会“居者有其屋”的理念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加快安居工程的建设。于是,2008年7月,湖南省长沙市颁布了《长沙市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对住房困难的、符合经适房申请条件的家庭,给予5万元或8万元现金补贴,受补贴者可以凭借补贴凭着在指定的地段购买普通商品房。长沙的《方案》的良好实施在全国掀起了一波“货币化补贴”的热浪,沈阳、杭州、南宁等城市也纷纷提出适合自己的“货币化补贴”方案。

二、政策目的

对于《长沙市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实施方案》的政策目的,可以说绝对不是纯粹的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无房或住房困难问题。很明显,目的有二:

(1)救市,稳定房地产市场,维持地方财政来源。

(2)为民谋福利,完善当地住房保障体系,为百姓提供更优化的房屋政策福利。

当然,公共政策的目的,有时并不是一元的、二元的,而是多元的。因此,对于此政策出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上两种目的谁占的比重大,我们不做进一步探讨。只需明确一点,政府将其定位为住房保障体系中,并自誉为全国最好的住房保障体系。

三、政策实施效果

2009年4月30日,中国长沙第27届房交会主题活动之一――“新形势下住房保障的政策取向”发展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我对长沙的政策是由衷地认为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看到的一个最好的住房保障政策 。”如此高的评价,那我们就来看看货币化补贴政策有哪些效果?

1.为长沙的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提供了催化剂

截至到2009年4月,一共发放了16700多户的货币补贴凭证 ,其中有3000户已经购买住房 。如果按户均90平方算的话,那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长沙市房产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2月份全市房产签约量达到了120万平方米,3月份达到126万平方米,4月份截至28日签约量达到127万平方米 。而2008年,长沙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约478亿元,商品房实现销售680.79万平方米 。对于长沙这样一个人口数量仅有600万的中等城市来说,这样的成交量可以说是放出了“天量”。仅头四个月就超过了2008年全年成交量的一半以上。这其中,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可以说是楼盘成交放大的助推器。

2.为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住房福利?

当然,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毕竟是一种保障性政策,政府投入那么大,百姓又岂能不受益。截至2009年4月发放16700户补贴凭证,3000户已购买住房。但是,此项政策在真正实施中又面临着被保障群体褒贬不一的评价。部分民众反映货币化补贴确实很多程度上解决了自己的住房困难问题,有了这5万或8万元钱,不用贴很多钱就可以在商品房或二手房市场上买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也有很大一大部分人反映,拿货币化补贴凭证买到的房子,大多所处地段、户型等都比较差,而且由于政府的补贴是不能冲抵首付的,这又给被保障群体中的低收入人群带来了“鸡肋烦恼”――“食之无味,弃之不舍”。总之,长沙的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完善了其整个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了部分人的住房困难问题,但是由于制度设计本身或是实际执行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差,依然存在一定不足。

四、政策优势

总体上来说,长沙市的货币化补贴政策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以至于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在会议上公开指出,长沙市的住房保障体系是中国最好的。而且,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也誉之为“不管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会是保障性制度的主流”。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1.补贴效用高相对较高

通过货币化补贴,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阶层可以直接拿到补贴凭证,相对于实物补贴来说更为直接和灵活。而且这之中,不需要经过开发商之手,通过房屋建设销售来过渡到购房者手中,而是直接发放给符合政策要求需要购房的家庭,避免了过渡过程中的正常磨损和开发商非法占有的现象,提高了实际补贴效益。

2.降低了政府的监管成本

在现行的“砖头补贴”方式下,政府通过对开发商的补贴来间接地对中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商资格审查、建设、销售、流通等各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偏离了政府正常宏观调控的职能,不但要付出巨额的成本,而且监管效果不佳。

开发商本身也是具有逐利性的,而货币化补贴使政府避开了开发商这个中间人,监督内容大大减少,大大降低了政府的监督成本。

3.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补贴受众内部的公平问题

在收入清晰的前提下,给最穷的人和最需要住房的人以最多的住房补助,中低收入者一旦收入改善,就让其马上退出保障体系。而“砖头补贴”制度下,被保障者享受的补贴一定程度上与其收入水平呈正比的,其购买的房子越大,实际享受的政府补贴越多,而货币化补贴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某种意义上的不公平现象。

4.有利于经济适用房的市场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完善

首先,住房保障面扩大,市场有效需求增多,住房保障对象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的覆盖面将扩大,将激发市场有效需求的增多。

其次,推动房产一、二级市场均衡发展。货币补贴,有利于各类群体根据其实际经济能力,具体选择买新房或买旧房,这对于激活二手房市场,形成梯级住房消费结构,均衡房产一、二级市场都将起到积极的意义。

五、政策存在的不足与风险

1.财政负担

自2008 年实行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开始 ,截至2009年3月16日,共发放货币补贴资金9794.6万元。而长沙2008年总共的地方财政收入为342亿,其中投入到安居工程的资金为6亿 ,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占地方财政收入的0.286%,安居工程投入的16.3%。截至2009年4月,共发放16700户补贴凭证,意味着政府将投入8.35亿――13.36亿,比2008年长沙市投入到安居工程补贴资金的总额还多,而且这个数字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政府能否长时间承担如此高额支出,一旦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如何面对此项支出等等,都是此项政策持续性发展的潜在风险。

2.一旦房屋供应紧缺,或商品房与经适房价格差拉开,货币化补贴制度将难以实施下去

目前,长沙市的补贴标准是参考“经济适用房与同地段普通商品房价格差*住房面积”来制定的。也就是说,一旦长沙市商品房价格与经济适用房价格拉开,政府将承受更加财政压力,从而影响到政策的可持续性。目前,长沙已经停止建设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房屋供给发生变化,而这种供给的变化是否会影响普通商品房价格,一旦房屋供给紧缺,商品房价格必然会大幅上涨,政府是否重新建设经济适用房就决定了货币化补贴的命运。而且自进入2010年来,长沙的商品房交易异常活跃,价格大有启动之势,这其实正是政策隐患之一。

3.可能容易商品房价格抬升,从而影响经适房保障之外的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现状

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推动作用,对其被保障者来说,有益有害很难说清。但是,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商品房价格的提升,对未进入经济适用房保障体系范围内的中低收入者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灾难。如家庭月均收入1000元的人可以享受货币化补贴,而月均收入1200元的人则在体系之外,两个家庭收入相差不大,但买得起房子的反而是收入低的家庭。这个时候,一旦普通商品房价格抬升,经适房保障之外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利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被损害。因此,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保障范围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

4.依然容易引起寻租现象的发生

经济适用房由原来的实物配售改为货币补贴后 ,购房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到市场上选购适合自己的住房。但是, 5万或8万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由于货币补贴并未能绕过产权这一经济适用房最核心和敏感的问题 ,在享受补贴并能获取部分产权的巨大利益诱惑下,难免不出现寻租活动。以前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引来诸多诟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收入家庭,隐瞒实际收入骗购经济适用房,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现在改为货币化补贴,尽管设计多级审核和公示制度,但仍存在诸多空子可以钻。在这方面与以前政策没有本质改进。

六、政策建议

1.加强监管

务必要坚强制度的监管。首先,建立公正公平机制。公正、透明是政策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补贴发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户受补贴的家庭,都要向群众公开,让群众知道,受群众监督,确保货币补贴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其次,加强对补助对象资格的审查。资格审查是对制度准入的严格把关,是杜绝寻租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寻租行为发生的重要环节。因此,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时,应该对受补助对象的资格进行进一步的审查,防止2009年武汉“六连号”等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2.稳定房地产发展,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

政府应该努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保证政策的健康发展。对于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制度来说,保证住房供给的充裕、稳定商品房的价格十分必要,特别是稳定商品房的价格。因此,在政策外方面,政府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保证地方房屋供给规模的合理;第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减少房地产泡沫,坚决杜绝恶意炒房,避免商品房价格的虚高带来的制度成本。

3.完善经济适用房的产权退出机制

在补贴房挂牌交易时,政府有优先回购权;补贴房房主在赎回属于政府的那部分产权时需要支付按略低于市场价格或一定利率计算得出的金额,而不仅仅是退回政府当初的补贴额。这样政府也能够享受房地产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政府回收产权得到的资金进入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专户,可以为专户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制度的可持续性。而且专户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适用房和商品房价格差适当调整补贴金额或扩大补贴的人群,扩大制度的适用面。

参考文献:

[1]长沙的政策是目前中国最后的住房保障政策.湖南日报.2009.5.1.

[2]长沙率先实行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促成楼市.

[3]牛毅.我国经济适用房经济补贴方式探讨.国土资源导刊.2006.4.

[4]丁兆春.从常州的实践看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中国房地产.2009.12(348).

[5]陈敦旭.长沙市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的实践与思考.区域发展.2009.2(2).

篇5

关键字: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引言

货币政策作为我国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逐渐开放化和全球化的经济条件之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采取行政手段达到干预、控制经济的作用,货币政策并没有得以很好的研究和应用。随着1984年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以及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弊端日益凸显,货币政策逐渐被大家重新认识并运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如今,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以其特有的对经济的影响力而同时受到政府的重视,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不断推进,探索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成为经济宏观调控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让我们看到,世界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的速度加快、波及面更广、危害也更为严重。当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也对我国产生了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尽可能降低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研究开放经济条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则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作用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来实现,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则会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表现出来,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产生短期和长期两种效应。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状态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短期会使得需求曲线的移动从而引起产出和价格的上升;从长期看,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不但总需求曲线会发生移动,供给曲线同时移动最终是物价和产出同比例的提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还要考虑国际汇率等影响因素,扩张的货币政策会通过本国利率下降、资本流出、本币贬值等一系列的反映最终导致产出增加,物价上涨。

三、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因素

(一)自主性受到制约。1994年实行汇率改革以后我国虽然提出要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的、单一的、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2005年之前由于是单一的盯住美元,使得本来就应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被过多的被控制,因此不可避免的降低了汇率制度的独立性,其突出表现为调节过程中的局限性。而且我们本来是一个出口外向型的国家,当美国出现通货紧缩或者进口降低时,我国的外贸出口数量会受到较大影响,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这样大大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此外,虽然2005年之后进一步放宽了对汇率的管制,也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其调节作用同样有限,仍不能跟随市场的变化自动调节,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效应减弱、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什么我国的要实行政府管制下的汇率制度,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市场的不成熟而无法有效运用。丁伯根指出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应该是一一对应关系,不同的政策目标都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但这样的设想显然是不现实的。另外蒙代尔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货币政策组合这一概念,他认为由于机构分散或信息不完全等因素使得能够掌管所以政策工具的机构不可能存在,每一政策工具对政策目标的影响数值也无法获得,但是只要知道某一政策工具对于实现某一政策目标有多大的相对效应,从中确定为实现某一政策目标最优的政策工具即可。但是,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提出几个和国外发达国家相同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而没办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外在约束加大对货币政策影响。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许多外资银行逐渐涌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极大加强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性,也使得货币政策所要照顾的面更加广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各金融机构都加大了金融创新的进程,创新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比较不稳定的过程,其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也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难以预测,降低政策的稳定性。

(四)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经济开放条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会出现对国外产生影响的溢出效应。此时各国在政策制定时不能单考虑本国的均衡,还有考虑本国的货币政策可能对其它国家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它国家的货币政策可能对我国产生的溢出影响效应,不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本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开放条件下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一)提高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该以完善的市场化经济体制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自由、有序发展。我国市场化的进程之所以步伐较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过度管制,因此,政府应放宽对汇率的管制,交由市场运作,提前降低人民币过大浮动的可能性,减少外在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提高政策之间的配合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特征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邮政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对本单位下属单位的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而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邮政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其成因及防范对策,对于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保护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

1.风险比较复杂。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不确定性因素多、社会环境影响大、牵涉面广的工作,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因此风险更高,难度更大;同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每一项审计活动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其成因和表现形式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2.风险成因的独特性。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高,责任人一般为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同时审计的内容错综复杂,加之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期限长,评价事项多而敏感,审计的评价依据仍处在不断变化完善之中,所有这些不稳定因素都会反向促生审计风险。

3. 风险控制艰巨。一是风险成因的特殊性使得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特别是审计对象一般都是手中握有重权的“高智商”者,违规行为更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二是审计事项的委托授权属性常使得审计机构面临被动的局面。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决定,只有授权委托后方可实施审计,而人动一般具有批量性,在短期内很容易形成审计力量相对不足,面对“风险成本——效率”的关系,审计人员常常无可奈何,必然加大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邮政企业各系统及更高层次(由县科级向地处级、省厅级推进)的全面推行,审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制度基础审计,它过分依赖被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 而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就难以避免领导者个体主观性、随意性和偶发性干扰的风险,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审计环境。从实践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任务急、时间紧、工作量大。要在短时间内把领导干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责任搞清楚,单靠人工方法是不可能的。现在,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 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样本信息能否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等等, 必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形成新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由于内部审计是邮政企业内部设置的机构,在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约束,当审计事项涉及大单位与小单位、全局与局部利益纠纷时,就不得不考虑本级行政的意见,审计工作难以避免行政领导的影响和干扰,审计人员很难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和查处的职责,特别是当涉及领导层违纪或参与违纪时,内部审计人员更是无能为力无法对其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另外,由于内部审计地位的限制,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在取证的关键时刻,有时会遭到被审单位的拒绝,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制不够健全

大多数部门、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规范科学的经济责任制,领导干部没有明确的任期经济责任,任期内应负的责任、任期目标、考核标准都没有给出科学、明确的界定,同时被审计单位在某些环节上违反财经法纪是由离任者和领导班子的混和行为所引起,但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却无明确金额标准,这使得审计评价丧失了具体的参照,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两类标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国家的相关审计评价细则和标准仍很欠缺。

(四)审计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往往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也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既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及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但在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以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大、涉及面较广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有可能引发诸如审计问题处理不当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失误,以及审计程序错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五)审计评价失真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在审计实务过程中,审计评价就难免会导致失真。例如:对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是审计范围,但审计人员未获取相关证据而随意评价;对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然获取了审计证据,但证据可靠性不强,证明力不足,而草率做评价;用词欠妥的审计评价。凡此种种都会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严格审计取证和分析工作

审计人员要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突出重点,加大审计调查的力度,不仅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完整的审计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而且不能忽视对未在账内记录但客观存在的事实的审计查证,尤其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要跳出传统审计的思路,拓宽审计视野,围绕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资金流向和投资效果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不隐瞒,不夸大,不回避,做到事实清楚,准确无误。分析判断问题的性质时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国家法律法规,又要考虑地方政策的实际,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兼顾单位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报告审计结果。

(二)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通过数量特征和质量关系的分析,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应当与审计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相适应;其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因为审计机关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者实施监督而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那种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最后,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

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负有特殊的责任和权利,其能否有效履行职责,正确使用经济决策权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影响较大,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管理方面的透明度,提高其投资决策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要搞好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定相结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对被审计对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反映和高度概括,提出了国家(企业)资金如何用得少,用得好,用得值的问题,我们抓住这几个关键,可以明确地去查找,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在这几方面表现的明显特征,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二是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思维模式与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确定相结合。经济效益审计要明确回答被审计对象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借助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确定审计对象有哪些经济责任,怎样履行的经济责任,结果如何这样的思路,并围绕这三个方面,确定审计程序,收集资料、证据,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提高审计行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三是把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操作相结合,如审计标准的确定、调查、访问、座谈、统计分析等非财务性资料查证方法的应用、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等,这些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都有助于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提高审计的质量,降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四)创建宽松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环境

环境对风险控制有一定的影响,工作环境越差,风险系数就越大,有良好的工作环境,风险相对要小些。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依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实施审计监督,又是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廉洁自律等情况实施审计检查。审计的权限和手段是有限的,仅靠审计部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度较大,风险也大。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既要主动争取组织、纪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又要特别注重工作方法,争取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理解和配合,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提高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属性,则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有了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掌握审计方法,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

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素质教育使审计人员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审计人员树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各尽职守的职业道德。

2、加强风险的教育。提高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于每一个审计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人员就要承担责任风险,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做到依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就能够规避审计风险。

3、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计算机知识、法律知识等,并且要熟悉经济责任有关的法规制度,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才能使每个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都能以扎实的业务知识做后盾,以法律制度、规定为依据,圆满地完成审计任务。

4、加强责任追究教育,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建立审计质量分级负责制度,要求审计人员对所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的复核责任等,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的错误,依据责任追究并进行处罚,通过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语

总之,在邮政企业中,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不仅影响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还会对其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产生影响。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执业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审计风险,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红霞.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02)

[2]赵润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 管理观察, 2009,(05)

[3]赵晓铃.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体系探究[J]. 当代财经, 2009,(06)

篇7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治疗方法。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处于退行性状态,老年患者皮肤老化,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弹性减弱,韧性差,故在输液过程中易出现渗漏性损伤、静脉炎、输液反应等并发症。因此,探索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0 月,46例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治疗出现输液并发症,男18例,女28例,年龄54岁~82岁,平均年龄61.5岁。一般输液7天,最长输液51天。

1.2并发症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包括渗漏性损伤、静脉炎、输液反应等。

2结果

2.1输液并发症的构成比

46例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并发症比率最高是渗漏性损伤,其构成比率为58.7%;其次是静脉炎,其构成比率为23.9%;输液反应构成比率为17.4%(见表1)。

2.2原因分析

引起渗漏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为技术因素,共16例,占59.3%。引起静脉炎。主要因素为药物因素,共6例,占55%。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多为药物污染、护理操作不当等问题及患者自身原因,共8例。

3讨论

静脉输液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康复占有重要地位[1]。输液人员在为老年患者输液时应谨慎,勤于观察。

3.1并发症的原因

3.1.1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的原因

静脉炎是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2]。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临床表现轻则局部红、肿、疼痛、条索样静脉炎、血管硬化,重则引起局部缺血坏死,功能障碍。而老年患者因其血管脆性增加,机体的恢复功能下降,出现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的几率增加,其原因多为:①药物化学性质,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等。特别是20%甘露醇 ,要求流速快、使用间隔时间短,加之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药物渗漏的机会,不仅威胁血管周围组织,同时加重受累血管的炎性刺激,造成静脉炎的发生[1]。②静脉穿刺不当包括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当、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穿刺人员的操作技术不慎、导管针留置时间延长等。导管针留置时间延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留置72h~96h,炎症发生率达81.82%[3]。

3.1.2输液反应的原因

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比较复杂,大致包括:①液体质量:多由于液体过期、变性或污染的液体等。②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指局部消毒不严,输液瓶消毒不完善或污染,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输液环境不洁等。③护理操作不当:消毒液涂檫于皮肤上应有一个短时间与皮肤的细菌发生作用的过程。然而,护理人员有时工作忙,输液患者多,只顾完成工作,未等消毒剂干就进行穿刺,以及未按要求做到一人一带,一人一洗手的最基本的规范,因为医务人员的手也是传播病原微生物的最常见途径,在进行穿刺时就有可能将细菌带入血液循环。此外,提前将药物加入输液中;加药时不戴口罩;手握注射器活塞,抽吸和加入药物等不规范操作,都可造成细菌污染。

3.1.3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人对输液反应的耐受性差,药物排泄速度慢,血浆半衰期长,且老年人的血浆蛋白低,血浆中有活性的游离药物增加,药效过强,易发生不良反应[4]。

3.2预防措施

3.2.1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预防措施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输液人员应熟悉药物的性质及稀释方法,并注意给药的具体方式及输液速度。输注毒性大的药物时,应在静滴通畅后,无肿胀时再加药。在静脉推注药物时,要边推边抽回血,由外渗可疑者要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切不可勉强推药。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选择弹性好的静脉,对血管活性药、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病人应选择粗大静脉穿刺。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并有计划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应用套管针时,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血管硬化,在输液过程中重视患者的主诉,一但出现变化即更换输液部位。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人员技术熟练,争取一针见血,避免穿刺后来回探测血管,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刺激次数,减轻了对病人浅静脉的破坏,可减少局部的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5]。使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留置针,比传统的纱布加胶布的固定形式牢靠且安全。若有传染、潮湿、卷边等现象需立即更换。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穿刺局部皮肤均用2%碘酒消毒,待干后用75%酒精脱碘。

拔针新方法。临床实践证明,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时间≥5分钟,不能擦搓局部,会减少针眼处的渗漏性损伤。

3.2.2输液反应的预防

①输液前严查液体质量。发现液体过期、变质、被污染时即不能应用。②液体现输现配,减少输液反应发生的概率。③严格按无菌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可能。④保持输液环境的整洁。⑤在输液过程中,注意滴注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特别是对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⑥加压输液或输血时,应守护病人,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 桑丽清、朱曙东. 产生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A):72.

[2] 胡洁. 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的防护.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320.

[3] 韦杨智.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护理学杂志,2006,21(19):80.

篇8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篇9

关键词:应用能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30-02

在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西方经济学》是核心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不仅是讲授一些基本经济理论,更重要的是,应着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有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1.内容庞杂。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构成。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以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构成。

2.抽象化,理论性强。西方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西方经济学通过运用抽象方法,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一些非主要的因素与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导致理论性和逻辑性强。

3.数形结合分析比较普遍。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分析工具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几乎涉及了经济学的所有研究内容。数学作为最严谨的一种分析工具,借助数学模型可以把模糊的东西清晰化,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发展趋势。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数形结合分析比较多,学生难以消化。由于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性强,在教学上老师使用数形结合分析比较多。而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本来就相对比较差,面对数形结合分析,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对理论性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容易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不能很好地配合,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一般是一学期45课时左右完成。教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单纯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容易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目标不明确,未能体现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上体现的教学目标只有知识目标,缺乏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学习西方经济学,仅仅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要学会运用所学原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能够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4.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目前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课程采取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实际运用西方经济学知识的能力。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理论经济学,但现实生活的很多经济学现象都可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应实现三个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是指课堂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目标是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态度目标是指做事应具有的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多且有些原理抽象复杂,所以大部分老师课堂时间都在讲解知识性内容,造成对其他教学目标的忽略,所以我们应结合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减少课堂知识内容的讲授,将教学目标调整到教会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上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为了解决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弊病,切实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可以以案论理,能够提供真实的经济情况,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应用和升华。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尽可能贴近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介绍机会成本时,列举现在同学们上大学而放弃了出去工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计算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在讲授需求规律时,列举在节假日大型的卖场经常做促销活动,说明“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在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讲同学们在口渴时喝饮料的案例。在讲外部效应时,可以讲同学们在学生宿舍唱歌的案例,有的同学爱听音乐,有的同学爱安静,爱听音乐的同学在宿舍内放大声的音乐产生了消费的负外部性。

2.参与性教学。参与性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的行为参与,注重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从而教会学生学习。它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感受,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和“从做中学”的模式。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参与性教学的实施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组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的学习情境就是合作性学习,因为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在供求理论章节,将班级分成每5个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近几年石油价格和小排量汽车销量的相关资料,找到其间联系,深刻理解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通过分组学习,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分组学习过程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使得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与传递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便需要教师从学生角度作一定的调整。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或称个别化学习。例如,在经济增长章节,指导同学们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搜集最近二十年的中国 GDP 的增长情况,并且查看各产业增长的情况,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探究教学。探究教学的本质在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主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宏观经济政策章节,让同学们收集整理2012年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探讨这些政策对目前的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对国家目前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考核方式多元化

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学习结果的考核结合起来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是学生的出勤率,通过出勤率的考核保证学生课堂的学习时间;课堂表现和参与互动的情况、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任务完成情况,促进学生平时注重思维的训练。学习结果的考核期末考试采取灵活方式。期末考试可以采取闭卷方式,可以采取开卷方式,也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答辩方式等。考评主体多样化也是很有效的方式,采用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考评相结合的新方式,打破老师作为单一评价的主体。学生自评能够让学生明确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还不足,有待改进。特别是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有些同学可能没有认真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却由于所在组的出色表现而得高分,这时可以采用组内学生匿名互评的方式,确保真实情况的掌握。

(四)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

实践教学根据课程内容、专业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充分考虑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来选择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从现实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质出发并且紧密结合经济学理论课程内容。例如在讲授“收入分配理论”时,可要求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数据,计算出某地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并根据结果分析该地区贫富差距现况,最终完成调查报告。这种方式无疑为学生构建一个调研平台,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挖掘自己的潜能。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高专院校应该考虑如何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开展教学,把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统一起来。作为财经类专业其他课程的先导课《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开设,应该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宽阔的视野,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从而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魏玮,李春米.财经类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8,(10).

篇10

1、金融学准备考研的同学学好《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这三本书;

2、《宏观经济学》适合学习过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想了解其中细微之处的读者阅读,书中介绍了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现象;

3、《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

4、《金融学》以功能视角划分金融体系,采用统一整体的逻辑演进方式阐释金融领域涉及的问题。内容涉及金融和金融体系的基本介绍、时间与资源配置、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等金融领域的基本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