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

篇1

关键词:金融行业 实体经济 外生性机制 内生性收益 政策思考

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来自实体经济,其更是集中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表现,现阶段,国内外金融趋势日益严峻且复杂多变,稳健发展实体经济,不仅能够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更是拉动消费、应对冲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稳步实现“新四化”目标的具体表现。“十二五”以来,虽然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稳,金融资源逐渐充裕,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也日益加强,但是,却暴露出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及问题,如: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民间资金投资困难,微小企业融资较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及本应该是实体经济中极具成长力与活力的小型与微型企业,融资难以及融资贵的现象持续发生。其中面临的主要障碍是金融行业的激励不足以及渠道的不畅通,因此,想要进一步切实发展金融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障碍,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增强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金融行业的外生性机制障碍

金融行业的外生性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目前我国受到正规金融体系所支撑的实体经济,在为小微企业服务发展中受到阻碍。首先,融资间接渠道不通畅。由于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的原因,大中型商业银行对于优质客户、大型项目及企业,有着资金支持的倾向。由于受到监管要求、网点设立、资金来源以及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要求,加之二三城市的法人金融机构利益驱动,逐渐表现出与大中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趋势,因此,地区的多样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无法被满足。

其次,融资直接渠道不畅通。对于我国的小微企业来说,无论是发行集合票、中小企业板,或是创业板市场融资等融资债务工具,均存在着门槛过高无法企及的问题。并且直接融资在前期存在周期长、程序繁复、工作量大、成功率低、需要支付高额中介费用、消耗大量人力等情况,且后期需要肩负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因此,对我国的小微企业来说,贷款比直接融资来的更加高效直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直接融资的发展。

第二是我国民间融资服务资金在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受到约束。首先,金融行业的社会资金进入渠道不通畅。尽管《关于鼓励与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在2005年出台实施,其中明确指出民间资本可以进入金融行业,随后,国务院在2010年又颁布了《关于鼓励与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明确提出需要鼓励民间资本建设或是参与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贷金互助等一系列金融租金。但是并没有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使得金融领域对民间资金流入的管制依旧严格。如:银监会在规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与《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中,均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改制的村镇银行或是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必须要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条件。虽然在2012年银监会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对相关要求进行了放松,但是实施效果以及可操作性还有待考察。由于金融行业进入渠道不通畅,正规金融体系阻挡了大量民间资本,使得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其次,民间融资对实体经济服务渠道不通畅。民间融资通常缺乏制度规范,使得其容易在高收益的驱动下逐渐脱离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进入高投机行业、高风险领域,逐渐抽干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尤其是一些受到小微企业发展的民间融资,甚至会成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款、高利转贷以及金融传销等行为的温床,对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地区金融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债务人逃跑、集资诈骗等事件,如:内蒙古鄂尔多斯以及浙江温州等城市的民间融资活动,成为了实业空心化以及冒险投机的代名词。

金融行业的内生性收益风险

第一,正规的金融体系由于存有利率管制,使得其对小微企业领域中较大的风险进行回避倾向。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一旦市场平均利率高于管制利率时,银行更愿意将贷款发放给风险最小的资金需求者,如:重点投资项目、大型企业集团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而对于小微企业,由于其借贷风险较大,难以用高贷款利率的方法对其风险溢价进行弥补,因此许多银行均不愿意对小微企业借贷。

第二,民间融资流动在逐利资金中,对虚拟经济领域的巨额利益收益争相追逐。民间融资环境可以说是完全的竞争市场,高额利息支付领域更是资金流动的趋势。近几年,贵金属、房地产、艺术品、收藏品、农产品以及矿产资源交易市场持续活跃,投机性资金活动旺盛,出现大量泡沫以及虚假繁荣,借贷利息不断升高,使得大量民间资金涌入。另一方面,土地、劳动力以及原料等价格大幅度上升,使得税收居高不下,在欧洲债务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部需求不断萎缩,使得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实业活动平均利润不断下降,使其对高额借贷利率难以承受,导致大量民间资金流出实体经济领域。

民间融资市场由于正规金融领域的利率管制形成对利率的双轨制度,使得信贷资金套利具有较大空间。一部分正规金融体系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某种渠道进入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就获取信贷资金困难的实体经济更为艰难,使其融资问题不断加剧。

因此,不论是民间融资市场还是正规金融体系,由于其在收益与风险上的考虑,使得实体经济领域中的小微企业无法对金融资源形成足够吸引力。

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外生性政策措施

要想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现状进行遏制,提高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以及其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必须要对目前主要制约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不足,以及渠道不畅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应以政府作为主导打破体制机制局限,对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渠道进行疏通与拓宽,健全政策调控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使得金融行业能够在为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服务中,做到既有能力也有动力。

完善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外生性政策,解决融资渠道不通畅的问题,既需要以全局的角度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又要对自下而上的群众智慧进行鼓励,本文提出三点政策性措施:

(一)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需要对其中激励民间资本流入金融领域极具可操作性的实施准则,进行认真落实,真正做到机构准入、限制放松,促进以民间资本作为发展主体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建立起充分竞争、多层次以及多元化、进退有序的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真正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多领域、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二)直接融资门槛降低

尽管在股权融资中,对中小企业板以及门槛较低的创业板中更低的新三板进行拓宽内容,让更多的创业型以及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能够在扩容以及改造后的新三板挂牌低门槛。同时对债权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对债券发行门槛降低,以促进债券提高发行效率,促进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加速进行,健全小微企业债券发行融资工具的担保机构体系以及政策性支持,对于小微企业投资或是承销发行的债务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需要在存贷比以及资本充足率等考核指标上给予合理适度的放宽。

(三)对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对于发展良好、经营规范的民间融资组织,应该允许其登记注册,促进其转变为合法的中介金融机构。对合理的民间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应该充分尊重,同时更需要对民间金融体系中已经形成合理有效的做法进行充分尊重,积极发挥中小微企业中典当、租凭、信托等融资方式的应有价值作用。对于各类新型金融组织要鼓励发展,引导民间资金建立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以及有关的投资管理机构,促进民间金融的稳步合法化发展。

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性利益引导

要始终坚持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领域的本质要求,就必须杜绝虚拟经济的快速膨胀,增强实体经济成长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健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进行引导,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时候中获取正常利益,更好的实现发展目标,从而增强服务动力。

第一,要对暴利领域严格监管,挤出泡沫,使得其市场利润能够回归正常预期。要持续稳定调控房地产政策不动摇,对长效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对楼市发展进行引导,促进楼市能够稳步、有序以及健康地发展下去。对资本市场监管力度要加强,对违法违规的炒作行为要进行严厉惩戒。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继续健全完善,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及脱离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行为进行杜绝。对市场、行政以及税收、司法等手段合理综合运用,对商品流动领域进行严格管制,对于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以及扰乱市场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第二,减轻负担,提高实业领域中盈利能力以及盈利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长。促进税收制度改革深入,对税收免征额扩大、抬高起征点,加速对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进程,真正对实体经济做到减轻税收负担。全面清理审批、流通以及融资等相关环节中存在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对实体经济经营成本进行降低。并加大实体经济的技术改造,引入节能减排等高新科技,同时对创新研发、重组兼并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以及升级,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完善健全调控,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功能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高效有序配置的道路发展。不断加速利率市场化进度,在金融市场中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自主定价权,使得利率能够将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多样性,以及差异性更加真实可靠地反映出来,从而促进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以及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利用利率上浮所带来的溢价,对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以及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覆盖支持,对于盈利空间不断扩宽,使其对于金融资源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有效的促使实体经济领域中金融资金的流入。

结论

综上所述,想要金融行业能够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需要明确外生性机制障碍以及内生性收益风险的基础上,对外生进行以对策为主,对内生性收益进行以引导为主的不断健全完善,才能够使得实体经济对民间融资比金融资源更具吸引力,使得金融行业能够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其更快、更好、健康的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健桂.论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3,5(13)

2.徐峻.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与政策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3(6)

3.李青原,李江冰等.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J].经济学,2013(1)

篇2

一是融资成本不断攀升,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二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愿望、后危机时代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限制;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受到企业自身条件、人力资本积累等多方面的限制;第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仍然与大型企业有着较大差距;第五,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加速使得企业利润不断受到挤压。破解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与发达国家和新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企业的自身素质和发展水平还不高,有些优势在丧失,新的优势又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必须促进企业再创新优势,这是我国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后劲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2012年全国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去年中央经济工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今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慢、国内经济环境趋紧的影响,经济运行虽然总体保持健康,但也出现了工业低速增长,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减弱,财政收入下行等特征。以杭州市为例,今年前4个月,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政府价格部门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运用价格杠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价格杠杆是调节利益关系最直接、最灵敏、最有效的手段,要重视发挥价格引导资源配置,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作为现代经济系统的两个部分,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决定虚拟经济;同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从起源的角度看,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从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程度。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虚拟经济促进与制约实体经济发展。尽管虚拟经济决定于实体经济,但是它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可能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一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相适应时,虚拟经济便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虚拟经济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已经成为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虚拟资本这种独立运动,极易使虚拟经济产生泡沫。随着虚拟经济中泡沫经济的兴起和破灭,也必然对实体经济造成消极影响,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扭曲了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破坏金融的运作系统,降低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由相对分离向密切联系、相互渗透转移。虚拟经济最初是从实体经济当中孕育出来,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金融创新日益复杂,虚拟经济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宏观的、系统的风险不断累积,最终通过危机爆发出来,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国特别是一个大国的发展,主体经济必须是实体经济,美欧等国家也认识到,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联系,以推动经济转向、出口导向的增长和制造业的增长。发展实体经济,是应对当下国际、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必然选择。在国际上,次贷危机余波未息,欧盟陷入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很不乐观。国际金融危机其实就是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以至于形成泡沫经济带来的恶果。对于所谓的泡沫经济,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资产价格虚高,但实际上,资产价格的虚高往往是实体经济虚弱所致。我们只有发展强大的实体经济,弱化虚拟资本以金融平台为依托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才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近些年来,虚拟经济中的典型代表房地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企业和个人涌入房地产投资,虚拟经济过热,导致投机盛行,人们不愿意脚踏实地做实业,社会资本大都流入虚拟经济中,因此,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必然会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因实体经济难以支撑而崩溃。由此可见,强健实体经济,是国际国内虚拟经济领域的危机给我们的教训。虚拟经济领域危机并不是虚拟经济本身的罪过。实际上,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相应发展,可以说,没有虚拟经济就没有现代经济。另外,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还要处理好政府监管与市场定价的关系。在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政府对价格的监管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侧重规范、引导,避免生硬地干预经营者的自主定价权。处理好改革发展需要与社会承受能力的关系。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需要价格政策的支持和协调,在运用价格政策时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承受能力,价格改革方案的设计,既要满足改革发展需要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处理好推动经济发展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运用价格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支持利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发展,遏制经济发展产生的资源高耗、环境破坏等负效应。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关系。运用价格杠杆合理调整城乡资源配置,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

篇3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还是落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目前处于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却一直比较低。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也是评判银行市场业绩的标准之一。而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一直不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1)虚拟经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形式的多样化,虚拟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虚拟经济的高收益吸引了许多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例如高利贷的盛行,促使许多资金流入了这种带有投机性质的行为中,资本脱离实体经济,开始进行自我增值。与虚拟经济的飞速发展相比,实体经济显然让金融失去了兴趣。除了高利贷,还有基金招募,也是虚拟经济飞速发展的证明。例如房地产基金,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67支私募房地产基金都完成了募集,2012年有94支完成募集。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社会资本对虚拟经济的收益心理期许很高。在资本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虚拟经济的高回报率所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必定会使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资本出现短缺,降低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2)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结构失衡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几十年的时间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生产性的经济实体由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转变为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飞速转型,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标志之一。以制造业部门为例,目前非国有企业的销售额已经占总销售额的90%以上,就业人数也超过了总人数的九成,可以说非国有企业占据了主体地位。然而,在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获得的信贷资源比例却严重失调。据官方调查的数据,在过去十年间,国有企业获得了超过80%的银行贷款,而非国有企业在银行贷款的数额还不到银行放贷总额的20%。其中,在短期贷款中,私营个体企业仅仅占到银行贷款的3%,乡镇企业占到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金融市场相较于别的市场而言,放开信贷市场比较滞后。我国的商品市场已经发展到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阶段,但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以国有银行以及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这两个主体的不匹配,必然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策略

(1)改善金融环境

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能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更能够为资金聚集带来好处。因此我们要积极改善银行贷款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担保机制来解决。可以大力发展由社会资本、法人资本和民间资本建立的商业担保机构;也可以着重发展政府出资或政策控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同时,还可以鼓励发展企业和自然人设立的互担保机构。可以通过这些担保体系的持续性监督,重新建立社会信用新的秩序,不断优化社会信用的环境,改善整个金融环境,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提供支持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2)完善银行的运行机制

我国必须逐渐减少对国有银行的政策扶持,降低对国有银行的扶持力度,激励国有银行通过自身的发展提升自身活力,风险自担。国有银行可以改变其粗放的发展模式,通过引进新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等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结构改革,不断完善自身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达到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3)找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点

要想找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点,一定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政府应以激励政策为主导,引导各层次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资力度。同时,放开资金管制壁垒,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对企业信贷活动进行指导,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企业承接贷款的能力。

三、总结

篇4

一、江苏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江苏GDP稳居全国第二,江苏金融在信贷投放、直接融资、保险保障等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394亿元,位列全国第三。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江苏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对江苏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较高,对于加快转型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我国金融体系一直以国有大中型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比重远大于直接融资。江苏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也不例外,贷款仍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即使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成本仍然较高。据2015年江苏银行业数据显示,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普遍超过3.5%,农村金融机构甚至超过5%;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下浮的比例不足10%,多数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甚至上浮,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务不规范及抵质押物不足,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幅度较大。融资成本的高企使得急需资金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不够。出于资产安全的考虑,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服务定位,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一方面,金融资源大量投入实力雄厚、有强担保或有资产抵押的大中型企业,对个体经济、“三农”、担保不充分的小微企业支持不足;另一方面,对传统行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入较多的金融资源,对尚未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资源投入相对不足。金融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金融创新步伐需进一步加快,金融业态平衡发展有待加强。从金融创新看,江苏地区直接融资发行规模呈快速增长势头,直接融资的规模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尽管如此,面对融资主体不断提出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江苏金融产品的创新仍有较大空间。现阶段,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整体仍不高,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社会化融资业务还需加快发展,轻资产企业在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上存在一定困难,创新业务的品种、渠道和内容都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从金融业态现状看,江苏有一定优势,但各种业态发展不平衡,与江苏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比如,江苏保险业的业务创新深度与国内一些发展较好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江苏金融租赁业具备规模的金融租赁公司数量不多,群体有待进一步壮大。

金融风险传导扩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加大。江苏社会融资规模逐年上升,但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经济运行环境下,一些地区和企业的风险不断暴露。局部地区担保链风险集聚并爆发,且有蔓延迹象;钢铁、船舶、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先后暴露,并向上下游企业扩散;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上升,并逐渐向大型企业蔓延;部分效益不佳企业占用大量银行资源,依靠外部融资借新还旧,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有所显现;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企,部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出现倒闭的情况。随着金融风险的传导、扩散,江苏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资产质量压力。

二、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方向

当前,江苏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金融资本的着力推进至关重要。江苏金融改革要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出发点,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对各类资本流动的规范引导,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畅通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渠道。坚持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为核心,以完善江苏当前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市场化程度、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为着力点,优化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好金融的杠杆、工具作用,全面助推江苏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找准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要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金融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江苏金融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层次,持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简化并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效率。

拓宽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活动的有效路径。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大量民间资本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低水平扩张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矛盾,造成资源错配进而导致资源浪费,也给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风险。江苏金融改革应充分利用好民间资本活跃度高这一优势,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方式和机制,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合法有效地参与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支持实体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

三、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策略

1.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

提高融资成本实惠向经济实体传导的有效性。推动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足够多元的市场主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下,促进市场信息的有效流通共享,创造条件强化实体经济对融资主体和产品的知悉、评价和选择能力,确保经济实体分享到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带来的融资成本实惠。

加强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切实降低经济实体融资的担保成本。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运行需要,扩大现有抵押、质押品认定范围,推广各类型收益权、实物生产资料的抵押、质押贷款创新,推动风险担保基金建设,通过政府担保基金、企业集群担保基金等方式,形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融资风险共同体,降低小微担保融资成本。

创新融资还款方式,切实降低经济实体接续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设计“年审制”、循环贷款、“无间贷”等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还款方式,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减少融资过程中的结构性摩擦,降低小微企业接续融资成本。华夏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网络贷”、“年审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降低经济实体融资信用成本。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息平台、信用评价、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体系的建设,健全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组织,搭建完善的金融信用平台,不断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努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成本。

2.优化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加大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

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经济任务的进程中,金融业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江苏未来产业空间布局,制定更具导向性的融资政策,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了解产业发展所处阶段、面临瓶颈和金融需求,重点对升级转型、技术创新以及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融资需求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落后行业,尤其是“两高一剩”行业,以及落后产能、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逐步限制金融支持并适时退出,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扩大有效供给,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行业、生命医药行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科技贷款绿色通道。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与绿色信贷领域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工业融资产品创新,鼓励发展能效融资、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排污权抵押、碳排放权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国家政策鼓励专业技术突出、管理规范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减排工程承包企业、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力推动创业金融成长,解决初创企业者的融资困难。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结算、信贷、咨询等全流程、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针对具有广阔成长空间的项目和契合政府发展政策的企业优先提供金融服务。

加大薄弱环节金融投入,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引导和调动金融机构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投入,有针对性地制定特色化经营、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小微企业聚集区成立特色支行、专营机构、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金融事业部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经济实体资金需求的可获得性;引导村镇中小金融机构、专业化金融服务公司和平台找准市场定位,鼓励其专注于为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与服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在做好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同时,在省内积极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业务。

3.培育多元化金融供给主体,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银行业竞争和创新力。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同目前市场形势与政策规定相适应、兼具协调机制的管理体系。一是发挥银行业产品创新研发优势,创新金融工具。引导银行业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宽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鼓励银行业创新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二是顺应消费信贷和第三产业特点,稳步推进非耐用品的消费信贷、分期付款发展,加快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等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三是发挥银行业信息技术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顺应时展需求,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借鉴移动互联的平台思维,搭建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的服务网络,加快设计移动银行客户端,突破传统物理网点的束缚,实现客户的流动性获取与管理。

加快普惠金融推广,构建多层次供给体系。发挥各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引导银行业强化区域金融服务,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有效发挥各类新型机构的互补优势,进一步丰富江苏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有效补充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健全和完善民间资本监管机制,加快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登记管理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建设。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机制,引导更多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4.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力维护金融稳定

篇5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有效性

1研究概述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和壮大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撑,打个比方,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更相当于经济服务的中枢神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实体经济的产品包含两种产品,第一种产品是物质产品,第二种产品是精神产品,实体经济中的各个流通环节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均有所体现,生产产品成本加上生产技术等问题需要纳入到产品定价中来。而虚拟经济则是依据交换或者分配来进行操作,在交换或者分配的过程中产生了增值,并采用了资本化的方式进行定价。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基,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因此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避免出现处置不合理导致实体经济产业的衰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协调或者不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从上述分析的情况来说,导致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

2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现状研究分析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我国虽然经济的增长较快但也因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出现放缓的情况。短期内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不会加大,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业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结合,实体经济和金融业需要更紧密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出现不牢固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管理和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创新不足,经济效益较差,很多国有企业的利润多年呈现亏损状态,实体经济在国家经济发挥的作用不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实体经济深受其影响面临着诸多严重的问题,比如企业的产品成本居高不下,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居高不下,甚至出现连年增加的现象,企业因这些问题的出现为其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多挑战,国内大的企业集团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中小企业因为只有资产额度相对较低,抗击风险能力较差,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企业的订单锐减,很多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下不堪一击,纷纷出现倒闭的情况。实体经济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产值不断下降,同时金融业的获利能力远高于实体经济的获利能力,两者相互脱钩,造成实体经济复苏越来越慢。第二方面,国内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资金、人力、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实体经济受到企业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影响,造成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要素出现流失的现象,实体经济的人才流失和资金链的断裂是此次空心化现象出现的根本问题。出现这种情况表现在如下:一方面,企业的产品价格受到企业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两方面影响,人力成本不断提升,资源成本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不断提升,企业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很多企业的人力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需求,使得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加大了人员成本的投入,而企业产品的销售订单不断出现断裂,实体经济投资回收率不断降低。另外一方面,很多的企业由于自身的创新能力严重匮乏,当市场上出现新产品时,大部分企业会一拥而上来模仿新出的产品。模仿出来的产品只能是外观上相似,产品的品质由于自身的创新和技术条件限制在市场上的销量锐减,这种方式企业无法从根本上站得住脚。第三方面,金融危机造成信贷政策的紧缩,出现的后果是金融企业信贷资金不断减少,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这种情况会导致信贷的资本不断上升,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在高额利息的情况下维持着企业的运转。部分企业到期日无法归还企业的贷款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破产的情况不断发生。同时由于很多金融企业不断收紧银根,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相当苛刻,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资本进行借贷,如果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或破产现象,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第四方面,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高,导致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金融企业将资金投入到股票、债券和地产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特点是高风险和高回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最求高收益,放弃对实体经济的投入,转向虚拟经济领域。虽然暂时企业会得到高回报,但从长期来看,企业高回报面临着高风险的压力,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企业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会出现破产的情况发生。

3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问题

我国的金融领域早已将实体经济纳入其中,但有关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如何尚未有所体现,说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存在很多根本性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实体经济本身的创新能力较差,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够,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还不够规范和健全,或者相关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通过上述解读,对于实体经济是否被金融业有效支持人们还是持怀疑的态度。以下从两个方面对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加以分析:第一方面,企业的利润空间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不断的降低,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将企业的成本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将成本低廉的区域作为首先首要选择的地区,这样企业迁移出的地区出现了结构失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现。出现这一现象会导致金融业在当地的投资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企业因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差,为获取利益企业放弃实体经济的投资转而投向利润率更高的虚拟经济领域。第二方面,实体通过虚拟经济可获取的利润率较高。实体经济十分青睐于虚拟经济的高风险、高回报,因而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不抱太大希望,金融资本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通过自我投资的方式实现增值。导致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逐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4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4.1坚持三个导向原则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导向。应将金融资本投入到全要素生产率更大的实体企业,加大对创新能力强,创造财富多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二,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向导,紧紧围绕国家政策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第三,以良好的财务基础为向导。在遵循银行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财务基础的实际情况,将资金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

4.2协调搭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发挥新金融的创新作用

第一,政策性金融。市场机制缺陷能够凭借政策性金融得到弥补,在逆周期中,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第二,商业性金融。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现状,将支持客户进行细致分类,创新更加灵活的机制和产品,为支持实体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充分发挥新金融的创新引导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新金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规范发展,将银行和新金融有效连接,提高服务水平和整改效率。

4.3加强监管

任何一项政策都离不开监管。由于金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提高监管力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建立预警机制,对于潜在风险进行尽早识别,一旦发现风险,要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建立监管制度,监管方式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篇6

关键词: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费雪方程式;内涵集约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7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9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总方针,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银监会在促进银行转型、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就包括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国银行业实际,制定了适度前瞻、反映国情、与国际接轨的新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已,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之相配套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也即将公布。新监管标准即将实施情况下,如何推动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值得研究。

一、引导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必要性

虚拟经济具有流动性高、风险性高、投机目的性高、收益性高和稳定性低的五大特点,银行的盈利性决定了其有把资金运用到回报率高的虚拟经济的倾向。因此,用政策引导成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引导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引导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必要性可以从改进的费雪方程式得到有效证明。传统的费雪方程式为MV=PT,其中M代表了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一般价格水平,T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显然,传统的货币方程式只关注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忽略了虚拟经济。本文加入s代表虚拟经济的交易额,有MV=PQ+S,其中S=PS*QS,其中S代表虚拟经济交易额,PS代表虚拟资本的一般价格水平,QS代表了虚拟经济的交易数量。于是有:

上式说明过度的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即在虚拟经济发达条件下,货币供给量分成两部分,PQ部分用于实体经济,PS QS部分用于虚拟经济的交易。在货币购买力不变的前提下,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越多,用于实物经济的货币量就越少。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投机行为和炒作活动,其投机收益大大高于实体投资利润,由于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最大利润,虚拟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巨大的收益反差不仅会导致闲置资金的介入,而且会吸引相当部分产业资本脱离实体经济领域,进入虚拟经济系统投机套利,这就是“挤出效应”的作用原理。当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生“挤出效应”时,在虚拟经济的表面繁荣下,实体经济的增长有可能停滞甚至衰退。也正是由于这种“挤出效应”及资本逐利性的存在,才使得出台相关政策对银行业加以引导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必然要求[1]。

(二)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首要制约因素

确保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需从三方面考虑:一是银行业本身的健康平稳可持续;二是管理政策的准确合理;三是传导机制的顺达通畅。目前,我国在上述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但银行业经营管理粗放不可持续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首要制约因素。

一是业务发展模式粗放,过多依赖高资本消耗的信贷规模扩张。2005—2009年,我国银行业年均信贷增速为19.77%。超过同期欧美银行10个百分点以上。风险资产过快攀升,大量消耗了经济资本[2]。业务结构上,当前国内银行业零售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占比过低;客户结构上,目前国内银行“垒大户”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资源紧缺时,抢大客户、抢大项目的现象严重。

二是资本管理模式粗放,进入做大规模与上市融资的“循环怪圈”。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补充高度依赖外源融资,内生能力不够大。在存贷款利差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不断做大存、贷款规模成为盈利的最便利途径。另外,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股权高度分散,缺乏实际控制人等问题也导致了商业银行规模至上的发展模式[3]。进而导致国内银行做大规模与上市融资循环往复的怪圈。

三是风险管理模式粗放,风险管理认识不足、手段落后。目前,国内银行依然缺乏对新形势下全面风险管理内涵的深刻认识,将风险管理等同于信贷管理,缺乏前瞻性、预测性分析,尚未形成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目标仅是单纯的降低、控制风险,对于价值创造功能的挖掘不够;同时缺乏整合的风险技术手段,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技术工具、管理手段和整合管理体系还不够充分和健全[4]。

二、新监管标准推动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表现

促进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首先要提升银行业精细化经营管理水平,减少制约因素的不利影响。与旧监管标准相比较,中国银监会正式的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与即将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其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强资本管理,强化资本约束,引导银行业主动发展零售业务、增强服务中小企业能力,转变目前粗放的经营发展模式,减少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制约因素的制约效应,提升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5]。

(一)推动银行内涵集约发展,实现对实体经济持续推动

与旧监管标准相比较,新监管标准在注重资本数量的同时更注重资本质量,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升了核心资本划分标准,将一般风险准备、外币报表折算差价划入核心一级资本;二是缩小了附属资本划分范围,将原先的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券缩小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股权类、债券类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净利得的50%、交易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累积净利得,将原先的重估储备缩小为固定资产重估储备(不包括非自用不动产)的70%(具体变化见表1),更为强调股东资本及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性,鼓励银行不断地进行内部资本积累,实现内涵式发展。二是新监管标准要求银行在科学识别、度量风险的基础上,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计提相应的资本,包括银行账户风险和交易账户风险,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扩大了风险覆盖范围。具体作出的调整为:信用风险计量上,权重法采用风险权重体系调整,体现审慎监管要求的同时,扩大覆盖范围至表内、表外、资产证券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暴露等;市场风险计量上,取消市场风险资本计提的门槛;操作风险计量上,第一次明确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取消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过渡期。通过以上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并覆盖风险,节约资本,实现集约化发展。

(二)推动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能

一是调整分类监管标准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针对我国银行业普遍达标的现象,新监管标准调整了分类监管标准(见表2),并对每类监管标准的银行分类采取监管措施。新监管标准根据银行不同的业务资产结构,不同的风险水平,提出不同的资本要求,即银行的业务资产结构不同,银行所消耗的资本也就不同,从而鼓励银行不断优化其业务资产结构,最大程度地降低资本消耗。二是新监管标准对微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贸易融资及公共部门实体贷款等,确定了比较优惠的资产风险权重;对持有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复杂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以及非并表的金融机构股权等,都确定了较高的风险权重。鼓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审慎引导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三)鼓励银行以丰补歉,减少对实体经济的亲周期性

新监管标准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适当提高了核心一级资本的水平(见表3),新监管标准在最低资本要求之上,还确定了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等缓冲性的资本要求,以更好应对经济下行及市场恶化环境下的金融风险。在经济上行和繁荣时期,银行要积累较充实的资本和流动性,以应对经济下行和萎缩时的冲击与风险,减小了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波动的加剧效应。

(四)要求银行注重流动性,降低损害实体经济的可能性

经济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决定了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存在着短期性和长期性。与旧监管标准相比较,新监管标准增设流动性覆盖率及净稳定融资比率两个流动性指标,确定了银行机构要达到的流动性指标及应急性流动准备,在原先仅注重衡量银行短期流动性的同时,将长期流动性指标纳入监测范围。同时,新监管标准要求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的匹配管理,加强流动性压力测试管理,减少对市场短期资金的依赖,增加高质量流动资产和长期稳定性资金,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协调平衡,降低金融内部不稳定对经济产生的负外部效应。

三、新监管标准下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选择

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不仅对我国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银行业今后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在新监管标准实施条件下,我国银行业应注重通过以下路径支持实体经济。

(一)发挥传统业务模式优势,提高资产质量和服务效率

新监管标准对资本要求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主导的业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面对国内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催生的巨大有效信贷需求,国内银行转型不仅不能削弱传统信贷业务,而且应以优化信贷业务为重点,在传统信贷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做深做细,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信贷质量,实现银行与实体经济的互利共赢。

(二)建立高效益“轻资本”模式,支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

新监管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约束机制,粗放型的资本高消耗模式难以为继。国内银行应强化主动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根据资本的风险承受水平,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中小企业业务以及资本占用少的业务。建立高效“轻资本”模式,有效利用新监管标准对中小企业、新兴产业业务风险权重的优惠,支持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实现自身经营模式的转型。

(三)提升风险管控精细化水平,全面防范系统性风险

新监管标准除覆盖信用、市场、操作风险外,还是第二支柱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信用集中度风险、资产证券化风险,以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等风险的汇集平台。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提升整体风险管控精细化水平。不仅要健全组织架构,强化风险治理,整合、再造业务流程,顺畅传导渠道,更要升级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技术支持。具体来讲,结合新监管标准,建立完善的压力测试管理体系,全面防范系统性危机的产生。

(四)稳步推进金融工具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新监管标准资本约束功能以及对衍生金融产品风险权重普遍增加,要求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工具创新不仅应满足不同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客户实现财富增值提供渠道,真正对冲资产负债表风险,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今后,商业银行创新必须以实体经济需求为核心,建立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流程,还应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指标的产品服务创新评价办法,与奖惩机制相配套,使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入持续优化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华强.我国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1.

[2]张光华.继续加快转型: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J].中国金融,2010(22):14-20.

[3]曾刚.从齐鲁银行事件看中国银行业改革[J].当代金融家,2011(2):11-15.

[4]张守川.从金融监管改革新形势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J].宏观经济研究,2012(1):33-37.

[5]王兆星.银行监管的新标杆[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6-15.

[6]王胜邦.国际银行监管改革对商业银行转型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1(7):48-50.

[7]王炯,吕智浩.新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J].银行家,2012(1):55-56.

[8]李东卫.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J].华北金融,2012(4):37-39.

[9]洪崎.转型期的实体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N].金融时报,2012-03-12.

[10]尚福林.科学发展稳步前行—对大型银行发展提出六个准确把握[J].中国金融家,2012(1):31-36.

[11]刘溟.商业银行监管新规新在何处[N].经济日报,2012-06-19.

[12]姜欣欣.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之道[N].金融时报,2012-05-21.

[13]中国银监会课题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改革(一):修补新资本协议漏洞、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J].中国金融,2010(1):84-86.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体经济;助力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电子商务耦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多元技术,突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时空壁垒,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推进实体产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结构变革、助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电子商务正助力实体经济的加速转型,并已经成为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资源配置的有力途径,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引擎。

一、解读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

(一)价值经济

电子商务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产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价值属性。一方面,电子商务具有流量价值,便于吸引消费,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持续拓展及物流等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流量经济应运而生,成为电子商务价值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具有黏性价值,B2B、B2C、C2C等多元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成为功能全、服务佳、反馈精准、协调快捷的消费平台,增强了用户的黏性,保障了消费;此外,电子商务具有用户价值,在最挑剔的消费者面前,无论是商业法则、战略,还是模式、壁垒均不重要,电子商务以增强用户价值为基本导向,有效提升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价值,这三大价值反映了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属性。

(二)经济效率

作为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运营模式,电子商务在一定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获取经济收益,体现为电子商务的“经济效率”。在网络效应的助力下,电子商务活动更高效、快捷,交易效率不断提升,线上市场持续拓展,价值数据收集能力强、渠道多元,这些优势极大地提升了电子商务在线上市场的信息收集效率,由此促进了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效率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所汇聚的供给量反作用于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交易流程的加速,引发了显著的市场效益,形成了电子商务所特有的经济效率。

(三)电子货币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中性衍生品―――电子货币的产生,电子货币自身无法脱离货币而外生,本质上也不具备价值储备职能,在支付前其仅为形式上的“预付账款”,虽然,电子货币自身不具备经济价值,但其能够有效增强利率敏感度、节约成本,提升收益率,缩小与其他资产流动之间的差异性,助力货币结构的转变,充分释放货币自由,加上电子商务与电子货币的耦合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拓展,电子货币对提升实体经济的交易率、降低成本意义深远,也成为电子商务平台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其所具备的货币职能也赋予电子商务一定的经济价值[1 ]。

二、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电子商务对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电子商务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实体产业高成本运营模式的桎梏,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与传统实体产业取长补短,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拓展了市场份额,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满足了经济市场日趋多元化的消费需求[2 ]。关于电子商务如何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一)转换思维,定位发展方向

为了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树立互联网新思维,重新定位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关系,为二者的同步发展指明方向。一方面,要主动顺应时展潮流,把握发展机遇,放大电子商务优势,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来抓,制定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力求将打造跨区域经济圈,打造极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品牌;另一方面,要科学定位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关系,将电子商务视为实体产业的重要补充,对于线上购买率低、购买行为理性的消费者,可采取电子商务模式促进消费。电子商务企业要将重点放在强化与消费者互动、培养用户资源、加强售前售后服务方面,而非短期的销量方面,既要依托互联网优势制定促销策略,又要鼓励用户前往实体店体验产品,达到吸引消费、保障消费、提升消费之效;此外,要注重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化选择,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同步发展并非定式思维,对于不同销售领域及市场,电子商务、线下实体店的侧重点也应不同。电子商务具有信息传播快、销售覆盖面广、物流配送高效等优势,实体店则具有售后便捷、便于维权、更加可靠等特点,因而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注重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的差异化设置,最大程度地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兼顾各平台、各市场需求,避免一味争夺消费者,通过差异化发展环节避免因产品重复而产生的竞争矛盾,共同维护品牌形象[3 ]。

(二)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

实体产业能够直接创造价值,而电子商务能够提升交易活动的效率、节约成本、增强消费者的适应性。要借助电子商务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关键要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联动协同效应,达到“1+1 >2 ”之效。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实业产品源头上产、销、代等多个环节的强大优势,实现供应方、顾客间的实时、双向交互,精准获取市场信息并完成反馈的“应激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把握用户需求,提升自身议价能力,兼顾实体经济效益,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在多个维度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找到电子商务与传统实体产业的最佳平衡,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实现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传统实体产业的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多元化交易场景,推动供应链体系的高效运作,构建和谐的市场生态,充分发挥传统实体产业的生产力优势,加速产业生产力价值的流动,突破时空壁垒,转变社会经济、企业组织等传统结构,持续发挥并拓展实体产业在人脉、资本、口碑等方面的原生价值,使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结合体更具核心竞争力,以此助推整个实体经济市场的稳健运行[4 ]。

(三)创新运营,推动转型升级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崛起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要以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紧跟时展趋势,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实体产业的无缝嫁接,切忌盲目将电子商务作为挽救传统实体产业的良药,而是要创新推进农业企业B2C、工业企业B2B、服务业企业O2O等多元运营模式,持续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其一,要积极推进制造业电子商务,出台政策红利鼓励企业“触网”,使传统工业制造业不断朝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推动线上产业链、产业带建设,构建完善的批发、分销一站式平台,助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不断开拓全球市场;其二,要持续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我国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与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开设“特色农产品馆”,打造品牌产品;其三,要积极发展商贸电子商务,推动商贸市场由专业市场转向网络特色商城,打造极具影响力的商品交易中心;其四,着力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依托各地旅游资源,与美团、同程、去哪儿、携程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平台打造知名旅游电子商务品牌,形成辐射周边的智慧旅游产业[5 ]。

(四)完善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各地政府的支持,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完善制度机制,健全配套服务体系,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地方要强化产业扶持与优惠力度,对大规模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尽快出台关于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可行办法等,持续吸引大型电子商务入驻,同时要推行与“互联网+”新商务模式相挂钩的产业政策,引导实体经济企业科学转型,积极扶持微小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营造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大规模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支持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引领其向现代物流业方向转型升级。同时要引进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处理、数据托管、软件运营等外包型服务;此外,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实体产业”专营企业,使传统实体产业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助力下完成转型升级。考虑企业转型需求,结合消费者需求,规划互联网信息枢纽,发展规模化、服务创新的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数据服务中心,并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打造多层次、极具竞争性的网商大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6 ]。

三、结语

历经多年发展,电子商务已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产业融合驱动力。互联网时代,商品交易市场逐步演变为实体市场与互联网市场,而以网络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助推互联网市场与传统实体市场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如此形势之下,各地要立足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精准把握市场发展走向,以电子商务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继而稳步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叶珊珊,佘桂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来自广州市大学生服装网购调查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9(5):128 -131 .

[2 ]许辉.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2019(5):13 -14 .

[3 ]张玉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以零售业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19):66 -68 .

[4 ]雅玲.实体经济怎样“携手”电子商务[J].人民论坛,2016(31):130 -131 .

篇8

格林斯潘曾经在2002年称赞复杂衍生工具能够使风险得以分散。但这场危机证明,当金融衍生品成为逐利的手段时,它非但难以分散局部风险,反而会产生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风险。高收益率、高杠杆率从来都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废食,不能把金融创新作为导致危机爆发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尚处于较低层次,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体系运作效率较低,运营体制和监管模式落后,还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为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创新,在创新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对表外资产的监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须根植和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金融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次危机已经证明,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这个元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拟的金融资产就会迅速膨胀,最终在肥皂泡破灭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要着眼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振兴,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形势下,要着力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行业,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长价值的企业,配置到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领域,立足于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实体基础”。

三、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实行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政策,2008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860亿美元,贸易赤字连续三年超过7000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则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进行资金回流,来弥补美国巨大的“双赤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巨额双赤字、新兴市场国家巨额双顺差所导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调整。随着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逐渐开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当前,要抓住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调契机,加快进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国的战略要素储备体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技术、人才从发达国家大量溢出的机遇,加快引进我国亟须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四、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国际协调,重建国际金融体系

经济金融全球化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扩散迅速超越国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面对危机的肆虐,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国必须联起手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世界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形成的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把美元发行置于国际监管之下,促进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向多极化发展。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动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五、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为此,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和救助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保持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六、加快中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经济体系中积累的问题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反映,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的内部失衡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导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国经济宏观失衡的基本特征,这种失衡和美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方向相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的抗波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成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

[2]胡援成:对外开放中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3

[3]胡星: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思考.社科纵横,2009,1

五、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为此,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和救助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保持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六、加快中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经济体系中积累的问题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反映,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的内部失衡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导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国经济宏观失衡的基本特征,这种失衡和美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方向相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的抗波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成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

[2]胡援成:对外开放中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3

[3]胡星: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思考.社科纵横,2009,1

篇9

关键词:信贷支持;特色产业链;信贷有效需求;金融风险

一、金融支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链对接效益分析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向纵深推进。一是不良贷款清收卓有成效。县人民银行通过积极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2012年共化解不良贷款3.99亿元,其中划拨97.66亩土地置换处置县农村信用联社不良贷款2.3445亿元,同时处置化解重点金融风险3处涉及贷款1.17亿元。二是加强诚信建设,吸引域外金融支持当地经济。近年来,包括武城县政府、人民银行以及相关部门立足实际,积极作为,高效履职,着力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形成了区域“金融洼地”,吸引了大量异地信贷资金注入武城,为支持本地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共邀请市外银行机构23家考察企业75家次,新增市外银行机构贷款3.9亿元。全县新增银行分支机构2家、投资机构1家、申请成立了民间资本管理公司1家。

二、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1.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解决信贷资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找准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切入点,保持信贷总量均衡适度增长。稳健货币政策提出的总体稳健要求平稳增长仍然是货币政策考量的重点,信贷规模仍将保持合理适度增长。结合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形态和基本特征,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调整结构、扩宽渠道”的原则,加大武城县项目建设,针对当前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应在充分调研企业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具有发展前景、行业特色和区域特点的领域。对产能过剩、同质化、高能耗的企业应遵行自然法则,确保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实体经济的真实有效需求。

篇10

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既要注意发挥大银行在支持大企业和网络服务方面的优势,同时要根据温州民营经济繁荣,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鼓励大银行进行金融组织形式创新,如积极设立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企业专业支行、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科技专业支行、贷款公司等,延伸和拓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领域,并从实际出发拓宽贷款主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流程、单独核定信贷额度,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根据当前的金融组织结构现状,温州在金融改革中尤其需要加快发展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与温州企业生态相匹配的、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这些小型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互相依存,共生共荣,契合度较高。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本,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另一方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让实体经济直接受益,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草根银行”。温州应在总结瑞安汇民资金互助社经验基础上扩大试点,先在各县市区各试办一个,然后在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同时要推广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兴办资金互助社的做法,以解决资金季节性供求矛盾。大银行与小微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小微金融机构成为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重要平台。

正确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仅要拓宽间接融资的渠道,而且要努力开辟直接融资的通道,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重,做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正规金融融资和民间融资的有机结合,提升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能力,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在间接融资中,要从实体经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信贷、投资、债券、信托、租赁、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形式多样的信贷模式,如采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银行+信托+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相结合融资模式,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合力。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债券品种,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等,以及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试点,拓展企业直接融资的通道,使债券市场成为发展实体经济新的动力源。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增殖服务的关系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责任。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应当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示范,尤其要在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方面创造经验。必须明确,金融创新必须根植实体经济,面向客户,适应市场,以金融创新产生的社会、银行的增殖和效果,以及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增加收入、节省开支、提高服务效率为检验标准,坚决制止以创新为名搞“转型收费”、“贷款搭售”、产品捆绑销售等不正当做法,减轻企业负担。当前小微企业不仅缺资金,更缺科技,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实体经济的当务之急。金融机构要针对种子型、创业型、扩展型、成熟型不同的小微科技型企业,采取针对性的融资模式、信贷产品、服务手段和抵质押方式,量身定做。要制定适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单独客户认定与授信评审,建立绿色通道,并单独予以统计和考核。要创新符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以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作为贷款的质押进行融资,探索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

正确处理金融监管的规范约束与激励引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