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经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经济政策

篇1

工业是传统的给水排水工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一项新产业。水工业既然作为一项产业,就应该有相应的政策作为其发展的保障,其中水工业的经济政策就是水工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也正日益加强,如何加快建设市场机制下我国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更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来促进水工业的发展和完善,尽快地与国际机制接轨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分析

1.1我国的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基本状况

在我国,传统的水工业管理政策是以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的,其中的经济手段只是法规制度(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目前,所使用的水工业经济政策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和完善的体系,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综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收费制度及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收费制度等。

1.2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存在问题

目前实施的排污收费制度和综合利用水资源等政策虽然对我国的水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和政策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或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提出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指令性的自来水水价的问题,由于自来水的水价不是按商品的价值规律制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自来水的价格相当低,结果自来水公司因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或重大技术改造,导致城市缺水状况日趋严重,自来水公司多在亏损或微利的情况下运营。

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已有的水工业经济政策就存在一个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的问题,如排污收费的有偿使用和贷款豁免本身就不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于我国当前合理用水水平还较低、单位取水量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有很大,所以水工业经济政策没有真正体现价值规律(如排污收费大大低于污水厂的运行成本),同时,也未引入市场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分配机制。

③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局限于在水工业管理系统的内部考虑,较少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向更多地应用经济手段转换的角度来制定水工业政策。

④已行的经济政策本身需要重构或改革,尤其是排污收费制度。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违章超标罚款制度,在标准的制定、排污费的征收、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工业经济政策研究

笔者认为,在当前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大潮中,应不失时机地加快建立适合市场机制运行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价格、税收、投资信贷和微观刺激以及综合的水工业经济核算制度等主要政策。

2.1水工业的价格政策

水工业是集产、供、销及回收于一体的行业,也是唯一对产品用过后进行回收的行业。自来水就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商品。因此,自来水的价格,就应该将“二重性”商品的特点包括进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制定。这样,水价除水资源价格外,不仅要把自来水公司以及水厂等一切设施的修建经营、折旧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在内,同时必须把所有废水的收集、回收以及最后排放等全部设施的相应费用也应包括在内。

而且我国水资源价格普遍偏低,在今后的价格改革中,应逐渐把水资源直接投放市场,根据价格规律和供需关系来调整水资源价格,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水资源成本,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性水资源价格体系。

建议可以采取的政策主要有:

①根据全成本费用确定水价格,对那些明显不利于水工业持续发展的产品征收附加税,使这些产品准确反映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水工业成本。

②根据地区和质量差异实行差别价格政策,鼓励节约用水。

③在国家或企业制定水资源的开发投资计划时,采用经济价格以取代低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市场价格或指令性价格;

④权衡价格调整的替代影响,充分利用其它刺激(如税收或使用收费)措施,以消除价格上涨对主要用户(如城市居民)的不利经济影响。

2.2水工业的税收政策

在完善水价格体系的同时,对一切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或产生污染行为征收一种税收。目前,正值税收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工业税收体系。建议该体系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建立和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水工业的发展,近期可以在现存税种的税率基础上实行。

②对于废水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在一定期限内免交全部或部分税收。

③对于结合水源保护区管理,开展多种经营的收益,也应给予税收或减免优惠。

2.3水工业的投资和信贷政策

保护水源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性,为了持续发展水工业,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投资渠道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使更多的资金投放水工业生产过程中。建议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①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国家水工业基金或国家水工业投资公司,在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开发银行)中设立国家水工业专项贷款基金。

②国家也可以通过中长期债券,筹集大型水工业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国家应对水工业投资项目的贷款利率、还贷条件和折旧等实行优惠政策。

③全面推行水工业投资有偿使用,包括政府财政拨款、排污费和资源补偿费等。地方水工业投资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资金,包括中长期债券、股票或利用外资等。

④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如把水工业尽早推向市场,对水工业工程实行招标承包,推行自来水厂、污水厂的企业化经营。

2.4基于市场的水工业刺激政策

在建立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之后,必须有相应的微观层次的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与其相配套,以真正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除去前面提到的排污收费和水工业税收政策外,在我国还可以实行以下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

排污交易制度:国家应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推出有关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或规范,在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该项制度需要与现行的排污收费、限期治理和集中控制等政策相协调。

水工业的保险制度:条件成熟时建立水工业保险制度,解决由于无过失污染事件引起的经济赔偿和治理污染的经济责任问题。

2.5水工业与经济核算制度

水工业经济与水资源核算对于确定真实的国民财富价格,全面客观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以及正确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经济增长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建议采用如下措施建立该项制度:

建立水工业与水资源的核算理论与方法体系,完善、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选择适当的部门和地区进行水工业经济综合核算制度的试点,把水资源核算以及水污染损失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水工业与水资源的再生产活动为一个独立产业部门的核算体系。

3.结论与建议

现有的水工业经济政策已很难有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正值建立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应抓住机遇适时制定和实施有关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水工业经济政策。而且,我国的大部分有关水的法规和管理制度都是在计划体制或转轨时期建立的,在新的形势下,应加快市场机制下的立法、管理体制重构或创新,为实施有关水工业的经济政策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和配套措施。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发育和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家应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水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并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当务之急,还应尽快着手制定价格政策、水工业税收政策、投资信贷优惠政策,并对这些制定或实施水资源的政策进行预评估和跟踪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或完善实施条件。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水工业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不断需求,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

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

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篇3

[关键词]工行基层行;应对;同业竞争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55 — 02

新设立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域外城市的不断分设,给本来机制不够灵活且竞争能力较弱的工商银行基层支行带来严峻的挑战。当下,工商银行只有重视知识管理,集中技术、资金和人才,选取合适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采取灵活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研究解决竞争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积极应对银行同业近乎与残酷的竞争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在竞争中求得又好又快发展。

一、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的表现

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应该是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把银行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银行赢利目标的一系列活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业银行间竞争的全面展开,一些新设立的中小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本身负担轻,再加之经营领域的不断外拓,经营方式灵活,有地方政府的明显支持,目前已成为工商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人才优势、灵活的经营手段及与国际接轨的体制特色,轻装上阵,抢滩设点,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各家商业银行都已认识到通过营销争夺客户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营销的重视程度及投入力度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商业银行间的营销活动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常是以短期的功利性营销策略为主导,甚至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无效、低效乃至有害的营销当中,使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偏离了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

(一)存款业务的竞争

商业银行不断分设后,第一个竞争目标即是存款业务,集中表现在对工行对公存款和储蓄存款的瓜分和蚕食。以齐齐哈尔分行为例,近几年存款的整体增长呈较快增长趋势,但筹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在存款结构中,对公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占比趋于下降,储蓄存款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定期储蓄占比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成本较低的活期储蓄占比则呈下降趋势。

在储蓄存款竞争中,定期存款因为营销难度较大、转贷成本也略高于活期存款而受到营销人员的忽视。其实虽然定期存款成本比较大,但从根本上讲,定期存款能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为长期发放贷款对应了结构。因此,对工商银行来说,完善存款结构还是必需的,要牢牢守住自己的阵地。

对公存款业务方面,由于多家商业银行成立构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客户开户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相比之下,我行公关意识较欠缺,另外,无论柜面服务、上门服务直至街头咨询服务,手段都比较陈旧,创意不足。他行则多有探索。

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目前我行实行的是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还不是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贷款有规模的控制,并不能真正做到多存多贷,因此影响了各基层行的揽存积极性。而新成立的商业银行实行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做到多存多贷,其揽存积极性相对高于工行。二是我行作为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利益归属方面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远不如地方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来得紧密。效益好的存款企业、无贷存款大户,即使和我行有过几十年的融洽关系,也会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下,将存款移至地方商业银行。三是新成立的商业银行一般都十分重视对公存款网点的设置。在网点建设上我行对公网点多年来从数量到质量都没什么大的改观,这一点亟待关注和改善。四是新成立的商业银行在机制上存在优势。我行贷款户、无贷户、居民储蓄的揽存分别由信贷、会计、储蓄三部门的外勤负责,兵分三路,各自为战。外勤人员业务方向单一,还常因内耗摩擦,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合力。其他商业银行的信贷员、专职揽存员不仅数量多,而且一岗多职,集存、放款于一身,其中的存款又包括对公、对私的存款,因此,业务素质全面,注重整体战略,竞争能力很强。

(二)贷款业务的竞争

在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工商银行贷款业务总体也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也均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形成竞争格局以来,内外诸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表现在:我行对于中央银行规模控制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执行得比较坚决。服从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严格控制信用总量,压缩固定资产贷款,是近年来我行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工商银行贷款由于受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影响,因此发展变化不大;但各家银行在竞争中加大了优化结构的力度,在贷款的方式和效益的追求方式上有了很大变化。就目前已经运作的贷款方式看,随着市场经济逐渐趋向成熟,大银行和大企业联手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发展新的业务品种是银行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就目前看有三个方面值得考虑:主动出击力争优势贷款项目;在银团贷款中争取占据主要地位,作主贷行或牵头行;抓住产业结构转变的契机,对一些高风险的科技项目贷款进行甄别选择,按照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应是值得积极探索和尝试的。

二、商业银行间竞争意识误区

篇4

1存在的问题

竞争情报在国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我国仅仅在20世纪末的几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快递企业不重视竞争情报工作,很少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竞争情报优势没有在快递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快递企业在竞争情报工作上存在着明显不足。

1.1缺乏竞争情报意识和不重视竞争情报方面的研究

现在的快递企业管理者不了解竞争情报的概念、意义和作用,在做决策时,主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这样的决策带有盲目性和主观性。企业的员工和领导者都不重视竞争情报的企业环境营造,因而快递企业不会在竞争情报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2对企业内部情报的开发和利用不足

企业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获取相关信息和情报。企业外部包括竞争对手、报纸和杂志等,但企业内部是竞争情报来源的主要渠道,包括组织结构情况、人员和薪资等。现在大多数快递企业不了解竞争情报的有关情况。一方面,快递企业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企业外部,来获取企业的外部信息和情报,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另一方面,快递企业只注重获取信息和情报,而不重视本身的反竞争情报的建设。这样,快递企业采取各种措施获取有关的信息和情报时,由于没有做好反情报工作,并且对竞争对手失去警惕,以致把企业本身的竞争情报信息泄露出去。

1.3快递企业缺乏专业的竞争情报人才

由于我国的竞争情报教育起步晚和受快递企业自身的实力影响,导致了快递企业缺乏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专业竞争情报人才。

1.4快递企业不重视信息化水平的建设

由于受到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大多数企业不经过竞争情报分析或者只是进行简单的竞争情报分析来做决策。相关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基本不做市场调查和研究。这充分说明了快递企业所获取竞争情报缺乏系统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影响到快递企业的决策效果。

2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1树立正确的竞争情报观念

竞争情报工作是长期的和有计划的,不是临时性的,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做好竞争情报工作。快递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竞争情报机构。

2.2关注竞争情报的时效性

要做好竞争情报的日常工作,应派专门的人关注瞬息万变的企业内外部信息和情报,从而提出意见和系统方案。这样,既为快递企业的决策者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又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2.3建立适合快递企业自身的竞争情报网络

为了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递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建适合自身的企业竞争情报网络。依靠组建的竞争情报网络,可为快递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决策和行动的建议;另外可提高快递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的参与性,甚至可加强快递企业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更好地发展快递业务。

2.4开展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化工作

近年来,在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下,市场上出现了类似竞争情报系统的软件,通过该软件,将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情况、竞争对手情报、技术动态、政策法规等情报信息实时提供给企业决策层,使得企业决策层能够针对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快递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等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建立竞争情报系统,以满足本企业的情报需求。竞争情报信息化,能够帮助企业形成一个处理竞争情报的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5遵守道德规范与各种法规

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应在法律道德范围内进行。这要求企业在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时,建立一整套行为规范,快递企业员工要时刻遵守该行为规范。在进行竞争情报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文化环境,要做到了解道德规范与各种法规,避免违反道德和法规行为的出现。快递企业开展情报活动时,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

2.6重视竞争情报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在竞争情报工作中,情报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拥有了高水平的竞争情报人才,也即拥有了高质量的情报信息。快递企业要重视对竞争情报人才的培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情报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激励机制,激发竞争情报人员的工作热情。对给企业创造出直接和潜在效益的竞争情报人员,要在加薪、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特别关照。

篇5

关键词:公共政策;经济适用房;互动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114-03

我国自1998年开始,国家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提出要建立以最低收入家庭承租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较高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的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也就此进入中国城市居民的视野,从最初的“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到2003年以后定位为“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推行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为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这一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而提供典型模式,是我国政府干预住房市场一种方式的积极探索。

一、经济适用房的内涵及其作用

经济适用住房是一种供中低收入者居住,享受政府政策优惠的住房,它与市场价商品房均属于商品房的范畴,受政府控制并限价销售。它作为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准商品房”,兼具行政性和商品性,其行政层面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商品层面则追逐利润最大化。其具体内涵可参考王洪春学者的《住房社会保障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特点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而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住房保障政策,是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产物。实施经济适用房这项政策,其特有的社会保障和经济功能满足了公平和效率的统筹兼顾,是实现居民住房需求的有效方式,它与其他的住房保障形式共同构成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适用房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实施经济适用住房计划,是重大的利益调整,是施惠于民的善举。由于商品房的售价比经济房要高出很多,中低收入人群根本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出现成为他们的首选,很多无力购买商品房的群体在国家的补贴下能买得起经济适用房。同时经济适用房在克服收入方面不平等引起的住房问题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涉及住房的资源配置和流通、消费,经济适用房在扭转此中富者愈富、弱者愈弱的趋势向社会公平倾斜里边担负着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促进了住房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公共住房政策目标。

(二)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

经济适用房政策实行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结构调整存进了商品房开发的理性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健康发展轨迹,确保商品房的投资结构与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此外,经济适用房由于其经济性特征,相比其他商品房价格要低得多,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关注,给商品房市场带来一定压力,不得不相应作出价格调整。

(三)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社会和谐

推行经济适用房它不仅可以让许多中低收入者和部分中等收入者进入消费者的行列,同时还会促使商品房降价放量,是启动内需,刺激经济的重要选项。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消费的“双龙合璧”是以自主需求为特征的大批量的消费行为,它不同于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它产生的是真实的、持续的消费,可以拉长消费链,带动生产链,其能量不可低估。既可在破解房地产僵局上一展身手,又能在挑战经济危机中建立卓越功勋,成为启动内需,扭转危局的关键之举,其效能将超过已经出台的诸多措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困境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经济适用房或许是住房改革中强调保障性和强调商品性两种改革思路并存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适用房更像是一种试验品。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与建设,对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政策设定初衷而言它本身是为社会中低经济收入的家庭设计、建设的,现在却表现出不“经济”不“实用”的一面,值得我们总结、反思和完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

(一)经济适用房建设违规超标,建设出现“高档化”现象

经济适用房缺乏具体标准,使得经济适用房建设容易陷入一个逻辑上的怪圈——越造越大,日显贵族气息。这是因为经济适用房定价相对同区域内的商品房来说较低,利润有限,大多数开发商只好将房屋面积扩大,以此来降低成本,造成目前市场上的经济适用房主流产品在140m2左右,100m2以下的房子甚少。在实际中,一部分高收入阶层通过不正当渠道购买了经济适用房,使得经济适用房成为出租或炒卖的投资品,造成了经济适用房的旺销和供不应求,诱使经济适用房越盖面积越大,越盖越豪华,造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本应保障的对象——中低收入者却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只能望房兴叹。

(二)经济适用房价格不合理,出现弃购现象

虽有明文规定经济适用房在各地的价格,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由于项目规划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上档次,经济适用房品质有所提高,加上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从过去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交叉合建的模式转变为形成纯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及因经济房价格较商品房低,消费者争相抢购,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导致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往往与规定的购买价格存在出入。因此虽然很多中低收入家庭冲着低的房价去,最终却因其实际规定价格而未能如愿购房。经济适用房价格过高,超过中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承受能力。

(三)经济适用房配套设施“缺失化”

经济适用房不同于商品房,其出发点是经济、适用,设定为只提供给中低收入者,受成本和地价约束,经济适用房往往地处偏远或者交通不便地带,一般建设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太完善的地块,加上政府以及电力、电信、供电、供暖、供水等部门的低效率,消费者入住后生活上出现诸多不便,这与经济适用房的出发点违背。

(四)发售过程存在黑箱操作,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按最初的制度设计,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是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个人和家庭收入信息很难准确获得,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经济适用房被“富人”买走了,而很少落到真正的穷人手里。由于定价较高、支付能力和运作不透明等原因,有相当部分出售给了收入偏高甚至是高收入家庭,他们从中获得的住房资源甚至超过了最困难的廉租住户,导致政策优惠未能真正落实到那些最需要保障的家庭,反映出供应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许多经济适用房在未正式销售之前就已经被税务、建设、房管、规划等与房地产有关的政府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买走,开着私家车去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也不鲜见,一栋楼排在前十几名的都是有“门路”的人。

(五)转租、转让现象明显,监督管理失控

按规定,经适房在拿到房产证3年内不得转让。但是一些转让者也有其对策:出售经适房的人在房屋租售中心登记后,遇到合适买家,双方私底下签订房屋购买合同。一些开发商利用经济适用房监管缺失,以经济适用房政策获得土地,以纯粹商品房性质开发出售,扰乱市场秩序。另外对于如何确定中低收入者标准难以确定。

三、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能长期在保障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不是因为政府没有发现它在制度设计上的诸多缺陷,而是由于政府对住房保障本质属性和改革路径的认识的游移不定。鉴于麦克拉夫林对政策执行实践中提出的“互适模型”,对政策的执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麦克拉夫林的互适模型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麦克拉夫林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着之间就目标或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两者互适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一)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执行中,政府与中低收入人群之间的需求并不一致,从当初提出经济适用房至今,这项政策就处于不断的调适状态,为的就是能够保障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实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

过程

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单向流程。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要求,对于政府—房地产商(市场)—中低收入人群这三方面来说,更侧重的多方的交流。

(三)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经济适用房叫停的声音不断出现,公共租赁住房的大规模扩建,越来越多的人看重的政府的监督执行力度上如何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群体利益。

(四)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

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对于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出现的黑箱操作以及住房质量、配套设施等问题都是根据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四、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发展的政策

建议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不应对经济适用房抱着“一刀切”的态度,经济适用房应该是可进可出的,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进行一种动态的管理和分配是当前满足市场上对于经济适用房需求人群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保证达到各区域的住房保障的要求和任务。应该在不断修正和规范现行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保持推进其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多样式的住房保障形式建立起来的时候,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功成身退的淡出大众的视野。

(一)规范标准,符合政策对象需求

家庭收入水平式衡量是否具有购买经济适用房资格的重要指标。应该根据职工工资、家庭收入、家庭结构、房租水平等因素,拓宽审核参照对象,综合界定购房目标群体,计算并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收入标准。

经济适用房建设的面积及其在总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例也应做到因地因时制宜,规定具体的住房标准,在构建时严格落实各项细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经济学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同样的住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越高,消费者能接受的定价也越高。

(二)进行政府干预,多种方式进行补贴

经济适用房类属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由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干预,在补贴方式上向住房补贴转变,减少保障面。一般的,住房保障水平随着收入结构发展呈倒U型曲线,其保障规模也趋于下降。政府注重在整体价格上的微调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经济水平情况不一,因地制宜,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经济适用房的房价不攀高商品房,不损伤开发商的利益,维持与中低收入群体的平均值相平衡。

(三)合理规划选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要满足到入住群体的交通便利问题,需要从其建筑选址上入手,经济适用房的选址应在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所建之处应搭建好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标志牌,在道路交通处构建更能达到交通方便;要选“熟地”市政、管线、道路等配套齐全;从成本方面考虑,要选拆量不大的地,同时应加强市政、生活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人为本,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情感生活交流需要,建设花园、活动区等作为沟通平台,对于居民生活痛苦指数的缓解起到帮助作用,是新时期下构建人本社会的要求,是安居工程进一步落实的

体现。

(四)执行问责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明确界定在住房问题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落实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培育、引导和干预市场,确保通过市场满足大部分居民住房需求,利用规划、土地供应、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对市场供应与需求进行引导及调控,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比例要求。制定住房保障的长远发展规划,分阶段制定不同的住房保障目标,并落实布局,具体项目和交付日期等,按年度对社会公布。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保障资源的高效率供给与配置。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而政府必须在住房保障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如经济适用房规划设计和保障对象资格审查环节,都需要政府制定标准并严格管理。涉及到户型和建设标准,要依据政府制定的具体规划实施建设;在其分配环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者应实行严格的审查。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行力度

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摇号确定购买人员,扩大公示范围,延长公示时间,对骗购经济适用房者进行包括经济上大额罚金和行政处罚在内的重罚和公示;及时的经济适用房情况的信息公开,从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到始建,再到申请人群的获批事情,相关部门的规定等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利于政府负外部性的扭转,实行其行政性质。

在经济适用住房的平时开盘销售活动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开展现场政策解答、销售信息公开检查、现场监督房源投放、售后管理明查暗访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经济适用房销售监督管理力度,尤其针对“捂盘惜售”现象,市监察局应联合市房产部门建立健全督查工作机制。开展房源投放管理现场监督,对经济适用房开盘各流程实行驻场监察,全程跟踪,重点对房源是否全部投放、选房结束后剩余房源是否清点登记封存并在下次开盘时再次投放等事项进行监督,严查暗箱操作行为,确保申购户排队选号选房的公平公正。开展信息公开现场检查,重点加强对开盘现场申购户信息、房源信息、销售流程等资料公示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公示内容是否完整、公示地点及形式是否合理等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及时整改,最大限度地保障申购户的知情权,接受群众监督。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适用房还不宜盲目取消,其中发现的问题应组织展开调查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摸清楚究竟是哪些环节有问题,哪些法规有空白点,哪些监管链条有盲点,只有深入调查,才能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才能对各方面加以防范,以便使得政策发挥最大化的效力。如果停建经济适用房,不仅不能使中低收入人群真正得到最大好处,反而会造成房价愈发高涨,百姓无力购房,政府财政吃紧的局面,甚至将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政府应该正视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好群众“住有所居”问题,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更好地分配社会资源,真正帮助弱势群体解决住房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洪春.住房社会保障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燕辉.中国住房60年(1949~2009)往事回眸[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姚玲珍.中国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 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经济社会转轨中“居者有其屋”的求解[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 王松涛.中国住房市场政府干预的原理与效果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范晓平.经济适用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篇6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总结和肯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经济成分在不断下降,特别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比如,从不同所有制工业资产的比重变化来看,1998年,国有资产占比达77%,2002年降为69%,2007年为51%,到2012年时,不足一半,为49%。而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又需要国有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如何在国有经济成分下降的情况下,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11年,熊彼得就指出金融中介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后来,King和Levine(1993)以80个国家1960年~1989年为样本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较为显着和稳健的正向关系。Rousseau和Wachtel(1998)对工业化时期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促进作用。我国在上世纪末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探讨也比较多,谈儒勇(1999),周立、王子明(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赵振全、薛丰慧(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着。但王晋斌(2007)的研究则并未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武志(2010)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提出的新假说认为金融发展的内在质是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从这些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在逐渐深入,但这些文献重点在于从宏观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上,而对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没有深入。金融危机以来,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凸现,并得到认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需要国有经济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作用影响深远。国有工业经济作为我国公有经济的核心,在国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利用1999年~2011年西部十二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国有工业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国有工业经济发展变量。GDP是研究宏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地区国有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本文将采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形式予以代替。

2.金融变量。金融变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非常多,常见的有金融相关比率(FIR)、麦氏指标M2/GDP。由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大,而且金融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本文采用贷款余额占GDP之比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用FINit表示。二是金融支持水平。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企业为了扩展经营规模,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被长期占用的资金,因此要通过长期负债来筹集资金。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将贷款大部分贷给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本文以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净值之比作为地区金融支持水平的测量指标,用SUPit表示。

3.控制变量。影响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对一些主要变量进行控制来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首先,生产的发展,既要有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要有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本文以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物质资本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MCit表示,以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影响,用HCit表示。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巨大,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额来反映政府行为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GOVit表示。对三组控制变量的数据取对数,以消除观测数据的异方差。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将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1999年~2012年的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

三、模型选择与计量方法

本文选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系数向量和常数项是否为常数,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一般通过构造F统计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来予以判断。

查F分布表,在给定5%的显着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由于F2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须先判断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面板单位根检验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特征,可以精确的判断单位根的存在情况。

除金融发展变量FIN在Fisher-ADF检验时处于10%的置信水平,其他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的前提下拒绝原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序列中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变量在水平状态下是平稳的。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看,模型的R2值为0.893320,检验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着性检验,表明模型估计效果整体上较好,因此,本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情况。 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越好。因为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提高社会和企业的投资水平,帮助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可能主要得益于宏观环境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银行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公用事业建设的支持,在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城市供排水、城乡通讯工程改造、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得到全面加强。同时,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和经济林业,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企业,加大对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等项目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贷款投入。由此,伴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资金的投入,使得西部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资产的“量”上得以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国有工业经济也随之增长。但是,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资源配置,重点将资源配置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信贷规模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解释变量金融支持水平SUP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显着性水平比较高,系数也较大,表明金融支持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更显着。因为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工业企业大量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银行的支持,难以进行。由于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科技、人才、经营理念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银行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从控制变量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但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推动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大,而人力资本的系数偏小,影响并不显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小,这与西部地区目前人力资本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理念落后是比较符合的。从系数上看,财政支持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来西部大开发中,特别是初期,西部的发展是一种“强财政、弱金融”的局面,财政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出现负相关,可能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国家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减弱有关。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问题进行研究,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金融信贷的直接支持作用,因此,在提升国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从多个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源自资本驱动,物质资本的投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金融支持水平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后,资金有外流倾向,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增强投资信心。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要意识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商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西部地区也能够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上取得双赢。

篇7

【关键词】 工程造价专业 对“证”施教 改革

一、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目前的教学状况

1.学生状况

这几年,各大院校都在扩招,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降分录取。例如高职高专(二)录取分数线普遍在180分左右,这样使得入校学生普遍基础差,自我约束能力也差,尤其在理论课上表现突出,不愿听也听不进去,久而久之,旷课、逃课现象日益严重,无法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

2.教师队伍状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是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担任的,理论知识强,但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学校一直强调工学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但实施起来还是比较难。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围绕教室为主,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而学生偏偏不喜欢理论,很多教师都反映学生太笨,教不会等等,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却丝毫不反思。

3.课程设置状况

目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为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比如英语、数学、建筑识图、建筑构造等;第二学年为专业课,比如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计价、计价与控制等课程,第三学年为学生实习时间。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虽然学生实习时间有一年左右,但据实习单位反馈效果却不理想,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基础太弱、动手能力差。

二、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现对“证”施教的改革路径

1.教师队伍必须为名副其实的“双师”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并没有普及“双师”,甚至很多教师名义上为“双师”,但实际上只是带了几节实践课而已,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点考核,没有真正走进企业中。这样的教师队伍本身就不够资格,如何能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据了解,有些造价专业教师在自身未取得任何执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情况下却是学校培训“造价员”师资队伍中的主力骨干,其效果确实让人担忧。所以要使工程造价专业在对“证”施教改革上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至少先取得“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而且学校在这方面最好实行奖励政策,这样不仅对培养“双师”教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学校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都至关重要。

2.教师必须走进企业

有了“造价工程师”这样的证书,缺少实践操作照样行不通。参加过“造价工程师”考试的人都知道,其实这些考试无非也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几本教材翻来翻去,教师还得利用周末、寒暑假等空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到企业顶岗实习亲自做几个大项目比所有理论都强,而且理论贯穿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让专业知识发挥最大的效应,这才是一个“双师”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学校对利用假期顶岗实践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补助,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往企业派送教师。教师有了真才实干,才能更好地培训学生。

3.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甚至有些在高中学习时期是被老师认定的“坏”学生。这些学生有个共同点就是不爱学习,曾有学生表示只要是理论课,不超过十分钟准会睡觉。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把本科课程的教学方式应用到高职教育中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笨学生,他们的智力并不比本科学生低,只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讨厌理论课而已。很多老师曾反映,只要涉及实践动手的知识,个个表现欲很强,气氛活跃,敢说敢做。所以学校得反思,教师也得反思,怎样让枯燥的理论课讲授变成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实践课,怎样让厌学的、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学校必须组织所有专业教师进行长期的探讨,把教学改革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4.合理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强训

高职院校学习时间为三年,其中第三年还要实习,真正校内学习的时间仅仅两年。 这两年中要学习很多的专业课程,还有很多的基础课程,比如英语、数学等。造价专业学生课程安排较紧,经常一天八节课。为了让他们顺利毕业,学校会安排在考前进行集中培训,强化训练。很多学生由于白天课程安排较满,晚上又得继续上培训课,体力透支,很难坚持下去,导致培训课的到课率越来越低,这样学校教师花费了大精力,学生却收不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对“证”教学取得较高突破、学生拿证的比例增加,学校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在考证的学期适量少安排些课程,将与考证关系密切的课程在考前先安排讲授等等。

【参考文献】

篇8

1.我国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分析

1.1 我国的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基本状况

在我国,传统的水工业管理政策是以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的,其中的经济手段只是法规制度(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目前,所使用的水工业经济政策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和完善的体系,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综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收费制度及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收费制度等。

1.2 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存在问题

目前实施的排污收费制度和综合利用水资源等政策虽然对我国的水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和政策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或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提出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指令性的自来水水价的问题,由于自来水的水价不是按商品的价值规律制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自来水的价格相当低,结果自来水公司因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或重大技术改造,导致城市缺水状况日趋严重,自来水公司多在亏损或微利的情况下运营。

②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已有的水工业经济政策就存在一个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的问题,如排污收费的有偿使用和贷款豁免本身就不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于我国当前合理用水水平还较低、单位取水量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有很大,所以水工业经济政策没有真正体现价值规律(如排污收费大大低于污水厂的运行成本),同时,也未引入市场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分配机制。

③ 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局限于在水工业管理系统的内部考虑,较少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向更多地应用经济手段转换的角度来制定水工业政策。

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工业经济政策研究

在当前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大潮中,应不失时机地加快建立适合市场机制运行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价格、税收、投资信贷和微观刺激以及综合的水工业经济核算制度等主要政策。

2.1 水工业的价格政策

水工业是集产、供、销及回收于一体的行业,也是唯一对产品用过后进行回收的行业。自来水就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商品。因此,自来水的价格,就应该将“二重性”商品的特点包括进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制定。这样,水价除水资源价格外,不仅要把自来水公司以及水厂等一切设施的修建经营、折旧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在内,同时必须把所有废水的收集、回收以及最后排放等全部设施的相应费用也应包括在内。

而且我国水资源价格普遍偏低,在今后的价格改革中,应逐渐把水资源直接投放市场,根据价格规律和供需关系来调整水资源价格,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水资源成本,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性水资源价格体系。

建议可以采取的政策主要有:

①根据全成本费用确定水价格,对那些明显不利于水工业持续发展的产品征收附加税,使这些产品准确反映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水工业成本。

②根据地区和质量差异实行差别价格政策,鼓励节约用水。

③在国家或企业制定水资源的开发投资计划时,采用经济价格以取代低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市场价格或指令性价格;

④权衡价格调整的替代影响,充分利用其它刺激(如税收或使用收费)措施,以消除价格上涨对主要用户(如城市居民)的不利经济影响。

2.2 水工业的税收政策

在完善水价格体系的同时,对一切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或产生污染行为征收一种税收。目前,正值税收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工业税收体系。建议该体系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建立和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水工业的发展,近期可以在现存税种的税率基础上实行。

②对于废水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在一定期限内免交全部或部分税收。

③对于结合水源保护区管理,开展多种经营的收益,也应给予税收或减免优惠。

2.3 水工业的投资和信贷政策

保护水源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性,为了持续发展水工业,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投资渠道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使更多的资金投放水工业生产过程中。

2.4 基于市场的水工业刺激政策

在建立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之后,必须有相应的微观层次的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与其相配套,以真正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除去前面提到的排污收费和水工业税收政策外,在我国还可以实行以下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

排污交易制度:国家应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推出有关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或规范,在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该项制度需要与现行的排污收费、限期治理和集中控制等政策相协调。

篇9

从以上天津市的工业经济构成来看,私营企业整体占比较低,这将成为未来天津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经济政策逐步向中小企业倾斜,同时国家积极倡导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辖区内工业经济增加值的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因此,从后期的发展来看,私营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将会为天津市工业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当然,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增长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目前天津市的基础设施投资仍在大规模开展,这就说明在未来的2至3年内,天津市整体的工业经济构成将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会呈现出以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循环轨道,因此近两年天津市的生产总值将保持一个快速的发展期。正因为如此,天津市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将经济发展方式同国家产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优惠。目前,天津市拥有塘沽滨海新区、华苑产业园区、西青开发区等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在政策上应该为天津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在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压力。

1.2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为私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私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中,资金问题往往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因此,从政府层面上,应该树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渠道的意识,同时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

1.3为私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员工培训等活动,完成企业的技术优势。除了给企业以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之外,政府还应该聘请行业专家定期为中小企业及初创期的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的有关指导,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中小企业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公司的主营业务的主要技术特点、所处的行业情况以及发展方向。总之,虽然目前天津市的主要工业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仍将集中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增长动力的阶段,但是应该主动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机构,为天津市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2天津市上市公司整体情况

篇10

关键词: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外向型产

一、湖南省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8年,湖南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280.2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156.6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4%,全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8.0:44.2:37.8,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11.3:48v6:40.1相比,湖南省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湖南省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相对于全国而言,湖南仍然是一个农业大省,但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湖南省工业拉动GDP增长4.91%,高于全国4.1%的水平,说明工业增长是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与我国工业大省相比,湖南省工业的整体实力仍存在较大差距,如2008年湖南省的GDP为广东省的31.25%,但工业增加值仅为广东省的24.8%。但在中部六省中,湖南省工业增加值仅次于河南省和湖北省,排名第三,其中与湖北省差距极小,这说明湖南省工业在中部地区还是有较强的竞争力的(见下表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整理得出。

从发展趋势看,工业崛起是湖南省经济崛起的关键所在,要夯实和提升湖南省工业的竞争力,首先就要优先和重点发展湖南省的优势工业,只有选择在区域内有明显优势的工业重点发展,才能做大做强湖南省的工业,实现湖南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折发展,促进湖南省经济的发展。

二、湖南省工业优势

1 湖南省工业优势产业

本文采用产业梯度系数模型来分析湖南省的工业优势和劣势产业,该模型包括三个指标,一是产业相对规模,二是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三是产业相对资本产出率,能够较好地显示产业的比较优势,模型如下:

产业梯度系数=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本产出率

一区位商=地区某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全国某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

比较劳动生产率=地区某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某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地区某产业从业人员

占全国某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比较资本产出率:(地区某产业工业增加值/地区某产业的平均资本资本)/(全国某产

业工业增加值/全国某产业的平均资本)

以上三个因子都是从全国平均水平上来衡量区域产业状况的,也就是说研究区域各个因子的数值大小体现了该区域在全国范引内的相对优劣势。一个地区某产业的某项因子数大于1说明在该产业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如果其三个因子都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绝对领先的优势。梯度系数可以综合评判地区某产业的相对水平,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且在地区间的产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属于优势产业。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湖南统计年鉴2008,计算了湖南省38个工业大类的产业梯度系数(湖南省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将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归列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湖南省工业大类中按梯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由高至低的产业依次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石油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木利加工业、印刷业、专业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这十一大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是湖南省应该优先和重点发展的产业,是振兴湖南工业的希望和趋势。

2 湖南省工业区域集聚度高

近年来,湖南省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继提出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后,湖南省又提出了“3+5”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2008年,长、株、潭3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8.4%,“3+5”城市群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1.8%。区域工业集聚度的提升加快了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整台和发展,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群和产业龙头企业,产业群规模效应逐步开始体现。在“3+5”区域内,以华菱为龙头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有色控股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长岭石化、巴陵石化为龙头的石油加工业、以湖南中烟为龙头的烟草制品业、以中联、三一为龙头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通过外引内联,确定了明显的产业竞争优势。

三 制约湖南省工业发展的障碍

1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

受湖南省工业基础制约,湖南省企业总量规模偏小仍是一个突出问题。2008年,湖南省规模以上企业12391家,主营收入1128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平均销售额为0.91亿元,在中部6省中排名倒数第一;大中型工业企业家数为904家,在中部六省排名第四;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5907亿,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五,仅高于江西省的4068亿,远低于排名第一的河南省的13004亿元。由此可见,要壮大湖南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务必将扩大总量规模摆在突出位置。

2 外部投资对产业发展推动力度弱

受地缘因素和湖南省产业结构影响,湖南省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呈现家数少、产值低的特点,以2008年为例,湖南省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010亿,排名第5,仅高于山西省的626亿;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97.8亿元,港澳台商投资额102亿,在中部六省排名均为第六。相比之下,与湖南比邻的广东省港澳台投资额和外商投资额分别高达1562亿和936亿元。湖南经济发展处于一种外源性支持乏力的状态。难以实现跨越式高速发展。

3 外向型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湖南省的产业基本上是内向型产业,出口拉动作用极小,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国内市场,严重地制约了湖南省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例如:2008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仅为125亿美元,在中部六省排名末位,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比更是不足千分之五,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仅排名21位。因为外向度低,对国内市场依存度大,使湖南省工业一方面易受国内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出现较大波动,另一方面无法利用我国入世后国际市场急剧扩大的市场机会实现工业和经济的外向型发展。

4 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

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可能造成结构失衡,导致产能过剩、投资消费失衡的困境,因此,加快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对促进消费,改善经济增长结构有着重要和现实的意义。观察湖南省工业结构,可以发现,湖南省工业内部结构中,投资品产业偏重、消费品产业偏轻,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等都是重化工业。2008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144.54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426.3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轻、重工业比值为0.32:0.68,工业经济结构中重工业突出,工业产品销售主要依赖投资需求,易受国内经济周期波动影响。

四、促进湖南省工业发展的对策

1 发展优势工业产业、推进区域间产业转移

湖南省工业要实现赶超,就必须有所取舍,只有将资源重点投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才能保证发展的效益和速度,湖南省必须坚决地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门类齐全、固守一方的工业小而全的封闭状态,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通过区域竞争和合作,加快优势产业在区域内的整合力度,利用“中部崛起”的政策和机遇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促进区域内优势产业的迁徙,通过提升湖南省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加快对区域内资源的引入和整合,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规模优势,同时将不具备优势的产业外移到其它地区,使优势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2 延伸优势工业产业链、促进产业群发展

湖南省应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长、株、潭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城市群的优势,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通过发展核心产业,促进上下游产业向核心产业的集聚,延伸湖南省产业链长度,要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零配件工业,大力推动关键配套产品和零部件生产,提高省内配套率,促进关联企业地域上的集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要鼓励兼并重组,支持骨干企业大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快省内外兼并重组,形成企业集团。

3 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

湖南省要加速推进工业化,提升工业战略地位,就必须立足全球视野,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湖南省应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以发展加工贸易为重点,积极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应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机制,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引导外资和港澳台资金重点投向湖南省的优势产业,实现优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出口支柱产业和出口龙头企业,使湖南省的工业产业优势逐步转化成出口竞争优势,重点支持中联、三一、山河智能为龙头的专用设备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实现湖南省产业优势与出口优势的结合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