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课堂的教学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化课堂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化课堂的教学方式

篇1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重视实践对教学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潜能,从而加深对音乐的艺术修养。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差异化教学实践的启发

1.有效改进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依赖于老师的教学,自己不主动思考,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从而让教师根据这些差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学习欲望。

2.建立合理的教学检测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检测而言,多元智能理论更能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我们要建立合理的教学检测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检测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上,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效果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因此得到改善。

3.转变教师角色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上学生要主动思考,而教师则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回答,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教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就是要打开学生学习的新思路,开拓新的思维,扩大学习的新视野,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发表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也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艺术修养,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

总之,相比较而言,多元智能化理论更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课堂效率也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多元智能化理论的理解,运用到教学中来,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断地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的变革推动整个计算机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提出“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并对计算机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的投入。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研究人员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取得突破和发展,才能保持我国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1 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脉络,结合生产实践的经验,从3个方面简单地阐述计算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网络化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非比寻常的进步,并且应用于军事、政府、科研、商业等各个领域。在网络环境中,社会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有效地缓解“信息孤岛”的问题。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以“互联网+”理念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便利百姓生活。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国家经济发展转换动力,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通过模拟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计算机具备“高智商”的工作能力,计算机智能化技术是现阶段广大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智能化发展要求计算机能够像人脑一样能够完全独立地思考、工作,同时具备逻辑推断能力、能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考证,做出相应的决策,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智能化技术的代表,有效地体现了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对弈,并以大比分赢得比赛;谷歌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现完全地自动驾驶模式;智能问答机器人等等。上述实例都表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智能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才能够逐渐地实现计算机技术智能化。

1.3 人性化

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为了使计算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更加有效地人机交互能力,研究者需要推动计算机技术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并且在计算机技术的设计过程中更注重考虑人性化的元素,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大的工作和生活便利。

2 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新技术讲座”的教学对象一般是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学生初步具备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针对新技术讲座的课程而言,倘若仅仅只有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灌输理论知识点,不仅对教学效果提升有限,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通常情况下,“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学生思想活跃、且动手能力强,但还是普遍存在学习自?X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弱、刻苦精神差等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需要考虑上述因素。

3 课程教学的定位

(1)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

(2)“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读懂学生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以上特点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

4 课程教学方法的分层设计

在新设计的教学框架中,“新技术讲座”包括课内进行的“课堂讲座”和课外完成的“课程报告”两部分。

4.1 启发学习兴趣,加强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新技术的讲解,以实例为入口,突出知识点,如此结合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理解记忆枯燥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的目标。鼓励学生创作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教学互动,完善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切记不可唱“独台戏”,需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营造一个活跃地课堂气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绪。

4.2 完善课程报告设计,创新教学形式

完善课程报告内容设计,期望学生通过因特网,探索性地自主学习当前计算机前沿技术。期末考核通过完成课程报告,表达自己对前沿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解决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结合等问题。

4.3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计算机专业高年级课程,其课程定位在于能够充分地向学生介绍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课程采取分小节的形式授课,并且课程之间的知识点前后没有必然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支撑下,了解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同时通过结合实例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新技术的概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篇3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6-0192-02

1 数字化校园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一种虚拟化了的校园环境,其依托且融合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对校园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传输和应用,实现了校园环境、校园资源、校园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形成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虚拟空间。数字化校园拓展了传统校园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和运行效率,使校园环境、校园资源、校园应用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1]。

数字化校园以学校的全方位生活和工作为中心,覆盖并协调校园人员对生活、工作的需要,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与学生身上。数字校园是我国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它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

2 数字化校园特点

2.1 网络化

网络化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校园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都被赋予了鲜明的网络特色,校园中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联,可以说,没有网络就没有数字化的校园。

2.2 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现实生活中某方面或某领域的智能集合。智能化能够减少人们日常生活的手工操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智能化的校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3 个性化

教育需要个性化,个性化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数字校园的述求。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拓宽了渠道,开辟了视野。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师生将自己的经验、感受和体会在网络上分享与传播,相互协同教研、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更为灵活,教师的教学更富有人性化。

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为实现并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发展的、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校园。

3.1 教学方面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提升课堂教学的交互行为和质量,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创新的能力[2]。

3.2 科研方面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开展班组、学科的网络教研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加快科研信息传播,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转化,提高科研创新水平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3.3 管理方面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校园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使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信息数据实现协调与共享,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机制。

3.4 公共服务体系方面

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化网络环境,提供面向校园的、快速响应的、集成化的网络服务体系,为全面实现高水平、高效能的校园教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4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要实现校园内各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其次要实现信息资源和各项服务的规范技术标准,保证资源和服务的最优分配和利用;最后要确保信息资源和各项服务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管理过程的最优化[3]。总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概括起来讲,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

5 数字化校园的模式探讨

5.1 教学方式数字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校教学方式数字化已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然。教学方式数字化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排斥,相反,而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辅助,它们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在数字化校园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为工具,以学生为中心,营建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的网络氛围[4]。师生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以用为主的原则,建设适合学校教学需要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以有线或无线网络技术设备支持,做好软、硬件系统设计,创建标准化、共享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最大程度地实现校园信息资源共享,使数字化教学成为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的有效手段,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5.2 管理方式数字化

5.2.1 建立校园信息管理平台

建设一个完整的校园信息管理平台,为实现基于校园管理的、相对远程的、一体化的办公操作、教学培训、信息查询等提供周到的、全面的硬软件技术支持。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的集成、应用、实现,可以极大地提高办公效率,使办公信息实现无纸化,校内所有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校园管理将会实现高效率和高收益。

5.2.2 推广应用校园智能卡

建立先进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必由之路,而智能卡技术的推广应用,则是推进校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所谓校园智能卡,是指在校园内,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地方或场所,均使用智能信息卡片来完成,实现一站式的数字化管理。此种数字化智能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多头消费管理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校园管理的方便性、安全性、高效性。

6 结论

数字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技术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也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在校园全面渗透和应用的标志。数字化校园为师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领域和实践空间,以信息网络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影响着当代校园,并将深刻地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久旗.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5).

[2]范国渠. 高校数字化校园整体构建策略与实施[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4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课程设计会计学专业

1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背景下大学教育的时代特点

随着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教育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BigData)是海量数据及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简称,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可视化地呈现等,实现‘量化世界’的数据化”。面临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变革促使财务体系中的管理手段必须跟上节奏。时代在变,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财务人员在大数据变革中要改变固定思维、尽快实现角色转型的趋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本文主要结合会计学专业在面临大数据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探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路径。

2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导向——以学生发展能力为主导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的设计则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施“如何改革”之前,更为关键的是改革的导向问题。最新调查显示,在未来十年内,有50%以上的会计工作将实现自动化。这对会计职业固然是一个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有些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包括做专业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会计师所擅长的。那么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仅仅将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足以使学生具备“职业”的能力,因为简单重复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将可以交付给计算机处理;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对财务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职业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而,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设计,是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

3网络智能化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路径探索

3.1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构建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应当包括认知能力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等级的认知能力划分是按智力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程度逐步递增的。识记和理解属于较简单的低级认知能力,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属于较复杂的认知能力。本文在Bloom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将“记忆”和“理解”作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应用”和“分析”为第二阶段;“评价”和“创造”为第三阶段,如图1所示。在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资源(如微课视频的教学资源),按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行“项目式”课前学习,使得学生完成“记忆”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点。从Bloom认知理论的模型看,所谓“记忆”——记忆或重复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识保持能力;“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所获得的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习的行为数据(学习是否参与学习,学习的时间长短等);以及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便于教师清楚地“发现问题”,有利于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回归到传统的教学现场,教师在此阶段发挥重要的知识讲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即实现Bloom认知模型中提升“应用”——将知识(概念、原理或定律)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以及“分析”——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相关的组成部分的能力。在通过前一阶段线上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二阶段将针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进行深入地讲解,会计职业的实务操作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为什么”的探讨,教会学生能够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解决不同的会计职业问题。第三阶段,是Bloom认知模型中最后的能力应用阶段,即“评价”——根据已有知识或给定的标准对事物做出评价和鉴定的能力;“创造”——将有关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新知识块或新模式的能力。从课程的设计过程主要通过网络智能学习平台的实现,教师端将结合现实企业案例的会计处理问题交由学生来判断,从而考查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能力。在这一阶段中,网络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估、督学等有积极的反馈效应.

3.2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虚实融合

大数据网络智能化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对教学的课程授课方式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难度也在加大。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随时随地、时间空间都被打破,大学课堂的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大数据技术革新也迫使学校迎合“新一轮”的变革,努力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新常态。结合前文分析在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计需要体现出灵活、弹性、开放的特点。网络智能化学习平台的虚拟性,充分地实现了学生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然而网络课程的灵活和弹性,须在教师端进行一定程度的“实时”督学,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的便利。许多大学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总结了较好的“虚实融合”的教学经验,比如某大学电子工程类课程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课前学习积极性和堂的参与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亦可以尝试此类教学方式,如第一阶段课前的线上学习作为零散的个体学习,第二阶段课堂的集中教学针对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大班教学”(讲座型教学),而第三阶段根据会计专业的岗位性质实施小组学习的“小班教学”。

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英语 教学 应用 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中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以通过差异化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实施来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基于该理论下,能够为小学英语教学更好的践行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全面要求奠定理论基础,而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来充分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价值,以在提高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为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并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亟待解决。

一、多元智能理论综述

美国哈弗大学生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的是注重智力的多元化,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并非是单一的,而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大体上可分为七种智能因素,这些因素间相互独立而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性。简单来讲,则是认为每个人在智能方面的强弱项不同,同时在每个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程度也存在差异性,而采用适当的鼓励与激发方式则能够促使学生具备多元智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理论下,强调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差异化教学策略的事实来实现个性化教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凸出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进而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

二、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滞后。基于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束缚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过于滞后,过于强调考试分数的思想致使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输,忽略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及智能元素的开发,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知识点的方式下,不仅难以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同时也导致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加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主观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致使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率偏低。

2.教学氛围压抑、学生兴趣不高。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基于这一阶段身心发育特点下,学生往往都是凭借对某件事情的兴趣,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去表达,当学生喜欢上英语学科,其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进而以自身主观积极性的发挥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吸收。但是,基于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下,教学氛围过于压抑,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效果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上英语知识本身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致使学生面对困难时产生了退缩心理,对英语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滞后且教师能力素质有待提升。首先,在教学方式上,以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在听教师讲课,难以有机会参与到其中,教师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的十分明显,缺乏教学手段的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在教师的能力素质上。当前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力量整体上过于薄弱,一些英语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素质不足,加上缺乏必要的培训,以及新鲜血液难以注入,致使当前现有师资水平难以满足该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

三、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对策

1.以趣味性课堂的打造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重点不是在于实现本领的传授,而以激励与鼓舞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者的潜能,促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

2.明确学生的优势智能因素并实现充分激发。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基于小学生在这一年龄段下身心发育的实际特点下,其逐渐具备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认知特点等,所以英语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针对小学生个体的差异化来组织教学活动,基于其所具备的不同优势智能因素的基础上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其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提升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基于这一教育理论下,要想借助该教育理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并提升该学科教学的质量,教师就需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多元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搭建为基础,融入多种智能因素,以实现对学生各种潜能的激发。

4.实现相应评价模式的搭建。基于智能化理论下,教师需要实现相应评价模式的创新,要实现多元化评价指标的制定,以实现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并要注重对学生智能因素下所表现出的优势进行肯定,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下而不断成长,激发其更多的智能因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其中,则能够以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借助因材施教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并在不断激发学生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础上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趣味性课堂的搭建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学生优势智能因素的激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评价模式的搭建,进而为充分发挥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方法改革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系统众所周知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服务化的网络教育推动着教育方法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变革提供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通道。尤其“211工程”院校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便是信息技术条件下最有说服力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大胆创新,这种通过网络自助学习与教师在线互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更是被“环球网校”、“考试吧”等各大知名培训机构所采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对教育传播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教育资源、专业与学科设置、学生自身等等各方面起着强有力的催化作用,这一时代的变革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抓紧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2.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不适应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发展

2.1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方式与特点

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最高特征,包括现代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等内容。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图1所示,在整个学习环节中教师不再是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措施都围绕学生展开。受到信息网络技术的冲击,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来说都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方面产生了质的变革。

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的高度智能化的教学方式。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学习个性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征。

2.2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与方法早已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尤其在承担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很多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固定的教室、一块固定的黑板、几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个性化创造力。

走进高职课堂,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游戏、耍手机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显然,上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识而不是以智能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重点的,而是以牺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代价的,它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物联网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再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牢牢的固化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教师一味的在讲台上讲,学生呆板的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乏统一的载体来有效的互动与思考,长期下来教师也就机械式的板书、讲解、没有发挥出创新教学手段的意识与环境。

3.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

3.1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的模式应是随时随地就地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校园,不仅仅在于使学校的师生都能掌握应用网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学校在这样网络化的环境下,培养出学生更强的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与自主学习的技能。学生通过教育网络环境下获取的信息远比老师课堂讲述的详细、完整的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安排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比如出差在外的人,可以选择有网络的宾馆、酒店等场地,利用闲暇时间根据个人进度安排学习。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老师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推行项目捆绑式协作型教学。

比如目前在一些211高校开设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课堂转移到网络中利用现代智能远程教育系统(Modem Distance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MDITS),而实施的现代教学手段。目的就是克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局限,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化需要与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辅导或针对个别案例进行个性化指导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并非要求学生一定在特定的教室里接受教育,而是学生以自我为主去合理安排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开放式的学习完成相应的课程并在线考核合格即可。很显然网络信息时代的学习注重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学习的主体权利以学生自身为主,高度尊重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可以说随着无线网络技术、手机智能技术等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推广与普及,信息时代的教育将是具有高度开发性、高度互联性、资源共享性、高度自主性等服务学生个性化需求与创新的综合智能化的教育模式。

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化课堂很多功能与优势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及的,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的全新模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做到只要有网络就可随时随地去学习。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高效的教育服务。

3.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应不断丰富与拓展自身的综合知识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比较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师角色、教学教案等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自身更应该赶上信息化时代的步法,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域。总体上来讲,目前我们很多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普遍较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与方法老套,又不善于运用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也不愿查阅教学资料等等这类的显现很是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向前发展,这必将促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将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得知识和信息。教师的传统地位将受到挑战,他们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信息支持者、知识建构者、道德监控者和指导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主要是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此学校应当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硬性制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

第一,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样式的课件,说明所讲解知识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展示动态变化的过程等;营造一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沉浸感,并且尝试让学生主动使用媒体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那么就能把单纯的教师演示工具变成环境创设工具,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第二,提高教师的信息检索与综合处理能力。通过网络检索到的信息资源有时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及整合之后,才能变成真正可用的信息。所以,教师还应具备对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的能力。如果仅仅依靠阅读书刊来获取知识信息,那么,我们获取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这种方式是不快捷的、低效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第三,提高教师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掌握先进的智能化教学系统。教学实施是指教师实践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方案的全过程。网络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解和答疑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指导能力。因为网络教学的教学实施不具备传统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现场操作的可控性和可变性,为此,教师事先一定要精心策划好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学生协作活动的设置等),以确保整个网络教学能顺利、高效地进行。

3.3高度信息化状态下课堂教学应趋于网络化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是更加网络化、更具灵活性、授课形式多样化、高度智能化、高度人机交换功能等。因此在信息化课堂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多媒体、互联网、自动化教学系统、等等先进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的凸现出来。例如可以采取分组进行“项目捆绑”式教学,将课堂上的学生分成信息化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至少一网计算机,理科课程还可以给小组配备实验器材、模拟软件或者传感器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利用计算机进行个别学习和小组式合作学习。

再比如,利用网络教室,通过教学系统软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数字化辅导学习。这种类型是指每个学生都拥有数字化学习终端,教师并能够运用这一终端系统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者单独互动辅导学习。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人机交互工具,对学生进行个别学习辅导;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协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指导学生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根据不同任务,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计算、数据统计等活动。

当然最常用的就是多年媒体课室,教师通过多媒体合成技术对讲授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生动的描述与分解,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数字化模拟信息技术展示出来。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使得学生不断自我意识上去形象生动的思考与反复记忆。我们称这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第一,有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系统;第二,以各种种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第三,教学信息按超文本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的联想记忆方式;第四,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催生的现代教学多媒体智能化教学模式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3.4信息时代的教学应是正视学生的个性与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教育

信息时代的教育更应该是高素质的综合性教育,它将以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为原则,以“数字智能化”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网络虚拟学习资源库,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在老师精心指导帮助下,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借助人机交互的多媒体资源自主创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未来教育将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学。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克服“一刀切”“一概而论”的教学倾向。把教育、教学的目标、效果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做到学生个别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自主发展、超常发展。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对完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理想。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多元化的指导,构建出既有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管理,又有团队合作的高度自主化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多样性、鼓励学生创造是现代信息化教育的灵魂。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终端人机交换设备根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或对感兴趣的学科方向去发展,实现个性化学习需求。

4.现代信息技术下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最新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64亿,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人数为4.20亿。由此可见现阶段到将来一段时间网络信息技术仍会飞速的普及,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催促教育教学更加快步地去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未来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不受省市、空间和地缘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

当今时代,教学手段与资源更趋于多媒体化,多媒体教育应用正在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比如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电子书刊等,可以说目前国际上的教育技术正在迅速走向多媒化。同样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与研究,很多针对学生训练与学习的智能化模块不断的被开发并应用在教学当中。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性与个性化越发加强,新时代的教育正面临着向前沿科技领域变革与应用方向发展。

课题:本论文为教育部科研十二五重点课题《个性化学习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下子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提高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11820089-ZC-5。

参考文献:

[1] 张京,张庆秀.试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与新型的教学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

[2] 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易朝晖,李宏斌,李明霞.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计算机教育,2007-6

[4] 刘晓.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篇7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设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一、内涵解读及特征分析

(一)内涵解读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类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是由教育信息化、艺术设计以及智慧课堂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对这三要素的基础组成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合理的内涵分析是推动和提升创新实践研究的重要基础。艺术设计是高校发展建设中一门具有独立设计意义和发展理念的学科,具有平面、产品以及环境和动画等多个设计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特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支撑,通过对数据分析以及平台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创造性的设计出的具有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线上教育平台。其作用路径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动态学习情况的大数据分析,将计算机学习平台与学生学习设备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深度整合,从而进一步帮助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发展思路。

(二)特征分析

智慧课堂在高校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特征,首先,是教学决策的数据化特征。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智慧课堂都能将其转变为定量的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在智慧课堂的动态学习数据进行有效的针对化分析,从而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向与进度,成功把握课堂教学的发展情况。数据化需要以云平台和互联网作为支撑,以有效的数据收集以及分析整理作为途径,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效果的交互传递与分析,充分指导教学决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针对性与发展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学生展开细致化的设计指导与创新理念融入,因此,智慧课堂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充分分析不同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并结合数据情况展开针对化指导;其次,教育资源的推送智能化。智慧课堂建设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行智能化的推送,不仅能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数据分析结果下充分剖析自身学习存在的漏洞,并及时展开针对性的补充,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能够将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现实教学融为一体在平台进行展示,能够为学生创设较为形象的课堂,帮助学生便捷、准确的获取知识,艺术设计类专业强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构图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同学生在相应的能力拓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智慧课堂的融入能够对学生展开某方面能力的针对性强化,通过教学资源的智能化传输可以实现这一途径;最后,对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化,智慧课堂是以云平台建设作为支撑来实现的,因此,可以说,通过强化对学生的作业练习与课堂表现等过程来实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艺术设计类学生在云平台上能够通过平台建立个性化的档案,进而结合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数据分析,形成反馈。

二、艺术设计类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的研究一直处于较高的应用状态,这种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设计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还能够聚焦于艺术设计的思维拓展以及能力强化教育,是实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提升的重要实践过程,能够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发展教育的创新融合。

(一)结合受教群体特征与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向需要紧跟时展的节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专业建设和发展,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征来具体化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及时有效的转变和跟进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在学习阶段中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智慧课堂教学中以云平台为载体向学生展示相关设计类作品和制作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作品和视频展开模式化创新,并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展开线上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性和发展性的艺术学科,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而是通过书本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设计,并从中获得思维源泉,因此,智慧课堂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融合发展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思维创新的人才。

(二)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有效推动智慧课堂的深入拓展

教师对自身教学模式以及方式的把握情况是智慧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发展中,需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有效的加强,主要包括教师对智慧课堂的全面接受与综合认知,对教学内容的预设与把握以及对教学情况与进度的客观了解与深入发展这三个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能够决定智慧课堂开展过程中的发展模式,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绘画与设计基础,教师的教学情况也应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基础认知展开教学,对智慧课堂的深入拓展需要立足于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与受教群体基础能力的充分认知。因此,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本质来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与全面推进教学交流方式是实现专业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篇8

关键词:大数据;SPOC;高校;教学;影响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对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在线教学的实践探索方兴未艾,轰轰烈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SPOC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其英文全称为: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教学模式较好地融合了课堂教学和互动学习的优势,既形成了小班化教学的模式,也使得教育受众更加广泛。其特点是:在围墙内的大学课堂,利用MOOC的讲座视频及同时采用其在线评价等功能实施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有机结合的综合学习模式。

1.大数据时代:高校SPOC教学的新机遇

“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人类惊喜。”在大数据时代,任何行业都不应该对数据视而不见,应该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化,深入研究高校SPOC在线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是大数据时代使高校SPOC教学的领域得到扩展。目前,绝大多数高校SPOC在线教学平台建设都是自建自家,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不符合目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很多在线平台建设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方向,范围不够广泛,还存在严重重复建设的问题。英语、政治教育等基础课泛滥成灾,参差不齐,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可以利用大数据从宏观上分析全国各个高校的SPOC教学平台建设资源和使用情况。从手机、互联网等各个终端分析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和兴趣的学生找出适合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大数据,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兴趣实现智能化选课甚至智能化编排教学资料。大数据为高校SPOC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二是大数据时代给高校SPOC教学方式带来创新。高校SPOC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和互动交流等形式,但基本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大数据时代可以真正实现教育主体客体的对等化。

三是大数据时代使高校SPOC教学向“微时代”发展。目前,高校SPOC教学大多采用课堂教育的形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之一是“微时代”,学生对微信、微博使用度很高,也乐于接受碎片化、短而小的信息。因此手机为代表的信息平台已成为主要载体。

2.大数据时代:高校SPOC教学的新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给高校SPOC教学带来了不少挑战。

一是来自大数据本身弊端的挑战。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其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大数据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大数据是否存在信息滥用的问题,大数据的个性化分析不完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问题。这些由大数据时代带来的问题,在高校SPOC教学中同样存在。尤其是现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一般,不仅在隐私保护上存在不足,而且还存在原始数据真实性和分析结果不一致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SPOC教学中既要加快建立互联互通的数据库,也要谨慎对待分析结果,严格保证数据安全。

二是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模式的挑战。目前,高校SPOC教学一窝蜂建设,不仅资源大量重复,质量高低不一,而且学生压力很大。本来应该轻松的在线课堂在一些学校成为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有的学校一年的课程几乎都是SPOC教学,都要求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极大挤占了学生课余时间,教学效果却一般。这就要求各高校从各个方面改变教育模式,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时代下SPOC在线教学。

三是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挑战。SPOC教学实施者多是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高校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水平等与大数据时代条件的SPOC在线教学的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迎接和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变革和新挑战,提升大数据时代条件下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1]近年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2,3,4]目前,物联网得到全球各个领域的重视,被美国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之一,被欧盟定位成使欧洲领先全球的基础战略,被中国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物联网是指以感知为中心、实现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交融的综合信息系统。物联网通过大量部署具有标识、感知和执行等能力的多种信息设备,与各种异构网络融合,实现对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决策反馈等,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动和知识共享,提升对综合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反馈控制,为人类社会提供智慧的服务。[5,6,7]物联网在电力、交通、医疗、家居、工业、农业、物流、军事、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不同的行业应用领域整合信息领域的服务和应用,实现从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提升。作为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物联网将革命性的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人到人通信的移动通信网,机器到机器连接的互联网,发展到物与物、人与物互动的物联网,对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大学教育领域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8]与此同时,Web3.0、移动设备、IPV6、云计算、3G通信、无线传感网等技术的发展,表明物联网在教育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大学教育中,它能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更好地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引入物联网技术进行校园管理,适合校园安全、仪器设备、教务管理的需要,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2物联网的特点

2.1基本特征

2.1.1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同时其周期性的采集信息,更新数据。

2.1.2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由于采集的信息其数量极其庞大,在传输海量信息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采用适应各种异构网络的协议。

2.1.3物联网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

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2.2关键领域

2.2.1RFID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多个应答器(或标签)组成,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2.2.2传感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是由许许多多功能相同或不同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每一个传感器节点由数据采集模块(传感器、A/D转换器)、数据处理和控制模块(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无线收发器)和供电模块(电池、DC/AC能量转换器)等组成。

2.2.3M2M

M2M是机器对机器(machine-to-machine)通信的简称。目前,M2M重点在于机器对机器的无线通信,存在以下三种方式:机器对机器,机器对移动电话(如用户远程监视),移动电话对机器(如用户远程控制)。

2.2.4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3大学教育中的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绿色建筑、智能交通及环境监测等领域,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在教育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本文根据物联网的一般结构建立了在大学教育中的物联网基本架构,如图2:物联网在大学教育中几个重要的应用:

(1)智能化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而信息时代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物联网的引入使教学环境的每个物件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性,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的优点,即时捕捉、分析教与学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每一种实验器材都有数字化属性与使用帮助信息,当实验器材使用错误时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实验者可以远程控制纳入物联网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通过物联网不但使得现实世界的物品互为连通,而且有效地支持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的交互。

(2)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可以用于学校考勤管理、学校图书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学校教育安全管理。例如在校行踪通知;学生健康;课外教学管理;危险区域管理;校园访客管理;教育设备管理;学校大型会议人员管理;运动设施使用人员管理等。设置RFID读卡器在学生流动较大的场所(教室、走廊、大楼入口等),每个学生携带RFID标签(如一卡通等)。系统会自动检测RFID信息,统计学生考勤情况,老师可通过网络查询学生考勤情况,同时可以获得学生所在位置及行动轨迹。图书及仪器设备的管理也可以通过RFID标签进行定位和跟踪,确保教育资源的正常运转及合理使用。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携带自测生理指标RFID标签的学生,当学生健康异常时,系统将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做即时健康管理及处置措施。当学生到了具有不安全因素的环境时,系统自动发出语音作现场警示,同时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做即时处理,并配合校方监视系统监视现场状况使得管理人员易于指挥调度。当访客进入校园有RFID的检测范围的管制区域时,系统将发出语音警示同时通知学校相关人员进行适当处理。

(3)智能化服务

物联网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智能化地获得想要得到的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丰富学习内容。网络教育资源的日益增长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很容易获得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资源服务。实验数据的提供,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针对学生不能亲自做实验的情况,学生可以获得安装在实验器材上的各类传感器采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加工和分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的传感器监测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时状态,及时地提供健康方面的服务等。

篇10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多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介入艺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但是,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目前的高校艺术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对信息技术更为强大的掌控能力。在教学工具层面,表面上多媒体教学代替了板书教学、电脑代替了影碟机、机房实现了全方位网络化。从教学工具到教学媒体均实现了时代性的飞跃,但是否这些就是信息化教学的全部呢?从技术的本质来看,教育技术本身就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物化工具。教育技术所代表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以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开展的主体活动。新式教育技术较传统教育技术的创新处,其本质特征不是使用某种新型传播技术,而是在应用了这种技术之后所带来的教育转变,这种转变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学活动结构的变化等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更新与应用,势必打破以单一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单一的信息教学方式转化为复合型的媒介及信息教育模式。这一重要转化既体现于教育内涵以及理念的更新,也外化在教育技术及教育模式的变迁之上。伴随着苹果产品的奇迹,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①、泛在网络②正在掀起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移动泛在社会、知识社会的到来催生了创新2.0模式,也推动了教育形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教育创新正在经历一个民主化的进程———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形态正在展现,为艺术教育的新生提供了契机。以浙江传媒学院的影视制作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为例,该教学团队针对当前大学生大多随身携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特点,在高阶课程中引进多种智能设备,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若干改革。如《影视特技合成》课程主讲周老师利用IPAD摄像头现场拍摄学生的脸部特写,在课堂上使用AE软件进行五官的重组,将A同学的鼻子、B同学的眼睛、C同学的嘴巴等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面孔并将其命名为班级人。周老师在课堂上初步完成班级人的特效合成之后,后续工作要求学生参与并跟进,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对软件学习的兴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也将学生的积极性延续至课后。《广播节目制作》课程主讲骆老师在课堂上利用IPAD声音软件,与学生共同创作了一个虚拟声音空间:近景处小溪潺潺,远景处百鸟争鸣,空气中回荡着微风,细听还有山谷的回音。实际上整个声音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声音空间多重轨道概念建立的过程,骆老师生动的讲解在IPAD的配合下显得非常形象,使得相对空幻的声音概念得到具象展现。学生在好奇之余纷纷展开类似的即兴创作,在课堂上形成了创作、讨论、分享的良好氛围。就像引入多媒体教学本身并不是为了展示高科技,引入智能化技术也不是为了展现时兴的智能设备,所有的教学改革目的都为了促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能得到强化和提升。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鼓励他们更好地实施学习行为。在今天,个人便携设备如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等凭借其强大而丰富的功能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面对这股智能化风潮已经进入高校的事实,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有效使用兼具娱乐性和实用性的个人便携设备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社会的变革、媒介的更新通常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反应在艺术活动中。因此,如何正确面对若干智能设备对现代社会环境的重大改变,如何引导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水准、善用智能设备并将其投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之中,将是衡量艺术教育界能否与时俱进的重要指标。

二、以“双主体”教育模式为成果

对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教学模式,有学者提出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四种模式[6]。第一个模式存在于人类的早期教学。当时不存在媒体,主要是利用人自身的器官作为教学工具,并且只存在两个教学要素,也即教师和学生。第二种模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新的因素也即教学媒体。第三个模式的出现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密切联系。由于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它与教师的作用齐平。学生既可以与媒体交互,也可以与教师交互;既可以向媒体学习,也可以向教师学习。在社会发展带动媒介取得日新月异的变化之后,施教一方甚至可以由人变成媒体,由媒体与学生共同组成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就是第四种模式,从三个要素重新回归到两个要素。这种人机交流模式尽管体现了科技的高度进步,然而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始普及的时候一度为人诟病的地方:当受教育者习惯于接受、理解并对话于媒介之时,是否也意味着人类情感的缺席,并预示工具理性的胜利?为了适度修正媒介力量过分膨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我们重提“信息素养”概念,强调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与人三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三个要素之间必须协调呼应,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能并达到预期目标。于此,我们尝试提出人类教学的第五种模式,即一种尽可能弥补第三种、第四种模式缺陷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由三个教学要素构成: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以及作为工具存在的教学媒体。但此三者的关系并非线性排列,三者之间存在一种相对复杂的双向循环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个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主体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善用教学媒体与学生交流,同时充分利用教学媒体的及时互动性取得教学回馈并予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