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科学性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科学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性教育;哲学原则
性需求为人之本性,性教育是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性教育水映一个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在当今社会,青少年普遍的性生理早熟、性心理滞后,加上开放、多元、良莠混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性教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性教育能否达到健康、科学、客观、适度,直接影响其成效和质量。科学性的教育应遵循以下哲学原则。
1 广泛性与主从性的统一
性教育的广泛性在于性教育主客体双重的广泛性。在主体上,性教育是全民教育,实施性教育应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卫生、教育、宣传、司法,共青团、妇联、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等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建立“学科指导、组织干预、环境教育三维并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防护保障机制和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才能奏效。在客体上,性需求是人的共同需求,处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成员都是性教育的对象。但与此同时,由于性需求与性问题对某些社会人群更为突出,以及“性”科学的特殊性,要求实施性教育又必须体现主从性、突出重点。
1.1 性教育受众群体的重点
1.1.1 青春期性萌动的青少年 青春期性萌动的青少年是性教育的最重要群体。青春期的最大特点是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性生理、心理迅速变化。这一年龄段的人群由于对自己身心发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又常常得不到科学的指导而陷于迷惑、焦虑和冲动之中,被称为人生的“多事之春”,故是人一生中最需要进行性教育的时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指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青春期的头等大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青春期性教育密切相关。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人进入性成熟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10~20岁达3亿人以上,更应成为性教育不容忽视的重点群体。
1.1.2 娱乐服务行业的女服务员 娱乐服务行业的女服务员是性教育的重要群体。随着社会的开放,娱乐休闲服务行业越来越多。这些职业因无需任何技术而倍受女性求职者、尤其是文化素质较低者的青睐。这些场所中的易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女员成为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核心人群。据对南京地区某收容所720例收容人员的问卷调查资料显示,娱乐行业的女服务员年纪轻、文化低、未婚,她们对性及性传播疾病等知识十分欠缺,自我保健意识很差。这一人群因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将承担母亲的责任,对整个民族的健康、兴旺,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也应成为性教育的重要对象。
1.2 性教育渠道的重点
性教育的渠道包括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但其主要渠道应是家庭和学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出生进入社会后的第一课堂,也是人一生驻留时间最多、对人的青春期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孩子与父母最亲近,人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包括“性”在内的各种问题,首先需要父母帮助回答和解决。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发育正常的孩子在3岁左右就会向父母提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进入青春期后,性发育带来生理变化产生的性困惑、焦虑等,也需要家长的呵护和指导。所以,家庭父母应是性教育的重点渠道之一。如果家庭中的父母能对孩子从小进行细心观察、发现问题、耐心解答孩子的疑问,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人生的第二课堂,是人接受系统性理论教育的场所,也是人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在这里,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通过教育获得包括性知识在内的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技能和有关伦理、道德、法律、人格等方面的系统熏陶和培养,为人的最终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应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重视、加强、发挥家庭和学校作为科学性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2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科学的性教育,应注意教育对象性需求的共性与个性的两重性。
一方面,性需求是人性之重要方面,具有共性、普遍性。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深信:是广泛存在的,只是从青春期开始,才与生殖功能联系起来。而进入更年期以后,人的生育功能虽然丧失,但性的需求并未因此而泯灭。这说明“性”的问题是人一生中不可回避、贯彻始终的问题,这是人的性需求共性,其需求的满足及满足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人的性需求共性决定了性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它包括各个年龄段的社会全体成员。
另一方面,性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健康教育。由于人的性别、年龄、性格、文化背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其性的需求和问题差异很大。对此,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需因人、因民族、因地区而异。人的性需求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性教育的特殊性。如就年龄而言,儿童期孩子幼稚,性生理、心理未发育,性教育可选择通俗浅显的性生理内容,采取自然的童话形式进行;青春期,孩子性发育逐渐开始、成熟,性教育内容应包括科学、系统的性生理、心理、道德、法律等知识,使其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培养健康的性心理;成年期,性教育内容应包括:性与婚姻、和谐性生活、计划生育及对夫妻、家庭、社会的道德责任等;老年期,性教育内容应放在更年期性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夫妻性生活的特点,老年期性生活与健康的关系,老年人性生活和谐的指导等方面。另外,性教育还要根据我国国情、民情和实际情况进行,不能把国外的情况生搬硬套,尤其涉及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更应持慎重态度。
3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事物都具有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科学的性教育应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完满统一。首先,性教育必须根据科学性和教育对象问题需求的特点,对性知识内容进行筛选,选择具有准确科学性,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标准,适合教育对象特点的内容。而单纯、片面的性知识,神秘的性信息则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带来新的问题。性医学门诊中,因片面接受性知识出现和性心理问题的大有人在。如一位男士在看了五花八门的性录像后,模仿操作感到力不从心,进而怀疑自身异常,带着疑虑时时监视自己的性表现而最终成为阳痿患者,不得不到性医学门诊求治。其次,内容要通过形式表现,故科学的性教育还需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素质等特点,选择恰当合理的教育方式。根据我国社会人群总体文化素质较低、青少年比例较大的情况,性教育可采取授课与游戏相结合、讲解与参与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集中宣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通过报刊、杂志、广播、专题讲座、专家门诊、热线电话、心理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
4 知识性与道德性的统一
性教育是科学教育,揭示人的性本质、特点和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的科学性、知识性,对促进性生活的和谐,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人的性生理、心理支配下的又具有社会性,涉及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有人把性比作车,把性道德视为行车规则,没有性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破坏社会的健康与和谐。故而,性教育也是道德教育。
科学、健康的性教育应将性的知识性与道德性结合起来,在帮助人们科学认识、理解性的同时,提倡相爱、合法、自愿、无伤等文明道德的。相爱,即应以爱情为基础;合法,即性关系必须以合法缔结婚姻为前提;自愿,即发生出自双方的生理、心理需要;无伤,即性生活要无损于夫妻、后代的身心健康,无损于他人幸福、社会风尚,使受教育者树立健康的人格,能用社会主义的性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自觉抵制“性自由”、“性解放”等腐朽观念的侵蚀。
5 欲擒故纵与科学引导的统一
逆反与好奇是人的普遍心理。受这种心理支配,在道理不清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是:越不让你知道的事情,你越想知道;越不让你做的事情,你偏要做,这对传统性神秘观念影响下的“性”问题更是如此。要根本解决在“性”问题上的逆反与好奇心理,应贯彻欲擒故纵与科学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欲擒故纵”是指,为避免人们因好奇、逆反而产生的对“性”的过分关注,应破除性神秘观念,对性采取自然、放松的态度,性教育从幼儿开始,自然、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孩子对性器官、性问题的认知,如同人的胳膊、手的生理结构、属性一样普通、自然。
但“欲擒故纵”不等于放任自流,因为缺乏科学性知识,受驱动,在性自然观念下,同样可能导致的偏差。为此,应在建立性自然观念的前提下,用科学、健康、道德的性知识加以科学引导。目前我国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性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健全,性教育教材陈旧、简单、模糊。据记者对济南某中学的调查,学校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厚厚的书中仅有一章涉及性教育,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6 适度性与渐进性的统一
人的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性知识深浅的层次性,要求科学的性教育必须做到适度性与渐进性的统一。
6.1 选择性教育内容、方式的适度性
选择性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适度性,体现为“适时、适当”原则。“适时”,指对不同年龄段的性教育应有所不同、有所适度。如在内容上,儿童期的性教育应避免直接、详细介绍人类,而应以性别识别和动物生殖活动等内容为宜;少年期的性教育不能讲新婚知识,而应以打破性神秘感,介绍月经和遗精等生理常识,确立正确的性观念,鼓励男女少年正常友好交往,防止不健康的性意识内容为宜;对未婚青年则应以介绍如何正确对待恋爱和择偶,缓解性紧张状态,避免性罪错等内容为宜;对已婚人群则以介绍夫妻性和谐知识,避孕和障碍的防治等内容为适度等。
在教育形式上,对儿童应借助植物、动物等自然现象,及童话、寓言故事,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性教育内容穿插其中;对青少年应避免让学生自行消化、自研自修和机械性理论说教的灌输,而应以授课讲解、游戏参与、讨论引导、平等交流等方式进行为适度。
“适当”,指性教育应根据我国国情、民俗和实际情况把握好分寸,防止过度地滥讲性知识的偏向。如介绍夫妻性和谐时,不应过于细腻地描述过程;性教育使用的文字、图画不可具有性;有些性教育教材和录像只适合于即将成婚或已婚人群观看;有些宣传图片不宜公开宣传等等。
6.2 性教育内容宣传的循序渐进性
性知识既敏感、又严肃,具有由浅到深的层次性。因此,性教育知识的传播,要根据受众群体的年龄和社会文化特征区别对待,按照不同的教育层次,选取深浅适中的教育内容分层次实施;而且在人的性知识已经提升,原有的性问题、性知识需求已经解决和满足时,性教育工作还应层层上升、逐步深入,使整个社会人群的性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在目前整个社会传统性观念未完全破除的前提下,根据人的年龄增加,我国性教育工作,应按照以下层次循序渐进地依次进行:首先,转变传统性观念,破除性罪恶、性羞涩、性神秘感,树立科学性观念;其次;宣传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方面的知识;第三,进行有关性道德、性法律规范的宣传教育与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知识;第四,介绍有关提高性生活质量的等。
篇2
建国以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就一直坚持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克服不断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倾向,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逐步得到全面提高。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基础教育中还确实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一些小学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紧跟当前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考什么,教什么,削弱了德、体、美、劳以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教育。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搞死记硬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
这种单纯学练知识的教育倾向,使学生淡化了时事和政治,也没有时间去体验做人处事的道理,使学生呆板地掌握书本知只和书面应考技能,不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单纯、幼稚和脆弱;这种长期的封闭式的学习生活,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善交往、懒于行动的隋性习惯。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法制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如果我们不彻底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所培养的学生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看,“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示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准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为基础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和教育改革的大潮迫使着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些事实都已经告诉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教育改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现在有很多同志已经认识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却又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有的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在于学校内部,在于教育界还没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笔者认为,现在还没有进行配套改革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才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瓶颈。
固然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改革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如果不彻底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人们仍然会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很难树立起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素质教育也将难以推行。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有关的制度正在改革之中,随着这些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会给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
1.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必然会改变升学就业的传统观念。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
如果实现了这个要求,就会进一步拓宽上学就业的路子,就会避免千军万马只走高考独木桥的局面。这不仅会改变人们只有考取大学或普通中专才能就业的传统观念,还会逐步改变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片面观点。
2.人事劳动制度的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考核录用制度。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
“运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用人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拉开档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在选用毕业生的时候,就会既看文凭又注重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国家机关在选招公务员的时候,更是注重招收对象的素质。这就会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3.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引导学校位重整体素质教育。现在国家教委和一些教育科研单位都在研究考试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措施、新思路,这些都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除了进行文化课测试和身体素质测试之外,还应该增加其他方面的素质测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以及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等。加试了这些内容,就会促使学校按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采用各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4.建立全面细致的评估标准,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旨在推行素质教育。地方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个《指导纲要》,制定出全面细致的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克服那种主要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的倾向。另外,笔者还认为,在督导评估过程中既要评价那些易于讲形式的工作内容,更要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抽样调查,看真的,查实的,以此促使学校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几个主要环节,深化改革,拓宽局面,就一定能够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推动中小学校尽快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既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关系,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再往前分析一步,也就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应该克服应试教育本质的东西和一切消极的因素,同时也要有改造地保留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单方面地强调知识教育,因而削弱了其他方面素质的教育,这就是它的致命缺陷。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对应试教育,就淡化知识教育。再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和教师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应考上,削弱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当然也是不对的。但是就目前来说,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能的一个教育手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留考试这个教育手段,又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制度,还要控制考试的次数,更要端正考试的目的,让考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就提出和坚持了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不断采取措施制止“片追”现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明确提出了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因素越来越多,并逐步趋向主导地位。这个过程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的。我们分析这个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的目的,就在于澄清当前存在的两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现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过去的教育走了大弯路。这种否认过去成绩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另一种看法是,认为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做法差不多,还是老一套。这种不加分析的肤浅的认识和墨守成规、不求进取的思想,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素质教育应该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师培训、学校管理以及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纠正这样一种片面的看法即认为采取了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具体做法,或者落实了制止“片追”的某些措施,这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了。这是没有全面、系统、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表现。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引向表面化、形式化。当然我们决不反对从某一个环节 入手进而全面推进的做法,我们反对的是做到一点、不顾整体、不求深入的短期行为。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注意实施的途径和过程,更要注意教育效果。
篇3
[关键词] 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思考
浙教版《科学》既是知识面比较广的一门课程,又是一门科学性比较强的课程。当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关注点逐渐从热热闹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本质时,我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理性认识,并注重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因此,我想从一个第一线实践者的角度,就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要体现有效性
“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既是“课改”的归宿,也是现阶段“课改”的目标。因此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①什么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发展?②什么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尽管大多数教师能够接受比较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真的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和得到体现,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位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这样设计《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在复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演示将木块和石块慢慢浸没水中放手,并让学生回答木块和石块的状态和解释原因。学生没能回答上来。此时教师用动画模拟并自己解释了三种受力情况,得出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预设,牢牢地控制了课堂教学的发展,看起来很流畅和顺利,好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仔细想想,在这种传统的有条理的组织下的学习,学生真的明白了吗?况且原先提供的知识铺垫学生真正利用了吗?那么,能否这样设计:在受力分析时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合作研究有几种受力的情况,提示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分析在不同的受力情况下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运动状态。这样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结合老师提供的情境来自己建构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我以为,教师不应仅仅是口头上承认现代的教育理念,而且要把这些理念贯穿在每一个课堂教学的环节中,真正转变观念,从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个教育阶段,学生不在于知识学得多少,更多的知识是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而获得的,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却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兴趣、爱好,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就显得更为重要。
课改中探究性学习的提出和实施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计和运用探究性学习,重点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在探究中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容量和控制教学活动,一位老师设计了分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的方式,让不同的探究小组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自行设计,探究出其中的一个因素,然后各小组汇报结果,老师总结。探究中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进行的大多是一些无意义的探究,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在总结阶段,老师一直期待正确结论的出现,以推动自己的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而不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对探究中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不予理睬,甚至没有对出现的科学性错误进行纠正。那么这样的探究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只是为了包装,实质上已经完全背离了探究的目的。探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问题,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所以,在探究中要善于发现即时生成的新问题和学习资源,这比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可能还要有效和精彩,同时也要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从而真正发挥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三、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发挥课件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课堂内容的容量。但就目前看到的大部分课堂使用的课件来看,由于担心图片和文字过小学生看不到,而在页面上使用大号字体和大幅图片,导致页面空洞无内容,同时也使关键的内容展示停留的时间过短。另外课件的界面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花里胡哨的东西太多,界面的背景和颜色不统一,甚至有巨大的反差。这些都导致了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就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打算,设计和规划好课件的页面框架结构,页面要朴素和精致而不止是“花”和“动”,内容要充实,尽量把相关的内容设计在一页,以避免空洞,并提高课件展示的效果。
篇4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
微课的起源可追溯至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所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最早将此概念应用于教学。[1]微课(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学科的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的某一环节而精心设计制作的网络在线视频课程。[2]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契合了广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需求。无线网络的建设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改变了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移动学习,自行决定学习的场合和时间。微课虽简短,却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辅之以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练习测评、学习反馈、师生评论和教学反思。微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场地、时间等的限制,可作为一种补充性教学资源。
二、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课后练习等完成知识的内化。然而认知负荷理论指出,如果课堂上教学内容简单、教学形式单一,认知负荷太低,课堂效率必然低下;同样,如果教学内容复杂难懂,认知负荷过高,会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因此,认知负荷太低或者过高都会阻碍学生知识的构建。传统课堂不易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难以实现每个学生的满负荷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它将传统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在线教育相结合,发挥了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又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内的众多教育界学者都提倡混合式教学模式,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混合式教学设计针对特定的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手段来践行不同的学习理论,旨在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微课的诞生可以进一步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因为微课视频以流媒体形式呈现,支持流畅的在线播放,再加上其他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练习测评等资源,文件总体较小,方便学生在各类移动设备上观看并学习。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课后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实现知识内化”的教学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以下教学过程:课前,学生通过学习微课,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享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自由安排微课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学习的次数和时长。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课堂活动,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来深化、内化学生的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补充讲解一些不适合做成微课的知识点。微课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规划师和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恢复了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传统课堂上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消费者。课前,学生如果在学习微课的时候遇到困惑,可以借助教师搭建好的交流平台与其他同学或者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或者发挥自己的信息搜索能力,查找各种在线资源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答疑、讨论、汇报等沟通交流的机会,深化自己课前所学的知识。微课让学生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基础,如果课堂上老师再补充讲解一些复杂性知识点,学生也可以从容面对。
微课虽然是比较新的课程形式,但是有关微课的研究在近两三年有了井喷式的发展,还有很多和微课相关的活动,如全国范围的微课比赛。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已经得到一些先行研究者的实践验证。例如,谢永朋和徐岩针对高职院校Flash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课上讲解操作和学生课下上机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有学习的挫败感),提出将微课应用于该类院校的Flash教学,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微课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适合操作类课程,也适合人文社科及语言类课程。笔者将分析微课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工程学科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三、微课应用于工程学科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大学外语教师队伍年轻人较多,平均年龄较小,这样的群体特征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并勇于尝试新的教学理念。而微课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无疑是较新的事物。其次,年轻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较早地接触信息技术,因而在信息搜索、多媒体资源的获取、课件及视频制作等方面展现了较大的优势,这也为微课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再者,高校老师同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相比,更加重视学术研究和关注学术新动态,所以能较充分地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保障教学改革实践的科学性。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比传统课堂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第一,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学生课堂上能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知识讲授型、互动较少的教学模式不为学生喜欢。各种手持式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开发,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将会日益普及。第二,传统课堂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由表达和互动交流的欲望。微课的引入,不仅让学生可以课前在网络平台上互动交流,也可以腾出更多的课堂时间供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
从教学环境角度看,微课的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普通本科院校绝大部分都已形成多媒体课堂授课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仍没有改变教师课堂上完成知识传授的本质,只是形式更加多样化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仍然是学生课堂接受知识,课后内化知识的过程。并且,网络平台上的资源更新较慢、或与课程不配套、缺少互动、缺乏监督检验等,所以导致学生对这些网络平台的使用率往往不高。因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设备和资源,必须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高校老师和大学生拥有制作和观看微课的设备,这为微课的运用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
篇5
一、语言要有亲和力、感染力
我们的教学中心是学生,就必须读懂学生。读懂学生得从“心”开始,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平等的友好的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一个内容,教案基本相同,但是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都有不同,我感觉这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读懂学生。我记忆深刻的是在沙岗小学送教,因为我用的是课件,不用写小黑板,我可以提前10多分钟与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我们从认识到信任甚至更深的情感交流。其中有一个女学生让我记忆特别深,当最后我介绍我的名字时有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老师我也姓孙,我能叫你一声姐姐吗?”我说当然可以,结果她真的喊了,引来全班同学羡慕的目光。那一节课每个问题她都举手抢着发言。其他同学受到她的影响也都举起了小手。
二、创新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捕捉一切教育契机,提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时空。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同时也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动力,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脉搏,精心设计新颖教学方案,营造平等、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让他们的认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创新教学引领下,积极指向创新教学旨在达成的目标。
1.寓教于乐,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轻松中紧张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发展能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和知识的满足。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并非一件易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具有使课堂气氛继续保持和谐的艺术。例如,学习“坐”字时,编成“两个人在土上”,学习“全”字时,编成“大王头上有个人”,让学生通过猜谜语记住生字。让学生做动作学习生字,如学习“看”字时,让学生表演孙悟空手搭凉棚的动作记“看”字。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记住了生字。
2.新颖的教学设计,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是育人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
三、提出问题具有思考性,难易适度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是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过难,挫伤学习积极性;过易,有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易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简而言之,挑战性的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在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得出结论的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是教学提问的价值所在,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在教学《推敲》这一课时,有个孩子提出王安石在作诗《泊船瓜洲》时,和孟郊一样多次推敲,最后定稿时才确定用“绿”字,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我知道孩子们在思考,如果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诗人严谨的创作态度,还能让他们领悟到祖国文字的巨大魅力。于是我顺势抛出问题:试着想象一下,作者作诗时可能还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这一问题包含两问,重在后一问。前一问比较容易,处在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孩子们可以轻松做答。然而,第二问就具有一定难度,处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此时第一问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后一问的垫脚石,提升了学生思维运转的高度。孩子们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第一问结论的基石上大胆想象,得出后一问的答案。这一问题的设计就具有思考性,难易适度,让学生有所思,但又不畏于思;有所得,但又得来不易。
四、培养自学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学态度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自学的积极态度,才能给自学以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学生认识理解了语文自学的意义、价值,从而萌发自学语文的自信感、愉,通过积极自学获得语文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道德 熏陶 相辅相成 任务
21世纪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然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这二者各有所长,使得我们的教育一直呈现重“科”轻“文”的想象,但是要建立健全人格,必须外化自己严谨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内化自己的人文知识。简而言之,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的人性教育,它体现着个体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教育的内容更重视体验的深刻、情感的饱满和精神世界的充盈。司马迁《史记》、曹雪芹《红楼梦》、孔子的《论语》等等,其间无不流露作者对人生意义的充满个性的哲学思考,而这纷呈的人文表象背后,人们长久探寻的却是人生意义、人鱼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之本性、人类的出路何在这些基本的共同的人文命题。个性的、主观地认识与体验为人们理解这些命题开辟了广阔天空。而语文教育正是把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都能体现的学科,特别是人文教育。
1学科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让老师和学生感受到知识获得渠道的方便的同时也让很多学生在这其中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任性、自私、叛逆、心理脆弱……这些“病毒”在无限的蔓延。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教师在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的事是交给学生怎样做人。因此德育不是我们大多人厂里解得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教育活动中去,努力使学生得知识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建立合格优秀的人格。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富仁先生曾经强调过语文教育改革“应当回归到人与语文的关系中思考,回归到语文教学对人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中思考。”这就强调出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不可割裂的两个环节,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先生也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确实,单从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语文课文是美文,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又蕴涵许多做人的道理,而这正是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所不可或缺的。如初一课文《散步》不仅让学生感受家庭的和睦与温馨,以及课文语言的优美,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在一个家庭中、在一个社会中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当然,班级管理跟上了,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好了,不仅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上课秩序。尤其对于语文而言,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加强,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就会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本中的文句。所以说,语文学科知识的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2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不一定就能做一个巧妇。任何事情发展的促成都需一个契机,教育学生也是如此,在挖掘到教育的契机之后,怎样让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以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这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
2.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品德育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情绪,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水到渠成的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人,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其中包括:(1)背景渗透,(2)形象渗透,(3)重点语句诵读、讲析渗透,(4)情境渗透。
2.2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单纯的在课堂上形成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如能在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引导,鼓励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
方法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方法二: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
方法三: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物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3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这里说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两个途径,首先是课外阅读,其次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环境的改善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一环。也许这一点与本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的主题有背离之处,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使校园环境,还有家庭、社会环境,改善教育环境除了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外,社会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英语课堂,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场所,更是教师实施教务任务、落实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弥足珍贵的,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为可喜的、“太阳”般灿烂的成绩欢呼时,一些“阴影”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如,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学习高耗低效;一、二年级没有好好学习,到了三年级有些“积重难返”的学生,想开始好好学习,又不知从何下手;甚至于有些学生,因为长久的努力学习得不到“回报”而逐渐地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兴趣和愿望……这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只享受“阳光”,而忽略“阴影”,要不断地探索,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课堂,就是指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果的最优化,使学习者和传授者双方都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与发展。有效的课堂表现为,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达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表现为,能够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实质的成长与提高,使学生能够喜欢上英语的学习,并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表现为,能够通过蕴含丰富学习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将英语与生活联系,在生活中用英语,在生活中学英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表现为,能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提高学生的智慧和自主探索能力……诸如这些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表现,还有很多。
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必须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教学水平。除了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教师培训和教学讲座之外,我还经常上网观摩一些名家课堂,学习他们的教学手法,取长补短,选择性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这对于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还是很有帮助的。
2.课堂要营造和谐、自由和愉快的氛围
语言的学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如果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氛围一直非常紧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讲解是最为枯燥乏味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更是最为忌讳的。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会设置一些小活动、小游戏,这样不仅能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动物的单词时,我特意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动物“头套”,让学生戴着头套,模仿动物的动作、叫声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单词的意思,加深记忆。在起初的英语学习阶段,比较适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一段时间之后,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情境,进行英语表演。
3.课堂要具有充分、合理和精心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教学准备,为上好一堂英语课奠定基础。备课包含三个层次: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英语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各级的目标要求,才能准确地把握“度”;对于英语教材的研究。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客体,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备课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其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前后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系统地进行教案的设计;对于课堂主体学生的研究。备课中,只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课堂要施行科学、多样和公平的评价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科学的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而且有利于整堂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每一次的教学评价,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在接下来的英语学习状态,或是下一次参与英语活动的状态。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中,更多的要以鼓励评价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又要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地结合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既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不断地反思、改正,提高自己;教师再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观察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体现出教师的认真参与和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总结,在实际的课堂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办法,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精心设置导入,组织小组探究活动等。
篇8
一、“豪华落尽见真淳”――数学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结构很严密的学科,每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失之毫厘,廖以千里”,作为数学教师,语言不能含混不清,似是而非,数学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另外,把每句话讲准确,让学生能准确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数学语言也需要感染力
数学教师不是刻板、严谨的代名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你的语言亲切,饱含思想与感情,与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你,跟随你,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说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语言像一杯白开水,单调乏味,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充斥于课堂的是“对不对”、“好不好”、“同意吗”、“做对的请举手”等类似机器程序控制式的缺乏思维含量的问题,或者是冷冰冰的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对话,或者是“你真棒”等言不由衷的反复评价。单调的语言犹如一支循环播放的催眠曲,自然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在课堂上我们应尽量注意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当学生回答错了,可以告诉他: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当学生表现好时可以勉励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精彩再出现;当学生灰心时我们告诉他:一切皆有可能!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数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数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就是说数学教师要通过语言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是数学语言启发性的真谛。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火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时机启发,把握启发的度。为此,教师应透彻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准确地估计总是对学生而言的难度。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用的启发性的教学用语不同,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不同。
四、“动人春色不须多”――数学语言的简明简练
数学教师的语言不象语文老师那样一泻千里,而要言简意骇,不重复罗嗦。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要学会“不为”,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
有位教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策略找到了答案,明确了算理,在交流时,教师追问:“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回答:“0在这里要占位。”或许是教师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或许是担心“鱼目混珠”,教师又重新开始解释:“我们看,刚才分的小棒……”反反复复,罗罗嗦嗦,颠来倒去,拖泥带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语言怎么能让学生热爱学习呢?教育是一门艺术,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
五、“语不惊人死不休”――数学课堂语言亦需幽默感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运用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六、“此时无声胜有声”――充分发挥无声语言的美
篇9
【关键词】新课改形势;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十多个年头,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力推进了语文课堂教学向新的领域中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1突出人文性,但不能轻“语”
由于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争尘埃落定。对语文课的性质有了最新认识,认识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作到条化分解,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失去思想碰撞、心灵触动、情感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青睐。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轻“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承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2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虚化”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广泛采用,这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全班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给人以无限的启迪。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堂教学的“虚化”还表现在:1、目标“虚”。目标设置得高、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特别是知识性的东西得不到落实,看到的是占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进行扩展性的训练,却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训练。2、评价“虚”。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虚”。只说“答得好!”“答得有自己的见解”,好在哪里,有何见解,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评价的本质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如果只是一味地仅仅站在表扬的角度上笼统地赞扬,让学生自我陶醉。将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语文课堂少不了思考,“心动”比“形动”更为主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这种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应当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下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3倡导探究学习,把握好整合的“度”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例如:现代语文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采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让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去实践,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语文的优美和运用语文的实践。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但要注意使用得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
篇10
关键词:艺术性;科学性;幼儿教师语言
教师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口才和叙述能力,是教师进行幼儿教育的一种语言。教师语言的要求从客观来说,既要将幼儿的情绪稳定住,还要在各样环境中教给孩子各种不同的知识,想要使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获益,幼师应用语言时应当赋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幼儿教师语言的科学性
1.注重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即是否符合科学性。而在概念上来说,语言交流中用词恰当、准确合理没有丝毫偏颇,就说明语言应用有科学性。而在当前幼儿教育中着眼,大部分幼儿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距离“科学性语言”相差甚远。幼师语言应用不具有科学性,就无法准确地将教育内容和方向提供给幼儿。本人觉得注重语言科学应用,应当体现在下面几点:
在幼师使用语言时,应当顾忌到幼儿的心理承受程度。在表面上来看,大多数幼儿思想单纯,幼儿的思维改变受到父母或者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幼师在说话时,幼儿都会展开思考,不过他们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所以在理解幼师讲话时与幼师想要表达的思想存在一定差距。幼师重视语言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与幼儿进行全面交流。当前开展幼儿教育工作,不只是稳定幼儿情绪和给幼儿讲故事,还应当通过准确的语言激励,使幼儿能够直面挫折和失败。
2.重视语言的逻辑性
严谨的逻辑性结构是构成科学的骨架,当应用的语言逻辑不通时,就说明该语言不具有科学性。幼儿的认知和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纯真、语言结构简单。而这时幼师要重视语言逻辑性,才能够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这需要幼师做以下努力:(1)幼师要确保语言没有漏洞和语法错误。幼师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中,确保逻辑性的用语,就使得幼儿在模仿时,模仿正确的语言逻辑能力,为以后的语言发展铺平道路。(2)长期的言传身教是保证幼儿语言逻辑准确性的基础。即使幼师在语言上逻辑准确,但这并不代表幼儿能够一直按照正确的语言逻辑来模仿,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对幼儿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改正,来保证幼儿语言的正确性。
二、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幼儿处于一个语言发展期的年龄中,因此他们的语言一般具有形象、生动和灵活性。这就要求幼师在教学时要保持生动灵活、节奏欢快,然而抓住幼儿的心理和年龄层次来让语言生动形象相对较难,因此幼师要注意以下事项:(1)幼师应用语言时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不管是带着幼儿上课时,还是课外活动时,都要立足于用吸引孩子的语言来使他们在教学中学到东西,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教师如果大声喊,就会给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2)使用语言要本着对孩子有益的原则。幼儿喜欢听故事,在讲故事时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让学生能够在语言和故事美中,真正地将故事中的精华吸收到,从故事当中培养他们的美德。
幼儿处在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然而幼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老师,注重使用语言的艺术和科学性,对于孩子成长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幼师队伍建设,使他们在应用语言时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相吻合,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
- 下一篇:乡镇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