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告流程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报告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报告流程

篇1

1.1编制目的

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药械安全保障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甲型H1N1流感在我市的发生,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防治药械安全保障工作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高密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人体健康严重损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1.4启动条件

高密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

1.5工作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依法处理的原则。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有关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监管队负责人为成员的甲型H1N1流感防治药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指挥、协调和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置应急事件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包括收集、分析和综合有关安全检测信息,提出预警建议。

2.2应急组织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各镇街、区要成立相应的甲型H1N1流感防治药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在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领导、指挥本辖区内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防治药械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突发事件的报告

3.1报告主体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及时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药械安全突发事件。各监管站获悉有关疫情信息时,应立即向同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3.2报告内容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应急报告分为初次报告、动态报告和总结报告。

初次报告内容: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潜在、影响、发展趋势分析、拟采取的措施等。

动态报告内容: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报告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采取的应对或处理措施。

总结报告内容:根据突发事件的因果分析和应对处置结果,对今后类似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建议等。

3.3报告程序

各镇街、区食品药品监管站在获悉有关疫情突发信息时,应立即向同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不得隐瞒、缓报或谎报。

各镇街、区食品药品监管站在接到辖区内疫情突发信息或报告,应立即报同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生重大疫情可越级上报。

4、应急预案的启动

4.1应急反应原则

接到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药械安全突发时间报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

4.2应急反应和处置工作流程

当疫情发生后,局立即组织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意见,指导办公室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后,将处置情况形成文字资料,于当日报市政府和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4.3应急反应预案

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核实,确认后下达指令,同时报告市政府和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各监管队要立即开展对防控用药械的监督检查,配合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械及其证据材料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对质量可疑的药械进行抽样检验。

局实行领导在岗、车辆备勤、通讯畅通,有关人员都要服从所在单位的统一调度。

局及有关科室、队,加强应急值班制度,设专门值班室,安排双人24小时值班电话,做好记录。局值班人员中须有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一名,工作日外须由一名局领导带班。加强后勤保障工作,要保障交通工具及其它所需物品的及时提供。

4.4应急反应指令的下达

启动预案由局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指令,同时报告高密市人民政府。

4.5应急反应的终止

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安全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

篇2

本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一、预案的启动

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根据事件发生、蔓延程度,提出在本行政区域内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报请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批准后,启动本预案。

二、突发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传播速度、影响程度等划分为二级突发事件警级。即二级预警警戒(一般突发事件)和一级预警警戒(重大突发事件)。

(一)二级预警警戒(一般突发事件)是指在局部地区发生,尚未引起大范围扩散或传播的突发事件。

1、在我区乡镇范围内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在我区范围内发生腺鼠疫病例,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

3、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4、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含疑似病例);

5、霍乱病例在我区首次发生;

6、一周内在我区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l倍以上;

7、在我区范围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8、食物中毒30人以上100人以下,无死亡病例报告;或食物中毒人30人以下,但事故发生在学校、或重要的地区性、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

9、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同时发生30人以下;

10、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Gy且受危害人数10人以下,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Gy受照人员剂量之和≥20Gy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11、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5人以下的;

12、其它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突发事件。

(二)一级预警警戒(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在较大范围地区发生,出现疫情扩散的突发事件。

1、在相邻两个及以上乡镇范围内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病例,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5例或以上;或在人口密集的乡镇(街道)出现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在我区范围内发生腺鼠疫病例,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10例及以上;

3、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续发病例(含疑似病例);

4、霍乱在l周内发病2例以上;

5、一周内我区及相邻的县(市、区)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6、我区及相邻的县(市、区)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7、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的或死亡1人以上;

8、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同时发生30人以上或人员死亡;

9、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Gy且受危害人数10以上,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Gy受照人员剂量之和≥40Gy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10、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

11、丢失放射性物质,其放射性活度(Bp)密封型≥4X106,非密封型≥4X105;

12、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

13、重大生物和化学污染、放射事故出现大量人员伤亡;

14、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市政府认定的其它重大突发事件。

三、卫生部门应急处理网络及职责

1、区卫生局

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区卫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接受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具体开展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2、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组成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理工作队,负责现场应急处理、流行病学调查、监测采样、原因分析,并提出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意见和措施。区疾控中心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预报机制。

3、区卫生监督所

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组成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队,负责监督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及处理的预防控制措施。重点开展对医疗机构、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的消毒隔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管理的监督检查。

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在区卫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各医疗单位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组,制定工作流程,配备必要的急救装备、药品和急救车辆,落实工作责任,做好院内防护工作,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救治病人,减少人员伤亡。

四、突发事件的报告

(一)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区内企业卫生防疫站;

2、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区妇幼保健院;

3、区卫生局;

4、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

5、有关单位,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如检验检疫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工商管理机构、畜牧检疫机构以及药品监督检验机构等。

(二)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农村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公共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旅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三)突发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

1、突发事件的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突发事件后,应立即向所在区卫生行政部门口头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小时内形成书面报告;

2、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区人民政府和2小时内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突发事件报告电话

四、监测与预警工作

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分别制定出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重大水污染事件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的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

1、传染病监测

区疾控中心要根据不同的传染病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点医疗机构:对秋、冬季的流行性感冒、全年发热门诊的发热病人、夏季肠道门诊的腹泻患者、重点人群的艾滋病HIV血清抗体监测及鼠间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监测等。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严密监测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发生、发展和流行情况,准确及时作出评估和预测。

2、食物中毒监测

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要组织对区内的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农贸市场等重点食品经营单位的食品卫生状况进行定期的采样检测和卫生学评价。在夏季要对重点行业的卫生管理负责人进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培训和指导,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3、生活饮用水监测

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要组织对区内供生活饮用的自备水、二次加压水、农村自来水、城市末稍水定期进行采样监测,夏季要加大监测频次,凡发现监测不合格的水质,要立即予以必要的处理,否则一律停止生活饮用。

4、职业卫生监测

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要查清全区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厂矿企业的底数情况,配备监测工作所需的检测监测仪器、设备及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组织实施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进行定期监测,尤其是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要进行巡回监督,及时提出控制措施,限期改进、避免职业中毒事件发生。

监测后要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早期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依照规定的报告程序和时限及时报告。

5、业务培训及模拟演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人民医院、区卫生监督所要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要组织全区的相关医疗卫生等单位的业务人员,每年至少1次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

区卫生局每年组织全区相关的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模拟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控制处理、急救演练,以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㈠二级预警警戒(一般突发事件)

1、区卫生行政部门

⑴接到报告后30分钟内,迅速组织有关专业队伍和有关专家赶赴现场;路途较远的地区应尽快赶到现场;

⑵立即展开突发事件调查核实工作,并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估;控制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⑶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开展救治工作;

⑷及时提出控制措施和处理意见,报告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行政部门;

⑸组织及时采集样品并保留、保护好现场;

⑹2小时内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或根据相关规定及时报告。

2、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应急反应

⑴接到报告后迅速完成机动防疫队的集结,包括机动防疫队成员着装符合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防护标准、备齐现场应急处理所需仪器设备,30分钟内赶到现场;

⑵立即展开对突发事件的调查核实工作(主要为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核实及急性职业中毒调查核实等);

⑶立即进行现场采集样品,并及时送检验室进行检验;

⑷对消毒和防护等技术性工作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并组织人员做好对现场的消毒和防护隔离等工作;

⑸初步判定突发事件的性质,提出控制措施和处理意见。

⑹1.5小时内形成书面报告立即报区卫生局,按规定时限向市疾控中心报告。

3、区卫生监督所的应急反应

⑴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至少3名监督执法人员于30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应急控制处理;

⑵立即展开对突发事件的调查核实工作(主要包括对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等);

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突发事件提出应急控制处理措施,并对突发事件现场及落实应急控制处理措施的情况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应急反应

⑴凡接到区卫生行政部门指令或责任报告人的报告,辖区各医疗机构的行政领导要亲自带队,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别,安排符合要求的急救车辆及抢救仪器设备和药品,迅速组织医疗救护队于30分钟内赶到现场;

⑵到达现场后要立即展开救治工作,需送医院抢救的,要立即将病人转送到就近的医院进行抢救;遇特殊情况,如传染病和职业中毒等,要将病人立即送到大连市定点医院。

⑶辖区内各医院要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医疗队,行政主要领导担任队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安排抢救工作,并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⑷辖区各医院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抢救仪器设备和药品,尤其是常见的化学性中毒、各种食物中毒等的特效解毒药品,如毒鼠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等特效解毒药品等。

㈡一级预警警戒(重大突发事件)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全区卫生系统各部门除按一般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外,还要做到:

⑴接到报告后要在20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理;

⑵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区卫生局有权调动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及人员参与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控制处理,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及人员必须无条件参与处理。

篇3

【中图分类号】 R1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24-01

2003年我国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SARS)后,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从国家到县区、乡镇专门组建了各类应急专业队伍,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逐步实现了五大转变,疾控机构作为实施政府卫生防病职能的专业机构,是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实施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部门。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负责突发事件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疾病和健康监测。为更好地发挥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对重大疫情的现场处置,提高现场应急处置的规范率和成功率,本研究对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方式进行探讨。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青云谱区自2007年以来发生的重大疫情64起,涉及传染病与食物中毒类,其中流感3起、甲型H1N1流感16起、水痘3起、手足口病24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5起、麻疹1起、食物中毒2起,对所有处置过的各种重大疫情进行回顾性调查,将卫生应急现场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汇总。

2卫生应急现场处置

2.1卫生应急的相关概念与工作内容

卫生应急是指通过采取监测、预测、预警、现场处置、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保障和善后处理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现场调查与处理、实验室检测、现场评估、督导检查、应急技术和物资储备、善后处理、应急培训与演练、信息与通报、普及卫生应急知识,以及组织、参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救援等。

2.2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卫生应急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员与工勤人员共同应对卫生应急现场处置;(2)重大疫情防控措施虽有培训、考核和演练,但由于对防控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导致今天培训演练,明天忘记,到真正处置疫情时又是从零开始;(3)64起疫情的处置资料的经验教训反馈,在处置每一起疫情时,所有专业知识均向应急办主任咨询,给应急办主任的现场处置与上下沟通造成困难,从而出现一些卫生应急现场处置的漏点或盲点;(4)每种疫情虽有国家规定的程序及处置方案或预案,但现场操作性不强,不实用,且大部分预案均繁文冗长,不利于工作人员的熟悉、记忆;

3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方式

根据卫生应急体制功能系统的构成和现场处置要求,所有重大疫情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包括指挥决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根据该五大系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依据不同的传染病,如当地多发常见的重大传染病的卫生应急现场处置编制成现场应急处置专家组、流行病学调查组、检验组、消杀灭组、信息后勤保障组、免疫组等,对各组的职责进行标识,统一编制成个人名片的形式,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这样,将传染病的应急处置预案、流程进行简单明了化,把名片再发放至每位卫生应急队员,使处置人员便于携带和牢记,发生重大疫情时,只要带好相关处置物品和该种名片,就能较好地对反处置疫情,从而有效提高疫情处置的规范率和成功率。

篇4

近日,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刘伟处长带队检查汉台区“迎接国家公共卫生考核”工作落实情况,汉中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李怀翠副局长、汉中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郑琪副局长等一行陪同检查。在铺镇中心卫生院检查期间,详细查阅了相关资料,走访了多个科室,座谈会上仔细了解了该院日常公共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对该院迎接“国家公共卫生考核”工作落实情况。刘伟处长充分肯定了该院的公共卫生工作成绩,对广大基层医护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赞赏!他指出要继续发扬创新精神,认认真真地把公共卫生工作做细做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服务。汉台区铺镇中心卫生院在汉台区委政府,区卫计局的坚强领导下,该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三讲三当”、“两学一做”等活动。通过深入开展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和谐,为实现该院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稳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该院强化了诸多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了“药品三统一工作”药品使用率达100%。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增强收费透明度,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深化医改使医院活力全面激发,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工作:该院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医改安排,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公示了分级诊疗流程,目前该院的分级诊疗工作正在有序健康发展。认真抓好综合治理,构建平安和谐医院。开展了社会综合治理以及“红袖”标工作,层层签订军令状。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定期组织检点科室和环节消除安全隐患。狠抓医疗质量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医院服务功能。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苦练内功,增强为群众服务能力。建立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完善急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使急诊急救工作完善和规范。建立医院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急救生命绿色通道“畅通、规范、高效、安全”,开展了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医院急救人员的应急处置救治能力。

该院深入开展医院规范化管理和“群众满意示范乡镇卫生院”活动,不断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改善就医条件,积极推行人性化服务。该院院长开阔思路,勇于创新,勇于担当,团结带领全院职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制度,弘扬优秀医德医风,倡导优质高效满意的卫生服务。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创先评优道德讲堂学习活动。使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认真工作的恒心,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为患者的强大合力。

该院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制度建设。让医务人员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新风尚,并与执业医师考核、护士执业证书再次注册相结合,增强该院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大行风整顿力度齐抓共管,融入医疗质量人人有责,塑造自身形象和品牌,营造温馨舒适的诊疗医疗氛围,建设好汉中东大门的就医环境,为今后的发展铺好路!

篇5

关键词:安全防线;护航;银行业务;安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123-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各行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对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总体情况来看,银行业的发展势头是好的,都能按照国家宏观要求和行业部署,紧紧围绕“保平安,争份额”的总体工作目标,全力应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风险压力,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稳定”,有效防范和处置了案件、事故和各类突发事件,努力为员工和客户提供了安全的工作、服务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为银行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筑牢安全防线,保障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把握主动,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定

针对频发的抢劫款包、侵害客户存款、各类诈骗等治安刑事案件和业内面临的风险事项,银行应围绕“筑防线,保平安”的工作目标,以案件和事故防范作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积极措施,全力应对。

1.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通过风险联席会制、专题会议制、行长责任区制、部门与网点挂钩制等工作制度,有效运行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2.结合防范形势,把握工作主动

针对严峻的形势,适时召开安全稳定、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和“防风险、防案件”等专题工作会议,全力把握安全防范工作的主动权。

3.弹好“部署、检查、通报、整改”四步曲

专项整治与安全检查相结合,强化检查整改责任,加强督促指导,狠抓执行力度,确保工作措施的落实。

4.重视和完善应急事务管理工作

健全预警机制,加强处置管理,有效防范各类外部侵害案件,及时处置风险事项和事故,保障营业、办公秩序稳定,促进各项业务健康有序的开展,全力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定的大局。

二、突出重点,细化管理,保障银行业安全生产

保障银行业安全生产,应做到“七要”:一要通过远程监控或配备执勤保安,实行全辖营业场所24小时有人值守,落实并加强自助银行、自助设备夜间巡查和支行级办公楼夜间值班、巡查制度,有效加强营业、办公场所的安全防范能力;二要突出抓好办公楼内机要印章、现金出纳、档案室和计算机房数据中心等重要部位安全管理;着重抓好支行级办公楼的出入管理、停车场管理和值班巡查制度落实,将检查整改的重点进一步延伸到城区网点办公楼和乡镇网点楼房、院落。实现银行办公楼安全综合治理的阶段性目标;三要做好季节变换和自然灾害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完善、落实装修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四要通过检查、督导等手段加大对各级机构消防责任区和员工消防安全教育,义务消防队教育演练,办公楼疏散演练等制度的落实力度,重点抓好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的落实;五要突出抓好夏季高温暴雨和冬季雾雪等恶劣天气安全行车,春、秋季车辆换季保养等工作。围绕安全管理责任制,车管、驾驶人员教育管理,应急处置流程和预案,车辆维保、检测,停放管理,公务用车审批,档案记录台账及处置报告等内容,积极推进交通和车辆安全的规范化管理;六要以食堂从业人员健康证审核、粮食和食用油等用品的存放,燃油、燃气容器的管理为重点,抓好卫生、食物配送环节的管理,督促完善各类预案,切实加强对食堂和饮食安全的管理;七要以持证上岗和维保落实为重点,落实对日常值守和按规定维保的督查。

三、积极应对,强化处置,维持正常营业办公秩序和各类经营活动正常开展

1.完善应急处置网络建设

以责任制落实为主线,通过指导、培训、演练、检查监督等手段,加强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营业场所(部门)安全员、各操作岗位员工和行内各类应急队伍等内部工作网络建设;安全保卫部在与公安、消防等管理部门和委托公司、技防设施保障单位加强协调的同时,逐步完善联席会议、监督反馈、应急处置响应等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外部响应网络建设。

2.完善细化基层预案

根据“第一线、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直接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依照应急处置要点,组织对基层营业机构应急处置工作细化分工、衔接操作预案修订。加强防抢劫、消防灭火和办公楼应急疏散预案演练,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3.完善预警机制

坚持发挥银行专刊、特刊等内部资料的作用,服务一线、快速覆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对客户的抢劫抢夺案、票据诈骗案、网银诈骗案、电信诈骗案、夏季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等进行“安全提示”及时传达到基层一线。迅速处置银行网银客户的互联网诈骗案、利用自助设备盗取信用卡客户资金案等案件风险,进一步完善各级机构的预警响应管理。

4.完善处置响应机制

以控制事态恶化,减少案件事故发生后人员和资产损失为目标,在逐步规范后台应急响应队伍建设和灾备建设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启动预案、现场处置、协助调查、统计报告、恢复秩序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探索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常态化管理方式,不断强化响应处置机制建设,全力维护工作秩序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探索创新,加强安保部门职能建设和基础建设

安保部门要结合安全防范形势和管理工作实际,在完成工作职责的同时,要加强职能建设和基础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1.通过参与“四个专项调研”工作,明晰当前形势下安保部门管理、监督、处置、建设和研究指导职能,理顺直接管理操作、归口管理、监督管理的工作内容,明确教育培训、检查整改、技防应用和委托监管等工作手段,加强安保部门职能建设。

2.结合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报告,上级行和牵头部门提出的要求,安保部门应主动理顺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工作关系,明确“日常管防”与“应急处置”工作重点,做好机关与基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的衔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保障。在完善应急处置网络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安保部门“处置”职能建设。

3.完善委托事务管理工作。一是安保部与营运管理部、个人金融部协调,将安保委托事务与提解、大堂协理等委托事务分别归口,从委托合同“源头”抓起,进一步明晰安保委托事务的归口管理职责;二是区分守护、押运与物管、驻点、巡查、值守等不同保安岗位,进一步细化保安职责内容,推进委托合同条款的统一规范,为委托事务的规范化管理打好基础;三是狠抓保安人员使用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及时整改保安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保安人员按合同履行职责;四是指导使用单位区分管理处置责任和内容,衔接行内员工与保安安全管理和处置预案;五是完善与受托公司联席会议制、联合检查制、整改情况反馈制等,把好保安人员入门关,加强对保安人员履岗情况的监督,委托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4.加强安防设施建设管理。加强对银行营业场所、自助设备、金库、计算机中心、监控中心、办公楼安防设施、消防设施管理,同时要按规定通过公安、消防等部门的验收,力争达到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标准。

五、面临的现状与建议

1.面临的现状

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二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安全防范形势、业务发展和安全稳定的要求及基层员工的安全需求,仍然存在部分机构对于风险隐患的敏感性不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控制和处置能力不足。反映出部分单位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管防”和“处置”体系建设、应急响应机制与当前安全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尚有差距;三是以往发生的盗窃、破坏事件和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告诉我们,银行办公楼和基层网点的安全管理,特别是抵御外部侵害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四是早期建成的远程联网监控的技术水平,已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内控要求的不断提高;部分技防设施已经陈旧,设备工作状态不稳定,需要持续投入;五是安全稳定和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培训和充实一支事业心、责任心强,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发现、解决问题和控制处置能力强的安全管理队伍。安全保卫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尚需不断提高。

2.讨论与建议

一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安全防范形势,必须从维护安全稳定大局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努力掌握安全防范的主动;二是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必须注重教育管理的成果向员工自觉行动转化,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三是要不断加强和提高基层机构安全管理和防范能力,必须持续加强基层的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在加强管理、防范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对应急处置管理体系的整体构建,不断提高整体应对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五是安保部门要认真学习新业务、掌握新知识、适应新形势,切实筑牢安全防线,才能有效地保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结语

目前银行业的工作重点应在“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上下工夫,要通过改革创新、精细管理、流程再造,激发组织活力,增强竞争实力。要坚持依法治行、从严管理,继续保持对案件和违规违纪违章的“零容忍”,坚决遏制各类案件和重大风险事件发生,为银行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按照国家的宏观要求和行业部署,牢固树立“平安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平安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安全保卫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提升案件防控能力、技术防范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切实筑牢安全防线,为银行业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雪萌.切实提高风险管理主动性和前瞻性 努力构建安全稳健可持续发展[N].金融时报,2010-07-23.

[2] 谭曙光.银行业要全方位建立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N].金融时报,2007-04-09.

篇6

学校安全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之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责任重于泰山。保障学校的安全稳定,是为少年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保证,是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安全稳定是大事。我认为要坚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预防为主、教育为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方针,以严格落实责任制为抓手,以加强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努力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学校的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与各科室、各科室与所分管部门签订安全责任书的基础上,做好各部门与个人的安全责任书的签订工作,使安全工作落实到个人,形成学校安全领导重视,重点突出,层层落实,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全校教师对安全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真正把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校安全管理机构的管理功能,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实行校园安全隐患及查及报及落实制度,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目标。通过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过程监督,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学校保卫职能部门的工作力度,定员定岗,落实责任制,每月进行考核,提高保安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保卫小组在学校安全工作管理中的作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班主任、生活指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在学生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中的作用。

制定保安、门卫和夜间值班制度,严守校门关,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检查、登记工作和夜间巡逻工作的管理,提高警惕,堵塞漏洞;加强对校长室、微机房、实验室、档案室、财务室、电子备课室、各功能室、学生宿舍、食堂等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学校各项教育、教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加强安全管理,责任到人,确保各项教育、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学校消防的管理,完善教学区、学生宿舍、实验室食堂等重点部位的消防管理办法,定期检查消防设施,更换过期药品,确保安全隐患排整治到位率达100%,以提高全校师生的防火意识。加强学校的卫生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管理,严格按上级要求规范各项操作流程,积极预防长重点防范危及师生安全的食物中毒、传染病等事故的发生,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加强对校园内车辆通行和停放的管理,严格执行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制度,与车主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每天的随车人员,确保学生上学、回家的交通安全。建立和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突发事件应急处预案,定期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并建立各种快速反应组织。

加强对全校师生的安全和法制教育,按照,《公民道德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面、世界观和价值观,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利用晨会和班会课等时机,每学期向全校师生作两次安全知识的专题宣传教育,聘请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作两次法制教育和

交通安全教育的辅导报告。 在学校宣传栏中设立安全和法制宣传专栏,加强对全校师生日常的普法教育和安全知识宣传,使全校师生的法制和安全意识得以提高。定期在学校网站以“学校安全简报”形式对学校安全进行小结与安全重点工作的提示,同时,列举安全案例及分析,力求使所有教职工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对学生进行爱护消防设施的教育,尤其对住校生,总务处要专门开会。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消防演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突发火灾事件时的逃身方法,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灭火方法。

所有教职工做学校安全工作的主人,学校要加大安全考核在学校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安全考核得分将作为考核分的系数纳入计算。同时,下发各办公室“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及报表”,人人参与安全隐患排查,提高整改措施落实的监督力度。

1、治安管理工作

确保学校保安人员的管理做到“四个到位”,依照学校的保安、门卫制度和巡逻制度,在做好校门和学校重点部位的值班和巡逻工作同时,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对发现的问题有及时的、明确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对学校建设过程中的施工人员管理,须与施工单位签定治安工作协议书。做好涉校矛盾的排查化解工作,发现异常举动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全方面关心每一位教职工,及时化解矛盾。认真做好校园治安情况的巡查工作,学校行政总值每天对学校的治安状况进行巡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和反馈;宿舍管理员及值宿教师加强对住校生的管理,加强夜间巡查工作,对校园内、宿舍区发生的治安事件做到有记录、有分析,对校园内的涉法问题能及时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并能配合公安部门做好调查和取证工作。

2、消防管理工作

认真细致地做好消防设施的检查工作,学校的消防设施管理人员须经常性地对全校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学校消防设施的完好、齐备。根据季节特点,每年定期开展校园内的消防设施、用电和用火情况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加强对住校学生的管理,严禁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使用明火,加强对宿舍内的电力设施的监控、维护,严防因线路老化或用电不当引起火灾。

3、交通安全管理

禁止机动车辆在教学区通行,禁止学生在校园内骑车。门卫加强对进出校门车辆的管理,对机动车辆的停放进行引导。加强对学生停放车辆的管理,杜绝乱停车辆的现象。通过行政总值以及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文明巡查员的对学生放学后遵守交通规则情况的检查,提高学生的校外遵章守法意识。

4、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加大学校及环境专项整汉力度。建立联控联防长效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开展学校周边治安环境整治。严厉打出盗窃、敲诈抢劫师生财物、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对学校周边违法违规经营的摊点、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进行专项整治。

篇7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改进护理服务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优化护患关系,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病人满意度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流程管理,是每个医院管理的方向。目前,病房护理服务的关注重点是如何缩短输液等待时间、提高床位使用率、无缝隙护理、保证护理安全等。对策:转变观念;添置新护理用具,减轻护士工作量;提供便民措施,实行院务公开切实方便病人;针对工作流程存在的弊端,进行流程优化并实施。

[关键词]流程优化;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我院是二级综合医院,我们面对着各科多种病种,多种文化层次,多种就诊经历,各种经济状况的患者,医疗关系相当复杂。护理工作又是医院的主体,每天病房接待多种病种患者,突发事件多,工作中很难掌握主动性,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整个住院程。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的程中,是最易引起病人及家属投诉的部门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用科学的方法优化工作流程,是当前新形势下我院护理管理的思路,也是杜绝护患纠纷的根本保证。

1.目前我院护理服务流程中的不合理因素

1.1护理用具陈旧,增加护理工作量

医院发展速度参差不齐,多数医院重医疗,轻护理。我院同样存在护理用具陈旧,跟不上患者的需求问题,既影响了患者的满意度,又增加护理工作量,减少了护士对病人的直接护理时间。

1.2服务理念陈旧

在以往医院工作中医疗服务模式多是以医护人员为中心,虽然已了解“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但在流程中实际有多方面还是以医护人员为中心。如传统的排班根据工作人员的需要,按医院要求定时上下班,原有排班模式是中午工作的高峰时间只有一人值班,晚夜班也只有一人值班,各项查对制度无法落实二次核对,导致护理服务质量无法保障。护理人员仪表、举止不规范,被动式护理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病人满意度。

1.3医院布局未明示,患者来回跑冤枉路

随着医疗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往往通改建、新建扩张床位数量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但由于各单元的建筑布局不合理,标志不统一,导致病人经常来回跑冤枉路。各科室物品放置位置不统一,给护士的轮转、学习带来很多不适应,既降低工作效率,也容易造成差错发生,降低病人满意度。

1.4工作流程非标准化

病房的工作流程没有标准化。流程各环节纷繁,培训护理人员时也没有统一标准。在动态调整护理人员时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培训,增加了用人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

2.对策

2.1转变观念

护理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处处为病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尽一切可能想办法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通满意度调查及工休座谈会了解病人的实际需求,改善流程环节,设计新的合理流程方案,努力满足病人的需求。同时,管理者也要改变理念,为护理人员创造优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减轻其工作压力。重视员工的意见,培养团队精神,使用各种激励措施,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使病人受益。

2.2添置新护理用具,减轻护士工作量

为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减少临床护士的工作量,护理部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各护理单元提供了多种翻身垫,为护理人员减轻了工作量,同时减少压疮的发生。另外增加输液泵,使输液滴速更精确,保证了护理安全。免去了各临床科室责任护士对每一个输特殊药物患者的定时巡视数滴速工作,从而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

2.3提供便民措施,实行院务公开切实方便病人

我院8月份给每个护理单元均添置便民箱,有一次性口杯、牙膏、牙刷、卫生纸、针线盒等,微波炉统一管理,既方便了患者,又保证生活安全。实行院务公开,流程公开,费用公开,门诊部及住院部有费用自动查询系统,门诊、病房均有民主评议箱,随时了解病人需要。每层楼就诊路线均有明示。减少了患者跑冤枉路时间,住院病人辅助检查地点集中,就诊检查快捷,方便。各单元物品放置统一,利于新护士、实习护士因查找而浪费时间,减少差错的发生。

2.4针对工作流程存在的弊端,进行流程优化并实施

采取弹性排班模式,即各单元根据病人需要,实行弹性排班,治疗班、早班提前30分钟上班,下午延迟到班或提前下班;临床护理班提前15分钟接班,既保证了交接班的质量,又提前了输液时间,解决了病人中午吃饭时间迟的问题,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根据病人数对中午上班护士人数弹性排班,解决了中午更换盐水、接手术病人等高峰期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按护士年资、工作能力合理调整。由主管护师或专科工作5年以上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不同年资护士合理搭配,床位组长负责观察病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临床带教等工作,床位护士负责基础护理、常规治疗等,并在床位组长指导下完成治疗护理工作。改良操作流程时段。在专科用药执行时间上,如甘露醇、速尿等需每日2次、q8h等间隔使用的脱水剂,用药时间由传统的8:00-16:00、8:00-16:00~24:00等改为9:00-17:00、9:00-17:00-1:00等类推;在基础护理操作执行时间上,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等操作从上午、下午各1次,更改为6:30与晚上8:00各1次。已知当日出院患者提前给病人输液,一确保病人提前结束,安心出院;二让责任护士有充足的时间迎接新病人,缓解了忙碌的急躁心理,同时提高了床位使用率。护理部重新修订护理工作流程,不定期督查流程实施情况,让每位护士熟悉流程,熟练运用流程。鼓励各单元上报不良事件,针对不良事件及时改进流程,促使流程更合理。如今年增加血液制品输注流程,临床突发事件报告流程,转科、转院流程病人,手术病人病理标本交接流程等,让每个护理人员根据流程来指导工作,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篇8

根据上级通知要求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对学生食堂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自查及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 开展的主要工作

1、制订了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及应急预案,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每天的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把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及服务工作分解落实到人。

2、建立了营养餐财务管理制度、食品出入库管理制度、原料采购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餐厅卫生管理制度、烹调加工管理制度、食品留样监测制度、食堂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厨房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制度、食堂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制度、食堂加工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品供应制度、师生用餐制度、学校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学校防投毒措施、食堂就餐人员须知、食堂卫生基本要求等管理制度,健全了营养餐采购、出库、入库、结余等台账,规范了营养餐采购、储存、操作、加工、分发、食用流程。

3、学校明确了专人保管和验收人员,对采购的食品进行验收登记后由保管人员保管,发现异常食品拒绝接收,落实了食品出入库记录和索证制度。

4、食品管理人员每天对食品留样保存48小时,留样食品至少为200克,留样记录落实到人,规范操作。

5、建立了营养餐管理档案,包括上级文件、营养餐工程实施方案、采购登记和凭证等资料。

6、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1)把好采购、储存、加工关:采购做好验收工作,加工做到烧熟煮透,做好食品留样工作。(2)把好“消毒”关。所有的餐具、用具都用消毒液消毒。(3)把好“个人卫生”关。做到身体不适的职工不能进入食堂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及经过食品卫生培训合格才能上岗。(4)把好“分餐食用”关,杜绝非工作人员进入厨房,防止放投毒现象发生。

二、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用餐混乱、习惯较差。(2)部分食品加工熟后没有及时封盖。(3)灶台上方换气扇需清理,各类调料需及时分类摆放。(4)少数学生用餐时不注意卫生,餐前未及时洗手。(5)食品接受时部分检验合格索证收集不及时。

三、整改措施

篇9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3978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该组抢救患者799例,普通留观患者3179例,其中男2247例,女1731例。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3457例为观察组,采用4R危机管理理论方法,该组抢救患者1179例,普通留观患者2278例,其中男2147例,女13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从4R危机管理理论的缩减、预备、反应、恢复4个阶段对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缩减阶段

重视护理安全评估的管理。对各类急诊患者实施特异性的安全评估,如对活动受限、体质瘦弱的患者使用Braden压疮危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和监测,对危重患者进行早期预警评分,对易发生坠床、跌倒的患者采用相应的评估表对其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旨在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情况。完善护理安全的相关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环境建设,保证各种护理仪器设备尤其是急救仪器设备的性能正常,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改善护理组织系统。鼓励几近失误事件上报,通过总结分析,改善组织系统,杜绝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1.2.2预备阶段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成立风险控制和检查小组,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方法预测风险发生的系数,发出预警信号,以提示护理人员采取风险对策,做好风险处理的准备,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做好与护理人员职称、岗位相适应的管理与培训:加强对新入院的年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安全知识培训课程,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重视高年资护理人员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积极引导和教育低年资护理人员。

1.2.3反应阶段

按照三级补救的流程处理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三级补救流程是根据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分为现场自救、现场他救和事后补救。实施三级补救的管理办法能够对风险事件作出及时地反应,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事件补救。

1.2.4恢复阶段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尽量减少对护理人员的惩罚,以使其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护理系统的恢复,则通过根因分析法、鱼骨图等风险分析的方法对事件的起因进行深入发掘,找出组织管理内部的缺陷,并跟踪和监督后续的改进工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服务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讨论

篇10

1.1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消除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以下简称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和损失,保障公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以人为本。

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生态环境破坏为原则,对各类发生或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及时发现、预警、处置,提高全社会防范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

1.2.2分级管理。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指挥、协调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应急、救助、处置等工作。

1.2.3依法规范

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依法实施应急预案。

1.2.4响应保证

在充分利用现有应急反应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设备等能力建设,确保预案有效实施。

1.3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核材料管制条例》

《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市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1.4现状

我区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或诱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主要有以下类型:

(1)工业企业排放工业污染物,造成局部环境质量下降。

(2)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局部大气环境容量偏小,可能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事件。

(3)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污染型企业存在安全、环保隐患。

(4)化学危险品、有害有毒危险品、放射性物质等利用类型繁多,在管理、使用、生产、运输、储备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事件也有可能发生。

(5)小区开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变和破坏。

(6)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污染事故。

(7)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恐怖活动等造成、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因意外因素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生态遭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本预案适用本区行政区域内突发一般环境污染事件。辖区内发生较大、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件,按上级预案和本预案执行,如本预案与上级预案冲突的,按上级预案执行。

2组织体系及职责

2.1市芙区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构

区人民政府成立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隶属于区应急委领导,为常设协调议事机构,在区应急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领导。负责对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组织和重大决策。指挥部组成单位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性质和应急所需确定。

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区环保局、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区卫生局、区建委、区农林水利局、区城管局、区交管局、区市政局、区财政局等。

2.2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区环保局:组织拟定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在区应急委领导下,建立符合应急预案要求的应急机制和快速反应、协调保障的组织、指挥、协调体系与机构;参与环境污染应急事件组织、指挥、协调工作;负责提供现场或上报省、市环境监测机构进行污染物分析监测、放射源和其他危险废物处置的应急处理监督。

区安监局:负责组织、协调危险化学品和企业重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放射源丢失被盗和放射事故报告后的安保应急工作;负责核材料事故的应急工作;负责组织、协调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对环境污染应急处置中的重要目标,危险区域实施治安、警戒和交通管制。

区卫生局:负责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的毒性鉴定和事故伤亡人员的医疗救护;负责医疗废物处置不当导致的污染事件;协同相关部门处理放射事故和放射源丢失被盗应急防治污染蔓延工作。

区建设局:负责建设施工过程中扬尘及其它污染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等。

区城管局:负责城市垃圾贮运、处置过程中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等。

区交管局:负责组织协调船舶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参与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区农林水利局:负责环境污染事件中国家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抢救、转移、安置。负责流域水力应急调度,参与全区重点流域水环境污染事件和农业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应急行动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

区市政局:及时发现水源异常问题;负责城市截污工程、污水处理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区财政局:保障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理所需设备、器材等物资的经费,做好上述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履行好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职责。特别是各街道(乡、局)应按职能职责,协助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应配合相关部门对驻地人员进行管理救援。

2.3组织指挥

成立市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区政府分管环境保护的副区长担任总指挥长,区环境保护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长。情况特别时,由区长任指挥长,分管区长任副指挥长。突发环境参与部门的负责人为应急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环保局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2.4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组成及职责

区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区应急委启动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指挥部)。区指挥部由指挥部办公室和应急救援组、评估咨询组、应急监测组、后勤保障组、新闻组等应急工作组组成。

指挥部职责:组织各工作组及时集结;指定当地应急指挥部为现场指挥部,并领导其工作,特殊情况下指定现场指挥长;对应急事件迅速做出评估、报告和通报;对应急行动下达指令;视情况,请求省环保局、市环保局、相邻区区政府提供救援支持;根据事件发展趋势与应急反应效果,及时调整应急行动计划;负责应急事件的新闻;指导应急事件善后处理。

指挥部办公室

成员:区环保局

职责:负责应急事件信息的受理、核实和汇总;承办指挥部应急处置指令下达、记录和督办。

应急救援组

成员:根据环境污染事件性质和类型,由区环境应急委相关成员单位组成。

职责:负责受指挥部指令,对事件现场进行应急处置救援或增援。

专家评估咨询组

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

职责:对应急事件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评估应急处置的效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应急监测组

成员:区环境监测站

职责:负责对事件现场的环境监测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受指挥部指令赴现场进行监测或参与上级监测站现场监测;向指挥部提交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

新闻组

成员:政府主管新闻部门

职责:负责对应急事件的宣传、新闻和媒体采访接待。

后勤保障组

成员:根据环境污染事件性质和类型,由区环境应急委相关成员单位组成。

职责:负责保障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的救援物品、器材、以及通信、交通、电力、供水等正常运行。

2.5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3环保系统应急处置管辖原则和办法

3.1属地管理原则

区环保局对本辖区内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负责,一旦污染事件发生,有管辖权的区环保局、区环境保护监察大队应就近先行赶到现场,做好相关紧急处置,并立即报市环保110(电话:)

3.2以污染状况分级处置原则

3.2.1全市跨区域的污染事故,发生地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和区环保局负责人必须同时参与处置。

3.2.2全区跨街道的污染事故,由区环保局主管局长或环境保护监察大队主要负责人出面,事发地街道办事处、科技园、湖管理局、乡负责人必须同时参与处置;

3.2.3属于较大、重大、特大敏感污染问题,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及区环保局负责人、区环境保护监察大队主要负责人参与处置。

3.2.4其他一般污染事件,按日常管理程序和办法处置。

3.2.5所涉及污染事故的执法主体属其他部门或涉及其他部门的,及时移送或联合有关部门解决。

3.3应急准备

3.3.1区环保局和监察大队、监测站配备应急处置必需夜间照明、烟道气监测、噪声监测采样器材,专柜存放,随时备用,定期检查。

3.3.2消防、公安、安监、城管等部门及区局、大队、监测站负责人应急联系办法(电话)存市环保110和区环保110值班室办公桌台面。

4预测、预警

4.1信息监测与报告

4.1.1环保、公安、安全监督、建设、交通、林业、水利等职能部门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区管内环境信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数据的监测与收集。

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认为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可能性很大的,应在2小时内向区应急委报告,同时向市应急指挥机构报告。

4.1.2相关部门负责环境污染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

(1)环境污染事件、放射源事件的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区环境保护局和区卫生局负责;

(2)船舶污染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区交管局负责;

(3)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区安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2信息收集

4.2.1通过市和区环保部门环保举报电话(市局,区局)以及环保举报热线,接受目击者、当事人、知情人的报警。

4.2.2全区逐步建立统一的环境污染事件电话报警与信息监测、传递、网络,实现信息社会化。

4.3预警分级

按照环境污染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涉及的范围,预警级别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大(Ⅰ级)四级,颜色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预警颜色应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4.4预警级别确定与

4.4.1Ⅰ、Ⅱ级预警确定与

市环保局在收集到有关即将在我市境内发生可能导致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后,经初步核实,及时报市应急委和省环保局,由省环保局确定橙色、红色预警建议,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向社会。

4.4.2Ⅲ级预警确定与

市环保局在收集到有关即将在境内发生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后,经初步核实,及时报市环境应急委,并提出黄色预警建议,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向社会。

4.4.3Ⅳ级预警确定与

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收集到有关即将在区境内发生可能导致一般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后,经初步核实,及时报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并提出蓝色预警建议,由区人民政府确定并向社会。

4.4.4途径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

4.4.5预警级别由上级政府确定的,除由上级媒体预警公告外,事件涉及或可能涉及的区政府应当通过媒体预警公告。

4.5预警措施

进入预警状况后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预警公告。

(3)针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立即处置污染源,防止危害、污染和事态扩大。

(4)指令各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应急状况;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报告事实进展情况。

(5)对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妥善安置。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防范准备。

4.6预警支持系统

逐步建立和完善本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体系,形成区环境预警监测、信息收集与传递、预警、应急指挥的环境预警网络。

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完善和更新辖区内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核定、污染物排放许可、危险废物、辐射、放射源处置等资料档案,为预警预防,应急处置提供支持。

4.7解除预警

指挥部确定预警级别信息险情完全解除后,上报区应急委,由区政府报市政府同意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公共传媒解除警报信息。区应急委及区指挥部做好解除预警工作。

5应急响应

5.1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Ⅰ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污染事件(Ⅳ级)四级。

5.1.1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死亡5人以上,或重伤10人以上,或中毒100人以上;

(2)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境遭到严重破坏;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4)核设施进入场外应急状态;

(5)利用放射性物质制造恐怖袭击,或恶意袭击核设施,或丢失、被盗、失控1类放射源或导致1人以上急性死亡或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的事件。

5.1.2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人员死亡5人以下,或中毒51人-100人;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境受到破坏;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

(4)核设施进入场区应急状态;

(5)丢失、被盗、失控2类放射源或导致1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或局部器官残疾(含截肢等)或10人以上急性轻度放射病的事件。

5.1.3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重伤5人以下,或中毒21人-50人;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市区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丢失、被盗、失控3类放射源或人员受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5.1.4一般环境污染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1)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人员轻伤,或者中毒2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丢失、被盗、失控4、5类放射源。

5.2分级响应

5.2.1响应级别

按4.1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级别由高到低分别为Ⅰ级响应(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响应(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Ⅲ级响应(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Ⅳ级响应(一般环境污染事件)四级。

5.2.2响应级别的确认与实施

Ⅰ级、Ⅱ级响应:由省政府负责确定,省环境应急委组织实施;

Ⅲ级响应(较大环境污染事件):由市政府负责确定,市应急委组织实施;

Ⅳ级响应(一般环境污染事件):由区、县(市)政府或市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确定,区、县(市)环境应急委和市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实施。

5.2.3响应关系

5.2.3.1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确定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应急指挥部门应当立即启动相应本级预案。

5.2.3.2省、市高级别预案启动时,区应急预案同时启动。

5.2.3.3确定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当及时请求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启动上级应急预案。

5.3环境应急响应程序

5.3.1区环境应急办公室接警后,向区指挥部、区应急委和上级环境应急委报告,启动并实施区环境应急预案,迅速部署应急处置工作。

5.3.2快速集结应急处置工作组,赶赴现场处置。对本区应急救援队伍、物资等应急保障资源进行统一调动。

5.3.3组织力量展开先期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5.3.4对本区在应急处置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向上级指挥部提出请求予以帮助。

5.3.5当现场险情发生急剧变化时,现场指挥部有权采取背离本预案的合理行动,避免事件恶化。

5.3.6完成省、市应急办安排的工作。

5.4指挥和协调

应急响应启动后,区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的指挥工作,酌情派出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现场指挥部工作。

5.4.1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区应急办和区指挥部均接受省、市应急委的统一指挥。

5.4.2在应急救援现场,进入现场的救援队伍、人员和物资都必须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调度。省、市、区应急委有关领导到达现场后,由省、市、区应急委领导决定现场指挥人员的调配。

5.4.3区应急委全面负责应急工作,区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指挥工作,并及时向应急委报告情况,请示重大问题的处理指令,各部门单位要服从区指挥部的调度。

5.4.4各街道(乡、局)应急办全面负责辖区应急工作。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集结应急处置力量,接受区指挥部的指令。

5.4.5事发地应以优先控制事件恶化和抢救人员生命财产为原则,在事发确定后2小时内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救助处置。当上级政府启动预案后,现场应急指挥部在上级指挥部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5.5信息报送与处理

5.5.1环境污染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

环境污染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环境污染事件后,应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接到环境污染事件报警信息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初步核实环境污染事件级别后,应在2小时内分别向本级环境应急委办公室、事发地环境应急委办公室和按环境污染事件响应级别的环境应急委办公室报告。

5.5.2环境污染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环境污染事件的报告分为速报、确报。

速报从接到事件报警信息后2小时内上报。速报的主要内容为:信息来源、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原因、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人员受害、环境受害(污染区域、流域、面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受害)以及事件潜在的危害等初步情况。报告方式为电话、电话传真。

确报是在速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核实、确认的数据,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受害程度、应急救援、处置效果、现场监测、污染物危害控制状况等基本情况。报告方式为电话传真或书面报告。

5.5.3特殊情况的信息处理

如果环境污染事件的伤亡、失踪、被困人员中有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或者事件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通报时,由区人民政府向上级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5.6应急环境监测

区环保局负责辖区内环境应急响应时环境监测的组织协调工作,技术设备上存在困难的请求市级以上环境监测部门指导和支持本级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现场环境应急监测。

(1)根据环境污染事件现场的情况,指示区环境监测站或请求市级以上环境监测机构及时、准确地确定与监测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和污染物扩散范围。

(2)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环境污染事件污染变化情况,并通过专家咨询评估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环境污染事件的发展趋势,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3)区环境监测站应按就近就快的原则,及时赶赴事件现场进行取样监测;对现场监测在技术或设备上有困难而无法进行的监测项目应及时向上级环境监测部门报告,请求增援。

5.7应急处置

现场应急处置主要依靠当地应急救援、处置力量。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立即组织单位和群众开展应急措施。

(1)划定警戒线,对交通进行管制。

(2)紧急疏散现场人员,紧急抢救受伤人员和被困人员。

(3)迅速控制污染源,对现场泄漏、排放的危险品、污染物进行消除,转移等安全控制,防止进一步扩散。

(4)对现场进行不间断监测,防止疫病、其他环境污染等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发生。

(5)安置灾民,保证基本生活。

(6)加强事故现场保卫,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导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实行24小时巡逻,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对肇事嫌疑有关人员采取监控措施,防止逃逸。

(7)保护现场。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有关单位和现场人员必须严格保护事故现场。

(8)根据需要组织进行区域或者居民住宅区、居民及办公楼栋的封闭与封锁。封闭与封锁根据规定程序由指挥部上报应急委,由区应急委主任签署命令后实施。

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按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和性质,分别由环境应急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按其职责,相互配合,在指挥部的指挥下组织实施。

5.8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事故的特点,穿戴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进入和离开事发现场的程序。

5.9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性质、特点,向群众告知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情况,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5.10应急扩大

5.10.1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的趋势时,指挥部可上报区应急委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增援队伍,加大救援物资调拨、供应力度,并及时请求市环境应急机构援助。必要时,可上报区政府申请市政府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级别,启动高级别预案。

5.10.2当涉及本区部分地区和涉及本区全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采取常态下的措施不能有效控制和消除其严重危害时,由区政府报请市政府按程序申请进入紧急状态。

5.11事件通报

事件发生地环境指挥部认为本辖区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可能涉及或影响毗邻辖区的,应及时将情况上报区应急委和市环境应急委,由区应急委通报相关地区及上级部门。事件的有关情况需要通报相关部门必须经过审批。

5.12信息、新闻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报区应急委,由区政府新闻中心具体负责。

5.13应急结束

5.13.1应急结束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应急结束: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级别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彻底消除。

(4)事件现场的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13.2应急结束确定

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在综合分析有关应急处置效果情况后,认为符合应急结束条件时,在征询专家组意见后,报区应急委领导批准同意,由区应急委宣布应急结束,并向社会相关信息。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应急结束后,组织本级环境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组成善后处置组,负责受伤人员康复、脱险人员安置、死亡人员家属安抚、灾后环境评估、事故调查、取证,现场清洗、消毒,病情控制,修复被损害设施等工作。

对应急处置工作中致病、致伤、致残、死亡的工作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与抚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应急处置期间紧急调集、征用的人员与物资给予依法补偿。

6.2调查、总结

6.2.1应急行动结束后,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汇总,派员参与事件调查,对事件进行评估与总结,及时编写《环境污染事件调查总结报告》,报区应急委和上级环境应急处理部门。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调查,按要求提供有关情况。

6.2.2对责任事故,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和法律责任。

6.2.3通过总结,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找出预防、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环节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和相应能力,修订应急预案,逐步完善应急机制。

7保障措施

7.1通信与信息保障

逐步建立和完善区三级环境应急机构的通信、信息网络;环境应急办公室应配备报警受理、通信传递的专用有线、无线电话、传真机、电脑等设备。

7.2物资装备保障

环境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在利用现有环境应急物资、装备、设施的基础上,根据应急工作需要,配备和更新本部门环境基本应急物资装备,特殊设备和昂贵设备资源尽量与省、市共享;政府有关部门(财政、计统物等)负责组织实施本级环境应急物资装备的保障。

7.3资金保障

7.3.1区环境应急组织体系运转和物资储备所需资金由区计划统计物价局制定计划,同级财政部门予以保障。

7.3.2区应急委统筹安排环境应急所需设备购置,信息系统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以及人员培训等专项资金。

7.4技术贮备与保障

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按照环境污染事件所涉及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组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咨询专家技术人员数据库;区环保局组织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预警、应急处置开展技术学习。

7.5宣传、培训和演习

7.5.1环境应急指挥部应通过各种形式,向大众开展环境应急预防知识和自救技能宣传。

7.5.2环境保护部门应定期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人员培训,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环境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

7.5.3环境应急指挥部应定期组织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综合演练,提高事件预警、应急响应的组织指挥、部门协调、现场控制、紧急救援的应对能力。结合演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本预案。

8附则

8.1名词术语定义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简称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意外事故的发生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突发性事件。

环境应急: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也称为紧急状态。

危险区域:根据污染范围而划定的防止生命受损的区域。

泄漏处理:泄漏处理是指对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有毒气体等污染源因事故发生泄漏时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泄漏处理一般分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处置两部分。

应急监测: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8.2.1制定与解释:本预案由区人民政府制订并解释。

8.2.2修订:根据本预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适用情况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修改情况,对本预案及时进行修订。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8.3.1奖励:对在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有关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8.3.2责任追究:在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不服从上级命令和指挥,临阵脱逃或阻碍应急处置行动,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的个人,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给予党纪、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4预案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年月日起施行。

9附件

附件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审批表》

附件2《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扩大审批表》

附件3《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结束审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