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篇1

【关键词】 实景演练;应急预案;培训

应急预案源于国际,指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处理方案[1]。重症医学科是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地方。危重患者具有病情重、治疗管道多,所用仪器设备多等特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重症患者医疗风险,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中国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对重症医学科48个护理应急预案进行实景演练培训,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目前现有护士50人,全部参加培训。其中男3人,女47人,年龄22~44岁;学历:本科24人,大专26人;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18人,护士21人。

1.2 方法

1.2.1 培训前准备 制定年、月、周培训计划,每周培训一个应急预案,全年完成48个,由教学组长负责,根据每周计划的应急预案内容合理编排情景剧,提前将脚本发给各小组带班组长,由带班组长组织学习,分派角色。

1.2.2 培训形式 以科室5个护理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培训,每组培训内容相同,每日下午利用A班下班后30 min在监护区内进行实景演练,同时请护士长、值班医生及清醒患者观摩并参与。

1.2.3 评价方法

1.2.3.1 理论考试 每月对培训内容进行理论测试。

1.2.3.2 应急能力考核 每日晨会后床边交接班前现场考核培训后的应急预案。如监护区临时停电、使用中的呼吸机突发故障、气管插管意外脱管等等。

1.2.3.3 问卷调查 自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调查所有参与护士对实景模拟演练应急预案的评价,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分,回收率100%。

1.2.3.4 临床综合能力考核 由护士长、教学组长、医生对临床实际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1.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x±s)表示,P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9.18%的护士认为此种培训激发了学习兴趣;95.8%的护士认为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98.78%的护士认为降低了工作恐惧感。

2.2 理论、应急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培训前后考核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提高了培训效果 在实景演练中,避免了单纯依赖语言教学,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激发了护士的学习兴趣[2],调动了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缩短了护士的培训周期,提高了培训效果。

3.2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具有急、多学科、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加之低年资护士较多,一旦遇到突况,心理准备不足,直接影响专业技术的发挥。实景演练使护理人员身临其境,亲身体会了危机事件的“急、快、紧”的特点[3],当实际情况发生时,能够做到忙而不乱,沉着应对,较好地培养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4]。

3.3 提高了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各护理小组内人员相对固定,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分组培训的方法,使护理人员担任的角色在演练与实际工作中接近,当实际情况发生时,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程序化地落实应急预案,另外在演练过程中有医生的观摩和参与,增进了医护的沟通与联系,能够及时修订应急预案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应急预案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和专业,从而大大提高了重症医学科医护抢救与配合的默契程度,提高了科室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减少和避免了实际情况下这些危机事件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参 考 文 献

[1] 李冰.护理应急预案意识与管理[EB/OL].中国医政网,[20080519].

[2] 张欣,赵美艳,王巍.情景剧表演在护理应急预案培训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9,23(11):2989.

篇2

1 影响ICU护理质量的因素

1.1 护士编制不足 护士和床位之比低于卫生部规定的1∶2.5,监护素质欠缺,护士超负荷工作,过度疲劳,质量无法保证。

1.2 护士未经过系统的ICU专科知识培训,监护知识缺乏,易发生差错事故。

1.3 年轻护士经验不足,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缺乏预见性。

1.4 护理人员出现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长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工作,劳动强度大,精神紧张,职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高,会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表现为疲劳、精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焦虑、失眠、烦躁、易发脾气、食欲下降、胃炎等。

1.5 工作职责不明确或护理流程不合理 护理流程不详细或流程不合理,是出现护理质量缺陷的常见原因。

1.6 缺乏质量标准或监控不到位 ICU护理工作缺乏质量标准或标准不明确,护士无所适从,护理质量无法保证或制定了标准却不能定时检查督促,同样的问题反复发生。

1.7 不重视基础护理,易发生护理并发症,如角膜溃疡、压疮、足下垂、坠积性肺炎等。

1.8 急救物品器械管理无明确责任人,缺少相应的应急物品及措施或缺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应急事件,物品器械不能迅速到位,影响抢救。

1.9 医嘱执行不规范 执行非抢救口头医嘱、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者的医嘱、字迹辨认不清的医嘱等,给差错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1.10 违反技术操作规范 如输血、药物治疗前后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或无菌操作不严等造成交叉感染,甚至感染爆发。

2 ICU护理质量控制与提高

2.1 保证ICU护士数量达到要求 护士数量按照《中国ICU建设与发展纲要》的要求,ICU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应达到 1:2.5~3以上,并配备一定的护理员。

2.2 注重ICU护士素质的培养 ICU护士需经过内科、外科、急诊等相关科室的轮转学习,具有多专业的专科理论知识及专科操作技能,才能应对多学科的危重患者救治。还要培养护士的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慎独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娴熟的抢救技能及对专业理论的钻研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2.3 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分组,注意每位护士技术能力及专业特长的组合。

2.4 畅通护士沟通渠道,释放其心理压力 定时举办座谈会或单独谈心,护士长要善于观察护士情绪变化,了解其家庭、个人生活的困难或困惑,尽可能帮助解决。了解护士发展需求,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还可以开展心理讲座或心理咨询活动,使护士能够舒缓心理压力。

2.5 科室建立护理质量标准及质控网络,采用PDCA循环法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改进,选派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质控小组长并吸收护士到各组,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持续跟踪检查,直至问题解决。

2.6 ICU质控重点

2.6.1 基础护理质量 ①患者应达到“六洁”(头发、皮肤、口腔、会阴、手、足)“四无”(无压疮、无护理并发症、无坠床、无差错事故)。②防止烦躁患者皮肤蹭破、约束带勒伤、导管坠出,根据医嘱应用必要的镇静剂,使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达到3级水平。③ 对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单纯覆盖凡士林油纱并不能预防角膜溃疡的发生,必须点抗生素眼药膏完全覆盖睑裂,再外覆凡士林油纱。④口腔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口腔冲洗外加擦拭的方法。⑤应用抗血栓泵,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6.2 交接班的环节质量 ①制订交接班工作流程,用表格规范其交接班内容,如转科交接记录单。特护单特定项目必须双方交接,并双人签字,如深静脉置管外留长度及留置时间,尿管留置时间等。②双方交接班必须查看医嘱单签字情况,确保当班临时医嘱及时签名。

2.6.3 确保急救药品、器械的完好率达到100% 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抢救药品物品、器械的定点、定量、定人、定期的管理、补充及功能维护,抢救仪器保持其处于备用状态。班班交接,双人签字,未落实好不得下班。建立仪器设备故障上报制度。

2.6.4 建立紧急情况应急预案 建立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如火灾、停电、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等应急预案,定期演练,使每个人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2.6.5 保证执行医嘱的及时准确性 不执行不合格医嘱,非抢救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由于ICU医嘱改动频繁,应每日核查全部医嘱,所有用药,确保双人核对后再执行。新药配置使用前看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上要求配置皮试药液。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篇3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3.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

3.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严重损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由于突发事件涉及人数多,采取有效积极的救护措施,提高突发事件的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做好系统的组织管理及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现将我科于2008年5月22日救治的一批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于中毒的2h内相继送入我科抢救,均为男性外籍患者,年龄在22~36岁。按中毒程度分为轻度中毒16例,中度中毒6例,重度中毒3例。

2 中毒原因

一艘载有25名外籍船员的船舶停靠在崇明大东船务公司准备接受检修,因一名船员的操作失误使得一氧化碳逸出致25名船员全部中毒。

3 具体做法

3.1 快速启动应急预案:由于中毒事件发送在夜间,急诊预检护士接到120电话后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根据相关信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居住在医院附近的护士赶赴急诊室参与抢救。同时上报医院总值班和急诊科主任,总值班接到报告后迅速通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至急诊室做好配合工作,以保证人力、物力及时到位,由于人员安排合理、指挥得当,现场急救与转运衔接紧密。

3.2 救护小组分工合理,保证抢救工作紧张有序:群体性中毒人员多,抢救现场甚为混乱,为使抢救工作紧张有序、高效,护士长将调配到场的护士分为三组,第一组预检护士专门为中毒患者进行信息登记,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的记录。由于患者均为外籍人士,又无翻译陪同,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预检护士为所有中毒患者戴上标识带写好代码等相关信息,以确保执行治疗的准确无误。第二组为抢救组,当时120同时送来三名患者心跳呼吸已停止,护士长指定改组负责重危病人的抢救,第三组人员2名护士负责对其他中毒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的实施直至病人病情稳定后的转运、分流。

3.3 组织实施快速有效的抢救措施:安全、快速、有效给氧可降低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这是抢救一氧化碳中毒的关键。轻度中毒给予中流量吸氧,中度中毒予以高浓度吸氧,重度中毒立即给以高压氧舱治疗,同时配合防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治疗。

3.4 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因事件的突发性,加上同伴的死亡,造成患者情绪激动、心理恐慌、焦躁不安,护士除了有条不紊地做好一系列救治护理措施、对死者做好遮隔措施外,还运用肢体语言安抚患者,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

4 效果与体会

25例患者除了3例送来时呼吸、心跳已停止,经抢救无效,其余22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4.1 突发性应急预案的制订与演练是保证有效应对的关键[2]:SARS过后,政府、社会、医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予以高度重视。我科作为崇明岛最大的综合医院的急救窗口,根据自身特点制订相关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模拟演练,使急诊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护士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

4.2 各部门密切配合保证了抢救工作的安全高效:根据应急预案,在整个事件救治过程中,由护士长负责与各部门沟通,调配资源,整个抢救现场配合默契,显得忙而不乱。

通过这次群体性中毒事件的抢救,有效提高了我们的应急管理能力与救护能力,面对突发成批的救护任务时,及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连贯性、程序化,为成批中毒患者救治赢得时间,适合目前医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危重症;转运;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b)-0133-02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是院内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急诊危重症患者接诊后需要转入住院部专科病房或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但因其生命体征稳定性较差,甚至意识不清,而且在急诊诊治期间难以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准备措施不充分、转运过程护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的转运意外发生并不少见。计划实施检查评价(plan do check action,PDCA)循环是较为科学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1],在实施过程中对护理措施的制订、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具有高度的系统性评价。近年来我院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转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急诊科收治的转运危重症患者24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19~71岁,平均(48.05±16.2)岁;腹部外伤84例,颅脑外伤48例,四肢骨折72例,胸部外伤36例;转住院部病房104例,转ICU病房28例,转手术室108例。实施PDCA循环模式(2010年1月)前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转运过程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由值班护士联系转入科室,简要叙述患者病情及可能需要的进一步治疗及护理措施,转运车准备需要设备,如氧气袋等,由责任医师、责任护士进行转运。

1.2.2 实验组PDCA循环程序转运过程

实验组患者采用PDCA循环程序进行转运,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及评估阶段。

1.2.2.1 计划阶段(plan) 首先对人员进行培训,包括PDCA循环模式的含义及内容,并通过讨论制订各类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的规范流程,明确转运过程中医生、护士的职责范围,制订转运过程的应急预案内容。

1.2.2.2 实施阶段(do) 转运前正确评估患者病情,认真分析在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转运人员明确转运配备,检查急救及监护设备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做好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工作,说明转运目的以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评估患者病情,依据患者病情选择转运方案、设备及辅助人员,转运过程携带急救箱,转运过程中注意患者各管道固定通畅,防范牵拉脱落。转运至目的科室后进行床头详细交接。

1.2.2.3 检查阶段(check) 科室护理管理人员不定期对PDCA循环模式转运过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转运方案是否按预定计划实施,

1.2.2.4 评价阶段(action) 定期召集参加转运的医务人员进行讨论,及时总结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调整转运计划及应急预案,以便开展下一轮的护士搬运技能培训中重新启动PDCA循环管理程序。

1.3 评估指标及方法

比较PDCA转运模式实施前后患者转运过程意外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率。患者家属满意率采用住院患者满意度问卷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单独就转运过程进行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转运意外发生率及安全转运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无转运意外发生,对照组患者转运期间发生低血氧4例,接收科室未做好接收准备2例,发生坠床1例,转运意外发生率为5.83%(7/120)。实验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P = 0.016)。

2.2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转运患者家属满意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86.7%,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8.3%,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 = 0.024)。见表2。

3 讨论

PDCA是一项标准化、规范化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在各个领域及学科的质量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2],并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PDCA循环程序包括计划制订、实施、检查及评估多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计划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近年来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显著效果[3-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能够改善患者的转运质量,实验组患者转运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是临床急救护理的重要内容。危重患者转运多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及转运期间相关的护理措施做出明确判断,但既往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的准备多依据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系统性较差。采用PDCA循环模式后能够对不同病种患者的转运计划进行系统制订[5],并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患者转运安全。同时,通过对转运过程的评估,能够及时对转运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转运质量。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理解[6],能够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质量。

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严谨性较差,因此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②评估指标较为单一,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其他指标进行观察。

总之,采用PDCA循环程序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转运能够提高转运安全,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东辉.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7):299-230.

[2] 班玲玲.PDCA在心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3):355-356.

[3] 任小琴.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93-394.

[4] 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6.

[5] 陈玉萍,罗远芳,张帆,等. PDCA循环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15-17.

篇6

    根据近两年来介人手术病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人、物品、(高值耗材)先进仪器、专业技术、环境、制度及流程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评估,对介入手术室工作各个环节中存在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归纳以下几方面:

    (1)手术量逐年增多而复杂,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与2007-2009年相比,手术量增加1.5倍,其中危重病人手术增加55例,新开展手术3种、250例,节假日急诊手术平均增加37%.以上手术量增加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护理人员仅增加1人,未达到1张手术台配备2名专业护士标准。

    (2)工作量忙闲不均,工作忙时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3)突发事件,介人手术室特点极易发生突发事件,2007~2009年术中心跳骤停6例,失血性休克1例。

    (4)并且高值材料多,先进仪器使用增多。

    (5)同时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涉及自身的医疗和护理过程尤其关注。

    2、护理风险控制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1.1提理风险管理知识及安全知识培训护理管理者组织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各种风险管理组织。科室每月以提问,考核等形式进行一次护理风险测评,为完善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和再造流程提供依据。

    2.1.2专业技术培训按照护理部的要求科室第月组织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对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操作及相关业务知识每月考核1次,成绩季累年计,内容纳入护理部年终考核范畴,对新开展的手术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必须先由医师向科护士长讲授主要配合内容,护士长制定操作规程后再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在工作中对业务能力差的人员护士长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业务指导,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室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近两年来,我科护士成功配合医院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经股动脉置管腹主动脉带薄网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

    2.2规范化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及安全手术环境根据介入手术特点,制定各种风险项目的应急预案及防范风险的操作流程,如制定术中大出血及心跳骤停、交叉感染、防导管脱出堵塞,预防坠床,坠车(交换车)等应急预案。

    根据专科手术特点完善急性脑造影,急性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中大出血,心跳骤停等抢救操作流程,建立急救小组,实施责任制的管理。护理管理者要熟知病区内的高危环节,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制度包括药品、物品、各种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等管理者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手术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如地面潮湿应给予提醒,极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降低环境风险的发生率。

    2.3加强重点制度执行落实的管理介入手术室主要护理风险的种类为高值耗材开错封、异物遗留体腔、输错液、用错药、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前4种均与查对制度的执行落实与否密切相关,最后一种与消毒隔离制度执行落实关系密切,因此加强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是化解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非常重要的措施。

    2.4重视危重病人手术、新开展手术、大手术及节假日的安全管理如病人为择期手术,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病人,评估风险强度,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四有:有责任护士,有手术护理计划,有安全防范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有完善的手术护理记录,以最大限度在降低此类手术风险,节假日为高危时段,做好应急突发事件准备,合理安排人员在岗,抢救设备、急救物品药品是否充足完好处于应急状态,手术环境、无菌物品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2.5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在介入手术室导致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为x线损伤、血源性疾病感染、化疗药物的侵害等,其中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利器损伤,尤其以针刺伤最多见,为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防护工作,规范安全操作流程,化疗、X线损伤和针刺伤害是可以避免的。2007~2009年介人手术室医护人员体检(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无职业危险因素造成的任何损害。

篇7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网上上报系统;PDA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00-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随着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提高护理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

1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1.1 年轻护士技术差,经验不足:近年来,医院的床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护理人员数量缺编。医院新进大量的年轻护士, 年轻护士比例增加,年轻护士技术水平有限, 对疾病观察力不够,不执行“三查七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缺乏护理经验,技术操作不熟练,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难度大、家属要求高,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1次成功。 家属不满意。

1.2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告知义务执行不到位: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风险意识差,不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性。因此,护士在每项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个细节,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第五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护士没有对特殊治疗,存在的护理风险让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写告知书。例如:跌倒坠床告知不到位,患者跌倒坠床。在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签写告知书。

1.3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按照护理常规执行操作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各种查对制度不严格、护士粗心大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未落实流于形式,不能检查出问题,例如:未让患者或家属说姓名而直接喊患者姓名,导致药物输入错误;发错口服药液; 采错标本;接送病人错误;医嘱执行错误;转抄医嘱错误;如将时间、剂量看错等。另外,儿科工作繁琐,患儿不配合核对,增加了出错的机率。

1.4 护士害怕处罚,不积极上报:我国医疗差错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3]。本护理单元是2010年5月新扩建的病房,护理人员以新分配为主,她们都想在新医院有个好起点,留下好印象,担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会影响其个人声誉,也担心被人知道会受到处罚,因而多数护士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如果患者不投诉、护士长不知道,往往采取隐瞒不报,导致同样性质的事件在不同科室,不同的人身上重复发生,同时,事件的当事患者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因拖延而导致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主管患者安全的主任及护士长、护理骨干30人组成院护理安全委员会,护理部主任担任委员会主任。科护士长及小组护士长、护理骨干10人组成科护理安全委员会, 小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4人组成病房护理安全委员会。实行三级负责制,在护理部主任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督促、指导, 由护士长提出改进、防范措施, 护理部对改进、防范措施进行跟踪落实,在三级质控下,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患者安全。实行无惩罚原则,无惩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4]。鼓励护士对与护理相关的患者不良件的报告,不论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人员的差错。使护士自愿、主动上报,使护士长、护理部对某些特殊事件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干预,将患者的损害降至最小,患者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安抚。

2.2 健全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逐步制定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例如输血核对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等;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如非计划拔管应急预案、停水和突然停水应急预案、泛水的应急预案、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患者自杀后的应急预案、患者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皮肤压疮应急预案等。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首先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如皮肤压疮、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应急预案中,建立相应的护理评估表、床头设立相应的提示牌。其次,制定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3 做好年轻护士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多途径培训护理人员专科发展,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做好三基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非注册护士每半年一次,注册护士一年一次。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2年资以上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雾化吸入、鼻饲、导尿、灌肠、翻身叩背、洗头机洗头法;2年资以内的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吸氧、吸痰。病房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两次,内容为专科护理知识及网上和杂志最新刊登的护理的新技术,新进展。每年参加护理部每周五中午专科业务讲座6次。带领全体护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护士条例》等法律相关知识,在一切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做好告知义务,做到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依法施护,这样既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反过来说也是对护士的自我保护[5]。定期带领护士学习各种医疗纠纷和医疗警示录,提醒护士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2.4 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应用掌上电脑(PDA) 和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进行各种处置核对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system)的数据资源, PDA带有无线网卡和条形码扫描头病人专用的采用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记录了病人基本信息[6]。患者入院后,打印以住院号编码的条形码腕带,佩带于患者腕部作为身份标识。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用PDA对患者手上的腕带扫描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与确认。同时可确认患者给药单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PDA分类显示全科病人的所有用药医嘱信息,如:注射医嘱、输液医嘱、雾化吸入医嘱、灌肠医嘱、化验医嘱等;同时将处置的时间和处置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保存后所有信息即刻回传到HIS系统,医生下达医嘱输入HIS系统后,会即刻自动转移到PDA上, 可实时记录医嘱执行时间和执行人。

2.5 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能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1]。我院充分利用HIS系统,建立自愿、非处罚性的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每个护士通过自动化办公网上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层层上报至护理部,护理部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作出分析,帮助当事科室、当事人及时分析原因,并在全院范围内寻找类似的不安全因素,对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护理不良事件,立即指导、参与、帮助处理,力求将患者的损害减至最小。护理部审阅后实时对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公示,事件的过程结果是公开的,但科室、责任者是保密的,只用来警示其他护理人员从事件中进行学习,实现“错误”经验的信息资源共享。

3 讨论

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杜绝了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PDA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的查对,用PDA扫描病人腕带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实现了新技术有效服务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 信息均通过HIS系统相关联,真正做到了“正确的对象、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法与途径”,杜绝了差错。这一优势在新生儿、精神障碍、昏迷或睡眠状态病人的护理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及时纠正了一些遗漏和差错,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避免多次医嘱转抄、录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 李春梅. 护理安全管理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4(9):2623-2624

[3] 袁晓丽,江智霞.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9,4(24):726-727

[4] 徐春,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护理与康复,2009,6(8):523-524

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 急诊护理 效果

风险管理是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风险科室,护理工作预见性差,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1]鉴于此,我院急诊科自2009年以来对实施风险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设有病床8张,输液位34个,护理人员16人,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7.46岁;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0人;职称:主管护理4名,护师6名,护士6名;2名接受过急诊专科护理培训。2009年3月-2010年5抢救的车祸伤、殴打伤急诊病人2501例。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识别、评估

使用风险评估表对有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病人进行系统评估,急诊科室常见的风险因素有用错药、抽血、跌倒、误吸、导管脱落等。护理人员可以建立跌倒评估表等来评估风险因素。也可利用专家咨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寻找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针对存在的护理薄弱环节和不安全因素,找出避免及控制风险的方法。

1.2.2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能力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我们在平时的风险管理中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及风险管理系统,重点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强化专科理论及操作技术、急救技能,提高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低年资护士工作的质量控制,对低年资护士做好帮、带,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可以定期组织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及护士对风险的预见性和防范技能。

1.2.3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制订风险管理预案。通过以往积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采取抽查与每日有重点跟班检查,及时收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及时发现科室不安全隐患,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笔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

1.2.4加强急救药品及设备的管理

抢救室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天检查所有抢救仪器和药品,特别对于一些不常用的抢救仪器,决不能疏于管理,确保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应急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1.2.5完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加强高危环节的安全管理

重视流程的细节管理,确保流程无缝隙,一个完善的急诊护理服务流程应该是普通急诊室与抢救室分开,[3]按患者的病情需求安排就诊先后顺序和诊疗区域,危重患者先救治后挂号。对于高危时段如节假日、晚上或患者多时要重点加强监管,人员不足时及时进行人员调配;危重患者、大手术或有心理障碍等高危患者要重点管理,在保证治疗、护理的同时,还要尊重、关怀患者。

1.3评价指标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放对护士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每月统计出病人的满意度。护理投诉事件:患者投诉到科室负责人处的为科室投诉,投诉到护理部和医院的为医院投诉,每月统计科室和医院投诉情况。

2 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

在急诊科实行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为0.96%,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降低至0.12%,实施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n(%)]

注:*P<0.05

2.2护理差错、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差错、护理缺陷发生率都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n(%)]

注:*P<0.05

2.3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前患者满意率为80.97%,实施后为95.40%,实施后后患者满意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项目

n

满意人数

满意度(%)

实施前

2407

1949

80.97

实施后

2501

2386

95.40*

注:*P<0.05

3 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医者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风险。[4]目前发达国家对医疗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5]在我国,医疗风险管理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很欠缺。而急诊护理有更大的风险与责任,急诊科是与危重病人接触机会最多、护理职业风险最集中的区域。因此,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意义重大。[6]通过积极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增强风险意识,针对薄弱环节找出预防和避免护理风险的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我院通过在急诊科应用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在急诊科实行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事件明显降低,护理缺陷、护理差错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且实施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实施风险评估、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加强急救药品及设备的管理、完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加强高危环节的安全管理等措施,能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余摸,郭金凤,武华玲.科室环节管理与护理风险预防[J].护理研究,2005,14:1288.

[2] 沈馨,沈艳君.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0):1257.

[3] 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4] 林瑛,郭柳珍,曾丽平,等.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与管理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81-182.

篇9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吉林省吉林市 130000

[摘要] 目的 将本市三家二甲和社区医院的放射护理情况做现状调查,将医院的放射护理管理水平拔高一个层次,让其护理操作、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使护理的安全与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方法 采用自制《放射护理现状调查问卷》,以电邮、电话以及现场调查的形式对3家二甲和社区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及22 名护士的放射护理现状进行,给出可能的改进方案。结果 在被调查的医院中普遍存在对放射护理的管理盲区,在专科培训、急救意识等方面缺乏经验,技能也有所欠缺。结论 护理管理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放射护理的管理上,放射科应将专科理论的学习及急救技能培训放在首要位置,定期考核以降低安全隐患,使医疗护理安全的到保障。

[

关键词 ] 放射;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061-02

近年来,医疗科技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放射诊断技术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完善,与其对应的放射护理技能水平和工作范畴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但我国目前在放射护理方面还不存在明确的规范,某些二甲和社区医院成立放射科护理组以进行放射治疗,探讨了如何规范化管理放射科,认为提高护理水平必须先规范化管理放射科。MRI 检查、放射介入治疗一般在医院都没有进行开展,护理人员只有一到两名,缺乏护理管理的概念,有多种安全隐患存在,本次研究选取相关资料,就放射护理现状展开调查,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采用群体抽样调查法,以三家二甲医院和社区医院,包括2间二甲医院、1 间社区医疗为对象,共有护理人员16名,其中护士3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8名。从事护理工作年限超过1年的 11 名,五到十年的 3 名,小于五年 2 名。

1.2 方法

在 2011 年11 月市放射学会年会上采用自制《放射护理现状调查问卷》,试调查3家医院放射科护理情况,依据上级指示,在2间二甲医院放射科护士长及主任指导下,对《放射护理现状调查问卷》行修改完善,时间截至2012年2月,向调查对象以电子邮件方式发放问卷,且电话在线对问答进程进行了解;内容包括放射护理个体化工作内容等,并发放22份,回收21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

2 结果

放射护理干预在不同医院间的内容无明显差异,均包括报告单发放,接诊登记,空气消毒情况监测,室间客理,床单位整理,静脉造影护理,盆腔检查前碘对比剂灌肠及阴道塞纱等;人员工作量统计,科室物品保管也在护理内容之列。护理人力资源示3家医院均设有护士长。均可依据医生要求完成阴道塞纱、碘对比剂灌肠;碘对比剂灌肠量为200~800mL,浓度为1.5%~3%。

3讨论

3.1 目前尚缺乏碘造影剂规范使用标准

本次调查显示,每家医院碘造影剂使用规范均不一样,无统计标准,2家医院离子型造影剂在静脉用药时做过碘过敏试验;在非静脉用药时,一些医院应用碘过敏试验,如T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及经皮穿刺造影等,而CT检查前口服碘造影剂不行碘过敏试验操作,状况与上述类型。引起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药品管理部门未制定统一规范相关,但如何管理碘造影剂,各医院也缺乏细化标准;另外,碘造影剂的研发应用发展迅猛,在非离子型造影剂大量应用的情况下,未及时更改传统试验方法;此处,放射护理规范尚未统一,无统一碘过敏试验做法。

3.2 缺乏完善操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针对常规护理操作流程的应急预案在调查的各家医院放射科均有,但工作流程与护理操作流程呈混淆状态。应急预防主要在患者有突发状况发生或出现不良反应现象时应用,其中1家二甲医院将突发事件如台风、地震、停电、停水等在应急预案中纳入;此外,依据医院实际情况,对危重患者检查、患者窒息、坠床也有相应应急预防,规范并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可为临床安全提供保障。

3.3 放射护理价值未明显体现

在调查的医院中,灌肠、碘过敏试验、静脉注射等并未单纯收费,如一家医院行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费用为60元,其中含造影剂过敏试验及临床操作,而护理人员完成静脉注射及病情观察需10~30min,若有不良反应状况,需采取相应方法立即处理,使临床工作时间延长,护理价值未充分体现;CT增强费用包括造影剂注射、碘过敏试验及造影后观察,与医生比较,护士更为参与主题,充分肯定护理人员工作,是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自信心,保障放射护理工作成功实施的关键。

3.4 急救技能及护理安全意识缺乏

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放射科通常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放射科缺乏足够的护理人力资源,多数医院无护士长职务设置,故缺乏专业用管控人员,无急救技能培训资源;科主任仅对影像诊断质量关注,未重视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当临床工作中有碘不良反应发生时,还需请临床医生处理,易造成诊疗缺乏整体性及规范化,延误抢救时间,明显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因不同生产商有不同的碘过敏试验要求,如临床医生开具医嘱并不遵循需要,护士执行操作也没有按医嘱正确进行,安全隐患处处存在。

综止,在放射科工作中护理地位日益引起重视的情况下,需与各级医院放射科同仁及护理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就放射护理管理模式的改进工作展开探讨,以为医疗安全与质量提供保障。明确护士入职条件、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放射护量管理定、绩效考核标准等,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风险事件防范能力,对保障护理工作的成功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1年6月本科室借本院创造“二级甲等”医院的大好时机,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规程,加强医护合理,全年无纠纷、无投诉事件发生,确保了医疗安全。本调查因为样本量不足,其准确性还有待考察,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共同为提高放射护理质量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 庞自云.冷疗加射线防护喷剂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76-77.

[2] 张曦霞,张兰凤,叶赟,等.低温中药灌肠预防宫颈癌患者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17-319.

[3] 陈大春,杨薇,杨亭,等.利咽方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2102-2103.

[4] 赵晓叶,郎静芳,付英秀,等.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不同时段皮肤损伤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18-320.

[5] 杨永革,袁颖,赵君,等.全程护理在256层智能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3):188.

[6] 段宝凤,罗开元,李雪梅,等.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胃癌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3):191-192.

[7] 李雪,陈金华,卢蓉,等.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0(3):374-375.

[8] 杨红花.放射科护理行为潜在风险因素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27):100-101.

[9] 田宏玲,马培娥,刘佳,等.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23):96-97.

[10] 谭花杰.基层医院护理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9):2566.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本院250名护士进行现况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0份。护士分级:N0: 33名,N1:91名,N2:68名,N3:31名,N4:2名,护士长:25名。

1. 2研究方法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培训内容和方式,并对培训内容采取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5代表非常需要,4代表需要,3代表一般,2代表小需要,1代表非常小需要。问卷的总体信度Cronbach,系数为0.966,各部分的Cronbach,。系数为0.725-0.962。三部分的CVI值均在0.75以上,总问卷的CVI值为0.92。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 1新护士知识及价值观需求情况N1-N4级护士认为需求程度较高的内容有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危重患者的观察及抢救、医院感染知识、沟通技巧。另外,N0和N1级护士认为比较重要的有工作技巧、多脏器功能衰竭、创伤急救;N2, N3, N4级护理人员认为比较重要的有规章制度、护理文书、工作压力及情绪的舒缓方法、护理投诉及不良事件的防范;护士长认为比较重要的有护理文书、规章制度、护士礼仪、护理投诉及小良事件的防范、交接班的内容和方法、工作程序、医嘱处理相关知识、护士执业态度。

2. 2新护士技能的需求情况心脏电除颤、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密闭式静脉输液、各种注射法、无菌技术、吸痰技术、心电监测技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等8项内容需求程度较高。

2. 3新护士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选择较多的方式有: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护理查房、情景模拟、示范教学、经验交流。

3讨论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中,理论知识以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工作技巧、法律法规和急救能力需求度较高。此外,低年资护士还渴望理论知识的培训,高年资护士则认为规章制度、工作方法及工作压力的舒缓方法需求程度高。理论知识是工作的基础,规章制度是工作的准绳,工作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高年资护士工作有压力,医院及各级护理管理者应该关注护士心理状况,为护士减压。除上述内容外,护士长认为工作流程、护士礼仪、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规范是培训的重点。工作流程是保证工作有序、规范完成的基础,护士礼仪是护患沟通的桥梁,护士的职业道德是护士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培训有其重要性。

技能培训以急救操作技术和常用的无菌技术操作需求高。成人学习的动机更多来自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调查中发现新护士的自学能力不足,在培训中,应加强新护士自学能力的引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