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课本知识;乡土地理课程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拨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发动机
生动活泼的课堂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乡土地理在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到处都存在着地理知识,这些本地的、身边的地理知识,比课本上的东西更直观,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谁会骑自行车?”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接着又问:“谁天天骑车上学?”大多数学生放下了手。然后再问:“骑车利于健身,更利于环保,那为什么不骑车呢?”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七嘴八舌地开始说各种原因,比如家长不放心啦,没有专用车道啦,通渭有坡不好骑啦,等等。然后我跟大家说,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呢?通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坡呢?学生开始思考了,“因为通渭是丘陵沟壑区地形,不利于骑行。”
那么,中国有几种地形呢?学生根据通渭的实际情况,感受到了地形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带着各种好奇,如,平原地区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山区的人是怎么生活的等等一系列的疑问,去学习地理“中国地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通过结合各种历史典故、传说、时事新闻等,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地理。如,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上的雪人传说;南方冻灾是怎么形成的等等。当然,用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不够的,要做到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可以。如何维持呢?可采取以下方式:布置家庭作业,以南方冻灾为例,让学生上网查询冻灾的情况、形成的原因及网上的原因,结合自己的地理知识,对网上的原因进行判断。让学生在长久的兴趣下学习地理,才是最重要的。
2.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应用十分重要,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创造条件。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良好的课堂氛围,让人心情愉悦,让教者更爱教,学者更爱学。师生关系的融洽,课堂教学的有序,都是实现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单纯靠课堂的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在地理教学中,首要的,我认为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再结合文字说明、解析等,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乐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地成长。
篇2
现阶段,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辅导员制。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建立辅导员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后来国家在1956年出台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该条例对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工作等问题都做了明文规定,该条例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初步形成,随后的几十年内辅导员队伍不断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发展、壮大。沿革至今,辅导员制仍是大部分院校的学生管理主力军,但该制度存在许多问题。
与辅导员制相比,导师制显得更为科学。所谓导师制,是指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个性化指导,同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存智慧和学业智慧的成长为目的,最终发挥教师的导引、协调作用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1]。导师制普遍被认为是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一种学生管理模式,该制度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分制的改革。17世纪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首先实行该制度。20世纪90年代,本科生导师制度被引进中国,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名校率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该制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随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始纷纷试行,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2]。
机械工程学科本科生在完成大学通识教育后,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其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高等特点,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将课堂授课和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传统的辅导员制度虽然久经考验,有大量的学生教育经验,但对学生培养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技能锻炼方面略有不足;而导师制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即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培养,并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乃当前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化培养模式。
一、机械工程学科本科生的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适应。每个学生都会面临生活环境改变、人际关系改变、学习模式改变等挑战,顺利完成这些挑战,不仅可为整个大学的学业成就、职业规划提供良好开端,而且能为个体人格健康成长拥有和谐人际关系提供重要保障[3]。
1.人际交往危机。在初入大学时,学生正处于心身迅猛发展的阶段,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应对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独生子女等问题,相比上一代人在性格和习性上存在诸多差异。对于机械学科学生来说,理性思维高于感性思维的是他们的特性,这样也促使他们比文科的新生们更快地接受新环境。但适应很难,对于从原来固定时间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从原有的固定座位和同学转变为教室、座位、同桌不断更换,从原有单调的学生生活转变为丰富的大学生活,面对这些转变,在应对这个“校园小社会”时,部分同学无法转变新的社交方式,从而产生茫然和偏激心理。新的环境下他们的朋友圈逐渐缩小,而之前的交友方法又显得不合时宜,较差的交际能力,让他们感慨“举目四望,茫然无亲”,却又无力着手、做出改变,只好自怜自叹,自怨自艾,这就出现了人际交往危机。
2.学习危机。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原有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大部分人由初期的欢快喜悦变成后期的茫然无措。此时如果学生对专业学习没有相关的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则易产生学习怠倦等问题,即对学习感到厌倦、疲乏[4]。雪上加霜的是,机械学科的难点又在于机器结构异常复杂,学生多但实验样机少,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面对这样一门实践性强,内容涉及机械、液压和电子等学科,各章节之间联系很少的专业课,他们在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又因为部分学生对机械学科的认知度几乎还是零,或者说是停留在高招填报志愿阶段,他们仍是仅从专业名称上来直观判断这个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所以对于更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完全没有具体的渠道进行了解。对未来的迷茫,造成了学生目标的缺失,进而导致学生们荒度时光、得过且过,这便造成了学业上的危机。
二、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的设立,将会是针对机械教学模式创新向前跨越的一大步。学校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来选拔优秀的机械学专业老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同时具体规定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详细要求,使导师开展工作有章有循,有依有据。
在导师制度的推行中,应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两者之间应是并存关系并非替代关系,两者相辅相成而且分工明确。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指导,包括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导师则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包括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学习、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做出成绩等。双方通过密切合作,真正体现出该制度的优越性。
1.建立章程,规范管理。建立专门的导师工作条例。制定专门的导师条例,规范导师的遴选、任命、奖惩、工作职责等。在院系建立导师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遴选、任命和联系导师、协调导师工作、反馈导师意见建议、接收学生投诉和反馈等情况,使导师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交流探讨,互利共勉。在院系层面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开展导师工作总结和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探讨更适宜本班的教学办法。每个学期,导师办公室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如新老导师经验交流会、工作总结会、师生互动座谈等来促进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量化考核,奖惩有据。每学期末学院组织导师工作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对所有导师进行量化考核,即考核导师投入到所带班级的成效,建立导师激励和考评制度,例如评选“年度导师”等,将导师的工作量纳入人事绩效考核中,并将导师的工作业绩作为人事晋升中的加分条件,使导师有充分的积极性投入到学生培养当中来。
2.机械工程学科导师的具体任务。首先明确导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力和素质双优的技术人才。能力主要包括机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而相关素质是指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导师在学生入学初期,应向学生介绍机械专业的特点、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勾起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完成对于大学的良好适应后,导师应着力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动手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来看,导师可以组织校内课堂机械物理实验或校外工厂观摩、校企合作实践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完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导师也要广泛调研,与同学谈心交流收集意见,如导师可以时常进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或者进行规律的学生单独谈话,如此,导师全面掌握了学生的性格、特长、潜质和知趣,才能从专业角度帮助分析学生自身的竞争优势,继而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做好制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等工作,使学生合理配置周边的各种资源,真正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成为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内驱动力[5];导师还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活动,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相互交流、相互接触。
篇3
关键词: 课本习题 多角度挖掘 变式拓展 教学实效
教材上的例题有最规范的解答过程,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和探究性,是课本的精髓,它和习题一起控制了教材的深度和知识辐射范围.教师应充分认识课本例习题所蕴涵的价值,注重对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充分的挖掘和研究,对其深化和发展、全方位探索,挖掘其内含及外延,把新旧知识有机组合起来,达到优化认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我以苏科版教材中的例习题为例,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特点,发掘课本例习题的教学价值,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数学教学实效谈谈体会.
一、构建一节课中完整的例题体系
要想使例题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在课前就必须对一节课的“例题”构建一个体系,对例题的数量、类型、前后联系进行整体设计.
例如:我在设计九下教材7.6《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时,结合课本例题进行了如下设计,例题体现构造直角三角形,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求线段的长.
例1.如图所示,ABC中,∠C=90°,∠B=30°,A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BD=10,求AC长.
例3.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B=∠D=90°,∠BAD=60°,若CD=2,BC=11,求AC长.
这三道例题层层递进,例1利用“等角对等边”求得AD=10之后,直接利用三角函数可求得AC的长.例2与例1图形相同,所求相同,只是将已知条件做了变化,在RtACD中利用三角函数得到线段之间的比例,根据比设未知数,再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例3需添加辅助线进行解题,延长BC、AD交于点E,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结合便可解决该问题.
二、变式拓展,挖掘例习题的广度和深度
教材中的例题是最好的例题资源,但如何用好这些例题,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我尝试以下方法进行例题教学――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一解,错题辨析等.
例如:在九下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写出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x取何值时,面积S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补充提问:若此问题中将“墙的长度足够长”改为“墙的最大可利用长度为15m”,解题的结果会发生改变吗?
(1)请求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若能,请求出最大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这两个例题的问题背景、解决方法有类似之处,题设条件部分发生了改变,所求结论表达形式稍加改编,因此一题多变、多题一讲是很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点的核心之处,只要将它的内涵与外延挖掘彻底,进而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三、好的例题一定要有匹配度高的练习支撑
例题教学就如扶着孩子学走路,最终孩子要学会自己走路,这一过程必须在相对熟悉的题型中自主尝试,所以好的例题一定要有匹配度高的练习支撑.
为了分解难点我将该题设置了4个小问题:(1)求弦CD的长.(2)弦CD与AB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3)阴影部分面积与半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4)若点A是AB上一动点,求阴影部分面积.
该题将要求的阴影部分面积转化为扇形COD的面积,为了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常常需要变动图形的位置或对图形进行适当的分割、拼补、旋转等手段使之转化为规则图形的和、差关系.我设计了两个习题作为配套练习:
2.圆心角都是90°的扇形OAB与扇形OCD如下图所示那样叠放在一起,连接AC,BD.
(1)试说明AOC≌BOD.
(2)若OA=3cm,OC=1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课本中的每一个例题、习题的设置都有其目的和作用,教学中只有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课本例习题的重要价值,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将这些例习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才能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高等数学;基础工具性;能力本位;教学实践
当今社会,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岗位变动日益频繁,知识技术周期逐渐缩短,对人的终身学习要求明显增强,终身学习成为人们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过去只学一个专业、拿到一张文凭,就可决定一辈子的生存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中,职业人才的规格内涵、职业教育的目标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实现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笔者就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进行教学实践,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要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整合,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以能力训练养成为核心内涵的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即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起点和轴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类型是应用性,人才专业是职业技术性,人才去向是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技术或管理的“一线性”,人才层次目前以专科为主。高职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一线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并全面考虑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在具体制定的过程中,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以“目标分解”为主要手段,以建立“教学模块”为关键环节,以确立课程体系为最终归结。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培养一线岗位的实际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不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以培养能力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及构建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因此,“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模型
对于能力通常人们认为是智能、技能和体能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在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80年代初,英国政府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逐渐形成完善的培训认证体系。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在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过程中,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政府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国在吸收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职业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将人的能力分为三层: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见图1的能力模型。其定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上的能力;通用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具有共性的相近工作领域内的能力;核心能力是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适用性最强、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有适用性和可迁移性,核心能力和其它能力不同,是其它能力的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核心能力应处在最底层、最宽厚,是承载其它能力的基础。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制定的核心能力试行标准,将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从能力模型可以看出,相对于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所占比例和份额较大,尽管处在最底层,并不显山露水,但对人的影响和意义更加深远。
三、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示范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高职数学教学如何在示范建设中发挥作用,如何围绕学院提出基础课程职业化的改革,高职数学教学应树立怎样的质量观,高职数学是否需要利用技术,高职数学应该树立怎样的改革观,如何正确理解高职数学课程的“基础工具性”等等,诸如此类,围绕上述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开展研究。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已有学校在开展,如开展数学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分层次教学、数学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等。这些在教学内容上着力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内容往往重技巧、轻思想的倾向,渗透现代数学的基本思想,加强基本数学方法的训练,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但往往都是课外时间在进行的,是小作坊式的,效果好只是少数学生受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一面,而忽视作为“工具课”的一面的指导思想。
基于上述存在的现状,转变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就必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为后继课程准备足够的数学知识,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工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性之特点,这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把数学课程定义为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确实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把数学课程定义为“基础课”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数学“工具性”的内涵,这恰恰是制约数学课程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瓶颈。
四、创新数学“基础工具性”课程教学,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教学不像专业课程那样显山露水,但数学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需要正确把握数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围绕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如对数学的单元预设能力进行分解,运用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形成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教学内容,见表1任务-项目表。其中任务栏根据单元预设能力设定n个任务,项目栏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初级到高级一组递进的项目。本文以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课程中矩阵代数的一个单元教学为例,说明利用数学的“基础工具性”特点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加强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课程单元教学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单元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坚持贴近学生专业实际、贴近职业活动实际、贴近教师个人实际的基本原则,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服务地方发展的价值取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围绕单元预设能力和知识点精心设计任务-项目表。笔者在矩阵代数单元教学中,结合专业选择了实现密码体系的关键环节(加密、解密、破译)作为本单元教学任务:任务1是加密、任务2是解密、任务3是破译;项目栏采用加密矩阵:项目1是二阶矩阵、项目2是三阶矩阵、项目3是四阶矩阵。
3.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如本案例中熟悉矩阵知识(矩阵、矩阵运算、逆矩阵等)。
4.合理分配小组。如本案例中每组四人,其中一名数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一名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
5.按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任务-项目表中的内容。按每个任务的要求,项目递进式进行。如本案例中,三个任务(加密、解密、破译)恰好是矩阵代数单元教学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按照每个任务,项目1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2由每小组独立完成,项目3由每小组借助于数学工具独立完成。
6.单元教学效果评价。本案例在熟悉矩阵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项目1所有的内容,再利用项目2加以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完成项目3教给学生会用数学工具解决复杂问题。按每个任务采用项目递进式的方式既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教会学生利用数学工具提高数学的运用能力,这就突出了数学的“基础工具性”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多个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五、数学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
围绕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创新和高等数学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二是培养了学生做学并用的能力。数学课程的教学过去都习惯于老师授课为主,有时根据教学内容配备一些习题,学生可做可不做,做对做错无从考量,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将数学中知识点与设计好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做学结合;三是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学生往往获得不只一个的能力点,本例中的单元教学的设计覆盖职业核心能力的八个大项,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提升;四是增强了师生间的深度互动。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发挥了师生“双主体”的作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地交流与合作,探讨问题的答案,创新思维方式;五是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通常是数学专业毕业,对专业知识不甚了解,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在与专业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知识面的拓展甚至科研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开隆.数字应用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体系 建构
[作者简介]邓宏萍(1970- ),女,江西萍乡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G201015)和2011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整合研究”(项目编号:TZYJY201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34-02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书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志的这一指示,为思想政治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既要遵循教材,讲授做到不变形、不变味、不变样,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人,做到教学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一、构建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文本”教学体系的依据
1.理论依据。一是人本思想。人是理论关注的中心,人本思想强调把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和最终归宿。认为,人是在活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是体现全部本质力量的自由创造、自我确认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人本思想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要重视并提升和满足学生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发展。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教育新思潮,建构主义对全世界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创设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情境,注重协作学习,并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2.现实依据。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的价值是中立的,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处理好认知关系,清楚地说明事实,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重建”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涉及价值评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处理好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价值重估”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价值评价,产生创造性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深入学生的生活,使普遍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启发学生建构相应的思想道德知识及其价值观念,并能创造性地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某种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高职“90后”学生的发展特点。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下“理论学习”的失败者,对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授存有恐惧乃至自卑心理。“90后”高职学生成长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其思想观念、价值倾向等与主流价值导向存有一定的差距。“90后”高职学生身处充满竞争与机会的时代,他们不仅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还渴望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上的成功,因而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向下,结合学生成长成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文本”教学体系的构建
1.“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高职学生成长的不同生活空间,从精神的四个基本维度“理”“情”“德”“法”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四个专题。理,人生价值的理性追问(掌握和谐人生的真谛);情,爱己爱人的博大情怀(塑造快乐人生的环境);德,真诚和谐的道德境界(明确人生修养的准则);法,公平正义的法治素养(选择并践行人生正途)。由此帮助高职学生在成长成人过程中明确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加强个人修养,实现知行转化。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135页表1。
2.“人本—文本”体系下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变革,密切联系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设置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引、途径与方式、目标与任务、内容与力量四个教学专题,逐一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往哪里去”“做什么事”“谁来做事”五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明确责任、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将自我发展融入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中,进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135页表2。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文本”教学的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围绕四大要素展开。
1.设置情境。“情境”是指学习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符号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平台,借助文字、语言、图像、视频、动画、音乐、图表等符号形式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模拟式(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辨析、演讲、游戏等课堂互动形式,让学生体验成长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实践式(学生组建不同的实践活动团队,在课外按要求协作完成相关主题活动,在现实中解决所遇问题)、虚拟式(借助网络平台与技术,再现历史及现实中的一些真实事件,思考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四种,教师可根据当前的学习主题及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设置。“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对生活有所加工且具有情感渲染力,使学生形成学习上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意义建构。
2.协作会话。“协作”与“会话”发生在师生教学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协作”与“会话”是交叉重叠进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介绍课程专题教学安排,学生按要求组建学习团队;第二步,学习团队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专题,讨论确定学习任务及涉及的各类信息;第三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情境,学习团队收集整理评价相关信息;第四步,教师呈现教学情境,提出引起“价值重估”的问题,解答学习团队交流汇报的问题,其他学习团队听取汇报并提问、评价或补充解答;第五步,教师点评与总结,提出将“价值重估”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做价值评价,产生创造性的价值观念。
3.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图式赋予当前学习主题以意义,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理论的“意义建构”既要“识理”(了解某一普遍观念的价值),又要“识事”(在生活某一情境中见机行事)。因此,“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外,开拓课外实践教学及网络空中教学环节。将三个环节的教学相融合而实施的完整教学流程为教师在线调查、安排教学任务——学生组建团队、领取学习任务——学生收集加工信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习团队协作、交流汇报——教师点评总结、再次提问——师生网上交流、探讨解答问题——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与展示——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进行价值评价、完成意义建构。
“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思想政治教师要打破教材、走出课堂、突破讲授,师生在具体情境下开展协作会话,在教学相长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实现教学目标。
[注释]
①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56.
②全,宋乃庆.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与数学经验性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3(5):41.
[参考文献]
[1]杨笑琪.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导刊,2009(10).
篇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人为本 开放式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途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来说,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陈旧,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缺乏学习热情。为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实践,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具高职特色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
一、教学目的的开放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面向“第一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高职“两课”教学改革应参照的路向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学生锁定为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把教学定向在“第一线”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上。在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一线人才的重要特征。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将理想信仰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要求,改变了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空洞”“抽象”的看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在快乐的学习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自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这部教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全国通用,对于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大有助益。然而,正是其通用性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教学层次及对象特点,同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留下了探索空间。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使其切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成效我们在教学中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和突出教学主题的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和重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简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此外,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对部分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网络课程特色资源库开设了《法律时评》《道德观察》《人生感悟》《名家畅谈》等栏目,在推荐阅读栏目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素材如《古风悠悠》《圣贤教诲》《论语精解》《三字经》《弟子规》等。此外,还有近100多个小时的视频、音频资源供学生学习。大量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切实解决了他们关注的很多热点、疑点问题,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开放
作为长期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主讲教师,在多年来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赋予教学内容时代感的同时,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两课”教学及精品课程研究开发过程中,全体教学人员本着“以人为本”、“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研究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媒体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课程整合中所发生的变化。结合课程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教学情境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启发式、问题答疑式、阅读指导、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主题演讲等多种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教材中存在的疑问首先尝试自己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及同学间的相互探讨加以解决;对较难理解的理论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课后布置任务,并要求学生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搜集信息资料,完成任务提交作业,学生互评,教师考评;对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采用专题讲座、案例讨论、课堂辩论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强化了“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理念,彻底告别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我讲你听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单向灌输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变。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灵活运用。实践证明,把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成分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提升教学手段运用的实效性,使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网络教学大大优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手工式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原本单调、冗长的课堂讲授,通过图文并茂,音像兼备的方式,变得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使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观,信息量更大,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我校教师精心制作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学和拓展知识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四、实践教学方式的开放
从性质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自律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必须通过实践磨炼才能形成。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非常注重实践课的教学,我校是较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进实践教学环节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实践教学主要以基地教育、社会调查、法律咨询与服务、专家访谈、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工程、军训为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最透彻的人生感悟,最动人的人生体验,达到品德修养和增长才干的统一,强化社会责任感。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利用已经建设的教学实践联系点、社会实践基地和学生自有资源,让学生走向工厂、走向农村,走到各行各业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魅力。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而且教师也受益不浅。每年3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列出社会实践的题目,学生根据社会实践的题目,设计自己的社会调查策划书,聘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自2006年开始,社会实践有课时、经费、学分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学校拨专款保证社会实践实施,社会实践的具体环节落实到位。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教学评价体系的开放
考试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教学理念最明显的教学活动。我们认为,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措施,科学合理的考评应实施多元化多维度考试方式和成绩综合评定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全面,使考试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机制。我院“两课”考试着重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核,既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考核他们的日常实践表现;既注重终端考核,又重视过程考核;既保持考试的规范性,又注重考试的灵活性。为此,我们“两课”教学成绩考核制定了严格综合评定标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养成教育课,本课程考评制度的设计应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价值取向,结合养成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考查。为此,我们改变了“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的传统考评方式,于 2009秋季学期开始试行“平时成绩 40%+期末考试 40%+课外实践成绩×20%”。主要内容如下:
1.平时成绩。占结业成绩的40%,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日常考察。占结业成绩的 10%,即满分值 10分。日常考察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校内校外日常行为的考察。考察依据以班主任和学工处提供的数据为准。 (2)课堂表现。占结业成绩的 20%,课堂表现主要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发言等方面。 (3)课程作业。作业成绩占结业成绩的 10%。作业次数按教学计划安排,由任课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经过一个星期的思考、阅读资料形成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批改、评分,并向学生公布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期末考查。这是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终结性和综合性测评。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笔试,卷面成绩以百分制计分,占结业成绩的40%。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相结合,融合教材不同章节的知识点,采取学校通行的办法进行改卷、统分。
篇7
【关键词】新课改生本理念高中政治教学
引言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生本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能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体会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享受教育的同时,充分理解教育的真谛。让教师明白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以及知识的传递者,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是教师真正目的,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学生学习,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这一理念,通过帮助学生拜托依赖心理,教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才能让学生摒弃旧观念,接受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习质量。
1.生本理念的基本内容
生本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它是指为学生自主学习而创设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提出,人的情感和感悟是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理念。针对学生而言,感悟是人精神与生命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主要部分是学习感悟,而不是积累知识。生本教育提倡以实践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受生本理念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是学生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去感受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学习的真正含义[1]。生本教育提倡减少频繁的考试,通过提高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频繁的考试会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素质教育考核,通过积累生活中生动、自然的感悟的积累,以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生本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突显学习的自主性,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创新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2. 新课改本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
2.1新课改生本理念下对高中政治教学备课的实践
生本理念的要求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针对教学而言应该从备课环节开始,备课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在课程开始以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是优质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课程做到胸有成足的重要准备,所以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教学的备课应该脱离教材本身,在原有教材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热点时事相结合,改变传统局限于教材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高中政治课堂不再乏味[2]。
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中,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危机全球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搜集相关资料,针对经济全球化这一理念的概念、产生原因主要体现进行阐述,然后对其经济危机的造成原因分析,将历史上重大的经济危机加以列举,对经济危机全球化这一理念进行多角度讲解,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经济危机全球化的严重后果,体会到只有发展经济才是发展国家的必由之路。
2.2新课改生本理念下对高中政治教学课堂的实践
课堂是贯彻新课改生本理念的重要环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本,更不应局限于教师的讲解,而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加以延伸,通过课堂学习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的概念和深刻含义,学会用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课堂结合实际生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明确了解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又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3]。
例如,某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教材中“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单元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传统文化的实例,加以引申,让学生联想到传统文化中的古诗、书法、绘画、服饰等、再由教师进行引导,通过本土文化、民族特色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习政治知识。
2.3新课改生本理念下对高中政治教学课后的实践
新课改下的生本理念以布置作业为主,帮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知识巩固,强化。通过改变传统高中政治作业的偏重偏难的问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理论,要做到既让学生脱离作业的苦海,又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以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这不管是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或者是日后看待问题的理念,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例如,某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教材中“生活中处处有哲学”这一章节时,在结束这节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生活中的哲学有哪些?”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将生活中的哲学进行分类,举例说明。通过将全本同学分为小组,让小组组员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进行回答,并在下节课对学生的搜集成果进行汇总,这样的作业趣味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积累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哲学这个理念。
3.结语
高中政治教学必须将新课改生本理念为主要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这个概念融入教学工作,改善以往政治教学枯燥乏味的形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政治知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生成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 图示理论 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的繁荣兴盛致使社会需求大量的翻译人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起了翻译专业,其培养层次从大学专科到硕博士研究生级别不等。基于市场大环境的要求,应用类文本的翻译能力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英语语言类的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技英语翻译》或《科技翻译》等课程正是基于此培养目的而设置的。
此类课程涉及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类专业文本的英汉互译练习,而语言专业类的本科学生大多缺乏这类理工知识,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若直接让学生阅读练习文本,他们常常会难以理解文本大意,以至于翻译练习时即使查阅了工具书也无法选择恰当的词义,只能依靠教师讲解才能克服阅读障碍完成练习;这导致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恍惚”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此时并不是学习的主体,缺乏自主激活学习动机的诱因,整个课堂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帮助学生自主克服阅读障碍是突破《科技英语翻译》课堂被动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难点之一,近年来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被大量运用的图示理论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图示及图示理论
图示(schema)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1781)提出,经英国心理学家Barlett发展成为“图示理论” ,后成为心理学及认知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其定义在各领域及各学者间各有不同,一般指人脑对“已知知识进行归类并将其构建成网络的行为”或 “组织和理解未知信息的系统” ;认知语言学认为,图示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基础;图示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人类的信息输入过程首先就需要理解未知信息,而对新输入信息的理解则必须基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即图示,将预输入信息与图示相联系,激活图示,才能完成信息输入的一系列过程[ibid.]。《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许多学生最大的困难便是无法将文本中的预输入信息与自身已有图示相联系,也就无法激活已有图示,从而无法理解预输入信息,造成阅读障碍,无法开展翻译活动。那么帮助学生激活图示就成了科技英语文本翻译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二、图示在科技英语文本理解的作用
依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者自身观点,图示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从语篇理解角度来讲,一般分为语言图示(语言知识)、内容图示(文章内容背景)和形式图示(语篇结构)三类;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利用已有背景知识和语法词汇等知识获得文本大意,再选取恰当的双语转换方法和技巧行成译文的过程,所涉及到的图示主要为知识图示和语言图示,笔者将前者理解为译者理解文本信息所需的背景知识,例如,“It died suddenly,in a terrible rain of fire and ash. The tragedy struck on the 24th of August,A.D.79. Mount Vesuvius,which had slept quietly for centuries,erupted with savage violence.” 这段练习,从内容看应是某科普文章的截取部分,因为脱离语境,缺少必要的上下文信息,句首引导词“it”指代的事物需要学生据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到是指历史上著名的因火山爆发而毁灭的庞贝古城;了解此历史的学生理解起句义来会事半功倍,并且会将“it”转换为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从而向读者传达出语句隐含的准确的外延信息;而缺乏此知识的学生多半会将“it”直译为“它”,无法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出精准的信息。对于后者,笔者认为就科技英语翻译而言,除了指必要的语法规则、词汇知识和双语转换策略知识之外,还包括了对科技文体特有语言风格的把握能力,因为“科技语篇代表一种将现实概念化的方式,一种为保持其科技属性而必须独立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外的交流方式”。如,学生看到“The bottom layers are rich in nickel,a strong and tough material.” 这句话时,虽然能懂得大意,但翻译“strong and tough material” 时必须先要清楚,汉语科技文献用语习惯一般是要在表示材料性能的形容词前加上表示性质的名词,才能给出“强度高、韧性好”这种较为规范的译文。
三、基于图示理论的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建议
既然图示对于提高学生文本输入与输出能力的作用如此关键,那么课堂教学设计中就应当恰当运用它来帮助学生。本文将从知识图示和语言图示两个方面来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1.知识图示。前面提到,知识图示主要指译者理解文本信息所需的背景知识,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克服文本输入过程中的理解障碍。翻译本科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具备自然科学和技术制造等理工类常识,更谈不上理解精深的知识了,而这些领域恰恰是科技文本常会涉及到的,是课堂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难题。那么教师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时,一是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来分解难度,二是要让学生在接触练习文本前先建立相关知识图示。
首先教师应明确,翻译本科专业培养的应是适应社会日常对外活动需求的人才,而不是某一专业领域的译者,毕竟这些译者通常来说应由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业人员担当,《科技英语翻译》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懂得更多艰深的科技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处理科技英语文本的规律、技巧以及有助于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首先应尽量避直接选择有较高专业等级的文本,如科技专著、医学论文等,而应先让学生接触普通科技文体,如产品说明书、科普类文章等较为容易理解的文体,再循序渐进加大难度;这样既可以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学生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图示,使学生在处理较困难文本时可自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接触医学类文本时,可先给出下面这段话供学生翻译练习:
For most kids,Morse’s Disease isn’t bad. You get a pimply skin which itches. During the next couple of days you may feel almost too weak to cross the room. Then it’s over. But some kids aren’t that lucky. Morse’s Disease sometimes leaves behind a slow poison in the body which...(对大多数儿童患者来说,莫尔斯式症的病情并不严重,只是皮肤发痒、出疹。几天以后,患者感到十分疲惫,连在房间走动都感到体力不支。过后症状随即消失。但有些孩子情况不一样,莫尔斯式症有时会在他们体内留下一种慢性毒素……)
这是一段明了易懂的科普介绍,难度较低,学生读后可对“Morse’s Disease”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脑海中对这一概念建立起了一个简单的图示,知道它是一种看似寻常、但对特定患者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并能较好地完成翻译练习。此时教师可加大难度,出示一段更为正式的练习:
Despite a common belief that Morse’s Disease is a minor childhood ailment,medical research has uncovered the serious damage which often sneaks up on the victim after the mild primary symptoms have vanished. Weakened vision,slowed-up reflexes,and even brain damage may occur,but slowly that heretofore they have been ascribed to other causes.(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莫尔斯式症是一种轻微的儿童疾病,但是医学研究揭示了这种疾病的严重危害,这种疾病是在较轻微的初期症状消失以后潜入患者体内的。此时,患者的视力减弱,反应迟钝,甚至出现大脑损伤。但这类症状常因出现缓慢而被误诊为其他疾病)[ibid.]
这段练习传达的内容进一步解释了“Morse’s Disease”的具体危害,是一个新的信息,但是可以与学生先前建立起的图示融合,形成一个初步的知识网络。最后,教师可将“Morese’s Disease is one of a small number of know di-viral diseases in whic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ges are caused by two different viruses...”[ibid.]这样更为专业的文本作为课后的拓展练习布置给学生,学生因为前两段练习的铺垫,初步具备了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他们可通过查阅资料读懂文本,明白“Morse’s Disease”的致病原理,使脑海中新形成的图示更为完善,并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熟悉到此类文体在汉语中对应的写作规范,使自己今后的译文能更为贴合原文风格。
2.语言图示。语言图示主要涉及的是基础的词汇、语法知识、翻译技巧和对文体风格的熟悉程度。对学生而言词汇通常是最大的困难。科技英语翻译理解环节的一大难题就是文本可能涉及到大量艰涩且不常用的词汇,这些通常是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术语,只有专业学者才需要接触并熟悉,甚至有些词汇在常规类的工具书中无法被查阅到。而学生一旦遇到此类文本,就会感到茫然无措。其实这类词多半由来自于希腊语或拉丁语的前缀、后缀和词根组合而成,其构词方法及常用词缀实有迹可循的。如 therm-(热的、热力学的)、chron- (时间)、quasi-(类似)、pseudo- (假的、伪的)等前缀,Coma(肿瘤)、Cectomy(切除术)等后缀。教师应注意有意引导学生积累此类知识,构建相应图示,使学生面临未知信息时能成功激活脑海中的知识网络,成功获取信息含义。其次,虽然学生的母语都是汉语,但他们的语言图示中通常还缺少汉语的某些语言规则。如汉语中表达“减少”概念时通常不与倍数搭配,而采用分数,英语则无此要求;例如 “Single-mode operation could be achieved b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 laser tube by 5.5 times.”这句话通常应译为“把激光管的长度缩短9/11,就可以进行单模工作。”,而学生已有图示中若无此知识,则会把其中的 “reducing the length ... by 5.5 times.”译成“把……的长度缩短4.5倍”这种不规范的汉语。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填补学生翻译时涉及到的汉语知识涉的空缺部分。
图示在人认知过程中的关键性毋庸置疑;而关于《科技英语翻译》这门课程,教师在关注学生译文产出质量的同时,也需要同样关注学生的文本信息输入过程,运用科学规律帮助学生完善认知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arlett.F.C.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Schema:http:///wiki/Schema.
[3]周相利.D示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4]周红民.翻译图示解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篇9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的日益明晰,如何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引入了实践教学的理念,开设了部分相关课程,但是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笔者以财务管理专业为视角,就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试图搭建一套具有理论系统性和高度实操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性手段,科学设置并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并能与相关理论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呼应,是实践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和实践教学发挥实效的重要保证。尽管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已经陆续开设了部分实践课程,或者在理论课程中加入了实践教学的元素,但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实践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性;在理论课程中实践课时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控和把握上,授课教师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甚至缺失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为依据,未选购或编写配套的实践教材,也未制定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
(二)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财务管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无法与资本市场和企业的经营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对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都要大打折扣。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保证对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偏低,而课外实践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为物质保障,学生自主性课外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偏差。
(三)实践教学师资欠缺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一样,实践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配合,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决定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师多出身于会计专业,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在校企联合项目中的参与度也偏低。而校外的导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无偿性”的指导义务使其对学生指导的投入度偏低,不能与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较好配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在实验中模拟现实中的经济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快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配套的实验室等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正常需求。是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仍然沿袭会计专业的实验内容与方式,如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多以单项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偏少。
三、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若干建议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已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实践教学实效的发挥。因此,必须就上述主要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一)梳理课程关系
首先,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并以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编制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中,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应说明出开设实践课程的层次(如基础实践课、专项实践课、综合实践课和研究型实践课)、各个层次内包含的课程或章节;在实践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时分配、与其他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关系、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要求、参考教材等。鉴于流通于市面的实践课程教材的种类、数量都相对较少,且选购教材往往与本地区经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笔者建议,应由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二)增设实习基地
建立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教学的生动性和效果的显著性都要远远大于课内,同时实习过程由学校牵头、由系部负责,对于实习效果的保障性要也远远高于学生自主性实习。尽管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最近几年地方高校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需要企业方面的配合,而企业的盈利性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发生背离,致使学生在实习单位得到校外导师亲授的机会少之又少,实践效果不佳。要使实习基地真正发挥实效,必须疏导企业的利益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具体措施可考虑为实习基地单位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为高级管理人员免费讲座等。
(三)发展实践教学师资
由于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的引进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出校门、进校门”的模式,职业生涯中没有在企业实战的经历,实践经验缺乏。因此,首先在专职教师的引进环节就应向有实务经验的应聘者适度倾斜;其次对于在职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考核办法辅之以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如主讲或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师在业务量考核和晋级评定时予以一定的加分;另外,还应建立“校外导师制”,与校外导师签订合作协议,将其工作量折合成课时,以发放课时费的方式鼓励其对于实习学生的指导。
(四)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就目前而言,实验室建设已成为了地方高校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共识,各大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但是要想使实验室的效果真正“落地”,实验室的建设仅仅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合理、有效的利用实验室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才是关键。首先,对于专项实训或综合实训的模块,一定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并注意课程其他模块、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使之前后关联、密切配合。其次,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课流程制度、实验报告的编写规范等。另外,建议配备专门的实验室老师。
四、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设想
理论上的缺陷往往会带来实践中的困境。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的社会评价往往差强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不成体系,没有梳理好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相互关系,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背道而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符合人才规格要求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必须以本地区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为起点,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重新梳理为核心,以建立财务管理实验室、加大校企联合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引入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要手段,以恰当引入考核激励机制为必要保障,构建一套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如图1所示)。
五、结束语
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视角,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对财务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最终构建了一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但是本文仅就该实施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至于此实施机制的实际效果如何,囿于研究内容的限制,本文并未涉及,这也正是本课题日后的研究方向和本文的局限性所在。
参考文献:
[1]柴静.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惠州学院为例[D].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2012(9).
[2]阴丽美,初有为,陈首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3]张海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北方经贸,2013(3).
[4]李迪.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3(3).
[5]王慧瑜,杨晓蒙.王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实验室建设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2(10).
篇10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基层员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34-02
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化的进程,社会化大分工、分层使社会生产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突出,广大工人消极怠工以避免失业,造成劳动生产率极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学管理之父”泰罗1911年在其重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发表了著名的“时间动作研究”的方法。所谓“时间动作研究”,就是指将工作分解成若干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每一部分进行计时。通过分析,对每种工作活动的时间及其顺序重新进行规划,从而制定出标准化的工作顺序与方法,在从事该工作的所有工人中进行推广,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科学确定劳动定额与工资报酬的目标。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可以采取任何方法。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的劳动产量。
泰勒的研究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但是由于他一味的关注工人生产率的提高,甚至将工人看作是没有任何情感的工作机器,在当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交换关系下,血汗工厂遍地都是,追求效率忽视“人”本身的泰勒制管理模式使得管理者对工人的剥削更为严重,劳资双方的矛盾反而加剧。
虽然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泰勒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殆尽。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相同,应用不同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同时存在,泰勒制管理模式仍然被很多企业所应用,例如我国的代工企业。
代工企业是从事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
turing)生产模式的企业,就是为著名的大企业做贴牌生产,自己没有品牌和产品,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相关产品,并贴上客户的标签,由客户收购,从而赚取利润。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工厂形态与泰勒时期一味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血汗工厂存在相似之处,工作强度大,工人收入低,缺乏社会保险和保障,导致基层员工满意度普遍低下,低满意度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低工作效率会给工厂造成利润损失。
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著名代工企业有中国台湾地区的富士康集团和宏达电集团等。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零组件、通路等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为全球知名品牌做代工的富士康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经深入分析,跳楼事件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员工自身因素和企业因素两个方面。
首先,从员工自身角度来看,代工工厂的基层员工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抗压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等特征。因此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单调重复的乏味工作时,他们无法做到工作与自身的平衡,找不到缓解压力的方法,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对基层员工的关注程度不够也是造成跳楼事件的重要因素。现在企业大都将管理的重心放在财务、营销、人力、战略等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方面,忽视了对基层员工的管理;基层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基层员工的管理随意而为,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滥施处分,管理专制,不听取员工的意见。因此,基层管理根本就谈不上是管理,只能算是“监工”;企业采用泰勒制科学管理管理模式,以效率为目标,制定严格的工作计划,超额的工作任务和休息时间的缺乏使得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加大,而且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又加剧了员工的不满情绪;企业对基层员工的认识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就会导致员工对企业没有感情,缺乏归属感。
由此可见,虽然泰勒的科学管理强调了雇主普遍重视的效率问题,但是效率不应该是管理的唯一标准。泰勒制纯粹依据理性方面的技术规范来实行管理,仅仅把工人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忽视人本思想的重要性,这本身就是违反规律的,从长远效果来看,泰勒制并不能明显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反而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在现代社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从人本思想出发,从关心利润变为关心人,关注基层员工的复杂需求和个人发展,用人文主义关怀代替严格无情的军事化管理制度。针对代工工厂富士康已经出现的典型问题,我们对企业提出了以下建议来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员工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员工的情感关怀,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用情感联系来留住员工,提高员工满意度。另一方面培养平等的企业文化,整个公司上下必须意识到基层员工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和关怀基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培训。基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直接接触,因此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基层员工的工作效果。但是我国的基层管理者对基层员工动辄训斥打骂,并拿工资报酬来惩罚基层员工,研究人员在与基层员工的座谈中发现基层员工对基层管理者怨言颇多,表现出了非常多的不满,因此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基层员工的基本工资,制定合理的薪酬结构,加大绩效工资在薪酬构成中的比例。其次,注重工作本身带来的激励作用,设立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再次,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综合运用奖励、荣誉、奖金等方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最后,要针对基层员工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为员工自身发展提供途径,激励员工追求更高的职业目标。
此外,除了企业自身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来改善宏观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科技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加强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基层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既有利于基层员工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转型与发展,变劳动力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
在对原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基层员工的管理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引起重视,不仅需要企业努力从各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人文关怀,满足基层员工的多样化需求,更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解决代工企业颇为头疼的问题,并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朱大鸣.富士康:中国制造的泥潭[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7).
[2] 高顺成.企业基层员工压力现状的问卷调查―由“富士康连环跳”带来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1,(4).
[3] 吴巧瑜.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朴素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J].岭南学刊,2001,(2).
[4] 李永壮,李婀宁,刘小元.我国代工企业基层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与优化研究―以富士康科技集团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