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文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规文化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规文化教育

篇1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即成立了“××县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辖“合规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全辖“合规文化教育”活动的日常工作。另外,为了确保这项活动的有序开展,还成立了督导组,负责对全辖各阶段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同时,要求各信用社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负责辖内“合规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二、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根据省联社、市办关于“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安排,我们结合我县信用社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县农村信用社开展“全员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县信用社“合规文化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并对领导干部如何发挥表率作用作出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主要包括学习时间、内容、要求等,并狠抓学习工作的落实,确保学习效果。

三、召开会议,安排部署。

5月24日下午,我们在县联社四楼会议室召开“全员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动员会议。县联社班子成员、机关全体、各信用社主任参加了动员大会。会上,县联社主任××宣读了×××〔20****〕84号《关于印发××县农村信用社“全员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了“合规文化”理论分析文章。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在会上了做了主题动员报告。并针对活动的贯彻落实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确保了“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根据《××县农村信用社“全员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员工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安排人员收集本次活动所需的学习资料,将收集的学习资料分发到各科室;其次,联社主要领导分别利用集中学习时间,亲自授课,激发了员工们的学习热情;其三,组织员工采取集中学习与职工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四,搞好学习笔记。员工(含县联社所有高管人员)的学习笔记要求不低于30000字,对于应知应会内容。要求通过学习,对基本金融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业务制度、违规违纪处罚办法和本岗位的操作流程熟知、熟会、熟练操作,知晓农村信用社案件的发因、漏洞、涉法涉规的条款,能够熟知本单位、本岗位、本专业的风险环节、风险点以及消除和控制风险发生的基本做法。县联社还安排了集中学习时间,集中学习辅导时间不少于6次,以确保学习效果。

五、强化督导,确保质量。

篇2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书写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更新语言观、规范观,让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字体既美观又简单,还具有艺术性。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之感到骄傲。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往往很少用手书写,而是通过网络交流,这样既简单又迅速,但是由于人们书面交流时不再像过去那样手写,慢慢地对汉字陌生了,常常用笔写字时就记不清那个字的具体笔画,仅有一个大体的印象,许多人懒得查字典,单凭印象写,这样就出现了许多错别字,如“精萃(粹)”;还有些人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有意使用错别字,例如洗浴中心招牌“随心所浴(欲)”,服装店有“衣衣(依依)不舍”。人们平时的说话,也有许多发音不准的字词。如“涮(shuàn)羊肉”错读(shuā)、“着(zhuó)想”错读(zháo)、“暂(zàn)时”错读(zhàn),等等。

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任务迫在眉捷。而最应重视的人群是孩子。为此,学校成了规范语言文字的主阵地。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必须教育好学生。那么,这个担子又落到了教师身上,教师应该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榜样。

1.要读准字音

例如,有的教师常把“处理”的“处”念成第四声,应该读第三声;有的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如“n”“l”不分,把“铝”读成“女”。这样读音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2.掌握正确字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注意汉字书写的规范,出现了好多错别字。例如“即”与“既”分不清,“欢度春节”写成“欢渡春节”。有的教师不注意字形规范,使用已被禁止的简体字,如把“停”的右边写成“丁”;也存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恰当地使用繁体字等现象。

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推广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任,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1.要提高认识

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意义,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对教育、教学,对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意义。

2.要严格责己

教师首先要在教育教学方面为人师表。在朗读、讲话时注意做到发音准确,特别是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读音。如“差”,既可读“chà,也可读“chā”,只是声调不同,怎么区分?前者一般用于口语,而后者一般用于书面语。板书时要注意书写规范。例如“安装”不能错写成“按装”;“松弛”不能写成“松驰”。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语言始终在发展,总有学不完的知识,因此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3.要为人师表

篇3

1 职业生涯规划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充分认识自我能力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创业目标,对学生自身的各项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全面的考核,然后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识别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通过科学的管理将自己的职业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定位,对自己的职业进行更加全面的发展,最终制定适合自己的可行性创业方法,对创业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

1.2 为创业做足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创业活力和科学的创业规划,然后学生根据规划的内容制定符合发展的目标和计划,了解自身的专业发展前景。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应对各项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适应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划,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和专业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努力按照科学的规范方法对自己的能力加以提升,进一步明确就业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创新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少走弯路,在发展中掌握更加充足的经验,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1.3 提升创业的适应性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教师将职业教学的方法全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课程都和就业联系起来,学生在校期间就将个人能力加以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生涯的期望和创业预期,对社会的就业和创业进行全面规划,在学校期间制定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关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展开适合自身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从自身出发,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性,在大学期间对社会的复杂性进行了解,然后制定清晰的就业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就业目标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然后学生根据就业规划来培养自身能力,不断提升创业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创业计划。

1.4 全面开发学生潜能

大学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就会接受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完成大学期间各项标准课程的同时,尽量安排时间进行其他各项能力提升的课程,将大学期间的各项课程安排得更加合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各项特长进行实际课程的管理,发挥自己的潜能。大学期间的学业压力对于学生来讲虽然较大,但是并不是无法分出时间进行自身能力培养,反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更加充分的经验,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完善,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实践教学

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将较多的精力放在理论学习方面,教学过程仍然是采用教师或者专业机构在校进行授课的方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一些就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使得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是纸上谈兵,为了应付学分而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而相应的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意识也是缺乏的,忽视学生的创业思维培养,造成整体创业意识的缺乏,影响就业的实际应用和分析情况,造成实践性运用管理与实际存在差异,影响整体的实践性课程教学成效。

2.2 忽视教育的连贯性

国外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过程都是从小学期间开始进行,这对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却是从大学时期开始的,因为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一些问题,毕业之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在开展高等教育过程中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教学体系中,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创业管理,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因为前期的教学中缺乏专?I指导,学生在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即使在大学期间进行了创业意识的教学,因为教育本身起步较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和处事方法难以改进,造成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2.3 忽视创业与就业的平衡教学

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环境,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服务方面的各项问题,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在创业方面是忽视的,在校期间学校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力度明显不足。但是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我国进行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创业是解决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活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中应该重点关注的一大方面。

3 创新创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合途径

3.1 增加创新意识培养

我国整体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培养其主动迎接挑战的能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就业,这种思维定势决定其发展方向受到限制,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将大学生的思想方式进行转变,在毕业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就业,而是对思维进行创新,积极创业,打破传统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让学生整体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3.2 建立实践平台

大学生创业创新观念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和在校期间的实践缺乏存在一定的关系,学生不知道使用何种途径进行创业活动,造成实际工作中缺乏创业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期间开展相应的实训建设,将职业规划内容加以延伸,不仅包括就业知识和技巧,还需要涵盖企业创立、运作、发展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培养大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并在人际关系上加以提升,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市场需求,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思维活力,让大学生敢想敢做,不会因为现实问题而退缩,更好地实现理想。

3.3 强化执行力

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首次接触社会,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充分,因此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造成一部分学生出现退缩的心理,虽然在大学期间制订了全面的创业计划,但是实际的可行性不够,影响整体的创业规划,造成大学生创业受到打击。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是非常强的,高校在进行创业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性,在大学期间对学生的创业规划进行积极的沟通和指导,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计划进行修正,保证大学生的创业规划更加符合市场需要。同时,关注学生在离校之后的创业状况,针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指导,将专业知识、创业知识和显性知识等进行全面引?В?保证学生创业的全面发展,尽量帮助学生将创业规划加以有效践行,防止出现创业中断的情况,提升创业效果。

篇4

一、加强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设想

__系海峡西岸名城,具有多元文化宝库,同时又是经济的活跃带。俗语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且高速消费的环境中,但应如何加强合规文化教育,使员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坚持合规经营,形成懂法律、守纪律,合规经营的文化氛围,现提出四点设想。

1、加强合规文化认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是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的需要。一是要统一各级行领导对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使之成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推动者。二是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全行干部职工是__农行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企业合规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建设好优良的合规文化企业,更谈不上让员工遵纪守法。

2、制定合规文化规划,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与企业同在,要建立相应的目标规划。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目标应包括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__农行合规文化教育应针对自身的文化现状,采取分步走的方式,明确不同阶段的建设目标,具体建设内容包括:__农行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形象、企业礼仪、企业标识等内容,形成有自已特色的文化经营理念。

3、实行“以人为本”精神,做好合规文化教育。__农行经营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员工,__农行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要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行“以人为本”的合规文化教育管理。在管理中要注意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尊重员工、理解员工、信任员工,让员工亲身感受到农行的关爱,使员工形成对农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__农行的凝聚力。

4、建设农行品牌特色,形成自已文化品牌。金博士理财卡经过近三年的营销已声名鹊起,走俏__,风靡八闽,要运用已成立金博士艺术团、金博士理财网、金博士论坛等一系列文化载体,组织员工创作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小品、诗歌、散文、小说、舞蹈、剧本等题材,大力营造农行的企业文化精神。在创作过程中,应避免时冷时热、有促有抓、没促没抓的不良局面,更应避免走马灯式、敷衍了事的思想。要着力于培育纵向的执行力、横向的凝聚力和对外的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组织措施

__农行开展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要不拘于形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要把企业合规文化建设包涵在各种组织活动和形式之中,和平时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正常的工作内容。

1、通过员工教育培训,营造企业合规文化。目前,许多员工对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内涵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把企业合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一般文化娱乐活动混淆起来,以为提几句口号,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唱唱跳跳就是企业合规文化建设。要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如采取编制发行企业合规文化读本等形式,使全体员工准确把握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真正科学内涵,自觉地融入到企业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去,增强内控管理意识,狠抓基础管理,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2、加强有效学习交流,凝聚企业合规文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学习、交流、研讨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农业银行应如何发展,员工在自已的岗位上应如何做好自已的工作,与别的员工相比差别有多大,应如何改进;在__农行这个大家庭中自已是什么角色,自已出了多少力,对农行的改革与发展有何建设性意见。要通过谈认识,谈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此提高农行的凝聚力,也凝聚企业的合规文化。

3、结合案件专项治理,提高企业合规文化。合规文化教育活动要与案件专项治理和正在开展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结合起来,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加强对易发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商业贿赂的业务环节的分析研究,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鼓励员工检举违纪违法的人和事,提供案件线索,推动案件专项工作深入开展,提高企业合规文化。

4、抓好文明优质服务,提升企业合规文化。企业合规文化教育是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和新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规范化服务,按照《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网点规范化服务实施细则》要求,中的各条款,深入讨论,知晓熟记严格执行。对一些细节问题、难点问题要进行专项学习。对当前的业务经营和柜台服务形势,认真总结和细分客户群体和业务需要,整合有限资源,对存在较大矛盾和服务困难的服务焦点要集思广益,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最大的限度满足客户需要,提升企业合规文化精华。

三、农行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建议

在建行、中行、工行先后完成股改之后,农行的改革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清理不良资产、强化风险控制、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规章制度、达到强身壮体,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明排着的问题。现结合实际,提出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四点建议,

1、大兴合规文化。要大兴__农行合规文化教育形象、铸造其灵魂、增强其凝聚力。要以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暨案件专项治理为依托,加强合规文化和商业道德建设,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行为规范,认真对所有自然人提交开户、贷款、评估、贴现等申请材料及书填写的事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进行认真审查,坚决杜绝、严防造假,进一步规范业务经营行为和权力运行。

2、合规经营指导思想。当前要树立正确的业务发展指导思想,要在追求盈利的同时重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的倾向。特别要防止企业炒银行的思想。一个项目必然会引起多家银行竞争,在竞争中企业肯定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条件让银行增加贷款风险,要很好权衡利弊,切忌为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宁愿不发展,不要盲目发展,而造成新的资金沉淀。

篇5

(一)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缺乏深层次的结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部门实行了与教育部门联办体育的改革措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教育部门认为“教体结合”是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知名度的良方。两部门设有统一的目标,没有把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看成是两部门的共同事务,没有进行实质性的磋商、交往与合作,没有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整体布局,没有在运行机制上实行有机协作,没有在政策、制度上给予有效的支持与保障。体育部门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在体育系统内部培育竞技体育人才,这种模式运转顺畅、结构严密,为国内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各级学校招募高水平运动员参加相关比赛。在一段时期内,高校的体育比赛变成了退役运动员间的较量,眼下又开始吸收现役运动员,而且尝试和体育局联办以及合作,给现役运动员发放文凭以及挂名等。

(二)竞赛体系中的问题

目前在竞赛问题上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青少年竞赛体制上的问题;二是大学生运动员的参赛问题。教育部门主办的各类青少年比赛,侧重于选拔更为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多年来所实行的“体教结合”体育系统并没有把高校体育竞赛列入它的管辖范围中,只能在教育系统中开展高校学生体育竞赛,而且一直都是业余水平选手间的竞争,不能进入到国家竞赛体系中,制约了大学生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与训”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方面存在着“轻文化学习以及重训练”的问题,运动员的身份非常特殊,不但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要达到训练目标,完成比赛任务,但是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比较有限,难以处理好训练和学习之间的“学训矛盾”。

(四)教育思想落后,办学方向亟待明确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路径是教育社会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态势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教育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机制。然而,我国目前竞技后备人才文化教育过于形式化,缺少职业技能教育的内容。针对竞技后备人才所开展的文化教育,特别是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尚未较好地吻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打造教学课程,这也是眼下对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开展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要能够意识到,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性的运动机器,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精英体育人才。

二、构建我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革建议

(一)“职体结合”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固有的训练体制在改革开放后的弊端日益展现出来,不能很好地吻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于是就正式提出了“体教结合”理念。但依然存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比较昂贵,运动员缺乏相应的文化教育,退役运动员不能顺利地实现就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难以克服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并结合体育后备人才相应的性格、能力、智力等特点,催生了“职教结合”培养模式。第一,现代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体育后备人才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其现代化的教育观念,逐渐掌握和运用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为社会尽职尽责做贡献。第二,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职体结合”培养模式,要以科学的态度,对事物本质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把握,根据竞技体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调整眼下的实际情况。第三,职业定向性与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体育后备人才在遵循其自身特点与竞技训练规律的基础上,获得相关职业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职体结合”这一教育模式,是当前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出路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它能够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以及体育教育等领域的资源,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战略。

(二)探索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途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要重新定制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的水平和标准,切实构建能够适应运动训练竞赛需要的文化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培育体育竞技后备人才。

(三)切实落实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文化教育政策法规

从国内来看,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保障广大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监督机制不能有效地运作,因此,要求相关体育系统主管部门采取多种合理措施,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将这方面的工作引入到法制化道路上来。更好地构建和完善体育法规体系,形成强化运动员文化教育良性运行机制。

(四)形成利益与责任相连、运动成绩与文化学习挂钩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虽然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状况,国家相关部门和单位也颁布实施诸多的法规以及政策,却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从根本原因来看,这来自于当前体制中相关运动员在文化素质方面的高低,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练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而且还有一些运动员只关注运动成绩,没有高度重视文化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将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到运动队或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具体地规定和落实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群体的文化学习设施,而且要切实地构建旨在促进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文化学习质量,这种激励机制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管理人员、教练员以及各个级别的领导者的切实利益。

(五)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文化教师水平和待遇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养成教育;方法途径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尤其是我们这样一 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现阶段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经典文本诵读或者文本书写,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人文积极精神理念的传播,以传统文化为本、以时代精神为辅,融会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国学教材”,引导和教育学生从用新视角去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国学。养成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

一、积累传统文化,加强养成教育

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入手,渗透养成之根本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虽然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背诵过了,但是当时是否理解了呢?却不得而知。现在重新复习诵读,五年级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每周诵读五条《论语》,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很多内容大多都来自于《论语》。比如:《论语》中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与《弟子规》中的“弟子规,众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都讲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这样,他们一边背诵,一边联系旧知,熟记了诵读的内容,加深了理解,渗透了做人的根本――仁、义、礼、智、信。在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中传承了我国养成的文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根本。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养成教育

创设浓郁的书香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启发学生,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之中,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有机地结合,以达到育人的效果。可以建设文化广场、文化墙、寓意深刻的景观物,还可以在教室内、学校走廊上方悬挂相关的道德名言,利用校内可开发的资源,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通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途径,推广先进的工作经验,发挥优质名校、特色学校的示范作用。

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宝贵遗产。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各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需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的道德主要内容,逐步纳入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中。日常教学中除了结合学科教学,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外,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开设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校本教育课程,诸如《弟子规》、《论语》的学习,以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同时还要就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制定详细的准则,以此督促规范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养成,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重视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抓好养成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启蒙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会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含义不言而喻。

篇7

关键词:高职水工类专业;水文化素;水文化教育

高职水工类专业的水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传承及水文化知识成果通过传授、熏陶等,培养学生“兴利除害,造福人民” 的行业思想、“献身、负责、求实” 的行业精神、“科教兴水” 的行业职责,进一步增强水利事业接班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水工类学生更加热爱其所终生从事的水利行业。

1 高职水工类专业水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

当下,水文化研究教育虽然在各水利类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但相比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水文化教育仍然不够受重视,水文化研究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水文化教育途径单一、水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水文化教育缺乏长期的系统规划等问题还是十分突出。

1.2 普及率不高

水文化课程体系还未完善,水文化相关课程大多限于公共选修课、参加水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数量有限、水文化相关宣传活动辐射范围小等问题造成水文化普及率不高,未普及到水工类专业的所有学生,更不用说其他专业的学生。

1.3 效果不明显

水文化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内容,其教育成效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方能显现,而且更多的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体现,短期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容易使水文化教育的各项活动流于形式,难以持久进行。

2 高职水工类专业水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水利院校,紧紧围绕“水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积极开展水文化教育。我院的水工类专业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过程、学生社会活动、校园水文化建设、企业水文化与校园水文化结合等方面探索了水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1 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重视学生水文化素质培养

水利行业是个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行业,从业者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周期长,因此高职水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一般专业高职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把培养学生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纳入水工类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

2.2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水文化教育

2.2.1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水文化教育核心课程。在高职水工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水文化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完善水文化课程体系,开设《水文化》、《水利形势》、《水与美学》、《水与人类文明》、《水与社会》、《水与地域文化》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水历史教育、水文化教育、水资源教育、水科普教育、水警示教育、水法规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系统培训,尽早培育学生的水利情怀,使学生热爱水利这一行业。

2.2.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水文化教育。水工类专业课是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要注意挖掘其文化因素,如在水工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结合工程实例,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当讲到无坝取水枢纽一节时,结合都江堰布置的无坝引水枢纽, 讲述调节水流的“鱼嘴” 的分流工程, 控制流量的“宝瓶口” 的引水工程, 以及泄洪排沙的“飞沙堰” 工程,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著名工程人水和谐的理念,把中国几千年的治水实践及水利名人的不朽事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水文化的影响力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2.2.3 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水文化。水文化教育等文化素质教育除了体现在课堂里,还可以渗透到校内外文化活动之中,我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亲身感受和体验。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社科普及周和科普周宣传活动、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水利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水文化作品展等一系列校园水文化活动,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宣传了水利知识, 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2.3 通过校园水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水文化熏陶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水利院校,紧紧围绕“水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形式上校园建筑、景观建设充分展现以“水”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内涵上强化水文化研究,建设重庆市水利数字科技馆、水文化研究推广中心,积极打造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2.4 校园水文化教育与企业水文化的结合

加强校园水文化教育与企业水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水利行业。校园水文化教育与企业水文化的结合有以下两个途径,第一,高职水工类专业学生通过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深入企业,亲身感受水利企业文化。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着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水文化社会传播基地、水文化培训教育基地、水文化研究推广基地,把水文化品牌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的办学亮点。

3 结语

2011 年11 月,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出台,该纲要指出水文化教育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水工类专业加强水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水文化素质,用水文化、水精神滋养每一位水工类专业学子,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水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措施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郭振宇,朱岐武.素质教育在高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2):49-52

[2]李梅华,丁秀英.高职水工专业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66-67

[3]张建平.论水利院校学生水文化素质的培育[J].通识教育.2010(2):159-161

[4]秦素粉.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7):36-38

[5]雷春香.水利类高校加强精神水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24(3):1-5

篇8

关键词:多元文化;少数民族;民族教育;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188-02

一、东西方多元文化民族教育异同

多元文化教育是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其教育目的在于促使不同人种、文化、宗教、社会阶层的人群,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的教育。其核心内容在于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容忍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元的特性与价值的传承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虽然世界上的民族种类繁多,但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和中国多民族教育之间的社会共识越来越多了,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承认不同文化具有平等的价值,不仅应当允许其存在,而且要承认它们的价值。对待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教育理念也应顺势而进的发展。也就是说,两者的教育理念都应致力于培养人的宽容、开放,能够接受不同的价值差异和文化,成为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世界公民。但中国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是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原因。由于“重商主义”很早就在西方国家确立,造成人口流动在西方历史中从未停止过。就北美来说,早期移民都来自西欧国家,大量的移民造成了北美多种民族人口的存在,虽然成立了新的国家,但是原有文化却深深地根植在他们心中。受此感情因素影响,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灌输原有文化,这就面临着对各自文化的继承,加上这些孩子本身也生活在多民族社会环境,于是就产生了在多种族、多文化背景下教育的需要。而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西方国家有根本差异,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不存在因移民而造成的少数民族问题。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及其在民族国家教育中的作用表明,少数民族教育与国家主体民族教育不能割裂开来,应以多元一体的形式存在于国家教育中。

其次,西方多元文化的民族教育只是看重了民族文化上的平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等问题,因此更不能照搬它来解决中国的民族教育问题。而不同于民族文化问题,我国的民族教育问题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国家民族事业等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和课程可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同时高校也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民族政策。

综上所述,中国各民族在民族构成、发展历程、民族观念等方面都与西方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有很大不同,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积累了很多较为成熟的经验,对我国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不少经验。因此,我们应在借鉴中通过适当地扬弃,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国外民族教育理论,在优缺互补中更好地发展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有选择地学习和效仿,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和发展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模式,为我国民族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我国的多元文化民族团结教育观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正式开始。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且多居住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又呈现了“大群居”和“小聚居”的状态,这些都促使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成为民族教育的核心,历来颇受国家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元性和以汉族为核心的主体性的碰撞越来越多,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转型。也就是以主体民族为基体,以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为依托,同时通过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而形成的我国特有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波及到了每一个国家的各个角落,在民族教育事业、个人文化身份认同方面,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中国,在应对全球化的同时,需保证我国传统的多元一体教育的发展,且要发展新形势下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

三、高校多元文化民族团结教育途径探索

长期以来,在高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在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具体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例如许多高校定期会邀请为民族团结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士和先进模范来校举办民族团结教育讲座。一些民族高校还会利用寒暑假组织师生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向广大民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在实践中,同济大学和法学院就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了高校展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新途径。通过开展“少数民族风情文化展”、举办“民族教育法律制度研讨会”等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了民族团结。

除了校园活动之外,学校还可以采用设置关于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并不是要另外特设一门学科和课程,也不是包罗万象的将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纳入到现有课程中,而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及特色融入到学校的现有课程,从而开展多元文化民族团结教育,并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来反映多元民族团结的意义和价值取向,通过融入学校各类课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态度。通过改革内容安排、改进教学方法等反映多元文化民族团结。

西方国家对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十分重视的,事实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一套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因此,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和各民族特点出发,推动大学阶段多元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更趋于细致和合理,并鼓励创新基于各民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原有的各类课程中加入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融入民族文化的元素,达到各民族学生加深彼此的认识,增进相互的理解与尊重的目的。

除此之外,要重视教师个人价值观与多元文化民族教育的精神相一致。由于教师的价值取向势必会渗透到所教授的课程及师生交流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和感知,使学生形成对各种事物的观点。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及主要内容。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教师,只有加强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树立正确面对文化差异的观念,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对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培训课程或者学术讲座,增强高校一线教师和管理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度,探索合适的教育方式。

四、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1.对于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相当重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多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互联网渗透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校园作为培养未来精英的地方,也首当其冲的面临冲击。面对冲击,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国家观念淡薄,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价值观受到了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也有所下降。因此,只有培养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克服错误思想倾向,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通过发展多元文化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真正得到有效地传承,必须在国家的教育法规或教育制度中适当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教学体系中,让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将有助于教育体系向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转变。

2.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家。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而民族地区往往位于该区域,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容易反映在民族问题上,严重的话会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多信仰宗教,宗教对各少数民族的思想影响较为深刻,因此导致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抬头。近两年频发的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暴力恐怖事件正是利用了一些民族、宗教问题,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例如近期发生的“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正是一起由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暴力犯罪事件,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以及我们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刻反思。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来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要广泛的对高校各民族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与品德的教育,促使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牢固的民族团结意识,这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坚定立场,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万明钢,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之比较[J].民族研究,2008,(6).

[2]马桦.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

[3]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1).

篇9

关键词:技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172-02

近年来,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幅下降,普遍存在文化基础不牢、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差、缺乏公民意识、经不起挫折、自私自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自由散漫、纪律观念淡薄等不良现象。如何通过三年的学校教育,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已成为技工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并逐渐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校风、班风和学风都有大幅提升,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继承我园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结合时代要求,存精华,去糟粕,古为今用,才不失为经典阅读的妙用之道,也自然地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路径。为了充实活动载体,笔者遴选儒家名言三百多条,按立志、劝学、惜时、交友、做人五大主题分门别类地甄别、选录,作为主题活动内容,并出台了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以诵记、运用为主要形式,以德育渗透为目标的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推广活动方案,引领学校德育工作,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二、创设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笔者组织人员在校园内的宣传栏、楼道、入口及走廊等处分类悬挂传统文化宣传标语,要求风格典雅、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学校的电子屏幕不定期滚动播出一条条的国学标语。利用早、午、晚的课余时间开展专题广播节目。教室布置要主题鲜明,内容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办公室也进行了相关的布置,体现人文关怀,烘托教育氛围。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引领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

在开展传统德育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如何找到突破口是关键。笔者结合学生实际,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校会、晨会、班会开展感恩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外,还定期举办《关爱生命,伴你成长――感恩我们在行动》的大型激情励志演讲,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爱父母和教师,并用行动回报他们。

四、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加任何指导阅读具有相当深度的经典著作,诵记拗口的文言文或古诗文,别说是学生甚至语文教师都感到很困难。因此,加强阅读指导成为当务之急。诵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有些句子的解释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办?笔者译出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并下发到学生手中,然后组织讨论、交流,在大体了解名人名言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感悟、见解,以及自己独特的创意和风格。在经典阅读指导中笔者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渗透爱心教育、责任感教育、纪律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等,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阅读指导更注重理解、感悟,以“每周一句”的形式,在经典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名句的选择与解读的权利交给学生,共同领略经典之美,同时增加积累,提高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将这些理解和体会写到日记里,写到作文里,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说感受,特别是将孝文化与感恩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效显著。

五、与主题班会、学科教学相结合,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与主题班会、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强大的德育功能。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开展主题班会,并举行评比活动。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思想,从而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强大网络。主要开展以下主题教育:①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②开展信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表里如一、一诺千金、言而有信的诚信品质;③开展礼节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举止文明、谦虚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④开展孝道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用良好的表现给父母、教师带来欢乐,主动和父母、教师交流,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懂得尊重父母和教师的劳动,自觉接受父母和教师的教导;⑤开展廉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是非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形成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职业道德意识;⑥开展仁义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养成团结、互助和协作精神。

六、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笔者主要开展以下活动:①每天早晨安排15分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②举行班际朗诵比赛;③举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学;④举办“读国学、诵经典、谈感悟”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变化;⑤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书画、小品、戏剧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⑥鼓励学生参与诗歌、辞赋等多种形式的创作;⑦学期末举办一次全校性经典美文诵读展示活动;⑧给家长印发通知,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搞好此项活动;⑨围绕特色校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⑩利用多种手段,围绕特色校创建开展系列配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七、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需遵循的原则

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有:①科学性原则。全过程设计都应遵循科学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③活动性与自主性原则。整合德育有关内容,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主动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晓明.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江苏高教,2005,(4).

篇10

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之魂。教育也从古老的传统教育,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发展而来的。古代传统教育的精华以古代先贤总结提炼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己任,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坚持在各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学科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地将课程知识、技能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结合起来,突出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B。

突出语文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主体作用 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将《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等古代经典根据不同学段纳入语文常规教学,通过晨读、欣赏、诵读、午练、暮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之受到爱国、诚信、友善、文明、礼仪等教育,身心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延伸语文课堂,整合其他课程资源 在发挥语文学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其他学科也要齐头并进,创造性地将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使少年儿童能全面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使之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学科。学科涵盖历史、地理等知识,既有古代名人先贤立德修身的事迹,又有爱国志士的故事,具备很强的人文性,为进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乡土文化等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音体美等学科,同样集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发掘教材中诸如京剧、剪纸艺术、民族器乐、国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以欣赏、感悟、体验、参观等形式,培养少年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情感,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依托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办学软实力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要求学校在“双基”训练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今倡导的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全方位的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读书节,以传诵经典为主要内容,通过晨读、集体诵读、说古代先贤名人故事、汇报演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瑰宝的认识。开设写字课,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结构艺术。开展软硬笔书法比赛、汉字听写大赛,培养学生对汉字艺术的感情和美的熏陶。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游园、灯会、收集对联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减少因时代而产生的时空距离。体育节里,在正常项目的设置中适当安排一些诸如跳绳、拔河、太极拳、武术、抖空竹等传统体育活动。艺术节开展曲艺、民族舞蹈、陶艺、艺术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活动。在整个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渗透友爱、谦让、文明、礼貌、守纪等礼仪教育,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作用,既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教育信息化发展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正处于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安徽省作为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取得了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技术上的变革,让教学不拘泥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这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保障。

目前,各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限制少、人际合作便利。教师在教学古学经典时可以随时调取网络上音视频资源,也可以录制微视频上传到空间,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与作业,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学生学习时也可借助网络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写字课上,教师播放着《高山流水》,学生练习临摹。信息技术的革新,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新的时代特征,横亘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鸿沟进一步缩小,传统文化教育不再是源于文献、口头说教、历史遗存和难以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