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

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高职教育;价值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近20年来高职院校都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高校名单,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423所,其中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098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322所,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高专院校3所。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标示着高职学生数量的增加,随之,高职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首先,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培养目标都定位在技能化,但在技能化培养的过程中,忽略了学校“育人”的原初责任,造成了学生单方面的“畸形”发展。其次,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的融入上更倾向于“活动”的外延影响力,譬如获奖等,往往忽视了文化的内核。最后,显性文化的影响所带来的“经济唱戏”的价值被无限夸大,譬如儒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课程化、课堂化、社团化、实体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当代高职教育中,传统礼仪文化的缺失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化,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从高职教育的相关管理部门到高职院校再到高职院校的师生,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真正价值。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一)是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素质的高低,首先看的是学生是否具有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过程中源于生活的、自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人们正确选择的引导,也体现着主流的价值取向,而这些恰恰是当代高职教育所缺乏的。

(二)是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等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很多高职学生沉溺于网络的世界中,逐渐丧失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受网络虚幻世界的影响,很多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特别是在毕业之后面临现实的高压职场环境时,不适应、想放弃等负面情绪充斥内心。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对礼仪规范的讲解和传承,更是智慧处事的潜移默化注入,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2

深挖中华文化精髓 “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成立4 uu

2016年10月27日,坐落于首都银街东单三友商场四层的“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正式揭牌,致力推广传统手工艺文化,复兴非遗手工技艺,拓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非遗产品,标志着“雪莲”品牌的产品线,又向文化创意提升、转型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当日,雪莲集团与25位手工技艺大师签约,其中不少手工艺大师也是国家级的工艺传承大师。“雪莲”品牌跨界手工艺,其实并不突兀,若梳理“雪莲”的历史,便可知其与手工艺有着不解的渊源。据雪莲集团副总经理赵俊杰介绍,雪莲品牌最早起源可追溯至1919年的仁立商号,创办人是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周诒春,并与梁思成、林徽因等京城文化名人渊源颇深,曾生产手工地毯,经历“仁立毛纺厂”、“仁立麻纺厂”的时代,而后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发生产出中国第一件羊绒衫??“这说明了在“雪莲”身上,从一开始就带有手工的基因。”赵总表示,从这种意义上看,创立仁立时尚手工坊本身就是一种对“雪莲”自身历史文化优势的回溯、传承与发扬。

非遗大师零距离接触

普通人大概很难想象,与非遗大师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倾听他们的声音,触摸他们的作品。而今“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的成立,让想象照进了现实。“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的非遗传承人,包括金丝镶嵌大师黄小群,景泰蓝大师张向东,陶瓷艺术大师赵传玉,画家程忠麟、王一茗,书法家范寅斌,当代油画家王洪旭,著名服装设计师王燕喃,剪纸大师陈玉梅、刘峥嵘,皮影大师赵翠莲,文彩绣大师高彩侠,柳编大师赵丽萍,内画大师张冰,十字绣大师文清,盘绣大师哈承清,新锐服装设计师巨菲菲,羊皮画大师吴勇等等。日前,记者走进“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对话非遗大师,了解这些传承人的从艺故事以及入驻“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的初衷。

景泰蓝大师张向东入行已有40年,据他介绍,一件景泰蓝作品的完成,需要经过百余道工序。其中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为最具代表性的五道工序,称为“曼妙五部曲”。研习技艺的过程中,难免会手腕伤、颈椎病、网球肘等职业病,但依旧深深迷恋其中。张向东表示,希望通过签约“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能够促进景泰蓝技艺的传承,“我会一直守着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有人守着,就永远倒不了。”

金丝镶嵌大师黄小群同样已入行40载,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她成为国内最早“下海”的一批手工业者。金丝镶嵌艺术以金属丝展示金碧辉煌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经高温烧压,在灯光下呈现出闪烁的质感,魅力无穷,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完美统一的精湛手艺,让黄小群的作品一直得到市场的认可与好评,但她表示,可探索的空间无穷尽,未来希望自己可以做出艺术价值更高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培养出能够潜心钻研的传承人。

剪纸艺术大师陈玉梅表示,自己走上剪纸艺术之路缘于受到妈妈巧手的启蒙,过去“逢婚庆节日,妈妈都会被邻居请去剪窗花或喜字。”陈玉梅是家中最小的女儿,通常小孩子不被允许动剪刀,她却自小就挥着剪刀,随手拾起一张小纸片就剪得不亦乐乎。这也让陈玉梅打小练成了画稿在心中、脱稿即剪的手艺。在实践的过程中,陈玉梅不断将剪纸技艺精髓发扬光大,曾受奥组委委托设计制作剪纸作品。

据纹彩绣艺术大师高彩侠介绍,一件纹彩绣作品的完成要经过七八道工序,尤其当需要手绘和手绣时,就更加复杂繁琐,耗时也更长。产品高端的特性、自身资源的紧张以及工艺师人才的匮乏,致使商业化面临困难。高彩侠曾与一些演艺界的明星、设计师合作过,此次与“雪莲”合作高端定制产品,并进一步探索深度合作的模式。

工笔画艺术大师王一茗表示,自己从小喜欢画画,并为此考入正式院校,曾为了梦想来京自费学习三年。据她介绍,一幅工笔画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辛苦的付出,尤其是为了参加大型展览赶制作品。但就当下的艺术环境而言,工笔画家经常要纠结于选择生存还是执着于创作。而今与“雪莲”合作,王一茗还得到了一个独立安静的画室,“这为我静心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她表示,也希望自己能为“雪莲”设计出一些好的作品。

据另一位剪纸大师刘峥嵘介绍,剪纸作品的花样均为自己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此次与雪莲合作,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高级定制的尝试。“雪莲提供平台,帮助我们推广。”她表示,没了后顾之忧,自己便可以安心认真地做作品了。

受访过程中,多位传承人都坦言,当下面临招徒困难以及市场推广的瓶颈。而入驻“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后,这些难题迎刃而解。据雪莲集团副总经理赵俊杰介绍,非遗文化存在着“有技艺”但“无传承”、“无设计”、“无平台”的现状,“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的创立,正是致力于为传承人提供平台,搭建渠道,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化进程,从而实现传承与发展。

示范纺织产业转型提升

结合当前首都核心区的定位,“雪莲”以复兴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切入点,除了社会意义,更对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独特的先行示范效果。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所密切关注的价值原则如大同、平等、和谐与公正等,能够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根生长的土壤。

一、传统文化"大同社会"萌生早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一直被中华民族所肯定和强调,以至于在古代与古典时期一直到现当代始终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诸多关系层面上占据着社会意识的主流与相应的统治地位[1]。古代孔子提倡的大同社会。孔子尤为推崇群体至上,特别讲究人世兼济,从而将社会安定与发展顺理成章地作为终极关怀,并最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模式对自身的主张和理想进行了高度概括,从而形成了儒家整体主义价值观,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进行发育,得以与文明的生长同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土壤。后来到了西汉的《礼记・礼运》中借孔子之名而首倡"大同"与"小康"之说,从而把社会历史的变化演进分为两个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理论背景也就是"大道之行"和"大道既隐"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代文化与实践基础。洪秀全倡导的平等价值观。洪秀全作为近代运动的杰出人物,他巧妙地把西方基督教的博爱观念与中国历代农民形成的朴素的平等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一个以拜上帝为形式,形成了一个以平等、平均为内容的比较完整的核心思想体系。一方面强调人们应该有享受现实的幸福的权利,同时也应该为获得现实的幸福而进行拼搏与努力奋斗,因此人们应该在享受现实的幸福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建立人间"天国"。另一方面,其思想体系也主张平等与博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普天之下皆兄弟"主张,进一步主张男女平等与父子平等以及君臣平等,因而顺势形成了一种和谐与大同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与理论基础。康有为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大同世界"。在康有为的大同书论述中,基本上描绘了最详尽的宏伟图景,他所认为的通常理想社会的基础是民主选举形成"公政府",在大同世界里面没有等级与贵贱之分与之争的,而是是体现出人人平等与天下平等。

二、传统文化"和"的社会和谐理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古代文化中的"和"思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人类所向往的未来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相应形成的和谐社会自然就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孔子倡导"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社会整体意义上的和谐价值观。孔子提倡的"和为贵和而不同"整体和谐社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礼、仁、均、信"四个主要方面。孔子进一步认为,特定的"礼"作为一整套社会规范,其根本的用处就在于能够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而系统"礼"规范的目标形成的理想社会就是是大同社会。事实上在周王朝,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以 "礼"为准则进行规范。在消减社会矛盾的财富分配方面,孔子尤其崇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社会财富利益分配原则,孔子认为做到了"均"才能在各阶层内部人与人之间做到均等,从而使各阶级与各利益集团才可以做到现实地和谐共处。老子推崇的"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价值观,具体反映在"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描述中。

古代文化"推己及人"与"公平中正"思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孟子推崇并形成的"推己及人"社会和谐价值观。孟子认为,社会要真正达到和谐稳定,其关键在于统治阶层者要施行仁政,秉承"以民为贵"从而推恩而及四海,真正做到推己及人[2]。孟子的仁政提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还主张"制民以恒产",认为经济生活的稳定对于稳定民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荀子推崇并形成"公平中正"的社会整体和谐价值观。荀子也提倡"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进一步认为礼既是治国之本,同事又是社会分配原则。荀子提倡"礼者,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在财富的分配上提倡按照贡献的差异进行差异分配。

三、传统文化"仁"人道主义垫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

传统文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本位价值与核心价值。张岱年先生在学术专著中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自身给"仁"下的一个特色的界定,清晰表达出自强不息,同时又善为人谋,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仁"确实是人的本性,相应的仁道原则演变为儒家价值体系的根本原则,孔子与孟子甚至在实践中将"仁"与"人"进行互训,"仁者,人也"。人类作为有异于其他动物的群体,其根本特性就在于人类具有天生的有仁义之德,而且仁是人固有之"善端"。仁义同时也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的根本特质与最高价值之所在,苟子强调"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3]。

传统文化的忠恕爱人精神作为"仁"内涵垫定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之一。儒家思想的爱人即爱众,即所谓的"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指导人们为人处事与和谐相处的基本而崇高的道德准则。同时,"仁"也是人的心灵的必然归宿。事实上,儒家推崇以仁为本和仁义至上的价值标准与价值原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道主义原则。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社会主体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目标等进行认同,以及由此导致对行为与事物是非善恶荣辱进行的判断与评价标准体系,必然要经过吸收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与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50 卷)[M]. 人民出版社.1986.119.

篇4

关键词:园本特色课程 改革 爱

施秉县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了“园本特色课程改革研究”的实践,并在全园推行自主式教学模式。这是我园一个大胆的跨越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教学模式改革的主题是:唱响爱的主旋律,用爱点燃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们享受爱、拥有爱、传播爱。

一、以“爱”为主题,唱响“园本特色课程改革研究”的主旋律

我园是2010年参与《贵州省适应性发展课程》的百所实验园之一。通过适应性发展课程建设的实践,为我园的教育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以及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结合我园的特点,我园确定以“爱”为主题,唱响“园本特色课程改革研究”的主旋律。小班“爱”以《爱幼儿园》为主题,激发幼儿爱来上幼儿园,培养孩子爱小朋友、爱老师、爱亲人;中班“爱”有了层次的提高,以《爱家乡》为主题,以深度挖掘施秉地区原生态的本土的苗族民间文化为主体。大班“爱”更加提升了一个层次,以《爱祖国》为主题,以感受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让幼儿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从礼仪、孝道、艺术、诗、词、歌、赋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情操陶冶。

二、不断创新实践,让爱心树健康成长

为了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指南精神,我们认为“园本特色课程改革研究”非常必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让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首先,我园改革完善了教育教学制度和激励机制,使我园“园本特色课程改革研究”有了基本保障。其次,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注重以老带新、强调以点带面、突出专业能力、强化专业素养、提倡正能量的工作态度。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培养,年轻教师都积极的投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研究中。示范课、观摩课、各类比赛开展得非常好,这极大的推动了我园的团队建设,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健康乐观的团队精神,让我园的爱心树得到了健康成长。

三、突出园本特色、园本教研、园本环境、园本效果

(一)园本特色,彰显特色园本课程

1.小班以“爱幼儿园”为主题,让幼儿喜欢幼儿园。我园把“爱幼儿园”作为小班的教学主题。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生成了《我们的幼儿园》《妈妈的头发》《我会打招呼》《我爱我家》《小手真能干》《小树长大了》《动物宝宝找妈妈》《拉拉小手》《奇妙的大自然》等教学主题,老师们通过拟人化的口吻和幼儿做游戏,运用情景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有效得多,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愉快的环境,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

2.中班以《爱家乡》为主题,挖掘施秉原生态的本土苗族民间文化。施秉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人口有一半以上是苗族,保存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有民族建筑风格村寨300多个,民族服饰80多种,民族节日135个,其中参加人数上万人规模的就有36个。我们充分利用这独特的本土资源,确定中班以《爱家乡》为主题,充分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怀。《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主题之一的《刻道》就很有特色。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当得知《刻道》已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大家都流露出自豪的表情。

3.大班以《爱祖国》为主题,以感受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大班以《爱祖国》为主题,把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生成了《民族大家庭》《多彩的中华文化》《传统艺术》《礼仪文化》等大主题。

在大主题《礼仪文化》的教学中,我们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道德、礼仪观念的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们了解行走之礼、见面之礼、入座之礼、饮食之礼等。

(二)园本教研,展现教师园本实践经验

我们在园本教研活动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我们对《指南》精神的贯彻,使教师们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我园做到,一是要求教师用“心”学习,以学带“研”。二是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研,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现自己实践经验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园本环境,孩子们心灵的乐园,凸显特色校园文化

首先,创设了多元化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区域。把教学和环境变成融合体,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小班根据主题在创设大环境时,把一楼创设为一个动物森林的童话世界,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感觉进入了一个温馨的家园,消除了陌生感和依赖感。在里面还能得到视觉的感知,从而得到一些知识技能。教室的小环境,以“我爱我家”“温馨家园”为主题,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班根据主题创设了:《苗族服饰》《苗家银饰》《苗家饮食》《苗族歌舞》等大环境的布置。在区域的创设中最突出的就是“苗家铺子区域”“娃娃酸汤鱼区域”“花花小超市区域”“长桌宴区域”等,让孩子们百玩不厌。大班主题传统文化,大环境利用了中国一些亭、台、楼、阁的元素,把京剧脸谱、剪纸、印染、刺绣等融入到级部的大环境中,让孩子从环境中感受文化的氛围。班级环境以江南一带的蓝色印花和民族的大红土花布来作为背景,区域创设有《诗词文字区域》《民族大舞台》《民间小作坊》等这些区域都成为重点区域,因为孩子们对这几个区域的兴趣度最高,而且对教学活动的延伸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主式教学区域的开展,以幼儿自己喜欢为主,收集废旧资源让孩子自己制作玩具投放到区域里面,不仅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也让孩子们从中找到自信和乐趣,还给我们的主题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延伸作用。户外体能活动的开展,给我园的特色文化增添一定的实效和亮点。

其次,让墙饰成为主题教学的画卷。教室小环境:每周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孩子们的优秀作品,都会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亮点,这不仅让孩子一目了然看到本周的活动,还激发了幼儿的成就感。室外大环境:小班以温馨和谐为主体。中班以原生态本土苗族文化为主体,大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大环境创设,园内环境以本地的自然环境为主体来体现旅游胜地的优势。

(四)园本效果,点燃孩子们爱的梦想,引领孩子们展翅飞翔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如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生活经验能力、观察力都有了不同的变化。达到了唱响爱的主旋律,用爱点燃孩子的梦想,引领孩子们展翅飞翔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得到了同行的认同,也给我县的学前教育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篇5

游走于商海与国学之间

中年的洪炜在事业上仍算不上成功人士,他把自己定位于“传统文化推广者”。他重点推广和倡导的是两汉时期的礼仪文化。

洪炜如一条鱼,游走于商海和国学文化之间。做公司运营总监,他把所有的业务活动都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办私塾,他给孩子们穿上汉服,以儒学为教育理念,开发启蒙孩子,培养他们从小“知礼”“懂礼”;他做公益,仍是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出现为了饰演古代帝王,他蓄了胡子,每每身着一袭汉服出现在活动现场,那君临天下的威武,总能惊艳全场。

洪炜和所有的现代文明人士一样,崇尚两汉文化,因为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无不以“礼”字贯穿其中。

“重兴中国,再造华夏,我们必须从根开始;我们不能眼看着祖先传下的精神家园在我们手中一年年沦陷。”洪炜喜欢孩子,与小孩子天天打交道时,他还没有当爸爸,那时他开了一个儿童摄影室,专门给小朋友拍写真。后来他开办私塾,与这段为孩子“服务”的工作经历不无联系。

2005年,洪炜的摄影室开在西安纺织城。有一次,来了一个长得像年画上喜娃娃一样的小朋友,他给“喜娃娃”穿上了汉服,可爱的小娃娃一颦一笑憨态可掬,照片洗出来,竟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从此,洪炜在摄影室以汉服为主题,吸引来了很多孩子妈妈。

来的年轻妈妈多了,便有人提议,别总是给孩子拍汉服写真,也可以给大人拍呀。由拍汉服写真,洪炜加入了西安汉服社,参与的多了,他萌生了做汉文化推广的念头。

因拆迁,洪炜的摄影室开不成了,这正遂了洪炜的愿望,关掉摄影室,洪炜开始了他的推广汉文化之旅。

2011年,洪炜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同投资,成立陕西盛世长安礼物发展责任有限公司,经营传统工艺品、文化艺术品、投资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等。恰逢这年4月西安举办世园会,踌躇满志的几个年轻人来一个大手笔,一下子投入200万元人民币,制作了一批“长安礼物”,小试牛刀便出师不利,200万元血本无归。公司受创,朋友灰心,洪炜决定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做运营总监。

洪炜改变思路,另辟蹊径,由汉服文化入手,做汉服婚礼、会展,为客户策划各种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本来的初衷是力挽狂澜,拯救公司,没有想到,却一头扎进了以“礼”为元素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他把传统文化和商业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倡导“礼”,重塑礼仪之邦

洪炜主持操办的第一场大型汉式集体婚礼是在2012年“五一”劳动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对新人,以屹立600余年的古城墙为证,在南门瓮城许下幸福盟约。

新人男戴冠冕,女佩钗环,身着红色宽袍大袖的汉式婚礼礼服,在赞礼官带领下,依次进行沃盥、对席、同牢、合卺、三拜执手礼等一系列程序。所有的礼仪包括现场布置都仿照了汉时古法,典礼上还用到了几案、铜盆、锦囊、葫芦杯等汉时器具,整个婚典过程隆重庄严。这场婚礼完全遵循汉式风格,规模在中国尚属首次。

同年10月3日,又有一对新人在大雁塔北广场举行了“长安汉服正婚之礼”。新郎和新娘身穿汉式婚礼服真实再现了汉朝盛典婚礼,为“十一”黄金周增添了一道古典喜庆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人观看。

每次主持这样的仪式,洪炜的内心都升腾起一股神圣的责任感,他用这充满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婚姻礼仪,尝试呼唤、回归传统,并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对民族文化的复兴有着推进作用。

祭礼也办过一次,在西安天坛举行,洪炜感悟最深。

位于西安南郊的这个天坛,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天坛早了近一千年,堪称北京天坛的老祖宗,被史学家赞为“天下第一坛”。但因种种原因,这个北京天坛的老祖宗却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为了唤起世人的重视,2014年12月27日,洪炜协助西安汉服社,在儒士们的支持下,在天坛成功举办了陕西首届儒生甲午冬至祭礼。这次祭礼,是儒生们出于生命的信仰,有别于普通的凭吊怀古、商业表演和官方公祭,完全是国学文化者“敬天法祖、尊孔崇圣”的文化行为。

给西安市城区内几所中学举办集体成人礼,也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庆安中学是一所老军工子弟学校,该校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连着三年给学生做成人礼。成人礼,不仅展示了学校的风采,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其他教学方式达不到的效果。目前,成人礼得到广泛推广,周边区、市、县的中学纷纷邀请洪炜去给主持成人礼,学生最多的一次有近千人参加。

“国学私塾,更少不了各种礼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礼教,要从小培养,开办国学私塾,一直以来是洪炜的一个理想。2014年4月,“西安艺海学堂少儿国学私塾”正式开始招生,9名3-6岁的孩子成为第一批学生。

2015年7月1日,国学私塾借夏令营开营仪式之机举办拜师礼。至此,孩子们入学已经一年多了,对尊师重道等礼仪方面已经有了感悟。

仪式上,赞者宣:“《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众学子,应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衣冠整,而礼仪齐,方才体悟到礼仪本于人情、整饬人际、和合天人的作用。故此请学子整衣正冠,知善明礼!”弟子洗净双手,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导;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以干腐竹代干瘦肉条表示感谢师恩心意。

从2011年开始做与礼仪有关的活动,迄今为止,洪炜共组织、参与了不下几十场礼仪,有大型祭礼、汉服集体婚礼、集体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字礼、抓周礼、宴饮礼等。

重兴礼乐中国,传承道德之基

记者:荀子有一句话叫做:“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你能谈谈对礼仪的理解吗?

洪炜: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目前来看,我们中国人普遍缺少关于“礼仪”的教育。近期媒体报道的卢浮宫水池泡脚、古神庙刻字、太平洋岛国帕劳海面漂浮的“中华”烟盒,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免税店里随意插队种种不文明的行为,使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大大受损。文明素质和规则意识的缺失,不仅使“文明古国”在海外的形象蒙尘,在本国土上,不文明的行为也比比皆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世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礼是德的规范。“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身有礼则身修”。礼可以端正人的行为,懂得和遵守礼就可以使人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规范,从而保证德的实现。所以,要想把道德这一课补上,我们一定要有“礼”的观念和意识。

记者:你对私塾这种教育模式的理解是什么?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教育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你对孩子的未来有规划吗?

洪炜:我做私塾教育,主要是在孩子读书识字的同时,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注重德育培养。我要孩子较晚,也想要陪伴着看他长大,把我的国学思想融入孩子的成长。我的孩子现在三岁半了,就在私塾读书,我不打算把他送进体制内教育机构,也许是一种冒险。

目前来看,我的这种教育模式对孩子的心性及品行都非常有益,9个全日制孩子跟外面的孩子相比较,都很知书达理。我们除了国学、琴棋书画,也开设英语、数学、语文课程。普通教育下的孩子注重的是各个科目的成绩,是为了考试,升学,而学堂是引导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他们从小沉浸在国学经典之中,了解往圣先贤的哲学思想。我对孩子的未来没有过高的期望值,什么清华北大的,离我们很远。我给儿子办过两次礼仪,一是弥月字礼,这是人生的第一个礼仪,我儿子在这个礼仪上有了自己的名字:洪太阳。二是周之礼,就是咱们俗称的“抓周”。我儿子抓到了锅铲和围棋子,我就想,儿子将来做个会下围棋的厨师也不错!对孩子的教育,我的理念是,书山有路“玩”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记者:关于酒文化,能讲讲你的理解吗?

篇6

【关键词】 《喜福会》;中国传统文化;变异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145-4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美国华裔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的即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及其成名作《喜福会》。

在西方读者的眼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充满神话性的带有原始色彩元素;而部分中国读者也认为,《喜福会》给西方读者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迷信、愚昧、非理性的落后的“他者”形象。“亚裔美国文学匪徒”之称的赵健秀“曾痛斥一批他认为被白人同化了的华裔作家,这其中包括了谭恩美、汤亭亭、黄哲伦和任碧莲等,‘这些作家失去了华裔族性,误读误用中国经典和传说,意取悦白人学者,歪曲华裔美国人本来的面目’……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殖民化了。”或许这样的批评太过绝对化,但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这样的华裔小说中是否原汁原味?本文拟通过文本分析,结合中国经典古籍著作,探求这些传统文化的最初本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中的变异,然后从历史主义研究、接受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视角出发,探寻产生文化变异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

不可否认的是,《喜福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传达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食物到中国麻将,从童养媳到姨太太,从神灵崇拜到祖宗信仰,从嫦娥奔月到王母娘娘,从民间巫术迷信到阴阳五行再到风水学说,从儒家思想到道家学说再到佛家修养,几乎大半中国文化都在《喜福会》中——提及。然而,小说中所传递的如道家精神、阴阳五行、家族精神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一)阴阳五行

谭恩美于莺莺的故事中提及阴阳。那是嫦娥奔月剧本里的唱段,嫦娥“伤心地哭诉着:‘女人属阴,心底黑如墨,隐藏私欲无穷多。男人属阳,心似一团火,照亮正道通银河。一方面,这句话隐射嫦娥私自吞长生药,是私欲和邪恶的象征,也歌颂了后羿射日,是正义的化身;另一方面,贬女褒男,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男尊女卑的现象。于此且不说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本身是否与传说有差,仅看文中提及的阴阳说。究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为何物呢?梁启超先生曾考证了《诗》、《书》、《仪礼》、《易》四经中有阴、阳二字的文句及其意义,其结论是:《仪礼》中全无“阴”、“阳”二字。“所谓阴阳者,不过自然界中一种粗浅微末之现象,绝不含何等深邃之意义”。阴阳最出名的来历是“《易》源说”:认为阴阳观念起源于《周易》。《庄子·天下》有言:“《易》以道阴阳。”“《易》中封象由阴阳二爻变化而成,故天、人、地都赋有了阴阳性质。天地、日月、暑寒、昼夜、男女、明幽、奇偶、君臣(民)、君子小人、尊卑、贵贱、刚柔、健顺、动静、进退、伸屈等等,各各为阳、阴之象。整个《易》,就是一套阴阳变异之象。”由此可见,中国的阴阳文化并不单单是“男阳女阴”这一说法,阴阳文化的核心是“天阳地阴”,讲求二气合一。“男阳女阴”仅仅是阴阳文化中一个微小的现象,并不足以成为诠释阴阳文化的内容。而即使是“男阳女阴”,阴阳学说也并没有贬阴褒阳的传统,反而是先阴后阳。根据《老子·六章》中记载,“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牝之门”指的是女性生殖器;“是谓天地根”,表明这是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由此可见,所谓“阴阳”,置阴于阳之前,暗示先有阴后有阳。这个阴阳观念被推认为产生于女性生殖器崇拜或“母系”观念。

与阴阳学说紧密联系的是“五行”说。《喜福会》中,“五行”由媒婆口中煞有介事地道出:“这不明摆着嘛。五行缺一,女人生子。你儿媳妇生来不缺木、火、水、土,她少金……你给她戴上了金手镯、金首饰什么的,现在她五行俱全,也包括金,她占全了,反而不能有子。”那传统中的“五行”说又是什么呢?殷末贵族箕子的《尚书·洪范》篇首次提出了“五行”说。箕子向武王提出了九条治国纲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五行。“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日五行……”五行之序、五行之性、五行之味,如下:“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日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至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五行相杂以成百物”的命题。到北宋时期,董仲舒把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提出了完整统一的体验世界:“天有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由此可见,“五行”说,虽指金木水火土,然而它更代表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相生相克,相互循环,周而复始。查遍权威论著,没有一处把金与生育一事联系起来。即使金代指器官,它也指的“肺”、兼及皮、毛、鼻,而与生育繁殖无关。

由此可见,《喜福会》只选取表面与文化关联之处,并未展示阴阳文化和“五行”说的核心内容。

篇7

关键词:外贸企业 文化软实力 商务礼仪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对外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国内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以自身蕴含着中西方优秀文化的商务礼仪,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经济对手加强了解、减少摩擦、密切合作,为企业提供不竭之力量源泉,成为中国对外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评估一个企业,主要看其业绩的高低,但现在业界却已经普遍认识到,企业跟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一样,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储备,是不可能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一个不健康、不健全文化的企业是无法不断创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战的。香港经盛国际执行董事叶生说过一句话:“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企业因为文化而繁荣。”

一、企业文化及商务礼仪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构建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它是企业经营准则、工作作风、企业精神、道德准则、经营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传承着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传统,遵循着新时代的文化观念和行为准则,体现着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企业意识形态,它是由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信息符号等组成的企业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对企业能力的形成、发挥和保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商务礼仪作为企业文化内容的一员,对形成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培育企业优秀精神,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构建企业社会的和谐关系,特别是在促进对外企业文化交流,建立真实的、坦诚的相互关系,使商务交往更有效等企业实践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它是企业交往时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道德规范,涵盖商务交往中的方方面面,因此, 从小到见面致礼,大到履行商务契约的各种商务交往活动中,不能因为不了解双方企业文化背景的不同, 使商务礼仪的疏漏导致:小则失去商机,大则损害国家形象。

二、从文化形态看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历史文化,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也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采面对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为“天人合一”,重视人伦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亲亲为大”,孝悌为人之根本;重视群体与个体的互补,强调群体与个体的同中有异,异中求同,形成了谦虚、忍让、柔中有刚的传统性格;重视以义取利,以道养器。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义取利更是其主流意识形态,在义利发生矛盾时,主张“克己复礼”、“见利思义”,甚至舍生取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粹,也应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精髓。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大道取法自然的认识及遵循越来越弱,见财起意,情、理、法, 次序鲜明,做任何事情,法律意识虽有但先要看人情、再讲道理,好大喜功、互相拆台,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强, 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较难经受住考验,这成为制约中国对外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弊垢。

目前,世界经济秩序以美国为瞻首,西方企业文化也以美国文化为代表,契约文化是其主要特点,这与美国这个新兴的混合型多民族融合,以及简单的社会结构分不开,这种关系链条没有像中国以血缘为基础那样复杂,他们宣扬个人利益至上, 追求个人权益的最大化, 追名逐利是个人的本能, 也是人生存的目的, 在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利过程中,不考虑道德不道德。竞争而实用、功利而无情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主导着社会人生。他们相信法律,认为只有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保护个人的权利,制裁侵犯人权者。他们擅长抽象逻辑思维,非常注重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形成率直、豁达、硬朗的文化品格。当然,随着现代经济、科技、交通和各种信息传媒的全球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发现并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虽不是很得要领,但并不影响其逐步在社会、生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运用,这也为中西方企业文化的接触和交融,推动全球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扬长避短,培育异中有同的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是商业活动中参与人员相互尊重而又比必须遵循的礼仪准则。商务礼仪包含的内容繁多, 涉及到商务活动如言行举止、吃喝穿衣、待人接物、礼仪赠品等的各方方面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商务礼仪。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使商务活动交往者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 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 对商务礼仪等的相互融合, 构成了潜在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点,并以此做好与西方文化的契合,使两种企业文化得以共荣而又不失各自的风采。在商务交往中,商务礼仪应当遵循三个原则:本于尊重、善于表达、形式规范。对于尊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表达形式也不同。所以, 商务礼仪要考虑环境、氛围、文化背景等因素。比如交换名片,中国人往往比较主动索要名片,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好感和重视;而在西方人的眼里, 向对方索要名片是不礼貌的、冒失的行为, 一般都是等着对方主动提供名片。初次商务交往中, 中国人多表现的较为矜持,礼仪方式含蓄而不太外露,对西方人有时候的那种大大咧咧、直截了当的交流方式感到太露骨, 从心里认为西方文化底蕴浅薄,太没涵养,甚至粗鲁无礼;而西方人的方式较为直接、坦率,他们认为中国人特别狡猾,不直率, 善于猜测别人意图,谈判对手琢摸不透。因此, 在同对外商务交往对方的初次接触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企业文化中的商务礼仪, 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方式, 尽量避免沟通障碍, 要抱着入乡随俗的心态,有礼有节地去适应对方。同时, 增强企业文化意识,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既要理解他国文化、习俗及企业业务惯例有所了解, 又要对其文化等进行消化吸收,去伪存真,除劣用良, 即在某种程度上与自身企业文化取得交融,进而得以超然豁达,不陷于对方文化礼仪的框框之中。同中有异,不失本企业文化之特色;异中有同,不失大同世界之礼仪,以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商务交往环境。

中国人讲究人情味,好面子,这种面子文化渗透于中国人几乎全部的生活, 也体现在了企业文化中。如在商务谈判时, 如果要在“面子”与“利子”这二者中选择的话, 中国人往往会倾向“面子”,而西方人则看重“利子”, 西方人会直接了当地跟你谈利润的问题。商务谈判前的见面寒暄也存在着企业文化的差异。中国商者认为首次见面,得给人家留下个好印象,所以热情地为客人沏上茶,说上一些看似与商务谈判无关的话题,这样一是尽了地主之仪, 二是在问候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西方商人会唔时的礼仪方式较为简单,握个手,报下家门,然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谈判合同的签署是其唯一的目的,他们认为见面漫海空聊是不务正业,是在浪费金钱,长时间的闲谈那是工作以外的事情。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商者多做好事前功,尽量在商务交往中不给对方留下礼仪繁琐等不良影响。

在商务礼仪的语言选择和运用方面, 西方人简洁、明了,表态不含糊,爱辩论,口气硬朗,甚至武断,他们认为个人意见的表述是正当的权利,也有利于解决问题,他们不会去过多地考虑是否有“人情味”。而中国企业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注重通过商务礼仪创造和谐的商务活动氛围。也许会为保全双方的脸面,而使用一些模糊的甚至暖昧的语言,对对方存有异议,往往是迁回陈述自己的见解, 尽量避免摩擦,以寻求友谊的建立和长久性合作的可能性。

在签订商务契约礼仪方面,中西方对待商务契约的态度不太一样。西方企业非常重视契约的权威性,契约一旦签署就会严格执行。而在中国企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注重的是信誉这就实际上出现了是重视法制还是重视人情的企业文化差异。美国学者帕伊曾感叹:“许多美国商业者认为,中国人只须用口头约定,或点一点头,就可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在解决商务契约纠纷礼仪中,中国企业文化习惯从道德上考虑问题,重视“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旦发生纠纷和争端,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商者人习惯于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层面的作用。而西方企业、商人却恰恰相反,对于纠纷的处置,他们以契约为标准,惯用法律的手段,从法律上寻找突破,良心和道德的作用暂不考虑,他们会全力发挥律师的作用,由律师出面去处理纠纷。一些中国企业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眼里却不以为然。

作为国际商业经济活动,其蕴含的企业文化交往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 但可以看出,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其作用不只贯穿于商务交往活动的整个过程,其影响力所产生的效应会远远大于一个商务活动具体过程的结果。不拘礼节得看什么时候,有时野外手抓玉米饽饽是一种朴实,但到了厅堂之上手抓馒头也许就是一种粗俗。在具体的商务交往活动中,文化差异的所形成的礼仪更是千差万别,既与交往者本身文化素质有关,也与交往双方企业文化的交合相关。企业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国外企业来到中国开展商务活动需要“中国化”。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中国企业进军全球市场也需要“他国化”,对外商务文化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和习俗,以中西合璧的商务礼仪, 赢得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心,确保商务交往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庆和《实用商务谈判大全》[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往学概论》[M]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往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篇8

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地位尴尬。一是选修课身份客观上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目前,礼仪课程在高校一般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列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二是教材缺乏统一性。国家教育部对于高校选修课教材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权威、定型的教材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余,而统一认识、统一规范不足,教材内容千差万别,教材质量鱼龙混杂。三是编者的随意性。编者往往根据个人对大学生礼仪的理解、体会、想法编书立著,在教材指导原则、章节布局、案例选择等方面缺乏规范性。换言之,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理想信念觉悟、政治立场,将会直接影响到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礼仪教育的“不给力”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高等院校大学生存在着许多礼仪缺失的现象,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学、教室墙面文化、厕所文化,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尊重他人,无视校规校纪的行为,等等。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素质的令人担忧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把礼仪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保持既有的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增加礼仪观章节。对于新增礼仪观章节的主要内容,除了要充分吸收近年来各高校中使用效果较好的大学生礼仪教材中的合理内容,如礼仪起源、礼仪知识、实用礼仪等外,还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礼仪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应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那些科学的、合理的、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的礼仪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自信,增强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礼仪思想的认知认同。必须强调指出,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要“取其精华”,还要扬弃腐朽的、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部分。概言之,要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纲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礼仪观而言,要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规范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

(二)建设大学生礼仪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是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性。客观而言,由于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很多礼仪课教师都是兼任,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广大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二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礼仪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独立而富有个性,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排斥,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展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将礼仪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思想深处,外化到社会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放低教师身段,基于充分信任和平等的基础开展师生之间的探讨式教学模式,使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三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代沟相对较小,更能理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和大学生沟通交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今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搭建老中青结合、科学配合的礼仪教育师资队伍,营造可持续的育人氛围。

(三)组织各类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是创造高校礼仪应用环境。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礼仪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给学生创造检验自己礼仪素养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礼仪的魅力。如举办大学生形象大赛,通过展现大学生风采,给同学们树立一个榜样;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从生活细节做起,树立爱生活、爱形象的良好习惯等。学校还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一些接待或学术交流会当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检查约束自己的行为;充分利用节日气氛,让学生展示文明之礼。二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课堂里、在校园内学习礼仪知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校园外的社会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里感受礼仪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讲解,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礼仪教育课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特别是利用好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礼仪修养。

(四)强化制度建设,建设明法守礼的校园生态

篇9

关键词:幼儿园;见面礼仪

一、中国礼仪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学前心理揭示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礼仪教育只有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科学的梯度序列。在《纲要》及《幼儿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前教育着重抓好礼仪启蒙教育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通过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清楚地罗列出学前儿童的礼仪目标和内容,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体系。所以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的关键期。

二、什么是见面礼仪,幼儿现状

中国的见面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作揖之礼。近百年来,随着文化的变迁,中国的见面之礼变成了握手礼。而今,我们的孩子又如何行见面礼仪的呢?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部分幼儿知道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了解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中如何做到讲文明、懂礼貌,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时常能听到家长反映,“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叫人?”为此在设计的情景中,随机测查了32名幼儿,“主动问好”的占40.6%,一半都不到,“不爱叫人,不主动问好”已成为当今中国幼儿的现状。

三、 幼儿见面礼仪的培养策略

策略一:班级活动培养幼儿认同性

1.创设社交情景,学会“叫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而我们努力创设一个视觉的礼仪氛围。师幼共同布置了“礼仪墙”,有相关的生活礼仪图片,孩子们也动手绘画了“我心中的礼貌达人”,以评选、绘画的形式形成潜移默化地感染。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辨清对方应该如何称呼。如:同学的爸爸、妈妈可以称为叔叔、阿姨,遇到年纪大的可以称呼爷爷、奶奶等。

2.在游戏中,学会“主动问好”。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孩子们已学会用称谓打招呼了,但是他们却不愿主动问好。为此通过创设了角色区角:“爱心医院”、“扮家家”、“咨询处”,角色游戏中蕴含着许多不同身份的角色待幼儿去体验,更富含着多种教育环境与教育因素,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育内容可以使幼儿进入更广泛社会生活境界,让他们一方面了解到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生活技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彼此协商,谦让和合作才能解决游戏中角色分配和各种争执,共同完成游戏的任务。幼儿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在游戏中学习主动向别人问好,帮助幼儿提高主动问好的意识。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大班社会活动《我是小客人》、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音乐活动《礼貌歌》等,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主动问好能给别人特别有礼貌的感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幼儿从了解见面礼仪到学习见面礼仪再到学会运用见面礼仪。

3.以身作则,感染幼儿。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保安叔叔和保健老师在幼儿园的大门口,用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迎接幼儿的到来。幼儿来到班里,班里的老师、阿姨热情地接待、问早。一声声亲切的问候,都会感染身边的家长,影响着身边的孩子。在幼儿来园、离园期间,整个幼儿园洋溢着问候声、道别声,这就是在传播浓浓的“见面礼仪”气息。

策略二:利用“兰精灵小广播”培养幼儿发展性

“兰精灵小广播”是我园立足于园本课程中的一项活动,利用这个良好地平台,让大班幼儿将“见面礼仪”的知识向全园幼儿进行普及。

1.“说礼仪”新闻。每周一次的“说新闻”打破传统家长、老师找素材,幼儿背稿子、播报新闻的形式。让幼儿发现身边同伴之间、师生之间有关礼仪的小事情,以此让幼儿在“说新闻”栏目中说一说这些文明礼仪的事情。把幼儿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探索,当大班幼儿播报“见面礼仪”新闻时,全园的幼儿也通过“兰精灵小广播”获得“见面礼仪”的相关信息。

2.“讲礼仪”故事。“讲故事”栏目中,大班的幼儿将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夸夸自己和别人》中的故事,以及区域活动中自主阅读的有关“礼仪”的小故事向全园的幼儿进行分享。较好地将“文明礼仪”活动得以发展。

3.“唱礼仪”歌曲。“唱礼仪”歌曲是整个“兰精灵小广播”的栏目,耳熟能详的《礼貌歌》从孩子的口中唱出来,通过“小广播”传出去。不仅在大班段产生共鸣,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也随着哼唱,将整个活动推向了。

篇10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之一便是其特重饮食的传统,把饮食问题奉于至上的位置,而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享受的表层上。历史上,铜鼎这种食器曾被作为政治与权力的象征。古之兵器、车器、农器、工器众多,而唯有食器被频繁作为礼器。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的是重饮食的文化惯习。饮食行为与中国古“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礼记·礼运》中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无序竞争和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然后才有群体,群体间才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1]。其实,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一般认为,筵席的出现与古代的祭祀、礼俗和宫室、起居密切相关。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便已出现宴饮礼仪,其时制定有“设宴之法”。

有学者研究发现,殷商时代的祭祀十分频繁,需要安排很精致的礼器,盛放丰盛的祭品,奏乐唱歌,顶礼膜拜。祭祀之后,必得将祭品分给大家吃掉,这便是宴饮的雏形。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所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2]。随着历史的绵延,筵席得到长足发展,食礼也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蕴却基本未变,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风范。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首先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孟子曰“迎之致敬,以有礼”;宾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一般以座北面南为尊,是餐桌的上首;座东面西次之;座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北为“乾”,为天,是历代君王面南登基的大位,是至高无上的乾位。东边是古人崇拜的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北之左,“吉事尚左”(《老子》),仅比上首次。西在北之右,再次之。下首通常为主人座位,最次。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意思是说,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边,调味品放在面前的位置,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酒置右边。“取食皆以右手,其数取者置在右,为便也。而醯酱每食必用,故置在内,俾尤近,以便沾濡”[3]。再如《管子·弟子职》中载:“置酱错食,陈膳毋悖。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羹中列,在酱前,其设要方。饭是为卒。”这里也是讲上菜次序及位置摆放要求。饮食之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尤同人的《真率会约》、沈存西的《殇政》等古籍文献中均有很多记载,其博大精深可见一斑。通过上面谈到的中国宴饮古礼的大致内容,可以看出它如下的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有序原则。宴饮礼仪讲流程、分等级,程序、座次、上菜规程等莫不如此,充分体现时空纬度上的有序性。其二,人文道德原则。宴饮礼仪反映行动者的内心修养和价值观念,如主人设宴,对宾客要正式邀请,宾客赴宴也要有礼节;席间的上菜次序及位置摆放,宾客间的敬让,无不体现出宴饮礼仪的人文道德原则。对食色之欲的看法及处理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可能是主要的部分。由于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才形成了各地不同之民族与文化[4]。其实,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正是由于对饮食问题所达成的一致性理解才形成了共同的宴饮文化。它为其持有者提供行动的预设性与合法性,从而产生一种较为稳定的特征与模式,宴饮礼仪才能逐步形成并存续下来。在下面的论述中,笔者将宴饮礼仪视为一套社会秩序,分析这套秩序规范何以形成,如何在人们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宴饮礼仪的社会文化意蕴解读

1.秩序的形成机理。

(1)共同文化基础。任何行为的发起者必然是具有相应活动能力的当事人。当这些人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资料库时,就有可能对某一事物达成一致性理解,进而形成新的共同文化。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便存在这样的分享共同文化人格的群体,他们深谙中国传统的哲理观、价值观、宗法制与伦理观念,依托设定行动者处境的源泉——共同的“生活世界”,在历史的绵延进程中,逐步建构起对饮食问题的一致性认识,孕育高度专门化行为的本土理论,引导群体社会行为的类化与标准化,从而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模式化宴饮礼仪。从词源学入手,通过解析“礼”与“仪”,便可由字的内涵管窥中国人的“共同文化”。“礼”古为“禮”。“豊”本为饮食和行礼之器皿,在字中也兼表字音。于是,此字的本义便涉及通过举行和饮食有关的活动来展示仪礼,以祭神求福。《说文解字·示部》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禮”古又作“豊”,《六书正伪》解释说:“豊即古禮字。禮重于祭,故加示以别之。”另外,礼仪之“儀”(仪)在《说文解字》中被注解为:“己之威仪也。从我羊。”礼仪包含着“仪式”,仪式中包含古代祭祀等场合时所进行的活动规范。古语中“儀”又通“羲”,从羊从我,其本义也多被解释为与饮食和祭祀有关;“羲”也通“宜”和“谊”,故而引伸为合宜的道德和行为,以及情谊和友谊等。这里昭显了中国古人的文化心理,是这个群体的共同文化和宴饮礼仪形成的基础。

(2)分类与建序。上文说,宴饮礼仪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有序性,而有序的建立是依赖于分类的。这是区别对待人与食物的前提,人们往往通过分类在环境中创建秩序与身份,使之化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认为:“人们都把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看作是由其他参与者与被必须遵守的界限划分开的人们组成的。”[5]在宴饮礼仪中,座北面南为尊,座南最下;上菜要先菜后羹;置菜要脍炙处外;醯酱处内等等,这些无不涉及诸如尊卑、先后、内外、正误等的分类。当群体对这些分类方法与内容达成共识,也便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信条,进而建构为一套秩序规范,经过标准化、社会化,具有了权威性后,便能够在实践者经验间发挥仲裁和调协作用。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默曾将诸如家庭宴会、结婚典礼等集体行式视作“共同行动”。他指出,共同行动是由参与者共同定义的,这些共同定义用于说明在群体生活的广大的领域内联合行动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反复性。它们是在文化概念中设想的、既定的、规定的社会行动的来源[6]。因此,我们可以说,宴饮礼仪的形成,就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群体对筵席秩序所达成的共同定义,约定俗成。秩序规范一旦形成,势必会反过来作用于群体,设若群体能够积极遵从于规范,与秩序保持平衡关系,那么这种现象也便有了演化为一种习俗传统的可能。

2.遵从秩序的动因。

(1)礼仪的符号意义。行为主体参与具有某些秩序要求的活动,首先应该源于他们对活动意义的认同。布鲁默认为,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他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在无数行动中的任何行动,个人对自身指定了各种不同的对象,赋予它们以意义,通过一个“自我暗示”或者自我交流的过程,判断它们对自身行为的适应性并根据此种判断做出决定,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以符号为基础的解释或行动所赋予的意义[7]。宴饮礼仪便是具有丰富意蕴的符号体系。符号作为重要的概念,与人类学中的交流、意义等理论密切相关,涉及信息的媒介和信息的组合、传递与表达形式。另外,符号还涉及翻译与阐释,即转换与理解不同领域和层次之间的那些不同背景和氛围下的信息,也涉及在阐释过程中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同一性”的问题。在人类学中,符号被视作一种交流策略,以及和社会环境一起进行交换的话语方式,正如礼仪的符号表达和意义的传递[8]。某种动作或安排,特定的语调与眼神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外在的象征符号的探测和解释,也便成为理解一种文化的渠径。可以说,人们遵循礼仪的规范而采取行动,前提便是对秩序之所以存在的意义的预设,行动者懂得依照此规范行事便可以获得其意义。具体到宴饮礼仪上便是,在饮食过程中,应依个人的身份地位行事,敬重尊者与他人,对食品的选择、食用的量度均应体现出个人的高贵品德,做一个有涵养的人,所谓“于饮食中见人品”。谙知其意义,人们就会自觉而又谨慎地依据他所属的等级的习尚和“礼”的要求,处理自己的行为,遵从规范,做到彬彬有礼,风度翩翩,彰显文雅与庄严,故而有“礼显示为美”的说法。餐桌上的种种特别安排也可以视作符号式行为,是有意图的创造和表演活动。我们可以通过领会行动对于当事人,对于生活世界中的时空坐标所具有的意义,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性意图。举行宴饮,人们不仅可以交流情感,或表现他们的作用,追求他们的利益,还可以在这种特定社会结构中彰显各自的修养、地位与权力,也就是说,意义的背后就是昭示深层的自我。

(2)规训社会的要求。法国理论家福柯将存在有一系列秩序的社会视作一个规训的社会。他说,秩序“被用来对个体进行分配、分类,在空间上固定他们,提取他们最大的时间和精力,训练他们的身体,对他们的连续行为进行编码,把他们保持在理想的能见度中,用监视机制包围他们,将他们登记注册,在他们之中建构一套累积、集中化的知识”[9]。“规训”包括了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监控的监督措施,为奖励顺从、惩罚抗逆而设立的各种考核制度。行为心理学的创设人华生认为,事物的存在只有在能够观察和考核的时候才可以被预设,强调考核制度的重要性。可以说,在宴饮活动这种“全景敞视”的场合中,餐桌上的礼仪就是一套对活动参与者进行规训的秩序,礼仪的内容就是那一套被建构的“累积、集中化的知识”。宴饮礼仪进行规训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就是将活动规范化,使其可以被观察和考核。当然,这套秩序并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实施的强制性,它是有着集体基础的一套道德价值判断的体系。作为人们奖励顺从、惩罚抗逆的考核制度,它保证并监督着礼仪的实施过程。如果有人做出了与规则不一致的行为,他便有可能被群体成员当作离异分子,从而受到议论和诽谤。用玛丽·道格拉斯“错置的事物”的理论来看,这些不按既定规则行动的人还可能是“不洁”的,甚至是“危险”的。适如宴饮时的座次,各个位置所属虽未言明,但实际都是文化制度、社会规范先前预设好了的,它通过定位来区别对待各个肉体,是身份符号的直接体现。它表现出了很强的等级性与分层结构,可将之视作“互动仪式”中的人际关系实践。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认为,反映不平等关系的重要方面,就是遵从和举止。遵从,是指对他人表示尊重的一种仪式,而举止就是表示尊重姿势的实际过程。宴饮礼仪便具有明显的此类特征。如果有当事者的举止没有遵从这种规则,发生了偏离行为,他将至少被视为无知或不礼貌、无教养,所谓“时所忌,犯则不恭”。这是群体对犯禁所做出的威慑,礼仪在这里作为等级制度的外化形式,维护着社会科层结构的存在。人们在这个牢笼里不自由,可是依然需要向礼仪要求的规则靠近,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通过一定的自我约束来净化自身行为,实现自身的相对自由。在中国传统社会,宴饮礼仪作为礼制的一种,发挥着着礼治的作用,即通过维护和协调人伦、等级关系,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局面。因此,一定程度上讲,遵守规范就成了一个社会集体对其成员的要求和社会成员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集体应尽的义务。社会成员只能按照礼仪所规定的规范结构行事,才可以避免“失范”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