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规划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规划与管理

篇1

关键词:中央商务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

文献标识码: A中图分类号:U491.1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计划,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内容,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问题成为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1]。CBD交通需求大,而交通设施供给能力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严重影响了CBD功能的发挥,成为制约CBD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CBD最显著的特征是土地高密度、高强度开发。著名的美国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容积率达到6.7,我国北京建外CBD容积率也达到5。土地高密度、高强度的开发必然导致较高的交通需求,但是CBD内部土地资源紧缺,能够用于交通设施用地的土地资源匮乏,导致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矛盾加剧,交通问题普遍存在。

表1 国内外主要CBD用地资料

为了保障各种交通流的有序运行,在CBD往往拥有种类最多的交通管制手段,这也是CBD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在规划阶段缺乏对CBD交通组织的考虑,道路断面形式、道路间距、路网密度等原因使得许多交通组织手段难以实施,或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央商务区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协调设计的研究。

2 我国道路规划与交通组织管理实施现状

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按照从上向下的单向执行过程,期间缺乏交通管理效果对规划的反馈。而理想的道路交通管理应当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层次,以道路功能的实现为最终目标[2]。

从道路网规划方案及道路管理方案的产生过程来看(见图1),道路网规划方案的制定一般遵循这样的思路:首先,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现状存在的交通问题,考虑城市发展和用地的调整,从“骨架”和“功能”的角度提出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其次进行交通规划初步方案的研究,包括交通量增长的预测、交通的产生、分布和在道路上交通量的分配的预测;最后根据土地规划和交通规划初步方案对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并对道路的红线、横断面、交叉口等细部进行研究,提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及重要交通节点的设计方案。

图1 道路规划方案产生过程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步骤如下(见图2):首先,分析城市交通状况、交通需求关系及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次,寻求通过交通组织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案;再次,论证交通组织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实现所需的配套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方案。

图2 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方案产生过程

常规的道路网规划方法,在进行城市整体道路网规划方案时是适用的,但是,针对CBD的道路网规划方案进行研究时,这种路网规划方法会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对道路交通规划与交通组织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道路系统规划方案的产生是基于现状问题、基于交通需求的,期间很少考虑到道路交通组织对于道路网的要求;而从交通组织方案的研究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方案的提出也是针对现状问题的,没有充分考虑到道路网规划方案中,道路功能的定位,可以说交通规划与交通组织过程是相对独立、彼此分离的。由于在道路规划阶段,并没有充分考虑交通组织的要求,导致部分道路难以按照系统的组织方案发挥应有的功能,或者按照系统的组织方案实施可能会造成道路空间资源浪费。

3 中央商务区道路规划与交通组织管理协调研究

城市道路系统是组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又是城市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动脉”[3]。为了实现CBD功能的高效运转,需要对CBD道路系统规划进行研究。本节在对常用的交通管理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CBD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与交通组织管理协调进行研究。

3.1中央商务区道路交通管理方法

通常单向交通、变向交通、交叉口禁止左转等交通流组织措施为三种常用的CBD机动车交通组织手段。在实际应用中,通过以上一种或几种措施的使用,在减少交叉口冲突、消除路段上对向交通流的干扰,均衡交通流量,提高路网容量、实现道路资源的优化利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1.1单向交通组织

单向交通组织方式在国内外CBD区被广泛采用,也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解决交通拥挤行之有效的交通组织方式,纽约曼哈顿CBD地区有80%的道路采用单向交通方式。

参照有关规定[4]单向交通分为三类三级,分别为固定式单向交通、定时式单向交通及定车种式单向交通;依据是否允许路边停车及非机动车分为三级。

单向交通的组织,最好是在棋盘格局的道路网中,路之间有对偶关系,并有丰富的指路连接平行道路。单向交通的设置应符合以下条件:

(1)单向交通组织实施的路网形态最好呈现网格状,断头路少,有两条以上的平行路,并且其间有多条道路进行横向连接;

(2)具有较高的道路网密度;

(3)平行方向道路间距不宜超过300-500米。

3.1.2禁左交通组织

禁左交通组织管理指的是运用管理手段在平面交叉口或者路段上禁止任何车辆左转行驶,以减少不同流向的车流交织与冲突,简化交叉口。让左转弯车流按照其他方式通过交叉口,完成左转通行的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环岛交通组织:所有进入交叉口的车辆都逆时针绕道单向行驶,可不设信号灯。适用于交通量不大的路口。

(2)远引掉头:路口内左转车先直行或右转后,再掉头右转或直行通过路口,实现左转弯,进而把路口内左转车流和对向车流之间的交叉冲突引到路段上来解决。

(3)立交平做:利用禁左路口周边路网,按互通式立交的匝道方式进行交通组织,即直行通过路口后右转进入路口周边能够连通相交道路的支路,再右转绕回原路口后从相交方向直行通过实现左转。适用于交叉口周边路网密度较高,且周边支路通行环境较好的交叉口。

禁左措施在CBD 道路网中主要有两种应用:一、配合单向交通进行;二、有利于交叉通流简化,通过减少交叉口相位来减少绿灯损失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3.1.3变向交通组织

城市CBD由于较高的开发强度,较为单一的用地性质,早晚高峰交通需求差异较大,如早高峰时间,进入CBD的交通流量远远大于离开CBD的交通流量,而到了晚下班时间则相反。钟摆式的交通流在CBD与相邻区域连接的主要道路上形成显著的潮汐交通流现象,造成了道路资源的浪费。变向交通又称“潮汐交通”,变向交通组织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变换某些车道上的行车方向或行车种类的交通组织方法,能够很好的利用道路资源。

变向车道的设置可参考以下条件进行设置

(1)道路交通流向比大于或等于2:1;

(2)机动车道数为双向3车道以上;

(3)道路某个方向流量接近或超过通行能力;

(4)设置可变车道的道路上不存在中央分隔带或路面电车轨道。

3.2 中央商务区道路系统规划

在CBD道路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到CBD交通管理方法,协调道路规划与交通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发挥道路的功能。

3.2.1 CBD道路系统组成

CBD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区域,根据其交通流的运行特点,CBD道路系统应当由以下四种功能的道路组成,即过境道路、内外衔接道路、集散道路、内部道路等。

过境道路系统:承担CBD周边过境交通流,实现与CBD到发交通及内部交通分离的目的,完成过境交通流的快速通过,其交通流特性以高速穿越通为主。

内外衔接道路系统:联系CBD外部道路与CBD内部道路,实现到发交通由外部道路网过渡到内部道路网的过程。其交通流由高速、连续流状态过度到低速、间歇流状态,且往往有较高的转向需求。

集散道路:汇集和疏散CBD到发交通流,联系生活性道路与内外衔接功能为主的道路,其交通流以低速、间歇流为主,受慢行交通干扰较大。

生活性道路:是CBD内部路网中最小的一级道路,实现地块之间的联系,同时连通地块出入口与集散功能的道路,承担着类似毛细血管的功能,要求道路上机动车的运行“通”而“不畅”。其交通流特性以低速交通流为主,混有大量慢行交通。

3.2.2 CBD道路系统功能实现

根据CBD道路系统中不同功能道路的特点,研究其适用的交通组织方式及对道路规划内容的相应要求。

(1)过境功能为主的道路:过境道路通过CBD通常有两种模式分别是①通过高等级环路进行分离,②高等级道路直接穿越CBD。

第①种路网规划模式,通过高等级环路实现内外交通的彻底分离,通过上下匝道的方式实现与CBD内部交通的联系。交通组织以保障过境交通为主,在CBD区域范围内减少上下匝道数量,减少对过境交通流的干扰。

第②种路网规划模式,高等级道路直接穿越CBD。从景观及减少对内部交通干扰方面,路网规划时推荐采用地下穿越方式,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建议通过路网规划与交通组织措施共同保障过境交通的穿越功能。方式一:减少过境穿越道路沿线与之相交的道路数量,在相交路口限制左转交通,可采用立交平做、左转掉头的方式处理左转车流,以减少对过境车流的干扰,加速过境流通过,道路断面需要较宽的隔离带,方便左转车辆掉头。 方式二:路网规划过程中规划一对平行道路,作为过境功能为主道路,沿线减少相交道路数量,平行道路间距不得超过400米,交通组织方式采用干路单向行驶,快速疏解过境交通流。

(2)内外衔接功能为主的道路:主要模式有①对外道路直接接入CBD路网,②对外道路接入CBD集散环,③多点接入,逐级疏散等三种模式[5]。

第①种模式下,由于周边土地开发不均衡,在接入CBD的道路上存在潮汐交通现象。需在路段实施变向交通组织,若存在较大的左转交通比例,可在主要进出交叉口实施分时段的变向车道交通组织。此外,是否实施禁左措施,需谨慎处理,这取决于左转交通流的比例大小,及对向车道流量大小,若潮汐现象十分显著,对向车道流量较小,左转车辆有足够的穿越空隙,可考虑分时段的禁左措施,以路段远引方式处理左转车流。

第②种模式下,CBD利用干路形成环路,主要功能为实现内外交通的有序衔接。环路形式可以是地面道路和高架道路两种,若环路是地面道路形式,可考虑组织干路单向交通,利用干路形成闭合回路,与CBD区域内部集散道路直接相连,单向交通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右进右出;若环路是高架形式,在CBD范围内通过匝道与地面道路联系,可利用高架下的地面空间设置路段掉头车道,实现左转车辆远引掉头。

第③种模式下,将CBD道路网与城市快速环路网相连,实现道路的内外衔接功能。由于CBD交通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在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内外交通衔接时,路段和交叉口均可使用变向交通组织方式,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缓解由于匝道直接接入CBD道路网而引起的地面交通压力。

(3)集散功能为主的道路: 交通量汇集或疏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集散道路通常具有较高的连通性,与CBD内部各种类型用地相联系,但不直接为其服务。CBD集散功能为主的道路网应该是均质、高密度、高连通度的网络结构。均质路网多采用棋盘式道路网布局,使得交通压力分布均衡,避免由于节点通行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交通拥堵发生。高密度的路网有利于增加路网的可达性,且交通阻抗较低密度路网大,利于过境交通的分离;在交通组织管理方面集散道路上不宜采用禁左等交通管理措施,为了提高内部路网的运输效率,通常会采用单向交通的组织方式,高密度的路网可以减少机动车的绕行距离。高连通度路网的形成,需要CBD内部土地规划的配合,尽量避免建设大体量建筑,从而减少断头路,减少T型交叉口数量,提高支路网的连通性。

(4)生活性道路:路网功能等级的最末端,有较多的慢行交通需求,通过道路规划及交通组织手段保障慢行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人流量密集的地区设置专用步行街道,禁止一切车辆的通行;在人流量相对较少的道路上,通过控制道路上机动车流量、降低车辆行驶速度等措施,实现生活性道路上“通”而不“畅”的目的;同时按照“右进右出”原则组织地块出入口与生活性道路的衔接。

3.2.3 CBD适宜的道路断面形式

道路断面形式的选取收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CBD 道路断面的选择应首先满足道路功能的需要,其次认为合理的断面形式应尽量减少物理上的分隔,使得道路在随交通流发生变化时,也可有效利用。

从机动车角度来看:在实施交叉口禁左措施时,对于左转交通的组织常常采用远引掉头的方式,为了方便车辆掉头,需要预留较宽的中央隔离带;而对于可能出现潮汐交通的路段则考虑在道路建设时不预留中央隔离带,短期内可采取隔离栏对双向车流进行隔离。从慢行交通角度来看:当有较大的慢行交通存在时应当采用机非分离的形式,即三幅路形式,但是,对于宽度较大的道路来说,三块板的断面形式不利于行人过街组织,行人往往无法在一个绿灯时间内完成过街,一般可考虑采用二次过街的方式来解决,但由于三块板的道路断面形式,使得道路中央可利用空间有限,无法为行人提供驻足区,使得行人二次过街的方式难以实现[6],当慢行交通量持续较大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采用四块板形式。

表2 CBD道路断面推荐

参考文献:

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7,Vol.31(6)

白璐.中央商务区交通规划与管理协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0年.

文国玮.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A/T 486-2004.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组织原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秦科.城市CBD区域交通特征及交通规划问题改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6

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预测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User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i=1,……,mj=1,……,n)(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经过多年,特别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4.1.1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应用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TransportationGISSoftware(TravelDemandModelingwithTransCAD3.2),1999.

MeyerD.Urban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BookCompany,1984.

DebbieA,etal。OptimizationModelsforTransportationProjectProgrammingProcess.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JournalofASCE,1990,116(3).

ResearchontheMethodologyandItsApplicationfor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

PEIYu-longZHANGYa-pingMAji

(CollegeofTransport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90)

篇3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规划

【 abstract 】 the urban road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plan for solving the good road traffic safety in work, some basic, structural fundamental problems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of some of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nantong in urban road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plan as an example, the process of the planning concept, plann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index are discussed.

【 keywords 】 road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及居民的出行率大幅增加,使得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多发,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社会增添了新的不安定因素,道路交通事故由此也被称为“无休止的交通战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编制逐渐开始被各级政府和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重视。本文结合南通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编制经验,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内在含义、技术思路以及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1 南通现状概况

目前南通交通安全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不足主要包括①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全;②路口的渠化和信号设施交叉口质量有待提高;③城区交通组织有待优化;④慢行交通设施需要加强;⑤驾驶员培训、交通安全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⑥交通管理设施的现代化程度需要提高,交通监控和智能交通系统需要增加。

2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成功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经历了单一因素的研究、系统化的研究和信息化研究三个阶段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研究的成果直接体现在各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上。目前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即美国式、日本式和瑞典式【5】。

美国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一种综合式管理,他们提出交通工程学的三大支柱即:法规、教育和工程。他们的交通工程学者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是由多因素交织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应注重从安全的源头和法律的角度认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与实践形成“3E”工程(Education、Engineering and Enforcement)。

日本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除了在综合管理和信息化上与美国相似之处,其特点还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驾驶员的管理;第二、注重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教育。

瑞典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零观念管理。零观念之父——瑞典交通部门道路安全局长克拉斯·廷瓦尔说:“我们已经不能接受一个仅仅由于犯了驾驶错误就要用死亡和终身痛苦来惩罚我们的交通系统”。零观念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宣传教育和行驶标准细化;第二、加强多方面的合作。

3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技术思路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交通事故特征,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事故分析,提出具体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其次针对不同等级道路从总体上作出一个分析和事故归类,针对不同等级的道路,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安全对策和措施;然后对提出的安全对策和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最后形成对南通市整个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具有指导性的推荐规划方案。

规划技术路线如下:

图1 南通市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技术思路

4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方案设计

规划方案主要涉及以下环节【4】:

(1)交通安全管理体制与政策。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和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专报和公告制度;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督察制度、提高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交通安全执法装备水平,改进交通安全执法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等。

(2)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规范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工作;提高事故黑点判断能力;建立交通安全管理数据库;开发交通事故决策支持系统等。

(3) 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的部署,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并尽可能改善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完善道路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等。

(4)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针对不同交通参与者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注重宣传手段的多样化。

(5) 交通事故快速反应。建立交通事故快速抢救联动机制;提高事故伤员现场急救护理水平;建立交通事故“绿色通道”等。

5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性评价

在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评价中,交通事故是安全水平的直接表现,而道路条件、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交通环境等则是反映交通安全水平的潜在因素,它通过影响交通事故进而反映交通安全水平。因此,在综合评价时应加强各潜在因素的分析,进而研究各因素对交通安全影响程度的大小,以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的薄弱环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6】

6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实施保障

(1)规划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实施的工作量大、难度高、涉及部门众多。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重点在于:①统一规划、加快安全设施建设;②加大对安全宣传的力度;③确保稳定的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资金;④交通安全设施投资政策建议。

(2)规划的调整滚动

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中的大多数管理设施(标志、标线、包括部分硬件设施)都可以根据变化了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整,因此规划滚动有利于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的效率。并且城市交通安全信息变化很快,

(3)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研究

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指交通管理部门为防止和应急处理各类交通安全事故而预先制定的应急方案应作专门研究、编制并组织演练。重点在于①制定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②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检查。

7 结束语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为现代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这一课题的复杂性和未成熟性也给研究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主要介绍南通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相关经验,给相关规划人员提供参考。未来希望更多的规划人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技术内容及系统评价做出更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南通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2010

[3] 赵黎 武夷山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研究

[3] 牛学军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

[4] 童赣生,任刚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编制的若干思考. 交通标准化,总146期

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

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内容

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主要是对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的管理,它保存有每个学生从入学直到毕业这段时间的所有信息,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奖惩情况、学籍异动等信息。学籍管理的内容则包括新生建档、学籍异动、奖励与处分、毕业资格审查、以及查询统计等。

学籍管理离不开建立完整的学籍档案。学籍档案中的各项内容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时期输入到系统中的,学生基本信息在建档时输入到系统中。动态信息则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如考试成绩是每学期输入到系统中,奖惩信息是学生受奖惩后增加的。学生学籍档案能完整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教学管理各职能部门能及时查询或统计出所需的信息。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到的信息量大,数据繁琐。这就迫切要求学籍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

1、管理层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比较复杂。要做好学籍管理必须要有规范的制度保障,充裕的资金支持,专业化的队伍的维护以及各相关部门及其人员的通力配合等环节。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则是高校管理层对成人教育本身重视不够,很多时候只是将其作为院系及学校自身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缺乏足够的资金及人力、物力投入,造成了成人教育办学及管理的举步维艰这一尴尬现状。

2、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技术手段的滞后

首先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好的制度具有以下特点:指导性和约束性,规范性和程序性,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其次是技术手段的滞后。在当前,仍然有许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极不适应社会、学生对成教发展的需要。学籍管理的常规工作,如新生缴费注册、打印学生名册、教学计划管理、面授登记表打印、学生成绩登记表等各类有关学籍的管理,有一部分采用计算机管理,但还有一部分仍然是手工操作,并且是采用单机管理,这一方面是受管理软件的限制或是设备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手段也相对落后,赶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学籍管理队伍的不专业,管理的随意性大

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因此学籍管理需要一个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进行操作。同时,管理人员还需要与时俱进的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包括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熟练运用,对相关管理制度的熟悉,对基本的工作流程的把握等。目前在各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一方面是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的不利,包括专业人员的匹配失衡、人员间相互协作性较差及工作的低效等;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者自身专业性知识储备的不足、管理及服务意识的缺失、管理的随意化倾向比较明显等。

三、推进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规范化

1、规范化管理的理念

规范化管理是源于企业管理范畴的术语,企业管理中所谓的规范化管理,是根据本公司的章程和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地制定公司的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成公司管理运作井然有序、协调高效之目的。

规范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是:效率和效益。系统化、常态化、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表单化、信息化是规范化管理的措施要求。此外,规范化管理还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系统思考即贯彻整体统一、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相互制衡、和谐有序、中正有矩六大观念;2,员工参与即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以保证其理解、认同和支持;3,体系完整即有完整的思想理论,对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整合和协调;4,制度健全即有能构成企业组织运行游戏规则,健全组织成员行为激励诱导机制的管理制度。

2、专业化队伍的培养

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兼有多重职能的复杂系统工程,它有极强的政策研究性和技术性,同时要求管理人员要有极强的计划性、准确性和原则性。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当前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科学、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引进学籍管理领域。

从目标的视角而言,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把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管理与操作具体学籍事务的工作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专业化能够促进从业人员的极大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队伍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无论是哪个视角,高校学籍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核心是实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从传统的随意性及不规范管理向现代的科学、高效、先进的管理的转变。

推进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离不开专业化队伍的培养。专业化,首先是意味着该团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熟悉相关的管理规则、制度,同时能够满足相互间的协作;专业化也意味着高的工作绩效以及好的工作效果。

3、完善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制度是规范化的保障,实行规范化的学籍管理离不开制度,但是首先必须要保证制度的完善性及时效性。完善的制度是要有完整的制度体系,没有制度的漏洞,同时要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具体到学籍管理制度,就是既要有宏观的指导性的制度规范,又要有细节化的操作指导及工作流程的安排。此外,学籍管理制度还要有时效性,制度虽是规范的,已定立的,但制度又是处在动态且平衡的管理运作之下。

4、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的规范化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高校都建成高速校园网并连入中国教育科研网。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为我们实现学籍管理计算机化、网络化管理在硬件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是光有良好的硬件基础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应用系统。各高校应设计开发出自己的管理系统,而且要有统一的功能模块来与二级院系的教务系统想衔接,也就是要有规范化的技术运用。

5、学籍规范化管理的益处

其一,可保证正常教学的运行。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要使其到达协调、有序和高效,关键在于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其二,有助于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及提升管理的效果。规范化的学籍管理制度,首先可以保证管理的效率,因为有了专业化的学籍管理团队参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严格的制度安排,这必将有利于管理的效率的提高。其次,由于具有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及相应的监督及奖惩制度,可以极大地消减学籍管理的随意性,降低错误率,将极大地提升管理的效果。

学籍管理是贯穿整个教学管理始终的工作。人才资源是一切资源的核心。当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毕业生就业日益市场化。高校学籍管理改革不仅要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规范化,采用高效率的学籍管理手段,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时代要求,为促进成人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庆霞.高校学籍管理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 教书育人,2007,(S5):39.

[2] 钟良才.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09(7)131

[3] 林静新.高校成人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7

[4] 刘文奎.论高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J].辽宁师范大学报,2005,(4):77.

篇5

【关键词】 同等学力;规范化;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作者简介】 刘舟帆,女,硕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

一、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仅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客观上推动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队伍的发展壮大。[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不仅为优秀的在职人员深造进修开辟了新渠道,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高层次专门人才,创新了培养方式。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和研究,获得硕士学位后大部分都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依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大在职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自身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为广大在职人员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于广大在职人员更新知识、获得学位、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格审查流于形式

资格审查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把“入口P”,才能有效地保证同等学力的教育质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培养单位对同等学力的资格审查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培养单位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扩大生源,疏于对申请者的审查,部分不够资格的申请者得以蒙混过关。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同等学力研究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培养单位往往忽略了学员在职的特点,照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的甚至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授课的方式或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样的课程体系,这对同等学力人员来说并不合适。此外,同等学力人员的课程设置不能够很好的与他们的职业需求相结合,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三)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习质量不高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学员的学习采用“在职不离岗”的形式,即学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由于繁忙的工作和来自家庭的压力,在职人员几乎无法按时到课,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这就使得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习时间不能够得到保障,学习质量普遍不高。

(四)导师指导不够充分,师生交流频率低

导师的指导及师生交流频率是制约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同等学力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并未对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同等学力研究生来说,导师的指导和与导师的交流十分重要,导师能够很好的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导师行政事务繁忙、导师所带学生过多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师生交流频率较低,导师对同等学力学生的指导不够充分。

(五)组织论文评阅及答辩不严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对同等学力人员学术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反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培养单位中对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程序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论文没有专家推荐信,在论文评阅不知结果的情况下就答辩,论文评阅意见及专家的提问环节过于形式化,答辩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在正式提交的论文中没有改正,答辩缺乏淘汰率,答辩委员会组成不符合规定等。这些答辩环节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对学位质量的把关和监督。

三、加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路径

(一)严把“入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申请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因此,具有相关资格是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资格审查作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第一环节,培养单位应当对同等学力申请者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资格审查合格者才能够允许其参加课程学习。严把“入口关”是保障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同等学力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二)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课程设置是同等学力研究生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保障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质量,促进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单位应结合学员在职的特点,尽可能的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三)强化目标管理,严把“出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根本

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同等学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单位应当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工作,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进行严格把关,论文评审及答辩要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杜绝不良学术风气蔓延,从而使一批优秀的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规范化管理的核心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政策界限明确,各个环节和步骤均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此外,在建立健全同等学力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树立全面质量关,以确保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而做到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娣.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篇6

关键词:市政道路规划;城市道路;规划管理

1.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道路的建设力度也明显加大。但由于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道路交通设施供应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很多城市进行了交通专项规划,以缓解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我国大城市的交通问题表现为:交通拥挤和堵塞的现象普遍出现,交通事故不断增多,职工上下班乘车拥挤和出行时间延长。

严峻的交通形势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市政道路规划现状

目前,对于我国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解决,都存在着一个土地利用和环境影响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关系。

例如城市停车场地的匮乏,就是忽视了静态交通规划,对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估计不足导致的,从而使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只能在路边乱停放,严重扰乱了城市交通秩序。

许多城市交通线沿线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也成为增大交通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20世纪60、70年代,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的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使得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制定相应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管理措施,都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3.市政道路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3.1道路规划设计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交通政策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3.2 市政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市政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多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3.3市政道路规划的层次

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3.4市政道路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4.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4.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单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4.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4.3停车需求预测。

机动车公共停车需求总量预测同城市人口、土地利用性质、车辆拥有量、生产力布局、商业、经济发展、交通政策、出行分布等有关。

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式进行预测:1、按城市规划期人口计算停车场面积。(此法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远期停车用地控制)2、按车辆拥有量计算停车场车位3、用弹性出行终点的分布量预测。4、用全日机动车O-D表中的全部终点预测停车车位。先求全日全部终点与弹性终点之间的关系,将全日机动车出行终点量转换为弹性吸引量。

预测出停车需求总量后,应进行分区停车车位需求量预测,将总得停车面积和停车车位及各交通区终点分布量,按比例分配到各交通区。

5、道路网络规划方案总体评价

规划方案的总体评价是评价可行方案的总体指标,包括交通质量总体指标与网络几何指标2个方面,交通质量总体指标如下:全网络的平均交叉通负荷、平均交叉口服务水平、交叉口各级服务水平的百分率,各类交叉口的平均延误,主干道路段平均车速、次干道路段平均车速、全网络平均车速,公交平均运行车速,全网络平均出行时间、平均出行距离等。

网络几何指标如下:路网密度、主干道密度、次干道密度、公交线网密度,各类交叉口的个数与百分比,网络的可达性、通达性、易达性等。

篇7

一、必须把握好编制工作的几个原则

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科学管理水平,很重要的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编制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既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基点,应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应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充分考虑到国情、路情,特别要充分考虑大多数交通参与者的利益,回归交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属性,这就是意味着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终极标准,反映普世规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通过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为公众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二是坚持实用性原则。围绕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根据十一五期间奠定的工作基础,密切与当地交通安全意识水平相结合,与本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本地交通发展水平相结合,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强道路交通违法分析、交通事故分析及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预测和交通事故预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对策,以追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用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三是坚持长短结合原则。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特定的发展时期,引发交通事故的隐患还大量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二、三线城市以及一些县城区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对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管理服务要求愈来愈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一方面要着眼当前,解决当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紧迫性问题。另一方面应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体现阶段性、渐进性特点,对未来几年道路交通安全应当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实效性办法,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从而实现长效管理。

四是坚持系统性原则。道路交通要素构成的多元性、参与对象的广泛性、管理主体的分散性以及政策技术支撑的复杂性,在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时,针对道路交通违法事件、事故发生过程,要建立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及救援体系,必须从事物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中去思考问题,把握规律,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与措施应与当地交通发展规划相协调,与未来规划城区发展相一致,与交通发展相配套,与警力等保障相匹配,整体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二、必须纳入重点专项规划体系中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深化,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是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又可分重点专项和一般专项两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特性和特征,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应当纳入重点规划,便于统筹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以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指令性、计划性。

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有明确的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进一步明确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各级人民政府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这也是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

二是道路交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道路交通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仅仅依靠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力推行社会化管理,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需要各个参与方通过有效的组织保证、法律保证、资金保证以及信息、技术等支持系统来共同完成,需要及时监控交通安全状况,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管理绩效评价,及时调整交通安全法规、政策规定以及标准和对策,而这些过程的完成和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系统工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控制。

三是道路交通保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道路交通需求的动态性、交通资源分配的动态性、交通事件的随机性以及交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道路交通管理的动态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经验和启示是经常抓、抓经常。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车、路矛盾愈来愈突出,交通参与者的素质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安全保障与交通安全需求不相一致的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不难看出,这些现象和状况影响甚至决定着道路交通保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是道路交通畅通已成最大民生问题之一。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而出行的安全便捷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聚焦点。目前,城市拥堵已从上下班拥堵加剧到不分时段的拥堵,从一般性拥堵到严重拥堵。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化进程仍在快速发展中,加速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群众购车愿望增强,购买力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激增,城市交通拥堵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今后城市交通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城市两难已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成为各地两会的热词,缓解城市两难已迫在眉捷。

三、必须解决交通安全中的突出问题

道路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当前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问题与老百姓的期望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很大差距,集中反映在交通安全意识、基础建设、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方面的不协调、不对称、不和谐、不稳定,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法律、经济、政策、制度等多种途径,做到标本兼治,软件硬件同步,内部外部互动,着力推进交通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速增效。

一是突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道路交通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决定着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当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究其原因,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是造成交通拥堵和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因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造成的交通事故占90%以上,而查处的交通违法行为仅只占10%。毋庸置疑,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养成守法的良好习惯,这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对执法管理部门而言,可缩小对立面,扩大教育面。

二是要突出通行条件的改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既是确保安全通行的前置条件,也是预防重特大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按照减少存量、不增新量的总体要求,将改善通行条件上升为政府行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一方面要将安保工程向农村公路延伸,逐步解决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的标志、标线和防护设施缺失的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新建公路时要加大安全设施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确保道路安全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防止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三是要突出执法管理环境的改善。道路交通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在当前交通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相对薄弱,交通违法行为相对突出的情况下,妨碍公务、暴力抗法等案件时有发生。为提高执法权威,减少行政成本,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社会在支持保障执法管理部门正确行使权力、保障权力的规定,从制度层面为执法管理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是要突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这已是近十年来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最大的经验和启示。编制规划时,要加大综合治理方面的内容比重,把落实交通安全责任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政府和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严格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倒查和追究。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解决交通安全问题时,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科学规划道路路网、优化交通结构、重视政策调整与法制完善、科学组织交通、合理设置交通设施、重视道路交通安全评估等方面的投入,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通过一个五年规划甚至几个五年规划,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五是要突出执法保障建设。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警务保障内容很多,但主要的是警力保障和科技保障,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要借规划的编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交通管理需要,会同机构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根据公路里程和交通流量,综合考虑人口、道路里程、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等方面情况,研究确定警力配置方案和增长办法,想方设法解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科技保障说到底是经费投入,要通过规划的编制,将公安交警的经费保障纳入政府层面来解决,进一步加快交通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在深化信息化应用、创新交通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四、必须处理好编制工作的几个关系

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编制要从管理权限和实际需要出发。规划内容要体现道路交通管理的特点,对保障和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发展目标尽可能量化,做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保障措施可行。因此,要力求使规划切合本地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必须注意处理好四个方面关系。

一是部门之间的关系。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其实是一种法律需求、行为需求、技术需求、服务需求的综合方案,它是道路交通管理机构通过系统规划,对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的要素进行最优匹配性耦合,达到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保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安全畅通的循环。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就是要解决或体现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与任务,通过行为管理、建设管理、养护管理、路政管理、交通管理、控制管理等手段来实现对交通参与者的服务,使道路使用者最安全、最迅速、最经济、最舒适地完成交通出行及运输任务。因此,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必须体现道路交通安全要素的多元化、管理的社会性、参与的广泛性。

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各地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千差万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找准实现本地区、本部门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图,既要解决共性问题,也要解决个性问题,避免模式化、格式化,使规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专家意见和群众诉求的关系。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编制工作既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老话题,各地、各部门都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过去一些地方花钱请院校或研究部门编制交通安全规划或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结果编制的规划模式化、格式化问题十分突出,有的脱离实际,即使获得批准,最后也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立足于自身条件,让清楚现状、了解全局的业务骨干组成起草组,然后按程序、按规定包括必须经过专家论证这一环节,使规划真正符合本地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四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编制规划基本框架由分析部分、规划部分和结论与措施部分三大块组成,其中规划、结论与措施部分涉及到继承与发展问题。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很多工作不可能一、二年甚至一个五年规划来完成,需要通过若干年甚至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要将经实践证明了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固化,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使目标更明确、内容更丰富、措施更有力。

五、必须注意的几个节点问题

编制规划按照一般程序,除要做好立项、组织规划队伍、搜集相关资料、对规划进行评价、编制出正式规划初稿、广泛征求意见、修改论证以及报批等步骤外,还应注意以下五个环节。一是跳出部门行为。交通安全是全社会、全民性问题,也是人们交通行为规范化和资源分配及投资保障问题。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承担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编制的起草工作,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牢固树立大交通、大管理观念,创新理念,统筹兼顾各地和各部门实际,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责、权、利相统一,做到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有部

门治理;交通安全投资有部门落实;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有部门开展;发生事故有系统妥善快速处理的工作格局,形成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参与、社会化监督、社会化保障。二是注重纵横衔接。编制道路交通安全规划要体现整体性,其节点和关键点在于做到纵横衔接、互为联系。要做好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不得与总体规划相矛盾,其内容必须是总体规划在该领域的具体化和延伸。要做好上下级专项规划和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衔接,努力整合管理资源,形成管理合力,达成管理目的。

三是把握实践性。规划编制必须立足省力、市力、县力,一切从实际出发,特别是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通过努力能实现或达到。从制定政策措施来说,不仅要明确执行主体,而且要明确执行方法和手段、执行时间和具体范围、针对的群体。提出的政策措施要量力而行,符合实际,不能超越时空。同时,政策措施的实施目标要明确,不能含糊。从管理的层面来说,内容要体现层次性,省一级应从宏观上把握,以政策调控为主,便于贯彻落实;设区的市和县两个层级措施内容应相对具体,便于操作和执行。

篇8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汽车已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享受其带来的舒适、便捷等优越性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有关数字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30 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1200 万人受伤或致残,相当于每年一个米兰市被从地球上抹掉。因道路交通事故而受重伤的人数每年达到五百多万人,受伤总人数达三千多万人。多年来累计死于汽车轮下的人数已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数。它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惊人的,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180 亿美元,许多国家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其国民经济总产值(GDP)的 2%,因此人们把道路交通事故称为“现代文明病”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中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亦十分突出,交通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是世界之首,万车死亡率比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高了近百倍。尤其是近几年全国范围内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群死群伤事故的不断发生,给交通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虽然城市建设部门已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但目前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率仍高居不下。近年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编制逐渐开始被各级政府和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重视。本文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编制经验,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内在含义、技术思路以及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1 现状概况 目前交通安全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不足主要包括①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全;②路口的渠化和信号设施交叉口质量有待提高;③城区交通组织有待优化;④慢行交通设施需要加强;⑤驾驶员培训、交通安全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⑥交通管理设施的现代化程度需要提高,交通监控和智能交通系统需要增加。

2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成功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经历了单一因素的研究、系统化的研究和信息化研究三个阶段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研究的成果直接体现在各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上。目前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即美国式、日本式和瑞典式【5】。 美国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一种综合式管理,他们提出交通工程学的三大支柱即:法规、教育和工程。他们的交通工程学者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是由多因素交织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应注重从安全的源头和法律的角度认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与实践形成“3E”工程(Education、Engineering and Enforcement)。 日本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除了在综合管理和信息化上与美国相似之处,其特点还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驾驶员的管理;第二、注重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教育。 瑞典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零观念管理。零观念之父——瑞典交通部门道路安全局长克拉斯·廷瓦尔说:“我们已经不能接受一个仅仅由于犯了驾驶错误就要用死亡和终身痛苦来惩罚我们的交通系统”。零观念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宣传教育和行驶标准细化;第二、加强多方面的合作。

3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技术思路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交通事故特征,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事故分析,提出具体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其次针对不同等级道路从总体上作出一个分析和事故归类,针对不同等级的道路,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安全对策和措施;然后对提出的安全对策和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最后形成对整个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具有指导性的推荐规划方案。

4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方案设计 规划方案主要涉及以下环节【4】:

(1)交通安全管理体制与政策。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和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专报和公告制度;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督察制度、提高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交通安全执法装备水平,改进交通安全执法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等。

(2)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规范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工作;提高事故黑点判断能力;建立交通安全管理数据库;开发交通事故决策支持系统等。

(3) 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的部署,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并尽可能改善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完善道路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等。

(4)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针对不同交通参与者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注重宣传手段的多样化。

(5) 交通事故快速反应。建立交通事故快速抢救联动机制;提高事故伤员现场急救护理水平;建立交通事故“绿色通道”等。

5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性评价 在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评价中,交通事故是安全水平的直接表现,而道路条件、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交通环境等则是反映交通安全水平的潜在因素,它通过影响交通事故进而反映交通安全水平。因此,在综合评价时应加强各潜在因素的分析,进而研究各因素对交通安全影响程度的大小,以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的薄弱环节。

6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实施保障

(1)规划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实施的工作量大、难度高、涉及部门众多。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重点在于:①统一规划、加快安全设施建设;②加大对安全宣传的力度;③确保稳定的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资金;④交通安全设施投资政策建议。

(2)规划的调整滚动 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中的大多数管理设施(标志、标线、包括部分硬件设施)都可以根据变化了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整,因此规划滚动有利于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的效率。并且城市交通安全信息变化很快,

(3)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研究 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指交通管理部门为防止和应急处理各类交通安全事故而预先制定的应急方案应作专门研究、编制并组织演练。重点在于①制定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②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检查。

7 结束语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为现代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这一课题的复杂性和未成熟性也给研究带来了许多挑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对于解决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一些基础性、结构性的根本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为例,对规划过程中的理念、规划方法及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未来希望更多的规划人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技术内容及系统评价做出更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南通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2010

[3] 赵黎 武夷山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研究

[3] 牛学军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

[4] 童赣生,任刚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编制的若干思考. 交通标准化,总146期

篇9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 规划现状问题 可操作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薄弱的交通设施现状、密集的城市布局形态、高速的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相对落后的城市交通规划等,都给复杂的城市交通带来了深刻地不利的影响。探索新形势下的城市交通规划发展问题,是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所必需的。

1.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大城市都面临着交通不畅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这种大城市的通病也在向中小城市蔓延。整体来看,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已经成为或多或少地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1.1城市交通规划相对于落后城市的整体规划,缺乏整体的城市交通规划战略

城市交通规划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整体化的研究更加偏重于对整个城市布局和经济的调控及带动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交通的整体规划战略。比如我国大多数城市一直实行的“单中心—环路—放射性”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就存在较多问题,在城市规模较小时问题不大。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这种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就暴露出诸多的问题,直接的就是交通拥堵的问题。

1.2硬件设施容量不足,公共交通线网覆盖不均衡,线路设置不够优化,严重制约了城市交通的畅通程度

据统计,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不足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道路交通的不畅。近几年来,虽然各大中城市都注重对道路的建设,但大部分只限于对新城区的道路建设,而对老城区的道路改造拓宽难度非常大、程度低、快速公交不快、专用车道不专、人车混用,缺乏立体化的道路体系。

1.3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单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政策性地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交通结构单一,市内交通主要限于公交车、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摩托车的管理力度不够,违规现象较为明显,带来的安全隐患较多。小汽车近年来增长势头很大,给城市交通规划带来的压力较为沉重。

1.4城市交通管理技术含量低,科技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虽然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来提高交通水平的科技化,但限于基础较差,交通管理技术含量明显不高。

1.5城市交通规划中对于交通管制的松懈,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及安全水平与群众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总体来看,我国的各项交通法规应该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一定程度上而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比较普遍。导致整个城市交通规划的体系化发展限于形式上的规划,而很难落到实处,甚至招致非议。

以上几个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问题,是大中城市普遍的集中的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其根源在于城市长远的交通规划不够明确,相应的配套整治措施不够完善。

2.全面规划,健全现代化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2.1将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同步实施,明确城市发展模式,宏观规划城市发展形态。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而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发展所产生的交通需求服务,是支撑城市发展的血脉。所以城市交通规划是重中之重,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城市规划模式深深地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布局,更对城市交通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单中心—环路—放射性”发展模式对于城市的交通发展不是最好的选择,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面临着这种尴尬。所以城市交通的规划模式可以“主轴—网状”,通过将城市沿几条轴进行有计划的规划,这样有利于交通效率的提高和城市中心人口的转移,从而改善城市中心发展的交通拥堵等状况。

另外,除了整体性的城市交通规划之外,我们的城市交通规划应该出处体现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要求:第一,优先规划发展效率高且又环保的项目(如地铁、公交等);第二,超前规划能够为汽车和公共交通提供较为节省能源和环保燃料的设施;第三,减轻交通队居民的噪声污染;第四,提供更多有利于不行和自行车出行的道路设施。

2.2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多层次的交通线网络覆盖体系。

道路容量不足及设计水平不高是限制城市交通的一个瓶颈,建设城市现代化的交通系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先行的。第一,大力加强道路硬件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线网覆盖体系。建设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体系;第二,合理规划快、慢道、立体车道以及专用车道等;第三,完善立体交通网络;第四,发展微循环道路系统。

2.3优先发展公交,合理限制城市小汽车行驶,严格管理摩托车。

在实际城市交通规划体系中,要优先设计公交线路。注重公交线路的建设,它的建设是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的关键之处。积极探索研究城市公交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必要的政府监督真正使得市场承担起公交事业良性发展的大任,提高城市公交的管理水平。

2.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第一,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实时监控指挥系统,提高对交通运输的应急反应能力;第二,普及安装超速监测摄像仪器,加强各种机动车辆的监测,以规范其行使行为;第三,在收费点安装自动收费系统,提高车辆通过率,减少人为交通堵塞;第四,建设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以促进交通指挥的主动性,如疏导交通等情况。

2.5严格交通管理秩序,加大城市交通管理力度。第一,严格执行驾驶员技能培训;第二,加大交通违法的执法力度;第三,加强媒体宣传安全的力度。

3.结语

简而言之,要建立健全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就必须根据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具体情况进行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的编制。本文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的分析,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对策,以期对城市交通规划的良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l]赵波平,孔令斌.城市交通一中国面临的挑战.[J].城市规划.1999(3).

[2]魏后凯.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2).

篇10

关键词:交通 市政 规划体系 规划编制

1. 引言

交通市政设施体系庞大,涉及部门众多。仅交通一项就涉及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道路、地铁、公交、停车等多个专业,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更超过10个。交通市政行业管理分散、投资主体多元等特征,要求城市规划在专项规划的编制、管理环节,跨越部门职能和利益,切实发挥超前引领、综合平衡的作用。本文从南京市规划管理实践出发,提出交通市政规划体系构建、维护的重要性和操作模式,以及在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中的积极作用。

2. 交通市政规划体系构建

一方面,交通市政规划缺乏统一的编制办法和技术规定、报批程序和成果深度难于规范,主要依附于不同阶段的城市规划完成,客观上,难以形成 “上下指导、平行衔接”的体系成果;另一方面,受职能的限制和利益驱动,各部门、单位在编制专项规划时,部门色彩较浓,主观上,将各规划成果割裂在部门内部,缺乏综合。在这样“松散型”规划成果的指导下,整体上表现为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的被动蔓延和建设无序。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市通过加大行业管理部门、专业规划单位之间的“联动”,逐步实现规划编制的“工作联动”;通过加大规划管理与规划编制之间的“联动”,逐步实现规划编制的“成果联动”。进一步明确只有融入城乡规划的专项规划才能上升为规划管理依据,并将各专业规划的委托、编制、上报、审批纳入城乡规划的体系中。强调交通市政规划体系在我市交通市政规划管理、建设中的权威地位。

通过六年的努力和完善,于2008年首次构建了《南京城乡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2008)》(以下简称《规划》),并于2009年3月获市政府批复执行。《规划》包含11个专项,54本成果,初步实现了全市共享一个规划版本进行建设、管理的目标。

《规划》以“一个目录”确定了不同规划所处的位置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以“一张图”统一了规划版本的最新成果及在空间的衔接关系。在“一个目录”、“一张图”的共同指导下,各层次交通市政规划成果均可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剥离出来,定位在体系的不同位置。

3. 交通市政规划体系维护

2009年,根据动态维护计划,南京市规划局继续牵头对《规划》成果进行了维护,实现了“任务性编制”向“过程性维护”的转变。从近两年的维护实践看,《规划》维护主要分为“年度维护计划项目”、“城市规划专项成果”和“规划实施阶段调整”三类来源:

1)“年度维护计划项目”根据《规划》体系维护整体进度确定,结合“年度交通市政规划编制计划”完成,实现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在内容上的“完整性”;

2)“城市规划专项成果”来源于各级城市规划的交通市政专项成果,结合城市规划编制计划完成,实现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在空间上的“全覆盖”;

3)“规划实施阶段调整”根据规划管理需求对原有《规划》体系成果进行调整,结合项目审批同步完成,实现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在管理依据上的“权威性”、“现势性”。

三类数据的维护,遵从“从一张图来,到一张图去”的原则。以此实现《规划》成果的综合平衡,确保《规划》成果内部衔接的有序。从维护的流程上大致可分为以下环节:

1)规划局会专业部门共同拟定年度编制计划,并领取规划编制要点。要点的要求、内容根据阶段有所不同:总体阶段确定规模、容量,“分区规划”阶段定网络、布局,“控详”阶段定路径、管径。

2)专业部门落实编制要点深度要求,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深化编制成果。

3)市规划局负责专业规划成果与已有城市规划的衔接、以及各专业规划成果之间的协调。重点审查:①上位规划的执行情况②行业规划的衔接情况③周边规划的衔接情况④编制要点提出的相关要求。对于协调无异的规划成果,可纳入城乡交通市政规划体系,成为规划管理的依据。

4)纳入城乡交通市政规划体系的规划成果,允许各参编部门调用,成为下阶段各项规划编制的基础版本。

4. 交通市政规划体系在规划编制的作用

规划编制是规划管理的灵魂,只有规划成果的统一才能实现规划管理行为的同一。交通市政规划体系的构建,从形式和内容上将各类专项规划紧紧的锚固在一起。通过增加交通市政专项规划的刚性,进一步提升了交通市政规划成果在城乡规划编制中的保障、引领作用。

4.1 明确编制计划

在交通市政规划“一个目录”及编制办法的指导下,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逐步深化完善,确保各专项规划的完整性、延续性和系统性。由原来“问题导向型”为主的编制计划制定思路,逐步向“问题导向型”与“体系导向型”并重的制定思路转变。通过不断梳理体系成果的不足,可进一步明确年度规划编制的重点。

4.2 固化边界条件

交通市政专项成果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单从每个规划成果看,交通市政规划成果本身都是完备的。经过体系的梳理,各交通市政规划的上下位关系、与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明晰,改变原来各专项规划只服从于土地利用规划,而与上位专项规划衔接不畅的现状。通过固化规划编制的边界条件,避免“推倒重来式”的规划模式。

4.3 规范工作内容

在固化的规划边界条件下,各层次的交通市政规划工作内容也进一步规范。一方面是深化已有规划成果,达到编制深度要求;另一方面是论证说明规划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两方面均可能对已有规划成果提出“动态维护”的需求,为协调两者之间动态维护关系,南京市提出了“比照同一个时间版本”的工作思路:

1)截取规划编制范围成果,提供给编制单位,并记录版本日期;

2)编制单位拟对《规划》进行修改的,应扩大至相邻区域,做到与原有成果顺接无误。调整方案需即时报规划管理部门认可,并做好版本记录;

3)日常管理对《规划》进行调整的,同步做好记录,并在方案论证时集中反馈给编制单位修改;

4)规划完成后,完整替换编制范围内相应交通市政规划成果。

4.4 提高成果质量

由于进入《规划》的各专项成果,均需接受来自已有上位规划、平行规划成果的审查,有效地避免了规划成果之间的矛盾;由于《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与管理阶段之间联动,专业单位对于成果关注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规划成果审查方面也投入更多的关注,避免了规划与管理的“两张皮”。《规划》真实地反映了交通市政规划成果“牵一发动全身”的联动关系,也给编制单位加大了责任与压力,成为进一步提高成果质量的主观动力。

5. 结语

交通市政规划编制的规范性与其法定性是相辅相成的,规范性的不足是造成当前交通市政设施规划法定性相对较低的客观原因之一;加上内容上缺乏部门间协调机制等原因,一些交通市政规划仅仅成为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

南京市规划管理部门通过对交通市政规划体系的构建,逐渐理顺了规划编制思路和流程,对加强全市交通市政规划管理水平与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这种个体的创新与尝试,期待国家规范的保障和支撑,使之更加法定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戴慎志.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赵晶夫.奋斗的历程――南京市政规划管理工作联动计划2007.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