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篇1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是指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各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享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对环境违法行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罚款),给予何种幅度的行政处罚(罚款),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活动。

第三条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行使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法,公正执法的理念,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处罚法定原则;

(二)公开公正原则;

(三)过罚相当原则;

(四)集体审议原则;

(五)教育优先原则。

第五条对于相同或相近的环境违法行为的罚款数额

应基本一致,根据“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对管理相对人的同一个环境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六条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罚款的,应与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并综合考虑以下情节:

(一)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浓度;

(二)对人身健康和公私财产造成的损害程度;

(三)是否造成污染事故或者污染纠纷,以及造成污染

事故或污染纠纷的大小;

(四)造成社会影响的大小;

(五)当事人的过错程度,是故意还是过失;

(六)是否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

(七)是否配合环保部门查处其他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是否有立功表现;

(八)是初犯还是再犯;

(九)其他法定应当考虑的情节。

第七条根据环境违法行为情节,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

罚款划分为轻微、较轻、一般、较重、严重5个档次,对环境违法行为罚款的具体数额应在5档范围内确定。

(一)对轻微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25%以下(含25%)。

(二)对较轻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40%以下(含40%),25%以上。

(三)对一般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55%以下(含55%),40%以上。

(四)对较重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70%以下(含70%),55%以上。

(五)对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85%以上。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的环境违法行为应不予罚款:

(一)环境违法行为显著轻微并能及时改正,且管理相

对人是初犯,未造成危害后果的;

(二)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先责令限期改正,再予以处罚的。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的环境违法行为应依法从轻或减

轻处罚:

(一)属初次违法,无主观恶意,且环境违法行为并未造成较大危害后果的;

(二)经调查核实,属人为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造成的环境污染,且行政管理相对人事后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未造成较大危害后果的;

(三)受他人胁迫有环境违法行为的;

(四)积极配合环保部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的环境违法行为应当从重处罚:

(一)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处理设施,致使污染物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

(二)偷排、漏排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

(三)拒绝或阻挠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四)擅自拆除、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致使污染物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

(五)两次以上实施同一环境违法行为的;

(六)因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人身伤害和公私财产严重损失,或者造成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

(七)拒不执行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两项制度”的;

(八)使用核与辐射装置拒不申报、办理“安全使用许可证”的;

(九)暴力抗法,或者故意隐瞒事实,藏匿证据,阻碍执法的;

(十)同一违法行为违反两个以上法律规范或者一个法律规范两个以上法律条款的;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

第十一条本规定所指环境违法行为轻微、较轻、一般、较重、严重分别指以下情形:

(一)轻微:指环境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下的;

(二)较轻:指环境违法行为未造成较大危害后果,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20000元的;

(三)一般:指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0元—50000元的;

(四)较重:指环境违法行为造成较大危害后果和一定的社会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0元—100000元的;

(五)严重:指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危害后果和严重社会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00元以上的。

第十二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新、扩、改建项目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建造、运行、生产和使用,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罚款数额可视规模、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依据本规定第七条执行。

篇2

一、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工作现状分析 “六五”普法规划启动3年多来,新疆环保部门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各项环保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在环境监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新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近些年,结合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环境保护工作特点,自治区先后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颁布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为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为适应形势的变化,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危险废物防治管理办法》、《电磁辐射保护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也已纳入立法规划中。

(二)我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开展成效卓着 1.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进一步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有力地推动污染减排工作,解决了一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以 2012年为例,全年环境监察行政处罚案件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498起,已执行1498起,强制执行案件12起,听证案件6起,罚款金额1782.34 万元。

2.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处罚各项程序。制定了《自治区环境监察总队行政处罚案件工作程序》,设立行政处罚评审小组,设置环境监察法规岗,安排环境执法专业人员对各支队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全过程跟踪审查,尤其对违法事实认定、法律条款适用、自由裁量权范围、合法收集证据等环节进行了严格审查,做到依法行政,最大程度避免了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当的行为,提高了执法效能。

二、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新疆作为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区域和环境生态极为脆弱的区域,随着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伴随而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环境执法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环境保护立法需进一步完善 从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89年进行修订,先后又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近30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改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60余项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需要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去量化和细化,以利于基层环境执法部门理解和执行。但目前自治区尚未充分发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势,出台符合环境执法实践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主要表现在:

1.对某些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细化。对某些生态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法律中仅对违法行为进行了定性,却没有相应法律责任或虽有法律责任但法律责任缺乏可操作性。

2.对环境执法自由裁量权尚需进一步细化。为规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国家环保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有关规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文件的通知》、《主要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参考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但其中对于行政罚款幅度的规定仍较为宽泛,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构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现有环境执法各项制度有待于进一步贯彻落实

1.“查处分离”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尚未全面开展。《行政处罚法》和《环境行政处罚办法》里对于“查处分离”原则都有明确规定。当前全区环境行政处罚中大部分地州现场调查取证和行政处罚尚未实现全面分离,这不仅易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又加大了现场调查人员的工作量,造成案件积压,执法周期过长。

2.重大案件审议制度落实不到位。为落实重大案件审议制度,有效监督执法人员的裁量权,自治区先后出台《行政复议和处罚案件审议规则》、《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管理暂行规定》,但各级环境执法机构施行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三)基层环境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亟需解决环境执法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新疆地域辽阔,166万平方公里中约20000余个污染源分布于15个地、州(市)、99个县(市、区),人均监管污染源约230户,基层环境监察任务重、难度大,而自治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缺乏环保专业人才。 2.亟需解决环境执法基层机构设置的问题。目前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机构相对单薄,一个科室、大队要同时应对自治区、地区的几个口径的工作,一个执法人员要兼任几项环境执法工作,工作任务重、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基层现场执法力度、执法质量、快速反应能力受到制约和影响。 (四)环境执法培训模式有待丰富,培训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标准 近几年,自治区通过科学、严格的培训,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环境监察执法队伍。但值得反思的是,环境执法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认定标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即培训成本和环境执法效益之间没有有效衡量标准。培训内容、方式还需“少些原则

理论,多些实践技能”。 三、新疆环境执法完善与困境破解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完善我区环境保护依法行政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加大力度完善地方环境立法

1.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我区环境法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清查,将那些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法规、规章尽快修改、废除,制定符合自治区环境执法实践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必要时制定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2010年3月1日,《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正式施行,应尽快修订我区环境行政处罚相关规定,以适应形势需要。

2.结合我区环境执法实践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进一步细化。一是要通过制定政府规章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进一步细化,如细化《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处罚额度。使得法律责任追究明确、具体,避免环境执法人员遭遇执法尴尬;二是对于同一违法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排除经济发展差异),处罚不相同的现象施行统一标准,做到同类违法行为的情节相同或者相似、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相当;三是结合我区实际针对《标准》中行政处罚额度进行再细化,针对我区不同经济发展区域采用不同的细化标准。

(二)加大力度完善环境执法各项制度

1.在全区范围内对落实“查处分离”制度和重大案件评议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强化对“环境执法权”的监管。严格执行“查处分离”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环境执法权力运用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纠正和查处不当执法和违法行为,保证环境执法依法、公正、透明。 2.全面落实重大案件的评议制度。对符合重大案件标准的案卷从案件的立案、调查人员的陈述、认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适用法律条款是否准确、自由裁量权运用是否合适、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否适当、程序是否合法等方面对重大案件进行集中审议、评价,经集体审议讨论决定行政处罚。

(三)完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体系 学习兄弟省区好的经验办法,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对基层环境执法情况开展调研以了解基层环境执法机构建设情况,一是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吸纳一批能够胜任环境执法工作的人才,对环境执法队伍予以有力补充。二是结合自治区级环境执法机构设置,对基层环境执法机构进行整合,增加专业机构设置,明确各个科室机构的职责权限,使环境执法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合理化,减少基层环境执法人员的工作量。

(四)丰富环境执法培训模式,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篇3

海口市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及时有效查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改善环境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按分工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的防范、发生和治理,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有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本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的,依照本办法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对污染单位和有关人员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对环境污染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尚未构成犯罪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一)采取地方保护措施,不执行国家、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致辖区或者相邻区域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

(二)对依法作出的关于排污单位限期治理、限产、停业或者关闭的决定组织实施不力,造成严重污染的;

(三)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而为其办理立项、用地、规划、设计、证照等审批手续的;

(四)新建或者未按规定取缔国家和省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的;

(五)对发生的污染事故未按规定报告或者未及时、妥善处理,造成污染加重的;

(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纠纷,未及时妥善处理,造成群众集体上访或者人员伤亡的;

(七)纵容、包庇、放任排污单位闲置、拆除或者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造成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八)阻挠、限制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

第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依法委托的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一)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造成环境污染的;

(二)对不符合竣工验收条件或者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项目予以验收通过,造成环境污染的;

(三)谎报、瞒报、拒报环境监测数据或者污染事故的;

(四)未按规定征收、上缴排污费或者挪用排污费的;

(五)未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条 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力的,相关负责人应负连带责任。

(一)使用或者转让国家、省明令淘汰的工艺或者设备,造成环境污染的;

(二)未执行依法作出的限期治理、限产、停产停业或者关闭决定,造成环境污染的;

(三)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规定的;

(四)擅自闲置、拆除或者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五)超标准、超总量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事故的;

(六)造成外来生物入侵等生态破坏的;

(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未及时治理的;

(八)拒不执行依法作出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的;

(九)妨碍、抗拒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

(十)其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七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一)伪造、藏匿、销毁证据或者隐瞒事实的;

(二)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三)强迫或者唆使下属工作人员妨碍、抗拒执法的;

(四)屡犯不改或者拒不纠正违法行为的;

(五)造成饮用水源地或者生态环境敏感区等特殊区域严重污染的;

(六)发生重大或者特大污染事故的;

(七)其他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分的情节。

第八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

(一)主动检查违法行为并及时纠正,积极挽回损失和影响的;

(二)检举、揭发他人违法行为属实的;

(三)其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的情节。

第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违法案件,认为需要依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及时向有关机关提出书面建议,并移送有关证据资料。有关机关应当及时对建议事项进行调查研究,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同时反馈给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监察机关依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环境保护管理职责实施监察,并可以根据环境污染情形依照有关规定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第十一条 对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人员,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不给予行政处分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对不作为的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的有关负责人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污染事故、重大污染事故、特大污染事故的确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造成生态破坏的,可以参照本办法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环境污染的类型一次污染物

又称“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或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如排入洁净大气和水体内的化学毒物、病毒等。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篇4

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区城管大队依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陆域和非市管河道范围内的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区市容局不再行使市容环境卫生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

二、市政工程管理

区城管大队依据市政工程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违反本区非市管城市道路(含城镇范围的公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管理的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区市政署、区公路署不再行使已由区城管大队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

区城管大队执法本区“非市管城市道路”的范围,包括区级市政道路共114条,总长146.737千米,面积3.412782平方千米;城镇道路187条,总长103.641千米,面积0.929898平方千米,人行道0.299067平方千米。“含城镇范围内的公路”共22条段,总长33.36千米,17座桥梁。

三、绿化管理

区城管大队依据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本区除古树名木和绿化建设外的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区绿化局保留对古树名木及绿化建设违法行为部分行政处罚权。其依据《**市古树名木管理规定》及《**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等绿化建设规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区农委依据《**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保留绿化建设行政处罚权。

四、水务管理

区城管大队依据水务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在本区非市管河道范围内的下列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

(一)倾倒工业、农业、建筑等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粪便。

(二)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车辆、容器。

(三)擅自搭建房屋、棚舍等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区城管大队执法本区“非市管河道范围”,包括区级河道15条段,长142.572千米,宽为规划蓝线两侧各10米;镇级河道152条段,长389.28千米,宽为规划蓝线两侧各6米;村级河道574条段,长501.6千米,宽为规划蓝线两侧各6米;河道总计741条段,总长1033.452千米。

五、环境保护管理

区城管大队依据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下列不需要经过仪器测试即可判定的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

(一)在非指定地区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非指定地区”是指除经区政府批准在指定地区实施的焚烧行为和经行政审批批准建设的焚烧项目以外的地区。

(二)建设工程、道路运输、堆场作业等产生扬尘,污染环境。

(三)任意倾倒或者在装载、运输过程中散落工业废渣或者其他固体废物。

(四)违反安装空调器、冷却设施的有关规定,影响环境和他人生活。有关空调安装使用管理的具体规定,应依据《**市空调安装使用管理规定》。

(五)未经批准夜间建筑施工,造成噪声污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对“擅自夜间施工,造成噪声污染”的规定,一是规定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夜间施工,施工单位要申报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二是施工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才能确定有环境噪声污染。

(六)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等规定区域露天焚烧秸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六、工商管理

区城管大队依据工商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占用道路无照经营的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违法行为的构成,应当是在同时满足“占用道路”和“无照经营”两个条件下实施的经营行为。区城管大队分别按照《**市取缔无照经营和非法交易市场暂行规定》予以取缔;根据**市人大财经委、**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市取缔无照经营和非法交易市场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复函》的规定,收缴无照经营人的经营物品和经营工具。

七、城市规划管理

区城管大队依据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擅自搭建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关于“四种妨碍”范围界定,区城管大队依据**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本市区、县城管大队对违法搭建行为行使行政处罚范围意见的函》进行认定。

八、房地产管理

区城管大队依据房地产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擅自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的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其他场地”是指物业管理区域内房屋(天井)外部的场地。

九、公安交通管理

区城管大队依据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擅自设摊、堆物占用道路的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

篇5

二、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必须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三、环境行政监督检查是指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保部门、授权组织和委托组织实施的环境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四、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实施监督检查。

五、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全区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监督检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六、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下级环保部门及其委托组织实施的环境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七、对环境行政执法行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一)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

(二)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三)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四)执行法定程序的情况;

(五)遵守法定职权的情况;

(六)查处纠正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情况;

(七)环境行政执法制度建设的情况;

(八)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八、各级环保部门进行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可以进行现场检查,直接查阅行政执法案卷和其他有关材料,也可以采用调阅行政执法案卷及其他有关材料的方式进行。

下级环保部门应当服从上级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及

时办理、答复上级环保部门查询环境行政执法的有关问

题。

九、上级环保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下级环保部门有不履行法定职责、违反法定程序、处罚不当、越权执法、、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作改正通知,督促其改正或者责令改正,并提出由有关部门对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下级环保部门应当在收到改正通知后的15日内,将改正处理结果书面报告上级环保部门。

篇6

第一条为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本县城市饮用水提供原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第三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切实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水质。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污染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的行为,均有控告、检举的权利,并有保护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义务。

对保护饮用水水源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饮用水源的保护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实行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保证饮用水安全卫生为重点,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标,坚持饮用水水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六条县人民政府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划定范围如下:

(一)水域: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作为本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镇村组)上游3000米至取水口下游130米,长3.13公里水域为一级保护区,执行Ⅱ类水质标准;取水口下游130米至330米(长200米)河段以及取水口上游3000米至取水口上游14.2公里(长11.2公里),全长共11.4公里的水域为二级保护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取水口上游14.2公里(禾滩与李树交界处的二级水域界面)直至取水口上游24.2公里(新寨乡朝阳水库),全长10公里的水域为准保护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

(二)陆域:陆域沿岸长度与水域长度一致,陆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取100米的面积范围为一级保护区的陆域;沿岸长度为二级保护区水域河长,沿岸纵深范围为500米面积为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沿岸长度为准保护区水域河长,沿岸纵深范围为500米面积为准保护区陆域范围。

第七条县人民政府对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的地理界线,设立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盗窃、损毁饮用水源保护区界标和防护设施。

第八条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在水域从事畜禽等动物放养及网箱养殖;

(二)禁止从事捕鱼、饮食、旅游、洗涤、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源的活动;

(三)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关闭;

(四)禁止设立规模化畜禽等动物养殖场、屠宰场;

(五)禁止设置排污口;

(六)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禁止设立有毒物品和酸液、碱液、农药、化肥、油类物品仓库;

(七)禁止采砂、采石、围河造田;

(八)禁止毁林开荒、破坏山体、植被和非更新性砍伐水源林、护岸林等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行为;

(九)禁止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以及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

(十)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

(十一)禁止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十二)禁止在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存贮固体废弃物或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污染物;

(十三)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十四)禁止使用炸药、有毒物品捕杀水生动物;

(十五)禁止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利用船舶运输有毒有害物品;

(十六)禁止向水体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热废水或者含病原体的污水;

(十七)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有毒污染物的车辆或者容器;

(十八)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者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

(十九)禁止破坏污水处理管网和设施;

(二十)法律、法规有关饮用水源保护的其他禁止办法。

第九条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本办法第八条第(五)至(二十)项的规定;

(二)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三)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四)禁止向饮用水水源水体直接排放污水。

第十条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本办法第八条第(八)至(二十)项的规定;

(二)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第十一条应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陆域开展植树造林,增加自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出租给他人从事本办法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

从事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其他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体污染,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第十三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已有的污染源,县、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规划,分步实施治理。

第十四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排污单位应立即切断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事故单位及个人必须立即报告县环境保护、城管、卫生、水务等部门,并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县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对事故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必要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减少损失。

第十五条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可能排污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有责任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六条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发生饮用水源环境污染事故,应及时按照预案进行处置。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十七条县人民政府成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县环境保护局,负责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县环境保护部门是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工作;

(二)负责组织宣传和监督实施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和计划;

(三)负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水质进行监控;

(四)负责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发放;

(五)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污染事故的查处;

(六)负责污染源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县发改、财政、规划、建设、水务、卫生、城管、城市供水、林业、农业、畜牧、国土、公安、交通、安监、工商、工业等部门和乡镇依据各自职责,配合做好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财政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资金的组织落实;

(二)发改、规划、工业、建设、工商等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产业结构调整及项目规划布局和防止开发建设或经营项目污染的监督管理;

(三)水务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河道采砂、水土保持等工作,在确保饮用水水源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

(四)城市供水部门负责定期向环境保护部门通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状况和动态监管情况,提出污染控制及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意见和建议;

(五)城建、城管部门及相关乡镇负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

(六)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弃物的收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的监督管理和按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实施监督管理;

(七)林业部门负责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林地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划定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并监督实施;

(八)农业、畜牧部门负责提出控制农药、化肥、禽畜粪便、

渔业生产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的防治措施,并负责监督实施;

(九)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矿产开发的监督及土地使用管理;

(十)公安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治安管理工作,维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公共安全;

(十一)交通部门负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剧毒、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进行管理;

(十二)安监部门负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生产经营企业的剧毒、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进行安全管理;

(十三)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均应开展饮用水安全及水源保护的宣传,促进全民“保护水源、安全饮水”意识的形成。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盗窃、损毁饮用水源保护区界标和防护设施的,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理并责令恢复原状。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一级保护区水域内从事网箱养殖或者组织进行旅游、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在一级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或者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在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建设项目增加排污量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县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停产整顿。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码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一、二级保护区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采砂、采石、围河造田的,由县人民政府河道主管部门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保护区内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的,或者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或其他废弃物,或在溪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污染物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县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保护区内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利用船舶运输有毒有害物品的,由县交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触犯刑律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或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的,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者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县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有毒污染物的车辆或者容器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或者标准,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热废水或者含病原体的污水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县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炸药、有毒物品捕杀水生动物的,由县渔政主管部门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单位,由县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排污单位拒绝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罚。

第三十四条环境保护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防治饮用水水源污染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上级主管部门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篇7

(一)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局结合贵州省“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共立案调查违法行为15起,为前三年立案之总和,已下达处罚6件,罚款金额42.5万元,极大地增强了我局的执法威信,保证了环境执法的严肃性,违法者闻环保而色变,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逐步扭转。

(二)加大新《环保法》宣传力度,企业遵纪守法意识提高。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及配套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增设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黑名单”制度、行政拘留等许多新的制裁违法者的措施,扩充了对环境违法的处罚手段,让排污者不敢违法,一旦违法,就让其付出难以承担的代价。对于一些恶劣的违法排污行为,按日计罚等经济处罚与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行为罚和行政拘留等人身处罚可以并用。2015年以来,我局通过深入企业大力宣传,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发放《致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的一封公开信》等形式加强新《环保法》宣传,收到明显效果,环评和环保“三同时”执行率极大提升,企业主动办理排污许可证和缴纳排污费,存在超标排污的企业积极进行污染治理,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提高。

(三)权利下放,提高环境执法工作效率。如新《环保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处理权限下放给基层环保部门,而非原仅限具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近日,我局对2件环评审批权限为州环保局的2个未批先建案件仅限立案调查,减少了移交程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环保行政命令执行力较大提升。例如:对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在新《环保法》实施前须等诉讼复议期满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新法实施后,对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移送公安机关,对违法建设项目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措施严厉,对违法者起到震慑作用。新法实施前,很多项目业主拒不执行停止建设的行政命令,我局只能采取断水、断电不符合程序的土办法强制其执行,新法实施后,因我局违法建设的项目业主进行深入宣传,被责令停止的项目均未恢复建设,这不仅节省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履行程序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行政命令的执行力。

(一)环境监察机构及人员身份问题亟待解决。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强化执法方面,明确了“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赋予了环境监察人员现场执法检查权利,但仍然是委托执法机构而不是法律授权部门,未突出环境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环境监察机构的地位仍面临较为尴尬的地位。《行政处罚法》以及《环境保护查封、扣押暂行办法》中均明确了查封、扣押的执行需由两名或者两名以上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环境执法人员实施,并在实施前要出示身份证件。我局行政执法人员有限,强制执行往往都由环境监察大队进行,而我局环境监察机构属于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机关,要依靠我局委托才能开展行动,这种授权行为要真正拿到法庭上可能又经不起推敲。因公务员身份多年未解决,导致我局部分执法人员产生消极的工作情绪,有的辞职,有的考入公务员系统。因此,环境监察机构法律授权以及执法人员的公务员身份亟待解决。

(二)环境监察执法人员不足。目前我县环境监察大队编制20人,在编却仅有7人,镇(街道)更是没有任何执法力量。我局现有2辆执法车辆,环保监察能力、人员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网格化监管的要求,且需要监管的企业数量、监管范围却大大增加,加之日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难以适应我县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需要。

(三)行政处罚执行仍面临困难。 对于基层环境监管来说,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小型企业,部分小型企业业主环境意识薄弱,对于环境违法处罚不理解、不履行,我们法定手段是通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来实现,特定手段就是联合供水、供电,采取断水断电的措施,但往往没有法律依据。申请法院执行,虽符合法定程序但往往不能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只有过了法律救济时限才能申请,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四)新环保法实施后执法者面临诸多不适应。一是使用强制手段不适应。新环保法赋予了我们环保部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限产停产等强制手段,但我们基层的执法人员还须加强学习,学好法、用好法。新环保法出台后,使用了多年的限期治理制度不存在了,再也没有边生产边治理的说法了,只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或者报请政府停业、关闭。但限产到底怎么限,如何把握这个度,我们极不适应。按日计罚如

何进行,特别是移送拘留的法律适用更要加强。二是未批先建难处理。新环保法规定,对未批先建的建设项目,一旦发现,应当责令立即停止建设,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拒不执行的,要移送公安机关拘留。我县将加大建设项目未批先建,久拖不验的项目的查处力度。三是无证排污难解决。新环保法规定,排污企业必须持证排污,对无证排污的,一经发现要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要移送公安机关拘留,此项工作仍需加强。(一)加强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以政府为责任主体,明确相关部门环境监管职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推动环境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对各自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做到环境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达到确保区域环境安全的目的。

(二)尽快解决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身份问题。

环境监察机构是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为更好地理顺环境监察大队管理体制,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维护环境质量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议从国家到省、州各相关部门多方努力解决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身份问题,将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系统管理,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环境监察执法职能。

(三)设置镇(街道)基层环保机构,加大监察执法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

加强基层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扩充编制,设置镇(街道)环保所,加大经费投入,解决执法车辆和执法装备不足问题,配备足够的监察执法人员。

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建设

一、环境保护与环境执法的新变化

1.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对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至关重要。全社会乃至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关注,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这些因素使公众比以往更加关心生活环境,也更加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建设,公民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

2.各种形式的民间环保社团纷纷成立,在环境法制宣传、环境监督、环境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建议、提案占相当比重,并逐年增加。通过一些媒体报道对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查处等情况,增强了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建议未来应加强农村和低教育群体的环境认知教育,激发企业的性,鼓励公众进行分类和绿色消费,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及原因进行趋势分析。

二、如何使环境执法主体在环境保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从自身做起,创造客观公正地执法环境。重点做好证据收集,严肃执法程序,严格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对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杜绝人情案,不以牺牲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代价,绝不放松对违规企业的处罚,认真地总结环境执法的经验,在创新环境执法的机制上,要认真结合环境执法实际情况,及时、快速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以切实可行的对策和解决方法证明环境执法主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严肃性、及时性。

2.环境保护及环境执法工作,需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环境执法相对人的配合。

(1)上级领导部门必须发挥参谋与引导支持作用,结合各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的实际情况,主动汇报各种相关的环境质量问题,并积极提出有利于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有效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质量全面健康的发展,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有针对性的定期不定期监督各地区环境保护实施情况,使本辖区的环境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2)对下级单位必须做到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工作原则,重点是加大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大环保投入和管理力度,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强化环境管理、科学治理污染的参谋与引导工作,做到既严格管理又热情服务。

三、如何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做好相关部门环境管理责任和义务的协调与落实。按照环境保护法规明确相关部门责任,使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规定,促使相关各部门的责任到位,做到对执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与协调,及时解决其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

1.定期组织联合执法,认真解决本辖区有关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齐抓共管的局面。注重调动相关部门的环境管理积极性,坚持把相关部门环境执法的作为情况、作为政绩汇报的重要内容。

2.严格环境执法及创新环境执法体制。

(1)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防治,进行必要的环境安全检查,加强污染事故和应急事件工作的开展。

(2)随着环保工作的快速发展,环境管理对法规体系如何完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各部门在法制建设中健全和完善法规体系中,加快立法步伐,突出地方特色,构建紧密和相对完善的环境法规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3)各单位应以综合运用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并解决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依法强化防治污染,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环境保护工作上来,解决一系列相关难点问题,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严肃查处违反环境保护的建设项目,坚决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并分解任务,明确制定科学污染物总量测算和指标分配办法,以达到环境指标综合平衡的目的。

(4)对环保执法队伍来说,应积极组织全体执法人员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整体执法素质,有效提高环境保护队伍和领导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体环境执法能力,是保证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3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随着环保执法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监督机制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是保证环保执法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应加强执法责任机制与执法监督机制的建设,全面增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篇9

3月24日,广东省环境执法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透露,2016年广东省执行适用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和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数量共计3035件,位居全国前三,环境执法成效显著,全面完成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工作任务。

今年将持续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通过开展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推动解决一批民生关注的环境问题。

两法衔接

去年移送案件667件

“全部蹲下!不许动!”在汕头市潮阳区陈店镇流溪村谢某经营的内衣饰品加工厂,十余名身穿制服的公安特警冲入房内,将违法作业人员逮个正着。

与此同时,环保执法人员对生产车间生产现场进行勘查勘验,对涉及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环境监测人员则在工厂排污口有序采样。一小时后,业主被警察控制带走继续接受调查讯问。

这是去年11月汕头环保警察现场执法的一幕,也是广东各地加强两法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缩影。自2014年佛山在广东省内率先成立环保警察以来,目前广东省内已有广州、深圳、汕头、肇庆等近半地市,以及佛山顺德区、惠州惠阳区和大亚湾区等地公安机关专门配备设置了“环保警察”,积极探索环境执法新模式。

以汕头市为例,组建环保警察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市已侦办了污染环境刑事案件12宗,行政案件39宗,抓获违法嫌疑人147人。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巡视员赵立军认为,汕头“环保警察”入驻环保部门办公、由环保部门统一指挥调度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h境执法的精准度,同时也调动了“环保警察”的主观能动性,两法衔接效果显著,是“环保警察”的范例。

据统计,2016年,广东省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98.5万人次,检查排污企业39万家次,立案19026宗,下达处罚决定15445个,限期整改企业9799家,关闭或停产企业3194家,罚没金额6.84亿元。

“去年广东执行适用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和移送环境案件的数量共计3035件,位居全国前三。”省环境监察局负责人说。其中,实施按日计罚案件72宗,查封扣押案件1865宗,限产停产案件431宗,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84宗,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83宗。与2015年同期相比,各项数据均有明显增长,实施按日计罚和查封扣押的案件数量增长超过一倍。

从案件的分布来看,广东省内执行新《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案件数量排名前五的地市依次为广州、揭阳、东莞、惠州、汕头;罚款金额排名前五的地市依次为深圳、广州、东莞、惠州、佛山。

存在问题

部分县市实施新法力度待提高

“过去夜夜都能闻到臭味,严重时连门窗都不敢打开,现在空气好多了。”家住广州花都区狮岭镇御华园小区的邱阿姨笑逐颜开,连夸中央环保督察行动好。

去年年底,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广东,开展为期1个多月的环境保护督察。督察期间,广东共收到中央督察组交办件4021件。

当天接到举报件后,花都区方面立即行动,组织有关部门和镇政府进行地毯式排查,清拆了一批无牌无证的皮革加工厂、塑胶厂,以及部分污染严重的养猪、养鸡场等。

“全省各地高度重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各地均建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包案查处和督办制度,强力推动案件问题的整改落实,有力推动了一大批长期困扰人民群众、影响环境质量的‘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广东省环境监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15日,广东各地在处理督察期间交办件中,责令整改6260家企业,立案处罚3365家,拟处罚金额1.48亿元;公安机关立案侦查77宗,行政拘留45人,刑事拘留90人,约谈1301人,问责705人。

此外,在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工作方面,按照环保部和广东省政府要求,广东省在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工作任务,共排查出71548个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其中淘汰关闭18700项、整顿规范26929项、完善备案25919项。其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顺德等地清理工作进度总体较快,一直处于全省前列。

“然而,四个配套办法的执行落实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广东省环境监察局相关人员介绍,2016年,虽然广东省新环保法四个配套办法案件数量较2015年有了很大提高,但占整个查处案件的比例仅为19.6%,四个配套办法及涉嫌环境污染等五类案件存在地区差异,阳江市、湛江市、潮州市仍有3个类型案件数量为零。此外,环境犯罪案件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鉴定难、移送或者立案标准不统一、证据适用范围不明确、监督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反映了环保领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不顺畅的问题,也加剧了打击环境犯罪的难度。今年广东将持续加大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等新环保法配套办法的实施力度,原则上所有县(市、区)环保部门均要有适用四个配套办法案件。

据了解,环保部拟于今年6月份开始,对拥有环境监管执法权但至今没有办理一件配套办法案件的县(市、区),将采取全国通报、约谈等督办措施。

今年部署

持续开展环保法实施年活动

“今年将继续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惩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介绍,2017年广东省将继续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推广“环保警察”模式,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合力。对中央督察组交办案件要定期督促检查,并对已办结案件适时开展“回头看”和后督查,坚决防止问题“回潮”和“反弹”,配合开展省级环保督察。中央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将作为省级环保督察的工作重点。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解决一批民生关注的环境问题,今年广东将开展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包括开展水泥、玻璃行业整治,地下水环境保护执法,建设项目清理工作“回头看”,石化行业VOCs专项执法,“十小”清理取缔,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专项执法,工业聚集区环保基础设施整治等专项行动。

“今年既是环保法实施年的收官之年,又是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的开局之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李晖介绍,今年广东将以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以工业源全面达标排放为抓手和发力点,推动全省环境执法工作再上新台阶。

根据今年环境执法工作要点,今年广东将制订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施方案,6月底前,完成钢铁、火电、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8个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查工作。7月1日起,对火电、造纸企业无证排污行为集中开展执法检查,将8个行业中未安装在线监控的企业列入重点监控范围。要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重点排污单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口全部实施自动监控,并与各级环保部门联网。

篇10

为了建设“绿色*”,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区工业排污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信誉度,建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管理机制,促进我区经济、环保、社会和谐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实际,特制定*暂行办法。

第二条(适用对象)

*暂行办法适用对象为在*行政区域内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

第三条(基*原则)

(一)实行诚信等级评定。工业企业要加强环境保护自律,环保部门要严格审批、加大检查和处罚的监管力度;

(二)诚信等级评定,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执行统一标准和程序;

(三)工业企业应加大环保投入,做到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

(四)区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污染物排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五)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爱护环境,参与环境保护各项活动,实行政府监管、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管理体系。

第四条(诚信档案)

区环保局按照一厂一档的要求,建立工业排污企业诚信档案信息库,并负责该信息库的信息采集和维护。

以企业诚信档案为基础,根据上年度区环保监督、监察、监测情况,区环保局每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对工业排污企业诚信等级评定。

第五条(评定机构)

*区成立*区工业排污企业诚信等级评定委员会,委员会由区环保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组成;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代表、村民代表、企业代表等参加。日常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六条(等级划分)

工业排污企业诚信分为四个等级,即绿色等级企业、蓝色等级企业、红色等级企业和黑色等级企业。等级规定如下:

绿色等级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自觉实施节能环保新技术,主动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并通过ISO14001认证,与社区生态环境和谐良好的企业;

蓝色等级企业: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

红色等级企业:有不稳定达标排放行为或环保投诉被查实,受到环保部门行政处罚的企业;

黑色等级企业: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厂群矛盾突出、影响社区生态或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受到环保部门依法严肃查处或经区政府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企业。

第七条(评定方法)

(一)绿色等级企业评定与授牌

1、企业评定绿色等级企业,需企业先自行申报,再由区环保局诚信档案记录并征询企业所在镇(街道)、工业区、周边居委会(村委会)的意见后确定,最后由评定委员会根据《*区排污企业环境诚信等级评定指标》评定并授牌;

2、绿色等级企业若在*年度内发生严重污染事故,立即取消其等级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二)蓝色等级企业评定与授牌

根据上年度该企业诚信档案记录及环保监督、监察、监测情况,由评定委员会根据《*区工业排污企业环境诚信等级评定指标》评定并授牌;

(三)红色等级企业评定

有下列情形的为红色等级企业:

1、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经监测,一年内连续2次主要污染因子超标或出现一类污染物严重超标;

2、厂区年度内出现1次环境污染事故,对厂界外环境有轻度影响的;

3、存在居民有效投诉,且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和危害的。

(四)黑色等级企业评定

有下列情形的为黑色等级企业:

1、出现1次故意偷排、直排废水、废气并超标排放及危险废物未进行规范化处置造成危害等环境违法行为的;

2、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经监测,一年内连续3次超标或出现主要污染因子严重超标;

3、3次以上居民有效投诉,有较大环境影响和危害的。

第八条(评定时限)

绿色企业申报时间:每年*月*日-*月*日

评定机构评定时间:每年*月*日-*月*日

评定结果公示时间:每年*月*日-*月*日

评定结果公布时间:每年*月*日

第九条(相关措施)

(一)绿色等级企业

1、可推荐为国家、市环境友好型企业;

2、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日常监察(测)每3个月1次;

3、连续3年被评为绿色等级企业的,可以适当减少日常监察(测)频次。

(二)蓝色等级企业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日常监察(测)每2个月1次。

(三)红色等级企业

1、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对由于企业违法排污造成严重环境后果的,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2、增加环境监察(测)频次。在水源保护区以外的排污企业日常监察(测)每月不少于1次,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企业日常监察(测)每半月不少于1次;

3、严格控制企业排污总量;

4、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四)黑色等级企业

1、依法进行行政处罚、限期治理或责令停产,对由于企业违法排污造成严重环境后果的,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2、经区政府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企业,由区政府对其进行停产或关闭;

3、加大日常环境监察(测)力度,在水源保护区以外的排污企业日常监察(测)每半月不少于1次,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企业日常监察(测)每周不少于1次;

4、严格控制企业排污量,执行限产限排,改扩建项目予以严格审批,新生产扩建项目一律不予批准;

5、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6、停止享受地区优惠扶持;

7、抄送区有关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收到情况抄告,应当备存,并根据*部门职责,针对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依法管理措施,从严把关、从严监管,对存在可依法行政处罚的行为的,要从重处罚。

第十条(其他措施)

区环保局可根据工业排污企业排污状况、守法诚信状况,必要时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装置,形成监察网络,实施全天候实时监察(测),发现违法行为及时查处。

区环保局要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将目标责任量化,通过每年进行培训、考核等方式,形成网格化管理和动态管理。

第十一条(解释部门)

*暂行办法具体应用问题,由区环保局负责解释,所涉及的评定标准由区环保局另行制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