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机)、FUel 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 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
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 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 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调控。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逐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由低谷转入回升阶段,并驶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三,20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有所恢复。这些经济发展成果的取得,是促进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二五”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逐,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及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首先就是我国的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然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诸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是存在。其次,令世人瞩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去年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调控目前来看还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行政措施,所以调控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后,信贷高增长的同时,贷款难问题也同时存在。当前的货币信贷增长可以说还是非常迅猛,一直都运行在高位。但是我们又看到很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又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信贷宽松,另外一方面贷款又难同时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光。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1.
[2]耿庆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现代金融,2008-05.
[3]王月。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银行家,2011-02.
[4]王延南。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前瞻。中国货币市场,2011-01.
[5]王小广。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企业管理,2011-01.
[6]刘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企业经济,2010-03.
[7]王多宏。当前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方面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10-05.
篇3
通常财政政策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出现过热现状,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时,则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伴随着政府减少支出,或是增加税收的措施。而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明显增加的趋势出现时,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则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政府的行为不同,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会采取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措施。总之,无论是在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在其中进行的宏观调控最终是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并减少对国家经济的损失。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采取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得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做出有利调整,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消除货币政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实施对刺激社会需求带来积极影响,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所以说,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效果
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就业情况,物价情况,经济增长以及收支平衡四个方面。首先,我国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依然不是很乐观。自08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逐月回落的趋势,政府在防止大面积的通货膨胀方面做出的很大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如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旧在高位运行着,仍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部门出口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导致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企业利润下降,因此这种经济回落状态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很不乐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相继关门,生存压力增大,因此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最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格局必然出现多级分化的现象。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回落。综上我国经济形势下,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取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就拿我国经济萧条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来比较,财政政策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对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会保持和促进经济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对保持社会的安定带来积极影响。
四、就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的建议和措施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策略,为保持经济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对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首先,增加劳动人员的工资,提高工资收入,只要人们手中有钱不仅能缓解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还能促进人们的消费,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地区的财政帮助,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第三,增加对基础建设等的投资,包括对铁路等的投入要增大,这是拉动内需最为有效的途径。第四,对农业来说,加大补贴,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最后,调高个体税收起点,尽可能降低利息税,施行大规模的减税措施。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我国经济会在最短时间实现健康稳定地增长。
五、结束语
篇4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中国经济下半年以来增长速度放缓,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当然,中国经济目前不是衰退,是增长放缓。财政出现新情况。从地方情况来看,各地不均衡。譬如,经济大省广东,九月份财政出现负增长。作为经济的一个部分,财政如今出现了新情况,面对上述宏观经济形势,今后财政政策如何实施?
首先,财政政策的方向要不要转变?
财政政策分为三种,即紧缩的、扩张的、中性的。改革开放30年,三种政策都实施过。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财政政策现在是稳健的,要不要转变?下一步要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但目前的力度还不够,要进一步研究,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应对局势。
经济形势在变,国际环境在变,我们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财政政策也要变。所以,应该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包括税收、预算、国债、投资、管理等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形势。
其次,当务之急,我们应采取以下内容的财政政策。
一是税收。重要的是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减税,减税是一个方面,只提减税是不行的。增值税全面转型明年在全国铺开,要给企业减负,通过减负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出口退税政策要加大力度,要有差别,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要考虑给予中小企业更优惠的政策;加快出台资源税,要研究环境税、能源税、碳税等。
二是赤字国债政策。从长期看,需要压缩和控制赤字和国债,但结合当前形势,可考虑适度提高赤字和国债。赤字率今年预算安排0.6%,明年可适度提高;长期建设国债这几年呈减少的趋势,今年300亿元,去年500亿元,前年800亿元。建议明年可适度扩大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加强对“三农”、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的支持。
篇5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易宪容
对于当前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就主流的观点来看,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在边增长、边调控的良性互动中取得高速均衡增长,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踏上了少有的健康发展之路。 但是,从近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情况好像迥然不同。这不仅表现为煤电油运紧张局面依旧,价格水平继续保持上高位运行,而且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公共服务品的价格仍然在大幅上涨。特别是房地产的过热,房价持续高速的上涨,目前应该成为中国国内宏观调控密切关注的重点。
各国普遍以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通胀的标准。但由于这一指数没有把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纳入其中,其界定范围已经不适应现行的经济环境了。试想,这几年中国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动力是个人住房消费,居民消费支出最大的也是住房购买,而价格上涨最快也是住房,用现行的CPI来反映整个社会居民的总消费,如何来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及通货膨胀率水平呢?
由于通货膨胀水平严重低估,从而导致中国国内利率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上。而过低的利率水平是目前房地产过热或泡沫的最主要根源。因为,利率水平过低不仅诱导资金密集性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热,而且造成中国国内房地产需求的虚假繁荣。
目前中国国内不少地方快速上升的房地产价格已经有严重背离基本面价格的倾向,而决策者仍然用现行的CPI指数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依据时,那么对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及过热的经济来说都是百害无一利的事情。
总之,房价快速上升是目前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最为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对房价密切关注,并采取不少政策来稳定中国国内房价。如果不从这里入手,新的一轮经济过热又会不远了。
外贸体制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
除了农村体制改革外,外贸体制改革在我国是最早的。从1979年开始,外贸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破国家高度垄断。当时,我国只有中央所属的10多家总公司有外贸经营权,从1979年开始,把总公司的外贸经营权下放给地方分公司。第二阶段从1987年开始实施承包制改革,由条条块块承包,地方公司和总公司脱钩,外贸盈亏由中央财政统一负担。第三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以汇率并轨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全部取消出口补贴,外贸全部放开,这一改革基本上是市场化的改革,改革比较到位。
汇率并轨改革到现在,外贸体制没有做大的改革,但小的改革不断。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体制,包括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管理的规范化,都作了必要的调整。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基本上已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是,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虽然减少了很多的行政审批,但行政干预在不同的程度上还有所表现,特别是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还是比较突出。政府职能首先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变,这个转变还需要一段过程,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
欧元问题对亚洲的启示
《联合早报》6月16日
随着法国和荷兰两国在公投中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欧盟继续走向一体化的远大理想已经遭到严重的挫折。影响所及,市场上也开始传出非议欧元的声音,意大利劳工部长马罗尼更提出让意大利退出欧元机制,重新发行原来货币里拉的建议,使得“欧元崩溃论”不胫而走。
虽然欧元区12国财长已在上周的会议中努力澄清谣言,把有关欧元的不利传闻称为谬论,但基于欧元区经济问题重重,所以欧元兑美元汇率已经连续滑跌半年,从去年底1欧元兑1.36美元的最高水平,辗转下挫到1.20美元的心理防线。如果欧元无法回稳,可能进一步动摇欧元区人民的信心,也为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甚至触发信心危机,其影响不可低估。
篇6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
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为周期的上升点,下降阶段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阶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持续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合周期化的趋势。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1992年味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味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1978年-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入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入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式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
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
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点,为了消除泡沫风险,不得不推出查资金、查违规及国有股减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连续下跌,向经济周期回归。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式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经济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
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股市继续上涨。
篇7
关键词:宏观调控;资本结构;调整路径;增量分析
一、 引言
本文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我国房企较为常用的融资方式,对其资本结构调整的路径进行甄别和筛选,针对以往资本结构调整研究中大多采用存量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而难以体现企业真实调整行为的缺点,我们运用增量分析法建立了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调整路径指标。在此基础上,从企业特质、宏观经济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环境三个方面对影响其资本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二、 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路径的选择
资本结构调整必然与企业的融资方式相结合,最优资本结构是企业的静态目标,融资行为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手段和动态过程。长期来看,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资本结构会向最优资本结构收敛,为此,根据资本结构偏离的方向和程度,企业会通过有针对性的融资行为(即改变债务和股权的融资方式)来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
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房企需对不同的资金来源、融资成本和期限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宏观经济环境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但是,房企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其经营风险陡增,严重阻碍了其快速发展和企业转型。
尽管理论上房地产企业存在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但从实践来看,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且近年来的抑制性调控政策阻碍了房地产企业的股权等直接融资,这就导致房企主要依赖国内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而其它融资方式难以形成有力补充。受此影响,房企的资本结构调整大多通过债务的变化和商品房开发销售来实现,具体表现为短期和长期信贷融资与偿还、加快或放缓开发和销售进程以及调整预售策略来控制资金回流速度等。因此,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路径的研究,可重点着眼于短期、长期债务和内部留存三个方面。
三、 研究设计
本文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具体实践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参考我国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黄辉,2012),主要从短期、长期债务融资及内部留存融资三个方面对房企的资本结构调整路径进行分析。从企业特质及宏观经济形势两个角度着手,全面分析各宏微观因素对房企选择资本结构调整路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调控政策分为有刺激政策、有行政调控两类,对他们与资本结构调整路径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变量选择与指标计算。根据前文分析,我们确定了短期负债、长期负债以及内部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为当前房企资本结构调整的三条路径。同时,采用增量分析的方法,在实证模型因变量中设置了短期负债融资增长比(YSD)、长期负债融资增长比(YLD)和内部留存融资增长比(YIR)三个指标。其中,YSD为短期负债增长额(SD)与总资产增长额(TA)之比;YLD为长期负债增长额(LD)与总资产增长额(TA)之比;YIR为内部留存收益增长额(IR)与总资产增长额(TA)之比。
影响房企资本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整政策、公司自身特征等。因此,结合我国房企的融资特点,自变量中宏观经济因素考察了GDP增速(AGDP)和实际贷款利率(RDR);公司特质性差异方面考察了公司规模、资产结构、盈利性、成长性、资产流动性、非负债类税盾等指标。
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本文以2007年6月1日前上市的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对样本进行了筛选:剔除研究期间内出现ST和PT类的样本;剔除研究期间内发生并购重组的样本;剔除主营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低于50%的样本;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最终得到77家开发经营类房地产上市公司,考察期间为2008年第三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共19个季度、1 463个有效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Wind金融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东方财富网和搜房网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表1描述了本文定义房企资本结构的三种调整路径。YSD为0.4,即短期负债增加额占总资产增加额的40%。YLD为-0.3,说明近年来房地产上市公司长期负债融资有所下降,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复苏缓慢,房企使用长期负债融资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特别是2011年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使房企的贷款难度和成本大为增加,融资渠道受阻,进而导致长期负债下降。YIR为0.2,说明近年房企内部留存收益有所增加,在扑朔迷离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房企会通过增加内部留存收益“过冬”。
3. 实证模型设计。本文利用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路径和影响因素。模型设计如下所示:
Ykt=α+β1LNSkt+β2TANGkt+β3ROAkt+β4TQkt+β5LIRkt+β6NDTSkt+β7AGDPkt+β8RDRkt+ε(1)
调控政策通过市场环境、融资成本等影响到房企的资本结构,不同的调控手段会对其资本结构产生差异化的影响。为考察不同政策环境对各种资本结构调整路径的影响,我们建立了如下模型:
Ykt=α+βX+■?兹Dit+ε(2)
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宏观调控虚拟变量,D1、D2分别为有刺激性调控和有行政性调控,若有,则D1为1,否则为0。X代表模型(1)中的企业特质变量与宏观经济变量。模型中其他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见表2。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宏观经济与公司特质因素对选择资本结构调整路径的影响。表3反映了三种资本结构调整路径下受公司特质因素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情况。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我们对实证模型均进行了Hausman检验,并同时报告了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两种情况下回归结果。
从短期负债融资路径看,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资产流动性对该路径的选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非债务税盾对此路径选择的影响为正。由于房企的短期负债融资主要用于公司相对固定的日常经营开支和资金短期周转,而与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关系较小,因此GDP增长率和利率水平对该路径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从长期负债融资路径看,企业规模的系数显著为正。公司盈利能力对该路径呈显著负影响,成长性越高的企业,长期负债融资增加额在总资产增加额中的比重越低。资产流动性对此路径存在正向影响,但作用较小。宏观经济形势对此路径正向影响显著。经济形势较好时,房企会加大投资规模、加快投资速度,对未来良好的市场预期也会使其增加土地储备,这些投资决策加大了资金需求,使长期负债融资上升。贷款利率对该路径的选择有负向效应,其一,较高的贷款利率提高了长期负债的融资成本,迫使房企寻求其它融资方式;其二,贷款利率调整往往是显示政策走向的重要信号,利率提高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这会影响房企对未来市场的预期,进而放缓投资速度,资金需求降低。
从内部留存收益路径看,资产结构对该路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盈利性对此路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债务融资相比,内部留存收益可降低融资成本,不必面临到期还本付息的问题,使企业破产风险降低,资金运用更加主动。因此,在融资决策中,企业往往首选内部留存收益。此外,公司成长能力对该调整路径有负向影响,资产流动性对该路径的影响为正。该路径与利率水平正相关,与GDP增速负相关,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房企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债务融资和其他股权融资,此时内部留存收益所占比重会相对降低。
2. 政策环境对调整路径选择的影响。通过对模型(2)的实证检验,我们得到不同政策环境对房企资本结构三种调整路径的影响情况。为保证研究的稳健性,我们将刺激性和行政性政策变量分别加入到模型中进行讨论,作为对比,我们同时关注了两种政策变量同时加入的情况,如表4所示。
从短期负债融资路径看,刺激性政策对该路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企的经营状况对政策影响十分敏感,刺激政策下,房企会扩大投资,日常经营开支和短期资金需求会随之增加。另外,行政手段对房企选择该路径仅有微弱的促进作用。
从长期负债融资路径看,刺激政策下房企会增加投资,资金需求量上升,在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因此表现为长期负债融资同样会受到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行政手段对房企选择该调整路径的影响较小。
从内部留存融资路径看,刺激性调控政策和行政性调控政策对该路径的选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由于刺激政策促进了负债融资的增加,内部留存收益占比就会相应下降,而行政手段的低效与滞后效应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对于三种资本结构调整路径的分析中,同时加入两种政策变量之后,各变量的符号均保持一致,系数变化不大,说明研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梳理房地产企业常用融资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和房企经营实践,运用增量分析法建立了资本结构调整路径指标,利用2008年~2013年的季度数据,从企业特质、宏观经济及宏观调控政策环境三方面对影响资本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资产流动性对选择短期负债融资路径有负向影响,对选择长期负债和内部留存融资路径有正向影响;公司盈利能力对选择负债融资路径有负向效应,对选择内部留存路径产生了正向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对选择长期负债融资路径有促进作用,对选择内部留存融资路径有负向影响;利率水平对选择长期负债融资路径有负向效应;刺激性调控政策对选择负债融资路径有正向效应,对选择内部留存融资路径有负向影响;行政性调控政策对房企资本结构调整路径的选择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论对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金融市场以及政策制定者均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首先,房企应从长远发展战略出发,根据自身财务情况合理调配资源,规避风险,在短期与长期债务间建立平衡,使资金更加稳定、有效地为提升企业价值服务。第二,为避免因宏观调控迫使房企选择高成本融资方式带来的风险,防范系统性危机,也为房企进行资本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疏通各类融资渠道,如开放或进一步开放上市再融资、发行可转换债券,积极拓展资产证券化和REITS等房地产金融创新产品。第三,政府在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时,(下转第107页)应对该产业的整体运行机制进行长远考量和系统性规划,减少行政性的调控手段,更多的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调控,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从而引导房企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更加从容地调整其资本结构,使企业价值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苏冬蔚,曾海舰.宏观经济因素与资本结构变动.经济研究,2009,(12).
2. Wa1d.J., S. Michael. The Effect of State Law on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3).
3. Hovakimian,A. The role of target leverage in security issues and repurchases.The Journal of Business,2004,77(4).
4. 黄辉.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 白明,任若恩. 不同调整路径下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比较分析.系统工程,2011,(1).
6. 尹钧惠,刘学青等.财务管理基础.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 孙琳,徐晔.财务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项目号:2012-GZ-10);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CXJJ-2013-40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2YJC790044);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项目(项目号:2013Z59)。
篇8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综述
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银行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占据我国银行体系半壁江山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目前,在我国国有的五大银行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都已经在改革之后成功上市。不难看出,上市之后,我国的几大银行在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方面均已接近国际大型银行的水准。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了不少历史问题,在公司治理、企业创新、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还与国际一流的银行还存在很多差距。随着外国资本不断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转变自身的对营业网点的依赖,寻求自身的不断发展。
二、国有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短期内难以实现收入结构转型
银行的利润构成主要有两部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主要来自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非利息收入来源于手续费以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等等。在我国五大商业银行没有改革之前,利息收入占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90%以上,虽然近年来这个情况有所改善,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的总体格局还没有形成。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的拓展非利息业务,努力改变业务范围单一这一问题,但是还是距离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收入多元化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二)传统业务发展方式需要改善
一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是以“规模”和“速度”为主要的扩张手段,以信贷资产和存贷利息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近年来,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非利息收入在银行的收入中的比重依旧不到20%。尤其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上市之后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增大,使得银行传统的业务发展方式很难转变。面对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加大贷款就是银行的必然选择。
(三)银行客户结构调整有待加强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追求能够给银行带来收益的大型企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但是却忽视了占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丰富的金融需求。各银行的大中小型客户的比例严重失调。银行的这一策略没有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导致我国的银行大都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中。如果不及时改善这一状况,原本属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但是个性化并未得到满足的优质客户会很快流失,严重影响其盈利。
三、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部因素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的内部因素,及银行自身的因素,包括风险因素、业务因素、营运效率因素、资产规模四个方面。
1.风险因素
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因素是与生俱来的。风险能力管理一直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2.业务因素
商业银行的利润是根据自身业务的不同而取得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其中,存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3.运营效率因素
运营效率是指银行业务运行的效率,是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很多学者认为银行的管理费用比例和银行的盈利能力负相关。
4.资产规模
银行通过扩大规模可以提高营业收入,从而提高盈利能力。但是扩大规模会给银行的规范化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影响盈利能力的提高。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外部因素
银行的盈利除了受到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外部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经济金融政策。
1.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形势即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活动状况。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作为金融三大行业之首,与宏观经济环境的联系尤为密切。宏观经济的活动状况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盈利状况。
2.国家经济金融政策
银行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宏观经济环境,还要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影响。没有秩序的金融市场将会是一片混乱,盈利更是无从谈起。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能够很好的为银行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
提高盈利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降低成本和增加营业收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在当前的发展规模中,合理分配和使用企业的资源,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职业素养,在保障优异的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促进盈利来源多样化
国有商业银行要打破单一的盈利模式,积极增加个人业务,发展高科技金融产品,不断开发中间业务类型,充分发挥过欧尚也银行营业网点多、商业信用好等优势,提升盈利能力。
(三)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督管理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并严格实施,用良好的信誉吸引客户,增强自身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松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建议
一、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具体可分为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及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几部分。目前我国从解除利率管制的角度看,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实现,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已经基本放开,只剩下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部分,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即逐步放开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成熟
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启动到基本完成一般需要十余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本相同(美国是个例外,仅用6年时间),亚洲的另一个大国印度在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摸索之后(中间过程的改革有停顿),目前也已经放开了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准备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该说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开放以及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应该已经基本具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利率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首先对于某些客户,银行有自实现一定程度的浮动,一般在正负20%—30%的范围内。其次,民间借贷十分活跃,民间借贷利率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能够达到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大致为20%—30%的年化利率。再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上升也代表着某种程度的贷款利率市场化。
2.存款利率款利率上限也实现一定程度市场化。如协议存款的利率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存款利率的上限,票据融资的利率以及个人首套房贷款利率也已经突破了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等。其次在银行体系外,储户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除了股票、基金等股权性投资外,还有信托、货币市场等债权或类债权性质的投资。
3.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无论是国有控股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通过十多年的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目前,商业银行针对不同客户的利率定价能力不断改进,内部评级法和基于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R A R O C )定价模型在大中银行普遍使用,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4.内外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变化。按照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一国不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项目管制、汇率控制三个政策目标,这是一个内外平衡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内外环境已经朝着有利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目前人民币有效汇率 相 比2005年 汇 改 启 动 时 已 经 升 值26%。另一方面,出口顺差逐步降低,通胀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从逻辑上分析,未来十年,在这三个政策目标中,为了维持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稳定,应当继续保持资本项目一定程度的管制,推行汇率有管理的自由浮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要注意考虑宏观经济形势,降低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冲击。利率市场化需要考虑某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防范资金价格过快上涨对宏观经济的伤害。特别要注意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冲击。相对于大型银行而言,小型银行规模小、资本实力弱、容易受到市场冲击,抗风险能力较弱,利率市场化快速改革,可能引发中小银行单体机构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
2.要使汇率市场化改革跟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从中国的历史上看,目前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保护是基于1997-2002年人民币有效汇率高估、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6年的通缩、银行系统因此积累了大量坏账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因而,只有避免经济出现低迷的情况,才有可能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创造一个最有利的宏观环境。因此,汇率市场化改革一定要跟上利率改革。
3.要完善SHIBOR形成机制,防范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过度竞争或恶意竞争。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总体上是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储户,降低贷款利率吸引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一种机制来弥补利率管制退出而出现的真空,这就是银行同业定价协调机制。同时保持央行对利率的必要的干预,充分发挥SHIBOR对市场的基准和主导作用,规范市场竞争,使市场化后的利率定价机制有次序。SHIBOR要成为定价基准,不能由政府强制推行,只能由市场选择。借鉴LIBOR改革完善SHIBOR形成机制,加强监管,制定报价的行为规范,控制报价的内在利益冲突,让报价有更多实际交易支撑。
4.要建立并加强存款保险制度等制度建设。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网一般由包括负责审慎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中央银行以及负责存款保险责任的存款保险机构这三大支柱构成,而目前我国尚缺少存款保险制度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必然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使银行产生危机的概率增大,为保护居民储蓄存款的利益,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利率体系改革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从长远来讲,这可以使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利率工具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而且对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改革其他相关制度,优化资金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必然目标。
参考文献:
[1]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完成“最后一跃”[N].金融时报,2013-10-29.
[2]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2,(15).
篇10
正如有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国内经济过热的程度根本就不需要争论更多的事情。安邦研究分析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实质增长速度,达到了令人瞠目的11.9%。如果我们再把当季的CPI当成通货膨胀率对这一实质增长速度进行调整,那GDP的名义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6.3%。如果我们直接用现价统计的GDP总额来计算,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106768亿元,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914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速度高达16.8%。这样的名义增长速度,基本与2004年相当,并开始接近1992年―1996年中国发生恶性通胀时的名义增长水平。也就是说,当前国内经济不仅是过热,而是已经接近全面过热。还有,中国当前的经济过热还表现为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全国各地房地产普遍的快速上涨;二是中国式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无论对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对房地产的调控,政府的政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对于房地产来说,其政策越来越密集。但是,经过几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经过几年来政府“稳定房价”的房地产政策,尽管这几年来从政府公布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2003年―2006年全国房价上涨分别为4.8%、9.7%、7.6%、5.6%,2007年1-5月份上涨5.7%,但6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创历史新高),而北海、北京、深圳的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上涨都超过9%,甚至于深圳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分别达13.9%和16.1%。也就是说,经过几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今年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仍旧迎来新一轮全面上涨的浪潮。特别是深圳成了新一轮房价上涨的“领头羊”。
据报道,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房价狂飙:平均房价从2005年的7000元/平方米上涨到接近16000元/平方米,上涨了129%,仅2007年前6个月,房价就上涨了50%。一个楼盘的市值可买下整个伊利集团。有开发商私下坦承:“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在中介圈内,被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8000个炒家控制了深圳将近30%的二手豪宅”。从深圳到广州,从上海到北京,庞大的资金将一个又一个城市住房市场席卷而下,全国各地房价也出现一轮疯狂飙升。
正因为,全国各地实际房价快速上涨,不仅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连年加快,而且使得国内银行的资金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情况来看,2007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5%,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都在36%以上。从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情况来看,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达到26880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长25.6%。还有商品房的销售总额,2006年为20509亿元,同比增长18.5%;2007年1-5月份为8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全国建筑业总产值40975亿元,同比增长18.6%;2007年1-5月份为6708亿元,同比增长21.5%。
以上的数据信息表明,一是由于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银行进入房地产的资金并没有因为几年来的宏观调控有所收缩,反之,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一定会带动整个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产业就有50个之多);二是由于房价快速增长,而导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使得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在整个国内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先不谈由房地产带动的相关产业,仅是房地产与建筑业两大项,其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近三分之一。而且在目前这种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态势下,这个比重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如果以房地产的价格迅速推高而带动GDP快速上涨,那么中国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就会越来越大。三是由于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在全国的土地供应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并没有由于土地供应的增长而让房价回归理性,反之,房价上涨幅度更快。也就是说,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投资炒作的市场。在这个投资炒作市场,当政府对房地产价格隐性担保时,加上低利率政策及便利的银行信贷,这个市场供应增加最多,要改变房价上涨方向是不可能的。但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则是地方政府拉动GDP成长最好的方式与途径。
可见,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上是以房地产市场为主导,房地产市场又是以房价的变化为核心。如果房价快速飙升,房地产投资开发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就不可能避免。而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不仅使得其本身产值快速上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地增加,而且房地产是与50多个产业密切关联的产业,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带动整个经济投资过热。由此,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也就不可避免。因此,房价成了整个国内经济形势的风向标。同时,由于房价过高,房地产的问题也开始由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如果中央政府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是无法化解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症结的。
其次,我们再来讨论CPI问题。对CPI,目前大家关注比较多。但是,由于对CPI的理解不同,从而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迥然不同。比如,国家统计局在在公布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时,CPI作为一个滞后性月度指标,但政府在7月份公布CPI数据时,强调的是上半年CPI上涨3.2%,而不是6月份CPI上涨4.4%。因为,在他们看来今年的CPI上涨,核心因素分别来源于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这两类价格同比上涨达7.6%和3.94%,对CPI上涨的贡献分别为78.5%和17.81%。特别食品价格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他制品上涨20.7%。考虑食品类价格、居住类价格上涨持续和前期的翘尾因素以及其他结构性因素,因此,当前CPI的上涨并不足以成为政府启动新一轮宏观经济紧缩的理由。在此,我们只好作一些基本的分析。
什么是CPI?一般来说,CPI指数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居民的消费品及服务的平均变化值。它是通过一个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来测算的。对于这个指标,尽管目前各国都是根据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来设立,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水平、各国的消费文化传统等不一样,尽管各国使用的是同样的概念体系与框架,但各国CPI体系的实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人认为,目前国内CPI上涨较快,就在于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如果中国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用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分析,那么目前中国的CPI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如果以核心CPI来看中国物价指数问题,目前中国的核心CPI变化应该是很平稳的,因为上半年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中国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是有差异甚大的东西。而且就目前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制的国家来说,近年来一些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央行已经纷纷把货币政策目标从核心CPI转向了整体CPI,即使美联储也是如此。
还有,如果用两个不相同的指标体系作比较,意义不会太大。比如说,在CPI中,美国食品类及能源类所占权数比重仅有18.6%,而中国这两类消费品所占权数却达40%。如果中国使用美国核心CPI概念,那么中国的CPI权重就不足60%。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因素不说,中国CPI指数的意义肯定会弱化。更何况,尽管食品与能源在居民的生活中通货膨胀率的测算随时间变化的差别性不大,但它们作为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把它们删除掉来得出关于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结论,应该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再以中国与美国的CPI内容及体系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差别更大,两者在概念上是相同,但实际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在此,我们再来看看美国2006年的CPI指数的分类与权重构成。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差异性不会太大,但是实际上有区别。而且更大的区别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两者所占的比重仅及美国的38%;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还有,中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确定、修正是不透明、不清楚的。而美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是通过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在早两年买了哪些东西而确定的。这些权数每两年要修正一次,以使得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消费偏好相符合。比如说,美国2007年1月的CPI中各个类别的权数就反映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美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或模式。但是,仅这点而言,中国CPI指数与美国CPI指数体系就有天壤之别。
比如说,从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质量来看,问题重重。如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公布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看,其中的数据与居民生活的脱节无可复加。如2006年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费为904元(包括房租、水电、物业费、房屋修理等与居住有关的消费,自己购买房子也要算虚拟房租,比如有深圳居民告诉笔者,他一月的房租就2900元,光房租一项一个月就大此三倍,一年就得大于三十倍了。而这样一个费用还不足在北京郊区租一间民房)、交通和通讯1147元(包括个人汽车消费、出租车费、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费用,手机、家用电话、上网、短信等),在此,不要说现在国内CPI体系的权重不合理,以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居民消费支出来计算CPI,得出什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在中国没有公布核心CPI指标的情况下,中国央行更为关注的是整体CPI,但也会关注构成CPI的各个细项价格的变动。因为,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依然较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约为1/3,从历史数据看,它是导致CPI波动的主要力量。因此,对食品价格变动央行会给予足够重视,而不是剔除出什么核心CPI。因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也就说明了,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必然会带动整个CPI的上涨。
但是,正因为中国CPI指数体系的质素问题,如果我们仅是以一般的CPI指数体系的表面形式或概念体系来讨论中国经济问题,不仅容易误导民众、企业及政府,也是会漏洞百出的。比如,为什么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会出现所谓的“高增长、低通胀”?现实并非如概念所描述的那样好,比如房价快速上涨、居民对物价上涨感觉与政府公布的数据背离、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比不上政府公布数字的增长、长期的低利息政策等,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与中国CPI指数的质素不高及非科学有关,中国的CPI指数没有真实的反映居民消费行为及模式的变化。用这样一个远离现实的CPI指数体系是无法说明中国经济现实的。所以笔者比较赞同国内有人提出的“中国式通货膨胀”(即用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来推高资产的价格及基本生活品价格的飞涨)这个概念。只有用“中国式通货膨胀”才能理解与说明中国现实问题。但是,只要中国的低利率政策不改变,“中国式通货膨胀”就会持续,而且会越来越强化。
- 上一篇:施工工地扬尘处罚条例
- 下一篇: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处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