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

篇1

一、关于民间艺术的价值意义

(一)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源泉

从民间艺术自身魅力来说,它是实用性及审美性相融之后所诞生的艺术品,比如:剪纸、年画等。其审美价值和使用性同现今的创新艺术大同小异。所以,不光是从审美角度上来欣赏,还是从创作角度来评价,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灵感和来源,同时也是其艺术教育的基础。民间艺术凭借其自身文化价值为当前艺术教育提供了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文化资源。

(二)现代艺术设计是民间艺术的沿袭

民间艺术并非是独立的艺术,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生活环境、等方面都与民间艺术有着很大的关系。现代艺术以民间艺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民间生活习俗、传统道德思想及审美观的关注,继而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更多改变。比如说,民间传统习俗中春节家家户户门口都会贴窗花、贴对联代表喜庆,将“福”字倒贴暗喻福气到,这都包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艺术设计中常常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民间艺术有助于拓展艺术设计空间

大多数人认为民间艺术较为落伍、过时,但其实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因为民间艺术形式是百变的,它对于现代艺术来说有着极大的利用性。通过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我国现代设计领域带来更多创造源泉。注重和充分发挥传统民间艺术精髓,通过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完美的交融,在现代艺术设计上加入可以使用的民间艺术,进而实现全面拓展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同时让民间艺术的得到传承及发展。

二、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民间艺术组织传承艺术力度不足

随着现代经济的进步,我国市场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更多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及精神文化享受。民间艺术组织在民间艺术的有形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力。民间艺术组织当前主要可以分类两种:第一种是由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发起的团体组织,主要分为盈利性及非盈利性两种组织模式。第二种则是政府相关机构力量扶持所构成的民间组织形式。这种艺术团体缺乏约束性,整体较为松散,并且缺少未来规划和可靠资金保障。相对来说,政府扶持的民间组织中有较为专业的专家和学者,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上较为缺乏,所以对于其未来发展也有着很大阻碍,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现今很多人对于民间艺术存在局限性,不愿参与这些团体组织,两种民间艺术团体组织无法实现有效融合,加上相关制度不完善,使得民间艺术传统无法有效延续。

(二)民间艺术工艺自身缺陷

首先,传承方式存在限制性。民间艺术中很多工艺艺术多偏好于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常会出现因继承者的去世而造成工艺失传。而且,民间艺术与其他行业来说,回报率较低,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长,因此,很多青年人不愿去学习传统民间艺术。其次,民间艺术缺乏创新性,结构单一。比如说,手工艺民间艺术产品,潍坊的年画和风筝,其出现至现在结构一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且因为携带起来不方便,使得潍坊地区的风筝销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时间一久,加上其工艺上缺乏创新性使之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想脱离,失去了其发展活力。

(三)缺乏有效机制良好的机制可以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鉴于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在民间艺术的发展及传承上却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延续机制。

(1)民间艺术保护不够。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因此在后期保护工作上的压力较大,加上当地政府缺乏一定的保护能力,使得民间艺术的保护效果不佳。有的地区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往往都过于注重保护形式,没有实质的保护力,无法为民间艺术拓展新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部分民间艺术逐渐趋于消失。

(2)缺乏资金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耗费较大,财政资金较为紧张。因此,使得各地政府机构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资金投入不足。

(四)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规定

目前,我国在关于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上虽然颁布了各种法规、条例,尤其是多次强调对文化资产的整理,并在认定上有许多规定,然而对以何种法律机制和手段来进行的保护规定却很少。很多学者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建议多集中于怎样在保护框架下对民间文化进行传承的理论研究,缺乏科学合理的法律机制保护措施,这就严重影响到民间艺术传承中所大会的中要经济价值。

三、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与保护方面的有效建议

(一)以协调和创新精神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文化随着经济进程的步伐也在不断的推进,各个文化领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进程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当前发展局势,进而实现民间艺术同其它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创新。对于偏远地区而言,要借助国家政府机关的力量进行民间艺术工作的传承与保护,改善和调整固化思想,加强传承区域同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民间艺术科学合理的推进与发展。通过政府和企业之间力量扶持,尽最大程度的为民间艺术争取资金补助及依附背景,进而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同时还要将民间艺术同当地相关机构有效结合,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二)为民间艺术拓展新市场获取新的生存空间

民间艺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市场的认可,只有帮助民间艺术在经济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地位,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比如说一些民间手工艺人,政府机构应发挥其自身优势力量将民间艺人推到市场中去,将优秀民间艺术魅力展现给众人,进而得到更多商家的青睐。与此同时可以将艺术作品作为商品到市场中去推广和营销,鼓励和提倡市场对民间艺术进行消费,将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今生活中去,同人们的生活节奏共同进退。

(三)构建多元化的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首先,在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指导下,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整理、记录及文档保存,将民间艺术文化的基本信息存档。其次,对于具有发展性和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政府要构建相应的传承机制。可以设立专项相关法律文件,制定有效的制度进行保障,构建当地民间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2)发挥民间力量。首先,通过大力倡导地方民间文化,提升传承及保护意识,进而督促和带动公众积极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为民间艺术提供群众力量。其次,借助新闻媒介力量,对民间艺术积极关注和推广,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有效措施。比如,以信阳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为例,可以成立相关活动团体,以信阳民间剪纸团、信阳民间舞狮团等形式,定期组织去学校、广场及其他活动进行表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民间艺术活动中,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够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并传承下去,形成积极的认识观,为民间艺术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健全和完善传承者发掘机制,壮大民间艺术传承队伍

民间艺术属于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者作为艺术传播的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和保护的首要条件就是对艺术传承者进行系统评估,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整理。进而构建民间艺术传承者发掘机制,为民间艺术的扶持和保护奠定基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传承者是不可分离的,群众可以作为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但民间艺术要想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就必须依靠艺术传承者来进行。目前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人数不足,自身生存情况都较难更别提促进民间艺术发展了,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当发掘和培养民间艺术传承者,依靠政府力量,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吸收到文化部门中,进而推动民间艺术同时代的共同进步。

(五)建立民间艺术传承的合理使用机制

民间艺术一般是特定区域或者是某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但是每个人都应承担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开发。这就需要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同时还要不断推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尊重民间艺术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这样不仅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普及,还能发挥其价值。对于一些以不正当形式对民间艺术行为给予强制性的规制,为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提供一个科学系统的法律保护机制,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给予全面的法律保障。鉴于我国很多民间艺术传承地都处在较为偏远的地方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会应很多原因导致民间艺术逐渐失传。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建立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激励体系,以保障艺术传承者一定的生活水平上,让其承担起当地民间艺术的重任,避免因后继无人而造成艺术消失的厄运。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民间艺术;当代设计;文化传承;价值研究

一、民间艺术的产生及现状分析

我国最早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俗界,钟敬文先生等一批民俗家在《歌谣周刊》等刊物发表一些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张道一先生在“中国民艺学研讨会上指出:“民艺学侧重于研究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同劳动群众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种种特点及规律。”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生存环境也随着改变,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艺术遭到严重的打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不管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是精神文明的丰富,都具有延续性,而设计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社会发展的转型使得民间艺术的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民间艺术的生存之道与传承发展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1]

二、民间艺术的载体及表现形式

在每个民间艺术种类的内部,统一性之外还存在着多样性的差异,民间艺术不以复制为目的,就算是看似相同也会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民间艺术载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划分为民间雕塑、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2]民间艺术依附于民众阶层,反映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寄托民众的祈福心理。著名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王朝闻先生在《总要选最“趣”的画》中提出,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只要说是具备审美价值,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从产品中能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除了民间绘画之类具有精神性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作品值得研究和引起重视外,其他如工具、器具、旅游艺术品之类的具有实用功能的生产、生活用品及工艺也都是民间艺术的研究范畴。后来的许多民间艺术家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间艺术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不同的认识。王树村先生将民间艺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具有独立欣赏价值,不依附于一些实用器物或建筑上做装饰;第二,附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上或是建筑上做装饰作用;第三,既不是独立欣赏品,也不附属于任何物品上的,这种分类侧重于民间艺术特征。[3](P25-30)还有学者将民间艺术分为“日常活动”“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三类。本文采取后一种分类方法,对民间艺术的性质加以揭示。

(一)日常活动

民间艺术植根于劳动人民日常的生活之中,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以草编为例,草编是一项古老的技能,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往往离不开草编,最为常见有草帽、草鞋等配饰,篓、筐、垫、席、包等家居用品。除此之外人们的娱乐生活也离不开草编,如蒲草编织的蚂蚱、螳螂等昆虫,惟妙惟肖,深受喜爱。草编堪称中华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2008年草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价值不仅仅是囿于经济实用链条,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在民间,劳动者更是把美好的愿望和使用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节日活动

民间艺术与传统的节日活动紧密关联,丰富了民族生活,便利了日常生活,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从传统节日的习俗中,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如民间剪纸。剪纸是婚丧寿宴等节日礼俗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民间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装饰物,有长寿富贵、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等寓意。这与人们当时的生活习惯、民俗习惯、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下,过着苦难的生活,这样的环境使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家庭和睦,而民间艺术正是他们所寄托愿望与信念的载体。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折射出淳朴、率直、乐观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美满、夸张的特点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民间艺术文化传播形式,也体现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艺术形态的渗透,而且这种传播也是一种审美形态的培育过程。

(三)祭祀活动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沉淀中,培育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早期的原始社会,巫术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若国大旱,则巫师而舞雩。”所谓的雩就是一种舞蹈,遇到大旱,便率巫师做舞以求得雨水。至今的贵州东南地区还有古代祭祀的遗存,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在民间艺术发生之初,继承了原始艺术先前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原始初民的思维观念和造物意识。古代神学为民间艺术的创造与发展选择了合适的契机,神仙题材成为民间艺术的普遍题材之一。儒家信奉“天地君亲师”,祭天、祭地、祭国、祭祖是规定的仪式,在这些传统的祭祀节日中劳动人民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按照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将中国民间传统的信仰观念和造型观念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审美创造,且对中国民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服从于人的本性需要而产生的,它表达了质朴勤劳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漫长的历史中,民间工艺自然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造型、色彩规律和发展规律。[4]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民间艺术的生存延续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能为民间艺术培育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观念出发,使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民间艺术发挥其民族性,更系统地挖掘其发展的价值所在,那么民间艺术的生存之道其实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追求器物的本质美,以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来塑造当下产品的内在美。譬如“铁画”,具有上百年的工艺,它是以低碳钢为原料,按照画稿分别锻打成枝、叶、朵、山等,再焊接在一起,烘漆成画,主要产于中国芜湖等地。铁画采取与中国画同样的构图方法,颜色与国画中浓墨、焦墨的效果近似,具有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金戈舞影铁画瓶》的设计者王小元,致力于传统美学在今天的延续,以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技巧巧妙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技法———铁画,做出了由两种不同材料结合而成的系列装饰瓷瓶,突破铁画单一的装饰功能,将铁画的骨感与瓷器质朴相融合,整体造型风格铿锵有力,柔中有刚、意中有境,设计理念新颖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金戈舞影铁画瓶》既继承了传统铁画的工艺与技法,又符合当今时代审美需求,同时还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是维系徽州族群存在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5]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创了新的道路。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不是简单地依照传统进行复制,而是要将其与民众的生产方式、文化方式等日常的生活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亚马逊河流域的民族,由于生活在大山的深处,无人知晓。但族民的编织技术精湛,坚韧的竹藤在他们娴熟的手下变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作品,并体现出了本民族文化。同时,这个地区受到美式文化的冲击,当地人爱上了各式各样的塑料瓶饮料,饮用完的塑料瓶遍布亚马逊河流域,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显得日趋尖锐。西班牙设计师阿瓦罗(Alvaro)知道此情形提出:通过设计的力量可以将废旧物重新利用,同时能拯救即将消失的民间手艺。通过阿瓦罗的的精心设计,一盏盏精美的吊灯,就这样诞生了。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它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和异国情调,还体现了环保意识,重要的是它能够拯救传统民间艺术,帮助贫穷的原始居民和手艺人。阿瓦罗的设计在资源回收和保护传统手工艺之间搭起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纽带,为传统民间艺术找到了一条良性发展之路。设计作品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价值,而应考虑设计的作品是否对社会有益。而设计的生命力也在此,它解决的问题越多,帮助的人越多,存在的价值就越大。

四、小结

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设计的创造力,在遵循艺术发展本质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民间艺术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不断地促使民间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只有为民间艺术创造合理适宜的生存空间,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技术成就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态相结合,民间艺术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成为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杨秀兰.民间艺术现状分析及传承探索[J].读天下,2016,(15).

[2]刘美英.民间艺术的形态构成[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肖旺群.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相互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民间艺术;乡土文化;文化艺术

一、廉江本地文化艺术的种类

廉江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类别大约有十三种: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经近几年的普查搜集,属廉江本土文化艺术现存线索有100多条。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下,我市文化部门积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等工作。2006年,民间动物舞蹈《舞鹰雄》已被正式列入省级第一批保护名录;地方戏曲《木偶戏(粤西白戏)》、民间音乐《安铺八音》两项目列入市级第一批保护名录。2011年《廉江亻 歌》成功申报列入市级第二批保护名录,《廉江石角傩戏》成功申报列入省级第四批保护名录;2013年《木偶戏(粤西白戏)》列入省级第五批保护名录。

二、民间艺术保护现状

(一)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如廉江白戏、廉江石角傩戏、亻 木鱼、廉江亻 等众多民间剧团,坚持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为群众演出,为丰富地方群众文化生活作出应有贡献。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剧种被电影、电视打得毫无招架之力,加上许多艺人年事已高,艺术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廉江市民间本土戏曲、音乐艺术发展前景少喜多忧。

(二)许多民间传统技能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项目,如木偶雕刻、鬼儡戏、采茶戏、走马灯、{古胡制作等,其制作技艺和表演艺术的掌握者,大多人到老年,普遍面临技艺失传、徒弟来源稀缺的境地。其中石岭杂技、魔术基本失传;剪纸已处于濒危状态,即将失传。

(三)城市建设性对民间艺术资源破坏严重。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轰然推倒并碾碎。廉城古城区、安铺古镇等,还有农村中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群在集镇建设中遭到破坏。

(四)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遗产,由于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造成破坏、濒危甚至灭绝。

(五)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由于民间艺术保护经费不足,造成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无法开展紧急抢救而带来湮灭的危险。缺乏研究人员,民间艺术既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也难以形成精品,直接影响民间艺术的后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整体来看,廉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拯待改善。

三、加强民间艺术保护建议

加强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保护,是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市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和发展令人担忧,急需政府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以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真正把民间艺术资源利用、建设、保护、传承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民间艺术,建立健全的资料档案,列入《保护名录》,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三)提供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强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县、镇、村三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小组、专家小组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篇4

【关键词】民间艺术;保护现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认识等都有了改变,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下面我们就我国目前对民间艺术保护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民间艺术的种类

我国的民间艺术种类非常的丰富多彩,根据其不同的材质、制作技艺、创作方式、功能等特点,可以分为很多的民间艺术种类。下面以重庆的民间艺术种类与内容,来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民间艺术。

(一)重庆的民间音乐

1、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由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由重庆到巫山航道弯曲而又狭窄,并且充满了明石与暗礁,因而江上的船只大多都是靠人力来进行推挠或者是用拉纤来航行,往往需要的是上百的人在江上集体劳动,用号子来进行统一的指挥,这样便在重庆的滚滚川江上产生了与船工生活相关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这首歌谣中时而激越、进而舒缓的曲调,有助于解除愁闷与调节身心,因而受到了很多歌曲爱好者的喜爱。这首歌曾在全国的各省电台中展播,以及在法国的阿维尼翁艺术节上也登台亮相,通过对歌曲的聆听,仿佛能够感知到曾经的历史文化。重庆市的群众艺术研究室的彭孝纲先生,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对民间歌谣进行整理,收集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歌谣。

2、山歌民谣中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了有着固定的调子,是在劳动过程中由很多的人加工传唱而形成的,有着丰富多彩的种类,可以随时随地的M行添加歌词。

3、黑山谷的苗族民歌

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这一,黑山谷的苗族民歌可以分为阳歌与阴歌,阳歌也称四言八句,多用于婚娶、庆寿等喜庆的场合,而阴歌一般只有在丧事时才会唱。黑山谷的苗族民歌的形式与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听的唱腔与好记的唱词,有着非常明显的地方特色。

4、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包括了劳动号子、小调、风俗歌等一百多种的曲调,其中以禾籁与盘歌最具有地方特色,在1990年时,木洞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了山歌之乡。

(二)重庆的民间表演艺术

1、铜梁龙灯

铜梁龙灯是彩扎的龙和灯,同时也可以作为舞蹈的一种道具 ,是一种集合了舞蹈、音乐与手工艺品的一种民间艺术,最初开始于隋朝,兴盛于明清时代。铜梁龙灯这种民间表演艺术,不仅造型表现的非常夸张,而且还包括了素描、剪纸、刺绣等中国传统的艺术,从而表现出气势磅礴的气质与画面。

2、秀山花灯

花灯戏最初源于汉族的灯儿戏,集合了歌、舞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且呈现出古朴与优美的情调,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的形成了独具民间风格的那时雨,在秀山花灯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花灯、扇子与桌子为道具 ,通过手工剪裁的各种花镶贴在非常精致的茶灯上,赋予花灯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3、西阳摆手舞

最初流行于唐代,至今仍然在流传着,摆手舞属于是土家族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舞蹈,其中的舞姿多是对日常生活、农间劳动等模仿,从舞蹈中体现出了当地人民非常粗犷豪放的性格。

4、梁平灯戏

也被叫做为包头戏,属于梁平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在清代中期,每逢重大节日,就会筑台竞演,并向周围进行传播,从而在不同的地方形成多种腔调。

5、接龙吹打

在接龙吹打的民间艺术中,体现出了当地浓浓的风土人情与传统的文化习俗,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接龙镇的接龙吹打民间艺术也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不同风格、色彩鲜明的特点,从而成为了当地农村的主要民间音乐力量。

(三)重庆民间的工艺美术品

1、纂江农民版画

在纂江农民版画中体现出了生动活泼、质朴与幽默等的特点,通过把石刻、剪纸、刺绣等工艺融入到版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纂江农民版画,并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曾被多次进晋展出,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2、九龙楹联

楹联创作作为九龙镇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扎根土壤,开展了特色文化的路子,九龙楹联以书画、篆刻等为载体,表现出生动、高雅的格调,从而呈现出独有的韵味,同时又辅以书法、金石等,最终使得九龙楹联具有了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在2000年初,九龙楹联被誉为了巴渝的十大民间艺术之美称。

3、梁平年画和梁平竹帘

梁平三绝有着川东奇葩之美称,分别指的是梁平灯戏与梁平年画、梁平竹帘,同时也有着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梁平年画最初源于自清朝年初,至今有碰上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梁平年画的民间艺术中,主要是采用了历史故事、喜庆吉祥等作为题材,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精美、独特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乡土气息与形式之美,因而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并且还赋予了它丰富的人文内涵。梁平竹帘艺术最初源自于北宋年间,至今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在传统工艺中结合了书画、刺绣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成非常实用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不仅工艺精细,而且色泽非常的典雅。呈现了浓浓的自然风韵。

4、重庆民间文学

一般多是民间故事、民歌、神话故事等,经过加工之后,演变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并体现出当地人民热爱生活的一种精神风采,例如比较经典的重庆民间文学摆龙门阵,一直流传至今,仍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二、民间艺术的保护现状

我国的民间艺术种类非常的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例如龙门的民间艺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事民间艺术的工匠师们也渐渐的变少,与此同时,所制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精美度也有所下降,由于传统的民间艺术生产不仅规模小,生产数量少,而且多以家庭式传承,因而导致了龙门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正面临着渐渐失传的情况。

(一)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很多的领导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了在民间艺术保护过程中,没有责任意识与相应的措施,从而导致我国民间艺术的资源面临着不断被破坏的局面。

(二)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了很多的民间艺术正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随着旅游开发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冲击,导致民间艺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最终我国的民间艺术将面临着失传与濒危的局面。

(三)民间艺术生存空间缩小,并濒临失传

以表演类的民间艺术为例,在民间有着非常多的剧团能够出演各种越剧、采茶戏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戏种正面临着绝迹,同时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如长台莲湘、吴村鱼灯等的制作技术与表演技巧的传承人因年龄已高,都将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局面。

(四)众多的民间艺术珍贵实物与资料被损

由于缺乏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与管理,使得大量的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与历史资料正面临着流失与损坏,而存在于民间的一些民间艺术珍贵品,由于保护方法的不当,使得很多的民间艺术正在遭受着破坏,以及一些极具当地特色的民g风俗习惯与民俗事象,正渐渐的被当地的风俗所同化,使得民间艺术正在被慢慢的淡化并走向的消失。

三、民间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对民间艺术的管事呈现出边缘化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分别涉及了文化、工商、宗教、旅游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过程,由于其管理主体的不明确,使得对民间艺术的管理呈现出边缘化的情况,难以进行有计划、有保护的进行对民间艺术开发与利用。

(二)很多经典的技正面临失传

很多的民间艺术都是因人而在,由于受传统传承模式的影响,他们通过独门绝技、口授相传的方式,使得很多的民间艺术会随艺人的离开而消失。加上新生力量的缺乏,导致了我国从事民间艺术制人的人越来越少,因而我国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困难。

(三)大量民间艺术资源流失

因对我国的民间艺术精品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国内外以高价对民间艺术精品进行购买,导致了我国的大量民间艺术资源呈现出流失的现象,为我们后期的研究、学习以及民间艺术的传承事业来了很多困难。

四、如何做好对民间艺术的保护

(一)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有助于保证我们整个民间艺术的完整性与多样性。通过对相关组织的成立,积极开展有关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与宣传,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并积极的参与到保护活动当中。

(二)把民间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

把民间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是对我国民间艺术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同时,还可以在高校开设一些民间艺术的研究专业,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

(三)提高民间艺术传承人的队伍,注重人才的保护与培养

加强一些民间艺术的继承人,有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特别是对于师徒、独门绝技等这些艺术,要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民间艺术的学习当中,从而培养好下一代的传承人,同时还要创造一些条件,把民间艺术走进课堂,从小培养传承人,从而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研究。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解救民间艺术的濒危项目

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间艺术,因而要有效的保证当地民间艺术资源的资料的完整性,并得以长久的保存,这当然要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对民间艺术的信息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整理、归档,特别是对于一些正面临消失的民间艺术,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民间艺人进行采访,并通过视频的形式,真实、全面的进行记录,从而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五)协调好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很多地区会把民间艺术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因此,在进行民间艺术的开发与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对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协调好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我国的民间艺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加大宣传力度,合理规划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民间艺术的失传,将会导致我国经典文化的断层,由于每一件的民间艺术都凝聚着创作人的智慧与心血,同时也是我国中华五千年发展历史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因此面对民间艺术的这种发展情况,我们应当加强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宣传,并有效的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并积极开展一些交流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加有关民间艺术的展览活动,从而扩大民间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

(七)对民间艺术的管理进行统筹规划

首先可以先明确民间艺术的管理机构,并对其职责与民间艺术的保护范围进行划分,从而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与科研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给予一定的保护;其次是提高当地民间艺术人的经济保障与社会地位,有效的确保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另外,在进行民间艺术的评审时采用命名制度,从而给民间艺术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八)科学规划,让民间艺术走可持续之路

有市场就赋予了民间艺术生命力,就会在经济市场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进行对民间艺术保护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民间艺术的传承,同时又要民间艺术与企业、作坊相结合,有效的解决手工艺生产企业与艺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丙者之间进行相协调,坚持走个人收藏、博物馆等的高端需求,从而促进民间艺术得以传承,除此之外,还要采有机器采替纯手工,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时行开发,从而满足于大众化的消费需求,为民间艺术品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对我国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民间艺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发挥出民间艺术资源的优势,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保护,并为民间艺术品创作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得民间艺术得以长久传承。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时代下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播的新思路[J]. 夏兆冬.美与时代(上). 2015(02)

[2]基于时事热点创作的科普微视频的实践应用研究――以《雅安地震特辑》为例[J]. 李雅筝,郭璐. 科普研究. 2014(03)

[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的亚洲经验与范式建构[J]. 潘鲁生. 民俗研究. 2014(02)

[4]当代语境下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的共生关系[J]. 肖振萍,彭辉华.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篇5

关键词: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 现代设计 中国文化 借鉴

1 民间艺术的价值思考

民间艺术,从历史上看,是相对于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而言的;从现代来看,则是相对于专业艺术工作者的艺术而言的。多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创造的,用来美化自身及生活环境、表达思想和情感等,因而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和审美意识。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承载和表达着各民族最具特征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中国具有五千年历史,民族众多、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财富,这些带有原生态意味的民间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独特的审美享受,更是现代设计创作的思想源泉。

从不同的角度看,民间艺术的价值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艺术价值。劳动者的艺术创作,反映出一种率真淳朴的美,表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成为发展专业艺术的基础。

2)文化价值。譬如在思维方式上和表达方式上,其文化底蕴都非常深厚,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形象资料。

3)实用价值。民间艺术作品中的大多数都是为劳动者的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因此可以体现出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实用性。且其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和形式特点,能给现代设计以启迪。

4)历史价值。有些民间艺术品的传承,带有某些原始的形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

5)经济价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已作为一种地方风物、装饰品、旅游纪念品,显示出一定的商业开发价值。

随着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中国民间社会生活和作为传统文化形态的民间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坏。我国的现代设计起步较晚,且主要是西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如何将中国现代设计本土化,把中国民间艺术有机地融入现代设计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瓶颈。

如果设计师在进行现代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借鉴,则非常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从小生长在中国,从中国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获取灵感,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达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国化的必要途径。

2 民间艺术对于现代艺术的可借鉴性

由于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点,这为在现代设计中借鉴民间艺术,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2.1两者均为大众审美服务

民间艺术的服务对象是劳动者本身,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它并不是为少数权贵服务,因而它不需要刻意迎合当权者的审美趣味,也不会要求观赏者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作品通常直白易懂,具有直观外露的美感(如年画、剪纸等)。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能体会到喜庆吉祥祈福愉悦的情感,获得美体验。

现代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涉社会的诸多方面,它是一种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同样是为广大人民大众服务的。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而设计不仅需要为大众审美服务,同时还可以起到引导大众审美趋势的作用(如时装设计)。

2.2两者均具有实用性

民间艺术作品中只有小部分(如年画、剪纸)近似于纯美术,而绝大部分(如服饰、器具)则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它们大多数都是为劳动者的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因此可以体现出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实用性(如花灯、紫砂壶等)。即使有些物品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生活,但其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和形式特点,仍能给现代设计以启迪(如绣囊、水烟壶等)。

现代设计—方面要求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另—方面要求必须具有实用性。如果一把椅子只能看而不能坐,它可能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但。已决不是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还需考虑物质功利性,也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其目的就落实到经济效益上,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较之民间艺术更具经济性。而这一点也正是民间艺术被挖掘吸收运用到艺术设计的一个推动力。

2.3两者均具有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民间美术品为例,因其特定的性质、形态、功能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及所用材质等,都远远地超出了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的范围。既有代表精神层面自勺祭祀礼仪、游艺竞技、戏曲表演,也有日常茶酒烟食、服饰卧暖、女红文具;既有建筑陈设中的彩梁画栋,也有环境装饰中的年画、剪纸;既有生产劳动中的竹编藤编艺术,也有商品流通中的包装招幌。

而现代设计的种类也相当多,与美学有关的主要有: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网站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现代设计发展迅速,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新的设计手段的加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往往会使用多种艺术元素、表现方式等,如多媒体形式的应用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从民间艺术这一广泛的沃土中寻求营养,以提高现代设计水平。

3 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借鉴民间艺术

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借鉴民间艺术呢?要想在现代设计中合理借鉴民间艺术,就需要首先加深对民间艺术的学习、认识和了解。要下功夫研究民间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探究民间艺术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分析民间艺术创作者的审美心理。

具体的借鉴方式,大致有三个层面,或者说要经历三个阶段:

3.1形式上的借鉴

民俗艺术的设计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3.1.1图形符号

图形符号所反映的地域性的特征使得民俗艺术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

具体借鉴方法为:在创作过程中,将民间艺术的图案纹样、造型作为一种创作素材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使现代的设计作品更具有民族性特征。以民间艺术品的图形、色彩尤为突出,这些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图形符号,可以让我们很容易识别,如鱼莲生子、年年有余、祥云图纹等。图形符号来源于人们在创作和使用过程中的思想、意识,民俗艺术的造型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密切相关。每个地方都有它的文化特征和象征性的符号,我们可以从其外在的造型及其表现的图形符号、艺术形式进行解析,研究这些形态、形式的文化内涵、思想观念和地域性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取设计元素,为现代设计服务。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中就借鉴了祥云纹样及书卷造型。

3.1.2色彩搭配

色彩是展现民俗风格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具体借鉴方法为:主要借用色彩的象征性意义,运用图案造型,来表达人们某种意念。色彩的搭配及色彩倾向与社会心理及主体的个性心理有关,不同色彩代表了不同的象征性意义。世人对某一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神话故事或。而每一个民族有不同的色彩喜好,我们中国人偏爱的色彩是红、黄、青、白、黑。在中国人的色彩情感里,红色几乎是至高无上的。它是发达、喜庆、吉祥、辟邪的象征,大到宫殿栋梁,廊柱、城墙,小到年画与剪纸,聚到国家庆典,散到百姓婚礼,红色被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种民族审美的共呜点。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激进、暴力、危险、紧张等。因此,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巧妙融合本民族传统元素,色彩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现代设计中借鉴民间艺术色彩搭配,能够快速直观地表现出其地域特性。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采用“中国红”为主色,极具中国特色。

3.1.3材料、工艺等

由于民间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其所运用到的材料与工艺也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取其精华,加以运用。例如,竹子在民间艺术作品中运用十分广泛,在风筝、竹篓、笔筒等物品中十分常见。相比于木头,竹子具有生长周期短等优势,更为环保。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加以借鉴。图4和图5是“知竹”2011北京国际三年展中展出的两件作品,一个是日本设计师设计的蘑菇凳,一个是菲律宾设计师设计的佛肚竹自行车。

民间艺术还有许多独特的工艺,如蜡染、刺绣、版画、雕刻等,恰当地加以借鉴,能够丰富现代设计的表现形式。

图6是笔者在借鉴了当代农民画、版画的画面构成方式和色彩搭配后,进行的创作探索。作品名称为“宿舍”,画面中以四个年轻女性为主体,四个女孩举止各异、打扮不同,代表了不同的个性;她们周围围绕着充斥在宿舍里的各种生活、学习用品,展现大学里艺术学院的女生在宿舍的生活状态;背景色彩一分为二,表达宿舍里日间和夜间不同的氛围……

3.2民间文化营养的吸收。

将民间艺术作文一种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修养。

现代设计师还应当努力探求民间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对表面形式的挪用、变形。

图7名称为“色涩”。是笔者进行的设计尝试。在运用京剧脸谱图形元素的同时,挖掘其隐藏的内涵,来进行再创作。该男性脸谱为梁太祖朱温,三十多年征战,建立了梁朝,可是却荒无度,最终命丧子手,只坐了六年江山。作品中,从脑部的美女处开始产生裂缝,并蔓延至整个画面。以表现“祸从色起”的主题。

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始终蕴函着丰富的仁德礼信的儒家思想、通达净静的佛教境界和物我合一的取法自然,这是中国民间艺术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基础,因为它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共鸣,才能够交融、发展、传承。中国现代设计要达到真正中国化,必须了解、吸取其文化内涵。

3.3基因的传承

设计者需要将民族与文化的基因在自己的精神追求与思维方式上得到全面体现与集成,进而达到一种自由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日本设计大师柳宗理也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对日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艺精神超寻常的了解和热爱造就了他独特的设计成就。他的作品是包豪斯功能主义与日本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他将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的精髓运用到了产品设计中,而不是简单地运用艺术符号和装饰。(如图B)

华人设计师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即是成功的示例。他汲取苏州建筑、园林的精髓,并运用借景等方式,以最简练的几何形式概括出苏州印象。他以最现代、最大气的方式,演绎了苏州特色,而不仅仅流于风格和形式。他为苏州博物馆同时赋予了历史感与现代感。

4 总结

民间艺术与设计—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智慧与创造相结合的表现。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篇6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 社会化 文化置换

陕北民间艺术概述

作为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分支,陕北民间艺术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构思、风土人情和艺术个性彰显了强大而厚重的文化价值理念。这一区域性文化样式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和结构性演变,“其两大文化来源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了多元传承与多元融合,构成了陕北民间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形态,可以说凝聚了中原文化内在的灵秀,又表现着草原文化的粗犷气宇”,①显示了陕北民间艺术博大精深、厚重殷实的文化气质和大开大合、大俗大雅、多元兼容的艺术风格。

陕北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门类繁多,如陕北秧歌,既有奔放豪爽的舞蹈、高亢嘹亮的歌唱,又有欢快激昂的锣鼓唢呐、灵活浩荡的歌舞团队,具有卓然不群的风格特征和艺术价值;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民间艺术的奇葩,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样式,凝聚了陕北民间语汇和山川风情的大成,歌声嘹亮而迂回,悠长而沉郁,加上浪漫绵长的歌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陕北风情;陕北剪纸则有超越生活原型的文化气质,在继承汉画像形象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大胆、灵活、主题独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陕北说书、陕北腰鼓、陕北农民画等也都以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形式在民间艺术之林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间艺术社会化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文化的要义在其“人化”主线上。人与文化是互动共存的,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实现着对自我的改造和进化。文化的迟滞和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被人为地“束之高阁”或作为“橱窗展览”,而不再与人类经验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共生同在。比如,出于对区域集团利益的考虑和经济短视行为,活的民间艺术文化常常被“打包封存”为死的文化产品,而为了增加这种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文化还会被注入一些神秘感,变成古老的“传说”。“可以说,陕北民间艺术在当代所遭遇的瓶颈和困境,诸如艺术创新速度慢,质量低,后继乏人,文化发展空间被挤占,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陕北民间艺术的社会化脚步在放慢,陕北民间艺术逐步脱离了陕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成了经济社会高速增长的火车卸下的一节车厢,步履维艰,面临停滞。”②具体来说,陕北民间艺术社会化发展滞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对象,陕北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全力打造以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为依托的整体产业集群,试图建成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型区域。大打资源优势的旗帜,一方面促进了陕北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比如,经济的发展可能造成文化主体的时间和精力被大量挤占,文化创新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不足,文化成为附着在经济发展体系上的一个单向指标,创新性、独立性生产越来越难,文化艺术也因此陷入了“倒计时”的消亡状态。

二是民间艺术本身的因素。从艺术创作的主体上看,陕北民间艺术的创作者在社会化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突出表现为艺术人才出现流失和断层,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此外,地方文化管理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骨干艺术团体处境艰难,新的民间艺术创作缺乏有影响的作品和领军人物等等,也使得民间艺术的影响力不断缩小,从而严重制约陕北民间艺术的社会化发展。

从民间艺术的文化消费市场看,陕北民间艺术的受众却由于过度社会化而趋于流失。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作品相对单一的主题与形式设计,自给自足的传播营销模式,已经很难为现代文化消费者所接受。现代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文化意识高度张扬的社会,现代人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倾向,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拓展所催生出的文化大众化、世俗化和商业化趋势,也使得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民间艺术更加衰落。

“无论是经济原因还是艺术原因,都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文化态,陕北民间艺术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活’的概念下,也就是要确定文化是与每个时代阶段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是随时发生关系的人类物质精神行动,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孤立的产品展示思路。”③这意味着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语境,必须符合当下的价值取向,只有当历史悠久的文化形态不只属于过去,还属于现在,它才有可能走向未来。

陕北民间艺术社会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纵观陕北民间艺术的发展瓶颈,归根结底是社会化程度不够。因此,有必要加强陕北民间艺术的社会化,让文化还原为一种“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而不是静态的“展品”。

文化创造主体的社会化。民间艺术传承人是陕北民间艺术创造、传承、巩固和创新的主体,而主体的社会化迟滞必然造成陕北民间艺术的退化和封闭。传承发展陕北民间艺术,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传承人的社会化。对此,要合理利用“文化置换”,打通陕北民间艺人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让陕北民间艺术走出闭塞的“原生态”栖息地,接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不再忌讳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侵蚀下所造成的变异。毕竟,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原生态”显然是要人为地划定文化形态的静态封闭空间,让文化进入一个可以独立远观的历史现象,即“橱窗展览”,这本身就有悖于文化作为人类基本存在方式的开放性原则。

此外,文化创新要经得起交流和互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历练和升华。因此,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保护、挖掘民间艺术传承人,将他们带出闭塞落后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和政策手段,让他们接触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创作理念,从而以更为圆融、博大和现代的视野看待自身的艺术创作。

文化创造机制的社会化。文化的创造不仅需要主体,还需要一个合理稳定又具有活力的保障机制。创作机制的陈旧、闭塞和不合理,可能会给创作本身带来阻塞和压迫,使创作丧失自觉性和自发性,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具体而言,陕北民间艺术创造机制的社会化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挖掘市场,让陕北民间艺术成为顺应市场需求的文化精品。市场化是社会化的经济动力,现代社会就是要将任何文化艺术形式变成大众广泛消费的文化产品。陕北民间艺术要想成为优秀的艺术,获得其长期稳步的发展,最终是要以市场为基础,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接受。因此,作为领导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帮助民间艺人走向市场,把优秀民间艺术作为商品投放到市场中去推销,大力提倡和鼓励当地群众消费优秀民间艺术,实现艺术与生活的同步发展。只有让优秀民间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找到位置,才能有效保护好优秀民间艺术。

其次,要规范化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传承是主体之间的行为,是新老艺术家对文化业态的延续和创造,需要规范化的规划和保障机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分不开的。基于民间艺术社会化发展的瓶颈,地方政府有必要大力挖掘和培养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如艺术创新带头人、文化标兵等,以县、乡级文化站、文化中心作为平台,广泛挖掘并吸纳散落民间的优秀艺人到文化机构中来发挥才智,鼓励他们专心研究民间艺术,自觉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对待陕北民间艺术,绝不能单纯地持保护和封存的态度,让这种文化仅仅是属于过去的“传说”。

陕北民间艺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对待它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理想。任何急功近利或固步自封的极端思想都可能阻碍这种文化类型的社会化发展,更谈不上转型和创新。传说固然具有神秘感,能够给现代消费社会以敏感的刺激信号,在短期内可以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作出一定贡献。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文化消费策略必然会消解陕北民间艺术持续发展的动力,让这种文化艺术形式脱离社会生活基础而成为“叹为观止”的文物。因此,要确立全新的发展思路,促进陕北民间艺术发展的动态化、生活化和社会化,让它不仅是古老的“传说”,还是“此刻”的生活。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K142)

注释

①杜染:“构建民族民间文化的新格局”,《群文博览》,2004冬季刊。

篇7

西域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的宝库,为我们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资源,而现代设计中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与其融合,是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民族艺术宝库如何利用的棘手问题,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决不能拘泥于完全的“拿来主义”,必须融入一定的创新手法,进行新层次的解构主义,才不会导致西域民间艺术发展的停滞,不会使在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然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综合艺术修养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因素,因此,要想发展民间艺术,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能够驾驭多个艺术领域的能力。西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艺术难点就在于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的艺术精髓、艺术灵魂、艺术底蕴恰到好处的融合在现在设计中,那么只有正确的传承与发展西域民间艺术,将西域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从而形成新的艺术生命,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西域民间艺术。

二、西域民间艺术传承与现代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西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西域民间艺术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少数民族区域文化艺术才能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我们对西域民间艺术的发展不能是单纯的重复性传承,而是将其继续创新、冲破陈规、摆脱约束,从而形成崭新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在西域文化中,飞天艺术以及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文化图案是我们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元素,传统的西域民间艺术其传播者大多数为佛教、伊斯兰教信徒以及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如何做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及需求,就必须由现代设计师通过现代手法重新发展和传播西域特色,才能将西域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与发展,让更多人去接受西域的伟大艺术。本世纪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工业生产革命的推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然而世界文化艺术的突飞猛进,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寻求合理化的视觉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国设计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领域在观念上、功能上、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现代设计师吸取西方艺术精华,并学习、模仿西方现代设计师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内不断学习和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新道路。同时在国际化的浪潮下,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对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国传统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性的影响,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发展不只需要走出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同样需要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艺术中深刻发掘。此时,相对较为独立、较为保守的西域艺术来到我们的视野中。此外,西域民间艺术在被现代设计所借鉴和使用中,由于艺术传播所具有的活态流变的性质,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是再一次艺术理念上的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要面对“变异”与“发展”的问题,“发展”中是完全保留原状,还是在“变异”中寻找突破,实际上,在西域民间艺术的传播中,始终保持与历史时代的文化、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传承与发展并存的状态,故而在现代设计中的西域民间艺术虽然有变异,但仍然存在基础的一致性,保持着应有的特质。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想对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必须以全面的文化、知识为起点,全面地审视民族传统艺术,通过多方面、多层面的交流与碰撞完成对民族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断运用最新的方法论,全局性的反复审视,确保保存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同时,要把握艺术本身是人类感情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不竭动力,因此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是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民族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创新与继承是统一的,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民族传统艺术保存与发展需要融合创新因素,才能随社会发展共同前行。

三、结论

篇8

“二人转”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对于我国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可以参照传统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汲取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创新,逐步引进和发展新文化。从这个层面上讲,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为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够有行之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民间艺术那些优秀的艺术精髓在全面实现我国文化复兴的发展战略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民间艺术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辛苦的劳作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简单质朴的艺术形式,甚至都不掺杂一点现代化的痕迹,它凝聚了劳苦大众无穷的汗水和心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智慧和灵魂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情感的一种寄托和向往,是人们对生活无尚的热爱的一种态度的映照。“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一,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意义重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竞逐着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全面实现文化建设战略,以更好地稳固自身的大国地位和整体综合实力的高水平。

2浅谈传承和发展“二人转”民间艺术所面临的瓶颈

2.1地域限制和语言传播上的障碍是首要解决问题

“二人转”是土生土长的东北民间艺术,主要遍布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三个省份和的部分地区,加之其主要的艺术形式是东北方言,这一极具特色的地域性和语言性造就了“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反过来却也成了制约“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走出农村、走出东三省、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各地、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步向着城市化的趋势进军,不管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吃喝玩乐方面都开始打上了城市的印记。而“二人转”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在其它的语言形式上,它采用的是带有强烈的地域符号的东北话,而不是大家都可以普遍接受的普通话,毫无疑问,这势必会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对于懂“二人转”的观众而言,艺术本身很具有感染力,但对大多数不懂东北话的人们说,因为观众听不懂语言而全然无法理解真正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

2.2由地域限制和资金短缺引发的恶性循环效应

除了地域限制之外,我国的“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足够的将资金支持是有力推动和发展“二人转”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二人转”面临的经济难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对“二人转”的不断漠视和淡化“,二人转”开始慢慢从商业演出中退出,而正是因为商业演出机会的不断减少使得它们改善自身的口碑和表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是的赞助商开始放弃对“二人转”的赞助和投资,不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这就最终导致“二人转”日渐没落。如此下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完全不利于“二人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3有效传播和发展“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有力举措

3.1.打破制约“二人转”发展的地域限制

要想排除人们因为语言沟通障碍而对“二人转”产生的这种排斥心理,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亲睐“二人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二人转”本身所包含着的这种巨大的艺术价值,我们必须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突破这种地域上的限制和语言沟通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好“二人转”本身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好在其他地域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将其他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二人转”的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内容、语言和表演形式上的转变,适当的引入一些当地的语言和特色,从而能够使其他地狱的人开始慢慢接受这种转变,从而改变对“二人转”原有的并不全面的认识。这种地方文化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方式,能让二人转走出东北,有效地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局限性,使其更受全国观众所喜爱。

3.2注重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

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被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专门的人员去研究、开发和不断地学习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才使得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仍然能够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传统民间艺术不能单纯的只依靠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去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这些新生的力量去不断地研究、学习它,在不断地学习中理解它、感受它、去领悟它们本身所潜藏的巨大的艺术价值,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这些民间艺术,我们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创新、去发展、去普及。普通艺人可作为艺术发展的推动者,但艺术的提升只能靠艺术带头人来实现。因此,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就显得非常关键。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

十以来,同志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认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等等。同志的讲话深刻揭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兴艺术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被人渐渐地遗忘,没有大众关注、没有观众去欣赏而无法传承,民间艺术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1-2]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高校育人是一个重要途径,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用教育串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珠,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1构建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艺术类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此背景下,一般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弊端,已经无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比如:人才培养体系门类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等。[3]艺术类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独特、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而在此人才培养体系下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学习欲望与需求,逐渐表现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就业难或者就业适应期较长,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适应才能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1.2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艺术类硕士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偏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不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没有清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这要求我们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在教学、科学研究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3民间艺术的传承逐渐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民间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艰辛,等不及作品产生收益;许多人不了解艺术作品,认为手工艺品很简单的手工,民间艺术作品能带来的价值还未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现有手工艺人受客观条件所限,再创作力不强,不懂得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民间艺术很难出精品,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因此,民间艺术被渐渐地淹没,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正逐渐走向衰亡,急需要青年学子担负其这一重任。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少学生往往对我们传统民间艺术不屑一顾,认为民间艺术是“土”的东西,不如西方“洋”的东西,使得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注重对西方文化技能知识的学习,而不愿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带有本民族设计的源头。

2基于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将传统民间艺术整合到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民间艺术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等培养环节中,构建新型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同时,利用高等教育提升并创作民间艺术作品,使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2.1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直接影响到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艺术类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学历水平比较低、外语能力普遍较差,这些严重制约了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素质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而且在技能上掌握现代的艺术类教育方法,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充足。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

2.2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基础知识方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外知识和交叉领域也需要广泛的涉猎和储备。所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改革课程设置,朝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计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关键,充分认识和理解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探索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新途径。然后,通过汲取传统民间艺术精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课程到学生专业基础教育中,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2.3丰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照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由于艺术类专业的个性化、独立性特点,上课方式多样,不拘于课堂,在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外出调研、研究创作等培养过程中较为独立,宜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即:出外民艺考察;出外民艺实践;出外民艺调研。

2.4开展民间艺术活动

文化育人真正进入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领域,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民间艺术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能充分挖掘民间艺术遗产,使中国的民间艺术遗产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活动主要包括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民艺实践、民艺创作等形式。学生受益面比较广的一种方式是在校内定期举办一系列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民艺实践是指把最基层的民间艺人请进教室,让学生参与民间艺术创作,建立学生和民间艺术直面接触的体验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设计创作,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元素的专业应用能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间艺术设计比赛,增强对承载着民族情愫、民族灵魂和民族根基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鼓励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用专业所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同学们在民间艺术创作中受到艺术熏陶,在对传统民间艺术弘扬和传承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启迪。

2.5民间艺术融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受外部环境的熏陶而潜移默化的改变,民间艺术恰好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其形式具有美感,且饱含情感,同时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将民间艺术有效地融入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5]有利于唤起他们对民间艺术的记忆、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成为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2.6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

民间艺术作品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长久地存活下去,最好的办法是让更多学生去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并把民间艺术作为创业就业的载体长期发展下去。作为高等院校,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6]帮助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见习岗位机会,多鼓励艺术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文化传承为主旨,发扬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精神,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在各自岗位上施展才华。总之,无论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是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纳入高校艺术类人才教育中,不仅能形成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更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这对培养艺术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同志所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莉莉.设计艺术教育与民间美术的传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6-29.

[2]杨远.濒危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基于豫北剪纸的调查[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5-88.

[3]曹宏,刁艳飞.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中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6.3:166-170.

[4]陈梅.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与保护措施研究[J].大众文艺,2015.21:33-34.

[5]孙维.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神州,2012.28:136+138.

篇10

梁平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是西南三大年画之一,从古至今一直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度和文化影响力。通常我们只知道年画的风俗,却忽略了它内在的艺术价值,梁平也由于地处偏僻不为人所熟知,然而,这些都弥盖不了梁平年画的熠熠光辉。

丹纳美学思想概述

丹纳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他的一生发表了许多文论著作,尤其是在哲学方面,更是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丹纳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原则”,并用它独到的见解指出了艺术发展的潮流趋势,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艺术欣赏作了一个全方位的指导。

在丹纳的思想意识里,民间艺术是对历史的见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它展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形式美,然而这只是它艺术魅力的一个方面,它最大的魅力还是其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民间艺术的欣赏,我们不能只流于表面,感性主观的认识评价是不能体现它的内涵的,要从深层次发掘在这民间艺术品的背后隐含的内容。可以是一段历史,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等等。要想全方面的了解、认识民间艺术,就必须不断地深入探索,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体会民间艺术的深层涵义。对于地域民间艺术来说,它完全依附于地域种族,展现的是一个种族的生活、习性、观念等文化特征。种族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种文化特征是他们普遍具有的一种遗传文化倾向,它稳固而独立的存在地域种族中,即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也会经久不衰的传承下去。这就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种族特征。除此之外,一个种族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下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外在特征,也包括人文环境下的风俗、政治、性格等内在氛围。这就是丹纳提出的环境特征。最后就是时代特征,一定时期的民间艺术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当时社会上层建筑的完美体现。以上三者共同构成了民间艺术的审美要素。

梁平年画的审美特性

梁平年画被誉为“梁平三绝”之一。年画表现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三大类。首先是门神类。主要代表作品有《将帅图》、《加官进爵》、《扬鞭》、《五子登科》等。其次是民间故事类,比较著名的有《小放牛》、《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最后是戏曲故事类。主要作品有《独占花魁》、《破镜重圆》、《四郎探母》等。

根据丹纳的美学思想,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梁平年画的种族特性,在《梁山县志・舆地志》以及明初的《和高粱赈粥行》中均有所体现,梁平就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梁平人勤劳勇敢。持家有道,不与当时浮华的社会同流合污,民风淳朴。而后由于战乱,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朝廷下诏“湖广填四川”,从这时候起,梁平成了移民聚集地,移民在梁平人口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在这过程中,不同种族不同的文化相融合,包括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从而形成了梁平独特的文化特征。由于移民的植入,梁平的文化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梁平文化特征的展现,而是集巴蜀、中原、荆楚为一体的种族多元文化的呈现。这其中包含了移民群体的和谐共处、宽容大度、善于学习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移民文化特征。梁平年画的创作吸纳了传统水印模板工艺流程以及金陵派、徽派等雕版套色技术,再加上西洋人绘画的巧施阴阳、焦点透视等,梁平年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新。梁平年画的色彩对比十分鲜明,人物的表现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使整个构图显得饱满且生动简洁。造型上用勤劳朴实、结实粗犷的梁平人为依据,着重突出人物的头部五官,表现出鲜明的人物特征。如门画《加官进爵》,年画中的人物身穿大红官服,头戴乌纱帽,线条流畅优美,眼神中透露出喜悦之情,生动活泼。再如《扬鞭》,人物面部表情十分丰富,扬剑眉,眼神向上方倾斜45度,目光炯炯有神,脸上还特意点了腮红,显得生动有趣,似乎是在调侃,却又不乏门神应有的气度。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梁平人的顽强、勤劳与他们特有的种族特征结合在一起,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我们似乎能从中看到数百年前梁平人的影子。在丹纳的美学思想中,某种艺术作品将会随着它的时代和风俗同时出现,并同时灭亡,因此,梁平年画的盛行与它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梁平地处重庆东北部,地形条件较为特殊,山、丘、坝并存,且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景色怡人,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它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更是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再加上农业经济的发达,孕育了一批淳朴善良的梁平人。这些都为梁平年画的繁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梁平年画形式多种多样,就拿那种红纸透明花笺做的年画来说,主要表现内容是传统的装饰图案,象征吉祥如意,深切了表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采用剪纸手法,将木板上的空白部分剔去,保留所绘的图案线条,非常生动活泼,再加上金色文字的映衬,更是别具一番风味,比较出名的有《四季平安》、《荣华富贵》等。如今的梁平人对传统的艺术作品更是进行了继承与创新,现代梁平年画传人刘勇的《赛牛》、《关爱》也体现了当时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基于丹纳的美学思想,梁平年画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时代性。在它盛行的早期,一般采用的是手绘。直到唐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为梁平的年画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年画的形式有了新的转变,由以往的手绘年画转变为木版年画。后来,随着印刷术的不断革新,梁平年画也随之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面貌,不仅在内容上引进了多种文化元素,在功能上也不断的丰富创新,保留传统形式中有价值的部分并且添加新的时代元素。将生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是历史的一种现实呈现。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融入到作品中,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的现代文明,更是将这种艺术作品发挥到了极致。时期出现的一幅非常有名的《钟馗斩妖图》。画面内容是手持大刀的钟馗,追杀汉奸以及日本侵略者,这也是历史的一种展现,表现手法较为独特,采用西方幽默、讽刺的写作方法表达了梁平人民对汉奸以及日本侵略者强烈的痛恨与憎恶之情。梁平人将社会政治都反映在民俗文化中,这也是梁平木板年画发展的一大重要特点。

对梁平年画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之间的文化掠夺现象,更让我们意识到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梁平年画这一民间艺术作品的发扬继承势在必行。当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鱼龙混杂,出现了一些肆意改造民间艺术的行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伪民间”现象严重,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民间艺术的保护程度不够,这一定程度上阻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丹纳的美学思想观念出发,梁平年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大众性、时代性、活态性等特征。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标记,更多的是民间文化的展示,是一种种族精神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在对梁平年画进行传承保护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历史性,在传承方面,要发掘它的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性。民间艺术是一定时期内盛行起来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一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民间艺术将会失去它的发展基础,使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止步不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消失,并不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灭亡,它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意识里,留在一个种族的群体性格中,被永久传承。对于梁平年画,这无疑也是一个最好的归宿,同时,国家要加以适当的辅保护,使梁平年画经久不衰。

1.特设梁平年画专题博物馆

梁平年画最初是梁平人民群众为了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创作的主题往往是美化自身以及生活环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这些年画无不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淳朴以及独特的审美情感。这种民间艺术需要被人们认识,需要被关注,以梁平年画为专题的博物馆则是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了解梁平年画,发现它的内在价值与深厚的艺术魅力,感受梁平人的精神品质。然而,这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扩大梁平年画

的影响力,却不能面面俱到,覆盖大多数的受众群体。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教育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为梁平年画的发展继承做出努力。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民间艺术方面的培养,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接受民间艺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培训。较为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增强其文化感染力、影响力。

2.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梁平独特的地理位置并不利于其民俗工艺作品的发扬光大,它地处偏僻,地形复杂多样,长此下去,这门古老的艺术作品很可能渐渐消亡。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往往是过分强调经济而忽略了艺术价值,因此,政府必须加以适当的引导,来保障梁平年画的鲜活性与地方特色。首先要为梁平这个特定区域的种族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促成他们品格的形成,尊重并保护他们特殊的地方特色和民俗习惯,产生一种民间艺术的内在动力源泉。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梁平年画的创作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倡与时俱进,鼓励自主创新,使梁平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动力和力量源泉。

3.以文兴商,发展旅游

当代经济发展的方式要求我们尝试不同的方法策略来促进文化继承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当今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这对梁平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无疑不是一个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立足于现实,进行科学的决策,将文化效益放在首位,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以文兴商的顺利进行。杜绝对文化艺术肆意开发的不良行为,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合作双赢。在游览地,充分展示梁平年画的艺术魅力,以及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使社会各界能够认识到这一民间艺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进而达到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渗透与交流频繁,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梁平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作品,体现了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值的我们传承与发扬的艺术瑰宝。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及生活情趣在不断提升,梁平年画的艺术魅力也为更多的人关注、了解,这是值的欣喜的。我们要充分发扬这种优秀民间艺术,使其艺术魅力与影响力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