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形式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传播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传播形式

篇1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网络媒体的发展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我国的城市形象网络传播起步晚,人们对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不甚了解,不愿意在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上投入过多。第二,专业人才缺乏。城市形象网络传播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一批懂网络、懂传播、懂策划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城市形象研究发展较晚,城市形象传播教育发展滞后,缺乏网络媒体传播城市形象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政府部门不知道如何进行城市形象定位,不会开展城市形象网络宣传。第三,策划性和互动性差。当前,一些城市已开始进行网络宣传,地方门户网站、商业网站、新闻网站等都有城市形象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杂乱无章,有政府在网上进行的有偿宣传,有市民、旅游者、投资者等无意的信息,也有新闻报道时涉及的内容,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和多样性,难以留给受众整体形象和深刻印象。城市形象传播离不开政府和受众的有效互动,如城市形象定位、设计等不仅应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等因素,还应考虑市民及受众的观点,许多城市的城市形象网络传播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和反应机制,不能对城市形象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

二、加强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策略

1.加强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领导工作。

城市形象的网络传播主体多为政府部门、企业、市民等,政府是城市发展的策划者与领导者,政府的宣传方式、目标制定等直接影响着城市形象传播效果。城市形象问题实质上是政府公关问题,涉及到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需要有专门机构组织和协调城市形象宣传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成都市就成立了由房管局、旅游局、成都传媒集团等单位组成的“城市提升形象协调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城市形象,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因而,地方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城市形象领导小组,整合本市的新闻网站、商业网站、门户网站等网络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城市形象网络传播工作。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城市形象网络宣传的投入力度,多在省级、国家级网站上宣传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大力培养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人才。

要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城市形象,就需要培养一批懂网络、懂传播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政府应成立城市形象传播机构,选拔优秀人才,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宣传队伍的质量。此外,地方政府应主动与知名网站、高校等进行人才培养合作,依托高校、企业丰富的资源优势,培养专业的人才,如让领导干部到高校参加学习培训或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网络传播能力和舆情表达能力。

3.科学确定城市形象网络传播定位。

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基本前提和核心内容,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既能够体现城市的现代化特色,又能够体现城市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精神理念。城市形象定位涉及城市视觉、行为、理念等形象,视觉形象主要指城市建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志等,行为形象主要指城市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行为理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理念形象主要指城市使命、城市精神、城市道德观、城市宗旨等。在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中,应将传统与现代、共性与个性、环境与功能等结合起来,在准确把握城市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形象定位,重点推介城市的发展环境、独特资源、政府形象、城市文化等。在城市形象定位之后,应打造城市形象关键词,从不同侧面支撑城市形象定位,如果关键词选择不合理,就会使城市形象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长春市的整体形象定位是“东北亚文化名城”,在传播城市形象时又提出了“电影城”“雕塑城”“汽车城”“大学城”等,但由于这些并不能很好地支持“东北亚文化名城”这一城市定位,从而影响了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效果。

4.运用多种网络传播方式。

篇2

【关键词】网络剧;网络平台;网络剧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00-01

一、网络剧的出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更新换代和传媒产业的不断演变,在网络迅速发展并普及人们生活的现实面前,网络剧作为新兴媒介的艺术形式,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担当,它伴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而网络剧的内容往往更加符合时下的流行文化,因此也成为现如今的主流文化。

二、网络剧盛行的表现

(一)网络小说改编网络剧。小说改编网络剧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网络剧制作团队对原著文本的重新解读和再构的过程。如今是网络小说盛行的时代,网络小说的多元化也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网络剧制作团队也往往会选择受众较广,点击量颇高、粉丝群较多的网络小说进行改编。而网络小说改编成为网络剧也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当前影视发展的重要特征。

《盗墓笔记》作为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品,其首发于起点中文网,并长期占据国内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榜首,获得百万读者狂热追捧,盛赞不断。这部盗墓题材的经典小说在2015年作为网络剧在爱奇艺平台进行播放,由于它本身庞大的粉丝群体以及杨洋和李易峰等人气偶像的明星效应,使得这部网络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最好的我们》是80后才女作家八月长安所著的网络畅销小说。《最好的我们》一经播出就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和极高的评价,尤其引发了年轻一代受众群体的共鸣。正是由于小说本身就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从而在进行网络剧的文本转换后取得了其相应的成功,同时这也进一步彰显出受众群体的重要意义。

(二)网络平台播放。网络剧作为通过网络传播的一类网络连续剧,与传统电视剧的最大不同是,它主要通过互联网来传播,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进行播放,播放媒介多为电脑、手机移动端、平板电脑等新媒体。正因为其网络化的播放平台和网络剧式的播出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其制作才会有别于电视媒体的制作方式,宽容度与包容度更为广泛,制作更标准更为精良,和原著的契合程度也更为高。

《无心法师》是改编自作者尼罗同名作品的民国玄幻季播网络剧,由于其包含捉妖、女鬼、不死之身等限制级的元素,使得这部剧仅限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播出,丰满的人物刻画,扎实的故事内容,华丽的影视特效,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受众的审美期待和收视心理,因此取得了不俗的点击率和经济效益。

(三)网络平台自制。网络剧近些年的兴盛与大环境的发展和主流收视群体的需求分不开,从而网络平台自制剧也逐渐增多,网络自制剧往往是由网络媒体自己投资拍摄,专门针对网络平台制作并播放的影视剧。从2005年中国第一个大型视频网站“土豆网”的成立到2008年优酷出品第一部网络自制剧《嘻哈四重奏》,十年时间中国视频网站飞速发展,网络剧从量到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比较传统的电视剧,网络自制剧会采用较开放的叙事结构,这样更具参与性和互动性,由于采用边制作边播放的周播形式,网络剧会了解观众的意愿,与观众进行互动后让观众主动参与对故事情节的重构,这打破了观众既有的收视习惯,观众成为叙事的主体,由于不同观众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同,观众常常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独特想法,这使网络剧在叙事上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比如网络剧《最好的我们》,以奥运会刘翔跨栏为故事背景展开,主人公余淮和耿耿被罚去打扫时,余淮随身听中播放的周杰伦歌曲都极其赋有时代气息,这些都使得这部网络剧更加鲜活,更为具体和形象,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一部网络剧、一个类型的网络剧的繁荣并不能代表整个网络剧发展的繁荣,因此视频网站、媒体公司都开始把握网络剧传播的特点和受众情况,更为关注网络剧类型化的发展。近几年来,电视剧市场限令越来越多,而网络平台相对的自由程度和相对较低的投入以及风险,让制作方敢于去尝试更多类型的题材,比如神鬼、悬疑、警匪等。比如爱奇艺的网络自制剧《余罪》,改编自常书欣同名小说,该网络剧正是一个警匪片,它不仅题材具有冲击力,故事内容也深得观众的喜爱,剧情紧凑,环环相扣,动人心弦。

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 传播 形式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语言对于疏导人们的思想,凝心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在对外宣传还是对内教育管理工作中,都要充分认识讲究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要与时俱进。掌握语言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了解和认识网络语言。客观而全面地看待网络语言,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运用语言艺术做好思想政治宣教工作。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休闲文化,崇尚随意的表达方式,以此催生的网络语育在其传播过程中有着积极和消极两面性:向低成本、高交际效益的方向发展,能够方便人们快速地沟通,便于理解,但由于对语言文字的原始功能缺乏提炼。过于随意而毫无规范地滥造网络语言,将对现有的传统语言文化构成一定的负面冲击。下面我们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和传播形式进行初步的分类与梳理。

一、喻义

紧密结合热点时事,以一个代表汉字或一个词组作为特定事件或特定时期内社会状况的概括。充分发挥网络易参与、受众广、传播快、浓缩简捷的特点,使该汉字或词组达到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和高度“浓缩性”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背景解读,汉字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并通用于一段时间内类似的热点事件,具备时效性。

例一:年度汉字评选。

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地区的一项评选活动,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选定一个代表汉字反映全年焦点。一般认为,年度汉字评选起源于1995年日本汉字能力鉴定协会组织的年度世态汉字,选出的日本年度汉字一般会由日本清水寺主持亲笔写下。并在寺中陈列一年。近年来,我国各地众多媒体、单位也纷纷推出年度汉字评选,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吸引广大网民纷纷参与或自发组织评选。

我国最早且评选单位较为权威的年度汉字评选是“汉语盘点”年度关键字词评选,始于2006年,由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商务印书馆、新浪网主办。以近两年为例,2008年的代表字为“和”。当年的雪灾到地震、金融海啸到北京奥运,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所秉承的“和谐”、“和平”理念。而同年网民自发评选的代表字为“乱”,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网民追求和谐的担忧与期望。2009年,“汉语盘点”与网民共同将“被”字评选为年度代表字,由“被自杀”、“被就业”等新词语在2009年生发出大量“被xx”结构的流行语,如“被捐款”、“被涨薪”、“被幸福”、“被艾滋”。它们的流行表达了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

例二:“兰州悲剧”。

甘肃兰州市有关部门在内部新闻网上“将要组建一支650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正确引导舆论”的新闻,在网络上扩散并引起网民反感之后,以行政手段强行删除相关帖文。网民认为。这条新闻“暴露了网络舆论控制的结构组成以及基本人数。一个市就有这么多人,全国总数会有多么恐怖”、“是以取宠上级领导为目的,但马屁拍在老虎屁股上”。此后,“兰州悲剧”一词在网络上广泛流传,部分偏激的网民借此表达对网络舆论环境的不满和对政府执政公信力的质疑。

二、象形

汉字博大精深。其中象形文字是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到了今天,汉字的总数已超过了8万,而常用的只有3500字,大量的象形字、异体字、生僻字被淘汰出常用字。

在网络对话中。语言开始变成娱乐工具,而从古老文字里发掘智慧,成为网民最引为自豪的乐趣之一。2008年开始流行的“”(jiong)字成为最突出的代表。“”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象形字的古字新用,成为网络时代网民个人情绪表达的方式之一。从古代的象形字到现在的象形活用,对重塑汉字的原生态思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返璞归真的趋势值得肯定,也充分体现了网络上的语言是活跃的,各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生活相符合的特点。类似的字例还有“”(音、意及用法都同“梅”字,网络意为“很呆、很傻、很天真”)、“”(古同“天”,网络意为“王八”)等字。古字新用,从某种角度反映了汉语言文字作为音形意结合的文字。蕴藏着独特的魅力。

三、通假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到了现今网络时代,网络的最重要规律之一为便捷与快速。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生存压力的不断加重,网民上网的心态与现实生活呈反向性,往往出于一种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需求,希望以最便捷的点击、最直接的表达、最快速的交流达到表达和接受信息的目的。

在输入法词库不完备的情况下,出于省时省事的考虑,很多字词打错了也会“将错就错”。在对方领会大概意思的情况下继续交流。久而久之,当这种网络别字为许多网民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形式时。我们可以认为网络别字和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比较相似,如杯具(悲剧)、叫兽(教授)、斑竹(版主)、大虾(大侠)等。这些都是因输入法不完备而产生的有趣的谐音,并在延伸应用中赋予了新的涵义,如“大虾”通假“大侠”,指网络技术高手。在输入全拼"daxia”时,“大虾”先显,不仅快捷,而且能体现出网络自由散漫的文化特点和对现实精英文化的嘲讽心态,同时也能勾勒出那些“高级网虫”因长期操作电脑、弯腰弓背形如大虾的形象特点。又如2009年流行语“人生就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各种杯具”,以“杯具”通假“悲剧”的形式,阐述了人生哲理。体现了网民面对现实压力时的自嘲精神,成为网络语言中的神来之笔。

四、返祖

从甲骨文到小篆,从笔墨到纸张的发明,秉承方便书写与学习的原则,汉字历经演练变化,到如今繁体字变成简体字,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在网络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特别是在部分追求个性的年轻网民中,汉字的应用却出现了奇特的“返祖现象”。

以广受争议的“火星文”为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网民为求彰显个性,由打繁体字时常出现的错别字而慢慢形成。至今已发展成为由中文繁体、日文、英文、古文字、表情符号组合而成的字体,如“喷”(男朋友)、“馀傣谁”(你是谁)。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文法也相当奇异。所以亦称火星文,意指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火星文这种称法最早出现于台湾。随即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和海外华人社会。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的一种普遍用法,并逐渐向现实社会中渗透。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指出,“语言即是心理的”。火星文的兴起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年轻人求新求异、渴望被关注的心态导致,特别是在自我价值逐步建立和人格丰满化塑造的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缺失导致对事物多元化的预期追求高于现实,对汉字的视觉审美与应用的选择则做出了由简单性向复杂性的反向选择。

篇4

【关键词】教师言行;被记录;网络;传播

1.被动式网络传播下教师言行的采集归类

教师主要的工作场所是校园,所以教师言行被学生被动式上传至网上最常见。在哪些情况下,教师言行易被学生上传至网上呢,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收集了某学院被学生上传至网上的素材。我们收集的方法是借助舆情平台爬取的素材进行抽象分类汇总分析。该舆情平台爬取的数据都与该学院相关,爬取的范围包括微博、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相关论坛、网站等,不间断的对网上数据进行爬取。基于该平台,我们对历史数据进行检索、导出、分析。我们设置时间检索条件为2019年3月1日到2019年5月1日,共检索出9400条记录并导出。对导出数据的标题字段进行筛选,设置筛选条件为包含“教师”或者包含“老师”,筛选出316条记录。对这316条记录进行逐条人工核对,发现并没有学生上传与教师言行相关的内容。为了扩大学生范围,不再只限制于该学院,对于微博平台,使用其自带的高级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大学老师”或者“大学教师”,由于数据过于庞大,难以梳理,我们仍借助舆情平台的微博数据采集功能,不只是限制为该学院的范围,而是扩大至整个微博范围。仍旧由于微博数据量过于庞大,故缩短选取时间段。设置选取时间段为3月1日零点到3月5日24点,获得的数据量已达10524条。数据中的标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反应出了作者的言论,故对数据中的标题项进行处理,清洗、去重,然后截取“大学老师”及其后的15个字符进行再处理,原因是截取之后就能大致判断出该数据是否为教师言行被动上传至网络,便于之后的人工标记分类标签,然后再去重,最终得到1723条数据。通过精读法和粗读法,归纳抽象总结这些类别,大体可将教师言行被动上传至网络的情形分为以下几类:

2.被动式网络传播下教师言行的类别分析

言语是指教师在表达时使用的语言文字,包含言语风格、言语态度、用词用句等。教师言语风格犀利、夸张等很容易被记录传至网络。言论是指教师在表达时传达出的观点、态度、立场等。教师言论振聋发聩、态度果决、立场坚定很容易被记录传至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包含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等。教师教学水平低下或是高超、教学方法落后或是新颖、教学风格低俗或是优美、教学内容粗陋或是详实很容易被记录传至网络。举止是指教师的举动、行动等。教师举止不雅或是高雅都很容易被记录传至网络。比如上课挖鼻孔等不雅举止;再比如彬彬有礼等得体举止。穿着是指教师的穿戴和衣着。教师穿着大胆、露骨,或者过于随便就很容易被记录传至网络。颜值是指教师的长相。教师颜值高或是低很容易被评头论足被记录传至网络。推荐是指教师推荐给学生或他人的推荐信息,比如向学生推荐电影、英语、书籍等等。很好的东西或者很不好的东西,很容易被记录传至网络。才华是指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才能。教师很会写诗作画等就很容被记录传至网络。行为是指教师受思想支配而外在表现出来的活动。教师行为不良等很容易被记录传至网络。素质是指教师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特点、性质等。教师素质低下或是高等都很容易被记录传至网络。兼职是指教师除本职之外的从事其他的职业。教师兼职工作很特别的就很容易被记录传至网络。梳理出这些类别之后,每个类别都存在程度级别高低,都存在正面和负面,无论是负面程度高还是正面程度高,只要超过这个程度范围就很容易被记录并传至网络。这个程度的范围就取决于大众可接受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教师需要去把握和拿捏的,特别是负面程度临界点。教师所展现出来的言行不一定是这些类别中的某一类,大多是综合的情况。言论不当多会行为举止不当,某一个网络事件的产生,通常是各类别综合效应共同作用之下完成的。

3.被动式网络传播下教师言行的规范

基于这些类别,教师在行为规范上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言语表达上应该注意措辞,特别是面对一些敏感的学生。2.言论上应该谨慎表达,对于有些观点、立场还未经确定的勿轻易表达,避免极端言论和不当言论。3.教学上本身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应切实做好。4.行为举止上应注意不当、不雅等行为举止。5.穿着打扮上总体要求为大方得体,勿穿暴露装,勿化浓妆等。6.推荐给学生或他人的书籍电影等最好是经过自己验证的、正面的、有意义的。

4.结语

篇5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个很阳光的行业,但长期以来,在广大消费者心中被认为是有点土、没有层次、没有文化品位、没有多大追求的行业,整个行业销售与购买都偏向于三、四级市场,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品位期望值普遍不高,甚至还不可否认地存在很多歧视,认为这个行业的整体思想水准和境界高不到哪里去。就凭它,还玩什么时尚?

领军品牌的抢先站位

辉煌太阳能创始于1990年,是我国大规模专业化生产、销售太阳集热管及太阳能热水器的行业核心企业之一。2011年7月,辉煌太阳能与北京鼎旌公司正式签署网络推广合作协议,确定于2011年8、9、10三个月份对辉煌一键全自动产品及“出浴”系列相关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策划宣传。结合辉煌太阳能“一键全自动产品”的特点,打造为期三个月的“一键式立体传播”。集合企业品牌新闻网络推广、经销商线下互动、公众出浴照片视频征集等三位一体,通过网络新闻、论坛发帖跟帖、百科知道问答、QQ群搞笑图片、网上搞笑视频等宣传方式,为辉煌营造持续高涨的企业品牌活跃度。达到提升辉煌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双丰收。此举可最大化地将80后、90后等主流网络人群目光汇拢,给他们传递以辉煌太阳能年轻化、时尚化、与时俱进的品牌亲近感。

线上线下立体组合

按行业惯例,夏季正值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销售淡季。辉煌太阳能却一反常态,相继推出“美女出浴,终于一键”为主题的终端促销活动和“美女出浴现场挑战赛”的现场互动活动,并着重加入了与观众的互动参与环节,现场的观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模仿现场美女模特的表演来,赢得相应的奖品。另外,此番活动的现场实况还将会及时上传到相关的视频网站,以供网友观看和点评。本着口碑营销的策略,利用网络、电视、现场活动生动地把辉煌太阳能的优势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先后在安徽、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山东、山西、陕西、云南、浙江、重庆等省市的大小城镇举办了千余场线下洗浴活动,充分渲染了“一键・出浴”的概念,让老百姓现场亲身体验辉煌产品“一键”的优点,感受一键自动化智能给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利。让更多的人了解辉煌,享受沐浴之乐。

2011年9月9日,土豆网辉煌出浴专题页面正式上线,在网上开展“美女出浴・终于一键”的大型出浴图片视频征集活动,把“出浴”的概念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让更多的受众体验到洗浴的快乐,同时也把洗浴文化的精髓深入公众心中,让辉煌太阳能贴近更多的网络化青年群体。并辅以土豆网首页、热点频道、财富频道、搞笑频道等热门页面首页的硬广宣传,一个月内已吸引了上千万的累计点击率。

热点事件的借势渲染

2011年9月29日,最新年度魔幻大片《白蛇传说》热映,素有“小李连杰”之称的李连杰首席替身卢彦西在本片中也有不俗表现,备受好评。殊不知,早在9月2日,鼎旌公司已为卢彦西拍下了“硬汉出浴”系列专业照片,就待《白蛇》上映的这一天。

于是,9月29日《白蛇传说》上映当天,辉煌太阳能就在土豆网各个主要频道首页推出了“硬汉出浴,我用辉煌”的宣传大看板,并配发了《热映,“小李连杰”携手辉煌太阳能演绎硬汉出浴》等系列新闻稿,将广大观众对《白蛇传说》的关注顺势引导到对辉煌太阳能的关注上来。

无独有偶,9月下旬,网络红人“贵妃妹妹”以大胆热辣的出浴照片和犀利的语言火爆网络,引起网民热议,其势头有望超过芙蓉姐姐,连港台媒体也做出了连续报道,目前也是港台地区热议的网络人物。于是鼎旌公司巧妙援引贵妃妹妹参与辉煌系列出浴活动,将广大年轻网民对网络热点时事的关注嫁接到对辉煌太阳能的关注上来。

在整个网络推广的过程中,类似的借势传播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借势台风“梅花”表明辉煌太阳能耐受恶劣环境、借势世界华商协会非洲希望工程来强化辉煌的非洲市场表现、借势网络热词“hold住”来表明辉煌一键搞定so easy、借势秋季洗澡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强调辉煌太阳能洗浴养生秘籍、借势天宫一号成功飞天来顺势强调辉煌太阳能乐水升级等等,不胜枚举。

行业第一的轻松开创

2011年10月7日,由辉煌太阳能总投资、北京鼎旌公司全程策划的古今穿越大戏“黄飞鸿最感人”、中国太阳能行业第一部微电影《那一夜,辉煌》在北京怀柔中影基地拍摄,本片创作阵容专业而又浩大――力邀卢彦西主演,由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新版《红楼梦》当班化妆师亲自负责造型。

号称“黄飞鸿最感人”的古今穿越大戏――《那一夜,辉煌》成为了“中国太阳能行业第一部微电影”,10月17日,在土豆网抢先试映,获得好评如潮。一个行业的全新传播手段,就这样被辉煌太阳能轻松开创了第一。

篇6

【关键词】复杂网络;交通网络;级联失效

0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越来越多领域的专家都开始研究复杂网络,如数学领域、物理领域以及计算机领域等,他们发现复杂网络特性从实际网络中也可以体现出来。经过实证研究,交通网络在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方面等同于其他网络。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研究公共交通网络级联失效模型。

1 复杂网络的级联失效

一是,复杂网络级联失效的定义:网络上的级联失效是交通网络和网络上传播行为的一个相似之处;在实际网络中,如果有故障发生于一个节点或者少数几个节点,那么在节点之间耦合关系的影响下,就会导致故障发生于其他节点,发生联锁反应,除了导致一部分节点出现故障之外,严重的话,整个网络都可能因此而崩溃;我们用级联失效来形容这种现象。

二是,复杂网络级联失效的研究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关乎国计民生的复杂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虽然在此领域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努力,但是依然还会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级联失效故障。比如,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因为有过载烧断问题出现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之后导致了北美出现大范围停电事故,影响到了数千万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数百亿美元的损失。因此,我们就需要深入的研究级联失效的发生机理,以此来采取措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级联失效。

2 复杂网络级联失效的动态模型

一是,沙堆模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三个物理学家进行了研究,他们假设将砂子不停的堆设于一个平面上,沙堆的逐渐变大,会增加坡面陡度,那么新添加的砂子,就会增大砂崩的可能性。那么我们用自组织临界状态来描述砂崩前的临界状态。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本沙堆模型的雪崩规律分布,具有幂律特性,1.5是它的大概指数。

二是,OPA模型:有专家提出了一个模型,是电网从初始状态向自组织临界状态转化,我们将其称之为最优潮流方法模型,电网状态演化过程中的各个过程,如增加用户负荷、改变电网容量以及修复故障等,都可以利用本模型来进行建模分析。他们认为,电网状态要想发展为自组织临界状态,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因就是对各种小型故障的防护性工程反应。也就是说,在简单防护和避免小型停电事故,其实就是积累了一次大规模的相继故障。

3 城市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研究

一是,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与传播机理:要想促使城市能够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深入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的鲁棒性和可靠性。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并且私家车数量也在呈较大速度的上升趋势,城市交通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交通系统建设和发展却严重跟不上这个速度,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制约作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出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损失了经济利益,还对人们的时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交通事故也因此而增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目前的城市交通研究中,就需要将城市交通拥堵作为研究的重点,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城市交通拥堵传播模型的构建工作,同时,对传播过程中网络节点重要性进行探讨,对拥堵传播受到不同拓扑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提出科学的道路规划和控制策略,来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有效的缓解和预防。

通常情况下,主要会有三种方式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分别是暂时的故障、网络本身通行能力较低以及在网络中某一个特定地区,需求随机波动,这样就会导致排队延伸。不管是是哪一种方式造成的,都可以对拥堵的后续发展和传播过程进行预见,在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和传播机理进行研究时,需要对下面这两种情形进行充分注意:

首先是排队传播:我们在开始时,选择某区域中心附近某处的第一个路障,有交通事故发生,在分岔过程中,会有路段间排队的延伸产生,然后在各个路段的交叉口,都会有新的分岔产生于每一个排队上。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简单树的形状来看待分支的拓扑结构,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会沿着一个街区的四周,排队越来越长,之后首尾交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然后这样的情况发生于其他地方,导致更多封闭环的出现,因此,拓扑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成为网格形态。

其次,量化交通拥堵严重程度:我们可以量化模型中总旅行时间和因拥堵而造成的延误时间。主要有两种度量方法,第一种度量方法的主要对象是路障导致的市区交通堵塞形成的时间,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在任何特定时刻,拥堵范围内拥堵节点及路段数量的形成都可以表示为整体交通拥堵增长和消散的速率。

再次,城市交通网络中交通枢纽或Hub点的确定:自从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各国科学家都已经将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应用起来,以此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可能遭受到的攻击进行预防,以此来促使国家和城市的安全得到保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在于将网络中的Hub点给找出来。通过确定城市交通网络的Hub点,就可以有效预防那些蓄意性攻击,有效解决交通网络设计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将其更加有效地在网络改扩建或新建工程中应用。有学者在这个方面已经进行了研究,他们依据北京公交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将公交网络平衡配流理论和方法给应用了过来,提出了一种方案,来对公交网络集散点进行有效寻找,以此来利用无标度网络理论来对现实的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交通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它的正常运行,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将复杂网络理论给应用过来,深入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以此来更好的指导于城市时空结构,对交通拥堵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对交通网络合理设计,针对交通拥堵,提出一系列的缓解措施和预防措施。本文简要分析了模拟交通网络拥堵传播的级联失效模型,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正武,况爱武,王贺杰.考虑级联失效的交通网络节点重要度测算[J].公路交通科技,2012,2(5):123-125.

[2]汪小凡,李翔,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

篇7

关键词 网上电子期刊 网络传播者 网络创作者 数字式创作 网络传播者权 著作权与邻接权

导 言

二十世纪计算机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一个蔚为壮观、前景无限的信息时代。相应地,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net)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异军突起,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多用户、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网,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年会上正式将这种新兴媒体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据统计,全球上网的人数在1999年底已达2.6亿1,遍及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上每天有2亿份电子邮件在运行…互联网已经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数字化,整个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在计算机网络这个看似虚拟却又真实存在的信息时空中,法律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著作权与邻接权制度遭遇到新技术的挑战,呈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

笔者选择网上电子期刊作为切入点,主要从网上电子期刊创作、传播的角度,讨论网络传播者权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 设立网络传播者权的必要性

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促进了信息产品的创造、交流、传播和使用,同时也给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尽管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大部分都能适用,但新技术的出现要求法律在一些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所谓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一定形式,如文字、数值、(单色的和彩色的)图形、(静止的和活动的)图象、声音等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二进制数字(由“0”和“1”两个数字组成)编码,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储存,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加以传送,并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再还原成文字、数值、图形、图象、声音的技术2.作品从其物质性的一面来看,不过是由文字、图形、色彩、音像等等要素所构成的信息,因此通过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处理可以转化成用0和1来表达的数字信息并可以在网上传输,只不过这些信息对于人类的大脑来讲,因其具有特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具有独创性或称原创性(Originality)并已经固定于某种有形载体上,从而被称为作品。但是作品一旦与信息的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就出现了以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表达的各种作品,即数字作品。

应该强调:所谓数字作品,不仅包括文字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音响作品、动画作品、电影电视作品等传统作品的数字表达形式,还包括从其被创作之时就具有数字表达形式的数据库、多媒体节目、网上电子期刊等一系列新型数字作品。这就是说作品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包括作品的数字化和数字式创作两个方面,前者又可称为作品的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作品的数字化转换,即把具有传统形式的文字、数值、图形、图象、声音等作品进行了数字化转换,相应形成的数字化表达称之为数字化作品(Digitized Works),比如原本以纸质形式出版的《人民日报》、《法制日报》衍生的网络版;后者是指纯粹依靠计算机或者在网上进行的数字式创作,相应形成了最初创作出来时就是以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表达的作品,称之为数字式作品(Digital Works),比如北大法律信息网和北大法律英文网3 共同创办的《北大法律周刊》4,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法律类电子刊物群,现在只通过互联网对外,有固定的发行时间、卷号和期次,反而没有纸质版面世(当然,其作者和读者可以通过与电脑相联的打印机打印出纸质版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电子期刊。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以在网上创作的文字作品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网上电子期刊(以下简称电子期刊)以及因电子期刊在网上创作、传播而产生的网络传播者权。

作品的数字化和在网络上传播并未产生新的作品,只是作品的新的使用形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专有权利—数字化权。1996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通过了被世人称之为“因特网条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即WCT)5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即WPPT)6(注:此二条约尚未正式生效, 但我国是这两个条约的签字国),要求成员国赋予版权人、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录制者控制其作品、表演和录音制品以包括网络传播在内的任何形式的对公传播专有权(Right of Communication to the Public)5,6.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也讨论了版权人及邻接权人的网络传输权或者网络传播权1,7,8,9,认为它是作者、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录制者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表演及录音制品的专有权,2001年10月27日修正并重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也适时地确认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前述的“因特网条约”和《著作权法》所规定的网络传播权,从本质上讲就是数字化权,是传统的著作权(版权)和邻接权在互联网上的衍生权或者表现形式,鉴于网络的特殊性,应当对其提供专门的保护。但据笔者观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学者们的注意力仍大多集中于传统的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的权利方面,而对数字式创作产生的著作权和邻接权关注不够,除了已把数据库定义为汇编作品从而使之成为版权保护的客体2,5,10以外 ,从整体上来看,对作为网络这一全新传播媒体的主体—网络传播者的权利,对他们主办的电子期刊的著作权和邻接权,则既无法律规定,也少有学者讨论。

笔者认为,应当在有关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动中给予网络传播者权以充分的重视,为此,必须首先设立网络传播者权。其理由如下:

(一)、网络传播者数量众多,已形成一个庞大的集体,他们应当获得与书刊、广播、电影、电视从业者—传统的传播者在法律上享有的同样的权利和地位。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资料,目前中国互联网注册用户已达到1588.1万,注册域名692490个,网站数238249个。大量网站的出现打破了出版行业的固有模式,以纸张为主的传统印刷型载体与问世并不很久的电子型载体都受到强烈冲击,出版正日益走向无纸无盘的无形载体—网络出版或者数字出版发行(Digital Publication)的新时代。

本文中,笔者所说的网络传播者(Internet Disseminator)是泛指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任何人,可分为网络服务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和网络内容提供者(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ICP)。有的研究者又把ISP分为网络接入服务商(即网络访问服务提供者Internet Access Provider,IAP)和网络主机服务商(即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Internet Platform Provider,IPP)11.网络传播者包括而又不限于网站,但网站无疑是网络传播者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力量。因此,狭义的网络传播者指的就是网站。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12第三条规定“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显然这一解释已将《著作权法》的有关“报刊”的规定作了扩大解释13.由此推论,网站的地位相当于“报刊”。

已有学者指出在线服务提供者OSP (On-line Service Provider,注意原作者认为包括ISP和ICP,这与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网络传播者的概念基本一致)是信息传播的中枢,其核心的业务活动就是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信息,其向公众传输行为的性质就是发行,在线服务提供者在版权法中具有出版者的法律地位14.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相比较而言,网络传播者,尤其作为网络内容提供者之一的电子期刊,无疑是信息时代网络空间的出版者。

(二)、网络传播者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其合法的传播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因特网上每天有100,000 份文件出版和发行15.目前,我国共有网页数为1.6亿个,全国平均每个网站网页数为669.3个(根据CNNIC截止到2001年4月30日的统计),上网的报纸约有270多种,上网的期刊约有300多种,还有100多家电台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他们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网络传播者依法进行的这种出版发行活动,有利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实现,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理应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三)、网络传播者并不是单纯的装卸工,他们往往同时兼有创作者的角色,创作出自己独立的数字式作品和数字式节目,并向公众传播、发行,对他们自己创作并传播、发行的作品和节目法律同样应当给予保护。

ICP传播的信息有相当部分是作品,即数字作品,其中又有一部分是网站自己独立创作的数字式作品和数字式节目,比如电子期刊。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具备四个条件:1、必须是作者自己创作,即具有独创性的作品;2、必须是属于文学、艺术或科学领域的作品;3、必须是以一定的形式或载体表现出来或固定下来的作品;4、作品的内容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只要在计算机网络上创作的、传播的数字作品符合上述四项条件,就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9,16.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已对此做出了专门的司法解释,即“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的作品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著作权法第十条对著作权各项权利的规定均适用于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12既然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已经开始着手保护电子期刊等网络传播者自己创作并传播、发行的数字式作品和节目,那么在法律上人民法院所保护的究竟是网络传播者的何种权利呢?或者说,网络传播者的这种权利在著作权法上应该归入哪一类呢?

笔者经常阅读的《北大法律周刊》现在已拥有订户共3万余人,也改为收费订阅了,对免费订阅者仅发送目录和部分摘要,这与传统的报纸期刊已没有多大区别。主办《北大法律周刊》的北大法律信息网和北大法律英文网显然属于网络内容提供者(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ICP),是典型的网络出版者,笔者认为,其应当享有与传统的传播媒体至少相同的传播者权。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将网站视为报刊的扩大解释12,13,《北大法律周刊》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水平应至少与报刊相接近。但最高院对《著作权法》有关“报刊”的规定作扩大解释,仅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临时地对个案审理具有指导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对网站或者网络传播者的法律定位和法律权利保护问题,只有在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网络传播者权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符合版权历史的传统。

版权制度一开始以保护出版商的利益为主,版权法300年的历史也是为版权产业法人带来丰厚利润的历史,版权法的实际功能不仅仅是保护作品创作,同时也是保护对作品传播的投资。因而长期以来,作为版权产业法人代表的出版商位于版权市场的中心17.只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创作者的利益更容易遭到损害,国内外的学者和立法者对其权利的保护更为重视,并为此在法律上专门确立了创作者的网络传播权。但法律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网络传播者、网络出版者的权利不闻不问,否则,有悖于版权立法的利益均衡原则。

(五)、符合公众利益的需要。

广义的公众利益是政府为促进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而确定的版权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鼓励作者的文学艺术创作力和言论自由,鼓励相关的企业对作品的传播进行投资,以及为公众提供自由选择文化产品的机会。这三大方面分别转化为版权制度中需要保护的作者利益、版权产业商的利益和使用者的利益。在版权法中,为创作者们的自由创作提供奖励刺激符合公众利益,为一国版权产业的兴盛与国际版权贸易的发展提供鼓励符合公众利益,为版权市场上的广大使用者提供自由选择作品的市场机会也符合公众利益17,18.而我国的信息网络产业才起步不久,还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尤其需要法律和政策的扶持,保护网络传播者、网络出版者的投资和权利,当前就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与网络传播权相对应,在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网络传播者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适宜的。

二、 网络传播者权的概念和性质

笔者认为,从作为出版发行电子期刊的网络内容提供者的角度来看,网络传播者权就是网络传播者通过因特网等信息网络创作、传播作品和节目时所享有的著作权和邻接权(或称版权和相关权)。

前已论及网络传播行为的性质属于出版发行,网络传播者尤其电子期刊的主办者是网络出版者,因此网络传播者权具有广义的出版者权的性质,属于邻接权范畴,但由于网络传播者自主创作行为的存在,网络传播者权又包含了相当的著作权(作者权)成分。换言之,网络传播者权的性质属于广义的、特殊的邻接权,是一种以邻接权为主,又包含、融合有著作权成分的复合权。

网络传播者权与网络传播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权利。前者是网络传播者的邻接权,即网络传播者作为第四传播者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创作、传播数字作品和节目时所产生的一种邻接权,其主体是网络传播者,性质属于广义的邻接权;后者是创作者的数字化权,即传统的著作权人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时所衍生的一种使用权,其主体是作品创作者,性质属于著作权。

但是,网络传播者权与网络传播权也并非绝对互相对立的,在特定情形下,两者也存在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关系。比如,在网络传播者自主创作、出版电子期刊时,网络传播者具有双重主体身份,他既是网络传播者又是网络创作者,既具有网络传播者权又具有网络传播权,两者合二为一。这一点,在下文讨论网络传播者权内容的复合性和多样性以及因包容网络传播权而不适用发行权穷竭原则等特征时,笔者会进一步加以论述。

网络传播者权与有的研究者所说的“网络邻接权”—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邻接权9相比,存在相同的地方,即两者的主体都是传播者,两者的性质都属于邻接权。但网络传播者权与“网络邻接权”仍然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网络传播者的邻接权,其主体是全新的传播者—网络传播者,内容包含、融合有著作权成分,性质属于广义的、特殊的、全新的邻接权;后者是传统的传播者的邻接权,其主体是传统的传播者—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者,内容是传统的邻接权客体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时所衍生的权利,性质属于传统的邻接权。应当指出,从大多数学者认同的网络传播权的概念来看,网络传播权主体既包括版权人,也包括传统的邻接权人,从而网络传播权包含“网络邻接权”,“网络邻接权”不过是专指传统传播者的网络传播权而已。

此外,在权利的产生方式上,也使网络传播者权与网络传播权和“网络邻接权”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开来。网络传播者权是起源于网络环境并在网络环境下直接产生的原生权利,而网络传播权和“网络邻接权”则都是起源于非网络环境并在网络环境下间接产生的衍生权利。

三、 网络传播者权的特征

网络和网络传输具有超国界性、高速性、高容量性、交互性、平等性、程式性、技术性、多媒体复合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点。

因此,除了与传统知识产权一样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和可复制性19这些共同特点以外,与传统的传播者权相比,网络传播者权具有以下特征:

篇8

本文对传统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进行了简单介绍和对比分析,得出了要将二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结论,并针对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融合发展;媒体行业

1前言

目前,我国传统广播电视传播在多个方面均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网络传播以其快速、便捷、多方位、多角度等特点,适应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只有使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真正一体化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传播的成熟优势,同时实现网络传播的创新发展,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要。

2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传播,就是通过无线电波或者有线导线向周围地区进行播放音像、图像节目的传统传播媒介。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硬件设备为基础,以互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载体,进行高速运转的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政治时事、社会新闻热点、娱乐八卦、全球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的信息传播形式。目前,将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进行信息联合、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是传媒行业进行整合和改良的有效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强广播电视传播在新一代竞争格局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网络传播进一步成长,是媒体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广播电视传播的继续发展需要借助网络传播的平台

首先,与网络传播的融合能提高广播电视传播的性能。因为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采集的广泛性,具有对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甚至衍生出来的论坛等多种形式信息集中的功能,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进行自身适用的提高,拓展进步成长空间,使广播电视传播实现质的飞跃,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形式界限。其次,与网络传播的融合扩大了广播电视传播的覆盖范围。突破原有电波传送速度和范围限制,进行网络光缆的技术借鉴,改良发射主体和传递方法,使其覆盖区域扩大,信息传送更加迅速,从而加快广播电视传播文化的推广,跟上国际化的进程。最后,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促进了广播电视传播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交互性,也提高了容量。广播电视传播运用数字通信技术,可以使受众群实现对播送节目的点播,不仅更新速度快,更能提高与节目组、制作方的意见交流,增强互动性。广播电视传播运用网络传播的信息流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播送信息的容储量,突破传统广播电视传播的限制。

2.2网络传播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广播电视传播的支撑

在广播电视传播的众多优点中,很多地方都是支撑网络传播进一步发展的垫脚石。比如:广播电视传播发展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受众群基础,很好地弥补了网络传播受众范围单一的缺点;并且,广播电视传播的制作团队精良,经验丰富,遇到问题能及时应对;另外,广播电视传播拥有丰厚的节目资源,这就使其在网络传播的发展起点上拥有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播电视传播因为其特殊属性,拥有丰富的采访资源,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独家、热点话题事件传送给网络传播的制作团队,稳固了信息来源渠道的独有性。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广播电视传播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融合发展,促使二者共同进步。

3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融合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广播电视媒体的领导阶层中有些对网络发展的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对各大商业门户网站、新闻咨询综合网站的形势认识不到位,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传播的战略优势研究不彻底,并没有深刻看出网络的时代性带来的巨大效益。第二,广播电视传播同网络传播融合发展中缺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IT界人士以计算机知识见长,而新闻界人士以电视节目编导、直播语言编排为主,对网络程序的知识只是略懂皮毛。这样的局面导致了两大部门的沟通产生隔阂,合作也不协调,双方单独作战,没有真正形成二合一的形式。第三,节目资源的综合整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开发。以现有形式的资源来说,不能快速地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娱乐追求有了更高的目标,因此在资源的更新速度、流行程度都应拓展提升,丰富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让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融合发展呈现“二者争鸣,色彩纷呈”的景象。

4实现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有效融合发展的建议

4.1广播电视传播应转变观念,学习网络传播“以受众为本”的观念

在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融合后,对于广播电视传播的经营理念就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顺应传媒市场的发展,也应符合网络传播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对广播电视传播经营者的观念进行升级,以受众为本的目标作为努力方向,不仅要充当意识形态的工具,更要突出自身的制作意图,迎合观众的需求和口味,不断创造产业的增长点,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4.2运用网络多媒体的手法对广播电视传播进行品牌调整

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方向要进行适当改动,通过与网络传播的融合,借鉴网络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技能,对自己的媒体品牌建设目标和营销方向,做出一个合理科学的方案。网络传播也能运用电视传播的高清优势进行网络视频播放的升级,使其更为逼真,效果性更强烈。

4.3建立付费收视的盈利模式,创新发展收视体验

电视传播和网络视频传播发展初期都没有建立付费收视的模式,因此建立付费收视这一创新举措,具有很突出的体验意义。不论是广播电视个别频道进行付费才能观看,还是网络媒体中各大视频网站实行全新影片付费观赏,都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这不是以广告为中心来进行盈利,而是自身的产品换一种方式营销,提高了媒体目标需求层次的重合度。不仅使供应商盈利,而且使受众群能有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冲击性很强。

4.4重视培养广播电视传播与网

络传播融合的综合型人才新世纪传媒界的主流方向是数字化、网络化、电脑化,因此互联网在技术支持和传播形式多样化方面给了广播电视传播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对记者、编辑们的综合要求也更加严苛,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思考问题的全局性和开放性,对热点话题要有足够的敏感反映。并且,要大力推行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知识的综合培训,致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新型媒体人才。

4.5广播电视传播要树立网络理念,网络传播要树立务实理念

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的结合,奠定了电视网络传播领域的开发。不仅要使广播电视传播建立正确的网络理念,对资源整合、节目播送形式升级,同时网络传播也应树立稳固的发展观念,不能只求快,还要求稳。二者融合建立的网络电视发展趋势,形成新的盈利模式,进一步夯实,传媒行业产业化的根基。

5结束语

在时展的脚步中,传媒界的二次发展是大势所趋,做到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融合发展更是必然选择。使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优势互补,做到二者融合贯通,这样做才更加符合社会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阶段人们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媒体行业往良性发展的方向迈进,对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进行糅杂、撮合,使其融合发展,呈现出全新的传播形态。

参考文献:

[1]强月新,姜欣.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2(1):3-92.

[2]廖圣清,申琦,柳成荫,李硕德,秦悦,秦绍德.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1998—2012[J].新闻大学,2013(6):70-82.

[3]焦和平.三网融合下广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兼析《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前两稿的相关规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1):150-159.

[4]曾静平,王若斯.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之融合学科研究——以电信传播学科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4):66-69.

篇9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权利界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87-01

一、现阶段我国信息网络传播的模式及问题

如果将我国现阶段网络传播的问题全部反映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

杂乱无章的结构。

其中,“作者端”主要指的是将未发表或已发表的作品上载于网络的著作权人;“非作者端”是指将未发表或已发表的作品上载于网络的侵权人等著作权人以外的人;“平台”主要指的是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的网站、BBS、博客、在线网盘等。“用户端”则可能是浏览网站的任一人,他们按照平台端提供的模式,在支付或不支付费用的情况下,可以浏览及下载作者端的相关作品。

二、网络传播过程中权利的界定

在为信息网络传播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之前,我们首先应对在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权利有所明确,这需要我们先剔除传播模式中的各方,单就作品传播的过程情况做一个简单明了的分类:

其一,未发表作品上载。当作者创作出的新的作品,未曾以纸面或其他载体形式公开,而首先在网络上发表,即构成新创作品在网络的发表。

其二,已经发表作品的上载。从载体形式上,已经发表的作品有纸质载体,如书籍、杂志等(即“纸到网”传播);也有电子形式的作品,如音像作品、电子书籍等(即“电到网”传播)。

其三,已经上载到网络的作品转载、链接、用户再分享。凡是已经上传于网络的作品,不管是首次在网上发表的作品,还是已经上载于网上的“二手”作品,均可能再次被其他网站所转载、链接、分享等,实现延伸网络传播(即“网到网”传播)。

其四,网络上作品的浏览或下载。无论是最初上载于网站的作品,还是其后经过转载的作品,用户皆可挑选进行浏览或下载。

其次,我国法律只规定了“网络传播权”这一宽泛的概念,并没有对其内容进行界定与分类,这也是造成一系列问题与纠纷的原因之一,从这点上来看,划分“网络传播权”是必要的;而实际上,“网络传播权”的内容也是可以划分的,且划分后我们能够对其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需要注意一点,这里提到的“网络发表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表权”,而是作者或著作权人决定发表作品或已经发表作品后,有权将其“上载到网络”的行为,内容应包含在未发表作品上载、已经发表作品的上载两个过程中。我们界定权利是为了保护权利,而“发表权”这一最原始的著作人身权,完全可以由最传统的著作权予以保护。在上载到网络后或上载到网络前已与某网站达成一致协议的情况下,作品得以有机会在网络出版,开始其传播过程。这就开始了“网络出版权”的阐述。而已经上载到网络的作品转载及链接、网络上作品的浏览或下载,也属于“网络出版权”的管辖范畴,从原则上,任何作品转载应当征得专有出版权人的同意,而读者也只有在支付了相应对价后,才可以欣赏到作品,专有出版权人有权收取转载使用费和读者支付的对价,并按照约定将版费支付给著作权人。

再次,关于已经上载到网络的作品用户再分享,实际上属于一种一般财产权的延伸,我们不把它归入网络传播权的概念中。我们平时买了一本书,一幅画,一张CD等等,当然有权决定是否把他借给别人欣赏,这是一种对财产基于物权的处置,因此,在我们以合理的方式取得一部作品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将其分享给特定的人群,这也是网络给予我们最大的利益。

三、信息网络传播的预想模式

在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权利分析后,就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网络传播管理模式预想方案:

(一)版权管理-针对网络传播权

规范版权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上载于网络并进行传播的作品应有合法的授权

(2)保护权利人的收益权

(3)由优秀的单位来经营网络出版权

(二)分享管理―针对网络传播中涉及的一般财产权

规范分享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篇10

作为多媒体平台,网络所拥有的符号形式是多样化的融合符号形式。有文字符号形式、音频符号形式、视频符号形式等多种形式。在湖北群星现象的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综合地使用了多种符号形式进行传播报道,形成了立体的传播符号体系,以极为丰富多样的新闻报道全面及时地展现了湖北群星现象的相关信息。

文字符号形式作为各大媒体普遍运用的符号,在湖北群星现象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国广大网民大多拥有比较好的文字基础,至少有着基本的文字功底,文字报道是网民都能直接识别和理解的报道方式。政府门户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各种网络媒体纷纷不约而同的对前前后后不断出现的“湖北群星”进行了大量的文字报道,直接构成了“湖北群星”现象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频符号形式以声音这一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的介质在网络平台上也对湖北群星现象的传播报道贡献了不小的力量。音频符号形式,在传统媒体当中是广播媒体的独特的符号载体,它对于普通公民尤其是那些适合收听广播的特殊人群(如的士司机、私家车一族、老人、学生等)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声音本身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与表现力,音频报道制作简便、播出快捷、能长时间持续播出,成为传播新闻最理想的速报媒介。网络兴起以后,广播媒体也建立和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网络空间,在“湖北群星”现象的传播中就体现了它们的声音报道优势。另外,广大的播客一族也以音频符号形式在湖北群星现象传播过程中进行着广泛的网络传播活动。

视频符号形式是以画面为主要介质进行的传播符号,同时它将音频、字幕融入视频之中,使得视频这种符号成为最有视觉直观性特征的符号。50余年来,我国电视经过历次革新,取得长足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媒体”。传统媒体中被称为“第一媒体”的电视就是以视频符号形式进行传播的媒介,吸引了最大量的普通受众,在目前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占据着最为核心的地位。在“湖北群星”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各个电视网站、商业网站、专业视频播放平台网站等以视频符号形式进行大力传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由此看来,网络中的传播报道,不同于任何传统媒体报道使用的符号形式,它是综合的多媒体方式,形成了一个立体符号传播体系,这对于“湖北群星”现象的传播起到了非同寻常的“加权”作用与效果。多样的立体报道类型

对于网络传播而言,它的超媒体平台性质使得它容纳了各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体,在报道类型上,集合了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各种报道类型,以多种媒体的立体报道类型,形成了对湖北群星现象的大力传播。

对于最迅速及时的传播事实信息的新闻消息体裁而言,在网络上得到的最大量的运用。它不仅大量出现在新闻网站不断更新的滚动报道中,还在商业门户网站等其他网站中进行了大量的编辑加工转载,速度上的优势使得“湖北群星”现象得到了几乎无限的在网络空间传播扩散。

新闻通讯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报道类型,同样在湖北群星的报道中发挥了巨大的功用。网络传播中,通讯以其详尽、具体、丰富的报道特征,在揭示湖北群星各个人物的事迹、背后的故事、复杂的背景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有利于“湖北群星”现象的进一步传播。

评论被称为传统媒体的“旗帜”,网络评论以多种评论品种在“湖北群星”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旗帜”作用,而且网络评论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就言论的开放度而言,网络评论就更为及时、深刻、开放、尖锐。网络论坛、跟帖等网络特有的方式使得网络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草根评论”的特征,体现出了网络中对湖北群星现象的民意反映。当然,新闻网站所发表的正式评论更是引领了舆论潮流,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指引着舆论的发展方向。

组合报道作为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面对重大新闻人物和重要新闻事件所使用的高端报道策略与方式,在对“湖北群星”的网络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以其无限的链接技术功能提供了无尽的网络“版面”,用来容纳和组合无数的报道,形成集合性的“团队”报道体系,达到“1+1>2”的报道效果。

此外,在网络媒体的报道中,呈现出了独特的海量信息优势和点对点互动传播的特征,网络在促使传统媒体不断改进报道方式的同时,其自身也在创造一些新的报道形式,如“点对点”的沟通传播,将新闻报道形态的发展推向了“个性化”报道的轨道。

总之,消息、通讯、评论、组合报道等立体报道类型在“湖北群星”的网络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极强的传播效果。

立体的网络传播平台

从宏观层面而言,“湖北群星”的网络传播中,不是单一类型的网站在传播,而是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多样的立体报道网络平台。这个立体的报道网络容纳了政府门户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多种类型网站。

新闻网站作为传统媒体在网络中的延伸空间,比其他类型网站占据着明显的信息优势和时效优势。因为传统媒体直接为它的网络平台提供了最迅捷的大量完整而真实的信息,同时它在整个网络传播中占据着优先的先天优势,其之后,才是其他类型网站进行编辑转载。

商业门户网站也在网络传播中为广大网民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网易、搜狐、新浪、腾讯等在影响网民信息获取方式上占据着很大比重,甚至在一些网民中占据主导的信息传播优势地位。商业门户网站在“湖北群星”的报道中同样不可或缺。

政府门户网是各级政府机关的官方门户网站,是作为政府方面的官方消息渠道而著称的。政府本就有着社会与文化管理的责任,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可以说是其十分重要的常规任务。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平台,自然不会错过重大的典型报道,“湖北群星”现象作为如此重大的先进典型群体,自然得到政府门户网站的大力支持和宣扬。因此,在政府门户网站的助推下,使得“湖北群星”现象的网络传播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