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经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经济政策

篇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讨论尤其激烈。一些人认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国进民退”的趋势正在加剧,“国进民退”是政府主导下的新一轮国有经济大举扩张,是改革的倒退。典型的案例有中粮入驻蒙牛、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山西煤炭的重组事件、央企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四万亿注资大部分被国企分享。针对这些案例,有些人对“国进民退”目前的发展趋势表示担忧,认为当前国有企业不仅仅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也正在挤出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二、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

这次“国进民退”争论背后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如何定义的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对国有经济改革做出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三、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优势

理论上,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能够证明国有经济只能存在于一些所谓的自然垄断行业,而不能够在竞争性领域有所发展。事实上,国有经济除了在石油石化、铁路交通运输、电网电力以及公共服务等行业具有垄断优势以外,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如汽车、金融业、装备制造业、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国有企业同样具有竞争力。2009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从2003年的6家增加到30家。

四、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竞争地位现状考察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至少在大规模经营领域,无论是创新激励机制还是资源配置,国有经济都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与非公有制经济实力大体相当。因此,国有经济完全有资格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但是,由于采取了公有资本的实现形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使公有制在收入分配中的自由度缩小,导致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不合理的税收负担,造成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义务上的不平等。

(一)国有经济要比非公经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根据国资委的《2009年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的定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自愿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履行国家责任,切实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维护国家利益是国有企业的内生目标。

(二)国有经济要比非公经济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现代经济庞大的公共开支是由财政预算支付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国有经济是国家税收的纳税大户,国有企业交纳的税款在逐年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全国国有经济上缴税金突破2万亿大关。其中2002~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21.62%,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3亿股,对应的市值为429.68亿元。国有企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同时国有企业的税负却比非公有制经济重很多。

第一,国有经济与其他非公经济相比税负是不公平的。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根据历年《中国税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研究国有企业税收问题,得出如下结论:2003~2008年,国有企业的税负大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国有企业税负6年均值达到27.7%,是私有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5.16%)的5.29倍,是其他企业税负最高的股份公司税负平均值的2倍。因此,我国还需要深化财税改革,为国有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第二,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纳税管理也有显著差别。由于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上缴税赋是国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国有企业偷税漏税的动机较小,并且国有企业核算正规,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工作一般比较容易执行。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偷税漏税的问题则比较普遍。民营企业的私有性质决定了这些企业主观上存在偷税漏税的动机,并且由于我国的民营经济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核算不正规,客观上存在征收管理上的难度。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税收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也给了民营企业可乘之机。

五、国有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仍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国有经济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由于公有制经济的本质特征,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承担了不对等的社会责任和税收负担,竞争力受到限制。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努力消除这种不对等竞争现状。

第一,建立垄断国企与竞争国企分开管理的监管模式。国有资本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决定了对国有企业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必须分开管理。对于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命脉的公用事业和军事工业等自然垄断领域行业,国有资本在这类企业中不具备完整的资本性质,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主要表现为政府参股或者相对控股的国有股份形式。这类企业满足《公司法》规定的企业独立法人性质,政府应该放手,按市场规律办事,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真正意义上的分离。

第二,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和法律建设。制定垄断领域和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标准。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因为其自身兼备社会公共服务性质,因而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它必须在可承受的亏损范围内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对于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要想保持与非公有制经济同样的竞争实力,就不应当年复一年的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它应当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履行同样标准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的履行也需要有法律的约束。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修改所得税法来进一步充实和扩大其享有税负减免的实体权利,还要通过修改税收征管法、信贷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来为这些企业享受权利提供程序上的方便。对于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主要采取宣传教育手段使这些企业认识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意义,倡导企业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但如果企业有诸如越轨运作、违规违法、拖欠工资、偷工减料、欺骗顾客、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则需要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惩罚。

篇2

Abstract: Bank-nominated financial syste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ing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bank's competitive ability with the aid of SPSS software and factor analytic method, finds out the main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state-owned banks and policy banks and draws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关健词:银行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因子分析法

Key words: the bank's competitive ability;state-owned banks;policy banks;factor analytic method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23-02

0引言

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信贷加速投放。2009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9.97万亿元,2009年中国GDP为33.53万亿元。银行贷款余额超GDP,银行信贷对我国经济走出衰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银行的竞争力状况,分析影响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宜的竞争战略,意义非凡。

目前,就银行竞争力的研究,从国际上来看,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提出了竞争力方程: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通过金融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来衡量一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美国的CAMELS评级系统已被国外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穆迪评级和标准普尔评级每年对国际大公司和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英国《银行家》杂志主要通过一级资本、资产规模、利润及经营状况等指标,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进行排名。

国内学者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焦瑾璞在2002年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他指出,影响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有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四个方面的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AHP)、模糊多属性评价法、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法(DEA)以及因子分析法。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各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定量分析角度选取相应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1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竞争力实证分析

1.1 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每个研究变量分解为几个影响因素变量,将每个原始变量分解成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模型如下:

X1=a11F1+a12F2+……+a1mFm+ε1

X2=a21F1+a22F2+……+a2mFm+ε2

……

Xp=ap1F1+ap2F2+……+apmFm+εp

用公式表示即为X=AF+e。

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样本的选取财务指标是一种最为通用的商用交流语言,它很直观地描述了银行的现实状况。因此无论是宏观金融体系的测评、Banker的世界银行大排名、信用评级,还是国内银行绩效和效率研究,财务指标是表述银行竞争力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单纯的财务指标,往往忽视了一些非财务指标(如企业的规模、人员状况)的作用。鉴于此,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资产收益率(X1)、资本利润率(X2)、资本充足率(X3)、人均利润额(X4)、资产总值(X5)、不良资产比率(X6)、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X7)、成本收入比(X8)、流动性比率(X9)、员工数目(X10)、拨备覆盖率(X11)等11个指标的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考察银行的竞争力。

我国现有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2008年底转制为国有商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进出口银行业务与其它银行业务相差较大,本文选择了除进出口银行外的上述七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1.3 因子分析运用SPSS11.5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将其转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无量纲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1.3.1 主因子确定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根据SPSS11.5软件输出的结果(表1)可以看出前四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合计为96.107%,基本反映了原有信息,确定样本的主因子为四个。

1.3.2 分析主因子经济意义并命名由于样本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大多数原始变量在多个公共因子上都有较大的载荷,很难对公共因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了更好地对因子进行归类,对各因子做出解释,获得因子的经济意义,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载荷矩阵旋转。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原始变量仅在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少数原始变量在两个公共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对各因子做出解释。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2)可以看出:主因子F1在资本充足率(X3)、不良资产比率(X6)、拨备覆盖率(X11)等三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最大,该因子反映出银行的安全性,可以将F1命名为安全因子。主因子F2在资产总值(X5)、员工数目(X10)等二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最大,该因子反映出银行的规模,可以将F2命名为规模因子。主因子F3在成本收入比(X8)、流动性比率(X9)等两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最大,该因子反映出银行的经营能力,可以将F3命名为经营因子。主因子F4在资产收益率(X1)、资本利润率(X2)、人均利润额(X4)等三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最大,该因子反映出银行的获利能力,可以将F3命名为盈利因子。

1.3.3 计算单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并排序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出各变量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3)。

将公共因子表示为指标变量的线性组合:Fi=βi1X1+……+βipXp,i=1,2,…,m。利用回归法求得各个主因子得分Fi。

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因子得分的大小进行排序。由于银行竞争力的衡量是多维度的,在实际评价中,我们更常用的是按综合得分进行评价(表4)。即按权重赋权法确定比重(每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反映银行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然后进行排序。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F=F1?鄢30.474%+F2?鄢24.312%+F3?鄢21.051%+F4?鄢20.271%。

2实证检验结果的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安全因子F1、规模因子F2、经营因子F3、盈利因子F4的贡献率分别为30.474%、24.312%、21.051%、20.271%。四个因子中对竞争力影响比较大的是安全因子和规模因子,这和一般文献认为盈利能力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最为关键的因素的观点相悖。可能的原因是:2008年后,我国的银行信贷投放巨增,而我国银行业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差,因此规模大利益多,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在巨增的信贷面前并不能充分体现,同时大规模又突显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此在未来的银行经营中,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

从综合得分看,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比未股改的农行、农业发展银行及刚股改的国家开发银行表现好。在特定领域,国家可以成立政策性银行,但是从总体来说,股份制是银行经营模式的首选。

参考文献:

[1]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2002.

[2]《2007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

[3]谭斌,郭凯.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08年第3期53-55.

篇3

(一) 美国对此认为不合理

许多著名学者、教授、国会议员,以及许多非营利性组织如自由与繁荣中心、美国传统基金会、工商企业咨询委员会等认为,此项反有害税收竞争实质是为保护欧洲低效的高税负税制而否定所有的税收竞争,是不合理的。

因为市场经济需要税收竞争,它有利于降低税率,减轻企业税负,促进经济发展。也使各国政府在财政开支中更加谨慎,促使各国创造良好营业环境,有利于跨国资源有效配置。

(二)避税港国家(地区)对此反对更甚

除支持上述美国持有的观点外,他们还认为:OECD对避税港的划定标准是武断的;采取点名列举黑名单和制裁威胁等手段侵犯了他国,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表现;也是对纳税人隐私权的侵害。

(三)在制裁上,OECD对成员国与非成员国实行双重标准

OECD30个成员国中有15个是欧盟成员国,欧盟是反有害税收竞争的主导力量,但欧盟成员国本身的有害税收竞争行为却十分严重。例如欧盟成立的由英国财政部主计长普里马罗洛领导的调查组于1999年12月发表的报告称,欧盟成员国中实行有害税收竞争的措施有66项,其中荷兰10项,爱尔兰、卢森堡各5项,比利时、法国各4项,西班牙3项,奥地利2项,丹麦、芬兰、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各1项,其余发生于各成员国的领属地,如英国直布罗陀等。上述国家的有害税收竞争行为绝不逊色于避税港小国,但未见宣称对其有什么制裁。

以有害税收竞争标准衡量,美国才是真正的最大避税港。OECD发表《报告》时,除加拿大外美国不与任何其他国家交换税收情报,对非居民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利得和利息所得不征税,尤其是美国长期实行的公司外销税法(FSC),据欧盟调查,6000多家美国公司每年从FSC中享受税收利益达几十亿美元,避税港国家(地区)的有害税收竞争措施如果与其比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FSC税法的有害竞争始于20世纪80年代,欧洲公司因此遭受严重损失,但敢怒不敢言,直至1995年欧盟成立后才小心翼翼地建议美国废止此法。由于美方顽固坚持,欧盟才诉诸WTO,结果后者裁定美国败诉。2003年3月,WTO又批准欧盟对进口美国产品提高税率作为报复性制裁,尽管如此,OECD的反有害税收竞争仍只字不敢提及美国。

三、反有害税收竞争的溃败

(一)避税港群起反对使OECD不再独揽反有害税收竞争的处理大权

最先,OECD把避税港视为软弱可欺,对其横加指责,但避税港和跨国公司利益密切关联,而跨国公司在许多国际组织中有其利益代言人。于是在许多国际组织推动下,2001年1月19日在巴巴多斯召开反有害税收竞争会议,出席会议的除部分避税港国家(地区)和OECD成员国外,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加勒比共同体、美洲开发银行、美洲税务管理中心等国际组织代表。会上加勒比地区代表提出,OECD只有30个成员国,无权作为全球性国际组织负责处理有害税收竞争。这个提议获得会议代表的普遍赞成,OECD也被迫同意。于是会议决定由7个低税区和6个OECD国家代表共同建立全球的税收论坛来处理这个问题。论坛开始时设两个主席,分别由代表避税港的巴巴多斯和代表OECD的澳大利亚派员担任。国际舆论认为,此项论坛的建立,意味着反有害税收竞争由西方大国垄断时代的结束。

(二)由于美国反水,把19项反有害税收竞争计划砍为2项

OECD的反有害税收竞争计划,在克林顿当政时期得到美国支持。小布什刚上台时,对此态度十分暧昧,随着美欧贸易战冲突的表面化,美国对欧盟的态度日益强硬。2001年5月10日,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在《华盛顿时报》上公开声明说,“OECD发起的严惩避税港行动实属干涉过宽,与布什政府税收与经济政策取向不一致”。 2001年6月,在巴黎召开的反有害税收竞争会议中,美国代表说,该国政府不支持对别国政府制定的税率或税制说三道四;不要求协调各国税率;不干涉别国税收。于是会议决定,对原来提出反有害税收竞争的19项要求削减为税收情报交换和税法透明两项,其余17项要求,例如不许避税港成立皮包公司,不与避税港签订税收协定,控制纳税人从有害税收竞争中获益,使反有害税收竞争被世界各国接受等都成了空话。OECD动辄表示要对不纠正错误者给予严厉的制裁,但时过5年,未见制裁一例。

(三)为掩饰败绩急急忙忙地为列入黑名单的避税港脱帽

对列入黑名单的所谓不合作避税港,原先以“实质存在有害税收竞争”为标准,巴黎会议后改为只要对税法透明和交换情报作出承诺的就可脱掉“不合作”帽子。于是有26个避税港从黑名单中除名(其中25个是在2001年5月美国发表上述声明后作出上述承诺的),还有3个避税港(巴巴多斯、马尔代夫和多哥)说是经审查因原先列举不当,也给予“脱帽”,这么一来剩下“不合作”的管辖区只有6个: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利比亚、摩纳哥、马绍尔群岛和瑙鲁。OECD对此说是“绝大多数避税港赞成反有害税收竞争的税法透明和情报交换的措施,成绩十分巨大”。殊不知,上述表示“合作”的避税港普遍声称,同OECD谈判本着权责对等原则,旨在保护自已经济利益和税收,这与OECD原先那种颐指气使地提要求毫无共同之处,更不用说目前还有安道尔等6个避税港对其抱不理不睬态度。

(四)欧盟打算草草收场

巴黎会议后的2002年11月27日,欧盟部长会议决定,反有害税收竞争必须于2003年7月31日前(OECD的规定限期为4月30日)基本结束,个别的案件经裁定可延至2005年12月31日止。另外,2002年6月欧盟财政部长会议决定,对普里马罗洛小组提出处理成员国内的66项有害税收竞争措施,只表示对其“削减”(rollback),而不提对其废止。至于采取什么办法“削减”,对不“削减”的如何制裁都没有说明。欧盟委员会2003年8月发表了对即将入盟的东欧10个国家(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税制评价报告,认为上述国家无一不存在有害的税收竞争行为,但又认为,因它们分别对本国有关法令已经或承诺修改,所以不违反欧盟的《营业行为征税法典》规定,也不影响其加入欧盟。这与当初欧盟对待有害税收竞争的咄咄逼人态度对比,显得极度宽容,也足见其反有害税收竞争有害税收竞争草草收场之一斑。

(五)近两年此项“战争”处于偃旗息鼓状态

OECD自1998年4月发起反有害税收竞争之战后三年间的活动十分频繁,每一年开好几场国际性会议,可谓劲头十足,但从2001年5月巴黎会议后两年来,上述活动基本停顿,如今此项“战争”处于偃旗息鼓状态,近来以反有害税收竞争为名偶尔召开的国际会议,实际上只讨论税收情报交换等问题。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可以断定OECD中欧盟集团发起的反有害税收竞争之战已完全陷入溃败。

四、国际反有害税收竞争的前景预测

此项反有害税收竞争之战陷于溃败,但还没宣布战争结束,其前景究竟如何,据荷兰税收专家杰德?莫森(Gerad Meussen)在2003年第3期《欧盟税收评论》(英文版)中发表题为《欧盟反有害税收竞争之战及其前景》的论文中认为,此项前景目前十分不确定,令人难以捉摸。笔者从现有资料判断,其前景有三种可能。

(一) OECD的反有害税收竞争的溃败只是其暂时的撤退,最终可能恢复原来计划而东山再起

许多避税港国家的代表持这种看法。理由是,OECD有关官员至今还在吹嘘反有害税收竞争的巨大成绩,仍不放弃对不合作的避税港国家(地区)的制裁,只同意把“纠正错误”期限延至2005年年底。

(二)反有害税收竞争可能由一个合格的国际组织来管理

例如联合国一向反对由OECD制定全球税收游戏规则,主张建立一国际税收组织(ITO)来协调处理所有税收问题,包括反有害税收竞争问题。不过此项主张提出多年尚无进展。另外,也有人主张由世贸组织(WTO) 来处理这个问题。其理由是,有害税收竞争措施主要是实行有损别国竞争力的国家补贴或与国内税制有异的特殊优惠两大类,这些措施在WTO国民待遇原则和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规定中(明确)属于禁止的,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WTO现有140多个成员国(地区),更近于全球性国际组织。再者,WTO积累了大量的处理税收争议的经验,在处理美国FSC税法中敢于与美国碰硬。由此可见,WTO颇具实行制裁的权威和能力,因此许多专家,如美国密西根大学法学教授扬纳(yonah)主张,由WTO出面处理有害税收竞争比OECD要好得多。

(三)国际反有害税收竞争之战可能被美国绑入全球反恐战车

前面说过,在美国反对下,反有害税收竞争的要求只剩下税法透明和税收情报交换两项,其中税收情报的国际交换,是美国当前最急迫需要的。在美国的推动下,2002年4月,由OECD和避税港国家组成的全球反有害税收竞争论坛公布了《税收情报交换协定范本》(以下称《协定范本》),要求缔约国各方应立即对税收犯罪案件交换情报,2006年起扩及一般税收案件的情报交换。这个范本一出台,美国立即与英属维京岛、安提瓜、百慕大、格恩西岛、马恩岛、泽西等分别按新范本原则签订了交换情报协定。

值得注意的是,《协定范本》与《OECD避免双重税收协定范本》中第26条的交换资料规定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前者赋予情报交换请求国更多权力,十分符合美国单边主义的口味。据日内瓦大学法学教授泽维尔?奥伯森(Xvaier Oberson)在 2003年第1期《国际税收文件公报》(英文版)中称,其不同主要在于:

1.《协定范本》第5条(5)规定,请求国提出所需情报的取得只要符合请求国法律和行政惯例即可,不考虑被请求国的法律和行政惯例。

2.对税收犯罪的界定以请求国法律界定为准,无异了国际通用的“双方相互认定的犯罪原则”。

3.废止银行保密,先废止税收犯罪案件保密,2006年起扩及一般税收案件,等于对纳税人隐私权的侵犯。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第三种前景的可能性最大,因为美国把全球反恐战略列为最高国策。美国在“9.11”之后决心建立全球反恐网络,为切断融资渠道,曾通过各种国际组织,如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委员会(FATF)等大力收集金融情报,包括逃税、洗钱等情报。美国是OECD成员国,把OECD的反有害税收竞争计划竞争中的税收情报交换收为己用是名正言顺的。另据国际观察家分析,美国为了进一步确立其单极霸权地位,正在千方百计对各种国际机构进行改造,使其为美国政策服务,因此把国际交换税收情报的领导大权抓在手中专门用于反恐战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再者,如果美国想操纵国际税收的情报交换用于反恐,那么OECD中的欧盟集团重掌反有害税收竞争大权的企图将会落空,即使想要取代OECD主导反有害税收竞争的联合国,也不敢与美国抗衡。

五、几点启示及建议

(一)静观其变,沉着应付

OECD发起的这一场反有害税收竞争之战,起先是想凭借其集团强势垄断国际反避税规则,后因屈服于美国霸权而溃败,最终变成美欧明争暗斗的一场闹剧。好在剧中角色仅是部分OECD成员国和避税港国家(地区),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此都抱旁观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国际反有害税收竞争不管其前景如何,都应静观其变,沉着应付。OECD曾多次表示,在打击有害税收竞争的国际合作方面期待我国参与,如确属十分必要的参与,也必须以尊重我国税收权益和我国税法为前提,而且在处理国际税收争议中,应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原则,不参加任何国际集团的反有害税收竞争的制裁行动。

另外,继续关注国际反有害税收竞争的事态发展,重视对此的全球研究结果,以为我国所用。反有害税收竞争的实质是以低税负吸引投资导致他国税收受损的反应,资本输出国对此最为重视。我国属资本输入国,但我国近年对外投资逐渐增多,至2000年年底已在160多个国家(地区)投资办企业6 298户,投资额达113.6亿美元,其中在避税港地区,如开曼、巴哈马等低税地区开办公司已屡见不鲜。对此,我国目前的税法尚无系统的相应征管对策。另外,OECD反有害税收竞争的重点是打击流动性税基的国际逃税,而我国税制中对这方面的防范尚无明显体现,因此重视此项研究成果有利于充实我国税制,进而健全国际税收征管。

(二)进一步加强国际反避税措施

目前,有害税收竞争导致国际避税仍然十分猖狂,2003年3月24日在英国成立的“税收正义网络组织”(The Tax Justice Network.TJN)报告,由于有害税收竞争,全球1/3资产和1/2贸易流入GDP只占全球3%的避税港,流入低税或无税区的资产总值至少达11万亿美元,超过全球GDP的1/3,仅英国一年由于避税港就损失税收至少达200亿英镑,跨国公司和大富豪们能把其所得转移至40至50个避税港而从中获利。因此各国为对付有害税收竞争必须加强反避税措施。

我国近年在国际反避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和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表现在,对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管理十分薄弱,使外资企业“虚亏实盈”现象十分普遍。另外,对投资避税港、投资资本弱化和滥用税收协定等避税行为防范措施不力,其原因主要是:1.有些人把反避税和引进外资对立起来,使反避税阻力加大;2.税收立法滞后于实际;3.反避税的人力、物力和现代化手段的支持不足;4.国际合作缺乏制度规范。

因此必须:

1.加强宣传,统一对反避税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完善反避税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

3.加强国际协调,修改或签订税收协定,以防避税发生。

4.加强反避税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水平。

5.加强现代化征管建设。国际反避税的对象是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跨国公司,因此税务机关的征管技术手段必须跟上。目前最主要的是对信息处理技术、反避税侦查、情报网络、价值评估等方面要迎头赶上,才能应对有害税收竞争。

(三)对有害税收竞争的国际争议,主张按WTO规则处理

有害税收竞争的种种行为,都与WTO的国民待遇和透明度等原则相悖。我国是WTO成员国,在处理有害税收竞争争议上应主张遵循WTO规则办理,对此项争议先经有关国协商解决, 协商无效的可通过WTO争议处理小组仲裁解决。

我国加入WTO后,已对不符合WTO规则的税收制度、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税收执法等方面的规定作了大量修改和调整,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但至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税法不符合WTO国民待遇要求,例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不同、优惠待遇不同;又例如对某些进口产品征收增值税,税率高于国内产品等。另外,有的税法违反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如对外国企业向我国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由我国以产品等供货方式偿还的免征预提税等。为了使我国经济更加适应全球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环境,必须按WTO规则要求进一步修改税制。

(四)慎重处理国际税收协定中税收情报交换问题

我国已同80多个国家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其中税收情报交换条款一般遵循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或OECD《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我国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1月8日印发的《税收情报交换管理规程(试行)》,对跨国税收情报交换的宗旨、遵循原则、交换情报的内容、方法、程序等作了一系列规定,对执行此项国际交换起到了积极作用。该规程重视缔约国的相互尊重和权责对等,深得国际好评。但前面说过2002年4月OECD发表的《税收情报交换协定范本》规定的内容与上述两个范本规定有很多不同,而且和我国的此项规定有异,因此,今后在签订新税收协定,或修订老税收协定中会遇到是否适用协定范本的请求国权力过大的情报交换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处理的原则是:

1.情报交换中的请求国和被请求国权责应完全对等。

2.一般遵循联合国的协定范本规定。

3.充分保护纳税人的宪法权利。

参考文献

(1)OECD agreement on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on tax matters,http///.

(2)Xavier Oberson,The OECD model agreement on exchange of informationA shift to the applicant state,International Bureau of Fiscal Documentation,2003/1.

(3)Gerard Meussen,The EU-fight against harmful tax competition: future developments,EC Tax Review 2003/3,此文已由萧明同译为中文——《欧盟反有害税收竞争之战及其前景》,《税收译丛》2003年2期。

篇4

关键词 经济适用房 价格管制 租值耗散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回顾

价格管制是国家的价格管制机构依据法律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以及服务的价格形成和调节进行直接干预与控制①。

目前价格管制模式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的投资回报率模式和英国的最高限价模式。

(一)投资回报率模式。

假定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或服务,则投资回报率管制模型表示为:R(P·Q)=C+S(RB)其中,R为企业收入函数,它决定于产品价格(P)和数量(Q);C为成本费用,S为政府规定的投资回报率,RB为投资回报率基数(Rate Base),即企业的资本投资总额。由于企业的成本费用可以从财务数据中取得,所以管制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S和RB。通常情况下,S是在管制双方“讨价还价”中确定的。

(二)最高限价模式。

最高限价模式认为管制价格应随着通货膨胀率减去X的变动而变动,因此政府对企业制定一个价格上限,即:提价的最高幅度=RPI-X,其中RPI(Retail Price Index)为通货膨胀率。X由管制者制定,即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

租值耗散理论(The Theory of Rent Dissipation)是当代产权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租值耗散理论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成本,其理论核心是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价值下降,乃至完全消失。

造成租值耗散的主要原因是资源或财产的产权没有被明确地界定。在大多数权利没有被明确界定的情况下,资源或财产的租值虽然会耗散,但不会耗散到零,其耗散的程度取决于当事人面临的选择和形成合约安排的交易成本。而要避免“耗散”,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私有产品的产权界定清楚。在供给量确定时,商品市场上会形成一个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商品正好全部实现销售。如果政府进行价格管制,在管制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会供不应求,造成供给的短缺。这时,究竟谁有资格或权利来购买该商品就成了大家争夺的对象,也就产生了租值。租值耗散理论揭示了租值耗散的原因及其后果,对我们正确理解产权安排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意义,减少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浪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从理论方面看,租值耗散理论说明权利没有清楚界定,是产生非专有收入的条件,也是租值耗散的根源,因此,要消除租值耗散,必须清楚地界定资源或财产收入的专有权利。 从实践方面看,租值耗散理论说明,任何一种资源或财产的收入权利受到管制,都会引起租值耗散,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适用房在政府价格管制下发生租值耗散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上同地段其它商品房价格,这中间存在的价格差即构成了“租值”,这部分租值有谁获得尚不明确,这就造成了政府、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商以及居民三者对这部分租值的争夺。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租值耗散分析

(一)房地产开发商在政府投资回报率管制模式下对租值的分割。

政府管制部门对经济适用房投资回报率管制的一般形式,可以看成是一个线性合同价格模式,即开发商的收入= 运营成本+折旧+允许的利润率·计算回报率的基数。《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规定,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以项目的最后直接开发成本作为基数,即可以简单地看成以成本作为计算回报的依据。假设回报率是成本的一定百分比,目前规定一般为5%(利润不超过3%,管理费不超过2%)②,所以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价格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P=C·(1+r)=C·(1+5%)

开发商可以获得的收入是:

R=P·Q=C·(1+r )·Q=C·Q + C·Q·r

即开发商的收入可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对开发建造成本C·Q的补偿;第二部分是基于成本的回报C·Q·r =C·Q·5%。由此可见,在回报率给定不变的条件下,开发商增加自己收入的途径,就是增加开发成本。在实践中,政府部门不能直接有效地观察到经济适用房开发商的行为和有关信息,因此政府部门对经济适用房价格进行管制的行为,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经济适用房开发商分割租值的做法可能包括:

1、没有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因为降低努力程度导致的建设成本增加,可以从价格中得到完全补偿,因此,开发商在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过程中可能安排一些低效率的员工,不采取一些可以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管理方案等等。通过降低努力程度进而降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标准,开发商占有了一部分租值。

2、虚增成本。

开发企业比管制部门更了解房地产开发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等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以及实际消耗量等信息,开发商为了增加自身的收入,可能通过虚增消耗量或者增加一些不必要开支来虚增成本,从而降低了政府管制的效率,提高了经济适用房的最终价格水平,进而侵占了部分租值。

3、进行成本转移。

开发企业往往有多个开发项目,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企业往往会将用于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的成本转移到经济适用房项目中来,从而增加经济适用房项目的成本并提高经济适用房的最终价格水平。通过成本转移,开发商同样可以蚕食部分租值。

(二)房地产开发商在政府最高限价管制模式下对租值的分割。

篇5

关键词:现金持有;经济政策;效果影响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全面转型,在企业探究自身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知企业自身持有现金量,并理解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实际影响,对企业科学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借由研究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经济政策效果影响研究,认真分析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及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从而科学认知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经济政策起效所带来的实际影响。

一、何为企业现金持有行为

探究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经济政策效果的影响,率先应明确何为企业现金持有行为。所谓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其是企业手持现金量的行为统称。在经济学领域,人们关注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主要是关注企业现金持有量。企业的现金持有量有别于企业其他有形及无形资产,是企业可以不受约束使用的现金流。而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往往决定了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反应力与反应速度。当然,理想型的企业现金持有是企业现金持有量保持最佳持有量情况,也就是说企业现金持有量为零的情况。该种情况之所以为最佳持有情况,是出于企业经营行为的盈利状态考量,只有当企业投入的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现金持有量,才能确保企业资金全部用于企业发展运营之中,其无论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亦或是对产品收益而言,都将是企业追求的最佳状态。由此本文认为,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归根究底是企业针对现金持有量的行使行为,其实确保企业资金活化利用,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市场经济影响

企业现金持有行为是企业活化自身,从而满足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保障企业可实现长效发展,保证企业现金持有量的近最佳现金持有十分必要,这就需要企业根据社会需求与市场发展,科学有效的管理现金持有量,实现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科学应用。然而,如何实现企业现金持有的科学应用,率先应考量的是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实际影响。就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特征而言,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科学将保证企业的正向发展,这对企业是良好的引导,而对市场而言也同样是科学的促进因子。因此,保证企业资金的投入科学,在时效化企业现金应用的同时,也同样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实现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立足于市场形成契机考量,社会需求引到着市场的科学发展,只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市场经济,才是走在长治久安的稳定道路之上。细窥当前市场经济的满足能力,其需要企业的敏锐触觉及科学动态方能最终实现,因此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有效运作,对满足市场内部的社会需求十分必要。由此本文认为,当前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其作为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因素,对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其持有行为的科学化运作十分必要。

三、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经济政策起效影响

纵观我国经济政策落实作用,其是国家金政府为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就业环境科学、市场物价平稳、经济增长迅速而出台的一系列立于宏观经经济视域下,确保国际收支平衡而拟定的经济政策福利。行之有效的保证经济政策起效,对市场稳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投资、金融、税收三方面研究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经济政策起效影响,从而科学认知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经济作用与经济价值。

(一)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扩充投资政策起效影响

在我国投资政策拟定过程中,时刻注重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以生产带动基础建设为首要发展策略,革新投资布局来实现技术改造,从而行之有效带动国家经济市场建设,确保经济市场活力。在整个投资布局革新过程中,合理应用企业现金量,使企业投资科学、实效,不但可达到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科学应用,同时对投资政策效果凸显意义重大。投资政策拥有良好的投资指导作用,然而其投资指导的价值则要由企业时效营收作为标准。因此,在投资政策的有效引导下,发挥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科学管理作用,将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并保障投资政策效果凸显。

(二)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金融相关政策起效影响

相较于投资政策的起效营销,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金融相关政策的起效影响主要侧重于利率政策的影响。就前文提及企业现金持有行为是对企业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的合理应用,从而降低企业现金持有量,而及我国利率政策内容,其不但在于吸收民间成本,同时也在于利用与调配社会资本进行一定的产品结构调整及产业经济调整。就此,本文认为,对银行及金融相关企业而言,科学实现现金持有行为的合理化操作,将可有效凸显利率政策的落实成效,从而形成市场资本应用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由此可见,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科学化应用对金融相关政策的起效影响也具有实际意义,值得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三)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对财务税收政策起效影响

就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而言,税收制度的建立与效果凸显尤为重要,其是保障我国财政收入,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手段。然而,如何行之有效的落实财政税收政策,如何根据现有企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合理税收,其需要考量企业的经济所得,并根据税收法规进行征税。然而,如果企业无法保证自身的良性收入,财务税收政策将无法起到良好的征收效果,其对我国国家收入而言,将是不小的损失。针对于此,科学管理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使其行之有效的推动企业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的良性应用,才能行之有效的确保企业利润收益的增效增幅,并能更好的履行企业纳税义务,确保财务税收政策的科学落实,保障国家收入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作为科学应用企业现金持有量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企业良性发展,积极影响市场活性,科学满足社会需求,并有效提高经济政策起效的重要手段。因此,认知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重要性,深刻意识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力,并就现行经济政策的推行效果,合理运用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令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在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及税收政策上皆能起到良性的影响作用,借此确保企业于市场活动中的积极影响力,是当前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科学发展的关键。对此,有关企业应充分认知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科学应用的现实价值,确保其行之有效的作用于企业发展与经济转型之中,从而令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促进市场科学发展,经济政策实效落实。(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军事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星,计方,郝颖.大股东控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与公司现金持有[J].中国管理科学,2014,04:124-133.

[2] 郑立东,程小可,姚立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行业周期性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2:68-78.

篇6

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加强金融政策协调配合,改进金融宏观调控。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搭配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方式回收流动性,协调运用好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对冲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加强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投资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提高储备经营管理水平。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强对三农、消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以及就业、助学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第二,加强财税、外贸、投资政策协调配合,调整结构、刺激消费。要加人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地区间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突出优势。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减少对出口的过度激励,积极扩大进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抓紧清理和调整“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宽进严出”的外汇和投资管理政策,填平补齐、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切实维护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并加快落实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市场开放、扩大进口等一揽子结构性调整措施。要完善投融资体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大劳工保护、能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执法力度,逐步消除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

篇7

摘 要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巨大,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竞争力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 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一、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制度不够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现行体制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政企不分的特殊企业,与公司法意义上真正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的要求相差很远,远未实现产权配置的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国家的所有者缺位,产权制度不够清晰,直接制约了其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转变,这势必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于更趋明显的竞争劣势。另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缺乏“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难以真正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也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不健全,运作效率低下,经营风险十分突出。

(二)资产质量较差,资本充足率较低

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始终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大患。对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理,国家采取了剥离方式,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专门管理。通过这一途径四大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调查表明,增量不良资产在新增贷款中的比重仍然很高。因此,要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抑制新增不良资产的产生,对不良资产趁早处理,防患于未然,从而保持银行资产的安全。

另外,资本充足率低下。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竞争力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银行安全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为了响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自2004年3月1日施行,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要求达标的最晚期限为2007年7月1日,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基本上都没有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8%的要求。这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面临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同时将影响到他们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信用等级、市场份额、融资成本等,使之处于不利地位。

(三)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产品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很强,所从事的业务基本上都局限于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现金出纳等传统业务,缺乏明显经营特色,从而体现不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高端产品服务水平方面相对较弱。外资银行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金融实力,可以为客户提供高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然而在为跨国公司等高端客户提供服务时,国有商业银行的产品往往没有与国际接轨,营销能力明远不如外资银行。

(四)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础资源雄厚,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在基础资源上已与国际知名的跨国银行不相上下,与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基础资源、强大的经营实力和庞大的客户群体,总体盈利水平较高,但人均盈利和资本盈利率与外资银行、中资股份制银行相比还相对较弱,说明其资本和人员的效率水平较低。

(五)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方面较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够先进,工作人员虽然较多,但与外资银行和中资股份制银行相比,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工作效率较低下。

二、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清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对银行经营者的有效约束力是形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股份制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必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纷纷成功上市,公司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契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童研究所所长夏斌在《2007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上指出,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未来几年内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要大力推进公司治理。虽然前几年的银行改革已经大大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竞争力,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尤其是公司治理方面。要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产权配置,首先要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公司的组织体系。其次要彻底打破原有的行政运作方式,实现银行管理人员职业化,使其成为真正的银行专家,从而有效解决高级管理人员与银行经营目标偏离的问题,降低委托―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再次,要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

(二)完善银行监管体制,强化银行风险管理

相关主管部门要完善银行监管体制,首先,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监管制度和政策的同时,要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加强政策的理论研究,做到洋为中用,制度创新。其次,要建立一支精干的监管队伍,金融业监管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应该建立相应的执业资格制度对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的执业资格标准。再次,还要学习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技术,开发建设适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监管信息网络系。最后,还要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协调和健全监管法制体系内部建设,重视立法的整体规划,完善立法理念,在立法中贯彻发展理念,集中力量对金融机构法人实行以风险为核心的统一监管,改合规性监管为主要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金融业法人监管。

在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作为银行自身,在其整个业务过程中都充斥着风险,或者可以说银行就是在买卖、经营风险。那么对风险的管理和经营自然也就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哪一家银行善于管理和经营风险,哪一家银行就具有比竞争者强的优势。银行为了成功,必须寻求风险,如果哪一家银行能够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并为风险正确定价,它们就将是赢家。从实践上看,在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史上,因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质量低下而导致倒闭、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国外有巴林银行的毁灭,国内既有信托公司的接管,也有银行的关闭。这些反面的案例警示我们,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成败及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我国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以贷款的形式存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占总资产比重较高,银行业务收入的85%-90%(张林,对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金融博览,2010),这意味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巨大风险,我国银监会在2010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优化信贷结构,要从提高信贷质量,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起(金融博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信用评级机制,提高贷款质量;(2)完善银行治理机构,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3)促进各部门的风险管理;(4)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采用不同的信贷政策,降低风险。

(三)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能力

金融创新是整个银行业进步的源泉,由于金融企业在个方面条件相似,对其他银行的创新模仿较快。因此对单个银行而言,应加大对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的投入,努力开发利用自身独有的优势为企业项目度身定做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在竞争中确立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业务基本上都局限于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现金出纳等传统业务,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很强,缺乏明显经营特色,经营业务趋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通病。当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不例外,金融产品的跟风现象很严重,四大银行的金融产品都极其类似,几乎没有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从而体现不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由于这种同质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努力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更应要注重发展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业务。因此,应加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找出自己的目标市场,结合自己资源特点,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充分发挥其在业务网络、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尽快形成自己的业务的特色和品牌,能够在国内的银行业甚至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这样才可以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四)提高服务质量,拓展营销渠道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为了脱颖而出,不但要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而且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彰显自己的服务特色。我国国有商业竞争力是有赖于市场导向的、面向客户的、高效的、多样性的业务流程体系,以保证各项业务的高效、有序营运,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先进的风险和成本控制能力。各银行应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为“以客户为中心”,防止客户流失。一是要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围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市场导向来进行,充分挖掘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内容,实行“一条龙”“一站式”“一揽子”服务,尽可能地消除因内部分工给客户带来不便。二是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机构,为了避免“客户围着产品转”,必须把本单位系统化的营销管理和各项业务的经营统一于专门机构,一致对外。三是要创新让客户满意的金融产品,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四是要针对不同的客户层次,提供不同的服务,实施针对性、差别化营销。对优质客户要千方百计留住,对普通客户要想办法将其提升为优质客户,对边缘客户,一方面要将其提升到普通客户的层面上来,使其在本行多做一些业务,多带来一些收入或赢利。这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才能吸引大批客户,不断地适应市场,走在发展对手的前面。

(五)提升人才竞争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智能化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主角,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占有对于银行的长久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员工队伍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业银行在培育竞争力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无疑应该摆在第一位。当今,我国商业银行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我国商业银行应立足于长远,面对素质优良、能够适应银行业务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银行的中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稀缺资源,银行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制度,想办法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确立以自身培养和留住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的人才战略,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绩效考核和流动机制。比如,可建立“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或者拓宽报酬形式,试行保险、持股、忠诚公积金、期权等方式,使个人报酬与个人贡献更加一致,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信任感和归属感。另外,在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也不乏人员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与股份制银行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应当构建并落实一套系统的激发员工最大潜能的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程翔.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10):53-54.

[2] 齐靓靓.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商场现代化.2009(1).

[3] 张艳娟,代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商场现代化.2011(2).

篇8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该区域具有竞争力产业的促进其具有产业竞争优势发展,促进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升海南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思路为: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改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为保障,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保优扶弱”的产业发展原则,努力构建海南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于改善产业发展条件,而且对于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要提升海南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必不可少。

着力构建安全、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统筹发展铁路、航空、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建设四通八达、安全通畅、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海口至广州、海口至岛内其他市县高速公路建设,适时启动西环铁路扩能改造,筹划建设博鳌机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功能配套齐全的港口格局,积极推进邮轮、游艇码头建设。

抓紧完善综合能源体系。坚持以水电为主、多能互补、集中与分散供电相结合,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进昌江核电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地热、风能发电。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工建设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搞好农场水利设施建设,形成较完备的灌溉体系。加大现有灌区改造力度,积极开展节水灌溉。强化管理,保护和利用好水利设施,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以大江大河为重点,加强流域综合治理。 继续推进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等通信基础网络建设为重点,构建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高可靠度的统一基础信息传输平台。加快宽带通信网、新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积极推进海南“三网融合”建设。以电子务网络、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全社会信息化进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创新投入机制,改革和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投入政策,拓宽投入来源,确保投入稳定增加。一是要继续争取中央对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二是要努力增加区、地(市)两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并逐年增加投入比例;三是要吸引带动信贷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通过贷款贴息、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十一五”期间,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7:26.2:41.1优化为2010年的26.3:27.6:46.1,由“三一二”转变为“三二一”,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转变。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科学选择适合海南省的新兴产业并实现新的突破,成为我省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海南的一项重大产业政策,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转变海南经济发展方式而做出的合理选择,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产业战略需要,也是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海南省在明确“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始终是海南经济基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要立足省情和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七大新兴产业;同时,海南作为国内海洋面积最大省,应重视提升海洋战略,将海洋经济培育成为支撑海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七大新兴产业与海南独特的海洋产业将共同构成海南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海南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作为一个后发展省份,海南省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想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占据技术制高点,必须把完善科技创新路径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因此,应针对目前海南省产业存在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少等问题,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切实加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认真贯彻落实已出台的一系列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政策措施, 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断优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利用机制。坚持吸引与培育并举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本地人才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引进省外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鼓励人才引进。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和高端人才项目资金,重点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别要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三是完善用人机制。将人才引进、培养与科技创业、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技术、专利入股、期权等政策,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另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要加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基础性研究,企业致力应用性研究,政企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与此同时,要在创新机制、融入市场上下大功夫,激发产、学、研各个方面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瞄准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尽快转变为产品,走出以市场应用引领科研开发、以要素融合促进成果转化、以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发展道路,着力从制度上培育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环境是吸引投资的关键要件。我省产业发展要以优化投资环境的不变来应对国内外投资市场的万变,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最大限度提高投资吸引力,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能力作为扩大开放的关键环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使我省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我省开放型经济进位赶超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持续完善的硬环境相比,软环境的提升同等重要。在各地纷纷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今天,软环境已成为影响产业承接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和法制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要从制度上真正管起来,提高审批效率。实行服务公示制,对于办事程序、申报条件、收费标准、工作时间等需要明确的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使服务全过程实行公开、公正、公平。

篇9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邮政储蓄银行;发展

2008年5月24日,海南省各市县邮政储蓄银行全部完成了内部揭牌,这标志着海南省邮政储蓄银行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海南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

2008年5 月 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5个对外营业网点中,有两个被规划改革为邮政银行二级支行,另外13个网点由于不具备专业经营的条件暂按原来模式运作、管理。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的历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从成立伊始仅有的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逐步发展成为以小额信用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等为主渠道的信贷业务体系。随着海南省邮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形成了以工资,理财产品,保险及基金等为主的中间业务体系。在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始终坚持邮政储蓄百姓银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并依托其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工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个网点仅办理储蓄业务和代收话费等中间业务,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理财等其他业务,则需到支行网点办理,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但给乡镇用户办理贷款等业务造成不便,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岗作业、频繁换岗,业务人员的业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效率,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金融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从业人员105 人,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业务产品逐步面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人员配备显然难以满足国际旅游岛和自身金融建设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该支行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导,占总人数的78 %,本科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20%,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博士研究生人数为0人;一线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较大,高中级管理人员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4 %。①

3.信贷产品仍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成立之初,仅有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一种信贷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邮政储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额贷款、房贷以及个人商业贷款等三种信贷业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海口支行已经开始试点企业贷款业务,正逐步向各县市支行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末,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 138万元,而同期屯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 206万元,仅占2.5%。由此可见,其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项目,2010年末,该项业务的余额为1 400万元,而同期屯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 723万元,① 基本不具备可比性。究其原因:(1)质押物范围狭小,仅限于房产。(2)贷款额度小,审批难。(3)营销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此项业务。

4.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包括养老金)、理财产品、基金及保险方面,基本没有开发、创新与营销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较低。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基金收入、保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三部分构成,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范围狭窄。2010年,该支行中间业务收入共计25万,其中,基金收入4万元,保险收入19万元、理财产品收入2万元。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共计567万元,其中农行、中行、建行年中间业务收入均突破百万元,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辖区金融机构的4%,② 由此可见,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

三、对策建议

1.推进网点改革,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专业化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网点少、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层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存折打印机、自助补登折等设备,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同时要扩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务通等自助设备,方便客户,提高效益;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的制约,邮政储蓄银行要在短期内实现邮政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的完全分离也不太现实,在当前形势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专业化经营,积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强标准化网点建设的同时,发挥邮银结合的优势发展特色业务,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外语、营销等专业人才。一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专门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高素质、金融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的金融需求,积极储备包括外语、营销等在内其他专业人才;三是要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配套措施,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快乐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员工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学习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中高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各个业务战线的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发展公司业务,提高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第一,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重点抓住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资金归集类重点客户,大力推广POS收单等业务;第二,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中企业落户的契机,加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真正面向客户,做好公司业务产品的开发工作[1];第三,结合国际旅游岛国际金融业务的需求,发展专业网点,丰富币种和产品种类,开展多币种国际汇款、外币储蓄、外币理财、外币兑换等业务,不断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水平;第四,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周期长、灵活、方便、阳光等优势,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信贷资金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第五,特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高度重视农户信贷业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形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了解和掌握农户准确信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和营销贷款的针对性,逐步拓宽信贷业务和信贷领域[2]。

4.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适时按需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一是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客户,转变其投资理财观念,将理财产品、基金等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二是要吸取其他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总体竞争力;三是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步伐,结合地区特点,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向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国之所以需要大量的国有经济,首先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引导技术进步,需要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大企业作支柱;更重要的是因为,由于中国千年以来积存的文化特征,中国的私营企业难以摆脱家族主义的束缚,不同家族的人互不信任,私营部门无法有效地学习和开发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也无力发展私营大企业,使得技术进步和大企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国有经济。

一、低信任度国家的两难处境

美籍日本人弗朗西斯・福山把相互真诚、信任并结成团体合作的精神简称作“信任”,认为它是对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资本”。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了这样的“人力资本”,才可能成功地建立和经营现代的大公司,才会以现代式的广泛分工来进行生产。

依据一个国家的人民内部相互信任程度的高低,福山区别了两类国家两类文化:一种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内部具有高度的相互信任,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这样的国家就很容易从民间自发地发展起巨型的企业和生产上的广泛分工,因而在20世纪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另一种则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在这种文化中信任度低,人们普遍地不信任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因而民间的私营部门很难发展起强有力的巨型企业,这种国家在发展现代的工业化经济上势必落后。福山把拉丁语族的欧洲国家――法国和意大利都算做与中国一样的低信任度国家,把英国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算做中间类型,美国比较接近德日类型,英国则更接近意大利类型。福山的这种假说可以对经济发展的历史作出极为令人信服的解释。

被福山归入“低信任度”一类的国家,都在发展现代的工业化经济上碰到了极大的困难。对自己亲属以外的人不真诚、不信任、不自愿进行有组织的合作,使这些国家的私营部门无法集聚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人才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更无法建立和经营需要大量资金和管理人才的巨型企业。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些国家越发达,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的这些障碍反倒显得越严重。

低信任度国家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的困难,首先导致了它们在单纯依赖私营经济时现代工业化经济发展缓慢。18世纪末,法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都居欧美第二位。而在此后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代,法国的经济增长远远慢于美国、德国和英国,以致到20世纪初经济实力已经落到欧美国家中的第四位。另一个例子是文化上类似于法国的拉丁美洲各国。同样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是英美成了世界第一流的发达国家,而拉丁美洲各国则落入第三世界的行列而不能自拔。

为了克服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所遇到的困难,并保持民族独立,低信任度的国家就走上了发展国营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道路,并且把自己的国有经济融入到实行指导性计划的有系统的产业政策之中。法国在二战后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最终使国有企业占到整个GDP的20%,并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了高于英美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福山指出,“法国政府之所以一直在干预经济,原因就是法国的私营经济一直没有活力,缺乏创造性和创业精神”。与法国类似,二战后意大利政府制定了有系统的指导性计划,组建了大批巨型国有企业,出现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真正实现了工业化。

在法、意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对比中,可以看到,社会低信任度国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单纯依赖私营企业而永远处于不发达的状态,要么以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带动经济发展而变为发达国家。

二、中国的文化环境:香港与台湾的事实

福山认为中国是社会内信任度低的典型,经济生活中充满了家族主义。这样的社会文化和伦理习俗下,只有发展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以政府的力量集聚技术人才和资金,学习、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才能建立和经营大企业。

二战后,香港和台湾曾经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从它们的发展特点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香港经济的崛起,得益于在中国大陆与西方经济往来中的垄断性中介地位,而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东亚,香港是唯一真正坚持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放任式资本主义私有制对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几十年的经济繁荣和高速发展几乎没有在香港打造出值得一提的私营制造业和商业大企业,社会内部的信任度低,对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不真诚、不信任、不自愿合作的文化心态导致经理人员腐败行为盛行,资本家实行家族式管理,把企业规模保持在家族小企业的水平上,无法促进技术进步。香港经济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已经到了与其人均收入极不相称的程度。人均收入达两万美元的香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只相当人均收入仅几千美元的马来西亚的水平。在垄断性中介地位逐渐丧失的背景下,香港的科技水平无力维持人均两万美元的高收入,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台湾也因社会内部信任度低很难形成私营的巨型企业。但由于台湾当局强有力的经济干预,台湾出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接近经济发达的边缘。台湾的经济是一种“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行政市场体制”。台湾当局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并以政策手段促其完成,以弥补私营企业的不足。台湾当局的经济政策,形成了“台积电”和“台电联”这样的巨型集成电路制造厂商。靠着成熟的产业升级政策,台湾发展起了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使半导体产业成了台湾经济的最新增长点。

台湾和香港的经验事实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在中国式的文化环境中,要想取得足够的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取得真正的发展,是不能依赖私有经济的。

三、中国大陆更需要国有经济

中国大陆与香港和台湾社会文化和伦理习俗相似,在经济发展上也存在私营企业无力成为社会所必需的巨型企业的问题。这一内在原因促使百年来的中国政府都通过兴办国有经济甚至国有企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的困境,从一千年前的宋代就开始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能导致中国自主地发展起现代的工业化经济。之后,中国私营企业在技术和筹资上的先天困难日益暴露。由于当时绅商地主之间的信任度非常低,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在筹资扩大企业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信人唯亲的心态使私营企业做大非常困难,更无法产生真正的现代股份制企业。以铁路投资为例,清末民间资本要求“商办”铁路,却难以解决资金问题,进展缓慢。1911年清政府鉴于多省商办铁路毫无成效,宣布实行铁路国有。虽然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激起了民间的“”,但必须清楚的是,其矛盾的双方是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历史的结局是,以后在中国兴建和经营的铁路,如果不归外国所有几乎一开始就为国有。中国的私营企业一直没有能力为铁路这样大的投资项目进行筹资和经营管理。

以后,政府在30年中推行公有化政策,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政策,使中国能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保持着比印度高得多的经济增长率。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之后,保持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普遍的论调是认为这来源于私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这其实是误解。这些年中国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取得了显著发展,甚至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国有经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大量使用了中国国有部门提供的技术人才甚至管理人才,否则外商投资企业绝不可能在中国取得那样多的利润,中国也绝不可能吸引那么多的外商投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地区中,只有浙江省是真正靠当地的私营企业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而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和江苏的苏南地区,除了外商投资所起的作用外,主要是靠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甚至国有企业带动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两个地方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利用国有企业溢出的技术(通过聘请技术人员和其他方式),同时也靠当地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

四、中国的私营企业也依赖于国有经济

浙江的私营企业以温州的家族小企业和台州等地的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为代表。浙江私营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国有部门的技术溢出。

小型的私营家族企业一直是温州经济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温州经济增长的支柱是发展日用品的制造和电器开关的制造;90年代,产品的技术含量有所升高,标志性的“拳头产品”已经变为低档的鞋和一美元一个的一次性打火机。这些产品的制造技术基本来自国营企业甚至是集体乡镇企业,或者是外商投资企业,但都是比较简单的技术。靠着私营家族小企业克勤克俭、艰苦经营,温州人有了较高的人均收入并积累了巨额资金。据可靠的估算,温州的民间资金有3000亿元。可进入21世纪,温州的经济增长率一度降为浙江全省最低,投资不振。温州人的大量资金流向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还有许多投向山西煤矿。温州人投资方向的转变,暴露出温州的家族私有制根深蒂固的弱点。社会文化和伦理习俗必然导致他们自发地抵制英美式的现代股份制企业,而一直以家族为单位经营和运作资金,找不到私人自发投入足够资金进行技术研发的途径。

温州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对私营企业的迷信造成的。没有国有的技术研发、不搞国有经济使温州经济丧失了发展后劲。如果由温州政府主导技术研发,开发温州产业升级的必要技术,并向私营企业扩散,则会带动温州经济走上产业升级的健康发展之路。

浙江的另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台州,更显示出国有部门的技术溢出对私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台州的私营企业规模比温州大得多,生产的产品也更重型化。台州最有名的产品是缝纫机和摩托车。有名的“飞跃缝纫机”最初源自上海的国有企业。私营摩托车企业也不例外。摩托车制造技术从国有企业“重庆嘉陵”开始,扩散到重庆的私营摩托车制造厂,再扩散到浙江台州的私营企业。

不仅浙江的私营企业依靠国有经济向其“溢出”技术、提供技术人才,全国的私营企业也都显示出这样的依赖关系。在东北,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不仅是当地经济支柱,甚至也是东北城市中的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据介绍,沈阳从事真空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有近万人,几乎全都在私营企业中就业。这些私营企业的技术骨干几乎全都来自原来的国有企业和研究所,有些私营企业还由真空研究所的在职员工经营。显然,国有企业和研究单位成了私营企业技术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来源。但尴尬的是,如此多的私营真空技术企业竟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技术工人。没有了国有企业,中国人的“人力资本”面临着不能增加反而减少的威胁。

最近几十年的事实证明,中国的私营企业并没有克服其与生俱来的老毛病――无力研究、开发甚至率先引进现代的先进技术,无法有效地聚集足够的资金来经营为整个社会所必要的巨型企业。要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

五、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并不低

许多人认为发展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会降低经济效率,这是完全错误的偏见。这个偏见主要是将“利润低”与“效率低”混为一谈。许多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远低于私营企业,但人均产出并不一定低于私营企业。其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净产值的内部分配比私营企业更偏向于企业员工。这种单纯由于净产值内部分配不同所造成的低利润,并不能算做国有企业的无效率。即使只考虑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设计了适当激励机制的国有企业也不一定比主要资金不是由经营者投入的那种私营企业利润率低。

许多人相信国有企业没有效率,是因为他们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60%多的国有企业亏损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国有企业没有效率。全国工商联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有60%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消亡。从这个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运营了20年以上,而只有60%多的亏损率足以说明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有效率。

近三十多年中的国有企业中,则存在许许多多经营状况在很长时期中一直良好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既有属于垄断行业的,也有属于竞争性行业的。例如,钢铁行业中的宝钢、鞍钢和首钢,新兴的家用电器制造业中的安阳彩玻、大连华录,以及谋求MBO之前的四川长虹,等等。

根据前面的分析,通常在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不能由一个人提供的领域内,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不低于私营企业。而在经营者一个人就能够提供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的领域内,私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应当高于国有企业。可是在中小企业有效率的典型行业――商业零售行业内,也有不少经营很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像北京市 “万方”集团下的“福绥源”小副食店,还有大连的玉华商场和民勇商店。它们同为国有,同样相当兴旺。这些曾经欣欣向荣的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展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下级员工的积极性的重要性。

当然,要搞好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就必须对国有企业实行有效的监管,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们真正按照规则行事。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严格清查和惩处一切盗窃和侵占国有财产的腐败犯罪行为,清除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甚至侵占国有财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