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一、引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做出决策和采取的措施。宏观经济短期分析的基本内容是经济波动,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平抑波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首要目标相关的其他三个目标分别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历史回顾及效果分析
1.1994年-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回顾
1994年-1997年,面对我国由经济转轨而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问题,我国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双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1998年-2003年,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财政政策适度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2004年-2007年,我国采取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达到了稳定物价和抑制通货膨胀的预期目标。2008年-2012年,我国采取的是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刺激经济复苏。
2. 1994年-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定量分析
由上图可知,财政收入、M2增速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为“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呈现“微笑曲线”分布。这说明无论对于财政收入还是M2增速来说,都存在一个阈值,超过阈值之后,两者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为正向促进,而在未超过阈值时这一影响为负向。这体现了财政收入和货币M2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欲对GDP增长率产生正向影响。此外,由FR2系数值较M22相比更大来说,所反映出的实际情况是财政政策在1994-2011年间对我国GDP增长率的影响更大。
三、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总结过去的2013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还是不错的。去年上半年整体经济下滑的压力较大,而在下半年经济有所回暖。展望2014年,我们还需从多方面加以努力才能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
1.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2014年,我国应该继续采取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稳固增长。财政政策减少财政预算赤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结构性减税,继续严控“三公”支出,同时保证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如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等平稳增长。而货币政策方面同样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放松也不收紧,综合运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工具组合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以保持适度的流动性。
2.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全国两会强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是2014年需要把握好的原则和政策取向之首。当前我国仍然存在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比如经济体制机制的弊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自然资源的流逝,环境污染的隐患,资源分配不均,城乡贫富差距明显等。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利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与市场自身调节相结合,才有可能把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好,以推动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外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立足于国情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面向世界市场与国际接轨,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大幅提升,“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正是在国家外汇储备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以及国内市场和资源受到限制等宏观经济背景下所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亦能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的提高:通过“走出去”战略,我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在获得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对外投资和引资的相互配合,能够促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的地位,逐渐扭转我国“世界工厂”的加工地位,进而优化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这都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层次与水平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原毅军主编.宏观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宋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看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09).
[3]林红斌.聂良.试析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J].审计与理财,2011(03).
[4]丛明,朱乃肖.2009年经济形势与2010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分析[J].财贸经济,2009(12)
篇2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升值;物价水平
一、引言
最近人民币升值和物价上涨正在成为国内的经济焦点。一方面汇率作为货币的对外价值,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和金融活动,一直是核心;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与一国货币的购买力水平相联系,也即与货币的对内价值密切相关。无论是汇率稳定和价格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来说,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物价稳定关系到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稳定。自200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国内价格一直走高,特别是在2006年、2007年,国内需求增长和流动性的拉动下,国内一度出现了通货膨胀。因此研究汇率对物价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实证分析
变量和指标的选择:国内物价水平(CPI),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时间趋势。本文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根据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析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人民币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具体影响。
首先,对CPI和汇率的月度数据做季节调整。其次,对变量进行进行ADF检验,得到E_sa和CPI_sa都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观察CPI和汇率的自相关图,发现CPI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存在一阶自相关,所以,引入CPI和汇率滞后一期的值。
Yt=13.26541-14.79923Xt+0.873515Yt-1+14.72584Xt-1+Ut
t(3.134259)(-3.834646)(23.73713)(3.881525)
s(4.232392)(3.859346)(0.036800)(3.793828)
(F=421.9344 R2=0.941255 DW=1.683804)
从方程的回归结果看,C(2)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知道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写为:
Yt=1.782384-14.48884Xt+0.887011Yt-1+15.67083Xt-1+0030570T+Ut
t(0.337492)(-3.983362)(25.40908)(4.370310)(3.316145)
S(5.281262)(3.637340)(0.034909)(3.585748)(0.009219)
(F=359.2443 R2=0.948514 DW=1.955983)
其中x表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y表示物价水平。该回归方程说明:也就是E下降一个单位,CPI上升14.48884个单位;CPIt-1上升一个单位,CPIt上升0.887011个单位;Et-1上升一个单位,CPIt上升15.67083个单位;时间每变动一个月,CPI增加0030570个单位。
从以上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带时间趋势的模型与不带时间趋势的模型相比:各系数的t值较大,R2较大,DW值更接近于2,AIC、SIC值较小,所以,带时间趋势的模型要优于不带时间趋势的模型。
三、分析结论
在面对人民币可能将进一步升值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首先,我们应该从汇率政策制定上入手,必须使汇率政成为货币政策的必要部分。第二,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跟美元固定,很长一段时间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毕竟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站在全球货币体系和全球货币区相互竞争的角度来探索中国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然后努力创建一个巨大的人民币货币区将是最好的趋势,汇率政策也将有更多的选择和变得更加灵活,所以,物价水平的影响也不会那么大。第三,目前,中国的双顺差形式日益加重,此外,国内物价上涨趋势明显,以实现汇率升值为主要目标的贸易政策与中国以遏制通货膨胀增长形势为主要调控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方针存有不可兼容之处。第四,关于价格。政府应该将控制价格变化作为一个重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和保护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暂时监管一系列的政策,例如粮食补贴,减缓由于价格上涨对个人和家庭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潘省初.计量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吕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4]梁雅敏.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分析—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解释[J].上海财经研究,2010(7)
[5]巴蜀松,朱元倩.人民币实习有效汇率的波动趋势及其政策含义[J].财经问题研究,2008(5)
[6]曾令美,周庆武.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中国E的计量分析[J].上海金融,2008,4
[7].张帅,赵昕,王茂林.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8,4
[8]李剑阁,卢中原,张立.如何看待当^物价上涨[N].人民FI报,2007(08)
[9]姜凌,马先仙.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若干问题[J].金融研究,2005(8)
篇3
论文关键词: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一、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制定经济发展的决策。在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其具体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并且存在着矛盾。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由于是不同的部门制定与实施,也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匹配,作用力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自我较劲现象。如何发挥宏观调控各手段的组合效应,需要政府把握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势,确定一个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各项政策之间需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需要配合。这两项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工具,二者之间的配合基于这两项政策调节的不同点:就作用时效来说,财政政策起效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经济存在着直接的拉动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缓慢;就作用杠杆来说,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增减,国债的发行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就调节侧重点来说,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能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更侧重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影,刺激经济的繁荣与复苏。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日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作出了一系列的税收调整,如2008年1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通过这项举措应对我国贸易出口下滑的境况。这些政策分别在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方面起着相互配合的作用。(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为产业政策的实现提供支持。产业政策一词,源于日本。在下河边淳、菅家茂编纂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认为,“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与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调整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与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1国家财政的投资规模和和投资结构、财政补贴与中央银行所制定的信贷利率与规模及商业贷款的政策都会对产业政策产生影响。日前全国发展改革会议指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好支柱产业、骨干产业、重要产品和重要生产能力。”针对这一产业政策,财政部应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投资规模,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与这些产业优惠;中央银行应放宽对属于支柱产业中企业的信贷约束。
二、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具体措施
笔者认为,要避免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反作用的冲击,使宏观调控达到综合协调,除了应以遵守宏观调控法原则为基础,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这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上面已经述及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相应的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主要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组成。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规划、实施、协调等工作,也是由这几个经济职能机构共同来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起综合协调的机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以控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一,在制定决策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进行沟通,向其他部门论证自己部门实施此项决策的可行性、目的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说明这项政策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及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如产业政策的制定部门必须与财政、货币的宏观调控部门进行协商,以取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支持。对于将要确定的政策,由相关专家及部门进行评估,明确利弊,在国务院批准此项政策后,针对此项决策将要产生的消极影响,建立一套预警方案,由此确立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及颁布流程,确保此项措施不对其他部门的决策造成破坏性作用,以致影响宏观调控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二,不同的宏观调控部门拥有巨大的宏观调控权,其使用的经济变量如利率、税率非常敏感,这些变量对价格、成本及利润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经济、市场主体和普通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以国家立法机关及审判机关为核心,针对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权力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且各部门之间达到相互监督与制约。
三、结语: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是为了客服单一宏观调控手段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建立的,其职责是为不同宏观调控部门之间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使之协调的程序和措施,避免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影响宏观调控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防止出现宏观调控权力的滥用,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参考书目:
【1】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丘本著:《宏观调控》,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
【3】邢会强著:《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篇4
一、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贸易保护与壁垒风险
长期以来,凭借着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外贸企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充当着“加工者”的角色。但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条件下,各国为了刺激地方经济,提振本国的就业率,相继实施了各类的贸易壁垒。当前,欧盟、美国、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据我国70%的对外贸易份额。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景气,这些国家的贸易壁垒日益增强,从产品的生产、仓储、物流、销售进行全程检测和监督,从产品的质量、技术,到生态、环保事无巨细地进行规范和检查,各国日益强势的贸易壁垒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贸易成本,使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失去了固有的优势。除了对进出口配额进行限制外,对外贸企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消费以及商品使用后的回收等方面都加以限制。加之我国生产的产品从质量到绿色环保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滞后,这使得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形势不容乐观。
(二)宏观经济政策变化风险
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外贸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外贸企业风险加剧。近年来,美国相继推出了3轮QE(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也紧随其后,美元、日元相继贬值,迫使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受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大量的境外投资涌入我国,在国内通胀大趋势的影响下,推动了我国外贸企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整个工业原料、人工、仓储、销售、管理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使之失去了传统的“成本优势”。人民币升值也使得应收外汇结算减少。例如:仅从人力成本上看,根据2013年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人口红利”已接近尾声,民营制造企业云集的沿海省市,多地都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力供给存在很大的缺口。进入2013年后,各省市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成本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直接使外贸企业出口的结汇收入在转化为人民币时遭受损失,利润空间锐减,这些都成为外贸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
(三)外贸企业信用风险
当前,从我国外贸企业角度来看,信用风险问题已经极为突出。美国、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拥有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每个企业建立了信用风险评价档案,强调对企业“前期―中期―后期”流程化的信用管理,规范企业的贸易行为。而我国外贸企业对信息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还不健全。由于在外贸业务中,涉及到众多“合同管理、订单管理、储运管理”等问题,如果在信用风险方面出现问题,我国的外贸企业就会被对方国家列入“黑名单”,严重者将会取消出口资格。外贸企业可能会由于多层面的风险而遭遇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使我国外贸企业时刻处于“高危”境地。
二、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解决风险的对策
(一)深入研究目标市场国惯用的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是影响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针对各国贸易壁垒的研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积极采集、研究、分析、应用WTO规则,坚决反对贸易壁垒的滥用。要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尤其在我国受外贸壁垒牵制较多的钢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纺织、家电、传统医药等领域,要积极引导企业向技术积累的方向发展,建立对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避免外贸企业“受制于人”,实时掌握主要目标市场国家惯用的壁垒手段,准确预测其变动趋势,防止贸易对象国突然采取某项限制进口措施,而使我国外贸企业措手不及。
(二)大力进行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产业层次低下,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加工者”的角色,依托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来占领市场,而销售渠道与定价权却掌握在目标国市场手中,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相当被动。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种劳动力优势也变得荡然无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做好自主创新,才能够避免倒闭的风险。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积极打造“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项目,提升传统产业层次,争夺市场制高点。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做好品牌管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创造国际影响力,开拓外贸产品的国际市场。
(三)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我国的外贸企业要积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中高技术为发展的基点,积极减少传统产品的比重,推广高新技术产品。树立“价值链”的理念,加快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增强产业链条弹性,拓展下游应用领域。以国际需求为拉动,敢于创造需求、引领全球市场,使其禀赋优势和成本优势得到加强。不断优化供应链条,做强企业交易效率优势和学习效率优势。优化“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品牌”流程,掌控 “仓储物流”、“终端品牌零售”等方面权限,走出“成本风险”的怪圈。通过供应链条整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根本上减少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外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阻挠。
(四)建立健全外贸企业信用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与维护,出台相应针对外贸企业的信用评价标准。使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制度与国际接轨,建立并完善企业信用档案,逐步整合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行业企业之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在企业信用管理前期,做好企业信息采集、信息记录与信用评估;在企业信用管理中期,要不断跟踪外贸出口企业的信用状况的变化,建立信用风险预警与提醒机制;在企业信用管理后期阶段,应做好信息体系的维护,对某一时段内外贸企业的信用变化、财务状况和付款情况进行掌控。通过自身体系的完善,来提高外贸企业良好的信用值,使之能够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篇5
【关键词】 货币政策;VAR;传导;渠道
一、引言
货币政策传导是指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近期目标到远期目标,以到达其预期的最终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一般来说,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短期利率等经济变量产生较直接的影响,这些近期中介目标的变动将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等远期中介目标变量。由于远期中介目标变量对实际经济活动能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如果要达到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这中间的传导机制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亦称“货币传导机制”或“货币机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起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核心手段。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辅助手段。
回顾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历程,可看出经济过热时单纯依靠货币政策不一定能实现调控目标,有时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近几年货币政策的作用开始显现,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梗阻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导致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不畅,货币政策有效性不高,从而货币政策不能顺利的传递到最终目标上。
二、实证研究
建立两个时间段两个VAR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能捕捉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转变,目前在国内采用这种研究思路的还没有,国内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单个传播渠道进行研究,进而得出单个渠道的研究结果,各个渠道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单个渠道研究往往是不全面而且具有误导性,鉴于此,文中采用把整个货币政策的传播渠道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从理论和数据两方面出发,建立一个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进入VAR模型中的变量都必须是平稳的,所以在做VAR之前,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一)样本及数据的采集
目标标量用GDP的增长率代替,用DYY表示;传导变量: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分别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BOR)、人民币对美元汇率(ER)、上证指数(SZP)表示,最后加入货币供应量(M1),采用月度数据,时间段分为:2000年1月到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到2010年6月。
(二)平稳性检验。
注:(C,T,P)C表示ADF检验时含有常数项(C=0时表示不含常数项),T表示含有趋势项(T=0表示不含趋势项),P表示滞后阶数;在变量前加d表示对该变量的一阶差分;*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变量平稳,**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平稳,***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变量平稳。
(三)VAR模型的建立
在第一个时间段中,SZP和DYY平稳,而M1、M2、CR、ER、BOR是一阶平稳的,所以需要对其差分后才能放入VAR系统中。运用Eviews6.0分析,去滞后阶数为2。在第二个时间段中,SZP、DYY、 M1、M2、CR、ER、BOR是一阶平稳的,所以需要对其差分后才能放入VAR系统中。运用Eviews6.0分析,去滞后阶数为5。可以通过上面的分析做一个含有M2的系统中各个变量对DYY的贡献率表:
三、结论
1.从BOR对GDP贡献率来看,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在VAR模型中的BOR的滞后值系数的t统计量也是不显著的,这表示这些系数都是无效的,说明我国利率传导机制还很不成熟,官定利率、利率市场分割的现象还很明显。
2.从前后两段时期内CR对产出的贡献率来看,在前期只有5.0575,到2005年以后的贡献率达到18.5338,这个变化非常明显,而且可以看到2005年后的VAR模型的滞后期达到四期,说明信贷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滞后期。
3.2000年到2004年汇率ER对GDP的解释程度只有1.9372,从2005年到2010年6月汇率对GDP的解释程度达到11.5484,提高了近五倍,说明汇率在货币传导渠道的作用正在显著显现,从系数的比较和统计指标的来看,2000年到2004年的系数并不显著,对GDP的解释程度也不高,2005年到2010年6月的系数是显著的,且解释程度也很高,说明这些系数都是稳定有效的,可以预测随着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后汇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作用会更加显著。
4.资产价格渠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将继续是货币政策传播渠道中的重要渠道,但也应该看到,资产价格渠道的作用在近几年有削弱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SZP对产出的贡献率是13.4107,而2005年到2010年的贡献率只有12.1489,从VAR模型系数的统计情况看前面的系数t统计量也可看到,2000年到2004年的系数是显著的,后面的一阶滞后变量到四阶滞后变量都是不显著的,说明系数值不稳定,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对比说明资产价格渠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有下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0(2)
篇6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宏观调控;金融体系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破坏迟迟没有终止。对于欧美国家而言,常规经济政策手段在危机期间严重失效。本文致力于回答这样的问题:金融危机是否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宏观经济政策能否系统影响产出、就业等经济变量,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周英章和蒋振声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如果货币政策变量与产出协整并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则认为该政策变量有效。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中性”非常相似,刘斌利用SVAR模型分析出货币政策冲击在短期对实体经济有影响,长期无影响,该结论与主流文献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的判断一致。杜亮总结了检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包括格兰杰因果检验,VAR、SVAR、VECM,货币政策规则,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
本文的思路与闫力、刘克宫、张次兰相似,构建包含货币变量和产出、价格的VAR模型。经验证据表明,金融危机没有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原因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力度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变化,深层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缓慢,金融部门受危机影响较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依然有效。
二、经验证据
本部分采用VAR模型对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分别估计全样本金融危机前和金融危机后的VAR模型,评价是否金融危机改变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提供现实依据。
1.数据选取与来源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经济分析实务中被广泛采用,其频度高、数据早,有一定先行性,是业界非常重视的宏观经济指标,但在学术研究中使用较少。作为产出的变量, PMI用来分析货币政策可以反映出预期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现代货币政策制定具有前瞻性,预期管理是央行必须考虑的问题。市场预期对政策的响应是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PMI非常灵敏地反映了经济当前状况,可以作为实体经济景气程度的评价指标。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区间为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
货币政策变量选取了货币供应量,具体为M2月末数同比增长率。大量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实证结果
估计包含PMI、CPI、M2的VAR模型,利用其脉冲响应评估产出与价格对货币政策变量货币的响应,如果产出与价格的脉冲响应较大,则说明货币政策有效性较强,反之则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弱。在研究过程中,先进行全样本(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图中标记为“full”)估计,然后分别估计危机前(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图中标记为“before”)与危机后(2008年9月至2013年6月,图中标记为“after”)两个子样本,进而评价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
单位根检验表明,所有变量均平稳。根据Schwarz准则,选择VAR的滞后阶数为2。
图1和图2描述了包含PMI、CPI和M2的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产出对1单位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不为0,长期恢复到0附近,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对实际变量的影响能力,短期非中性,长期呈中性。各样本脉冲响应基本都在第3期达到最大,体现出货币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在第10期转为负值,可能由于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发生转向,或者产出步入经济周期的下一个阶段。金融危机之后的产出响应增强,说明货币政策对产出影响的有效性没有下降。
图2描述了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危机之前的价格响应在第8期达到最大,危机后的价格响应在10期达到最大,但峰值小于危机前,货币供应量对价格的影响具有一定持续性。积极的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具有明显的刺激效果,但是产出在中长期表现出中性反应,而价格滞后于产出响应,因而容易出现通胀风险。比对危机前后样本,危机之后的价格响应幅度降低,滞后性增强,这说明危机后的货币供应量对价格影响更弱,政策实施的通胀成本有所下降。
价格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滞后要强于产出滞后,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此方面因素,避免由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胀风险。
三、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危机免疫力的原因
以上经验证据表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没有下降。货币供应量有所增强,对价格的影响有所减弱。危机前后政策有效性的变化为未来政策调节提供了有利条件。本部分将讨论为何金融危机没有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反而呈现出有效性上升的现象。
1.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力度有紧密联系
本文选取了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的数据,这期间我国的经济稳步上升,货币政策一直比较稳健,尤其是2007年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央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平稳下降。在危机前子样本的VAR模型中,作为政策目标的产出和作为政策工具的货币供应量都没有大幅变动;危机后产出受到重创,货币供应量调整力度增强,因此图1中的脉冲响应表现为危机后强于危机前。在经济形势较平稳的阶段,宏观调控力度较弱,对产出的关注不多,货币政策刺激产出的有效性表现较差;在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阶段,决策层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更看重“保增长”目标,货币政策频繁操作,政策有效性也随之增强。
由于危机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货币供应量增速在危机来临之前一直处于缓慢下行的区间,通胀治理成果显著,因而价格响应在危机前的样本中较强。危机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从控制通胀转变为“保增长”,价格调控居于次要位置。2008年9月以后,央行执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与此同时,价格下降较为明显,控制通胀不再是首要任务。这就解释了为何图2中危机后比危机前价格响应减弱。
2.中国金融业发展缓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危机中没有遭到破坏
黄志刚等将货币政策效应作为经济危机的判决依据,研究表明,危机前兆期(2004年至2007年)美国的货币政策效应严重衰减,危机期间甚至失效。中国在危机最严重的阶段货币政策效应不但没有衰减,反而增加,说明该判断对中国不适用。这种巨大差别来自于中美两国经济的深层差异。与货币政策效应最为紧密的经济因素是金融市场。
美国的金融危机源于次贷危机,最先爆发在金融系统。随着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和衍生品复杂度的增加,房价泡沫破灭,金融系统风险失控。风险随着金融系统传递,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经济体流动性不足。我国受危机影响源于出口部门,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需不足,大量出口企业难以维系。我国实体经济而非金融部门受到冲击,消费与投资下滑导致交易性货币需求下降,经济体内流动性充裕。我国的金融部门始终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得益于金融体系发展缓慢。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未受到影响,使得危机之后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复苏。
四、结论
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的经验证据表明,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反而增强了有效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力度关系紧密。不同经济周期区间有不同的宏观调控方针,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的作用也会有很大差异。一方面说明宏观调控目标和力度在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表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应当尝试分离宏观调控因素,考察经济体本身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情况。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宏观调控逐渐弱化,市场本身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才是未来政策制定关注的重点。
虽然得益于金融体系落后,货币政策有效性对金融危机有较好的免疫能力,但是金融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依然至关重要。改善金融调控、完善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是“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07).
[2]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07).
[3]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09).
[4]苏剑,林卫斌,叶淏尹.金融危机下中美经济形势的差异与货币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9(09).
[5]闫力,刘克宫,张次兰.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基于1998~2009年月度数据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9(12).
[6]黄志刚,颜晖,黄叶苨.基于货币政策效应的经济走势判据的有效性检验——以次贷危机中的美国经济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7]王立勇,张良贵.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验分析——基于目标实现与工具选择角度的评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8).
篇7
改善宏观调控的迹象
中国的紧缩政策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回顾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召开会议的新闻报道,“限制”、“严禁”、“命令”等字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自2004年11月3日中央经济会议召开以后,政府开始频繁使用“改善”一词,表明中国政府紧缩政策的立场发生改变。
2005年还将继续执行紧缩政策
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依然是稳健紧缩政策,政府担心在这个关键时期政府过早宣布结束紧缩政策将会引发新的投资热。虽然,中国在货币和行政两个方面都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政策,如加息和紧缩信贷;通过行政命令禁止地方政府或银行给个别过热的行业贷款,但是2004年1月至11月固定资产的投资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9%,房地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9.2%,全年不会低于2003年的27.7% 和30.3%,而且煤、电及其他所谓“瓶颈行业”出现了投资激增的迹象。
改善宏观调控的原因
政府最近在继续加强紧缩政策的同时,提出要改善宏观调控。改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重估目前采取的紧缩措施――尤其是行政措施――增加更多的市场手段。
改善紧缩政策的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改善宏观调控主要原因是防止经济过冷。如果经济增长放慢,失业人口增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说,目前包括下岗在内的失业人口人数大约1400万, 2005年将有1100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市场。即使2005年经济增长率和2004年一样达到9%,2005年依然会有1500万以上人失业。
其次,如果货币紧缩政策致使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继续恶化将会导致信用违约或一连串企业破产,反过来造成金融机构坏帐再度膨胀。2004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率从第一季度始上升0.0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达到13.37%,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了0.12个百分点。如果今年信用挤压继续扩大,将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商业环境恶化,不良贷款比率进一步上升。
再者,有政府思想库指出,紧缩政策会使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比沿海地区下降更多,进一步拉大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贫富差距。因此,实施紧缩政策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认为对政府而言,防止经济过冷比防止经济过热更为重要。
温和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有限
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在制定2005年货币和财政政策时将采取温和路线。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可能会减少长期国债的发行。减少国债发行是为了遏止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不让地方政府施压银行发放贷款,那些贷款是由国家财政来提供担保。国家财政支出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是,减发数百亿人民币国债对投资的影响十分有限。因为减发的金额将被其他部门,如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所抵消。因此,私人投资活动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撤销管制、提供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改革。
篇8
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范文一:经济现象分析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经济学基础这门学科,一个学期下来,对经济学有了基本的了解。经济学是人类关于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当今世界经济全国化,国家经济发展快速,我们要学好经济学知识和智慧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在这里,我对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分析
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淘宝店,天猫店交易额为571亿元,在双11这天购物节,大部分剁手党将前些天收在购物车的宝贝进行下单,这一天内,大部分人通过手机,电脑进行购物,在进入双11这天时,一份十一秒之内交易额突破一亿,三分钟便突破10亿元,五分十七秒时突破二十亿,十四分零二秒突破五十亿元,三十八分二十八秒的时候突破了一百亿。这一天内,快件达五亿多件,14家快递125万快递员进行收件,打包,运输,派送。五亿多件可以看出来我国国民的需求量大,消费能力,购买能力强,消费金额高。购买力促进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分析:调查显示,65%的消费者认为价格较低,吸引其购买。44%的消费者确实有需要购买的物品,等待双11优惠的到来。62.5%的消费者认为双11的价格可以接受。其次,有抽奖活动,吸引购物者抽奖消费。高消费额是因为需求量大,国民消费购买力强。购物街的趋势让商品畅销,购买者心情愉悦。
二、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产品价格决定性因素有获取利润收益,占领市场,国家调控。商品的定价因素是以下几点,一是商品价值,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着商品价格高低,二是商品的成本,成本是商品价格构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贮存运成本,机会成本。商品的市场因素也影响定价售价,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还有就是消费者行为心理因素,在消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支配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所以,产品价格定价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制定。
三、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思和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回收小城镇建设。
(4)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b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5)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运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国家财政机关运行好政策。为了国家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国家繁荣富强。
经济学,让我们了解生活,让我们领悟生活,指导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范文二:经济学基础期末论文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吸收,我对经济学基础有所收益。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课一般分析方法对于我来说,从懵懵懂懂到开始有些头绪。经济学基础一开始就论述经济学的由来,基本问题以及定义,然后就是对经济学的剖析研究工具、方法、层面(微观和宏观);接触了相关理论后,正式进入实质性的学习。从微观入手,由价格推出需求和供给,需求又与消费者消费相关,所以引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供给又与生产者生产相关,所以引出了生产者行为理论。另外在微观中也提到了效用该知识点,记得老师的思路是从消费者偏好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得到效用最大化,再推出消费行为。在宏观方面,我们先学了市场的结构,然后到收入分配 市场和政府,老师重点讲了宏观经济运行(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转眼间大一上学期即将结束,在将近三个月对经济学基础的学习中,我的感觉好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为什么这样说呢,记得经济学的第一堂课,经济老师并没有讲书本的知识,而是在关门的前提下向我们讲述财管会计专业的内容与就业前景,还把他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不但让我来到这大学后重燃希望,而且找到了高中时代朝气蓬勃的感觉。然而,往后的学习中并不如我想像中那么简单。在前面一、二、三章中,我在课堂上都能听得懂,而且能跟上老师的思路。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基本假设、研究方法我都能看懂。在价格理论当中,老师在课堂上点出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还有需求量的决定因素(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收入水平3.相关产品的价格4.消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5.其他因素)。个人需求方面,重点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直线,它随其价格下降而增加,这又引出了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供给方面,重点讲了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按照供给法则,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递增的直线。在第三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均衡价格的变动(1.需求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变动2.供给变My experience
动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弹性方面,我学会了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以及弹性系数的公式理解和影响价格需求弹性的因素。消费者偏好方面,从商品的不同组合及相同的效用,我们引入了无差异曲线,通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我们又学到了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最后是消费者均衡及其条件。第四章的生产与成本关系与前面的消费与价格的关系非常类似,就是字母改变了一下,所以我第四章也能理解。但是在之后的知识点,我学得开始朦胧,在课堂上也跟不上老师节奏了。
虽然说大学的课程比起高中来说相较于轻松,但是大学里的学习要靠自觉,除了掌握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还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其他相关的书,查找资料。这无疑是我的一大难题,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养成该习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后悔。在经济学基础的宏观经济方面,我学得比较吃力。曾有一天,我去图书管找过相关书籍,但借回宿舍看又看不进脑子里,因为没有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开始的那股冲劲慢慢消失。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没能Hold住激情。但我还是坚信老师,坚信经济学能对我的未来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经过反复的琢磨,我还是弄懂了市场的结构。先是市场的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然后分别对各种市场的详细描述,均衡条件、市场特征等都是比不可少的。这个知识点让我联想起高考完后的那个暑假。
紧张的高考结束了,整个人的状态从绷紧突然松弛了,在玩了几天之后,突然想起了高考之前一直想做的事:找一份暑期工。暑期工,是之前中考之后一直想做了很久的事情。以前总听别人说,打暑期工如何如何的辛苦,但是又如何如何的快乐,总是让我觉得心痒痒,下定了决心高考之后一定要找份暑期工,好好的充实一下自己。于是我托我舅舅找到了一份暑期工,是到番禺卓华服装有限公司那里做个跟单。那时我见识到大公司的工作模样,我还偷偷地观察那些会计是怎么工作的。在那个公司发生的一件事和现在学的完全竞争市场非常相似。那天,上头发下了一个叫Palmers客的文件叫我们跟单部跟,第二天就完成了,接着又来了一个AVON客的文件。我看了之后,两件货的相似度非常高,是同质或无差别的。在与社会接触过之后让我感到:在学校,只要你装得样子乖巧,学习好,就能轻轻松松地获得你想要的,而这一切完全是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然而在社会,并不是你学历高,学校好,成绩好就能获得你想要的职位,想要得更高的报酬,除了看自己表现行不行,还要看对方是否对你满意。
记得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老师在课堂上讲通货膨胀理论和失业理论的时候,由于是理科生,所以在课堂上听得不太懂,突然脑海中浮现出信息时报的一则历史新闻: 2004年的通货膨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为严重的一次。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GDP增长9.5%,投资增长有所放慢,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增加,消费需求依然较强,GDP构成发生变化。通胀同比指数在2004年三季度一度高达5.3%;再结合老师的解释于是我懂了,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物价上涨必须持续一定时期。如果物价只是一次性、暂时性、季节性上涨,都不能称为通货膨胀。接着是失业理论,其实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老师提过:失业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把失业降到最低水平成了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力增长快,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因此,在目前的经济问题研究中失业问题日显重要;
在课堂之余,老师还特意介绍了3本书给我们,分别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怪诞行为学》《无价》。由于各种关系,我只阅读了最有趣的那本《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是从另类的视觉看世界,与平常的经济书的视觉完全不一样非常的过瘾,看完之后有种不够侯的感觉。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章的供求关系的谬误,为什么珍珠无价?还有第五章的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最近在网上找到了它的第二部,准备在寒假期间连同另外两本一起看完它。
还有就是课前的10分钟新闻见解;其实我老早就把新闻见解写在了纸上,但是一到上课的时候我就不敢上去,战胜不了心魔。另一方面,女生太多,一般上去都要抢着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期末,连上去的机会都没了。我决定,下学期一定要上去几次。在高中的时候一般都是老师提问,站起来回答比较自然,可能我还适应大学的方式,所以显得不够大胆。我觉得高中的教育教育就是应试教育。虽然应试教育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在知识上的认知,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泯灭了创新理念,一味的应试教育,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其个人能力的培养。然而成绩不等同于能力,应试教育造就出的高才生其本身可能存在的能力上的本领,只是高学识低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社会上需要的却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来到了大学,让我见识到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我觉得大学更注重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的能力。
篇9
关键词:外汇储备;巨额储备风险;外汇储备管理
一、 对外汇储备的认识
目前针对如何管理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许多学者或实务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想法,但由于缺乏对外汇储备的正确理解,导致一些建议不可行,或相互矛盾。因此,在讨论外汇储备管理之前有必要正确认识外汇储备的内涵。
外汇是央行的一种资产,其对应的负债主要是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的存款,这意味着外汇的增加同时导致了国内人民币的增加,所以外汇是不能直接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因为这相当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导致通胀。
外汇是我国对国外的一种债权(主要指贸易顺差产生的,不是借外债),外汇相当于国外发行的“债券”,国外用这种“债券”换回了我们的产品、服务,当然我们可以用这些“债券”在将来从国外买回产品和服务,但是如果“债券”贬值了,我们买回来的少了,就受损失了,如果“债券”升值了,买回的多了,我们就盈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的国际货币体系,持有外汇意味着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
拥有外汇相当于为国外的铸币税作贡献。铸币税实质上是对货币发行并保持货币信用的一种补偿,拥有他国的货币数量越多,对该国铸币税的贡献就越大。目前,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资产,因此美国是从铸币税中获益最多的国家。
外汇储备对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至关重要。外汇储备是保障一国汇率体制稳定、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清偿支付的必要措施。外汇的增加主要由贸易顺差、借债、直接投资等组成。我国汇率体制实质是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央行对外汇资产统一管理,企业进口、对外投资、归还国外债务、外资企业利润汇出,都需要兑换外汇,因此必须保证一个基本的储备量,否则会产生支付危机。
二、 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外汇储备对稳定一国的货币汇率体系,平衡国际贸易收支非常重要,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
巨额的外汇储备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我国外汇的主要资产是美元资产,在美元贬值时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会大大缩水。由于资产金额巨大,进行币种调节的空间也很有限。近两年来,美元对各种主要货币贬值20%左右,由此产生的损失数百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增加会挤压货币政策的空间。外汇占款的增多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这样却增大了本币升值压力;相反,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带来的本币升值压力,须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这样又强化了通货膨胀。因此央行货币政策的内外目标产生冲突。
高外汇储备显示出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容易造成本币升值预期。本币升值往往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本币升值导致本币资产价值高扬,易形成资产泡沫化;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美日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作为主要证据,对人民币值施压;国际投机者将此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合理的依据,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反过来又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高额的外汇储备需要付出巨额的机会成本。即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另外,我国是急需资金的国家,而把外汇以较低的利率借贷给美国和其他国家使用,没有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的潜力。
三、 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原则
外汇储备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贸易体系下的产物,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来自外界的冲击,促进本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外汇储备管理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按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外汇币种应该多元化。可以按照下列原则(1)根据进口商品、劳务或其他支付的需要,确定币种数量、期限结构以及各种货币资产在储备中的比例;(2)选择储备货币资产形式时,既要考虑它的收益率,同时必需考虑它的流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3)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的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例如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增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其本质是将本国资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价和风险的,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富余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外汇的运用。对于富余的外汇储备,一些国家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如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储备重要的战略资源等。多元化投资较为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财政部通过全资控股淡马锡,运用政府注入的资本在全球投资,其股东年平均回报率达到18%。日本由于本国资源缺乏,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了战略物质储备,目前日本是石油储备最为充足的国家之一。
四、 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建议
外汇储备管理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关于合理规模内的外汇储备管理;二是超过外汇储备需要以上的外汇资产运用。对于前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汇率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保值。相应的,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
1.合理外汇储备的管理
篇10
一、指导思想
按照《广东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年工作情况及*年工作意见》的要求,*年全省中小企业培训工作要以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员工劳动技能为重点,以推动中小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目标,为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推进做强做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
二、目标和原则
(一)主要目标:
——通过整合社会专业培训资源,初步构建起全省中小企业培训体系,形成财政支持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的中小企业培训运行机制。
——通过培训,使广大中小企业管理者了解国家相关经济政策,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广大员工掌握岗位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劳动技能。
(二)基本原则:
——按需施教、务求实效。要根据广大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的需求,分层次、分类别、有重点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灵活的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面向市场、服务企业。要充分发挥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培育和规范中小企业培训市场,为开展管理者和员工培训提供有效服务。
三、工作重点
(一)继续实施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银河培训工程”的要求,在去年取得较好效果和影响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中小企业充分意识到经常参加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广大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广大员工主动参与并接受培训,推动中小企业形成自主培训、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和师资库。要根据中小企业的普遍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师资人才的招聘细则见附件一),为全省中小企业培训工作提供丰富的课程和师资资源,确保培训质量。
(三)整合社会专业培训资源,初步构建起全省中小企业培训网络。要充分发挥社会专业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通过认定一批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引导社会专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培训(培训示范机构的认定细则见附件二)。要充分发挥社会现有培训设施的作用,通过设立一批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推动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培训示范基地的认定细则见附件三)。通过培训示范机构的认定和培训示范基地的设立,逐步建立健全全省中小企业培训网络,使培训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市场化。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设中小企业网上培训平台,使广大中小企业从业人员随时可得到培训,从而扩大中小企业培训覆盖面和受益面。
(四)推进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个性化培训。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实际的培训工作计划,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员的实际需要,多形式、分类别地开展培训。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碰到的融资难、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宏观经济政策不了解、财税知识缺乏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宏观经济政策、财税知识以及专项劳动技能等培训,满足中小企业急需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需求。
(五)加强与省外、境外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一是要分批组织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人员以及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兄弟省市或地区参观学习,实地了解学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增强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要积极拓展境外培训渠道,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开展与境外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合作,探索选派优秀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及中小企业经营者到境外培训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四、组织领导
- 上一篇: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下一篇:城乡规划处罚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