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礼仪文化的理解

篇1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品课堂 重温经典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Levera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Make Moral Classroom Shine

QIAN Hui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ufeng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 in more of our inexhaustible teaching resources, leveraging traditional culture make products shine is worth pursuing and exploration of our classroom teacher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classroom; revisit classic

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的经典的思品教学材料。这些材料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也或是在思想深度上面都极具教学价值。作为一名思品老师,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品课上重温经典,借力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可以让思品课堂熠熠生辉大放异彩。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在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1 深挖源头、活水自来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彰显正能量的内容更是数不胜数。诗、词、歌赋、对联、传说则更是其中的奇葩。它们语言优美、文字精炼、思想深刻、发人深省。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关于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里寻觅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辅佐资料。大致可以有以下的分类。

1.1 励志劝学类

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取得优良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期,往往因延续于假日的休闲娱乐之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此时思品课堂则可不急于讲新课,结合古代名人苦读成才的故事可教育学生发愤读书可以有所成就。

如: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家之一的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母亲用芦苇类的植物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他渐渐长大了,但家里没有书可读,前往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录完毕,就可以背诵这本书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致力读书。最终成为了文坛的大师。学生听完故事,精神振奋。“学习改变了欧阳修的命运,同学们你们想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吗、想改变你们的命运吗?你们应该怎么办?”我适时提问。学生们异口同声“想,读书!”再一起分享几句名言古训,为学生的座右铭。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1.2 修身养性类

拿破仑说:“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七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不仅影响到学生整个三年初中的学习生涯对学生的将来也会产生深远的意义。教育学生文明礼仪要从一言一行做起。结合我校德育课题的善小活动,以刘备的名言告诫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朱子治家格言》“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善于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面对一些学生在生活方面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举动,教育学生节俭节约。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1.3 齐家治国类

孝亲友爱方面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其中孝亲典故也是数不胜数,如:《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了。还有“缇萦救父”“谢柱打虎救母”以及《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还生孝顺儿子,忤逆还生忤逆凶”。描写友情的古诗句,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爱国爱乡方面的。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 万 里 河 东 入 海,万 千 仞 岳 上摩 天。遗 民泪 尽 胡 尘 里,南 望 王 师 又 一年。”这些诗句无一不向后人传递着祖先们崇高的爱国之情。

自然环保方面的。我们国家坚持的基本战略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能在古代典籍中找到踪影。如《增广贤文》“但就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终不如……亭栽西凤竹,池养化龙鱼。”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

2 环环相扣、珠联璧合

2.1 预习环节感悟神韵

结合教材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搜集传统文化中与珍惜时间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学生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搜集了很多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等古代大家们的名言名句。

2.2 授课环节手到擒来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请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劳动。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们头脑中便有了思考,他们将这些惜时的名言进行解释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再结合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知道他们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做到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从点滴小事做起,今日事今日毕。最后以明朝文嘉的《今日歌》送给大家共勉:“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复今日歌,努力请从今日始”。

2.3 实践环节熏陶升华

篇2

【关键词】李安;中西文化差异;融合

一、李安电影对“家”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李安从第一部电影《推手》开始,就喜欢用“家”这一主线来表述故事。看似固定在某一地点上的“家”,其实渗透着中西方关于“家”这一文化载体的不同内涵。其“家庭三部曲”的主要场景,大多体现在中国式的家庭中。中国家庭注重的是“同堂”的传统,这是一种“家国天下”的体现。然而在西方国家中,“家”主要以夫妻为主体,其子女成人后大都各自组建自己的家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喜宴》中,儿子伟同并未跟父母住在一起,当二老飞到美国参加儿子按照西方习俗举办的婚礼,母亲为没有举办中式婚礼而落泪。“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更是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在中国家庭文化中,饮食占据重要位置,餐桌上的所有事物都渗透着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渊源,一双筷子、家人围坐着一张桌子吃饭、先老再幼等诸多“规矩”,都有可追根溯源的文化内涵。而在《冰风暴》里,美国家庭中“子女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想要严厉却力不从心的父亲正好诠释了西方崇尚自由的家庭观念。子女并不因家庭的存在而有较强的集体思想,他们有独立的选择,不是家庭必然的附属,这种观念使本该有的家庭温暖被忽略了。西方家庭中,父亲对于子女的管教显得束手无策,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是怀疑和不信任,对自我的满足和对自身的认同使家庭关系显得脆弱。直到生命消逝,人们才从自私中醒悟,决定相互温暖和依赖,最终得以自救。影片最后“回归家庭”的团圆结局,正是李安在影片中反衬西方家庭文化中缺少亲情和爱的表现,呼吁“家”的重要性。

二、李安电影对“父”与“子”关系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他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家庭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父”与“子”的关系显然大为不同,李安对于这种差异有自己的理解。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主为“父”,即“父权”,这是中国的传统。在李安的电影中,大多有父亲这一角色。最早的“家庭三部曲”其实也叫“父亲三部曲”,这三部电影中都有父亲这一典型的家庭角色,虽境遇不同,但他们均为传统的中国父亲。三部电影中的父亲分别是太极大师、大厨等,在各自的领域受人敬仰。不管是从《喜宴》中伟同为迎接父母到来而改变家中摆设,特别换上了父亲的书法作品,还是从《饮食男女》中父亲每周为家人相聚所准备的饭菜,都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中,父权是家中唯一而带有专治性质的,就好比“君权”,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最高,具有儿女和家族命运的决定权。《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父亲从未露面,但李慕白却充当着这种近似父亲的角色,坚持想要引导玉娇龙走向正途。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家庭是以夫妻为单位组成,中国文化中的“父权”就不存在了。《冰风暴》中的父亲一直想要严厉管教子女,却总在管教之后心生不忍,就这样反反复复,再加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文化,导致父亲无法建立权威的现象,更没有“家中父为大”的局面。《喜宴》中,艾伦在提到自己父亲的时候,随意的口气和长久未曾见面的事实,也证明了其父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李安电影里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是威严的,且受到子女的仰望,而在西方文化中父亲似乎是一种挑战、反叛,甚至带有“弑父”的情节。比如说《绿巨人》中,当儿子得知自己是父亲的实验品之后所做出的行动,能看出李安所表达的中西方文化中父子关系的差异。

三、李安电影对爱情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影片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爱情是保守的,而西方文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自由的。《卧虎藏龙》中,俞秀莲对李慕白的情感来自外界的压力,直到最后他们的爱恋才被彼此放到明面上来承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命为大”,直接掌管着儿女的婚姻大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种情况被普遍延续。再看《理智与情感》,同样是阶级化严重的“封建社会”,面对父母安排的婚姻,两位女主角的爱情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思想。大姐较为理智和克制,妹妹较为热情和直率,两人选择的恋爱对象和情路的坎坷,大多也是来自于社会的等级划分和现实的阻碍。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阻碍与《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四、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凸显与融合

(一)李安电影将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好莱坞

李安在台湾的生长经历和在美国的求学过程,注定他是属于世界的。李安进军好莱坞,他的影片运用了好莱坞典型的叙事结构和单一的线性情节,在受众的观影体验上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儿时的熏陶,使李安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把中国的古典美学融入到西方的叙事方法中,向全世界观众灌输着中国的文化和古典的美感。李安电影镜头的运用如同中国国画的渲染手法,讲究中国古典美学寓情于景的含蓄,也讲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他总是通过细节向观众述说着镜头表面下的深意,与此同时,李安也喜欢长镜头的环境描写,把人物所处的大环境用一种大景别的长镜头慢慢表现出来,观众不知不觉地走入他所描绘的世界。如《断背山》中用大景别的长镜头表现两个牛仔的放牧环境,蓝蓝的天空、延绵的绿色山脉、满眼的星辰、流淌的河水,两个牛仔无聊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自然柔和的氛围中滋生出的爱恋,是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异曲同工的安排还出现在《冰风暴》中,冰风暴在短时间内打破了人们的生活,它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似乎是在这种冷漠的社会背景下酝酿已久的。而在《绿巨人》中,绿色基调奠定了影片的悲剧性和压抑感。李安喜欢没有声音的画面,并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在没有台词的画面中,凭借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加上环境所表现的情感基调,两者合二为一所表现出的张力和内在的情愫,正是李安所喜爱的。

(二)李安电影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反思、交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早已显现,李安作为一个导演,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在电影中体现出来。从第一部影片《推手》开始,李安就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传承中国的传统美学,也对中国封建思想进行批判;既表现西方的开放和自由,也在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公正看待问题。“家庭三部曲”的故事均发生在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父权”的家庭中,却也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推手》中,父亲与儿媳之间的摩擦,起因便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双方无法相互理解,直至最后矛盾升级,父亲离家出走。《喜宴》中,父母来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却不知道新娘是“假”的。西方开放的恋爱环境,同性恋已被社会逐渐接受,相比中国传统的恋爱观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显而易见,但反思和交融在李安电影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比如《喜宴》中,李安对人们在闹洞房中的表现是坚决批判的。《冰风暴》中,李安对于西方的性自由观念,以及“派对”等也是持批判态度的。《推手》中,儿媳开始学习太极,以及父亲偶尔去儿子家小住,表现了西方人在接受中国的文化,同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化解了家庭中的尴尬。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喜宴》《饮食男女》以及李安的其他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中国视角的“家庭三部曲”,还是西方电影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等,传统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被瓦解,再被重塑,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的电影中冲击碰撞之后,大多重组,最终走向平衡。

(三)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

不管是赞赏的眼光还是批评的声音,李安电影在国际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华人导演,能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的并不多,且受到观众如此推崇的更是屈指可数。李安的经历造就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文化融合的探索。李安的电影在西方引发了“中国热”,或者说是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毕竟并不是所有华裔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出的中国元素,都会被西方乃至全球的观众接受和吸收。李安在好莱坞的大环境中,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对于文化的公正和客观的诠释,是他被世界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中国观众对李安持完全批评的态度,这一部分人认为,在很多中国题材的电影中,李安运用了好莱坞的叙事手法,并且对传统中国的再现有失水准。比如《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最后对俞秀莲“莎士比亚式”的告白。但是,这种方式使得绝大多数西方观众深刻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情感,并且感悟到中国武侠世界儿女情长的无奈和神圣。李安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他在思考和探索之后找到的平衡,一种影片外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平衡,更是内在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所要达到的平衡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莫娃,付慧敏.阅读李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金洪申.家庭伦理与爱情伦理协奏曲——李安电影综论[J].电影文学,2007(02).

[4]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3).

篇3

1.综合性的体制管理模式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管理体制中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性组织模式。其中,历史苏格兰(HistoricScotland)是苏格兰政府的执行机构,6代表苏格兰部长7对苏格兰的历史环境进行相关的宣传、推广及保护活动。它不仅负责苏格兰所有的世界遗产地管理,同时也负责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爱丁堡市政府(EdinburghCityCouncil)是国家、中央政府的延伸和代表,它主要负责规划开发、土地使用,直接管理、监督和协调各种遗产保护,颁布城市范围内建筑遗产以及世界遗产地的特殊法令等。在市政府机构内部有专门的世界遗产官员来处理与世界遗产相关的各项事务,并在进行城市规划系统的审批阶段起到关键的作用。8这两者作为主导,负责了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与大部分资金拨款。同时,爱丁堡老城新城还设有相对独立和专业的咨询执行机构爱丁堡世界遗产信托(EdinburghWorldHeritageTrust)9,它作为第三方中介,专门处理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有关的具体性事务,其与行政机构的紧密联系,内部以职业专家学者为核心组建技术团队,确保可以对各项保护管理项目提供经费保障和实际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政府因缺乏专业经验而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还有科本协会(CockburnAssociation)10、苏格兰建筑遗产协会(ArchitecturalHeritageSocietyScotland)11、苏格兰城市信托(ScottishCivicTrust)12、苏格兰国家信托(NationalTrustforScotland)13等民间社团组织,共同对爱丁堡老城新城进行重要的监督、教育和推广作用。这种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家咨询机构、民间私人团体同时参与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运作体系模式范围广泛、执行严格,且较为完善,确保了在爱丁堡老城新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相对开放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2完善具体的法律保护体系爱丁堡十分重视在规划系统和调控方面对老城新城的建筑、历史环境进行严格保护管理。其规划政策法令、古迹保护法令、历史环境政策条例主要来自国家、区域、地方三个不同的层级。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作为区域和地方的规划政策框架的基本法《1997年城市与乡村规划法(》苏格兰()TheTownandCountryPlanning(Scotland)Act1997)、《2006年规划法》(苏格兰)(ThePlanningetc(Scotland)Act2006);专门针对单体建筑、纪念物以及具有独特考古和历史价值地区的保护法律《1997年规划(登录建筑物及保护区)法令》(苏格兰)(ThePlanning(ListedBuildingandConservationAreas)(Scotland)Act1997)、《1979年古迹及考古地区法令》(1979AncientMonumentsandArchaeologicalAreasAct);苏格兰历史环境保护管理基本政策的指导文件《苏格兰历史环境政策》(ScottishHistoricEnvironmentPolicy)(SHEP)14(2008);苏格兰政府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政策法规《苏格兰规划政策》(ScottishPlanningPolic)(SPP)15。在区域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发展规划》(TheDevelopmentPlan)、《爱丁堡与洛锡安区结构规划》(EdinburghandtheLothiansStructurePlan)。与苏格兰政府国家、区域政策法令相比,由爱丁堡市政府颁布实行的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则更为详细,如《爱丁堡城市地方规划》(EdinburghCityLocalPlan)(ECLP)16、《爱丁堡保护区特色评估》(ConservationAreaCharacterAppraisals)等,它们十分有效地对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建筑以及整体景观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由以上分析可见,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从国家、区域、城市的不同层面,构成相当完善具体的法律保护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对世界遗产地建筑环境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法律内容较为细致、规范,并且具有量化标准,例如,在《规划法》中,不但明确规定了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四个要素“必须具有建筑学价值、历史学价值、普遍价值和与国家重要人物或重要时间相关”,而且还细分了相关的时间标准,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17其次,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均将文化遗产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通过对规划开发进行评估控制,来防止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加以学习。此外,在其法律法规中“保护区”的特色评估政策也十分具有借鉴性,目前爱丁堡共有39个保护区,其中的中世纪旧城保护区、乔治亚新城保护区、迪恩村庄保护区(DeanVillage)以及西端保护区(WestEnd)构成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区域的大部分,对爱丁堡世界遗产地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一旦世界遗产地内有新开发项目进行申请,保护区的特色评估就可以与现有法定规划政策,具体导则以及特定场地的发展要求等一起,共同建立起框架,来严格评估和控制新项目对保护区特色和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对遗产地规划政策以及开发控制决定的建议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3多元化的保护方法策略在完善的体制安排与法律体系基础上,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地还通过多元化的方法策略,积极保护老城新城的历史建筑及景观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遗产地投资、旅游环境,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为了复兴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的历史价值和提高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爱丁堡进行了“首都街道”计划(CapitalStreetsProgramme),CastleStreet、St.AndrewSquare、Grassmarket以及RoyalMile、SouthBridge等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城新城中的街道广场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和改善(图2)。爱丁堡还进行了店面标志和广告视觉景观控制的项目尝试,即在爱丁堡老城新城最主要的街道RoyalMile沿街区域范围内,所有新店铺采用的标志都需要得到苏格兰政府的规划审批许可,而原有店铺如果会对保护区的特色和形象产生明显的破坏,政府也能够要求其进行去除。同时,爱丁堡也十分注重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和文物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取得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共赢。目前,爱丁堡老城新城中约有75%的建筑为A,B,C级登录建筑,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以及职业保护专家提供的建议保证了众多法定登录建筑在单体结构、建筑环境、庭院、建筑室内等方面进行整体性保护。18为确保保护工作与新建筑建设之间的协调共生,相关政策从原先登陆建筑以“最佳的使用方式是延续原建筑的设计功能”为主导过渡到以持续合理发展为标准的改建方式,改建中应尽量减少变化,并适应新的抗震、防火、卫生、结构规范等建筑标准,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使建筑利用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具有适应性。在老城区,一些新建建筑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原则下,采用新技术、材料、建筑语汇反映时代特征,在设计中都很好地参考了老城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特色、保存了文化价值的理念,并有机融入其周围环境,保持与历史、景观的紧密联系。它们与老城区历史建筑相互辉映,共同构成爱丁堡独特的城市特色。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苏格兰国家博物馆、Canongate112、苏格兰诗歌图书馆等(图3)。

4多方位互动式公众教育爱丁堡通过多方面资源的整合,确立了世界遗产层级化教育的原则,在大学、中小学、普通民众等不同年龄段、教育背景层面,构建起一个互动性强、立体多方位的世界文化遗产公众教育网络体系,以此推广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意识和价值观,增强城市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对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了十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爱丁堡大学的苏格兰遗产保护中心(ScottishCenterforConservationStudies),设有专门的遗产保护硕士学位。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理论与研究是其中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有关爱丁堡遗产保护管理的研究不断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世界遗产历史、考古、环境监控报告、气候变化影响、项目保护报告、城市经济发展、游客分析等。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爱丁堡还针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每十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系列学术会议。以上研究为《爱丁堡世界遗产管理规划》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并正确有效地指导了爱丁堡世界遗产教育的实践。针对青少年为核心开展遗产教育也是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爱丁堡在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讲习会、设计竞赛等推广工作,例如CurriculumforExcellence、AuldReekiesession、LOOKINGuP!19等,以此来提升青少年对世界遗产及其价值的认知。这些项目目标鲜明、可操作性强、形式多样生动,通常以爱丁堡世界遗产地研究的某个特定主题为目标,在过程中不仅局限于建筑或历史单一细节内容的讲述,而是将世界遗产地的研究内容与学校实际课程内容相结合,丰富有趣的项目整体策划在读写、艺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均提供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技巧的可能性。在普通大众层面上的教育则更为社会化和日常化。爱丁堡主要通过主题展览、大众传媒(电视节目、网站)、导游线路、城市活动、宣传出版物等多种方式途径,来提供多样化信息,增强民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度和热爱感,培养人们自觉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其中的“爱丁堡开门日”(EdinburghDoorsOpenDays)活动20已成为爱丁堡每年一度最盛大的建筑、遗产、文化节日,DOD其实是欧洲遗产日(EuropeanHeritageDays)21的一部分,在爱丁堡已举办20年,由科本协会组织,与爱丁堡市政府合作,每年向公众免费开放一些最好的,现代的或历史悠久的建筑,其中的许多建筑在平日是不向公众开放或是需要收费的。这些建筑遗产大部分位于爱丁堡的老城和新城,活动历时两天,包括导游、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大大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二、结语

篇4

我认为理想的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结构应是金字塔形的。它分为塔尖、底部和中层三部分。

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它的峰顶,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所达到的时代高度,彰显着一个时代文化创造的极致,表现着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实力。它在全民心中应具有值得自豪的位置。这个塔尖是被一批卓越的文艺大家、艺术精英及其经典作品表现出来的。当然也包括国家级的文化艺术机构、设施和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要对这个攸关国家文化形象与高度的塔尖大力投入,不能任由市场操作。在大力支持这个塔尖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整套有效机制和管理办法,如建立国家文化人才数据库、建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并将这一层面的文化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养护和加强这个塔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

金字塔的底部是大众文化。现在大众文化已经商业化了。成为大众性的商业文化。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应由市场调节。国家对这个层面的文化的主要责任是管理,既是市场管理,也是文化管理。市场管理是使市场良性和有序;文化管理是保持其活力与健康。

处在金字塔中层的是中档文化。它处在底层与塔尖之间。但在任何文化发达的国家,它都是大量的审美存在和欣赏存在。它的范围是根据每个国家人民现有的欣赏水平确定的。然而从通俗的大众文化走向中档文化,是一条提高人民欣赏水平与审美品格的必由途径。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中档文化,积极支持与推进,它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重要的一环。

篇5

契约、法律、法治三点一线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与上帝订立了契约,契约就像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犹太人永远遵守。他们不把戒律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欢乐,因为遵守戒律的人与上帝永存。人会失信,所以人与人之间或国与国之间任何交易往来都要立约以保护各自权益。《旧约》是上帝和以色列人所立的约;《新约》是上帝和基督徒所立的约。

《圣经》、《犹太法典》、罗马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是一极文化的承传。

有西方媒体曾刊出一张漫画,画的是摩西在山上,手里拿着“十诫”的石版。他举目向天说道:“现在只要十条法律就够用了,其他的条文等到官僚盛行的时候再说吧!”这则笑话的真实性是,我们当今的法律系统是根据神向摩西所启示的“十诫”订立的。

根据《圣经》,摩西受到神的感召,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返回故乡,在路上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

犹太人的法典是欧洲大陆和英国两地法律系统的来源。

当今许多法律是从“十诫”来的,比如第四诫(“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被视为是为安息日而编纂的,第五诫(“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乃是把家庭神圣化的一则强力的法律,以至于这条法律“铭刻在家庭之中的理想延续到了中古世纪、现代欧洲,直到瓦解社会的工业革命出现”。第七诫(“不可奸”)被视为“婚姻乃家庭之基础”,通过禁止通奸来强化“保护家庭”的法律。第八诫(“不可偷盗”)认可了私有财产,并将之和宗教及家庭相结合。关于第九诫(“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它“禁止伪证,并建立一种以宗教为基础的诉讼”。第十诫(“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是禁止贪夺。十诫帮助人类建立了现代社会的基础,它自然为西方法律立下了根基。

《查士丁尼法典》,又称《民法大全》,是公元6世纪时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早有学者指出, “从各方面来看,查士丁尼所编纂的法律被公认为他最主要的成就,并使他万古流芳”。当查士丁尼统治的时候,罗马的律法已经累积了超过一千年之久的经验。

1583年,法国法学家丹尼斯・高第弗洛依首次使用《民法大全》来指称包括《新律》在内的查士丁尼编纂的全部法典。19世纪的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头一次以武力,再一次以宗教,末一次以法律。”

我们的律法系统来自欧洲,但终极而言,它们均来自《圣经》。

笔者在欧美有不少犹太人朋友,通过他们笔者了解到,犹太人自始至终认为有约,所以守约,他们往往在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背诵《旧约圣经》中的《摩西五经》。所以,让犹太人放弃《圣经》实在是比撼天还难。

祖慰先生在《移民文化超常原创力的解码》中也说:犹太移民的孩子,在13岁时就通过手提式的《旧约圣经》和《犹太法典》,继承了犹太传统人文的全部精华。这样,犹太移民的孩子,接受了两个民族的智能资源,拥有两个异质的智能库,而且都是拔尖的。这不仅比其他移民的孩子多,而且也比侨居国的孩子丰厚。这样,犹太移民的智能结构模型就出来了,很像生命的基因结构――双螺旋链。

根据我的观察,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以色列人和“海外犹太人”都只有一个文化基因结构,犹太人离不开上帝,离不开《圣经》文化,无论是在以色列还是在“海外”都生活在同一文化基因结构里。

在这样一个文化基因结构里长大的犹太人,他们生活在契约、法律、法治的三点一线上,他们始终觉得,有约就得守约,有法就得守法,这样法治社会就会逐步健全。

笔者的犹太人朋友曾提及一个在汉堡的犹太人,他是位交警,在执勤中遇到一名中国人违章,恰巧他们是朋友。违章的中国人第一反应是:“嗨!我们是好朋友,昨晚刚刚在聚会中酒足饭饱,我今天的违规,可以讲出一千个理由,我们是老朋友,你今天就免罚单吧!”而犹太人交警的第一反应是:“罚单照开,是好朋友,所以我帮你交罚款。”

举这样的例子,大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它的确折射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约”的理解。“违章犯法”已经是事实,如何守约,今后如何继续做朋友,汉堡违章的中国人认为,免罚单就是“够朋友”,而汉堡的犹太人交警则坚持认为,约定在先,犯法在后,他愿意代交罚款以守约,以便今后可以继续做朋友。

犹太人到汉藏文化里却被汉藏同化了,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上海著名学者潘光教授在哈佛大学的讲演《犹太人在中国:传奇、史实和透视》称,大批犹太人最早是在唐代(约公元8世纪前后)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不过,直到宋朝,在开封才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犹太社团。关于该社团的记录是最为全面和充分的,正因为此,在涉及犹太人在古代中国这一课题时,人们一般选择开封犹太社团作为一个典型。历经十多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开封犹太社团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导致这一结果的两条本质性原因中有一,即开封犹太人始终与客居地的其他民族和宗教集团享有平等的权利(引自潘光《犹太文明》)。

犹太人汉化的具体原因可能很多,比如与汉族通婚,参加科举,改用汉文姓名,习用汉语等,但是,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三万多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这些犹太人后来几乎全部返回欧美,最根本的原因是,犹太人在全然汉藏语境下生活艰难。第一个艰难是,汉语方块字的艰难;第二个艰难是,在全然汉藏语境下坚持手提式的《旧约圣经》和《犹太法典》的艰难。

认可家园与家园认可

一般来说,移民选择在哪里居住和生活,就是认可了自己的选择,认可了家园,但是,家园是否认可新来移民,那是另一回事。

德国人最早是游牧民,日耳曼部落的进化发生在青铜时代或者最晚是铁器时代。公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慢慢稳定成二战以前的德国。犹太人和他们的被称作希伯来人的祖先为什么在德国“如鱼得水”?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游牧民的“相互接纳”。耶稣就被称为“最善良的牧羊人”,所以耶稣基督在德国也容易被稳定以后的“游牧民”德国人所接纳。

犹太人到了一个地方,尽管手提希伯来文化,但是“既来之,则安之”。但家园是否认可他们,那是另一回事。所以,他们自始至终都会努力,追求被家园的认可。

我儿子中学母校有一个“学校之友”协会,会长是一个犹太人大企业家。每逢学年结束时的“校节”,这位会长奉献葡萄酒,我奉献中国美食,销售所得捐献给学校。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夫妇只是轮流在那里干活几个小时,但是,会长却从早9 点一直坚持工作到夜里24点。

这个例子也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它的确折射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我们只是半心半意地追求被家园认可,而会长却是一心一意,甚至全力以赴地追求被家园认可。类似的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难怪犹太人能够被家园认可,从而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

中国人“留一代”(留学生第一代)多少还携带着“手提式国学”《论语》,但同时,这恐怕就是追求被家园认可的障碍。欧美学人论坛有关华人移民与主流社会的讨论非常激烈,不少学人认为,华人移民难以进入西方主流社会,根本障碍是华人以“中国为先”,因此,华人移民首先要改变 “中国为先”的心态,才能成为“当地的主人”。“中国为先”的心态通常被称为“Chineseness”(或 being Chinese)。这个词描述了全球华人永不终止的“自我定义”情结。Chineseness 让华人把居住国永远当“外国”看,把已经成功超越“中国为先心态”而融入当地社会的其他华裔称为“香蕉”(有贬义),把他们对居住国的效忠定性为“忘本”和“背叛祖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得华人移民的“断奶”过程至少需要一代人。

“留二代”(留学生第二代)无法接力携带“手提式国学”《论语》,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中文方块字太难。已故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教授曾说,他每天读英文报纸没有不认识的字,读中文报刊却经常遇到生词。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是“留二代”,他在一次学术采访中说:“我是美国公民,不是中国人,很少吃中国菜,不会中国话……我认为血统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份,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多元包容的价值是关键。”

篇6

1、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工程是都江堰。

2、我国著名的水利文化工程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它享誉全球,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工程的鼻祖,它始建于秦国,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

3、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最大的水利工程,现在也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它的建成造福了人类,是非常伟大的的一项水利工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在巴黎,可以看到三个很有意味的空间。

旺多姆广场,那里有英国王妃戴安娜在车祸前吃最后晚餐的丽兹饭店。她的情人小法伊德送了她在饭店旁边的珠宝店买的20多万美元的珠宝。这些大珠宝店是犹太移民开的。大多数犹太移民居住在巴黎16区等所谓的高尚区。

在熙熙攘攘的巴黎19区,有一个挨一个的中餐馆和充满中国货的小超市,店主是中国移民。

在大巴黎郊区,某个树林边的空旷地上,有十多辆汽车拉着的“大篷车”进驻,来者不是自助旅游的游客,而是居无定所的吉普赛人。

在欧洲,犹太移民历史约有两千多年,吉普赛移民约有一千多年,中国移民近一百年。同是天涯沦落人,三大移民群刚到侨居国时的状况相似,所拥有的硬件(物质财富)都近乎零,每个人只带来源自故国保存在大脑记忆库中的不同软件(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然而,他们在侨居地的地位却为何如此之悬殊?

犹太移民独一无二的智能结构

面对巴黎犹太移民的显赫空间,我萌生出了一个怪问题:为什么犹太人散居列国当移民时天才辈出,而在犹太复国之后的以色列,国民却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

被世人称为改变20世纪世界秩序的三个伟人――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都是犹太移民。犹太血统的世界级人文学家、艺术家不胜枚举:英国的奥地利裔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提出“后工业社会论”的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现代音乐之父勋伯格;大作曲家;俄国大钢琴家鲁宾斯坦;世界小提琴之王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被誉为20世纪艺术领路人的大画家毕加索……

还有一份有点过时的1980年的统计资料称:“从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设立经济学诺贝尔纪念奖、并由诺贝尔基金会主持颁奖以来,授奖12次,其中1/3以上授给了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的人。犹太人在各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中都占了很大的比例,自1901年以来,共颁发诺贝尔奖513人次,犹太人获奖88人,占17%。而犹太人的数量只占世界总人口的千分之二左右”

然而奇怪,为什么犹太人复国之后,以色列人却不再是“世界级大才的孵化器”了呢?那是因为以色列国的犹太人,其原创力不再超常,充其量位于世界的中上水平而已。

为了回答这个疑问,我走访了巴黎的犹太移民,还阅读了研究犹太移民的著作。我发现,犹太移民和别的移民相比,他们具有一份其他移民所没有的“手提式希伯莱文明”――63卷《犹太法典》(Talmud)。《犹太法典》是由两千多位历代的犹太拉比(Rabbi,犹太教神父,犹太人中最有学问的人),在1200年的时间里,对犹太教义、犹太法律、哲学、道德等人文学科进行讨论的会议记录,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是数千年犹太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犹太人文智慧的集大成者。

犹太移民的孩童教育从三岁就在家庭中开始。首先由父母教授犹太国语--希伯莱文。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父母会做一些希伯莱文的字母形的饼干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在七岁以前必须读完希伯莱文的《旧约圣经》中的五卷书――《创世纪》、《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申命记》。7岁到13岁的孩子开始熟读最经典的《犹太法典》。这就是说,犹太移民的孩子在13岁时就通过手提式的《旧约圣经》和《犹太法典》,继承了犹太传统的人文精华,拥有了一条蕴含着几千年文明结晶的“基因链”。

此外,《犹太法典》特别教导犹太人“学者比国王更伟大”、“要造就高耸得不亚于故乡每一座山的人才”,因此,犹太移民无论穷和富,都会竭尽所能地争取让孩子进入侨居国最好的学校学习并取得最高的学位。这样刻意追求的结果是,从统计学意义上看,犹太移民的孩子比其他移民的孩子,在接受所在国教育的程度方面要高得多,由此也获得了侨居国最优秀的文化“基因链”。

这样我们可以推导出,犹太移民独此一家的智能结构模型:犹太移民的孩子,接受了两个民族的最高智能资源,拥有两个异质的智能库。这就使犹太移民的孩子优于其他移民的孩子和侨居国本土的孩子。

从生命大爆发联想到智慧大爆发

地球上的生命,大约有38亿年的历史。通过化石翻阅这部生命史,会有一个迷人的发现。前30亿年,生命的种类、样式极其贫乏。到了6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突然涌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命样式,几乎包括了动物的所有“门”,例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原始的脊索动物等等。奥妙在哪里?因为,前30亿年的生命是无性繁殖,其“子代”DNA的两条基因链是来自同一个“母代”复制而成的。生命样式的变化,完全靠在复制过程中出现概率极小极小的变异,所以30亿年大同小异。到了寒武纪之前,生命的繁殖方式变了,变成有性繁殖。子代的DNA,是由父母两条不同质的基因链组合而成,而且可以随机组合出天文数字的变异,因此出现了“生命大爆发”。

不同质的基因组合就是生命无穷创造活力的机制。

那么可否这样解码,犹太移民(不是以色列国民)天才辈出的奥秘是:像生命进化到有性繁殖一样,犹太移民在侨居国双螺旋式的教育模式使孩子获得了不同质的两条都是高端的智慧基因链,因此具有了“智慧大爆发”的可能?

吉普赛移民的大篷车自闭症

千年前从印度北部出来的吉普赛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可以发展和保存文明的健全宗教,因此,它自身拥有的“文化基因链”很短,与中华文明和希伯莱文明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在西行到侨居国后,他们又千年自闭于颠簸游走的大篷车里,极少吸纳侨居国的“文化基因”。自闭使他们拒绝建立起“异质双螺旋智慧基因结构”。

因此,吉普赛人是三大移民群中最弱势的,在世界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出类拔萃的人才,连黑人那样的杰出运动人才也没有,更不用说世界级的人才了。他们的基本技能是跳舞、算命和做“梁上君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不仅杀害了数百万犹太移民,也同时杀害了数百万吉普赛人。战后,犹太移民发出了让世界震惊的控诉,获得了精神和物质的巨大赔偿,并把迫害他们的逃匿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纳粹罪犯不断挖出来送上法庭,这样的做法一直持续到现在。然而,同样受到迫害的吉普赛人中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代却完全无声无息,数百万冤魂依然在冥冥中默默游荡。

华侨的“狗窝情结”

中国人安土重迁,与其他移民相比,中国移民有着一个“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狗窝情结”。

“狗窝情结”,迫使第一代中国移民夜以继日、节衣缩食在异邦拼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树高千丈”(积累一笔财富),然后“叶落归根”而去,即回到自己的“狗窝”去,雅称为“衣锦还乡”。

急功近利的紧迫感,使中国移民急中生智。面对新环境,他们把记忆中存储的中国文化“软件”快速地筛选出来,把它们与当地的制度文化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简易可行的“双螺旋结构”。

我多年在巴黎一家报纸当记者与专栏作家,采访过许多从越棉寮(越南、柬埔寨、老挝)、港澳台以及大陆来的华侨。其中的浙江温州移民,最具有草根性活力,落地就能生根,生根就能共生出一大片芳草绿茵。他们在中国都是处在最底层的农民或小城市的市民,所受教育在中学以下。偷渡到法国要负债两万欧元左右。他们就在这个负起点上起步。可是,在经济正常情况下,不出三五年就能拥有几十万欧元的资产,成为小业主。他们成功的奥妙主要是靠迅速建立起“异质基因组合的双螺旋结构”。他们知道,在法国开个中国餐馆最难的是要积累起约10万欧元的第一笔启动资本,如果靠打工储蓄这笔钱,则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如果向法国银行贷款,他们又身无长物抵押,而且他们居留法国本身都是非法的,所以也根本不可能。于是急中生智,应用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拉上五六十位亲戚朋友搭起了个“月兰会”,立即就能筹集到开个小店当老板的本钱。这个“月兰会”的附加标款设计得非常巧妙,对于受亲情文化之惠的会头来说,他得到的是没有任何风险的无息“亲情贷款”,而对于搭会者来说却仍然是有利息的。这种集资方式,便是法国制度文化和中国亲情文化的简易双螺旋文化结构的产物。温州移民还感受到法国是高福利国家,人工成本极高,于是他们又建立了一个“夫妻店”双螺旋结构来应对。共命运、共钱财的中国夫妻,共同管理法国制度下的小饭店或其他小商店,其管理效率最佳,聘用的人员也最少(只相当于法国同类餐馆的1/3)。当他们经营的企业扩大时,他们又应用中国血缘文化,实行家族联营,以作为西方契约联营的同位替代方式。进入法国前二百家排行榜的巴黎陈氏兄弟公司,就是家族联营取得成功的例子。

当然,中国移民的“狗窝情结”,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平庸化的作用。

第一代华侨,他们总想着尽快“混出个人样来回老家”,不会像犹太移民那样全身心地融入与吸纳侨居国文明,而是自甘边缘化,只求快速发财。人是存在在语言中的,这一代华侨连侨居国的语言到他们嘴里都是不合语法的单词组合式表达,遑论其他?他们在经济方面的“双螺旋”,也是立竿见影的简易结构,所定目标是“母鸡的理想不过一把米而已”。

第一代华侨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衣锦还乡”。他们对下一代的培育完全不同于犹太移民了,他们没有像犹太移民那样对下一代从小全面传授祖国文化的“基因链”,更没有像犹太教那样的强制机制。中国移民最多让孩子到中文学校认几个中文字(一般都不会书写)和学几句常用汉语,动机是为了不让孩子“数典忘祖”。至于孩子上侨居国的什么学校、获得多高的学位,完全随遇而安,一切看孩子本人的造化。如此这般,华侨的孩子没有传承中国数千年的长长的“智慧基因链”,成为所谓的“香蕉人”――黄皮肤包着“白文化”。而由于这种“白文化”掺杂了父辈传给的中庸、随缘的价值观,因此绝大多数中国移民孩子在侨居国所获得的又是一个陋而短的“基因链”。中国移民孩子如此“山寨版双螺旋”,其原创力岂能与犹太移民的孩子相提并论?

诚然,华人移民中也出现过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等荣获诺贝尔奖的世界级杰出人才,但是他们在5000万中国移民中的比例太小了,更不用说在中国13亿人口中的比例是多么微乎其微。此外,还要特别指出,这些杰出的移民不是出自唐人街,他们在中国接受了高等教育,即获得了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链”,然后又到侨居国接受最高端的教育,匹配上了侨居国的最佳基因链,因而具有了与犹太移民佼佼者相似的双螺旋智慧结构,才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移民原创力解码后的三句话

一、如果想获得超常的原创力,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学子们尽量争取去发达国家留学吧。

篇8

>> 浅析医患纠纷背后的医患关系伦理学 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的儒家伦理解析 口腔修复美容的医学伦理及减少医患纠纷的措施 医学伦理教育中对医患关系及医疗纠纷的探讨 高校课桌文化的心理解析与建议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技巧与文化意蕴解析 壮族家庭伦理解析 护理质量与医患纠纷 引起急诊医患纠纷的因素与防范对策 院前急救中医患纠纷的原因与对策 医患纠纷报道中的媒体责任与分工 社区医院的医患纠纷原因分析与处理对策 医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思路 院前急救的医患纠纷与风险防控 院前急救的医患纠纷原因与对策 医患纠纷形成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冯玉祥经历的医患纠纷 医患纠纷的“南平解法” 医患纠纷的“宁波解法” 人类的疯狂与文化的救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5]鲁峰.失血孕妇苦等输血致死事件[N].齐鲁晚报.2008-10-10.

[16]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7]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旬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8]Gauthier, Candace Cummins.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 for autonomy: Meeting the communitarian challenge.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 2000, 10(2) .

[19]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0]钱广荣.道德要求的实现需要公平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2,(1).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制约

翻译问题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它与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它的影响与制约。“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先生曾经这样说。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译者要对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而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确实难以理解的。因此,如果译者脱离了文化背景进行翻译,就会导致失误,甚至产生误解。本文将从实例入手,阐明文化差异对准确理解英汉翻译的影响,并加以分析。

1. She is the apple of discord.

初译:她是不和谐的苹果。

改译:无论她到哪里都会引起争端。

分析:the apple of discord源于希腊神话:女神Eris未被邀请参加 Theits 和 Peleus的婚礼,于是她在婚礼上投掷金苹果而引起争端并导致特洛伊战争。后来人们用the apple of discord表示给人带来争端的人或事。

2. Well,the cat is out of the bag.A correspondent has discovered that we are planning a merger with the Z Company.

初译:真糟糕,猫从口袋里钻出来了。我们打算与Z公司和平的计划已经被一个记者探听到了。

改译:真糟糕,秘密已经泄露了。我们打算与Z公司和平的计划已经被一个记者探听到了。

分析:the cat is out of the bag 这一习语源于古代,当时在农村市场上,人们有把小猪装入布袋出售的习惯。为了欺骗买主,一些刁钻的农民常将猫装入布袋假冒小猪,可这个不听话的家伙却钻了出来,露了馅儿,买卖因此告吹。

3.I am yellow.

初译:我是黄色的。

改译:我是一个胆小的人,请不要来吓唬我。

分析:在英语中,英语除了表示黄颜色和以煽动读者感情的方式报道新闻和报纸以外,还常用作俗语,表示懦弱的,卑怯的。

4.He blows hot and cold.

初译:他忽冷忽热。

改译:他朝三暮四。

分析:blow hot and cold出自《伊索寓言》(A esop ’s Fables) 大意是一个人冬夜在山林中迷了路,山神领他回自己的小屋,路上这人不断向手上呵气, 说是取暖。到小屋后,他端着山神给的一碗热粥又吹气,说是想把粥吹凉。山神说“you b low ho t and co ld with the same breath (你嘴里既吹热又吹凉), 你走吧。”后来这一成语表示反复无常。

5.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初译: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

改译:约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诚又守规则。

分析: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新教旧教后,新教教徒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所以“eat no fish”就转译为“忠诚”。当然就要遵守规则,“play the game”就转译为“守规矩”。

上述实例所含的习语,或出自历史典故,或来自于文学典籍,或源于社会习俗,或起于民间传说,无一不负载着浓郁的英语文化的积淀,由此可窥知语言与文化互为依存,不可割裂。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对原语文字与文化内容进行深刻剖析,得其义,悟其神,然后用锤炼过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要准确把握翻译中文化的传达程度,就必须考虑好三个因素: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人们常把翻译艺术比作“带着镣铐跳舞”,以强调翻译所受的文化束缚,同时也体现出翻译工作者战胜束缚、创造优美艺术的高明。翻译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掌握更多的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大量阅读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可以追求词句层面上的等值或拘泥于字面含义,而真正做到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传达出来。总之,只有在考虑双方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使译文神形并茂,这样才能确保文化的流畅传达,摆脱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干扰和束缚,真正地做好翻译。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篇10

关键词:文化节;城市品牌;城市营销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3

在文化创意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城市意识到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及文化在旅游和地方品牌传播方面的作用,开始着力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于是,文化节孕育而生。目前,我国各个地方的文化节名目繁多,问题也很多,所以,对于文化节营销的研究必然会对文化节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方法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繁荣地方经济也肯定大有裨益。

对于文化节营销策略的研究,目前都是从节庆对于旅游业的促进这一方向来研究的。本文试图把文化节营销和地方品牌化策略密切联系起来,在地方品牌化策略的指导下来完成文化节的组织和营销,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综合发展。

一、文化节和文化节的营销

(一)文化节

国际节日和事件联合会(也译为国际节日与活动协会,IFEA)把节事分为大型节事(Large Events)、小型节事(Small Events)、艺术节日(Arts Festivals)、体育事件(Sporting Events)、展览会(Fairs)、与公园和游憩相关的事件(Parks & Recreation Events)、城市相关的事件(City Offices)以及会议与观光局相关的事件(Convention & Visitors Bureaus,简称CVB)等类型(Roche. M .2000)。[1]文化节属于标志性事件,同时还具有节日的特性。

所以可以说文化节是指具有戏剧特点,可以反映大众流行诉求,有重大意义的大规模(large-scale)的文化、商业和体育事件。它一般由国家政府不同的部门联合起来并与非官方的组织共同组办,具有和地域历史、文化相关的民俗学特点。

(二)文化节的营销

文化节营销是指挖掘地区或者城市历史文化,找出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以节庆的形式进行营销,进而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地区或城市旅游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文化节的营销和其他节庆的营销一样,需要根据市场特点,精心设计营销策略。举办文化节是进行城市营销的一种途径,所以文化节的营销应该和城市营销结合起来。

二、文化节对城市品牌塑造的意义

(一)城市和城市品牌

城市也可以称为地区或者地方,科特勒等曾解释说:“地区(place)地区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理政治区域,一个行政区域(省),一个以历史、文化或族群为标志的地区,一个城市及周边的人口带,一个有着各种明确属性的市场,一个工业基地和相近工业及其供应商的聚集地,也可以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属性。”(刘彦平,2005)[2]菲利普・科特勒等将地区营销界定为:“地区营销指地区为满足其目标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营销设计,地区营销成功的标志在于市民和企业喜欢其所在的地区,而游客和投资者能达到其期望。”(刘彦平,2005)[3]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推广传播本地区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发展战略所传递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城市品牌是城市营销的目标和结果。

城市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论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工业、农业等诸多要素进行合理的策划与整合,以求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加城市财富及知名度,提高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最佳发展道路的一门学科。城市营销实际上是营销环境,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好坏,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城市的吸引力(谭昆智,2004)。[4]

(二)文化节对城市品牌塑造的作用

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节事与节事旅游(FSE & FSE Tourism)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盖茨,2001)。[5]主要体现为各种文化节的兴起和繁荣。慕尼黑有“葡萄酒节”,西班牙有“西红柿节”,南宁的“国际民歌节”,还有本文欲研究的淮南“豆腐文化节”,吐鲁番“葡萄文化节”,庆阳“香包文化节”等都是典型的案例。

普伦蒂斯和安德森(Prentice & Anderson)以爱丁堡为例,对节事消费者的消费意图和参加的活动进行了细分(见例1),提出了节事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连带消费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低限连带消费和扩展连带消费2个变量。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他们得出7个节日消费的细分人群:国际文化的严肃消费者、英国流行戏剧的社会派人士、苏格兰表演艺术的观赏者、体验苏格兰的旅游者、美术馆的常客、偶尔光临节日的人、碰巧赶上节日的光顾者(Prentice & Andersen,2003)。[6]

例1 爱丁堡节事消费者消费方式的细化

消费方式1:把爱丁堡作为历史旅游名城(整年呆在爱丁堡的消费方式)

消费意图

了解苏格兰文化传统(真实性的替代物)

认识陌生人/陌生的地方(真挚性的替代性)

观看展览

节事观光

消费活动

参观国家戏院(the National Gallery)

参观苏格兰皇家博物馆(the Royal Museum of Scotland)

消费方式2:把爱丁堡作为苏格兰艺术欣赏地(欣赏苏格兰传统或当代艺术)

消费意图

观看苏格兰芭蕾、交响乐演出

观看苏格兰戏剧艺术演出

体验节日氛围

观看苏格兰卫兵换岗仪式(the Edinburgh Military Tattoo)

消费活动

出席卫兵换岗仪式

参加苏格兰艺术表演

消费方式3:把爱丁堡作为国际艺术欣赏地(欣赏非苏格兰的传统或当代艺术)

消费意图

观看由非苏格兰表演者表演的国际芭蕾、交响乐演出

观看由非苏格兰表演者表演的国际戏剧演出

观看新的、试验演出

观看喜剧表演

消费活动

出席电影节

出席图书节(the Book Festival)

(上例资料来源:引自Prentice R. Andersen V. 2003)

总结起来看,文化节在地方品牌化过程中具有4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节庆作为促进旅游业和地方发展的动力,强化旅游和地方意识;二是节庆作为旅游形象和地方形象的塑造者,提升城市和地方声誉;三是节庆作为旅游吸引物,构成旅游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节庆作为提升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地位的催化剂,拉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Getz. D.1997)。[7]

三、 文化节的营销功能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文化节的营销对于地方自身价值的作用

良好的自然生态及产业环境、优越的生活品质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文化为载体的文化节,是地方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因此,在促进城市财富增长、经济发展的同时,地方或者城市营销亦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性以及人际社会关系的和谐性,换句话说,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社会的和谐度以及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同样是城市营销的核心诉求之一。因此,文化节营销对城市价值有很大的促进和提升,包括城市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在内的各种价值综合的和系统的提升(刘彦平.2005)。[8]

(二)文化节营销促进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人口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两个基本内容。其中,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是吸引产业的重要因素,产业带动就业机会,是人口迁入的最大诱因。产业的进驻,除了人力资源市场和基础设施之外,还包括城市形象吸引和相关营销渠道的配合。居民定居与否,主要取决于生活环境、生活品质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质量。文化节通过促进生产性产业的发展,使得居民收入增加,居民和外来游客又会促使消费性产业的增长。城市在这一良性互动中扩大了税基,有能力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从而使城市的吸引力得到持续的强化。图1描绘了这一基本的城市营销促进城市产业发展的图景。

图1 文化节营销促进产业发展

(三)文化节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城市是许多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的所有要素的外在综合反映,同时也是人们对由这些要素有机构成的城市整体现状的印象、看法和评价以及对发展趋势的判断。那么,影响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广州城市形象建设战略研究》一书便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来分析影响城市形象的各要素。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环境、环卫、环保和市容以及灾害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工商市场情况和交通及通讯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对外交流、社会安全、科学与教育和历史文化等。 其中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文化节作为城市经济的一种推动力而存在和发展,实际上,而本文所论述的文化及文化的产物――文化节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精神方面,也包括物质方面。显然,如果从广义的举办文化节来看,它在城市形象、经济的建设中所直接起作用的方面将直接涉及到“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各个方面。可见,文化节同其它因素一起相互作用,表现于外,并为人们所感知,从而构成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形象的提升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王延华,2004)。[9]

文化节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从城市理念、城市经济发展角度,是从一种内部关系来讲的,文化节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则是从共时性来讲,是从城市的外部关系来讲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是珍惜其城市个性。由于每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各不相同,因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东西,文化节就是它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识。此标识是一种软性的持续推动力,对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张丹,2004)。[10]

(四)文化节营销有助于打破城市增长悖论

一方面,文化节的举办通过机会分析与捕捉、重新定位产品开发、战略联盟或营销推广等营销手段的运用,有可能使地方或城市扭转衰败的形象,从而启动迈向复兴的旅程。另一方面,制定文化节的营销战略需要结合地方营销战略,因此文化节可以强化地方或城市的顾客价值、网络价值和品牌价值等,能够消弥城市增长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减弱或规避生产和生活成本上升、基础设施紧张和公共服务需求上升等可能导致城市衰退的陷阱。作为一种主动和积极的策略,通过文化节营销带动城市营销,能够开启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城市良性增长之路(Grossman and stigliz,1980)。[11]

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并未带来就业的高速增长,出现了快速城市化与低就业增长的悖论现象。这是因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片面追求以工业化为中心,提高了城市化的成本,使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抑制了城市就业增长;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失误,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可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加快城市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重视非正规就业的作用,实现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协调发展(黄宗智,1991)。[12]文化节的举办,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促进旅游业、服务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快速城市化与低就业的城市发展悖论。

四、庆阳香包文化节

(一)庆阳市简介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交汇处,东部与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连接;北部和陕西的吴旗、定边以及宁夏的盐池为邻;西部同宁夏的同心、固原为界;南部跟甘肃平凉崆峒区泾川县和陕西省的长武、旬邑、彬县接壤。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辖七县一区,人口245万,是甘肃省新兴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二)庆阳香包文化

香包在庆阳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在《离骚》和《礼记》等著作当中均有记载。从庆阳民间现存清代以来的香包看,大多数以花卉和动物为图,以隐语象征等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通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彩的生活画绢,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尽都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它是揭示人望的艺术;表达思想信仰的艺术;展示生命活力的艺术。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人性文化。

(三)中国香包文化节

香包节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举行,但是由于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在2003年9月份在庆阳市举行,所以第二届香包文化节决定在9月28日至10月8日期间与西部交易会一起举行。

文化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相结合,项目合作与资金、技术、人才引进相结合,挖掘市场潜力与加快发展的时代要求相结合,使文化节在组织方式、内容、规模、范围和效益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拓展。

(四)案例分析

庆阳香包文化节是我国西部城市文化节中举办较早,影响较大的著名文化节之一。香包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节会持续两个星期左右,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在西北影响很大。

举办香包文化节对当地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同时也使得庆阳香包由民间手工刺绣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益。随着香包文化节的举办,庆阳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强。这说明香包文化节对庆阳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很深远。在2002年举办的首届香包节期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市为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庆阳环县为皮影道情之乡,西峰区温泉乡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中国民俗学会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把庆阳市列为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节会期间完成签约项目435个,签约资金114.94亿元。香包文化节对社会的影响到是深远而广泛的。

就文化节本身来看,庆阳香包文化节的组织是成功的,而且文化节的组委会也似乎模糊地认识到了城市营销的重要性以及文化节营销与地方营销的关系。例如,通过对庆阳市进行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命名和在网络上评选“中国西部最有魅力的文化名城”,让人觉得似乎是要把庆阳定位于“中国西部文化名城”,可惜的是文化节的主办方政府部门由于追求短期利益和政绩,组委会并没有把地方营销和文化节营销结合起来,这使文化节的价值不能最大化。

五、结论

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发展。为了避免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浪费、产业结构失调、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城市发展的品牌化战略越来越显得重要。对于城市品牌化建设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问题,文化节营销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凯夫斯基著.孙绯,等译.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肖志营.营销大策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42.

[3]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6-238.

[4]郭俊华,李洪琴.文化商品的二重性与生产商的社会责任[J].前沿,2007(08):168-171.

[5]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延华.谈城市形象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7]张丹.试论城市形象及经济发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8]王谨.个性化与影响力――关于中国城市节庆的思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1月12日.

[9]肖志营.营销大策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78.

[10]菲利普・科特勒,洪瑞云,梁绍明,等.梅清豪,译.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16.

[11]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J].近代中国,1991:17(03).

[12]肖志营.营销大策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