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间接空冷机组;高寒地区;防冻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间接空冷机组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高冷地区容易出现冻结的事故,直接对操作系统造成影响。散热器是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整个过程工作量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因此会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实践中必须根据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采用间接空冷系统对其进行控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防冻措施,并以现有的机组控制形式为研究点,达到保证机组正常运行的目的。
一、间接空冷系统散热器冻结原因分析
基于间接空冷机组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变化,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并结合机组的实际运行方式,探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下将对间接空冷系统散热器冻结原因进行分析。
1.工作原理分析
间接空冷机组的工作原理比较特殊,主要是和循环水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冷却水进入到表面式凝汽器中,可以通过换热的形式进行排气,由于受热后的循环水送入到空气中,通过空冷散热器与空气进行表面换热,循环水被空气冷却后再返回表面式凝汽器去冷却汽轮机排汽,间接空冷的冷却水系构成了一个闭式循环[1]。
2.间冷散热器介质冻结的原因分析
基于影响因素的差异性,需要根据空气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其进行评估。间接式系统除了盐水作为中间冷却介质,缺少了蒸汽凝结放热过程,基于整体应用程序的差异性,必须根据间接应用系统的形式度一起进行分析,如果风扇转速控制不当,则需要通过风扇对其进行调节,避免出现冻裂的情况[2]。
3.散热器翅片管介质冻裂原因分析
基于现有管理程序的特殊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明确操作流程。系统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现有的管理程序会对其构成威胁,在应用阶段要结合流体学相关知识,对管壁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原有应用程序的严格性,需要重视下层流区的运行情况,翅片管内的大部分水流都为紊流,流体放热是对流放热,流体的热量很快就可以达到并穿过层流区域,流体不会发生冻结。具体设计形式如图一:
如果系统在冬季运行,为了保证原有的流速,必须对温度进行调整,基于现有设计形式的特殊性,必须对循环系统进行重组,使其适应季节性要求,满足高寒地区的发展形势要求。为了提升翅片管内的流速,必须保证各个循环系统的有效性,包括冷却水的布置及设计形式的设定等。如果现有设计程序不合理,要在第一时间对循环水进行调节,以保证翅片管束内
不会因水流动静止而发生冻结[3]。
二、间接空冷机组的防冻措施分析
基于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避免出现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必须对现有的预设体系进行分析,并确定合理的防冻措施。以下将对间接空冷机组的防冻措施进行分析。
1.合理设计水循环
水循环系统是影响其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其合理性。循环水系统充入除盐水,循环水泵开启打循环,地下贮水箱及高位稳压水箱注水至正常水位( 充水方法同第一次冲洗时) 。基于扇区设计形式的特殊性,要重视机组的实际情况,对循环系统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将开机后循环水温度提高至45 ℃,环境温度大于-15 ℃的情况下才允许扇区进水。扇区第一次进水时,要保证两台水循环应用系统同时运行,基于现有设计程序的差异性,必须对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存在控制不合理的情况,要不断增加水泵的投送量,具体设计程序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冬季整体运行情况比较特殊,在具体应用阶段必须投入各种保护程序,为了保证阀门和百叶窗的合理性,需要对动作阀门进行合理的分析,并确定合理的设计形式[4]。
2.强化检查工作
由于间接空冷机组自身的差异性,在具体设计阶段要对扇区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避免出现冻结的情况,要及时关闭百叶窗,便于对水系统进行调节。进入冬季前将清洗水泵停电并放尽冲洗水泵和冲洗水管内存水,防止清洗水泵及清洗管道冻裂。此外每隔两天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检查,为了避免出现控制不合理或者操作体系应用不当的情况,要保证窗户开度一致。
3.安装防水门
空冷散热器的形式比较复杂,在设计过程中要将诶阿赫水循环操作系统的应用情况,对散热器进行适当的调整,上部流出,供水、回水、泄水阀布置在0 m,空冷散热器回水管顶部距地面 25 m 高,回水管直径 1200 m。冬季机组应用情况不合理,如果不对机组内的水进行适当的调整,则水汽有可能返回到空冷散热器中,导致散热器冻坏。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回水管的底部加装DN150 的手动放水门,在冬季空冷扇区泄水后及时打开该阀门,放掉回水管道中的存水,确保散热器片的安全。
结束语
基于现有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避免出现设计不当的情况,必须按照现有的设计模式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适应季节变化要求。近些年来随着应用形式的不断更新,在具体设计阶段要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并以固定的设计行为研究点,提出针对性的防冻措施。工作人员要对机组检查引起重视,对现有设计系统进行干预,进而达到理想的防冻效果。
参考文献
[1]乔栋.马进超.李玉龙,张志宇,王立宇,李红丹等.丰镇发电厂3、4号机组空冷系统改造[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1,12(02):99-101.
[2]石磊,石诚,李少宁等表面式间接空冷散热器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J].动力工程,2011,29(5):472-475.
篇2
度关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一、领导重视,部署到位
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我县对“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进行早安排、早组织、早动员、早行动,成立了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xx县2013年“防
灾减灾日”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落实经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宣传周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广泛宣传,氛围浓厚
一是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突出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宣传,宣
传报道全县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情况。
二是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户外咨询宣传活动。组织各减灾委成员单位在xx县水镜广场集中开展 “防灾减灾日”户外宣传活动,设置宣传展板和咨询台向群众宣传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通过现场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现场答卷、现场提问等方式集中宣传火灾、地震、洪涝等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险办法。
三是开展“五进”活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xx县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会、进家庭活动。5月6日至12日,全县共开展应急演练
4次,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10场,排查灾害风险隐患260处,开展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3200户,制作防灾减灾宣传展板120块,发放防灾减灾图书8000册,发放防
灾减灾宣传资料30000份,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挂图6000张,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标语32条,参加活动志愿者600人,参加防灾减灾活动15000人(次),活动内容丰富多
彩,形式灵活多样,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效果显著,意义深远
篇3
一、灾情
1、灾情概况:2009年我县先后遭受了洪涝、风雹和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5.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941公顷,成灾面积8167公顷,绝收面积2207公顷。倒塌房屋81间,其中倒塌居民住房36户、76间,损坏房屋3373间。因灾死亡1人,伤病1811人。饮水困难人口6.2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3210头只,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1人。各项直接经济损失10996万元,其中农业损失8408万元。分灾种概况如下:
(1)洪涝灾害致受灾人口4.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14公顷,成灾面积1148公顷,绝收面积161公顷。倒塌房屋38间,损坏房屋351间。各项经济损失1596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061万元,灾害程度为中度,重灾区域分布在沿山的、白鹿等乡(镇)。
(2)风雹灾害致受灾人口2.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27公顷,成灾面积299公顷,绝收面积30公顷,倒塌房屋43间,损坏房屋3022间。因灾死亡1人。各项直接经济损失813万元,其中农业损失320万元。灾害等级为轻度,重灾区域分布在、、等乡(镇)。
(3)干旱灾害致受灾人口19.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400公顷,成灾面积6720公顷,绝收面积2016公顷。饮水困难人口6.2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3210头只,死亡大牲畜41头。各项直接经济损失8587万元,其中农业损失7027万元,灾害等级为重度,受灾区域为辖区全境。
2、灾情特点:①局部地区多次重复遭灾。沿山和沿湖局部地区的部分村民连续遭灾严重,农业和家庭财产损失较大。②干旱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受灾面积大。我县的干旱灾害是夏秋、秋冬连发,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少4-5成。自7月初至今,旱情仍在蔓延,苏家垱、、、泽泉、白鹿等乡(镇)受灾最为严重,城镇居民饮用水和工业用水也相继告急。③粮棉减产减收严重。持续4个多月的干旱灾害造成我县粮棉大幅减产减收,粮农、棉农损失惨重。苏家垱乡是我县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乡(镇),人均耕地1.1亩,也是重点粮棉产区。去年人均产粮1000多斤,粮食总产量达13250吨,干旱灾害造成该乡粮食总产量只有10600吨,仅此一项减收20%。乡新华村是我县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行政村,人均耕地不足0.3亩,因旱60%的农户一季稻因无水灌溉而不能栽插,40%的农户在抢水栽插后,因干旱无雨而不能正常灌浆,颗粒不饱满,有的完全是枯草,全村100%农户缺过年粮。棉农损失更惨,全县棉花普遍减产50%。今年棉花市场价格看好,按现在收购价计算,全县棉农人平减少200多元,部分种棉大户,算上肥料、药械、抗旱等投入损失更大。从抽样调查到整体分析情况看,在今年干旱情况下,农作物减产减收严重。
二、应急工作分析和评估
1、组织领导方面。县政府设立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组织和协调全县性的特大、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工作。
2、应急准备方面。已制定了《县救灾应急救助预案》,建立了101人的灾情信息员队伍,有救灾储备仓库300余平方米,县财政已列支60万元救灾储备资金。
3、信息管理方面。今年我县发生的三次自然灾害的初报、续报、核报、年报的灾情信息统计,报送较为迅速及时,实行了灾情信息共享。
4、应急响应方面,启动了抗旱四级应急预案一次,组成了9个工作组,各负其责。
5、宣传教育方面。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和今年国际减灾日期间,协同气象、卫生、教育、文广、国土、城建等部门2次联合举行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10月份在县城富豪大酒店对全县灾情信息员进行了一次全面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了灾情信息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在3个重点村落社区制作了防灾减灾挂图,使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农村社区。
6、恢复重建方面。36户灾民倒房户得到了恢复重建。
三、决策和建议
水旱灾害是我县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各地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抗旱减灾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抗旱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二)要以人为本,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制定合理的用水方案,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
篇4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山东庆云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03-01
庆云县位于鲁西平原的东北部,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是易灾、多灾与灾情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庆云县农业气象灾害成灾机理研究,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建立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防御体系,从而减少农业灾害损失[1]。并结合有关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库和服务保障系统,寻找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最佳实施方案及集成方法,形成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业务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4]。
1庆云县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1.1干旱
根据表1中干旱等级划分标准,1971—2000年庆云县干旱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庆云县春、夏、秋3季干旱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季节特征。庆云县的春旱和秋旱比较严重,1971—2000年,庆云县共发生中度以上春旱13次,其中严重干旱5次,特大干旱3次;秋旱中度以上共12次,其中严重干旱3次,特大干旱4次。二是显著的连季特征。几乎每年都有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发生,甚至出现了春夏秋连旱。
庆云县有记录可查的旱灾24年次,分别出现在24个年份。大约平均每2年就出现1年干旱灾害。其中春旱成灾13次,发生概率为28.9%;春夏连旱成灾5次,出现几率为11.1%;各个不同时期的旱灾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的可能。
1.2洪涝
庆云县夏季洪涝灾害频繁。据资料记载,1952—1964年连涝4年,马颊河多处决口,陆可行舟。该灾害往往是盛夏速降暴雨或大暴雨所致,或客水大量入境等因素而致。
由图1可以看出,1971—2000年庆云县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但该区仍多发涝灾。1949—1994年庆云县有记录可查的涝灾有23个年份,出现机率为51.1%。其中,全年性降水偏多造成涝灾5次,出现机率为11.1%;大涝年出现2次,出现机率为4.4%;轻涝年有3次,出现机率为6.7%。
2庆云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2.1建立灾害防御体系
目前,庆云县尚未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农业气象作为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轨道,迫切需要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4]。特别是农村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别,一些气象灾害的预警还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而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亟待加强。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之间相应(上接第303页)
关系的判别,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防御技术,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
2.2庆云县农业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
2.2.1农业干旱灾害的防御。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根据不同气候、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发生规律及危害机理,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根据气象条件、作物状况和土壤特性优化灌溉模型和灌溉日程表决策系统,采取土壤增墒保墒抗旱技术。
2.2.2农田涝渍灾害的防御。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针对农田涝渍灾害的致灾程度、综合影响、定量评估方法及重点发生区域,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包括农田排灌基础配套设施,建立防灾抗灾耕作栽培体系,构建耐渍、避洪的复合高效生态系统等。制订防灾抗灾、临灾对策和灾后应变措施,包括灾害判别、灾后补救、改种补种、促进成熟、损失弥补等方面内容。
3小结
庆云县有关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经验分析的层面上,缺乏对农业灾害成灾机理的深入探讨。目前庆云县的农民接受气象预警通道有限,对气象科普知识掌握不够,人员设备及部门合作也有限,农村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亟待提高。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研究,提高该县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保障能力,切实保障该县的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整理
4参考文献
[1] 唐蓉.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灾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29):9354-9362.
[2] 张星,郑有飞,周乐照.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估[j].生态学杂志,2007,26(3):418-421.
篇5
地理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呈现地球各圈层的相关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危害等内容,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阐述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灾害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学地理课作为中学各学科中唯一的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教材渗透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是学生获取自然灾害知识的首要途径。从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前四章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分别涉及到自然灾害中的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的有关内容;第五章到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眼,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涉及社会灾害较多,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或者鼓励学生试探性提出具体防灾减灾策略,化害为利,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目的。
2.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谈及成功经验,就源于这个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进行的安全教育管理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学生是易受灾的人群,他们年龄较小,防灾避灾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而且,当灾害发生时,学生多在教室内上课,极易造成群体性的受灾。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从自然灾害角度说,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将防灾减灾的各种方法、措施、原则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的灾害中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人类对于地质灾害,特别是地震的预测精度还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高度。地理教学就是要将这种自然规律性和科学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精神教给学生。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让人们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这点来说,地理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唯物主义思想的一门重要学科。灾害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灾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解决所遇到的环境、灾害与发展问题,在作决策时,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通过灾害教育可使学生形成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养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个人、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和关系模式。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灾难教育的实施途径
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灾害与预防”专题教育。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风、雷暴、暴风雪等天气灾害,还包括干旱、洪涝、持续高温、雪灾等气候灾害,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虫害、海啸等气象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地裂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海水入侵、地下水变异、煤层自燃、瓦斯爆炸、有害地气、黄土湿陷、泥沙淤积等,它可以在瞬间吞没数十万人的生命,将整座城市毁灭。
(3)生物灾害:包括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
(4)天文灾害:如太阳表面、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强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可引起卫星运行、通信、导航以及电站输送网络的混乱,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命,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这些灾害涉及到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而地理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包括了这几个圈层。
2.立足课堂教学,传授预防灾害的正确方法。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的生命财产而言的,但对自然本身,有些则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如台风可以将水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洪水可以将一个地方的污染带到大海从而得以净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能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与技巧的人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增多。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处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的副极地的大陆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
要让学生知道灾害时自救与互救结合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每种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相互救助的方法,避免因束手无策而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传授措施,预防和减小灾害的发生。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每种自然灾害在刚开始形成之时,很多并不具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能力,只有随着它的发展和移动才会对生命财产具破坏能力。如果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是完全能够预防和减小其破坏程度的。例如,水旱灾害其本质是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自然界的水资源分布本身是不均匀的,如果能人为地干预其过程就完全的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是要注意结合有关内容提示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学媒体,通过录像、录音、投影、幻灯片和电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增大教学容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更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播放地震、火山、火灾、海啸等灾害的录像,搜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资料与图片加以形象对比,从而会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全球环境问题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播放了美国灾难电影《后天》,学生对此印象就非常深刻。
篇6
[关键词]农业 气象灾害 防灾减灾 气候资源 灾害调查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22-01
1 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业气象基本特点
1.1 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相比起世界其他各国来说,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占据了自然灾害中的绝大部分,大概在68.9%左右,但是农业又是抵抗能力最差的一个行业。农业气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其一,暴风暴雪;其二,干旱低温;其三,霜冻冰雹;其四,大雾沙尘暴。另外,还有因为气象因素所导致的泥石流、山底滑坡、森林灾害和水旱灾害多农业带啦的巨大负面影响。随着全球的气候逐渐变暖,恶劣的天气情况时有发生,气象灾害这个比较敏感的行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其健康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和作用。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辽阔,人口也比较多,地形比较复杂,而且还是农业发展的国家,所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
1.2 农业气象基本特点
我国的农业气象基本特点一般来说被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国土面积比较辽阔,所以受灾害的区域分布的也比较广。其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比较多。其三,气象灾害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其四,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很大。分布区域比较广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受旱灾的影响很大,发生的几率也很高,在我国基本各个省市的农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影响。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各种气象灾害在我国基本上都能看到,因此相对于世界其他各国而言,我国的气象灾害发生频多。另外,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随着气候逐渐变暖,恶劣的天气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出现的严重天气灾害比较多,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有重大的阻碍。
2 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滞后原因
2.1 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较救灾的被重视程度低
救灾比减灾能力建设更会受到重视往往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救灾是当前和紧迫的任务,而且也便于媒体报道,它以行动为方向,并且容易量化(分发的粮食吨数、运送的家庭栖身设备数目);其次,取得应急救援相对容易,因为在道义上难以拒绝为突发的灾害提供援助;再次,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对各种趋势和估计损失缺乏有说服力的分析,因此农业发展方案往往忽略了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性。
2.2 政府难以确保农户可以方便地获取农业气象灾害相关信息
农户在制定农业防灾减灾决策时通常需要有关灾害风险的信息。收集这类信息并向人们提供看似简单,有时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尽管政府试图为某些农村社区收集并归档灾害数据,但常常存在工作间断或力度不够的问题。对用于分析气象灾害的环境参数和相关数据如何归档也没有通用标准,因此数据交换、灾害分析和灾害制图工作就变得非常困难。
2.3 政府未能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本身就具备很多预防功能,但是否有效却取决于其质量。基础设施需要维护,如在雨季到来之前修补水利基础设施等。很多基础设施和私人措施必须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有效预防。低洼地带农户将房屋地基加高以防止洪水来袭,但同时又打井取水灌溉稻田,这可引起地面下陷。尽管农民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但如果政府不能提供水利基础设施,他们也别无选择。因此,个人采取的预防措施还取决于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反之亦然。
3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3.1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3.1.1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科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就更为紧密。当前,各种专业户对发掘气候资源、了解当地气候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有着空前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中,除了解日常的天气预报、安排好农事活动外,有关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的合理布局、新品种的引进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减少盲目性。
3.1.2粮食安全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做保障
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工作,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1.3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要加快建设基本覆盖全市的新一代农村气象专用警报网系统,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工程建设。要加快建设依托气象业务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要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将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农业实用技术、农用天气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气象条件预报等信息及时传到广大农户、种养大户以及广大农民手中,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而优质的气象服务。
3.2 加强对气象灾害的调查,并定期对调查资料进行更新
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仔细的调查,调查结果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可以通过对当地气象局的历年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把农业气象的灾害适应能力发挥到极致。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对于个人以及社会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也就需要适度的潜力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充分把握好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
另外,适应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从而能够涉及到人们所需要的当地环境和工具,有助于农作物的长期生长和适应。适应的能力不仅与当地的环境有关,也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的相关政策是由政府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具有比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资金方面有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培养好专业人才来对防灾减灾技术进行具体的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料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程度的危险划分,并且定期对调查的资料进程分类的整理和更新。
3.3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
就气象而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健全,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准确率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针对性以及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抵御能力仍然不强,这就必须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特别要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率。要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等现代农业的干旱、低温冷害、高温逼熟和农用天气预报,要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特别是要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预警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农业灾害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气象是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手段之一。当今农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化向集约化转变,近年来,受全球大气变暖的影响,低温冻害、冰雹、旱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服务工作。
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1.1干旱灾害
干旱在乎是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
1.2冷冻灾害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由于不同地区作物的种类不同,在某个发育期对温度条件要求的差异,因此,冷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1.3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山洪暴发、淹没农田等灾害现象。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1.4台风灾害
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km・s-1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带。
1.5风雹灾害
风雹灾害是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群发性明显、发生时间集中且发生频率高。
2、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2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宣传教育缺位,气象主管单位因管理、人力、财力关系没有将气象科学知识及时添加到农民培训内容中,也缺乏相关深入农村的气象宣传教育工作,导致农民欠缺气象科学知识,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严重欠缺。此外,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会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选择迁居到大城市中,因此,无法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严重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
2.3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2)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3)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3、加强气象服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3.1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3.2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3.3建立气象灾害评估体系
重点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工作,只有大力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前兆、发生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的基础,为政府预防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才能使政府掌握灾害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各种情况,在气象灾害防治和治理上,及时采取防灾抗灾救灾措施。
3.4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农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3.5培训的大力投入
农业在很长的时间一直被人们忽略,感觉好像已经退出了世界的大舞台,其实不是的,只不过太多方面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对于现代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农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方面的都有很大的不同,在人们的传统的误区中走出来,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我们生产活动中大大的提升了这一方面。对于我们农业工作者来说就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就是非常的严格,如何的关注天气的情况,对于一些设备的使用都是非常的苛刻的,只有拥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所以,要加大平时的专业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综合的素质,要知道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好抄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3.6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才能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作为气象灾害预防的重要部门,气象部门应与政府相关气象灾害预防部门,联合制作和气象灾害情况等预报,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估等,以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7科学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科学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和传播将会有效的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还存在预警信息政出多门、防御措施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政府进行完善和健全,只有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才能有效的形成气象灾害防治体系。
结束语
人之生息气候相随,天气之行人以拓运。党的十六大以来,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完善服务机制,完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由经验预报、定性预报上升到客观预报、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信息产品,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充分认识到它与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环保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中指挥生产、防灾救灾,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03:85-89.
[2]刘彤,闫天池.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经济损失[J].自然灾害学报,2011,02:90-95.
篇8
乌审旗是鄂尔多斯市暴雨多发地区,因暴雨造成的洪灾和涝灾发生几率较高。据统计,南部地区≥50mm的暴雨平均约四年一次,年最多为两次;中部地区≥50mm的暴雨平均每两年一次,年最多为3次;北部地区≥50mm的暴雨平均每两年一次,年最多为2次。暴雨始发段一般发生在6-9月,而7、8月是暴雨最集中期,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多以局地性、阵性降水出现。1971-2010年降水气象资料显示,夏季7、8月份24h降水量最大为149.9mm,出现时间在2002年7月30-31日;1h降水量最大59.5mm,30min最大雨量达到49.2mm,可见暴雨强度之大,极易在一些低洼地区和农田区造成积水和洪涝。乌审旗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一般不易发生山洪灾害,但由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洪灾一般多发生在境内的无定河、纳林河、海流图河和白河流域,涝灾一般多发生在一些低洼下湿滩地和田间洼地。从季节来看,洪水涝灾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夏、秋两季,每逢大暴雨或连续阴雨,往往会形成洪涝。据资料记载,1977年、1985年、2002年等年份,因雨水集中,造成全旗洪水和涝灾,淹没农田1400hm2,草场19万hm2,受灾牲畜15万多头(只),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
2乌审旗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在通常所说的一、二、三产业中,农业是对气象灾害反应最敏感,受影响最明显的产业。乌审旗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年播种总面积一般在4.0万~5.3万hm2,其中玉米是最主要的种植作物,一般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2左右,青饲料占种植总面积的40%左右,其他谷物、薯类、蔬菜瓜果等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3乌审旗农业气象灾害致灾指标及风险区划
3.1主要致灾因子
从对乌审旗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和特征的综合分析情况看,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有水分因子(包括干旱、冰雹、洪涝、暴雨雪等),温度因子(霜冻、高温、低温冷害等),风因子(大风、沙尘暴等),以及由其他气象因子综合作用而引起的综合性灾害。这些致灾因子出现的概率、强度、分布不同,就导致引发农业灾害的不同气象事件,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2致灾指标及风险区划
旱灾干旱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为降水量,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衡量指标,通过对乌审旗气象资料的分析,若旱期在150d以内,则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25%以下,为一般干旱,在-50%以下为大旱,在-80%以下为特大干旱;若旱期在150d以上,则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10%~-25%为一般干旱,在-25%~-50%为大旱,在-50%以上为特大干旱。干旱灾害风险是指干旱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概率。干旱风险性主要考虑干旱发生的频率,致灾因子主要选取了降水量;将河网分布、地势高度作为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标;农业生产受干旱的影响最为显著,承灾体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即地均人口)、经济密度(即地均GDP)、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和粮食单产为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能力主要考虑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百分比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对以上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到乌审旗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图4)。由图4可看出,乌审旗中西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河流较少,干旱风险等级相对较高;东南部、东北部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植被好,湿地湖泊多,地表水浅,河网多,农业灌溉设施也比较完善,干旱风险等级相对较低,但有些丘陵地带干旱风险度也相对较高。雹灾冰雹也是由水因子而引起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其致灾指标取决于冰雹的大小、持续时间、猛烈程度等因素。如果雹块大、下得猛或持续时间越长,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就越大。一般来说,若雹块直径在1.5cm以下,持续时间在10min以内,则为轻度雹灾;若雹块直径超过3cm,持续10min以上,则为重度雹灾。冰雹灾害危险性主要考虑冰雹灾害发生的历史频率分布情况。冰雹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和粮食单产为基本要素,同时考虑地形的影响和防灾减灾能力,对以上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到乌审旗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图(图5)。由图5看出,乌审旗冰雹灾害风险区大体呈西部高、东部低渐进式的分布特征,越向东等级越低,冰雹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无定河镇与苏力德苏木南部以及乌审召镇西部等地。从苏木镇来看,苏力德苏木以次低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为主,嘎鲁图镇次低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所占面积差异不大,图克镇、乌兰陶勒盖镇主要以中等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为主,乌审召镇风险区划较为复杂,呈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无定河镇是乌审旗的农业大镇,其南部地区风险等级最高,受冰雹危害的几率最大。
3.3霜冻
霜冻灾害的危险性可用初霜冻偏早和终霜冻偏晚发生的频率来表征。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地形;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地均GDP、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和粮食单产为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能力考虑人均GDP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对几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加权叠加,得到乌审旗初霜偏早和终霜冻偏晚风险区划图(图6、图7)。由图中可以看出,乌审旗初、终霜冻风险区均呈阶梯状分布特征,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初霜冻风险区呈五条南北走向的条状分布,从东到西风险等级逐渐升高,其中,西北地区的初霜冻风险等级最高,东南部的风险等级最低。终霜冻的风险区划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西南部、东北部风险等级高,然后风险等级由西南、东北逐渐向中部递减,中部地区风险等级最低。
3.4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主要考虑暴雨发生的强度及频率。所以,灾害的危险性可用降水强度和降水频次表征;孕灾环境主要指地形起伏状况、河网密度等,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耕地面积所占比例等。对以上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图8)。由图8可见,乌审旗暴雨洪涝灾害等级是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图克镇东部、乌兰陶勒盖镇东部、乌审召镇部分地区以及嘎鲁图镇东南部为暴雨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乌审召以及图克镇的大部地区处于次高风险区,剩余地区,除无定河镇有部分区域为次高风险区外,基本以低风险区和次低风险区为主。
4结论
篇9
千方百计做好抗旱保春耕工作
——在全县抗旱保春耕促进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同志们:
根据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今天,决定在此召开全县抗旱保春耕促进视频会议,目的就是——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紧急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投入抗旱保春耕、抗旱保苗,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确保春耕生产,确保饮水安全,确保人畜生命安全,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县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当前旱情形势的严峻性,把抗旱保春耕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抗大旱、抗久旱、防大灾的思想,动员全县各方力量,狠抓抗旱措施的落实,坚决打赢抗旱保春耕攻坚战,最大限度降低旱灾损失,千方百计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入冬至今,全县降雨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已连续100余天无有效降水,降水量仅7.8mm,比常年同期偏少83%,比去年同期偏少75%,降水量属近27年以来最少。特别是进入大寒节令以来,我县持续晴暖少雨,多阵性大风天气,导致我县出现不同程度气象干旱,江边河谷地区和老旱区气象干旱明显,森林及城乡火险气象等级偏高,同时,冬季干暖不利农业安全生产,未来抗旱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干旱仍将持续。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分析:预计全县3月到5月降雨量正常偏少,其中3到4月偏少,5月正常稍偏少。3到5月平均气温正常稍偏高,其中3月稍偏低,4月偏高,5月正常。3月下旬二半山及以上地区有中等强度倒春寒,雨季将于5月底6月初开始,雨季开始前我县仍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有效降水较少,旱情将呈现继续扩展趋势,干旱面积将继续扩大,受旱程度将不断加深,抗旱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是抗旱保苗任务艰巨。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达8万亩,其中轻旱6.5万亩、重旱1.3万亩、干枯0.2万亩,经济损失约300余万元。目前正值春耕关键时期,由于前期旱情影响,土壤缺墒严重,加之很多地方无抗旱水源,尤其是核桃、花椒、烤烟抗旱保苗任务显得尤为突出。
三是森林防火形势非常严峻。我县自进入森林防火期以来干旱持续,降水不足,立春后,气温回升快速,大风天气增多,高火险天气持续,目前森林火险等级仍然居高不下,形势非常严峻。截至目前,全县共发生荒火14次,过火面积839.3亩,火灾1次,过火面积30亩。
二、统一步调、紧急行动,全力抓好抗旱保春耕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春耕生产热火朝天,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做到克服“两种思想”,抓好“九个重点”,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确保农作物种得下能成活,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尽最大限度减轻旱灾损失。
克服“两种思想”:
一要克服麻痹侥幸思想。巧家“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使全县干部群众对干旱的耐受能力比较强,同时也就容易产生麻痹侥幸思想,认为“旱一下不咋个”,忽视抗旱救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各级干部必须克服这种侥幸心理,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真正把抗旱救灾当作头等大事,认认真真抓好落实。
二要克服畏难等靠思想。在资金投入不足、库塘蓄水不够、工程水源缺乏的情况下,各级干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动员群众,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排除千难万险,想尽千方百计,务必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抓好“九个重点”:
一要抓好蓄水保饮保生产。当前,泉点还未枯竭,河流还未断流,是抓好蓄水工作的有利时机。各乡镇要及时对辖区内小塘坝、抗旱窖、抗旱池、小水窖等小型蓄水情况进行彻底排查,抓紧蓄水补水,千方百计开辟抗旱水源,将排查统计情况及蓄水补水情况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同时,对易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的地区,要有针对性制定供水应急措施,一旦出现农民饮水困难,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要抓好水利损毁工程修复。去年以来,我县部分乡镇先后遭遇了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水利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将修复影响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安全的水利损毁工程,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任务,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维修、渠道清淤除障,做到每一条渠道,每一件管网都能正常供水。县水务局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县管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运行管理,加强对各乡镇水毁工程修复情况的检查。各乡镇要对辖区内的所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检查,发现损坏的,及时组织受益群众修复,同时督促群众加强渠道的清淤除障和日常管护,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三要抓好供水科学调度。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水库蓄水共计2287万立方米,扣除死库容302万立方米,现可供水量为1985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777万立方米,虽然蓄水比去年好些,但是一定要科学合理调度。县水务局要切实加强炉房水库、长海水库、大海水库、孔家营水库和引荞灌区、建设堰灌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既要做好抗大旱、抗久旱的准备,留足应急备用水源,又要结合现有蓄水和产水情况,科学制定供水计划,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尽最大努力保障灌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县水厂要加强县城供水管网的检修力度,确保不漏水。拟定供水计划,实施定额供水和科学调度,制定管理办法。坚决遏制浪费水、多用水的现象,确保节约、安全、有效供水。各乡镇要严格执行抗旱救灾水资源调度管理行政首长责任制,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用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用水和群众生活用水的矛盾,切实做好水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控工作,及时、妥善化解各类水事矛盾隐患。
四要抓好粮食生产抗旱。目前正是春耕播种节令,各乡镇、县农业部门要根据旱情发展情况,组建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块,积极开展抗旱保春耕工作。一是突出按节令播种。工作组要根据不同农作物品种确定播种时间,迅速落实地块,指导群众备 种、备肥、备水、筹劳,保证按时播种;二是突出科技措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派出技术指导员深入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今年一定要大面积推广间套种技术,实现稳产增产。科技样板建设必须按下达任务如数完成,道路交通沿线科技措施覆盖率必须达到100%;三是突出因地制宜。在适宜地膜覆盖区域扩大地膜种植面积,在无水源、灌溉条件,又不适合地膜覆盖栽培区域,要大力推广“保湿剂”、“旱地龙”等抗旱技术,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提高科学抗旱水平;四是突出结构调整。积极指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在干旱严重无法耕种时,可实行“水改旱”、“农改经”、“农改蔬”等措施,确保满栽满播,确保不因干旱荒芜一块土地。
五要抓好烤烟生产抗旱。目前,是烤烟生产关键时期,各种烟乡镇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保证烤烟生产抗旱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一是要全力以赴做好抗旱保苗工作,进一步加强烟苗管理,防止高温烧苗,积极做好剪叶促根炼苗,提高烟苗抗旱能力。引导烟农合理、及时购置抽水、引水等物资设备,采取多种形式抗旱保苗,确保计划面积有足够壮苗移栽。二是要千方百计抓好抗旱移栽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尽快灌足水窖、水池、水塘,最大限度地发挥烟水工程作用。三是要加快土地整理建设进度。蒙姑镇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务必于2013年4月20日前全部完工,确保2013年烤烟生产提墒起垄和移栽工作顺利开展。
六要抓好蚕桑生产抗旱。县热开办、有关乡镇、丝绸公司要根据今年蚕桑生产工作会议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强化“春嫁”工作,做到应嫁尽嫁;二是落实新栽桑地块,实现两个全覆盖;三是抓好抗旱保苗,加强水肥管理,确保养蚕效益;四是抓好春蚕订种,确保应养尽养;五是抓好桑园流转和桑叶交易,推进专业化养蚕。
七要抓好经济林果抗旱。经济林果保苗重点是20__年新种苗木,其次是3年期以内的幼小苗木。一方面各乡镇要积极组织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块,发动群众,跟踪检查到每棵,充分利用可用水源,及时补水保苗。另一方面县林业局要结合当前林业产业规划设计、农村技能培训等工作,把技术力量安排到一线,加强科学抗旱、科技抗旱培训指导,针对旱情制定抗旱保苗技术方案,引进和推广新的抗旱技术和抗旱方法。当在旱情最严重时期,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前提下,主要保证经济林果抗旱用水,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全县经济林果抗旱保苗工作取得成效。
八要抓好甘蔗生产抗旱。各有关乡镇、县热开办、白鹤滩食品有限公司要深入蔗区重点解决灌溉水源,确保按时浇灌;同时,要落实好高糖分区新种甘蔗地块和水源,强化新种甘蔗技术指导,确保实现高产、高效。
九要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当前持续的旱情,农事用火和高危火险双高峰期重叠,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抗旱救灾与森林防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严格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突出重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必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对森林防火工作再分析、再安排、再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部署落实,并明确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乡镇、村、组层层有具体人员抓防火,确保各项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药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乡镇要按照辖区负责制的要求,与保护区管理局共同抓好药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必须确保药山自然保护区不发生森林火灾。二要加强巡查。各乡镇、县林业局、药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要加强护林员的管理,增强巡山、守卡、护林的力量,对重点火险区及部位加强巡查,及时消除火险隐患。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在涉林旅游区、主要入山道口、公路沿线等关键部位加强森林防火宣传。要组织村民收看森林火灾典型案例,切实增强农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森林防火的自觉性、主动性。四要加强火源管理。各乡镇、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火源管理,要坚决管住在林区烧烤食物、吸烟、烤火以及上坟烧纸、烧香、燃放烟花爆竹等非生产性火源。要进一步加强生产用火的监管,林区一律实行封山管理,严禁火种入山,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巡山护林员、瞭望监测员要加大火情巡查、监测的范围和密度,强化守山责任,加大巡山力度,切实把火源堵在山下林外。五要作好扑火准备。要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加强扑火队伍的训练,提高扑火技能,储备好扑火器具和物资,严阵以待,确保一旦出现火情,能迅速有效地处置,及时安全组织扑灭,避免发生人伤亡情况。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抗旱保春耕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工作抓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领导认识高,决心大,带头干,抓得实,群众就能充分发动,工作就能干出成效。各乡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有领导坐阵指挥。要层层细化目标,强化责任,采取分片包干负责的方式,把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二是落实工作责任。要进一步落实层层负责制,形成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抗旱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各扶贫挂钩部门和乡镇要迅速对抗旱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广泛发动和组织全体干部群众,迅速深入到挂钩帮扶的村组、到田间地头、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与人民群众一道投入到抗旱保春耕、抗旱促生产、抗旱夺丰收、抗旱保人畜安全的工作中,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难,办农民之所需,切实搞好各项服务,真正解决问题。
三是合力密切协作。县农业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深入灾区,加强技术服务,保证每个受灾村都有技术员在第一线指导抗旱救灾。水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持续抓好水利工程清淤除障和修复工作,确保全县所有渠道、抽水站、烟水管网正常通水,千方百计加大各种蓄水储水。物资供应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和抗旱物资的调剂和调运工作,做到数量充足、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财政部门要及 时筹措、拨付抗旱经费;通信部门要确保通信畅通,优先传递抗旱信息。气象部门要做好人工增雨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时机出现,迅速开展人工增雨,缓解旱情,要认真做好气象预测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宣传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督办室、县抗旱指挥部要强化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职责,积极配合做好抗旱救灾的各项工作,及时再派出抗旱工作组,深入农村一线指导抗旱,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四是作好应急准备。一要强化队伍保障。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队伍建设,要建立以民兵、武警官兵、各级干部为主的防灾减灾队伍;县防汛抗旱办、森防办、人武部、武警、消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防灾减灾队伍培训,集中待令;各乡镇要根据实际,加强乡、村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并落实好具体措施,确保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二要强化物资保障。各乡镇和县水务、农业、林业、民政等部门要抓紧补充储备抗灾抢险物资,按要求备足到位。要根据旱情特点和抗旱工作需要,千方百计保证抗旱用电、用油和抗旱农用物资供应,要管好用好现有抗旱设备,要储备好数量足够的抗旱物资。要备足扑火物资,各种扑火机具、车辆、物资、通讯等设备必须保证处于完好状态。
五是严格资金使用。为确保抗旱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最强作用,重点向特旱区、重旱区倾斜。一是今年抗旱资金以核算保苗成活面积后给予补助,主要体现群众旱灾自救。除炉房灌区、引荞大堰、建设堰、和平堰、东坪堰等几条大堰灌溉区以外的区域可视为旱区,同时,在干旱严重时期4、5月全力抗旱保苗成活后,工作组检查核实,以最后保苗成活面积分配抗旱补助资金。县水务局、气象局负责制定具体补助办法,并于2013年3月20日前出台。二是充分发挥救灾资金的“及时雨”作用,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下拨到灾区,解决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绝不允许拖延和滞留。三是要抗旱救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格使用程序,严防挤占、挪用和贪污,定期将抗旱救灾资金的安排和拨付的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篇10
关键词:粮食产量;自然灾害;灰色关联度;稻谷;玉米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17-3
1 相关研究回顾
中国是农业大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也就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较一致的共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升高、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扩大、灾害强度加大、灾害发生周期缩短、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何静,1997;王国敏等,2007);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巨大(尹成杰,2009;龙方等,2010);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关联度呈现周期变化(龙方等,2011);干旱和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王春乙等,2007;佟远明,2006;王道龙等,2006);极端气象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影响加剧(黄国勤等,2005;李帅,2010)。同时有学者对自然灾害对居民粮食消费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张颖华,2010)。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恢复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张营等,2007)、减灾和农业风险管理意识(孔圆圆等,2007;徐雪高等,2010);完善灾害防御体现(王桂荣等,2007;矫梅燕,2010);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马九杰等,2005;何燕等,2010);提升灾害研究、预测水平(黄国勤等,2005;颜晓飞等,2009)等等。
目前学者们有关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成果,但是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宏观研究对提升抗灾水平、保证粮食产量稳定作用有限。因此,本文在于通过研究自然灾害对贵州粮食生产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提升贵州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产量稳定。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 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其中,1978~2007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稻谷播种面积、稻谷产量、小麦播种面积、小麦产量、玉米播种面积、玉米产量、水灾受灾面积、旱灾受灾面积、风雹灾受灾面积和霜冻灾受灾面积数据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2008~2010年对应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2 数据处理
在中国发生的多种灾害中以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干热风、霜冻、台风、雹灾、尘暴、寒潮等)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统计年鉴中统计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雹灾和霜冻灾,根据贵州粮食生产结构和农作物生长特点本文以水灾、旱灾、风雹灾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在统计年鉴中没有单独的粮食作物受灾资料,因而本文假定粮食作物受灾状况等同于农作物受灾状况。相关指标计算方法为:
(1)、(2)式中,N表示单产,单位千克/公顷;TN表示产量;S表示播种面积;P表示受灾率; 表示受灾面积;TS表示农作物播种面积。
3 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
3.1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贵州粮食生产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643.5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1168.3万吨,增幅81.55%。贵州省的粮食生产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0年低增长时期,粮食由643.5万吨增长到721.0万吨,增幅12.04%;第二个阶段1991~2000年快速增长时期,粮食由885.5万吨增长到1161.3万吨,增幅80.47%;第三个阶段2001~2009年低增长时期,粮食由1100万吨增长到1168.3万吨,增幅6.18%。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各自特点,其中稻谷所占比重由52.0%降至38.8%,小麦所占比重一直低于16.0%且在1993年以来有下降趋势,玉米所占比重由27.0%增至34.7%。由此可见,研究贵州粮食生产必须要研究稻谷和玉米的生产。
3.2 播种面积和单产对贵州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
粮食产量主要是由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决定的,即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的变化影响粮食产量的变化。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分别有多大,需进行计算和分析。
粮食产量(TNt)的年际变化(TNt),可分解为单产(Nt)变化影响( ,其中 为单产的年际变化量, 为前一年播种面积)和播种面积( )变化影响( ,其中, 为播种面积的年际变化量, 为当年单产)两个部分,即:
(3) ; 表示年份。
用(4)—(6)公式分别表示单产、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4)—(6)式中, 表示单产、播种面积对稻谷总产量的总影响程度, 表示单产影响所占比例, 表示面积影响所占比例。
表1 稻谷、玉米单产和播种面积对贵州稻谷、玉米产量的影响(%)
利用上述方法对贵州1978~2009年稻谷、玉米生产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表1。由表1可知:①总体而言,单产变化是影响总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稻谷单产贡献约为82.97%,面积贡献约为17.03%;玉米单产贡献约为75.96%,面积贡献约为24.04%。②总产量减产、增产年份单产贡献都在70%以上。这表明,在粮食产量变动中单产的提高起了主导作用。
4 稻谷、玉米单产与自然灾害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4.1 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的提取及处理
物质投入、科技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基础建设及农田治理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根据发挥影响的时间长短可以把主要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长期发挥影响作用的因素,有农机投入、科技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基础建设和农田治理;一类是短期发挥影响作用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鉴于此,本文把粮食单产分为长期趋势单产和短期波动产量。
(7)式中 是实际单产; 是长期趋势单产,反映物质投入、科技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基础建设和农田治理对粮食生产影响产量; 是短期波动产量,反映自然灾害影响单产偏离长期趋势的产量,即自然灾害影响下的产量。目前,测定产出长期趋势的方法很多。本文中选择HP滤波法。
表2 贵州1978~2010年自然灾害影响下的稻谷、玉米产量
注: 表示稻谷短期波动产量, 表示玉米短期波动产量,单位:吨/公顷
利用Eviews软件得到代表稻谷、玉米长期趋势单产的HP值并计算出自然灾害影响下的产量(见表2)。
4.2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自然灾害受灾情况分析
根据公式(2)对贵州1978~2010年农业生产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旱灾受灾率( )、水灾受灾率( )、风雹灾受灾率( )及霜冻灾受灾率( )。
由于自然灾害受灾率与自然灾害影响下的产量之间呈现反向相关关系,而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变量间一致性,为研究的方便,故令 ,得到未受旱灾率( )、未受水灾率( )、未受风雹灾率( )及未受霜冻灾率( ),见表3。
4.3 稻谷、玉米单产与自然灾害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上文计算得到的贵州1978~2010年自然灾害影响下的稻谷、玉米产量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未受灾率等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如表4、表5所示。
注: 表示未受旱灾率与自然灾害影响到的玉米单产的关联度;( 表示未受水灾率与自然灾害影响到的玉米单产的关联度; 表示未受风雹灾率与自然灾害影响到的玉米单产的关联度; 表示未受霜冻灾率与自然灾害影响到的玉米单产的关联度。
根据表4、表5可知,①四种自然灾害未受灾率对稻谷单产的影响强于对玉米单产的影响。其中,四种自然灾害未受灾率与稻谷单产的关联度在0.7760~0.7792,与玉米单产的关联度在0.6125~0.6191。有两个原因:一是稻谷和玉米的抗逆性不同;二是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与稻谷、玉米的生长时间不同;②四种自然灾害未受灾率与稻谷、玉米单产的关联序差别较大。其中,未受旱灾率对稻谷单产的影响最强,以此为未受水灾率、未受风雹灾率和未受霜冻灾率;未受水灾率对玉米单产的影响最强,以此为未受霜冻灾率、未受风雹灾率和未受旱灾率。因为稻谷是喜水作物,抗旱能力差,故旱灾发生对稻谷单产影响较大;玉米是喜温怕湿作物,抗涝能力差,故水灾发生对玉米单产影响较大。同时说明一方面该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另一方面基础农田治理有待加强。
综上可知,①稻谷和玉米的抗逆性强弱的不同;②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③农田基础设施存在不足和不合理的问题;④农田治理有待加强。
5 对策建议
5.1 加强对粮食作物研究,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一方面加强粮食作物育种研究,提高粮食作物的抗逆性;另一方面加强粮食作物栽培研究,推广科学栽培管理以增强粮食作物的抗逆性。
5.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一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少的地区加强建设;二是在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的地区加强管理;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5.3 加强农田治理
一是发展农田防风固沙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平整农田,避免旱时不便灌溉,涝时不便排水;三是推广深耕改土,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
另外,考虑到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等特征,要减轻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一是要提高农业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二是健全农业自然灾害服务体系,三是加大救灾补损力度,提升战胜自然灾害能力。
总之,应对自然灾害就要积极搞好防灾、抗灾、减灾准备工作,努力做到未受灾地区多增产,轻灾地区不减产,重灾地区少减产,努力保证粮食产量稳定。
参考文献
[1] 何静.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1997
(6):37-40.
[2] 王国敏,郑晔.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茂松,李章成,王道龙,杨修,钟秀丽,李正,李育慧.50年
来我国自然灾害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5,
142:55-60.
[4] 尹成杰.粮安天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 龙方,杨重玉,彭澧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9):97-104.
[6] 龙方,杨重玉,彭澧丽.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5):33-44.
[7] 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37-43.
[8] 佟远明.当前我国稻米市场特点及趋势分析[J].农业展望.2007年第6期.
[9] 王道龙,钟秀丽,李茂松,杨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减灾对策[J].灾害学.2006年第7期.
[10] 黄国勤,钱海燕.江西省近年来的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灾害学,2005,02(2):61-65.
[11] 刘年喜.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形势与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7,6:41-43.
[12] 杨正周.极端气候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及保障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29-330.
[13] 李帅.浅析极端天气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和对策[J].决策观察,2010(8):33.
[14] 张颖华.论自然灾害对居民粮食消费安全的影响[J].消费经济,2010(3):2-84.
[15] 张营,徐刚.陕西省农业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50-1451,1454.
[16] 孔圆圆,徐刚.重庆市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412-3413.
[17] 张平,索志林,唐立兵.刍议农业自然灾害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8(3).
[18] 徐雪高,沈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现状、成因及应对机制[J].天府新论.2010(1)
[19] 王桂荣,李志宏,王慧军,贾建明,范凤翠,石玉芳,李敏.河北省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7,2(3).
[20]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