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分析

篇1

目前全世界对智能建筑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设计、设备、管理、服务等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安全、高效、便捷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以现代化建筑技术为手段,由办公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和通信自动化系统三大系统所组成,帮助用户在费用开支、人身安全、生活舒适等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目前智能建筑的集成化管理程度还较低,各个系统之间基本上单独存在,不具有面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

2智能建筑突发事件模型与分析

2.1建筑突发事件分类

突发事件通常包括自然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和综合性突发事件。对于智能建筑的突发事件而言,它具有出现的频率较高和损失集中、剧烈的显著特点。根据事件的特殊状态可分为:“正常”、“异常”和“故障或失效”三种状态,当智能建筑中的事件处于“正常”和“异常”状态时,一般不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当智能建筑中的事件处于“故障和失效状态”时,通常指智能建筑的特性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智能建筑监控和管理系统的重点是使智能建筑运行在“故障或失效状态”之外。

2.2建筑突发事件优先权机制

智能建筑中,有可能出现很多突发事件一起发生的情形,对于这些一起发生的突发事件如何进行管理是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必须认真处理的首要问题。有些突发事件非常重要和紧迫必须马上得到处理,例如关系到用户安全的火灾报警事件和关系到用户财产的盗窃事件。而有些突发事件可以延缓处理,例如空调系统的失效、照明系统的失灵。为了使管理系统不仅处理“突发事件”,也能响应“正常事件”,本文对各类事件优先权级别的分配如下:优先权数组大小的确定。由于优先权数组的大小影响管理系统的实时性,为了满足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的需要,本文确认优先权数组的大小为16。优先权数组项目的确定。由于面向突发事件的智能建筑集成系统,在没有突发事件时要管理和监控楼宇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各种资源进行消灾和减灾运行,为了避免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存在先天性缺陷,优先权数组项目要包括手动生命安全、自动生命安全、手动安全防范、自动安全防范、最高权限操作、最小切换控制、临时性事件和人工操作七类事件。

3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及集成案例

在智能建筑中,各种楼宇自控设备分布地安装在不同的位置,为了高效地监控和管理智能建筑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就要在各种楼宇设备之间建立通信网络。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是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在现场层和自控层实现互连和互操作的基础,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3.1BACnet体系结构

BACnet标准是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面向现场总线的产物,目前,BACnet标准已经成为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中唯一的一个国际标准。该标准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先进、完全开放;2)专门应用于楼宇自控网络,具有高效的优点;3)被很多国际的主要标准组织接收为标准,具有权威性;4)不依赖现有的网络技术,具有良好的互连优势;5)良好的伸缩性和扩展性。BACnet标准根据互操作功能将服务分为文件访问、对象访问、远程设备管理、事件与报警、网络安全和虚拟终端六个类别。

3.2BACnet设备描述模型

由于智能建筑由众多系统和设备组成,这些控制系统和设备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家,具有不同的型号、功能和控制协议,例如空调设备的功能和监控设备的功能就肯定不同,即使都是监控设备,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家,就具有不同的控制方法和通信协议。因此,如何对智能建筑中众多的设备进行描述是集成管理系统首要解决的难题。对设备进行描述的过程也就是对楼宇设备进行形式化和模型化的过程。由于楼宇设备在控制功能上可以分解为以下基本单元:1)硬件二进制的输入或输出值,如继电器的开关状态;2)硬件模拟量的输入或输出值,如压力的测量值;3)软件二进制或模拟值,如控制参数的初始化;4)文件,如记录文件、程序文件和历史文件等;5)字符串,如报警信息的显示。

3.3BACnet系统集成方法

在实际的系统集成工程项目中,还要有适用的技术规范,为了满足很多技术人员对BACNET标准不太熟悉的需求,BACnet标准定义了六个标准设备:操作员工作站、楼宇控制器、专用控制器、高级应用控制器、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执行器。这六个标准设备具有预先定义的互操作功能,由于标准设备概念直观,很容易被一般的技术人员所应用,例如,当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需要一个传感器时,就可以直接在标准BACnet设备类型中选用“智能传感器”即可。

3.4某实验教学楼管理系统集成

某高校的实验教学楼安装有消防系统、空气调节设备、安全防范设备和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等。消防系统局部设备有自动喷淋系统,火灾报警采用人工按钮防范,监控设备选用的是基于BACnet标准的自控产品、安全防范系统中报警控制器安装在一楼的门卫值班室。1)事件优先权分配。根据优先权的分配机制,在本系统中消防系统手动按钮产生的事件和火灾自动探测器产生的事件属于“生命安全”事件,优先权最高。手动安全防范、自动安全防范、最高权限操作、最小切换控制、临时性事件和人工操作等事件优先级依次降低;2)数据传输。本文研究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事件源和事件接收者之间采用“推”方式进行传输,当事件源产生事件时,首先查询事件接收者列表,然后根据接收者列表把事件主动发送给接收者,由事情接收者进行处理。

篇2

关键词:突发事件物价供求影响政策

一、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造成的影响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一)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频发的自然灾害也给受灾地区带来严重的经济冲击,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房屋倒塌和损坏、交通运输业和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损坏、工业厂房和设备损坏、农业和旅游业基础设施损坏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非常大。

(二)突发事件对人民生产生活秩序造成的影响

突发事件是很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各类紧急事件。它难以预防,涉及面广,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造成重大威胁,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特点,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影响的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使民众措手不及,陷入紧张和恐惧中。如由于日本地震造成核泄露,2011年3月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食盐突发价格异动事件。

二、突发事件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突发事件一般通过在较短时间内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相关产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对人民生活秩序产生影响,使他们对经济的预期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短期总需求的变化使物价发生变动。

(一)从供求角度看

公共突发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由于平时不可能储备全部需要的物资,物资需求在很短的时间由平时正常需求跳跃为不正常需要,物资需求急剧膨胀,出现了物资的相对短缺,随着物资应急活动的开展和突发事件的成功应对,物资的需求又回落到平时的正常需求状态。

突发事件是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两者的混合体。但从目前的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造成的冲击的性质来看,在这其中总需求冲击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造成一定总供给冲击的同时,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总需求产生更为重大的冲击。

(二)政府宏观调控

突发事件的发生给市场秩序和社会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如扰乱生产供应,破坏企业经营者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造成各种市场价格机制失灵。为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应实行价格规制,通过规制手段对失灵的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修复。

近年来,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引起物价变动的应急管理方式也从被动的“突发一反应”式应急处置逐渐演变为从前期价格监测预警到启动价格异动应急预案的应急全过程管理。我国应急价格管理是围绕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展开。2003年10月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制定了《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在突发公共事件、严重自然灾害、战争、通货膨胀等非常时期,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可能显著上涨,影响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省以上价格主管部门的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价格干预的建议,同时明确指出了价格干预的具体内容、范围、形式、相关责任、处罚等条款。各级政府为在非常时期及时有效地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也适时地出台了一系列地方规章。

三、提出应对突发事件影响物价因素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突发事件的种类和性质多种多样,因此应付这些突发事件的措施也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但从基本层面上看,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因此应付突发事件对国民经济冲击的措施也是有规可循的。

(一)适时建立国民经济应急系统机制,应对国外突发事件的影响

建立国民经济动员系统,这个系统原来主要是针对战争而设立的,但是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也可以用于对付自然及社会突发,如重大洪涝灾害、地震、大规模瘟疫等。

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强国家财政抵抗外部打击的能力,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和推动型通货膨胀,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注重建立两条应急系统的同时还应该审视现行能源发展战略的优缺点,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增加能源定价的话语权,合理开采本国能源,积极鼓励居民节能减排。

(二)加强部门协作,提高资金投入,增大检测力度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多个部门应积极合作发挥有效作用,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经常性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交流,切实加强各部门工作的衔接,充分发挥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为保证粮、油、肉、菜等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防止出现群众性抢购、价格剧烈波动等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在目前有效投入基础上,财政投入应向此方向倾斜,以加大对相关商品生产企业和供应网点的扶持补助力度,提高主要生活物资储备能力,确保储备充足、供应充分。

(三) 鼓励突发事件受益产业的发展

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益产业爆发,当受益产业规模过于狭小时,是难以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的,所以要重视在一般环境中容易忽视的突发事件受益产业。这些产业的经济价值只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才会明显表现出来,要积极发展这一类产业,可以抵消突发事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损失,增大国民经济体系的弹性。因此,应当鼓励这些产业对消除突发事件做出贡献,并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受益部门同时应该联合其他部门一道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强化货源供应,完善鲜活产品绿色通道和城市配送体系,畅通运输分流渠道,推进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高批发市场资源掌控和配置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进宁.应急状态下政府价格规制研究[D].2011.

[2]杨明明,韩正清.汶川地震对灾区社会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

篇3

Abstract: College mass emergency is one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university stability and even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present period. But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mainly based on the overview and summary analy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s, which is lack of a suitable tool for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mass emergenc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model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between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and student participa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quilibrium of the model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shoul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the college mass emergency process. In this situation it can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

Key words: college mass emergency;evolutionary game;replicator dynamics eq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005-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发展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数量也日益增多。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如何能够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达到一种利益的均衡,深入研究其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将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部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妥善解决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各参与方(主要指高校学生和管理者)由于其拥有的知识和推理水平是有限的,同时其内部成员之间的收集及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在行为方式上符合有限理性中惯性、短视等假设。在演化过程中,参与学生群体中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其他个体中获得较高收益的行为策略,进行行为决策,最后达到系统均衡的稳定状态[1]。所以,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

本文尝试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高校管理者和参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两个参与主体之间的策略互动机制,并对结果进行较好的分析总结,为高校管理者在校园危机状态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局面,赢得转机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1 基本假设

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中,往往涉及到高校管理部门、学生群体、媒体等多元力量的博弈。在三个参与方中,媒体尽管有时会对突发事件的进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从本质上只处于从属地位,高校管理者和参与学生群体才是突发事件的主要参与主体[2]。因而,本文将重点分析以高校管理者和参与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演化博弈过程。

高校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后,高校管理者拥有较多信息和行政资源,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封、堵”往往成为其首选,对于由不同诱因引发的或者不同性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管理者可以选择采取“压制”或者“退让”的策略。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有限理性,使得在做出自身行为决策时难以估计出是否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很有可能采取激进的行为而使问题激化,所以其可以选择的策略可以归纳为“平和诉求”或“激进抗争”。

表1列出了在博弈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指标和参数的含义。

2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博弈模型

本文以高校管理者Manager(简记作“M”)和参与学生群体Student(简记作“S”)作为博弈的双方,构造了一个博弈模型,其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在博弈的初始阶段,假设高校管理者选择“压制”的比例为x(t),则选择“退让”策略的比例为1-x(t);参与的学生群体选择“平和诉求”的比例为y(t),选择“激进抗争”策略的比例为1-y(t)。

为简便起见,把x(t)、y(t)分别写成x和y。

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

高校管理者“压制”和“退让”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x、E1-x,高校管理者的混合策略即选择“压制”和“退让”的平均期望收益为■。则

Ex=y(-Cq-Cb)+(1-y)(F-Cq-R)

=(1-y)(F-R)-Cq-yCb

E1-x=y*0+(1-y)*(-R)

=-R(1-y)

■=xEx+(1-x)E1-x

高校管理者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x(Ex-■)

=x(1-x)(Ex-E1-x)

=x(1-x)[F-Cq-yF-yCb](1)

对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学生参与者而言:

学生参与者采取“平和诉求”和“激进抗争”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y、E1-y,学生参与者的混合策略即选择“平和诉求”和“激进抗争”的平均期望收益为■。则

Ey=x(Ep-Cp+Cb)+(1-x)(Ep-Cp)=(Ep-Cp)+xCb

E1-y=x*(-F)+(1-x)*0

=-Fx

■=yEy+(1-y)E1-y

学生参与者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y(Ey-■)

=y(1-y)(Ey-E1-y)

=y(1-y)(Ep-Cp+xCb+Fx)(2)

3 高校管理者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高校管理者选择策略比例的动态变化速率可以用下列动态微分方程表示,一般可以把微分方程简记为

F(x)=■。

当y=■,式(1)F(x)的值为0,此时意味着所有的x都是稳定状态。

当y≠■时,则从式(1)可以解出x*1=0,x*2=1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

根据演化博弈的基本理论,其策略是演化稳定均衡策略必须满足主导策略对于变异策略入侵的稳定性,即演化稳定策略对微小扰动的抗干扰性。

当F′(x*)

演化稳定策略要求F′(x*)

①若F-Cq

②若0

当y>■时,

F′(x*1)

当y

F′(x*2)

4 学生参与者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与上节所述方法相同,学生参与者选择策略比例的动态变化速率可以用下列动态微分方程表示,一般可以把微分方程简记为F(y)=■。

当x=■时,式(2)的F(y)值为0,此时意味着所有的y都是稳定状态。

当x≠■时,则从式(2)可以解出y*1=0,y*2=1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

对Cp-Ep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①若Cp-Ep

②若Cp-Ep>F+Cb,即■>1时,恒有x

③若0

即0

当x>■时,

F′(y*2)

当x

F′(y*1)

5 模型结论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中高校管理者与参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不同的均衡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本博弈过程存在三个演化稳定策略:

①若F-Cq

②若Cp-Ep

即如果参与学生群体采取“平和诉求”的成本小于其采取“平和诉求”所增加的收益,最终的学生参与者都会选择“平和诉求”的策略。

③若Cp-Ep>F+Cb,即Cp>F+Cb+Ep,则y=0是演化稳定策略。

即当参与学生群体采取“平和诉求”策略的成本大于高校管理者给予的补偿、自身增加的收益以及“激进抗争”策略的群体受到处罚三者之和时,可以推断参与的学生群体会选择“激进抗争”的行为策略。

由上述三个演化稳定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①如果高校管理部门对采取“激进抗争”策略群体所给予的处罚F较少,而高校管理者采取“压制”策略成本的Cq偏高,则理论上高校管理者最终应该选择“退让”的策略。这显然不利于推动的学生参与者采取“平和诉求”的策略解决冲突。

②如果参与的学生群体选择“平和诉求”策略所获得的收益Ep大于其由此所付出的成本Cp,则学生参与者将最终选择“平和诉求”的策略。

③如果的学生参与者选择“平和诉求”策略所获得的收益Ep过小,而成本Cp过大,高校管理部门采取“压制”策略时对采取“平和诉求”策略的学生群体的补偿成本过小,而对选择“激进抗争”策略的参与者处罚较小,最终所有的学生参与者都会选择“激进抗争”的策略。

6 结束语

由前述的分析可知,在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博弈过程中,由于两个博弈主体最初的策略选择分布状况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均衡结果,即达到不同的演化稳定策略。

换言之,博弈双方最终会选择哪一种策略与初始两个博弈主体对各自策略的选择比例密切相关,而博弈主体初始策略的选择与其选择该策略所能取得的收益大小有关系。

根据前文的相关分析,高校管理者作为博弈主体之一,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调整前文所提及的相关关键指标,改变博弈对方的收益,从而使得高校群体突发事件向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事态发展,化危机为转机,化转机为契机,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识予.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理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5):3-9.

篇4

0 引 言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以下简称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保障应急指挥和应急联动的关键因素,该课题组在针对该专题进行的多方访谈与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了应急管理领域的工作者对标准化的迫切需求。

城市应急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在发达国家尚处于发展初期。例如:在美国由于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的实施从20__年才开始,加上应急管理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因此,美国的应急管理相关标准体系至今尚未完全建立。在nims实施之前,各标准组织已经建立了不少标准,里面也有许多是和应急管理相关的,如社会公关安全、报警系统、公共卫生标准等。但该标准大多是按各专业的角度而非应急管理的角度来细分和组织。另一方面,在按专业细分的现有标准中,大多是就某一方面的某一环节的具体操作标准,很少有应急管理所需的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标准。为了完善围绕应急管理的标准体系,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委托第三方组织对现有标准进行评价和鉴定,确定完善的重点和顺序,并由其下属机构来推动新标准的建立。而且随着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逐步发展,美国的各标准组织也都不断在填补这一空缺,纷纷制定了不少满足应急管理规范化需求的标准。

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标准有着和美国类似的问题,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刚刚起步。为了应对突发紧急事件,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在20__年由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了《采用快速程序制修订国家标准的规定》,要求相关单位向国家标准委提出应急标准项目建议。各地方也积极参与标准的建立工作,如上海就在已有的危险品以及安全防范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将应急管理标准的建立深入到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中去。

参照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标准化过程,我国在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适应我国国情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对应急管理标准化需求的分析,尤其是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因而就难免在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来抓住主要矛盾,合理地安排完善标准体系的顺序与重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来自国外、国内的先进成果,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然后结合访谈调研的成果对上海市城市应急管理的标准体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确定了一系列应优先予以保证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

1 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

1.1 框架模型的构建思路

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完整地描述标准体系都应具有的共性特征;其次是如何在模型中体现出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应用领域的个性特征。这就涉及到从以下两个模型出发来考虑问题,以保证该模型既完备又不会笼统,且能充分用于指导现实工作。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 :在标准化理论的现有研究中,该模型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能够全面反映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它不仅包括了方法论的内容,还有从国际到企业各个层次的标准体系,因此,笔者所关注的内容是其中的一个子集。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由于标准体系所依存主体也决定着框架模型的结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整个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一个局部,故在讨论前者时必然要兼顾后者对其产生的要求。笔者的研究步骤为:先截取标准化系统工程中城市级的维度空间;然后截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中的属于标准系统的维度空间。通过二者的结合构建了完整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1.2 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

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的构建方式是将标准属性的三维空间与系统工程方法论三维空间相结合。

标准属性空间能较为全面反映标准的各种属性:专业维代表标准化活动的各专业领域,如建筑、运输、通讯、卫生、教育、文化艺术、科研、金融、保险、行政等等;级别维分为国际级、区域级、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企业级;性质维包含管理类、工作类和技术类。该标准属性空间是所有标准的集合。模型中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空间主要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指导标准化开发过程。其时间维包括规划、制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或退役7个大阶段;逻辑维包括摆明问题、系统指标设计、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组织实施7个大步骤;条件维包含组织计划、情报资料、物质保证、技术措施和仪器设备、人才、知识和资金等项。如图2所示。其中级别维、逻辑维和时间维中的内容具有严格的序列关系,因此,在维度轴上标有

箭头。

系统工程方法论空间主要关注标准化工作如何按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开展。该空间实际上讨论的是标准化工作系统,而不是标准系统。鉴于笔者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因此,在后文的讨论中将隐去其中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三维空间部分。

同时,尽管在构建地方级别的标准时要引用国际、区域、国家、行业级的标准,并给企业级的标准留有发展空间,但不同级别的标准都有着其严格的定位,因此,在讨论城市级标准时需要将级别维限制在地方级标准上。为了把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的一般标准属性空间具体化为城市应急管理的标准属性空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沿着级别维中的地方级对标准属性空间进行截取,如图3所示。

1.3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

现有研究中大多采用二维结构来描述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但在很多时候二维结构不能满

足分析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笔者就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进行了研究,在中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与研究的基础上,参考caisr体系结构模型 、zachman框架模型 以及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由应急基础维、应急业务维和应急保障维构成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另文论述),如图4(a)所示。由于这里的业务维是按照应急管理的4个阶段来划分的,有一定的前后关系,因此,业务维应该是有向轴。但保障维和基础维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序列限制,因此不带箭头。

在该框架模型中,业务维根据应急管理的4个阶段分为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4个部分。

业务维描述了应急管理各阶段的任务、活动、资源及信息流。

基础维描述了支撑应急管理过程的基础要素子系统,包括组织系统、资源系统、预案系统和技术系统。

保障维是由应急管理系统实施、安排、交互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标准构成的集合。在该模型中标准是保障维的一部分,为了集中讨论标准体系问题,需要沿着保障维中的标准部分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总体框架的维度空间进行截取,如图4(b)所示。

基础维

(a)总体框架模型

基础维

(b)标准维度空问1.4 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

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从专业领域和类别的角度为地方级的标准体系搭建了描述框架。尽管它完全适用于描述城市级标准体系的需要,但是却没有针对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从应急管理过程与基础的角度所进行的描述虽然满足了上述需求,但却缺乏对标准本身属性的刻画。

参照标准化系统工程六维度模型的构成方式,综合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得到了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如图5所示,其中轴箭头的取舍规则同上所述。

在该模型中来自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的专业维和性质维确保了城市级标准属性的完备性,来自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的业务维和基础维确保了标准体系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完备性。二者的结合完整解析了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中标准体系,表

1对各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2 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内容策略

成功应用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关键在于解决框架内标准体系具体内容的来源问题。总的说来,具体标准应该从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我国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需求分析中,找到符合时代要求,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标准,例如:

1)从国际标准中引用。虽然国际标准中与城市应急管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基本上代表了全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在制定标准时也需要考虑和国际接轨。因此,若iso,iec等国际标准体系中已经建立,该标准体系可以从中直接引用而来,或做必要的修改,等效采用。

2)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借鉴。美国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成立了大量的机构专门对应急管理进行研究,形成了以nims系统为代表的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9·11”事件发生以后,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和各项标准的制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就算是国际标准中,也有不少是从美国等发达国际的标准中直接引用而来。因此,我国的标准和规范体系中也应该合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3)从国内已有标准引用。国内目前也在不断建立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标准、规范,而各大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中也陆续建立了不少地方标准,这里应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标准化建设的已有成果,如南宁市提出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就是全国首部城市公共安全地方标准。

4)从需求分析中得来。虽然调研而来的实际需求不一定考虑全面,但是实际需求可能是整个标准空间中最为迫切的,从而已被人们认识到的部分。因此,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国际、国内已有的相关标准,也要包含目前尚未建立,但又有需求的那些标准,这样才能反映出未来标准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3 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上海实践

借助上述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该课题组分两个步骤对上海市城市应急管理中的标准体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第一步是比较理论上的标准体系与目前已经建立的标准体系,得到需要增加和完善的应急管理标准。直接根据框架模型得到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一个理论上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也是各城市都应该具有的、全面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

各个城市应急管标准的发展现状均不相同,通过和各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各城市现有标准和理论标准体系之间的差距,这些空缺就是尚未制定的标准。这样一种筛网式的全面过滤,就能保证各城市尽快、准确地得知应该补充、增加哪些标准体系。

第二步是在应该增加和完善的应急管理标准中根据调研得到的需求分析来确定最为关键的标准。从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来看,构建标准应该综合考虑标准之间的相互关联,按照一定的程序,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

在需求分析中反映最为强烈的标准,往往是各种矛盾的汇聚之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最需求的标准人手进行分析,能够带动一大批标准的建立、补充和完善,不仅有助于标准体系本身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对应急管理体系内在矛盾的把握。按照上述步骤对上海市应急管理标准进行理论标准体系、现实标准体系以及紧缺标准的梳理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限于篇幅,这里仅结合上海市应急响应阶段亟需建立的关键标准,如表2所示,来对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在分析中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说明。

在讨论应急响应阶段的标准体系时,就需要在图5所示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的业务维上对应急响应部分进行维度空间的截取。其结果是由性质维、基础维以及专业维构成的三维空间。

按照前文所述的两步法,借助由性质维和基础维构成的二维空间,对上海市应急管理应急响应阶段的标准需求进行分析,就得到了如图6所示的关键标准分布图(其中的编号见表2)。在进一步的工作中,可以在专业维中选择主要专业领域来对各标准进行逐步细化。

图6 在性质维与基础维的二维空间中的关键标准分布

4 结 论

1)笔者的研究对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的以下特征进行了诠释:

① 作为整个标准体系空间的子集具有标准体系的一般属性;

② 必须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适应其在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中的定位;

③ 该体系的构建应视为从应急管理角度对标准体系一般属性的维度扩展。

2)该标准体系框架的应用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① 构建现有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在标准属性空间模型中的分布状况,对现有标准体系进行完备性评估;

② 考察现有标准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分析该标准亟待完善之处,以及与其他标准相互补充和支撑的程度;

篇5

案例一:转移法

当时,我在给10级学生上《汽车概论》中的底盘一课,由于在实训室上课,学生宽松地坐了三排,我正讲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回答问题十分踊跃。我提问第二排的郑同学:“底盘作用是什么”,郑同学回答得快速流利,我转身去操作课件,只听扑通一声,郑同学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很明显是第三排的王同学悄悄移走了郑同学的椅子,全班哄堂大笑。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当时我的火就往上撞,就想狠狠批评王同学,但我克制了自己的怒火,快步走到郑同学身边,把他扶了起来,关心地问他:“摔痛了没有,有没有受伤。”郑同学当时就想对王同学吼,看我一脸的关心,起来揉了揉腰,说:“老师没事,咱们上课吧!”我把椅子摆好,看了一眼王同学,回到了讲台,说:“同学们,通过郑同学摔倒这个事件,大家对汽车底盘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结合本堂课所讲知识,大家分成两组进行讨论”。下课后,我把王同学叫到办公室进行了教育,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不会再犯了。考试时大家都说对汽车底盘知识掌握最深刻,都是因为那一摔。

案例分析: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热情不高,本身活泼好动,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上碰到的突(偶)发事件更加多种多样。在上面案例中,郑同学得到了我的关心,没有和王同学发生冲突;又结合本节课所讲知识,转移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记忆深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我如果做了冷处理,然后交给班主任,会使两名学生之间矛盾激化,结果无法预料。如果在课堂上大动干戈,狠批评了王同学,那么可能两堂课的教学就无法进行,导致教学失败。

可见,经验丰富的教师要处变不惊、机智应对,及时处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使课堂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效果斐然。

案例二:引导法

盛夏的一天,我正在讲《汽车构造》,外面天空乌云密布,我知道这是要下冰雹和暴雨的前兆,学生课堂的气氛也显得有些沉闷。这时,在学校后山的民防高炮响了起来,民防高炮作用是为了防止农田遭到冰雹和暴雨破坏。学生们顿时兴奋了起来,叽叽喳喳开始小声议论,更有说要去看看放炮的。我一看,课堂教学要无法顺利进行了,于是灵机一动,我说:“同学们,放炮是为了保护庄稼,我们是不是应该学好专业技能,保卫我们的祖国啊!”同学们一齐回答:“要”。我说:“那么,我们听着炮声来做做练习吧!”。于是,在炮声中,同学把练习很好地完成了。后来在考试中,这堂课的内容同学们没有一个做错的。

篇6

[关键词]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预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C94;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9-0051-04

2003年应对“非典”疫情之后,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一案三制”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体系。其中,“一案”就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之初,“一案”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带“三制”的功能,应急预案承载了太多内容,综合类预案往往包含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突发事件应对的各环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大大提高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等防范处置突发事件水平。根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最新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全国(不含党委、军队系统)共编制各级各类应急预案550余万件。 [1]在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之后,如何提升应急预案质量、提高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单件预案生命周期内的关键问题

应急预案体系总体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单件预案的有效性,而要提高单件预案的有效性,必须加强预案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预案编制、预案演练、预案评估和修订等几方面的工作。

(一)预案编制

预案编制是单件预案生命周期的开始,预案编制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预案的有效性。做好预案编制工作,必须注意解决好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成立高水平的编制团队。目前很多预案编制都出自一个部门的一个或几个人包办,最多在初稿完成后召集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讨论。这种编制模式无法保证预案的有效性。从理论上说,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也是一个培训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沟通、统一认识的过程,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深度参与。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编制模式很难实现,所以可以退而求其次,由专业部门牵头,由主要相关部门派合适的人员参加(必要时,需邀请周边居民代表适度参与,如可能涉及公众疏散时),组成一个预案编制团队,沟通完成预案编制工作。一个好的预案编制团队的人员代表性、专业性、稳定性。代表性即编制人员来自各主要相关部门;专业性即来自各部门的人员对本部门的相关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稳定性是指来自各部门的人员在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稳定,尽量从始至终参与整个过程,人员的中途更换不利于预案编制工作。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很多单位可能会花钱请专业机构帮助编制应急预案,而且往往以为专业机构编制出来的预案更专业、更科学、质量更高。实则不然,专业机构或许在预案通用特征的把握上更有优势,但它对预案编制单位本身特点的认识往往不到位,很难编制出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预案。即使需要请专业机构帮助编制预案,预案编制单位同样应派员与专业机构的人员组成一个编制团队,共同完成预案编制工作。

预案有效性的基础是针对性。绝大多数预案都是针对特定风险事件编制的,所以,在预案编制伊始,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至关重要。风险评估主要用于识别预案编制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事件,以及事件发生、发展演化情景,为预案编制提供基本依据。风险评估工作可能需要各部门参与,仅靠预案编制团队很难全面完成这项工作。在开展风险评估时,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风险评估资料,但考虑到风险具有动态可变性,所以应注意已有风险评估资料的时效性。同时要注意,并非针对所有风险事件都要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所应对的主要是那些通过适当控制后可以允许的风险事件。任何风险事件的应对处置都需要一定的应急能力和资源,所以,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急能力评估工作与风险评估工作相辅相成。理论上,应急能力评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应急组织架构、应急体制机制、应急队伍、应急预案资源等方面。这里蕴含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通过面临的风险水平和实际具备的应急能力的对比分析,确定最佳的应对模式和流程。

为了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在预案编制过程中,可在编制团队内部或邀请外部人员参与就具体环节和问题展开研讨或推演。一般认为,只有预案编制完成后,才开展正式的预案演练,而实际上预案编制过程中的这种局部推演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而且编制团队进行这种推演的自觉性越高,预案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和问题就讨论理解得清楚,编制出的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也就越高。预案编制阶段的推演只能是桌面推演,不拘地点和形式。随着预案编制工作逐步推进,应急预案架构和内容逐步完善,这种编制过程中的推演的内容页越来越充实。

在重要预案编制完成后批准前,一般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但评审的效果与专家对预案编制单位情况的深入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评审专家接触所评审预案的时间有限,这时的评审只能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对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很难有大的帮助。

(二)预案培训与演练

预案编制完成后,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让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都熟悉预案的相关内容,熟悉并能很好承担各自在预案中的职责任务。为此,必须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预案培训和演练。预案培训是为了让人们了解预案编制宗旨和预案内容,预案演练是为了培养、检验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预案履行各自职责,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预案演练方面,应注意几个问题。应视情况需要,对围绕同一预案开展的演练活动进行总体规划,针对能力培养、检验的不同需要,选取设置合适的演练形式和科目。应充分发挥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各自的优势,在预案实施和初步培训后,一般应首先开展桌面演练,以进一步梳理、明确各相关单位人员的职责、响应流程和衔接配合模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开展实战演练。尽管示范性演练必不可少,但应着重开展检验性演练或逐步增大示范性演练中的检验性成分,以使演练能成分发挥应有作用。应急演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提高,所以演练评估总结是应急演练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演练活动结束后,应深入开展评估总结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跟踪解决演练发现的问题。[2]

(三)预案评估

因为应急预案所应对的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应急预案实施所需要的资源情况也是动态变化的,要保持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对应急预案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全面梳理分析其薄弱环节,指明修订改进的方向和关键因素,这样预案修订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总的说来,预案评估包括规范性和有效性两大方面的内容。规范性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预案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基本要求;二是预案形式符合相关要求。有效性也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从预案实施效果反映出的预案有效性,主要反映的是预案在促进推动应急准备工作方面的有效性;其二是从实际应急(预警)响应效果反映出的预案有效性,主要反映的是预案在应急响应方面的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预案评审、预案演练以及应急结束后的调查评估总结都属于预案评估的内容。但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预案评估,其功能和作用不同,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预案评估方法和评估机制,也是目前一个迫切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四)预案修订

预案评估的主要应用就是进行预案修订。对于预案修订的时机,目前主要有两种规定,一种是定期修订,这种期限可能是在本预案自身的附则中规定的,也可能是在相关预案管理办法中规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采取的一种保底的做法。另一种是适时修订,主要在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相关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调整、危险源、危险区域发生变化、演练或应急处置评估总结发现较大问题时,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无论是定期修订还是适时修订,修订的方向和内容都来自预案评估结果。目前预案评估机制尚远未建立完善,预案修订工作的有效性也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二、预案体系建设方面的关键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各部门各单位都有许多预案,这些预案分为不同类别,就政府系统可分为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基层预案等,就企事业单位可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特定风险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不仅取决于单一预案的有效性,更取决于相关预案衔接匹配的有效性,即取决于整个预案体系的有效性。

(一)预案之间的衔接性

预案体系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层级的预案之间或同一层级的不同预案之间的衔接匹配程度。[3]预案之间的衔接性要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风险事件发展演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在应对特定风险事件时,需要同时启动多件预案,以便及时全面应对原发事件及各种次生衍生事件;其次是同一事件的应对处置可能需要不同部门分工合作,协同联动,而随着预案体系日渐健全,参与应对的部门实际都需要启动自己相应的应急预案,这些预案之间必然需要紧密衔接。预案之间在横向上的并列关系以及在纵向上的层级关系是其联动的基础。单件预案间的衔接联动主要包括横向“并联”和纵向“串联”两种情形。所谓并联,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及其次生衍生事件需要同时或相继启动多个不同类的单件预案,如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因雪灾同时造成了电网瘫痪,在启动省级自然灾害预案应对雪灾的同时,也启动了省级事故灾难类预案应对电网瘫痪;所谓串联,是指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多个层级协同联动,因而相关层级都启动某件预案,仍以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为例,省级电网事故预案启动,相关地市县的电网事故预案必然也要启动。应急预案体系中的横纵类属关系与中国行政系统的组织体系有一定契合度,但也有一定差异。单项应急预案的纵向“串联”联动大致对应行政系统中的层级关系,其实质是应急预案的分级响应;单项应急预案的横向“并联”联动大致对应行政系统中的部门、行业关系,其实质是应急预案的分类响应。[4]但是,行政管理层级和职责划分是基于政府日常管理而非应急管理,因此,基于客观风险后果的预案分级与行政层级无法完全一致,基于外在风险类型的预案分类与行政系统中的部门、行业分类也无法完全一致。预案编制和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本位”痕迹[5],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或者相邻地区之间的预案没有很好地衔接, 从组织结构、处理程序到职责划分等, 都存在一些盲点、重叠、矛盾的现象[6],没有形成结构完整、联系紧密和功能明晰的系统[7],使得实际应急处置过程中往往出现职责任务相互交织,指挥调度、综合协调配合不顺畅等方面的问题。基于风险评估得到的风险事件发生、发展、演化的客观关系和组织运行的现行架构,充分考虑应急处置可能涉及的联动需要,在预案编制阶段预先分析本预案与预案体系内同类属的预案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提高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预案编制团队或编制过程中的人员参与范围可能要更规范一些,另外在预案评审、培训演练、修订等其他环节也要考虑这种需要。

(二)预案体系统筹设计与优化

为了提高预案之间的衔接匹配程度,提高预案体系的有效性,需要对预案体系进行统筹设计与优化。按照系统论思想、我国预案体系建设现实情况和应急管理的实际需求,一方面,从全局着眼,坚持整体优化、科学优化和持续优化的基本思路[8];另一方面,必须依托于现在预案体系的基础,寻找建立现实优化实现路径,以保持前后体系之间的连续性和可接受性。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优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在应急预案编制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巨大规模,这些存量资源是应急预案体系优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今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设计优化和实现都是原有体系的“扬弃”和发展。目前,预案体系设计优化工作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预案体系的基本层级架构和不同层级预案的目标和功能定位;二是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需要编制的预案类别;三是以风险事件情景构建为基础,确定单件预案所涉及的部门人员以及预案之间可能存在衔接联动关系。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预案体系优化必然是一个逐步渐进改良的过程。

三、预案管理方面的关键问题

预案和预案体系的建立、维护和有效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良好的管理机制。从当前情况看,预案管理办法、预案编制指南、预案评审指南、预案演练指南是实施预案管理的主要抓手。

(一)预案管理办法中的关键问题

预案管理的直接规范指南是预案管理办法。目前许多地方和部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台了预案管理办法,就本地方、本单位预案体系构成、预案编制、预案评审、预案修订、评估考核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预案管理办法中,要明确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是应急预案,以及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到底是什么。应该注意的是,象其他诸多学科领域的许多基本概念一样,国内外对于应急预案及其功能定位尚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权威阐述。从国内目前的情况看,不同层位和部门的人员站在各自角度,对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有不同理解,对于预案中是否应包含详尽的应急保障(队伍、物资、装备等)建设内容、是否应涵盖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善后恢复等环节意见不统一。实际上,随着应急管理工作逐步推进,在实际工作推动过程中需要应急预案体系承担的职责功用有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人们对应急预案体系的功能定位的认识也必然呈现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通过持续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才能逐步厘清此类基本概念。目前阶段的定义只是反映了目前阶段的认识,并且往往为了便于推进目前阶段的重点工作,不能过于苛求概念定义的全面性。预案管理办法要明确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是预案体系的基本构成,即其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范围,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预案管理工作职责。不同层级预案功能定位不同,其基本内容、架构和侧重点都应有所区别,总体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侧重政策指导,目前阶段应涵盖应急管理的各环节工作;而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等其他应急预案则应尽可能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在各地方和部门已经出台的预案管理办法中,在规范界定预案体系构成的同时,并没有对各级各类预案衔接性提出系统要求,而大多是在涉及预案编制、预案报备以及管理工作考核的内容中提到预案衔接性的问题。这方面的内容及要求需逐步深入系统化。

(二)其他配套标准规范中的关键问题

预案管理办法只是预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和环节提出了总体要求,预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系列配套标准规范的支持,如预案编制指南、预案评审指南、预案演练指南、演练管理办法等等。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是对预案管理办法中有关预案编制内容要求的细化,是预案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支撑性文件之一,但预案编制指南的编制实施工作总体而言滞后于预案管理办法。目前虽然部分地方和部门基于各自工作实际,出台了自己的预案编制指南,但其内容往往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而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预案编制标准或指南,预案编制单位在预案编制过程中,即使想科学规范地开展编制工作,也难以找到详细系统的参考标准和要求,这种情况极不利于统一规范全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分级分类建立协调统一的预案编制指南体系,是当前系统提高预案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预案评审、预案评估和演练管理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2009年9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了《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为规范应急预案演练工作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指南依据,在此前后,许多地方和部门自己的演练指南,这些指南有些简单套用了国务院应急办的指南,有些做了丰富和细化,有些(特别是与国务院应急办的指南同时或较早出台的)与国务院应急办的指南在许多基本问题上尚有较大差异。另外,目前地方和部门已经的演练指南中,绝大多数将针对单次演练准备、实施、评估、改进工作的技术指导与针对演练工作管理的宏观要求混在一个规范性文件中,结果两方面的内容要求都没有讲透,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毫无疑问,预案管理工作目前尚未形成体系,预案管理机制也如同预案体系设计优化工作一样,需要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而从一定意义上讲,预案的有效性与其功能作用的实现发挥与预案管理工作水平相辅相成。

四、结语

应急预案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单件预案的有效性,更取决于预案体系的整体有效性,也取决于预案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善。提高预案有效性的现实路径,首先是尽快建立一个基本的预案管理良性环境,从国家层面建立相对系统的预案管理规范要求,明确预案体系层级、各层级目标功能、编制程序要求、预案评估等基本管理工作内容;其次是建立完善预案编制、预案评审、预案评估、预案演练等相关规范体系;最后应建立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为预案有效性的持续提高提供现实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应急管理,2013(1).

[2]姜传胜,邓云峰,贾海江,王晶晶.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6).

[3]詹承豫,顾林生.转危为安: 应急预案的作用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7(5).

[4][8]张海波,童星.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优化——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 (6).

[5]张勤,高亦飞. 我国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完善——对汶川地震事件地震应急预案运行的思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3).

[6]李湖生.如何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性[J].现代职业安全,2008(4).

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0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02-02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西麓武功山西南端,东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交界,北与醴陵市相连,西和株洲县、衡东县接壤,南与茶陵县、安仁县毗邻,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区域。全县总人口78.5万人,常住人口69.3万人,土地总面积2664.7平方公里。县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属、非金属和水气矿产,其中优势矿产煤炭资源面积173.6km2,探明煤炭总储量4.2亿吨,可采储量2.5亿吨,铁资源储量6266万吨,玄武岩和水气矿产(矿泉水和温泉)资源丰富。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依据卫生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办法》本文所称的风险评估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以及大型活动等社会安全事件的公共卫生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的过程。涉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按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相关规定执行。而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因素分析,则是对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潜在性因素进行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探讨。

1概述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Ⅰ、Ⅱ、Ⅲ和Ⅳ4级,分别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根据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攸县境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再次为职业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我县卫生应急体系自03年“非典”之后,历经将近十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防患于未然的能力仍有待加强。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及早发现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苗头,防范事件发生,减轻事件危害是当前卫生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

2现状分析以及识别出的潜在风险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1重大传染病疫情根据往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的监测资料,结合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攸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如2012年5月份郴州市安仁县报告2例霍乱疫情,随后攸县渌田镇报告一例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我县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队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为一例疑似霍乱疫情,并得到及时处理。而且以乙类和丙类传染病为多见,流感、手足口病、肝炎、肺结核、梅毒、HIV为我县目前重点防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职业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因为传染病疫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夏秋季食物中毒以及霍乱、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疫情将有一定限度的增加,主要风险场所为托幼机关和学校,重点人群为儿童和中小学生。手足口和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将减少;秋冬季节,气温低病原体更易在空气存活,人员活动空间相对小,空气不流通加之聚集时间相对长,则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必将有所上升。预计在年终春运期间,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流,寒假学生流,探亲流交叉聚集,将有巨大风险的可能。主要风险场所为交通运输工具及其场所,其他公共娱乐场所和家族年饭聚集家庭,普遍为易感人群,重点人群为体质较弱的老人、儿童和中小学生,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同时,要防范有不明原因疾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散发病例的出现。要防范容易让人忽视的寄生虫病死灰复燃或者输入性的寄生虫病的传播。

2.1.2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攸县境内最近很少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报告和报道,但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媒体监测系统,及早发现、核实并报告真实情况。以便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早处理,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蔓延。

2.1.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事件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如2011年1月份我县丫江桥乡一农户生日宴中亲戚聚餐暴发集体性食物中毒,经我县疾控机构进行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原因为户主误把桐油当茶油用作宴用食用油导致集体性食物中毒。又如2012年3月份,我县皇图岭镇电话报告了一起氯气意外泄露导致多人急性氯气中毒事件。经现场调查发现,事件缘由该镇一废品收购店店主要因安全意识淡薄、废品处置不规范,将收购的氯气罐内的残余氯气私自放出,并离店回家,导致瓶内残余的氯气连续小量泄漏,致使附近居民出现急性氯气中毒。经判定为一起氯气意外泄漏的环境污染事件,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处理机制,立即调集了消防中队、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及当地派出所等人员赶到现场并成功处置。细菌性食物中毒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夏季,气温高,湿度高都非常有利于大部分微生物繁殖,特别是外环境(包括餐饮具和生熟食物)的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大量滋生,而人体因饮水过多稀释了胃酸减弱了对细菌的杀灭作用,从而将大大减弱人体第一道和第二道生理屏障功能。细菌性食物中毒会有一定限度的增加。化学性食物中毒跟目前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一定关联,主要是靠食品安全职能部门严格管理监督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可以说管理得好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可能就小,反之亦然。目前的形式不容乐观,预期管理体制会日臻完善,突发事件步入下行走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真菌性食物中毒的事故越来越少,一般都不再上山捡摘蘑菇,而改为购买人工种植可食用菌类。

地质资料显示,攸县各类资源丰富。而今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能源需求的增大,现正开采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以及各种石料等的大、中、小型矿山有166座。煤矿开采集中在桃水、黄丰桥、兰村三个矿区,现有煤矿企业103个,矿山从业人数约14375人,矿山设计生产能力708万吨/年,2007年实际生产能力438.7万吨/年。目前总生产能力达621万吨/年,省委、省政府下达给攸县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调煤保电任务是182万吨。当前矿产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安全严峻形势可想而知,水害控防形势可想而知。许多矿产工人在长期在井下作业,职业环境达不到职业卫生标准,个人防护措施不落实,很容易患上了职业病—矽肺。截止6月,我县共收治矽肺病人58人次。我县职业病风险区域是中小煤矿和水泥厂,并且大多中小煤矿和水泥厂从业人员无法律规定相应的劳动工伤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故风险人群为中小煤矿和水泥厂工人。

2.2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如大家刻骨铭心的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导致交通阻断,电力电信设施大量损毁而中断,给我县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和损失。还要防范极端天气导致次生灾害,如洪涝灾害以及雷电灾害。注意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

2.3事故灾难事件目前,攸县在册登记的机动车总量为7万多台,其中汽车2万多台,摩托车4万多台,低速车2312台,挂车10台。还有106国道和S315省道的大量过境车辆。交通事故风险不容低估。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2012年4月份以来,攸县开展了专项整治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考取驾驶证2.5万人,佩戴安全头盔率达到了80%以上,让广大摩托车驾乘人员受益。县交警大队7月13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到目前,该县涉摩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152起、18人和35人,同比下降23.1%、42.8%、27.8%。因而按此形势交通事故风险保有量较高,但将呈下降趋势。事故灾难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因为我县特殊条件,煤矿事故、交通事故等引发的重、特大突发事件隐患依然存在。

2.4大型活动及社会安全事件对于大型活动,由于组织管理部门的科学领导、统一指挥和合理安排,2011年10月份攸县香干文化节闭幕式暨“洞天福地,魅力攸县”大型文艺晚会在攸县县城文化广场炫动上演并顺利成功举办。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和人民精神文华需求上升,我县举办大型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根据实际情况和组织管理部门的需求可以提前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其进行专题风险评估。

3风险管理及建议和探讨

我县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历来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在全县卫生工作会议和卫生系统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由各个县直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成立了系统、完整、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机构。近年来,县卫生局多次组织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并组织了相关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结合我县实情,根据以上潜在的风险,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上,我县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时刻牢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现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法制机制建设,广泛宣传培训和强化健康教育、普及卫生法律法规知识、逐步提高普通群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识和能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卫生医疗部门宣传教育,授众面仍有局限。可结合“洁净攸县大行动”和“城乡同治,结对共建”,充分利用各级行政、媒体等社会宣传力量,开展宣传教育和业务骨干培训,以提高全民防患意识,促进应对突发事件上升到社会层面和普通民众个人层面。

篇8

一、大学生突发事件产生的类型

(一)W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而未能及时解决引发的突发事件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成的,造成很多院校的管理模式仍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即便有的院校借鉴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但是多年的办学所形成的办学理念以及教育观念在短时间还是没办法彻底改变,学生在校财产被盗、奖助学金发放不科学、没有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等都会引发突发事件。

(二)热点问题产生后,学校未能正确引导引发的突发事件

在互联网大众化发展的今天,距离我们很远的新闻都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这让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更加便捷,但是带给我们学生管理者很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政治意识相对于本科生缺少一些合理性的认识,在一些问题的观点上,不能达到与国家层面一致,会因一时痛快,产生冲动,比如有所高校在“9.18”拉警报时候没有做到辅导员进公寓,有的学生喊出口号,造成了整楼的仍物品事件、2008年高校学生抵制“家乐福”事件、“事件”引发的抵日事件等等。

(三)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以及社会关注的教育模式下,家长与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的培养,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

(四)在校生的非正常死亡造成的突发事件

目前,大学生自杀以及猝死非正常死亡比例,占据全年大学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近85%,在校大学生发生该事件比例也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五)学校管理不当引发的突发事件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表面提倡“以人为本”,可是对学生不接触、不了解、不关心,把学生当作一名被管理者来对待,重视教学,忽视了学生管理,辅导员配备不够等学校管理不当的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

(六)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事件

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突发事件。

二、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一)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突发事件发生后,多数院校会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但普遍是以学生管理队伍为主,这就造成主管突发事件的领导不能协调全校各职能部门配合,车辆、财务、后勤、安全保卫等环节没有一个总的协调部门与协调领导。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的心理危机介入不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已经纳入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有的院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介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心理疏导对协调师生积极解决突发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方法。

三、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

(一)应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建立畅通沟通机制

突发事件的应急机构各院校都应该存在,但是要避免出事后现组织、现协调,应该制度化相应的应急办法,多组织相应的应急演练,深入师生了解诉求,设立校长信箱、校长接待制度、消除因为消息不畅通造成的误解,发生突发事件后学校也应该加强与新闻媒体、与上级主管单位的沟通,确保信息畅通无误。

(二)加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要增强防范和应对意识,增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应付能力,要思考好现在发生了什么?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情况将来能发生什么后果?只要大家思想上有重视,平时多注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加大辅导员的配备与培养

2004年国家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辽宁省的做法是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师范院校学习(二年),本科毕业后回到原工作单位担任辅导员,这样的做法延续了4年,从反馈效果看,这部分学生成为了该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力量。

(四)加大对校园周边安全隐患的整治

篇9

【关键词】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81.37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24-03

由于学生群体聚集性强,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学校极易成为传染病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的高发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学秩序,还会间接影响到学生家庭,及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对广州市2006—2012年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进一步掌握广州市学校突发事件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和调整学校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事件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数量资料来自广州市统计年鉴和广州市教育局年度教育事业报告。

1.2 判定标准 以卫生部2005年制订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标准。2009年所报告甲型H1N1流感相关信息中,病例达到10例及以上的暴发疫情直接纳入统计分析;个案报告和散发疫情则按要求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归并处理。

1.3 统计分析使用Exeel 2007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年平均事件发生率(年平均报告事件数/学校平均数),用以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罹患率和年平均事件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事件461起,占全市同期事件总起数(592起)的77.87%;发病17 996例,无死亡病例,共波及615747人,平均罹患率为2.92%。见表1。

2.2 事件等级未报告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和重大事件(Ⅱ级);报告较大事件(Ⅲ级)3起,占学校突发事件总起数的0.65%;一般事件(Ⅳ级)137起(29.72%);未分级事件321起(69.63%)。较大事件的平均罹患率为6.90%(396/5735),一般事件为3.23%(6 785/210 248),未分级事件为2.71%(10815/399 764),不同等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80,P

2.3 事件分类学校突发事件以传染病类为主,占学校突发事件总起数的83.51%;其余依次为流感样病例暴发、食物中毒、其他化学中毒和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主要病种为水痘、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见表2。

传染病类事件中,以丙类传染病(49.09%)和其他类传染病(39.48%)为主,乙类传染病次之(11.17%),甲类传染病仅1起;呼吸道传染病所致事件达301起,占78.18%。见表3。

传染病类事件中,以丙类传染病(49.09%)和其他类传染病(39.48%)为主,乙类传染病次之(11.17%),甲类传染病仅1起;呼吸道传染病所致事件达301起,占78.18%。见表3。

2.4 流行特征

2.4.1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报告,3,4,6,9,12月高发,共报告290起,占总数的62.91%;5,10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回落;2,7,8月报告的事件数最少,共报告15起,占3.25%。其中3—6月主要报告水痘、流感、手足口病类事件,9月主要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月和12月主要为水痘、流感;食物中毒则多在6,7,9月。

2.4.2 学校分布报告事件数最多的是小学,尤以乡小学最为突出(123起,占26.68%);其次为托幼机构和中学,3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累计报告突发事件421起,占91.32%。普通高校和中专技校报告事件最少,仅占8.68%。不同类型学校的年平均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94,P

2.4.3 地区分布全市12个区县均有学校突发事件报告,报告较多的为越秀(74起)、天河(72起)和黄埔(71起),合计占47.07%;报告较少的是萝岗区(19起)、荔湾区(13起)和增城市(8起)。结合教育部门提供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资料发现,黄埔区的年平均事件发生率最高,达10.35%(71/7/98);其次是越秀区,为5.26%(74/7/201);增城最低,仅为0.45%(8/7/253),各区县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53,P

2.4.4 致病因素分布 托幼机构突发事件的致病因素中,手足口病占首位(45起,59.21%),其次是水痘(22起,28.95%);小学主要为水痘(113起,39.79%),其次是流感(55起,19.37%);中学阶段以水痘(17起,27.87%)和甲型H1N1流感(13起,21.31%)为主;中专技校主要为食物中毒(9起,47.37%)和甲型H1N1流感(4起,21.05%);普通高校主要为食物中毒(8起,34.78%)和流感(7起,30.43%)。

3 讨论

研究发现,广州市学校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有:(1)事件多发生在正常教学月份,寒暑假期间大幅减少;提示学校突发事件与学校教学周期密切相关。(2)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中小学和托幼机构)突发事件多发,尤其是乡级小学;从年平均事件发生率看,普通高校和小学相对高发。提示多发和高发学校均应作为防控重点对象。(3)地区分布上,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密集及民办学校较多的区县;个别区县年平均事件发生率较高,提示学校卫生工作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4)不同类型学校突发事件的构成特征不尽相同。中小学和托幼机构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中专技校和普通高校则以食物中毒为主。

研究显示,传染病暴发疫情是导致学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居各类事件首位;病种分类上以丙类和其他传染病为主,其中又以呼吸道传染病为最多;位居前3位的重点传染病为水痘、流感和手足口病。此外,流感样病例暴发事件也占据了一定比例,提示应尽可能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监测来核实是否为流感疫情。

分析发现,与广州市以往研究相比,7a中传染病类事件的疾病顺位在不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自2010年开始,手足口病在学校突发事件中所占比例大幅增长并成为最近3 a的主要传染病;水痘则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12年仅报告5起事件(12.50%),远低于前6a水平(147起),可能与广州从2012年开始启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有关。

接种疫苗是公认的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水痘和流感疫苗尽管上市多年,但因未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尚需自愿自费接种,且价格偏高,导致实际接种率不高;手足口病疫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上市后短期内难以纳入免疫规划,其保护效果也有待观察。因此,现阶段学校突发事件防控过程中,位居前3位的重点传染病均缺少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手段。提示应以加强疫情监测和采取隔离病例等常规防控措施为主,同时尽可能提高疫苗接种率或适时开展应急接种,以建立起有效的免疫防护屏障。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结果也显示学校突发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除外,因流感大流行导致事件数增多),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尽管如此,广州市学校突发事件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2009,2011,2012年甚至超过85%,且高于全国。和周边城市水平。提示仍需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学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以确保广大师生健康。建议:继续深化教育与卫生部门合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根据防控对象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继续强化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4 参考文献

[1]韩俊锋,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l(4):463-465.

[2]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1-82.

[3]顾昉,章荣华,陈卫平,等.2004-2010年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ll,26(5):383-385.

[4]李铁钢,杨智聪,王玉林,等.广州市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40-941.

[5]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EB/OL].[2013-5-12].http:∥moh.gov.on/toohjbyrfkzj/s3577/2012/11/56264.shtml.

[6]肖新才,许信红,蔡文锋,等.广州市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7,7(12):1204-1205.

[7]马蕊,孙美平,孙木,等.北京市小学生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6):559-563.

[8]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5.

[9]FU C,WANG M,HANG J,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cella vaccine in China[J].Pediatr Infect Dis J.2010,29(8):690-693.

[10]李铁钢,刘维斯,杨智聪,等。广州市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3):2540-2542.

[11]李欢,李薇.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40(2):89-94.

[12]李铁钢,王鸣,杨智聪,等.广州市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81-282.

[13]许建雄,陈健,平,等.2001-2010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7):881-883.

[14]方艳,宋铁,代吉亚,等.2009年广东省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质量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2):25-28.

[15]梁浩,刘建平,李思果.深圳市2010-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2):1813-1814.

[16]陈茂余,杨玉芳,王立华,等.2005-2011年广东省江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学校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12):1003-1006.

[17]杜琳.实用学校公共卫生指南[M].广州: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6-7.

篇10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统计;有效管理分析

Abstract: 2009 ~ 2012 China Environment Bulletin published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ata as the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mad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should be to control the amount of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events as fundamental to avoid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occurrence of unexpected events is crucial to strengthen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as the key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incident emergency 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from specific legisl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pendent regulatory agencies, to strengthen pre-control, achieve full watershe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analysi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statistics; effective manage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X50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性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总称。

突发环境事件是突发性事件的一种,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对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突发性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环境事件同样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突发环境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事件,它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点,因此如何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有效管理意义重大。

2. 2009~2012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统计

根据我国2009年~2012年环境公报相关数据,对四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分级、起因、污染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2.1 数量和分级统计

突发环境事件数量和分级统计情况见表1-1和图1-1、图1-2。

表1-1 2009~2012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数量、分级统计表

图1-12009~2012年我国突发性环境事件数量对比图

图1-22009~2012年我国突发性环境事件分级对比图

由图表可见,近四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总数(环保部直接处理的)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2年降至33起。

在所有突发环境事件中事件等级以一般和较大事件所占比例为最高,近四年每年都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特别重大事件在2009年出现2起。

2.2 起因统计

突发环境事件起因统计情况见表1-2和图1-2。

表1-2 2009~2012年我国突发性环境事件起因统计表

图1-22009~2012年我国突发性环境事件起因对比图

由图表可见,近四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起因以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占有很小的比例。人为因素中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所占的比例为最大,其次为交通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第三是企业排污所致。

2.3 污染类型统计

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类型统计情况见表1-3和图1-3。

表1-3 2009年~2012年我国突发性环境事件污染类型统计表

图1-32009年~2012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类型对比图

由图表可见,近四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类型以水体污染为主,水体污染事件中海洋污染事件占有一定的比例,其次是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类型。

3. 2009~2012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统计结论

根据2009~2012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1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总量是根本

由2009~2012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曲线图可以看出,我国近四年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说明我们在控制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量的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如何确保突发环境事件总发生量的递减直至消除依然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根本所在。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量也是其他相关工作的基本前提。

3.2避免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是关键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分级的主要依据是伤亡人数指标。主要分类见表2-1。

表2-1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指标(伤亡人数)

2009~2012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等级以一般性环境事件和较大环境事件为主,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很少发生。特大和重大事件一旦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所以我们必须将避免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作为今后工作的关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3.3加强安全管理是重点

由2009~2012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起因统计图可以看出,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安全事故是现阶段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因素,所以大力加强企事业单位生产安全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避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安全事故是减降突发环境事件的工作重点。

3.4防控突发水污染事件是主要方向

由2009~2012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类型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国近四年突发环境事件中突发水污染事件和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占主要比分,2012年33起突发环境事件中就有30起为突发水污染事件,比例高达91%,除其中4起海洋污染事件外,其余26起事件均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饮用水源地。由此可见,防控突发水污染事件、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工作方向。

4.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管理弊端与有效管理分析

为了更好的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的总量,避免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加强各领域内的安全生产管理,严防突发水污染事件,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找出管理弊端,及时调整对策,进行有效管理。

4.1缺少突发环境事件领域内专项立法和独立管理机构

由于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包容性等特点,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其影响将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如果没有专项法律规范和独立的专业管理机构将很难协调各领域间的应急管理。

我国2006年出台《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0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是在突发环境事件专项立法上依然是空白,我们应当制定专门的《突发环境保护事件应急法》以指导专项领域管理工作。

尽管《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统一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各专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专业领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工作”,但我国目前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管理只是在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相关的临时机构,依靠临时判断和事后处置,缺少独立的、专业的突发环境事件管理机构,无法全面科学掌控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管理。所以我们必须设立独立的、专业的、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协调各个领域内的相互关系,执行环境专项领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职能。

4.2以事中处理和事后处理为主事前控制不足

尽管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方面,我国在立法中一直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就明确指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但是,事实上我国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仍主要倾向于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即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和发生后采用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是一种纠正措施,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控制方法,其重点是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虽然问题得到了暂时性的解决,但损失在所难免。在突发环境事件的专项应急管理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更应该立足于事前管理,以避免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才是最好的控制手段和管理方法。

4.3以点源控制为主,缺少成熟的全流域管理

防控突发水污染事件、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中最为主要的工作方向。由于水的流动性导致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影响范围具有扩展性特点,所以一旦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往往带来流域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分散管理不能真正解决突发水污染事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全流域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域还是以点源控制为主,缺少成熟的区域性、流域性甚至全局性的突发环保事件应急处理经验,缺乏成熟的全流域管理。

尽管2002年修订的《水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管理。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但是法律内容中并没有明确强调突发水环境事件的流域管理,所以即使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在面临突发水环境事件时,依然无法避免各地区利益冲突,无法协调各区域间应急管理配合。国家应该促进突发水环境事件领域内的全流域管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09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0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1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2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5] 秦俊芳.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及环境风险管理探讨[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5):第21卷

[6] 陈兴玲.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及环境风险管理探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2):23-27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院科研课题(2012BZZ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