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篇1

1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看,过分关注社会本位,忽视个体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当然也和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息息相关。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人机械地理解了哲学原理教科书中,有关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人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由此,片面地将人定格在其具体性、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上,使得许多人误认为在社会主义中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所谓对个性或个人需要压抑的问题。致使长期以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或忽视了个体的自我价值。

2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看,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尽管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但不等于必须以教育者为中心,即教育者在向被教育者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时,可以忽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可以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但长期以来,教育者往往为教育而教育,不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能否被受教育者接受。这种教育,不可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使受教育者产生排斥心理。

3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看,脱离人的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哲学,他的直接对象是现实中的人”,根据人的活动领域,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由政治、经济等构成的非日常生活世界里,还生活在一个以饮食起居等为主要内容的日常生活世界里。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一味强调人的政治性和理性,而忽视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的正常的需求,从而使原本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被片面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实现一定政党和社会政治集团的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的对策

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由于社会历史基础条件制约,也由于过去社会组织基础边界不清所使然,就造成全民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结果在丧失了社会条件以后,就成了没有根基的空洞说教。而要改变这一不利形势,就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既要培养他们的宣传说教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应对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空洞的说教变为实实在在的工作。

2 在倡导社会本位价值过程中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外在的工具性价值,也具有促进人性不断提升的内在价值。传统的运行机制更多体现其外在工具性价值,事实上,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入口,以“生活世界”为支点,尊重个体存在的多样性,以教育对象个体为切入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柔韧渐进的、贴近人的运行机制,从而使传统的运行机制因目标设置过高、操作过硬而与受教育者有较大的距离等问题得到解决。

篇2

招商引资,不仅可以直接解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而且可以带来崭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旺盛的人气。所以,各地政府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招商引资,并专门制订了对应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招商引资工作。

一、哈尔滨市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相关奖励政策缺失或不健全

哈尔滨市为鼓励招商引资于2001年2月1日颁布实施了《哈尔滨市引荐国内资金技术和产品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但该《办法》已于2009年废止。由于新的《办法》尚未出台,旧的《办法》又未明确是否可延续参照执行,形成了政策的真空期,使具体工作人员无法掌握奖励政策的原则和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大干部群众招商引资积极性的发挥。

2.政策覆盖面窄,操作性不强

就原《办法》奖励政策方面同其他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也是比较大的,主要体现在奖励政策并不多,而且覆盖面也比较窄,具体执行的也不到位。比如《办法》中所指的引资是“引荐用于生产、流通、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国内资金”,并不包括国家有关部门投资、银行贷款和企业间拆借资金。而且要求“奖励金由受益单位承担,企业单位可在生产成本中列支,事业单位可在事业费或者收入提成中列支,不计入奖金总额”等等。

由于原《办法》实行时间较早,从颁布至废止已有10年之久,而且原《办法》可操作性不强,加上具体执行不到位,在鼓励各方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激励作用。目前我市经济社会环境与当时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如果原《办法》不废止也已不适用于我市现在的经济环境。

所以,为进一步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参与哈尔滨市的招商引资,迫切需要重新研究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通过积极引进利用外埠资金加快我市经济建设。

二、改进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的做法

1.更新观念,拓宽引资奖励的覆盖范围

原《办法》中确定奖励范围主要集中在引进用于生产、流通、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国内资金。基本集中在生产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等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其他企业成功引入外埠资金并没有考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看,金融服务业作为社会资金融通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超过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因此,鼓励引进外埠资金支持本地金融企业发展更具战略意义。所以,在制定新的政策时,应该放宽引资奖励的覆盖范围,不局限于过去的生产企业,也要重点鼓励引资用于现代服务业。同时,对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等技术含量高、集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也应该纳入进来,以巩固哈尔滨市历史形成的农业基础地位。

2.拓宽思路,鼓励多种形式引进外埠资金

我们应该结合企业融通资金的形式,鼓励全方位、多类型地引资行为。比如对本地企业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增资形式引进外埠资金应考虑给予奖励;再延伸到本地企业通过上市实现融资,也应该纳入奖励范围;甚至获取外埠银行提供的项目贷款,也在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都可以考虑给予嘉奖。此外,对于投资公司、创司以及本地银行引入项目,捆绑式综合融资,也应在考虑资金产生的效益的基础上,适当给予奖励。

所以,我们在研究制定新的奖励政策时,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凡是引进我市经济发展建设领域的各类外埠资金,只要有利于本地企业发展、有利于本地经济建设,都应该考虑给予奖励。

3.有的放矢,对出资方也要给予适当奖励

我们制定的奖励政策,不仅对招商引资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或者个人给予嘉奖,同时要考虑对资金的提供方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真正树立我市尊重资本、尊重技术、尊重资源的理念,大大增强对外埠资金的吸引力。比如对引进的外埠战略投资者可以考虑给予奖励,对于为我市企业或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额资金融通服务支持的机构也要给予奖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奖励政策的针对性,从根本上形成吸引外埠流入的机制。

4.落到实处,建立引资奖励的专项资金

篇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创业民主是以创业组织为基本经济单位的经济民主,是民主原则向经济领域创业组织之延伸和扩张。本文以杭州市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创业组织为例,对组织内部治理层面、作为组织互动层面以及作为组织与政府部门互动层面的创业民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把握创业民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创业民主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创业民主;经济民主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43-02

民主具有多面向的特征,它不仅是抽象的理论,宏大的政治蓝图,而且是具体的生活方式。正如萨托利所言,“通过建立不同的民主单位,可以从非政治或准政治的意义上来谈论民主,例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社会民主和反映财富平等的经济民主等。”[1]可见,作为微观领域的生活民主、经济民主同样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部分,可以起到提升民众的政治认知能力、政治行动能力、共同体意识以及认同感。而在经济民主中,创业组织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单位,其组织内部民主程度、作为组织互动平台的行业协会的民主程度,以及组织借助行业协会与政府互动的民主程度都将对整个社会领域的民主发展和社会治理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努力把握创业民主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无疑对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与城市治理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创业民主的理论渊源与内涵

创业民主的研究源自于经济民主研究。早在巴黎公社结束后,马克思就认为“公社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2]他主张通过劳动者的经济解放,即“劳动者主权”来建立劳动者“自由联合体”。当代西方政治学者达尔指出:“如果民主有正当理由统治一个国家,那么,它一定也有正当理由统治经济社会”,“在经济企业中,为了满足民主的标准,公司的公民必须拥有平等的投票权,而且民主治理企业的原则将排除和确保实践中大量减少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敌对和对立关系。”[3]科恩则对经济民主给出了精确的定义,他称“经济民主就是经济领域的民主,当社会成员有权选择他们所要追求的经济目标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时,就算有了经济民主”[4]。萨托利则主张“经济民主的政策目标是重新支配财富并使经济机会与条件平等化。”[5]可见,西方学者更多地是从微观层面来研究经济民主,即选择企业组织这一微观经济单位为研究单元,主张把政治民主原则运用于企业组织的决策、管理、监督以及分配等一系列治理过程中来。我国学者则主张经济民主的“微观—宏观”研究,例如,蒋一苇认为“从经济组织的角度看,它的实质是实现经济民主,即把经济行为的主题由个体转化为群体。宏观经济依靠人民民主决策,使其符合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微观经济更是依靠劳动者的自由联合、自由经营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也指出,“宏观上讲,经济民主是将现代民主国家的统治原则——‘人民主权’贯彻到经济领域,使各项经济制度安排依据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建立和调整。微观上讲,经济民主旨在促进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观测‘后福特主义’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协商,依赖管理者的创造性提高经济效率”[7]。基于以上中西方学者对经济民主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谓创业民主就是以创业组织为基本经济单位的经济民主,是民主原则向经济领域的创业组织之延伸和扩张,是在创业组织内部治理和外部互动两个层面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分配活动。创业民主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组织内部治理层面的创业民主,它是创业组织成员运用民主原则来实施决策、管理、监督和分配等组织治理。二是作为组织互动层面的创业民主,它是创业组织通过行业协会来进行的,依据民主原则开展的互动。三是作为组织与政府部门互动层面的创业民主,它是借助行业协会这一中介组织,运用民主原则而进行的互动。

二、创业民主发展状况与困境

为了解我国当前创民民主发展状况,我们选择杭州市主要城区的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的创业企业为调研对象。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发出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6份,回收率99%,其中,有效问卷233份,占比79%,问卷容量为233。

(一)创业组织的基本发展状况

创业组织,是指在一位或多位创始人的领导下,以创业为目的而组建的经济组织。随着我国对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创业中来,创业组织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经济领域出现。创业组织逐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微观经济单位,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社会就业率以及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调查发现杭州创业组织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规模较小,76%多一点的创业组织都在10人左右;第二,年均收益较低,78.4%的创业组织年均收益在400万以下;第三,成立年限时间不长,76.4%的创业组织的成立年限在8年以下;第四,从事的行业领域相对集中,84.6%的创业组织从事第三产业中的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意行业。

(二)创业民主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从创业组织内部民主发展状况来看,我们发现,组织创始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卷题目“您所在的创业组织决定扩大经营规模、启动新项目等重大事务的方式是?”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创始人在创业组织中仍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虽然很多创始人引进了民主的制度,但权力并没有被分散,而是形成以创始人为中心的决策模式。而从组织规模、成立年限、和年均收益三个重要因素来分析其对创业组织内部的影响来看,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年均收益的增长或成立年限的增加,创始人在创业组织内部民主的作用逐渐被弱化,协商讨论等民主原则和民主方式将进一步扩大和强化。

其次,作为行业协会层面的创业民主实践呈现出“精英化”倾向和代表制取向发展趋向。在回答问题“如果行业协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如财政支出、场地安排等)发生分歧时,更倾向于采取哪种方式解决?”时,67.3%的协会是由理事会来解决分歧问题、24.5%的协会是由全体成员来解决分歧问题。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行业协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实施民主决策时,更多的是把决策的权限,即民主的范围扩展到理事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协商或讨论等形式。只有小部分的行业协会民主是涉及到了协会中的所有成员,大部分仍是止于理事会。行业协会民主发展的“精英化”倾向和代表制取向是由那些因素造成,创业组织的组织规模、年均收益和成立年限是否对行业协会民主发展有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或年均收益的增长或成立年限的增加,这种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协商讨论”的民主方式受到愈加重视,但是行业协会内部的直接民主发展持续停留在较低水平。

再次,在作为创业组织与政府民主互动层面的创业民主实践中,因为需要借助社会中介组织而进行民主互动,行业协会会长或理事会的影响要明显大于一般成员的影响。在回答问题“当有关政府部门就行业发展政策或行业规范的制定向行业协会征求意见时,行业协会采取哪种方式向相关部门提议”时,接近60%的行业协会选择由协会理事会成员商讨提议,其次为协会会长向相关部门提议,其余的方式比例均不足10%。就其影响因素来看,虽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年均收益的增长或成立年限的增加,二者的作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但是,二者对创业民主实践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此外,创业民主的“商讨色彩”逐渐浓烈,“商讨”作为一种民主方式备受青睐。

三、推动和改善创业民主的对策分析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针对目前创业民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四条相应的对策:

第一,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促进和鼓励创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针对创业组织的发展现状,地方政府应依据国家政策细化具体运行的规范与措施,从而不断地促进创业组织的发展壮大,更好地促进创业民主的发展。

第二,地方政府鼓励和推动创业组织进行企业民主制度和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铸造创业组织的“灵魂人物”,使其来凝聚团队成员,发挥团队合力。另一方面,伴随着创业组织的不断壮大,逐渐弱化创始人对创业组织的垄断性干预,充分发动创业组织成员广泛参与组织内部的民主活动,活跃组织内部民主氛围,做到集思广益,提高组织内部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

第三,加强行业协会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强化行业协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的中介桥梁作用。一方面,要防止行业协会的“民主失败”,即要遏制行业协会民主中的“精英化”“自利化”倾向和代表制取向;另一方面,要扩大行业协会普通成员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的权限和范围,通过鼓励行业协会普通成员的协商讨论来促进创业民主之发展。

第四,地方政府在充分借助于行业协会与创业组织进行互动沟通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渠道与方式,如政企创业创新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等,对拟出台的有关创业的重要政策和改革举措开门纳谏,广泛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同时倾听来自创业组织的需求与建议,进而不断完善与创业组织的互动协商机制,增进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实现和谐创业与民主创业,促进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注释:

[1]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3] Robert A .Dahl,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Berkeley:U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100.

[4]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4-118。

[5]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0.

[6] 蒋一苇.从企业本位到经济民主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66.

篇4

【关键词】时间一致性 理论贡献 启示

一、时间一致性理论简介及其主要观点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针对动态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时发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普遍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两位学者通过以经济政策与经济个体之间的互动影响为主要参考因素建立了一个两期模型进行分析,并据此重新阐述了一种反对相机抉择政策的理论观点,并在两人1977年发表的论文《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规则胜于相机抉择: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中就时间一致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时间一致性理论的提出为动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两人也由于在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所取得的贡献而被授予了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时间一致性问题是指由于政策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动态不一致性)所造成的无法完全达到预定政策效果的问题,换言之,即是指政策实施的结果由于受到政策时滞性和缺乏可信性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资源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的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两位经济学者提出是否能通过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正式或非正式的)来增强政府政策的可信性,最终达到一种帕累托得以改进的状态。他们的理论认为即使在一个公认的社会目标函数的规划下,政府相继抉择政策也不能使社会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状态,原因在于当一个政府是理性的,并以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发现其初始制定的最优政策变得不再是最优时,若赋予她重新制定政策的机会,政府一般会重新选择和调整最优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政策就出现了时间不一致问题,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政府每一期实施的政策实际上并未达到最优。在此分析基础上,基普二人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即在制定出使经济实现完全竞争和达到有效率的均衡状态为目标的最优经济政策后,这些最优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会因为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仍然保持了其最优的状态;这就要求政府在一开始制定经济政策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长期稳定性,防止因为政策的不断改变而导致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公信力出现怀疑,避免刺激市场的波动情绪和整体经济的不稳定情况的出现。因此,基普理论认为政府制定政策时应该基于单一规则而不是基于相机抉择。

二、时间一致性理论贡献和方法论贡献

一方面,该理论的提出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该理论的分析过程成功运用了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开创了新的研究模式,对整个宏观经济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时,通过将政府和个人作为两个因素引入博弈分析模型中,研究了经济政策与公众预期之间的动态影响,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一致性的观点,动态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不仅会对政府前期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还会对政府未来可能采取的政策形成一个理性预期,并分析自己的相关决策对政府未来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在上述几种因素的影响下,若政府根据相机抉择的思路制定政策,当经济个体在动态决策分析思路的引导下发现政府前后期政策不一致时,政府在以后做出类似的决策时可能会遭遇信任危机,从而极大削弱政策的实施效果。此外,政府在这个博弈分析模型中是作为普通参与人对待的,通过对政府和理性经济个体的决策行为的动态分析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奠定了更为合理的微观基础。目前,以基于典型行为人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全新经济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范式,此模型对整个宏观经济实证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时间一致性问题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启示

总体而言,我们国家正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期,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努力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但同时更要兼顾稳定大局等综合因素,那么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就需要在充分借鉴和参考时间一致性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分析、抉择以及有效运用进行指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质上,在我国许多政策领域都存在着明显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政府决策非一致性势必会导致经济个体形成不稳定的预期,从而造成政策实施的效果被削弱。实践证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质上是政府和经济个体之间的一场博弈,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以及时效性和经济个体对政策的反应共同决定了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国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减弱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因经济个体采取相应对策而造成的抵消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综合权衡各方因素,保证决策科学,尽量避免“朝令夕改”,这样可以使政府的信誉得到提高,有助于经济个体形成稳定预期,从而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尽管时间一致性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该理论也并非完美,它强调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基于单一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但如果一旦尺度把握不好,则会导致过分依赖某种规则,缺乏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降低应对经济活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无法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时间一致性理论的实践应用中我们应在遵循按照单一规则制定政策的原则上,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增强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Kydland Finn and Adward Prescott.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7.

[2] 徐文强.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贡献评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4,(12).

篇5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对策探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09

1审计风险的概念理解

审计的本质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等信息进行审核,对影响该单位信息使用者重要决定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估,并通过报告等形式发表审计结果和建议。而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等外部审计机构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独立审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的出现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近些年来,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及政策环境的更新,我国陆续出台了新会计准则以及新审计准则。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提高处理复杂局面的独立审计能力,从而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新审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变化和影响

对我国来说,2007年1月实施的新审计准则是首次大规模的修订审计准则,对审计内容、结构以及准则执行细节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形成了新的审计体系。新审计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更加趋同,标志着我国审计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会计审计职业界越来越致力于管理的准确度和质量。新审计准则体系既可以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职业化发展,也能够促进企业的透明化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整体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新审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变化和影响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了审计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程度

2014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审计与鉴证理事会最新颁布的相关制度与法规。新准则不仅仅针对其中十六项重要的审计准则项目有实质性地更新,同时也对新审计准则的全部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和改善。根据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提高了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对我国审计监管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新审计准则对审计监督工作的规划和目标设立的更加科学。每一项准则都单独而明确地设立了目标章节,实现审计工作指导目的。另一方面,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要求规定得更加细致和具体。每一项准则都单独而明确地设立了要求章节,所有注册会计师都需要一定的规定动作,这些动作都将由统一的方式来表达和归纳总结。与此同时,新审计准则重新设定了新结构,新准则是由五个分支组成的。并通过审计准则应用指南来指导审计的具体操作,通过详细说明材料来更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使这项准则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更有可行。

22促进舞弊行为的甄别能力

新审核标准对注册会计师出现报告作弊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注册会计师有义务根据审计标准的要求进行审计任务,获得财务报表在全方位没有产生较大错误的正确保障,不管此错误是因为作弊还是其他原因所致。新的审计标准通过积极的形式,拟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及时指出作弊的情况,并详细地指明作弊同财务错误存在的关系。与此同时,新的审计标准还对注册会计师怎样履行做好个人的工作制定了更具体的规定,包含规定注册会计师主动地去辨别、评定以及面对作弊现象的情况,包含保证怀疑的态度、提高审计流程的不可预计性、有关部门根据作弊的现象采取的专题研讨、认清作弊生产的因素、认清管理部门高于内部管理上的危险。

23强化了审计人员与单位管理层的信息沟通

单位的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在规范和改善单位的治理结构中,二者的作用都非常重要,并且在对管理部门编排的财务报表采取监管的环节中具备相同的看法。所以,管理部门与注册会计师对各自根据不同角度了解的问题与资料实行具有有效的交流,积极采取监管与控制,提高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针对性。尤其是保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被有关部门所打扰,积极强化了审计人员与单位管理层的信息沟通。

3新经济环境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新经济环境下有很多因素使得审计工作存在很多的风险,笔者将这种背景下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析如下。

31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非常激烈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也迅速发展。国内、国外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越来越多,特别是国际最大的四个会计师事务所也都逐渐在我国展开了主要事务。与此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了很多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不如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的规模大,但是随着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这些事务所的出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接到更多的案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会计师目光短浅,为了谋取短期不当利益,与被审计单位不当勾结,掩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造假案件。因此,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形成。近些年受到我国资本市场广泛关注的“绿大地”以及“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都是由企业的控制人勾结会计师事务所完成的。

32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日益复杂化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经济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日益复杂化,导致我国国内的审计也正在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政策环境。为了适应复杂化的经济环境,2014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新会计准则和新审计准则体系,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同时对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与时俱进的信息化要求也更高。这导致注册会计师在新经济环境背景下的审计工作正在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也成了新经济环境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33被审计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二者的信息沟通不畅通

2014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实施之后,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正在逐渐渗透到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中,对我国市场经济法制体制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新制度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二者的信息沟通不畅通,即信息不对称,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会有不配合的情况,可能修改财务报告,也可能隐藏一些信息不公布。这样注册会计师就很难准确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全部财务信息,给审计人员的判断和评判带来不良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使得审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4防范我国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41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第一,应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品质修养,加大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一系列监管与审核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品质机制,且提高对其任务的管理程度。第二,应提高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水准,让其正确了解与使用全新的会计注册,进而减免导致客观性的审核风险出现。全新审核标准要加强提高对职业的推断,准则侧重于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处理事项,而并不是细化注册会计师应该实施的主要流程。应当重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时俱进,保持高度掌控力。房地产企业的会计、税务以及企业管理人员都需要及时树立起适应、学习新制度的意识,保持正确、好学的态度,积极的更新其知识结构,提升其实践应用实务的能力。也需要紧密配合、积极应对我国各项财务和税收政策。

42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核是完全新颖的现代化审计途径,其主要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作为导向来进行独立审计工作。该方法的特点主要是需要严谨的风险测评以及风险估算。借鉴国际上大型事务所和审计机构的现代信息化审计方式来预防审计风险,通过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面对怎样以有效率以及方法的形式完成审计工作,新审计准则要求要严格遵守审计要求的方式,从审计工作的组织、编制以及确立等流程,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给出指导和实施细则。

43改善我国审计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加强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分析,防范审计风险。一是加强会计事务所内部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来要求自己,减少主观的违规行为;二是不断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提高其综合素质。会计从业人员要尽量完全了解与掌握有关的会计审计实务,并对我国的有关准则和法规有准确的把握,以防止在客观方面出现会计数据失真的现象。与此同时,我国在外部环境方面,需要加强会计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对会计数据造假举动应该更加严格地惩罚,并追究会计数据造假所有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这样能够减少会计数据造假违法的出现。

44强调现代战略风险导向型审计,科学规划和执行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核是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更新,并结合体系论以及战略理论构建主要思路。现代风险导向审核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核中以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危险的认识、测评等为审计的主要流程,获取可能出现的主要错报因素,再依照风险测评标准给出合理的审计资源,能够目标明确,提高审计准确度和有效性。充分强调现代战略风险导向型审计,完全表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宗旨,明确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注册会计师依照被审计单位的特殊性,为有针对性地科学规划和执行审计程序奠定了一定的前期基础。

5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也在不断地更新。在这种经济以及政策的新环境下,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这种新形势,怎样去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免审计的风险,保证审计行业的职业操守,提高处理复杂局面的独立审计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审计风险的成因――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日益复杂化,同时各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激烈竞争。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防范我国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旨在根据我国审计风险的成因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对策,提高我国审计整体水平,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经济增长;比较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7-0090-05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岁末,英国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即将进入尾声。前一段时间,欧盟各成员为2007至2013年度预算方案可谓争执不休,法国主张英国放弃退回款(rebate),英国则坚持预算部分退还的立场。行将执行21年的预算政策在欧盟成员中遇到了很大阻力,其背后原因之一在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盟大国在欧盟经济甚至世界经济舞台上角色出现了新变化。

2006年初,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和学术单位纷纷对世界经济进行不同的分析与预测。常见的分析范式为描述世界经济概况,分述三大经济体的经济态势以及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等特点。虽然见仁见智,但似乎有似曾相识之嫌。本文继续遵循世界经济研究中“抓大放小”思路,鉴于英语作为国际学术语言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本文倾向于以英语作为参照物,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为主要资料来源,以“新经济”时代为考察断面,把主要发达经济体分门别类,以“经济集团”式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世界经济现象,并试图探析经济增长缘由。

本文拟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为国别研究样本,主要理由是:

其一,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母语为英语,这些国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美国和英国地跨大西洋,同盟关系紧密;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依然在英联邦体系内,可纳入英语国家经济集团(本文为研究方便而姑且归类)。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母语各不相同,在一战和二战中,各国扮演的角色众人已知,暂且可归入非英语国家经济集团。

其二,这8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2万美元以上,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口径,均为典型的发达国家。除澳大利亚外,其他7国都是西方七国集团(G7)成员。

其三,这8个国家在世界经济实力排名中位居前列,2003年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67.5%(见表1),其中,4个英语国家的经济总量占40.8%,4个非英语国家的经济总量占26.7%。

其四,这8个国家都是号称“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2003年经济总量占OECD的81%,其中,4个英语国家的经济总量占48%,4个非英语国家的经济总量占33%。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基本判断,4个英语国家和4个非英语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如何足以引导世界经济发展走向。

二、比较分析

随着全球通讯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国际长途电话通话时间直线上升,技术变迁加速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显现。学术界一般认为,以1991年3月美国经济从谷底持续攀升并创下历史最长繁荣时期纪录为标志,世界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在新经济大潮中,英语国家经济和非英语国家经济应对新技术和信息经济的政策表现迥异,其经济增长效果也就各有特点。

(一)经济增长比较

西方经济黄金增长期(1950年至1973年)过后,4个非英语国家的经济错过了几个经济增长周期,如两次石油危机之间(1973年至1981年),20世纪80年代的扩张期(1981年至1991年),最近一轮的经济增长期(1991年至2004年)。

在非英语国家经济增长放慢的同时,英语国家经济出现了加速趋势。但是,英语国家经济增长也没有出现过像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非英语国家那样的高速增长水平。除了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和英国经济增长出人意外,英语国家经济也没有出现象4个非英语国家经济20世纪90年代早期那样的连续缓慢增长。

1991年至2004年间,总体上判断,英语国家经济增长快于非英语国家经济。如表2所示,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分别为1994年和2004年。1994年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5%、4.3%、3.9%和5.5%,而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率则分别为0.6%、2.7%、2.8%和2.2%,英语国家经济增长快于非英语国家的近两倍。10年过去后的2004年,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2%、3.2%、2.9%和3.2%,而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率则分别为2.7%、1.6%、2.0%和1.2%,英语国家经济增长依然快于非英语国家。

(二)人均GDP增长比较

以购买力评价来衡量,英语国家人均GDP增长快于非英语国家(见表3)。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wolf)指出,1991年至2004年间,英国人均GDP增长32%,美国增长30%,加拿大增长29%;法国仅增长19%,意大利增长17%,德国增长15%,日本增长14%。

进一步说,如果把爱尔兰和新西兰加入英语国家经济体中,就可以更加印证英语国家经济增长优先于非英语国家经济。1991年至2004年,新西兰人均GDP增长了30%,与美国同速增长;爱尔兰则增长了131%。

英语国家经济的相对收入变化也快于非英语国家经济。1991年,即使两德统一后,德国人均GDP也只高于英国3个百分点。但到了2004年,德国人均GDP约低于英国11个百分点。意大利人均GDP由1991年超过英国2个百分点降至2004年的低于英国9个百分点。

1950年,4个非英语国家的加权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35%,1991年增至79%。而到了2004年,这一比率又降至70%,大概为1973年的水平。这些非英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相似,都经历了经济上升而后下降的过程。如日本人均GDP从1950年占美国人均GDP的20%攀升至1991年的85%,到2004年仅占74%。英语国家中的英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与4个非英语国家不同,二战以来,这3个英语国家的人均GDP与美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

(三)失业率比较

英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也好于非英语国家。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失业率远高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现在则低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见表4),这不是因为美国的失业率下降而是源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失业率上升。2004年法国失业率平均接近10%,德国高于9%,意大利高于8%,而20世纪60年代这些非英语国家基本没有失业率。与此同时,美国失业率水平一直维持在40年前的水平,即为6%左右;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分别由1991年的8%、10.4%和9.6%降至2004年的4.8%、7.2%和5.5%。

(四)劳动生产率比较

劳动生产率的表现一般与一国人均GDP的增长相匹配。20世纪70年代,4个非英语国家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英语国家经济,但后来出现了快速下降或剧烈波动,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的劳动生产率下降速度更快,部分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见表5)。英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有较大改善。1991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2.1%、2.9%和0.6%,到2004年这一指标已分别增至5.2%、5.8%和3.1%。

三、原因探析

二战期间,4个非英语国家经济都遭受了沉重打击。在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受马歇尔计划和冷战影响,这些非英语国家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什么非英语国家经济在长期增长后却出现了迟缓现象而英语国家经济在徘徊之后出现了增长势头?

(一)非英语国家经济放缓原因分析

第一,经济成功孕育了“利益集团”。根据古典经济学说,完全竞争的市场交易费用最低,而制度和法律是保护充分竞争的外在工具。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国家需要以制度监督者的角色出现。奥尔森(Olson)指出,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往往会产生出不同的、关心自身利益而不考虑国家利益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通过国家借助各种制度以求保障一己私利。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有利益集团交织,国家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非中立者。利益集团私利的最大化无疑会降低社会产出,市场的充分作用使得社会产出最大化,但最终会妨碍利益集团看得见的利益。国家有时不得不采取不利于社会产出最大化的政策而保护既得利益集团。

借助上述经济理论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非英语国家经济成功的同时孕育了失败的种子。非英语国家如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为二战战败国,法国则遭受了二战的严重摧残。二战后,这些非英语国家的利益集团已经被破坏殆尽,这样他们能进入经济赶超的阶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非英语国家经济起飞后,各国的利益集团浮出了水面,非英语国家经济显露了自满趋势,相关利益集团以更强的态势重新出现。这些利益集团寻求自己的狭隘私利,迫使非英语国家宏观经济渐趋僵化。20世纪60至70年代,这些非英语国家实行交易成本较高的重税赋和强化监管政策。公共支出、社会福利和政府管制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趋势。长期以往,这些国家经济丧失了弹性,缺乏创新动力,降低了外部适应性,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下降和失业增加。

第二,错失新经济的发展机遇。4个非英语国家经济原为高储蓄、高投资的发展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居民收入增加,这些非英语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数量停止增长,事实上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的劳动力大军还有萎缩趋势,因此私人储蓄过度增长,社会总需求不足,投资的机会减少。进入新经济时代后,发达国家的最大机会是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但这需要更大的政策空间和弹性。但是,解雇工人、关闭工厂的巨额成本使得非英语国家对此裹足不前,错失了新经济发展的良机。

第三,服务业转型受牵制。4个非英语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国,为后发达国家,其产业结构特点是制造业强大,服务业相对份量不足。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产业海外转移拥有当地低成本和高需求的优势,因此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化趋势被产业海外转移取代。在国内产业外迁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新收入和就业岗位的服务业发展因政府监管过度而受阻。其结果是制造业产业空洞化,服务业的替代效应没有发挥出来,就业机会减少与消费需求减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四,宏观政策出现失误。主要表现在:非英语国家无视产业国际转移的事实,实行无效率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其政策后果是国内需求不足,反过来过度依赖外部需求。日本通过整肃金融系统来僵硬地应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德国没有积极考虑两德统一后的政策走向和东德经济转型的困难程度,德意志联邦银行为了调控目标强化了武断的货币政策等。

(二)英语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第一,积极推进经济改革。20世纪60和70年代,英语国家经济相对或绝对增长缓慢,出现了滞胀现象。这促使4个英语国家进行实质性改革,通过大破大立,放松经济管制,改进财政和货币规则,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灵活性和竞争力的新体制。如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即着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旨在增加经济灵活性和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的自由市场经济改革,大规模私有化,不惜用高压手段对付工会,顶住,彻底打破了工会对劳动力价格和供应的垄断,大大改善了企业用工制度环境。布莱尔首相继承了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进一步提出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相平衡的协调发展道路,为英国经济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英语国家经济普遍放弃已丧失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放松对物价、个人收入、投资和外汇等方面的管制,使宏观经济从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经济灵活性和企业竞争力大为提高。

第二,服务经济主导。随着传统产业结构退化和转移,4个英语国家及时向服务业进行产业升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造业的颓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服务业的支撑,英语国家的金融体系在家庭储蓄社会转移方面扮演了中间人角色,即把通常老年人家庭的储蓄顺差额,转移并填补给通常年轻人家庭的储蓄逆差额,从而使家庭储蓄保持低水平,国内消费需求旺盛。与此同时,在储蓄过度的时期,多数国家缺乏信用良好的借贷者,而英语国家填补了这个空缺。

第三,经济全球化与英语语言优势交织。在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总体稳定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重组,网络经济对于英语国家经济的企业而言是个巨大的发展机遇。英语作为网络经济的交流工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际互联网信息85%是用英语传播,在国际场合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国际经贸活动几乎100%使用英

语,全球3/4的信件、80%的电子邮件用英文写成。英语因为英语国家的经济、科技等绝对强大优势,在世界各国有10多亿人学习和使用,甚至在世界范围被当作国际语在使用。由于英语语言的全球化,英语国家与外部联系加深,极大地促进了英语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四,注重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新贸易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国在技术上不断领先,并且不断地取代竞争对手模仿,就可以在各阶段始终保持比较优势,进而将技术创新优势体现在相应产品的净出口增长上。英语国家注重加强对研发的投资和不断开发新技术,以先进的技术和持续的创新为基础,迅速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并形成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主张个性产品的规模生产,这是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措施。与此同时,英语国家注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使用,抓住知识密集型的发展机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除英国外,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劳动生产率都呈现了加速趋势,这也成为英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几点结论

世界经济是国别经济的总和。本文试图分析英语国家经济与非英语国家经济的增长差别,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利益集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判断非英语国家经济是否稳定增长的关键在于,这些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是否容忍国家提高投资回报率,增强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从而重新超越英语国家经济增长。

二是经济全球化更加凸现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优势。正如本文开始所提及的,全球通讯成本降低,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国际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集。人员的跨国界流动既增进了沟通交流,也扩大了英语的全球化。英语语言广泛使用于信息技术和产业,对英语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三是把握好产业转移节奏。产业转移的规律一再表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总是先从制造业起步,而后步入服务业。非英语国家制造业优势一度很明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不能局限于一国。当产业链条向国外延伸时,本国产业必须适时向服务业转移。

篇7

论文摘要:传统的中职会计教育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针对我国中职会计学生的能力缺陷,本文借鉴西方国家教育经验。提出了实现培养中职会计学生专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中职会计教育作为培养基层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升基层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则是基层会计人员素质的根本体现,因而应当作为中职会计教育的重心。但是,我国传统的中职会计教育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导致基层会计人员在面临新问题时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务必要改进中职会计教育,努力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

一、会计人员的能力构成

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了《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进行了规范,它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两类:职业能力((competence)与能力(capability),前者指的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而后者指的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知识包括一般知识、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包括智力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交流技能;职业价值观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维护会计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遵照职业准则,关注公众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终身学习等。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因素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我国的会计职业能力构成独具特色,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会计政策的洞察力。刘玉廷((2004)认为会计人员须具备的五方面的职业能力为: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对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本单位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能力。许萍和曲晓辉(2005)将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包括风险管理、公司理财、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外语、经济学、行为学、统计学等;第二部分为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性等;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社会责任、终生学习、政策水平等。因此,政策洞察力、知识、技能、职业价值等应是我国会计人员能力的主要构成。

二、我国目前中职会计学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中职会计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专业人员的基本能力。但是,我国的中职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中职会计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邓传洲等,2004),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林志军等((2004)以问卷调查了中国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会计教育中应注重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认识,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目前的会计教育状况也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实际上,许多学校对基础课程的设置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往往只了解会计处理,而对相关交易活动的经济实质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判断。

会计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会计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部分学校教材陈旧,教学方式呆板,难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许多学校也设立了会计实训室,但其设计的业务都是简单化了的常规业务,与企业实际相差较大,难以起到实习的效果,而毕业实习也大多处于放羊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从没有去过实习单位照样开出实习证明,质量难以保证,这导致教学实践浮于形式。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严重脱离实际,甚至部分学生毕业时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动手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均难以适应职业需要。

三、国外会计教育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以改变传统会计教育注重知识传授的局限,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1990年9月,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 AECC)在其第一份研究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传统的知识获取型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会计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因而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中职会计教育应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所以,终生独立自学能力是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AECC将终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概括为三方面:知识、技能和专业认同。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会计知识。技能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具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智力能力是指寻找、获得、组织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是指和他人进行有效合作和具备领导才能的能力。专业认同是指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学习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并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应该知道并能够认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并能据此做出价值判断,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具备正直、客观、公正的品格和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AECC指出,学校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会计职业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即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AECC还了一系列文告,对如何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实践中美国学校也积极响应会计教育改革的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 四、改革会计教育,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力

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应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改革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方式。

(一)转变思想,树立“学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观念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的强烈追求和主观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巨大的塑造力。所以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即“学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问题,师生在诚信中主动愉悦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采取理解、宽容、信任、鼓励的态度,学生才会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敢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知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改革教学内容,确保传授知识的新颖性

精简课程内容,理清各课程间的关系,删除交叉重复与陈旧空洞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自身特性和时代新意,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决策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理论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扩充教学信息量,及时引人国内外会计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将一个丰富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感的知识世界展现给学生,并注意将西方国家当前的经济政策、财税法规等内容介绍给学生。

(四)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单纯的传统的注人式教学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多种方法相结合,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会计教学方法应当由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化,由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变为原理应用,坚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原则。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更替,会计知识也不断更新,传统的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授人以鱼,仅供数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矣。”为此,要大量使用启发式教育、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并建立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胜任能力。

篇8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 对外贸易 储备资产

国际收支失衡是21世纪初期全球宏观经济的重要特征。从一般均衡的视角出发,当前国际收支失衡是由美国的投资储蓄缺口以及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储蓄过剩共同导致的。从经常项目账户赤字将导致一国净对外债务上升的视角出发,当前的国际收支失衡是不能持续的。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路径主要有政策协调主导和金融市场主导两种,而后者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情景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国主动实施国内政策调整,并就调整成本达成实质性的分担协议,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而言都是最优选择。

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净对外债务。在这种格局中,美国似乎成了众矢之的。亚洲国家在这个格局中则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快速的外汇储备积累表明亚洲国家的货币存在低估现象。另一方面,这些亚洲国家又不得不继续通过大量购进美元来维持美元汇率稳定,以避免其储备资产的价值损失。

关于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成因,目前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下降和投资率上升导致了美国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美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的经济增长导致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提高以及近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带来的财富效应,共同导致了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自从布什政府上台以来,政府预算迅速从盈余转变为赤字,导致美国政府储蓄率的下降。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新经济和信息技术泡沫导致美国国内投资率上扬,从而导致作为储蓄投资差额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不断扩大。

另一种观点认为,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储蓄过剩(saving glut)导致了美国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东亚国家向来具有很高的居民储蓄率,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国家的投资率更高,从而整体上存在经常项目账户赤字。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除中国外)的投资率迅速下降,至今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而且这一期间东亚国家的政府储蓄率也显著上升。以上因素导致东亚国家的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东亚国家的过剩储蓄主要流向了美国,压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带动了美国居民的消费,从而降低了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低水平的利率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为财政赤字进行低成本融资的机会,从而降低了政府储蓄率。美国国内总储蓄率的降低造成了经常项目账户赤字。

事实上,国际收支失衡是一般均衡现象。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总是对应着另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账户盈余,因此更加准确的说法是,美国的储蓄不足以及东亚和石油输出国的储蓄过剩共同导致了当前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于,由于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一定伴随着贸易逆差的缩小和美元汇率的波动,因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储备资产、人民币汇率以及宏观经济稳定上。如果美元发生恶性贬值,世界经济将受到较大负面冲击,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宏观稳定也将受到较大的紧缩冲击。这对世界经济,包括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因而美国和世界各国都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首先,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对美的贸易顺差是中国获得整体贸易顺差和维持贸易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只有与美国保持贸易顺差才能实现总体上的贸易平衡。同样,美国即使对中国保持逆差仍然能实现总体上的贸易平衡。而且,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对中国贸易的影响要弱于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其他亚洲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影响。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使得中美贸易特别容易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对象,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人民币的汇率政策也特别容易受到美国关注的原因。因此,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也会更加频繁与剧烈。

对储备资产的影响。由于美元贬值,对于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来说,势必遭受一定的价值损失。同时,外汇储备大幅度地转换持币结构又会加速美元的贬值。因而对于储备资产的处理显得比较尴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种损失是必然要发生的,也是中国维持宏观稳定的一种必然的代价。

对人民币的影响。美元汇率波动和阶段性贬值仍然会成为调整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但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了契机。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是我国应对国际压力、克服外部不平衡以及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最佳选择。

如前所述,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调整主要有各国通过政策协调积极调整和金融市场情绪变动触发消极调整两条路径。然而,即使各国实施政策协调来积极调整,调整成本的分担也有不同方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国达成《广场协议》来调整国际收支失衡,承担调整成本的主要是日本等顺差国,而作为赤字国的美国基本上没有承担任何调整成本。历史经验证明,这种由顺差国单方承担调整成本的做法,不但会对顺差国国内经济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会影响调整的最终效果。

因此,我们在此将未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可能调整路径分为三种:一是由金融市场来主导调整(即作为外国投资者的东亚国家来主动调整美元资产比例);二是顺差国在美国压力下实施集体升值,即达成新的“广场协议”;三是各国就成本分担机制达成实质性协议,从而主动实施国内政策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3]孙杰.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J].世界经济,2006,(8).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的越来越快的时代,对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前只是注重在经济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所以导致能源的大量锐减,有的能源已经出现了濒危的状态。我国在意识到这种危机的时候,开始对生态环境加大关注的力度,在生态能源上注意发展保护。只有实现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互相协调,互相发展,才能够使我国的经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从实质上来讲就是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重新利用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一种模式,综述起来就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生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如果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进行的话,对于资源的消耗将会越来越大,而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那么将会使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对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都势必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所以说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经济建设的之间可以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利用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规律和科学的生产方法,从经济活动向生态化实现转化。

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在很多的经济示范区中对这种模式进行研究试验。但是对于这些模式的发展还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要想真正的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我国的各个系统进行全面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将循环经济发展起来。

2.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上,我国主要是遵循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在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尽量的减少对资源的利用,在排污上做到科学化的管理。第二,在区域内形成循环模式,也可以叫做中循环,在区域内可以建立一个生态园区,在这个园区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生产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上游企业生产出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一个企业的工业生产原材料,尽量的将这种生产废弃物得到再利用,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减少的污染的排放。第三,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大的循环模式,在社会上建立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使得废弃物可以得到重新的利用价值,变成可以再次利用的生产原料。这些循环模式的建立,可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区域互动,使得各个主体之间可以互相利用,互相补充,达到共赢的生态经济模式。

2.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一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 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作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

第三 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社会各级部门应该不断的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在生产研发上加大力度,只有通过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才能够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内力。

第四 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第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第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对于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探索变革中进行,为了更加的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对于经济发展必须实现可循环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经济上促进发展速度,而且对于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使生态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是适应时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篇10

关键词 现代企业 统计理论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1.1 提出的背景

统计理论其实质是一种活动,通过采集、整理、反映和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探索,反映事物本质,在现代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创新对企业的进步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统计可以获取大量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帮助完成市场经济的规划;在企业的市场经营管理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各方面的数据信息,来进行企业建设。现代企业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但又不能等同于统计理论,它必须能够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中,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现代企业理论体系必须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1.2 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且不断得到完善,企业是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的独立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对于企业统计来说,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进行,原有的企业统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容乐观,企业统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对优势资源之间的充分结合及正确的战略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企业应该做好一切基于对企业现状和竞争对手及市场信息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从这个方面来入手,我们应该借助企业统计的特有职能,正确、及时全面地采集数据,科学有效地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以减小企业的损失。

2 企业统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统计学不同体系的比较

迄今为止,相关企业统计理论方面有几本不同的理论论著,比较著名的两部是《企业统计学》和《企业经济统计学》。后者比较适用于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我国统计学的历史性突破。目前来看,我国市场经济进程脚步加快,市场化加剧,要求各部门之间要联系紧密,跨行业的经营行为也在不断增加,基于各行业的共性建立企业统计理论是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理论的企业发展形势的。

2.2 企业统计理论改革的原因

2.1.1反映经济环境关系的需要

企业统计学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利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引导企业发展的,它不仅要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市场变化规律,还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统计改革、民间统计调查机构、企业统计改革等采取的措施都充分反映着我国统计管理制度改革的实事求是,通过系统地研究统计宏观、微观环境之间的联系,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2.2 企业制度建立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要使企业成为能够进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和约束的经济实体,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包含着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政府需要制定具有战略性的经济政策和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第二,企业要依据政府制定的政策和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和运营条件等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运用各种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协调监督好各种经营活动,及时提供各种市场信息。

3 企业统计理论体系的完善

3.1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是指用数字和量描述事物的多少,定性分析是指用文字描述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中,要求必须要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发展情况,使企业的发展制度更加具有科学性。因此,(下转第83页)(上接第76页)企业的统计分析体系应该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为主的策略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3.2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相结合

不同的统计指标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单项指标简洁但是不能够全面的反映企业统计的总体特征,综合指标虽然可以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但对局部的统计非常模糊。因此在统计过程中应该是两者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保障。

3.3 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统计指标包含的范畴越广,越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统计要做到全面性,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能够通过统计分析来反映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要做到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能够跟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4 结束语

我国企业统计理论与实践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是了解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能够反映企业的发展本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统计体系理论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百洲.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15).

[2] 郭联书.现代企业统计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J].科学之友,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