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经济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91-03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即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具有经济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经济特征是效益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
一、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外部性理论是在20世纪初由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提出,后经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发展而形成。外部性也称作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即对他人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依据作用效果进行分类,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
环境外部性有正、负之分。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这是环境正外部性;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种植、灌溉运输和工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这是环境负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负外部性。一个社会个体包括个人或企业等在经济活动中不顾及环境成本,将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将成本分散为社会承担,它会导致低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和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负面影响,是典型的个体成本外溢的负外部性问题。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产权模糊是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的一个典型来源。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品――公共产品,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任何人无法用有效的手段阻止他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使用。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消极外部性的产生,于是,“公地悲剧”必然会不断上演,即出现了大量的把好处留给自己、坏处转嫁给社会的“搭便车”现象。二是“市场缺陷”导致负外部性。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人”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促进社会福利,自利心对社会不仅没有坏处,甚至比社会关怀更能促进社会福利。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有一定范围的,那就是产权首先必须是明晰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导致很大的外部性。三是“利益分散”下产生外部性问题。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经济主体在利益上有其相对独立性。由于有意识地增加外部成本同降低其私人内部成本紧密相连,私人的生产活动易通过对此种物品的破坏构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而这种危害并没有作为成本反映在私人的生产成本中,因而各个经济主体通常只考虑内部成本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回答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有效地利用法律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市场和政府在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们能有效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环境负外部性又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重要表现。
市场在环境领域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或者更为准确的说市场之于环境保护是有缺陷的,失灵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产权制度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只有把产权相关的责、权、利界定清晰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监督,才能充分调动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积极性。“所有人的财产,就不是任何人的财产,所有人都可自由取得的财富对任何人都没有价值,因为一个人如果愚蠢到要等个合适的时候来使用这笔财富,他只会发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这样,对于公共资源,每一个人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不会去珍惜公共资源,由此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承担。产权不清晰是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证是公共牧场,由于公共草场无人负责,人人都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去放牧自家的羊,导致过度滥用,草场毁坏。在中国,环境资源的产权存在隶属关系混乱,产权未加界定或界定不清,或名义产权和实际产权脱节,这导致已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受侵犯的事件频频发生。
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许多环境资源属于公有财产,根本不可能明确产权或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从而导致外部性。一些环境资源不能界定产权主要是因为不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即某一个人享用、受益的同时不能阻止他人一起享用、受益。如大气和深海资源就很难建立有效的产权,即使划定了产权,但监视、保护起来难度很大。生物多样性的产权界定成本高得无法估计,有可能达到人类无法承受的地步。基于这一点,如果明确其产权,由某个人独占使用,整个社会将难以接受。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负外部性的产生。对于基础资源的开发、加工与分配,市场运作富有效率,能产生足够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没有效率。这是因为,大气和水等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污染物排放是对共有资源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的市场外部,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有一片市场失灵空间――即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许多没有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动植物品种等。前面所说的外部性,不论是排污也好,还是公有资源的收获,它们都有市场收益。而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不存在市场利用问题,只是伴随着其他经济活动而被随意处置。实际上,它们并不是没有价值,只不过是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罢了。以生态系统功能为例,如一片森林,可以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轻河流淤塞和污染,但这种没有直接使用价值的资源,在现实市场交易中价格为零,因而市场活动主体涉足这些领域动力不足或根本不愿投资,进而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政府可通过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但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却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导致政策失效。一是国家宏观决策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二是环境政策本身存在失误,会加速环境资源的退化。如有些国家的法律许可污染者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产业升级的需要,会把一些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明知其对环境有害却允许其投资。许多地方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GDP增长: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同时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一方面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没有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未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政府的这些短期行为多半是出于经济的考虑,为了优先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因而外部性始终伴随决策全过程。如果政府对环境资源这一公共物品采取不恰当的补贴和税收形式从而对价格机制进行干预,使得价格偏离真正资源成本,也会产生极大的外部性。另外由于存在信息不足与扭曲,政府实施的时滞和寻租活动等问题,而且政府人有自己的利益动机,行为受各利益集团影响,加上政府干涉也需要成本,导致政府失灵,影响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政策失效带来的结果可能比市场失灵更糟,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或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还有可能就是政府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却产生了外部效应。
三、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的环境经济政策
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环境负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突出表现,而且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时,应结合使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等方法,保证在明晰产权等市场机制运作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作用,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的影响,将(下转300页)(上接292页)外部性问题内在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政策工具主要有创建市场(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如排污许可证和开采许可证),利用市场(补贴、环境税费、执行债券、押金―退款制度),环境规制(标准、禁令、执照、责任、不可交易的许可证和配额),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加贴标签、社区参与)。具体有两大环境经济手段:一是庇古手段,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税收、补贴、押金―退款。具体来说,就是由政府给负外部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负外部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二是科斯手段,通过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私人合约、排污权交易。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而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通过产权的明晰来使外部性内在化,因为自然资源禀赋使用价值、物质性效用等属性,构成了自然资源价格的内在依据;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自然资源具有价格的外在依据。
长期以来,中国在环境经济领域主要使用倾向于政府干预的环境经济手段。现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路径选择和使用手段也正经历着重大改革,新的排污收费制度已经颁布,排污权交易制度正在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阶段过渡。由于环境资源禀赋的自然性与其开发利用的社会性的冲突,使得环境资源的产权安排不可能采取单一的私有产权结构,而应通过私有产权、公共产权和国家产权的结合性安排,来内化负外部性,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改革后的排污收费制度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春发.竞争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经济学意义[J].林业经济问题,2008,(2):109-112.
[3]樊胜岳,等.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99.
[4]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The Extern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al Policy of Environment
CHEN Yu-ling
(Economical School i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Now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threatened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introduction of externality to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problems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Externaliti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mainly negative externalitie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Economical policy of environmental is a policy tool from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uthorities that starts from affecting the cost-income,then guides economic parties to make a choice to ultimately benefit the environment,whose main objective is to weaken or even eliminate the external influence and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economical policy of environment
篇2
关键词:开放经济 FDI 产业结构优化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长很快,作为衡量开放经济的两个重要数量指标,它标志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开放经济一方面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积极影响,以FDI和国际贸易为主要载体的开放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而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有利于为环境治理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此外开放有利于我国提高环保意识和改善环保技术。另一方面越来越开放的经济并未使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得到彻底改变,由于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在现有国际分工中,中国成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场所,在增长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目前在研究环境保护政策时,各国的研究重心都放在提高本国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水平上,一般很少考虑开放条件的影响,而开放经济对我国资源环境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一、开放经济条件对中国资源环境的影响
Grossman和Krueger(1995)提出,首先,工业规模的扩大在工业结构和技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会带来更多的能源耗费与环境污染;其次,工业结构对能源与环境也有明显影响,轻工业行业多为工业废水污染密集型行业,而重工业行业多为工业废气污染密集型行业。人们通常认为的重工业比轻工业污染更多,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再次,工业生产率的提升,在规模和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将有利于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总量减少。因此开放经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从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影响分析,从而分析其对资源与环境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
(一)开放经济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规模效应。
周力(2008)利用计量方法对净出口额与相关污染指标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认为开放经济对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在技术未能明显突破、能源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开放经济与能源和环境的总量关系必然是矛盾的。
1、进出口贸易顺差造成资源环境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为年均9.81%,高速的增长必然对资源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开始加速,其中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很快,资源环境代价急剧上升。如(表1.)所示,从2003年之后中国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高达2600多亿美元,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近20%。快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大量的贸易顺差使我国资源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排放正向增长。
尤其是“十五”期间,中国净出口增长快速,到2005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4.1%的高位,说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提高。同时这个时期的单位GDP能耗年均提高1.8%,SO2排放量年均增长1.4%(见表2)。可以发现这其中对外贸易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从(表1.和表2.)的数据也不难看出,在“十一五”时期随着对外依存度的平缓下降,尤其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综合环境治理政策的影响,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十一五”主要资源、环境年均增长指标开始下降,明显好于“十五”时期。
2、FDI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与出口贸易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更为显著。入世之后我国FDI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强势的推动作用,带动了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同时单纯从数据分析也不难发现外资增长与我国相关的环境污染指标之间呈正向关系,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总体看来,开放经济(特别是FDI)的规模效应,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起着负面作用。
(二)开放经济对资源环境的结构效应。
1、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加剧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的增长尤为迅速,加工贸易的比重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显著上升。
尤其自2004年以来,工业产品在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中占有很大份额。2002年中国的钢铁进口超过出口450%;而2006年出口超过进口230%,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而且也使之成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当年,中国钢铁工业所消费的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为18%,而中国家庭部门所消费的能源只占10% 。中国重工业消费的能源在国家的能源需求中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39%上升到2006年的54%。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的碳排放及污染超过其他多数能源(见表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重化工产品的大量出口加重了国内环境污染。
2、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加重了环境污染。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以环境、资源、能源以及劳动力密集产业为主,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导致发达国家将主要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了中国。 2009年我国外资投入行业中制造业为第一位,占全部外资总额的51.95%(见表5),工业行业较其他行业而言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更大。
(三)开放经济对资源环境的技术效应。
在我国轻工业部门,内、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接近,甚至许多外资的生产效率低于内资企业;在重工业部门,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普遍显著高于内资企业;综合看来,国内竞争同时伴随着对国际市场的逐步融入,更低的贸易壁垒不仅使国有企业感受到节能型外国公司所造成的压力,而且也使得它们能够获得竞争对手所享用的节能技术,显著提高中国存量资本的效率。开放条件下外商投资企业、国际贸易也显著提高了国内企业的节能技术水平,替代了原有的较低的技术。开放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单位能耗,使我国的工业能耗迅速下降。截至2000年,中国的经济活动中的每个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比1978年减少了66%。这意味着中国2001年在全球能源需求中只占据了10%,如果按照它在1978年时的表现,它本应占据25%。
一般而言,污染排放总量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排污强度(单位污染品产出排污量)三要素共同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伴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必然会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同时由我国开放经济区位影响因素带来我国国际贸易与FD以加工制造业所占比重更高,这两方面的因素会造成污染排放量上升,而技术进步等因素又会降低排污强度。综上所述,虽然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也会通过技术溢出等传导机制对我国能源与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基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的主导作用,开放型经济对能源与环境的最终影响仍是消极的。
二、开放经济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重工业发展,是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2005年工业部门能源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为63.8%,而当年工业GDP只占比为47.8%,不难发现中国工业部门的单位能耗显然高于其他经济部门(见表6和表7)。尽管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工业的单位能耗日益下降,重工业的过快发展仍然导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增速过快。
2011年目前中国重工业过度投资受到产品出口贸易的刺激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带动,但是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的能源密集型工业享受着较低的运营成本。地方政府不仅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低廉的土地,而且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背景下,在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时还经常与政策相背离,再有中国目前的环境税费过低,也无法反映其真实的成本。中国的能源价格在历史上也从未反映出环境成本。此外在建设时间缩短的同时,劳动力成本也低于发达国家。对于资金成本巨大的能源密集型部门来说这些优势形成了中国重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自1998年以来中国大多数高能耗工业以税前收益计算的利润已经从不到1%复苏至4%~7%。2007年,金属、玻璃、化工以及水泥等工业的利润超过了纺织、服装、家具以及电子的利润。特别是铝业在赢利能力上有了极大的增长,其税前利润在过去几年间从5%增长至14%(具体数据见表8)。
高利润阻碍了合理的资源配置,使资本流向集中于这些行业。钢铁企业的数量在2002~2006年间就翻了一番,其他能源密集型工业的情况也与此类似。重工业行业过于分散也不利于行业总体能耗效率的提高。
三、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环境财政政策的完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促进经济结构调整;2.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3.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具体政策包括:
(一)构搭建环境保护财政制度体系框架
1、构建资源环境产品定价制度,将资源环境产品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体现在现行价格体系中。
2、构建绿色财政收入制度,包括建立环境税、资源税与消费税等税制绿化改革等。
3、构建环保财政支出制度,优化财政投资结构、尽快实行政府绿色采购以及环境转移支付等。
(二)建立资源环境产品定价制度
以完善水、石油、电力、天然气、煤炭、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为重点,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加快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 完善煤炭成本构成机制;积极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对水、电等能源类消费品的使用采取价格累进制。在资源性产品的定价中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环境成本、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充分发挥价格在配置资源性产品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包括排污费在内的相关环境收费制度。
(三)建立绿色财政收入制度
1、绿化现行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税种
逐步优化调整生产型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 改变税收和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扩大再生产的局面。倡导适度消费,继续扩大对奢侈品、一次性消费品征收消费税的商品范围,加强对一次性餐盒、大排放量汽车、汽油等消费的调节力度。逐步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征税对象。
2、尽快开征独立的生态环境税
加快制定和实施独立型环境税制度, 根据污染物排放和产品的污染性分别设立二氧化硫税和废水排放税等税目,以调控生产者的污染排放行为, 并作为政府间税权划分方面的改革试点。
3、全面实施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制度。严格完善收费制度,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 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改革,通过使用者付费吸纳社会资金,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性与环境成本。
4、加大政策性金融融资支持力度
利用政策性银行,来强化对绿色经济的资金支持。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弥补资源环境治理的基础项目在长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此外通过国家财政担保,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投资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环保型产业。并利用金融创新工具为环境保护产业提供具有稳定性并可以长期使用的资金。
(四)建立环保财政支出制度
1、优化财政投资结构。改变原有的投资模式,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环保以及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和欠发达地区。
2、尽快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引导绿色消费,激励绿色产业的发展。
3、财政转移支付应加大环境保护的权重,制定积极的国家环保公共投资政策,将环境服务均等化作为公共财政保障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确保环保科目支出额的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7)
[2]Karen Fisher-Vanden;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in China,Energy Economics,6th 2006
[3]曹洪洋译《美国智库眼中的中国崛起》[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
[4]周力,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机制.南京农业大学,[D]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赵细康《产业保护与国际产业国际竞争力》.[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0~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跟踪 情景规划 动态竞争
[分类号]G350
1 研究背景
“不论对未来的研究有多透彻,我们都无法逃脱最终的两难境地,即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关于过去的,而所有的决定都要面向未来”。
竞争是企业所面对的永恒主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网络化、信息化与经济竞争全球化的发展,竞争环境呈动态化与复杂化,竞争形式多样化,竞争内容立体化。Richard D’aveni提出“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的概念,Georgy Day和David Reibstein则提出“动态竞争”(dynamic competition)概念。
无论是超级竞争还是动态竞争,均是一种动态博弈和不完全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对日益复杂与动态的环境要素、特征、变化态势等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和跟踪分析,才能使企业的战略保持动态化,这种对动态竞争环境持续监测与跟踪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核心与重点。而在此项竞争情报工作中,传统的、侧重于静态的分析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对动态竞争环境的分析。因此,竞争情报工作者需要在原有分析模式基础上选择新的视角与方法,以对这样一种复杂、迅速多变、而又具有多重性的竞争环境做出恰如其分的描述和解释,对竞争条件的互动分析和竞争战略的动态评价与选择,并据此来选择和制定企业竞争战略。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分析与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情景”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对事物所有可能未来发展态势的描述,既包括对各种态势基本特征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又包括对各种态势发生可能性的描述。情景规划以一种结构化的处理方式,将不确定性纳入分析过程之中,通过揭示隐藏在不确定性背后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先决因素与各种驱动力,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环境,从而使组织拥有并保持与持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独特的个性,据此制定战略与决策,引导组织中的个人行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同时,“高瞻远瞩的艺术”是“情景规划”的另一种称谓,核心是改变组织的心智模式,既强调“长远”,更强调“清晰”。通过这种心智模式的改变,增强组织的认知能力,以便识别意外的事件并未雨绸缪,从而有助于提高组织的适应性,也为管理者在战略领域获得独特眼光奠定了基础。
2 动态环境中的基本竞争战略
2.1 动态环境中竞争的主要特征
2.1.1 竞争优势的短暂与竞争互动的加剧RichardD、aveni指出,动态竞争环境中,竞争优势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被侵蚀掉,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动态环境中,优势迅速转换是一把双刃剑,变化既为希望努力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的企业提供了机遇,但随着环境迅速变化,刚培育的新优势又会成为企业发展桎梏,这就是被经济学家称之谓的“复仇女神法则”,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由此可见,动态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长期发展,不应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为出发点,而应不断自我否定,不断领先其他竞争对手,追求一系列暂时优势。同时,动态环境中,随着竞争优势的快速转换,竞争对手间互动加剧,互动性成为影响企业战略的决定因素,竞争规则因竞争互动而被改变,任何基于先发制人的竞争优势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的快速反击行动所击败。
2.1.2 竞争界限模糊性与竞争对手不确定性
动态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是任何个人所不能有效控制的。随着竞争的动态化,竞争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竞争对手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越来越难以预测。在企业战略决策中,过去的经验、当前竞争态势及未来的环境变化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直接决定竞争的主要对手和关键领域。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及未来发展所呈现出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竞争范围扩大和竞争领域拓展,尤其是随着网络化发展,企业竞争甚至跨越行业界限,竞争边界日渐模糊与虚化,很难对复杂、迅速多变而又具有多重性的竞争领域作出恰如其分的描述与界定。在此环境中,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在不断发生变化,经常有“不速之客”加入到竞争行列中。同时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决定竞争对手的变化,直接导致竞争对手的难以确定。
2.1.3 竞争的对抗性与动态性动态环境中,企业作为一种复杂自适应系统,随着环境的动态、复杂、无序变化而变化,由于外部力量和组织行为的交互,产生越来越复杂的相互作用,以此来指导企业内部环境的急剧变动过程中企业针对其竞争对手的市场行为。同时,动态环境中的竞争整体行为不同于相对平稳环境中的行为,呈现出高对抗性与动态性,强调企业间的竞争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这与竞争环境的多变和难以预测是相适应的。首先,体现在时间概念上的动态性,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互动相互转换,一直会持续,直到企业间的动态竞争结束;其次是空间上的动态性;再次是竞争形式上的动态性。
2.2 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基本战略模式
战略就是从充满不确定的未来中发掘机遇,只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思考企业战略才更具意义。当前,动态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核心要素。在此环境中,企业间的高强度激烈竞争,使得任何一种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保持,每一个竞争对手都在试图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通过自我否定来领先竞争对手。因此,需要一种动态的竞争战略――一种能对竞争对手反应、客户需求变化及竞争环境的变幻莫测做出有效反应和调整的战略。动态竞争战略就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对环境和自我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组织的发展方向,是企业选择自己的跑道,不断创新突破,超越自我的过程。
动态竞争环境中,经营策略与风险密切相关。无论企业对竞争行为做出的反应是采取创新战略(价值创新战略)、先发制人战略,还是采取向竞争对手发出信号策略、承诺策略等,企业战略都需要以动态的形式来进行,并在企业内形成动态战略能力。企业动态竞争战略要求企业采用新的战略方法和战略思维,重新对战略过程与模式做出新的选择,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环境变化要素分析直接影响与决定最终战略选择的成效。在动态环境中,竞争战略的制定过程并不是完全线性的过程,而是复杂的交互过程,其中环境信息是整个竞争战略制定交互过程的基础与核心。
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真正的战略能力必须能够经受住长期和动态环境的考验或检验。这是因为,企业的成功或战略能力的获得不能够只是依靠某个时点的定位(市场定位或资源定位),而是应该从长期来看
企业的总体经营绩效或表现。企业如果不能培养其有效的环境监测、跟踪与分析能力来及时、有效地分析环境变化、适应时间的发展,最终将会失去其生存的基础。只有具备很强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能力的企业,才能够使它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并且能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培育战略能力的新动力。
3 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基本模式
3.1 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基本思路
由上述分析可见,动态环境中,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是以环境的监测与跟踪为基础的。连续的环境监测与跟踪是判断环境变化、竞争态势、行业发展和对手行为的确定性依据。只有通过跨越时间维度的、持续的跟踪监测,才能及时察觉环境中的各种变化特征与信号,才能及时发现行业发展趋势,发现竞争的发展趋势和规律,预测未来竞争态势,揭示其竞争制胜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意图。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基于情景规划,通过监测发现隐藏于纷乱复杂的环境发展变化表象的内部驱动力因素,建立对这些因素的确定性认知,进而重点对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进行持续跟踪,更能有效、准确地把握环境发展变化规律,能够体验到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各种可能性,并掌握某一种战略或一套战略选择所带来的竞争性冲击或影响。
依据情景规划法的基本特点,结合环境监测与跟踪的基本流程,可以构建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基本思路框架,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是一个持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与战略愿景为起点,始于环境信息的搜集与获取,此环节为环境监测与跟踪的信息源。在此基础上,情景规划与竞争态势描述是此流程的核心与关键环节,一方面通过基于情景规划的信息分析获取动态环境中影响企业竞争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为进一步持续的监测与跟踪提供线索;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情景规划所描述的竞争态势为企业的动态战略制定提供支持。而环境的特点决定企业在动态战略的选择与实施中,依然需要对环境变化作进一步的监测与跟踪,以此形成一个全面分析因果链。
3.2 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模式
在竞争情报实际工作中,根据情景规划的特点,动态环境的监测与跟踪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可见,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基本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反馈迅速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两个环节发挥着重要重要。
・信息的搜集、获取是整个环境监测与跟踪的基础。情景规划是根据环境的现实信息,结合行业及环境的历史演变规律而进行的。对反映竞争环境动态变化、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信号或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既为情景规划过程提供信息资源,又是环境持续监测与跟踪的重要环节。同时,信息的收集与获取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与环境监测跟踪的各个环节保持实时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构成了一个多循环的有机体。
・情景规划与竞争态势描述是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的核心。此环节中,参与到情景规划中的人员不仅仅是竞争情报工作者,包括企业战略决策制定者、各主要部门的管理者,甚至还包括基层员工、外部专家等。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①问题界定与背景分析;②根据所获信息,确定聚集问题与时间范围,思考决定未来环境发展的可能因素,界定关键要素;③对情景变数予以分类、评量及选定,设计情境组合;④分析、阐释及选定情景组合;⑤比较评估企业在各情景环境中的适应性;⑥提出创新的、发展性的策略、思路,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在此过程中,情景规划将信息分析与战略决策融合在一起,使两者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景规划的优势,通过更接近于一种虚拟性身临其境的情景模拟和角色互动,根据所获得的环境动态变化信号与信息,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想象性地进入到可能的情景中预演。根据企业和行业及宏观经济的历史演变规律,结合大量数据分析,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几种情景预演出来,并根据预演的情景分别制定应对的解决方案和资源准备的规划方法。情景是一种机制,能够产生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但战略的制定绝不是仅依赖于某一种情景,参与人员会同时针对多种不同但可能性相当的未来情景,给予同样权重的考虑,同时兼顾计划的价值与风险。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向企业高层管理者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图景,使管理者能够充分地、准确地评估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出一种既重点突出,又保持一定弹性,既详细精确而又具有灵活性的“以情景为基础的战略”。
4 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机制分析
“预则立,不预则废”。动态环境中,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在先,更取决于对环境发展变化的有效预测。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基本模式正是着眼于竞争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环境变化与发展信息获取基础上,通过情景规划为基本监测与跟踪加入了新的“未来记忆”,使企业能够对当前的和未来的竞争环境的各种微弱变化信号进行有效的判定,分析、预测和把握环境发展变化趋势,为企业在竞争中战略决策与战略行动提供服务。
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基本模型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实践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此模型中的如下运行机制:
4.1 多重反馈与循环路径
传统环境监测与跟踪模式中,虽然信息反馈是其主要环节,但也仅是一种单路径反馈,是一种线性思维基础上的反馈过程。在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基本模型中,信息反馈是一种多重路径的反馈,既有基于驱动因素的持续监测与跟踪,又有基于战略制定的环境信息持续反馈。在此多重路径中,对未来环境的变化、发展从单纯臆测转变为有理有据的思考,从生搬硬套到富有灵活性,从线性思维方式转变到发散思维方式,从而使整个环境监测跟踪与竞争的高对抗性、互动性相匹配。
4.2 围绕情景规划展开情报活动
不同于传统的监测与跟踪的线性路径,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基本模式改变了传统战略流程,是以情景规划为主导脉络,情景规划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与关键环节。围绕情景规划所展开的环境监测与跟踪活动,既可以发现动态竞争环境中的关键驱动因素,为进一步持续环境跟踪提供重要依据与线索;又可以基于情景规划所形成的竞争态势描述,设想未来可能发生的多种情景,有助于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
4.3 角色扮演与竞争模拟
传统的环境监测与跟踪往往根据过去、现实的信息进行线性思维推理,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无法适应未来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基本模型中采用的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对将来环境变化、竞争态势进行动态演绎,以现实为基础,模拟追踪各种竞争因素的变化,从而得出对未来的预测,并从中形成决策。伴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与
计算机技术发展,可视化、智能化等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情景规划中,有效地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所获取的有关竞争环境信息流程直观地展示出来,不仅可以解决信息过载现象,还可以更好地展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从而可以展示情报过程完整的思考程序和特定结果的来龙去脉,帮助企业规划、管理和分析情报。
4.4 信息获取与信息分析有机融为一体
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模式,改变了常规模式以环境信息收集与获取为主、与信息分析相分离的状态。而是将两者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在信息获取的同时,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对信息及时分析,并利用其结果,一方面为进一步环境持续跟踪提供线索;另一方面,则是直接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这两方面功能相得益彰。
4.5 企业心智模式的改变
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模式不仅仅是为了几个未来环境可能发生的情景作出的规划,如果它不能影响决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导组织决策与思考方式的变革,其价值就大打折扣。此模式不只是一种环境监测与跟踪的工具、方法,它更是一种使心智保持开放状态的组织学习方式,是一种对管理者思维的独特修炼模式。基于情景规划的动态环境监测与跟踪模式为企业战略决策提出了创新理念:①要综合考虑环境各方面因素、先决因素以及变化信息;②理解什么是已经发生的变化;③把未来和现在有机地联系起来;④全面分析环境发展变化因果关系;⑤在因果关系中搜寻、发现关键驱动因素和最佳主题;⑥研究出正在或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与企业目标与愿景有关的整体描述;⑦发现其中的机遇,在组织中进行原型开发、设计与模拟,并不断尝试、测试、修正。
参考文献:
[1]SherWood D.系统思考(第2版)邱昭良,刘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8
[2]Dreyer B.Grnhaug K.uncerlainty,Flexihility,and Sustained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4):484-494
[3]D’Aveni R A.超优势竞争――新时代的动态竞争理论与应用,许梅芳,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5
[4]DayG s,Reibslein D R,GuntherR E.动态竞争战略,孟立慧,顾勇,龙炼,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10
[5]黑伊登情景规划邱昭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13
[6]冯桂平动态竞争条件下的企业间竞争行动特征研究科技与管理,2009,11(6):96-99
篇4
关键词:民营 软环境 政策选择
一、政策选择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正确理解民营经济的内涵
关于民营经济的内涵,理论界有很多观点和文献表述,争论不一,但就民营经济得本质来说,所强调的是经营主体,不是所有权主体或产权主体,即它强调的经营主体是“民”而不是“官”。这里的“民”应该是“民间”,而不是“国民”,因为如果理解为“国民”的话,就必须将外资经济排除在民营经济之外,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应该将“民”理解为“民间”,凡属民间经营而非国家直接经营的经济都属于民营经济范围。民营经济相对的范畴应该是国营经济。
(二)政策选择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
政策是政府为推动和协调经济发展、调控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经济布局、发展和调控等,禁止、价格、费率、信息和产权等政策工具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既定的政策方案,政策选择实际上就是要找到最恰当的政策方案来调节宏观经济目标。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方案是被抽象和提炼了的政府对民营经济以及市场理念、态度、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政府对待民营企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地获取各种生产要素、如资金、土地、原材料、高素质人才等。政府作为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者、供给者、维护者和监督者,及时有效地做好政策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金融服务业欠发达
目前,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民营企业筹资渠道主要是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自筹资金非常有限,很难保证民营企业高速度发展。银行贷款对民营企业来说,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成本高,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得到银行贷款更加不易。融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从融资难的原因来看,融资成本高昂、缺乏融资渠道、银行创新服务不足、选择比例较高,担保机制不完善和难以直接融资也是重要原因,在优惠政策最薄弱的环节方面,融资政策位列第一。
(二)民营企业专心难,公共服务滞后
民营企业的社会公共资源缺乏,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覆盖面小,行业协会改革滞后,服务行为不规范等现象依然存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民营企业发展规划提供专业市场调研、技术、信息及管理、咨询和顾问等服务的营销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针对性较差,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他们难以找到有效的社会服务平台,难以获取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尤其是乡镇小型微型企业,很难及时获得各类市场信息,很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公共资源获得的有限性,可享受公共服务的不公平性,加大了民营企业运营经济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民营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政策选择
(一)加大政策创新力度,营造优越政策环境
当前,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给民营经济发展在用地、信贷等方面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朝阳市应在出台政策上求突破,制定出台更加优惠,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要制定地方市场准入政策,编制“鼓励、允许、限制、禁止”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产业目录,对民营经济投资进行引导。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畅通民间投资进入途径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电力、石化、铁路等垄断行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进一步宽松税费政策。尽管国家税收政策是统一的,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都有让利于企业的做法,如天津出台了9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烟台市国税局取消了16项民营经济减免税审批项目,对6个减免税项目由审批改为事后备案,在税收政策上,要给予民营外贸企业真正的“国民待遇”,并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等相关审批手续。
3、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政策。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各类人才到民营外贸企业就业和创业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对企业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国外智力引进及各类优秀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等方面逐步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定期举办民营外贸企业人才招聘会,有计划选送优秀民营外贸企业主到有关院校进行培训,或组织民营外贸企业家出国考察和开展国际交流。
(二)强化政策落实到位,确保经济发展实效
1、完善部门配套政策。切实做到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放手发展,工商、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要集中人力,在大量调研与协调工作的基础上,从放开经营领域、实现市场公平准入、加大财税和融资支持力度方面制定配套文件,公安、物价、金融、商务、农业、劳动保障等部门都应进一步完善“全程、限时办结”制度,真正将措施落到实处。
2、完善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明确政策共享的原则,规定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之下,凡是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的优惠政策同等适用于民营企业,同样适用于本土企业。建议推行优惠政策共享,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将已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采取同样的政策进行扶持,进而实现主导产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形成区域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政策
一、曲靖市经济发展现状
曲靖市是云南省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11381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6亿元,增长6.5%,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4.6亿元,增长14.7%,其中工业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7.1亿元,增长14.1%,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1%。2008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着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据市经委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436.9亿元,同比增长22.5%;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86亿元,同比增长13.5%;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产值291.3亿元,同比增长23.7%;规模以上非烟工业完成总产值303.27亿元,同比增长23.4%,社会经济较同期有较快的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曲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工业现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曲靖市作为云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化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但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初级产品比重大,技术滞后,装备水平低;清洁生产尚未普遍推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较少,时空分布不均。
2、工业化水平决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曲靖市经济总量为650.4亿元,人均GDP达到11381元,折合1660美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理论,曲靖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开始阶段和经济增长的起飞阶段,进入了以结构快速变动为特征的大众消费时代。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3、经济增长的特点决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长期以来,曲靖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更增加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据估计,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内投资和消费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力。在投资领域,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在消费领域,居民的需求增量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车、住房等方面,对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两高”产品的依赖性将会加强。而曲靖市确立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对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吸纳就业人员有限。因而,曲靖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三、曲靖市循环经济的成功实例
1、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此企业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主要项目有三个。一是粗铅冶炼技术采用顶吹沉没富氧熔炼技术,粗铅综合能耗从635.4Kg标煤/吨下降到422.9Kg标煤/吨,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7%~13%,采用两转两吸制酸工艺生产硫酸,尾气二氧化硫浓度降至最低。二是余热发电工程。利用4台余热锅炉回收高温烟气中的热量,配置10MW蒸汽发电机组发电6216.6万KWH。发电后的低压蒸汽供锌冶炼加热、洗浴等生活用热。三是废渣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年产出12万吨含有硅、钙、铁的无害渣用于水泥制造的配料加以循环使用;年回收8200吨二氧化硫浓度富集后并入常规制酸车间,实现资源化利用。
2、云维集团。此企业被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企业,在等量淘汰和替换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5米大型侧装捣固焦炉及首套焦炉煤气制甲醇技术,建设国内大型炼焦行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可以节约标煤38.6万吨/年,节电1980万千瓦时/年,节水232万吨/年,节省选煤介质5000吨/年,替换优质炼焦煤57万吨/年,减排粉尘30.5万吨/年,减排废水114万吨/年,减排COD2500吨/年,减排废渣2.1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9.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340吨/年。此外建设采用氨―肥法脱硫技术的锅炉烟气设备,减排二氧化硫1529吨/年,消化合成氨或焦化生产中产生的废氨水6500吨/年,削减氨氮390吨/年,副产硫酸氨3000吨/年,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其他还有越钢工业循环、宣威磷电有限责任公司磷电矿一体化、曲靖化学有限公司“三气二渣”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实例。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极大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曲靖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过程实现减量化;在中观层面上,要求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进行调整,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既不能把发展循环经济局限于“垃圾经济”或“废物回收利用”,也不能把发展循环经济泛化。
2、企业普遍规模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几年,曲靖市通过关井压产、打击私挖乱采、取缔关闭“五小”企业、扶优扶强等措施,使一些相关行业和产业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3、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技术支持。目前曲靖市应着重发展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的技术、产品长期使用的技术、循环再生利用的技术、减少废弃物排出的技术、生产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技术等五种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在循环技术开发方面的协作,促进有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4、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政策法规保障。不同的企业都是单个经济利益主体,对新技术的试用所承担的风险和基础设施投资都较大,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政府应投入适当的资金以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并即将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市应尽快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
五、曲靖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考核评价体系。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循环经济有效的领导、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把循环经济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健全循环经济责任制,把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纳入各工作岗位的职责中,纳入各单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中。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完善能源、水、原材料使用的计量、记录、报告、奖惩等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将节能、节水设备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2、完善法规标准,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循环经济理论、政策、措施和法规、制度以及切入点的研究,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逐步形成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基本措施,使发展循环经济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逐步建立健全清洁生产、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办法,使监督检查与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并加强对已出台的规划、办法和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3、搞好中长期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抓紧编制涉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节水、节能、新型墙材等各个领域的专项规划。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逐步摒弃过去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4、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根据国家、省出台的政策,结合曲靖实际,研究制定《曲靖市优先发展的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领域与重点方向指南》。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产业布局。
5、完善激励政策,建立严格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向循环经济领域投资。进一步建立健全单位能耗公报制度,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建立重点行业新建项目、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以及高耗能企业节能审计制度;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严格执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6、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体系。曲靖的循环经济建设必须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基本矛盾,以生态规律为指导,围绕产业结构的生态转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逐步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体系,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构建不同产业体系之间的循环和共生体系。建立发达的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使区域内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转动起来,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并与可持续生产模式对接,构成区域经济的大循环。
【参考文献】
[1] 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2]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3-11-15.
[3] 邓聿文:建立循环经济需要解决哪些问题[J].发展, 2006(6).
[4] 时璐、刘满福: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5.
[5] 陈赛: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控模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篇6
一、青海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波特模型分析
(一)模型构建
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方面,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被誉为“现代竞争战略之父”。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制于其所处行业的盈利能力,而一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又受该行业竞争力的影响。通常一个行业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主要取决于五种竞争力量,即:行业的现有竞争者、潜在的行业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买方的力量)和卖方议价能力(供方的力量)。企业通过综合分析这五种力量的状况和强度,进一步了解目前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状况,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战略提供一种理性的选择。
依据波特的竞争力理论,青海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波特模型构建如下:现有竞争者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即近期将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基金业、证券业、信托与租赁业等替代品的威胁;面临资金供应商和客户的买卖双方的力量。
(二)模型分析
1、行业的现有竞争者(Intensity of competitive rivalry)。青海省地方性银行现有的竞争对手包括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新近设立的股份制银行以及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在青设立分支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加上原本就市场份额庞大的国有商业银行,省内地方性银行的竞争环境愈加激烈。
(注:在青海省内金融机构,全国性大型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地方性银行包括:青海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股份制银行包括: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西部矿业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反映了银行业的竞争状况,而存贷款市场的业务份额则反映了银行业竞争程度。我们选取存、贷款总额及占比、利润总额及占比这几个指标进行分析(见表1)。截至2013年6月末,全国性大型银行在存、贷款总额在全省银行业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分别为75.05%和76.52%,利润总额占68.66%;目前在青设立的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总额分别占2.97%、3.12%,利润总额占1.93%;地方性银行的存、贷款总额分别占19.71%、14.01%,利润总额占14.91%,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比仅为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的1.24%和0.56%,利润总额却占到全省金融机构利润总额的10.25%。
2、潜在的行业进入者威胁(Threat of new entrants)。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行业,银行机构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其它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从我省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股份制银行在我省的市场份额较小,但新设立不到两年时间,存、贷款余额及利润总额便占到全省份额的2%以上,足见其迅猛发展势头,且股份制银行在全国经营多年,以其灵活多样性的服务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股份制银行的进驻,给青海省银行业注入了活力,但也对省内全国性大型银行和地方性银行造成了冲击,不仅瓜分了其市场份额,还吸引了其大批业务骨干。在可见的未来,还将有更多股份制银行将在青海省设立机构,这将从根本上改变省内银行业竞争主体结构,使原来主要由四全国性大型银行与地方性银行构成的二维主体竞争演变为加入股份制银行后的三维主体竞争。
3、替代品威胁(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or services)
(1)融资渠道的增多影响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在过去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银行贷款是企业唯一的融资渠道。直接金融发展后,企业除采取信贷融资外,还可采用股票、债券、票据等融资渠道。直接金融的发展也影响了银行存款。经济主体除持有现金与银行存款外,还可选择股票、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资产。
(2)基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银行组织职能和形式的变化。在金融行业内部,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处理和传递能力大大提高,导致不同金融组织原有的成本优势界限不再明显,机构内部原有的分工格局发生变化。竞争者从集约化经营的角度出发,势必会减少物理网点的建设,转而借助网络技术,吸引和培育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消费群体。省内地方性银行在这一点上尤显不足,物理网点数量不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网络服务手段尚未运用。而在金融行业外部,非金融性的电子科技公司,也可从为银行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转变为自身开始承担部分银行业务。一些大的零售商和电商,通过对客户采取分期或延期付款,正在逐步吞噬银行的短期放贷市场。所以,未来银行的竞争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银行服务网络化的竞争。
4、资金供应商和客户的实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对银行业来说,比较特殊的一点是: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来说,供应商和客户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我省银行业贷款规模增速高于存款余额增速表明,存款人对利率变动及创新金融工具的反应越发敏感,随着金融市场日益繁荣,金融产品选择范围更加广泛,股份制银行品种多样、期限灵活、操作便捷的各类理财产品吸引了优质存款人更多的目光和资金,这将使省内地方性银行越来越难以获取资金。地方性银行主要服务的农村信贷市场信用环境普遍弱于城市市场,更加削弱了地方性银行的竞争力。
总之,一个优质和稳定的存款客户群体能够给银行带来大量和稳定的营运资金,一个优质的贷款客户群体可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质的存贷款客户群体是银行业竞相争夺的资源。
(三)结论 小结
1、竞争格局有所变化。省内地方性银行原本就面临资金规模庞大的全国性大型银行的垄断局面,未来将会面对更多经营灵活、金融产品股份制银行、甚至外资银行的竞争。
2、股份制银行成为省内地方性银行最大的潜在竞争者,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
3、银行业受到传统银行机构以外的其它金融机构,如证券基金业等的竞争与挑战。直接金融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使股票、债券、信托等融资工具替代部分银行信贷融资,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选择也呈现出证券化趋势。
4、由于银行业客户和供应商的双重身份,利率管制既使银行在对待客户――无论存款客户还是贷款客户的侃价能力方面保持了较大的自,在竞争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又由于社会法制的不完善使经营效益不高的贷款人缺乏社会诚信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总之,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客户选择能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地方性银行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本土化优势,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政策效应理论综述
(一)银行业竞争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与垄断市场相比,更大的竞争会给银行业带来一些正面效应。然而,考虑到银行业的特点,竞争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关系型贷款的减少,实力较弱的风险管理,危及金融稳定等。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银行竞争带来的影响。
1、银行业竞争带来的正面效应
一方面,无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众多发展中国家,与其他行业相同,更激烈的竞争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和创新。更具竞争力的银行系统为获得竞争优势,金融机构变得更有活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质量。
另一方面,充分竞争可以帮助消费者减少财务费用。贝桑科(Besanko)和赛科尔(Thakor)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通过放宽准入壁垒之后,均衡贷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上升。然而,根据2005年针对欧洲、北美、远东在内19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银行业报告,许多金融产品仍然表现出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完全竞争导致的结果。同样,由于不完全竞争的银行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的价格是相当高的。2008年贝克(Beck)等人的研究显示,在喀麦隆开立银行帐户要求存入至少700美元,这笔金额高于该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因此,为了帮助消费者获得合理的金融服务价格,应当允许更大的竞争来促进银行业发展。
2、竞争对银行业稳定的负面效应
(1)关系型贷款下降导致效率降低
关系型贷款是指银行和债务人之间的长期信贷关系。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长期的信贷关系建立在二者长期信息交流基础之上。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帮助银行摆脱效率低下的单次合同,从而有助于改善银行资产质量和银行体系的稳定。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通过建立长期的信贷关系,银行可以从借款人获得必要的属性信息,并开发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更准确地评估特定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与企业着眼于当前价值的特性相比,当银行提供贷款给企业,银行更注重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虽然在短期内没有足够的抵押品,但通过关系型贷款可以得到低利率贷款。
有研究表明,一旦银行间的竞争过于激烈,银行可能会不太倾向于投资关系型贷款。拉詹(Rajan)在1992年的研究显示,在美国,一些银行机构密集的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唯一的解释是,在一个垄断的市场,银行有可能提供关系型贷款,以期获得从不断发展中的新企业的长期利润。
此外,随着银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银行更乐意提供风险更小的结算交易服务,而不是关系型贷款与短期贷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银行进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所有的竞争对手将尝试使用新的技术来获得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利润下降,银行没有多大的激励机制为中小企业和穷人提供贷款。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对美国,欧盟和一些新兴市场,银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中小企业更少获得贷款(伯杰,米勒,彼得森,拉詹和Stein,2005)。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由于金融机构薄弱,信息不畅和体制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贫困,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为中小企业和穷人提供服务的机会越来越少。(森古普塔,2007年)
(2)风险管理减弱产生脆弱的金融稳定性
首先,银行业竞争激烈,银行往往倾向于高风险的投资。据Repullo(2003年),银行在作出投资决定时,他们通常有两种资产的选择。一种是赌博高风险资产,另一种是低风险的稳健型资产。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资本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有的银行会倾向于选择赌博的资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无法在垄断市场获得贷款的高风险借款人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贷款,银行信贷总额增加,但会显着降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将被破坏。
其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银行将失去动力来审慎评估借款人的信用质量。Cetorelli和Peretto(2000)发现,当银行业的竞争加剧,“搭便车”现象便显现出来。原因是,银行往往依赖其竞争对手的决定来评估借款人的信贷资质。当一家银行提供贷款给客户,其他银行就会把这个客户作为一个合格的借款人。这样一来,他们可以节省用来收集信息和评估客户的成本。此时,作为理性的决策者,每家银行将依靠其他银行判断借款人的信贷质量,而不是依靠其自己的独立评估。丧失独立自主评估客户信用资质的动力,将会导致银行业的稳定性整体下降。
第三,银行业的竞争将降低银行的特许权价值(charter value),从而加剧银行的风险偏好。基利(1990)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许多银行破产的原因在于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因为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银行也没有足够的激励,以避免风险。研究结果显示,银行的特许权价值有正相关关系,而与银行资本与银行风险呈负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可以刺激银行采取审慎的操作,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三,优化银行业的竞争政策
首先,由于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可以刺激银行改善其风险管理,政策制定者需要完善银行业的进入管制,从而使银行的特许权价值的行业,同时尽量保证客户得到金融服务,合理的价格。
其次,政策制定者可以促进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这意味着大大提高数据的金融服务,使用户可以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估不同的金融服务的成本。
最后,在快速变化的银行业,需要保持灵活和调整竞争政策和程序。单从一个单一的概念来分析竞争力,或只专注于一个效果,这种做法是不充分的,决策者必须考虑一个更广泛的目标,如经济效率、如何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等。
总而言之,要适度平衡银行业竞争和稳定。一方面,政策制定者不应该过于注重市场结构因素,如市场集中度,银行的数量等。另一方面,关键的一点是要建立一个监管体系,包括资本要求,信息共享,市场准入的法规,这将有效地促进银行业发展。
参考资料
1、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2004年《竞争和金融稳定性》 Journal of Money, 第363-2期, pp. 453-80
2、Beck, Thorsten Asli Demirguc-Kunt, and Maria Soledad Martinez Peria,《银行业为普众服务?进入银行业的障碍》,世界银行金融评论,2008年。
3、Besanko, David A., and Anjan V. Thakor, 1992年《降低银行业监管: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的分配性结果》,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第16期, pp.909-32
4、Repullo, Rafael, 2003年《资本充足率要求、市场力量和银行业风险管理》CEPR Discussion Papers 3721, C.E.P.R. Discussion Papers.
篇7
关键词:县级环境监测站 计量认证 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动县级环境监测站开展计量认证工作,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最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标准》。在新准则中,广泛吸收先进的国际化标准与经验,结合我国检测市场、环境监测站的实际情况,提高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要求环境监测站的一切管理工作按照规范执行,进一步提高质量水平。以下将对具体方法进行分析:
1、强化基础文件的痕迹化管理
在现有的《评审标准》中涉及到11个管理要素和8个技术要素,而“记录”与“人员”则与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强化“痕迹化”管理,确保所有的管理记录、技术记录等充足、完整,更好地指导管理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在正式评审之前,要求对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开展自我检查,包括已经提交的申请书、现场评审资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结合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次性、全面审核方式,要求检查过程做好相应记录,以便后期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将审核完成情况填写到专用表格中,如果需要提交管理评审的相关内容,就需要再次实行管理评审,注意在这一过程中保留所有资料;另一方面,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管理体系来说,离不开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是日常工作不断积累的成果。在进行复查评审过程中,需要对档案进行归纳整理,包括各种检测数据、检测报告、技术人员档案等,遵循“一人一档、一企一档”原则,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资料和文件管理,避免监测工作出现盲目性、随意性,对最终计量认证质量产生影响。
2、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对于县级环境监测站运行来说,大部分已经构建了质量管理体系,但是结合《评审准则》的相关内容,实现管理体系的改进与优化,尤其加强对复查、扩项等环节的关注,还需要做出一定努力:其一,强化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工作,要求全面了解《评审准则》的相关内容,尤其对出现变化的环节进行关注;结合环境监测站运行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差别;根据评审准则的相关规定,重新编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保留质量体系中的精华内容,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其二,经过整理、修改之后的体系文件,必须由相关人员的落实与实施,因此开展培训与考核,提高管理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强化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及归档等环节,将质量监督与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规避风险、预防缺陷、提高质量的能力,确保各项计量认证工作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3、严格落实管理评审手段
对于县级环境监测站运行来说,要求站长肩负重要责任,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每年定期组织实行一次评审工作。一方面,对管理输入进行评审,包括政策、程序是否适用,内外监督的审核结果、报告,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与人员培训状况,内外环境变化情况等;另一方面,对管理输出进行评审,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针对薄弱环节的改进措施,管理评审的记录与实际需求等。通过管理输入与管理输出的评审方法相结合,进一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水平。
4、组织有效的评审活动
作为县级环境监测站,为了更好地通过计量认证,可结合检测工作量的实际情况,设置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根据编制的质量体系要求,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在监测站质量管理人员的组织与配合下,确保各个审核内容、审核程序、审核进度顺利开展;对于存在不合格问题的部门或者人员,及时下令整改,并采取跟踪审计方法,直到符合质量标准为止;内部审计人员将发现的问题提交给站长,由站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纠正措施,确保质量体系的稳定化、长效化运行。
5、提高硬件设施质量水平
硬件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于环境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来说同样重要。一方面,对仪器设备进行细致检查,确保各项设备与要求相符;对于个别装置来说,如果对监测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需要查看其功能是否正常,并利用三色标识方法,体现验证之后的状态;一些设备的运行效率相对较高,对其准确性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就需要实行严格的检定、校准,在运行期间进行有效的核查。另一方面,要求实验室的环境与质量管理工作要求相符,避免由于环境条件的匮乏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应明确划分办公区域和试验区域,如果实验区域存在有毒气体,需要装设高空排气装置,减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废液或废渣,保证环境安全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由上可见,在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计量认证工作中,质量管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构建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体系,树立全新质量管理观念,采用新方法、新手段,强化预防的积极作用。通过采取内部审核手段,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通过管理评审方法,由站长负责对问题的确认,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决策,合理、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县级环境监测站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佩德.环境监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合并评审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4)
[2]冯晓勤.浅谈基层环境监测站如何有效实施计量认证考核[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1(3)
[3]曹芹.对环境监测站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15)
[4]杨焕军.浅谈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3)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 设施 政策改革 支付系统 运输配送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已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兴起,在公共领域和基础设施方面,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现有环境不适应新模式的快速传播与广泛推广。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快速,而且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环境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命题。对于电子商务的问题分析在2005―2006电子商务报告中已明确指出分为四大类:电子商务政策环境,电子商务技术环境,上下游发展状况,企业自身能力。但本文着重从电子商务的三个技术环境展开(网络接入和使用费高,电子支付滞留,物流很难与电子商务结合),以及国内的相关政策来解决商务问题,从而为电子商务的道路扫清障碍。
一、电子商务技术环境的介绍
电子商务是一个缩写的术语,它是包含了基础设施、流程和产品的复杂技术的集成。它将整个产业和局部应用、生产商和消费者、信息交换和商业活动带入了基于因特网的国际市场。由于网络市场和参与者的数量众多,关系复杂,发展迅速,导致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众说纷纭。然而理解电子商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要素:对传统商务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现方式的连续性。从这个方面切入可以清楚地认识电子商务如何渗透入国内商业活动和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
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三种设施的配套建设:技术,设施构建,网络市场。当前日益飞速发展的科技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连接参与者与主干网的网络供应商,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通过卫星、光缆等其他网络主干的互连)流程设施连接传统市场与网络市场。这种设施能够使网上支付(信用卡、借记卡、智能卡以及网络货币)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实现消费者在线购物后的发货和配送(虚拟或实体)。协议、法律、法规构建的“设施”影响从事商业的行为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数字签名的合法性和可用性、技术沟通、互联标准、认证、加密、信息披露、隐私和内容法规。
二、电子商务技术环境面临的瓶颈
发展中国家亟须解决社会经济和法规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赶超欧美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尽管社会经济带来的挑战的克服、解决还有待时日,但冲破法规壁垒的方法明确,容易立竿见影。网络的低使用率、电子支付的低普及率(信用卡、智能卡、借记卡)以及繁琐的发货系统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1.网络普及率在中国较低
(1)电信行业的垄断市场缺乏竞争活力
目前各地信息化工程建设此起彼伏,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Internet应用没有明显地发挥外部效应,网络建设的广泛开展并没有带来规模效益、成本降低,相反,它却要求用户要为今后争取合理利益而预付本不需要的投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中某些行业的垄断抑制了公平竞争,ISP不得不为争夺有限的用户而恶性竞争,自身的发展举步维艰。我国的ISP和ICP之间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ICP的服务实现了ISP资源的增值,但却无法享受增值带来的好处,相反每月要租用ISP网络带宽而增加了成本,比如一些网络公司每月交给电信的费用甚至超过全公司经营费用的50%。另一方面,ICP提供给客户的基本上是免费服务,上网的电话费、网络费分别由电信和ISP收了,那么ICP的处境又怎样?
(2)上网费用大大超出用户承受能力
用户上Internet须拥有各种外部设备,这便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即使是采用普及型电脑上Internet,每月开支也在几百元以上,这对工薪阶层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按照绝对的货币价格计算,中国人要以比美国人高201倍的价格才能买回同样大小、流量的信息(这还不涉及信息的质量高低、有用与否),况且,我国人均收入比美国少20倍。“换句话说,若按同等质量、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与美国的价格相差4000多倍。尽管已经进行了两次资费调整,但上网费用依然使老百姓难以承受”。ITU数据表明:在不同的国家不但费用变化极大,而且ISP的收费与当地电话部门收取费用的比例变化也很大。比如,美国每月大约20美金的网费都由ISP收取;韩国每月29美金的费用由ISP当地电话部门2/3分成;在中国每月65美金的费用则由两个部门五五分成;在巴西每月37美金几乎全由ISP收取。更重要的是,由于在人均GDP杠杆的调解下,这种差异则非常巨大。比如网费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只为25美金,只占月人均GDP的2%;而在中国,每月的网费则占人均收入的10%。
2.网络支付的滞后
(1)电子支付效率低下
电子商务远程交易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需要一套覆盖全国的征信体系,这显然远远超出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承受范围,因此第三方和政府的力量就尤为重要。到目前,只有上海等少数城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方性征信公司,对公用事业交费、银行贷款等个人信用资料进行收集、处理,而在更多的城市,征信制度还是一片空白。于是网上购物信誉度迟迟难以确立,比如买家提交订单后无故取消,卖家以次充好等等。这些除了有待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还需要从信息流的知识产权、信息监管以及资金流的电子支付、电子发票、网上银行与物流方面的所有权凭证的转移等方面通过立法加以解决。信用缺失之外,在线支付率低下的另一原因是银行界未全面参与到网上结算之中,于是导致成熟安全的协议产品和规范的缺失。近几年,国内银行逐步建立起各自的支付网关,依托于中国银联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纷纷搭建起来,有eBay易趣的安付通、首信的易支付、易达信动的1st-pay世纪支付通、中国在线支付网的IPAY、云网的支付网关服务平台、一拍网的e拍通等等,但多数代行银行职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始终存在。
(2)授权和支付体制的时效性较差
除开个人贸易,电子商务带来的完全高效和和收益的实现依赖于快速的授权、支付和金融通道的账户结算。网络交易和支付机构之间的授权至少应是即时性的,从而保证数字产品的及时发货。更重要的是,授权与最终支付间隔的时间越短,交易的效率越高,机构间带来的风险越低。中国没有配套的体系和完善的支付体制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当国家对外汇使用进行管制时,完全参与国际性的电子商务所带来的问题会很复杂。一些国家相比另一些国家对于出口商使用外汇的自由度不同。这一战略会限制一些善于经营的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必须依赖进口生产来满足外部以及国内市场。比如生产藏红花的企业通过网络进口营销知识来实现更大的全球销量。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造成对于当局的透明性很低,所以维持封闭型资本账户和开放型现金账户的要求更难实现:谁能说清一笔信用卡支付的跨国业务是购买了美国国债还是一台DELL电脑?
3.物流运输无法配合电子商务
(1)体制障碍突出
当前,中国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如对运输的管理,是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由不同部门管理的,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协调;又由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都自成一统,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成为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另一大顽症。这种体制弊病是与现代物流应有的跨区域、跨行业、网络化的特征格格不入的,它直接导致了各种存量的物流要素的分散和难以整合,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
(2)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物流需求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相当多的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据调查,工业企业中31%和50%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9%;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7%和55%,而全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商贸企业物流执行主体27%为第三方,11%由供货方承担,62%由公司自理。目前,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政策改革对商务发展的对策
鉴于上面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政策的改革,尽管问题并不是政策所带
来的,但适当的政策能够积极地促进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下面我就政策改革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1.调整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产业国有资本,务实发展基础。
中央提出要对国有经济按照“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行战略重组,电子商务领域也存在国有资本调整问题,应该将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国有资本从应用领域退出,集中到基础领域,同时从制度上协调好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的关系。如原由中国电信垄断的电信市场在政府切割下变成五六家经营,表而看来这种分割有利于竞争,但实际上竞争是不平等的,因为中国联通等公司的经营要依赖中国电信的设备和服务才能正常进行,竞争的一方完全可以挟制另一方。合理的做法是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及随后的铁道网和广电网中的网络通讯基础资源集中起来组建成一到二个网络基础服务提供商,主要由政府监督管理,而应用服务如分销业务则由数家竞争,政府不干预其经营自。这样做既可以增强电子商务基础领域的实力,又可为应用领域的公平、有效竞争创造前提条件。
2.经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倡导以德经商。
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有力的市场监管措施,增强公众的网络经济意识和信心。应积极倡导以德经商,逐步建设起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电子商务的开展,解决目前我国商业环境中日益严重的信誉危机问题;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与个人信誉等级认证制度,加快建立权威性的信誉认证中心和电子商务信誉等级数据库,对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事业乃至个人进行信誉记录、评测及履约能力等级认定,并发放数字等级证书,以保障电子商务的交易可靠性和安全性。
3.加强电子商务中介体系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应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经营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体系,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稳定和强有力的支持,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派生新的产业领域。当前,应注重发展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ASP)和从事设计、实施和外包式运营的电子商务服务管理公司。要充分发挥现有邮政网络和交通运输系统的优势,支持邮政和交通运输部门建立电子商务的全国性配送系统以实现全程全网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要推广各类电子支付工具,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协调和推进全国范围内跨行的清算、结算等问题。在“金卡工程”全国联网的基础上,加速普及各银行间通存通取的“银联系统”,为在线支付打下基础。
4.建立健全安全电子交易体系。
要建立健全以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为目标,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为核心,安全电子交易制度为基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核心密码技术标准应与国际标准兼容,并必须经国家密码管理机关审核和批准方可使用。网络安全设备采用入网证管理制度,入网证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发放。国家应鼓励由公安、工商和民政等部门分别提供个人、企业和社团法人的身份认证信息,由经过认证的商业机构运营并提供电子商务所必需的专业电子身份认证服务。鉴于目前CA认证中心建设中的无序状态,建议由国家授权主管机关统一审核和批准认证中心的设立。与此同时,要加强对行业或者地方认证中心的监管,并尽快建立第三方顶级电子商务认证中心。
5.发挥协调机制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现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现代物流纵贯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横跨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要充分发挥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国务院批准,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提出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各地政府和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积极运作、政府营造环境、行业协调自律的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局面
6.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专业物流企业。
要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邮政、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要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以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为支撑,贴近市场,方便用户,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各种配套政策的改革是目前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的任务。电子商务在我国正蓄势待发,尤其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正处在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发展电子商务能为我国快速跨入信息经济时代打下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培云,郑淑荣.如何提高Internet普及率?[M].北京:中国计算机世界,2007.5.
篇9
【关键词】模拟情境 感受生活 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手工业者,甚至是商人或者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代经济生活的实际……。”对于“生产决定消费”的部分内容,以前,我往往以讲授为主,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显得十分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也很不理想。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尝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模拟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情境。我先让学生分别上台扮演角色,再讨论唐代能否像我们一样生活。整整一节课,由于模拟了政治情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课堂教学的时间几乎是整整一节课呢。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热情,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政治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高考制度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精彩内容,因而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情境教学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一个好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创新力。那么什么是好的情境呢?我认为一定得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我们当老师的要协助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也正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哥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如果把政治课比作树,那么,社会生活便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水分。脱离社会生活的政治课理论教学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政治课才会生命之树常青。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因此利用多媒体去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政治课是一门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作为政治教师,应努力拉近教材中的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因此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社会经验少,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也不多,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提出的许多活动性建议应尽可能安排在教学内容中,我们当老师的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情境,感受生活,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我在讲“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框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你知道怎样存款、取款吗?你知道存款有哪些形式吗?大多数都是父母去办这些事情,学生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做这些。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了一个银行储蓄存款的情境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初步了解银行的一般性知识,然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去演:①如何存款?②如何挂失?③银行储蓄的种类及特点;④如何计算利息?除银行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存钱?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欲望。发言的同学则更是认真和专业,这比我空洞的讲授理论的效果要收效百倍。
篇10
我国残疾人自助组织具有数量少、规模小、自身不成熟且发展缓慢等特点,在整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
>> 我国残疾人自助组织发展现状及政策分析:基于组织环境视角 我国残疾人组织发展历程 我国新型支付组织发展现状及管理政策思考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研究分析 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 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与管理现状及促进政策分析 我国非盈利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 武汉市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GREENWALD H P.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without control[M].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2008.
[3]HUMM A. Selfhelp: a movement for changing times[J]. Social Policy,1997(27): 4—5.
[4]KESSLER R C, MICKELSON K D, ZHAO S. Patterns and correlates of selfhelp group membership[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44(27): 27—46.
[5]WITUK S A, SHEPHERD M D, WARREN M, MEISSEN 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rvival of selfhelp group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2,30(3): 349—367.
[6]MATON K I. Social support,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group appraisal in three selfhelp group popul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88(16): 53—77.
[7]髙丙中.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2000(2): 100—109.
[8]SCOTT W R, RUEF M, MENDEL P J, CARONNA C A.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From professional dominance to managed ca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9]王名, 李勇, 黄浩明. 德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0]李芳. 民间慈善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 2009(1): 160—164.
[11]李本公, 潘继生, 罗新. 国外非政府组织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