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篇1

关键词:突发事件;铁路;行车组织

近几年,我国的铁路事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显著带动了煤炭的生产和消费,目前,在煤炭生产及运输环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和铁路运输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同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对铁路行车安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对煤炭铁路运输系统的生产能力和运行效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给铁路行车组织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不同的突发事件有着不同的持续时间和不一样的影响范围,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行车组织原则和方法,采取不同的行车组织流程。当前,突发事件条件下煤炭行业的铁路行车组织还缺少相应的理论做以指导,本文详细分析了铁路突发事件的实质、类型及特点,系统总结了突发事件条件下如何组织煤炭行业的铁路行车组织,以期为降低突发事件对煤炭行业铁路行车造成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一、突发事件与铁路突发事件的定义

所谓的突发事件是指发生比较突然,对社会造成或有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其进行处理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煤炭行业铁路行车突发事件作为突发事件中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任何造成煤炭行业铁路行车组织计划变更或铁路行车策略发生变化的事件。

二、铁路突发事件的类型及特点

一般情况下,按照铁路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分为一般性铁路突发事件、严重铁路突发事件和恶性铁路突发事件3种类型。

(一)一般性铁路突发事件

是指对铁路运输秩序产生影响后能够通过调整运行图就可以处理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持续时间较短、造成较小程度的煤炭运量波动、导致局部线路能力较小损失的铁路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或)公共安全事件。

主要特点:一是持续时间比较短,突发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影响正常行车,对线路能力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快速恢复。二是对煤炭运量影响程度较小,突发事件引起的煤炭运量的增减不影响原计划列车的承载能力。在一般性铁路突发事件中,安全、快速的将煤炭运输到目的地变成了行车的重点,所以可以在此种情况下依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煤炭运量。三是线路能力产生了较少损失,因突发事件原因,列车在线路中的某个区段或几个区段不能按计划运行,但是采取处理措施,列车都能在合理的运营时间按原来的计划到达终点车站,不存在严重晚点问题。在此情况下,因突发事件列车还能够承担煤炭运量的增加,不需要增开新的列车;因为事件持续较短的时间,损失较小的线路能力,不需要调整列车数量,只需要调整列车计划运行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运输任务。

(二)严重铁路突发事件

是指对铁路运输秩序产生影响后,不能通过调整运行图来解决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持续时间较长、造成较小程度的煤炭运量波动、导致局部线路能力较大损失的铁路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或)公共安全事件。

主要特点:一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突发事件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了铁路的正常行车,不能及时恢复所导致的线路能力损失。二是对煤炭运量波动程度影响比较小,突发事件导致的煤炭运量的增加不影响原计划列车的承载能力。三是线路能力产生了较大的损失,因突发事件的发生,导致线路中的很多区段必须限速,或者导致线路中某个或几个区段断路,改变了部分路网的结构,造成列车不能按计划运行,导致原有径路通过能力不足,难以使运输计划准时完成。在此情况下,因突发事件列车还能够承担煤炭运量的增加,不需要增开新的列车;但因为突发事件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导致线路能力有较大的损失,仅仅调整列车运行计划时间,不能按时完成运输任务;就需要对列车实施迁回、重联等调度措施,以减少列车在径路上的计划数量。

(三)恶性铁路突发事件

是指对铁路运输秩序产生影响后,必须重新调整行车组织策略和相应变更行车组织计划,同时还要依靠跨行业联动机制才能处理解决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 持续时间长、造成煤炭运量大程度的波动、导致大范围线路能力严重损失的铁路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和(或者)公共安事件。

主要特点:一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对铁路正常行车具有很长时间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所导致的线路能力损失。二是对煤炭运量波动程度影响很大,突发事件导致煤炭运量的增减严重影响了原有计划,导致或将要导致大量煤炭积压或停运。三是线路能力产生了大的损失,因突发事件的影响,在某一区域内的绝大部分多线路的多个区段实施限速措施,或在多个区域内的绝大部分线路发生了断路,改变了路网的大部分结构。在此情况下,运输能力和运量产生了显著的矛盾,仅仅调整列车运行路线也难以解决实际的困难。必须在跨行业应急联动的帮助下,对行车组织计划进行重新编制,改变原有的行车组织策略,才能解决运输能力不足和运量之间的矛盾。

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

所谓的铁路行车组织,主要是指对铁路运输相关的机务、工务、车辆、电务部门的科学协调,采用通信、线路、机车、车站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对货物的准确、安全、迅速的运送。如果具有充足的运力资源,在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就主要表现在运行计划和开行方案这两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按照突发事件程度不同的影响结果,将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分为一般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和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3种类型。

(一)一般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

所谓的一般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是指突发事件影响持续时间较短、煤炭运量较小程度的波动、局部线路损失较小能力的条件下,调整列车运行计划并开展实施的过程。在此种情况下,调整原来的列车运行计划就成为了铁路行车组织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上和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条件下出现的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在此就不再重复叙述。

(二)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

所谓的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是指突发事件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煤炭运量较小程度的波动、局部线路损失较大能力的条件下,调整列车开行方案和所对应的运行计划并开展实施的过程。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与严重突发事件的特点具有一致性,不同于传统的调整列车运行计划问题,主要定位于优化开行方案和调整运行计划。

发生严重突发事件后,必须对铁路线路是否连通进行首先的判断,假如发生断路问题,就需要对能否在短时间内修复进行进一步判断,然后依据修复时间的长短选择相应的铁路行车组织方式,有时对运行计划进行直接调整,或实施列车迂回策略对运行计划进行调整;假如线路处于连通状态,那么就要依据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行车的规则要求,首先对受影响的线路区段实施限速规定,然后对线路的通过能力进行计算,对线路能力损失比较大的区域规划迂回径路,同时采取列车迂回策略,在规划的迂回径路还是弥补不了损失的能力,就需要采取列车折返、重联或停运的策略,以便形成可靠的行车组织方案。

(三)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

所谓的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是指突发事件影响持续时间很长、煤炭运量很大程度的波动、大范围内线路能力严重损失的条件下,对行车组织策略进行调整同时相应变更行车组织计划并开展实施的过程。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与严重突发事件的特点基本一致,因为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通常会上升到国家级的层面上,必须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机构,在铁路外部资源的帮助下实施紧急救援,保证缩短旅客滞留时间,尽早恢复通车。

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包括多个环节,主要涉及紧急救援、预测旅客流量、编制开行方案、编制运行计划等主要内容。发生恶性突发事件后,必须对铁路线路是否通畅进行首先的判断,依据限速条件和实施紧急救援的要求对维修天窗进行设置,同时要对是否需要开行救援列车进行判断,然后对路网能力进行计算,计算开行救援列车的能力需要扣除其占用能力,生成有效的救援列车径路。在恶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大量货物停运,就需要预测运量究竟有多大,此时就要计算出具有必须马上运输出去的标准运输量,生成有效的列车径路,对列车开行的频率进行计算,编制停站方案,分配煤炭,依据列车开行方案对运行计划和乘务计划进行重新编制。

四、结束语

持续加强对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问题的研究力度,将不断丰富铁路运输组织理论和方法,为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赵钢,彭其渊.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06)

[2]李洪波.铁路双线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改进[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08)

[3]舒小东,荣伟,曾小旭.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技能研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10(01)

[4]陈利明.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方法[J].上海铁道科技.2006(02)

篇2

[关键词] 校企合作;意义;政府;市场;反思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杀害四名舍友,并将尸体藏于寝室柜中;“非典”时期教育部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第二天北京飞往长沙的 7136 次航班上 231名乘客中有90 %是高校在校生;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起火,?4名女生为了逃生,从6楼阳台一跃而下, 4人均当场死亡。火灾原因初步判断为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2010年4月5日晚,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2011年12月份19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集体罢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面临着频频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压力与伤害。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关系高校的秩序和声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采取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管理部门才能有效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突发事件的定义引申,可以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此事件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同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容易迅速演化为较大的规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造成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2、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聚集性强,事件扩散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而且多种矛盾交织,事件虽然可以预见,可一旦爆发,仅仅靠学校自身处置难度极大。

3、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学生食堂卫生、食物质量、教育质量、教学收费等问题,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众多有共同利益诉求或共同心理倾向的一定区域内的学生群体,主体结构比较单纯。二是影响的广泛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沟通极其活跃、频繁,影响波及的公众人数按参与学生数呈几何数递增。三是演进的不确定性。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但事件可能发展为由众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由其本身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突变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五是诱发因素的多样性。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看,诱发原因多种多样。六是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信息很难及时掌控。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树立消除隐患意识,见微知著,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在校内。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要多渠道收集,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收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性格特征、家庭、思想状况等信息,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

2、日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要保持健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状态,日常疏导对于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卓有成效。如果发现有突发事件爆发的端倪,应该及时疏导,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将矛盾的症结找到,逐步化解,及时制止,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篇3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的通知》(x政办发明电〔2017〕x号)文件精神,5月8日至5月14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浏览次数:0 【字体:[大][中][小]】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事业单位,各旅游企业: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的通知》(x政办发明电〔2017〕x号)文件精神,5月8日至5月14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为进一步增强游客的公共安全意识,普及公众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本次宣传周活动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二、 活动时间

集中宣传活动时间为2017年5月8日至2017年5月14日。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普及防灾减灾基本技能。

(二)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应急预案。

(三)宣传介绍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办法及措施。

(四)根据自然灾害与应急救援的主要特点,结合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做好景区、饭店、旅行社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减少各类事故灾害的发生。

四、活动形式

(一)充分利用电视台及日报、局网站、微信、微博、景区大型显示屏等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二)星级饭店、景区、旅行社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采取防灾知识讲座、召开防灾主题班会、观看公众应急知识动漫片、出宣传板报,举行消防应急演练等形式,扩大宣传面,提高从业人员与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推动旅游企业普及防灾减灾教育。

(三)5.12活动当天,全局各景区管理所要与乡镇应急办协调组织在各景区游客密集区域进行集中宣传,各饭店、旅行社要在本单位设立集中宣传点,采取设立宣传展版、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公众应急知识动漫片、组织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应急知识集中宣传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本次活动的组织领导。要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二)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全局各科室、各景区管理所、星级饭店、旅行社要把握重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精心组织。

(三)各旅游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做好5.12防灾减灾宣传部署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形成总结材料(附加图片)于5月16日前报局行业管理科(QQ:xx)。

篇4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04-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1存在问题

总理在谈到我国政府处理SARS危机时说过,中国曾在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准备不足、经验不足、某些地方措施不力。笔者认为,这三点不足说明了管理部门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经验及能力相对较弱。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严重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突发性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另外,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难以适应医疗救治体系的基本需求。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医务人员接受培训少、技术水平落后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有关疾病防范知识的普及工作至关重要,而我国对大众防疫知识宣传教育不够,公众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甚至很多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达不到应对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需要,所以普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早发现、控制至关重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管理部门易出现思想松懈、相关应急措施难以落实。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方面已出台的法律只针对常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要求,对新出现、危害性较大、影响面广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则缺少相关规定,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危机的防治效果。医疗卫生体系在构建时,预防机制、处理能力以及队伍建设上,距离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危机管理理论学家罗森塔尔指出:突发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2]。

2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危害性及严重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如不能有效应对,及时处理,往往诱发危机。作为医疗机构,在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要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救治等工作。

2.1成立领导小组:医疗机构要第一时间成立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由主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后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形成一支强大而有领导力的队伍。统一组织、指挥本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应急准备工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随时对预案进行调整、完善。预案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周全、又要突出重点,还要便于操作、更要注重实用。

2.2建立应急小分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小分队,此小分队至少配备两梯队人员,以应对不时只需。医疗小分队队人员由医院机关和相关临床及医技科室人员组成,平时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抽调医疗队人员充实一线工作。要建立医疗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专管共享制度,如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迅速集中调配。

2.3开通绿色通道:建立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大批传染性或重症患者入院,为避免其他住院患者被感染,医疗机构腾空一个或几个病房,以备传染性疾病的隔离收治和管理。所谓“绿色通道”,即较大规模的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医师根据患者的心电图、脉搏、血氧、呼吸、血压等监测图形和数据,给予相应的救治并输送到病房。

2.4加强演练工作、完善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医疗预案并通过实践演练,是检验应急医疗工作,增强应急医疗能力,提高应急医疗水平的最有效手段。每年举行2-3次的应急救治演练,制定计划,组织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习,并进行总结评估。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能做到“呼之能来,来之能战”。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药品、试剂、器械、防护设备等做好经常储备。逐步培养医护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准确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援综合应急能力。

2.5加强医务人员知识培训:增强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在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的同时,注重人员基本素质的教育与提高,在应急医疗救援方面统一全员思想意识,面对突发事件,要绝对服从领导指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及考核。对基本技能及抢救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等做到人人达标,以提高院内急救技术水平。

2.6加强院内感染控制:20世纪几次较大的流感暴发流行,主要都是通过医院医务人员为中间传染源引起传播的。如SARS的爆发,表现为医院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加强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既是保护医务人员健康,保障医疗救治能力的需要,又是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严格落实消毒制度,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环节要定时定量进行消毒。加强人员的防护,避免人员聚集、注意疏散人流,加强室内通风。

2.7信息传递准确、媒体宣传到位: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时会出现疫情爆发流行或重大人员伤亡,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严重恐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做好应急医疗工作是稳定人心的根本所在,所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与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至关重要。确立“多渠道的、快捷的、纵横协调的信息报告制度”,依法采取逐级报告与直接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应急医疗工作要增强透明度,通过媒体让公众和社会知道所发生的一切。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毕竟不同与一般事务,有些事件具有特殊性,对此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把握分寸,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注意选择时机和方式方法,已达到预期目的和最佳效果。

3结论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指出,卫生部根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需要,要求各级卫生部门精心组织,建设好覆盖全国、纵向贯通、横向相连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立统一、高效、快捷、准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伴随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已然走上了社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以全球化的思路和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卫生和社会危机管理等领域中的先进经验和有益举措,充分提高我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2013年总结评估

(一)基本情况

2013年我街道未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无安全生产伤亡事故,无突发性食品安全事故,无消防安全事故。

防汛工作:通过对辖区内河道、泵站的检查,检查中查出的问题采取了逐个逐个解决的办法,就目前还不能彻底解决的也有相应的对策,确保汛期到来不乱,处置有条不紊,为辖区各处安全度过下一个汛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森林防火: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共发生2起山林火灾,分别是:2012年4月2日勤新社区小山头发生的森林火灾;2012年4月4日勤新社区陈漕湾公墓发生的森林火灾。从2起事件的起因看都是清明节期间上坟烧纸所致,原因主要还是上山人员防火意识不强,清明期间林间枯枝残叶较多,天气干燥极易引发山火。所以在清明节重要期间需要加强山林防火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火意识。

(二)主要特点

1、强化领导,完善预案,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

我们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结合”原则,即夯实基础工作与注重创新创特相结合,强化危机意识与提高处置能力相结合,加强日常管理与完善体制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街道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街道突发事件处置指挥部和应急救援队伍,各社区、各单位均成立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小组,并在民兵巡防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应急救援小组。二是完善应急预案。目前街道制定了《市区荣巷街道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10个,部门应急预案2个,社区总体应急预案8个。三是完善机制。建立社区、企业联动机制,形成沟通协作、密切配合、合作联动的工作合力。

2、强化投入,健全体系,应急管理基础进一步加强。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街道和社区配备必要的紧急救援避险物资和装备,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是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完善各种应急救援队伍人员,配齐装备,目前,全街道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救援人员共129人,应急咨询专家4人。二是抓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全面推进社区储备体系建设,加强指导,提高街道整体应急保障水平。三是抓好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互联互通、覆盖辖区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3、强化培训,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意识进一步深化。

应急管理责任重大、涉及面广,街道从增强应急队伍素质入手,着力提升全员应急管理意识和水平。一是致力于建设一支过硬的应急管理和处置队伍,积极开展各类应急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水平,为应急预案的执行和应急处置打牢良好的基础。二是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宣传,街道宣传科、妇联、团工委和各社区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在街道上下营造氛围,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着力提高居民避险自救意识。

4、强化创新,有效整合,民防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街道根据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形式,在上级的指导下,将民防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创新整合,不断开拓应急管理工作新途径。一是健全民防组织。在荣巷社区建立了社区民防工作站,实行机构兼设、人员兼职,由社区党委书记兼民防工作站站长,社居委主任兼副站长,下设组织疏散组、宣传教育组、维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消防救灾组等6个工作小组。二是细化工作职责。根据市、区下发的社区民防规范化建设工作标准,明确工作站主要职能是承担社区民防知识宣传和民防技能培训,制定民防应急救援方案,负责人防设施维护,建立应急救援分队,战时负责社区人员防空疏散工作。三是配置专用器材。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器材室,添置了指挥通信、消防、卫生、供电、供水等应急器材,明确专人负责。同时,为部分居民配备民防应急包,组织志愿者对居民进行器材使用培训。四是完善工作制度。根据实际,制定了民防工作计划制度、宣传教育制度、训练演练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和装备管理使用制度,将社区民防工作与应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5、强化责任,突出重点,应急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

应急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街道立足自身特点,着力抓好责任落实、应急演练、信息预防等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一是落实责任,确保应急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行统一调度、责任分解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社区、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在集中力量突出抓好重点隐患治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同时,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做到既分工又协作。二是经常性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形成“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作机制,通过开展演练,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预案的内容和操作步骤。针对街道是森林火灾的多发区域,重点开展了《荣巷街道森林火灾应急专项预案》的演练,近年来街道范围内发生森林火警多起,但过火面积一般都在300平方米以下,可以说是预案的演练和完善起到了关键作用。三是注重预防,及时搜集和上报信息,扎实抓好值班备勤。各社区信息员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发现各类突发事件苗头,定期组织隐患排查,严格按照值班巡查制度落实轮流值班和重点时期、重点部位巡查。

(三)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今年以来,街道应急工作总体形势平稳,无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事故发生。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资金压力大。主要体现在各类设施到位和物资储备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护林防火任务繁重。火源管理难度大。起火原因主要是由游客吸烟、故意纵火、上坟祭扫、军队打靶、夜间用火等。而我街道森林面积大,开放景点多,客流量大,山间枯枝残叶清理不到位,一遇火种变如干柴烈火,难以控制。同时散坟、私坟周围杂草丛生也加大了火灾隐患。

三是人员配备不到位。护林员队伍年龄偏高。现在虽然有一支定编39人的护林员队伍,但是人员普遍年龄较高,最大的近65岁高龄,这些年老的同志在实际护林中很难起到主动、积极的作用。

四是要加强宣传。营造各方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使得各部门进一步中式应急管理工作。

(四)主要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资金投入。建强硬件设施和加大物资储备。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配足应急队伍,提升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三是继续完善预案。进一步细化各项预案,完善各项政策机制。

四是加强责任考核。加强考核,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

五是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和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契机,督促各社区、工业园区组织开展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按计划开展企业法人和安全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自觉性、有效性。

六是加大检查力度。要利用十召开前夕,上级组织开展集中整治等时机,切实指导和督促企业搞好自查自改工作,街道、社区两级增大执法检查和抽查频次,重点抽查安全生产重点企业、场所和零隐患单位。

七是积极开展打非治违。以食品、消防、特种设备安全和危化品经营为重点,采取联合执法的形式,依法打击和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行为。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业务集中处理模式 操作风险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国内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商业银行借鉴国际经验,着手探索推进柜面业务集中处理的运营模式,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满足“以客户为中心”的功能转型。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在推进业务集中处理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类操作风险的变化和转移,如何监测、控制与评估操作风险成为有效实施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分析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与传统业务处理模式进行比较,探索商业银行推进实施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可能面临的重要操作风险冲击,提出加强业务集中处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建议。

一、业务集中处理模式描述及其主要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柜面业务处理由各营业网点前台人员分别受理并操作,对于需要复核、授权的业务再由网点相应人员进行后续操作,这种分散处理模式存在效率低、风险点分散、风险控制难度大的特点。业务集中处理模式是指银行依托科技手段,建立统一的业务集中处理平台,将前台受理上传的凭证资料影像信息切割成碎片,由后台采取跨网点、跨地区集中核算方式实现业务集中处理的一种业务处理模式。与传统业务处理模式相比,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业务处理区域分层管理、处理流程归一化

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主要形成“前台分散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分层管理,营业网点前台受理业务后,只负责对客户提交凭证的真实性和业务依据进行审核,具体账务处理则由后台(下称作业中心)操作,作业中心对业务的合规性、业务依据的完整性进行负责。因此,传统处理模式操作分散、交接环节较多,各网点把握的操作流程可能存在差异;而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实行分区管理,有利于形成规模化效应,统一操作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业务办理依据电子化,流程控制系统化

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客户提交的凭证需由前台即时传递到作业中心,因此需要依托影像传递、数据传输等系统来实现,即前台审核凭证后通过系统将相关影像和数据传递至作业中心。作业中心依托集中处理平台,由不同人员分别对随机反馈的业务碎片进行补录,系统自动碰对再配对合并成完整信息,这一过程彻底打破了传统模式的“一手完成”、人工复核或授权限制,实现了事中系统控制,能有效降低人工干扰因素。

(三)业务处理标准和业务凭证的统一化

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账务处理由作业中心统一操作,由于需要将原本分散处理的业务传递到同一平台,同一笔业务也要被分割成不同碎片随机交由人工处理,最终再由系统进行配对整合,这一过程本身决定了需要统一的业务处理标准和业务凭证。

(四)集中业务品种的限制性

商业银行日常柜面业务可粗略作如下分类:涉及现金的业务,仅提交相关票据、凭证等的业务,以及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发起但需要银行人工处理的业务。业务集中处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于信息如何传递到作业中心,对于票据、凭证类和网上银行等信息,可通过系统进行有效处理,但对于涉及现金收付清点、核对的人工操作环节,则难以通过系统分割和传递,由此推想,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对于涉及现金类的业务集中存在较大限制性。

二、某商业银行业务集中处理实施情况

(一)推进业务集中处理现状

某商业银行自推行业务集中处理试点取得成效后,2010年开始实行全面推进。在网点集中方面,截至2011年初,实行业务集中处理的网点占全行网点总量的80%以上;在集中业务量方面,多项业务品种的集中处理业务量占业务总量的60%以上;在业务处理效率方面,截至2011年初,平均每笔业务处理时间达到2.5分钟,较传统模式有较大提升;在集中业务品种方面,基本是本外币票据汇款转账业务、个人客户信息登记、网上银行人工处理等;在人员配置方面,网点柜面复核人员有一定节省,而作业中心人员组建仍需结合业务开展情况不断充实;全行操作风险监控人员配置暂时没有大变化。

(二)阶段性推行效果

根据该行业务集中处理推行情况可看出,业务集中处理模式有利于业务量较多、营业网点分布广泛的综合性商业银行,随着业务集中程度提升,其规模化效应也逐步显现,业务处理效率可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反映出推进业务集中处理牵涉到系统建设、制度流程、人力资源等因素,需要一个持续过程;该行集中的业务品种暂时未包括现金类业务;业务集中处理后操作风险重要环节突出,业务处理更多通过集中处理平台传递,银行的监控方式与风险控制措施也尚待改善。

三、推进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关键操作风险

(一)流程管理失败风险

在流程管理中,制度建设与业务流程设置为首要,而在推行业务集中处理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相应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的修改更新,这一环节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有以下几种。一是制度制订不完善、不及时,业务流程设置不流畅造成风险隐患;二是在制度与流程更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还有一种是实施新制度、新流程后由于管理因素造成的风险。

(二)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风险

由于业务集中处理的各环节必须依托科技系统进行信息传递与业务操作,随着业务集中程度的提高,银行日常业务处理的正常运行更多地取决于系统的平稳运营,若相关系统中断或存在疏漏,而手工处理难以补救,则很可能造成业务停顿,对银行影响巨大。

(三)前台业务处理真实性风险

根据业务集中处理要求,前台柜员受理凭证后,通过影像系统或数据信息系统将相关原始数据传递到作业中心,作业中心主要凭借系统反馈信息进行后续账务处理。此时对业务依据的真实性要求变得非常重要,若缺乏有效措施确保原始单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则很可能为内外部欺诈提供可能,

(四)集中处理环节风险

实行业务集中处理后,主要账务处理由作业中心负责,换言之是将传统业务处理模式的主要操作风险集中到后台,作业中心各岗位操作环节也随之成为操作风险高发环节,作业中心人员是否按制度要求执行、是否按标准流程操作、是否存在工作疏忽或操作失误等,都是关键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区域。

(五)风险控制措施与集中处理模式不匹配形成的风险

如上述案例所述,实行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后,操作风险在前台与后台之间进行了重新分布,但同时部分业务的集中又存在一定现实困难,需要继续按传统模式处理,此时若不能合理分配风险监控资源、制定有效风险控制措施,则可能出现监控虚位的情况,存在极大操作风险。

四、加强业务集中处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和流程设置

为防范推进业务集中处理模式过程中,由于制度更新或流程重新设置不衔接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在前期进行充分调研探讨,对各阶段潜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在此基础上预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通过试点行的反复实地验证进行修改,最后达到设定标准的方进行全面培训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试点行各项操作风险指标的监测和评估,积极收集一线操作人员反馈的建议;全面实施后,也要建立定期监测评估制度,根据业务发展适时更新相应制度和操作流程,防范操作风险隐患,形成良性循环。

(二)运用科技手段,牢固系统建设

业务集中处理模式涉及到网络传输和信息系统等科技系统,为防范系统失败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计算机安全防护建设,提高应用系统的稳定性能和抗灾能力,建立系统备份,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制定重要数据查询、存储、销毁等环节的控制措施。

(三)针对关键风险环节,完善操作风险监控体系

1.确保原始凭证真实性

鉴于业务集中处理前后台信息传递的特点,商业银行应采取措施加强源头真实性审核,除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外,还可以在营业网点建立影像上传复核制度,对重要业务的上传凭证真实性进行相互复核,作业中心凭借已复核的影像信息进行业务操作,其次还可以在作业中心建立监控录像回放系统,对存有疑问的信息通过调阅录像进行核实。

2.加强业务集中处理环节操作风险监控

首先要深化作业中心业务人员培训,使其熟悉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同时对作业中心处理环节进行科学分割,设置专业岗位,实现专业化分工、流水线作业模式,各岗位相互制约、相互控制,降低操作失误,提高操作风险防范能力。

3.健全业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

合理配置风险控制资源,依托操作风险监管系统,通过建立监测模型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对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分级管理,如根据风险系数、风险控制难度、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等指标对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由易至难分别由营业网点、管辖部门、省市级管理部门、甚至总行直接进行风险管理、评估和控制,形成各层次、全方位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四)建立应急预案体制

在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外部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商业银行应做好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损失,预先制定一套相对完整、可行性强的业务集中处理应急预案制度,明确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工作原则、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应急程序、应急保障等方面内容,并加强日常应急演练,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学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新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肖艺,李海文,李彦.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操作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论坛,2009,(6).

[3]陈冲,王晓琳,卢峰.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管理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9,(2).

篇7

关键词:无意注意;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法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数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数学的抽象性特征,使得它在幼儿教学中成为难点。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利用无意注意有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可从选择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创设、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利用无意注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学习数学,促进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一)启蒙性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具有启蒙性。如果给幼儿灌输超出他们理解水平的数学学习内容,不仅会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幼儿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现阶段发展水平又要对幼儿有一定挑战性来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应该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生活性

无意注意的产生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相关很大。人们往往会注意到自己所熟悉和了解的事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事物。如在认识十以内的数字时,可以给幼儿呈现家里的门牌号、汽车车牌号、遥控器按键等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数学教育环境的创设

皮亚杰提出,应组织和创设一种合适的环境,让幼儿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幼儿数学教育的环境是指能够丰富幼儿有关数、量、形、空间、时间等数学经验,引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幼儿数学环境的创设可以分为教室的布置,周围相关事物的应用,和教师上课所营造的氛围三个方面。教室的布置应该渗透数学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墙面的绘制中将数学元素设计的更为突出,从而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周围事物的摆放中加入一些新颖的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学生操作材料的存放地。周围事物的摆放尽可能的渗透数学概念。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有趣的数学学习氛围,使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单调刺激,大脑容易产生抑制,使人易于疲劳,而多样化的方法则符合“不断变化的刺激”这一无意注意规律,能激发学生定向探索活动,以免定向反射由于刺激物的习惯化而消失。一堂课的组织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运用

1.操作法。数学教育中的操作法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实物、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活动,学习、掌握数学有关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幼儿学习数学的探索性特点与发展性特点中指出的幼儿学习数学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的发展。表明幼儿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学习数学都要借助于具体动作和对事物的操作,通过与具体事物的相互作用,从中获得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从“数动作”发展到“数概念的”。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是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的。操作法可以吸引幼儿注意力,是幼儿自身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幼儿主动获取物体间数量关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提供适宜的、充足的、多层次的操作材料,增加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2.直观法。幼儿感知数学正处于感性的学习阶段,感性的学习主要是以各种感官为手段,直接作用于具体事物,从中发现、探索、体验蕴含在事物内在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幼儿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对有声的、动态的物体感兴趣,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直观法中最主要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多媒体教学克服了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播放相关动画、幻灯片,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又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游戏法。游戏法是指为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方法。需要明确的游戏法区别于各种游戏中的数学渗透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因此教师在运用时应仅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重心。游戏对于幼儿是最具吸引力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法可以充分吸引幼儿,调动幼儿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技巧的运用

教师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内在素养和外在形象、行为表现都无时无刻对幼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应从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一定技巧吸引幼儿的注意。

1、语言表达。幼儿注意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根据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的特点。教师要创设语言环境,强化无意注意。要创设有利于课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情绪饱满,上课声调有意变化,说话语调的抑扬顿挫,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配合身体语言。变化的事物和活动的事物,更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在讲解时附带一些手势表情动作等,为幼儿学习数学营造轻松愉快欢的学习气氛,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如讲解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用手指做圆形、三角形的动作。也可以教幼儿做动作。但一定要适度,避免分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与幼儿进行目光交流,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而更加积极配合老师。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教师可以抚摸幼儿的头,或将幼儿拉到自己身边进行互动。

3、应用突发事件。无意注意常常会被一些突发事件所引起,而这些突发事件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应对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变不利为有利。这种突发事件可能是幼儿的哭闹或幼儿打翻东西,应对这类事件教师应该在解决问题后,将事件中的某些因素与数学教育内容相结合,重新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

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幼儿通过感受和体验数学活动及周围环境中数学元素,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利用幼儿无意注意的特点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可以有效指导数学教育,利用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让幼儿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 李红.现代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6

[2] 李莉.浅析幼儿数学教学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

[3] 庄爱平,王岳林.幼儿数学教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

[4] 宋济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08(24).

篇8

一、公安机关警察职业中主要压力源及表现

1.与警察职业环境有关的压力源及表现

公安机关警察职业环境指的是警察群体所在的公安机关面临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公众对警察工作及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大众媒体对警察的态度,以及与警察所面临的法律环境等。研究表明,警察职业环境中主要的压力源常常表现为:①与警察有关的负面媒体报道;②执法工作得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③警察的工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④工作有时遭到恶意投诉,执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等。这些压力源主要是警察及公安机关的工作和形象不被群众及媒体所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受到恶意的攻击、投诉和袭警给警察带来的心理压力。

2.与警察职业风险性有关的压力源及表现

风险性是警察职业的特殊性的集中表现,也是警察压力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与此有关的压力源表现为:①工作情境的不确定性给警察带来的焦虑;②经常需要到各种事故现场和犯罪现场,现场的应激源会对警察的心理造成创伤;③突发性事件多;④经常接触社会阴暗面会影响到警察的价值观和信仰,带来心理冲突;⑤执法活动中会遭遇执法对象的抗拒、阻扰,甚至导致身体受伤,或者受到执法对象的辱骂、威胁等;⑥工作中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后,担心被对方报复等。这些风险情境可能给警察带来焦虑、紧张、创伤等心理问题。

3.与公安队伍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方式有关的压力源及表现

公安队伍内部对警察的组织领导风格、管理方式和手段,会通过组织文化、组织内部人际氛围的途径对警察的心理产生影响。产生消极影响的组织管理因素往往包括:①官僚的管理作风,而非民主的上下级沟通交流方式;②同一级领导之间的意见不统一会给下属的工作带来困惑,让他们不知所从;③组织内部对民警的生活关心不够,组织氛围缺乏温暖;④上级领导对下属警察的工作理解、支持和信任不够等。

4.与警察职业工作特点有关的压力源及表现

警察职业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高强度。高强度具体表现为:①各个警种岗位尤其是交警、巡特警、治安警、刑警以及各个派出所工作任务中;②值班、加班是常态,生活以工作为中心,作息没有规律,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不能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③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警察的下班时间必须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于是对警察的个人生活受到影响,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等。

二、各职业压力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职业压力源对警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1.大量存在的小压力事件的影响

在警察的日常工作中,不致命但是大量地随时随地存在的小压力事件的影响不容小觑。哈佛医学院Martin Teicher的研究表明:不友善的、伤害性的言论、辱骂、冷遇这些小压力事件对大脑胼胝体的损伤,不亚于遭受身体殴打,有时甚至更甚。耶鲁大学马修?斯托波尔教授说,剧烈的愤怒以及承受巨大压力,会产生与压力有关的荷尔蒙肾上腺素并引发心率不齐,甚至心率中断。生气、愤怒、悲伤所引发心律不齐的心电图比一般心律不齐心电图更加混乱,也更加不稳定。一定程度上,警察不得不忍受各种愤怒会使他们更易患上冠状动脉心脏疾病、高血压等疾病。而这很有可能是警察高猝死率的原因所在。

2.各种创伤情境的影响

警情的不?_定性、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工作性质的对抗性等因素决定了警察职业的高风险性。警察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警察职业的高应激特点。当应激源出现的时候,个体必需调动自身资源进行防御性保护以应对应激源的威胁,如果个体资源储备不足,应对无效或不足,就会造成创伤。

除了针对警察直接的伤害带来的创伤外,更有各种间接的创伤,即警察在各种警务活动中需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常会遭遇死伤场景和与罪犯搏斗打死打伤罪犯,自己或同伴被打死、打伤的情景,这些情景增加了警察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3.组织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能力 口语交际 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已经成为现代交际社会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如何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去提高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实现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我们怎样去改革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模式,探索与其相适应的科学方法?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来谈小学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给方法,养习惯

平时开展口语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训练内容由易到难,训练目标由低到高,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不是侧重于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用这些技巧来限制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构建一个轻松的表达氛围。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和谐、民主的氛围则是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只有让学生轻松自然步入教学指向的交际情境中,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它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只有通过双方互动的方式才能进行。师生之间除构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会构成交际关系。“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要达到此目标,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倾听”。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告诉学生“听什么”“为什么要听”“怎样听”,只有听清楚、听明白了,才能逐步理解对方说话的要义。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表达”,要训练学生如何把要讲的话表达清楚,如何迅速地打动听者,如何让听者迅速把握要义。因此,在平时的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要自始至终的,一贯严格地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际时的良好习惯,在交际过程中做到以下四点:

1.言之有“礼”,即用语恰当,礼貌待人。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还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并辅以表情和手势等体态语,加强口语的表达效果。

2.言之有“物”,即表达时既有具体内容,又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讲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话;

3.言之有“序”,即按一定的顺序说,说清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4.言之有“情”,即与对方进行口语交际时,态度要真诚,语言要朴实,发自内心,充满感情。缺少真情实意,空话、套话、大话不离口,会令人反感,也不能感染和打动别人。

二、关注生活创造机会,多练习

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手段,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积极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巧用新闻媒介进行交际训练

训练口语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他人沟通交往,而交往时自然离不开热议社会生活中的新闻事件、热点问题、优秀剧目、文艺演出等等。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了解当时的各种新闻事件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此外,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电影电视剧,甚至是流行什么歌曲,喜欢哪位明星。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说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储备,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训练的好方式。

2.在课外活动之后进行交际训练

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活动的兴奋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要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3.在突发事件后进行交际训练

在课堂、校园、社会上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学生往往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充满好奇,这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我班一名同学在四楼走廊栏杆边撑手跳跃,老师批评时还极力为自己辩解说不会有什么危险。我就引导学生对此事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表明看法。这既使大家受到了教育,又进行了口语交际的练习。

三、评价激励增强信心,促发展

篇10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拓展训练 应用策略

拓展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参与者的身心素质,通过趣味性、团队性和挑战性的活动项目,锻炼参与者意志品质的学习方式。这与初中体育教学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对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拓展训练的主要特点

1.全心投入,挑战极限

拓展训练是以体能锻炼启感、交往与认知的实践活动,参与者需要全心投入才能实现拓展价值。由于拓展训练的项目设计,充分考虑到参与者的性格特点和身体条件,每个项目都有一定难度,目的是帮助参与者挑战极限,实现自我突破。

2.突显个性,注重合作

拓展训练既鼓励参与者敢于突显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又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要求参与者将集体荣誉置于个人荣誉之上,从团队角度出发,一切以大局为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

3.自我反思,重在体验

参加拓展训练的参与者,在性格、品质、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拓展训练的期望也不相同。因此,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实践体验,并做好自我反思,从拓展训练中有所收获。

二、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形式及优势

1.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形式

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场地和教学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将团队合作作为拓展训练的主要形式,把握好拓展项目的难度、趣味性、协作性和挑战性,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拓展训练中得到身心的发展。

2.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方面,拓展训练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拓展训练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创新,更注重塑造学生的性格与品质,这与传统体育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另一方面,拓展训练的趣味性较强,不需要太多的器材,训练方式多种多样,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切实可行,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注重拓展训练作用的宣传

虽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家长对拓展训练没有形成正确认识。因此,初中体育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或者采取有效的方法,向学生家长宣传拓展训练的优势及作用,以取得学生家长对拓展训练活动的理解与支持。

2.树立学生良好竞争意识

拓展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敢于挑战自我的极限。例如,初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造反运动”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教师站在中间,说出一个口令,要求学生做出与口令相反的动作,如教师说“左”,学生将右脚伸出来;教师说说“右”,学生则伸出左脚,做错的学生则宣判其出局,最后剩下的学生即为胜者。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所限,很多拓展训练的项目需要学生配合协作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顶针传递”的拓展训练,将学生依据人数分成4~6组,每个学生一个牙刷,教师将一个顶针套在队首学生牙刷上,让学生将顶针从队首传到队尾,先完成的小组获胜。这个拓展训练项目需要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只有彼此协作才能获得最后胜利,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集体观念也得到了加强。

4.保证拓展训练中的安全

虽然拓展训练的项目都是精心设计的,但是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任何情况都会发生,所以,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保证拓展训练的安全,做到万无一失。首先,在设计拓展训练项目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对其进行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其次,教师需要在开展拓展训练前,向学生讲解拓展项目的规则、要求及注意事项,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并将其贯穿到完成拓展训练项目的整个过程。最后,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需要保持临危不乱,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将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拓展训练的特点,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的作用及优势,从注重拓展训练作用的宣传、树立学生良好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保证拓展训练中的安全等方面,落实应用拓展训练的各项措施,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景学. 浅析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体育科技,2014 (0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