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1稳定性
在中囯的宏观调控和其他政策的支持下,中囯的GDP增长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左右,并且长期保持稳定的趋势。但是,随着囯内经济市场投资行为与消费者行为的不平衡加剧,中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大幅波动。目前,一些行业受到高价值货款的影响,表现出生产能力小而盲目扩张的矛盾局面,可能导致未来经济市场产品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虽然中囯的绿色生产模式已经做了很长时囘,但许多企业仍然采用高消耗、高污染、高负荷的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破坏性影响,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可持续了健康发展。因此,囯家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加以调控。
1.2公平性
经济发展既要兼顾发展水平也要兼顾社会公平,公平性是中囯经济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囯正致力于通过政策支持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例如对低收入预期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扶持等多项社会保障服务。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内部员工和工人无法充分享受到中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整个囯家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1.3不平衡性
政府投资是中囯实施的诸多财政政策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市场过度或投资过度可能导致社会投资和私人投资能力将被削弱,市场竞争环境相对紧张,将导致恶性竞争和高市场准入门槛,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公民收入的不平衡等也会影响到囯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2.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2.1相互促进
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基本发展方向指引。同时,经济发展一旦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内在动力后,财政政策自然会为了更好的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而且,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领域和多层面的,对财政政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促使财政政策制定的更加科学合理,促使财政政策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2相互依存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中囯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因此,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离不开经济发展,脱离了经济发展谈财政政策就是空谈,脱离了财政政策谈经济发展就是纸上谈兵。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使命。
3.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制定基本的财政政策阶段
在起草财政政策的初始阶段,通过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具体、完整的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之囘的关系,财政政策将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囯家经济的未来发展。同时,财政政策可以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取得良好的开端,并尽一切可能避免囯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无}'去控制的局面。
3.2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
囯家颁布的所有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实施阶段,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字形式的法律法规逐渐成为具体的经济,财政政策逐渐成为市场调控的手段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市场的内部调节和政府的第二个作用是实现囯内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和良好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均衡和较快发展水平。
3.3改善财政政策阶段
由于制定和实施的所有财政政策,都会有不可避免的漏洞和弊端,财政政策实和完善。目前,中囯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势头稳中向好。因此,有关部门在修改完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阻碍经济监管是不明智的,不建议采取“稀缺”措施,应制定更加优化的,具有前瞻性的财政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4.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4.1财政政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囯西北地区,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在其正确指引下,积累新的发展力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北上广深等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比西北地区的财政政策更加系统性更加灵活性,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目前,北上广深作为囯际大都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地区。财政政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使得我囯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均衡发展。
4.2财政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囯的经济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囯家的经济领域都得到了深入合作和长远发展。中囯财政政策的稳步发展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为了维护中囯和其他囯家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囯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囯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强大新生力量。财政政策不仅会影响中囯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发展。
5结语
总之,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包括影响中囯囯内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考虑到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囯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可通过制定并完善技术创新投资、企业补贴、减税等相关财政政策,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调整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中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1]耿凯我囯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J]现代经济
篇2
目前我国的财税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出政策的全方位调整,通过综合运用各项财税杠杆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加强资源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激励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扶持,建立起自觉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政政策;税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73-01
为积极参与“世界低碳经济革命”,实现本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世界各国正积极采取多种管理手段和政策工具减少碳排放。由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几十年内不易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会导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被锁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同时实现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必须在我国采取合理的财税政策体系,用税收杠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
1 健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政策,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健全财政投入政策,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是促进发展低碳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资料显示,日本2009年4月公布的财政支出达15.4万亿日元的《经济危机对策》划,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绿色产业就业机会。我国应在财政预算中,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稳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支持新能源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政府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可以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对使用清洁能源实行价格补贴。对清洁生产、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等项目进行贷款贴息。
2 加强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
在激励性财税政策方面,许多国家制定了鼓励低碳发展的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等政策。例如,美国等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的补贴和贷款优惠政策,意大利出台了―系列推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措施,部分国家实施了碳税政策等。低碳与节能技术的研发及技改设备投入成本较高,企业往往缺乏改造动力。目前我国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对相关企业的鼓励与支持效果不明显。应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支持政策,通过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激发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
为促进企业提高清洁能源技术投资和产品开发,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可采取所得税减免、投资抵免或退税、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相结合的方法提供税收支持。例如,对于从事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产品生产的单位,技术研发投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全额扣除,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用于购置环境保护类设备的投资,按照―定比例实行增值税税额抵免,或允许企业加快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所采购设备的折旧速度。
3 调整和完善税制结构,构建绿色税收体系
我国的税收体系已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应着力予以完善,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绿色税收体系。
3.1 改革资源税
现行资源税由于征税范围过于狭窄,远远没有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对资源税进行改革,一是调整计税依据,将“从量计征”转变为“从价计征”,从而通过建立税收调节的公平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和采收率,降低资源浪费;二是扩大征收范围,将淡水、森林、海洋、滩涂等自然资源列入征收范围,让资源税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而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3.2 考虑开征碳税
碳税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征收碳税,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碳税通常会给征税对象产生额外负担,从而遭到相关工业部门和经济部门的反对,并且如果没有一定的减缓或补偿措施,碳税的征收将对那些能源密集型部门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在国际贸易中降低甚至失去竞争力。
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之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能源价格逐步放开,在我国开征碳税将是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上的一个不得不为的选择。通过对欧盟国家碳税制度做比较分析后可知,我国未来碳税政策应把握时机逐步推进,灵活选择征税对象,设置税率体现差异,合理选择征收环节,逐步减少税收优惠并统筹考虑相关配套方案。但由于征收碳税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以及收入差距方面的效果尚难以估量,建议待条件成熟后可适时开征碳税。
3.3 优化税收优惠模式
除了运用税收政策对碳排放进行反向抑制以外,利用税收优惠这一杠杆对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正向激励也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应加大力度扶持、引导低碳产业的发展,对利用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继续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优惠,对从事低碳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给予支持。
(2)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要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运用给予税收优惠。
(3)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每一个社会公众的参与,应对消费者个人购买低碳产品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从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公众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设立“加快楼宇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凡在区范围内,单体商务(商业)楼宇(经认定登记的,下同)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含本数,下同)的开发主体;经营管理商务(商业)楼宇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在区注册纳税并独立核算的物业管理公司(商业管理公司);符合商务(商业)楼宇招商定位,并在区注册纳税的相关企业,均属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二、鼓励新开发商务(商业)楼宇提高入驻率
1、对年新建成的单体商务(商业)楼宇,一年内企业入驻率达50%、60%、70%以上,且80%以上入驻企业实现属地纳税的,分别给予招商主体5万元、10万元、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鼓励商务(商业)楼宇开发主体自主持有产权。年新建商务(商业)楼宇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并自主持有50%以上产权的楼宇开发主体,以其租赁经营收入缴纳营业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为基数,三年内给予开发主体100%奖励。
3、凡商务(商业)楼宇新入驻企业,在我区属地注册、纳税的,注册到位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给予企业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费全额补贴。
三、鼓励打造特色楼宇
4、世界500强企业、全国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经市认定为总部型企业的,每新引进一家,分别给予引进人(或引进团队)15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以上企业高管人员(副总以上)个人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三年内给予等额奖励。
5、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科技、中介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领域的企业来我区落户注册(年纳税50万元以上),以入驻企业年度新增纳税额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为基数,三年内给予相应企业50%奖励。
6、单体商务(商业)楼宇引进同一行业企业数占入驻企业总数50%以上的,以单体楼宇年度缴纳税收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为基数,给予招商主体10%的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10万元。
四、鼓励物业管理公司(商业管理公司)参与招商、提升服务
7、对在我区注册纳税的物业管理企业(商业管理公司),在我区管理商务(商业)楼宇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获得国家、省、市物业管理示范大厦荣誉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8、对及时提供未属地纳税企业或新入驻企业信息,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促成入驻企业办理属地纳税的物业管理企业(商业管理公司),经区商务局和区财政局认定,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超过10户以上的,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年度组织开展一次“区星级物业管理企业(商业管理公司)”评选表彰活动,对为我区楼宇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物业管理企业(商业管理公司),给予3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五、其他
同一项目适用多项扶持政策的,可以重复享受。同一项目在区财政扶持后又享受市级以上优惠政策的,区财政扶持部分视作配套。
以上奖补政策涉及税收奖励条款,由区本级财政与街道按现行财政分成比例共同承担,其余由区本级承担。
奖励(补贴)均按年度申报,由申报的企业或单位于次年2月份向区商务局申报,区商务局会同区财政局、区招商局等有关部门在二周内一次性审结,并在有关媒体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区政府批准,再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相关企业或单位。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当年兑现资金超出总量的,按企业申报时间先后顺序兑现,超出部分在下一年度再予拨付。
篇4
【关键词】农业政策;经济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政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发展方向和内容就进行规划,从而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规划发展方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我国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政策概述
农业政策一直是引导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纲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呈现出发展滞后的局面,21世纪之后国家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逐步实现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例如,2003年我国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的政策,2006年出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2007年出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2008年出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等。新时期我国出台的农业政策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结构
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业政策则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投入以及土地使用效率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首先,农业政策对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产生影响,例如2003年我国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农村的农业耕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耕种的积极性。其次,农业政策影响农业的资本投入,例如2007年我国出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广大农民开始增加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农业政策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结构
农业政策能够对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取消农业税等农业政策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农民的收入。中国农业统计数据显示,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收入增长率比取消农业税之前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税的取消在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同时,却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弱化了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效果。第二,农业政策的出台对农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农业政策的出台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会减少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中的比重,相反会增加在住房、旅游等其他方面的支出,进而影响消费结构。但是农民收入提高会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一起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与农民消费理念和社会发展程度等其他因素存在较大的联系。
三、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第一,政府应对农民进行农业补贴,对粮食实行最低限价并进行收购,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作物的生产周期之长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极大地影响,但是农业补贴的发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基础地位的增强。第二,必须创新农业补贴的方式,政府可通过农机补贴、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减轻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农民造成的压力,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创新农业政策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政策的不断出台,这就要求农业政策应根据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一,应创新农业组织结构,通过农村劳务市场、农产品产销会、农业技术服务协会、农机合作社等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第二,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通过转变农业发展理念,调整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协作化。
3.合理配置资源
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第一,加快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土地从承包面积小、效益少向土地集中、效益提高方向转变,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逐渐法制化、规范化。第二,农村应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协调水利费、基建费、科技费等费用支出结构,实现农业资金配置的最优化。
四、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规划性和指导性意义。我国应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台积极性农业政策,激发农业生产热情、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玉生,谢沅辰.农业政策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01)
[2]黄思文.浅析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4(29)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政策演变;重庆;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99-02
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施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从均衡到倾斜再到协调的演变过程,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老工业城市和最年轻直辖市的重庆,其经济发展更是与区域经济政策密不可分。
一、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1949―1978年)
“三五”时期,内地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64.7%,其中“三线地区”占52.7%。国家对三线建设先后投资2 000多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70%以上。这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援助力度最强的时期,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基本上建成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交通、电子、化工、钢铁等产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1]。重庆作为“三线”地区的大城市之一,以常规兵器基地为重点,建设200多家与战备有关的骨干企业,工业固定资产值跃升全国第五,成为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1949―1978年间,重庆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生产总值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翻了超过两番。“五五”时期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建国后最高水平,即10.1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
“三线建设”推进了中国生产力布局向西部延伸,从宏观上协调了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关系,进一步缩小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快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对三线地区投资比重过大,投资兴建的主要是机电工业和军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庆经济的健康发展,延缓了其现代化进程。
二、倾斜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1979―1999年)
中国区域经济倾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重庆经济虽然有所增长,但速度也相对较慢,且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波动较大。1980―1987年,重庆GDP增长率变化平缓,且都低于全国水平,1994年后持续走低至1999年的3.57%[2]。1980―1994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年均增长率之比为10.69∶8.72∶8.08,这使东部地区的GDP和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从52.75%和60.77%上升到59.91%和67.0%[3]。东西部经济差距的迅速拉大在经济上造成了一定的不平衡,区域发展政策面临着新的调整。
三、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2000年至今)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成为重庆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2000―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6%。2001―2004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重庆GDP增长率都大于全国水平。2004年,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战略的实施,重庆GDP增长率开始有所下降,2008年之前都低于全国水平。2007年,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国家批准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由此,2006年后重庆GDP增长率大幅度增加。
四、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基于转移―份额法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对某个子区域的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建设资金、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税收减免的力度、人力资本转移限制的程度等等,这些政策扶持是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转移―份额法是当今国际上分析区域就业增长差异的一种流行方法,本文将采用转移―份额法粗略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转移―份额法,将子区域经济增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生产要素投入、区位条件对子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全国经济增长对子区域增长的影响;第三部分为需要解释的部分,即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在此假设生产要素投入和区位条件是影响子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用公式表示子区域经济增长率gr、国家经济增长率gn和以国家增长率增长的子区域预期增长率grn,即gr = ×100%…(1)、gn = ×100%…(2)、g r n = ×100%…(3)。
其中,x0和xt分别表示子区域在研究期期初和期末的地区生产总值,y0和yt表示国家在研究期期初和期末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公式(3),可以看出转移―份额法的前提假定:在某个时段内,一国各子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都相同,即每个子区域都具有相同增长速度的区域发展份额。根据以上简述的子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组成部分,可以把子区域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独立的组成部分:gr =(g r n-gn)+gn+(gr-g r n) …(4)。
运用公式(4)的第三部分计算出重庆实际经济增长率与预期增长率的差额,即受政策影响的部分。令G=gr-grn,则G=×100%,作图如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一五”时期,国家将区域经济政策重点放在中西部的工业建设上,这一政策使重庆经济增长由最初的低于预期增长水平上升到1958年超过预期增长的8.43%。1965―1972年“三线建设”战略各项政策的实施使重庆的经济增长率从1969―1979年八次超过预期水平,充分说明“三线建设”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1978年中国正式提出改革开放,国家对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的影响从1980年开始显现出来。从1980―1992年13年间,重庆经济增长率只有三年超过预期,这一阶段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庆的经济发展。“八五”时期,国家实施“四沿”战略,1992年将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3―1995年的数据表明,这几年的区域经济政策为重庆经济增长提供了政策支持。1997年,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中央在各个方面加大了对重庆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一年其增长水平超过预期3.5个百分点。但是由于这阶段区域经济政策重点仍在东部沿海且经济政策影响具有滞后性,从1998―2001年重庆增长率仍低于预期水平。1999年,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起点,中国开始进入协调的区域经济政策阶段。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影响在2002年后开始显现,重庆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预期,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扶持有力地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得重庆经济增长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低于预期。2007年3月,总书记为重庆作出“314”总体部署,6月,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重庆经济增长率大于预期的6.78%。
五、结论
从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评价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整体上看,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成功的,综合国力得到迅速增强。重庆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区域经济政策的较大影响,效果非常明显,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区域均衡政策和区域倾斜政策不利于各区域协调稳定发展。所以,中央政府只有继续加大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力度,对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给予相当的政策支持,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志国.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历史演变与制度变迁[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 广西;县域经济;财政政策
一、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给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9年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广西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为3851.72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50.0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57.18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26.79%。广西县域经济已由原来“一、二、三”的传统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一、三”的工业化初级阶段格局。县域投资规模不断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一批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与投产,为县域工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广西采取非常政策,化危机为转机,县域投资增长强劲,年度投资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4 031.62亿元,比上年增长52.5%,县域投资总额占广西投资总额的70.6%,县域平均投资总额44.3亿元。91个县(市、区)中,投资总额超过50亿元的有32个县,比2008年多19个。其中玉州区、鹿寨县、右江区、兴宾区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虽然广西县域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县域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经济实力不强,发展速度较慢
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到2009年,广西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有22个县区GDP总量不到30亿元,经济总量最小的那坡县GDP总量只有10.5亿元。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县域平均经济总量仅为江苏的10.5%、山东的13.4%、浙江的16.2%。二是发展速度慢。2009年,广西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3.3%,比江苏(19.02%)低5.72个百分点,比山东(13.72%)低0.42个百分点。主要在于广西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整体发展落后,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与县域经济发达的江浙等省比,优势不明显。
2.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9年,县域经济总量前20位的生产总值占全区县域经济总量的43.4%,固定资产投资额占39%;而后20位县的生产总值仅占7.6%,固定资产投资额仅占9.5%。经济总量最小的那坡县与最大的玉州区的差距由2008年的148.5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170.4亿元。从人均GDP看,2009年最低的都安县仅有4 102元,比县域平均水平低8 200元,而2008年低7 219元,差距呈扩大之势。主要受广西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县域招商引进的资金、项目大多落在交通、资源等条件较优越的地区,偏远山区、资源贫乏的地区招商引资滞后,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
3.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支持乏力
2009年,广西县域财政收入347.73亿元,仅占广西财政收入的36%,县域平均财政收入3.82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仅有平果县,最低的凤山县只有0.76亿元。而同期县域一般预算支出为782.81亿元,占广西财政支出的48.3%。主要是广西多数县缺乏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支撑,高附加值产业少,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差。此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乏力。2009年,全区金融机构贷款7 268.4亿元,其中投放到县域的贷款只有2 200亿元左右,不到三分之一。因此,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成因
一是政策性制约。宏观限制性政策对县域经济的硬约束,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客观上制约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县域发展效应的边缘性,县一级从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受益较小;而开支政策具有强制性,导致县级财政捉襟见肘。二是生产要素供给的制约。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集中,使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以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广西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与全国比较,明显落后。农田水利灌溉能力、农村道路通畅通达能力、城镇设施建设等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尤其公路、铁路、水利、电力基础建设还是很落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县域财政十分困难,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就多数县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而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使财政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没有投,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
(三)农业及民营经济落后,县域经济缺乏特色
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经济发展落后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一些过去的农业大县,出现了“高产不难高效难、增产不难增收难、生产不难销售难”的怪圈。
(四)支柱产业薄弱,工业化程度底,城镇化进程缓慢
当前,广西多数县以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为主,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形成强大的支柱性产业来支撑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的集聚力较弱,特别是小集镇服务功能不齐全,非农产业不发达,城镇化进程缓慢。
三、加快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措施
(一)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加强县际间二级公路建设,进一步扩大县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按照广西区政府的部署,加快南梧、桂梧、桂广(桂林一贺州一广州)等连接粤港澳出省的高速公路建设,为广西出省、出海等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2.加强电力等能源基础建设
一要继续抓好县域电网工程,努力提高各县供电能力,确保县域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二要加快大电站的建设,尤其要积极支持发展火力电厂,这不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业发展机会,而且能缓解广西近年来供电紧张而影响全区经济发展的局面。三要扶持县发展小水电,并给予上网售电的政策优惠,提高地方投资开发电力的积极性,弥补当前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
(二)加大财政对农业的倾斜,建立支持县域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1.探索县域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振兴县域农业经济就要以发展特色经济为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构建具有优势的主导产品与主导产业。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提升区域内资源密集型、比较优势不强的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推动农业优化升级,形成包括“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户、“农产联”+企业+农户在内的多种类型的产业组织,实行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
2.加大财政支持贫困落后地区产品开发的力度
落后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受交通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很难与市场接触,结果是依傍“金山”却过着穷日子。贫困地区要摆脱落后,需要政府积极地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支柱产业。如“国定贫困县”的西林县,与广西大学制药厂合作,利用丰富的山姜资源,开发出“姜晶”保健饮品;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县,开发出“巴马神酒”等长寿系列产品。除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发支柱产品外,政府还应为地方产品上市提供便利条件,一方面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专业市场;另一方面采取财政补助的方式,鼓励他们参加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交易会(如南博会、广交会等),或建立地方产品网页,以展示地方特色产品,争取使本地产品尽快打开市场销路,实现“脱贫”目标。
(三)走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1.走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方面要立足现有产业发展,瞄准地区内市场需求,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引进与科技创新,从配套项目做起,逐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技术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同时加快建设临海重化工业基地,依托港口、资源、区位优势,引进国内外大集团,高起点、大规模地加快沿海钢铁、船舶修造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临海重化工业发展。
2.推进产业集群及经济园区建设
(1)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第一,依托县域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按照生产价值链的规律,依托本地地理资源、人文背景,形成特色,依托某一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并集聚产业群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第二,优化县城投融资体制,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离不开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和良好的金融支持,应建立区域重点产业集群的投资基金,吸引社会投资,稳步推进产业聚集投资,引导产业集群发展。(2)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据统计,广西“十一五”期间,年产值100亿元的园区由3个增加到15个;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强优企业由11家增加到30家。因此,根据广西的特色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引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高水平工业园区要抓好几点:一是明确各类经济园区的发展定位。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企业经济技术合作。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构筑新型的园区行政管理体系,为入区企业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二是依托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东盟工业及商贸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与东盟各国的加工贸易。这样形成特色鲜明园区,面对东盟市场,大力吸引东盟各国投资企业入桂发展加工贸易,将发展加工贸易与利用外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四) 统筹城乡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把推进城镇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议事日程上,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办法到位。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以“1211”工程为切入点,使城镇、村庄成为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要制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区域内各县市的发展定位、功能分工;规划好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生态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以项目建设和发展非农产业为载体,努力构筑企业发展、城镇拓展的双赢机制,努力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协调发展。
(五)加快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步伐
作为中国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扩权强县”经历了从试点到以法规形式稳步推进的过程。浙江、广东、湖北、河南、吉林、黑龙江等省按照放权给政策的原则,抓住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一关键推进体制创新,为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目前广西已将武鸣、柳江、兴安、阳朔、岑溪、容县、都安、德保、桂平、凭祥等10 个县(市)列为自治区扩权强县改革试点,要加强对试点县的指导,确保扩权强县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尽快铺开,以加快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2010年广西经济年鉴.
[2] 苏进球.高水平打造工业园区[N].广西日报,2009-03-05.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影响因素;政策选择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煤炭、石油等碳基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只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深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意义
关于低碳经济的早期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9年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指出:“面对地球温室气体效应的威胁,要尽快从目前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能、氢能为核心的经济。”2002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化石燃料或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太阳能、氢能为基础的经济转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坤民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
关于低碳经济的意义还有很多论述。尽管不同的论述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即碳基)能源,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目标是在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每排放单位CO2,要产生更多的GDP。”即实现“低碳、发展”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第一,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及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强度不同。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就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一般制造业;而且在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越低则能源强度越高。可见,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行业。
第二,增长方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指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而后者主要指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由于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着能源消耗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决定着碳排放量的大小。因此,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越高,消耗能源数量就越少,碳排放量就越小;反之,经济增长方式越粗放,消耗能源数量就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大。
第三,能源结构,指在能源生产总量或消费总量中各类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比重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大;反之,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的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越小。因此,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相对越少,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率。它主要受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约束,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经济规模或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能源利用率越高,所消耗能源及碳排放量就越少。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第五,城镇化水平,城镇是人口、交通、工业的重要聚集地,也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人口的生活消费习惯形成大量的能源消耗与浪费。因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低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六,碳汇与碳源的变化幅度。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草地、湿地等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储存CO2,形成了植物固碳效果。而与碳汇相对应的概念是碳源,后者则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一定时期内森林、草地、湿地等碳汇的增加幅度如果大于碳源的增加幅度,则会使大气中的CO2浓度降低;反之,则会使大气中的CO2浓度升高。
第七,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资源和能源价格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长效机制等。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第一,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而今后20年,更是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任务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产业群和以“住、行”为特征的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二,与快速工业化进程相伴随的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期,还将在今后20-30年的时间里经历一个城镇人口急速膨胀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耗能也将加剧能源消耗,从而排放更多的CO2。
第三,就规模而言,由于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就发展速度而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很快,并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预计,在2010年后我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
第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C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人均水平。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因而我们要充分估计到粗放增长的惯性和转型的难度。
第五,“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在过去20多年间,我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多样化,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的情况未根本好转。
第六,在国际贸易结构中,我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我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一,优化能源结构。首先,对我国而言,必须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这不仅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正常要求。其次,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二,积极有效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由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的项目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发达国家。由于在发达国家减排CO2的成本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本,在强制减排的压力下,一些发达国家及企业愿意利用相对低成本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使其获得相应的排放指标。从近几年实施的情况看,CDM执行得更多的是资金的转让,即单纯的CO2排放权的买卖,技术的输出转让很少。作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CDM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并提供更多的资金。
第三,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积极有效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的同时,加大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低碳技术涉及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核能、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CO2收集储存技术、超低CO2炼钢技术等。它们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就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第四,优化产业结构,包括推进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型、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由于第二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行业,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以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第五,建设低碳城市。首先,从“基”底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转变,以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次,注重“城市矿山”的开发,在“城市矿山”中各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含有丰富金、银、铜等各种资源;再次,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入手发展低碳建筑;此外,还包括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
第六,推进生物固碳,即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碳储存能力,包括森林固碳、草地固碳以及农地固碳等,其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借助生态系统处理技术加强农业和林业的管理,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二是通过改进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以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植物生产力,扩大碳库;三是可持续地生产生物质产品,如速生林、沙棘林等,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等。
参考文献: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M].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2.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东方出版社,2002.
3.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ENERGY WHITE PAPER,2003.
4.张坤民.低碳世界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研究报告,2008.
6.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7.IEA,2007 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s[EB/OL].省略/textbase/npsum/WEO 2007 SUM. Pdf,2008-08-21.
篇8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核心的农村金融势必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已有文献对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关系的研究成果出发,探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政策,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出台提供借鉴。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纵观近期文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关系表现得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阻滞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
一、相关关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二)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四)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建议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三)完善我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虽然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充斥了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但我们不能否认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性质市场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会不约而同地改善经营模式,加强管理,而最终获益者为广大农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例如,进行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收益平衡、运行效率高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减少对捐赠的依赖。
(五)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六)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2]薛红,赖景生.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市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关关系分析[J].管理学家.2009(04).
[3]彭艺,彭紫云.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J]. 理论探讨.2010(04).
篇9
摘要:发展海洋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海陆统筹规划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首要环节。本文以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例,分析海陆统筹的内涵,对海陆统筹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陆统筹海洋经济中的财政政策路径。
关键词 :海洋经济;海陆统筹;财政政策一、海陆统筹的内涵
海陆统筹是指在沿海区域内,通过统筹兼顾协调海陆复合系统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海陆统筹是我国制定和执行海洋政策中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海陆复合大系统是涉及社会、经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等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海陆统筹包括:
1.统筹战略定位
山东省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战略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统筹空间布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按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原则,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桑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3.统筹产业结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大力实施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工程,以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坚持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海洋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型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造,提升海洋第三产业引领和服务作用。
4.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指出,在沿海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
5.统筹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资源具有外部性。海洋是连通的,海水水体是流动的,海洋生物具有向水平方向迁移的特点。许多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也是流动变化的,海洋鱼类的洄游不受地域和国界限制,给这些或那些地域和国家带来经济利益。而海洋污染具有外部性。海洋水体一旦发生污染等灾害,蔓延速度和面积也是不受人控制的,海洋各种污染会随海水的流动迅速扩散,一个国家某一海域的污染有时会使其他国家海域同样遭受污染,地区之间也是如此。海洋资源和海洋污染的外部性,决定了海洋经济发展中,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必须统筹进行。海洋经济区之间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统筹规划,制定出能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开发的行为规则,并且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否则,统筹资源开发就难以得到保证;海洋污染的发生不仅是沿海地区问题,非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也会随着不同的渠道流入海洋,是海洋污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海洋污染的治理和防治也必须统筹进行。
二、海陆统筹的必要性
1.海陆统筹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海洋经济通常指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海洋经济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拓展生产活动空间,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获取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历来都是在陆地进行的,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陆地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不断发展起来的,海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多更好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是不可分割的。
海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第一,海洋经济活动离不开陆地的支持,海洋捕捞活动在海洋进行,但捕捞物的加工、储藏等都要在陆地进行;海洋运输活动需要由陆地的运输工具进行继续的传输才能将海运物资运送到目的地;海洋活动所需要的工程机械需要在陆地进行加工,才能保证工程活动的进行;第二,海洋为陆地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海洋化工、海洋生物产业的资源都来源于海洋;海洋丰富的水产品也为陆地经济增加了丰富的资源;海洋的自净能力和降解能力为稀释扩散陆地废弃物提供了宝贵的废弃物处置资源,海洋能,主要是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为陆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清洁能源资源,海洋旅游观光业给陆地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多发展机遇;第三,陆地生产生活活动对海洋经济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它具有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必须以海洋产业为载体,而海洋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陆地资源进行;陆地经济对海洋的影响,更应重视其负面影响。近十几年来,随着人类涉海活动的频繁和深入,加之对海洋保护意识不够,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已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污染。由于人类大量的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入海洋,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已造成许多海洋动植物的濒临绝迹,许多海洋动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些反过来也对陆路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作用;海洋污染的另一方面表现就是海洋灾害的增加。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灾害公报显示,在上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沿海平均每年出现赤潮次数为23.5次,而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平均每年出现赤潮的次数为74次。此外,海上溢油、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2.海陆统筹发展是涉海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数据统计,2010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 万亿元,是1978 年的600 多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 年的8.7%提高到9.7%,创造就业岗位3350 多万个。海洋运输和海洋交通服务业表现较为突出,我国对外贸易的90%经由海上运输,我国商船队的航迹也已遍布世界1200多个港口。此外,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日臻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也日趋完善,海洋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10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据初步核算,2010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 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 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7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11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258 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 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 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 万人。
在日趋完善的海洋产业经济背景下,海洋产业链不断拉长,海洋经济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海洋产业分布也从沿海、临海逐步向大陆腹地渗透。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临海地区的经济形态,更是涉海产业所在地与临海地区共同的经济形态。由此,海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以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蓝色经济体系。
三、海陆统筹的财政政策
海陆一体化发展是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要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思想,主要是指通过海陆产业协调发展,利用二者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等联系,以海洋产业、技术为依托,以陆域空间为腹地和市场,实现资源的顺畅流动、优势互补,强化海洋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科学合理的海陆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能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内形成有力的经济增长极,在增长极基础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为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奠定基础;能促进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从资金供给看,海洋区域经济需要的投资大,资金的周转期长,发展海洋经济的资金支持是发展海洋经济最为重要的基础。为更好地推进海陆统筹发展,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选择
一是应大力支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应积极鼓励海洋相关产业向内陆延伸,例如,对一些上下游产业链较长的企业,通过设立产业转移奖励基金,或提供部分初始建设补贴资金形式,为其在内陆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对与海洋产业配套的内陆地区机械、仪表、电子等企业,通过财政补贴和贴息方式,加快与海洋产业的融合。三是支持海洋类生产业发展,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促进沿海与内陆的资源要素与产品流动。四是支持沿海与内陆的共建工程,通过奖励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效应,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互补型行业和企业发展。
2.财政工具的运用
针对不同的财政政策作用领域,应根据该领域的经济活动性质,选择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间的协调,投资额度大,应更多考虑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适合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财政政策工具更多的采用财政直接投资方式。但是,海洋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巨大,光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可能完成,需要规范资本市场,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在适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国有大企业和有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山东省蓝色半岛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海洋相关产业发展领域多涉及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微观经济主体资金的运动机制是利益驱动。因此更多的适合采用税收、税式支出、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财政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可操作性强,见效快,政策运用的弹性较强,在时间的选择上、在作用的力度上、在作用的方式上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这些工具对利益的导向作用,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流向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黄茂兴.陆海统筹布局: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7(B06 ).
[2]孙吉亭.蓝色经济学[M].海洋出版社,2011.
[3]陈可文.中国海洋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篇10
自坪山新区城市化依来,社区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政策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探索一条既符合时势发展要求又契合社区发展实际的路径,是社区集体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审视和探寻坑梓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必须置身特区一体化与坪山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重要背景,加快集体经济管理与运营体制机制的创新,着重在转变发展思路和探索多元经营上寻求突破。
第一、体制政策
首先要把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与社区综合党委、工作站、居委会从机构设置、人员、职能、账目、经费等方面严格划分开来;并且要理顺好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职责和关系,明确社区工作站就是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承担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主要职责是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剥离社会管理职能,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基本方向。关于现阶段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社区股份公司一旦剥离了社会管理职能,即意味着社区股份公司就无需再承担公共管理费用支出的义务,但是市、新区财政能否全盘承接此笔费用,需要慎重考虑。据坪山新区发财局“以2009年实际支出数为测算基础”统计,社区一年经费支出约为1.3亿,这对于深圳市、坪山新区财政而言也无疑是多增添的经济负担。二是坪山新区的集体经济开发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路程还有很远的路程,还有相当艰巨的土地整备等中心任务,如果社区股份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缺乏政治因素的制衡,那么势必影响党委政府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成效。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可考虑每年推出一至二个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试点,再着手推广,逐步释放改革压力,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财务相互独立核算制度,健全集体资产的管理机构,做到制度健全,监管到位,为改革做好准备。
第二、技术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涵养是破解土地、资源及人口紧约束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坑梓社区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可考虑做大做强物业经济,注重促成现有物业的转型升级,从单一的收租型向可以提供专业物业管理与服务的路径转变;另一方面,抢抓坪山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介入发展投资风险较低的实业经济,逐步实现从“物业经济”单腿走路向“物业经济与实业经济”双腿走路的模式转型。在技术要求上制定相关政策能对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如宝安区2009年就制发了《关于扶持股份公司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旧屋村和旧工业区改造、实业投资、物业管理和服务、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极大推动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技术方面的政策制定重点要做到四个引导:一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对那些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的破旧厂房实施功能再造,以提高物业的收益水平,切实利用好每一块地,投入到新型的集体经济中来。二是引导坪山新区社区集体经济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形式,结合公司所在片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定位,开发建设一批投资风险小、管理经营难度不大的商住酒店等实业项目。如老坑社区可以利用毗邻新区中心区的地缘优势,可考虑合资或合作开发一批高档酒店项目,吸引投资者或者由政府投资建设,不仅能吸引外来人员的人口流动,增长经济,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做改善;再如秀新社区地处圩镇中心,可考虑合作开发中心商务项目等等,把经营方式放远,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以土地入股或利用征地资金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参与新区工业园区的物业开发,及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配套性生产服务,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展开经济发展铺开一条更加广的道路。四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对旧屋村或旧工业园区进行合作旧改,改善被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面貌的改善和产业升级。
第三、财政政策
要加快坑梓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就必须在政策与资金方面有所突破,重点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建立政府财政补贴与社区集体经济共同负担户籍居民社保的保障机制,并减免土地税、房屋出租费等相关税费,通过让利于民,让居民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二是建立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机制,帮助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走出当前困境。一方面,对各社区现有出租厂房及工业企业,相关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在企业年审、土地办证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在引导优化产业升级和土地整备的过渡时期,对社区集体经济的厂租收入实行财政补贴,确保社区集体受益不受损害。三是加快整备社区集体土地资源。在我们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工作人员还专题对各社区经济合同进行了核查清理。审查数据表明,辖区各社区违规签订需要取消的土地合同共145份,涉及面积约133万平方米,金额约3亿元。政府可考虑利用政策或资金杠杆,将这部分土地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实行集约高效利用。四是将社区股份公司长期承担的城市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剥离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转型打牢基础。
- 上一篇: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
- 下一篇: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