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教育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普教育目的

篇1

关键词:普通 音乐教育 目标 价值 学科定位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关键性和主要的载体,音乐能够激发人的主观性、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内心情感。没有音乐就没有圆满的人生,如果从自然哲学的角度上去分析,音乐也是人类物质和自然能够更加和谐统一的要素,音乐要和伦理相通,也是道德情操的表象。音乐旋律能够让生活更有情趣,让思想更有创意,让工作更有成就,不断的引领艺术,引领生活。

一、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

普通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总体目标就是面向于社会和未来,面向于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出有知识和能力,有文化和理想,有道德,对祖国有热爱感情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情操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的理想也会得到激发,让大学生无论是在品德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亦或是在艺术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方面都能够更加突出。我国本身是文化大国,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的文化诉求和多元化的文化借鉴,只有不断的放眼未来,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弘扬祖国文化。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之下,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全面性复合性的多功能的人才。

二、普通音乐教育的定位

(一)价值方面的定位

价值定位主要是音乐所归属的文化体系定位,在个性发展上的定位还有在社会上价值的定位。文化价值的定位属于音乐文化教育的基础,在个性发展方面的定位是社会发展需要音乐的支撑,也需要音乐人才的支持,追求更多的文化。

文化价值的定位是在21世纪之后,知识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让音乐教育能够走出一条具有多元性属性的音乐道路,在世界多个国家的不同音乐背景学习之下,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之间的交流,不断的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在中华民族大地上不断的壮大,开花结果,也弘扬到全球的各个国家当中,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和喜爱,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比分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非常的辉煌,也是艺术瑰宝,因此多元化的文化渗透能够让当代大学生得到较多的文化资源,不断的对大学生学习的视野进行进行开拓,给大学生也更多的音乐感悟。

个体发展的价值定位。此方面的价值定位主要是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接班人,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等等都是当前需要培养的,大学也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最佳时期,能够塑造出更加完美的人格。音乐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人生观、艺术观都会产生非常直接性的影响,在文化区域发展过程中在风情区别以及人文生活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之处,对于增进大学生对国家、民族以及文化的了解有促进性的作用,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为了能够更好的拓展大学生的思维渠道,不断的增强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就需要使用音乐价值中的个体发展定位,让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以及思维素质上都能够有更多的发展,有更多方向上的迈进。

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音乐艺术具有较大的能量,这也是一种经济方面的力量,对社会和未来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性作用。在音乐教育基础之上要应用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等。高校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是面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还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能力,以此让社会发展有更多的适应性,满足于当前经济的迅猛化发展,让人才成为社会上的可塑性人才,有更多的社会发展价值。

(二)学科定位

教育部下发的音乐教学方案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要选择一种艺术选修课程。其中音乐鉴赏就是集中艺术选修中的一种。这个要求的提出给高校的音乐教育拓展了较大的空间,并且在此过程中也确立了音乐学科的位置,不断的优化结构,让音乐教育课程有更多的可以实行的依据。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教学当中,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主要对象,这也是文化发展的要求所在。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一种音乐艺术学科,在多元化音乐汇聚的知识长河当中,W生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以及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学习、沟通、互动等等能够让全球的音乐文化得到融合,不断的贯通,极大的拓展了知识的研究领域,也让科学文化的源泉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可持续性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音乐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一种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高校需要借鉴和学习音乐教育学科中的精华,对学科进行定位,只有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够做好合理的定位工作,才能够让音乐教育和其他的专业学科学习一样受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成为弘扬中国多元化文化和教育特点的主要类别,成为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为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打开一扇大门,成为引领音乐国际化的音乐艺术瑰宝,给后续的发展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和学科定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只有对这些做好分析才能够对音乐学科本身有更加确切的认识。音乐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教师在全面的认识基础上还需要利用课外的活动时间开展更多的课外音乐活动,让音乐课程设置和音乐学科价值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发挥,重视学科本身的建设才能够在后续得到更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媛,詹昱煜.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微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音乐学科为例[J].北方音乐,2014,(06).

[2]曹景谐.呼唤本体回归――上海、纽约、英格兰三地音乐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06).

[3]席恒.中小学音乐学科育人视野下的教学规范及实施策略[J].中国音乐教育,2014,(03).

篇2

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语言文字应用;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30-01

经过总结与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中“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基本上可以归纳到以下五个层面:跨学科学习与实践、阅读著作与交流、阅读与写作应用文、创设情境与语言口头应用、观察与创新。现简要论述一下前三个层面。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

(一)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课程目标: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一目标强调跨学科学习语文和对生活中语言的运用。相对应的教学建议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要落实这一目标,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目标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跨学科学习语言文字,除语文老师之外,其他各科老师很难具备自觉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意识。其次,针对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并不是在课堂中。所以这一目标有些宽泛。因此,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之上,对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应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传授并努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良好习惯。

(二)阅读著作与交流

课程目标: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联系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文字交流。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有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这一目标强调阅读与交流,这是很明显的。因为阅读、交流与写作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文学名著也可以是各学科教材,甚至是其他同学的作文(主要用来找错),在接受规范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浸染下,同学之间,课堂之上,创设情境开展适当的写作与口头交流,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文学名著的阅读。但是,高中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文学名著往往又是长篇巨著。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想,语文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书目,这些书,不要太长,但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应规范,优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正确的语言文字应用浸染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但是,学生也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辨析语言的不当与错误。藉此,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与能力。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与演示文稿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更多的体现在技术层面。当然,在此过程中会牵涉到语言文字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纸本上解决。如果运用电脑则会增加技术难度。这些在计算机课上再学习可能更加方便一些。

(三)阅读与写作应用文

课程目标: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教学建议: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和语言风格。

阅读・鉴赏与应用・拓展是高中必修与选修课的两个目标。而阅读与写作应用文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目标。阅读与写作往往是一个整体。通过对应用文的写作,可以了解学习应用文准确、简明、得体的文风。使学生在这种文体的浸染中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写作应用文则更能体现语言文字的应用,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对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语言文字功底有良好作用。

二、结论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普教育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和家长重视力度不够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部分农村小学仍然把学校发展的重心放在统考学科语文、数学和英语上,对于其它学科,几乎都是流于形式的运行着。科普教育活动通常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课外科普活动更是极为少有,家庭、社会对孩子参与科普活动也缺乏有效的认同,忽视了科普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科普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张,科普教育的重任一般都由科学老师来承担,而科学老师又多为“语、数、外”老师兼职着,“语、数、外”老师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了应付统考的学科上,根本就无法顾及科普教育了。配置科技辅导员来开展科普教育,大部分农村小学还未真正的实现,即使有个别的所谓的科技辅导员,大都是靠爱好和兴趣在支撑自己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科普活动单一,缺乏创新

(1)每年中,村、镇都要督促开展一些相应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而大部分学校为了应付差事,都只局限于一些散发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简单的活动,很难达到科普效果。

(2)学校没有建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学校也没有科技周活动,同时也很少在校内外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3)一些科技活动仅限于在节日活动中的表演,且形式单一,科普效果也较差。

4.学校已有的科普资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1)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远教室的科普性未得到开发利用,很多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成了摆设,甚至一些科学老师也不会使用,在科普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村、镇开展的科普活动没有和学校科普教育协作起来,各自为政,统筹不够,呈完成任务状态,未达到科普教育效果状态。

(3)农村小学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科普,但大都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尽管有些学校有“乡村少年宫”,但其丰富的活动器材由于缺乏相应的老师来组织开展使用,也远达不到预期的科普效果。

5.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

(1)因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资金预算到科普活动中来,经费不到位,科普活动开展力不从心。

(2)学校经费紧张,无力顾及科普教育。由于农村小学人数愈来愈少,经费支出重在保运转,难以顾及科普教育的开展。

6.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极大部分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将科普教育纳入到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的机制中来。其评价重心在“语、数、外”,科普(科学)没评价名分。没有评价机制,很难将科普教育有效的发展开来。

二、问题解决对策

1.加强领导、形成氛围

科普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将此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要建立从校长到科技辅导员的管理系统,专门组织管理科普教育工作,认真做好科普宣传,让教师、家长和社会充分认识科普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所在,使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不断提升科普活动的影响力,有效形成科普教育的良好氛围。

农村小学科普教育的好和坏,全靠校长带,有科普思想的校长,学校就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中,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2.整合科普资源

(1)把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远教室、音体美教具有效的整合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科普知识。有乡村少年宫的农村小学,更要充分利用好配置的各种资源,让其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科普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2)整合好县乡镇的科普下乡活动资源,整合好现代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资源,要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科普知识的无处不在。

3.建立、健全科普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大量高学历的教师涌向农村小学,这对于农村小学科普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基础。

(1)建立科普教师队伍

大力培养科技辅导员,充分发挥科技辅导员在学科教学中的科普引领作用。学校要把科技辅导员的发展和培训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要让科技辅导员在学校发展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较强的科技辅导员队伍,通过科技辅导员的指导和引领,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的效果就会得到更好的加强。

(2)对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普能力,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科普知识,形成学校科普教育的实力。学校可以安排业务学习时间,首先立足于学科中的科普知识学习,然后引导学科教师多渠道的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逐步丰富教师的科普知识,以达到适合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目的。

4.创新科普活动内容和形式

學校可以设置科技节活动,可以着眼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制作、科技论文、航空航天模型活动,争取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还可以在校园中开辟种养殖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亲自实践中接受科普教育。通过多种科技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积极向上的科学意识、开拓进取的科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5.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在发展规划中要建立科普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在计划中要对科普教育进行经费预算,以确保科普教育的良性运转。

6.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给学生科普实践活动的一个正确评价,给老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一个科学化评价,是促进学校科普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立足于素质教育,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师生科普活动评价机制,学校的科普教育才能走向持续发展的轨道,师生科普素养的有效提升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篇4

一、方案名称:

科普教育--学生心目中的社会问题“转基因”

二、方案背景:

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即将下发和执行,生物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成为了近期研究的热点。结合目前高中生对待中国近期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案件和纠纷,如雀巢转基因食品标识纠纷 ,美国转基因大豆进口许可证**等,还有如今沸沸扬扬的转基因稻米市场化争议等转基因社会问题的态度不稳定,归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转基因的认知不够,因此以转基因知识为载体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高中生对转基因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以便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方案目标:

1、通过本活动的开展,普及了转基因科学知识,宣传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科学解答了当前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认知水平。提升了专业知识,更加了解了转基因技术,也会用科学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2、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科普知识特长,培养合格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借助青年学生这个活跃群体,向社会发出并传递科学、权威的声音,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人数

本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主要为我校教师与学生,并邀请县教育、科技条线的相关领导专家进行指导,共计1000人左右。

五、方案的主体部分

1.活动内容:

a.活动主要以转基因科普知识手抄报作品展示和了解转基因十大问题的海报展示的形式进行,并在现场发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单。展示的手抄报作品和海报以学生的视角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图文并茂的版面,将转基因科普知识跃然纸上。活动中,同学们互相谈论对转基因各方面的见解.

b.活动还安排了专家专题讲座,从科学层面回答公众关注的相关转基因热点问题,向社会传递科学、权威、客观的信息。

 c.填写调查问卷、现场答疑释惑、自愿支持签名等内容。

2.难点、重点、创新点

a、活动资源的寻求和充分利用。

b、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设计与实施。

c、交流的开放程度空前巨大,引发的社会效应比较突出,立竿见影。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义

3.利用的各类科普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等)

a.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平台。

实行“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形成合力”的原则。由校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牵头,各处室互相支持、协调,成立“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平台,制定校园“转基因”科普文化宣传规划,保障“转基因”科普教育项目、岗位、阵地、教师和物资的落实,保证“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

b.组建“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队伍

加强师生的“转基因”科普知识宣传,聘请学有特长、热爱科普的老师,担任学校的“转基因”科普教育辅导员,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科普教育的整体素质;并聘请校外“转基因”科普界的专家担任学校科技顾问和辅导员。

c.制定执行“转基因”科普教育方案

通过“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的共同研究和协商,制定学校“转基因”科普教育的活动方案:每天一则科普新闻、每周一期科普博览、每月一份科普信息、每学期各班一期科普黑板报、每学年一次全校性科普知识竞赛和每学年一届科技节。每学期的科普周、科技教育月活动中我们均要开展科普专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等教育活动;学校、班级开展以“转基因”科普教育为主题的板报评比,进行“转基因”科普教育系列活动,隆重举行“科普节”,展示师生、学校在“转基因”方面取得的科普教育成果。

4.活动过程和步骤:

a、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制定“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方案,开展基础性工作。

b、实施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组织开展各类“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加强“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的研究。

c、总结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汇总成果,邀请相关专家鉴定总结。

5.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主观上的青少年“转基因”科普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和客观上学校研究重点的变化是本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会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高驾驭青少年科普活动的能力,并多与学校领导沟通,提供好的意见建议,把构建“转基因”科普特色校园文化作为年度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予以大力支持。

6.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a、活动报告,“转基因”科普特色校园文化研究专辑;

b、学生科技人文素质展示及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成绩,形成科技小论文、小研究成果集锦。

7.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参照教育科研的评比方法对活动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确保科学性、公开性。

篇5

关键词:科技馆 科普教育 发挥优势

科技馆作为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桥梁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科技馆作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对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思路和工作方式,以发挥上海科技馆的更大作用来服务民众。

一、完善科普教育服务理念

先进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民众对科技知识迅速增长的客观需要对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众希望更多参与和互动,科技馆的教育方式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从从单纯以科学知识传播为主转向对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主。

(一)激发民众进行知识探索

科技馆不仅仅是展览一些以往的科学发明让民众进行观看拍照,而是要通过对科技的介绍来激发民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科学知识的运用,以及科技创新新人才的成才过程,从而把民众从一个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对科技知识进行主动探索者。

更新科普教育服务理念,需要在坚持人与自然、科技相和谐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在科技展览和讲解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及时关注科技发展热点,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二)科技展项应该通俗易懂

科技馆的展项应以服务更广大人民群众为目的,使展览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公众,使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适应公众的需求。科技馆是科学普及的主要基地,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高新技术,其内容的展览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深奥难懂的科学技术知识以简单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

(三)探索新的科普教育形式

科技馆的建设和展览是一项重大的任务,随着国家和民众对科技馆作用认识的逐渐深入,科技馆已经成为民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一个途径是鼓励企业捐助或科技馆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实用性较强的科普展览活动,必将能收到越来越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将达到成功宣传技术和产品的目的。[1]

二、加强科普服务的层次性

加强科普服务的层次性就是要根据民众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设计不同的科技展项,同时,采取形式不同但有科普服务的活动来推广。通过形成一个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根据不同层次年龄人群的需要来开展科普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效提高民众的科技水平。

(一)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青少年是出于被引导的时期,也是学习精力非常旺盛的时期,他们正处于独立意识逐渐强烈的青春叛逆期,对一些知识要么刨根究底,要么不理不睬。这就需要科技馆在设计科技展品时,可以从外形、内容介绍、原理以及知识探索,应体现出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一看到展品就激发出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在科普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现有展品资源,在充分了解孩子们对科技知识追求的基础上,以动漫宣传画的方式科普常识手册来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游玩科技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探索欲,加深记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青少年在玩中体会事物的相关理论,进而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同时,可以将科普工作送进学校,与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学校协作,把科技展览或科普试验以科普剧或现场实践的形式送进学校,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同时,更能吸引学生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

(二)走进社区,普及科学知识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科普工作需要长期扎根的地方,对于普及全民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举办社区科普巡展、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有效的活动,来满足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

针对社区中老人群体占多数的情况,科技馆可从展示内容方面,知识讲解方面多下功夫,在内容上注重选取与老年人生活相关的科技知识,如如何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在知识讲解方面,要注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专业的。注重针对老龄人群的态势进行宣传,带动全民发扬中国传统美德,这也是科技场所提高全民素质必不可少的内容。[2]

三、充分发挥科普影院的服务功能

科普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科普教育形式,需要在传统的科普影院的基础上,发挥科技馆的优势,制作流动的影院室,既能在科技馆播放,也能到学校、社区进行科普知识普及。目前在国内许多科技馆都建有球幕影院,银幕影像大而清晰,播放内容包含丰富的信息,能够系统地反映出自然科学历史性的或科幻性的各种题材科技知识,让观众在视听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地理解宇宙万物发展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其次是最新的科技影院建设,如4D影院等利用新科技的制作科技展品,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内容到形式都从民众易于学习的出发点来考虑,注重对民众进行科学知识熏陶,提升科技馆服务质量。

四、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信息化的快捷、方便促进了科技馆建设服务的重要变革,在科技馆科技展项的建设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真实而美妙的科技现象,能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打造科技馆高的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科技展品的建设中恰当地运用仿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影视技术等新的科技手段,过运用新的科技技术,在科技信息的优势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使民众更加方便的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现代科技馆的资源优势,突破传统科技馆的空间、时间的限制,促使科普学习网络化、社区化、社会化,民众能在网络、社区、学校以及社会宣传栏上学习到科普知识,随时随地的提高科学素养。

小结:

总的来看,上海科技馆应在发挥以往优势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科技想和谐的思想,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已任,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展览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为科普教育服务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科技馆 展览 科普教育 形式创新

科技馆是对科学技术馆的简称,作为传播文化、普及科学技术与体现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公众性科普教育机构。从德国的“按纽博物馆”到巴黎的“发现宫”以及旧金山的探索馆,科技馆的展示与展览功能被逐渐推向展示教育的阶段,随着现代科技馆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其教育功能的开发也越来越多元化。

1、作为新型教育场所的科技馆

我国的科技馆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与数量,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天津科技馆与黑龙江科技馆等具有代表性的展馆陆续向大众开放,展示了全新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形式,受到广大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与广泛好评。

1.1 科技馆的新特征

现代科技馆可以说是现代科学博物馆的一种,其前身是自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有三大功能:收藏、研究与展示,现代科技馆则将展示功能提升到核心地位并发展为展示教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取易使受众理解和参与的展示方式和演示型的陈列方式,带动受众的实际操作,使得场馆的教育效果有效提升。与自然博物馆相比,现代科技馆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职能不同。自然博物馆主要是收藏、研究与展示,科技馆则是普及科学技术,培养受众思维。第二、展品不同。自然博物馆以实物展示为主,强调客观性,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科技馆以高科技的应用为主,强调创造性,有较高的科技理解与科普教育价值。第三、陈列形式不同。自然博物馆以静态展示为主,文物与文字解释详细,受众的实际操作很少,科技馆则鼓励动手,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动态展示,其参与性、开放性非常高。

1.2 科技馆的主要功能及其重要性

从现代科技馆的发展与特点来看,科技教育无疑是其主要功能。对于科技馆来说,衡量指标不是历史藏品的质量与数量,而是阐释的科学原理与科学思想的多寡与效果,也就是它的科普教育效果。从教育体系来说,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受众是不同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众。从终身教育观点来看,科技馆是社会大众可利用的科普终身教育方式之一,其陈列会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可以满足幼儿启蒙教育、青少年科学技术培养、成年人自我提升、老年人老有所学的所有年龄阶段的科普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场所,科技馆是学校体系之外的重要补充,能有效地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与不足,解决受众的科学教育问题,通过展馆的常规科普教育和举办科普展览及相关活动,给大众的主动参与创造条件,增强大众求知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2、科技馆教育功能的创新与开发

2.1 现代科技馆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建设的科技馆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居于世界前列,却存在质量不高、功能不健全等问题,甚至有不少工作人员也未意识到科技馆是作为教育机构,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存在。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科技馆的性质、内容、任务、工作、功能等进行规定。

2.2 科普教育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径

2.2.1 专业化的管理和科技队伍

科技馆向大众提供相应的展品与展示,包括科普剧的表演与体验、科学原理探索的手动操作、MTV制作站等,都是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引导的,因此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对观众进行专业化的解说。更准确的说,科技馆的展教工作人员应该被称为科学的诠释者,有多方面的综合型能力,不仅能够向观众解释展品及展示,而且能够准确地解释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更要传达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因此对科技馆工作人员的教育能力加强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与科技队伍。

2.2.2 展教结合的教育理念

科技馆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就是展览教育,就目前而言,馆内展览得到了重视却往往忽略了教育,在开展讲座和培训等教育活动时却又忽略了展览,造成了以展代教、展教分离的局面。科技馆是以展品与展示为主要存在的,其教育功能也是通过展览得以实现的,所开展的科普活动应该结合自身的展览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沟通。不仅要重视展品展示本身的策划,也要重视配套的教育策划;不仅要关注展品知识点的个体诠释,也要关注科普教育的整体效果;杜绝重展轻教,树立展教结合的教育理念。

2.2.3科普教育的形式创新

首先是展品的创新,根据科技发展及时更新展品,引入科学热点的展示,并以强力的展品外观形式设计吸引观众注意,创造科普教育氛围,增加观众的求知欲望。其次是实验的创新,不断开拓科普活动项目,建立起科学实验室,增强观众的动力能力与创新能力。还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常设展示,针对不同的观众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比如说上海科技馆的“机器人世界”,更多的关注了青少年的兴趣和理解力,其展示与解释都非常易懂。

2.2.4 综合性的展品陈列方式

展品陈列是科技馆与观众之间教育功能实现的桥梁,目前科技馆主要有静态陈列、动态陈列与演示陈列等三种陈列方式。静态陈列就是常规的展品摆设,能清晰地观察展品的外观;动态陈列通过科技方式使展品呈现运动状态,能很好地解释物体的规律与原理,比如动态的瓦特蒸汽机;演示陈列是新兴的陈列方式,其陈列对象是馆内工作人员的操作与动作,可以进行四维表现,因而效果颇好。现代科学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抽象与微观,其技术的综合性与复杂性都要求科技馆有更高的陈列技术。运用多媒体是一种方法,比如说“梦幻剧场”这一陈列方式,运用灯光与影像,让真人和幻影交替出现,表现出抽象的原理,上海科技馆二期的《相对论》就是运用这一技术,以有趣的例证完美诠释了“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的主题。另外,上海科技馆二期还运用了迪斯尼手法,运用了快速轨道车、四维电影模拟图像、仿真技术等完成了“消化道之旅”,让观众坐车进入人体模型,全方位地体验了消化系统与消化过程。

参考文献:

[1]陈伯成.刍议科技馆与科技教育[J].科技与社会.2009(1)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科普 教育 调查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普知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两会期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首度列入国家五年规划。然而,科普现状并不乐观。如去年日本核泄漏危机发生后,由于核辐射方面的科普知识不足,各种关于核辐射的谣言纷纷在民间传播,甚至导致各地疯抢食用盐,各大超市的盐抢购一空。这些现象正暴露出我们的科学常识还不够,科普教育普及性还有待很大提高。

如果在大学甚至更早阶段就能重视科普教育,那么对于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科普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度还不够,学生学习科普知识及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度都不高,因此,本人对我校大学生的科普知识情况做了个调查,下面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一、我校大学生科普知识现状

我们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现状调查,调查采取访谈与发放问卷的两种方法,总共访问调查学生五百多人,最后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其中文科学生占21%,理科学生占79%,涉及共有40个班级,15个专业。

关于大学生科普知识了解现状一共调查了6个问题。当被问到了解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时,62%的人选了书籍或报刊,75%的人选了网络,67%的人选了电视或广播,而只有32%的人选了科普讲座,19%的人选了图文展览,27%的人选了课堂。当被问到是否喜欢上网浏览科普知识时,29%的人选择喜欢,54%的人选择一般,7%的人选择没兴趣。当被问到学习科普知识的目的时,35%的人选择学习,11%的人选择工作,40%的人选择兴趣,12%的人选择娱乐。当被问到喜欢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科普知识时,14%的人选择文字,10%的人选择图片,3%的人选择声音,73%的人选择了视频或动画。当被问到有科普讲座或科普活动会不会去参加时,15%的人选择肯定去,64%的人视内容而定,11%的人选择学校去才去,10 %的人选择不去。当被问到对哪方面的科普知识感兴趣时,70%的人选择生命科学,生活科学,34%的人选择物理、化学现象,37%的人选择环境建设,28%的人选择国际互联网的应用,38%的人选择航空、航天及国防科技,16%的人选择农业发展,25%的人选择国内外科技发展新动态,30%的人选择生活类,39%的人选择时尚类,27%的人选择文化类,4%的人选择其他。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科普知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只要有机会,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去了解学习的。但是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自学的方式,通过报纸和网络,视频和动画来学习。学校的科普氛围相对较弱,学生主动学习科普知识的动力不足,这就是我校大学生科普知识现状的一个大概情况。

二、大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在调查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时,我们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到学习科普知识对他有帮助时,33%的人选择很有帮助,43%的人选择比较有帮助,15%的人选择帮助不大。当被问到科普宣传是否必要时,50%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可以了解高新科技、开拓思路,49%的人选择重要,科普比较重要,1%的人选择无所谓,可有可无。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科普知识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对认为科普教育非常重要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如访问21125P班的吕川江时,他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将来面临的岗位也需要对科普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科普知识,就能够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对科普知识一无所知,则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访问31142P班的王小旭时,她表示大部分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基于普通的科普知识,要是连最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以后怎么能在社会立足。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科普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如何在大学校园里怎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如何推广和提高大学生科普教育

问卷中对于如何推广大学生科普教育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当被问到科普宣传采用哪些宣传形式比较好时,16%的人选择发放宣传单,41%的人选择科普宣传窗,50%的人选择科普讲座,13%的人选择科普咨询,50%的人选择科普游戏,53%的人选择科普展览。当被问到了解到一项新的科技知识会怎么做时,52%的人选择主动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增长知识,45%的人选择和家人或朋友探讨此项科技知识,9%的人选择只有别人问他才会告诉别人,38%的人选择会认真的研究一下,11%的人选择跟课内的学习没有关系,不会花太多精力研究,12%的人选择不知道,说不清楚。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科普讲座、科普展览和科普游戏等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在科普教育中增加这些活动。除此之外,本人还设想了一些可以提高大学生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科普知识教育及评价机制。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和知识点相关的科普知识,如在大学物理课《功与能》一节中,可以适当加入能源方面的科普知识,这样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时普及了科技常识。另外也可以多开设一些科普方面的选修课,加强大学生的科普知识。另外,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也有利于与提高大学生科普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总之,把科普知识纳入到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去,把科技知识、具备科学的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融入各专业和学科的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普知识。

2、加强校园科普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实际,举办科普讲座和科普展览,组织观看科普视频,开展学生科普论坛活动等等。在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无形过程中,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3、举办科普竞赛。以科技知识,著名的科学家,当今最新的科技领域以及生活百科类知识,创新实践等内容举办各种科普竞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只有学好了科普知识,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科普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是研发新产品和改革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在学习科普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明,韩旌平,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与思考[J],科协论坛,2006(04)

[2]王玮,浅谈如何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J],科学大众,2009(03)

[3]甘海鸥,科技馆事业发展与科普教育作用浅谈[J],科技资讯,2007(27)

[4]路景菊,张乐平,科普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5(09)

篇8

【摘要】要提高大学生科普能力,高校应该发挥其孵化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更多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文章认为大学科技园建设与提升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能力有紧密联系,从而分析了北农科技园运作制度、体系与承担的科普教育职能等基本问题。北农科技园的科普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园区功能分区、园区发展环境、园区科普旅游开展三个方面。最后讨论认为:北农科技园运作是生态农业科普教育与科普旅游的良好载体,兼顾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合理运作之后具有一定文化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科技园;科普教育;北农科技园;都市型农业;辐射带动

为弘扬和践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市属高校青年教师成立社会实践团”,暑假期间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开展“见证辉煌成就,践行北京精神”首都城乡社会体验日活动。2012年7月20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代表、中央和市属媒体代表共1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青年教师张祖群副教授与王波博士研究生等一行6人参加了上述活动,2014年下半年补充进行调研与电话访谈,重新补录文献分析,本文主要围绕“十二五”、“十三五”的转型时期北农科技园运作制度、体系与承担的科普教育职能等方面进行思考,主要目标是如何探索出一种兼顾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新模式这一问题。

一、科普教育综述:如何提升大学生科普能力?

2010年我国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显著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要求进一步普及科学技术教育。因此,我国高校急需加强大学生科普教育,提升其科普能力。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早已经开始了。王晓红(2001)[1]提出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投身科学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的科学氛围,重塑大学生科学精神;薛世平(2002)[2]提出高校应开设科普创新课程;廖洪元(2002)[3]等认为,通过建立现代科普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来引导大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杨东铭(2003) [4]指出高校科普现状存在一定的盲区;王欧(2003)以2002年统计年鉴数据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部分国家农业园区效益进行综合性评价[5];叶华松 (2005) [6]认为,应使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题;赵大中(2006) [7]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及弘扬科学精神,应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普活动,并建立科普活动的长效机制;许志峰(2007)[8]认为应借鉴国外成熟科学素质理论和先进经验,建立大学生综合性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和培养体系;王宇良,沈瑶琴,戚敏(2008)[9]认为高校科普人才严重短缺、科普能力被忽视,并思考“高校大学生不仅是科普的受众体,还是科普的传播者”;李同升、王武科(2008) [10]以“技术创新-中介平台-技术受体”之间关系为研究框架,分析了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系统、动力机制、主要类型。

近年来很多高校启动了“高校科普工程”,其目的和宗旨在于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以达到传播科学思想、培养大学生科学意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活动的效果。很多地方政府、企业与之合作,成立了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站、实习基地等,在全国高校建立大学科普橱窗,因地制宜开展各类高校大学生科普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工作不应仅仅限于从高校的视角来研究,更应拓宽研究视角,在兼顾多种效益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科普能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大学生科普能力,高校就应发挥其孵化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更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而大学科技园就是发挥高校孵化器作用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大学科技园与科普教育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大学科技园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大学科技园实际运作中的基础设施为科普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服务,大学科技园的专家学者大多是高校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软件服务,大学生在完善的硬件和软件的平台下,将会发挥更好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科普能力,完善我国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高校的支撑,高校为大学科技园提供高科技和科研技术人才,高校的教师和博士生研究生、研究生及本科生等都促进了科技园的发展。因此,大学科技园建设完善与提升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能力之间有紧密联系。

二、北农科技园的运作与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功能分区

北农科技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亭自庄村西,其始建于2008年,至2011年8月学校总投资5000余万元,已初步建成了一个水电路暖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园总占地面积1023亩,其中1号地373亩主要是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农产品加工、综合服务,2号地186亩包括主要是设施果树、蔬菜园艺种植,3号地234亩主要是大田作物、精品种子实验区,4号地230亩主要是特色园林花卉植物苗圃种植区。

北农科技园通过对功能区的划分,一是便于对园区的管理,二是便于科普教学。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可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实践研究,增加其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在专业领域里研究的更深入。北农科技园的园区功能分工明确,不但有种植区、养殖区,还有农产品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科技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进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现代科技中的农产品加工的教学实践环节。科技园功能区包括设施种植、露地种植、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等,对提高学生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园区发展环境

北农科技园具有极强的教育职能,它不但在基础设施上满足了大学生进入到实践活动中的硬件要求,而且在技术指导和实验研究方面,有高校教师和专家、企业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实践的软件要求。因为农业技术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分为公益型、市场型和两者混合型三种类型。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属于公益与市场混合型的农业技术推广类型[11]。管理部门对入驻北农科技园的企业有特殊要求,一般入驻园区的企业负责人同时身兼教学厂长(主任)、项目经理、项目研发合作伙伴三个职位,体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角色扮演[12],为北农科技园在提高大学生科普能力、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孵化、发展科普旅游科普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周边社区发展等创造了条件。

一个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是科技园区良好运行、发挥功效的外部保证,而能否理顺管理体制、兼顾各个利益主体、融合现代政府治理与现代公司治理等是科技园区能否良好运行、发挥功效的内部保证。北农科技园目前入驻企业平均亩产值只有3000-4000元,与国内同类园区企业相比处于中游水平,发展潜力、目标与创新空间还很大(从4000上升到10000元)。已有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园区政策环境、园区市场环境和园区金融环境等直接影响到园区的绩效创新,并间接影响园区创新能力[13]。只有以现代政府治理方法与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为引领,培育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才能为农业生态科技创新提供体制动力,从而创造一流的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14]。

以小汤山农业科技园为对比,它作为目前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早在8年前,田新豹(2007)从总部经济的视角来对小汤山农业科技园进行分析,将加大吸引企业入驻的力度作为解决转型发展问题的突破口[15]。8年过去了,小汤山农业科技园的转型取得了可喜成绩,而北农科技园的辐射还不够,要辐射全国,需要从北京市级大学科技园跃升到国家级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2014年12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这是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农(牧)业、农垦科学院共同参与的全国科技创新协作平台,使联盟成为国家农业科研联合攻关的核心平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骨干网络以及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6]。作为一个北京市属的农业科技园,北农科技园应该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三)园区科普旅游开展

北农科技园因为区位相对优越,除接待北京市内农业高校学生在此实习以外,也欢迎其他非农业高校、非北京所在地的高校学生到北农科技园参观体验。例如北京大学团委就于2012年上半年组织学生参观了北农科技园日光节能异型温室、灵芝虫草研究孵化基地、智能有机奶牛和家禽养殖场、葡萄酒和牛奶生产加工车间、特色蔬菜种植、生态鸡场和生态奶牛养殖场等典型园区,了解生态农业,体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思想。北京市教委多次组织市属高校青年教师、相关专业大学生下基层,到北农科技园进行社会服务实践。

以科技园、公园、植物园等为依托开展科普旅游已逐渐成为都市人追求的一种时尚。例如2012年5月,在北坞公园、海淀公园和上庄镇举行“乐活农耕,播种希望”主题的京西御稻插秧节,开展京西稻文化推广和市民农耕体验大型活动,该活动深受家长与孩子们的欢迎[17]。2013年杭州植物园为拓展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建立农耕科普园,向学生展示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区别,展示农业轮作、间作制度和生物固氮等科学机理,从农作物展示和农耕体验两方面开展农耕科普旅游,达到了极好的科普教育效果[18]。相比较而言,北农科技园做得更出色。北农科技园还积极开展针对小学生、儿童的亲子农耕体验,推出农耕类、创意手工类、厨艺类、游戏拓展类、科普实践类等40多项体验活动,不同数量家长与孩子的组合可选择不同的套餐,如周六欢乐之旅、周日芳香之旅等。家长与孩子一同喂奶牛、采摘蔬菜,栽盆栽,学习农业知识,享受田园绿色生活。北农科技园还与旅行社合作,推出亲子科普旅游产品。一对夫妻带着孩子一家三口一天体验特价326元,若加一名儿童一家四口则是480元,每5个家庭就成团。主要活动包括:参观蘑菇基地、牛奶养殖场、有机餐厅、栽花、采摘蔬菜、喂羊、田野荡秋等,在家长、孩子与泥土亲近活动中,增加了孩子对泥土的自然情感、对父母的亲情以及与其他小伙伴的团队合作精神。这种亲子农耕体验推广了古老农耕文明,普及了农业科技,启发了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倡导了绿色生活理念,取得了极大成功。当前主要有“下乡体验式农耕”和“农业进城的都市农耕”两种农耕体验方式,前者更亲近泥土,后者因为交通通达性较好、来回时间可受控,更受家长与孩子欢迎。总之,城市家长带着孩子的农耕体验不仅拉近了市民和农民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距离和人与土地之间的距离。这实际上是践行一种“人本、生态、和谐”的生活方式,具有统筹城乡、追寻绿色田园生活方式的重大意义[19] [20]。

三、结论与建议

北农科技园以种植、养殖、加工、循环四个产业平台为基础,合理搭配,做到上、中、下游结合,打通全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出一种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科普教育职能、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使之在中国诸多农业科技园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北农科技园良性运作是提升科普教育的基础

北农科技园对生态猪场、生态奶牛教学示范牧场、生态养鸡教学示范场、农业种植、园林果艺等生态养殖和培育技术的运作,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北农科技园的生态养殖技术的辐射作用。科技园本身可以借助其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优势指导生态养殖及农业种植,运用高科技的生态养殖及种植技术增加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的品质,为专门从事养殖和种植的人员提供示范作用。

如北农科技园的生态养鸡的教学示范场,鸡场以“生态农业、健康绿色”为出发点,建立了统一品牌、统一育雏、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生产体系的现代化鸡场,对养殖区、种植区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创造性地把现代化鸡舍建设和农业设施相结合,在保障鸡蛋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有机鸡蛋的现代化、规模化和可持续生产。生态养鸡,是指在动物福利思想指导下,把鸡放养在果园、山林和菜园,让鸡群在自然、自在、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生产。鸡群能够享受到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水,有广阔的活动场地,符合鸡的喜好,有利于鸡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养殖出的鸡适应性和抗病力强、食性杂、耐粗饲、节省粮食、易于管理、体型清秀、黄羽或黑黄相间羽色、柴鸡特征显著,鸡蛋品质也更加健康。又如生态奶牛教学示范牧场,牧场的占地面积是50亩,最大容量是120头牛,牛的品种主要是荷兰牛和本地牛,学名叫荷斯坦牛,俗称黑白花牛。牛场设计风格采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建筑风格,在牛棚内部安装了风扇、喷淋、自动喷射系统、TMR的日粮搅拌机等基础设施,并装有阿拉伯挤奶系统,牧场采用的是科学养殖技术,整个养殖过程都是机械化的。整个牛场只有两个管理人员,并且管理比较人性化,牛棚外面是运动场,而且配有音乐和自动挠痒的设配,牛用过餐后可以出来散散步、听听音乐。北农科技园对牛奶质量也可以进行全程跟踪,只要扫描牛奶包装上的二维码,通过物联网技术就可以追溯每个家庭喝的每一袋牛奶是哪一天从哪一头牛身上挤出来的、这头牛吃的草生长在哪里、挤奶工人是谁、配送员是谁、牛奶的营养价值多少等多重信息。这种高科技的生态养殖对专门从事养殖业的人员起了模范作用。这种生态养殖的产量很高,每头牛每天平均产量大约是四十公斤,产下来的奶被直接运送到乳制品加工车间进行加工生产。这种集养殖、加工的一体化生产模式是一种示范的典型。

(二)对扩大科教职能的建议

北农科技园科普的辐射作用未来将表现在三方面。

1.北农科技园将高科技的科研成果与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科研实验结合起来,提高大学学生的科普能力,实现高校“产、学、研”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2.科技园内的企业及其员工的企业辐射功能。科技园实现了将其科技成果和运作模式辐射给科技园里的企业,提高企业对科技应用的观念和科学的运作模式的思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提升企业员工的科学观念和科技思维,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普能力。

3.北农科技园可以将其与运作模式及科普教育职能辐射给周边的企业、高校及中小学。从事养殖、种植的企事业,可以参照北农科技园的运作模式,应用科学技术从事生态养殖及种植,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科普能力。周边的高校中小学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到北农科技园参观实习实践,增加科普见识,使科普思想和科普精神深入到学生的价值体系当中,提升学生的科普观念,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普素质。

所以从国家科普教育的角度以及提高全民的科普素质和能力方面来看,可以把北农科技园的这种运作模式看作是生态农业科普教育的载体[21]。未来北农科技园的科普教育、农耕旅游体验活动将开展得更加精彩。

四、结束语

北农科技园后期发展应该在高层次研究平台上下功夫,重点增强其科普教育的辐射功能。在积极争取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中,对自己未来转型发展正确定位,扬长避短,与北京其他科技园区保持良好“竞合”关系。北农科技园在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的科技运用以及科普教育等方面的辐射作用还比较小,在以后的运作与发展中,应加强高校、政府与科技园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给各个利益主体带来更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创造更好的生态效益[22]。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匮缺与重塑[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7-60.

[2]薛世平.高校开设科普创作课程邹议[J].福建师范大福清分校学报,2002,(4):87-90.

[3]廖洪元,胡新华,邱煌明.高校科普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报学院,2002(3):48-49.

[4]杨东铭.高校科普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J].宜春师专学报, 1998,(4):86-88.

[5]王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论文,导师:吴文良,2003:1-127.

[6]叶松华.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J].理论月刊,2005,(6):169-170.

[7]赵大中.对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报学院(社会工程版),2006,(3):45-48.

[8]许志峰.论高校大学生的高级科普内容与形式[J].科普研究,2007(5):47-51.

[9]王宇良,沈瑶琴,戚敏.高校大学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2008,6(3):29-34.

[10]李同升,王武科.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1):53-59.

[11]刘战平.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论文,导师:蒋和平,2007:1-174.

[12]程桔华.北农科技园:全产业链突围[J].中关村,2014,(1):38-39.

[13]郑宝华,王志华,刘晓秋.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12):103-109.

[14]翟文华,周志太.农业生态科技园区发展路径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76-80.

[15]田新豹.北京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论文,导师:张新伟、陈建成,2007:1-158.

[16]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J].河北农机,2015,(1):6.

[17]何健勇.乐活农耕 播种希望 海淀区举办2012年京西御稻插秧节[J].绿化与生活,2012,(6):2.

[18]高瞻,谭远军,莫亚鹰,等.农耕科普园的建设与效果评估[J].北方园艺,2013,(3):197-200.

[19]王秀艳.人本、生态、和谐――论中国当代的都市农耕体验[J].北京农业,2013,(23):26-29.

[20]王秀艳.论中国当代的都市农耕体验[J].改革与开放,2012,(8):86-87.

篇9

一、科普特色教育的重要意义

(1)科普特色教育的重要性。新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强调,要将评价的重点从原来重视学生学业水平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学生身心的发展、兴趣特长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养成、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都与学校的科普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普及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加强学校的科普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2)科普特色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的录取方式正发生重大的变化,那就是高校的自主招生。各高校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突出对考生未来学习潜能的考查,希望招收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而科普特色教育恰恰是开发上述能力和潜质的有效途径。试想,倘若学校的科普工作办得有声有色,学生就能在学校的培养下开发上述能力和潜质,在将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进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同时还能引来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为下一届的优秀生源取得保障。因此,普及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校的科普工作有其必要性。

二、学校科普工作的现状

(1)部分学校的科技教育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大多数学校的科普工作更多停留在比赛层面,只注重培养个别科技尖子,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科技素养的提高。通常是个别教师带队外出参赛以获取好的比赛成绩为最终目的,并没有在学校内脚踏实地地开展科普教育或者举办科技比赛等活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普意识和能力,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科技的普及。

(2)缺乏一个稳定的科技教师队伍。学校科技活动通常是根据上级的比赛通知来开展,学校临时指定带队负责教师,教师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其目的多为在比赛中获利,功利性较强,没有真正潜下心来搞科技,比赛结束科技活动也随之结束。

(3)学校宣传力度不足。学校内没有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校园氛围,学生对科技活动不了解、不感兴趣,这和学校的宣传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三、导致科普工作现状不良的原因

(1)学校担心广泛地开展科普活动会对教学造成不良影响。学校认为如果众多学生参加到科普活动中,必定会占用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这将很有可能造成学校整体考试成绩的下降。所以,校方更倾向于让一小部分的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尽量避免发生教学成绩下降。

(2)教师和学生缺乏科普意识。在众多的科普比赛活动中,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都不是很正确,一般都只是想办法让学生能够在比赛中获得好名次,并没有思考如何通过科普活动去提高学生的科普文化素养,活动过程较为功利,目的性强。

(3)缺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科普交流。一部分中学在科普方面都是闭门造车,极少有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科普活动,这是极其不良的现象。没有学习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增进交流才能立于不败。

四、科普特色教育的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将科普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有效工具和重要抓手。学校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搭设平台,创建浓厚的崇尚科学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们从兴趣出发、从生活出发,积极投身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兴趣特长养成、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符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能让上级和家长同时满意,为学校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2)设立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科普特色学校目标。学校应当设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实施目标和与之切合的完整的实施计划,比如学校的科技活动要办成怎样的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等。既要注重科技尖子的培养,让其在比赛中为学校赢得荣誉,又要注重大多数学生科技素养的提高。通过全方位渗透,努力形成多元教学、普及科学、培养未来人才的科普型特色学校,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走向更高的台阶。

(3)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系统。建立科普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直接领导科普教育工作,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导处、学校团委负责人及科技辅导员组成,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科普工作队伍。

(4)打造科普型教师队伍,提高科普教师活动指导能力。学校的科技活动的成功,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其具备极强的奉献精神。单靠个别教师的努力是难以做到科普的全方位渗透,必须要有一批能力强、能吃苦、乐于奉献、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教师。并且学校要定期举办教师再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5)请进来走出去,促进学校科普特色的发展和交流。聘请上级科技主管部门专家顾问和兄弟学校专业科技人士进行过程指导,以提高本校教师的科技指导水平。同时经常与科普特色搞得好的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分享成功的经验,讨论困惑。

(6)建立科普评价机制。科普工作要想让其自我修正、自我发展,就要建立科普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对科技兴趣小组和科普宣传等常规活动进行管理和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对科普工作成果的整理、布展、编印工作进行评估。同时要制定科技特色学校的评估指标和奖惩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普工作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 气象科普馆;科普宣传;防灾减灾;业务开展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38-0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趋势日益严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使气象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更加密切,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提升社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推进新时期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开展,满足社会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迫切要求,气象部门以科学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为重点,通过加快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完善公共场所气象科普功能,促进气象科普资源的开发整合,增强气象科普基础性研究,丰富气象科普活动的形式和内涵,面向社会公众大力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宣传。截止2011年10月,我国已有50多个气象科普场馆投入运行,共建成142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以此为平台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据统计,200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气象部门累计举办了4?000余次科普展览,接待参观人群500余万人次,共组织11万人(次)参加科普培训、115万人(次)参加各类气象知识竞赛,出版发行了近50万册科普图书,制作播出科普影视作品5?000多部(集),发表气象科普文章近9万篇。中山市气象科普馆是广东省地级市中最先进的同类展馆,自开放以来,为全市的科普推广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凸显出了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气象科普馆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作用

气象科普馆是气象部门与社会公众直面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气象部门对公众进行气象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社会开放,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开放;通过对气象科学的宣传和普及,达到提高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提高的目的;气象科普馆一贯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充分利用气象科普资源和基础设施,以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及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来更好的发挥科普宣传教育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社会公众对气象科学知识的认识,树立气象行业良好形象,展示气象事业高科技水平和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新成就,增强社会公众气象科学意识和环境意识,让气象科技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气象科技。

中山市气象科普馆自2005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按照“让社会了解气象、让气象服务社会”的宗旨,突出气象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着力宣传气象科技在服务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在科普馆700 m2的展览空间内设立气象观测设备和卫星、火箭等各类模型,利用声、光、电技术,以精致的模型和精美画板以及灯光投射塑造的神秘气氛浓缩展示了天气预报技术、气象卫星探测技术及国内外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等气象科学各个领域。中山气象科普馆作为市科普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活动场所,也成为成年人提升科普素养的好去处,实现了科学走进群众、群众理解科学的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知识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全市人民的好评。

2 气象科普馆建设现状及创新

中山气象科普馆充分运用视频、声频等多媒体技术,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科技特色。近两年来,气象科普馆及时更新并增加科普项目,使广大人民群众时刻带着浓厚的兴趣关注最新科普知识的气象知识,推动气象馆科普工作延续不断。

1)气象科普馆设置观测仪器,可供参观者动手操作,一改抽象科学的枯燥性,增添了参与乐趣;展厅运用视频技术和虚拟技术配置的实物模型如龙卷风、静电发生器、闪电仪等,让参观者亲临自然现象重现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充分利用声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使展示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科技特色,并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将展示内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虚拟技术使展示内容生动形象,如中山市气候资源、气象观测的历史变迁,现代大气探测手段实地演绎等。参观者还可模拟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在蓝色布幕前指点“风云变幻”等;还可以在虚拟放映室感受腾云驾雾的感觉,体会空气稀稠密度不同下产生的“海市蜃楼”折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