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概念

篇1

执行;突发事件;;暴力抗法事件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在依法进行各类案件审判活动的同时,开展对各类案件的执行工作,也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的重要职能。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参与执行,是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的一项重要职责,可以为人民法院能够顺利执行案件,预防和处置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提供重要的警务保障。

近年来,人民法院在执行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在人民法院各类突发事件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特别是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及严重的暴力抗法事件,在一定的范围内造成很大的影响,引起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及广泛关注,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部门应当加大对各种执行突发事件的防范控制力度,避免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应当迅速及时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处置,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保障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预防和处置各类人民法院突发事件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首先要对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并且在掌握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做好预防和处置工作,更好的履行法定职责。

1.明确人民法院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暂行规则》中提出“民事、行政案件执行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的概念[1]。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人民法院预防和处理执行突发事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中进一步确立了“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其中第一条规定:“本规定所称执行突发事件,是指在执行工作中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危及执行人员及其他人员人身财产安全,严重干扰执行工作秩序,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应对的群体上访、当事人自残、群众围堵执行现场、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等事件。[2]”根据此规定的内容,明确确立了人民法院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其范围和含义。

对此概念应当深入的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

执行突发事件是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对此应当深入进行三层含义的理解:

对“执行”一词含义在这里应当进行狭义的理解。这里的执行一词的含义就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执行局、执行庭)依法所进行的执行,包括对民事、行政案件的执行,也包括对刑事案件中对罚金和没收财产的执行,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审判中民事判决部分的执行。既不包括人民法院对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也不包括其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行。

对执行工作中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中的“执行工作”的理解。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是由一系列的执行环节和执行措施构成的。而执行突发事件主要是在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依法采取有关强制执行措施的过程中发生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诸多执行强制措施中,只有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搜查;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等少数几项执行措施的过程中易发生各种执行突发事件。据此,执行突发事件的发生场所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执行现场,二是在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

对执行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的理解。执行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主要是指对各种执行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可能发生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规模大小、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没有预见或难以预见,或者即使已经预见,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也难以防范和控制,致使事件的发生,进而导致事态规模不断升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执行突发事件发生的结果是造成或可能危及执行人员及其他人员人身财产安全,严重干扰执行工作秩序。主要是指执行突发事件后果的破坏性和危害性,这种破坏性和危害性主要表现在:

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是指由于各种执行突发事件的直接影响和作用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死亡或伤残的危害结果。造成或可能造成伤亡的人员主要包括: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包括人民法院执行机构的执行工作人员(执行员、书记员、司机等)和参与执行的司法警察;执行申请人或其人、家属;被执行人或其家属;执行现场围观群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预防和处理执行突发事件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造成人员死亡或3人以上伤残的事件属于特别重大的执行突发事件。其他分级标准由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根据辖区实际自行制定[3]。

造成或可能造成财产损失。是指由于各种执行突发事件的直接影响和作用造成或可能造成公私财产的损坏或灭失。主要包括:执行现场房屋、物品的毁坏、灭失等财产损失;人民法院执行人员的执行车辆、装备及物品的毁坏、灭失;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办公场所的设备、物品的毁坏、灭失;事发现场周围的房屋、车辆、物品的损坏、灭失。

严重干扰执行工作秩序,导致执行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是指各种执行突发事件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所造成直接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就是严重干扰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秩序,直接导致执行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妨碍了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等情况。

执行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涉及执行的群体上访、当事人自残、群众围堵执行现场、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等事件。

这是指执行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类型。

涉及执行的群体上访事件。涉及执行的群体上访事件是指涉案当事人因对人民法院案的执行工作表示不满,聚集或纠集多人到人民法院进行上访的事件。

这种群体上访违反了我国有关条例的规定,同时在群体上访的过程中易出现一些过激方式,如围堵人民法院的机关办公及审判场所,拦截人民法院的公务车辆,堵塞交通,甚至出现上访过程中携带危险物品或者管制器具,侮辱、殴打、威胁人民法院的机关工作人员等事件的发生。因此,涉及执行的群体上访事件属于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

当事人自杀、自残事件。是指涉案当事人因对人民法院的执行事项表示不满,在人民法院或执行现场以及其他场所通过自杀、自残的方式,企图达到抗拒阻碍执行的事件。

当事人进行自杀、自残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人民法院的执行事项的表示不满。具体不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满;二是对人民法院的执行的方式方法的不满;三是对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执行人员的工作方式态度的不满等。

当事人自杀、自残的方式主要有通过跳楼、上吊、喝毒药或使用刀刃等利器进行自杀、自残的情况,实施自杀、自残的地点主要有:在人民法院的办公场所或大门等处所实施自杀、自残的;在人民法院的执行现场实施自杀、自残的;在其他场所实施自杀、自残的,例如在当事人家中或其他公共场所实施自杀、自残的情况。

当事人实施自杀、自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达到抗拒、阻碍人民法院的执行,或制造事端,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同情。除此之外,有的自杀、自残事件发生后,可能诱发群体上访和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事件发生。

群众围堵执行现场事件。是指人民法院在对案件执行的过程中发生的群众在执行现场进行围堵、哄闹甚至冲击执行现场,导致或可能导致执行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的事件。

人民法院执行案件,在采取各项执行措施中,出现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情况,只有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搜查;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等少数几项措施的过程中存在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情况,这些执行现场往往远离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的各种警务保障措施无法落实的情况下,加上执行现场周围又是这些群众长期生活和熟悉的场所,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情况。

群众围堵执行现场的方式主要有:通过静坐示威、遮打横幅、多人拦阻、设置障碍等的方式堵塞执行现场的出入口,阻碍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和车辆进出执行现场;执行人员在执行现场依法履行职务执行案件的过程中,遭到执行现场周围群众的封堵道路、侮辱谩骂甚至人身攻击的情况等等。

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等事件。即所谓的暴力抗法事件,是指涉案当事人或其他人员,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的方式方法,抗拒阻挠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依法履行职务执行案件的事件。

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的事件的主体,一是涉案当事人,多数情况执行案件中的被执行人,个别情况也有执行申请人;二是其他人员,包括上述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以及被执行人纠集的其他社会闲散人员等等。

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抗拒执行的事件的方式方法主要有:抗拒者使用刀、斧、棍、棒、绳索等工具或者直接对执行人员采取殴打、捆绑、阻拦、设置障碍、进行人身攻击等方式,抗拒阻挠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对案件进行执行的情况。

2.掌握人民法院执行突发事件的特点

人民法院的突发事件具有事发的人为性、人身危险性、处置的复杂性、影响的严重性等特点。执行突发事件在具备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的同时,与审判突发事件和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相比较,具有多、暴力倾向严重、不易防控等特点。

群体突发事件多。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突发事件。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在各级人民法院执行各类民商事、行政案件过程中,所引发的群体突发事件大量上升,尤其是一些中围攻殴打人民法院的执行公务人员、围堵人民法院办公场所、严重干扰人民法院的办公秩序及群体上访等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阻碍了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的开展,也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形象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得已经成为人民法院执行突发事件的一个明显的特点。给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预防和处置事件造成极大障碍和不利因素。

当前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引发有三种类型案件:一是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均是群体的执行案件;二是申请执行人为群体的执行案件,三是被执行人为群体的执行案件。法院面对群体的要求执行与被执行人抗拒执行,方法不当很可能激化矛盾。

当前诱发导致人民法院执行中群体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执行人员自身问题所致。由于执行人员对案件性质把握不准,认识偏差和方法的简单粗暴,当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自身的利益要求得不到妥善及时的解决时,便对法院产生不满,进而产生怨气或过激行为,以至引发。

涉企业职工案件。涉及企业经营亏损、改制中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执行案件,当数十、上百名职工的个人利益得不到妥善解决时,利益上的一致性很容易使群体聚合,加上企业改制中的政策问题和执行人员对劳动法律法规掌握不够深入透彻等,执行中稍有不慎便会引发。

涉征地拆迁、拆违案件。主要是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经国土资源部门或建设部门依法对非法占用土地建厂房、征用土地、违章建筑等房屋拆除行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当事人拒绝自行拆除,法院经审查合法而执行行政处理决定的内容,势必造成被执行人的巨大经济损失,其亲属都可能举家背负债务。因此,执行中也容易引发。

涉多个债权人申请执行的案件。主要是业主与开发商购房合同纠纷案件的执行和债务人财产远远不足清偿债务的执行,有些债权人不顾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纠集在一起哄抢债务人的财产,因执行中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难以控制,不及时有效地执行判决,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或引发。

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这里所谓的暴力是指制造事件者往往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和方法,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阻挠和干扰,或者使用非常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威胁,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予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干扰执行活动的情况。这些非常规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使用爆炸物品或纵火方式制造突发事件,使用刀、斧、棍、棒等工具持械制造事端,有的使用上述方法和工具、毒药,或者以跳楼、悬索自杀、自残相威胁等等表现形式出现。

这些为了阻挠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案件的执行的方法和手段的出现的暴力行为,导致矛盾不断加剧深化,事件性质不断升级,在给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造成巨大阻力的同时,也为案件的最终执行和解决带来了新的生机,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应当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合理利用应对暴力出现的局面,为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易防控。执行突发事件不易防控的特点,即执行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的特点,是指对人民法院对各种执行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可能发生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规模大小、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没有预见或难以预见,或者即使已经预见,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影响,也难以防范和控制,致使事件的发生,进而导致事态规模不断升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不易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因:

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的发生地点,大多是发生在执行现场,在这些地点,往往缺少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的警务保障的各项措施的保障,例如严格的安全检查措施就可以防止事件的制造者将各类爆炸物品和危险物品带入事发现场,加上人民法院的法庭警卫、值庭和安全监控等各项措施,可以有效的保障和防控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事态的蔓延。而由于法院的执行现场往往缺少这些防控措施的有效保障,从而使得执行突发事件具有不易防控的特点。

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由于的因素影响,加上大多是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出现的情况,导致在采取防控措施和处置上的复杂性。特别是一些涉及公众群体利益的案件的执行,这种情况尤其严重。近年来各地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生数起此类事件,导致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法警多人受伤、车辆损毁、案件卷宗甚至警械具备抢的恶性事件。

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只要对人民法院的执行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点有个明确和清醒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做好对各类执行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更好的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1]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暂行规则

[2]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案件建立预警机制

篇2

关键词演非常规突发事件;基元;能力分配;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3.16;C931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7-0024-05

一、引 言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1]。近年来,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频繁:2003年SARS蔓延;2005年禽流感发作;2008年发生震惊世界的特级“汶川”大地震; 2009年HINI流感遍布全球;2010年发生“玉树”地震及大连油管爆炸事故等等都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2007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可知,各类事件都具有发生突然、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处置。并且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如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的爆炸产生的事故发展成为污染松花江的环境污染事故,最后影响到俄罗斯,成为跨国环境污染事故[3];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这些事件影响效果也不亚于源事件,也应密切关注。

近年来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越来越多,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有了一些成果,Merle Jacob[4]研究表明,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认知将极大地影响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认识其次生、衍生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将有助于我们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模式。文献[5]认为应急响应在连续时间线上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分别是: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包括为事件发生所做的计划、培训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置阶段,主要指经过响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消减直至消灭;事件发生后的整理工作,包括整理文件资料、重建修复等工作。Rui Chen等人认为在每个阶段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五个要素:工作流、资源、信息、决策和响应。在实施过程中,资源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经典的资源选址研究包括P-median、P-center问题[6]和覆盖问题[7],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护车的选址或交通遇到困难时的路径选择问题,在此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将模型进行改善,使之能更有效的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国外学者Sheral,i H.D.[8]针对同一个服务区内可能会同时出现两起或多起突发事件从而造成应急设施不能满足救助需求的情况提出了“救助的机会成本”概念,并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救助车辆布局模型以实现“机会成本最小”;Jamil[9]等人综合运用排队论建立了考虑时间分布的资源布局模型。在流程模型方面,Sunjae Lee[10]等人提出了一种状态驱动法(state-driven approach),将面向服务的业务流程与业务规则合并, 是对BPEL4WS(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流程的一种补充。Petia Wohed[11]等人研究了UML(Unified Modelling Language)控制流程的基本模式,并将其与YAWL (Yet Another Workflow Language)进行比较等。考虑到处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和动态性,本文将基于能力的分配(Capability Based Allocation)模式[12]融入到多事件实施应对流程中,建立基于能力分配的多非常规突发事件实施流程模型,从而达到处置时间缩短、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实施应对的活动基元进行描述,建立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模型并识别其关联关系;第二部分将基于能力分配的思想引入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中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基元实施流程模型;第三部分用实例对该流程进行分析,证明其可行性;第四部分对文章加以总结。

二、相关活动要素形式化描述

1. 人员分配过程涉及的活动要素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流程中包括几个关键活动要素:到达、分配、执行、完成、退出。见图1:

图1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也可能导致行动的中止或失败,见图2:

图2 补充的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2. 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描述

基元[13]是指系统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独立的实体。在应急管理领域中,活动基元用来表示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一定活动目标或达到一定目的,能够改变客观事物系统的状态,在管理范畴意义下不可再分、不变的最小活动单元。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因此本文将分配活动基元用如下三元组表示为:

Kij=(Nij,Sij,Oij)

篇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ation of the emergency na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emergency handling and the participants' coordination,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needs of the depth of ca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periority and the basic means of representation of expressing the emergency by ontology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process of ontology development.

关键词: 突发事件;案例;知识表示;本体

Key words: emergency;case;knowledge expression;ontology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76-03

0 引言

突发事件案例是应急管理领域宝贵的资源,近年来案例库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但总案例的形式仍然是以文本的形式为主,尽管从纸面迁移到了计算机系统中,但本质上并无太大变化。因此对案例的利用仍旧停留在简单和混沌的状态。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案例所蕴含的信息和知识加以剖析,准确锁定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为基于知识管理的案例库建设奠定基础,这对于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促进案例利用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 突发事件案例知识表达的诉求

所谓知识表示就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与知识关联起来,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现有的技术手段及其发展趋势,案例知识的应用预期等因素决定了知识表示策略和方法。

1.1 突发事件的性质易变及发展演化的多变性

根据发生概率的大小以及危害程度,可以将事件分为干扰、危机和突发事件三种情况,三者之间往往存在逐级转化的关系,可以看作事物发展过程中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在应急管理的业务中,分别对应不同的工作机制。图1示意了干扰、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变化机理。

突发事件的发展和演化体现出了过程的复杂性。

突发事件的发展指的是事件的影响在程度和范围等不同层面的扩展,从程度上讲主要是指事件对承载体的破坏能力和破坏程度的增强,从范围来讲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突发事件的演化是指事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性质、类别级别,物质及化学形式,范围及区域等要素变化过程,表现为蔓延、转换、衍生和耦合四种形式。

蔓延和转化都是事件随着自身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事件,不同之处在于,转化是指新旧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接续关系,新的事件产生时,它的前导事件已经消失。蔓延则是新旧事件并存。

衍生是指某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突发事件以外的因素而导致后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突发事件进一步加剧。

突发事件性质易变及发展演化的多变性和非线性,对知识表示的完备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 突发事件中参与者的组织与协同的复杂性

我们国家的应急组织体系是一个纵横结合的联动网络体系,在具体的突发事件处置中,参与的人员和组织可能来自不同的系统和层次,形成具有共同目标的行动体。面向突发事件,它们会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如矩阵式的组织结构:纵向形成按职能划分的专业组织,横向上以突发事件的当前任务为驱动,组成行动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程度,这些组织的规模和联结程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在处置工作中,必然还会涉及到工作职责的分工协调,应急资源的调配权限的分配及其实际运行状态等诸多问题。

参与者的组织协同的复杂性,要求知识表示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能够很好地表达各种形式的关系和约束。

1.3 案例和案例库的深度应用需求对知识表达要求

可以预见,突发事件案例应用将继续得到拓展,其中案例对于应急决策支持是一个研究热点。

基于案例的推理(CBR)是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的思想就是从记忆或以往案例库(Case Base)中查找与该新问题相同或最为相似的源案例(Source Case)。对众多案例进行同异比较,判断新发生的问题与以前发生过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关联性,调整以前的经验和方法,用一些可量化的方式,形成支持方案。这一过程需要案例的表示具有规范性、共通性,从而才能够通过相似性计算提高匹配准确度。

此外,案例在应急管理研究、教育培训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入的应用,其共同的特征是将案例中的事实等显性的知识所蕴含的隐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提炼出来。这就要求知识的表达方法要具备相应的表述隐性知识的潜质。

2 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达原则

根据上节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在选择知识表达方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案例表示方式能够与应急案例专有的知识构成相匹配,其要点包括:

1)案例的过程化表示,突发事件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人们的应对过程构成了突发事件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信息系统中可能会采取工作流等方式来表示和处理。知识表示方法要对此有好的支持。

2)案例的层次性和多粒度表示,案例本身可以从不同的粒度来进行观察,一个大事件可能分解为若干小事件,原子事件可重构为新的事件。因此要求表示方法能够有灵活的粒度变化和组合管理能力。

3)案例的演化关联表示,案例的蔓延、转化、衍生、耦合使得案例之间构成了关联关系,表示方法应具有表达演化关联的能力。

②案例表示的可扩展性,能够汲取新的认知。表示方法在核心稳定的前提下,具有纳新变更的机制。

③案例的表示要能够与现有的、可以预见的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相适应,表示的模型能够方便地以计算机数据库或文件系统储存,能够支持高效便捷的查询检索。

④案例的表示能够方便转换支持机器理解,要能够在语义层次上达到统一,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⑤案例的表示能够方便地转化生成友好的人机界面,使领域专家、应急专业管理人员易于理解使用。

3 突发事件案例的本体表示

目前知识表示方法已有多种,如谓词逻辑、语义网络、框架、面向对象、本体等。它们各具特点,同一种知识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示法,不同的表示法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何绍华、马创新等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主要从知识表示方法对知识本身表达的完备性、表示方法的机器理解和实现难度、使用者(人)对表示方法的理解的难度三个大的维度进行评估。结论认为,本体表示方法在知识表达的完备性、用户理解、机器推理等方面表现较其他的方法有优势,该方法的主要的缺陷则表现为实现难度较大。本文认为本体方法的这些特性适合作为现阶段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本体被引入知识表示领域,用来表达人们对于问题领域的知识的共同理解,描述其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论的基本元素是词汇(term)/概念(concept),转而构成同质化的类(class)和子类(sub-class),然后各个类和概念之间加入了适合的关系(relation)后,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本体。近年来,本体被应用于信息与知识的表达,本体模型具有开放、可伸缩、长于描述语义关联的特性,能够有力的支撑应用领域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具有显性化隐性知识的能力。

以过程表示为例,ISO国际标准组织PSL,它是一种描述语言和本体,其扩展集的元素可用于描述具体应用和实践中的过程,包括事件的执行树(Occurrence Trees)、子活动(Subactivity)、具体状态(Discrete States)、原子活动(Atomic Activity)、复杂活动(Complex Activity)和活动执行事件(Activity Occurrences)。这些描述的机制对于案例活动的表述清晰准确,容易与本体化的应急预案作比对,可以抽取过程复用,在应急决策支持中形成新的处理方案。

本体对于本文提出的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达原则大都有较好的支持,限于篇幅,对本体表达案例知识的其他特性不做展开探讨。

4 突发事件案例本体的开发和应用过程

采用本体作为突发事件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在实践中其核心的工作是开发案例本体,一般由应急领域专家和本体工程师协作,从应急领域的知识、以及各种形式存在的案例资料中,按照本体开发的标准过程,抽取术语、概念、关系,构成案例本体。

图1为采用本体表示法开发的案例本体的局部,案例本体采用形式语言OWL描述,此处以UML作可视化展示。

案例本体形成之后,各种来源、形式和结构的案例资源按照案例本体的规约,通过注释、格式化、形式化等整理加工,形成本体化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于数据库系统中,作为后续应用的数据基础。

5 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以本体作为突发事件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对于案例知识的表达、案例知识共享以及基于案例的决策推理均能够有较好的支持,案例本体的开发工作量巨大,在具体过程中尚有大量的细节问题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清,等.本体元建模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M]. 科学出版社,2011,1.

[2]刘建炜,燕路峰.知识表示方法比较[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3):242- 246.

篇4

【关键词】独立院校 应急管理

一、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如今,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生对校园应急事件的概念缺乏了解,几乎没有应急事件演练的经验,法律意识不足,观念上也缺乏必要的重视意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均不够到位,常陷于一种被动的、应激性的处理模式中,重在事后处理,事前预防观念淡薄;从学校的角度看,关于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相关教育明显不足(这也是师生危机意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心理干预系统不够健全、人文关怀体系不完善、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学校与家长以及学生三者之间沟通不足等。

近年来,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突发事件也在不断的被聚焦放大,从而导致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的压力无形中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独立学院,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本已压力攀升,再加上传统的应急管理的方式本就有待完善,这就为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转型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摆在独立学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独立学院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内,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

独立学院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由于独立学院突发事件性质各异,诱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通常对独立学院校园突发事件做 如下类型的划分:①群体性突发事件。这里所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外涉及校园师生的各种未经批准的集会、游行、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因素引起的事件和群体利益引发的事件两类。前者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多由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的具有社会共鸣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后者是指因待遇、利益、管理等引发的具有群体利益目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另一类是学校所在地方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SARS的蔓延,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一些师生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③突发安全事故。突发安全事故既包括学校楼堂馆所等发生的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园睡眠冰面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学校后勤供水、供电、供气等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也包括学校组织或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外活动中造成的师生人身损害的安全事故。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重大突发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灾难性后果。④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气象、海洋、洪水、地址、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我国是多灾之国,这些自然灾害往往给灾区学校带来巨大的灾难与损失,给受害师生造成巨大的心理痛苦。

三、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普及,培训不到位。有些学校新生入学后没有开展自救互救的实际演练和像火灾,地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即使经过训练也是走走形式,没有进行系统化,正规化教育,学生安全知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低,危机应对意识有待加强。

制度不健全,设施不完备。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学院没有建立健全的独立学院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制度,没有坚持督查制度,没有定期对园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没有即时通报督查情况,没有对影响园区安全稳定的情况进行及时上报、设施不完备,因为经费问题,有的独立学院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消防的规定设置园区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没有配备到位.园区重要地方没有安装摄像头。保障体制不健全。2009年甲流爆发时期,很多学校都制定了符合自己情况的疫情应急预案,预案在事后大多被弃置在一旁,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订和完善。大多独立学院应急救护的设施,设备,人力,财力,物力不足,后勤工作滞后。

信息不畅通,不公开有些学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隐瞒,缓报或谎报信息,处置突发事件的信息不透明。

篇5

【关键词】独立院校 应急管理

一、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如今,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生对校园应急事件的概念缺乏了解,几乎没有应急事件演练的经验,法律意识不足,观念上也缺乏必要的重视意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均不够到位,常陷于一种被动的、应激性的处理模式中,重在事后处理,事前预防观念淡薄;从学校的角度看,关于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相关教育明显不足(这也是师生危机意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心理干预系统不够健全、人文关怀体系不完善、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学校与家长以及学生三者之间沟通不足等。

近年来,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突发事件也在不断的被聚焦放大,从而导致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的压力无形中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独立学院,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本已压力攀升,再加上传统的应急管理的方式本就有待完善,这就为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转型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摆在独立学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独立学院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内,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

独立学院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由于独立学院突发事件性质各异,诱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通常对独立学院校园突发事件做 如下类型的划分:①群体性突发事件。这里所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外涉及校园师生的各种未经批准的集会、游行、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因素引起的事件和群体利益引发的事件两类。前者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多由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的具有社会共鸣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后者是指因待遇、利益、管理等引发的具有群体利益目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另一类是学校所在地方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SARS的蔓延,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一些师生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③突发安全事故。突发安全事故既包括学校楼堂馆所等发生的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园睡眠冰面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学校后勤供水、供电、供气等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也包括学校组织或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外活动中造成的师生人身损害的安全事故。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重大突发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灾难性后果。④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气象、海洋、洪水、地址、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我国是多灾之国,这些自然灾害往往给灾区学校带来巨大的灾难与损失,给受害师生造成巨大的心理痛苦。

三、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普及,培训不到位。有些学校新生入学后没有开展自救互救的实际演练和像火灾,地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即使经过训练也是走走形式,没有进行系统化,正规化教育,学生安全知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低,危机应对意识有待加强。

制度不健全,设施不完备。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学院没有建立健全的独立学院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制度,没有坚持督查制度,没有定期对园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没有即时通报督查情况,没有对影响园区安全稳定的情况进行及时上报、设施不完备,因为经费问题,有的独立学院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消防的规定设置园区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没有配备到位.园区重要地方没有安装摄像头。保障体制不健全。2009年甲流爆发时期,很多学校都制定了符合自己情况的疫情应急预案,预案在事后大多被弃置在一旁,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订和完善。大多独立学院应急救护的设施,设备,人力,财力,物力不足,后勤工作滞后。

信息不畅通,不公开有些学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隐瞒,缓报或谎报信息,处置突发事件的信息不透明。

学校园区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规模快速扩大,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的开放程度明显提高,由此形成,一是学校商业娱乐活动增多,二是校内临时务工,临时居住人员明显增多,而且流动频繁,成分复杂,鱼龙混杂,社会上商贩也看中学校这块“宝地”频繁进校园做促销活动,进学生生活园区招贴广告做宣传。这些人员滞留校园,熟悉学校环境,成为危及校园治安,侵害师生权益的群体目,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内学生和老师的电脑等贵重物品频频被盗,学生常常受招聘小广告的骗。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园区的主体是学生,目前我国大学生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90 后,这是一个知识面较宽,接受新生事物快,信息来源广,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特殊群体,他们虽已成年,但心理发展并不成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情感问题,成长的家庭环境,就业压力等很容易引发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独立学院园区突发事件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预防,应急,处置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安全隐患。

四、加强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效机制

提高危机意识和人本意识。一方面,做好危机管理工作,要提高独立学院师生的危机意识,要警钟长鸣,从心理上树立起防范突发事件的准备。另一方面,做好危机管理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诉求,理解和支持学生的正当要求,并以高度的姿态,积极的行动与学生一起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控制和平息事态。

加强组织建设。一方面,从独立学院领导的角度,强调领导责任的落实,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基层开始,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并致力于突发事件管理的常态化与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从组织机构建设的角度,致力于创立一支规范的、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体系,包括人员构成、运行规则、处理预案和原则等,以保障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与高效。此外,独立学院危机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分析校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尤其在涉及毕业、情感、心理等方面,要做好系统的组织管理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基本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本着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学校稳定的基本要求,使得管理内容更加符合法律规定、管理程序趋于科学高效、管理人员意识到位等。其目的是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无疑对于突发事件处理中易出现的简单粗暴、无所适从、方法不当等状况而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冷静有序、果敢依法进行处理。若为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教育疏导为主。若为别有用心的违法犯罪行为,则坚决依照法律程序严肃处理。

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和信息沟通。自媒体时代,信息交流越来越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习惯,作为独立学院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掌握信息交流的各种技术并学会利用其快捷便利的特种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信息获得方面,需要重点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飞信、微博、微信等各种信息传播载体,广泛开展信息沟通和交流,力争在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构筑起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和渠道,以满足危机管理的需要。

在信息沟通方面,应做到真实、及时、准确,这是独立学院危机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在于,在突发事件面前,能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动与恐慌,并将谣言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充分发挥教育与心理干预的作用。通过教育的各种途径给学生多一些危机的概念和应对的经验,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大学生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危机后心理自我恢复的能力,能有效的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比如,通过开设心理学的选修课,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悦纳自我;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帮助学生传道解惑;通过管理创新,在肯定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自我剖析等;

加强队伍建设。当前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主要由辅导员构成,某种意义上讲,这支队伍的稳定与否、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管理工作的效果优劣。同时学生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在独立学院危机管理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质上讲,这三支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危机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篇6

关键词: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0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京外籍人士的人数逐年递增,对外国人突发事件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管理水准。由于北京在教育上的优势,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人数一直高居各省首位,2015年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已逾十万人。因此,对高校外籍师生冲突事件的管理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主题“突发事件管理”、“外籍教师突发事件”、“留学生突发事件”等为关键词模糊检索出相关论文,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做系统的综述和简评,以期健全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界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即紧急状态、危机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定义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界定“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为来华留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遇到的由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伤、病、死亡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或涉及的经济、政治、行政、刑事、民事、治安案件等。袁海萍(2013年)认为,发生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由人为、自然或社会原因引发的,与高校人或事有联系的,由留学生主导的,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及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事件都属于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

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及研究成果,总结高校外籍生突发事件特征为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性。事件难以预测,不以管理者意志为转移。(2)扩散性。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带有传播者主观评价色彩的扩散。(3)事件主体为外籍人士。即使是个体事件,也可能波及面很广。(4)危害性。对个体以及学校教学、科研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5)社会敏感性。外籍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容易引起媒体兴趣及公众关注。(6)影响的国际性。由于外籍身份使然,其突发事件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国际性。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社会、个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涉及到高校外籍师生的,难以预测性,发生得较为突然,并且有可能演变或激化,对高校(乃至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外事无小事”,由于宗教、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高校外籍师生的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影响整个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给国家形象造成不良的国际性影响,演变成国家外交事件。

二、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在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了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中的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等。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4R(Reduction,Readiness,Response,Recovery)危机管理理论,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针对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研究者建立了多种处理危机的模型和仿真系统,如伯奇和古斯的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阶段模型;芬克(Fink)的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四阶段模型;米特罗夫(Mitroff)的信号侦测和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五阶段模型。1994年周贝隆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使他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及对策的学者;艾学蛟在《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中提出危机管理切割理论,运用预测法和切割法管理危机,构建危机管理的系统。

总体来看,国外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既有清晰的理论思路,也有完整的框架结构,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多数学者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是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借助于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理论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开展研究。尽管各国国情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多数学者认同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警、危机准备、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恢复、危机评价等不同阶段,并进行研究。可见,由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要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借助于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高校外籍师生的特点,交叉比较、分析和研究,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科学的、系统的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理论。

三、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实践

美国学者Lerner等所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被公认为实际应用领域的权威著作。该著作对美国校园中出现的一些“急性精神创伤”(Acute Traumatic Stress)开展对策研究和教育培训。此外,国外实践工作者建立“校园危机反应网站”(http://)来应对校园的突发事件;美国学习管理人员协会(AASA)1986年成立全学校行政人员协会(NASE),北卡罗莱州1979年创建了校长培训学院等机构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在“9・11”之后,西方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危机管理。在我国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问题比较多的是高校的外事工作者,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如陈东风的《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刘玉东的《留学生突发事件案例的整理、汇编及应急预案探讨》等。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一般都是外事工作者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多属于经验总结,而目前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作为科研课题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还比较少。

四、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和类型

张璐(2014年)认为,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自我防范和法律意识薄弱、外部环境影响”是导致突发事件的主要成因。云建辉和孙康(2013年)认为,引起留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国际敏感问题、文化差异、留学生安全问题及意外事故。

教育部制定的《来华留W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依据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性质,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刑事类、治安类、意外伤亡类、精神疾患类、卫生类、重大国际类等七类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损害程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程度,将留学生突发事件分四级:一级为特别重大事件,二级为重大事件,三级为较大事件,四级为一般事件。徐乾(2011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可分为治安类、刑事类、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等突发事件。叶昕媛(2014年)根据突发事件的成因将其分为社会治安类事件、校园安全类事件、各类疾病受伤事件及文化差异引发的突发事件。孙方娇(2012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分为病理型、生活型、外出型、社会型和政治型。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更多的是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类型。由于引起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故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才能针对其成因及其类型进行更好的预防,采取更完善的应急措施。各高校可根据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相应类型,制定出不同的应急预案,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出最快速、最有效的处理。

五、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2013年教育部国际司和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组织编写的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资料中,明确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工作原则为:(1)加强教育,预防为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2)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3)加强保障,重在建设;引进技术,提升水平。(4)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分析总结,共享经验。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制度保障原则、诚信形象原则、信息透明原则、信息应用原则、积极沟通原则、快速行动原则、创新性原则、制度化原则等。

张广磊(2012年)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提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管理策略:加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外国留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重视文化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留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刘芳(2013年)认为,应加强跨文化沟通,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将留学生的突发事件管理纳入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同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多元化管理。还有一些外事工作者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如陈静(2014年)认为应健全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建立跨文化沟通模式,疏导留学生消极的心理因素,通过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手段,预防留学生心理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就“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的研究很多,但尚未达成共识;对“策略”的理解和方案的制订比较宏观和空泛,严密性和系统性不强,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策略都与高校外事工作者的实务工作“距离”较远,不能据此进行有效的指导,还应进一步的优化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着重分析外籍师生危机管理原则和策略,为高校外事工作者提供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建议,仍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六、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研究

段伟(2013年)对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做了分析和展望,认为已有的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制的讨论较多,对留学生教育中的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检索到以此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高校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应对留学生的特殊性予以充分的重视,不能简单地套用中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机制去管理留学生突发事件。此外,由于人的主观成见、传统观念、社会因素和新闻媒体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术界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实证性研究匮乏。可以预见,外籍师生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必将成为高校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实际上也是目前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最欠缺的一个方面。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问题,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的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危机管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在高校中常设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决策领导小组(主管外事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外事管理专家、专业外事人员构成)、执行组(外事处长担任组长,专业外事人员为成员)、咨询组(由熟悉外事政策、跨文化交际与管理专家构成)、评估组(由熟悉外事管理工作的专家构成)。这四个机构的日常工作贯穿于预警监测、事发处理过程和事后评估反馈的全过程。同时,制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预案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应对措施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段伟.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留学生教育的危机管理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2]袁海萍.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

[3]张广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4]张红.关于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

[5]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障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6).

[6]Lerner.School crisis response combat guide[M].Boston,Greenwood Press,1996.

[7]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M].US Dept of Education,2003.

[8]周贝隆.从“危机”的禁忌谈到中国的教育危机[J].教育参考,1994,(3).

[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10]陈东风.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7,(3).

篇7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测试驱动开发

目前,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比较欠缺,很多研究只是基于初步调查的经验总结和感性判断。因此将相关的前沿理论应用到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中,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为高校的管理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是众多专家探讨的关键问题。将测试驱动开发TDD(Test-DriVenDevelopment)的方法应用于系统开发,实验证明可以明确高校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需求,加速开发进程,改进软件的质量。

一、系统功能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具有突发事件预警和突发事件辅助处理两大功能。突发事件预警是指从根本上防止突发事件的形成、爆发,是一种超前的管理。预警系统是对预警对象、预警指标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突发事件警报。突发事件辅助处理是根据预警系统对突发事件的早期预测结果作决策,实施处理计划,把已经发生和未发生而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高校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模块:

1、预警指标体系设定子模块。由于传统的事件跟踪的预警方法有着诸多弊端,高校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采用预警指标的方法。预警指标是依据对预警对象(事件、个人)的情况建立一套有监测功能的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收集信息,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成因、规模、类型、发生频率、强度、影响后果及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测。

2、预警信息分析子模块。突发事件预警分析子模块主要工作是收集预警征兆信息,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警报信息和对策信息。通过对学生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了解与突发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从而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保证当环境出现不利的因素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

3、突发事件辅助处理子模块。突发事件管理既强调突发事件出现和发生之后的及时干预,又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突发事件管理的偶然和突发性使得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的制定显得十分重要。在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中,包括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干预突发事件的规则、解决突发事件的程度和方法等。

4、数据查询功能子模块。系统具备全面简便的查询功能,可以按照所填的信息进行查询,快速生成处理报告。系统自带统计分析功能,可以为部分大量表的结果提供描述性统计量,能够实现对不同年份、性质、程度等基本统计量进行比较,大大方便了辅助决策及报告工作。

5、数据导出功能。系统具备全面轻松的数据导出功能,方便深入的科学研究。可以将全部量表的数据导出,从而很方便地实现深入的研究及完成辅助决策功能。

三、TDD在高校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

1、TDD的概念

测试驱动开发TDD是敏捷开发中的一项核心实践和技术,也是一种设计方法论。TDD的原理是在开发功能代码之前,先编写单元测试用例代码。测试代码确定要编写产品的具体需求。TDD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测试来推动整个开发的进行,但是测试驱动开发不是单纯的测试工作,而是把需求分析、设计、质量控制量化的过程。

TDD方法过程如下:(1)快速新增一个测试用例;(2)编译所有代码,如有错误编译不通过,做尽可能少的改动,让编译通过;(3)运行所有的测试,发现最新的测试不能编译通过,做尽可能少的改动,让测试通过;(4)运行所有的测试,保证每个都能通过;(5)重构代码,以消除重复设计。

以上每个步骤都在测试代码的约束下,具有明确但单一的目标和方法。也就是该模型将软件微观质量的几个不同方面分解并各个击破,这种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开发者在每一时刻只需要集中力量关注一个方面,减轻了开发者的脑力负担。

2、TDD在高校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

本文以预警信息分析评估子模块中的相关词组加法说明测试驱动开发在高校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应用。这个模块要实现的功能是将上报信息中重复出现的重点词汇(关键字)统计,以便分析。输入任意上报信息,如果系统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有相似或者相同的关键字记录,则计算出现次数并产生报警。该功能可以在同一时期,防止多个地方发生同一突发事件,或者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发生同一或相似事件。

按照测试驱动开发(TDD)的方法如下:

(1)首先编写统计事件关键字的测试代码:

EventsKeyNumb=EventsKey(1)+EventsKey(2);

(2)编译不通过,设计功能代码,使得测试代码可以正确运行;

(3)事件中自动提取关键字,并进行统计代码:

EventsNumb=Events(1)+Events(2)也可以正确运行。

在上述过程中,遵循一条准则:不管功能代码是否完美,尽快让测试代码运行起来,然后对代码重构。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字:电力突发事件 技术框架 应急管理体系 电力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138-02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突发事件的防御和应对工作都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灾害产生的连锁影响方面更是极为重视。早在2003年,我国政府便颁布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体系建设方案,针对应急管理的相关工作陆续开展。但是,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已有资料中的研究大多将关注点集中在应急管理的细节方面,对宏观方面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也未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系统。由此,该文将针对电力应急管理的理论和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搭建应急理论技术框架,完善和明确其发展方向。

1 电力应急管理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电力应急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对电力应急体系的研究尚不完善,依靠完善的应急体系进行突发事件处置的理念也未实现,很多应急工作还处在经验式和运动式的程度。其次,对应急管理基本概念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再次,对应急管理的目标认识不足,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只是片面的意识到抢修工作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没有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处理的第一目标。然后,对电力应急机制的研究还不够透彻,在电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以及用户之间经常出现沟通不足的情况。最后,在电力应急管理的理论体系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技术框架,缺少长期性规划和整体性研究。

1.2 电力应急管理研究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当前情况下,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始终存在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可能性,这一现状受到我国电力供给条件和电网布设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改善,存在的潜在风险会在出现自然灾害时突然爆发,一旦出现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第二,电力应急能力的建设在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下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世界范围内智能电网的发展和应用,电力应急系统必须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与智能电网接轨,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和提高。第三,民众满意程度对电力应急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电力安全的重点部门,电力企业必须有强大的应急管理能力,才能够增加社会信任度,提升企业形象。

2 电力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

2.1 电力突发事件

电力突发事件一般指能够造成大规模设备损坏、人员伤亡或停电破坏等情况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稳定的紧急事件,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2.2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降低突发事件造成损害而进行的一系列有效优化决策,集成社会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控制和处理,有时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预警。

2.3 电力应急管理

电力应急管理主要是电力行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紧急行为,为了能够响应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活动。

2.4 电力应急机制

电力应急机制是电力行业内各个组织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过程和方式。

2.5 电力应急管理平台

电力应急平台是建立在公共安全理论的基础上的,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力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保障体系,以应对电力系统突发故障。

3 电力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

3.1 电力应急管理模型

电力应急管理模型中,主要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便可形成闭合的管理和动态的运行。各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如图1所示。

3.2 电力应急管理的发展阶段

电力应急管理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经验型预案处理阶段、分析型预防管理阶段、智能型灾变防御阶段。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并逐步发展的,在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深入下,逐渐趋于完善和高效。

3.3 电力应急管理理论及技术框架

电力应急管理理论和电力应急管理体系中会广泛的涉及到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这些都会对技术问题产生影响,同时也属于一种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范畴。该文将电力应急管理的理论及技术框架划分为学科基础、理论基础以及应用理论与技术三部分,如图2所示。

3.4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政府建立并实施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是目前电力行业进行应急工作的根本,其本质为“预案、体制、法制、机制”。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可以如图3所示。

4 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未来电力应急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点,即:电力突发事件研究重点从电力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化机理,电力突发事件评估技术以及监测与预警技术方面开展;电力突发事件应对的研究重点从电力应急机制、电力应急能力评估技术以及应急物资储备、调度技术等方面开展。电力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还需要不断的进行下去,对电力应急管理理论进行不断地完善和补充,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友梁,梁文,杨济海,等.冰灾对江西电网的灾害分析和电网应急平台体系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10(3).

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铁路行车;组织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各种铁路事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对于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行与行车组织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做好常见的铁路突发事件的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关的行车组织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

一、铁路突发事件的类型

铁路突发事件主要是指所有导致铁路行车组织策略变化或者是相关的行车组织计划更改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在对其类型进行划分时,依据其对于铁路运行的影响程度来进行划分,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类型:(1)一般的铁路突发事件,这主要是指通过对铁路运行图进行适当调整,就可以消除其对于铁路运输秩序的影响的事件,这种事件所导致的铁路能力损失是比较少的,其所带来的客流波动程度是比较小的,并且其持续时间通常是比较短的;(2)严重的铁路突发事件,这类事件主要是指其对于铁路运输秩序的影响,难以通过运行图的调整来得到有效的消除,这类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通常比较长,并且其所导致的特例线路能力损失比较大,但是其对于客流波动程度的影响是比较小的;(3)恶性铁路突发事件,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对于铁路运输秩序的影响必须要通过行车组织策略的重大调整以及行车组织的相关的计划变更、跨行业应急联动机制才能应对,如:公共安全事件、铁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自然灾害等,其持续时间比较长,并且所造成的铁路能力损失大,所导致的铁客流波动也大。

二、铁路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

1、突发事件条件下行车组织的概念

铁路行车组织主要是指综合的应用信号、通信、车站、线路、车辆、机车等一些铁路运输设备以及统筹的协调好电务、工务、车辆、机务等一些相关的铁路运输专业部门,来保证铁路能够经济、快速、准确、安全的完成好人与物的转移,在实际的行车组织中主要包含了乘务计划、车底运用计划、运行计划、开行方案、运输趾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在能够保证铁路运力资源的情况下,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主要集中在开行方案与运行计划两个层面上,

2、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

首先对一般性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进行简单分析,对于一般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主要是进行运行计划的调整,并实施相关计划,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多的,相对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一般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已经发展比较成熟。

其次是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这主要是指持续时间比较长、客流波动程度比较小、局部线路能力损失比较大,其行车组织主要几种在开行方案调整及相关运行计划调整两个方面,这与传统的列车运行计划的调整具有较大差别,在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过程中,其开行方案的调整坚持下列基本原则:(1)在同一个车站中,低等级的列车可以最多被三列高等级的列车越行;(2)为了减少路线能力占用,可以将货运列车进行停运;(3)要重点考虑大型枢纽站中的重要站点的正点率;(4)所有列车可以提前到站,但是不能出现提前发车的情况;(5)跨线列车的优先等级低于本线列车,并且正点列车的等级要高于严重晚点的列车,客运列车的优先等级要高于货运列车;对于具有特殊要求的列车可以将其优先等级适当提前;(6)在制定调度策略时,要对各种策略对于旅客出行的影响予以全面的考虑,并要综合的考虑相关技术条件、设备条件等;(7)对于迂回列车要尽可能的选择跨铁路线数量比较少的径路;(8)迂回至其他径路上的列车可以提前到站,但是不能提前发车;(9)尽可能的将高等级、长途、晚点时间少的列车维持在原路径上运行。在开展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时,在其开行方案与运行计划的调整过程中,实现运输任务、提升旅客满意度、实现社会效益等使其优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的宏观目标,并要在此基础上对其列车的正点率、晚点时间等微观层面予以综合的考虑,并要在开展运行计划调整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已经被严重晚点的列车的数量及大型枢纽站的晚点时间,可以采用列车停运、列车重联、折返、迂回等一些组织策略来进行开行方案的调整,所以除了列追踪间隔、车站作业时分、列车区间运行时分等运行计划调整层面的相关约束之外,还包括设备约束、列车重联技术约束、列车 迂回径路能力约束等方面的约束条件,对于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其最主要的目标是进行客流的疏散与应急救援,在开展其行车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下列基本原则:(1)不能考虑经济成本,最主要的目标是快速疏散旅客;(2)在开展能力计算的过程中,应该对救援列车开行耗费的线路能力予以充分的考虑;(3)列车的优先等级依次为:救援列车、救援物资列车、其他列车;(4)在制定行车组织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在应急机构统一的指挥下开展。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要对铁路线路的通畅性进行判断,然后依据应急救援实施要求以及相关的限速条件设置维修天窗,并对其是否需要可行救援列车进行判断,并要对路网的能力进行计算,对于一些大型的枢纽站点来说,很有可能有大量的旅客滞留,这时需要开展突发事件下的客流的疏散与预测,并要对具有迫切出行需求的OD客流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生成相关的列车径路,并要对停战方案、列车开行频次等进行计算,然后进行客流的分配,并要结合相关的开行方案重新编制出列车运行计划、乘务计划及车组运用计划。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在对铁路运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对于实际的铁路行车组织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031-02

一 引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达2000多万人,高校无可置疑地成为了社会状态的“晴雨表”。高校的稳定和谐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特别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以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但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对学生的身心也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但引起了高校的关注,而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

二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所谓“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经济、高校内部管理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群体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已经或将要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

学校经常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有:学生群殴事件、学生宿舍发生火灾事件、学生非法上街游行集会等重大恶性事件。近年来,高校发生的重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有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和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大学生的游行,2003年两北大学抗议日本师生公开的华的事件。2004年重庆某高校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围攻行政大楼的、2005年上海等地反对日本“人常”的游行以及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等等。从这些重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

三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危害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存在诱发因素的多样性、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猝不及防的突发性、迅速波及的扩散性、群体行为的过激性、消极影响的持久性、事件处理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的后果具有极其强大的危害性。高校的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给社会稳定,给党和政府的声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和涉外事件引发的一个学校的,极易诱发成为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导火索”,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我国的“政治武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消极影响。不是随着事件的平息或者公共卫生及事故灾害的过去,就能很快消失,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可能成为其一辈子的心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

1 客观原因

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是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外部原因。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两方敌对势力不惜一切代价,与我们进行争夺大学生的斗争。两方发达国家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技术潜移默化地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渗透、颠覆和和平演变的策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各利,各样的问题。例如国家、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分配不公、官员腐败、人员下岗等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都可能成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如联合办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恶劣的校园周边环境等也可能成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祸端”。

2 主观原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自我的价值判断作为衡最是非的标准,有的崇尚哥们义气,愿为朋友、老乡两肋插刀,将社会公德、学校纪律、法律观念统统置于脑后。加之现代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有的学生心里总像装着一团火,遇上适当的时机就可能爆发。另外,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但是大学生的成熟是相对而言的,偏于认知方面,全面地看,此时的大学生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力,不能很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四 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分析

由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是多利,多样的,因此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什的应对不单单是高校的任务,而是应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个人、家庭、高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只有加强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解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个人层面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什的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因为大学生具有相当知识水平,处于青春躁动期,但又缺乏政治与社会经验,最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什的受众群和参与群。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干净的房间需要时常打扫。人的心灵需要不断的自我洗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远大的理想。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经历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化解因各利,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重要的微观环境,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大学生已离开父母进入学校独立生活,但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家长对自己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范。另外。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家长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埋怨学校,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而是应给积极配合学校做着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要真正地从情感上关怀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积极引导学生走出突发事什的阴影。

(三)学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她的。高校的职责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当重要的。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和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加强对

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人人自觉守法、护法和用法的和谐校园氛围。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去参加任何未经许可的游行示威。高校还应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必须调动一切资源,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做好化解情绪,控制事态发展的工作,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也是不能忽视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得以平息以后,学校相关部门并不能放松警惕,还要做好思想稳定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四)社会层面

日前,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破坏从未停止,并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也将成为全社会的中流砥柱,其世界观正在形成,接受新事物的欲望强,但分辨力差,往往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对象。特殊的外部大环境是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产生的客观原因。高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等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学校的协调、沟通和配合,积极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依法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更要体现主动支持与配合的原则。2003年8月。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了《中国网络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对网民选择网络媒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其所列的表格中可以看出,网民选择网络媒体的影响因素是,网站本身提供的内容为第一位。重大发生后,社会各种舆情纷起。公众最信赖的还是主流媒体的声音,从突发事件发生直至结束,甚至是事件发生前的征兆预警,媒体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因其特殊性,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公众和媒体要给以客观的评价和定位,引导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得以有效合理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