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偷税漏税的处罚规定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偷税漏税的处罚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偷税漏税之“瞒天过海”
以往监管层在审核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申报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因素,如果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因素且对企业业绩影响较小,就不构成上市的实际。
这使得部分存在严重偷税漏税问题的拟上市企业利用相关法律及IPO审核的漏洞,进行“恶意闯关”。
在有着严重税收依赖问题的申报企业中,部分地方政府涉嫌滥用公共资源为企业上市进行不恰当的利益输送。
如某地区于2005年颁布的《处罚偷税漏税欠税行为的暂行规定》中提到,“经县以上税务机关审核认定,纳税人非故意造成工作差错的可以认定为漏税行为;纳税人已按规定申报或承认应纳税款,但因确无纳税能力,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为欠税。”
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税务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该规定很容易被恶意偷税者利用,比如偷税者可以通过非法途径令税务机关将其行为认定为非故意漏税或欠税行为,从而减轻处罚,在法律上也将不构成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此种“瞒天过海”的重大偷税漏税行为,监管层近期调整了应对的办法。监管层于日前举办的第6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会议中指出,如果偷漏税行为严重到违法违规,相关主管部门出具的关于非重大违法违规的证明文件也不会被认可,因为各级税务主管部门都有一定的审批权限,不能越权出具证明文件,涉及1000万以上涉税金额认定的,必须到国税总局审核。
欠税补缴审核标准放宽
申报企业中存在的欠税补缴问题在以往是监管层审核的重中之重。
据投行人士介绍,补缴所产生的迟延纳税将会带来税收滞纳金或税务处罚,有可能影响企业上市后的业绩以及股东权益,因此监管层对此较为关注。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拟上市企业必须补缴完欠税后,再出具税务主管部门的证明,即可被监管层认可。以去年8月份成功登陆中小板的一家机械类企业为例,该企业招股说明书显示,1999年以前该企业欠缴增值税共计1900万元,但2007年所欠税款已全部缴清,地方税务机关已出具相关证明文件,并且控股股东也做出了相关承诺。
不过,近期监管层对于欠税补缴的审核标准有所放宽。上述保代培训会中,监管层指出,“如果发行人存在欠缴税款的,以前是只有补充完毕才能上市,现在政策有所调整,因为证监会并不是税务征管部门,没有追缴税款的义务同样也没有权力,目前只需要企业详细披露有关情况,然后认定行为的性质。”
整体变更及分红纳税受严审
申报企业股份制改造时以及各期分红的纳税情况也受到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以2008年4月登陆A股的一家上市企业为例,该企业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年中,该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其中两家法人股东所欠企业所得税近千万元,但这两家股东均于2007年年末时予以缴清,发行人保荐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均出具了专项的核查意见。
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如果申报对于整体变更及分红的纳税问题披露不充分,或者存在重大瞒报时,将会构成上市的实质。
监管层日前在上述保代培训会上亦指出,整体变更及分红纳税情况必须充分披露,审核的关注点在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巨额税款未缴纳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合规情况及资格,从而影响到发行条件。
绝对:严重的税收依赖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税收优惠占各期利润平均达到20%以上将会构成严重的税收依赖,同时将构成IPO的绝对障碍。
篇2
【关键词】企业法人;恶意注销;追征权
近年来,部分企业法人为了达到非法占有国家税款、掩盖其偷税事实或违法犯罪行为的目的,往往采用恶意注销的手段来逃避税收义务,谋取不正当收益。但由于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尚待完善,恶意注销避税行为隐蔽性强,税务机关稽查难度大,使得大量恶意注销避税行为得逞,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和税法的权威性。因而,对恶意注销的相关税收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恶意注销主要涉税问题
目前,学界对此类案件是否应予以处理、该如何处理等问题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笔者认为,有关恶意注销的涉税法律问题应主要集中表现为两方面:
(一)企业法人恶意注销后,税务机关有无处罚追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它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根据本规定,我们可认为企业法人只要办理了税务登记注销,其纳税义务就正式终止,纳税基础也随之丧失,税务机关再无处罚追究权。
然而,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法人注销后,虽然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都已终止,纳税义务已消失,却并不影响税务机关对其追究处罚权的行使。因为税务机关在办理申请人的税收登记注销申请时,虽然是在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核的基础上批准的,但由于偷税漏税行为的隐蔽性,很难确保无一纰漏。如果认为只要纳税户注销就再无处罚追究权,难免会损害国家的税收权益。笔者认为,法律具有公平、正义之价值取向,为杜绝不良风气,遏制偷税漏税行为,应认为企业法人恶意注销后,税务机关仍应具有处罚追征权。如果武断的认为企业只要办理注销登记,税务机关就不能对其所逃、漏税收进行征收,只会放纵不法行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二)企业法人恶意注销后,谁为税收追缴的对象?
在明确企业法人恶意注销后,税务机关拥有追征权的前提下,被追征主体的确立是恶意注销涉税问题的另一难题。企业法人在注销登记后主体资格消亡亦是事实。如果要原企业法人承担被追征纳税义务显然不现实。因而,需要确立新的责任主体作为被追征的纳税义务人。
1、股东为被追征税务的纳税义务人。笔者认为,企业法人通过恶意注销来逃避税收义务实质为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例如实践中,某些企业人为地将销项税额控制在与进项税额相等或略有应纳税额上, 当存货积累到一定量时, 注销该企业后再采取同样的方法注册新企业。也即通过注销 A 企业、注册 B 企业, 再注销 B 企业、注册 C 企业的手法来达到少缴税款目的。这一行为应该适用公司法的“人格否认制度”。 企业法人虽然具有独立的人格,但是其注销行为实质是企业的投资者在背后操纵,其所获利益最终也都进入了股东的腰包。此时,则税务机关可以无视公司的法人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要求股东清偿公司未清偿的税收债务。
2、清算机关(清算人)为被追征税务的纳税义务人。实践中,企业需进行清算才能办理注销登记,也即清算是注销登记的前置程序。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见,企业法人恶意注销后,如果被发现有偷税、漏税等侵害国家税收权益的行为,国家作为税收债权人向清算机关主张赔偿请求权是于法有据的,因为清算机关具有清理企业债权债务的义务。实践中,财税机关可通过诉讼方式要求清算机关承担责任。
3、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高级管理人员为被追征税务的纳税义务人。在资合性较强的企业法人中,公司的人、财、事大权通常由法定代表人及高级管理人员控制着。部分公司恶意注销逃避税收义务的案例都是由于法定代表人及高级管理人员为谋取个人利益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形下,小股东也是受害者,若继续要求其承担纳税义务将有失公平。此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对公司的逃税漏税违法行为负责,承担被追征税收的纳税义务
二、企业恶意注销涉税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为避免企业法人通过恶意注销来逃避税收责任,可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事前监督:完善税务清算制度。在企业注销过程中,清算环节是核查企业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明确税务机关的税务注销登记证明是企业得以注销必不可少的前提;其次,加强审查力度。税务机关在对企业实施注销清算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审查企业的账面情况,应该进行现场调查。不仅要了解企业注销前的经营情况,更要对企业注销前的经营状况和纳税情况进行评估检查,以确定企业的帐实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再者,要加强税务机关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如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长期的信息沟通机制,真正实现税务注销清算作为工商注销的必经前置手续。对有重大偷骗税行为而注销的企业的法人代表加强监督,并终止其作为法人代表重新注册公司的资格;与公安部门协作,协助公安部门查处重大偷骗税行为。
(二)解决政策缺位问题。目前,我国关于企业注销相关涉税问题的法律法规依旧不够健全。要规制恶意注销避税行为,就必须健全法律规定,明确相关政策。首先,要对企业注销相关涉税问题做出法律规定。如明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注销后的存货销售该如何缴税;其次,应明确税务机关合理的征税权范围。一般说来,企业注销后,其纳税主体资格消灭,因而税务机关向相关主体主张征税权的范围不宜过大,否则企业注销及纳税户注销将失去其终止意义;再者,赋予相关人员对企业恶意注销的检举揭发权。企业通过恶意注销来偷税漏税的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如果税务机关在纳税户注销登记时未能察觉其违法行为,注销登记后更难发掘。且行政资源有限,税务机关无法对每个企业进行无期限的监督调查,因此,赋予相关之情人员检举揭发权,不仅有利于威慑不法行为,且有利于税务机关及时发现偷税漏税的情形
(三)事后监督与问责。一般来说,企业法人通过恶意注销来从事偷骗税等税务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被发现的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待税务机关通过后期稽查或相关人员检举揭发发现其不法行为之时,企业多已完成了注销登记。实践中,由于纳税主体不复存在,且当前税收法规对已注销的纳税人在其存续期间偷骗税的查处和追缴还是一个空白点,税务稽查部门通常会选择终止检查或结案了事。这样的处理方式将进一步助长恶意注销的不良风气。笔者认为,即便企业法人得以注销,税务机关仍应继续检查,向相关责任人追缴所欠税款。如前文所述,股东、清算机关(清算人)、法定代表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对企业法人的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负责。财税机关发现有重大税收违法行为的,应移送相关司法机关查处,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对恶意注销纳税户涉税问题的探讨[J].福建税务,2003(7).
[2]万开冰.注重注销企业存货的税收管理[J].税收征纳,2008(8).
篇3
中小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分为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查账征收的中小企业,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缴纳所得税,实行多得多缴公平征收。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应按时参加每年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及时补缴税款。但是在所得税汇算清缴过程中,有些企业认为有机可乘。在调查中发现,有些税审人员在税审过程中并不是很认真,在审查账簿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税审企业的审查尽量简化,甚至有的税审人员根本不查账,直接根据报表将有关税审工作底稿填写完成,这给税审单位带来了侥幸心理;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税审人员拿了企业的回扣,帮着税审单位进行偷税漏税,故意将有问题的凭证跳过不进行审查,或者帮助税审单位找些发票来增加费用,达到偷税避税的目的。
二、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逃税避税手段
(一)虚增产品成本中小企业为了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在核算产品成本时采用虚增产品成本的方式来减少企业的利润,将不属于产品成本的费用支出列入产品成本中。由于产品成本虚增,当产品销售出去后,将产品成本转入到主营业务成本中,必然导致主营业务成本虚增,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虚减当期的利润,从而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
(二)虚增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折旧费用是企业费用中不可少的一项,计提折旧费用可能计入制造费用转入产品成本,也可能直接计入当期费用。按照税法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应采用平均年限法,残值率按照5%扣除,相应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税法有最低年限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房屋、建筑物为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电子设备为3年。企业常常采用的方式是减少折旧年限、降低残值率等,使得企业计提的折旧大于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多提的折旧要么使得产品成本多计,要么使得当期的期间费用多计,结果都虚减利润,从而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
(三)虚增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成本的费用。它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与当期产品的管理和产品销售直接相关,而与产品的产量、产品的制造过程无直接关系,容易确定其发生的期间,但难以判别其所应归属的产品,所以不能列入产品制造成本。期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是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当期损益。有些企业利用多计期间费用的方式虚减利润,从而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
(四)故意隐瞒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在费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收入越多,企业实现的利润就越多,相应需要交纳的各项税金就越多;反之需要交纳的各项税金就越少。企业为了达到偷漏税的目的,比较常见的手法是故意隐瞒收入,如货款以现金方式收款时,容易出现体外循环,少计收入;将收到的货款计入预收账款科目,以货未发出为由,挂账,或者对发出的产品计入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挂账;将收到的销售商品的货款计入其他应收款;销售原材料不确认收入,直接冲其他业务成本等。
三、针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逃税避税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意识中小企业由于税费比较重,所以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较差,使得税收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收入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加强税法宣传教育,把税法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是当务之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税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税收对社会、对自身的重要性,强化全民族的纳税意识,逐步树立依法纳税光荣、偷漏税可耻的社会新风尚,培养公民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另外应加大违法成本,一旦发现企业偷税漏税,应加大处罚,使企业有所畏惧。
(二)规范税审人员的审查在所得税汇算清缴过程中,税审人员主要是通过查账的方式对被审计单位当年的所得税进行审查,结清全年企业所得税税款。税审人员在审核中把握的尺度直接决定被审计单位缴纳所得税的情况,所以应对税审人员的审查过程进行规范,要求税审人员应严格执行税审程序及有关规章制度,防止税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串通一气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另外应对税审人员的税审结果进行抽查,如果发现税审人员在税审中违反税审有关制度,应及时停止该税审人员继续进行税审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罚。
(三)合理减税并取消不合理费用中小企业整体税负较重,所以应该从总体上减税,同时要区分企业的规模,对规模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别征税,为小微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目前国家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费有所减免,如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此外税收以外的大量费用太不正常,对合理的费用实行费改税,取消不合理费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及取消22项行政费用等,这些出发点是为了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这些优惠措施虽略有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税负重的问题,应当从根本上解决税制不合理的现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费减免及取消不合理费用。
篇4
在普通公众眼中,当下中国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似乎很难与“原罪”脱钩。而这个“原罪”,无论如何定义,恐怕都有偷税漏税这一项。事实也的确如此,因偷税漏税而身陷囹圄的明星企业家并不少见。由此,税收问题也成了IPO必须审核的一项重大问题。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如果最近36个月内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的,不得上市。被举报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也就成了拟上市公司IPO折戟的典型原因之一。这不,在森马服饰过会的当天,公司就被曝出涉嫌逃税30亿的消息。
在税务部门调查结束之前,对企业妄下评议并不是负责任的做法。但是,依法纳税对企业而言是否真的是不可承受之重?
依法纳税有多难
西方有谚语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纳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纳税是每个企业必须履行的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中国企业也概莫能外。根据我国目前的税制,企业类型不同,发生的经济业务不同,企业的核算情况不同,可能涉及的税种也各不相同。企业有可能缴纳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契税和印花税等。无论如何,中国企业税收种类多、总量大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据国外某杂志的2009年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显示,按其方法测算,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列第二,仅次于一个欧洲高福利国家。有关部门对该杂志的计算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够科学,因为以2009年为例,中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7.7%,处于国际较低水平。
的确,如果仅从税收占GDP的比重而言,中国确实处于国际较低水平。但如果考虑到政府预算外收入(2009年中国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的51%)、企业在税收之外需要支付的名目繁多的收费(包括但不限于高速路收费)和不菲的交际费用,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负担水平着实不轻。据报道,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曾表示,“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缴完税,利润近乎为零。”2010年,温州有2000多家企业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税收在本质上就是为我们享受的公共物品所支付的价格。这种价格,法律上的用语就是对价。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公共物品的创造史,由此,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将其概括为“税收是文明的对价”,成为说明税收本质的名言。因此,企业税赋是否沉重,不能简单地以税收占GDP的比重作为评判标准,而应当衡量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与企业缴纳的税收之间是否公平合理。应该承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有所提高,政府收入用于社会保障和民生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与纳税人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少改进空间。从法律上来讲,我们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但是在税法这一领域,法治建设还相对滞后。正如著名税法专家刘剑文教授所说,财税法自成体系,应当由30―40部法律构成。而目前我国才制定5―6部法律,绝大部分支架性法律仍然缺位,如政府间财政关系平衡法、财政转移支付法、财政投资法、税法通则、增值税法、消费税法、行政收费法、国债法等法律都是空白。大量的税法规定是以税务总局的规定、通知等形式出现的,法律的稳定性不够,对纳税人的权利保障也不够充分。税收法治,任重而道远。
正确规避税收法律风险
正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税收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承受之重,税收是对企业财产的剥夺,而税法又变动频繁,企业有意无意地很容易触及税收法律风险。但无论如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及时学习了解和掌握税法相关规定,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充分利用好税法规定和政策赋予企业的合理避税的权利,通过税收筹划,合法有效地降低企业税赋。另一方面,要坚持有所不为,不能采取直接违反税法的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
可以让企业家稍稍松口气的是,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刑法修正案七》已经对原来的偷税罪进行了有利于企业的修改,实际上让纳税人有了一个重新改正的机会,不会再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莫及。具体表现在:其一,刑法用“逃避缴纳税款”的表述取代了原法律条文中“偷税”的表述。其二,刑法不再对不履行纳税义务的定罪量刑标准和罚金标准作具体数额规定,只有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才能构成犯罪。刑法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取消了修改前刑法分别规定的“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和“十万元以上”的具体数额标准。也就是说,即使逃避缴纳税款在10万元以上,只要逃避缴纳税款占应纳税额10%以内的,也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其三,刑法增加规定,有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的纳税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也就是说,只要五年内没有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即使有逃避缴纳税款行为,只要接受了行政处罚,就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实际上,可以认为税务行政处罚是税务刑事处罚的前置程序。
篇5
【关键词】电网企业税务风险企业纳税筹划
一、我国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税收的法律风险
税收的法律风险是由于企业为逃避税收负担而主观性地偷税、漏税、避税等,或由于税收政策变更而导致企业客观性地违背税收法律法规,从而给企业带来的潜在税务法律风险,如缴纳罚金罚款、滞纳金、刑事责任等。其可能的形式有:主观故意而导致税务法律风险、主观非故意而导致的税务法律风险、税收政策变更或调整而导致的税务风险等。由于企业与征税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为企业偷税、漏税、避税提供了契机;同时,由于客观税收政策环境的“刚性”特征,决定了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在税务环境变化的风险。
(二)税收的经济风险
税收的经济风险是电网企业未灵活利用税收政策而导致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企业缴纳了本可避免的税收所带来的税务经济风险。一般而言,纳税筹划是指企业以实现纳税最小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不违背税收法律法规为前提,而充分利用税收政策的弹性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电网项目和建筑安装投资活动、买电卖电经营活动、投融资理财活动等涉税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纳税方案中进行事前筹划,最终选择最有利于企业最小化税负、最大化利润纳税方案的一种行为。因而,能否合理利用纳税筹划手段,直接影响企业是否多缴纳了不必要的税负成本,承担了税务经济风险。
二、加强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
(一)有助于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电网行业作为我国大型的国有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垄断型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和基础性产业,掌握着工业、农业和新兴产业等产业发展所需的能源命脉。相应地,电网企业每年缴纳大额的税收对国家财政收入具有重大贡献,成为我国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电网企业所承担的税负几乎涵盖全部的法定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费、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税附加等等。因此,加强对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做到事前评估、事中识别、事后及时应对电网企业税务风险,能够有效防范和降低企业偷税、漏税和避税行为的可能性,对保障我国税收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电网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也能为其他企业提供一定示范作用,从而保障国家整体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有助于维持电网企业正常运营
自21世纪以来,我国电网企业快速发展。至今,我国电网企业几乎垄断了全国电力能源的生产,其生产状况关系着我国农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持续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税收支出作为电网企业重要支出,占总成本支出的比例之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和资金周转能力,从而影响电网企业对电力项目的投资支出力度,最终影响到整个电网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电网税务风险无论表现为潜在的税务法律风险,还是税务经济风险,无一例外均会增加电网企业的税收负担,承担多缴税或缴纳罚金、滞纳金等风险。而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税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等的税务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税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防范避免企业税务经济风险和税务法律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有效保证企业日常经营以及投融资等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采取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不仅有助于降低电网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整体运营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升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
(三)有助于提升税收征管效率
我国电网企业健全税务内控制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是实现企业对涉税事务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的重要举措。重视事前对税务风险的预防、事中对税务风险的评估和识别、事后对税务风险的有效应对,提高电网企业对税务风险的把控能力,能够规范企业涉税事务的正常运行、保障纳税行为的合法缴纳与申报、促进税务计算的精确性和纳税筹划的合理性。规范的经营和纳税在降低电网企业人为操纵利润偷税漏税的概率、缓解外部税务环境的不确定所带来税务风险的同时,有助于降低电网企业的纳税遵从成本和税务机关征税难度和复杂度,进而有利于降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并提升税务征管效率。
三、电网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电网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内部成因
1、内部税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内部控制是防范与控制企业内部风险的重要且有效的机制,内部税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保障涉税事务和纳税行为合规合法,而制定一系列预防、评估、识别、审查和应对企业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制度和规范,完善的内部税务控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电网企业对建立内部税务控制制度的重视度不高,其内部税务控制制度还不太健全,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性力仍待商榷,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务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电网企业税务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合理,较偏重于财务报表目标的管理,而忽视了纳税行为合规合法目标的管理,使得内部税务组织机构难以有效应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没有设置专职税务机构,财务部门兼任会计、税务双重职责,这极易滋生出各种潜在的税务风险隐患。二是税收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不健全。外部税收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虽然使得电网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税务风险的发生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其发生绝非偶然的。企业可通过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以有效避免税务风险的发生。目前,我国电网企业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并未提前评估、识别和应对税务风险,当意识到税务法律风险或税务经济风险存在时,风险往往已成为现实。三是缺乏必要的税收审计制度。健全的税务审计能有效发现企业偷税、避税、漏税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而降低企业舞弊纳税的概率,起到事前防范和事后监督的作用。然而,我国部分电网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税务审计制度,审计人员对企业涉税事务的定期审查和评估工作执行不到位,而仅仅是按照税务机关要求而执行的程序式自查,或者外包税务中介机构。而税务审计外包可能存在外包中介机构因不熟悉企业内部涉税事项而未查出企业潜在的税务违法行为的风险,或外包中介结构受利益驱使而未深入审查企业内部纳税行为,增加了潜在税务法律风险。一旦税务机关稽核审查,便可能发现企业存在的税务偷漏税行为,而此时企业将面临更严重的税务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2、企业纳税筹划不当引起的税务风险。电网企业纳税筹划对税务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电网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不到位所引起的税务经济风险。电网企业管理人员和税务人员缺乏事前税务规划和企业整体税务规划,未将税务筹划贯彻企业涉税经营活动的始终。也就是说,企业没有充分借助纳税筹划手段,利用税收弹性和税收优惠政策规划企业纳税方案,以选取税负最小化的最优纳税,而致使企业蒙受的多缴税的税收成本损失,给企业带来的隐性税务经济风险。或者由于纳税筹划人员对税收政策或税法理解有误,而出现纳税筹划不当的情况,致使企业多缴纳本可节省的税收。另一方面,由于电网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不合理所引起的税务法律风险。纳税筹划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减轻不必要的税负,同时也可能成为企业偷税避税的手段和工具。电网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利用税收弹性或优惠政策而偷税避税,从而达到以合法之名行逃税之实的目的,进而给电网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法律风险。3、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低,税务风险意识薄弱。电网企业的垄断性质易导致企业税务风险意识较为淡薄。由于管理人员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人员在税务风险意识淡薄或专业素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很可能会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倾向于强调尽可能减少企业缴纳税款,甚至授意或串通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操纵利润,采取非法手段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另外,企业内部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工作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同样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潜在税务风险。在此情况下,管理人员和税务人员在工作中极易出现差错。比如,计税依据、税率使用不恰当而导致企业纳税金额核算不准确;纳税申报不及时、不全面而导致企业面临税务机关处罚的法律风险;纳税筹划不合理、不恰当而导致企业面临潜在的税务经济风险;错开、转借、代开发票等管理不规范问题而致使企业面临多缴税的损失风险或补缴税款和罚金的法律风险等等。
(二)电网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外部成因
1、外部税收政策环境的变化。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最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便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税收政策又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形势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更,给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电网企业税务管理人员需要不断适应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重新评估企业的税务处理方法,增加了企业纳税筹划的难度和工作量。然而,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企业无法轻易察觉,致使企业不能及时对税务风险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此外,部分税收制度和法律条文较复杂或笼统模糊,有些税收政策的变化前后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造成征税双方理解上的偏差,从而使企业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控电网企业的税收弹性和优惠政策。当一项新的纳税政策颁布时,电网企业内部税务人员很难能够及时又全面地理解和诠释新的税收政策,这样便很可能导致企业选择不恰当的纳税筹划方案,甚至出现违背税法税规的行为,加大税务风险。可见,外在具有较强不确定而又不可避免地税收环境是我国电网企业税务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2、税务机关执法不规范。我国税务机关被赋予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容易滋生权力滥用的风险,使得纳税人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一方面,当税源不足时,税务机关加强执法力度,严格课税,对企业进行多头重复稽查和审核,可能造成企业税收减免优惠无法真正得以落实,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在税源充足时,税务机关会放松征税管理,稽查和审核力度不足,甚至私自减税或给予企业缓缴税款。而宽松的税务监管环境和较低的惩罚力度,却会助长了企业偷税漏税的动机,同时降低了企业对税收优惠和税收弹性的关注,从而给企业带来了税务风险隐患。
四、加强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构筑税务风险管理的
“三道防线”完善电网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的企业税务管理组织机构,构筑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设立专门的税务业务部门防线。配备专门的税务业务部门,明确其职责权限,要求其负责具体业务项目的经营,并做到事前预防和规划税务风险、事中识别和评估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事后应对已经发生的税务损失,确定风险转移、风险承担、风险控制、风险规避等应对策略,以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水平。第二道防线是税务风险预防与预警机制防线。电网企业基于对自身税务风险水平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合理评估,建立健全企业税务风险预防与预警机制,采用科学方法防范、转移、规避、控制、降低风险。电网企业可成立风险委员会,并由风险管理部门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对涉税业务和纳税行为的审查和监督,及时识别出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将风险遏制在萌芽之中。健全的风险预防和预警机制,能有效防范外部税务环境不确定和企业内部经营所带来的潜在税务风险。第三条防线是企业内外部审计制度防线。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成立审计委员会,以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对涉税事务的审查和监督。规范内部税务审计的时间、范围、程序,着重审查电网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避税行为、税务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税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完整、纳税申报是否规范等等。健全的内部税务审计能够有效降低电网企业偷税漏税的概率。
(二)完善企业纳税筹划行为
纳税筹划如今成为大多数电网企业合理减轻企业税负的重要手段。然而,不恰当的纳税筹划行为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税务经济风险,同时也与企业的税务法律风险紧密相连。因此,加强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完善企业纳税筹划行为是关键。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弹性。电网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核算方式、销售方式、纳税时间、进项税抵扣、税率等进行合理避税。如电网企业可根据纳税筹划考虑是否选择简易计税、利用“营改增”后固定资产进项税扣除的税收规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等;二是借助国家税收共享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利用国家税收数据库收集企业历年缴税数据、国家税收法律数据以及其他可比数据,可以有效识别企业风险,并利用收集数据合理筹划。同时,建立税务信息化平台,将基础业务、财务、纳税有机融合,实现电网企业的财务数据集约化,进而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便利。三是强化对纳税筹划监管,确保企业在遵守税法税规的前提下合理规划,避免出现以纳税筹划名义行偷税避税之事。电网企业可以建立纳税筹划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加强对财税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培训等途径依法筹划,合理避税。
(三)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
电网企业税务风险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财务会计或税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较低所致。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那么企业内部主观避税、偷税、漏税的现象便会少之又少,企业纳税筹划不合理的经济风险也会大大降低。在现代电网建设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首先需要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加强内部职员的税务风险意识,进而从思想上降低税电网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只有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企业税务法律风险和税务经济风险。因此,电网企业应加强职业培训,宣传税务风险预防机制和违规违法处罚力度等,促进企业纳税行为有效规避企业税务风险。同时,招聘精通财务、会计、税务、法律等复合型人才,强化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专门的税务部门有关税收政策和税收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以促使企业专职人员精通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以及涉税业务的税务优惠政策和税收弹性,提升企业纳税筹划的精确性和合理性。
篇6
一、我国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流失的现状
2001年到201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占国家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在6.1%--7.1%之间浮动,然而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比重一般都在30%以上,发展中国家却一般为15%左右。此外,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源主要是工薪阶层,而且是规范企业的工薪群体,大约占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50%左右,而非工薪的高收入人群,税收约束则相对无效。我国银行存款中80%属于高收入人群所有,但是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却不足税收总额的10%,由此可见,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已相当严重,其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和调节经济的作用正在减弱。所以,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有效控制我国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流失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税制方面1.税制模式不甚合理。目前,我国个税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其便于纳税人了解和掌握税法,比较适合源泉扣税。这种税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税收效率。但是各种实践表明,分类所得税制对个税的纳税人的税负能力缺乏全面的考虑,容易引发避税行为,导致税款流失,影响组织收入效果。2.个税的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不科学。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对于不同来源的所得釆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方法。表面上看这种方法简单而且达到了横向公平,实际上纳税人家庭成员构成和家庭支出因素被完全忽略。例如:A是单身,月工资为4200元,B是非单身,要赡养两个老人,月工资同样是4200元。根据税法规定,AB分别每年要缴纳个人所得税:252元、252元。AB两人缴纳个人所得税都是252元,个税税负相同。从数量上来看,两人的个税税负一样,但是实际上,B因为要赡养两个老人,税负明显比A的要重,两人的税负实际上并不公平。
(二)主观意识方面原因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纳税光荣”只是一种口号,大部分人对纳税持抵触情绪。而且,高收入者的隐形收入居高不下,逃税的手段也是各式各样,利用税率的高低不同,将原本的高收入转变为低收入。目前,我国工薪阶层的税收在个税中占主要地位,物价的持续上涨使得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本来就减少的收入部分用来缴纳个人所得税,直接减少了这些人可支配的收入,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产生了逃税漏税的心理和动机。
(三)征管原因分析1.对高收入者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我国高收入人群个税流失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述,收入来源隐蔽,税收征管不严格。此外,我国目前税收征管水平不高,无法准确的掌握高收入者的个人实际收入;税务机关的稽查力度较弱,对高收入者多层收入存在税基缺乏监控。2.对偷税漏税行为惩处力度不足。我国税务部门对逃税避税行为执法不严,尽管对逃税行为有追缴税款鸡滞纳金、并处罚款的规定,但是税收执法实践中,税务机关对高收入者逃避纳税行为处罚往往过宽,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些不严行为在间接上导致了纳税人逃缴个人所得税等不良风气的增长。
三、我国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流失对策分析
(一)建立合理的征管制度1.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征税制度。由前面分析可知,现行的分类税制己经显然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以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混合制应更能适应现行的经济发。例如,纳税人先进行分类缴税,之后于每年年度终了,再将全年的进行汇总申报,由税务机关根据综合办法重新核定税额,与原缴纳税额进行比较,多退少补。这样,混合征税制度既吸收了分类税制和综合税制的优点,又对高收入者实行综合课征,体现了量能课税的原则。2.向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过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行为单位,大多数经济行为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而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很大原因是因为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造成的。家庭之间的成员数量、收入情况等完全可以消除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的差距。从而能更好的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思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府应真实的让公民意识到这一重要性,通过税收宣传,企业教育,或者媒体传播等各种形式,使公民逐渐自觉纳税的意识。同时,税务部门应提供各种税务咨询,税务公告等服务,使公民了解自己应享受的纳税权利,和应履行的纳税义务。
篇7
关键词:私营企业;会计舞弊;危害;防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中私营企业的发展在数量与规模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由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许多私营企业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而采取了跨级舞弊行为,影响到我国的宏观调控与税收,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必须针对私营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舞弊行为展开深入的研究,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地防止会计舞弊问题的产生。
一、会计舞弊的危害性
1.危害国家宏观调控的开展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性工作,会计工作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社会各个经济领域都需要会计工作的支撑,会计信息与资料对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是实现经济管理的改进、财务状况评估以及经营风险防范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会计工作结果的好坏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着直接影响。一旦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就会加大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评估与预测难度,同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也难以制定,情况严重时还会造成判断与政策的失误,危害国家宏观调控的正常开展。
2.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国家的发展。会计舞弊实际上就是经济犯罪,是相关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而滥用手中职权的违法行为。通常来讲,会计人员或者其领导为会计舞弊的主要行为主体,如管理人员为了提升政绩,指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又如利用公款消费等。这种行为必然会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给投资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3.给企业自身带来损害
会计工作本身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非常大,需要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这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目前许多私营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很不理想,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这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对企业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再加上有的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在开展工作时投机取巧,使得对企业自身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扩大。
4.严重影响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
企业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技术性,对各个方面提出的要求都非常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在许多地方的发展都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使得会计工作的质量与工作效率受到影响,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再加上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使得会计舞弊现象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导致企业会计工作难以开展,管理人员难以发现实际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私营企业会计舞弊的原因
1.利益追逐压力
第一,由于过高的守法成本而引发的偷税漏税行为。大部分私营企业的规模较小,这些企业更容易利用会计舞弊行为来偷税漏税。现阶段,我国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但对私营企业的中的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实行的查账征税税率为5%~35%,这种弹性的税法规定使得企业所有者更容易利用会计舞弊行为来降低征税数额。第二,获取资金困难的压力。目前,我国很多私营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获取融资的渠道也比较少,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难度大,私营企业基本无法通过证券市场来募集资金,在银行贷款审批条件方面,私营企业与其他有政府背景的内资企业相比又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许多私营企业为获取银行贷款或吸引民间资本而采用会计舞弊行为,如虚构会计报告、虚增资产、减低负债以及夸大利润等。第三,监管导致的利益追逐压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加大了在某些行业的监管力度,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督,提高了对注册资金的要求,并实施了检查制度。很多企业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为满足这些要求,就会采取会计舞弊行为,以使企业的出资额、经营成果等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第四,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成本太低。现在,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民事赔偿与刑法处罚制度的建设方面仍有待完善,针对部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通常是以行政处罚的形式进行,这就使得违法成本过低,难以使处罚的威慑作用发挥出来。
2.获取不法利益机会的存在
由于存在受到不法机会利益的驱使的可能性,并且这部分利益又被掩盖或者可以轻易逃避惩罚,就使得部分私营企业主会计舞弊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在实践中,很多私营企业采取会计舞弊行为都是因为受到不法利益的驱使而产生的。
3.产生会计舞弊的借口
第一,白手起家是大部分私营企业的特点,有的企业为得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往往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会计舞弊的方式来获取利益。第二,通常情况下,私营企业都有着高度集中的股权与决策权,如此一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企业所有者完全可以凭借个人主观意志,违反国家政策与制度,进而增加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几率。第三,大部分私营企业的财务信息都不会公开,影响财务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一些私营企业为了进行会计舞弊都会准备三本账本,一本是为了应付税务局,主要目的是为减少纳税的金额,一本是提供给银行,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银行贷款,还有一本是企业自己的,这本才是真实的企业账本。由此可见,私营企业信用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企业都是受到利益的驱使才进行会计舞弊行为的,这使得国家难以对私营企业会计舞弊行为进行控制。第四,现阶段我国对私营企业的外部监督制度还不完善,缺少有效的监督行为,缺少法律法规的限制,从而使得私营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猖獗,难以有效保护守法经营的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会计舞弊行为反而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经济利益。
三、私营企业常用会计舞弊的方法
1.账外经营以隐瞒收入
账外经营是私营企业经常会使用的一种方法,使用账外经营主要是为了实现偷税漏税的目的。具体如下。第一,企业账面边角料或废品处理收入长期缺失,从逻辑上来讲,这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特别是对于生产性企业更是如此,在边角料或废旧品处理的账外收入追查中,其他账外收入也能够被发现。第二,企业如果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但其生产与销售规模反增不减,相关建设不断增加,并且向相关机构的借款不断增加,那么该企业极有可能存在账外经营。第三,毛利为负。在企业起步阶段毛利存在算是合理的,然而随着企业逐渐走向正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那么毛利为负就显得十分不合理,表明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亏损情况变得越严重,这是不符合企业经营目的的。大量实践表明,如果企业处于正常经营的状态,但毛利却是负的,则很有可能是企业存在隐瞒收入的行为或者是进行了账外经营。第四,企业收入增加的幅度比水电费、运费增加的幅度还要低,按照经营逻辑来讲,企业相关建设费用的增幅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应呈正相关,当企业建设经营产生的费用的增幅远大于企业收入额的增幅,那么该企业就极有可能存在隐瞒收入的行为。第五,“其他应收账款”借给了其他的单位却没有收取利息,则可能是企业将这部分利息放到了企业的“小金库”中。第六,通过账面或者其他资料发现企业的实物资产长期闲置,就表明企业很有可能存在账外收入。因为,私营企业不可能将资产长期闲置,浪费资源。
2.故意多记成本费用
有的私营企业会通过多记成本费用的方法进行逃税漏税。例如,有的私营企业会将折旧年限缩短,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多提预提费用、多摊待摊费用与递延资产,从而使企业的成本增加,减少纳税的金额。
3.故意漏记或推迟确认收入的识别
有些私营企业会利用“未达账款”来控制企业的利润,从而实现偷税漏税的目的。例如,有的企业商品明明已经出厂,并验收合格,然而发票却没有开具,这种未确认的收入企业可能推迟其收入确认,因此,要对预收账款的收款状况予以关注,针对能够匹配已发出商品的已全部收款或者较高比例的收款,一般表明该企业存在故意推迟确认收入的情况。
4.利用回倒账以虚构利润
有的企业为了减少结转成本,会利用前期收入的发票来虚增利润,从而增加账面库存的数量,这样就可以形成账外资产,进而减少缴纳的税费。
四、私营企业会计舞弊的防范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相关会计制度建设,使会计舞弊的违法成本增大,降低守法经营成本。政府应将会计市场的准入制度标准提高,以使恶性加压竞争的情况得以避免。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私营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加强私营企业外部监管力度,确保私营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得到全面的规范。同时,政府还应针对自身的监管体制加以完善。
2.为私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平台
首先,国家应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并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平台,应消除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政策,加强相关法治建设,为私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其次,在私营企业的融资方面,政府应对私营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予以大力支持,为其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并加强民间金融体制建设,促使私营经济与其相匹配。其中私营企业融资所需的贷款担保体系必须进行大力发展与改进,使私营企业的融资获得的担保服务更加优质,进而使私营企业为了获取资金而采取舞弊行为的情况得以避免。
3.完善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体制
目前,我国虽然有监管私营企业的制度,但还不完善,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进而难以实现对私营企业会计舞弊的有效控制,因此,必须完善政府自身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使私营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实施得到有效的控制。现阶段,我国负责对私营企业进行监管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工商、税务等。尽管有诸多部门对私营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然而受限于各监管部门沟通不畅,监管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导致许多方面的监管工作并不理想,难以对私营企业会计舞弊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为此,就必须加强监管体制建设,提高监管力度,这也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一种重要途径。
4.建立健全的私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私营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是杜绝会计舞弊行为的有效方法。因此,必须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得到保护,并纠正开展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错误与舞弊行为,确保会计资料具有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完整性,实现相关政策与程序的合理制定。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渗透内部控制,任何经营管理与管理活动都应处于内部控制的范围之内。
5.加强企业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好坏,而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造成的,这些会计人员受企业所有者的指使而发生会计舞弊行为。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在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同时保障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加强对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工作,并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多项渠道进行学习,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能自觉地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在工作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私营企业中,会计人员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会计政策,并基于国家制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开展会计工作,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6.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
针对私营企业融资困难这一现状,各个金融机构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私营企业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让私营企业及时了解到贷款与担保方面的信息,保证信息沟通的流畅性,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多融资平台,解决私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要针对私营企业信用缺失这一特点,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督管理,避免发生逾期偿还贷款本息的异常情况。此外,还要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对私营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进行有效地防范。
五、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会计舞弊行为,在给国家、社会、个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还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秩序,阻碍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必须针对私营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找出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使私营企业会计工作得到规范,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为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守法经营的私营企业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谢涤宇,陈文毓.刍议会计舞弊及其综合治理[J].邵阳学院学报,2005(3):31-34.
[2]何宇凡.私营企业会计舞弊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3]秦伟.小型私营企业税收舞弊的审计思考[J].会计师,2013(9):47-49.
篇8
【关键词】信用;税收信用;税收信用规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94-01
信用是当今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经济交往赖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良好普遍的守信行为是市场经济能够持续运转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体现在税收领域,信用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税收信用主要是指建立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以守法、诚信、合作的征纳行为为基础,在享有权利并履行职能和义务的过程中体现税收征纳主体相互信任程度的一种特定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之时,经济出现良好势头的同时,自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税收信用是整个税收活动有效运转的推动力。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依法治税,有助于规范税收征管秩序的顺利实现,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有助于引导和教育征纳税主体积极履行各自的义务,促进我国和谐税收征纳环境的实现。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税收信用规范机制,营造诚信的纳税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一、树立全民税收信用意识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纳税信用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判断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行为时诚信与否的重要标准。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也是判断公民诚信与否的重要参数。树立全民税收信用意识至关重要,而且这种意识一旦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税收信用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全民税收信用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表现在:1.信息资源不对称。税收部门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而纳税人对税收法律和政策了解甚少,不明白纳税也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更不明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2.我国在法律和舆论的宣传上,过分强调了政府征税部门享有的权力,这使得征税过程中对纳税人不利的行为时有发生;过分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忽视其权力,使纳税人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不惜偷税漏税,触犯法律。基于以上原因,要积极地采取以下措施:1.要加强对税收信用重要性的宣传,确定不同的纳税信用等级,不定期对纳税人的纳税状况、守法状况、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对诚信的纳税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依法惩治,消除纳税人的侥幸心理,为税收信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2.尽快实现纳税信用信息共享,将税收信用广泛运用于信贷担保、消费担保、税收优惠政策等领域,使诚信的纳税人能切实受益,更好地利用应得的社会资源,同时使纳税人意识到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反过来更能增强其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二、规范税收部门行为
税收信用不但需要纳税人树立信用意识,也需要规范政府征税部门的行为。如果政府依法履行职务行为,就会影响其在纳税人心目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样势必会引起诚信纳税人的不满,产生抗税心理。
我国税收信用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税收部门的税收信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表现在:1.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对涉税案件的规定弹性过大, 导致税收执法的自由裁量权有不明确的随意性, 造成税收执法不公。2.税收监管的力度不够。税务机关违章办事、知法犯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基于以上原因,要积极地采取以下措施:1.在办理税收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在依法办税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办税程序, 提高税收服务观念, 尽可能地使纳税人对政府的信用度树立信心。2.建立有效的税收监督管理制度。从税款的缴纳、保管和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建立纳税人投诉、举报制度,以保证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三、建立落实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处罚机制
对征纳税主体来说,我国的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失信征纳税的成本偏低。因此,应当建立明确的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处罚机制,要赏罚并举。一方面, 建立纳税信用等级制度, 真正实现信息互通,对信用好的纳税人,给予简化办税程序、减少稽查次数、提供贷款优先等优惠政策,让纳税人减轻负担并获得实质的利益,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纳税人从事失信、违法行为的预期成本。对做假账、开假发票、假申报等偷税漏税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对有不良记录的纳税人要加强管理, 重点监督,尤其是对屡次发生的违反税法的行为,应从重处罚,从而对失信、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通过完善的纳税奖惩机制,真正守信纳税人受益,使失信者受到相应的制裁, 推动纳税信用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税收信用机制的建立是一项艰巨、复杂、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树立税收信用观念,使税收信用不仅成为征纳税主体进行税收活动的通行证,而且使税收信用成为在市场经济立足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陈必福.税收信用体系之构建[J].发展研究,2009(6).
篇9
关键词:原始凭证;失真;办法
最近几年,企事业单位当中存在着大量运用虚假原始凭证进行报账、拟造虚假支出、偷税漏税等现象,因而流失大量的资产,经费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要想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只有首先加强规范原始凭证,严格审查原始凭证的来源和审核,抓好原始凭证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工作,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
一、原始凭证失真的状况解析
(一)不真实反映经济业务
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不能有效通过原始凭证进行反映,主要表现在:
1.发生的业务内容与发票范围不同。
假如出现这种现象,将会使会计的监督工作难以实施,也不利于体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填写内容为劳务费的发票,却使用的是商业零售发票;填写内容为礼品的发票,却使用图书发票。
2.会计原始凭证中的业务项目填写和实际业务内容不同。
如:借用正当途径进行报销。在一般情况下,化妆品、食品和日用品等用以请客的物品不在公费报销范围内,通过把上述物品假借为办公用品进行报销;借用工作服的名义把自己用过的购物券进行报销;假借餐费的名义把自己从事的各种娱乐活动甚至包含违法活动的费用,填写为业务招待费进行报销等。
(二)违法使用原始凭证
不能规范使用原始凭证的主要方面有:1.不依据发票规定,全联次复写发票,而是根据个人需要,按照大头小尾的办法,填写联次不一致的发票,以使填写的数据大量超出实际支出数量,开设双方同时得利,把公款占为已有,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2.在经济业务往来中,运用过期发票或已经作废发票。3.自行制造虚假原始凭证,如,为了骗取大量的劳务费,运用编造虚假工作人员名单的办法,从而非法取得现金。
(三)原始凭证不完整填制
信息完整的原始凭证主要包括下面要素:1.凭证名称。2.填写的日期和编号;3.填写单据的单位名称和单位公章;4.取得凭证单位的名称或者是个人名称;5.发生经济业务的内容;6.实际发生经济业务的数量、单价和金额。在实际使用原始凭证过程中,不能依据上述条款按顺序、逐项、全联一次性填写。出现很多项目少填、不填的情况。
二、原始凭证失真的因素分析
(一)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
分析企业的内部管理,最近几年,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许多企业的财务报销制度没有及时更新,所以在日常财务工作中,时常会发生一些合理不合法,或者合法不合理的报销行为。研究我国制订的法律法规,《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票据管理条例》等法规当中也严格限制了各种造假行为,但却没有有效遏制原始凭证的弄虚作假现象,虽然也有一些人受到了处罚,但处罚力度不够,不能起到警醒作用。
(二)审核有待加强
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在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时,要严格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实施,有权不接受虚假的原始凭证,同时报告给单位负责人;有权退回记录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的原始凭证,并告知依据国家统一规定进行更正和补充。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依据上述规定进行原始凭证的审查,属于《会计法》规定的正确工作方法。但在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会计人员在审查原始凭证时,往往不能完全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实施。不能完全依据制度规定,不敢回绝单位领导签字的原始凭证,所以常常引起原始凭证的失真。
(三)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只有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员,才会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为存在很多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没有认真学习关于会计业务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掌握熟练业务,因此不能识别失真的原始凭证,所以经常会有不规范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核算资料,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四)社会环境有待加强诚信
目前社会环境中的诚信缺失也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原始凭证失真现象,造成原始凭证失真的原因不但包括会计人员缺少诚实守信的道德,还包括单位领导、办理人和主管单位没有浓重的诚信意识,为了个人利益和获得不义不财,运用形式多样的办法制造虚假凭证。还有,我国各种法律法规都包含有处罚违法行为的条款,但大多情况下不能依据法律规定进行惩处,存在很多人情面子现象,对违法乱纪人员处以罚款,从而代替法律制裁。这种无视法律存在的行为,也会继续扩大原始凭证的失真现象。
(五)印制环节出现造假现象
依据我国“发票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税条部门指定特殊企业印制;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印制增值税专用发票。严厉禁止制造虚假发票。国家财政部门监督制造行政事业收费票据。但并没有统一规范各种票据的制作、设计、运用时效,也没有统一标准的防伪标志,导致财务人员要同时面对形形的发票,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分辨真假,给了违法分子可乘之机,制造大量的虚假发票,使票据市场难以规范。
三、治理原始凭证失真的对策
(一)规范原始凭证的源头管理,管理好各种发票及原始票据
使发票和各种原始票据得以规范,应做到全国统一发票的票面格式设计和印刷。设计的发票内容不但要方便填写,而且又可以真实体现经济活动的内容;在制定防伪标志时,不但要利于工作人员的识别,还要具有一定的制作难度。另外要统一规定发票的使用时限。这样做的目的,不但方便了发票使用单位,也有利于发票管理部门的发放、使用和验收。
(二)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制度,加强执法
关于会计制度的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中要具备可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严谨性,同时要有措施予以保障实行,明确各个法律的职责,防止执行的混乱,建立完整的票据管理制度,从而使会计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原始凭证的法律制度。同时,应大力加强会计法规的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明确自身管理责任,提高法律意识。在检查中发现的会计问题,不但要及时纠正,而且要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遇有违法犯罪行为要移交法律部门。做到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不给失真的原始凭证生存环境。
(三)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法律约束力
积极筹措,改变财务法规的现状,努力营造优秀的法制社会环境。利用法律宣传,使企业内人人懂法,并自觉运用法律武器。对于制造使用虚假发票的行为,会计人员要明确这是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财管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发票管理办法,全面营造自觉抵制虚假原始凭证的氛围。
(四)加强诚信观念培养,倡导诚实守信
财务人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树立行业诚信形象。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环境,加强全民诚信建设,特别是部门负责人的诚信意识。造成原始凭证失真的现象,不只是财务人员的责任,属于社会现象,要在社会成员中提倡诚实守信的原则,鼓励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建立诚信制度,保证诚实守信的社会公民得到良好的回报,必然要给失信的人以必要的法律制裁,办理经济业务的人员在填写原始凭证时,要讲求诚信,真实、准确填写原始凭证,给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印制环节管理
1.使各种发票和票据得以规范,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各种发票的设计和印刷。设计的发票内容不但要方便填写,而且又可以真实体现经济活动的内容;在制定防伪标志时,不但要利于工作人员的识别,还要具有一定的制作难度。另外要统一规定发票的使用时限。这样做的目的,不但方便了发票使用单位,也有利于发票管理部门及时监督发票的发放、使用和验收。
2.要大力宣传使用非法原始凭证的危害,对于制造销售和违法使用非法原始凭证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利用公共媒体大力宣传国家财务会计法律法律,使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虚假原始凭证的社会环境,使每个社会公民都准确了解虚假原始凭证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3.各有关单位要明确自身职责,对制造销售虚假发票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迁就。财政部门要运用积极措施禁止非法票据流入市场,保证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工商部门要严格管理本地的经营人员,对于非法经营者要坚决取缔,保证合法经营者的权利;税务部门要大力宣传税收政策,使每个公民自觉缴纳税款,严厉惩处偷税漏税行为;物价部门要严格管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票据,依据行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制定不同的收费制度,同时予以严格管理和监督,保证规范收费行为;执法部门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制裁各种制造销售虚假原始凭证的犯罪分子。(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邱颖山.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1(01)
[2]郭常平.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4)
篇10
身份陷阱
揭秘 在协议中玩弄文字陷阱、骗取客户手中协议书、房托假冒房主、提供无效协议、任意扣留押金被老百姓形象地通称为“黑五类”。
支招 消费者在经纪机构的经营场所(即门店),应该认真查看张贴在墙上十项公示内容,及其经纪人员是否佩戴标有注册号的胸牌。
避税陷阱
揭秘 一些不规范的经纪机构以“合理避税”名义,劝说交易当事人采取签订阴阳合同逃避缴纳税费,以减轻交易资金压力,从而尽快促成交易。偷税漏税行为一旦被发现,经纪机构会立即推卸责任处处占理,纳税人还会因偷漏税受到处罚。
支招 阴阳合同有可能因涉及违法而无效。目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地税、金融机构已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以网签合同价格作为纳税和贷款依据。
流程陷阱
揭秘 由于二手房交易涉及的流程较一手商品房复杂,不规范的经纪机构对交易流程也不完全了解,在交易时易误导双方。例如:租赁合同要进行网上备案、存量房买卖要进行合同网上签约、还贷和新申请贷款如何办理等。
支招 消费者应了解具体交易流程后,再与经纪机构签订经纪合同,避免因不了解交易流程而出现纠纷。对不了解相关税费缴纳规定的,应在合同中明确交易中应缴纳的各项税费和支付人,明确经纪机构对未尽事宜所应承担的责任。
合同陷阱
揭秘 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房屋买卖、租赁及相关经纪业务的合同示范文本,但是不规范的经纪机构仍存在着通过自制格式合同条款或在补充协议中增加霸王条款等方式对合同示范文本内容进行不合理的删改,并哄骗客户签字。
支招 在直接使用合同示范文本签约时,应注意核对合同文本的内容是否和公示的示范文本完全一致,不要轻易签字。签订合同后还应注意查看是否加盖经纪机构公章,经纪合同有无注册的经纪人员签字。
收费陷阱
揭秘 收费陷阱是指在买卖经纪业务中,不明示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又在交易进程中,提出另行强制收费的要求。如中介在出租房屋时,以帮助业主顺利或高价出租房屋为由提供装修和添置家具电器服务,这些费用需要折抵房屋租金,但他们实际上会降低所承诺的装修和添置家具电器标准,由此产生的金额差距很大。
支招 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服务收费项目、计费方法和收费标准,遇到收取未在合同中约定的服务费用纠纷,可向市价格主管部门进行投诉。出租人应对中介所提供的装修和添置家具电器服务在合同中约定具体标准,并要求其提供装修和购置物品的发票。
挪用陷阱
揭秘 二手房买卖和租赁业务中,因交易中存在时间差,有的客户便将交易资金存入房地产经纪机构账户或直接交给经纪人员保管,这为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挪用资金提供了条件。有的经纪机构出现挪用资金无法收回的问题,有的甚至直接卷款潜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