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1 17:2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
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124—05
作为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方克立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本文要绍述的就是他在领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时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这三句话最早是方先生回答台湾学者叶海烟先生提出的以何种态度研究现代新儒学问题时讲的,后来他又在《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自我回省》一文中作了专门论述。该观点自提出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学者还进而提出,这三句话不仅对现代新儒学研究,而且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般的方法论原则。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作具体说明。
同情地了解说起“同情地了解”,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一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因为他在给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卷上所作的“审查报告”中就已提出类似的说法了。陈先生当时讲:“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①又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②依陈先生所说,“了解之同情”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和前提。陈先生的这一观点及相关论述,为中国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条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方法论原则,因此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作为哲学史家的方克立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方先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所从事的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对该观点进行了创造性地发挥。
方先生提出:“‘同情地了解’是指,我们许多同志在开始接触现代新儒家的著作时,对于他们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在西化思潮盛行、民族文化危机之时,大声疾呼‘中国文化没有死亡’,为护持和承续中华文化之慧命,贯注了满腔热忱,为之奋斗终生,都不由得产生共鸣和敬佩之情。因为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也有深厚的感情,不赞成民族虚无主义
收稿日期:2012—04—03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方克立与哲学中国化》( QDSKL100405)。
作者简介:陆信礼,男,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青岛266000)。
董凯,女,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青岛266000)。
篇2
关键词:物理实验; 科学方法; 观察法; 比较法; 图像法; 转换法; 类比法; 等效替代法
物理新课标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使实验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其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几种科学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实例: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实例:象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它们的发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装置。而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都是内燃机但是从它们的构造、吸入的气体、点火方式、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不同。再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不同点从发生时液体的温度、发生所在的部位及现象都不同。还可以用比较法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压力;电功与电功率等。
三、图像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四、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实例: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一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雾的出现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影子的形成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指南针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铅块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等。
五、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实例: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内能与机械能;原子结构与太阳系;水波与电磁波;通信与鸽子传递信件;功率概念与速度概念的形成。在物理学中运用类比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有助于提出假说进行推测,有助于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类比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意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觉积极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七、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八、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和形态用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假说理论加以形象化,便于想象和思考研究问题。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实例: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研究光现象时用到光线模型;研究磁现象是用到磁感线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研究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用挂图及手摇发电机模型;研究内燃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用挂图及汽油机柴油模型。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忽视它,又不能唯方法讲方法,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恰当点拨,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 历史学科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
History Learning Research and Guidanc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I Bo
(Guangxi Huanjiang Senior High School, Hechi, Guangxi 547100)
AbstractStudy of history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high school scores,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history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is stage, the majority of our area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history still based on passive learning, rote learning is the most basic method, and learning means is single,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ese phenomena, such as social factors, teacher factors and students' own factors. Improve 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need to star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ple ways.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学生历史的涵养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知识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人生成长经历中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的素养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学校的史学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历史学科在高中文科综合中占据相当部分,在高中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却由于对历史学习方法掌握较差,出现历史学习困难,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分化,历史成绩难以提高。进而影响了文科综合的学习成绩,乃至对高考形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误区和不足是面对整个高中群体的,所以研究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一,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近年来,高中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平,历史知识的水平更是差别万千,考试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全国推行,也对高中的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习方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习方法于教学方法之上,把学习方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教学方法改革与横向的学习方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方法研究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因素使得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1 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存在的误区、不足
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方法单一、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准确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等误区,造成众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一,学生注重课堂形式,忽略实质内容。众多的学生在从事历史学习时,将上课认真听讲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至于内容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全然不顾,全由老师安排。尤其是上课时老师提到的所谓的“重点”,还会在书本教材上着重标记。对于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也不积极思考,而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复遍。对书本内容不理解,课前不准备,课上不思考,课堂不能跟进,课后不积极总结,学习态度上表现较为被动。
第二,死记硬背成为万能方法。不少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对于历史史实,不需深入只需记忆即可。而且部分考试的模式也验证了他们的猜测,由此形成了一个定势思维,并逐渐根深蒂固,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记忆力好,能够把教材背下来,历史就能学好。不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死记硬背,结果效果并不理想,今天记住了,后天就会忘记一多半,而且还出现了知识点混淆。即使勉强记住了,考试的题目稍微灵活变动,又考不好了。长期的恶性循环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大减,还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目前这种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方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中间还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第三,难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学习,学习手段比较单一。教材是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教材,是不可能学习好历史的。但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度强调教材重要性,上课对着教材划重点、难点、考点,下课比对着教材脱节的看单个知识点,考前死记硬背课上所划知识点,考完试一切又还给了教材;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上课仅把教材上知识点讲述一遍,然后就一头扎进辅导书、试卷题海中间,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脱节,变成了干巴巴的考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在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之后,效果却不尽理想。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的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时还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死记硬背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而且学习手段单一,容易走极端。这些历史学习方法逐渐的使众多的高中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学习效率,造成了学习的质量不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转变学生学习历史方法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2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的原因
导致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大的方面说有社会因素,往小的方面说有教师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不足等等。
2.1 社会因素造就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影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研究探索
第一,考试模式间接的降低了历史学科的地位。目前我国高考模式不是统一的,而是根据各个省份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部分地区实行“3+2”,即语数外三门主课外,在剩下的六门课中任选两门课程参考高考;一部分是实行“3+大综合”,即剩下六门课综合在一起;还有一部分是 “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对历史学科的影响深远。尤其是“3+2”和“大综合”模式,使历史学科的地位降到了副科的位置。另外,高校在招生中理科居主要地位,文科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众多学校重理轻文,客观上使历史学科不被重视。
第二,历史教材尚不成熟造成历史学习方法缺失。在进行新课改前,教材主要采用通史的形式,内容空洞、僵硬、枯燥、且政治意味浓厚。新版本虽然颠覆传统教材编排模式,却由于在专题、模式上并不成熟,造成历史进程联系上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割裂。教课书注重的仍然是史实叙述。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被动,采取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出现在学习方法上的缺失。
第三、对历史学习方法缺乏研究。历史在社会中的不恰当定位及不被重视,教育工作者对历史学习方法研究不多,学生不够关注,使得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长期被忽视。
2.2 教师因素
很多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也落后,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太关注。尤其是在现代高考制度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时候,对于新课采取点出知识点、高考考点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有些教师为了保证高考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考点的深化复习,有意识的压缩上课时间,而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基础理论薄弱、对知识点不理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长时间循环之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对历史采用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
2.3 学生因素
第一,学生的心理原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兴趣低下,甚至有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厌学情绪。自己不愿意、也无意去主动摸索改进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平时不专心、以消极的心态应付课堂作业。这种心理变化与长期的过程中老师、社会、家庭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系,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的学生都得不到重视,自信心及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心理上产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更别说探索历史学科的主动学习方法了。
第二,不善于突破创新学习思维方式。在现代的高中教学中,由于需要应付高考,能够留给学生真正独立探索的空间很少。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主观能动性较差,不善于、也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问题,不敢质疑老师,单纯一味的依靠老师,完完全全地跟着老师走,不顾那些是否完全适合自己的进度及实际。在很多的问题上,学生考虑问题都缺少深度,思维简单,一知半解。这些都说明了现在的学生突破创新思维方式有待提高。
第三,对学习方法的轻视。不少学生可能都存在这样的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文科类的东西就是靠记忆力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什么学习方法。正是因为历史学习方法长期得不到学生的正确认识,造成了众多学生学不好历史,畏惧历史。
3 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造成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多样的。同样解决的途径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针对现状和深层次原因入手,摒弃不合时宜的历史学习方法,转变社会的不合理观念,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
(1)改革考试制度,转变人们学习历史的观念,加强对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首先,通过考试机制的改革和考试内容的调整,提高和加强历史学科的地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对历史学科的轻视程度。其次,忘记历史意味这背叛,不知历史无意于愚昧。当前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下,不少人价值观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处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加强历史教育,对培养其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鼓励相关教育研究人员及历史教师研究历史学习方法,并进行检验,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推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2)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活用教材。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科技成果也不断走进课堂。多媒体设备在多数地区都得到推广。但众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模式,一支笔一本书上一节课,效果不是很好。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教学资源,活用教材,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教师单纯的灌输式讲授。例如,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观察文物同历史书中图片及介绍联系,能够有效的增加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而且很容易记住。教师有效的教授也是学习方法不可偏废的一个部分。
(3)学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不断探索完善。在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有框架学习法、图表法、联系法、横纵向比较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有效的一面。(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22页)例如横纵向比较法,首先应对选定的比较对象加以分析,找出其各个组成要素及属性的可比性,然后再一一对应比较。分析比较历史事件一般都是从背景、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切入,找出彼此对应的可比性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逐项对应比较。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思考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由于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的手段和条件等不同,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因人、因时创造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历史学习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三峰.高中生历史学习的误区和困难及矫治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篇4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数理方法 应用实践与研究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是物理学发展的根基。学习物理需要有高等数学的知识基础、数学学习方法等理论知识来辅佐。对于新课改环境下所提出的如何教学,以及如何去应对转型下的高考要求的形势,可以运用数学基础技能,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新能力,从而充分体现数学这门学科与物理学科的相互融合。
1.教师要有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理念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与大学课程接轨,更早地把高中生带到物理殿堂,那么从高中起就要打好数学基础。数学思想在物理中的渗透,简而言之就是数理结合,就是在教学中运用数学方法,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数学形式来表达物理规律。在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几何法、极值法、数学归纳法、图像法、微元法等。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优化知识的结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方法在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又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合理构建知识网络,优化思维结构。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
2.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2.1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建立数学公式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建立数学公式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1)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其真正理解数学表达式的物理意义。(2)培养学生用图线表示物理规律,从图线中认识物理规律的能力,使其对物理规律有个大概了解。(3)培养学生将物理过程、物理模型描绘,以及表达出来的能力。
2.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图线和图形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物理量字母符号运算的能力。这是高中物理学科中数理方法相互应用实践的重点,主要注意以下情况:应该把注意力着重放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放在“运用数学方法”上。对于物理问题,学生应该用相应的物理量、定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来进行推导和运算,从而最后得出待求量最简单的符号表达式,然后才把对应的数据代入求出的表达式中,进行最后的答案演算。
3.高中物理学科中数理方法的应用实践
3.1运用数理结合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一般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以及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其概念反映的是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单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内涵和外延。学生一般要经历找出本质属性、认知定向、进行抽象思维,以及深入理解概念等过程,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在抽象出一般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共同特征、本质属性以后,要用简洁的语言、数学式子或者图表来表达其物理概念。
3.2运用数理结合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它是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的反映,也是自然界中的物理客体属性的内在联系。因为对于物理学,其本身就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发现,运用数学方法能比较清晰地揭示物理规律的内涵和本质属性,同时能形象展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3运用数理结合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在物理学中,应用准确实验方法得出实验数据之后,从实验数据中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论,这是实验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因此,数学工具的应用使处理过程更简捷和直观。例如:在《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数学坐标,作出W―v的图像,发现不符合正比律图像规律,根据图像进一步猜测功和速度的其他可能关系,继而作出W―v的图像,如此依次直到找到W和v的准确关系。
3.4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并经过思维活动,最终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以及概括,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战略。而数学方法,则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事物的关系、状态,以及过程,并经过推导、运算和分析,以形成判断、解释和预言的方法。下面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中,就用到了数学的极限思想。
总之,从以上可以看出,数学思想方法对物理的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将数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应用有全面的认识,并且能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各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对于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教学以及如何去应对转型下的高考要求的形势?教师可以运用数学基础技能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新能力,从而充分体现数学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其在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同时,也为更好地与大学课程接轨、更早地把高中生带到物理殿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波,周睿,王建中.谈数学在高中物理中的迁移.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VOL17,(6):30-34.
[2]何勇.数学思想在高中物理课改中的渗透,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VOL17,(1):89-91.
篇5
关键词: 计算方法 师范生 教学能力培养
一、引言
2014年6月23至24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高等师范类专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培养和培训,使师范生具有较高的教师素质,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科研能力等,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它是每个师范生必备的一种特殊能力,关系到师范生在今后能否胜任教育工作的问题。
对于师范类专业来说,一定要抓住大学四年关键转型期,强化教学能力培养,帮助师范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计算方法的内容与特点
计算方法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主要研究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方法、理论及软件实现,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和微分方程数值解等。
数值代数包括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特征值问题、高次方程、超越方程、非线性方程组等有限维问题;在计算数学中,数值逼近思想几乎渗透在所有方法之中,离散近似、函数插值、数值微分、数值积分都是其基本内容;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主要探讨方程如何离散化、离散化方程如何求解及有关的理论问题,按照方程的类别可分为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积分微分方程等的初值问题、边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作为一门数学课程,计算方法与其他基础数学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它不仅研究自身的理论,而且更多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供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成果。计算方法业已成为与现代技术并行发展的数学学科,在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三、基于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
1.合理优化内容,强调算法思想
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学时间较短(54学时),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建议一些过于专门的知识不要讲授,例如:有理插值法、三角插值法和多重步QR方法、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等,并尽可能去掉或适当压缩对传统理论的推导。强调算法的构造思想与设计技巧,如:离散思想、迭代思想、外推思想、加速技巧、松弛技巧等。这些思想与技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各部分内容、算法思想与技巧有机组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灵活选取教学手段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应该为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方法所局限,在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选择合适的模式和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
例如:在介绍三次样条插值时,我们选择问题式教学。首先给出定义并提出两个问题:“怎样的函数才能成为三次样条函数?”“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确定三次样条插值函数?”为回答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分析,得到三次样条插值函数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当对三次样条函数有一定认识时,启发学生做进一步探索,通过对插值函数在中间节点的限制及两端点三种状态的限制,建立三种情形下的线性方程组。当相应的三对角方程组建立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它的特殊性,有专门的解法――追赶法,并让学生提前了解,为方程组求解的学习埋下伏笔,为后期的学习铺设道路。
3.学生角色转换
师范生一般在大二末已初步掌握了备课、写教案、讲课的基本方法。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可以把适合的内容交给学生讲授。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5人一组,按组学习、讨论并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外进行轮流讲授,对出现的问题写出分析与总结,进行教学反思。最后推选出1人为代表进行课堂讲授,老师对学生讲课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作出评价。这样,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备课能力、讲课能力及合作能力等,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4.运用网络平台延伸课堂教学
由于计算方法教学内容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完成计算方法的教学是不可能的,网络平台作为新型教学工具具有很多优势,不仅拓宽了交流的渠道,而且方便、及时、功能强大,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无限的延伸空间。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源上传共享,运用空余时间上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答疑、交流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强化教学效果,而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科研型师资已成为师范生培养的新标准,在计算方法教学中应适当介绍一些当前比较流行的数值计算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可以结合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介绍算法的实际应用背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
6.加强实验课的教学
由于计算方法课程中许多问题要涉及大量数据的计算及算法复杂性、收敛速度、运算量等相关问题的分析,仅靠课堂教学、理论推导是很难讲明白的,而且用人工计算不仅枯燥、繁琐,还容易出错,因而数值实验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实验课上,学生要搞清每一个算法的设计原理和计算过程,将计算的实现交由计算机来完成。这样,不但使学生从繁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而且使学生通过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能够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提高计算效率,并对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科研过程有初步认识和实际体验。
7.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既是检查学生把握课程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
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我们建议不要采用一体化的试卷考核方式,而是采用多种方式、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包括:作业、参考文献的学习、小论文写作、口试(包括讲课)、课程设计、数值实验、期末综合测试等。
另外,也可让学生参与出题。首先将学生分组,各组分别出题,老师从各组题目中选题、组题。为出好题,学生必然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然后动脑筋、查资料、反复研究,这样就可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增强。通过出题,使师范生真正当一回老师,更深刻地体会教师工作,为今后教学打下基础。
四、结语
计算方法作为我院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我们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再结合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革,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针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些举措,既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课程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师范类专业计算方法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继续努力学习,开阔视野,不断地研究探索教学技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师范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第5版.
[2]杨文华.论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总41):19-22.
[3]王金柱.师范院校《计算方法》课程实践性教学初探[J].价值工程,2011(27):216-217.
[4]张希娜,李亚红,郭中凯.关于三次样条插值的教学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2):1-2.
[5]万中,韩旭里.《数值分析》课程教学的新认识及改革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2):65-66.
[6]沈海龙,邵新慧,宋叔尼.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3.10,第29卷(5):1-3.
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20-04
一、引言
对历史的研究通常能帮助我们寻找规律以更好地预知未来,科学研究同样如此,要把握任何学科的未来,最好途径就是先了解其历史。因此学科历史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术方法。从某种意义来说,对学科历史研究和反思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这种反思的深度广度,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科史研究服务于该学科的需要,通常关注本学科领域里主要理论问题的来源、解决情况以及解决方法等。通过研究学科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梳理出学科发展的清晰脉络,确保该学科的理论体系的自主性和基本价值,是所有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年轻学科来说同样如此。通过对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重要思想体系产生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领会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这种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分析角度对我们梳理教育技术学科,寻找学科自身发展演变规律,准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史主要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目前,科学史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以科学史学科创始人萨顿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编年史方法,以柯瓦雷为代表的思想史编史方法以及以默顿和贝尔纳为代表的社会学方法。
以科学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乔治・萨顿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观认为科学是实证知识,而科学史则是实证知识的积累史,其研究方法通常采用以大事年表的方法记录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由法国科学史家柯瓦雷开创的思想史编史家们则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观念,科学观念的发展是内在的和自主的,科学史是观念内在更替的思想史。与编年史研究方法相比,思想史研究方法既能从某个特定学术领域中寻找和选择能够代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科学事实和关键技术,又能深入分析这些科学事实和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在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上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以默顿和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史家们则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科学史可以而且应该写成科学与其它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史。科学社会史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主张在研究科学发展的同时结合对应时代的社会背景。
实证主义编年史研究有助于人们快速而清晰地了解某一科学领域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和主要脉络,但对重大科学事件背后隐藏的科学演变规律却未作过多探究。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者们在对科学人物、科学事件和科学成果进行记录和总结的同时,还试图通过历史解释的方式来寻找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发展规律。在学科史研究过程中,如果想找出蕴含于其中的历史规律,最好的方法是对上述几种方法取长补短,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加以综合运用,我们在进行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的历史研究时同样需要如此。
三、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充分借鉴了科学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后,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者们最终形成了关键事件编年史研究、范式研究和学术人物思想研究等三种不同方法,由此也分别形成了不同视角下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发展史。
1. 教育技术学的编年史研究
与其他科学编年史相同,教育技术编年史研究也是对教育技术领域曾经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其对本领域的影响程度来进行选择,最终形成不同时间点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技术重大事件列表。
目前已有很多各具特点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大事年表,如美国佐治亚大学Julie Moore 主讲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中,学生Saeid Roushanzamir和 Emily Giles 创建并维护了一个教育技术学大事年表(表1),该表的时间段基本上是从1920年代前后一直到2000年前后。针对每个时段里的重要事件都有较详细的说明和分析,其中列出每个年代出现的重要理论,如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系统方法,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理论开始向认知主义理论转化,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所带来的对教学设计的巨大影响以及绩效技术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等。从这个大事年表中,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来把握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2. 教育技术学的范式研究
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了范式的概念,为当代科学思想研究建立了一个重要讨论基础。范式实际上就是在某个科学领域内,研究者们遵循的相关标准理论、思想观念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总和,也就是研究者们对于特定对象所使用的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构成的体系。
在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以库恩范式理论为指导来解读和诠释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成为一种重要思路。不少学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技术范式体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范式体系如赛特勒的教学技术四范式理论,即:媒体范式、传播与系统范式、行为科学范式、认知科学范式,蒂莫西・克诗曼提出的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范式、智能导师系统(ITS)范式、(Logo-as-Latin)范式以及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SCL)范式等。运用科学范式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学既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因为范式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化既能有助于从不同研究角度推进教育技术学发展,也可能影响教育技术学统一规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3.教育技术学的学术人物思想研究
学科基础理论的最终形成通常可以看作该学术领域大师们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研究的积累和沉淀。运用思想史研究方法,研读和分析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学术论著及其包含的观念和思想,既能从中梳理出引导学科发展方向的线索,研究成果最终也可以构成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基石。
虽然教育技术学的历史比较短暂,但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本学科和相关领域内无数学识卓越的大师通过智慧和努力,为学科的诞生与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例如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给出了很多教育基本理论的界定,成为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石。心理学家桑代克、斯金纳将行为反射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此外,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香农的信息理论和拉斯韦尔、施拉姆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定义对教育传播学后续发展的影响。皮亚杰、布鲁纳、维果斯基、格拉斯菲尔德等人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学术思想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巨大推动作用。
对教育技术学界重要人物的学术思想史进行追溯与解读,系统介绍、分析研究和评价大师们的学术思想,是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以及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理清教育技术重要理论的发展及沿革规律。
四、不同视角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线索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的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例如仅关注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事件,往往容易迷失于其中,难以从中发现规律。同样,如果脱离历史事件进行范式研究或是学术人物思想研究同样无法真正把握教育技术学的历史脉络,我们必须融汇和综合运用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结合教育技术历史研究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分别通过关键事件年表、研究主题和范式的演变以及主要学术人物思想演变的过程梳理出多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历史发展脉络。
1.理论与技术视角下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演化线索
各种理论与技术随时间逐渐引入教育,使得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题与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如果以各类技术发展对教育技术学及其研究主题的影响作为分析线索,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演进线索,如图1所示。
针对上述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技术及研究主题的历史演变,可以借鉴塞特勒范式概念来解读和综合研究其发展线索,可以综合应用媒体范式和传播与系统范式来研究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这条线索,综合应用行为主义范式和认知科学范式来研究个别化学习演化这条线索,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理论基础与技术进步影响下的教育技术学演进规律。
2.基础理论与学术思想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线索
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往往都是随着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理论的发展,对本学科重要学术人物产生了较大影响,令其深入思考后提出带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而推动的。如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以戴尔、芬恩为代表的早期媒体派教学专家的研究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播学的影响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起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运动带来的从媒体研究向整体教学过程研究的发展,使系统科学研究方法逐渐开始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此后学习心理学发展推动学习科学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使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发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战场。相关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不断开拓着教育技术学研究视野,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不同学术人物之间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沟通交流与融合贯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五、多视角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脉络
结合上面所说的教育技术历史关键事件、研究范式的演变以及学术人物思想的碰撞与交互过程,我们可以尝试着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梳理出一条清晰而易于理解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脉络。例如,可以应用赛特勒四范式结合历史事件、理论发展及代表学术人物思想影响来梳理出20世纪30年代至目前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脉络和演进关系。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在教育技术的演变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关键事件,能够带来教育技术研究视野和角度的变化,对于相应时期的学术人物的学术观念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推动其学术思想的变化和丰富完善,这种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了推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全部动力。
六、结语
教育技术学作为真正意义的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都与现代教育技术自身的出现和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承,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实践的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不同阶段的教育技术发展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不同角度的教育技术学发展史中,都能明显的看出这一点。
在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不断发展开拓,从主要注重视觉媒体及其教育应用,到视听媒体、再到视听传播、教育制度,从只关注学校教育本身到关注学校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隐性因素,从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到注重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不断向纵横方向深入发展,这种研究的深入也在不断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自身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单一视角和单一研究方法所带来的局限性,有助于梳理出更加清晰、完整和易于理解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脉络。在研究中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同一原则,既注重对事实的叙述,也注重对事实背后影响因素的逻辑分析,应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置身于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间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要结合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来做研究和分析。
作为比较年轻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诞生和发展还不到一百年,在基础理论建设上还很不成熟。对于这样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学科,对其历史和理论的总结、研究和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为解决学科高速发展同时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所有教育技术理论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冷静总结学科发展历史,寻找客观规律,分析和预测变化趋势,探寻保证本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0).
[2]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3]刘美凤.解析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J] .比较教育研究,2004.(8).
[4]焦建利.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军人物学术思想研究引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
篇7
关键词: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14-03
一、法院判例分析法运用的契机与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和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法学专业教育方法备受关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法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为此,法学实践教学方法应当在法学教学中占据更大比重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其中,模拟法庭、诊所法律教育、法学实验教学在现阶段发挥的显著作用已为法学教育所关注。在法学实验教学方法中,一种新形式――判例分析方法是学生既熟悉却又未曾全面接触的方法,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是学生获得法律经验的重要途径。19世纪末,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曾推广以案例教学和学习上诉法庭的判例作为将推理应用于法律学习的方式。作为一种法学专业教学方法,它以法院的真实判例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案件的能力。从更准确的意义而言,兰德尔开创的法学专业教学方法是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与判例分析的法学实验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案例教学通过分析与推理上诉案件中的司法意见、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推导出一般的运用原则。它对于学习法律分析与推理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但它很难让学生学到律师的其他技巧如解决问题、事实调查、交流、辩护、谈判、诉讼等[1]。
在法学专业中开展判例分析实验教学方法适应了我国法律发展的趋势,符合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判例分析的前提是法院的判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在十年前它还是法学教学的稀罕物,随着最高院《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的,法院判例将以每日数以万计的速度呈现于众人面前。通过网络公布判例的方法经历了漫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以来,下级人民法院在解决案件中遇到疑难问题,为保证司法统一,可逐级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请示,最高人民法院就具体案件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做出批复,下级法院依此批复做出判决,但并不直接引用此批复。这种批复下发全国各法院,各级法院必须参照执行,因此,具有法律效力。第二阶段,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于1985年创办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及时批复、解释并公布经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通知进一步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公报》,目的在于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地方高级人民法院也往往编辑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教学、研究单位也编辑出版供教学、研究使用的案例等。第三阶段,《民事诉讼法》和最高院《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早在2003年北京市三级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方面的所有判决书,一般公民都可以登录北京法院网()进行查询。这是北京市法院落实司法为民50条推出的又一项新举措。《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根据最高院《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法院的判决书将全部上网向社会公开。最高人民法院专门为公众设立裁判文书查阅室,公民可凭身份证查阅。
在网络大数据时代推动下,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使得法学教育迎来了一个契机。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再也不能静守在法学精深理论的书屋里埋头钻研,它将人们的视野迅速卷入到法院判例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在这些判例中发现法律,学习法律。当然,对于法学教学而言,以法院判例作为教学的途径本身就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实验。人们已经看到了判例公布带来的兴奋与激动,但面对判例的一片,又似乎有些彷徨。究其原因就在于,至今还没有一个针对法院判例实验教学的规范文本。甚至可以说,至今还没听说一所高校能够将它作为一门规范的课程纳入到教学中来。因此,在探索中前行就必要存在挑战。
二、法院判例分析法运用的意义
判例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判例来掌握法理与法条,通过研究判例培养学生像法官、检察官、律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很多国家在应用型法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例如,在日本的法学界,广泛地存在着判例研究会这样的教学和研究制度。其中最为典型的为东京大学民事法判例研究会,其开设的民法判例研究课程为4学分,时间为一年,主要的上课形式是研讨[2]。
(一)为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知识的平台
对判例的研习与对法学理论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法律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判例作为法律实践的重要部分,理应需要充分的研习。一方面,通过判例分析可以学习裁判中所蕴含的法官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裁判是对法律与现实最好的结合,通过对判例的学习可以弥补法律理论知识的僵化与滞后性带来的不足。同时,判例一般要比理论容易理解,在具体的运用中学习理论知识是学习法律的最好方式。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认定事实、分析证据和发现法律的能力
每一个判例都是由诉讼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组成的,许多案件纷繁复杂,如何准确认定事实,需要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判例反映的事实,是经过谨慎分析、提炼概括的,通过阅读判例,可以逐渐提高对诉讼事实的认定能力。特别是通过判例分析可以对法律事实之外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加以深入分析。诉讼的核心是证据,判例将案件所有的证据集中展示在公众面前,这就给证据分析提供了良机。最后,从法律关系入手分析判例所依据的法律规定,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判例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案件事实的能力、分析案情的能力、分析和使用证据的能力和查找法律依据的能力。
(三)判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方法
在判例教学的过程中,判例的意义并非只是为学生树立诠释法律的范本,法官在解释一种法律规范的含义时,或者对某种事实的认定过程中暴露出的法律思维路径时,有可能与课本中的知识不相一致,这样便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提出质疑,进而寻求答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法律思维能力。判例是最容易促使学生接近法律思维的领域,因为判例取材于现实,生动鲜活,藏于判例之中的知识易于被学生领会和接受。所谓法律思维实际上主要是依据法律的思维方式,判例融合了诉讼事实和法律依据,融入了法官对法律问题睿智的思考,因此,通过判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法学学生学习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是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判例分析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解某一具体案例当中的价值的冲突过程,理解法律判断的决策过程,产生对法律制度、法律价值和法律思维模式的认同,这对于创新性法律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在判例研习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判例分析法律实验教学还可能对司法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矫正地方不同法院的偏颇做法,为立法提供理论论证的基础等。
三、法院判例分析的教学可控性
(一)教学目标的可控性
实验本身存在多元的目标体系,在培养法学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的根本目标下,努力创造模拟法律事务环境、建立真实的法律服务平台、创造法学学术研究平台、提供理论教学辅助平台和开设师生互动平台等。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五个教学目标:第一,案件事实的叙述和分析能力。第二,法律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三,证据运用能力。第四,文书写作能力。第五,批判性法律思维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这五个教学目标,而是其中的两个或者三个或者更多。总的说来,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方法可以在增进法学知识、提高法律技能、培养法律思维等方面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判例分析虽然是对既有问题的讨论,但是并不预设标准答案。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可控性
鉴于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各高校时机成熟之时应当将其列为一门课程,特别是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校,将其列入课程更显得十分紧迫。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案例的选择、判例阅读技能、法律关系分析、证据事实分析和判例分析报告撰写等。
判例的选择应以中国司法当前的问题为中心,以典型判例为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和《中国民事审判》等上的典型案例,以及在中国裁判文书网站上公布的判例都是可以研究的对象。在选择案件的时候,应在开课前一学期提前确定并公告,同时初步确定判例分析小组和指导教师。小组成员最终提交的判例分析报告,其内容包括案情介绍、各审判决、法律依据、裁判要旨分析、制度梳理、比较法研究、法律问题和法学理论探讨、总结等方面。鼓励具有创造性观点的报告。是否具有创新性主要在于判例在筛选时,因此,报告的主要的功能在于理论研习和制度梳理,并不以创新为目的。实际上,没有坚实的法律理论功底,没有融会贯通的分析能力,这种学习是很难完成的。这一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教学周的安排和关键步骤上通过文件的形式进行指导,教学过程具有很高的可控性。
(三)教学方法的可控性
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分组讨论、当面指导和报告形式,这种方法是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分组讨论主要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团队,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分享学习经验。一般适合2到4人的小组,指定一名组员为主报告人。当面指导主要是在判例之后,小组成员开始判例的准备工作之后,具体内容有介绍案情、分析法律关系、阐述法律依据、分析裁判要旨和证据梳理等。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倡议性的询问,并加以记录询问过程。最终由主报告人在教学总结会上作判例报告,介绍判例研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
(四)教学效果的可控性
判例分析报告是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的最终体现,在这份报告中融汇了学生整个判例的学习精华和教师的指导观点。对该报告的评估结果体现了判例分析教学效果的高下。另外,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过程性评估,其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指导过程中所记录的讨论内容以及最终主报告人作判例报告的讨论过程。当然,与以往的一次性考核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效果并不能通过一张试卷、一份报告获得,必须由多次、不同阶段的成绩评估组成。
四、判例分析法教学效果分析
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实践为例,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整个法学实验教学实践样本中主要含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教学的规范化
在进行法学实验教学之前,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拟定教学大纲,以及安排教学日历和教学评估标准。只有完善的教学规范才能保证法学实验教学能够按照预计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哈尔滨理工大学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将诉讼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等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真实判例的研读、解析和反思,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和熟悉法律适用、证据适用等技能,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各理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培养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法律职业素养。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初步掌握法律适用的方法和规律,掌握诉讼中事实与证据的相互关系,以及证据的运用方法,从而为其参加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按16周,每周安排4学时进行。第1到2周进行判例查找和检索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第3到4周进行判例阅读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第5到6周进行判例法律关系分析技巧的讲授和训练;第7到8周进行判例证据链条以及律师、法官对事实与证据运用技巧的讲授和训练;第9到10周进行判例证据认定与法官心证的讲授和训练;第11到12周进行判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第13到14周进行判例分析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第15到16周进行撰写判例分析报告的方法和训练。
在教学评估上,采取过程性评估方式,即通过判例文本的检索、阅读、证据分析等平时表现给予成绩,最后提交一份判例分析报告。平时成绩和判例分析报告各占50%。
(二)法院判例的精选
在讲授之前,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查找教学判例。首先海选判例主要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网站、《人民法院公报》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编撰的指导性案例丛书。其中有部分案例可以采用法律诊所已经结案的案件。不适宜采用并未有判决的社会热点事件,那样达不到法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然后,精选的判例主要是有教学针对性的判例,如判例阅读训练可以使用篇幅较长,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的判例;判例证据运用则宜采用证据种类较多,认定过程复杂的判例。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应采取教师评估和学生自我评估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提出教学建议。教师从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法律思维的过程、技巧的掌握熟练程度以及所提交判例分析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判例法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当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也应当提供必要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另外,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问题,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评估数额。
参考文献:
[1]李俊刚,尚淑敏.社区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5.
篇8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宿舍管理;管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06-02
有效的沟通是实现管理的关键,学生宿舍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做到学生宿舍的科学管理,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管理沟通,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宿舍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在学生宿舍管理中进行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不论是什么组织,要想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都要与其成员进行沟通,而如何实现与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使组织管理成功,就成为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的关键,由此出现了管理沟通的概念。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沟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与学生的沟通,即向学生宣传各种安全管理或设施管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各种宿舍服务,以及文化活动等的组织;二是与宿舍管理人员的沟通,例如召开管理人员工作会议,共同制定宿舍管理方案等;三是与学校上级管理的沟通,例如向上级汇报宿舍管理工作等。
管理沟通在学生宿舍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管理沟通能够传递宿舍管理信息。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属于内部沟通,而与学校和学生的沟通则属于外部沟通,通过管理沟通能够将外部沟通与内部沟通联系起来,实现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二是通过管理沟通能够增进宿管办与学生之间的了解。通过管理沟通,宿管办关于宿舍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内容能够传达给学生,同时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意见和服务需求也能够反映给宿管办的工作人员,使双方的了解加深,协调学生与宿管办之间的关系。三是提高宿舍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有效的沟通,宿管办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了解宿舍管理的不足在哪里,不断根据沟通得到的信息对服务进行调整,提高宿舍服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沟通所使用的所传达的信息编码不当。宿管人员在传达信息时所使用编码不当,导致信息传达不完整或不准确,使接受信息的学生或学校其他人员对信息产生误解,与宿管中心之间的沟通产生障碍,从而导致管理失败。宿管人员在与学生或学校之间进行沟通时用词模糊或选词错误,使沟通要表达的意思无法通过词语如实地表达出来,导致宿管中心的管理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得宿舍管理工作的效率下降。
2.沟通双方之间是单线关系。目前宿管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是单线沟通,即只有宿管中心向学生传达管理中心的管理要求和管理规定这一个方向,而缺少从学生方接收信息这一方向,也就是缺少反馈机制。学生对于管理中心的一些建议和服务要求无法传达给管理中心,使得管理中心提供的服务和管理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继而导致双方之间关系恶化,这样的沟通是不成立的。而反馈机制的缺失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管理沟通方面的理解不足,认为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管理安排,使得沟通双方的地位不平等,而导致学生方面的信息和意见无法及时传达给管理中心人员,影响了管理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正常沟通。
三、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沟通的科学策略
1.正确对待和重视管理沟通。在新时期,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导,而且是学校学生管理的主导,高校管理人员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一般都是控制式、领导式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但这种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于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工作。
2.保证传达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性。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沟通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学校宿管中心人员在向学生传达信息时首先要保证信息是完全的,即信息中要包含必要的五要素――人物、地点、时间、原因等,同时要注意用词的恰当性,确保用词能够准确全面地表达出宿管中心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完整准确地传达信息,让学生能够对宿管中心的各项管理要求和规定有一定正确的认识,帮助促进学生对宿管中心的理解。
3.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宿舍管理中心人员应该建立多样的反馈途径给学生,实现双向沟通。通过反馈渠道,学生对宿管中心的意见和服务需求就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宿管中心,宿管中心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管理工作,实现学生宿舍的科学化管理。同时,除了正式的反馈沟通渠道外,宿管中心人员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贴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需求,如师生聚会或是宿舍联欢会等,借由这些活动来获得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反馈意见。
4.塑造有效沟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有效沟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塑造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一是面向学生开展多样灵活的宣传教育。重视宣传教育在沟通中的作用,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消防演习、控烟活动等,还可以采取板报、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向学生传达宿管中心关于宿舍安全和环保方面的管理内容。二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主动交流。宿管中心的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意见是什么,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服务需求有哪些,宿管中心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还有什么等,通过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能够加强学生与宿管中心之间的联系,改善双方的关系,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宿管中心的管理效率。三是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信任的沟通关系。宿管中心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重视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向宿管中心提意见,调动学生对宿舍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四是注重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需要沟通者有技巧地实施才能实现,因而宿管中心人员在平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提高双方沟通的水平,从而获得对宿舍管理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帮助调整宿舍中心的管理工作,实现高校学生宿舍的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结语
沟通是管理的手段,也是进行管理前提,有效的沟通是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者向被管理者传递的管理信息能否被其迅速理解并接受是进行管理沟通的目的,也是学生宿舍管理的理想状态。因而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管理沟通科学方法的研究,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宿舍的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
参考文献:
[1]姚云婵.发挥高校宿舍教育的“纳米效应”――浅析宿舍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J].大学教育,2013,(02).
[2]连奇波,邬丹盛,马珍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新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3]吴永平.探析高校学生宿舍生活管理和教育问题――以粤西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南方论刊,2012,(06).
篇9
关键词:采购项目管理;多项目;教学契合;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我国在教育方面推行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随着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我国高等院校中对于实践培养的分量越来越重,但是如何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内确保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共同进行,如何处理好两者间争夺教学资源的冲突,又如何确保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纵观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理念的实施,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实际的课堂中依然是相互独立、各行其道的,也没有发挥出相辅相成的作用,更没有将两者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合并起来,深入研究两者对教学的有机促进作用。
二、多项目管理模式
多项目管理模式的含义有多种,其中比较贴切的定义为:相关管理人员将组织内部有联系的项目或者没有联系的项目进行同步的研究和管理。多项目管理模式是多任务管理模式的前身,多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该模式能够将课程与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逻辑关系、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合理调节和应用,与企业类似,在非盈利性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多项目管理也能优化并调节好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三、高职院校中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冲突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基本上所有的专业都成立了实践教学的综合课程,然而经历了高中的填鸭教学后,大部分的学生在高职院校的自主学习环境里就稍显迷茫;此外,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不完善,例如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会出现课程任务和活动的重复,对于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而言,就无法确保学习效率的稳定。
以某校的采购项目管理课程为例,研究其在多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一)课程时间安排安排不合理
该校的项目采购管理课程在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该专业在大二期间所安排的课程时间比较均衡,但是到了大三后,课程安排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例如所有的课程均集中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且前10周的课程安排非常满,并且对三年级学生进行采购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被安排在了这10周内,这就导致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冲突越来越大,学生也无法在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调节和选择。对学生的反面作用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负面的。
(二)课程安排没有逻辑
通过研究采购项目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综合实践活动可知,学校在对两者进行分配和实施时,逻辑上并不合理,例如采购管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完成后,相对应的理论课堂教学尚未开始,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在采购实践中无法理解其原理、问题,而在随后的理论课堂上,前段时间的采购实践细节已经逐渐遗忘,至于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更是无稽之谈。这类的教学安排引发了课程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并不符合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可知,采购项目管理课程在大二期间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上的安排都比较合理,可以一直保持,但是大三的教学体系就出现了很多缺陷和不足。
四、采用多项目管理模式对采购项目管理进行优化
采用多项目管理模式对采购项目管理课程进行优化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在资源上对多个竞争项目进行最大化的收益调整,避免项目单独进行或者成功。作为高职院校内的学院,与学生是直接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因此,提高学生在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性效果,是该优化体系的主要目标;作为学生,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冲突方面主要是时间资源上的协调。所以学院应该首先处理好课程的合理安排,进而再安排科技实践课程,并尽力协调两者间的矛盾,最后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更好的收效。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采用WBS(工作结构分解法),对课程和实践教学两大板块分为若干小版块再统一进行针对性研究。
第二,对实践教学进行排序,并采用重要性数据作为参考和依据。重要性是指,以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为第一目标,以提高实践和相关课程的关联度、增多实践活动时长、保证相关证书质量等方面为最终目标。
第三,对课程和实践教学两个板块要合理安排,确保采购项目管理课程由WBS进行分解,统计出优先级之后,再综合考虑整体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时间上和逻辑上的多项目管理安排。
从时间上看,学生时间固定且有限,学院应将时间的合理分配作为研究重点。从逻辑上看,相关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优于课程教学进行,那么针对此类现象,就可以将实践活动延迟至课程教学后,或者提早结束课程教学进行及时的实践操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采购项目管理课程,对多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课程和综合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探索了课程和实践教学两者的辩证关系,并总结实践教学所具备的相对缺陷,如课程重复、相对不稳定等,从若干方面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采购项目管理课程进行了评估。以此为基础,多项目管理模式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学带来更有效的教学结果和参考。此外,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对多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延伸和拓展,以便更好推进课程的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星明.谈项目管理办公室在组织多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访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办公室总监王大伟[J].项目管理技术,2012(09)
篇10
大学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最重要阵营,教学资源立体化是网络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前提。我们都知道,学校为了实现网络上远程开放教育以及开展大学名师名家课堂教学视频化不管是在教学、管理、资源、课程、平台等方面做足了功课,以使达到线上线下人群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和综合利用化,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开放式网络的远程教育服务与质量,推进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使教学模式得到创新创改,把网络课程资源内容模块化和一体化,让教学名师、名家在线制作和设计网络课程的学习包、视频教学以及精品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共享,线上线下学员时刻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它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搭建多种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媒体的学习方法、方便快捷的交互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来创建自己的学习环境,为学习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名师名家的空间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远程开放式教育教学中,将会充分建立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和网络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其应用效能,并引导学习者使用丰富完备的课程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根据现代开放式大学将如何建设好名师空间课堂的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大学教学名师以及校外的教学名师及名家是学校高效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序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在学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学校的办学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名师空间课堂的建立需要他们建立一套完整的优质实用、丰富易学的课程资源,并形成一体化、综合化的利用,名师空间课堂资源的建立是提高远程教育办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运用名师课堂教学技术是学校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各大院校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而这里的课程资源是指名师教学体系构建的一种资源库,且运用于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课堂线上线下教学的资源,它们基本上涵盖课件PPT、教案、授课大纲、影音视频、线上线下问答、虚拟实训操作等多种媒体资源,根据名师的教学过程和实训演练,就能够较完整地为学习者提供课程导学促学、教学辅导、互动交流以及和考试辅导等系列教学内容。网络课程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初步课程框架,只需根据学校制定的内容规范完成相应的内容建设,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整合即可,但是名师空间课堂构建还需要一些原则。
第一,具有目的性原则。名师空间课堂要有利于用于学校的评价体系,还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名师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学校需给予大力支持,使他们建立的网络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学校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对人才培养具有效果,达到这两个目的就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对于这样的目的要求能够让被学习者通过名师教学资源体系的各个环节,学习需求明了,对所学习的内容针和问题还可以进行反复训练,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使名师课堂不仅具有引导功能,还能促进被学习者的良性学习发展,所以目的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具有系统性原则。名师课堂由一门或多门课程内容建设组合而成,各课程内容应该遵循该课程相应的教学逻辑关系,一门课它们既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本课程专业理论主要核心知识点和重点、难点所在,同时还要反映出实操练习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尤其突出该些点演练步骤。每一个实训环节由每个步骤组成,形成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操它们是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示范和学习步骤。名师空间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层次以这样的形式建立非常清晰明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使名师教学覆盖所需学习操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形成一个题链,使学习者对该门课程有着系统化的学习进度与提升。
第三,具有可操作性原则。名师空间课堂体系的构建是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广大学生和学习者能学有所成,能得到学校和社会性的广泛认可,并始终能够应用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评价体系之中。因此,名师网络课程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它的可操作性主要是强调在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构建中具实际应用的效果,并且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们所要学习和收获的知识与技能财富,使名师课堂教学明确而得到较高的信誉与有用的结论。
第四,具有科学性原则。学校对名师空间课堂体系构建的管理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不管校方还是教师方他们所要提供的政策和教师所教学内容即必须遵循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现代信息化、科技化社会发展的所学需求。名师的网络课程必须能够较为真实的客观授课,内容知识点及技能技艺展示符合学生所能够吸收的资源,从而反之能使所学者对名师课堂教学效果反映具备一定的教学创新领导力水平。当然,我们认知为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是该名师必须将学术研究视角和技能本领投射到所学习者这个学习主体上,是关注学习者在认知、学习、实践中到底汲取了怎样的知识与本领?这个问题是需要他们教学的科学性,具有研究应用的价值,这样彩绘使学习者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中提升专业水平。
名师空间课堂的教学发展是当下每个大学需要提倡和发扬,它有利于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课堂课外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培养,它能有效成立一个立体化的课程资源教学库,能使众多的爱好学习这汲取知识的养分。诚然,名师他必须具备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超的学术境界。艺术家、名家的境界是对每一位学生和被学者学习影响之巨大,声誉之高是对一名教师课堂教学的崇高礼赞。名师也需具备一定的职业态度,要把网络空间课堂教学当成职业的一种奉献境界。在MOOC思潮的学习信息化推动下,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教学这一趋势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与强化。与此同时,无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在在基础教育领域,我国从2012年开始,远程化教育、网络教学、翻转课堂都及其受到越来越多学习爱好这的关注,我们需要结合大学专业课程实际与学科研究实践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付诸行动去做好大学教育教学极具特色的名师空间课堂。
可以说,在国内大学的名师课堂建设还被看好,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校方自身的问题,教育成本放低了,推广就少了,信息源就稀缺了。想要得到深化与发展还要加快和做足改革创新的步履,加大投入力量,才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拓展。众所周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网络课堂学习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而对于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教学方式学习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缺乏对动手实践学习本质的体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学习者在网络课程里学习只觉得所学只是一些专业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动手能力却始终提高不起来。如果我们缺乏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学习本质的提升,课程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学习这就难免会在具体的实操中丧失了动手能力,光看不练是没有用的。
- 上一篇: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 下一篇:防灾减灾的对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