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31 18:1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计划

篇1

关键字:生物双语教学校本课

【中图分类号】G633.9

现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小学生加入国际学校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英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英语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英语教学费时效低的现象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培养具有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英语人才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双语教学的实施可以尝试改变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英语习得环境,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结合我校“育”中西“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育西方文化的这部分特色中,我校于2011年申请了“创建育文特色双语教学”的省级英语实验课题,作为课题的参与者,在近两年的时间当中,依托校本课,进行了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在这段时间当中,摸索着前行,从中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体会,现简述如下:

一、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开设模式

初中学生英语的基础相对较弱,如果直接在正常生物课堂上进行双语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时,正版国外生物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我们正常教学中所使用教材的讲述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将生物学科上的几个重要概念的英文单词教给学生,这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也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为了既让学生到能够感受英语的教学氛围,同时也不影响正常的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我们决定在生物学科教学这方面,以校本课的形式进行双语教学,目的是在保证升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减少学科损伤,保持一定规模,达成输入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每周一节的生物双语校本课,让学生逐渐感受到生物双语的氛围,同时逐渐往正常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靠拢。逐渐实现生物学科上真正的双语。

二、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教师培训

随着近年来教师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具备了双语授课的能力,但这仅仅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训练,规范双语教学。因此,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学校依托高校,聘请高校教师和外籍教师,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法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同时,将学校的骨干英语教师吸收进来,作为双语教师的培训教师,及时对双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一对一辅导。学校要求我们每位双语教师每天必听一节英语课,学习一节课、每周听两节外教课,英语教师每周会有2节英语专业知识培训课。通过以上的培训工作和学习安排,我们双语教师迅速克服了张不开嘴说英语,语音语调不标准等问题。同时,一份周教学反思、一份好的学科教学设计、每月上一节校内公开校本课;每学期写好教学计划、总结和学科语言输入细目表让老师们在研究-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通过英语教师和双语教师的合作,通过双语词汇与英语课本词汇的融会贯通,有效扩大了学生词汇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

既然是以校本课的形式开展双语教学,可以打破升学压力的束缚,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英语的角度出发,进行生物双语校本课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大大放开,依托于国外的原版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理解的教学内容,并且尽量靠近教材。同时,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看和生物相关的英文视频,如:生命脉动(life)等。视频的内容是英文的,同时配有中英双语字幕,这样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双语环境,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表述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四、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对用初中的学生来说,这些专业术语利用汉语呈现已经有一定的难度,现在需要将这些术语再转换成英语传授给学生,应当说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既然是以校本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少去了期末考试的压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寻找适当的方法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们逐步地熟记这些专业术语的表达方式,可以不用记忆,认识即可。例如,每节课可以先将本节课所要讲授内容当中的关键词(key points)用英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先让学生掌握核心词汇,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深入的加进英语的深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慢慢适应英语环境的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一下子由于听不懂,难以理解而失去参与这门校本课的兴趣。事实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现在生物的双语校本课已经成为本校学生选课的热门科目。

五、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双语学科建设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迷茫到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双语教学评价”作为双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双语学科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双语学科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它对学科双语教学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导向性的作用,也会直接影响到双语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主动学习,主动尝试使用英语才是进行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那么作为校本课的开设方式,评价方式不比采取严格的试卷考核制度。可以留出大量的时间,空间,通过任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最后采取小组展示的方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表述自己在生物双语课上所得到的收获,可以是用英文讲一个小故事,也可以谈谈你自己的感想,也可以是其他的,总之,评价标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让学生能够张开嘴说英语,张开嘴说和生物相关的英语,就是我们教学当中的初步成功。

篇2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

1.在物理授课中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般授课,都归纳为“确立主题、实验探索、展示交流、共同分析、归纳总结、集体反思”,在课前完成“展示交流、共同分析、归纳总结、集体反思”这四点,在课内我会通过师生的互动合作来完成这一节课的全部内容。例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我会告诉学生牛顿定律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主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有些学生竟然直接把苹果拿出来做实验,我被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和智慧给打动了,在实验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把传统的老师的教演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这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情趣高涨。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

在探究性的实验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探究、分析验证、交流总结”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的研究”这一课上,我最先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或者说明你的依据。”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我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来设计实验,然后再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究。待学生确认方案之后,再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实验结束之后,让各组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经过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自主地分析,最后他们会得出结论,从而证明猜想。

3.在物理复习课中课堂活动的设计

在复习课中的活动设计,我归纳为“确立主题、自主复习、展示交流、归纳总结”等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列出总纲,然后学生自主归纳知识要点,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或者自行编题自行解答,最后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复习的成果。

二、物理课堂活动的设计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点

1.设计要选定在“发展”,体现在“发展性”上

在苏科版物理教学中,要选择于发展,其中包括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第一,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以发展学生的潜力为主来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进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亲自获得体验,通过思考、感悟逐步寻找到新的观点,得出结论;第二,学生在自主的动手实验中,能够发现新的方法,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会形成很新的学习能力,会为他们终身受用的学习和发展技能打好基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上时代的进步,他们自己才会进步。

2.在设计课程活动中,要因材施教,体现“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个性、智力、情感、品质都各不相同,在活动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同学,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激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进一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我曾担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影响了我在课堂上的活动开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进度,事实证明了,同学们在物理课上学习时,他们从活动中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对物理的学习也更有了自信。

3.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多样性”

无论是课外还是在课内,课堂活动应该展现多样性,可以是围绕教材的活动,也可以是其它综合性活动。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选择活动的方式也不同,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还要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评价,要善于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要“创新”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主题,在方法上给与引导、帮助,要让学生能够自主鼓励自己参与活动,通过一些富有创意性的题目,引发他们的思维开放,进而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认知,打破学生以往的认知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应该要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化情境中要注重“趣、异、疑”。中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创新新奇的生活化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观,进而去探究物理的学习。

2.课堂上,开展对生活的探究,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积极思维、优化设计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体材料,这仅是为了开展思维活动的条件,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1、课堂教学中要善问

问题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开展方向的重要作用,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有选择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需要有效地运用提问。

比如,《生物》七年级上册的《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节中先提容易的问题:坐在教室里,我们所看见的有哪些生物?(人、树、小鸟、蜜蜂等)哪些是非生物?(桌子、黑板、讲台、空气等),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启动思维,然后提问: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对于珊瑚相对没有那么熟悉,有些学生很容易将珊瑚和珊瑚虫混淆,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让学生观察大量的植物、动物的图片,提出问题: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就好象对待撞钟一样,如果学生问的是小问题就从小处回答,如果学生问的大问题就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才算结束。比如,在《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实验中,学生问什么是鼠妇?教师只要出示抓到的鼠妇,解释鼠妇是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又叫潮虫就可以了。因为这一实验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探究实验,学生会问怎样才算是探究实验?那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作好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最后归纳出探究实验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这六步。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掌握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能够"善问"和"善待问",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进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2、对设计提问的思考

提问本身并没有一套必须遵循的、严格的和固定的规则,但在提问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适当。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即提出的问题最好是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已学"和"未学"之间的连接,产生"已知"和"未知"、"已学"和"未学"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即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努力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事实的问题,另一种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要用"是"或"否"来回答,比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吗?等等。而思考的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等,比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一般陆生植物的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绿?为什么要将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请你用教师提供的词语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吧?花的结构中哪部分最重要?为什么?等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或判断、或归纳、或比较、或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针对有关具体事实或知识细节的问题和仅仅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发问,关注的是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是谁等等书本上有明确答案的具体信息,而很少提出鼓励学生思考、推断的问题,很少提出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对许多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联系、概括才能回答的问题。据研究统计,前一类问题一般要占到2/3。这一类问题不能够形成知识间的组织和知识的结构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养成主动动脑的习惯。教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不愿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

(2)问题的设计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一样,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提问时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引导。

(3)让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在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例如,在《茎的输导功能》一节中,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了红墨水使枝条的叶脉变红的实验后提问: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促使学生要了解茎的结构,对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

(4)对学生应答问题之后作必要的反馈。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鼓励,一定要注意避免当众羞辱、嘲讽和挖苦学生。

3、教学中提问方式的设计与运用

(1)就知识本身展开提问。就知识本身进行提问的方式,具有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一步到位,适合于比较简单,学生有基础的知识。

例如,在《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许多不同的花的开放了,哪怎样才是开花呢?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花的绽放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结合所观察的直接思考,描述花的开放。

(2)使用反问展开提问。使用反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在引入《神奇的微生物----病毒和细菌》一课时,学生接受的课文知识都是具有细胞结构的,最简单的都具有一个细胞,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反问学生: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中,学生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教师提出:具备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能萌发了吗?通过反问,使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按理说具备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应该萌发,可是为什么有时后种子会不萌发呢?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或探究:种子萌发还需要内在的条件。

(3)结合实际展开提问。探究性学习往往贯穿于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不同的,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教师就要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问题作好导向,从而使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4)设计系列问题。从纵向角度来说,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相关性。先行问题的答案应是后继问题的前提,不同问题环环紧扣,形成对知识对象全过程考察的思维态势,构成问题链。例如,在《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中,三个演示实验的讨论问题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针对"种子萌发放出能量"的实验,设计的问题一是"哪一个瓶温度计的温度上升?"二是"为什么温度上升?"三是"热量来自哪里?",这样通过问题链,使学生从观察到的直观现象是装有萌发种子的一瓶温度计的温度上升,结合所掌握的知识是热量能使温度上升,思维一步步向纵深发展:使温度上升的热能来自萌发的种子,最后结合教师的解释推断出: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如何才能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呢?这应考虑到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

设置问题的“四性”

⑴准确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在讲述《脊椎动物》一节时,我先指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这些动物身体里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因此都属于无脊椎动物。有些动物的身体里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这类动物就是脊椎动物。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动物,于是就顺理成章引入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脊椎动物这一课题。

⑵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鲫鱼的身体怎样?”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鲫鱼的身体呈什么颜色?分为几部分?体表有什么覆盖着?”等。

(3)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鲫鱼的外部形态的学习,可提出“鲫鱼在外部形态上有哪些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趣味性。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如按照以前课文中〔小实验〕的方法步骤做实验,可提问学生“剪掉每一种鳍的鲫鱼,它们在游泳姿态和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这样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设置问题的“四度”

⑴难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跨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

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3)梯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如在讲述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时,我先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对种子、根、茎、叶、花各章里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回忆,这就是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重新综合,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密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疏密有间,在紧张的之后要继以小的停顿,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去梳理,以利于大脑皮层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都充满了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可利用操作的间隙,根据实验技能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在实验前,为什么要给植物遮光1~2天?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以前曾学过用什么方法鉴定种子内贮藏有淀粉?这类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每项操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提问方法都应该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设计问题的有效利用,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调动和拓展开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好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

如何才能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对高中生物感兴趣,高中生物这门学科本身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将生物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真知,最终能够学会课堂教学的内容。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问、逐渐思考找出正确答案的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上来看,启发式教学法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自主性。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启发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因此,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时,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从而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二是引导性。由于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没有足够的自主性,如果不对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导致整个教学计划出现问题。可见,启发式教学还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比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的解题思路有哪些,学生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解决的。

二、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准则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式,只有教师对启发式教学认真的进行研究,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对学生学习效率。以下是启发式要求准则:

1.自主性的准则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课程中,通常情况下老师都是对学生进行严苛管教、以相对死板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以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教学,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因此,在实际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利用启发式教学,并在生物课程中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此同时,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独立思索的准则

现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严重缺乏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知识,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及探索,在此过程中找到学生自身的根本问题,进而针对问题的根源来获得科决的办法。

3.融会贯通的准则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世间万物都跟人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运用生物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中,应对生物学科进行不断地创新、开拓,将生物学中的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融会贯通起来.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策略

1.建立民族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气氛

受长期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影响,学生的书面作业和教师的课堂提问,都设定了相关的参考答案,这些参考答案通过教师的改变就成为了标准的答案,教师经常对于与自己答案一致的学生予以支持,而对于与自己答案不一致的学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在课堂上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点也不敢想教师提出,在这种课堂的氛围下,不适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需要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结合班级的文化,最后给予每个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结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置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置启发式问题,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分析和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述“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一文中,设置启发式问题先要从学生的基础生物知识水平出发"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对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功能和结构的知识与概念都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在本文中出现的分子结构模型图、核苷酸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学生是之前没有见过,更没有学习过。但学生在生活中听过DNA的亲子鉴定和指纹,所以教师在设置启发式问题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于新知识可以联系到相关的知识和自己身边的相似经验。

3.兼顾启发问题类型,促进学生思维的螺旋上升

启发式问题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回顾性和梳理式的问题,这些问题因为有教材答案的参考,学生基本上对问题的回答没有异议,而且也不会出现更多开放性的答案,一般发生在启发式问题群的开端或结尾,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或者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例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教学中,教师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就属于回顾性的启发式问题,这些知识是要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支架。但是,课堂教学的推动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推进的,显然仅仅依靠这种展示型的问题是取法实现的,需要教师逐渐丰富课堂提问的方式,尤其是参考型问题的比例,这类问题通常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在书本上基本上找不到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准备家庭的一般食谱,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假如我们上午上课上到最后一节课,你的身体有哪些感觉?你觉得吃食谱中的哪些东西最能坚决饥饿?这样的启发式问题是开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产生不同的预设,并开始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真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产生了对新内容的兴趣。

4.巧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