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课程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课程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课程理论

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 公安教育 课程 探讨

一、公安高等(专科)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公安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在教育的功能和培养的目标上与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的一般性,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一般规律,这是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公安高专教育由于其所居行业的特殊性,也呈现出和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的若干特征,职业的特殊性;职业岗位对人才更高的要求;公安高专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等等以上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公安院校面临的特殊情况,也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调整与设置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则很难取得应有成效,达到改革的目的。

公安高专课程教育的课程应该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束缚,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公安高专教育课程体系。

二、公安高等(专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案

我们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规律,摆脱传统学科教育的束缚,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的比重,按照“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的“突出公安特色、强化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公安一线民警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结合公务员(招警)考试对各类知识、技能的需要,根据课程体系的整合原则对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进行创新与改革:

1.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学校要组成由公安机关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小组,面向各级公安机关开展人才需求调查,通过对调查的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分析,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基本需求的意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具体包含政治素质要求;法律素质要求;专业素质要求;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文化素质要求及警务基本素质要求。

培养目标和学科质量标准的确立,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2.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突破传统高专教育“学科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按照所开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置既能灵活组合又有相对稳定的模块课程。

(1)建立公安大平台课程模块

平台课程模块的设立旨在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交叉的人才;平台课程的建立在于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涉及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和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该模块应包括警务基础课和警务技能课两大部分;警务基础课和警务基本技能课应体现各专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技能要求,应能满足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需要并能适应整个公安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需要。警务基础课包括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大学英语、法学概论等课程。

(2)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核心课模块

依据专业岗位需求和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分析设置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体现各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其开设应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以及适应本专业岗位工作的需要。专业技能课主要是与本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课程。

(3)专业发展课和选修课模块

专业发展课和选修课是在本专业学生修完以上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特长和意愿所开设的课程,包括素质教育等拓展课程。通过专业能力发展课和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该模块包括交际与礼仪、书法、电脑制图、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发展观与公安工作等课程。

在此相对固定的模块课程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用以指导学生便利地找到适应自己的职业岗位。

3.着重能力培养,强化实战训练,构筑实践教学新模式

针对基层公安机关急需的是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状况,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强调以学生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为核心,紧紧围绕岗位群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在仿真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训、实习,将原来的以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实训、实战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4.注重警学合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校局合作”发挥学校和公安实战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公安一线需要的人才,这是公安高专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加强学校与公安实际部门的合作,教学与实战的结合,学校积极构建“学警协作、校局双向介入”的警学合作机制,校局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我国目前高职高专发展的现状来讲,其课程改革工作在现阶段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一部分的公安高专课程体系建构脱离不了这个大环境,我们需要做的是,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规律,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学习同类院校改革中已经取得成果,在改革过程中对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促进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鸣主.《公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编.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问题;对策

收稿日期:2006―06―15

作者简介:李志远(1954-),男,安徽财经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和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朱建文(1964-),男,安徽财经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和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一、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方面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

(1)编制顺序倒置。按照正常程序,确定课程目标是成人高等教育程编制的起点,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及课程的评价等都要以此为指导,并在此前提下开展。然而,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先编写教材(课程内容),再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目标)的行为。这种编制顺序的倒置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失去了其导向和控制功能,形同虚设。

(2)构成不完整。一方面,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和分科目标。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功能认识不足、编制随意等原因,目前我国很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都是只确定了课程总目标而缺乏各学科的分目标,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本应有的具体指导性显得比较模糊、笼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建设存在的偏重于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弊端导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过于偏重“社会角色”、“社会期望”而忽视“个性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一般局限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忽略了成人学员情意品质的培养方面,也体现在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多是基于社会、职业的需求而非以促进成人学员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3)不能适应不同需求。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应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成人学员自身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发展。然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长期存在“大一统”、僵化不变的局面,既不能适应时代变迁、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差异性巨大的不同成人学习群体的需求。

2.课程内容、结构方面

我们知道,成人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概念,正如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对成人教育的定义所指出的:“术语成人教育是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的整体,而不管这些过程的内容、水平和使用的方法是什么,不管它们是否正规或非正规,也不管它们是否延长或替代了学校、学院、大学和徒工培训的初始教育……”。当然,成人高等教育也绝不局限于正规教育、学历教育。相应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必然是多样的、易变的,其课程结构必然是非常规性的。然而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部和外部相当一部分人对此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普遍陷入了片面追求“系统性、全面性和正规化”的误区。许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和行政部门津津乐道于追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标准的对等或一致,尤其是在学历教育上。

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教材)的陈旧与体系僵化: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大都是“千校一面”、缺乏自身特色,一般都是直接搬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或者是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翻版,很少顾及成人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不能根据社会和成人学习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具体而言,这种课程内容实践性不足,不能适应成人学员知识经验丰富、意义记忆能力较强而机械记忆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难以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不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不能适应成人学员之间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

必然地,这种状况也导致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普遍存在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来决定课程的取舍和安排顺序、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讲求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内容重复多、灵活性差、缺乏针对性的现象,严重背离了课程设置“以能力(技能)和知识素养为主导、以学员的根本需要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从而导致了课程结构失衡――专业课程比例过高,基础课程比例偏低;注重理论课程,轻视实践性课程;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基本上不存在研究性课程。

3.课程实施方面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中主要存在问题:

(1)主观随意。在实践中,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一般是依据教育部门领导的主观意志,开什么?怎样开?大都取决于教务部门领导的认识,反映着他们的意志,形成了“我开什么,你就应该学什么”的现象。缺少标准,缺少监督,使得这种随意性有变本加厉的蔓延趋势。

(2)因人设课。目前为我国成人高等教学服务的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他们多为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雄厚、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队伍的现状,直接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开发。一些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色、旨在提高成人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课程,因为没有合适的师资而无法开设,于是便出现了因人设课的现象――有师资的课程就开设,没有师资的不开设。

(3)衔接混乱,重复设置。在现实中,由于成人学员原有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每个人在课程学习的量、速度和深度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由于社会缺乏对成人学员已有学习成果的合理认定制度和评价手段,致使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学习计划很难考虑成人学员在原有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性,因而出现了课程衔接混乱、重复设置的现象(譬如,专科阶段已经开设过的课程或者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在专升本阶段又接触到了),造成了高等教育课程,不仅在课程内容上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资源。

(4)盲目照搬。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不仅在课程内容上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在课程的实施上也存在严重的“普教化”现象,诸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年限乃至学时数普遍还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

4.课程理论研究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之薄弱是有目共睹的: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少;迄今为止,全国高校中设立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寥寥无几,博士点仅有一家;全国专门而优秀的成人教育刊物屈指可数。在这种大背景下,关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系统研究理更是凤毛麟角,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也没有涌现出有代表性的名人名家。系统的、理性的、体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课程理论研究极为匮乏的状况,使得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践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工作者的大量工作还只是停留在直觉的经验水平上。这是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问题重重的重要根源。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课程目标方面

(1)明确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真正将课程目标作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编制的起点。在编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时,必须明确课程目标是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选择和组织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是评价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效用的重要标准,从而真正将确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作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编制的起点,并使之作用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其它环节,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2)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构成体系。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全面包括各专业的课程总目标和各学科的课程分目标,尤其要注意各学科的课程分目标必须详细可行、便于操作,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要保持一致和互补。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尊重成人学员的实际,体现成人学员的意志和需求,增加培养成人学员的情感、意志、信念及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亦应以促进成人学员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3)适时调整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应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范畴,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适应同一时代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适应不同成人学员群体和个体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发展。

2.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

解决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的问题,必须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刻认识成人高等教育的非正规、非正式特性,走出片面强调“系统性、全面性和正规化”的误区。

(1)在课程内容方面,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启动或加入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活动,开发高水平且充分体现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迄今为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启动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一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这套教材的编写鲜明地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一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这套教材的编写鲜明地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除了完整、简明地阐述基本概念、原理外,大量采用案例、实例的写法,将理论应用于实例中。这对以自学为主的成人学员而言,学习、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将变得更为容易。这套教材还尽可能地配备了电子教案,这实际上是对使用它们进行教学的有关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一种间接培训,有助于真正发挥精品教材的作用。

必须强调的是,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启动或加入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层意思:有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自己组织编撰所需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缺乏独立编撰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联合来做这项工作;鉴于精品教材建设的难度,不具备独立编撰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最好选用已有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不能不顾质量地盲目组织编撰教材。必须避免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编写重新陷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翻版的泥沼。

(2)课程结构方面问题的解决对策主要体现在:①拓宽专业口径,合理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的内容要扎实、宽厚,不在于大与多,而在于含量实与精;专业课的设置应强化新与精的特点,及时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成果。②针对分科教学的弊病,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增加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科综合发展的需要,提高成人学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集多元知识、多元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③加强实践环节,加大实践中进行探索的直接体验,自主地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④实行灵活的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使学员有的选、能够选、愿意选。⑤此外,还要适当开设研究性课程,指导成人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发展学员的创新能力。

3.课程实施方面

(1)根据需求开设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要避免成人高等教育实施中的主观随意现象,就必须把握成人高等教育非正规、非正式的本质特性,根据成人学员特殊的学习需求,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开发、设置多元化的、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课程,做到“用什么就开什么、学什么”,而不是“开什么就学什么”。

(2)真正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强化“科班出身”的校内教师队伍建设,在进一步提高其理论素养的同时适当提高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业务熟练、技艺精湛的人员,对其进行一定教学技巧和方法等的培训,让他们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全、开好必要的实践课程。

(3)建立并实施成人个体学习成就认证、评价制度。在我国建立并实施一种健全且成熟的个体学习成就认证、评价制度,对成人个体已有学习成就作出准确衡量、中肯评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衔接混乱、重复学习的现象,大大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使成人个体获得成就感,激发成人个体持续且强烈的学习动机。

(4)大量采用各种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增强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由于成人学员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比较独立的人格特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应该在大量采用各种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实践性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诸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从做中学”、“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和“游戏中学习”等等;由于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以使成人个体的学习更富有成效,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既要有历经数年的学历或证书课程,又要有短至一天半日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要有正规的、长期的课程,又要有非正规、非正式的、短期速成的课程。

4.课程理论研究方面

课程问题是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解决课程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 必须加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工作:要形成共识,形成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研究的氛围;要壮大和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队伍,既要有一支专门型的科研队伍,又要有一支业余型的队伍;这两支队伍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积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实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从实践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和教训,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从而改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缺乏理论指导、问题重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科教育出版社,1996.

〔4〕桑宁霞.成教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2(8).

〔5〕王锡林.试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设置〔M〕.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篇3

关键词:课程教学 教育心理 意义及作用 提升措施

一、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的意义及作用

1.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等,无论哪种类型,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在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中教学中,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的将教师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升整体水平或综合素养。[1]

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教学中的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一样,在教学的整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的配合。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中,适当、适时的运用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氛围、主动的调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与学中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还可以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是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是向着科学、全面、合理等方向发展。教育心理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助力部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于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也要进行新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大部分只注重应试方面,对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研究较少。进入新时期,教育心理学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

2.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理论上,是对教育心理的学习。联系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适应学生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课程体系的完善同时又促进了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再学习。另一方面是实践上,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教于心理有助于教师随时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改变课程教学中的不合理部分;有助于指导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2]

二、提升措施

1.创设心理疏导机制

学校创新心理疏导方法。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程,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开放的教育课程中容易迷失。因此,学校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应创设一种新的疏导方法或心理机制。而且这种疏导方法或心理机制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大体的范本,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自我解答,而且这种疏导方法或心理机制要使得教师与学生都适用,以使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两个方面都获得长足、优质的发展。

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的心理辅导。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是教的主体,在课程教学中占据主动地位,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实际,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情感方面的变化,随时改变教育教学策略,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心理方面的辅导。

2.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第一,明确教师自身角色,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教师角色不再单一,新时期的教师不仅是教书匠,还是学生的朋友;不仅是知识的集大成者,还是实践的先行者。在新时期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教育心理融会贯通与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就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随时把握好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课程教学的发展,存进教育心理的发展。[3]

第二,科学有效的组织教学。能动性、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一大方面。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要优化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育心理的作用,教师要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教学组织,促进课程教学的发展。在课程设计阶段,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预评估。在课程教学阶段,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手段,最大程度的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在课程的总结阶段,要做好教学反思,以使课程教学更加科学化。

第三,用好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心理研究中主动性、情境性研究占很大部分。因此,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的激励策略,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用好激励策略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性,比如,提问法、奖励法、激励法等。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新时期课程教学中数不胜数,例如,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悬念法等。[4]

第四,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课堂教学方法。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是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采取或灌输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不仅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心理的发展。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义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综上所述,在进行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驻中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进行高校教育课程教学的提升方面,学校要创设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机制;教师要实事求是的进行教育心理方式方法的调整、改进,以使教育心理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琦,刘伟伟.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64-65

[2]廖琳.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3:63-64

篇4

关键词:学分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33-03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广泛地施行了学分制制度。推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将引起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系列的变革,诸如课程管理、学籍管理、后勤管理、考务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寡、结构的优良关键在课程管理。质言之,加强课程管理是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重要路径。正是基于这种考量,本文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普遍推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对课程管理进行一些先期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概念解析

(一)课程管理

目前,对于“课程管理”这一概念在使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差异集中表现在对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关系的认识上。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是教学的下位概念,课程论包含于教学论,课程管理亦为教学管理所取代;另一种观点则以为课程与教学有联系,但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含义甚至比教学更为宽广,课程管理涵盖教学管理。从中可以看出,其实对课程管理认识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课程理解的差异造成的。目前,国内外的课程定义繁多,不同的课程工作者对课程的理解分歧较大,西方有学者将课程的定义按照从广义到狭义的顺序排列出七大类型,最广义的课程包含学生所具有的全部经验,而最狭义的课程则指个体所修习的科目(如“英语”、“代数”等)。根据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认识,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它包含三个子系统:课程生成系统、课程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相应的,课程管理也包括课程生成系统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管理以及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上的课程评价系统管理。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要实现其办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以课程系统为依托和中介,通过教师、课程和学员多向互动与对话,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员的知识和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员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和质量,而要使成人高等教育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课程,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就是指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依据教育的方针政策、成人教育办学的特点和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有针对性地全面实施对课程的管理,以使课程的数量充裕、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主要包含三个领域: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生成系统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系统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系统管理。

二、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内容

学分制作为一种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员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学年制相比,因其具有管理上的灵活性和人才培养上的弹性、多样性、适应性等特点和优势,更能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职性和成人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个性化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和时展的必然选择。课程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决定学分制下是否有课可选、课程的内容质量、课程的结构水平、课程的实施效果等方面重要的因素。在学分制下,课程管理的内容是什么,是一个首要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生成系统管理

选课制的核心在于“课”,关于“课”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资源较为匮乏是个现实,学员经常是无课可选,更遑论优质的课程资源。而充足的适应成人学员学习特点的优质课程资源是学分制、选课制得以实施的必备条件,而通过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策略为课程资源的生成、整合搭建一个平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已成为课程管理的重中之重。其次,要研究课程的组织和结构。良好的课程组织和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认知的特点和成人学员学习的规律,又要给成人学员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性和学习热情。具体而言,应着重考虑课程安排的弹性化和课程设计的模块化。

不论是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还是课程组织和结构的问题,它涉及的都是课程生成或者说课程编制问题。从课程编制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单门课程的编制、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以学院或学校为单位的课程编制。国外研究显示,课程编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激发广大教师和管理者认真进行课程编制的积极性,以相互协作的方式来编制课程,课程生成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有效的课程管理必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在不同意见之间建立对话和协商机制。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尤为重要的是应创设合理的制度、搭建对话平台,既让成人学员有机会参与到课程计划生成中来,又使教师有充分地表达自己学术思想的自由,使理论和实践能够达到协调统一。这就要求课程管理者除了要具备在不同意见之间进行协调的能力,还要有较全面认识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系统管理

由于学分制背景下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课程,制订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因此,科学、合理地选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选课过程的管理就成为课程实施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人们普遍认为,学分制为成人学员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进程,提供个性化学习、解决工学矛盾创造了条件,但若缺少指导,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就难以达到。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行导师制:学校配备专门的导师指导成人学员根据专业、自身特长、职业意向和个人兴趣制订修业计划、选修课程;导师从人学到毕业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并随时根据学员个人情况的变化进行计划调整。但问题的关键是导师制如何构建?如何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特别是对于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还是一个较为薄弱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成人学员导师制的建立从理论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比如,导师的遴选、导师工作性质和地位的界定、导师任职资格审查、导师职责的规范,等等。

出于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考虑,每门课程应限定一定的“学额”。这就要求课程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理性选课。既能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同时又规避学生盲目、随意地选择课程。体现在选课中,就意味着学生在选定一门课程的同时也应承担一份责任:必须认真修习、中途不能随意退选。此外,还应编制较为详细的科学选课指导书,以便在学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选课教育和指导。总而言之,学分制课程实施阶段的管理重点是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促使学生合理、科学地选择课程。

(三)课程评价系统管理

课程评价涉及三个问题: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课程评价的管理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组织人员、提供财力和各种物质技术手段来展开。在课程生成阶段,主要评价教师所生成的课是否有价值,并体现学术性和适应性(是否适应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没有学术性的课程只能作为课外学习的内容,不宜进入课堂;同时,缺乏适应性的课程也难引起成人学员的学习兴趣。对于院系和学校制订的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应着重评价它们是否符合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成人学员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的要求。对于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合理、科学的考试考评制度,评价成人学员的课程学习过程和结果。要做到既严格考评又形式多样,考核和实践相融通、开卷和闭卷相结合,要注重过程评价,使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不论是课程生成阶段还是课程实施阶段都应创造条件让成人学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并且做到评价以“育人为本”。

三、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特点

(一)课程管理内容的复杂性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在职性等特点,在学分制下,成人学员将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自主地选择修习课程,在课程选择上表现出一种多层次性、多样性、多元化的取向,这必然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开设的课程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复杂。这就使得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内容和领域大大地拓宽,具有复杂性,是一个庞杂的、蕴含着相互关联的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从课程管理层面来说,包含对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从课程管理的因素来说,包括人的管理、组织的管理、课程发展的管理。仅从课程发展管理来说,又包含厘定课程目标、充裕课程数量、优化课程结构类型等。

(二)课程管理情境的多变性

在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情境的多变性主要是由选择的多元性带来其课程发展情境的多样性决定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课程问题来源的不同带来较强的情境多变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理论课程探讨的都是普遍性问题。而实践中出现的具体课程问题则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因此,课程管理中要明确问题出现的环境,准确抓住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制订适合特定情况的管理计划。同时,更要积极鼓励课程参与者发挥他们的实践智慧,让他们在积累的经验中,逐渐探究符合情境的行动方式。其次,课程发展的外在环境具有多变性。成人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较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成人教育课程置身于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科技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中,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也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发展变得更具多向化,给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增添了更多的不可测因素。最后,成人教育对象的成人性和在职性的特点,也使成人课程发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三)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性

在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主体是一个多层次、多角色的复杂系统,各层次课程管理主体之间合作互动,形成一个课程管理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主要包括学校课程管理人员、院系课程管理人员、成人教师、行业企业代表、成人学员、课程专家等。这些课程管理人员,因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所担负的职责不同,以及与学校课程的“距离”远近不一,致使他们影响学校课程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方法和程度是不同的。这里着重要强调和说明的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代表和成人学员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成职业岗位需要,发展的潜力如何,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些都需要行业企业代表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发挥他们的咨询建议作用。学生在课程管理中作用常常被忽略,这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中尤为突出和明显。事实上,所有的课程革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尽管“很少有教育者认为学生是改革的人。但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学生也会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如果学生们发觉这些要进行的课程活动与己无关的话,他们将不愿意参与”。因此,应建立合理的机制,让成人学员参与到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中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四)管理职能更多地体现为“服务和协调”

传统的学年制是一种以“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培养规格”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年制下,高校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用基本上由中央统一规定,各高校很少有自。因此,学年制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各高校“依纲照本”,根据规定检查教学的情况、教学的进度,组织课程考试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课程管理的范围较窄,课程管理被教学管理所取代。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控制与执行”。

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和超越。可以说,学分制的实施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灵活性、开放性、竞争性、兼容性、选择性、自主性、目标性,是这种管理制度的特点。学分制给课程管理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它的弹性化、多样化、复杂化和非线性。由于学分制淡化专业、没有年级划分,因此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修习功课,这使课程管理难度加大。并且,为了满足学生自由选课需要,在学分制下,高校需要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和本校师资情况生成课程、开设选修课,这样课程管理便涉及课程编制或者说课程生成领域,课程管理的范围扩大。它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诸如应开设什么内容的选修课、由哪些教师来开设、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和选修课的考评等。课程管理的这些变化必然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高校为选修课的开设和学生的自由选课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条件(技术手段、物质条件、咨询服务等)和协调各种关系(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等)。因此,学分制下课程管理不再表现为“控制与执行”,而表现为“服务和协调”。

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改革,必将带来课程领域的重大变化,使得课程管理更趋复杂、多样和精细化。因此,加强课程管理就成为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要做好课程管理工作,必须首先明确和把握课程管理的内容和特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当然,在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都需要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规律和要义,从而能够在课程管理中更有适切性、高效性和科学性。

篇5

[关键词]终身学习;成人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24-03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劳动力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中,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成人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明确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训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成人高等职业课程体系既是适应地区社会经济转型要求的“顺势而为”,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之举。

1 终身教育理念对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1.1 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给广东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

2008年制订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广东珠三角地区定位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出要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广东制作”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变。对广东寄予厚望,他要求广东加速转型升级,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贯彻这一精神,广东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三来一补”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业转变。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从业者的发展能力、复合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者只有不断地努力提高职业性能力,提升素质,学习技能,才能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经济、就业形势,这就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来自传统的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更不能满足人们对职业发展的学习需求,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1.2 成人高职教育现状的困惑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逐年扩招,成人高职教育招生每况愈下。一方面学员人数下降,学校办学成本增大,生存与发展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学员工作生活压力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积极性不高,个别学员存在混文凭的现象,为成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构建带来严峻的挑战。

1.3 终身教育理念对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世界成人教育会议的《汉堡宣言》指出,成人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体。“以终身教育理论构建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应具有发展的功能,即协助和促进个人生涯发展,潜能发展,从而达到社会发展;二是应具有教育功能,如规划个人教育进程、职业训练、在职进修、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方针与导向,使个人能够随着终身教育与终生学习的历程,发展成功的生涯;再次,应具有创造的功能,成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或养成创造的意识,成人教育不仅要使成人学员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且也完全能够突破环境的限制与障碍,积极创造个人生涯的理想,达成个人高一层次的需要和理想的实现。”

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导向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使学习者能够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生活,拓展职业性的技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基于该理念,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考虑成人的学习动机、生活、职业和经验,满足成人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具有不断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岗位的适应性;应对职业生涯变化,具有可迁移能力,自我发展性;提出新思想、创造新事物、开发新产品、设计新方案的能力和素质。

2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价值观、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教育作为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使培养目标发挥出整体功能。成人高等教育由于学员双重身份(在职,在校学生)的特点,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应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用性、创新性、发展性原则,帮助学员挖掘他们的潜力,拓展知识结构,提高再学习能力,适应终身教育学习的需要,成为具备良好思维创新、社会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1 适用性原则(学以致用原则)必须把握好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正确处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关系,注重“知识、素质、能力”的有机结合,必修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精选、精讲、精练。充分发挥学员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并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符合成人学习需要。

2.2 实践性原则(工学结合原则)专业能力的培养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课程内容应突出体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在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强化实践教学,将专业学习与本职岗位结合起来,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

2.3 发展性原则(开放性、发展性原则)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数量,使成人学员用自由的支配时间选修切合实际需要的课程。此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增强学员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4 创新性原则

善于创新是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要引导和培养学员创新意识,激励学员勇于探索;要通过课程体系评价,有效地激发、引导成人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培养学员提出新思想、创造新事物、开发新产品、设计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素质。

2.5 坚持自主学习引导的原则

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已打破了校内、校外、课堂内外学习的边界,网络公共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为成人学员带来了更大的方便。合理分配面授课时、网络学时、自学学时,引导学员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2.6 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随意降低培养规格,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成人的实际灵活施教,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3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成人大专课程体系建构要考虑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突出“教养”和“本领”双元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素养模块、专业素养两大模块。

3.1 人文素养模块

由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三部分的课程组成各专业的公共平台课程。旨在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生活工作的基础方法与基本能力,包括思考判断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知礼尚仪等人文素养,掌握英语听说、计算机应用、应用文写作等基本能力。该模块可占总课时的40%~50%。

3.2 专业素养模块

由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课程组成,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它既是学员入行的敲门砖,也是职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体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的核心课程。占总课时的50%~60%。

专业核心课的构建按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岗位的要求、挖掘其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专业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习、专题调研、毕业论文(含答辩)或毕业设计(含答辩)、课程设计、技能考证、创新项目等。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适应学生职业或岗位工作需要,可开设实用性的选修课,如“职业指导、创业、创新”等专题课程、专升本专题课等。可推行自主菜单式选课,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4 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4.1 实施工学结合,“以证代考”

鼓励成人学员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上。学员根据从事或将从事的职业(专业),通过选修课程、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进修并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获取从事相关职业(专业)的资格可申请对应的免修课程。

4.2 实施“项目成果、奖项、创新活动等奖励学分”

鼓励学员学以致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勇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设计新的解决方案,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等,并根据项目成果、实物、奖项等给予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对应专业培养计划,计算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4.3 由CRP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学习资源

打造“校园资源计划”(即CRP管理系统),它将“空中课堂”、“教学资源平台”等系统构成一个数字的虚拟空间,使学习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时间可自由支配。学员可以通过“空中课堂”、“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课件、视频等,通过“空中课堂”进行网上测试、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安排上将有更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4.4 实行跨班上课、跨专业选修课

为解决成人学员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可提倡跨班上课、跨专业选修等方式,使学员更好地兼顾工作与家庭、学习三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叶忠海.成人教育学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2]李明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0(9).

篇6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合理构建

为了培养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构建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成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鉴于课程与课程改革在人才改革、专业建设和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国民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构建和谐的学习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程体系也称之为课程设置或课程结构,它不是指某一科目的理论体系,而是由构成各专业间全部课程的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目前,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烙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很深的痕迹。首先表现为课程目标的确定上片面,注重社会需求,仅仅关注成人学员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分“职业化”,“专业化”。同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牺牲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其次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片面性,片面强调课程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忽视学生的经验、生活和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成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还表现出单一性,没有选修课或选修课范围狭窄,从而限制了学校结合学员个体差异进行教学的可能。最后表现为课程评价的僵化性,课程评价中重目标轻过程,注重量化评价方法,忽视质化评价的方法,片面追求评价的客观性。

二、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新形势下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以科学技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培养扎实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为目的,深入研究,认真讨论,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考虑学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员个性差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同地区的差异,以利于学校、教师发挥创造性,使课程实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从课程的整体性出发,内容的选择不能仅从某一学科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学科门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拓宽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讲求教育的渗透性,要将综合性内容纳入课程。

三、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相适应,与营造学习型、和谐型社会相配套,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全面的更新与改造。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要融合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实现课程目标的全面性。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导向功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首先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化的今天,对社会来说,急需大批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对于成人个体来说,要从容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对学科来说,应反映本学科最新成就或前沿进展,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应将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有机协调和融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社会生活、个人经验和学科知识三者之间的整合。由于成人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与学习者于一身,其学习内容必须尽快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尽快适应职业变更的要求,尽快适应个人角色转换的要求和个人生活转换的要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跟随当代社会发展需求,重视个体的发展愿望,结合学科的发展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要尽可能吸收与反映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出人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进入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变过去完全按照某一专业学科本身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使课程体系具有浓烈的现代化气息,以拓宽学员的视野,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培养与提高学员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能力。

3.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和组合,重视课程的综合化,设计体现课程的整体性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要努力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当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现象,必修课一统天下,无选修课,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互割裂等。必修课程是保证所有成人学员达到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以确保所有成人学员达到该专业所规定的统一要求,而选修课是让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要求而自由选择的课程,在于满足学员的个性发展和特殊能力的塑造。人文学科的主要功用在于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通过对人类的智慧结晶和阅历经验的体悟、感受和交流使学员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启迪和智慧的提升,使个体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的生活方式。自然学科向人们传授自然科技知识、发展人的技能、开发人的智力。因此,实现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补充,是优化成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现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全面性的重要手段。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问题是课程理论需要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课程结构是指各层次、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层次结构是指涵括不同知识、技术层次与水平的课程的比例等关系。课程类型结构是指各种性质的课程的比例等关系。下面,就课程层次结构和课程类型结构两个维度,论述确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层次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问题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层次结构问题。进一步讲,这必然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定位层次问题和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各类、各种人员的教育层次及差异问题有密切联系。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层次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类教育(职业教育)高等层次。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的定位层次必须是高等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高等教育的相关水平。因此,高职课程不能层次过低,而导致不达标,当然也不能过高而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高等教育的课程。

从高职内部受教育者的状况分析,高职课程应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范畴内,有不同的层次和侧重。据分析,在当前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扩大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主题,耍为每一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及课程,这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自多方面,且教育基础是多层次的。事实上,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不同生源的学生的职业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及实际工作经验各不相同)、来源广泛、目标多样、需求多元、层次不同的受教育者,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课程要具有多种层次,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课程。例如,应提供继续深造的课程、职业技术培训课程、闲暇教育课程甚至部分启蒙式教育课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层次的课程都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类型结构方面应考虑的几对矛盾关系

从课程类型结构角度分析,人文型与科技型、理论型与实践型、传承型与创新型、必修型与选修型、分科型与综合型、基础型与拓展型、本土化与国际化等多对范畴所组成的课程结构问题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总体上讲,各类课程结构要以追求和谐性、均衡性和适切性为旨归,即做到各范畴内的课程类型结构能够搭配合理、相互支撑、体现特色。这种“和谐性、均衡性和适切性”的度的把握,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学习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培养目标。

(一)丈与理的关系:人文课程与科技课程相结

合,侧重科学技术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改革之一是注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同样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技能和技术。高职毕业生主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成熟技术,特别是成熟的高层次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要强调技术性课程或课程的技术性要强。但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应答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是以技术为主的教育,但这并不否定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在当前世界面临共同难题日益增多和棘手的时期,单纯的科技教育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离不开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伦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关心人、注重人的意识,促使他们不断考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着重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着想。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大前提确定后,应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呢?笔者认为,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性、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科技,即侧重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建设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的教育。这是由高职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

(二)虚与实: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

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课程,做到理论知识要起指导作用。高职不同于中职的主要表征之一,就是高职的理论性更强,理论知识起重要作用,或者说高职的技能、技术教育是建立在更为坚实的理论知识之上的。如果从人才培养的层次上讲,高职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而中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显然,技术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应高于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因此,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体现出对理论知识及素养的要求,都注重加强理论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但高职到底传递什么类型的理论知识,传递多少理论知识,什么时机传授为宜,还需要探讨。笔者认为,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即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需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同时,高职课程应兼顾实践需求:实践性是与理论性相对应的特点,它与理论性相辅相成。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仍要遵循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般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具体岗位需求状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实践课程及教学效果如何,是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是否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

因此,高职课程必须在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张力间作出选择,做到极强的实践性和必要的理论性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适当侧重实践课程,这也是高职特色所要求的。

(三)新与旧:要做到基础与前沿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侧重高新技术和创新

从知识、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基础与前沿需要结合。每一门学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构成了学科的核心和基础,在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因此,教学内容和教材必然具有继承性,这已被长期的教学实践所证明。保留这些传统的基本核心内容,不能视为陈旧落后。但是,必须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出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体系,而把侧重点放在从这些基本核心内容出发,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内容。①高职的教材必须着眼于在重视基础内容的传递的同时,把学生引导到科技的前沿,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的。要“尽快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做法,通过按类教学,尽力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大力传授反映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新发展的多种新知识和新成果”。②同时,“在基础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教学中,适度增加可供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理解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③正因如此,任何教材如果“只见科学知识成果和结论,不见其背后隐藏着的辩证发展的科学思维;只有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而缺乏学生思考钻研的余地;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内容而不重视拓宽视野、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那么,它们都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

从行业、岗位发展变迁看,传承与创新须臾不离。经济、社会发展所显示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产业变迁频繁、新技术行业不断涌现,这要求高职把系统的基础知识、技术同最新的前沿性知识、技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从业与转岗的能力,尤其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创业能力,具有使产品升级换代的能力。而创新离不开

育成为受教育者为一生奠定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受教育者不断补充信息、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虽然高职仅仅强调培养技术型人才,以及它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现在还未能得到完全承认及很好落实,但高职必须在事实上承担起为学生一生发展服务的任务,因为任何一种终结性教育都与终身教育的潮流相违背,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开发应强调课程的拓展性,强调正迁移性和发展性,为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它应该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正由“需求驱动”向“发展驱动”转变及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可以说,高职教育必须向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回归,以便完成一切教育都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七)本土与国际的关系:课程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突出培养国际化人才

对于高职而言,要做到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强调本国特色,又要突出面向世界,并侧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国外的职业教育往往是与培训联在一起的,通常意义是“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它侧重了培训的内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教育”有学科和学术的成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本土化非常重要。高职课程必须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兼顾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比如,必须结合我国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的实际,确立以实践和理论并重为原则。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竞争范围的扩大、竞争速度的加快及合作越来越密切,都将给中国的职业变换提供充分的内动力。职业教育国际化表现在课程内容方面,就是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积极向世界学习,加强与世界合作。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就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第二,培养国际性人才。高职教育要为经济主战场服务,要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主动满足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时刻面向世界,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与合作而培养“知识工人”。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加强外语素质培养,加强国际法教育,加强国际贸易能力培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等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从而使先进的知识、技能在国际范围内流通,实现国际范围内信息、资源、经验的共享。

[注 释]

篇8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36-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都承袭了本科院校学科型的许多做法,致使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评估和规范化建设的深入,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受学术型高等教育影响根深蒂固,高职教育仍然大量残存本科压缩型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的痕迹,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从三方面对高职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进行比较探析,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课程理念比较

课程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有关,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类,即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设计)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学术型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前两种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后两种人才,具体详见表1。人才培养目标是确立课程理念的基本依据,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观与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观是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模式,服务于学科建设和知识积累,旨在培养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观是以技术为核心构建课程模式,服务于技术开发和职业训练,旨在培养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结构特性比较

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对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学术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之间既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具体见表2。

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层次性和理论性四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相对学术型高等教育则对应有独立性、跳跃性、平行性和实践性的四大特点。学术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本质区别,其原因还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所致。

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讲求学科的完整性,因为学术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设计、规划、决策等工作,所以要求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完整,包括具有较宽厚、涵盖本学科主要内容的理论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则不同,讲求相对独立。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这类人才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必须具备较成熟的规范技术和服务的能力,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为社会创造直接价值。这就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要按学科要求,而要按职业能力要求确定相关课程。

三、课程模式比较

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对应不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

(一)学术型高等教育的三段模式:“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

三段模式的依据是按学科设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故三段模式又称学科模式。各课程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且按宽基础模式分配课时,共同为系统服务,共同为“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体系服务,以强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其目标是培养有“后劲”,对工作有较宽适应性的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观本质上是属于知识本位的。这种模式易造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理论、轻实践”,“重原理、轻案例”,“重设计、轻工艺”,显然不适合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这种模式是在“本科压缩型”向富有高职特色课程体系转换过程中形成的,故称之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式,具体见图1。“1+X”模式中的“1”代表语数外等文化课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课程,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要求,所有学生对“1”都必须掌握。“1+X”模式中的“X”代表若干个平行的职业能力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代表的是某一类岗位(群)。每个模块中的课程包括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训实习课,针对某一类职业岗位群。“1+X”模式打破了学术型高等教育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将所有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文修养综合素质课程,另一类是职业能力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固有特征,反映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三)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由“1+X”模式,逐步发展为与市场需要岗位(群)联系更紧密,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起步于2001年的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的“层次-模块”课程体系,赢得教育界的关注与充分肯定。这种模式是在基本模式“1+X”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称之为发展模式。“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以职能为核心,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4个层次和14个模块的课程组成。核心技术课模块包括核心技术课和专业技术课,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基础层涵盖的课程和心理健康课、职业指导、选修课,实际上是以上“1+X”模式中的“1”的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其中所涉及的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过程性课程模块,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机会、动手机会、表达机会、创作机会等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

关于“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作用和特点,笔者赞成有研究者结合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所阐述的观点。一是“层次-模块”中各层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突出这个核心,再按核心课程的需要逐层服务于核心,形成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总体结构。二是这种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术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课程设计原则,贯彻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三是这一课程体系结合“2+1”教学模式和分流培养措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7-49.

[2]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1-44.

[3]曹勇,刘灿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01(9):18-21.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urriculum Setting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ONG Shao-hua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篇9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和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建设的重要抓手。构建以学习者和社会需求为本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宏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主体一般都是普通高等院校,他们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但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却忽略了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仍然延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近几年虽有不少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改革,然而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比较多,有些省市虽然在尝试改革实践,但还不够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缺乏协调,缺少对课程评价内容和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程评价内容的侧重点及结构偏移

受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评价模式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存在着重学科、轻能力,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多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成规。知识传授与成人现有的知识结构脱节,忽视了集知识与应用能力扩展为一体的职业导向性培养,教学模式未能形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局面,造成评价重心偏移。

(二)课程评价的主体不完整

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评价主体仍然注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及高校的专家以及学生的一次性评价,造成评价主体单一,与社会没有联系。学习者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并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人,因此评价主体缺乏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多方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评价主体的不完整,评价结果可能会产生偏颇。

(三)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成人高等教育多是在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做了部分修改,并未经过对教育对象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的考定。这造成已形成的评价体系、标准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型与特色脱节的诸多问题:指标过时,评价方法简单,权重分配不合理,缺少对课程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管理和不断改进的长效机制等等。

二、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的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一要全面,即涉及课程教学的主要方面,至少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特色”等方面;二要细化,即评价指标所指明确,表达扼要;三要客观,各项指标的赋值与该指标体系中的地位相一致。同时,在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科学性、适用性、特色性等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才是科学的、客观的和可行的。

(一) 职业性与特色性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在职从业人员的实际出发,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标准,注重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性和社会适应性;成人高等教育表现为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特点,使成人自学能力、学习态度的提高等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应有所增加,注重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性。

(二) 全面性与开放性原则

课程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兼顾学习者的特征和个性需求,并要考虑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评价主体也同样必须同时兼顾行业、企业、学生、学校、后续课程、社会等多个主体。评价方式应采用整体与部分、定性与定量、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也应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外延、相互整合、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及学习成果互认等。

(三) 科学性与适用性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的评价,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还要遵循教学的内在规律。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抓住关键,在注重对教学评估自身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紧扣评价目的,找出事物外部与内在的逻辑关系,最终把反映课程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表现确定为评价指标。在评价方法上应当注意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可测量性与简易性的结合、精确与模糊的结合,同时应注意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三、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依据教育评价理论,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多级的、经过系统化的反映被评价对象目标和相互关联指标构成的有机性集体或集合,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能使该项评价确实发挥导向、激励、改进、鉴定作用,保证评价的成功。

把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评价的内容分为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并对这14个二级指标的标准进行说明,要指出主要的观测点、具体的评价方法及评价等级,评分等级至少分为三级,分别是A、B、C,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价方案可由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综合评价占70%,特色评价占30%。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的系数分别为1.0、0.8、0.6,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见表1)

参考文献

[1]刘雯川等.高校院系教学设计与精品课程建设及管理考评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攀.十年来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述评[J].成人教育学刊,2011,(3).

[3]陈龙根等.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成人教育学刊,2011,(3).

篇10

关键词:成人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几十年来,成人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成人教育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成人教育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其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本文拟对成人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和创新问题作以初步探讨。

一、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忽视成人教育的特点。成人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二是非正规性,指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规,采取“按需施教”。现行的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课程门类不齐全,不能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充分灵活的选择机会。其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再有,现行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忽视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选择性等诸多特点。

2、课程目标以学历为导向。成人教育是一种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但成人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调资、转岗、提干、分房、晋级等都与学历息息相关。于是,许多成人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看好这一市场,课程建设过分强调以学历为目标导向,偏向于为学历而学习,其实际效果和目标差距很大。

3、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在设置上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各校课程设置大一统,各类学校,各地区无特色无区别。必修课程一统天下,选修课很少。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知识型课,轻智能型课;重专业性课,轻基础性课。重视分科课程,轻视综合课程。重视智育,轻思想品德教育。

4、专业设置重文轻理。目前,成人教育的招生专业偏重文科,偏重热门专业,对理工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学校注重经济效益为争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情况,盲目申报新专业、热门专业,甚至个别专业有其名,无其实。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原有的专业重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造成教育投入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调,也限制着自身的发展。

5、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内容更新缓慢,许多成人学校直接采用普通学校的教材,有的虽有改动,但基本上是借用或移植普通学校教材,结构体系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这与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不相适应,也不适应各类成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成人在职学习的需要。表现在:专业基础课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密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层次偏高,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等。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起现代的、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以适应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成人特点、实用性和开放性和综合性四原则,应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两对关系。

1、突出成人特色原则。成人高等教育的是专门针对成人进行的教育,对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成人在生理、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个性比较稳定,自我意识较强,而且经历了社会生活的磨炼,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发挥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成人学生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的形成。总的来说课程门数不宜太多,教学内容应做到“少而精”,体现出成人特色。

2、突出开放性原则。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对“当班人”进行的“开放性”教育,是针对成人各个时期需要的岗位教育以及适应“活到老,学到老”终生需要的知识充电教育,这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相应的课程体系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课程的设置应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转变到强调创新能力和革新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体现高新科技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特征的多学科知识,反映到课程设置中去,使人才充分适应多样化世界的需要。

3、突出实用性原则。在新形势下,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的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教改革的世界性潮流。对此,要审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对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变化的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突出综合性原则。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广泛交叉、相互渗透,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环境、人口、文化冲突等重大问题。因此,成人教育必须摈弃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的教育内容设置,以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能力为原则来设置所需课程,强调科学思维方式、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学习。

三、改革和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对于新时期的新的人才规格要求,成人高校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反应,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满足这些新要求,其中课程改革则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出发点。

1、确立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在一定的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可望达到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程度。成人教育按其功能,可划分为四大类:补偿教育(含扫盲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因此,成人教育课程的目标应是非常明确的。在确立课程目标时,应为实现成人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因素,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吸收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是持社会——个体发展统一观。因此,成人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反映未来人才的思想,改革的着眼点瞄准未来,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探索精神作为课程目标改革的努力方向。

2、突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实现课程体系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成人教育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来制订教学计划,忽视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人学生的岗位需要。要构建具有成人特点的课程体系,就必须破除这种办学和教学的旧观念,首先要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关系。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实际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就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加强在职针对性,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如果过分强调基础,内容偏多,难度偏大,势必增加成人学生的学习压力,不但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反而造成其畏难情绪,会影响到正常知识的掌握。第二,处理好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传统的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有利于专业的规范化,但它容易走向僵化,导致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应当大胆突破传统内容的局限,对一些明显过时的东西要坚决摒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第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应当对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删减,尽量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好能结合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归纳、升华,举一反三,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终身教育理论来构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

社会的发展,对个人不断获得知识、技能以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生活的要求更为突出。这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应以改善学习者职业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个人的理性能力和参与社会或集体事务为目的,用终身教育理论来构建其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模块时充分考虑成人学生在学习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人能力、人格、经验的阶段性变化,并依据这些变化提供生涯导向的学习活动的课程,以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四、成人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和创新的内容

成人教育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综合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课程设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新形势之下,面对严峻的挑战,针对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调整成人教育的课程结构

(1)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

必修课是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校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属必修课,必修课强调“专”,“精”,针对性,应用性要强。选修课指教学计划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修的课程。选修课对于拓宽和加深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智力,培养研究和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选修课可适当“宽”点,选择性大些。如何确定这两者的比例,对于成人非学历教育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于成人学历教育,则应加强扩大成人教育选修课的范围和比例,减少必修课所占的份额。这要求在注意课程整体性的同时,要加强课程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扩大选修课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按综合课程组织新的课程类型

当前,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成人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的人,综合课程恰恰体现了成人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成人教育课程应按综合课程来组织。国内一些地区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以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为例。将“数学”与“电路”结合为“电路数学”一门课,把代数方程与直流电路、三角函数与正弦交流电路,矢量和复数与正弦交流电路计算,微积分与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逻辑代数与其在逻辑电路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介绍,成为跨越多门传统的技术基础的专业课程。经多次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对在职成人教育学员是比较适用的。

(3)实质课程与形式课程并重

实质课程与形式课程是指课程设置的目标与内容,是旨在学习,接受知识,抑或发展智力、能力而界定的两种课程体系,在课程论史上曾有不同的主张。实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科学知识,为将来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形式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成人教育因其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所以课程应以实质课程为主。如加拿大的大学举办的在职人员专题讲习班,其课程完全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同时应注意的是: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任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形式课程不能忽视。

2、改革和调整课程内容

(1)突出理论内容的指导性,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成人教育由于其教育性质、特点、任务、培养目标,决定了理论教学内容不可忽视,但它有别于普通教育,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不能过于追求系统、宽厚,而要突出重点,适当拓宽,突出应用,能适应岗位所需,并为将来发展奠定基础,突出其指导性。另外,当前成人教育的重点是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强化实践教学内容。而且成人学习具有目的明确、自制力强、理解能力与意义识记能力较强,且注重学以致用的特点,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已成为学员的普遍要求。近年来各国成人教育强化课程的实践内容已成共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有新的变化,如法国短期技术学院的大班课只占总课时的30%左右,各种技术指导课占40%,其它均为实际操作课,后两者为实践教学内容,共占教学总课时的2/3以上。

(2)适应新形式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信息产业在信息服务、通信产业、计算机与网络产业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终身教育的思想逐渐为各国所接受,教育将更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与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所需。为适应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删除掉课程当中一些陈旧的内容,同时应把最新出现的人类的科学文化成就反映到课程中去,体现“先进性”。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必须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确定,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