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流校园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

篇1

一、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养成

目前,大学生仍属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更希望生活在现实的高雅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中合理的要素,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进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成熟

在高校校园环境中,每一名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开始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陌生的交往群体,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矛盾和困惑。而这也正好为他们的心理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多样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而促使他们心情愉悦、消除烦恼、调节抑郁。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校园,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关心、爱护集体的荣誉,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使每一名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二、构建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引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外显的文化。它集中体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标志物之中。如果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优美、温馨、赋予丰富的教育内涵的校园环境,本身对大学生就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催其奋进。

*)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其环境的感染功能。校园总体规划、标志性建筑景观、环境绿化景观、名人雕塑等,干净、整洁、典雅的校园环境,会使人感到精神振奋。这种心理效应会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

*)优化教学、科研场所的室内布置,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教学楼、实验中心、研究院所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要精心做好育人环境的布置。

*)注重加强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发挥其舆论宣传的功能。学校要注重图书馆、校史馆的建设,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养料的同时,还可以从本学校、本专业发展的前辈那里获得榜样的鼓舞力量,激励其奋发向上。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宣传作用,让学生能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存在。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校园规范,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必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同时还必須保证师生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和执行。这就要求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建设理念,实现“刚性”和“柔性”的有机结合,使规章制度既能起到强制作用,还能够有效地发挥规范的激励作用。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内隐文化。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努力做到关心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及时为他们扫除心中的阴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加强高校的校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校风对于身在校园的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心灵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陶冶,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 校园文件建设 德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育人的地方,也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平台。学校安排的每一场活动,都应该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创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课改的发展。

一、职业院校的德育现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

1.职业院校学生与父母关系变得冷淡,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在校住宿,只有在星期天或是假期才回家,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时间。这些孩子主动与父母联系的很少,一般都是短信或是简短的电话,目的则是向父母诉苦或是向父母索取生活费,这种现象在职业院校中很普遍。

2.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方法落后,收效甚微。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另外由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后,很难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乐趣,导致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水平落后。

3.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以及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职业院校就是为了找个合适的工作,学好专业课就行,忽视了和老师同学的交往。有的学生则像是脱了僵的野马,认为脱离了父母的视线,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干自己想干的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非常少,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只有在课堂时间才可以见到对方,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二)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承载着一定的教育目的,对学生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氛围都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浓厚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将教师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上,也可以发挥强大的号召力,积极引导学生。

2.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促使每个参与者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有一种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是长久的,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形成开拓进取、朝气蓬勃的校园风气。教师自己组织的文化活动激励性更大,能够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看到和发现自身存在的广大发展空间,建立荣誉感和自信心。另外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开阔师生的视野,还能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为学校的建设发挥自己的能力。

3.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更加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校园文化的凝聚性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上,校园的精神主要是学校师生共同创建和认同的文化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赋予师生强大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这样就会把师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

4.校园文化的约束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可以实现对师生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积极塑造,也可以督促师生自我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的校规校纪是师生共同认可并约定遵守的。所以,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都会得到表扬和肯定。校园文化的约束性,可以促使师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积极抵制不良的思想行为。

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不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但是其存在于各个教学活动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要大大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班主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综合学生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环境,应该从德育教育工作入手,做好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德育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情感的交流,也是师生在精神认知上的统一。班主任应该利用自身具备的优秀品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不高,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和难题,积极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工作和活动

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班主任应该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班主任应该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上,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体性的德育教育。但是针对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教育,积极帮助他们,并找出原因,定期观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并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表现,制定更加具体的德育教育计划。

(三)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德育活动

班主任是一个引导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参与者。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文化建设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豪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进行自我德育改进。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这些都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职业院校不仅应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应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作为整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琦.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4,(04):25-28.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近年来,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交流更加便捷,这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这里的生活主体是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他们接受新事物、运用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新媒体对他们生活学习的影响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内容也会对他们价值取向和思维表达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合理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功能,对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内涵特征分析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自1967年被提出并发展至今,其意义内涵也不断得以丰富和拓展。在当代,不同学者对其也持有不同看法,有的突出强调其数字特性,有的强调“交互性”,也有一些学者试图将上述两个特征加以融合。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新媒体的显著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方式上的“互动性”,前者是技术保障,后者则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如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层级消解、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内容分众以及传播时效性增强等。如果能对其优势特征加以合理利用,则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区别于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是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特性。相较于传统文化建设组织单一、互动不强的缺点,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手段更加丰富,针对性更强。

1.新媒体作用下高校文化建设特点。在新媒体的作用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论坛、贴吧、微博的兴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困惑以及所遇到的困难,便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帮助;(2)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新媒体的兴起既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3)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及时性和交互性两方面,媒体信息传播的迅速及时能为大家在第一时间获取准确真实的信息,而交流中的情感互动也能进一步增强参与主体的积极主动性。

2.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机遇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有效拓宽了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让个性、自由的思想在校园内得以有效传递。有效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微信、微博等媒体工具的广泛使用,使校园文化内容的传播更加形象生动,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一种附加产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催生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后者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尽管新媒体的积极作用非常突出,但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也日益凸显,如由于对信息传播的可控性较差,导致对不良信息的监管更加困难,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也会诱发学生沉迷网络世界,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兴起也会不断冲击传统主流文化。对此必须采取积极的规范引导,才能有效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正能量的有效传递。

三、利用新媒体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议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新媒体的积极功能应加以继承和保持,并充分挖掘其潜在作用,对于各种消极不利影响,应积极采用各种措施加以规范修正,落实至具体工作实践中,可从如下几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1)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媒体的文化建设要求。如开阔视野、面向未来、注重互动,积极把握社会动态并逐步树立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校园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和亲切;(2)课程设计改革,在通识教育中有效融入新媒体的理念和技术。对于新媒体的认知与运用,已经成为大专院校学生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此加以合理利用也能有效改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3)建设数字校园,强化对新媒体的掌控,积极建设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充分合理利用各项网络资源,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各项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4)重塑大学精神,强化核心价值。应不断加以强化来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立场坚定地重塑大学精神,并有效落实至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后活动及课外实践中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5)强化引导监督,做到管导结合。培养现代化的管理团队来解决学生诉求和其所面临的困难,充分利用现代化定位技术来提升对新媒体的监控水平。

四、结束语

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文章在阐述新媒体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其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发展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文化自觉;多校区;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14-02

一、文化自觉与校园文化

“文化自觉”这一说法,最早是社会人类学家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多次谈话、演讲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由定义可知,“文化自觉”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二是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三是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其实质是对文化主体自身文化的一种文化责任感。在我国,公民的文化自觉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每个成员所共有的精神和物质、理智和情感的有效结合,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也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其具有凝聚、导向、激励与规范、辐射及创新五大功能。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很多高校从单一校区发展为多个校区,新的办学格局开拓了高校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校园由于新老校区存在空间、时间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以及主校区的转移都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1.新校区没有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缺乏文化氛围。刚建立的新校区,建成时间短,同时很多新校区建设也处于一种“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状态,因此无法在新校区捕捉到具有校园历史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部分高校新校区因急需投入使用,无暇进行科学规划,而忽视了隐性文化的建设,因而需要不断充实代表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不断增强新校区景物的历史厚重感。由于新校区地处偏远的市郊,校区周边文化娱乐设施也相对缺乏,地缘文化围也比较淡漠,造成新校区建成初期和一段时间内校园文化氛围的匮乏,使新校区师生普遍感到缺少人文环境的熏陶,缺乏文化归属感以及和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不对称性。很多师生深深感到新校区物质文化建设缺少大学应有的人文气息、高校本有的文化内涵。在建新的校园如何传承历史、沉淀文化,是新校区建设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2.作为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的师生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大部分教师不在新校区居住生活,因而师生课外交流的机会少。同时由于来回校区的不便,使部分教师在教学安排时将课时集中,有的一天连续上七八节课,这样学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较好保证,遑论担当传递校园文化的任务了。与此同时,居住在不同校区的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使新生失去了大学老生的关心和帮助,从而难以全面得到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让学生难以全面体味到大学校园的优越感。

3.多校区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个性不明显。教育系统既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又对环境施加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有利于校园文化之间交流互补,但交流的同时不能丧失“自我”,必须保持学校的个性而不是趋同。如今,不少高校新校区的建筑风格与格局,规模与专业设置大同小异,许多学校又回到了“大而同、小而全”的时代。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向“统一”的风格,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作品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继而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潜质,过分注重文化建设形式,对精神内核理解不深,容易使校园文化建设空泛化、趋同化。

三、自觉文化视野下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探析

当前,多数学校兴建的新校区都是在近郊文化底蕴较淡薄的地区上建立起来的。宏伟的校园建筑和优美的环境必须与浓郁的育人氛围和很高的文化品位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所以,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移植和传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形成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既需要环境氛围的烘托,更需要时间的积累。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和校区的管理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引导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鉴于新老校区之间是统一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所以在新校区建设的初期,需要移植老校区的坚毅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训、校史、校徽和校歌等。新校区如果不能承接老校区已有的校园文化传统,将是校园文化在精神资源上的重大损失。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要追求的不仅是与老校区的形式,更应该是其深刻的精神内涵,所以传承老校区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老校区的内容主要包括品牌校园活动和鼓励多校区之间的师生交流等。

2.增强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的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的认知、赞同,形成归属感的社会心理过程。在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对自己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达成共识、认可其存在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才能顺利的进行。就文化本质的层面来说,只有大众能够接受的、能涵化为人类生活的常识并渐次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习惯的文化,才是一种优秀的、能够引领社会前进的文化。由此,文化内化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追求。内化即组织当中成员已经认同了校园文化,有了广泛的认同,广大师生和校区的管理人员就能很容易将学校的核心精神文化内化,之后外化在行动中。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多校区建设的活动中来,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碰撞,最终从内心深处接受并逐渐纳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中,最终成为自己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做事的方式。

3.结合不同校区的特点,打造多元一体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窗口。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不同校区的特点与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形成不同校区不同特色,加强抵制和改造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增强校园文化的辐射性。在将老校区优良办学传统和丰厚文化环境资源秉承、移植并渗透到新校区过程中,加强与大学城校区各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与融合,充分挖掘大学城校区的文化资源,拓展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打造出多元一体的多校区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黄金华.“文化自觉”概念的辨析[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35-37.

[2].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22.

[3].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8.

[4]方振聪,游江.推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13(6):135.

[5]康丽贞.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山东:山东经济学院,2010.

篇5

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群体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源于群体间的文化差异,体现为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同文化群体在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排斥、甚至是对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就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交往过程中两个迥然相异的群体组织文化体系,存在“异质性”冲突的风险。首先,校企文化中的知识理性与市场理性的冲突。高职校园文化始终是建构在知识理性基础上以专业技能化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文化,具有公益性,价值取向为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代表的是以追求利润和效益为核心信念的市场文化,具有市场逐利性,价值取向是经济利益而非社会责任。这两者理性的碰撞是一种基础性的隐性冲突。其次,校企文化中行为表现的冲突。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充分继承了一般高校的传统行为特性:宁静、自由和耐心,讲求的是专业技能的“慢性”积累,是“慢工出细活”的“慢性”行为表现。企业文化秉承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规训,追求的是“时间就是金钱”的“多快好省”,在其行为表现上呈现的必然是“来去匆匆”的“匆忙”文化。这两者在行为表现上的冲突是当前校企文化较为集中的显性冲突。第三,校企文化中制度和契约层面的冲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交往主要是基于“培养人才”和“需求人才”的一致性利益需求而进行洽商、签订协议、开展合作,当然也有别的一些如产学结合的利益需求,但归根结底是为共识利益而联合交往的。正是由于双方动机的谋利性,因而容易将对方作为谋利“工具”。而在这种利益动机的驱使下,校企双方关注的重心始终在于是否能满足利益诉求和契约规定的显性指标的达成,这实质就如同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关系”。因而在校企文化的冲突中有一部分会表现为利益交换异化后的契约和制度层面上的冲突。

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交往深化的过程中,校企文化既相互比较、冲突和较劲,同时更是相互了解、相知和认同,而且两者相互的认同将更为重要。事实上,校企合作交往存在的文化冲突过程恰恰也在为二者的融合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双方按照自身文化的价值观念对他方文化作出审视和评价,从而找到两者融合的契合点即融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和一致性。首先,校企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不仅是国家高职教育政策的必要使然,更是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探索的客观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努力实现校企“文化互补”。同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高职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则代表了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高职院校谋求科学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必要工作。其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交往的主要内容仍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供”与企业需求人才的“求”的“无缝对接”。从文化交往的层面看,这“供”与“求”的对接就是校企双方如何通过文化交往的方式,把“学校人”逐步培养成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人”的过程。而这一必然性转向实质上就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交往的必然使命,更是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最大必然性要求。最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还具有许多相通的一致性,例如,两者的文化都代表着各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都同属“为人”的文化:一方面都包含“人本管理”理念,在物质、精神和制度建设层面均“以人为本”,对人的行为同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都围绕“人才”来进行文化的构筑,在形成中相互注重吸收融合对方的文化特质,并最终以实现人的发展作为两者共同的追求目标。这就为校企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奠定了共同的基础。

二、以“文化融合”的思辨观点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抉择问题的探究

结合上文所述,如果我们用校企合作交往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逻辑关系观点审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其校企文化合作交往的事象,就可以逐步厘清和抽象出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校企文化融合的不同结果状态,同时,也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企业文化的抉择作出一个相应的价值判断而得到在不同抉择时应持有的一般观点和态度:

1.如果校企合作交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的是有限度的交流,并用“隔离状态”来描述校企文化的交流状态,那么,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状态则是“A+B=A+B”的隔离状态。面对隔离状态,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无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A或B,这种“A+B=A+B”的“隔离状态”表示的是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校企文化在合作交往过程中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交流,而且经过交流后,仍然保持着各自文化的相对独立或隔离性,双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当然这种有限度的交流是校企文化合作交流主体所共同主动做出的一种合作态度,在此基础上,双方各自保持应有的警惕,小心行事,从而导致“A+B=0”失败状态的出现,最终这种状态会在校企双方间产生不信任的文化隔离负效应。这时,如没有实质利益和合作协议的牵系,校企文化双方的合作交往便会赫然中止、甚至终止,那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过程也就无以为继,只能走向失败。从此可知,这种隔离状态,既不能长期有效推动校企文化双方的深化合作交往,也不能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的吸纳和融合,甚至还需承担两者文化合作交往失败的风险成本。因而如需改变这种最终走向失败的隔离状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企业文化的抉择,一方面必须改变自身及企业方有限度的合作态度,另一方面如企业方难以改变有限度的合作态度时,就需另觅新的企业合作方,寻求更为开放和敢于合作的企业文化代表者。此外,这种隔离状态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对于因短期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松散的校企合作双方,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这种隔离毕竟既能保障校企文化有限度的交流,也能相对保持校企文化的自主,并减少校企文化发生公开冲突的机会,因而也就不会产生校企文化双方交往对立紧张的状态。而此时的高职院校则应保持适而可止的态度,择其所需而进行有限度的文化交往,同时科学控制其抉择的风险成本。

2.假设校企合作交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常态发展,并用“同化状态”来描述校企文化的发展状态,那么,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格局则会呈现“A+B=A”的同化状态。面对同化状态,我们该如何抉择呢?这种“A+B=A”的同化状态,强调的是作为强势文化的A对作为弱势文化的B的成功瓦解和同化。同时,在A和B的合作交往过程中,由于A本身具有先天的主动融合意识、传统深厚的文化背景及先进的时代优势,经过两者文化的常态发展及期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作为弱势文化的B只能被逐步同化,并自觉成为A的有机组成部分。[3]对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企文化合作交往在这种“A+B=A”的同化动态过程中,应作出两个假设的考量:一是假设校园文化是强势一方,结果就是校园文化同化企业文化;二是假设企业文化是强势一方,结果就是企业文化同化校园文化。在这两个假设的考量面前,由于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大多是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主动吸收和融合,并且校园文化往往具有本地系统文化的自发优势及融合张力,从而在校企合作交往的常态发展中,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潜融合会显得更为强势及能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进而校园文化较多能成功同化企业文化。同时,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在校企合作交往上多半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同化优势不足,而且校园文化自身具备较强的封闭循环能力及保卫意识,不易撕裂,因而企业文化就算主动去同化,也未必能成功,这样的成功机率较少,最后仍是校园文化成功同化企业文化。这种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成功同化状态会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的优秀要素,也会取得较强的稳定性,但弊端是很难对校园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予以根本性的突破,传统的价值功能也很难予以实质的改变。对于不愿放弃主导地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者或校企合作交往的起步者来看,其抉择的要旨即应是在保持校园文化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主动吸纳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要素,大胆纳入己用,发挥自身文化的强势力量,逐步将其发展为同化状态。另外,此命题第二方面的假设考量虽然发生可能性较少,但仍然有成功存在的机会。如果企业文化一方有非常强大的合作交往动机,并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及文化优势,主动寻求校企文化融合,并顺利谋求到合作交往的机会,则会发挥利益优势及用法律协议交往方式,强势交往及逐渐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主导地位,从而将校园文化融合到自身的企业文化内。如企业文化成功同化校园文化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展现更多的则是企业文化的特性。

篇6

【关键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论述,对加强武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武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武警校园文化建设势必走在全部队的前列。

一、紧贴院校实际,健全保障机制

推动武警校园文化建设,站位要高。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体制机制上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是要合理规划,建章立制。完善有关加强武警校园文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抓好落实。按照年度统筹、季有安排、月有讲评、周有活动的要求,使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可持续开展。在活动内容方面,针对培训学员的特点,量身定做,精心安排,使校园文化活动扎实开展。二是丰富特色文化,推动创新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手段和形式上应充满时代气息,丰富充满阳刚之气、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和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使之充满活力,深受大家喜爱。丰富校园特色文化内涵,不流于形式、实用、有效果、有特色、有品位、突出中培特色。三是加强心理疏导,净化网络环境。创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根据院校学习生活实际设置具体内容,及时更新内容,以适应求知、成长需求,营造健康丰富的网上校园文化环境。培养院校文化品位和欣赏力,提高与任职相适应的互动交流、双向沟通的网络平台,加强网络监控,加强心理疏导,净化网络环境。

二、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优秀人才

文化是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与血脉,也是院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武警校园文化不仅是娱乐、精神、制度文化,更应是育人的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软实力。 一是要发挥特色优势,丰富表现形式。注重文化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认同性,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图书馆、院史官、宣传橱窗、忠诚卫士雕塑园等活动载体,利用观看优秀影片、文艺晚会、讲座、书法展览、图书展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开展学术研讨、读书征文、学术征文等文化活动,组织学员参观书画、篆刻、摄影、艺术展等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坚定理想信念,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是“铸魂”工程,起着“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作用,要围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指挥人才去精心打造。要充分利用文化载体, 以优秀影片和高雅的艺术作品感染人,以优质大课和高端的讲座课教育人,以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影响人,积极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搞好教育宣传,围绕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献身武警部队事业的志向、培养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营造浓厚校园育人氛围,打造特色品牌。

三、突出办学理念,培养优秀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是院校的灵魂之所在,也是展现办学水平、发展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培养育优秀指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突出办学理念,搞好骨干培养。突出办学理念关键在于培养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注意外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要从源头上着手,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到学院讲学,有计划地举办各种专业培训,到兄弟院校和全军知名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培养合格团队,突出办学理念和特色,加强骨干力量的培养。二是加强设施建设,创造优美环境。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把各种硬设施建设好,创造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环境,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逐步建成设施齐全,配置适中的多功能综合文化活动平台,加强对图书馆、训练馆、教学场所、运动场、大讲堂等设施的配套、完善和维护,创造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三是贵在持续发展,培养优秀品质。武警校园文化建设贵在持续发展,形成独特风格。使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在经常性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育人风格, 形成扎实有效、生动活泼、内涵丰富、张弛有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基地,推动学院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1]十报告辅导读本,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出版社,第31页﹔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

一、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提高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不少中职学校领导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加以重视,有的已经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文化基础比较差,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很难适应未来的职业要求,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习、生存,要保持校园的稳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多种多样

无论是物质文化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开展得卓有成效。随着校园环境的改善,硬件设备逐步完善,制度和活动建设也都很有声势。中职学校校园文化通常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来体现,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也被作为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校园文化活动也开始注重兴趣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开展与企业岗位群相结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富有生气,学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增长见识、培养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为“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化提供了桥梁。

三、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升

目前,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高校,高校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在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地区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度不够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步伐。就传统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很多教育者都片面强调学生的成绩,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新型理念,文化建设个性不鲜明;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方法僵硬,无法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和建设热情,等等。基于此,小学教育工作者便需充分认识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积极探究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效开展。

一、坚持创新,打造小学特色校园文化

就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度不够这一问题,校园管理者便需有的放矢、坚持创新,以全新的建设理念和方法来建设小学校园文化,使其既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又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学校园文化。鉴于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有意识地注重其开放性、人文性、多元性,以独有的校园文化实现对学生的教育。首先,校园管理者可以从校园景点的布置出发,通过布置一些典雅、精致、具有人文情怀的校园景点来赋予校园文化以人文性。其次,校园管理者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资源的功效,通过对校园诸多资源的利用来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性强、求知欲高,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质,校园管理者可以利用校园资源来组织小学生进行校园景象绘画比赛、校园主题演讲比赛、校园文明主题的作文比赛等,以此来树立小学生的校园建设意识,让小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努力。最后,校园管理者可以通过布置富含学校特色的软性环境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可以开展诸如钢琴班、舞蹈班、武术班、绘画班等兴趣班,这样的活动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再学习,如此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打造出一支属于本校的艺术队伍,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开展增砖添瓦,进而实现小学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

二、加强人际关系建设,创造小学和谐校园文化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的和谐与否,因此,加强校园人际关系的建设是建设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而就学校的人际关系来说,它主要包括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等关系。人际关系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高级形态,直接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之间的密切合作、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为了促使小学校园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更好地发挥集体效应,小学人际关系的建设不容忽视,而小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小学生生活的引领者,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很好地推动小学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基于此,教师要从“导演”角色向“搭台”角色转化,通过搭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校园文化的

建设,因为小学生只有先“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有目的地对小学生进行引导,让小学生深刻意识到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小学生在生活上要谦虚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因小事而发生争执;在学习上要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以此来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从而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最后,教师还应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小学生克服自卑、自傲、妒忌、自私等不良心理,鼓励学生自信自强、助人为乐、公平竞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实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当然,当前的小学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和探索期,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显得十分艰巨,它既要求校园管理者坚持创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要求学校管理者要从学校的整体发展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注重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学校特色的发掘,这就为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小学校园文化,既需要全校师生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郭云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王玉梅.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

[3]霍云霞.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

篇9

独立学院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独立学院背靠母体高校,在教学、管理、品牌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又具有民办机制的灵活性,因而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298所,承担着百分之三十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理念和规划

一些独立学院的办学者和领导对“校园文化”的本质缺乏认识,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软指标”,他们重视招生和就业,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大可放缓,因此很难提上领导议事日程。殊不知,校园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软实力是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规范人的行为。据调查发现,很多独立学院的总体建设规划中都缺少针对校园文件建设的相关内容,即使部分高校领导对此有所注意,其目光也往往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他们热衷于校园硬件建设,诸如新校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力求校园整齐划一,而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层面却很少提及。应该说,在独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软件比硬件更为重要,校园文化脱离了精神层面,即使有再好的外部环境,也仅仅是是一个华丽的空壳。

(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实质内涵

独立学院是依托普通公办高校成立的,因此和“母体”公办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独立学院又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这是一种较为灵活、具有特色的办学形式,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实质内涵。而事实上,不少独立学院未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校园文化,而是对“母体”公办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了简单的传承,甚至是照搬,趋同化现象严重。也有些独立学院是把兄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做法拿来一一套用,最后在自己学院形成了“大杂烩”,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一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也缺少实质内涵。有的院校将精神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体育活动、娱乐型和商业型活动偏多且层次不高,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交流型活动偏少,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校园文化功能的失调,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的独立学院制度文化建设存在偏差,过分依赖“母体”公办高校的某些制度建设经验,使制度要求的品质偏高,制度要求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素养错位,制度运转不灵、反应滞后甚至形同虚设。还有的独立学院行为文化建设脱离了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

(三)缺乏教师主导力和全员参与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校内各系统相互配合,其中,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但目前一些独立学院没有自己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上完课就走人,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加之独立学院的生源分数较“一本”“二本”略低,学生的自觉性也略差,在缺乏教师有力主导的情况下,校园文化就处于一个低层次、被动的状态。另据调查,当前有些独立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的课外业余活动,因此直接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附属于“思政部”和学生管理部门,其他老师都认为与自己无关,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没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以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就缺乏了孕育的土壤。

二、以成才教育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以战略思维规划校园文化,认识文化育人的作用

独立学院因为办学时间较短,文化根基尚浅,因此要立稳足,扎平跟,求发展,就必须树立文化是“立校之根”的观念。独立学院的董事会和校领导应当以一种战略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到文化育人的强大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上议事日程,纳入独立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校园文化的规划过程中,首先,应从实际出发,对校园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明确独立学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明确自己学院文化的定位以及找准文化建设的抓手。其次,经过调查分析,制定出详细的、结合自身优势、符合发展要求的具体目标。比如,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就把办成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西部一流的独立学院作为未来五年师生员工奋斗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具有可行性、动态发展性和可考核性。第三,确定理念,拟定计划。进一步具体明确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实施计划,要将学院的发展目标体现在各部门和成员的工作计划之中。最后,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之后,要对规划方案进行认证和反思,进一步修正,使其更加完善。

(二)以移植借鉴的方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任何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建设都不可能一日而成,它既需要环境的依托,时间的积累,更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积极引导和努力,可以通过移植借鉴的方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独立学院发展初期,“母体”公办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校园文化,以“母体”公办高校作为“文化发源地”,从“母体”进行文化移植可以用来解决独立学院文化缺失的现象。校园文化的相承性,可以使新办的独立学院尽快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共享和利用“母体”公办高校的优质资源,可以使独立学院快速、平稳地走上发展轨道。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兄弟院校之间的很多优秀的成果也值得去借鉴,甚至包括借鉴独立学院来自不同院校的兼职教师所带来的优秀大学文化等,要不断地借鉴与扬弃、创新与取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符合学院实际的内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首先,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和谐发展。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完善现代化的文化配套设施,包括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建筑物和文体用品和设备,提供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保证。其次,要加强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形成优良的校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师生员工做到知、情、行的统一。再次,要加强制度文化和谐发展。要在移植“母体”公办院校和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真正符合本校实际的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做好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最后,要加强行为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和谐性和针对性,提升活动的品位和内涵,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多元性和立体化趋势发展。

(三)以教师为主导全员共建校园文化,体现文化育人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74-02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特性,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特征,独特的氛围,蓬勃向上的精神、与众不同思想。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精神、环境、行为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校园精神以及校园文明,它的活动空间主要以校园为主,以及包括院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实践中,高职校园文化以多种方式并存,内容丰富多彩。它作为高职院校的灵魂,反映了教职工和学生对本校的社会地位、整体形象和校园风气的认同,也蕴涵着对学校的发展和未来的期望。通过高职校园文化这个纽带,使教职工、学生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精神、信念、思想等与学院同步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凝聚一心,由此反映出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激发教职工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由此打造出和谐校园,培养出符合当代高职培养目标的合格学生。

1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虽然表现为各自独立的工作体系,但是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等。主要表现为高职校园文化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实践领域,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反过来,高职德育工作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和思想保证。实践证明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高职校园文化这个载体,把高职德育工作渗透到学院的日常工作中,使学院德育工作的面更广,内容更丰富,针对性更强,时效性更高,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同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高职德育工作的丰富资源推动优秀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所以说,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需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达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融合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时代特点,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找到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1抓住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在高职院校这个特定的限制下我们简要解释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就是:对人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培养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客观实际,也要考虑到作为主体的人的因素。不管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德育工作,学校要清楚地认识到它们服务的对象是人。人是学院工作的主体,发挥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学院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高职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活动的主要对象,“以人为本”在学院工作中主要指的是“以学生为本”,学院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既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重心都是学生,那么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符合时展和高职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院主人翁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促使学生以校为荣,进而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最终促进学院的蓬勃发展。

2.2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时间的积累、合理的规划和有秩序的推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工作有责任、有义务地承担起推动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任务。首先,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应该着眼于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保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遵循科学发展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对学生的培养是学院的核心任务,学院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培养学生来进行,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都不能脱离培养学生这个中心,强调管理的重点是学生,对学生进行各种激励,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才能更好地把校园目标和个人目标完美融合。其次,高职德育也要主动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改进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打破以往传统灌输式德育工作方法和借鉴学习其他学院德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充分把德育工作的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达到学院育人的目的。

2.3充分利用网络,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时代的契机,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学院开展网络宣传工作,把握舆论的引导方向,把网络办成联系学生的桥梁,使网络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新载体,使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存在。另外,学院可以利用网络及时校园文化信息和德育教育的内容给学生,还可以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提高了师生交流的效率和工作效果,加强了学生对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的认识。此外,利用网络这一先进手段,学院不仅可以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还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同时,积极踊跃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的活动。

2.4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社团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活跃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舞台和窗口,能直接反映出一所高职院校学生的校园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强大的凝聚力、学生参与程度高等特点。它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充分把德育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起到了建设良好校园风气的作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过程中,使学生逐渐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美。最终通过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加强了学院的德育工作。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指导功能,借助德育教育的优势,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学院德育教育工作也应该注重利用校园文化这个载体,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李世闻.关注与创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2]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7).

[3]马金岭.创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