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98例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采取标准的急救护理措施护理患者。结果:98例患者中治愈72例,好转19例,截肢5例,死亡2例,截肢率5.1%,病死率2.04%。结论:对骨折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折患者;急救护理措施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应用,现代文明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高节奏高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日益加大的交通压力也带来了较高的车祸发生率,因发生车祸而造成的骨折比率在增多。同时,人们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开发与试图改变自然规律的作法,也使得地球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增加,各种地震、泥石流、雪灾、海啸等自然灾害日益增多,使得骨折发生率有了明显上升。骨折是指由于受到外伤或因病理等因原因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在骨折部会有疼痛和压痛,并会出现肿胀和瘀斑,严重者会发生肢体功能部位缺欠甚至会完全丧失功能。并且骨折会有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主要有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重要内脏器官损伤、重要周围组织损伤、晚期并发症包括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缺血性骨坏死等。骨折及骨折并发症已成为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骨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患者的人数较多,数量大,多发性、复合性创伤,危险性大,易发生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对骨折的急救是否准确、及时对于骨折患者的安危及后续的康复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对严重的骨折患者,特别是对脊髓损伤、骨外露等情况的患者的有效急救特别重要。一些急救措施如临时止血、临时固定和正确搬运等,即可减轻患者痛苦,又可预防并减少并发症,有效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因此对骨折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护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现代化急救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来抢救生命,保护患者肢体的健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伤残率,提高治愈率。为了探索骨折患者的急救护理,我们总结并分析了自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98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现将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交通事故伤28例,化学物品炸伤2例,塌方砸伤12例,高处坠落伤10例,斗殴砍伤21例,其他类25例。主要的受伤部位为四肢骨折,大多血管神经受到损伤,骨盆骨折患者多伴有泌尿系统损伤,脊椎骨折伴有脊髓损伤,肋骨骨折伴有血气胸等。
二结果
本组98例患者中治愈72例,好转19例,截肢5例,死亡2例,截肢率5.1%,病死率2.04%。
三急救护理措施
3.1成立抢救小组。针对于骨折患者的特点,建立起骨科为主的抢救小组,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主治医生均为小组成员,一旦发生骨折重症患者,抢救小组成员迅速到位。
3.2启动抗休克预案。骨折患者到达医院治疗室后,即启动抗休克预案。开始对患者进行救治,要保持骨折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迅速补充平衡液或等渗盐水缓解患者症状,同时要建立2~3条静脉通道、有效吸氧、对肢体进行有效的固定与保暖工作,对于开放性骨折、伤口大出血的骨折患要进行无菌敷料的加压包扎。护士要做好相关的辅工作,提前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抽血验血型,做药物过敏试验,术前用药等,尽可能缩短时间,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3.3要应用多功能监护仪观察病情。要应用多功能监护仪随时观察骨折患者的病情,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等情况。如果骨折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休克症状,要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如果提示骨折患者呼吸功能发生改变,要立刻调整氧流量或面罩吸氧,必要时要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治疗措施。对于休克或昏迷的患者要进行导尿管协助导尿,避免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3·4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抢救时要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对于多发性骨折患者有开放性的伤口,受伤面积大,环境差,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感染的后果会发生败血症和脓毒血症,这是患者后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预防和控制感染,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清创缝合伤口,进行无菌操作,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清创的时间越早越好,不要迟于六个小时。在抢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规程来,避免交叉感染。
3·5对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骨折患者缺乏心理准备,特别是重症患者,身体伤病的急剧变化使得患者身心受到重大打击,导致较大的心理问题,此时医护人员要给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体会患者的心理感受及需求,鼓励患者倾诉出内心的不良情绪,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辅导,并与骨折患者交流护理知识,帮助他们摆脱悲观、失望情绪,接受现实,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四讨论
骨折患者受伤后获得救治的时间,采用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与否,决定了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急救效果。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可使患者的治愈率大大提升,有效的降低了伤残率与死亡率。在本次研究中,98例患者中治愈72例,好转19例,截肢5例,死亡2例,截肢率5.1%,病死率2.04%。在急救的过程中,很多医院使用链式流程管理,判断病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突发性的变故使得患者易产生不良情绪,要适时的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解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急救 护理 健康教育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原因是有机磷农药大多属磷酸酯类或硫代酸酯化合物,其结构近似乙酰胆碱,进入人体后可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胆碱能神经的化学递质——乙酰胆碱集聚,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我院自2012年2月-2013年8月份共收治了3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给予了催吐洗胃,解毒剂治疗,并加强观察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自2012年2月份-2013年8月份共救治了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者30例,其中男5例,女25例。年龄在20岁至45之间。20例意识清醒,8例意识模糊,2例昏迷不醒。来我院时均伴有呕吐,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者30例,有腹痛流涎者18例,大小便失禁者2例,四肢及肌肉抽搐者2例。30例中毒患者经过反复洗胃,补液护胃,给予解磷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等治疗处理后,于2至3天治愈出院20例,好转8例,死亡2例。
二、急救措施:
1、接诊患者后要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观察瞳孔、神智意识,并做好原始记录。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中、鼻腔内的分泌物。特别对昏迷伴呕吐患者,防止呕吐物返流误吸,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2、早催吐、洗胃:争取将尚未被吸入的有机磷农药从胃中迅速排出。对于神智清醒的患者选择催吐,效果良好。方法是嘱其配合,先自饮温开水,再以棉签或压舌板刺激咽喉催吐,直至胃内容物吐尽。对农药中毒严重者,尽量置入胃管洗胃,减少农药的吸收,直至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尽量给予足量特效解毒药物——阿托品,阿托品可以阻断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毒蕈碱样受体的作用,对减轻清除毒蕈碱样症状和对抗呼吸中枢抑制有效,但对烟碱样症状和胆碱酯酶活力无效。使用原则:早期、足量、反复给药,直到毒蕈碱样症状明显好转,或有阿托品化为止。当出现阿托品化时,则应减少阿托品剂量或停药。阿托品化指标:瞳孔较前扩大、颜面潮红、皮肤干燥、肺部湿、啰音减少或消失、心率加快。阿托品中毒表现:意识模糊、狂躁不安、谵妄、抽搐、瞳孔扩大、昏迷和尿潴留等,应及时停用阿托品,进行观察。
4、对待烦躁不安的患者:可给安定1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禁止用吗啡或杜冷丁,以防抑制呼吸。
5、合并症的处理:有机磷中毒死因主要是呼吸衰竭,其原因是肺水肿,呼吸机瘫痪或呼吸中枢抑制所改,所以维持正常呼吸功能极其重要。
6、重视院前急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在现场可以及时对患者应用催吐,以减少毒药吸收。
三、护理及观察:
1、病情观察: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神态症状、瞳孔大小及肺部啰音、尿量及呼吸情况,发绀情况,全血胆碱脂酶活力测定结果,以便及时了解治疗,护理效果写出病情报告。
2、清除未吸收毒物的护理,洗胃后如果保留胃管,注意洗出物体有无蒜臭味,以决定胃管保留时间,喷洒农药中毒者除了脱去衣物用肥皂清洗皮肤外,注意指甲缝隙,头发是否清洗过,如果未做则需要补做,否则可引起病情反复。
3、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肩部要垫高,以保持颈部伸展,或头偏一侧,防止舌根后坠,准备人工呼吸机。
4、吸氧,根据呼吸困难程度调节氧气流量,并给于持续吸氧。
5.药物治疗的护理。遵医嘱给予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药,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对阿托品化,阿托品中毒的表现应该会区分,怀疑阿托品中毒时应该提醒医生,做好给药,输液及药物反应的记录。
6.预防感染。对昏迷病人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清洁,定时翻身的护理,吸痰时要在意吸痰管一次性操作,定时消毒吸痰管,避免交叉感染。
7、健康教育。(1)改善有机磷杀虫药农药中毒的有关知识,向生产者,使用者,特别是农民要广泛宣传各类有机磷农药都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而中毒。喷撒农药时应遵守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农药盛具要专用,严禁装食品。牲口饲料等。有机磷肥厂,生产设备应经常进行检修,防止有机磷化合物外溢。工人应定期进行体检。测定全血胆碱酯酶活力。(2)患者出院时应向家属交代,病人需要在家休息2-3周,按时服药,不可单独外出,以防发生迟发性神经症,一般无后遗症。(3)因自杀中毒者出院时,病人要学会如何应对应急源的方法,并争取社会支持。
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20例意识清醒,在阿托品药物治疗下均于2-3天康复出院,8例意识模糊患者在阿托品治疗下1周后康复出院,2例昏迷患者,因中毒较深,并且中毒后未能及时送医院抢救,来医院经抢救治疗无效于1天后死亡。
篇3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
多发伤是指同一机械外力作用下,人体相继同时遭遇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损伤,伤情重,失血量大,多危及患者的生命[1]。由于意外而引起的多发伤,多具有伤情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及时、准确、快速有效的抢救对患者后期恢复至关重要。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75例多发伤患者,现将抢救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本组男48人,女27人,年龄8~60岁,平均年龄33岁,74%为交通事故16%为高处坠落伤,8%为刀伤,2%为其他伤;就诊时间为15min~3h。
1.2部位损伤2个部位24例,3个部位36例,4个以上部位15例。颅脑损伤45例,面部损伤11例,颈部损伤6例,腹部损伤16例,腹部及盆腔损伤20例,脊柱损伤13例,四肢损伤49例。
2急救措施与护理
2.1快速作患者伤情评估入院后护士应对患者用最快的时间迅速进行评估,在询问病史的同时,首先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监测心率、呼吸、脉搏、血压及末梢循环,判断患者的意识及反应,肢体活动有无畸形等,做出伤情的初步判断明确护理重点,通知医生同时记录生命体征,为医生了解病情采取治疗措施提供有利依据。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及时清理呼吸道阻塞的血块、分泌物等。将头偏向一侧,有舌后坠者放置口咽通道或用舌钳适当将舌拉出,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吸入40%混合氧,潮气量维持8~15ml/kg。严密观察记录呼吸变化情况,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定时做动脉血气分析。
2.3脉搏、血压与脉压差的观察休克初期,脉搏加快,随着病情的进展,脉搏细速伴心律不齐;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甚至摸不到。血压与脉压差,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本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休克51例,达68%,严密观察脉搏、血压的变化是抢救休克的关键。快速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建立2~3条静脉通路,静脉留置,若循环不好,可配合医生行深静脉置管。液体补给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对休克早期扩容一般在60min输入1000~2000ml,输入剂量是其失血量的2~3倍左右,在补充一定的晶体液体后随即给予全血或血浆,低分子右旋糖浆等胶体溶液,在另一条通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每15~30min测血压一次并做记录,休克晚期每5~10min测血压一次,直至稳定。
2.4各器官损伤的急救处理多发性创伤应根据创伤对生命安全的威胁程度,依次进行处理,有活动性出血部位给予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迅速控制伤口出血,可采取指压法,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断的主要血管,用加厚辅料包扎伤口,简单夹板固定,大血管用气压止血带,止血时每30~60min放气一次,防止肢体缺血坏死。有颅脑损伤者应注意防止脑水肿,给予20%甘露醇注意控制补水量。有骨折患者应给与妥善固定,待病情稳定后继续处理。怀疑腹部内脏损伤及早做腹部穿刺,必要时剖腹探查,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普鲁卡因皮试、配血等。协助有关辅助诊断,并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有肋骨骨折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发生血气胸。延迟诊断或漏诊气胸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大量或张力性气胸可迅速导致死亡[2],应及时做胸腔闭式引流术。
2.5尿量检测及各种管道的观察护理尿量检测是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要观察尿的颜色和性质,了解有无泌尿系统损伤及损伤程度。疑有空腔脏器损伤则需留置胃管做胃肠减压,并观察胃液颜色性质和量;对合并气胸、血胸患者,应及时做胸腔闭式引流术,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以便确定是否做胸部手术处理。
2.6体温监测及基础护理休克患者体温偏低,如果患者突然体温升高,提示有感染发生,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予保暖,避免受凉加重休克,应增加病室内温度,增加被服,室温保持在18~20℃,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代谢率,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活动,让其充分休息。
2.7安全护送防止再损伤及并发症在搬运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方法不当可引起再损伤而加重休克,在护送患者检查或手术时要注意防止发生管道脱落。需转科时,要做好有关科室的交接班,不能因交接不清而延迟手术时间,如上止血带的患者,除了该肢体有明显标志及注明上止血带时间外,仍需与相关科室严格交接班,以免引起肢体坏死。
2.8心理护理外伤、出血、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各种监护仪的使用,使伤员受到不良的心里刺激,疼痛和恐惧使患者烦躁不安,截瘫致残的打击严重时可发生绝望轻生念头,护理人员应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安慰患者并做好疾病的宣教工作,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结论
多发性创伤病情重、变化快,这就要求护士果断、迅速、争分夺秒,护士每次操作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抢救的成功。要求急救护士要有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保证患者伤情的正确评估、分类以及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快速实施一给氧、二通道、三配血、四置管、五包扎、六皮试等急救护理措施[3]。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提高了抢救患者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王伯良,宋得根,等.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多发伤的急诊科抢救。急诊医学,2000,9(2):104-105.
篇4
关键词:心内科;危重症;急救;护理
心内科疾病以循环系统病变为主,常见的疾病有心绞痛、心肌炎、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患者猝死[1]。心内科危重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快,且突然,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救护措施,错过治疗时机会对患者的生存治疗以及生命安全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心内科危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医务人员对于该疾病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对我院采取的救护措施及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共收治心内科危重病患者4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48~87岁,平均年龄68岁。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9例,肺源性心脏病13例,心律失常3例,冠心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休克1例。
1.2急救与护理方法 接到危重患者后,立刻通知在岗医生接诊,记录患者发病时间以及入院时间,同时按照危重病疾病抢救要求做好准备工作,进行抢救。首先选择安静的抢救环境,迅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补充循环总量,抽取血液进行生化检查,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安排心电监护以及专人监护,随时记录患者的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如发现患者猝死,立刻进行心肺脑复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紧急抢救。
2 结果
42例危重患者经过积极救护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后期转入普通病房。救护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心内科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常常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救治措施,在病情得到控制后更需要严密的护理,直至病情完全控制。本文对该类患者的救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3.1选择适宜环境,及时进行心肺脑复苏 选择相对安静的环境安置患者(单人病房或者手术室),并安排专人专护。所选急救场所内需要配备有氧气吸入设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以及指脉氧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以及吸引装置等救护设施。护理人员需要立刻备齐可能需要的各种药物以及物品。
危重患者常出现心跳骤停,而时间是心肺脑复苏成败的关键。复苏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2]。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适应症以及操作技能,以便及时有效对患者进行心肺脑复苏。
3.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给药 危重病患者病情变化迅速,用药较复杂,且用量大,为保证准确用药,需要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因需要不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值,一般情况下我们多于侧上、下肢各备1个静脉留置针,抢救时输液管道连接多个三通装置,以便多渠道给药。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药过程中应牢记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按照药物的性质及患者病情调节滴速。另外,用药前要仔细核对口头医嘱,避免失误。
3.3做好监护、处理及记录工作 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尤为重要。以多参数监护仪是最常用[3],可同时检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状况以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对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极为重要。但是,因同一临床指标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不能完全依靠仪器,要结合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如患者主诉、面色、精神状态及全身状况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该转变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控制疾病进展。连续的心电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心室颤动先兆的存在,护理人员一旦发现室颤的存在需要立刻通知医师,及时安排非同步电复律,以挽救患者生命。
脉搏氧饱和度(SpO2)是反应患者循环功能改变以及组织氧结合能力的主要指标[4],也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监护过程中,一旦发现脉搏氧饱和度下降要结合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唇色、甲床颜色以及四肢末端肤色变化进行分析。及时排除因呼吸道补偿或者仪器损坏或者氧流量控制不佳等因素的存在。排除外在因素后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节氧流量,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或行气管切开术。
3.4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荣梅等人认为[5],心内科危重患者在发病时机体会动用一切力量应对疾病,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对治疗不利。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心内科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多端,要求参与救护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救治技术,能够充分掌握该组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转归情况。另外,在救护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同时医护工作者要加强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缩短救护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振娟,李玲,马国娣,等.基于Delphi法构建心内科危重症患者量化评分指标体系[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8):869-872.
[2]凌惠英.心内科危重患者褥疮的优质护理措施[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2):139-140.
[3]刘曙杰.探析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心内科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43-44.
篇5
【关键词】 急症;病例;急救;护理
现代医疗体系中相对于急诊来讲,其主要表现在危重急症监护、院内急诊、护院前急救等及一些科室抢救,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当中院前急救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研究院前急症急救患者的发病特点、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情况和院前急症急救护理的主要关系,选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的院前急症急救患者270例来进行具体的研究,结果发现发病后呼叫早的并有效的进行院前急救和护理的患者,比呼叫晚的急救患者,能有效现场急救的患者生存率要高。其有效的院前护理和急救能减少患者的伤残率提、病死率和有效地提高存活率。现急症急救的护理总结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的院前急症急救患者270例,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120例),治疗组150例,男75例,女75例,年龄在16岁至73岁,其中心脑血管科急症患者45例,消化道出血急症患者45例,病情危重患者50例,对照组120例,男48例,女的72例,年龄在22岁至89岁,其中心脑血管科急症患者43例,消化道出血急症患者57例,病情危重患者20例,两组患者在病程上、性别及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分析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则只进行常规性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分别于手术后4个月、6个月以及8个月进行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急症急救的护理条件 急症急救护理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及时发现急症急救患者的病情病症。任何的遗漏和疏忽都有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急症急救过程中的护理尤为重要,要有目的地、主动地、有计划地观察及询问病患及其家属,及时掌握病情,一旦发生突况可以就地进行抢救。这些急症急救患者多数是在抢救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心理,主要是因为对病情及抢救产生怀疑、对医生抢救过程不相信、怕出现抢救缓慢不积极等因素,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会对抢救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急症急救患者,医护人员的抢救措施对急症急救患者的情绪起到很大的作用。
1.2.2 急救护理的管理措施 在发生紧急及突发急救病症时,应立刻将急救患者平卧在诊床上,立即将急救药物、仪器、物品拖至急救患者的诊床前,迅速通知相关的急救小组,积极协助医生抢救工作[2]。如有患者因心脏阵发性疼痛前来抢救,要注重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急救患者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应立刻检查心电图,如是急性心脑血管堵塞,应立即给予高密度吸氧,迅速进行留置针头静脉穿刺,进行双项静脉输液,保证静脉的给药,当心跳停止时,要立刻进行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及心电除颤等抢救措施[3]。
很多患者在急救时都是空腹抢救的,如果路程时间长,急救患者容易出现出汗、心悸、短暂性晕厥。出现以上情况时,要立刻静脉用药,迅速吸氧,并马上测出血糖值。以在抢救的时候医生能够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
1.2.3 急症急救的心理护理 因急症患者大多数都是病情重,发病急,急救患者一般都没有心理准备,这样就会产生紧张心理,对病情产生恐惧,此时,我们就要给予急救患者以鼓励并安慰患者,让急救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急救患者的紧张情绪,并积极配合医生顺利的进行急救[4]。
2 结 果
两组急症急救患者在护理后分别于4个月、6个月、9个月对急救患者进行复查,其结果显示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4个月未康复者6例,占11.4%,6个月未康复者7例,占20%,8个月未康复者6例,占27%,总有效率为79.1%;治疗组患者4个月未康复者0例,占0%,6个月未康复者0例,占0%,8个月未康复者2例,占2%总有效率98.6%,差异具有显著性,有技术意义,如表一所示:
3 讨 论
急症急救的工作特点主要就是从医院把抢救工作延伸到受伤或发病现场,对抢救急症患者的生命,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增加抢救成功率。起到急救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处理急症急救的过程中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做到处理快速、尽快转送。院前进行急救就是把抢救的护理工作从医院扩展到受伤现场,可以更及时的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最大限度地为患者争取时间等等[5]。抢救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急症急救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在急症急救患者送往医院的时间内保证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防止病情恶化,一旦患者发生病情恶化,应立即停车对患者进行及时处理,同时,与患者传送的医院进行联系,告诉院方患者的病情情况,以便院方及时进行准备工作,争取宝贵时间,救治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张雅新,吴丽雅.38例急诊心肺复苏的技术分析[J].重庆医学,2009,03(02):125.
[2] 胡大一,安莉.急救心脑血管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J].中华内科杂志,2008,04(03):45-46.
[3] 郭亮.1000例急诊急救的技术分析[J].东北医药大学,2009,38(24):192.
篇6
【关键词】 婴幼儿; 高热; 抽搐; 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4-010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50
高热抽搐是婴幼儿常见急症,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和痉挛性收缩。同时患儿还可出现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此病发病急,由于婴幼儿无法通过语言表述病情,故给救治带来困难,若急救不及时,可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1]。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3例高热抽搐患儿采用急救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热抽搐患儿86例,所有患儿均出现面色苍白、双眼斜视、神志不清、口唇发绀、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及手指、脚趾抽动及咽喉部有明显痰鸣音等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43例患儿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7±1.1)岁;其中39 ℃以下10例,39 ℃~40 ℃29例,40 ℃以上4例;疾病类型:肺炎8例,上呼吸道感染34例,中毒性痢疾1例;对照组43例患儿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7个月~3岁,平均(1.8±1.2)岁,其中39 ℃以下11例,39 ℃~40 ℃29例,40℃以上3例;疾病类型:肺炎7例,上呼吸道感染35例,中毒性痢疾1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急救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高热抽搐的急救护理流程,提高应变能力。由于高热抽搐患者大多发病较急,且病情危急,家属一般内心恐惧、焦虑,护理人员此时是家属的希望寄托,因此护理人员在急救患儿时,必须做到不慌不忙,有计划有条理地做好各项抢救工作。(2)高热抽搐患儿常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患儿入院后应立即安置在抢救室,并让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用开口器将患儿口扩开,观察有无呕吐物,及时清除呕吐物,并将患儿鼻腔内分泌物清除干净,必要时给予负压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高热抽搐患儿若出现牙关紧闭,应托住患儿下颌,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3)高热抽搐患儿脑耗氧量增加,患儿极易出现脑缺氧,应给予患儿高流量氧气吸入,1岁内患儿氧流量为2 L/min,2~3岁患儿氧流量为2~3 L/min。(4)给予患儿降温护理,保持病房内温度和湿度适宜,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给予患儿头额部冰枕、冰敷,使头部温度迅速降低,使脑组织代谢降低,减少脑部耗氧量。也可采用温水擦浴、冰冻输液等物理降温方式。降温过程中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并做好记录,并给患儿多喂水,防止因出汗过多引起患儿虚脱。(5)若患儿抽搐时间较长,且发作频繁,应警惕是否出现脑水肿,若患儿出现收缩压增高,且脉率变慢,呼吸不规则且节奏缓慢,瞳孔散大,此类症状提示为颅内压增高,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6)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高热抽搐患儿常出汗较多,且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要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物,护理时动作要尽量轻柔,使患者处于相对安静的环境中。(7)患儿抽搐发作时禁止饮食,抽搐停止后可给予患儿饮料、热牛奶等流质食物。同时,需派专人看护,将床栏拉起,避免患儿坠床及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8)给予地西泮0.1~0.3 mg/kg缓慢静脉注射,用于镇静止惊,也可给予苯巴比妥钠10 mg/kg缓慢静脉注射,还可采用安定注射液加入5 ml生理盐水中稀释后保留灌肠。镇静、解痉药物使用后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患儿反应,并观察患儿有无昏睡、嗜睡等症状,记录患儿的抽搐发作时间、间隔时间及精神状态,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师。(9)患儿出现高热抽搐时,家长会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及时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并关心体贴患儿,让家长安心放心,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患儿及早康复。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并制定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对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统计患儿家属满意度。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1)显效:急救后患儿抽搐于5 min内停止,30 min内体温恢复正常;(2)有效:患儿抽搐于15 min内停止,1 h内体温恢复正常;(3)无效:患儿抽搐于15 min后未停止,1 h后体温仍无下降甚至病情恶化[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临床疗效比较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67,P=0.03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n=43) 37 5 1 97.7
对照组(n=43) 32 3 8 81.4
字2值 4.467
P值 0.035
2.2 两组住院时间及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后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婴幼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故即使较轻的刺激也可导致大脑皮层强烈的兴奋,神经细胞可突然异常、大量发电最终导致惊厥抽搐[2]。临床中引起婴幼儿抽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颅内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2)颅内癫痫引起的非感染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单纯由于高热引起的抽搐,患儿大多抽搐持续时间较短,且患儿清醒较快,清醒后机体无其他变化,一般预后较好。而复杂型高热抽搐惊厥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每日发作1次以上,发作后患儿清醒缓慢,一般预后较差[3]。
高热抽搐可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严重时对患儿脑部造成不可逆损害。长时间的抽搐惊厥,患儿脑部出现缺氧症状,易发生脑水肿,造成脑部组织坏死,使脑功能出现障碍,甚至引起患儿窒息死亡[4]。婴幼儿作为一群特殊群体,因无语言表达能力,故抽搐发生时需及早给予救治,及时有效急救对于减轻患儿脑损害有重大意义[5]。高热抽搐患儿由于气道不顺、喉肌痉挛,易导致呼吸不畅、呼吸障碍等,加上呼吸道内分泌物的增多,加重患儿的呼吸困难,故对呼吸道的清洁显得尤为必要。对患儿进行吸氧护理,可改善脑内细胞的缺氧状况,有效避免因缺氧导致脑损伤的发生。高热抽搐患儿一般体温均超过38 ℃,高热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出现代谢障碍,有效的降温措施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而物理降温是首选方法。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严密观察患儿各项指标,如呼吸频率、面色、血氧饱和度等,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宣传,可有效减少因惊厥抽搐造成的继发损害[6]。
本研究对高热抽搐婴幼儿采用急救护理措施,护理后显效3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护理后显效32例,有效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提高婴幼儿高热抽搐急救成功率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春艳.小儿高热抽搐的及时有效护理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6):337.
[2]余翔.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6):123-124.
[3]朱莉.小儿高热惊厥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2):74-75.
[4]余少芬.婴幼儿高热抽搐的急救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0):99-100.
[5]王冬梅,贺文琪.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213.
篇7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优质护理; 急救措施;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71-02
The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and First Aid Measures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QUAN Hua.//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2):71-7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and first aid measures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Method:100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dmitted to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and the necessary first aid measures,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The successful rescue,death and basic nursing qualification conditions,the average processing time and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survival rate and the basic nursing passing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96.0%,98.0%,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6.0% and 84.0% of control group,the mortality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4.0%,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4.0% of control group,the mean disposing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35±13)min,it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67±32)min of control group,the satisfaction score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99.2±0.79)score,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9.3±1.42)score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First aid measures; Clinical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Fanchang County,Fanchang 2412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02.035
急诊科是救治急重症患者的场所,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医护人员面对的是起病急、病情复杂多变的人群,一旦处理不当,不仅可危及患者生命,而且将增加医患纠纷。传统单纯的疾病护理已经满足不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需求,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及急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中毒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并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25~61岁,平均(38.5±5.7)岁;受伤原因:车祸伤74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击伤9例,其他原因损伤7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0.5~2.0 h,平均(60±15)min;Glasgow评分6~7分者65例,3~5分者35例;受伤部位:硬膜下血肿23例,硬膜外血肿31例,脑挫裂伤19例,脑干损伤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及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呼吸机以及多功能监护仪、冰毯机、智能型颅内压监护仪等设备。根据患者具体的治疗需要,监测其血氧饱和度、颅内压、呼吸、脉搏、血压、心率等指标,均给予降颅压以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出现颅内血肿的患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以保证能够及时进行手术操作,必要时切开气管或通过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通气障碍。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血压过低或过高的患者,要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2)确保昏迷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是否有脑病的迹象,对比患者的双侧瞳孔对光反应以及大小、形态,注意患者的对光反应是否敏感。对于全身脏污以及有血迹的患者,采用急救措施之后,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擦拭患者的面部以及身体的血迹和脏污,帮助其换上清洁干净的病服,保证患者舒适度;及时地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恐惧感和焦虑感。进行暴露患者隐私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不能因为病情比较紧急而不顾及患者和家属的感受直接进行操作,在置导尿术以及会阴擦洗或者更换衣服等情况下要使用屏风进行遮挡,或者关闭抢救的室门以及窗帘,并向患者和家属充分做好解释工作,让其感觉到尊重和保护。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死亡及基础护理合格情况、平均处置时间及患者和家属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于患者就诊的第2天发放给患者或家属进行填写。问卷总计10个内容,每个内容10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好,越低表示越差。问卷发放86份,回收86份,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死亡及基础护理合格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96.0%、9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84.0%,死亡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抢救成功、死亡及基础护理合格情况比较 例(%)
组别 抢救成功 死亡 基础护理合格
观察组(n=50) 48(96.0)* 2(4.0)* 49(98.0)*
对照组(n=50) 38(76.0) 12(24.0) 42(84.0)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平均处置时间、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平均处置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平均处置时间、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
组别 平均处置时间(min)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分)
观察组(n=50) 35±13* 99.20±0.79*
对照组(n=50) 67±32 89.30±1.42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交通事故、工伤事故以及暴力袭击等意外伤害频繁发生,颅脑损伤特别是重度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颅脑损伤具有病情多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2-3]。影响重度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损伤的严重程度;(2)时间,即是否及时救治;(3)急诊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重度颅脑外伤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地对患者进行抢救工作,珍惜时间就是对患者生命最大的保障[4-6]。急诊科护士作为患者入院时的第一接触者,采取及时、准确而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为患者争取急救时间,为进一步抢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7-8]。
由于社会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不仅是做好基础护理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性工作,即优质护理。高质量的护理工作是全社会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挑战,因此实施优质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势在必行,尤其是对急诊的重症危急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9-10]。
本研究中,笔者在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护理常规基础上采用急救措施以及优质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96.0%、9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84.0%,死亡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平均处置时间(35±1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7±32)min,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99.2±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1.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因此,优质护理及急救措施能够缩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平均处置时间,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凯先,叶珍,邱文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J].现代医学,2014,42(1):105-107.
[2]卢根娣,马静,杨亚娟,等.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2,29(3):65-67.
[3]袁惠萍,潘海燕,蒋伟亚.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提高护士基础护理[J].护理学报,2011,18(20):24-26.
[4]张春莲.颅脑损伤合并酒精中毒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5):555-556.
[5]胡俊萍,孙双玲.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J].全科护理,2012,10(13):1218-1219.
[6]杨秋海,王树楼,王微.重度颅脑损伤抢救的时效性[J].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9,21(3):246,248.
[7]方锦才,孙玉琳,杨欣刚,等.早期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8):968-969.
[8]高明.践行优质护理服务促进护理学科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1):29-30.
[9]季晓霞.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8):1437-1439.
[10]徐晓娟.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1-102.
[11]何美玲,翁廷松.优质护理服务实践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74-76.
篇8
【关键词】 急诊护理纠纷;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97-02
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变得极为复杂,由于患者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护理人员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不畅,服务工作做不到位,未能兼顾到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活动,所以医患纠纷越来越多。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健康和医疗安全,所以需要在分析急诊护理纠纷原因和防范措施。本文综述了急诊护理中发生纠纷原因和防范措施。
1 发生急诊护理纠纷的常见原因
1.1 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差 在我国教育现状下,护理人员大多为刚毕业的中专、大专生,护理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专业理论知识较低,有一部分的护理人员上岗就业时间比较短,工作实践经验很少,业务能力有一定的不足。在临床护理中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①应变反应能力差,不能随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从而更改护理方法,不能及时准确的把病情信息反馈给医生,使医生不能及时更改治疗措施,从而延缓了病人病情的痊愈;②护理人员不能与医生之间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工作中,护理人员不能把医生的医嘱的方法、服药的注意事项、服药的目的等信息,正确的反馈给患者,用药后应对药物的不良反应;③常见的和必要的急诊技能不熟练。急诊护理技能如中心静脉置管术、心脏复苏术、洗胃术以及动脉采血术等不能熟练掌握,另外在一些常见的基本操作技能上不熟练,如静脉注射、气管插管等,从而延误了抢救时间。当患者面对这些业务能力差的护理人员不由自主的失去耐心,情绪波动比较大,往往不能包容医护人员的失误,很可能发生纠纷[1]。
1.2 护患沟通不畅 急诊护理人员在医疗的最前线,直接面对的是突况,面对人数众多、复杂多样且发展迅速的患者病情,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应激性也不强,往往出现不耐烦的情绪,这时候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也比较多。例如在护士无实施护理告知签名制,在抢救病人时忽视家属和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以致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生意外时,家属不能理解;一些患者和家属初到急诊科对一些取药地点、食堂、如厕等地方不熟,护士往往敷衍了事。这时候患者和家属不能好好沟通,他们在遭受怠慢时,稍不如意就情绪激动,出现纠纷和冲突。
1.3 护理人员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进入21世纪,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在逐步增强,患者就医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所以护理人员要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然而现在很多急诊科的护理人员不仅法律观念淡薄,不懂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足,从而在医疗纠纷出现时无法提供有利证据,处于被动地位。
1.4 护理管理体制差 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护理人员不能做好监督管理。例如急救药品、器械等准备不足,当面对急救时,出现药品不足、仪器出现故障等情况,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对护理工作中没有严格规定,护士出现发错药、打错针等问题时,护理人员之间推卸责任;交接班制度不完善,交班后的护理人员对病情情况不熟悉,不能适合的处理病人的病情;排班制度不合理,一些新护理人员经验和业务能力不足,对突况不能处理;护理记录不规范,记录不相符、不正确、不完整,很多护理人员是事后补记护理记录;药品器械管理不规范,药品在使用后不能及时补充,仪器不能及时保养,延误了患者的抢救时间。
2 防范措施
2.1 培养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术并能熟练使用各种医疗仪器,掌握各种急救医疗器械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针对急诊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从基础到临床,尤其是急诊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在培训学习的同时还要对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进行考核,使培训人员掌握急救知识,从而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急救的成功率和治疗质量。
2.2 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 ①完善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各种制度,避免发错药,打错针。②规范护理交班制度,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急救药品、器材等,落实岗位责任制。③规范好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做好护理记录的工作,护理过程记录要完整、及时、准确。护士长加强护理记录的检查,及时有效地防止护理风险。④规范药品和器械的管理。所有急救物品都要长期保持应急状态,各种物品都需要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尽量固定位置。⑤合理的对护理人员进行排班。排班时要新老护士合理搭配,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
2.3 护患加强沟通 要注意护患之间的沟通。①护理人员要有责任心,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用足够的时间与患者、家属沟通,当家属或患者表现出急躁的情绪时,要耐心冷静的做好解释工作[2]。②医护人员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在患者抢救前,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注意事项以及处理方法等,征得同意后签字后方能执行,避免纠纷的发生。
2.4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风险意识 了解并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树立起开展护理工作首先要保护自己的观念。
3 小 结
总之,医院在开展护理服务时,一应要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整体素质进行提高。通过分析急诊护理纠纷的原因和预防措施,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内科;护理纠纷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034-02
急诊内科是患者生命抢救的阵地,在急诊内科中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导致急诊内科成为护理纠纷发生率最高的科室[1]。对急诊内科的护理措施进行强化,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是目前十分紧迫的护理改革措施。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急诊内科患者使用优质护理对护理纠纷发生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例急诊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4例,女性26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1.2±3.7)岁。患者文化程度,小学13例,中学42例,高中以上45例。排除有严重外伤患者、语言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将本次研究中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行优质护理措施。接诊:护理人员实施微笑服务,为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理人员以热情的服务态度,让患者提高满意率,从而达到提高服务水平的效果。在显眼处设立分诊台,可让患者避免出现扎堆现象[2]。尽快带领患者进入诊室,提高就诊效率。
就诊:急诊科为特殊性科室,在急诊科得患者有病情危急、且病情变化较快的特点,因此,应当较少就诊程序,可将部分检查、挂号等时间省略[3]。面对危重患者,可开通抢救通道,在进行患者抢救的同时,家属可办理相关手续,以治病救人为第一原则。在对病人做抢救时,可根据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患者就诊规律进行处理。若是患者有疑惑,可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疑难解答,缘由说明后,让患者、家属能对医院做法进行理解。
救治:医护配合流程需再次强化,对不同的急救措施应当做细化分析,如创伤救治配合、心脏骤停救治配合等[4]。在平时可开展培训、演练课程,医务人员行不同抢救措施的模拟训练配合,从而增加医护间的配合程度。对于仪器的使用,也需要护士熟练进行,从而缩短抢救准备时间。可采取层次、排班方法,新老搭配形式,将有经验护士的作用发挥出来,无经验护士也可避免在实际操作中手足无措。在抢救过程中,需设置护理组长,对护理工作负责。训练护理人员责任心,在救治过程中,应当临危不乱,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熟练药物放置、抢救设备、仪器使用熟练等都是直接关系到抢救结果的关键。
文书环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表格的方式记录,根据患者情况,行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缓解,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对心理护理、护士态度、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纠纷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做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8%,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6%,(P
3 讨论
急诊内科为医院护理纠纷易发区,急诊内科护士在做护理操作时,应当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做及时了解,与患者之间交谈,做心理疏导[5]。患者入院后的每个缓解都给予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率达98%,对照组为76%,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周蓓.小儿骨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76-77.
[2]刘平,何少斌.优质护理对门诊分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152-153.
[3]罗静.优质护理中的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8):885-886.
篇1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0”急救电话已深入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120”呼救范围越来越广泛,出诊愈来愈频繁,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集医学和社会性相对统一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分阶段急救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院前急救护理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院前急救护理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性强、时间紧急、随机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院前急救车辆设备、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因此应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组织实施急救技能的演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1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
1.1 出诊前常见隐患
1.1.1 接听“120”电话或者呼救电话记录不详细、未详细询问患者的地址、联系方式、大概伤情、受伤人数等,特别是同一地区有重地名时,救护车容易跑错方向,导致空跑或延时到达,延误病人的救治。
1.1.2 出诊不及时出诊速度慢,急诊急救意识淡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诊,特别是基层二线值班人员临时抽调时无法及时出诊,造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延迟,对伤员延时救治。
1.1.3 出诊时救护物品及药品不完备护士出诊忘记带听诊器、氧气枕,特别是需徒步到远离急救车的现场,病人病情危重或猝死,忘记带听诊器无法听心音判断心脏情况,或平时对急救器材准备不重视,氧气筒未及时充足氧气,备用物质不足,放置不规范,影响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现场急救常见隐患。
1.2.1 “120”出诊护士业务技术不熟练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动作迟缓,专业技术不过硬,反复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
1.2.2 “120”出诊护士专科护理知识欠缺专科病人护理知识欠缺,对病人护理不当,如不能正确指导担架员正确搬运病人,脊柱骨折病人搬运不当会加重损伤;传染病人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会造成医护人员和急救车的感染。
1.2.3 现场急救处理不当外伤骨折病人未及时止血包扎固定造成途中颠簸加重病情,胸腹部内出血病人现场未及时作恰当的处置,造成严重休克危及病人的生命。
1.2.4 在急救过程中不能准确评估病情对病情的危重程度不能正确识别,预后、转归及可能出现的危险无预见性,未及时向陪伴或家属交待清楚,如严重多发伤病人危及生命未及时与家属交待,病人死亡引发纠纷。
1.3 转运途中易出现的隐患。
1.3.1 转运本身存在不安全因素对患者未作妥善包扎固定,途中颠簸病人从担架上摔下造成继发伤、意外伤加重患者损伤;输液瓶固定不牢摔下打伤病人,液体外渗反复为病人进行穿刺引发纠纷。
1.3.2 途中监护不严因责任心不强,坐驾驶室未在病人身边,或晕车对病人观察不到位,处理不及时,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引发医疗纠纷。
1.3.3 急救设备或仪器性能不稳定吸痰器突然无负压,不能正常吸痰,呼吸机突然坏了,不能对病人实施呼吸支持,血糖仪测量数值不准确,影响医生做出正确的病情评估容易引发纠纷。
1.4 护理文件书写常见的隐患。
1.4.1 时间记录不准确出诊时间、接诊时间、到达医院时间记录不准确,医生与护士记录时间不一致,甚至因抢救病人未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1.4.2 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差记录不详细,关键的阳性体征遗漏,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时间有涂改;语言描述不确切,未使用医学术语;抢救记录书写不规范,过于简单,记录不详细,未及时记录所用抢救药物,未测量体温,护理记录上却记录了温度。
2 防范措施
2.1 院前急救护士应选派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护理人员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2 努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定期对护士进行急救技术培训、演练,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呼吸机的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等操作,并定期进行考核,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降低伤残率。
2.3 出诊护士应认真接听“120”呼救电话,接到电话后应问清详细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病人的大概病情,出诊护士迅速做出判断,备齐必要的抢救器材和药物及时出诊。
2.4 出诊护士应配备通讯设备,通讯联络在出诊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一旦出车,及时与呼救者联系,了解病人情况,指导患者作必要的现场自救。危重病人及时与科室联系,让病人得到及时的进一步救治。
2.5 加强急救物品器材的管理,急救物品药品器材班班交接,做“四定二及时”: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贮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用后及时补充,急救药品物品要注意失效期,及时更换。
2.6 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言行,在患者面前要沉着、稳重、严肃,抢救有条不紊,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关怀病人,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切忌当着病人面说“病情不重,没事的”,转诊病人切忌当着病人面说下级医院的过错。容易引发纠纷。
2.7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护理文件是一种客观资料,急救记录在医院纠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护士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件,不得有遗漏、涂改,特别是时间,护士书写完毕要签全名,保证护理文书真实完整,举证有据。
2.8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定期组织院前急救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妥善保留抢救过程中的有效物证如抢救药品用后的空安瓿等。
2.9 加强护理质量控制,认真分析护理过程[1],急诊急救一体化,优质服务和质量控制全过程,抢救治疗全方位,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确保终末质量,保证病人的安全,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 下一篇:生物概念教学研究